土家族丧葬文化 龙河土家岩棺介绍

合集下载

从贵州土家族葬仪看土家先民的生活

从贵州土家族葬仪看土家先民的生活

从贵州土家族葬仪看土家先民的生活何立高(沿河土家族自治县 土家学研究会,贵州 沿河 565300)摘 要:贵州土家族丧葬仪式是非常程式化的,有开光、穿神点祖、祭祀祖先、打绕棺等系列仪式,透过葬仪可窥见土家先民的生存样态。

关键词:土家族葬仪;贵州;先民生活中图分类号:F06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332(2018)06-0025-04作者简介:何立高(1965-),男,土家族,贵州沿河人,贵州省管专家,贵州省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土家学研究会常务副会长,研究方向:民族文化。

土家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是一个古老而又年轻的民族,说其古老,是因为源于古代巴人,自古以来就生活在武陵山区,生生不息,薪火相传。

说其年轻,是因为直到1957年才认定为单一民族。

[1]本文以贵州土家族葬仪入手,试图对古代土家先民的生存状态进行探讨,敬请专家、学者斧正。

一丧葬仪礼,是人生最后一项“通过仪礼”,也是最后一项“脱离仪式”。

倘若说诞生仪礼是接纳一个人进入社会的话,丧葬仪式则表示最终脱离社会,它标志着人生旅途的终结。

丧礼,古代社会视其为凶礼之一,它是处理死者时,殓殡奠馔,拜涌哭泣的礼节。

《周礼·春官·大宗伯》有“以丧礼哀死亡”的记载,说明丧礼之主要内容是对死者以示哀悼。

一个人死后,活着的人为之发丧,表示悲哀悼念之情,完全是正常行为。

但是,各民族的观念千差万别,有的认为灵魂可以转世,或灵魂不死。

这样死亡往往被涂上神秘色彩,并由此产生许许多多、千奇百怪的慰问死者灵魂的风俗。

加之,我国民族众多,各民族所处自然环境、社会形态、宗教信仰各自不同,于是形成丰富多彩的丧葬仪礼。

贵州土家族的丧葬仪礼活动,历来为土家族人民所普遍重视,丧礼主题基本相同:其一,表现生者对死者的哀悼;其二,怀念死者生前之功德;其三,超度亡灵,使死者灵魂得到安息;其四,通过信仰和禁忌仪式,免除生者对死者的惧怕心理和寄托于死者美好愿望。

土家族打绕棺式丧葬习俗

土家族打绕棺式丧葬习俗

土家族打绕棺式丧葬习俗打绕棺也叫度亡,它是土家族丧葬文化的主体。

包括度亡、绕棺、绕佛、破界、散花、出权、送棍、入葬等过程。

绕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而又复杂,从形式上讲可分为一日绕、三日绕、七日绕;从内容上讲可分为大绕、中绕、小绕。

不管形式和内容如何,在进行具体法事活动时必须根据丧家的意愿和财力物力来决定。

富有者可举行三日或七日绕,这就是打大绕棺,做道场法事,这是十分隆重的。

但如果丧家贫寒缺少钱财,那就只好实行一日绕。

在土家族地区,由于经济落后,无力承受得起如此耗资,一般都实行小绕法事,这样既简单又节省,同样可以寄托对亡人的哀思之情。

为使读者对土家族丧葬文化有所了解,领略土家族奇特而又风趣的丧葬习俗,现将绕棺习俗的几个情节简介如下。

度亡土家人认为,人初死时,处于一片迷蒙阶段,不知所向,要入阴曹地府,不知从何处入。

因此,需要道师做法事,把亡灵引到正确进入阴曹地府的路径上去。

这种法事活动叫度亡。

在土家族地区,请道师为死人超度亡灵,是一件极其重要的大事。

度亡的法事主要以佛事活动为主体,道师请主人详细告诉死者的生年八字和死年的日子时辰。

然后道师根据亡者家属告知的情况,赶写一篇祭文,为亡者安排一个灵位,以安定亡者的亡灵,不致使他东游西走。

灵位安排停当以后,道师就开始做一道简单的佛事活动,为亡者入阴界开脱罪衍,指明迷津,使亡者得以顺利入界。

导桥按照土家族丧葬文化史观,人死后要过很多险要的关隘,才能顺利地到达阴曹地府。

过险关就必须道师引导,为其打通关节,方能畅通无阻,顺利过关。

其中最重要的一道关口就是“奈何桥”。

奈何桥是进入阴曹地府至关重要的一道关口,因为桥头桥尾都有牛头马面把守。

按照土家族生死观俗,人在世时作恶多端,罪恶累累,死后在过奈何桥时,牛头马面是善恶的执法者,它们能辨善恶。

如果恶人过桥时,牛头马面这对铁面无情的执法者,就会将恶人用铁叉叉下万丈深坑内,深坑内有许多毒蛇猛兽,一旦被叉下坑后,就会被毒蛇猛兽撕咬,使你受到最痛楚的皮肉之苦,死者也就永远陷入无边的苦难深而永世不得超生。

土家族的丧葬活动流程习俗

土家族的丧葬活动流程习俗

土家族的丧葬活动流程习俗土家族是一个历史文化悠久的传统民族,主要分布于湘鄂川黔毗连的武陵山地区。

土家族的丧葬文化具有浓郁的民俗气息,因地域有异,各具特色。

土家族对亡者一般都棺木土葬,寿终正寝的称“白喜事”。

与大众认知的传统丧葬不同的是,土家族的丧葬活动并不带过多的悲情色彩,土家族面对死亡是以“喜”为主,欢送亡人,土家族人认为灵魂不死,冥界也如人间一样的陈设,并且现实世界的结束意味着下一世的立马投生,但要经过一套复杂流程,需请法师来帮助。

老人去世后,儿女要让逝者高高兴兴地归去,要走“顺头路”,所以丧葬气氛反而热闹非凡。

一般都有属于自己的丧葬流程,大致如下:哭丧:老人闭上眼睛,停止呼吸后,家人立刻放声大哭,以表示对老人感情之深。

烧落气纸:老人最后一口气出,再没进气时立刻烧的纸,并同时点燃香烛,土家民俗认为落气纸一烧,亡人下到冥间就能立马用,而烧后的纸灰也会在之后下葬时放到棺材底,否则钱就不属于亡人。

烧水:与烧落气纸同时进行,提前从河边水塘打来的清水,用烧落气纸的火来烧,在大铁锅里放一个小铁三角架,再把装满水的陶罐子放在三脚架上,然后把纸放三脚架下烧,这样烧的钱才能送到亡人手中。

报丧:又称“把信”,一边放鞭炮一边通知亲朋好友来参加葬礼。

沐浴:又叫“揩三神”、“三拂子”,用陶罐烧好的水给老人擦澡。

装老:给老人穿寿衣停丧:又叫“下床”,把老人抬到门板或硬木板上,这个过程直至下葬。

盖纸:停丧后用黄钱纸盖住老人面部,也有地区用黑布。

守孝:去世当天安排人守夜进材:即将老人抬进棺材,土家族人把棺材叫做“方子”或简称为“材”,一般是孝子抬头,孝婿抬腿。

发丧:放鞭炮,送灵队伍将棺材抬进山。

上山下井:抬棺材进入墓地,放到提前挖好的土坑里。

垒坟:掩坟,又叫“培坟”,用石块垒在将坟周围固土,垒好的坟也叫“堆金葬”复三:入土三天后家人去祭拜,放鞭炮,敬茶酒饭,化纸钱,烧香烛。

亲人去世,邻里齐聚,唱丧歌,打丧鼓,追祀亡灵,歌舞以祭,人们习称之为跳“撒尔嗬”,这是以丧歌中的“撒尔嗬”衬词而得名。

湘西龙山县土家族丧葬仪式三棒鼓田野文化志

湘西龙山县土家族丧葬仪式三棒鼓田野文化志

湘西龙山县土家族丧葬仪式三棒鼓田野文化志●向婷[摘要]土家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信奉原始宗教、祖先崇拜,千百年来形成了独特的“哭婚喜丧”的生死观念。

现今在湘鄂西土家族丧葬仪式中以鄂西巴东、建始的跳丧,湘西永顺、泸溪的道士超度和湘鄂西交界地区龙山、来凤的三棒鼓最为典型。

以仪式中三棒鼓的表演过程为研究对象,运用仪式音乐表演民族志的书写方式,采取定点、定时的聚合型仪式的观察,分析三棒鼓音腔的变化及与仪式中各流程之间的配合规律,阐明当代土家族丧葬仪式音乐的转型与再发展。

[关键词]土家族;三棒鼓;丧葬仪式;文化转型龙山县,位于湖南西北部,东与桑植、永顺接壤,西连重庆酉阳、秀山,北与湖北来凤、宣恩交界。

地处武陵山脉腹地,境内山峦重叠,河流纵深,全县面积3131平方千米,现辖民安、新城、华塘3个街道,里耶、洗车河、靛房等31个乡镇。

据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全县总人口约57.3万,其中土家族约占55.07%,形成了以土家族、苗族、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杂居地区①。

当下中国土家族人口约有800多万,仍然会说土家语(毕兹煞)的约10万多人,主要聚居在湘西州酉水流域,而酉水流域许多乡镇和村寨,如龙山县的苗市、里耶镇以及永顺县的双凤村,保靖的普戎乡等地的土家族都认为自己的祖先是从龙山坡脚迁徙而来,认为坡脚的土家语是祖先遗留下来的。

所以龙山县又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语言环境,保存了较为完整的土家族风俗习惯与传统音乐文化。

一、龙山县三棒鼓音乐形态特征龙山县土家族三棒鼓所使用的相关乐器及道具有鼓、鼓架、马锣、花鼓棒、尖刀等5件:鼓:小圆鼓,直径约30厘米,高11.5厘米,用木头、牛皮、竹钉等原料制成。

鼓身边缘绘制有“龙凤呈祥”“富贵牡丹”“二龙戏珠”等传统图案,有些围上一圈自制的土家织锦、锦须装饰,鼓身作者简介:向婷,博士,吉首大学音乐舞蹈学院讲师,湖南师范大学博士后,“中国南方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

本文为2020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68批面上项目“湘鄂交界区域土家族‘三棒鼓’文化身份转型研究”(项目编号:2020M682572)阶段性研究成果。

土家族的丧葬习俗是怎样的

土家族的丧葬习俗是怎样的

土家族的丧葬习俗是怎样的土家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世居毗连湘、鄂、渝、黔的武陵山地区。

这个历史悠久的民族留下了很多传统的习俗,下面小编推荐土家人的丧葬习俗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湘西土家族的丧葬,对老人和长辈比较讲究,青年人则随便些。

(1)入殓:人死后,由死者的长子或长女(无儿无女者派其他晚辈),到水井取一茶罐或一竹筒新鲜水,烧热后给死者洗澡,然后穿上寿衣和大红寿鞋,腰上要捆一支白纱(按死者享年,一岁一根),用门板放在火炕的房中,脸上盖张白纸,胸口压一个鼎罐盖,脚边点上清油灯。

这时,把死者病中睡过的床铺草在屋外十字路口烧掉。

死者病中睡过的被盖,穿过的衣服都要洗晒。

将棺材放在堂屋正中,从七至九户邻居家中取来火坑灰撒在棺材内,铺上皮纸,就入殓,待亲人看过后再密封。

(2)戴孝:死者的孝男孝女,孝子孝孙,都要戴孝,近亲属要戴白麻布者白布头巾,要穿不钉扣子,以布条相结的白长衫,叫孝衣。

孝帕要连续戴满三年。

死者的亲生儿子在死者安葬后三个月内不剃头发,以表哀思。

(3)葬礼:在"改土归流"前,由土司举行葬礼。

"改土归流"后改为道士开路和举行葬礼。

死者一般要停柩三至七天才上山,在堂屋中设灵堂。

这几天内选择一吉日为"火葬日"举行葬礼,给死者杀猪宰牛作祭奠。

白天要道士或土老司"解结"和"超度亡魂"。

(4)送葬:举行大葬礼的第二天早上是送葬。

先请*阳先生选择好"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的地方为坟地。

抬丧出门,要沿路丢"买路钱"(迷信纸),经过人家门口要放一个火把。

灵柩边走边有人用"子孙棍"(竹杆上捆七至九节钱纸)打棺材盖,敲着锣鼓送葬上山。

(5)安葬:灵柩抬到墓井边,下墓井前,由道士先在井内用小米画上八卦,洒雄黄酒后,棺材方能入坑,先由孝子一只脚跪在棺材盖上挖三锄泥下坑,然后众人堆土搬岩彻好坟墓。

土家葬礼完整流程

土家葬礼完整流程

土家葬礼完整流程A Tujia funeral is a deeply traditional and meaningful ceremony that reflects the culture and beliefs of the Tujia people. The process begins with the preparation of the deceased's body, which is washed and dressed in traditional Tujia clothing. Family members and friends gather to pay their respects and honor the life of the deceased. The funeral is an important time for the community to come together and support one another through the grieving process.土家族丧礼是一个充满传统和意义的仪式,反映了土家人的文化和信仰。

整个过程始于对逝者的遗体的准备,他们的遗体会被清洗并穿上传统的土家族服装。

家人和朋友聚集在一起,以表达哀思并纪念逝者的生活。

丧礼是社区共同支持彼此度过悲伤过程的重要时刻。

The funeral procession typically includes a series of ceremonial rituals that are steeped in tradition and symbolism. An important aspect of the Tujia funeral is the burning of offerings to honor the deceased and ensure their safe passage to the afterlife. The community comes together to offer prayers and blessings for the departed soul, creating a sense of unity and shared sorrow.丧葬队伍通常包括一系列充满传统和象征意义的仪式。

重庆市石柱县土家族丧葬文化解读

重庆市石柱县土家族丧葬文化解读

重庆市石柱县土家族丧葬文化解读作者:杨冲杨雅丽来源:《文教资料》2017年第20期摘要:石柱县位于重庆市东南部,地处武陵山区,独特的地域环境孕育了特色鲜明的土家族民俗文化。

内涵丰厚的土家族丧葬文化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经历了辗转变迁,并与其他民族文化在长期接触中交汇融合,形成了独特的文化风貌。

在丧葬仪式中以丧舞活动最具典型性,它不仅呈现了一种狂欢精神和浓郁的娱神性质,而且承载了土家人的生死观念和尊宗敬祖、崇尚孝道的文化传统,发挥着重要的社会教化功能。

考察石柱县丧葬文化及其历史变迁与社会功能,具有重要的文化学价值。

关键词:石柱县丧葬文化丧舞活动历史变迁社会功能民俗文化是一个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中的瑰宝,是人们在长久历史变迁中不断凝练沉淀而成的,是民族思想精神的重要体现。

丧葬习俗是人们在特定时代环境中应对和超越生死的智慧结晶,也是个人和民族信仰的心理反应,承载着人们对死者的情感和对未来的憧憬。

历史上对重庆市石柱县土家族丧葬习俗少有研究,当前学术界开始从丧葬仪式、丧葬伦理等方面对土家族丧葬文化进行观察,并借此探索土家族民族渊源等问题。

原始的土家族丧葬礼仪中讲究天人合一、顺应风土,形成“三滴水”、“人死饭甑开,不请自然来”、“抹五心”、“做好事”等一系列土家族所特有的丧葬文化。

笔者深入石柱县乡镇村落进行调查,考察了石柱龙河的岩棺群、土家族丧事礼仪,访谈当地土家族老人,获得了土家族丧葬习俗的第一手资料。

本文以土家族丧葬活动为考察对象,探微土家族丧葬文化的变迁及其文化缘由,从一个独特的视角阐述土家族丧葬文化。

一、灵魂不死、人死不亡——土家族丧葬习俗折射的生死观民族风俗蕴含了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累积的深厚人文情怀,是该民族文化、思想情感的载体。

石柱县土家族丧葬活动以丧舞为主,用或雄健或阴柔的舞蹈形式,特别是唱词表达内心的哀愁与喜悦。

丧葬文化蕴涵于丧舞活动中,其中伴随丧舞而唱的歌词尤为集中地表现了丧葬仪式的思想主题。

另外,具体的丧葬环节的称谓所含的文化韵味也不容忽视。

走进考古现场 探寻龙河崖棺千年之谜

走进考古现场 探寻龙河崖棺千年之谜

走进考古现场探寻龙河崖棺千年之谜中国葬俗文化由来已久,除了常见的火葬、土葬外,在我国南方少数民族地区,还流传着一些与山崖有关的墓葬。

其中,有一种是在江河、溪流两岸陡峭的崖壁上凿龛放置棺木,称其为“崖棺葬”。

2013年5月23日,记者随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考古专家以及20多位志愿者,来到位于重庆石柱县下路镇的“黄岩崖棺群”现场,探寻千年崖棺的秘密。

在现场记者看到,奔腾的龙河上方,陡峭的崖壁上分布着近25处崖棺穴。

这些石穴错落分布,外形均类似于长方形石龛,长约2米,宽、深在1到0.6米左右。

墓室对外敞开,无法封门,形制都很简单。

据了解,由于太小,这些崖棺并不符合一次葬的规格,应属于二次葬。

由于长时间的风化和其他原因,现场并未看见棺木。

据考古人员初步统计,在龙河上游、中游附近,已发现崖棺葬100余处,2000余穴。

他们发现时,大多墓穴都已经空了,只有极少数还存有棺柩,仅少量棺内留有残骨和随葬物。

目前,就已有资料来看,龙河崖棺葬还存在着许多未解之谜。

一,崖棺由来成谜去世后在此羽化成仙“关于崖棺葬的由来,民间流传较广的说法是这里是古人去世后修炼成仙的地方。

”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专家林必忠介绍道,“在石柱县境内,人们把这些崖棺叫做‘仙人洞’,传说以前老人想返老还童,就在峭壁上的洞里呆上几天,脱掉一层皮后就能还原成一个年轻的小伙子。

”二,墓主人身份成谜棺悬越高越孝顺据考古专家调查推测,石柱龙河一代的崖棺葬可能形成于唐宋。

那么墓主人的身份又是何人呢?据《朝野佥载》、《溪蛮丛笑》记载,历史上只有僚人有崖棺葬俗,专家推测石柱崖棺很可能是宋代生活在该地区的僚人留下的葬俗。

此外,林必忠还指出,同一处墓群,墓葬的位置有明显的远近关系,一个岩面上大的墓群可能代表一个家族的目的,聚集较近的数座墓之间的关系可能是一种家庭关系。

从现场看,这些崖棺距山脚约25米左右,稍有不慎就会跌落山崖。

古人为何要冒生命危险,将棺木放置在高高的悬崖上呢?对此,尚未有科学的定义,目前主要流传着“山岳崇拜”、“彰显身份”、“图腾崇拜”、“弥高至孝”、“子孙高显”等说法。

重庆市石柱县土家族丧葬文化解读

重庆市石柱县土家族丧葬文化解读

文化学研究重庆市石柱县土家族丧葬文化解读杨 冲杨雅丽(长江师范学院文学院,重庆 408100)摘要:石柱县位于重庆市东南部,地处武陵山区,独特的地域环境孕育了特色鮮明的土家族民俗文化。

内涵丰厚的 土家族丧葬文化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经历了辗转变迁,并与其他民族文化在长期接触中交汇融合,形成了独特的文化风貌。

在 丧葬仪式中以丧舞活动最具典型性,它不仅呈现了一种狂欢精神和浓郁的娱神性质,而且承载了 土家人的生死观念和尊宗敬 祖、崇尚孝道的文化传统,发挥着重要的社会教化功能。

考察石柱县丧葬文化及其历史变迁与社会功能,具有重要的文化学 价值。

关键词院石柱县丧葬文化丧舞活动历史变迁社会功能民俗文化是一个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中的瑰宝,是人 们在长久历史变迁中不断凝练沉淀而成的,是民族思想精 神的重要体现。

丧葬习俗是人们在特定时代环境中应对和 超越生死的智慧结晶,也是个人和民族信仰的心理反应,承 载着人们对死者的情感和对未来的憧憬。

历史上对重庆市 石柱县土家族丧葬习俗少有研究,当前学术界开始从丧葬 仪式、丧葬伦理等方面对土家族丧葬文化进行观察,并借此 探索土家族民族渊源等问题。

原始的土家族丧葬礼仪中讲 究天人合一、顺应风土,形成“三滴水”、“人死饭甑开,不请自 然来”、“抹五心”、“做好事”等一系列土家族所特有的丧葬文 化。

笔者深人石柱县乡镇村落进行调查,考察了石柱龙河的 岩棺群、土家族丧事礼仪,访谈当地土家族老人,获得了土 家族丧葬习俗的第一手资料。

本文以土家族丧葬活动为考 察对象,探微土家族丧葬文化的变迁及其文化缘由,从一个 独特的视角阐述土家族丧葬文化。

―、灵魂不死、人死不亡一土家族丧葬习俗折射的生死观民族风俗蕴含了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累积的深厚人 文情怀,是该民族文化、思想情感的载体。

石柱县土家族丧 葬活动以丧舞为主,用或雄健或阴柔的舞蹈形式,特别是唱 词表达内心的哀愁与喜悦。

丧葬文化蕴涵于丧舞活动中,其 中伴随丧舞而唱的歌词尤为集中地表现了丧葬仪式的思想 主题。

浅谈湘西土家族丧葬仪式的文化价值

浅谈湘西土家族丧葬仪式的文化价值

浅谈湘西土家族丧葬仪式的文化价值作者:向津清向怡颖来源:《中国民族博览》2021年第19期【摘要】湘西土家族独特的丧葬仪式,包括早期的准备、中期的“大夜”以及后期的“下葬”阶段等凸显其宗教信仰以及神灵信仰的背景。

随着时代的发展,其仪式蕴含着对当代生命教育、道德教育以及情感教育的价值,兼具着文化和身份的传承、理念和精神的塑造以及共存和发展的凝聚等功能。

【关键词】湘西土家族;丧葬仪式;文化价值【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1)19-054-03【本文著录格式】向津清,向怡颖.浅谈湘西土家族丧葬仪式的文化价值[J].中国民族博览,2021,10(19):54-56.土家族是我国56个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这个古老而年轻的民族(1956年10月国家民委通过民族识别予以确定),有着自己悠久而灿烂的文化。

近些年来,随着党和国家对民族文化发展的重视,各民族也强化了对自身文化内容的传承与发展。

湘西土家族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身独具一格的文化内容,其中丧葬文化是其传承最为久远、形式最为隆重的仪式,凸显着极强的教育价值和文化价值。

一、湘西土家族丧葬仪式的文化背景丧葬仪式是湘西土家族的重要仪式之一。

它并不是凭空出现的,其源于一定的宗教信仰以及神灵信仰等文化背景。

(一)宗教信仰宗教信仰是土家族丧葬仪式的文化背景之一。

宗教在古人的生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这主要体现在各式各样的仪式中,人们无论出生还是及笄都需要举办一定的庆祝仪式,仪式在很多时候都是信仰的体现。

湘西土家族以“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作为自己的信仰,这一方面是因为“图腾”在中华民族文化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其不仅是驱凶辟害的产物,更是人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寄托;“祖先崇拜”则是对祖先的敬仰与感谢之情,正是因为祖先的艰苦奋斗才有了子孙后代的福享安康。

除此之外,湘西土家族的丧葬文化是“儒、释、道”合一在“亡灵度化”上的体现,人死后对其灵魂进行度化可以拯救亡者的肉体,帮助他们去往更加美好的“世界”[1]。

石柱土家族风物传说蕴含的信仰民俗

石柱土家族风物传说蕴含的信仰民俗

浅论石柱土家族风物传说蕴含的信仰民俗摘要本论文充分运用民间文学、民俗学、人类学和文化学等相关学科理论,采用个案研究与整体研究相结合,事象研究与综合思辨相联系,原始资料与理性升华相补充的手段进行研究石柱土家族风物传说中的反映的浓厚信仰民俗。

关键词风物传说土家族信仰民俗图分类号:k892.2 文献标识码:a风物传说是民族文化的一种鲜活记忆,是一种动态的民俗符号。

因此可以这样说,风物传说的流传离不开其深厚的民俗内涵,丰富的民俗内涵为风物传说的保存和流传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1 石柱土家族风物传说概况石柱土家族自治县的风物传说数目众多,笔者将之分为“自然地理”、“风俗习惯”、“人物传说”三大类,这三种类型的风物传说和土家族众多的民俗事象相联系,折射了土家族丰富的民俗文化,影响着土家人民的生活。

笔者特意于2009年8月到石柱县的四个自然乡进行了田野调查。

通过田野调查,共收集到风物传说三十多则。

这次田野共访问二十多人,这些受访人大多为男性,年龄在三十岁到六十岁不等,有些为文化单位工作人员,大多为村中的“故事老人”,他们大多接受了至少小学以上的教育,而且都对父辈们讲述的传说耳濡目染最终自己也成长为小有名气的故事能手。

2 石柱土家族风物传说反映的信仰民俗“信仰民俗就是人们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对某种观念、意识、主张的极度信服与尊重,并以此作为自己思维和行为的准则’的习俗,即对某种‘事象’的崇拜习俗。

”它没有完整、系统的哲学、伦理体系,但却有着与民众世俗生活联系密切的形形色色的信仰观念,这些信仰观念往往借助于神话、传说、故事、言语以及习俗而世代传承。

石柱土家族民间信仰历史悠久,文化积层厚重,从古代巴人对白虎图腾的崇拜,到元明清时期对土司王的崇拜,经历了漫长的演变发展的历史,对土家族历史文化产生了深刻影响。

在石柱土家族地区,由于文化传统、社会形态、地域环境等方面的原因,直到晚近,民间信仰深入、广泛地影响着土家族生活的方方面面。

石柱县的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心得

石柱县的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心得

石柱县的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心得看一个地方的文化,最好先看地理。

文化与地理环境紧密联系,相生相伴。

石柱土家族自治地处XX,在XX三峡水库库心,XX大娄山XX区,与XXXX接壤。

石柱境内有XX山、XX山,形成“两山夹一槽”的地貌特征,“XX民族走廊”重要路径“XX古道”途径于此,分布于XX盆地到XX、XX地区的重要交通干线(沪蓉)上。

独特的地理位置,让石柱占据地利之优势,高山大川,熔铸了独特的民族民间文化,“两条文化带”、“四个增长极”,彰显了石柱民族民间文化的底蕴和特色。

一条是龙河流域文化带。

龙河是XX支流,发源于XX山冷水,全长164公里,在石柱境内有104公里,是石柱境内流域面积最大的河流,天然落差达1200多米。

龙河流域积淀了丰富的具有传统魅力的民族民间文化。

神秘岩棺。

岩棺葬是古代巴人的一种独特丧葬方式,墓穴凿于河边石崖,有的状如蜂窝,仅石柱境内就约有2000穴,被学者称为“仙人洞”、“土家五溪蛮雕刻艺术品”。

在石柱XX镇XX村等地,近年也有岩棺的考古发现。

如画溪流。

龙河支流很多,穿行于高山峡谷,汇聚了众多的名胜古迹。

较为著名的有都汇溪、石界溪、银凤溪、土溪、香溪、四龙溪、螃蟹溪等溪流,涓细秀美,灵秀古朴。

宾流玉带。

龙河流经石柱城区,绕城三面,如一条碧绿玉带缠绕腰间。

这一段河流,堪称大自然精美剪辑,带水拖蓝,钟灵毓秀,因石柱曾为“XX县”,土家族先辈就将之称为“宾流玉带”,列为石柱八景之一。

【优质】湘西土家族神秘葬礼是怎样的-精选word文档 (5页)

【优质】湘西土家族神秘葬礼是怎样的-精选word文档 (5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湘西土家族神秘葬礼是怎样的土家族现存的诸多文化传统与现象,的确深刻地烙上了汉文化的印迹,甚至在汉族地区已经消失的民俗传统,在土家族聚居区仍然得以留存。

下面是湘西土家族的葬礼习俗介绍。

湘西土家族神秘葬礼土家族是世居在湘、鄂、渝、黔交界武陵山地区的少数民族。

普遍认为土家族为古代巴人后裔,也有学者指出,土家族实际上是汉族的一个民系。

撇开族源问题,土家族现存的诸多文化传统与现象,的确深刻地烙上了汉文化的印迹,甚至在汉族地区已经消失的民俗传统,在土家族聚居区仍然得以留存。

下面是一场土家族的葬礼,仪式中的许多场景,似曾相识又有点遥远。

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古丈县喜其哈村一户向姓人家,家中老母亲在久病之后不幸去世,向家人按照土家族的传统习俗,请来一班道士为母亲操办葬礼。

道士们首先对遗体进行入殓。

道士是葬礼的核心,从灵堂的搭设和布置,坟墓的勘定,确定下葬时间,祭品的制作,一直到下葬的全过程,自始至终均在道士的指挥或亲自操作下进行,家属仅仅是配合。

与汉族类似,一个村子几乎互为亲属,一家的婚丧嫁娶之事也是整个村子的事情,村民会来协助操办,同时也一同参加聚会。

死者的亲属跟随道士进行“绕棺”仪式。

绕棺,又叫“打绕棺”,或名“穿花”,在老年人的丧礼上进行。

一般由五或七人,至少三人,成奇数跳唱,由道士领头,其他人跟后,围绕棺木边唱边绕行。

唱词内容广泛,可唱亡灵人生平,可唱神语传说,曲调多变,伴之以鼓、锣、镲、钹等打击乐,气氛和悦热闹,具有浓郁的乡土生活气息,颇与古代“绕尸而歌”的传统相契合。

道士有一套班子,分工合作,除一人主要负责香烛道具等等,以及招呼家属配合外,其余的几人轮流做法,唱经。

操办葬礼的道士须具备多种技能,除了葬礼上的一切轨仪,还需精通堪舆之术,并且学习使用唢呐、镲、鼓等乐器,以及大量的唱诵和哭丧歌,一个成熟的道士需要经过数年的历练才能在不同规模的场合游刃有余。

沿河土家族丧葬仪式中的民族文化内涵

沿河土家族丧葬仪式中的民族文化内涵
3、奠礼
“奠礼”实为一种小型追悼会。这一仪式必须由当地有名的土老师主持,地点一般设在堂屋或院坝中。仪式开始前,土老师及其弟子们便将桌子摆放好作为香案,然后摆上各种祭品,一般是猪头一个,并且猪鼻中要插上猪尾巴,雄鸡一只(不能是白色的),糍粑,肥肉等分别用大碗盛好置于香案上,另外用一块肥肉作为插香用。
仪式开始时,首先由土老师宣布,主要是宣读死者的生平事迹及希望他的后人兴盛发达之类的话语。尔后,土老师便将孝子领到棺木前,土老师口中念念有词,孝子则双膝跪下,放声恸哭,不断磕头,不断诉说。这种仪式每天都得举行一次,直到将死者安葬方可停歇,从此,土家人就此开始了“守灵”。
7、安葬
“安葬”在沿河也被称为“安埋”,棺材被土家族人送上路后,土老师及其众弟子们就分别在前担任先锋官为之开路,孝子们则手持招魂幡列队紧跟在土老师后面,女人们则全部跟在棺材后面,一路依然哭嚷嚷的,相互搀扶着缓缓前行。一路上时而黄烟滚滚,哭声震天,时而鞭炮声、锣鼓声、唢呐声、号角声齐鸣,热闹非凡。
在家负责打理丧后之事的必会将死者生前所穿衣物,所盖被褥,床单,稻草等全部搬到附近的十字路口一并烧掉,一是主人为了早日除掉家中的晦气,二是主人担心死者到阴间后,穿不暧。传说将死者生前所用之物拿到十字路口烧掉,死者到阴间后仍可继续享用他生前之物。
4、跳丧
每到守灵的晚上,大家都会齐聚在死者的堂屋中。仪式依然由土老师主持,首先,土老师把孝子们召集起来(一般为死者的儿子,孙子,外孙,女性不能参加),对他们吩咐几遍,多为不要中途退场,不要无故生事等相关规则。然后,由死者的长子来掌握魂幡(若长子年岁已大或没有儿子则由下一代长子来担任),仪式开始时,土老师要事先喝二口酒,祭一祭“避邪剑”,拿着已祭过的“避邪剑”在堂屋四处刺杀起来,口中喃喃念着,多是“希望死者在去阴间的路上一路平安,有我们为你保驾护航,你的子女们你不必牵挂,从此同样兴盛发达”.土老师作完法后,随着他剑尖一指大声吼到“哟----------嗨-------哟-----嗨----”,接着众孝子们便在招魂幡的带领下步入舞场,由土老师在最前面持剑开路,孝子们则赤祼着上身紧跟在土老师后面,在乐师们的鼓点和土老师的号令下绕着棺材跳了起来;他们时而绕臂穿行,亦步亦趋,时而相互击掌,擦肩抹背,时而踮脚打旋,跳得粗狂、野朴,跳的丧事中“戴孝帕”是有规定的,直系亲属戴在头上,一般的客人就戴在手臂上,直系亲属戴在头上的还有长短之分,孝帕越长,证明此人与死者的关系是较近的那种,死者的儿孙、妻子还得穿孝衣(由白色麻布制成)。土家人死后,后代为了铭记祖先,会在祖先死去不久的时间里面(这个要根据家庭经济状况而定)为祖先打碑。

贵州丧葬风俗

贵州丧葬风俗

贵州的丧葬风俗多种多样,具体地区和民族都有自己的葬礼形式。

以下是其中一些主要的习俗:
1.洞葬:这是苗族的一种特殊葬俗,流行于贵州东南部地区。

洞葬的方式是将死
者的尸体放入山洞或岩洞中,认为这样可以保护尸体免受野兽侵害,同时也有助于死者的灵魂与自然融为一体。

2.悬棺葬:这是贵州东南部地区的一种古老葬俗,主要分布在苗族和侗族地区。

悬棺葬的方式是将死者的尸体放入棺材中,再将棺材悬挂在山崖上。

这种葬俗的原因与洞葬类似,都是为了防止野兽侵害和保护尸体。

3.树葬:树葬是贵州东南部地区苗族的一种葬俗,即将死者的尸体放在树上,让
自然力量将其分解。

这种葬俗的原因是认为树木可以吸收死者的灵魂,使其得到永生。

4.火葬:火葬是贵州汉族地区的一种传统葬俗,也是现代贵州丧葬仪式中最为普
遍的一种形式。

火葬的方式是将死者的尸体火化,然后将骨灰安放在骨灰盒中。

5.水葬:水葬是贵州东南部地区侗族的一种葬俗,即将死者的尸体放入河中,让
其随水流而去。

这种葬俗的原因是认为河水可以带走死者的灵魂,使其得到安息。

总的来说,贵州的丧葬风俗是非常丰富的,每个地区和民族都有自己的独特形式。

这些风俗不仅体现了人们对死亡和灵魂的看法,也反映了他们对自然和环境的尊重与适应。

石柱文化三十年光辉历程回眸

石柱文化三十年光辉历程回眸

石柱文化三十年光辉历程回眸石柱土家族自治县成立30周年来,逐步形成了独具地域特色的石柱文化,为石柱政治、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回眸三十年石柱文化从封闭、简陋中艰难启程,逐步迈向开放、繁荣、多元而又独具地域特色文化的发展方向,人们深切地感受到了石柱文化与改革开放、民族振兴共生共荣的非凡历程。

深度挖掘——石柱文化在冲破禁锢、回归正道后负重前行自治县成立30年来,我们在深度挖掘石柱本土文化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

至今,已经初步形成了石柱独具地域特色的八大文化品牌(成果):一是龙河岩棺神秘文化。

龙河是长江的一条支流,贯穿石柱全境。

经考古、考证和发掘,龙河岩棺是古代巴人长期在石柱繁衍生息中,形成独特而神秘的丧葬文化。

如何在距水面几十甚至几百米的悬崖上开凿石窟、安放棺椁等神秘的面纱,专家们至今也未能破解。

二是以首批全国十大历史文化名镇为代表的西沱古镇及巴盐古道文化。

经考古发掘和文史资料考证,战国时期的巴国“因盐而兴、因盐而亡”。

巴盐古道正是在巴盐销楚的历史大背景中逐步形成的一条文化、经贸、生态古道。

巴盐古道的起点西沱古镇,是汉代至明清时期因盐而兴、保存较为完好的商贸重镇,于2003年成功申报为“全国首批十大历史文化名镇”。

三是以巾帼英雄秦良玉为代表的土司及土家民族文化。

秦良玉是明末清初石柱宣抚使,是唯一登录中国正史(《明史》)的女将军。

多年来,我们克服重重困难,致力于巾帼英雄秦良玉及土司文化的发掘整理工作,编辑出版了《秦良玉史料集成》(四川人民出版社)和《历史名人题秦良玉诗词楹联集》等、正在编辑《秦良玉史料大全》,长篇历史小说《秦良玉》即将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拍摄了秦良玉史料电视专题片(重庆电视台多次播放)、修复了秦良玉陵园.三教寺。

秦良玉及土司文化已经引起海内外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

四是以经典民歌《太阳出来喜洋洋》为代表的啰儿调民歌文化。

长期以来,以讹传讹,将世界经典民歌《太阳出来喜洋洋》定位成四川民歌。

[神奇的龙河岩墓群]岩坡朱龙河

[神奇的龙河岩墓群]岩坡朱龙河

[奇妙的龙河岩墓群]岩坡朱龙河我在XX东长江流域的石柱与丰都两县(今属重庆直辖市)揽胜创作时,偶闻龙河两岸尚有许很多多的岩墓群。

于是,在石柱同仁们的伴随下,我专程沿龙河饱览了各处崖壁上凿建的岩墓以及两岸春末夏初的秀美风光。

我们驱车在沿河公路上,同行们不停地向我介绍当地民俗和遍布龙河两岸的绝妙景观。

当然,话题中最令人感兴趣的,就是那凿刻于悬崖之上的“岩墓〞。

雕凿岩墓穴,置棺为葬,是古代少数民族的一种丧葬风俗,当地老百姓称此为“岩棺〞。

据资料记载,在石柱与丰都之间的龙河流域地段,岩棺不仅分布广,且多而密集。

仅石柱县南宾镇下至三五大桥、上到四方石电站拦河坝之间的40余公里河岸峭壁悬崖上,就凿刻有岩墓130多处。

或三五棺一群,或二三十穴一片。

雕凿岩墓主要依据岩面的宽窄而定,分别为横条形或方口纵深式两种,其中以横条形居多。

距石柱县城25公里处的龙河上游的岩壁上,游人可以目睹到最集中、保存最完好的“四方石〞岩墓群。

这里共有43穴岩墓,分布在�伙山、木叶山及硝洞岩等3个点上。

而硝洞岩则是四方石岩墓群的中心点,它地处四方石电站进水闸北岸,龙河呈“U〞形流经此处。

两岸绝壁依山随势,斜向延长,紧紧锁住了龙河激流。

陡峭的崖壁,直插入清亮碧绿的龙河深渊。

崖顶端是泛XX的层层梯田,绝壁上古树XX藤悬挂如织,古人在悬崖绝壁上凿建和安放了27穴岩棺。

这些岩棺疏密适度、错落有致,成为古龙河文化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横式岩墓穴一般长度为2米,高度和深度均为0.7一O.8米不等;纵深式墓穴则是外小内空,洞口直径约为O.8米,而内部则为2米见方。

这里的岩面高度近百米,墓穴均凿建在距地面5~20米高的陡峭崖壁上,人们很难想象到,古老的土家族先民们是怎样将这些岩墓雕凿胜利的,又是怎样将那些祖先的遗体安放进悬崖地窖中去的?真是千古之谜!大凡观瞻过岩墓的游人,无不惊叹那些少数民族的祖先们的吃苦耐劳精神和聪慧才智!在那成群成片的岩墓之上,早先大都搭建有数米伸出的岩檐,以防止岩棺遭受到风雨的侵蚀,并能有效地减轻风化程度。

土家族丧葬文化 龙河土家岩棺介绍

土家族丧葬文化 龙河土家岩棺介绍

土家族丧葬文化龙河土家岩棺介绍龙河土家岩棺龙河悬崖上神奇的岩棺文物古迹,是土家族祖先丧葬文化的史料实物和历史见证,是巴蜀古国至今未破解的千古之谜。

龙河发源于渝鄂交界处的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在重峦叠嶂的峡谷间穿行164公里,在“鬼城”丰都县城对岸的王家渡注入浩浩荡荡的长江。

河水穿越石柱和丰都两县20多个乡镇,在石柱县境称“南宾河”。

龙河流经石柱县城南宾镇,绕城三面,像一条碧色的玉带,古人用“宾流玉带”、“带水拖蓝”形容,列为石柱古八景,充满诗情画意。

龙河两岸奇峰高耸,重峦叠嶂,飞流散瀑从悬崖绝壁飞流直下,气势磅礴,沿途展现出许多迷人风光。

龙河最迷人的,还是那摩天悬崖绝壁上土家族祖先凿成的神奇的“岩棺”,是土家族祖先“五溪蛮”雕刻的艺术品,当地土家族人习呼“仙人洞”。

1990年夏,四川巴蜀音像制作中心将龙河岩棺拍入《深山明珠》电视片中,名扬巴蜀内外。

龙河水在四方石把三座山峰割成半月形小岛,河水回旋倒流,悬岩插入深水之中。

一面是急湍而奔流不息的河水,上是刀削斧劈般的悬崖,四面八方无路可攀,岩棺凿于离河水30多米高的悬崖,可见土家族祖先勇敢剽悍的智慧和力量。

经文物考察队拉绳到绝壁上考察,岩棺内大部分是空着的,只有少部分岩棺内有残存的人骨及殉葬的陶器古文物。

石柱地处渝鄂交界地,当楚黔之交,控楚连黔,襟带湘境。

古为洪荒之地,是巴蜀古国最边远的山区,古称“九溪十八峒”。

土家族先民被称之“五溪蛮”和“苗蛮”。

历代王朝都规定“蛮不出境”,被圈定在大山里过着自给自足的山地农耕生活。

关于岩棺的最早记载,是唐代的《朝野合载》,上曰:“五溪蛮,父母死于户外,临江半壁凿龛以葬之。

”《太平广记》、《华阳国志》、《太平寰宇记》等古籍均有对岩棺的相应记述。

《太平广记》、《华阳国志》载:“五溪蛮,父母死,尽产为棺,临江高山凿龛以葬之。

山上悬索下柩,盖高者为立孝……”因石柱古属临江县地境,故文中统称石柱土家族为临江,由此可见,岩棺凿得越高,越表示对祖宗的孝道最好,一则以防后人掘墓,二则后世建筑时不会迁坟,真是前人能料后事几百年!石柱与湘鄂西土家族合称“五溪蛮”,因这里山高水长,境内有著名的酉溪、辰溪、巫溪、武溪、沅溪,故称“五溪蛮”,清乾隆二十二年“改土归流”后,大量汉人入境,使土家族的岩棺丧葬文化发生了变化,岩棺墓被土葬墓所替代,现土葬坟墓形制为“三滴水”、“圆拱墓”等土家族特色丧葬方式,至今为石柱土家山寨沿袭。

龙河神奇土家岩棺

龙河神奇土家岩棺

龙河神奇土家岩棺
黄钰财
【期刊名称】《西部资源》
【年(卷),期】2010()2
【摘要】龙河悬崖上神奇的岩棺文物古迹,是土家族祖先丧葬文化的史料实物和历史见证,是巴蜀古国至今未破解的千古之谜。

长江一级支流龙河,又名"南宾河",从茫茫七曜山和武陵山的云雾峡谷中飘出,宛若长龙,故名"龙河"。

清清的河水,碧绿的深潭,清澈透底。

【总页数】2页(P45-46)
【关键词】土家族;石柱县;五溪蛮;丰都县;历史文化;文物古迹;河水;河岩;宾县;悬崖【作者】黄钰财
【作者单位】重庆市石柱县国土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
【相关文献】
1.神秘的崖棺博物馆奇特的龙河古文化 [J], 盛本孝
2.龙河岩棺悬挂在崖壁上的千年之谜 [J], 文梓光
3.龙河岩棺悬挂在崖壁上的千年之谜 [J], 文梓光
4.龙河崖棺的千年谜题方方正正的空间,就像一架UFO的停放点 [J], 毛晓雯
5.龙河土家岩棺 [J], 黄钰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土家族丧葬文化龙河土家岩棺介绍
导语:龙河土家岩棺龙河悬崖上神奇的岩棺文物古迹,是土家族祖先丧葬文化的史料实物和历史见证,是巴蜀古国至今未破解的千古之谜。

龙河发源于渝
龙河土家岩棺
龙河悬崖上神奇的岩棺文物古迹,是土家族祖先丧葬文化的史料实物和历史见证,是巴蜀古国至今未破解的千古之谜。

龙河发源于渝鄂交界处的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在重峦叠嶂的峡谷间穿行164公里,在“鬼城”丰都县城对岸的王家渡注入浩浩荡荡的长江。

河水穿越石柱和丰都两县20多个乡镇,在石柱县境称“南宾河”。

龙河流经石柱县城南宾镇,绕城三面,像一条碧色的玉带,古人用“宾流玉带”、“带水拖蓝”形容,列为石柱古八景,充满诗情画意。

龙河两岸奇峰高耸,重峦叠嶂,飞流散瀑从悬崖绝壁飞流直下,气势磅礴,沿途展现出许多迷人风光。

龙河最迷人的,还是那摩天悬崖绝壁上土家族祖先凿成的神奇的“岩棺”,是土家族祖先“五溪蛮”雕刻的艺术品,当地土家族人习呼“仙人洞”。

1990年夏,四川巴蜀音像制作中心将龙河岩棺拍入《深山明珠》电视片中,名扬巴蜀内外。

龙河水在四方石把三座山峰割成半月形小岛,河水回旋倒流,悬岩插入深水之中。

一面是急湍而奔流不息的河水,上是刀削斧劈般的悬崖,四面八方无路可攀,岩棺凿于离河水30多米高的悬崖,可见土家族祖先勇敢剽悍的智慧和力量。

经文物考察队拉绳到绝壁上考察,岩棺内大部分是空着的,只有少部分岩棺内有残存的人骨及殉葬的陶器古文物。

石柱地处渝鄂交界地,当楚黔之交,控楚连黔,襟带湘境。

古为洪荒之地,是巴蜀古国最边远的山区,古称“九溪十八峒”。

土家族先民被
生活常识分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