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前期综合征研究概况
经前期紧张综合征
经前期紧张综合征经前期紧张综合征是指妇女在月经来潮前数天出现的一系列症状。
多发生在生育年路的妇女,多数人在月经束潮访,没有不良反应或反应很轻。
但有少数人在月经前出现严重的不适反应.如精神紧张、压抑,烦踩易怒.失眠,头晕头痛,乳房、少腹作胀或乳头疼痛,食欲不娠等,影响生活和工作,需进行治疗。
西医认为是由于经前期雌激素、黄体酮分泌不协调或肾上旅功能失调而引起神经系统的功能紊乱所致。
相当于中医学郁证的范畴。
有哪些症状1.典型症状常在经前t周开始,至月经前2--3天最严重,经后突然消失。
2.最初感到全身乏力、易疲劳、困倦、嗜睡、精神紧张、身心不安、遇事挑剔、易怒、感情冲动、争吵、哭闹、不能自制,或者没精打采、抑郁不乐、焦虑、忧伤或情绪淡漠、不愿与人交往、注意力不能集中,判断力减弱。
3. 除了这些精神症状外,还出现手足或眼睑水肿,恶心、呕吐、腹泻、尿额、盆腔坠服、腰腿部疼痈、头晕、头痛、乳房胀痛、食欲改变、潮热、出汗、眩晕、心悸、座疮、油性皮肤等。
如何诊断本病有三个特点:一是周期性发病,月经过后,临床症状自然消失,二是与月经周期密切相关,仅在月经前数天发病。
三是精神改变和少腹部、乳房不适。
但需排除内分泌系统器质性病变。
如何治疗一、经行头痛每于经期或经行前后三五日,头痛剧烈,或胀痛或掣痛,痛处可局限于头部一处,甚或疼痛难忍,伴有恶心、呕吐,连续2个月经周期以上。
基本方一当归10克,川芎10克,白芍15克,熟地15克,白菊花15克,枸杞子15克,黄芪25克。
*血虚肝旺,头胀痛耳呜,加桑叶12克,龟板12克;*体倦乏力,加党参15克,白术10克,茯苓10克。
上药加水煎煮2次,将两煎药液混合均匀,分2次服,每日1剂。
用于经行前后头痛,呈空痛或隐痛,头晕目涩,经量少,色淡红心悸,面色萎黄,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基本方二菊花10克,枸杞子12克,熟地10克,山茱萸10克,牡丹皮10克,山药l0克,潼蒺藜10克,白蒺藜10克,川牛膝10克,当归10克,茯苓10克,女贞子10克。
经前期综合征与双相障碍共病探讨
470综述新医学 2023年7月第54卷第7期经前期综合征与双相障碍共病探讨梁晓琳 甘照宇【摘要】 经前期综合征和双相障碍都是常见的精神障碍,两者在临床症状、病程等方面有相似之处,而且常常同时发生,严重影响患者的社会功能。
目前国内关于经前期综合征与双相障碍共病的研究较少,该文就两者共病的流行病学、可能的共病机制、诊断要点以及治疗方面进行综述。
【关键词】 经前期综合征;双相障碍;共病Comorbidity of premenstrual syndrome and bipolar disorder Liang Xiaolin , Gan Zhaoyu. Department of Psychiatry , the Thir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Sun Yat -sen University , Guangzhou 510630, China【Abstract 】 Both premenstrual syndrome (PMS ) and bipolar disorder are common mental disorders. They have similarities inclinical symptoms and course of disease , and often occur simultaneously , which seriously affect the social function of patients. At present , few studies on PMS and bipolar disorder comorbidity have been conducted in China. In this article , the epidemiological data ,possible comorbidity mechanism ,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PMS and bipolar disorder were reviewed.【Key words 】 Premenstrual syndrome ; Bipolar disorder ; Comorbidity作者单位:510630 广州,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精神心理科经前期综合征(PMS )主要表现为经期前反复出现情绪不稳定、易怒、烦躁和焦虑等症状,同时可能伴有行为和躯体症状,这些症状在经期时或经期后不久可自行缓解。
经前期综合征的治疗周期和效果要知道
0 1
0 2
03
04
治疗效果对治疗周期的反馈
治疗周期的长短 影响治疗效果
治疗效果与治疗 周期相互关联,
需综合考虑
治疗效果的好坏 影响治疗周期的
调整
针对不同情况, 制定个性化的治
疗方案
治疗周期和治疗效果的综合评估
治疗周期:经前期综合征的治疗周期通常为3-6个月,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可适当调整。 治疗效果:治疗周期的长短与治疗效果有一定的关系,一般来说,治疗周期越长,治疗效果越好。
失败案例的教训和改进建议
案例描述:患 者因忽视早期 症状,导致病 情恶化
教训总结:及 时诊断和治疗 是关键
改进建议:加 强宣传教育, 提高公众认知 度
案例分析:分 析失败原因, 提出针对性的 治疗方案
0 1
0 2
03
04
案例分析对治疗周期和效果的启示
案例选择:选择 具有代表性的经 前期综合征治疗 案例,以便更好 地说明治疗周期 、 治疗效果、治疗周 期等方面进行深入 分析,探讨其中的 经验和教训。
启示总结:根据 案例分析的结果, 总结出对治疗周 期和效果的启示, 为其他患者提供 参考和借鉴。
实际应用:将案 例分析的启示应 用于实际治疗中, 以提高治疗效果 和缩短治疗周期。
0 1
0 2
03
04
综合评估:在治疗过程中,需要对治疗周期和治疗效果进行综合评估,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提高治愈率。 个体差异:不同患者的治疗周期和治疗效果存在个体差异,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0 4
经前期综合征治疗案例 分析
成功案例的特点和经验
患者年龄:年轻女性为主 症状表现:多种多样,包括情绪、行为、生理等方面 治疗方法:个性化,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治疗方案 治疗效果:显著,患者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经前期综合征的表现及治疗
经前期综合征的表现及治疗经前期综合征(PMS)是指女性每次来月经前的不适,精神行为及体质方面的症状,包括明显的生理、心理及行为方面的改变。
本病的精神情绪障碍更为突出,始于经前1~2周,经前2~3天加重,月经来潮后,症状骤然减轻或自然消失。
每次月经周期均如此,持续至少半年以上,称为经前期综合征,对育龄妇女身心健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其发病率为30%~40%[1]。
临床表现:PMS包括身体和情绪异常两类症状,主要有头痛、腹胀、腹泻、手腿肿胀、乳房胀痛,易激动,坐立不安,注意力不集中,抑郁,焦虑、紧张、嗜睡、失眠等。
最常见的表现是精神症状:包括情绪认知和行为方面的改变。
情绪变化可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类型:一种是精神紧张,烦躁不安、易怒,遇事挑剔,细微琐事就可引起感情冲动及至争吵哭闹不能自制;另一种则变得无精打采,郁郁寡欢,焦虑,忧伤或情绪淡漠,爱孤居独处,不愿与人交往,甚至偏执妄想,产生自杀意识。
在生理方面,由于水纳潴留,会出现暂时的体重增加,面部及四肢轻度浮肿,少尿,乳房胀痛和头痛。
神经和血管的改变可能会有眩晕、昏厥、心悸,碰撞后容易出现皮下出血等。
消化道方面可有腹胀、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
皮肤可能会患上痤疮或原有的皮肤病加重等。
特点:PMS症状虽然很多,但不是每个病人都具备所以症状,每个人的症状不同,严重程度因人而异,并非不变,但症状的出现与消退同月经周期的关系基本固定,即症状最晚在月经开始后4天内消失,至少在下次月经周期第十二天前不再复发,此为本病的特点。
病因:不十分清楚,可能是卵巢功能障碍,致体内雌孕激素比例不平衡,雌激素水平过高,以及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所致,另外,它可能与抗利尿激素、血、醛固酮分泌过多,造成水钠在体内潴留,以及低血糖、高催乳素、前列腺素浓度波动等因素有关。
此外,心理因素也有一定的作用。
治疗:由于本病病因及发病机理还不清楚,目前不缺乏特异的规范的治疗方法,主要是对症治疗。
因而,首先明确症状的主要方面,因人而异对症施治。
经前期综合征的常用药物和注意事项要知道
药物治疗的副作用及注意事项
药物治疗的副作用: 经前期综合征的药 物治疗可能会引起 一些副作用,如恶 心、呕吐、头痛、 乳房胀痛等。
注意事项:在使用药 物治疗经前期综合征 时,应注意药物的剂 量和用药时机,避免 与其他药物同时使用, 同时保持良好的生活 习惯和心理状态。
长期用药的监测: 长期使用药物治疗 经前期综合征的患 者,应定期进行肝 功能、肾功能等检 查,以确保药物的 安全性和有效性。
烫伤皮肤。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0 5
经前期综合征的预防与 控制
预防措施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合理饮食、适量运动、
充足睡眠
定期检查:及早 发现并治疗可能 导致经前期综合
征的疾病
心理调节:减轻压力、 放松心情、寻求心理
支持
药物治疗:在医生指 导下使用药物进行预
防和控制
控制方法
药物治疗:根据症状选择适当的药物, 如抗抑郁药、镇静剂等。
的发生。
定期进行心理评 估,预防心理疾
病的发生。
定期进行营养评 估,保持合理的
饮食结构。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0 3
经前期综合征的药物治 疗原则
针对症状治疗
常用的药物包括抗抑郁药、 抗焦虑药和性激素类药物等。
经前期综合征的药物治疗原则 是根据症状选择药物,缓解不 适感。
治疗过程中需遵循医生的指导, 注意药物的副作用和相互作用。
适用症状:缓 解疼痛、减轻 焦虑和抑郁等
使用方法:按 照说明书或医 生的建议进行 使用
注意事项:避 免长期使用, 注意药物副作 用和相互作用
0 1
2
03
《循经通络刮痧联合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肝郁气滞型经前期综合征的临床观察》
《循经通络刮痧联合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肝郁气滞型经前期综合征的临床观察》一、引言经前期综合征(Premenstrual Syndrome,PMS)是育龄期妇女常见的一种生理现象,主要表现为情绪不稳、烦躁易怒、乳房胀痛、便秘、腹泻、失眠等症状。
其中,肝郁气滞型经前期综合征尤为常见,严重影响了女性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
中医治疗中,循经通络刮痧和柴胡疏肝散加减被广泛应用于肝郁气滞型经前期综合征的治疗。
本文旨在探讨循经通络刮痧联合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肝郁气滞型经前期综合征的临床效果。
二、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试验设计,选取肝郁气滞型经前期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实验组采用循经通络刮痧联合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对照组则采用常规治疗方法。
研究过程中,对患者的症状改善情况、生活质量、不良反应等进行观察和记录。
三、循经通络刮痧与柴胡疏肝散加减的原理及作用循经通络刮痧是通过在人体特定经络上刮拭,达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缓解疼痛的目的。
在肝郁气滞型经前期综合征的治疗中,可促进肝气的疏通,调和气血,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柴胡疏肝散加减则是一种中药方剂,主要成分包括柴胡、白芍、枳壳等,具有疏肝解郁、调和气血的作用。
在肝郁气滞型经前期综合征的治疗中,可调和肝气,缓解症状。
四、临床观察结果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实验组患者的症状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
具体表现为情绪稳定、乳房胀痛减轻、便秘或腹泻改善、失眠情况好转等。
同时,实验组患者的生活质量也有显著提高。
在不良反应方面,两组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
五、讨论循经通络刮痧联合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肝郁气滞型经前期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显著。
这可能与两种治疗方法的作用机制有关。
循经通络刮痧可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缓解疼痛;而柴胡疏肝散加减则可调和肝气,疏解郁结。
二者联合使用,可更好地改善患者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六、结论本研究表明,循经通络刮痧联合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肝郁气滞型经前期综合征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
西酞普兰与阿普唑仑治疗经前期紧张综合征的疗效比较
西酞普兰与阿普唑仑治疗经前期紧张综合征的疗效比较【关键词】西酞普兰阿普唑仑经前期紧张综合征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国内外对经前期紧张综合征(premenstrual tension syndrome, PMS)的研究已较为深入。
对于伴有轻中度身心症状的PMS患者,国内外均着重于心理治疗,但部分症状较重的患者,常需配合药物治疗。
文献报道,应用氟西汀治疗经前期紧张综合征获得了较好疗效[1,2]。
作者试用西酞普兰和阿普唑仑对中重度PMS 患者进行治疗,并作疗效比较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研究对象来自2007年2月至2008年11月本院农村健康体检普查中诊断的PMS患者和门诊已确诊的PMS患者,选择年龄16~49岁、初中以上文化程度、月经规律,排除合并有各种躯体疾患和精神障碍的患者共80例,均符合PMS的诊断标准[3]。
入选前均从未使用过抗焦虑药、神经阻断剂、激素、利尿药及口服避孕药。
按时间先后顺序随机分为试验组及对照组,各40例。
两组患者治疗前临床症状评分相似,差别无统计学意义(HAMD两组比较,t=0.92,P=0.36;HAMA两组比较,t=0.13,P=0.89)。
详见表1。
1.2 用药方法两组均要求被试者月经来潮前1周开始服用药物,持续服2周并连续应用6个月经周期。
试验组给予西酞普兰片20mg (商品名:喜普妙,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提供),1次/d,口服;对照组给以阿普唑仑片0.8mg,每晚1次口服。
1.3 疗效评定治疗前后分别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定患者抑郁、焦虑情况,用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两种药物的安全性。
评定时间均为月经来潮前1周。
按诊断标准中各项症状的评分累积<5分或症状全部消失为治愈;各项症状累积分≥5分而<10分或症状大部分消失为显效,其他一律为无效。
1.4 统计分析计量数据以(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等级资料以例数及百分比(%)表示,两组比较采用秩和检验。
经前期综合征的症状有哪些?
经前期综合征的症状有哪些?常见症状:焦虑、精神障碍、体内水钠潴留、疼痛、口腔溃疡、偏头痛、低血糖症、疲劳、健忘、抑郁、乳房胀痛、双下肢可凹陷性水肿1.症状与月经的关系典型的经前期综合征症状常在经前7~10天开始,逐渐加重,至月经前最后2~3天最为严重,经潮开始后4天内症状消失。
另有一种不常见的情况,即月经周期中存在两个不相连接的严重症状期,一是在排卵前后,然后经历一段无症状期,于月经前一周再出现症状,为PMS的特殊类型。
2.症状特点与分组经前期综合征涉及150种症状,可分为精神和躯体二大类,每一类又可有1种以上的亚组,严重程度不一(表1)。
(1)精神症状:①焦虑:为精神紧张,情绪波动,易怒,急躁失去耐心,微细琐事就可引起感情冲动乃至争吵、哭闹,不能自制。
②抑郁:没精打采,抑郁不乐,情绪淡漠,爱孤居独处,不愿与人交往和参加社会活动,失眠,注意力不集中,健忘,判断力减弱,害怕失控,有时精神错乱、偏执妄想,产生自杀念头。
(2)躯体症状:包括水钠潴留、疼痛和低血糖症状。
①水潴留:常见症状是手足与眼睑水肿,有的感乳房胀痛及腹部胀满,少数患者有体重增加。
②疼痛:可有头痛、乳房胀痛、盆腔痛、肠痉挛等全身各处疼痛症状。
A.经前头痛:为较常见的主诉,多为双侧性,但亦可单侧头痛;疼痛部位不固定,一般位于颞部或枕部。
头痛症状于经前数天即出现,伴有恶心甚至呕吐,呈持续性或时发时愈,可能与间歇性颅内水肿有关;易与月经期偏头痛混淆,后者往往为单侧,在发作前几分钟或几小时出现头晕、恶心等前驱症状,发作时多伴有眼花(视野内出现闪光暗点)等视力障碍和恶心、呕吐。
可根据头痛部位及伴随症状鉴别。
B.乳房胀痛:经前感乳房饱满、肿胀及疼痛。
以乳房外侧边缘及乳头部位为重;严重者疼痛可放射至腋窝及肩部,可影响睡眠。
扪诊时乳头敏感、触痛,有弥漫的坚实增厚感,但无局限性肿块感觉,经后症状完全消失。
C.盆腔痛:经前发生盆腔坠胀和腰骶部疼痛,持续至月经来潮后缓解,与前列腺素作用及盆腔组织水肿充血有关。
中医妇科常见病诊疗指南 经前期综合征
中医妇科常见病诊疗指南经前期综合征1范围本《指南》规定了经前期综合征的诊断、辨证和治疗。
本《指南》适用于经前期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
2术语和定义(证据分级:I,推荐级别:B)[1-3]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经前期综合征premenstrual syndrome,PMS经前期综合征是指妇女反复在黄体期周期性出现以躯体、精神和行为改变等症状为特征的综合征。
中医称为“月经前后诸证”,包括“经行情志异常”、“经行乳房胀痛”、“经行头痛”、“经行身痛”、“经行浮肿”、“经行发热”、“经行泄泻”、“经行口糜”等病证。
3诊断3.1诊断要点3.1.1病史(证据分级:I,推荐级别:B)[4-5]该病特点是伴随月经周期反复发作,常因家庭不和,或工作紧张而诱发,与精神心理因素密切相关,多见于25-45岁妇女。
3.1.2症状(证据分级:I,推荐级别:B)[6]多于经前1~2周出现,经前几天加重,月经来潮后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
常见症状有紧张、焦虑、激动、情绪不稳定、注意力下降、工作效率低:社交障碍;失眠、嗜睡、眩晕、眼花;厌食、恶心、腹泻;心悸、盗汗、性欲改变;肢体肿胀、乳房胀痛、头痛等。
所出现症状伴随月经周期反复出现,至少出现2个月经周期以上。
症状的轻重有明显的个体性。
症状的严重程度足以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及工作。
3.1.3体征一般全身及局部无明显体征,部分患者可有肢体肿胀或体重增加。
3.1.4辅助检查3.1.4.1BBT测定大多为双相,但排卵后体温上升缓慢,或不规则,或上升时程短,与黄体功能不足有关。
3.1.4.2生殖内分泌激素测定(证据分级:I,推荐级别:B)[7]黄体期血清P水平低下或正常,E2浓度偏高。
E2/P比值增高,可有PRL水平升高。
3.1.4.3其他检查如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检查、血浆蛋白检查等,排除其他疾病。
3.2鉴别诊断3.2.1精神病(证据分级:I,推荐级别:B)[8]精神病发病与月经周期无关。
经前期综合征
经前期综合征一些妇女在经前反复出现精神紧张、抑郁、易怒、情绪淡漠、失眠、乳房胀疼等一系列身体和精神症状,从而影响日常生活和正常的学习、工作,医学上把这种情况称为经前期综合征。
经前紧张综合征简称PMS,其症状通常在行经前7—14天出现。
发作时间和强度因人而异,大部分女性每月主诉症状持续约7天左右,表现类似经期抑郁综合征。
有些女性整月都有症状,但以经前期为重。
患有经前紧张综合征的女性常常在生产或出现某些重要的个人事件后出现症状,患者经常是那些压力较大或生活中有很多问题亟待处理的女性。
1 临床表现1.1精神症状可表现为焦虑或抑郁症状,前者为精神紧张,情绪激动,易激惹,急躁,哭闹,自制力减退,有时具有攻击性。
后者常为抑郁,无精打采,淡漠,不愿意交往,失眠,注意力不集中,健忘,判断力减弱,偏执,甚至产生自杀倾向。
部分患者焦虑或抑郁症状可以交替出现。
1.2躯体症状①水肿:见于手足远端与眼睑,或者表现为全身胀感,出现体重增加,即水钠潴留症状。
②疼痛:表现为经前头疼,乳房胀痛,盆腔痛,肠痉挛等,可致恶心、呕吐和腹泻等。
③其他:乏力,嗜睡,食欲增加,喜欢进食某一口味食物,如甜食或淀粉类食物。
性欲增加或者出现性淡漠。
1.3社会行为改变厌倦社会交往和工作,宁愿独处,人际关系差等。
2 相关检查可行阴道分泌物检查,宫腔镜检查等。
3 诊断3.1诊断PMS的标准为①黄体期总分至少2倍于卵泡期总分;②黄体期总分至少>42分;③卵泡期总分必须<40分,如>40分应考虑病人为其他疾病。
这一方法虽然繁琐,但不致误诊。
总之纯粹的PMS,在排卵前必存在一段无症状的间歇期,否则须与其他疾病(仅在月经前症状加剧)进行鉴别。
3.2主要依靠了解病人病史和家族、家庭史由于许多病人有情绪障碍及精神病症状,故要特别注意这方面的情况。
现在临床主要根据下述3个关键要素进行诊断:①在前3个月经周期中周期性出现至少一种精神神经症状,如疲劳乏力、急躁、抑郁、焦虑、过度敏感、猜疑、情绪不稳等和一种体质性症状,如乳房胀痛、四肢肿胀、腹胀不适、头痛等;②症状在月经周期的黄体期反复出现,在晚卵泡期必须存在一段无症状的间歇期,即症状最晚在月经开始后4天内消失,至少在下次周期第十二天前不再复发;③症状的严重程度足以影响病人的正常生活及工作。
从冲脉论治经前期综合征
从冲脉论治经前期综合征盖晓丽【摘要】经前期综合征(premenstrual syndrome,PMS)是1组反复发生在月经前,影响妇女日常生活和工作,以躯体、精神症状(包括情感和行为)为表现的临床综合征,近三四十年才引起重视.今人多从脏腑论治此病,强调经前期综合征主要是由于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所引起,其中尤以肝的功能失调为主,故治疗上以调肝为主.然而笔者以奇经八脉为突破点,对冲脉的循行路线、生理功能、病理特点等进行分析,探讨冲脉与经前期综合征的关系,强调发病时冲脉的病理变化,指出其病机的关键是冲气上逆,提倡从调冲降逆的角度论治本病,为PMS的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突破点.【期刊名称】《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年(卷),期】2017(023)011【总页数】3页(P1527-1528,1532)【关键词】经前期综合征;冲脉;论治【作者】盖晓丽【作者单位】临沂市中医医院,山东临沂 2760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71.11+5经前期综合征又称为经前期紧张综合征,系指妇女在月经来潮前14 d以内,周期性地出现头痛、偏头痛、血压升高、心烦急躁、思想不集中、乳胀、乳疼、面目水肿等症状,是妇科常见病症之一,以青壮年妇女最为常见。
此病每于经前期出现,在经前2~7 d症状最为明显,月经来潮后症状逐渐消失,轻者无需治疗,严重者可影响妇女日常生活和工作。
目前现代医学对其病因、治疗尚无明确统一的认识,故西医治疗效果不佳,而中药治疗常有较好疗效。
中医学虽无此病名,但其临床表现常与痛经、经行乳房胀痛、经行泄泻、经行情志异常等相关,可单独出现或合并出现。
古医籍对本症亦有阐述,如《女科百问》[1]云:“经水欲行,先身体痛或腹”;《叶氏女科证治》[2]云:“经来遍身浮肿,此乃脾土不能克水,变为肿”;《傅青主女科》[3]亦有“经前腹痛吐血”“经前泄水”的记载。
奇经八脉与妇女经带胎产关系密切。
冲脉又为血海,笔者认为本病的发生与月经来潮前冲气上逆有关,从而主张从冲脉论治经前期诸症,为本病的论治提供了新思路。
逍遥丸在妇科中的临床应用
逍遥丸在妇科中的临床应用摘要:总结逍遥丸医治经前期紧张综合征、月经周期性神经病、乳腺小叶增生、妇女围绝经期综合征、口服避孕药所致的月经失调等妇科临床病证,结合肝与女子生理病理特性及现代药理研究进行阐释。
关键词:逍遥丸; 妇科; 临床应用肾为先天之本,而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提出“女子以肝为先天”的观点,使女子具肝肾两先天。
女子独具肝先天是由女子的生理特性所决定的。
女子生理功能经、孕、胎、乳皆以血为本,以气为用,血的生成及功用虽涉及心、脾、肝、肾,却以肝藏血最为重要。
肝主疏泄而喜条达,肝气郁结易变生诸多妇科疾病证,疏肝理气是调治妇科疾病证时的大体原那么。
从肝的经脉循行散布而言,肝经围绕阴部,由少腹沿两胁上行,女子孕育、生殖、哺乳等方面的病证多发于肝经部位,肝经为标,肝脏为本,肝经和肝脏在女子病机诊断上有重要意义。
女子以肝为先天,反映了肝与女子生理病理特性紧密关联。
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的逍遥散,由柴胡、当归、茯苓、芍药、白术、甘草等药物组成,功能疏肝解郁、养血健脾调经,有愉快情志、解除郁结之效,主治肝郁血虚脾弱证,症见两胁作痛、头痛目眩、口燥咽干、神疲食少,或往来寒热,或月经不调、乳房胀痛、心情抑郁或烦躁,脉弦而虚等。
临床制成逍遥丸,携带方便,服用简单,经济有效,无不良反映,颇具有效和推行价值。
1逍遥丸的适应病证经前期紧张综合征及月经周期性神经病经前期紧张综合征及月经周期性神经病属中医“经行情志异样”等范围,是在月经期前和月经期因体内孕酮和雌激素浓度剧减,使雌激素对妇女精神爱惜作用下降,显现情绪反映,对外界刺激灵敏性增强。
同时妇女中枢5HT系统灵敏性在经前已有紊乱,而诱发情绪高涨,易激惹,引发行为改变,致使情绪波动及病情反复发作,并显现乳房胀痛、胸胁胀闷、心情抑郁或烦躁、纳食不佳、乏力、浮肿等,从本证的临床病症分析,属中医肝郁脾虚范围。
其发病机理为:由于情志过极,郁怒伤肝,肝失条达,藏血及疏泄功能失常,肝气郁滞,气机不顺畅,经脉阻滞,而冲脉隶于阳明附于肝,经前冲气旺盛,肝气挟冲气逆上,扰乱心神,而见精神异样;肝郁气滞那么乳房胀痛,胸胁胀闷;肝气乘脾,致脾失健运,显现纳食不佳、乏力、浮肿;久之肝郁化火,肝阳上亢,或因气郁生痰上蒙清阳,那么显现头晕目眩等不适;经来瘀血下行,肝气得舒,神经病症随之减缓;瘀滞不除,故逢经作乱,呈周期性发作。
金凤丽教授疏木培土法治疗经前期综合征的临床经验
金凤丽教授疏木培土法治疗经前期综合征的临床经验摘要:经前期综合征( Premenstrual Syndrome,PMS)是指妇女在黄体期(月经前7 ~14 天)反复出现以情感、行为和躯体障碍为特征的综合征,月经来潮后症状可自然消失,属于中医妇科学中月经前后诸症的范畴。
本篇通过病因病机、治疗经验和病案分析三个方面介绍金凤丽教授疏肝培土法治疗经前期综合征的临床经验,以疏肝解郁、培土养血为基本治则,同时注重临床疾病表现及气血阴阳的变化规律,以中医药治疗经前期综合征,改善育龄期妇女经期生理、心理的不良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关键词:经前期综合征;疏木培土;经验方;经前期综合征(Premenstrual Syndrome,PMS) 指反复在黄体期(月经前7 ~14 天)出现以情感、行为和躯体障碍为特征的综合征,月经来潮后症状自然消失[1]。
经前期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具有个体差异,主要症状归纳为:①躯体症状:头痛、乳房胀痛、腹部胀痛、腰背酸痛、肢体水肿、体重增加等;②精神症状:易怒、焦虑、抑郁、疲乏以及性欲改变等;③行为改变: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工作效率低等。
周期性反复出现为其临床特点,月经来潮后迅速减轻直至消失[2]。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学习、工作节奏的加快,环境和生活的改变等,女性工作、学习和生活压力使得PMS的其发病率逐步上升。
PMS因其特殊且多样的临床表现,对女性的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及日常生活造成严重的威胁,故而对经前期综合征患者的诊断、治疗、疏导等具有重大意义。
1.病因病机1.1中医病机认识中医历代医家多认为本病的主要病位在肝,累及肾、脾、心等,导致脏腑、冲任气血失调。
经前期综合征的发生与经期的生理变化、患者情志因素和体质因素有密切关系。
肝、脾、肾三脏失调,气血失和是本病的主要病机。
月经的产生是一个“血海满盈,满而自溢”的过程。
妇女机体常处于血分不足、气偏有余的状态,成为经前期综合征的发病基础。
γ-氨基丁酸及其受体在经前期综合征情绪调控中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种受 体 亚 型 介 导 生 理 效 应, 其 中 G A B A R A 和 G A B A R C属 于促 离 子 型 受 体 , G A B A R B属 于 促 代 谢
型受 体 。 已有 的研 究 表 明 , G A B A R A与 G A B A R B参 与 P MS的发病 过程 。
证, 也 包括 由脏腑 功能 失调 引起 的表 现 出异常情 志反 应 的疾 病 。经 前 期 综 合 征 ( p r e m e n s t r u a l s y n d r o m e s , P MS ) 是备 受 国 际 医学 界 关 注 的 情 志病 证 之 一 , 表 现
道三部 分组 成 的大分 子蛋 白质 复合物 , 属 配体 门控 型 离子通 道 超家族 。 目前 已知 G A B A R A有 8个 亚 基 共
为育龄 妇 女月 经前 黄体期 出现一 系列 情绪 、 心理 和 躯 体 症 状 体征 诸 如 烦 躁 易怒 、 乳房胀痛 、 头痛、 焦虑等,
以上症 状 月经来 潮 后 自行 缓 解或 消失 , 伴 随月经 周 期
通 过神 经遗 传学 方 法 如遗 传 多 态 性 和数 量 形 状 位点 等 研究 证实 编码 G A B A R A亚 基 的基 因在染 色体 呈基
肌 肉松 弛 、 镇 静 等 效 应 。G AB A R A 系 统 还 参 与 了类 固醇激 素和 神经类 固 醇 系统 以及 参 与 焦虑 和 情 绪紊 乱 的神 经循 环系 统 。G A B A R A的 表 达 和药 理 作 用是 通 过性激 素 和生 殖 激 素 调 控 的 。人类 焦 虑 样 行 为 以
六味地黄丸加逍遥丸治疗经前期综合征的研究
六味地黄丸加逍遥丸治疗经前期综合征的研究目的:研究六味地黄丸加逍遥丸治疗经前期综合征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118例经前期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9例。
治疗组用六味地黄丸加逍遥丸治疗1个疗程(3个月),对照组用西药对症治疗,对比观察。
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1.530%,对照组总有效率96.61%,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
治疗组复发率40.74%,对照组复发率91.22%,有显著性差异(P <0.01)。
结论:中药治疗经前期综合征复发率低,值得推广。
标签:六味地黄丸;逍遥丸;月经前后诸症经前期综合征是指妇女反复在黄体期周期性出现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的躯体、精神以及行为方面改变的综合征。
目前认为该病的发生涉及精神社会因素、卵巢激素及神经递质改变等因素。
西药治疗虽有一定疗效,但复发率高。
中医称“月经前后诸症”,属“月经病”。
通过临床观察,该病与肝肾关系最为密切,由肝肾阴虚、肝气不舒引起,故用调肝益肾为主,调整脏腑气血功能,结合疏导治疗本病,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
现报道如下:1 对象与方法1.1 诊断标准根据经前期出现的周期性典型症状即可诊断,主要症状归纳为三类:①躯体症状:表现为头痛、乳房胀痛、腹部胀满、肢体浮肿、体重增加、运动协调功能减退;②精神症状:易怒、焦虑、抑郁、情绪不稳定、疲乏及饮食、睡眠、性欲状况改变;③行为改变:思想不集中、工作效率低、存在意外事故倾向、易有犯罪行为或自杀意图。
以上症状均排除内科疾患。
1.2 一般资料所有病例均为2004年2月~2005年2月在我院门诊就诊患者,共118例,年龄为18~45岁,平均33岁,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9例,对照组59例。
表现为单一症状的72例,综合症状的46例。
病程1年以内者57例,1年以上者38例,2年以上者23例。
由明显情志不畅引起的52例,无明显诱因的66例。
1.3 治疗方法1.3.1 治疗组用六味地黄丸(《小儿药证直诀》)加逍遥丸(《太平惠民合剂局方》)治疗。
经前平胶囊治疗经前期紧张综合征
经前平胶囊治疗经前期紧张综合征作者:张锡凤,王静怡,乔明琦,张惠云【关键词】肝气逆证;经前期综合征;经前平胶囊经前平胶囊是山东中医药大学开发的中药新药,是在经前平颗粒的基础上改进制备工艺的新制剂。
主要功效为平肝理气、调畅情志,用于治疗妇女经前期紧张综合征(PMS)肝气逆证。
笔者对经前平胶囊与经前平颗粒两种平肝理气的药物进行比较,观察其在制药工艺改进后的疗效变化。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原卫生部药政局(98)ZL-065号批文,山东省卫生厅(1998)鲁卫药临字第57号批件,我们在济南市中心医院、青岛市市立医院于1998年9月-1999年4月对其进行了Ⅱ期临床试验,观察其疗效及不良反应。
现将临床试验结果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1.1 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治疗经前期紧张综合征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中标准:①月经来潮前7~14 d,全身无力,易疲劳,精神紧张,忧郁,烦躁,失眠,头痛,乳房胀痛,钝性腰背痛及盆腔沉重感,浮肿,体重增加,胃肠功能紊乱,随月经周期性出现,行经后即消失;②基础体温测定,可有黄体期缩短,排卵后体温上升缓慢或不规则;③内分泌测定,可有雌激素、孕激素比值升高,体内雌激素过多或相对过多。
肝气逆证辨证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并结合我们前期研究结果制定:肝气逆证系指肝气偏盛疏泄太过而产生的以肝的功能亢奋为特点的证候。
主症:①经前烦躁易怒,甚则无端发火;②乳房胀痛;③头痛。
次症:①失眠多梦;②小腹胀或痛;③胃脘胀痛或恶心呕吐;④精力不集中,工作理家能力下降;⑤舌质淡红,苔薄白或黄,脉弦。
诊断:具备主症第1、2项及次症任何2项即可作出诊断。
1.2 纳入病例标准符合上述病、证诊断标准者及合并乳腺增生或痛经但以本病证为主的可纳入试验病例。
后二者需做出西医明确诊断,并注意严格控制可变因素。
1.3 排除病例标准①明显兼挟与合并症者,及以乳腺增生与痛经为主症者,并发痛经者经检查证实由盆腔炎、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肿瘤所致;②年龄18岁以下或40岁以上,妊娠或哺乳期妇女;③合并有心血管、肾脏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精神病患者。
经前期综合征_图文
经行泄泻
1、脾虚 主证 每届经期,或经行前后,大便溏薄,倦怠嗜睡,肢软乏 力,或脘腹胀闷,或面目浮肿。舌质淡,苔白润或白滑,脉濡 缓。 治法 健脾益气,淡渗利水。 方药 参苓白术散。 党参20g,炒白术15g,茯苓15g,炒扁豆15g,莲子肉15g, 山药15g,桔梗10g,薏苡仁15g,砂仁3g(后下),大枣5枚 。
孕酮不足以致雌激素相对过多,而产生电解质 平衡失调,细胞外液增加,出现头痛、水肿、 烦燥、乳胀等。
肝病患者雌激素代谢受影响,常易发生经前期 综合征。
1、激素改变
有不少学者研究发现PMS患者性激素水平并无明显改 变,认为可能是大脑、下丘脑、垂体对卵巢激素敏感 性增高所致。
前列腺素(PG)的影响:PG可影响神经介质的活性及 脑血流量,PGE2有镇静作用。研究发现,PMS妇女整 个月经周期中PGE2、PGF2α及代谢产物下降,PG也可 能影响肾脏对水、电解质的调节,导致水肿。但PG在 PMS发生学方面的作用尚待进一步探讨 。
2、神经调节失常
β一内啡肽(β一EP)的影响:正常月经周期β一EP从排 卵前开始升高,持续至下次月经前。而PMS患者黄体 期的β一EP较正常对照组明显下降。使用内啡肽抑制剂 钠铬酮(na1axone)可以产生与PMS相似的症状。 黄体期时, β一EP的异常或对β一EP的敏感性是引 起PMS的各种表现的一系列神经内分泌变化过程的主 要原因。
现状
通过一些国家大量人口调查显示,妇女在经前 或经期出现一种或数种体征或情绪症状者占 30-80%,但严重影响生活或工作者占2-10% 。
临床以20-30岁妇女常见约占89%,但亦可见 于30-40岁以上的妇女。
中医病因病机
经前期综合征随月经周期发作,与经期气 血盈亏虚实变化有密切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 b s t r a c t S t u d i e s o n p r e me n s t r u a l s y n d r o me ( P MS ) i n r e c e n t i f v e y e a r s w e r e r e v i e we d f r o m e x p e i r me n t a l s ud t y a n d c l i n i c a l o b s e r v a t i o n . T h e p a  ̄ e r n s o f P MS we r e l i v e r Q i d e p r e s s i o n a n d l i v e r Q i r e v e r s i n g , i t s b a s i c p a t h o —
Re s e a r c h Re v i e w o f Pr e me n s t r u a l S y n d r o me
YU Hu a l i n , Z HAN Xi a n g h o n g 2
J S h a n d o n g U n i v e r s i t y o f T r a d i t i o n a l C h i n e s e Me d i c i n e , J i n a n 2 5 0 3 5 5 , C h i n a ; 2 H e n a n U n i v e r s i t y f o T C M
动 态 ・ 研 究递展
。 m m 乃 。 n
。 d , 2 D J 3 。 f . 2 6 Ⅳ 0 . 9
经前 期综1山东 中医药大学, 山东 济南 2 5 0 3 5 5 ;2河南中医学院
[ 摘 要] 从实验研 究、 临床观察等方面综述近 5 年来经前期综合征 ( P M S ) 的研 究概 况。指 出经前期 综合 征 的分型以肝气郁型和肝气逆型多见, 肝 失疏泄 为基本病机 , 大量实验研 究对本病的发病机制和 药物 的作 用 机制做 了深入 的探讨 , 临床上 因人而异, 对症施治, 疗效确切 。今后应进一 步结合 实验研 究探 讨 P M S的微观机 制, 以及 中 药治 疗 本 病 的微 观 机 理 , 同 时扩 大- 临床验 证 范 围 , 微 观 与宏 观 相 结合 , 以 促 进 经前 期 综 合 征 的研 究 。 [ 关键 词]经前期综合征 ; 实验研 究; 临床验证 [ 中图分类号]R 2 7 1 . 1 1 5 [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1 0 0 4 — 6 8 5 2 ( 2 O 1 3 ) O 8 — 0 1 4 4 一 O 2
X e = r 1 mr d 8 p r e me n s t r u a 1 s y n d r o me ; e x p e i f me n t a 1 s ud t y : c l i n i c a l v e i r ic f a t i o n
经前 期综 合征 ( p r e m e n s t r u a l s y n d r o m e , P M S ) 是 指在 月经前 周期 性发 作 的影响妇 女 日常 生活 和
证 发病 的重要 原 因之一 。孙鹏等 [ 1 0 ] 通 过研 究 P M S 肝 气 逆 证 大 鼠下丘 脑 蛋 白质 差 异 表 达 , 提出 P M S 肝 气逆 证与 泛素通 路 、 中 间代 谢 酶 、 代 偿 作用 等蛋
白功 能 有关 , 提示 以上几 种 蛋 白质 与 P M S肝气 逆 证 中枢 发病 机制 关系密 切 。张惠 云等 [ 】 ] 通 过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