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二聚体的检测方法和临床应用

合集下载

D二聚体FDP的检测及应用

D二聚体FDP的检测及应用

二、D-D /FDP的检测方法
D-D /FDP的检测方法有多种,可分为: (一)乳胶凝集法:定性/半定量试验
经典血浆胶乳凝集法 全血胶乳法:自身红细胞凝集法 (二)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定量测定 经典ELISA法 快速ELISA法:乳胶免疫比浊法
D-D的检测方法
两种快速D-D检测方法与经典检测方法的比较
三、 D-D /FDP检测的影响因素
(一)生理因素 可使D-D /FDP↑。
年龄 随年龄增长而增高,>80岁88% D-D水平↑ 饮食 高脂饮食、酗酒 活动 剧烈活动 妊娠 随妊娠期延长而增高 月经 月经期
(二)病理因素 可使D-D /FDP↑。 严重感染、败血症/脓毒血症、组织坏死/坏 疽、慢性肝病、甲减、结节病、先兆子痫、 外科手术/创伤、分娩/产褥期、恶性肿瘤、 冠心病、免疫病
(五)抗凝剂因素
用含0.109mmol/L枸橼酸钠,与血液标本 严格1:9混合,轻轻混匀。
抗凝剂量少,D-D测定值偏高;抗凝剂量 多, D-D测定值偏低。
溶栓治疗监测时,需用枸橼酸钠+抑肽酶 作为抗凝剂,可以精确测定D-D /FDP。
(六)标本贮存因素 全血标本4℃~10℃<2h,3000rpm离心
D
Fibrinogen
Fibrin monomers
Fibrin Polymer (soluble)
XIIIa
Fibrin clot (not soluble)
纤维蛋白溶解的终产物: D-Dimers
Fibrinolysis
Fibrin clot (not soluble)
Plasmin
E
D-Dimer
D-二聚体/FDP的检测 及应用(Ⅲ)

D-二聚体检测方法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D-二聚体检测方法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汀, 2组患者在颈 动脉内膜 中层厚 度的增加速率 不存在 明显差
[ 2 ] 曹占 霞. 降血脂药物I f 缶 床合理用药研究 叨 . 求医问药 ( 下半月刊 ) ,
2 0 1 2 , 3 2 ( 1 O ) : 6 6 3 — 6 6 4 .
[ 3 】 B a l l a n t y n e C M, A b a t e N, Y u a n Z, e t a 1 . D o s e - c o m p a r i s o n s t r a y o f t h e
法高度敏感性及特异性的前提下,极大地缩短了检测时间, 尤
其适用于单个标本 的临床检测1 4 一 , 但需要特殊仪 器使 其临床推 广受 到限制 。
l _ 3 免疫 比浊法 研究 发现免疫 比浊法 测定 D 一二 聚体 阳性 率 明显 高于乳胶 凝集法 ( 8 3 . 8 5 %V 8 6 4 . 6 2 %) , 比较差异有
异 。在辛伐他 汀联 合依折麦布治疗主动脉狭 窄的临床研究 中 , 两种 药物联合使 用对 于减 缓主动脉 瓣狭窄 的进程并 无 明显作 用 ,并且对 于病 死率与置 换主动脉瓣 的需求 也不存 在改善作
用。
( V W A) s t u d y [ J ] . AmHe a r t J , 2 0 0 5 , 1 4 9 ( 3 ) : 4 6 4 — 4 7 3 .
时、检测时间长 ,不适合临床急诊检测 。快速 E L I S A法( V I D AS
交联作用后再经血浆纤溶酶降解产生的、包含 链相连 2 个
D片段 的终末 产物之一 , 在体 内起 着调节纤溶 一凝血 间平衡 的
重要作用 , 是反 映体 内血浆高凝状态及纤溶 系统激活 的首选分 子标志物【 ” 。近年来 随着研究 的深 入 , D 一 二 聚体 检测敏感性及 预测 能力有 了显著提高 ,在许多 临床 疾病如静脉血栓形成 、 弥

D-二聚体临床应用精选全文完整版

D-二聚体临床应用精选全文完整版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D-二聚体临床应用一、D-二聚体:是纤维蛋白单体经活化因子XIII交联后,再经纤溶酶水解所产生的一种特异性降解产物,是一个特异性的纤溶过程标记物。

D-二聚体主要反映纤维蛋白溶解功能。

D-二聚体增高提示了与体内各种原因引起的血栓性疾病相关。

同时也说明了纤溶活性的增强;二:临床上常见于:弥慢性血管内凝血(DIC)、深静脉血栓(DVT)、肺栓塞(PE)、急性心肌梗塞、脑梗塞、恶性肿瘤、卵巢癌、肺癌、败血症、肝病、妊高征孕妇、先兆子痫、烧伤、外科手术、创伤和脓毒血症等均可使D-二聚体升高,但是D-二聚体检测的升高并不能说明血栓形成的原因及位置,必须结合临床和其他检测分析结果。

三、主要用于1.DIC1.休克、系统感染、外伤、先兆子痫、恶性疾病和烧伤等的并发症:血液在全身微小血管内广泛性凝固,形成以血小板和纤维蛋白为主要成分的微血栓。

此过程消耗了大量的血小板和凝血因子,并通过激活途径激活了纤溶系统。

微血栓中交联纤维蛋白被纤溶酶降解而产生大量高于正常百倍的D-二聚体。

与其他诊断DIC的指标相比较,D-二聚体是唯一直接反映凝血酶和纤溶酶生成的理想指标;诊断DIC的特异性也早于其他指标。

2深静脉血栓(DVT)的筛查1.血浆D-二聚体阴性可排除DVT的可能性。

造影证实DVT者D-二聚体100%阳性,可做溶栓治疗和肝素抗凝的用药指导及疗效观察。

静脉栓塞是临床上最常见的静脉疾病,临床医生无法仅仅根据其临床症状作出诊断。

2.静脉造影是诊断静脉栓塞的黄金标准,它是创伤性检查,费用高,而静脉造影本身具有引发深静脉栓塞或其它并发症的危险性。

3.D-二聚体测试,配合临床评估,可以快速、安全的排除30%-50% 怀疑DVT/PE的病例,可节省医院的成本,减少不必要的影象诊断及抗凝血治疗,减少病人留院的时间,改善病人的情况,减少入侵性诊断的危险,减少因不必要抗凝血治疗而引起的出血。

4.D-二聚体可反映血栓大小的变化。

D-二聚体的实验室检测和临床应用(完整版)

D-二聚体的实验室检测和临床应用(完整版)

D-二聚体的实验室检测和临床应用(完整版)D-二聚体是交联纤维蛋白的降解产物,是凝血和纤溶系统激活的重要标志物之一,已在多种疾病的诊断及治疗中得到广泛应用。

为解决D-二聚体在实验室检测中面临的关键问题,给D-二聚体的临床合理应用和正确解读提供参考,相关专家商讨并制定了《D-二聚体实验室检测与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要点如下。

D-二聚体病理生理学D-二聚体是交联纤维蛋白的降解产物,但其只在交联纤维蛋白降解时产生,因此D-二聚体可作为机体凝血活化和继发纤溶激活的标志物。

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s)是纤维蛋白原和(或)纤维蛋白被纤溶酶降解后大小不等片段产物的混合物,D-二聚体是否包含在内,取决于是否有交联纤维蛋白形成和被降解(图1)。

实验室检测推荐意见1:(1)同一医疗机构应采用同一种D-二聚体检测方法(强推荐);(2)不同检测系统间D-二聚体检测结果难以相互比较,连续检测建议使用同一检测系统(强推荐);(3)检验工作者应熟悉本实验室D-二聚体检测的方法、检测敏感度和阴性预测值等(强推荐)。

推荐意见2:(1)D-二聚体检测的批内精密度:正常质控品或血浆标本CV应≤15%,异常质控品或血浆标本CV应≤10%;日间精密度CV应≤15%,当D-二聚体用于VTE排除诊断时,应设置质控靶值水平在cut-off值附近的室内质控,且cut-off值检测结果的日间精密度CV应≤7.5%(强推荐);(2)D-二聚体在cut-off值浓度水平处的敏感度应≥97%,阴性预测值应≥98%(可信区间的下限≥95%)(强推荐)。

推荐意见3:(1)实验室应根据所用D-二聚体检测系统的方法学、制造商声明和自己的验证结果来确定标本的拒收原则(强推荐);(2)解读D-二聚体检测结果时,应始终考虑样本因素、生理状态及药物的影响(强推荐)。

推荐意见4:(1)实验室应使用来源明确且经本地验证的正常参考区间,同时标注当前检测系统用于VTE排除诊断的cut-off值(强推荐);(2)使用μg/L或mg/L作为D-二聚体的测量单位,FDPs测量单位应与D-二聚体统一(推荐);(3)D-二聚体报告应提供的要素包括:正常参考区间、VTE排除诊断cut-off值(如已验证)、报告方式(FEU或DDU)和计量单位(μg/L、mg/L)(强推荐)。

D二聚体的检测方法和临床应用

D二聚体的检测方法和临床应用

D二聚体的检测方法和临床应用二聚体是指由两个相同或不同的分子通过非共价键(如氢键、范德华力等)结合而形成的复合物。

在生物学中,二聚体广泛存在于蛋白质和其他生物大分子中,具有重要的结构和功能特性。

常用的二聚体检测方法主要包括生物物理学方法、生物化学方法和生物学方法。

下面将详细介绍这些方法及其临床应用。

一、生物物理学方法1.X射线晶体学:通过晶体学方法可以解析蛋白质的三维结构,从而确定其是否形成二聚体。

这种方法通常需要纯化蛋白质并生长合适的晶体,然后利用X射线进行结构解析。

X射线晶体学方法在发现和研究二聚体相关的蛋白质结构中具有重要作用。

2.核磁共振(NMR):NMR方法利用核磁共振现象对样品进行谱学分析,可以获得蛋白质高分辨率的三维结构信息。

通过对蛋白质NMR谱图的分析,可以确定蛋白质是否为二聚体。

二、生物化学方法1.凝胶过滤色谱:凝胶过滤色谱是常用的二聚体检测方法之一、通过调整凝胶孔径大小,可以将不同大小的蛋白质分离开来。

如果目标蛋白质是二聚体结构,则它将形成相对较大的峰,可以通过检测这些峰来确定是否为二聚体。

2.蛋白质交联:蛋白质交联是利用交联剂将蛋白质分子中的两个或多个结合位点连接起来,从而形成二聚体或多聚体。

通过蛋白质交联反应可以直接观察到蛋白质是否发生了二聚化。

三、生物学方法1.免疫共沉淀:免疫共沉淀是通过抗体特异性地与目标蛋白质结合,然后利用沉淀方法从混合物中沉淀出来。

如果目标蛋白质是二聚体结构,可以通过与其相互作用的蛋白质一起被沉淀下来,从而证明其为二聚体。

2.双杂交法:双杂交法是一种通过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来检测蛋白质二聚体的方法。

该方法通过将目标蛋白质与一个报告基因(如荧光素酶)的两个部分连接起来,当与蛋白质相互作用时,可以观察到荧光素酶活性的改变。

这种方法常用于筛选新的蛋白质二聚体对。

在临床应用方面,二聚体检测方法有着广泛的应用。

二聚体在许多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对二聚体的检测对临床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价值。

D-二聚体检测与临床应用全

D-二聚体检测与临床应用全
D-Dimer的产生

概 述
D-二聚体的特点 1 敏感性高: 92%-100% 当血浆D-二聚体低于某一临界值时(通常为0.5mg/L),可基本除外急性PTE(肺血栓栓塞症 ),其阴性预测值大于90%。 2 D-Dimer特异性低:老年、孕妇、外周血管疾病、肿瘤和感染性疾病等可增高。
各类疾病D-D升高的阳性率
D-二聚体局限性
既往血栓患者的D-二聚体水平低于新近发生血栓的患者水平 小血栓的D-二聚体水平低于大血栓。因此,有一些时间较长的小血栓会出现亚临床表现或阴性的D-D结果 D-D对远端血栓的敏感性低,如果患者的临床症状不明显,D-D也可能出现假阴性 高滴度的类风湿因子、雌激素治疗、卵巢癌肿瘤标志物CA125等可引起D-二聚体水平假性升高
2、DIC 早期诊断和动态监测
DIC 是一种复杂的病理生理过程和严重的获得性、全身性血栓-出血综合征。其特点是体内凝血和抗凝机制失衡导致血小板聚集,病理性凝血酶生成,纤维蛋白在微血管沉积,形成广泛性微血栓和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亢进。
DIC 早期诊断和动态监测
探 讨
一、不同试剂检测结果不可比性 1.单克隆抗体不同 2.报告结果缺乏统一的标准单位(FEU、DDU) 3.参考区间不同 4.校准品不同 二、参考区间与cutoff值 1.CLSI建议,在报告检测结果时,如果只用于排查DVT和PE,只报cutoff值,如果用于其他疾病的诊断和监测,就报参考区间; 2.应对“特殊人群”重新建立参考区间和cutoff值
谢谢!
4、妊高症、先兆子痫的监测
妊娠期间血液系统中的凝血因子活性和浓度会发生改变,血浆D-二聚体水平显著增高,表明孕妇的纤维蛋白溶解活性增强,机体正处于一定程度的高凝状态。 有研究表明,正常孕产妇的孕早期D-二聚体含量略高于非孕成年人的疾病界定值。随着孕期的增长,其含量也会有明显的上升,孕晚的含量为孕早期的1.53—5.7倍。在产后第一天浓度会急剧上升到达一个峰值,三天之内恢复至较低水平。

D二聚体的检测方法和临床应用

D二聚体的检测方法和临床应用

D二聚体的检测方法和临床应用D二聚体(D-dimer)是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是一种用作血栓形成的标志物。

D二聚体的水平可以用来评估血栓形成以及血栓溶解的程度。

检测D二聚体水平对于评估和监测血栓性疾病以及其他相关疾病的发展和治疗反应非常重要。

本文将探讨D二聚体的检测方法和临床应用。

1.免疫测定法:目前广泛使用的是抗体捕获和免疫测定法。

这些方法使用特异性的抗体来捕获D二聚体,并通过化学发光、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或放射免疫测定法来量化D二聚体的水平。

这些方法通常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2. 凝血法:经典的D二聚体检测方法之一是凝血法(如拉塞尔凝血法或D-dimer凝集试验)。

这些方法利用D二聚体在凝血酶原活化期间形成的血栓结构来检测其水平。

然而,这些方法的时间较长,并且在一些其他疾病中可能出现假阳性结果。

3.快速荧光免疫测定法(FIAT):这是一种近年来开发的新型D二聚体检测方法。

它结合了免疫捕获和荧光信号检测技术,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并且结果可迅速得到。

1.血栓性疾病的诊断和评估:D二聚体的水平升高与血栓形成和血栓消耗相关,因此它在血栓性疾病(如深静脉血栓形成、肺血栓栓塞症)的诊断和评估中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临床怀疑血栓性疾病的患者,检测D二聚体水平可以帮助确定是否需要进一步的影像学检查来确认诊断。

2.血栓性疾病的治疗监测:D二聚体水平的动态监测可以用于评估抗凝治疗的效果和血栓消除的进程。

例如,在患有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中,随着治疗的进行,D二聚体水平应该逐渐降低。

如果D二聚体水平无法降低或持续升高,则可能提示治疗效果不佳或血栓复发。

3.癌症相关血栓风险评估:癌症患者患血栓的风险较普通人群更高。

D二聚体的检测可以用于评估癌症患者的血栓风险,并指导预防性抗凝治疗的使用。

4.慢性炎症疾病的监测:一些慢性炎症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也可能导致D二聚体水平的升高。

因此,检测D二聚体水平可以用于临床监测疾病的活动性和疾病的进展。

D-二聚体检测及临床实践

D-二聚体检测及临床实践

D-二聚体检测及临床实践一.关于D-二聚体检测1.什么是D-二聚体?为什么要检测D-二聚体?D-二聚体是交联纤维蛋白在纤溶酶作用下水解生产的特异性产物,是继发性纤溶亢进的标志物。

其水平的升高反映了高凝状态和继发性纤溶的存在。

检测D-二聚体是有效快速排查静脉血栓的方法,结合临床验前概率可以使30%-50%的病人排除血栓风险,避免了不必要的侵入性检测。

另外D-二聚体在DIC检测,恶性肿瘤早期识别、肝肾疾病识别、溶栓治疗监测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

2.D-二聚体监测结果如何评估?以下解释仅适用于SYSMEX-CA系列,试剂为西门子INNOVANCE D-Dimer,仅供参考。

Cutoff值(临界值)<0.5mg/L 仅针对深静脉血栓DVT及肺栓塞PE排除医学决定水平<0.55mg/L 正常人群参考值范围,95%以上的健康人会落在此范围内0.55~1.8mg/L 低风险,部分人群如孕妇及老年人会出现生理性偏高1.8~3.6mg/L 中等风险3.6~6.6mg/L 高风险>6.6mg/L 高风险(死亡率增加)3.D-二聚体如何排查血栓性疾病?为什么既有健康人群参考值范围又有CUT OFF临界值?当D-二聚体检测结果小于临界值(<0.5mg/L),且在验前概率评估结果为中低风险的患者,可排除DVT和PE的风险,无需再做进一步检查。

临界值结果(<0.5mg/L)是用于排除深静脉血栓及肺栓塞,仅针对PVT和PE有效。

而参考区间(<0.55mg/L)反映的是当地健康人群D-二聚体的水平,用于其他疾病的诊断和检测。

4.D-二聚体升高就一定有血栓形成吗?D-二聚体虽对继发性纤溶有特异性,但继发性纤溶对血栓形成并无特异性。

即发生了纤溶不一定意味着血栓形成。

在很多疾病(如恶性肿瘤、外伤等)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凝血系统及纤溶系统被激活,导致大量的D-二聚体片段产生。

5.为什么住院病人D-二聚体普遍偏高?国内外大量临床研究显示,临床大多数学科的疾病都有可能引发血栓性疾病。

《D-二聚体实验室检测与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2023解读

《D-二聚体实验室检测与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2023解读

《D-二聚体实验室检测与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2023解读一、D-二聚体简介D-二聚体是交联纤维蛋白的降解产物。

纤维蛋白原在凝血酶的作用下,形成纤维蛋白单体(fibrin monomer,FM),FM 以半交错、重叠的方式自发地聚合,形成不稳定的可溶性纤维蛋白多聚体,进而在FXⅢa 催化下共价交联,形成交联纤维蛋白多聚体,即不可溶的纤维蛋白。

交联纤维蛋白多聚体在纤溶酶的作用下降解生成大量复杂的长片段X-寡聚体(X-oligomer),这些长片段继续分解生成含有由两个共价结合的D-结构域(D = D,相当于D-二聚体)的大小不一的片段组合,其最终末产物为D = D/E。

纤溶酶作用于纤维蛋白原或者未交联的纤维蛋白不会产生D-二聚体,所以无交联纤维蛋白形成情况下发生的原发性纤溶亢进也不会产生D-二聚体。

由于D-二聚体只在交联纤维蛋白降解时产生,因此 D-二聚体可作为机体凝血活化和继发纤溶激活的标志物。

D-二聚体在体内的半衰期约为8 h,主要通过肾脏和网状内皮系统从循环中清除。

二、D-二聚体检测的影响因素D-二聚体检测受众多因素影响,遇到可疑或与患者临床表现不相符的结果时,应综合考虑检验前、中、后的潜在影响因素。

01 样本采集:可使用血浆或全血样本进行D-二聚体检测。

目前CLSI 和WHO 推荐采用含3.2%(105~109 mmol/L)柠檬酸钠的抗凝血浆进行D-二聚体检测,血液与抗凝剂比例为9∶1。

采样量偏低可能导致D-二聚体结果偏低,样本中有血凝块则可导致D-二聚体结果偏高。

实验室在分析前及审核显著异常结果时应检查样本质量,以确保结果的准确性。

02 样本运送和处理:样本应在室温环境(15~22℃) 下、尽可能短的时间内(通常< 1 h)转运至实验室,样本测试前可于室温或4 ℃ 保存24 h 。

03 分析干扰物质:现有研究多数未发现一般程度的脂血、黄疸对D-二聚体检测有明显影响,但这些研究多基于某个特定的检测系统,不能代表所有检测系统。

D-二聚体检测及其临床应用

D-二聚体检测及其临床应用

D-二聚体检测及其临床应用D-二聚体的检测是一种对继发性纤溶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的检验项目,被认为是目前鉴别原发性和继发性纤溶以及监测溶栓治疗等方面颇具价值的指标。

D-二聚体定量检测的应用则极大地提高了对临床有关疾病的诊断、疗效判定及评价预后的水平。

1 D-二聚体的形成机制纤维蛋白溶解系统是人体最重要的抗凝系统。

在纤溶过程中,凝血酶在水解纤维蛋白原后,即相继释放出纤维蛋白肽(A和B),剩余的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在因子Ⅻa作用下,形成稳定的交联纤维蛋白,交联纤维蛋白在纤溶酶的降解过程中,释放的碎片进一步降解为最小片段D-二聚体。

在病理状态下,凝血与纤溶的动态平衡遭到破坏,凝血倾向增强,从而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增加,导致D-二聚体含量增加。

D-二聚体水平的增高,表明体内有纤维蛋白血栓形成和纤溶发生,所以临床上可作为体内高凝状态和纤溶亢进的分子标志物。

2 D-二聚体的主要检测方法2.1 ELISA法Rylatt首先以提纯的D-二聚体作为抗原,免疫小鼠后获得多株抗D-二聚体的单克隆抗体,然后应用ELISA试验测定其中D-二聚体含量,其灵敏度达到10 ng/ml,称为ELISA检测法。

其敏感性高,能定量,但操作繁琐。

2.2 胶乳凝集法目前应用最广泛的D-二聚体检测法。

将获得的单抗包被于乳胶颗粒(Latex)上,当血中D-二聚体与Latex发生抗原抗体反应时,致敏的Latex发生凝集,测得其含量,为Latex检测法。

本法精确度低,只能定性,适应于急诊。

2.3 发色底物法该方法敏感性好、准确性高,可单人份标本迅速检测,但成本过高。

3 D-二聚体的临床应用及意义3.1 脑部疾病脑出血发病初期血浆D-二聚体含量明显升高,1周后到高峰,脑实质出血患者D-二聚体含量开始下降,而其含量和异常率与出血量有关,但蛛网膜下腔和脑室出血者第2周D-二聚体却持续升高。

此外,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发病年龄也有关,可能与老年人处于相对高凝状态有关。

D二聚体的检测方法和临床应用

D二聚体的检测方法和临床应用

D二聚体的检测方法和临床应用D二聚体是一种可以用于检测和评估血栓形成的标志物。

血栓是一种固态形成的血液凝块,可以引起血管阻塞并导致一系列严重的疾病,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和心肌梗塞。

D二聚体可以在血液中定量测量,并用于评估和监测这些疾病的风险和疗效。

检测D二聚体的方法包括免疫测定法和凝血法。

免疫测定法是最常用的方法,它通过检测血液中的D二聚体浓度来评估血栓形成的风险。

常用的免疫测定方法有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和荧光免疫分析法(FIA)。

这些方法通过与特异性抗体结合来检测D二聚体浓度,从而确定血栓形成的风险。

凝血法是一种传统的方法,可以通过观察血液在凝血过程中的变化来检测D二聚体的存在。

这种方法需要将血液样本与一系列的试剂混合,观察所形成的凝块的特征和时间来确定D二聚体的浓度。

虽然凝血法相对复杂,但它可以提供更详细的信息,包括血栓的形成和解体速度,以及凝血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异常。

D二聚体的临床应用非常广泛。

它主要用于评估和监测与血栓相关的疾病,如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和心肌梗塞。

D二聚体的浓度可以反映血栓的形成和解体程度,以及治疗的疗效。

在诊断方面,D二聚体可以用作筛查工具,帮助医生确定血栓的存在和类型。

此外,D二聚体还可以用于监测治疗过程中的疗效,例如评估抗凝治疗的效果和预测复发的风险。

除了血栓相关的疾病,D二聚体还被用于其他临床场景的评估。

例如,在肿瘤学中,D二聚体可以作为评估肿瘤活性、预测预后和监测肿瘤治疗效果的标志物。

此外,D二聚体还与许多炎症和免疫系统疾病有关,包括风湿性疾病、感染和自身免疫疾病。

总的来说,D二聚体是一种重要的血栓相关标志物,可以通过免疫测定法和凝血法进行检测。

它在诊断和监测血栓相关疾病以及其他临床领域的评估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随着对D二聚体作用机制的深入研究和技术的进步,相信D二聚体的临床应用将进一步扩展和优化。

d二聚体检测引用指南

d二聚体检测引用指南

d二聚体检测引用指南二聚体检测引用指南引言:二聚体是指由两个相同或不同的蛋白质单体组成的复合物。

它在维持细胞功能和信号传导中起着重要作用。

因此,研究和检测二聚体在生物医学研究和药物开发中具有很大的意义。

本文将总结二聚体检测的方法和技术,并提供二聚体检测的引用指南。

一、方法和技术二聚体的检测涉及到多种方法和技术,包括蛋白相互作用法、质谱法、核磁共振法、结晶学、冷冻电镜法等。

下面将介绍这些方法和技术的原理和应用。

1. 蛋白相互作用法蛋白相互作用法是最常用的二聚体检测方法之一。

它主要通过蛋白质之间的物理相互作用来检测二聚体的形成。

常见的蛋白相互作用法包括酵母双杂交、GST pull-down、共免疫共沉淀等。

这些方法对于研究二聚体的形成机制和鉴定相互作用蛋白质具有重要意义。

2. 质谱法质谱法是一种高通量的分析技术,可以用于检测蛋白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和氨基酸序列。

在二聚体检测中,质谱法可以通过检测蛋白质的质荷比来确定二聚体形成的情况。

常用的质谱法包括MALDI-TOF质谱和ESI质谱等。

3. 核磁共振法核磁共振法是一种用于分析分子结构和相互作用的高分辨率技术。

在二聚体检测中,核磁共振法可以通过观察分子的特定核自旋来确定二聚体结构。

这种方法对于研究二聚体的三维结构和动力学性质非常有价值。

4. 结晶学结晶学是一种用于蛋白质结构研究的重要技术。

在二聚体检测中,结晶学可以通过将蛋白质单体或二聚体结晶,并通过X 射线衍射技术获取蛋白质结构的信息。

这种方法对于确定二聚体的空间结构和功能非常重要。

5. 冷冻电镜法冷冻电镜法是一种用于分析生物大分子结构的重要技术。

在二聚体检测中,冷冻电镜法可以通过观察蛋白质复合物的形态和形貌来确定二聚体的结构。

这种方法对于研究二聚体的超分子组织和相互作用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二、二聚体检测的引用指南为了保证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选择合适的二聚体检测方法和技术至关重要。

在进行二聚体检测时,可以参考以下的引用指南:1. 选择适合的方法和技术:根据研究目的和需求,选择合适的二聚体检测方法和技术。

D二聚体的检测在骨科临床的应用全

D二聚体的检测在骨科临床的应用全


+
+

快速ELISA法VIDAS D-D
+
+
+
+

两种快速D-D检测方法与经典检测方法的比较
*
应用的评价
对于用于排除诊断VTE(静脉血栓栓塞症)的D-D检测方法而言,下列几个指标非常重要: ①敏感性:某试验检测阳性例数的比例,真阳性率; ②特异性:某试验检测阴性例数的比例,真阴性率; ③阴性预测值(NPV):即当D-D水平低于临界值 或为阴性时,患者确实不患VTE的可能性; ④阳性预测值(PPV):即当D-D水平高于临界 值或为阳性时,患者确实患有VTE的可能性。 其中D-D检测方法对VTE的敏感性和NPV是评价该方法至关重要的指标。
*
D-二聚体生成示意图
内源凝血 外源凝血 FXIII 凝血酶 FXIIIa 纤维蛋白原 纤维蛋白的单体 交联的纤维蛋白 FPA、FPB 纤溶酶 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 交联的纤维蛋白降解产物 (FgDPs) (FbDPs)
*
PE的主要影像检查
敏感性(%) 特异性(%) 核素肺通气/灌注扫描 92 87 螺旋CT/电子束CT造影 53 ~ 89 78 ~ 100 肺动脉造影 98 95 ~ 98
73~97
98
磁共振 (MRI)
90~100
90~100
静脉造影 (“金标准”)
近100
近100
*
DVT的诊断程序
Wells评分标准判断DVT临床可能性 低/中 高 VidasD-D测定 CUS 阴性 阳性 无DVT 有DVT 不治疗 CUS 静脉造影 治疗 无DVT 有DVT 不治疗 治疗 可疑DVT的诊断程序 注:CUS,加压超声显像;DVT,深静脉血栓

D-二聚体检测及其主要临床应用

D-二聚体检测及其主要临床应用

D-二聚体检测及其主要临床应用二聚体(D-Dimer,D-Dj)是交联纤维蛋白经纤溶酶水解后产生的特异性降解产物。

它的生成或增高反映了凝血和纤溶系统的激活。

近年来,D-二体聚作为一种理想的纤维蛋白标记物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D-二聚体的产生D-聚体是交联纤维蛋白经纤溶酶作用后的终末产物。

在凝血过程中,凝血酶在水解纤维蛋白原后,即相继释放出纤维蛋白肽A(FPA)和肽B(FPB),剩余部分为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SFM),在转行酰胺酶作用下,SFM转变为纤维蛋白,继而血液凝固,其过程是经过一系列交联后完成,此后形成的纤维蛋白性质稳定一般不溶解,但可被纤溶酶所降解,交联纤维蛋白在纤溶酶降解过程中逐渐生成若干种多聚体,D-二聚体即是其特异的产物之一,其分子量为184 000~202 000t。

D-二聚体实验室检测方法及正常值检测D-二聚体的方法建立于1983年,采用免疫学原理,检测抗原含量。

如乳胶凝集法、双抗体一红细胞凝集素法、ELISA法、D-D单抗酶联免疫吸附法、上机免疫比浊法。

其中以乳胶凝集法和ELISA法应用最广。

而上机免疫比浊法能够快速、定量获得结果。

D-二聚体结果表达方式及正常值:D Dimer的单位可用μg/ml或ng/ml 表示,也可用F.E.U(Fibrinogen EquivalentUnit),1F.E.U=2D-Dimer单位。

D-Dimer 的正常值<400ng/ml。

D-二聚体在临床诊断的应用D-二聚体的检测用于排除深静脉血栓(DVT)及肺栓塞(PE);D-二聚体是纤维蛋白降解的终产物,继发性纤溶时在血浆中含量升高,可作为血栓形成的指标。

循证医学研究表明,敏感性较高的D-二聚体定量检测方法结合患者临床表现(包括危险度)可有效排除DVT。

D-二聚体基础值越高,未来发生血栓栓塞的危险性越高。

血栓栓塞复发的危险性大于独立发生的血栓栓塞,并且其中女性风险大于男性。

D-二聚体在DIC中的诊断意义:纤溶激活是诊断DIC的重要指标之一。

FDP和D-二聚体的检测及临床应用

FDP和D-二聚体的检测及临床应用
然而单独检测D-二聚体存在一定的假阳性,单独检测FDP存在一定的假阴性, 容易造成DVT和PTE的漏检。FDP和D-二聚体联合检测对DVT的诊断具有更 高的价值。
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检测在骨折患者深静脉血栓中的诊断价值分析[J].中华临床实验室管理电子杂志,2020,8(4):241-245.
D-二聚体实验室检测与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 [J] . 中华医学杂志, 2023, 103(35) : 2743-2756.
二、临床意义
(一)FDP临床意义
FDP可以反映纤溶系统的活性,但由于它是一系列片段的总称, 所以它在临床上的应用可能不如D-二聚体那样特异。
原发性纤溶亢进时,FDP含量可明显增高。
四、FDP和D-二聚体检测的临床应用
(三)FDP/D-二聚体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是在许多疾病基础上,致病因素损伤微血管体系, 导致凝血活化,全身微血管血栓形成、凝血因子大量消耗并继发纤溶亢进, 引起以出血及微循环衰竭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
DIC早期高凝状态期,可能无临床症状或轻微症状,也可表现血栓栓塞、休 克;消耗性低凝期以广泛多部位出血为主要临床表现;继发性纤溶亢进期: 出血更加广泛且严重,难以控制的内脏出血;脏器衰竭期可表现肝肾功能衰 竭,呼吸循环衰竭是导致患者死亡的常见原因。
血栓风险较大,临床需进行抗凝治疗。
五、临床应用常见问题
(二)为什么住院病人D-二聚体检测的阳性率较高?
流行病学调查及国内外大量临床研究显示,临床大多数学科的疾 病都有可能引发血栓性疾病。D-二聚体升高的来源有两条:第一 患者在住院时候已形成血栓的溶解,第二患者出现了纤溶系统激 活或亢进。许多疾病在发生、发展的过程中,都有可能激活凝血 和抗凝(包括纤溶)系统,产生大量的D-二聚体。

D-二聚体检测及临床应用

D-二聚体检测及临床应用

D-二聚体检测及临床应用D-二聚体来源于纤溶酶溶解的交联纤维蛋白凝块。

为纤维蛋白原在凝血酶的作用下,从α链及β链依次脱去多肽 A 和多肽 B,形成纤维蛋白Ⅰ和纤维蛋白Ⅱ,纤维蛋白在因ⅩⅢa的作用下交联在血管壁上,交联蛋白的生成有激活纤溶系统,纤维蛋白被活化的纤溶酶裂解,产生各种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其中包含r链的2个D片段,即为D-二聚体。

2 D-二聚体的常用检测方法D-二聚体的检测方法有很多,常见的有乳胶凝集法、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免疫比浊法、胶体金免疫渗滤法荧光抗体检测法、免疫金标法[1]等。

2.1 乳胶凝集法将单克隆抗体共价吸附在乳胶颗粒上,用于定性或者根据其稀释度半定量测定标本中 D- 二聚体含量。

该方法具有操作简单,快捷的特点,适用于急诊检测。

2.2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ELISA法原理是采用双抗体夹心法,将获得的单抗包被在乳胶颗粒上,当血中 D- 二聚体与乳胶颗粒会发生抗原抗体反应时,致敏的乳胶颗粒会发生凝集,从而测定其含量。

2.3免疫比浊法免疫比浊法的原理为聚苯乙烯颗粒包被有抗 D-二聚的单克隆抗体,当标本中含有 D-二聚体时,该抗体与 D-二聚体的交联区域结合,浊度发生改变,通过仪器检测其浊度的变化可反映待检样本中 D-二聚体的含量。

研究表明[2],该方法检测快速、稳定、灵敏度高,但需要特殊设备。

2.4荧光抗体检测法在酶联免疫吸附的基础上与荧光检测相结合,利用现成的单剂量试剂和分析仪中储存的校对系统对样本进行检测。

2.5免疫金标法将单抗吸附在多孔薄膜并黏附在多层吸收垫的塑料盘上,被检标本加入后即与该抗体结合,然后加入胶体金标记即呈现红色斑点,通过肉眼观察或者折射仪读数,与提供的标准色价或测定标准品折射仪读数,可以算出 D-二聚体含量。

3.D-二聚体的临床应用D-二聚体是交联纤维蛋白的降解产物,D-二聚体的活性增高他提示活动性纤溶的存在,对血栓性疾病(DIC)、肺栓塞(PE)、深静脉血栓(DVT)、急性心梗(AMI)\恶性肿瘤等疾病有较高的诊断及疗效评估价值。

d二聚体测定2.17

d二聚体测定2.17

d二聚体测定2.17一、二聚体测定概述二聚体测定是一种检测血液中二聚体水平的实验方法。

二聚体是指两个分子通过共价键连接在一起形成的化合物,广泛存在于生物体内。

在医学领域,二聚体测定主要用于检测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对血栓形成、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等疾病的诊断和监测具有重要价值。

二、二聚体测定的原理和方法二聚体测定通常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或免疫比浊法等方法。

测定过程中,首先将待测样本与特异性抗体结合,然后加入标记有酶标的抗体或抗原,通过抗原-抗体反应形成二聚体复合物。

根据酶标记物的显色程度,间接反映二聚体水平。

三、二聚体测定在医学领域的应用1.血栓性疾病:二聚体测定有助于诊断和监测血栓形成性疾病,如深静脉血栓、肺栓塞等。

增高的二聚体水平提示血栓风险较高,有助于早期预防和干预。

2.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DIC是一种严重的凝血功能障碍性疾病,二聚体测定对其诊断和病情评估具有较高价值。

DIC时,二聚体水平显著升高,且与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

3.肿瘤:某些肿瘤患者体内二聚体水平升高,可能与肿瘤生长、转移和不良预后有关。

二聚体测定可作为肿瘤患者的辅助诊断和预后评估指标。

四、正常值和异常值的意义正常情况下,二聚体水平较低。

当二聚体水平升高时,提示可能存在血栓形成、DIC等疾病。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二聚体水平受多种因素影响,单一指标不能作为确诊依据,需结合其他检查结果综合判断。

五、影响二聚体测定的因素1.样本:采集标本时应注意避免溶血、脂血等影响检测结果。

2.实验方法:不同方法的二聚体测定结果可能存在差异,选择合适的检测方法至关重要。

3.仪器和试剂:仪器和试剂的质量直接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4.操作技巧:操作过程中应严格遵循实验规程,避免误差。

六、提高二聚体测定准确性的方法1.选择可靠的检测方法和试剂。

2.规范化操作,严格控制实验条件。

3.多个时间点检测,观察动态变化。

4.结合其他相关检查,综合评估病情。

d二聚体的标准检测方法

d二聚体的标准检测方法

d二聚体的标准检测方法二聚体(dimer)是指两个相同分子或物种之间通过化学键结合而形成的稳定结构。

在许多领域,如生物化学、材料科学和环境科学中,对二聚体的检测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二聚体的标准检测方法。

1.光谱分析法光谱分析法是检测二聚体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其中,紫外-可见光谱(UV-Vis)和核磁共振(NMR)是最常见的技术。

紫外-可见光谱可用于测量二聚体分子间的电子跃迁,从而确定二聚体的存在和浓度。

核磁共振技术则通过能量差异来确定二聚体的结构和化学键。

2.色谱法色谱法是一种可分离和测量混合物中不同成分的方法。

对于二聚体的检测,液相色谱(HPLC)和气相色谱(GC)是常用的方法。

液相色谱通过溶液经由特定柱的分离作用来检测和测量二聚体的含量。

气相色谱则是通过将样品蒸发为气体,通过气相柱的分离来检测二聚体。

3.质谱法质谱法是一种通过测量分子的质荷比来确定其分子结构的方法。

对于二聚体,质谱法可以通过质谱仪分析二聚体分子的质荷比,从而确定分子的质量和结构。

4.生化分析法生化分析法是一种通过测量生物分子在化学反应中的改变来检测二聚体的方法。

例如,酶反应可以用于检测和测量二聚体的存在和浓度,因为二聚体的形成能够影响酶活性。

此外,还可以利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和凝胶电泳等技术来检测和分析二聚体。

5.分子探针法分子探针法是一种利用分子特异性结合的探针来检测目标分子的方法。

对于二聚体的检测,可以设计并合成特定的分子探针,通过与二聚体特异性结合来进行检测。

6.真空熔融滴涂法真空熔融滴涂法是一种通过将样品在高真空下加热至熔点,然后均匀滴涂在基板上来检测二聚体的方法。

通过观察样品在基板上的结晶行为和形态变化,可以确定二聚体的存在和纯度。

总之,二聚体的标准检测方法包括光谱分析法、色谱法、质谱法、生化分析法、分子探针法和真空熔融滴涂法。

这些方法可以用于确定二聚体的存在、浓度、结构和纯度,对于深入研究二聚体的性质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D二聚体检测与应用(共48张PPT)全

D二聚体检测与应用(共48张PPT)全
26
不同疾病溶栓治疗D二聚体峰值变化
不同疾病的溶栓治疗,D-二聚体峰值变化的时间有所不同。 ▲ 在急性心梗、脑梗溶栓后1~6h D-二聚体达到峰值,24h降至 溶栓治疗前水平; ▲ 在DVT溶栓治疗时,D-二聚体峰值常出现在24h或以后。 ▲ 慢性期DVT患者,溶栓前D-二聚体含量高于正常,而溶栓后D-二
聚体含量不升高,或迅速下降至正常范围,说明此时仅有少量新鲜血栓 形成,大部分为机化的陈旧血栓,溶栓常不能收到满意效果。
27
孕妇处于高凝状态,常规的 DVT/PE排除的cutoff值并不适用 于孕妇,如图显示:正常孕妇随
着孕期的增长,D二聚体水平逐 渐升高,直至产后D二聚体才开
始下降。该文章建议:应建立适合
19
深静脉血栓(DVT)验前概率评估规则
变量
-- 活动性癌症(治疗至少6个月 或缓解 -- 瘫痪、麻痹或下肢石膏固定
-- 最近卧床3天以上或大手术4个星期内 -- 沿深静脉分布局部压痛 -- 整个腿水肿
-- 单侧小腿肿胀大于3cm -- 单侧有凹陷性水肿
-- 仅在腿部浅静脉处有症状
-- 有DVT既往病史 -- 比DVT更有可能诊断为其他疾病
文中建议INNOVANCE D-Dimer对于孕妇的排除诊断DVT的cutoff值为。
妊娠20周D-二聚体与FDP的变化
29
妊娠36周D-二聚体与FDP的变化
30
随着年龄的升高,D二聚体 作为DVT排除的cutoff值需要 逐渐提高
•来源:Potential ofanageadjusted D-dimercut-offvalue to improve the exclusion of pulmonary embolism in older patients: 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three large cohorts. Rene´e A Douma, physician,1 Gre´goire le Gal, physician,2 Maaike So¨hne, physician,1 Marc Righini, physician,3 Pieter W Kamphuisen, physician,1 Arnaud Perrier, professor,4 Marieke J H A Kruip, physician,5 Henri Bounameaux, professor,3 Harry R Bu¨ller, professor,1 Pierre-Marie Roy, professor6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二聚体检测的方法及其临床应用D-二聚体(D-Dimer,D-D)是交朕纤维蛋白(Fb)特异的降解产物,它的生成或增高反映了凝血和纤溶系统的激活。

在全血或血浆中,采用针对D-D的抗体可以很容易地检测D-D含量。

近10年来,已建立了多种有价值的D-D的检测方法。

早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期,人们发现D-D对临床上疑诊为静脉血栓形成(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的患者高度敏感,但不特异。

在这些患者中,当血浆D-D浓度低于:某一临界值(通常为500μg/l)时,其阴性预测值大于90%,由此可以作为排除VTE的筛选试验。

近年来,随着方法学的不断进步,建立多种适用于急诊的简单快速的敏感方法,D-D检测的临床应用越来越广泛。

大量研究已经亢分证实了D-D在排除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vein thromboembolism,DVT)和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中的应用价值,已将其作为首选筛选指标之一。

最近,D-D检测的应用巳深入到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lC)、心血管疾病、激素替代治疗、恶性肿瘤以及抗凝治疗领域。

一、D-D的生成在各种病理和生理状态下,凝血系统的激活导致Fb的生成,而Fb的生成又可激活纤溶系统,引起纤溶酶(plasmin,PL)的生成和Fb的降解。

在交联Fb的降解过程中,生成了一系列的特异降解产物,其中包括D-D(D-Dimer)(图1A,1B)。

凝血系统的激活导致凝血酶生成,凝血酶结合于纤维蛋白原的中央结构域,释放纤维蛋白肽A(FPA)和纤维蛋白肽B(FPB),生成纤维蛋白单体和多聚体。

在活化FXIII的作用下,生成交联的纤维蛋白。

纤溶酶降解交联纤维蛋白,生成多种交联的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bDPs),其中包括D-D和其它的片段。

二、D-D的检测方法D-D的检测方法有多种,主要是基于胶乳凝集原理的定性或半定量试验以及基于ELISA原理的定量测定,也有—些方法采用免疫浊度原理或免疫荧光原理。

胶乳法灵敏度较低,而经典ELISA法操作费时,都不适合急诊使用。

现在已经发展了数种快速的、叮检测单份标本的高灵敏度检测方法。

其中应用最广泛、得到临床研究认可的快速检测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在全血小进行的,只需2分钟就可得到定性结果的试验(自身红细胞凝集,SimpliRed, Agen;金标法Simplify,Agen);另一种是快速ELISA(VIDASD-D,Biomerieux)。

两种快速D-D检测方法与经典检测方法的比较见表1。

其他一些快速检测法,无论是基于ELISA 原理或是胶乳凝集原理,在推荐用于诊断可疑VTE或其他血栓性疾病前,应进行全面的临床应用评估。

对于用于排除诊断VTE的D-D检测方法而言,下列几个指标非常重要:①敏感性;②特异性;③阴性预测值(NPV):即当D-D水平低于临界值或为阴性时,患者确实不患VTE的可能性;④阳性预测值(PPV):即当D-D水平高于临界值或为阳性时,患者患VTE的可能性。

其中D-D检测方法对VTE的敏感性和NPV是评价该方法至关重要的指标。

以下简要介绍几种常用方法的原理和检测特性,比较各种方法的性能,并就目前在D-D检测方法学上的局限性作一分析。

(一)胶乳凝集法1.SimpliRed(Agen Diagnostics Limited,Australia)是目前应用最广泛,性能也得到公认的自身红细胞凝集D-D检测方法。

采用分别针对D-D和纤细胞上表位的双抗体,当血中D-D 水平升高时,抗原抗体结合的增多而导致红细胞凝集,2分钟内可以判断结果,为半定量的白体红细胞凝集试验。

其优点是可在全血中检测,省去了离心制备血浆的麻烦。

对VTE的敏感性和NPV分别为81%-89%和90%-94%。

如果仅对近端DVT而言,SimpliRed的敏感性和NPV叫更高些,特异性和PPV分别为48%和67%仍不失为一种有价值的筛选高危的近端DVT的方法。

2.Liatest定量试验可在20分钟内完成。

临界值为500ng/ml时,其对VTE的敏感性和NPV 分别为35%和96%。

如果仅对近端DVT而言,其NPV可达100%。

Liatest 与经典ELISA 法有很好的相关性(r=0.98)。

(二)快速ELISA法1.VIDAS DD(Biomerieux,France)是一种定量全自动ELISA法,在VIDAS免疫分析仪上进行。

它将两步的免疫夹心法与最后的荧光检测结合起来。

利用现成的单剂量试剂和分析仪中储存的校准系统,对单份样本进行检测。

现成试剂由包被了鼠抗D-D单抗的固相移液装置和一试剂条组成,后者包含了其他所需试剂:结合剂(碱性磷酸酶标记的鼠抗D-D单抗)、洗涤剂、样品稀释剂和底物。

将200ul血浆吸入试剂条后,所有步骤由分析仪完成。

除需将血样常规离心15分钟外,结果可在35分钟内得到。

结果以纤维蛋白原等价单位表示,其检测上限为1000ug/1,下限为50ug/l,低于正常参考值下限(68-494ug/l)。

对DVT的敏感性和NPV分别为96%~99%和95%~99%。

VIDAS DD是目前研究最多的一种检测方法,敏感性很高,与经典ELISA法有很好的一致性,最有希望取代经典ELISA法而成为DVT 诊断的首选筛选试验。

2.Instant IA DD(Stago,Asniere.France)定性方法,在多孔膜上进行,利用免疫滤过装置并采用两种互补单抗,也可对D-D进行半定量检测。

当样本中D-D水平高于500ng/ml 时,将有颜色显示,颜色的深浅与D-D水平成正比此时结果为阳性。

低于300ng/ml时无颜色产生,为阴性。

在300-500ng/ml 时,有一灰色带显现,结果为可疑。

本试验可在10分钟内完成。

敏感性和NPV分别为78%-84%和86%-90%,敏感性低于VIDASDD。

因此,Instant IA DD的应用远不如VIDAS DD那样广泛,还需进一步的临床应用研究对其进行严格的评价。

3.Nycocard D-dimer Nycomed本法在多孔薄膜上经免疫过滤后,由单抗偶朕金抗体,后者的结合剂所产牛的红色强度由Nycocard显示,强度与血浆中D-D水平(500-8000ng/ml)成比例,可定量检测。

几分钟内即可完成。

敏感性和NPv在不同报道中差别较大,并且厂商和实验室的结果存在较大的差异。

可能的原因是被研究的人群不同,如门诊患者以及近端DVT患者的比例等。

然而,无论如何解释,这种实验室之间结果的不可重复性不可避免将影响其临床应用。

(三)方法学的局限性上述各种快速D-D检测方法的优点是明显的,但遗憾的是各种方法也存在不同程度的缺点。

对于基于胶乳凝集原理的快速检测方法来讲,敏感度低是其最大的缺点,且由于具结果判断以阴性和阳性表示,无法通过降低临界值水平束提高敏感件。

但是作为排除诊断试验,保证100%的敏感性是全关重要的。

研究表明,若不能保证100%的敏感性,将会带来偏差,并造成严重的后果:每降低2%的灵敏度,就会有1/1000的可疑PE患者死亡。

另外由于结果需肉眼观察,不可避免地存在不同观察者之间的差异。

这些都是临床医师和患者有所顾虑的问题。

对于快速ELISA检测方法而言,各种方法之间的标准化是一个难题。

现已有多种快速ELISA 法,每种又有多种商品化的试剂盒。

这些试剂盒使用的抗体及其捕获的相应抗原不同标本稀释度、检测限度和孵育时间等也互不相同。

在151例临床疑诊为PE的患者中,全面比较了4种ELISA检测方法,发现各种方法中位数的变异系数(CV)从3.5%到17%不等,但各种方法间的CV值却相当相近(15%-20%)。

这种较差的重复性至少可以部分解释各种ELISA 方法间较小的相关性(回归系数约为0.60)。

再者,个同方法所得到参考值差别也相当大,各种ELISA 方法之间很难标准化。

但从另—方面考虑,由于各种方法识别血浆或全血中的不同成分,并且采用了不同的技术,其结果的异质性是在预料之中的。

所以,现在人们已经认识到,与其要求一种不大可能实现的标准化,还不如对每种方法根据以下四点进行临床应用评估,评估后制订出各自的严格的临界值。

必要时,可通过降低临界值而保证100%的敏感性。

D-D检测方法的四步评估包括:①检测方法所用的技术;②与标准诊断方法作全面比较,确定新方法的严格临界值(采用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Curre,ROC曲线分析)以及相应的对确诊VTE的敏感性和特异性;③“管理”实验,即D-D浓度低于临界值的患者,停服抗凝剂,随访三个月以观察其是否有迟后发病现象,由此判断新方法的真正诊断价值;④比较新方法的价-效比。

三、D—D检测的临床意义D-D的生成反映机体凝血和纤溶系统的激活,在各种血栓形成性疾病以及牛理性高凝状态时均有升高。

特别是对VTE高度敏感,在VTE的排除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另外,D-D在心血管疾病、DIC、恶性肿瘤等疾病叫,也有明显变化,足反映疾病的严重程度、发展变化、以及疗效和顶后的有用指标。

(一)伴随有D-D升高的疾病1.深静脉血栓形成(DVT)2.肺栓塞(PE)3.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4.心血管疾病:急性心肌梗死、不稳定性心绞痛、动脉粥样硬化、冠状动脉硬化、高血压等5.恶性肿瘤:乳腺癌、卵巢癌、急性臼血病等6.手术、创伤后7.溶栓治疗后8.脑血管疾病9.严重感染、脓毒血症、坏疽等10.绝经后激素替代治疗、先兆子痫、妊娠11.其他甲减、慢性肝病等(二)D-D检测的临床意义1.D-D检测用于排除DVT静脉造影是最早应用的诊断DVT的方法,现任仍是诊断DVT 的金标准。

但是静脉造影价格昂贵,且具有侵袭性,存在一定的风险性,临床医牛和患者都不太愿意采用。

另外.许多基法医疗单位也没有作静脉造影的设备。

日前应用较多的是一些非侵袭性的诊断方法,如静脉加压超声(CUS)或:维扫描(DS)。

非侵袭性方法比静脉造影伤害性小,也更为方便,但仍然比较昂贵,并且需要专门的技术人员操作。

由于在非侵袭性方法诊断为阴性的患者中,约20%的患者在随访中发生VTE,所以进行连续的动态系列检测是必要的。

但这不仅更增加了医疗费用,也增加厂患者的焦虑,因为他们无法在5天内得到明确的诊断结果。

由于D-D检测安全简单、快速、经济、敏感性高。

尤其是大量研究已经证实了经典ELISA 法对DVT的NPV可达100%,各种新型的快速D-D检测方法对DVT也高度敏感。

表2总结了各种D-D检棚方法诊断可疑DVT的特性。

可以看出,如果采用D-D在人群小大规模筛选和排除DVT,叮以极大地节省时间和经费。

闲为只行当患者的D-D浓度高于临界值时,才有必要采用更特异的超声波检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