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武传导学案教师

合集下载

人教版语文必修四 《苏武传》导学案设计

人教版语文必修四 《苏武传》导学案设计

《苏武传》导学案学习目标1、反复诵读,感知作品内容和思想感情2、能说出本文典型环境、细节描写以及对比手法的运用3、对苏武的价值意义进行讨论、评价,学习苏武坚贞不屈的爱国精神4、积累掌握创新设计上自主学习篇中的文言基础知识(另用课时)重点难点1、能说出本文典型环境、细节描写以及对比手法的运用2、积累掌握创新设计上自主学习篇中的文言基础知识学法指导熟读课文,意思不明的字词句用笔画上线,先根据上下文理解,再结合翻译书印证所学字词均需记忆积累预习案一、知识链接1、时代背景(另可参阅创新设计上背景资料一栏):汉武帝开始对匈奴进行长期的讨伐战争,其中取得了三次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时间为公元前127年、前121年、前119年匈奴的威势大大削弱之后,表示愿意与汉讲和,但双方矛盾还是根深蒂固所以,到公元前100年,苏武出使匈奴时,却被扣留,并迫使他投降《苏武传》集中叙写了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期间的事迹,热烈颂扬了他在敌人面前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饥寒压不倒,私情无所动的浩然正气,充分肯定了他坚毅忠贞、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民族气节。

2、作者介绍:班固(32——92年),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市东)人东汉著名的史学家《后汉书·班固传》称他“年九岁,能属文,诵诗赋及长,遂博贯载籍,九流百家之言,无不穷究所学无常师,不为章句,举大义而已”其父班彪曾续司马迁《史记》作《史记后传》,未成而故班固立志继承父业,在《后传》基础上,进一步广搜材料,编写《汉书》后因有人向汉明帝诬告他篡改国史,被捕入狱其弟班超上书解释,始得获释,被命为兰台令史,经过二十多年努力,写成了《汉书》汉和帝永元初年,班固随窦宪出征匈奴,不久窦宪因谋反案被诛,班固也受牵连被捕,死于狱中《汉书》中的八“表”与“天文志”是由其妹班昭和同郡人马续续成的。

班固的《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体例模仿《史记》,但略有变更全书有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起自汉高祖,止于王莽,记西汉一代二百三十年间史实《汉书》评价历史人物往往从封建正统观念出发,以儒家的伦理道德作为标准,如对陈涉、项羽加以贬抑,即是显例历来《汉书》与《史记》并称,史学家刘知几说《汉书》“言皆精炼,事甚该密”(《史通·六家》),则是其特色。

苏武传优秀公开课导学案(含答案)

苏武传优秀公开课导学案(含答案)




会通过对比的修辞能分析出卫律、李陵的性格特征
一、1.再读文章,教师串讲、疏通文意、理清思路,把握文章内容。
2.分小组进行展示,教师总结归纳升华。
二、课堂探究
1.文章并不具体描述苏武的每一事迹,而是有详有略,比如文章对卫律和李陵劝降的部分就描写得特别详细,为什么作者要这样处理,用意是什么?
卫律和李陵对苏武的劝降是最能表现苏武的气节的,所谓“真金不怕火炼”,面对威逼利诱,面对死亡威胁,多少所谓的英雄好汉都经受不住考验而变节投降,唯有苏武始终信念如磐石般坚定,宁死不屈,忠贞不渝。
家庭—— 父亲: 班彪作品—— 史书: 《汉书》
弟弟: 班超(投笔从戎)辞赋: 《两都赋》
妹妹: 班昭(续写《汉书》)诗: 《咏史诗》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叙了自汉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共229年的史实。《汉书》体例上全承《史记》,只是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全书有十二纪、七十传、八表、十志,共一百篇,八十余万字。其中,八表和十志中的“天文志”是班固死后由他的妹妹班昭、妹夫马续续写的。《汉书》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
”;③又以切身体会说明最初与苏武颇有同感;④最后指出汉朝法令无常,即使回去也难保身家平安。所以“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显得推心置腹,委婉通情。
原因:二人的劝降方式之所以不同,一是两人与苏武的关系不同,二是两人的地位与修养不同。
①卫律原来是汉朝的武将,是被匈奴俘虏后投降的,本是无气节的武夫,希冀献功的小人,并无是非标准,唯利是图,所以丑态百出,遭到苏武的唾弃。②而李陵是一代名将李广之后,曾为汉朝立下战功,因寡不敌众战败投降,被汉武帝诛灭家族。所以在劝降时使用攻心法,而且在看到苏武的大义凛然后能“泣下霑衿”,可见尚存羞恶之心。

高一语文必修4《苏武传》导学案

高一语文必修4《苏武传》导学案
2、《汉书》简介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叙了自汉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共229年的史实。《汉书》体例上全承《史记》,只是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全书有十二纪、七十传、八表、十志,共一百篇,八十余万字。其中,八表和十志中的“天文志”是班固死后由他的妹妹班昭、妹夫马续续写的。《汉书》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
课题:苏武传
学习内容
笔记
【学习目标】
1、了解班固的生平、创作和《汉书》的相关知识。
2、积累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等基础知识,能翻译文章各段。
3、学习苏武的英雄气概,增强民族自豪感。
【学习重点】
1、积累和归纳整理文言常见的字词、句式等基础知识。
2、掌握文言文学习方法,能读懂文言文。
【学习难点】
1、学习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2、积累文言文解题方法。
【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
1、预习课上发放预习案,教师批阅,完成相关探究问题及训练问题。
2、朗读课文,培养文言文阅读的语感。
3、概括整理:作者作品,内容要点,知识归类。
4、合作学习,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准确翻译文句。
5、思考探讨塑造人物的方法。
第一课时预习案
【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兄弟亲近我丈人行也
欲因此时降武独有女弟二人
且陛下春秋高武等实在
【词类活用】
1.单于壮其节2.欲因此时降武
3.空以身膏草野4.反欲斗两主
5.单于愈益欲降之6.何久自苦如此!
7.王必欲降武8.天雨雪
9.羝乳乃得归10.杖汉节牧羊
11.孺卿从祠河东后土12.惠等哭,舆归营
13.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
【学后反思】

《苏武传》教案导学案

《苏武传》教案导学案

《苏武传》导学案【素养目标】1.了解班固以及《汉书》的相关知识,了解本文的历史背景,2.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

3.分析文章按时间顺序叙事的脉络,体会对比手法、典型语言对塑造人物的作用。

4.学习苏武忠贞不屈的气节,学习他“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尚品格。

【教学重点】体会对比手法、典型语言对塑造人物的作用和学习苏武忠贞不屈的气节【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教学过程】一、导入“苏武留胡节不辱,雪地又冰天,苦忍十九年。

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边。

”这是一个妇孺皆知的历史故事。

作为汉武帝的使臣,苏武受命出使匈奴。

由于副使参与匈奴内部谋反,苏武遭到牵连。

在自杀未遂、劝降不成的情况下,他被单于发落到遥远的北海,开始了牧羊人的生涯。

唐代的温庭筠曾写过一首《苏武庙》: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

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

该诗颂扬了富有民族气节、忠贞不屈、心向故国的苏武。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苏武传》。

二、课前预习1、了解作者班固,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少年时就能作文诵诗赋,长大后博览群书.后任兰台令,经过20多年的努力,写成《汉书》。

和帝永元元年初,班固随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为中护军.后来,班固因窦宪专权受到株连,死于狱中.其作品《汉书》由其妹班昭和同乡马续完成.除《汉书》外,班固还是一个出色的赋作家,他的创作活动主要表现在他身体力行地提倡散体大赋上,其代表作《两都赋》,是以两都(长安、洛阳)为题材的作品中规模宏大、别具特色、成就突出、影响最大的一篇,开创了京都赋的范例,直接影响了后世的创作,被《文选》列为第一篇。

主要作品有《汉书》《两都赋》《白虎通义》《咏史》等。

2、写作背景匈奴,是以游牧为主擅长骑射的民族。

秦末汉初以来,匈奴首领以其控弦之士30余万,东败东胡,西逐月氏,北服丁灵,使“诸引问弓之民,并为一家”,不断南下袭扰。

《苏武传》的导学教案

《苏武传》的导学教案

1. 知识与技能:(1)能够准确地朗读和背诵《苏武传》中的重要段落;(2)理解《苏武传》的作者、背景、体裁及人物形象;(3)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方法和常用的文言文词汇。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深入解读《苏武传》;(2)学会欣赏古代文学作品,提高文学素养;(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习苏武崇高的爱国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2)学会面对困境,坚定信念,不屈不挠;(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民族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苏武的人物形象及其所表现出的爱国精神;(2)《苏武传》的艺术特色;(3)文言文阅读技巧的运用。

2. 教学难点:(1)文言文中的一些生僻词汇和特殊句式;(2)对苏武传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的理解;(3)如何评价苏武的爱国行为。

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苏武传》的作者班固和作品背景;(2)阐述《苏武传》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价值;(3)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文本。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感知文本;(2)要求学生做好笔记,对文中不明白的地方进行标注;(3)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3. 合作探究:(1)分组讨论,共同解决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2)组织学生进行课堂交流,分享学习心得;(3)教师引导学生深入解读文本,挖掘作品的主题思想。

4. 课堂讲解:(1)讲解文言文中的生僻词汇和特殊句式;(2)分析苏武的人物形象,阐述其爱国精神;(3)赏析《苏武传》的艺术特色,如情节安排、人物塑造等。

5. 课堂练习:(1)要求学生朗读课文,体会文本韵味;(2)选取文中的重要段落进行翻译;(3)结合课文内容,谈谈对苏武精神的感悟。

6. 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2)强调苏武的爱国精神及其现实意义;(3)激发学生对后续课程的期待。

四、作业布置1. 熟读课文,巩固记忆;2. 完成课后练习,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五、教学反思1. 课后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发现问题并及时调整教学方法;2. 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针对性地进行辅导;3. 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和教学水平,以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最新《苏武传》(教师版)导学案

最新《苏武传》(教师版)导学案

(1) 1、恐前语发,以状语武
语○1 :话 语○2 :告诉
2、事如此,此必及我。
及:连累
3、见犯乃死,重负国。
乃:才;重:更加;负:对不起(被动句,“见”表被动)
4、即谋单于,何以复加?宜 ,, 投降
5、舆归营
舆:用车子送,名词作动词
1
6、单于壮其节
壮:以 ,, 为壮,意动用法
后/ 汉使 /复至匈奴,常惠 /请其守者与俱
二、同桌间讨论,划分层次,概括层意。
本文作者采用写人物传记经常运用的纵式结构来组织文章,以顺叙为主,还运用插叙,依时间的先后进 行叙述,脉络清晰,故事完整。
三、朗读 1-2 段,注意以下重点词句
( 1) 1、武字子卿,少以父任
以:介词,表原因
2、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2013—2014 学年度第二学期
高一语文必修 4 导学案 编号: 001 班级:
姓名:
《苏武传》导学案
制作人:周立平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班固以及《汉书》的相关知识; 2、梳理课文,归纳文言知识; 3、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把握作品的主要内容,概括内容要点。
【知识线索】
1、作者简介: 班固( 32— 92),我国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幼年即聪慧好学,
丈人:对男子长辈的尊称
(判断句)
3、尽归汉使路充国等
归:使动用法,使 ,, 归
4、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以:以 ,, 身份
(定语后置句)
5、置币遗单于
币:用作礼物的玉、马、皮、帛等;遗:赠送
6、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 (于) 匈奴中 会:刚好
(状语后置句)
7、以货物与常
以:把,给

苏武传导学案师用(3课时)

苏武传导学案师用(3课时)

苏武传导学案师用(3课时)高一语文5月第4----5周导学案班级姓名苏武传导学案(3课时)【学习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汉书》传记体作品的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2.掌握文中的主要文言实词和虚词;3.掌握并会翻译一般的文言句式;4.培养阅读传记文言文的能力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了解苏武牧羊的历史,感受苏武忠君爱国的光辉形象,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 2.学会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和现实的角度来审视作品人物形象,评价其积极意义;3.在学习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的思考和认识。

三、过程和方法1.养成对文言字词句的质疑能力,并初步解决问题2.逐步培养对文章内容的探究质疑能力,形成个性化阅读课时安排3课【学习步骤】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汉书》传记体作品的特征及作者2、了解作品的背景3、通读课文解决文中的字音和通假字一、导入课文播放歌曲《苏武牧羊》《苏武牧羊》是我国民间广为流传的一首民歌,苏武历尽艰辛,持节不屈的爱国形象,成为中华民族历代传承的爱国精神象征。

现在,就让我们走近苏武,走进他充满血泪而又辉煌无比的人生。

二、整体感知 1.作者简介班固(32―92),字孟坚,东汉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人,我国古代著名史学家。

班固幼年聪慧好学,9岁即能写文章、诵诗书,16岁入洛阳太学,博览群书。

性情谦和,深受当时儒者敬重。

其父班彪曾作《史记后传》,去世后,班固因《史记后传》没有完成,叙事也不够详备,于是继承父志,在《史记后传》的基础上撰写《汉书》。

因当时有人诬告,班固遂以私改国史的罪名被捕人狱。

幸其弟班超上书解释,汉明帝读了班固的书稿大为赞赏,召为兰台令史,后迁校书郎。

利用朝廷良好的藏书条件和工作环境,班固“潜精积思二十余年”,终于完成了《汉书》的写作。

2.关于《汉书》《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叙了自汉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共290年的史实。

1_《苏武传》导学案教师

1_《苏武传》导学案教师

《苏武传》复习课导学案1、依托教材,梳理知识点,积累文言词汇,为古诗文阅读训练打好基础。

2、归纳背诵记住相关文学常识,积累掌握做回文言文基础知识二、夯实双基:以列表形式让学生自主复习,记住相关文化常识及重点字词。

(1)五经:《诗》《书》《易》《礼》《春秋》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2)六艺:①礼、乐、射、御、书、数。

(学问和技能)②《诗》《书》《礼》《义》《乐》《春秋》(说经的经文和传文)(3)经、传:“经”批儒家的经典著作;“传”指注释、解说儒家经典著作的文字。

(4)前四史:范晔的《后汉书》、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陈寿的《三国志》。

(5)史汉:《史记》《汉书》。

纪传体:编年体;国别体。

(例如:《史记》《资治通鉴》《战国策》)(6)通史;断代史(例如:《史记》;班固《汉书》)(7)《两都赋》和《二京赋》:《两都赋》的作者是班固,《二京赋》的作者是张衡,西汉的都城长安和东汉的都城洛阳。

三、自主预习(自我检测):苏武传武,字子卿。

少以.(因为)父任.(被任用),兄弟并为郎。

稍.(渐渐)迁至栘中厩监。

时汉连伐胡,数.(屡次)通使相窥观..(窥探观察)。

匈奴留汉使郭吉、路充国等,前后十余辈.(批)。

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来)相当.(抵押)。

天汉元年,且鞮侯单于初立,恐汉袭之,乃曰:“汉天子我丈.人行..(长辈)也。

”尽归.(全部送还)汉使路充国等。

武帝嘉.(赞许)其义,乃遣武以.(以……身份)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留在汉的匈奴使者),因.(趁机顺便)厚赂.(赠送礼物)单于,答.(回报)其善意。

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临时充任)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一同)。

既至匈奴,置.(置办)币.(财物)遗.(送给)单于。

单于益.(更加)骄.(倨傲),非汉所望.(期望)也。

方.(正)欲发使送武等,会.(适逢)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

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与昆邪王俱降汉,后随浞野侯没(险没)胡中。

《苏武传》导学案

《苏武传》导学案

《苏武传》导学案班次:组号:姓名:【学习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阅读分析,理清文章的叙事脉络,感受苏武的人物形象特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苏武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学习他在困境中坚守信念的精神。

【学法指导】预习课文,标记生字词;小组讨论交流疑难问题;归纳总结知识点;联系实际深入思考人物品质。

【重、难点】1. 重点:掌握文中的文言知识,如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理解苏武的人物形象及其精神内涵。

2. 难点:体会文中复杂的历史背景对人物命运的影响;理解苏武坚守信念背后的文化意义。

【课前检测】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栘中厩(yí)(jiù)且鞮侯(jū)(dī)缑王(gōu)昆邪王(hún)(yé)浞野侯(zhuó)阏氏(yān)(zhī)左伊秩訾(zǐ)旃毛(zhān)啮雪(niè)牧羝(dī)廪食(lǐn)节旄(máo)2. 解释下列加点的实词。

(1)武帝嘉其义(赞许)(2)因厚赂单于(赠送礼物)(3)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暗中)(4)武复穷厄(陷入困境)(5)会论虞常(会同判定)3.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 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B. 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C. 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D. 虽生,何面目以归汉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答案:D【知识链接】二、历史背景西汉时期,汉朝和匈奴的关系时好时坏。

汉武帝时期,双方战争频繁。

苏武出使匈奴的时候,正是两国关系微妙的时期。

匈奴单于一方面想与汉朝修好,另一方面又不甘心臣服,所以在对待汉朝使者的态度上也是摇摆不定。

这种复杂的国际关系背景,为苏武的出使和他后来的遭遇埋下了伏笔。

三、真实事情:我有一个朋友,他特别喜欢历史故事。

有一次我们一起去参观一个历史博物馆,里面有很多关于古代外交使节的展览。

他看到那些古代使节在异国他乡面临各种艰难险阻,却依然坚守使命的故事时,特别感慨。

12.苏武传 教师导学案2

12.苏武传 教师导学案2
9、子卿壹听陵言壹:副词,一定,务必
10、自分已死久矣分:料定
11、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衿:通“襟”,“诀”
(2)这一段写的是匈奴对苏武第三次招降。可以说匈奴为了劝降苏武,招数用尽。这一次又有何高招呢?体现出李陵怎样的内心世界?
明确:这一次匈奴派出了苏武曾经的故友李陵来劝降。这部分描写不但表现了苏武可贵的气节,同时也刻画了叛将李陵的复杂心态。他那尚未泯灭的爱国之情、羞恶之心在苏武的崇高境界面前被唤醒了,其内心剖白真实感人。只是此处苏武的斗争对象是交情很深而今已是敌对阵营的故友,双方的心态都比较复杂,而作者的描写以下重点词句
(1)1、匈奴以为神以为:把……当作
2、羝乳乃得归乳:名词作动词,生育乃:才
3、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别:隔离他:别的
4、掘野鼠去草实去:通“弆”
5、杖汉节牧羊杖:名词作动词,手里拿着
6、檠弓弩檠名词做动词,校正
7、武复穷厄厄:困苦
(2)这一段写的是匈奴对苏武第二次招降,但是策略不同。面对着匈奴第二次招降,苏武是怎样面对的?表现出怎样的人物形象?
三、课后作业
1、完成课时作业;
2、归纳总结本节课的文言现象。
1.引导学生认识作品价值及意义,激发学生兴趣。
2.通过检查检测,了解学情问题,通报检查情况,引导学生提高预习质量,进行有效预习。
3.指导学生学会学习文言自主阅读、自主批注、自主梳理和自主积累合作与交流结合的学习方式。
4.引导学生通过问题导引和思考,梳理段间内容关系,把握全文思路,理清结构层次,弄清文本层次,解读文本构成。
设计意图
第二课时
【预备知识】
历来《汉书》与《史记》并称,史学家刘知几说《汉书》“言皆精炼,事甚该密”(《史通·六家》)。《汉书》开创了我国以纪传断代为史的编撰体例。此书一出,也对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汉代以后,每换一个朝代,就修一部前朝的断代史,到清便有“二十四史”的形式,除《史记》、《南史》、《北史》外,全部都是纪传体的断代史。在语言上,班固有意采用古字古音,文字艰深难懂,读起来比《史记》少了很多趣味,因此影响的范围较《史记》要小。

苏武传导学案教师版教学教材

苏武传导学案教师版教学教材

苏武传导学案教师版《苏武传》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班固和《汉书》的相关知识。

2、朗读断句,讲述课文故事梗概。

3、积累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翻译文句。

4、学习苏武的英雄气概,增强民族自豪感。

【学习重点】积累和归纳整理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

【学习难点】引导学生学习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学习方法】诵读法、比较法、合作探究【知识链接】1、作者及作品:班固(32—92),我国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

幼年即聪慧好学,16岁入洛阳太学,博览群书。

性情谦和,深受当时儒者敬重。

后来继承父志,在父未完成的《史记后传》基础上撰写《汉书》。

因被人诬告私改国史而被捕人狱。

幸其弟班超上书解释,汉明帝读了班固的书稿大为赞赏,召为兰台令史,后迁校书郎。

班固“潜精积思二十余年”,终完成《汉书》写作。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叙了自汉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共229年的史实。

《汉书》体例上全承《史记》,只是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全书有十二纪、七十传、八表、十志,共一百篇,八十余万字。

其中,八表和十志中的“天文志”是班固死后由他的妹妹班昭、妹夫马续续写的。

《汉书》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

2、写作背景:秦末汉初,北方匈奴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不断扩大控制地区。

文帝、景帝时代,汉王朝采取和亲政策来加强民族联系。

武帝时,汉国力逐渐增强,多次与匈奴作战,取得了几次胜利后,转而重视结盟,指望通过恩威兼施之策来解除匈奴对汉王朝的威胁,恰好匈奴单于有意示好,汉朝也想趁机和解,于是派苏武出使与匈奴修好。

【学习过程】第一课时一、朗读课文,熟悉内容。

1、校正字音①稍迁至栘中厩(jiù)监②数(shuó)通使相窥(kuī)观③以状语(yù)武④既至匈奴,置币遗(wèi )单()于⑤后随浞野侯没(mò)胡中⑥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yānzhī)归汉⑦置煴()火,覆武其上⑧拥众数万,马畜(chù)弥山⑨故使陵来说(shuì)足下⑩何以汝为(wéi)见⑾子卿尚复谁为(wèi)乎⑿给()其衣食2、通假字①不顾恩义,畔主背亲(畔:通“叛”,背叛)②与旃毛并咽之(旃:通“毡”,毛织品)③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去:通“弆(jǔ)”,收藏)④空自苦亡人之地(亡:通“无”,没有)⑤法令亡常(亡:通“无”,没有)⑥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亡:通“无”,没有)⑦武父子亡功德(亡:通“无”,没有)⑧信义安所见乎(见:通“现”,显现)⑨因泣下霑衿,与武决去(霑,通“沾”;衿,通“襟”,衣襟。

高中语文《苏武传》教案和导学案

高中语文《苏武传》教案和导学案

《苏武传》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文言常见的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了解文言句式的特点;培养正确分析文言文内容及准确概括文中观点的能力。

2、过程和方法:了解作者尊重史实的态度和对苏武的赞美之情;把握本文的写作特点。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习本文的写作特点;品味文中体现的史学价值和文学审美价值;掌握文中刻划的爱国志士的光辉形象。

【教学重点】掌握文言常见的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了解文言句式的特点;【教学难点】了解作者尊重史实的态度和对苏武的赞美之情;把握本文的写作特点。

【教学过程】一、班固与《汉书》简介(略)二、苏武出使的背景简介民族,兴起于战国时期,强盛于秦末汉初.秦汉之际,匈奴贵族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不断扩大控制地区.文帝,景帝时代,汉王朝采取和亲政策来加强民族联系.武帝时,汉国力逐渐增强,多次与匈奴作战,取得了几次胜利后,转而重视结盟,指望解除匈奴对汉王朝的威胁.恰好匈奴单于有意示好,汉朝也想趁机和解,于是派苏武出使与匈奴修好.三、基本知识(一)句式1 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判断)2 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 (被动)3 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定语后置)4 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 (判断)5 见犯乃死,重负国. (被动)6 何以女为见? (宾语前置)7 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 (判断)8 即谋单于,何以复加? (宾语前置)9 为降虏于蛮夷. (介宾后置)10 虽生,何面目以归汉? (宾语前置)11 引佩刀自刺. (宾语前置)(二)词类活用尽归汉使路充国等 (使动)其一人夜亡 (名作状)宜皆降之 (使动)惠等哭,舆归营 (名作状)单于壮其节 (意动)欲因此时降武 (使动)反欲斗两主,观祸败 (使动)朝鲜杀汉使者,即时诛灭 (被动)空以身膏草野 (名作动)(三)文言实词积累数:1、名词。

(1)数目,数量夫以疲病之卒御狐疑之众,众数虽多,甚未足畏。

(2)六艺之一。

算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苏武传》导学教案

《苏武传》导学教案

《苏武传》导学教案《苏武传》这篇课文通过许多生动具体的细节描写,突出地再现了苏武作为汉使无理被扣匈奴后,十九年之间始终不为威服,不被利诱,艰苦卓绝,视死如归的感人事迹,热情讴歌了其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和忠心耿耿的高尚品德。

目前,“学案导学”的模式已经广泛运用于实际教学中,为方便教学,语文网小编整理了《苏武传》导学教案,下面,跟语文小编一起来学习这篇导学案是怎样做到教与学有机结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

《苏武传》导学教案由查字典语文网小编整理,仅供参考:【学习目标】1、把握历史事实,理清文章脉络。

2、分析人物性格,重点剖析传主的性格特征,体会传主的人格魅力。

3、分析文章塑造人物的艺术技巧。

4、对传主的功过得失和价值意义进行讨论、评价。

【自学指导】一、简介班固及《汉书》班固(32——92年),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市东)人。

东汉著名的史学家。

《后汉书?班固传》称他“年九岁,能属文,诵诗赋。

及长,遂博贯载籍,九流百家之言,无不穷究。

所学无常师,不为章句,举大义而已”。

其父班彪曾续司马迁《史记》作《史记后传》,未成而故。

班固立志继承父业,在《后传》基础上,进一步广搜材料,编写《汉书》。

后因有人向汉明帝诬告他篡改国史,被捕入狱。

其弟班超上书解释,始得获释,被命为兰台令史,经过二十多年努力,写成了《汉书》。

汉和帝永元初年,班固随窦宪出征匈奴,不久窦宪因谋反案被诛,班固也受牵连被捕,死于狱中。

《汉书》中的八“表”与“天文志”是由其妹班昭和同郡人马续续成的。

班固的《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体例模仿《史记》,但略有变更。

全书有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起自汉高祖,止于王莽,记西汉一代二百三十年间史实。

《汉书》评价历史人物往往从封建正统观念出发,以儒家的伦理道德作为标准,如对陈涉、项羽加以贬抑,即是显例。

历来《汉书》与《史记》并称,史学家刘知几说《汉书》“言皆精炼,事甚该密”(《史通?六家》),则是其特色。

《苏武传》导学案(教师))

《苏武传》导学案(教师))

《苏武传》导学案第一板块:预习学案一、学习目标1、掌握和积累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

2、了解作者尊重史实的态度和对苏武的赞美之情,体会简洁的语言、生动入微的细节和对比手法的作用。

3、学习苏武的坚强意志、爱国精神与不屈信念,品味史学价值和文学审美价值。

二、知人明世。

1、关于作者班固(32—92),字孟坚,(朝代)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人,史学家班彪之子,我国古代著名家。

与司马迁并称“班马”。

班固幼年聪慧好学,9岁即能写文章、诵诗书,16岁入洛阳太学,博览群书。

性情谦和,深受当时儒者敬重。

其父班彪曾作《史记后传》,去世后,班固因《史记后传》没有完成,叙事也不够详备,于是继承父志,在《史记后传》的基础上撰写《》。

因当时有人诬告,班固遂以私改国史的罪名被捕人狱。

幸其弟班超上书解释,汉明帝读了班固的书稿大为赞赏,召为兰台令史,后迁校书郎。

利用朝廷良好的藏书条件和工作环境,班固“潜精积思二十余年”,终于完成了《汉书》的写作。

家庭:父亲:班彪弟弟:班超(投笔从戎)妹妹:班昭(续写《汉书》)(别名:班姬,班惠班、曹大家)作品:史书:《汉书》辞赋:《两都赋》诗歌:《咏史诗》2、关于《汉书》《汉书》是我国第一部体史,记叙了自汉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共290年的史实。

《汉书》体例上继承《》,只是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全书有十二本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共一百篇,八十余万字。

其中,八表和十志中的“天文志”是班固死后由他的妹妹班昭、妹夫马续续写的。

作为一部独立的断代史书,《汉书》不仅在中国历史著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文学史上也有着重要影响。

《汉书》的体例是继承了《史记》,两书合称“史汉”,不同的是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人“列传”,全书由纪、表、志、传四部分组成,内容分工明确,而又互相联系,构成统一的整体。

汉代以后的历代封建王朝的官修史书,基本上都沿用班固奠定的这种体例。

3、有关评价司马迁、班固父子,其言史官载籍之作,大义粲然著矣。

苏武传(教师版12.31修订)

苏武传(教师版12.31修订)

《武传》导学案教师版一、字音辨识马厩.(jiù)单.于(chán)馈遗.(wèi)倨.傲(jù)阏氏..(yān zhī)弩.弓(nǔ)啮.齿(niè)廪.食(lǐn)数.(shuò)通使相窥.(kuī)观丈人行.(háng)候.(hòu)问斧钺.(yuè)汤镬.(huò)节旄.(máo)鞮.(dī)侯辇.(niǎn)北阙.(què)收系.(xì)缑.(gōu)王浞.(zhuō)野侯秩訾.(zī)旃.(zhàn)去.(jǔ)草实煴.(yūn)火迁至栘中厩( jiù)监;数(shuò)通使相窥(kuī)观;汉天子,我丈人行(háng)也;既至匈奴,置币遗( wèi )单于;后随浞野侯没( mò)胡中;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 yānzhī)归汉;置煴(yūn)火,覆武其上;(附:此课本注音“yún”错误)拥众数万,马畜( chù)弥山;乃徙武上无人处,使牧羝(dī);二、通假字1.不顾恩义,畔.主背亲畔:通“叛”,背叛2.与旃.毛并咽之旃:通“毡”,毛织品3.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去:通“弆(jǔ)”,收藏4.空自苦亡.人之地亡:通“无”,没有5.信义安所见.乎见:通“现”,显现6.法令亡.常亡:通“无”,没有7.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亡:通“无”,没有8.武父子亡.功德亡:通“无”,没有9.因泣下霑衿.,与武决.去衿:通“襟”,衣襟决:通“诀”,诀别10.前以.降与物故以:通“已”,已经11.蹈.其背以出血蹈:通“掏”,叩,轻轻敲打12.请毕今日之驩.三、古今异义1.汉亦留之以相当..。

古义:抵押。

今义:正在(某时某地)。

2.皆为陛下所成就..。

古义:提拔。

今义:业绩。

3.我丈人..行也。

古义:老人,长辈。

苏武传优秀公开课导学案(含答案)

苏武传优秀公开课导学案(含答案)

苏武传优秀公开课导学案(含答案)题苏武传1 课型预习+展示班级:姓名:主备:张国凤备导学案时间:5 月26 日备课组长:张国凤统稿时间:月日签审:上课时间:月日导学案顺序号:学习目标1、解题,知道作者及相关背景史实;2、正音,能有感情地朗读文章,初步感知课文。

【知识链接】1、作者及作品:班固(32自学准备展示巩固小结预设问题及方法提示1、朗读。

2、细读。

3、重音和节奏的把握。

板书设计设6、黜:与“罢、免、夺”相同,就是免去官职。

计课题学习目标重难点环节预设课题苏武传2 课型预习+展示班级:姓名:主备:张国凤备导学案时间:5 月27 日备课组长:张国凤统稿时间:月日签审:上课时间:月日导学案顺序号:学习目标会通过对比的修辞能分析出卫律、李陵的性格特征一、1、再读文章,教师串讲、疏通文意、理清思路,把握文章内容。

2、分小组进行展示,教师总结归纳升华。

二、课堂探究1、文章并不具体描述苏武的每一事迹,而是有详有略,比如文章对卫律和李陵劝降的部分就描写得特别详细,为什么作者要这样处理,用意是什么?卫律和李陵对苏武的劝降是最能表现苏武的气节的,所谓“真金不怕火炼”,面对威逼利诱,面对死亡威胁,多少所谓的英雄好汉都经受不住考验而变节投降,唯有苏武始终信念如磐石般坚定,宁死不屈,忠贞不渝。

2、卫律和李陵劝降的方式有什么不同?为什么?(1)卫律在劝降苏武时采取的是软硬兼施、威逼利诱的方式。

①先以副使张胜获罪,苏武“当相坐”来胁迫他;②遭拒绝后,又“复举剑拟之”来威逼,然“武不动”。

③威逼不成,又以“赐号称王。

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来利诱。

(2)而李陵则是以老朋友、老同事的身份,在饮酒叙谈之中,动之以情,晓之以理:①先指出汉朝的薄情,其兄弟都被汉武帝害死;②再披露苏武家庭的悲剧:“太夫人已不幸”“妇年少,闻已更嫁”“独有女弟二人,两女一男,今复余年,存亡不可知”;③又以切身体会说明最初与苏武颇有同感;④最后指出汉朝法令无常,即使回去也难保身家平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武传》导学案第一板块:预习学案一、学习目标1、掌握和积累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

2、了解作者尊重史实的态度和对苏武的赞美之情,体会简洁的语言、生动入微的细节和对比手法的作用。

3、学习苏武的坚强意志、爱国精神与不屈信念,品味史学价值和文学审美价值。

二、知人明世。

1、关于作者班固(32—92),字孟坚,(朝代)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人,史学家班彪之子,我国古代著名家。

与司马迁并称“班马”。

班固幼年聪慧好学,9岁即能写文章、诵诗书,16岁入洛阳太学,博览群书。

性情谦和,深受当时儒者敬重。

其父班彪曾作《史记后传》,去世后,班固因《史记后传》没有完成,叙事也不够详备,于是继承父志,在《史记后传》的基础上撰写《》。

因当时有人诬告,班固遂以私改国史的罪名被捕人狱。

幸其弟班超上书解释,汉明帝读了班固的书稿大为赞赏,召为兰台令史,后迁校书郎。

利用朝廷良好的藏书条件和工作环境,班固“潜精积思二十余年”,终于完成了《汉书》的写作。

家庭:父亲:班彪弟弟:班超(投笔从戎)妹妹:班昭(续写《汉书》)(别名:班姬,班惠班、曹大家)作品:史书:《汉书》辞赋:《两都赋》诗歌:《咏史诗》2、关于《汉书》《汉书》是我国第一部体史,记叙了自汉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共290年的史实。

《汉书》体例上继承《》,只是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全书有十二本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共一百篇,八十余万字。

其中,八表和十志中的“天文志”是班固死后由他的妹妹班昭、妹夫马续续写的。

作为一部独立的断代史书,《汉书》不仅在中国历史著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文学史上也有着重要影响。

《汉书》的体例是继承了《史记》,两书合称“史汉”,不同的是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人“列传”,全书由纪、表、志、传四部分组成,内容分工明确,而又互相联系,构成统一的整体。

汉代以后的历代封建王朝的官修史书,基本上都沿用班固奠定的这种体例。

3、有关评价司马迁、班固父子,其言史官载籍之作,大义粲然著矣。

议者咸称二子有良史之才:迁文直而事核,固文赡而事详。

若固之序事,不激诡,不抑抗,赡而不秽,详而有体,使读之者而不厌,信哉其能成名也。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班固传》) 4、时代背景秦末汉初,匈奴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不断扩大控制地区。

文帝、景帝时代,汉王朝采取和亲政策来加强民族联系。

武帝时,汉国力逐渐增强,多次与匈奴作战,取得了几次胜利后,转而重视结盟,指望解除匈奴对汉王朝的威胁。

恰好匈奴单于有意示好,汉朝也想趁机和解,于是派苏武出使与匈奴修好。

汉武帝开始对匈奴进行长期的讨伐战争,其中取得了三次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时间为公元前127年、前121年、前119年。

匈奴的威势大大削弱之后,虽然愿意与汉讲和,但双方矛盾还是根深蒂固。

所以,到公元前100年,苏武出使匈奴时,却被扣留,并迫使他投降。

三、基础知识及文言知识1、难读字栘(yí)中数(shuò)通使且鞮(jūdī)侯丈人行(háng)遗(wèi)单于缑(gōu)王昆邪(húnyé)王浞(zhuó)野侯阏氏(yānzhī) 左伊秩訾(zǐ) 煴(yūn)火膏(gào)草野啮(niè)雪旃(zhān)毛牧羝(dī)纺缴(zhuó)檠(qíng)弓弩棫(yù)阳宫斧钺(yuè)2、1~4段文言知识。

(1)通假①且单于信女.,使决人死生()②不顾恩义,畔.主背亲()③宛王杀汉使者,头县.北阙()(2)古今异义①汉亦留之以相当..(古义:。

今义:)②我丈人..行也(古义:。

今义:)③欲因此..时降武(古义:。

今义:)(3)词类活用①惠等哭,舆.归营()②朝夕..遣人候问武()③剑.斩虞常已()④单于壮.其节()⑤胜惠共止.之()⑥宜皆降.之()⑦屈.节辱.命()⑧欲因此时降.武()⑨空以身膏.草野()⑩反欲斗.两主()(4)特殊句式①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②非汉所望也()③汉天子,我丈人行也()④送匈奴使留在汉者()⑤即谋单于,何以复加()⑥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连坐?()⑦为降虏于蛮夷,何以女为见()⑧见犯乃死,重负国()⑨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⑩为降虏于蛮夷()⑾单于子弟发兵与战()3、5~8段文言知识:(1)通假字①与旃.毛并咽之()②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③空自苦亡.人之地()④信义安所见.乎()⑤法令亡.常()⑥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⑦武父子亡.功德()⑧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⑨前以.降及物故()(2)古今异义①卧起操持..(古义:。

今义:)②武使匈奴明年..,陵降(古义:。

今义:)③独有女弟..二人(古义:。

今义:)④且陛下春秋..高(古义:。

今义:)⑤皆为陛下所成就..(古义:。

今义:)⑥武等实在..(古义:。

今义:)(3)词类活用①单于愈益欲降.之()②.别.其官署常惠等()③何久自苦.如此()④王必欲降.武()⑤诚甘乐..之()⑥天雨.雪()⑦羝乳.乃得归()⑧杖..汉节牧羊()⑨绝不饮食..()⑩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⑾得夜.见汉使()(4)特殊句式①信义安所见乎?()②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③子卿尚复谁为乎?()④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⑤触柱折辕,劾大不敬()⑥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⑦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⑧请毕今日之欢,效死于前()⑨乃幽武,置大窖中()⑩匈奴以为神()⑾常惠请其守者与俱()四、理解内容,仔细阅读全文,思考下列问题:1、理清文章的情节脉络2、苏武在被囚禁流放以前两度要自杀,后来又想方设法要活下去。

这是否矛盾?3、文章并不具体描述苏武的每一事迹,而是有详有略,比如文章对卫律和李陵劝降的部分就描写得特别详细,为什么作者要这样处理,用意是什么?第二板块:探究学案一、导入新课:两千多年前,在北海边上,他杖节牧羊,餐冰卧雪,却坚守着热爱祖国、忠贞不渝的民族气节。

在敌人的淫威面前,他宁死不屈;在金钱、富贵面前,他矢志不渝;在得知家人遭遇不幸的时刻,他大义凛然、誓死报国。

他心甘情愿,奉献了自己的青春年华;他英勇无畏,谱写了精彩的人生华章。

他的气节,激励着千秋万代的华夏儿女奋然前行。

他就是大汉使臣——苏武,让我们穿越时空,走近苏武,学习他的高风亮节。

二、明确学习目标,进一步了解文学常识。

三、整体把握——梳理脉络,探究内容。

1、疏通文意,给每个情节添小标题,理清脉络。

要求:小标题要准确概括情节变化,并尽量展现人物性格特点,同时注意语言的通顺凝练。

(1)第一段:简介苏武家世以及出使背景。

出使匈奴,以求通好(2)第二段:交待苏武的副使张胜参与了谋反行动。

第三段:匈奴缑王谋反失败,殃及汉使。

虞常谋反,祸及汉使(3)第四段:苏武被单于审问,屈节辱命以死明志。

舍生取义,以死明志(4)第五段:单于派卫律劝降,苏武宁死不屈。

卫律劝降,威武不屈(5)第六段:威胁、贫贱不能动摇苏武对大汉的忠心。

饮雪吞毡,矢志不渝(6)第七、八段:李陵劝降,苏武大义凛然,绝不动摇。

面对苏武一片忠心,李陵愧疚万分。

李陵劝降,忠贞如一(7)第九、十段:匈奴与汉和亲,汉朝寻访苏武归汉,多方努力,苏武历尽艰辛终回汉朝。

汉匈和好,请还苏武历经艰难,发白归汉小标题参考:(一) 1、初使匈奴,单于受礼。

2、缑王谋反,祸及汉使。

3、舍生取义,以死明志。

4、卫律劝降,威武不屈。

5、饮雪吞毡,此志不渝。

6、李陵劝降,忠贞如一。

7、武帝驾崩,恸哭数月。

8、汉匈和亲,请还苏武。

9、历尽艰难,发白归汉。

(二)1、出使匈奴以求通好 2、第2、3自然段虞常谋反牵连苏武 3、卫律逼降苏武不屈4、第5、6自然段流放北海持节牧羊 5、第7、8自然段李陵劝降完全失败6、第9、10自然段苏武归汉名垂青史(三) 1、出使匈奴,以求通好2、虞常谋反,苏武株连3、卫律逼降,坚贞不屈4、流放北海,杖节牧羊5、李陵劝降,大义凛然 6、苏武归汉,青史流传2、课文可以分为哪几部分?各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课文按苏武一生可以分为三部分:(1)第一部分是1、2段,写苏武在胡、汉两国关系微妙时期奉汉武帝旨意出使匈奴,以通两国之好,主要是交代苏武出使的原因、背景和使团的主要成员。

(2)第二部分是文章第3——段,主要写苏武被匈奴扣留胡地十九年,九死一生而不改气节的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

先写苏武出使匈奴时遇到的意外变故,再写卫律威逼利诱,苏武被幽禁并流放到北海牧羊,以及李陵来劝降等事件。

(3)第三部分是第9、10段,苏武返回汉朝的过程。

先写汉与匈奴和亲后,苏武终得重见天日,重归祖国。

四、逐段梳通文言知识,注意积累重要和特殊用法。

五、精读课文,概括形象,分析技巧和主题:1、找出课文中描写苏武言行的句子,概括所展现的苏武形象。

“见犯乃死,重负国。

”欲自杀,胜惠共止之。

“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

复举剑拟之,武不动。

武不应。

武骂律曰:“女为人臣子,不顾恩义……匈奴之祸从我始矣。

”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武曰:“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愿勿复言。

”武曰:“自分已死久矣!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欢,效死于前!”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形象:忠君爱国、威武不屈、贫贱不移、忠贞不渝、坚韧不拔。

技巧一:用语言、行动、细节刻画人物2、文章写了许多事件,哪些详写,哪些略写?这样处理的目的何在?详写:卫律逼降、北海牧羊、李陵劝降略写:匈奴内乱、於靬王赏识、牛羊被盗目的:突出主题,卫律逼降、北海牧羊、李陵劝降是最能表现苏武的气节的,面对利益诱惑,面对死亡威胁,苏武始终信念如磐石般坚定,宁死不屈,忠贞不渝。

表现苏武的崇高的民族气节、强烈的爱国意识、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

3、分析张胜、卫律和李陵的言行,概括三个人物形象。

(1)张胜:目光短浅、贪功心切、意志薄弱、贪生怕死苏武:头脑清醒、光明磊落、视死如归(2)卫律:卖国求荣、阴险狡诈、气焰嚣张、不可一世苏武:为国效命、忠贞不二、不卑不亢、一身正气(3)李陵:为一己之私而叛国、意志不坚定、矛盾、痛苦苏武:以国利为先、忠贞不渝、坚韧不拔、无怨无悔技巧三:对比映衬、突出人物4、找出并分析体现苏武所生活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单于和卫律逼降副使张胜的屈降朋友李陵的劝降自然环境:北海无人处廪食不至天气寒冷技巧四:用环境描写烘托人。

5、归纳文章主题:《苏武传》集中写了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期间的事迹,颂扬了他在敌人面前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饥寒压不倒,私情无所动的浩然正气,充分肯定了他坚毅忠贞、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民族气节。

六、思维拓展1、苏武在匈奴坚持民族气节十九年,靠的是什么?崇高的民族气节、强烈的爱国意识、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