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儒敏·高考语文改革的走向分析及建议
高考语文改革的走向分析及建议
高考语文改革的走向分析及建议温儒敏《光明日报》( 2014年03月18日 15 版)高考改革紧锣密鼓。
不久前,教育部宣布2017年将全面实行高考改革,虽然提得比较原则,但一石激起千层浪,影响巨大,最近一些省市相继出台了改革框架方案,面向社会征求意见。
拿北京的框架方案来说,办法是逐步推进,这两年先改填报志愿等规定,到2016年,就有大动作,即:高考只考语文、数学与文综理综,语文180,数学150,文综理综分别为320,英语社会化考试,一年两考,满分100。
预计到2017年,就可能不分文理,只考语文数学,英语和其他各科全改为学业水平考试或社会化等级考试,不再列入高考。
其他省市的方案也大同小异。
虽然一些细节仍然未有定夺,但路线图大体出来了,改革的总的思路已非常明确。
现在大家所关注的,主要还是考试科目的变动,以及招生制度的改革,其实非常要紧的,还有考试内容、形式的改革。
可能因为改革的措施来势汹涌,人们对此还来不及仔细思考。
拿语文高考来说,随着总分的增加,考试的内容、方式会有哪些变化?对教学可能产生什么影响?备考应当朝哪些方面调整?都应当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了。
最近我认真研究教育部相关的意见,以及一些省市的框架方案,认为未来的高考语文除了增加分值,很可能还将朝几个方面做大的改革。
1、命题将更加注重运用教育测量理论和命题技术教育部正在组织相关部门重点研究基础教育语文学科质量检测体系,包括检测工具、模板、手段的制作,虽然主要是面向学业水平考试的,但其某些原理、方法也可供高考语文参照。
以往每年高考结束后也都有人对考试情况进行测量研究,问题是往往不够重视,未能很好地将这些研究用来指导命题。
估计未来几年高考语文的命题将从过多依赖经验,转向适当运用先进的测量理论和命题技术。
比如,如何提高语文高考的信度和效度,命题如何设定适当的区分度和难度系数,怎样的题更能考察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各种题型如何搭配,等等,都将会有更科学、更有可操作性的设定。
温儒敏最全解析:“新高考”语文的7点变化及应对策略
温儒敏最全解析:“新高考”语文的7点变化及应对策略2018-10-24 21:55 历史/阅读/高考10月11日,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人教版语文教材及统编本(人教社)义务教育语文教材主编温儒敏先生,以《“三新”与语文教学改革——新课标、新教材与新高考》为题,在深圳市作了专场讲座。
目前,高考变动已势不可挡,因势而动的新课标也对语文教学提出诸多要求,然而新高考究竟注重考查学生何种能力?又应当在实践中以何种科学方法应对为宜?希望本篇能助诸君在前行中涤清迷雾……“高考正在变动,一个是招生制度的改革,一个是考试内容的改革。
未来几年,全国高考主要是在考试内容、考试形式、科目上有大改革,招生制度的改革还是很谨慎,但其实招生制度改革才是根本性的。
高考改革,对高中老师来说,教学应该注意一些什么问题?我提一些建议,完全是个人学术研究的一种看法,而且这个看法可能还不全面。
”新高考高考命题越来越注重阅读量,越来越注重阅读速度。
五年前,高考语文试卷面大概是6000-7000字,现在已经到8000-10000字。
去年比前年,今年比去年,每年卷面的字数都会略增,基本上是3%-8%的幅度。
阅读量大,文字量很大。
如果学生总是刷题,阅读速度很慢,无法一目十行,这样是不行的。
那我们教高中语文,怎么办呢?教学中需要把精读略泛快读结合起来,也就是“1+X”(注:下文有详细说明)。
譬如说一篇古文用60%的时间去教,剩下的时间就要让学生接触更多的古文。
我们也要教学生方法,如中轴线、不动唇、不指读等等。
命题所依赖的材料范围将大大拓展随着高考命题材料面拓展这一改革,一线教学需要调整思路,让课堂教学多往课外阅读延伸,多鼓励广泛读书,多关注社会,不能处处围绕考试只读那么一个小的范围。
题型将偏重检索和判断,老师和学生都需要扩大阅读视野,考试几乎没有鸡汤文,《读者》《意林》等不太有用。
今年高考还选入了刘慈欣的科幻小说《三体》,我建议老师们多读《新华文摘》。
温儒敏剧透高考语文改革方向
温儒敏剧透高考语文改革方向颠覆?渐变?温儒敏剧透高考语文改革方向语文高考最后要实现让15%的人做不完阅读文章具思辨性、复杂性、扩展性,还专找让考生想不到的领域,对女生特别不利高中课程将有颠覆性的变化,要学生模仿写诗、写小说、写散文、写戏剧高中语文特别是高中作文教学,全线崩溃!部编本语文教材的总主编、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温儒敏的话乍一听有些惊异不已(耸人听闻。
)2018第五届北大培文杯全国青少年创意写作大赛启动仪式现场,100多名对文学充满理想的名牌大学中文教授和各地著名中学的语文特级教师,挤在北京大学的会议现场。
启动仪式上,3人对话环节在中学教师中最具人气。
温儒敏与国际安徒生奖获得者曹文轩、北大中文系主任陈晓明坐在了主席台上,纵论语文教育、青少年写作和高考改革大势。
这3位大咖也许是当今中小学语文教师和学生们最想亲近的人了。
自今年9月,全国小学和初中统一使用部编本语文教材后,温儒敏就成了中小学语文老师追逐的对象——对新教材怎么把握和吃透?新教材对学生母语素养提出了什么要求?隐含的未来高考语文改革的方向是什么?而温儒敏在会上透露,深受中小学生喜爱的童话作家曹文轩也在部编本教材的编写队伍里,前一阵是编小学初中的,现正要编高中语文课本。
将来的作文怎么教,曹文轩会倡导浅显易读的文字,还是要把更多美学哲学思想融入?中学生寸时寸金,阅读和写作的时间如何分配?怎样培养,才能保护好孩子的文学天赋?老师们有一肚子问题。
有等级考试之后,高中孩子将不是在考场,就是在去考场的路上出人意料的是,温儒敏的言论并没有遭到众多语文特级教师的反对。
因为,年逾古稀的温儒敏这两年还在地方高中进行具有普遍意义的调研。
他发现,号称向985、211高校贡献了很多学生的中学,语文课是高一学点知识,高二忙联考,高三基本不学,全部刷题。
所以作文在高中可有可无,很多学校不安排写作课。
高中语文老师将精力用在总结应对高考作文的技巧上,只讲怎么对付考试。
从高考趋势看语文学习方向
从高考趋势看语文学习方向语文高考最后要实现让15%的人做不完!这是部编版教材总主编温儒敏教授在北大举行的写作大赛启动仪式上说的一句“耸人听闻”的话。
究竟是不是“耸人听闻”,没有详细的数据来佐证。
但我们可以从2019年北京语文高考卷子的结构分析一下。
101多文本阅读多文本阅读也就是社科文阅读,分值大概在23分左右,这个阅读比较简单,基本都是选择题,加一个6-7分的简答题。
02文言文文言文阅读占24分左右,选择题一个3分。
2019年的文言文难度非常大,北京语文高考平均分降低了两分,主要就在于古诗文难度的攀升。
2014-2019年北京高考语文平均分及最高分学生考完反馈说看到古文的时候,不知道从哪里下手,做到古诗的时候,大脑也一片空白,完全没有思路,因为从来没有接触过这么难的古诗。
文言文最后一道简答题是:文章第三段对伯阳父的说法进行了批驳,请具体说明该段是如何逐层展开批驳的。
一旦读不懂文本意思,这道题就没有办法做。
2019年北京市高考考题除此之外,更是多了一个《论语》研讨性阅读,以前考《论语》,基本都是大体理解,简单知道意思就可以。
但是今年却不同以往,考察的是学生的真功夫。
而且不拘泥一家之言,要求学生有不同的认知,有深度的理解。
我们也知道,对《论语》的考察力度是非常大的,今年更是单独拿出来考察,可见《论语》的重要性。
03古诗文+默写从14年开始,古诗文一直以对比阅读方式进行考察,今年也不例外,两篇都是课外的诗篇,难度也非常大。
然后就是课内名句默写,往年学生基本不会在默写上失分,但是今年后两道是理解性背诵,更为开放,需要学生结合生活灵活运用,导致很多学生都没有答上来。
2019年北京市高考考题04散文阅读散文阅读,分值大概在22分左右,有2-3道选择题,2-3道简答题,跟小学、初中的不一样,分值都很大,基本都是一道题6-8分。
05作文从14年开始作文被拆分成两部分。
第一个是考察名著的小作文,依旧是以“三选一”的形式出现,这个题型已经是第六次出现在北京高考试卷上了。
部编本教材主编温儒敏“剧透”高考语文改革方向
部编本教材主编温儒敏“剧透”高考语文改革方向前不久,在某知名写作大赛启动仪式的现场,部编本语文教材总主编、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温儒敏参加论坛环节,对“语文高考趋势”进行了解读,对“学生如何进行阅读”说明了自己的观点。
语文高考最后要实现让15%的人做不完大家注意了,高考命题方式正在进行很大的改革,而且在悄悄地改——阅读速度,以前卷面大概7000字,现在是9000字,将来可能增加到1万字;阅读题量也增加了,今年的题量,不是题目的数量,是你要做完的题的体量,比去年悄悄增加了5%~8%。
语文高考最后要实现让15%的人做不完。
阅读面也在悄悄变化,哲学、历史、科技什么类型的内容都有。
前年考的阅读题是古代货币制度。
之后他们做了一个调查,99%的学生从来没有关心过,没有看过这个题目,老师也没有注意过。
去年考的阅读题跟文学有点关系,就是比较文学,里面有很多概念,一般的中学生也看不懂。
这说明现在阅读的要求远远高出了中学语文教学平时教的那个水平。
对女生特别不利!高考阅读题的变化趋势,那种思辨性,那种扩展,就是你想不到的,对女生特别不利!女孩子中学大多喜欢读小清新、小文艺、小立志,喜欢词很美的文章。
这些符合那个年龄段的审美趣味。
可她们马上读大学了,就要开始更多地考虑思辨,面对很复杂的逻辑。
所以教改必须在中学阶段用高考来撬动,来推动阅读,推动写作的教学。
高考以前爱考实用文,一个文学类,一个应用类,二选一。
有一年考了刘震云一篇小说,结果选他的文学类题目答题的只有8%~15%。
剩下大部分考生选了应用类的。
我们第二年就调整了,现在文学类也要考,应用类也要考。
否则语文课堂不讲诗,不讲散文,不讲小说,最终中国文学教育也崩溃了。
高中课程将有颠覆性的变化高中课程将有颠覆性的变化。
对高一,有一个基本的设想,每个学期应安排6~8次的写作。
其次要有文学写作,比如写诗,要学生模仿写诗、写小说、写散文、写戏剧。
为什么要倡导文学创造?并不是要学生写得多么好,以后变成一个诗人。
人教版教材主编:语文课改应和高考相生相克
人教版教材主编:语文课改应和高考相生相克人教版教材主编:语文课改应和高考相生相克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语文教育商量所所长温儒敏长期致力于中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写与教学商量工作。
他所担任执行主编的"人教版'语文教材,是目前在全国发行、试用的5套"新课标'高中语文教材中使用面最广的一套。
近日,本报记者对其就语文高考与中小学语文教育话题作了特别约访。
目前语文教学最大的问题是没有梯度记者:课改已经实行11年,目前语文学科的状况到底如何?眼下,语文教育的焦点问题集中在哪里?温儒敏:最近一次课程改革是建国以来的第八次。
如今新编的教材,特别是中学教材都在往新课程改革的方向靠拢,应当说,编得都很有特色,各有所长,如今小学有11种或12种,初中有8种,高中有5种,但是不管哪一种,普遍的现象是梯度不够。
目前我们语文教学最大的问题是没有梯度,这个问题首先是由教材产生的。
以前教材较注重梯度,由浅入深,每一个学段,每一个年级,甚至一个学期的前中后,课文深浅的程度,学问点的支配,甚至练习的支配都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如今则是主题牵动整个课程准备,教材基本上以主题划分。
比方,你看有些初中教材,三年六本,有很多主题家国情怀、亲情、生命礼赞、品德善恶、艺术感受、亲近自然,还有时政聚焦等等。
既然基本按主题划单元,选文也按主题需要考虑。
比方,生命礼赞,它围绕生命的问题;亲近自己,它围绕苦恼的问题来选,所以它对语文学习的规律,递进的关系照看得不够。
这种主题单元结构有没有好处?有,好处就是内容集中,分段围绕一个问题实施教学,人文性比较突出。
但是这种划分单元的`方法,很少考虑到刚刚我讲的,其实语文也有难度系数,也有教学的适应度的问题,就是循序渐进的规律表达不了,片面理解。
当时编这个教材的时候,一纲多本,很多出版社都要舍命地竞争,竞争的时候生怕通不过,要改革,首先看中的是人文性的问题,所以全部教材都往人文主题这方面去做,梯度不够,这跟历史状况是有关系的。
温儒敏怎样把“读书”摆到语文学习的高位
温儒敏:怎样把“读书”摆到语文学习的高位?一、课上学语文基本上是教师讲,学生听,大多数教师也都是这样教的,现在为什么要提读书呢?温儒敏:现在语文教学普遍都是课堂教学和课文讲解带动整个教学,依赖教材,依赖课文精讲,依赖课后作业操练。
对这种普遍的做法,大家很习惯了,已经轻车熟路,习以为常,所谓改革,也就是增加一点学生的活动。
有时我们也对此不满意。
看来得跳出来想一想:现有的语文教学模式是怎么形成的?是天然合理的吗?为何如“吕叔湘之问”所说,会“少慢差费”?是否应当有所调整改进?其实,传统的语文教育不是像现在这样的。
古人学语文从蒙学开始,就是读书为主,先生是很少讲的。
从《千字文》《增广贤文》《大学》《中庸》《左传》等,一路读下来,似懂不懂地读下来,慢慢就读得熟了,由不懂到懂,文字过关了,写作也过关了。
这是浸润式的学习,整个身心沉浸在阅读之中,文化的感觉有了,语言的感觉也有了。
传统语文教学和现代语文教学最主要的区别就在读书。
传统的语文教育并没有明确的教学体系,也没有教材、课堂精讲和作业操练,但要大量反复地读书,整本整本地读书;而现在的语文教学主要是一篇一篇地讲,一次一次地组织活动,唯独很少读书,特别是读整本的书。
以现代的眼光来看,传统的以读书为主的方法太过奢侈。
现代人要学的东西比古代多,除了语文,还有外语、数理化等,靠古代那种大量读书的浸润式的方法显然不适应了。
所以从新式学堂开始,就改为“概论式”的学习,即以课堂的讲习为主,课文的分析作为重点,把各方面的知识加以体系化,以概论的方式传输给学生。
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学国文,古典诗文还是占很大比重,不过不同于传统语文学习的办法,不再是一本一本地读,而是一篇一篇地读。
这时期的国文学习虽然和传统不一样了,但还是注重读的。
五六十年代以后,学习苏联的教学模式,中小学语文也开始突出知识性传授,学习语法修辞和文学常识,加上文选的精读精讲,就成为现在普遍流行的语文教学基本模式。
高考语文改革的走向分析及建议
关键 词 : 高考语 文; 考试改革建议 ; 命题走 向预测
高考改革紧锣密鼓。大家所关注的, 主要还是考试科 目
的变动 , 以及招 生制 度 的改革 , 其 实非 常 要 紧的 , 还 有考 试 内 容、 形 式 的改 革 。 可 能因 为改革 的措施 来 势汹 涌 , 人 们对 此还 来 不及 仔细 思考 。 拿语 文高考 来说 , 随着 总分 的增加 , 考 试 的
1 命题将更加注重运用教育测量理论和命题技术
教育部正在组织相关部门重点研究基础教育语文学科 质量检测体 系, 包括检测工具 、 模板 、 手段 的制作 , 虽然主要 是面向学业水平考试 的, 但其某些原理 、 方法也可供高考语 文参照。 以往每年高考结束后也都有人对考试情况进行测量 研究 , 问题是往往不够重视 , 未能很好地将这些研究用来指 导命题。估计未来几年高考语文的命题将从过多依赖经验, 转向适当运用先进 的测量理论和命题技术。比如 , 如何提高
教 改 与创新
教 育论 坛
2 0 1 4年 第 O 3期
高考语文改革的走向分析及建议
刘 玉 清
( 重 庆市奉 节 县奉 节 中学 , 重庆 4 0 4 6 0 0 )
摘
要: 未来的高考语文除 了增加 分值 , 命题将更加注重运 用教育测量理论和命题技 术 , 所依赖 的材料 范
围将大大拓展 , 更加 注重逻辑 思辨 能力的考查 , 有意识考查读 书的情 况, 包括课外 阅读 、 经典 阅读 、 阅读 面与阅 读品味 , 题型和各类题搭 配。作文的改革 , 估计分值不会 大增 。
头 蛇尾 , 才 能达 到理想 的 实验 教学 效果 。为 了提 高学 生填 写
总之 , 好 的实 验导 入语 、 实验 取材 的生 活化 、 实验 过程 中
高考语文改革走向的分析-温儒敏
• 现在高考语文的文言文所占分值(除去作 文)普遍已经达到40%甚至更多,这个比 重不宜再增。
•
4、有意识考查读书的情况,包括课外阅 读、经典阅读、阅读面与阅读品味。
• 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
• 课改之后探索开设选修课,本意就是拓展 阅读面,可是受制于高考,很难实施。
• 读书状况其实最能体现语文素养,高考语 文理所当然要重视。
• 从曹雪芹、贝多芬以及文学形象大卫·科 波菲尔中任选一人,用二三百字去续写下 面的话: • “即使在最恶劣的境遇中,人仍然能有一 种不可剥夺的精神力量,这就是苦难带给 人生的意义。”
• 主张语文高考特别是作文,往理性靠拢,“多一 些理性思维,不要停留于叙事抒情。 • 作文命题两种类型,一是给出的材料多是名言、 寓言和哲理故事等,属于哲理类;另一是贴近现 实的素材,属于时事类。无论哪一类,都是引出 话题,需要考生自己来选择和确立写作的题目。 而基本走向,都是论述性的,要展开思路,阐述 观点;要围绕所提供的材料,又要有自己的理解 和提升,或者要凝聚为某一观点。这样出题能往 理性靠拢,是应当肯定的。
• 扩大阅读量,这是改革的方向。 • 预料以后高考中考的命题也会更多考虑如 何评价学生的阅读量和阅读面。
•
5、作文的改革,应当往理性靠拢。
• 大作文 • 小作文,或者叫“微写作”
• 高考作文无论大小,都会有“限定动作”, 与平时写文章毕竟不同,但又会引导开放 思路,发挥个性。 • 两者之间恰当的平衡,体现命题水平,也 是一种改革。
• “申论”,其实就是一种考察思辨能力表达 能力的写作。 • 以后高考作文可能也会出类似“申论”的 题目,注重考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 如果把作文课上成应试技巧课,完全纳入 高考或中考准备,那是很难引起兴趣的。 如果教师都很功利,对写作没兴趣没感觉, 那不能指望学生对作文有兴趣。 • 写作的技能、知识、套路,也就是一些 “规矩”,是可以“教”的,但写作水平 的整体提升又不能只靠这些。
温儒敏深圳讲座精华(一)如何应对新高考语文的七大变化
高考正在变动,一个是招生制度的改革,一个是考试内容的改革。
未来几年,全国高考主要是在考试内容、考试形式、科目上有大改革,招生制度的改革还是很谨慎,但其实招生制度改革才是根本性的。
高考改革,对高中老师来说,教学应该注意一些什么问题?我提一些建议,完全是个人学术研究的一种看法,而且这个看法可能是不全面。
一、命题将更加注重阅读量及阅读速度,题量会增大。
高考命题越来越注重阅读量,越来越注重阅读速度。
五年前,高考语文试卷面大概是6000-7000字,现在已经到8000-10000字。
去年比前年,今年比去年,每年卷面的字数都会略增,基本上是3%-8%的幅度。
阅读量大,文字量很大。
如果学生总是刷题,阅读速度很慢,无法一目十行,这样是不行的。
那我们教高中语文,怎么办呢?教学中需要把精读略泛快读结合起来,也就是“1 X”(注:下文有详细说明)。
譬如说一篇古文用60%的时间去教,剩下的时间就要让学生接触更多的古文。
我们也要教学生方法,如中轴线、不动唇、不指读等等。
二、命题所依赖的材料范围将大大拓展。
随着高考命题材料面拓展这一改革,一线教学需要调整思路,让课堂教学多往课外阅读延伸,多鼓励广泛读书,多关注社会,不能处处围绕考试只读那么一个小的范围。
题型将偏重检索和判断,老师和学生都需要扩大阅读视野,考试几乎没有鸡汤文,《读者》、《意林》等不太有用。
今年高考还选入了刘慈欣的科幻小说《三体》,我建议老师们多读《新华文摘》。
三、更加注重信息筛选处理能力和逻辑思辨能力的考查。
以前我们的教学比较注重思想内容、字词句、艺术手法,这里边也包括有检索,但是是不自觉的,更多是停留在技巧层面,不是考学生的脑子灵动,是考他们有没有记住。
为什么现在那么重视检索能力的训练?因为现在是信息社会,有太多信息需要去辨认。
这些年高考语文在强化检索能力的考查,这是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
所以在教学中,老师们需要引进检索阅读。
备考高三,还需要对检索阅读进行训练。
温儒敏:对语文课程改革的几点看法
温儒敏:对语文课程改革的几点看法温儒敏:对语文课程改革的几点看法师范教育现在重新受到重视,高师中文课程改革应当跟上,川师大召开这次会议,探讨汉语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的改革,很有意义。
中文学科师范类课程如何改?我没有成熟的看法,但觉得还是要务实,不去搞根本性的颠覆。
五、六十年代我们的师范教育受苏联影响比较大,那时师范很受重视,后来我们自己改来改去,有了许多经验,也有许多教训,现在那些不适应的地方凸现出来了,大家都觉得需要做些改革了。
但如何改?作为一个课程体系是否要大动?恐怕要谨慎一些,哪些部分要调整,哪些可以承接下去,必须有分析。
其实不光是高师的中文课程要改,其他高校的中文课程也在改革。
几年前,北大中文系就开始重新调整了本科的课程设置,现在新的课程方案已经出来,总的是减少史和概论,增设一些经典导读课,增加学生接触原典的机会,一些基本的书一定要通读,同时,要求各门课程都要结合写作训练。
一个是读,一个是写,这个中文学科的底子,打好了,日后受用无穷。
我看只要是学中文,无论是师范还是综合大学,共性比较多,那六七门基本必修课大致都一样的,这个不能放松。
当然,师范可以多加一点自己的特色,比如同样讲文学史,不妨更加注重作家作品分析。
川师大突出那些中学课上的名篇讲析,这是个好的经验。
还有就是教学论、教材教法以及教育学之类课程,师范还是要上的,但“从长计议”还有第二层意思,就是课改虽然推行,但又不能超之过急,不能搞颠覆式的革命,不能离开国情,也不能完全丢弃以往的经验和传统。
现在课改碰到阻力非常大,可能就跟国情有关。
现实情况是,对于课改,各方面人的态度是不一样的。
特别是家长,对课改的态度是非常复杂的。
现在教育确实出现了很多问题,孩子功课太重,考试的紧箍咒摆脱不了,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但是如果实施课改,家长普遍都会有担心的。
这实际上是社会转型过程中,由于市场化的影响以及社会的不均衡,造成普遍的心理紧张,折射到教育方面来了。
语文教育该走向何方 3
语文教育该走向何方温儒敏4月20日北京日报发表关于《温儒敏论语文教育三集》出版的报道(记者林顿),题为《语文教育该走向何方》。
文如下:新闻回顾:在全国范围内,语文学科在中高考的比重都大大增强,尤其在传统文化方面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
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委员会委员温儒敏日前出版的《温儒敏论语文教育》第三集,从“课标与课改”、“教材编写”、“高考语文”、“大学本义”、“语文教学”等方面进行了论述。
毫无疑问,温儒敏的观点,代表了语文教育深度研究的一种声音。
那么,我们又能从中观察到哪些动向呢?民国教材课外阅读合适些选录鲁迅作品应考虑适切性语文课改如何改?总是要承担来自各方的压力。
批评和解构其实相对容易,怎样克服其中不足、建构一种较完美的体制,却是难上加难。
作为课改的领导者和直接参与者,温儒敏评价,“对语文课改的成效恐怕不能高估,但毫无疑问,课改的方向要肯定,对课改要坚持和补台,再难也不能走回头路。
”课改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必须要摸清底细了解问题。
关于语文课程标准的修订,温儒敏着重强调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并倡导一线教师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能力训练”。
在课标定稿的六个变化中,笔者注意到,温儒敏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格外关注。
这是近年来弘扬传统文化在语文教育方面的一个要求,也是今后语文教学应当注意的一个方向,这不仅在教材内容上有所侧重,教师在指导学生的课内外阅读时也必须有所调整。
当前社会上流行“民国教科书”热,温儒敏认为,民国教材胜在人文性,胜在美学的大众普及,但缺点也是很明显的,结构的松散、内容的驳杂,都说明它不适宜大范围的当今教育需求。
如能作为课外阅读,更加合适。
至于民间的“自编教材热”,同样是一种小范围、小群体的尝试,很难真正推广实施。
《关于中小学语文新教材的修改意见》提炼出了一些带有共性的问题,亦可作为参考。
如何选录鲁迅作品一直是中学语文教材编著过程中的难题,每次调整都会引发社会和大众的关注。
温儒敏谈高考语文改革
温儒敏:高考语文改革已看到曙光6月10日,《中国青年报》发表温儒敏评说今年高考语文改革的文章,现转帖如下:高考刚刚结束,本报记者就今年的高考命题、高考改革及语文改革等问题,专访了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山东大学文科一级教授温儒敏。
高考语文开始考查读书和思辨能力中国青年报记者:(以下简称“记”)语文高考试题历来是公众关注的焦点。
今年的语文高考试题是否有亮点?您感觉最明显的变化是什么?温儒敏(以下简称“温”):今年高考语文的确在改进,有“亮点”:一是考卷命题的材料范围拓展了。
历来高考语文试卷命题依赖的材料都比较偏狭,主要就是文学方面的,而且偏于琐碎的分析,这其实并不利于选拔培养现代人才。
今年命题的覆盖面普遍要比以前宽得多,除了文学,还涉及社会、经济、时政、哲学、历史、科技,等等。
二是有的试卷开始注重考查读书的情况,包括考阅读面与阅读品味。
语文课的要义就是培养读书的兴趣与习惯,过去高考语文命题对这方面是不够重视的,现在有改进,将促进语文教学,提倡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
三是更加注重逻辑思辨能力的考查。
现在的学生普遍缺乏思维训练,缺少理性分析能力,这当然和语文教学的偏颇相关,但高考语文也责无旁贷。
今年的高考语文命题普遍转为看重思维能力,是一个最值得肯定的变化。
记:您一直强调语文教育中的思维能力训练。
这方面在今年的高考语文试卷命题中有哪些具体体现?温:今年3月18日,我曾在《光明日报》发文《高考语文改革的走向分析与建议》,其中就谈到高考作文应当回归理性,强化思辨,摒弃宿构、套作、模式化与文艺腔。
其实这也不只是我个人的建议。
拿今年高考作文题和阅读题来看,大多数试卷都在体现这一改革趋向,这是可喜的。
我看到今年各省市的高考作文题,90%都在回归理性,看重思辨。
很多作文题在这方面探索,设计得不错。
例如“新课标卷”要求围绕“山羊过独木桥”的游戏规则来展开讨论;上海卷提出“你可以选择穿越沙漠的道路和方式,所以你是自由的;你必须穿越这片沙漠,所以你又是不自由的”,要求考生就此论述;北京卷题目是“老规矩”,如“出门回家都要跟长辈打招呼”、“吃菜不许满盘子乱挑”、“不许管闲事”、“笑不露齿话不高声”、“站有站相坐有坐相”,等等,网上有过热议,要求考生就此议论为文。
温儒敏:统编高中语文教材的特色与使用建议
温儒敏:统编高中语文教材的特色与使用建议温儒敏:统编高中语文教材的特色与使用建议统编高中语文教材的特色与使用建议和以往教材比,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变化很大,但并非对既往教材教法的颠覆,我更愿意用“守正创新”来概括它的特色。
这套教材努力去“守”的,是中国语文教育传统的优秀成分,是十多年来课改的得失经验,是以往语文教材编写值得借鉴的东西。
这些都是“正”,是这套教材编写的基础和资源。
用好这些资源,吸收这些经验,化为新教材的筋骨血肉,就是“守正”。
在此基础上去“创新”,教材的“亮点”是显著的。
起码有这么几个亮点:一是编写的立意更高,遵循中央提出的“立德树人”指导思想,通过“整体规划,有机渗透”的设计,结合语文学科特点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二是贯彻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式,有针对性地去改变目前语文教学存在的一些偏误;三是借鉴世界上母语教学先进的经验,关注信息环境下的教育教学改革,让教材更加符合语文教育的规律,也更加适合新时代公民基础教育的需要。
和以往教材比,这套教材无论是编写理念、结构体例、课文选取,还是内容设计,都有明显的变化与改进,是“守正创新”。
我这里特别用“守正创新”来说明这套新教材,也是为了给老师们减少压力。
大家拿到新教材,看到许多课文是新的,体例和教法是新的,改革的力度大,担心跟不上,用起来困难。
这种心情可以理解。
但也要看到,这套教材的“新”,并非以革命的姿态把以前的教材教法全部颠覆,它是“守正创新”,是在原有基础上的变化革新,是那种大家经过努力就跟得上的“创新”。
所以不必焦虑,要以积极而又正常的心态来使用教材。
当然,我也不赞同泰然处之、我行我素,甚至拒绝改革的态度。
以往语文教材教法中的确存在随意、低效、不能适应新时代需要的亟待改革之处,改革是必须的。
现在高考正在推进改革,2019年进入新高考的6个省市率先使用高中统编教材,也是为了和新高考配套衔接,这是大趋势,必须跟进。
温儒敏:改革后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的走向
5.提倡整本书阅读。
为什么要提倡整本书阅读?因为现在多数人都读不完整本书,一是没有耐心, 二是碎片化阅读的影响。所以整本书阅读首先就是“养性”,涵养性情,让学生静 下心来读书,感受读书之美,养成好读书的习惯。
6.重视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中有精华,也有相当一部分糟粕,只属于它过去那个时代,不可能转 化,也不可能支持当代文化生活。如传统文化仁爱共济、立己达人的社会关爱,正 心笃志、崇德弘毅的人格修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以及仁爱、民本、 诚信、正义、大同等观念,都是精华的部分,可以继承和转化、吸收;而愚忠、愚 孝、封闭、自私、奴性、麻木,等等,都是糟粕,应当批判和抛弃。
新教材
读书为要
“统编本”语文最主要的特色,就是“读书为要”。用一家媒体的 报道标题来说,就是“新教材专治不读书”。读书、熏染、积累是语文 不变的法宝。语文的综合性、实践性很强,培养读书的习惯是语文最重 要的宗旨。
激发读书兴趣,养成读书习惯,是教语文的最重要的办法。举一反 三(精读课)运用精读学来的方法来读其它书(略读课)。老师们赤手 空拳重读课文,才使备课有温度,自己的感知。
2. 自由阅读
名著导读的主要功夫依旧在课外,课内只是激发兴趣,提供建议,或者 排除难点。所以,教师在做名著导读课程设计的时候,应该注意“自由”这 两个字。哪怕学生完不成任务,或者任务完成得不好,也不要扼杀他的兴趣。
具体做法 名著导读要以目标管理为主,过程管理为辅。目标管理,就是要设立名
著导读的总体任务和要求;过程管理,则是把完成任务每一步需要做的பைடு நூலகம்情 都规定好,包括“要解决什么问题”“要消灭什么状态”“每天读多少页” 等。
比如《朝花夕拾》,它是鲁迅写给自己看的,是一个成年人的回忆, 是成年人很痛苦的时候靠小时候的生活(回忆)来安慰自己,并不能当 成故事来读。所以要给学生预先说明这本书理解起来有难度,告诉他你 能读最好,读不懂就查查资料,了解一些背景,想办法读完;实在理解 不了没关系,以后再说。同时也要告诉他方法——
新高考教学语文习题六大变化
新高考语文试题六大变化高考改革方案:语文试题六大变化近来在华东师范大学举行的“百年语文的回首与展望”首届语文教育论坛上,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委员会委员温儒敏剖析了将来语文高考命题可能发生的六大变化。
变化一:命题将更为科学,更着重观察能力这里的“能力”,一方面是指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另一方面是指与此有关的思想的能力。
从前的语文观察更着重知识的掌握及其娴熟程度,此后的高考仍旧会观察知识方面的内容,但比重可能会有所减少,并且查核方式也可能从观察记忆转变到观察运用。
温儒敏说,教育部正在组织有关部门要点研究基础教育语文学科质量检测系统,包含检测工具、模板、手段的制作,固然主假如面向学业水平考试的,但其某些原理、方法也可供高考语文参照。
预计将来几年,高考语文的命题将从过多依靠经验,转向适合运用先进的丈量理论和命题技术。
比方,如何提升语文高考的信度和效度,命题如何设定适合的划分度和难度系数,如何的题更能观察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各样题型如何搭配,等等,都将会有更科学、更有可操作性的设定。
变化二:命题所依靠的资料范围将大大拓展温儒敏说,此刻全国卷和各省市卷的命题有好多是依靠题库的,而多年成立的题库覆盖的范围偏窄,不足以支持高考语文的改革。
所以一些省市可能会致力于题库的建设和扩容。
此刻高考语文命题的此外一个问题是依靠的资料主假如文学方面的,也就是“文学化”太甚了。
这自然也受制于整个语文教课的状况。
在温儒敏看来,中学多学点文学是能够的,但不可以都是文学。
“我看到昨年某市的语文卷,六七道大题全都是文学类的,极少波及其余领域。
这唯恐就不太适合。
”其实这几年有些省市的语文高考已经注意到这一倾向,渐渐拓宽命题的资料根源。
比方,2013年的全国卷和一些地方卷,命题资料覆盖面就比过去要宽得多,除了文学,还有哲学、历史、科技、社会、经济、时政等。
预计这也会是此后改革的一个方面。
变化三:更为着重逻辑思辩能力的观察这是多年来语文高考的弱项,此刻愈来愈遇到怀疑。
高考作文改起来并不难——专访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温儒敏
高考作文, 改起来并不难——专访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温儒敏为公平起见, 通常要求同一份作文需2-3人评阅, 相互给分差异若超出5分, 就需重新评阅。
改作文工作量相当于数学两倍, 又必需在7天之内改完。
阅卷人看一篇800-1000字作文, 时间只有一到两分钟, 甚至只有几十秒。
于是阅卷人就会相互求同“趋中”, 最简单方法就给二等。
这就是高考作文事实……“每个人都在埋怨, 每个人都在参与。
高考包含考生前途, 老师违心教学也能够了解。
有位老师说自己找了三个名人——季羡林、霍金、苏东坡, 让考生背熟这三个人名言, 经过排列组合, 能够应对15个不一样题目。
”——温儒敏类似“高考作文需要改革”呼吁早已屡见不鲜, 其结果往往是雷声大雨点小。
到底是否一改就会“天下大乱”?稳步推进改革有什么思绪?有些显著不合理“技术性”弊端可否先改?不妨听听国家基础教育教授工作委员会委员温儒敏和部分高考作文命题、阅卷教授意见。
底, 北大语文教育研究所和《课堂内外》杂志召开了一次相关“高考作文”“民间会议”, 会议召集人温儒敏通知与会者——无须提供论文, 方便直奔专题; 会议现场不请领导, 不请记者, 畅所欲言。
来自北京、天津、宁夏、四川等省份高考作文命题教授、高考作文阅卷老师、高考作文研究教授以及少许退休语文老师二十余人会聚北京。
会议开始, 北大汉字系前任系主任、现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温儒敏开门见山: “不要发怨言, 要提建设性意见。
关键是要用数听说话。
”与会者踊跃讲话表明, 确实当得起“民主、求实、建设性”等用来描述会议形容词。
会后温儒敏综合与会者意见, 向相关机构提交了《相关“高考作文”相关问题和改善提议》。
“很多同志和老师都认为我们这份提议点到了很多要害, 是建设性, 但相关部门主动性似乎还没有表现出来。
”温儒敏告诉南方周末记者。
“趋中率”和“文艺腔”南方周末: 相关高考作文, 与会者认为哪些问题亟需处理?温儒敏: 最显著问题是作文分数“趋中率”太高, 相当程度上已失去选拔功效。
2024秋季语文新教材变革——总主编温儒敏给语文老师们的五点建议
2024秋季语文新教材变革
——总主编温儒敏给语文老师们的五点建议在第三届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研讨会上,总主编温儒敏在会议上发表讲话,着重谈了以下五个话题:
1.减轻使用统编教材带来的压力
2.如何理解学习任务群
3.注重整本书阅读教学
4.单篇与群文是并存的
5.老师读书的三个圈层
就上述五点,做了以下简要梳理。
1. 应对统编教材更新的策略
面对统编教材的大幅度更新,教师们自然感到压力。
新的教材带来了许多新课文和新的教学方式,这确实需要一段时间去适应。
但重要的是要认识到,这些变化并非彻底颠覆原有教学体系,而是基于传统基础上的改良和革新。
因此,通过逐渐适应和学习,是可以掌握这些新内容的。
在应用新教材时,建议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当地教学条件,有计划地实施改革,而不是盲目跟风或一刀切。
2. 理解并应用“学习任务群”
新课标强调以“学习任务群”作为单元教学的组织核心。
教师在备课时,。
高考语文新课标形式解读
分怎么拿?不得不说,高考语文变难了,因
•
为它不再只考课本和文学常识,而是在考学
生的阅读量和阅读能力!
不仅如此,语文在各学科间的重要程度
也已经凸显。
看看高考的变化、教材的变化和学科重要程度的变化, 还有这几年爆红的《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见字如 面》《经典咏流传》等文化类节目……所有的现象都在告 诉我们:
语文为王的时代已经到来:
不读名著行不通!
不积累古诗文行不通!
不会写作行不通!
轻视语文行不通!
谢谢对高考语文的关注!
全国卷I、卷II、卷III,单古诗文考察就占
34分;而北京卷文言文+古诗文的考察分数高
3.
不积累古诗文
达44分!也就是说在北京高考语文卷中, 【文言文+古诗文+名著】占到了54分的比例!
=
这分数意味着什么?拿到它,大专变本
本科变高职
科、二本变重本、21பைடு நூலகம்变985。 但如果不读古诗文、不看名著,这几十
"题目太多、字数太多根本做不 完!"让很多考生叫惨连天。他们 正是温儒敏教授口中说的"15%的 人"。 1. 阅读能力差=做不完 今年的高考试卷,乍一看满满 都是文字!去年说的"高考变革" 已经实现,所有题目都在默默考 查学生的阅读速度+阅读能力。阅 读不行卷子根本做不完
2. 不读名著=不会做
感受下2018北京高考卷 微作文题目(10分):
温儒敏还透露:"语文高考最后要实现让15%的人做不 完!"他说:阅读面也在悄悄变化,哲学、历史、科技什 么类型的内容都有。
2015年考的阅读题是古代货币制度。之后他们做了一个调查, 99%的学生从来没有关心过,没有看过这个题目。
温儒敏剧透视高考语文改革方向
员” “半个 幽默大 师”……那么,教 情 绪渐渐 消失 ,最后 能够 自信 独立
师语言一定具有极强的表现力和感染 地 朗读完 毕 。在 最后 的评课 中 ,评
力。这样的课堂 ,怎么会不生动呢? 委 们都提 到 了这 个生成 ,为 这名教
三照生成 。教 师在备课 中会做 师加 分不少。
对付考 试 。比如 ,有 老师总 结 出15 可 能增加 到 i万字 ;阅读 题量 也 增
种 写法 : 怎么 用爱 因斯坦 的名言 , 加 了,今 年 的题量 ,不 是题 目的数
怎 么 套 入 自 己 的 经 历 和 想 法 , 怎 么 量 ,是你 要做完 的题 的体 量 ,比去
联系新闻,诸 如此类。
师 的口头语 ,这固然不对 。但从另一 迪 智慧,生成精 彩?
方面来看,教师的 口头语分散 了学生
笔者 曾在 《小 学语文教 学》杂
的注意力 ,难道不值得反思吗 ?
志 上读过 一篇 文章 ,里面讲 到 :在
上 海 市 特 级 教 师 贾 志 敏 说 过 , 一 次 优 质 课 评 比 中 , 一 名 学 生 由于
中小学生 喜爱 的童话作家 曹文 轩也 15O分 ,作文 占60分 。作 文分 数分
在 “部编 本 ”教 材 的编 写 队伍 里 , 成 四等 ,二等 分是42 ̄45分 。他们
前一 阵是编小 学、初 中的 ,现 正要 调 查 了4个 省 ,75% ̄85%的学生是
编高 中语 文课本 。 “将 来 的作 文怎 二等分 ,根本拉不开距离 。
培 养 ,才 能 保 护 好 孩 子 的 文 学 天 类 高校 的学生作文 成绩 ,比考入二
赋 ?”老师们 有一肚 子 问题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语文改革的走向分析及建议温儒敏温儒敏: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委员会委员。
高考改革紧锣密鼓。
不久前,教育部宣布2017年将全面实行高考改革,虽然提得比较原则,但一石激起千层浪,影响巨大,最近一些省市相继出台了改革框架方案,面向社会征求意见。
拿北京的框架方案来说,办法是逐步推进,这两年先改填报志愿等规定,到2016年,就有大动作,即:高考只考语文、数学与文综理综,语文180,数学150,文综理综分别为320,英语社会化考试,一年两考,满分100。
预计到2017年,就可能不分文理,只考语文数学,英语和其他各科全改为学业水平考试或社会化等级考试,不再列入高考。
其他省市的方案也大同小异。
虽然一些细节仍然未有定夺,但路线图大体出来了,改革的总的思路已非常明确。
现在大家所关注的,主要还是考试科目的变动,以及招生制度的改革,其实非常要紧的,还有考试内容、形式的改革。
可能因为改革的措施来势汹涌,人们对此还来不及仔细思考。
拿语文高考来说,随着总分的增加,考试的内容、方式会有哪些变化?对教学可能产生什么影响?备考应当朝哪些方面调整?都应当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了。
最近我认真研究教育部相关的意见,以及一些省市的框架方案,认为未来的高考语文除了增加分值,很可能还将朝几个方面做大的改革。
1.命题将更加注重运用教育测量理论和命题技术教育部正在组织相关部门重点研究基础教育语文学科质量检测体系,包括检测工具、模板、手段的制作,虽然主要是面向学业水平考试的,但其某些原理、方法也可供高考语文参照。
以往每年高考结束后也都有人对考试情况进行测量研究,问题是往往不够重视,未能很好地将这些研究用来指导命题。
估计未来几年高考语文的命题将从过多依赖经验,转向适当运用先进的测量理论和命题技术。
比如,如何提高语文高考的信度和效度,命题如何设定适当的区分度和难度系数,怎样的题更能考察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各种题型如何搭配,等等,都将会有更科学、更有可操作性的设定。
这几年有些省市语文高考试卷的设计水平不一,难易程度相差较大,可能有的是由于行政干预,或者为了照顾地方特色,其实离科学性仍然较远。
举例说,去年有个别语文试卷的题量猛增,特别是阅读题,有15%-20%的考生是做不完的。
对此有些争议。
其实选拔考试总要拉开距离,一部分考生做不完,这很正常,但估计到底多少考生可能做不完?设计考题时,就应当使用测量理论和技术去预测,要先有合理的设定。
2.命题所依赖的材料范围将大大拓展现在全国卷和各省市卷的命题有很多是依赖题库的,而多年建立的题库覆盖的范围偏窄,都有点陈陈相因,彼此克隆,不足以支持高考语文的改革。
因此一些省市可能会致力于题库的建设和扩容,广泛征集考题。
相关的另外一个问题,就是现在高考语文命题依赖的材料主要是文学方面的,也就是“文学化”太过了。
这当然也受制于整个语文教学的状况:我们的中学语文教科书太偏重文学,视野不够宽,而且文学的教学也并非就是往审美和情感教育方面靠,而是局限于琐碎的分析,这肯定不利于培养现代人才的。
我看到去年某市的语文卷,六七道大题全都是文学类的,很少涉及其他领域。
这恐怕就不太合适。
其实这几年有些省市的语文高考已经注意到这一偏向,逐渐拓宽命题的材料来源。
比如2013年的全国卷和一些地方卷,命题材料覆盖面就比以往要宽得多,除了文学,还有哲学、历史、科技、社会、经济、时政等。
估计这也会是今后改革的一个方面。
3.更加注重逻辑思辨能力的考查这是多年来语文高考的弱项,现在越来越受到质疑。
前年高考刚结束我在《人民日报》等媒体曾呼吁,语文高考特别是作文命题,要适当往理性靠拢。
我们终于看到了这方面的一些改进。
比如去年全国卷的阅读题,就采用了“非连续文本”,给一组材料,观点并不连贯,甚至彼此相左,让考生去辨识、归纳和发挥。
这有点类似于考公务员的“申论”,看重的是思辨能力。
去年广东卷提供的阅读材料之一是贺麟的《读书方法与思想方法》,哲学文章,读起来有些难度,难在思辨。
这是可以考思维能力的(可惜给的选择题太浅)。
可见命题者开始重视朝理性考察这个方向努力。
现在的学生普遍缺乏逻辑思维训练,缺少理性分析能力,这和语文教学的偏颇相关,而高考语文对此也责无旁贷,一定会想办法去引导改善。
4.有意识考查读书的情况,包括课外阅读、经典阅读、阅读面与阅读品味现在的语文课只注重精读精讲,注重做题,读书很少,学过语文却不怎么喜欢读书,这样的语文课是失败的,语文素养更无从谈起。
课标提倡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是有针对性的。
课改之后探索开设选修课,本意就是拓展阅读面,可是受制于高考,很难实施。
近年来也有个别省市高考语文开始重视考察读书的情况,甚至围绕课外阅读情况的考察来设计试题。
另外,这两年很多试卷都出有背诵填补经典名句名段的试题。
我认为都是应当鼓励的。
读书状况其实最能体现语文素养,高考语文理所当然要重视。
我们看到已经有这方面更“大胆”的尝试,如去年四川卷就有这样的题:从曹雪芹、贝多芬以及文学形象大卫·科波菲尔中任选一人,用二三百字去续写下面的话:“即使在最恶劣的境遇中,人仍然能有一种不可剥夺的精神力量,这就是苦难带给人生的意义。
”这样的题其实就是考文学修养和阅读面,考表达能力,非常好。
我相信类似的考察读书情况的命题,在今后的高考语文试卷中肯定会增多。
5.作文的改革,估计分值不会大增语文高考提分180之后,按理说水涨船高,原来60分的作文分值也会增加,本来作文考试最能检测综合能力,分值就应当更多一些。
甚至有人认为语文可以只考作文,但我估计作文分值不会大增。
因为作文评判有一定的主观性和模糊性,如何尽量限制和克服这一点,也是改革的内容之一,但作文评卷的特点决定了不可能做到像数学那样精确,如果作文的分值太大,就增加了不公平的可能性。
看来高考作文还是会维持60分的分值。
也有另外一种办法,就是设计一道60分的大作文,另加一道15至20分的小作文,或者叫“微写作”。
大小作文各有分工。
大作文注重综合能力考察,小作文则指向应用或某一方面写作能力,一二百字,比如写一封信、一篇倡议书、一则说明或评点,甚至仿写一段论辩词,等等,可以很灵活。
也不必全都设计成应用文,前面提到的去年四川卷的那道“续写”的考题,其实也是小作文。
高考作文无论大小,都会有“限定动作”,与平时写文章毕竟不同,但又会引导开放思路,发挥个性。
两者之间恰当的平衡,体现命题水平,也是一种改革。
还有一种现象也值得探讨,现今的高考语文几乎都是做完全部考题之后,再做作文,往往剩余时间不多,作文只能草草收场,本来最适合考察综合素质的,却变成最难考出水平的。
这也是高考作文的一弊。
于是有专家主张高考语文分为两段时间,一段是考作文之外其他试题,按规定时间交卷后,开始考作文,这样就保证作文有充裕时间。
这种建议有合理性,就看如何操作。
这都需要在改革中去探索。
此外,我在不同场合多次批评过的高考作文评分“趋中率”畸高,导致选拔功能大为弱化,并影响到作文教学的“痼疾”,也期望能在这次改革中得到医治。
如今中学作文教学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是全线崩溃,全都是瞄准考试的套式训练,几乎人人喊打,又人人参与。
未来高考作文的命题者不会再对这种“残酷的现实”充耳不闻。
无论如何,一种改革的共识正在形成,那就是让高考作文回归理性,强化思辨,摒弃宿构、套作、模式化与文艺腔。
6.题型和各类题搭配的改革现在每年高考全国有十多套试卷,大致就是一种模式,即语文知识运用、古诗文阅读、现代文阅读和作文等几个板块,大约20道左右的题量。
因为题型模式单一而且固定,就导致不断强化应试式教学,熟悉答题套路就能得高分,结果难于考出实际水平。
改革之后试卷模式应当更多样化,不再年年套路相近。
只要符合课标要求,完全可以放手去开发新题型。
加强综合也是一种改进,以往同一试卷中几个板块彼此分散隔离,甚至同一个试题中几个小题也缺少联系,以后不妨改为从一个(组)材料中同时引发五六个题,将阅读、写作结合起来,在同一个语境中去解决词语、名句填写、文学常识、内容理解辨析等问题。
这也能更好地考察综合能力。
改革后的命题应紧密联系学生的日常语文生活,体现语言文字的实际应用,考查学生利用语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目前课改在强调研究性学习和综合性学习,高考命题也应当往这方面有所靠拢。
再具体一点说,语文基础题除了历来常见的字、词、音、病句挑错等考题之外,有可能增加对语感或者语用是否“得体”的考查。
文学作品的赏析题将更加注重考察感悟力,而不只是辨识“情景交融”“对比手法”之类。
现在的高考语文阅读部分只注重考阅读理解,题目往往切割得很琐碎,反而忽视了整体把握能力,还有,就是很少关注阅读速度,并不利于考出真正的阅读水平来。
高考语文阅读部分应当有新思路,适当增加对整体感受力、理解力的考查,而不只是出技术性的细部分析的小题,最好还能考一考阅读速度。
增大阅读材料的长度,可能是办法之一。
此外,阅读题中“非连续性文本”肯定会成为“新宠”,而且分值不低。
7.文言文命题的改革预计今后断句题和翻译题会增多,虚词等的知识性的考查相应减少。
现在的文言文命题也是套路化,大都是以“读通”为标准,这对教学的直接影响就是把文言文当成“死语言”来教。
文言文命题应当多一些与现代生活的关联,多一些文化意味。
近年有些省市的文言文命题有创意。
如2012年浙江题:“厩焚。
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 “厩焚。
子退朝,曰:‘伤人乎?’‘不。
’问马。
”——让学生谈两种标点方式反映出的孔子对人、对马的态度,并要求谈对后一种句读的看法,就不满足于“读通”,而有文化思考。
这就是一种改进。
因为现在强调重视“传统”,很多人预测文言文“地位”将在高考语文改革中飙升,增加分量。
但不见得会这样。
我觉得现在高考语文的文言文所占分值(除去作文)普遍已经达到40%甚至更多,这个比重不宜再增。
道理很明白,现代社会还是用现代语言思考和交流,再说,文言文因为好“拿分”,现在中学语文教学的精力一大半都给了文言文了,如果高考的文言文再增分值,就会加剧语文教学厚古薄今的失衡态势。
我想高考语文命题是会考虑这一状况的。
改革的锣声刚刚响起,有些人就担心“换汤不换药”。
这种可能性不是没有,但也要看到改革的大趋势已不可阻遏。
高考的政策性很强,虽然总是饱受诟病,但考虑公平和维稳,改革的步子一直是很沉重而缓慢的。
而这一次改革框架的出台比较猛,是因为整个社会大的改革潮流在推动。
如果这场改革不满足于减少考试科目,而切实地在考试内容方式以及命题、阅卷等方面做一揽子改革;如果能进一步解放思想、纠正弊端,那改革就是很值得期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