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3课《乡愁》教案

合集下载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3课《乡愁》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3课《乡愁》教案
-文学鉴赏的方法:如何鉴赏现代诗歌,如何从字里行间读出诗人的情感,是学生需要掌握的技能。教师应提供具体的鉴赏方法,如反复朗读、细品词句、联系背景等,帮助学生提高鉴赏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针对以上重点和难点,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创作练习等,确保学生能够透彻理解并掌握本节课的核心知识。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现代诗歌中乡愁的主题、意象的运用和情感的表达。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乡愁》这首诗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自己的写作和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诗歌创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乡愁在日常生活,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意象的解读和诗人情感的理解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对比分析和具体例子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乡愁相关的实际问题。
2.诗歌创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尝试创作一首以“乡愁”为主题的短诗。这个活动将让学生体验如何运用意象来表达情感。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现代诗歌的基本概念。《乡愁》是一首表达对家乡思念之情的现代诗。现代诗是……(详细解释概念)。它是……(解释其重要性或应用)。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乡愁》教案5篇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乡愁》教案5篇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乡愁》教案5篇1.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乡愁》教案知识储备点:1、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人的情感。

2、了解诗歌的写作顺序和感情线索。

能力培养点:1、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2、反复诵读,使学生掌握诵读诗歌的要领和技巧。

3、提高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

情感体验点:使学生增强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并立志刻苦学习,以报效祖国。

教学重点难点:1、反复诵读诗歌,体会诗人对祖国真挚的热爱之情。

2、分析本诗独创的意象和精巧的构思。

教学方法:朗读法、启发、探究法.教具准备:投影片、录音机.教学步骤: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出示投影片:一位中年人,坐在床前抬头凝望窗外明月)同学们,看这幅画,你们会想到谁的诗句呢?这首诗是表达怎样的情感呢?(学生回答)对,这首诗是的唐代诗人李白所作,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

家乡是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地方,当我们一旦离开它,总会生起或多或少的乡愁。

今天我们再一起来学习台湾学者余光中的《乡愁》,体会其中的情意好吗?二、板书课题,作者简介:余光中,台湾学者,1928年出生于南京。

祖籍福建永春。

1949年去台湾,是当代台湾诗人、散文家、学者。

三、研习新课:(一)听读,整体感知。

1、播放《乡愁》配乐诗朗诵录音。

2、同学们听了以后,有什么感受?请说出来大家讨论。

3、教师适当评点后,范读课文,让学生再次体会诗中悲愤而激昂的感情基调。

(二)品读,体会诗的音乐美。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然后请同学代表读课文,集体纠音。

2、结合练习三划分全诗节奏。

3、全班齐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三)解读,品味诗的意象和情感。

(出示投影片,分小组探究下列问题:)1、在诗人漫长的生活经历里,乡愁一直萦绕在诗人心头,可以从哪些词语看出来呢?(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2、乡愁本是一种抽象的东西,但很多诗人却把它寄托在具体可感的事物中,如:李白就通过“明月”寄托乡愁,那么这首诗是通过什么来表达乡愁的?(邮票、船票、坟墓、海峡)3、结合上文,说说你由“邮票”、“船票”、“坟墓”、“海峡”产生的联想,它们是如何表现乡愁的?(四)课堂互动。

初三上册语文《乡愁》课文原文及教案

初三上册语文《乡愁》课文原文及教案

初三上册语文《乡愁》课文原文及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能够熟读并背诵《乡愁》。

1.2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1.3学习诗歌的表现手法,提高欣赏诗歌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深入理解诗歌。

2.2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3.情感态度价值观:3.1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3.2增强学生对诗歌的欣赏力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诗歌的背诵与理解。

1.2诗歌的表现手法。

2.教学难点:2.1诗歌情感的把握。

2.2诗歌中的修辞手法。

三、教学过程1.导入1.1利用多媒体展示家乡的风景图片,引导学生谈谈对家乡的印象和感情。

1.2学生分享自己了解到的有关家乡的文化、历史等。

2.课文阅读2.1学生自读《乡愁》,体会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2教师带领学生齐读诗歌,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3.诗歌理解3.1学生分组讨论,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3.2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和讲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4.诗歌分析4.1学生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4.2教师引导学生探讨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何增强诗歌的表现力。

5.诗歌欣赏5.1学生自由发挥,用绘画、音乐等形式表现诗歌的情感。

5.2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欣赏、评价,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6.诗歌背诵6.1学生分组进行诗歌背诵比赛。

6.2教师对学生的背诵进行点评,指导学生背诵技巧。

7.作业布置7.1让学生结合诗歌,写一篇关于家乡的作文。

7.2布置学生课后阅读其他关于乡愁的诗歌,进行比较欣赏。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了《乡愁》这首诗歌。

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对诗歌的理解和欣赏能力得到了提高。

但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1.部分学生对诗歌的节奏和韵律把握不够准确,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指导。

2.个别学生在分析诗歌表现手法时,仍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关注个体差异,给予更多指导。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乡愁》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乡愁》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乡愁》教案一、教材分析《乡愁》是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的第三课,是一篇记叙文,作者为余光中。

本文通过讲述作者在外地工作时对家乡的思念与回忆,展现了对家乡的热爱与向往。

本文话题广泛,情感真挚,文笔流畅,是一篇值得阅读的经典散文。

二、教学目标1.了解《乡愁》的作者、内容及文学风格;2.理解记叙文的写作方式、特点和常用语言技巧;3.学习如何运用描述、对比等写作手法描绘物象,唤起读者感情共鸣;4.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5.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三、教学过程a. 导入导入环节主要是让学生预读文章,了解文章的主题和基本内容。

1.由学生自己提出“乡愁”的含义,引导学生回想自己对家乡的神往和思念。

2.让学生阅读文章的标题和开头,引导学生猜测全文的主题和基本内容。

b. 阅读理解重点教授记叙文的写作方式、特点和常用语言技巧。

通过此环节的学习,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情感。

教学内容如下:1.让学生细读文章,尽可能了解作者写作的思路和技巧。

2.教师进行文字分析,让学生理解一些难懂的词语以及主题句、段落大意。

3.阅读理解的教学方法多种多样,在这里列举几个供参考:–让学生完成文章的精读和泛读,再就一些问题进行讨论;–对文章中重点段落进行分析,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进行小组或个人阅读报告,让每个学生都能表现出个人风格;–让学生分别朗读重点段落,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c. 课文扩展1.让学生写一篇以“我的乡愁”为题的自由作文,让学生表达自己对家乡的思念和回忆。

2.了解本地的名胜古迹和历史文化,让学生体验乡村风光和文化氛围。

3.教师带领学生制作乡村手工艺品,让学生了解、感受乡村民俗风情和传统手工艺技能。

d. 课后作业1.写一篇简短的读后感,表达自己对本文的感受和看法;2.将课文整理成阅读笔记,包括自己的思考和问题;3.阅读其他记叙文,分析其写作特点和技巧。

乡愁教案8篇

乡愁教案8篇

乡愁教案乡愁教案(一):教学重点:1、朗读,把握节奏,重音,体会诗歌的意境与情感。

2、探讨诗歌的主题。

3、品味诗歌的感情,学习抒发抽象情感的方法。

4、阅读迁移训练。

教学目标:1、让学生进一步掌握现代诗的阅读方法与技巧,提高阅读水平。

2、学习借物抒情的写法。

3、透过反复诵读,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和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提高学生维护祖国统一的思想意识。

教学难点:1、深层理解文本,理解本诗的形象化手法所表现的具体含义。

2、引导学生进入情景,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

教具安排:ppt教学课件flash课文配乐朗读课件教学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课前播放思乡歌曲,创设情境:导言:同学们,每到周五,你们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如果将来你远离故乡,远离亲人,在遥远的异地工作生活,最容易产生一种什么感情?(思乡之情)“游子思乡”是中国诗歌一个永恒的话题,自古以来有多少文人骚客抒发过这种完美的情愫。

那么,请同学们回顾你以前学过或读过的作品,说出有关描述乡愁的诗,词,曲。

有关作品:1、苏东坡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2、李煜的词《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3、马致远的曲:《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4、王湾《次北固山下》“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5、崔颢的《黄鹤楼》“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6、李白的《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是阿!游子思乡,故土难忘。

抹不去的相思,挥不走的乡愁,牵动着多少游子的心!风流少帅张学良,困居台湾几十年,有多少离愁别恨,客死他乡,团聚梦难圆?多少年来,由于历史的原因,台湾人民与大陆两地相隔,饱受相思之苦,因而对乡愁有着其他任何时代不可比拟的深刻的理解。

其乡愁诗也是异彩分呈。

这天,我们一齐来欣赏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乡愁》。

[幻灯片]二、简介作者,了解写作背景:[幻灯片]展示幻灯片后补充:1928年余光中出生于南京,1949年随国民党军到台湾,台湾与大陆由于人为的长期隔绝,有近四十年不通来往,漂流到孤岛上去千千万万的同胞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祖国和亲人。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3课《乡愁》教案+说课稿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3课《乡愁》教案+说课稿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3课《乡愁》教案+说课稿
一、教学内容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3课《乡愁》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课文《乡愁》的阅读与赏析,理解并掌握诗歌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和情感表达;学习乡愁的内涵,探讨作者对家乡的眷恋之情;对比分析不同作家对乡愁的描绘,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本节课将通过以下几个环节展开: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乡愁在实际生活中的表现”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乡愁相关的实际问题,如“乡愁在现代社会的表现”等。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写作练习。学生尝试运用比喻、象征等手法,创作一首表达乡愁的小诗。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创作的小诗。
2.思维品质:在对课文及对比分析中,锻炼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问题分析和解决能力。
3.文化意识:了解和尊重家乡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家国情怀。
4.交际能力:通过课堂讨论、小组合作等形式,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学会倾听他人观点,表达个人见解,实现有效交流。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乡愁》这首诗的基本概念。乡愁是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之情。它是人们在异乡漂泊时,对故土、亲情的回忆和渴望。

乡愁 教案优秀10篇

乡愁 教案优秀10篇

乡愁教案优秀10篇乡愁教案篇一《乡愁》是一首抒写乡愁的名篇佳作,诗人以独特的意象、严谨的结构、完美的形式抒发了浓厚强烈的思乡情怀。

下面是第一范文网小编为你带来《乡愁》教案及反思,欢迎阅读。

《乡愁》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诵读,感知《乡愁》的意境和情感。

2、品味诗歌的感情,学习抒发抽象情感的方法3、体会台湾同胞浓厚强烈的思乡情怀教学重点:1、结合音画营造氛围,让学生走进自己所不熟悉的乡愁世界。

2、品味诗歌的感情,学习抒发抽象情感的方法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联想思维和运用诗歌表达情感的能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一套课堂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课前播放毛啊敏演唱的《乡愁》,创设情景)据说毛啊敏在中央电视台一次大型晚会上演唱这首歌时,曾使全场观众潸然泪下。

这收首歌何以如此感人?让我们带着这一疑问一起走进《乡愁》作者余光中简介(大屏幕显示)二、诵读乡愁1、生自由朗读,根据课文提示划分节奏,把握感情基调。

2、师示范朗读后,师生共同总结朗读要求(感情深沉语速舒缓)3、生朗读(齐读、分组读或指名个人读)三、解读乡愁(一)、欣赏图文并茂的录音朗读,解决以下几个问题1、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他是通过哪些具体事物来表现这种情感?2、分析四种意象,每种意象各寄托了作者怎样的乡愁?3、想景悟情,通过想象,演绎诗歌内容,感受表达诗人情感。

(二)、欣赏诗歌这首诗美在哪里?从结构、修辞、意境等去欣赏。

(三)背诵诗歌四、拓展训练1、仿句,结合自己的理解,用具体的事物为乡愁打个比方乡愁是。

2、诗词积累,你还知道哪些关于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名诗名句。

附:板书设计邮票母子分离对母亲的思念家愁乡船票夫妻分离对妻子的依恋愁坟墓母子死别对母亲的追念海峡离开大陆对故土的眷恋国愁托物寄情《乡愁》反思乡愁》是我很喜欢的一首诗,所以这次比赛才会选择它。

在备课上我花了较多精力,但上下来后感觉并不好。

下面我就这节课从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效果和课堂重建三方面进行反思。

初中九年级语文上册《乡愁》教案优质范文3篇

初中九年级语文上册《乡愁》教案优质范文3篇

初中九年级语文上册《乡愁》教案优质范文3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是初中九年级语文上册《乡愁》教案优质范文,供大家阅读参考。

初中九年级语文上册《乡愁》教案优质范文一教学目标1.学习本诗严谨的结构,精巧的构思。

2.掌握通过分析意象感知诗歌内涵的方法,品读诗歌凝练含蓄的语言。

3.体会作者浓厚强烈的思乡情怀,培养学生挚爱祖国的感情。

教材分析《乡愁》这首诗,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映射着中国古典诗词的神韵和魅力。

从内容上说,“乡愁”是中国传统文学经久不衰的主题,余光中虽曾接受过现代主义的浸染,但骨子里深受中国古典文学的熏陶,诗歌内容触及思想深处的“中国意识”时,自然而然地摄取了“乡愁”这一主题。

历代爱国知识分子有借诗词歌赋流露家国之思的传统,本诗在这一点上可谓传承了民族的历史文化。

从形式上说,这首诗恰到好处地运用现代汉语,使之带上了古典诗词的格律美和音韵美的特点。

诗的节与节、句与句均衡对称,但整齐中又有参差,长句短句变化错落;同一位置上词语的重复和叠词的运用造成一种类似音乐的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给全诗营造了一种低回怅惘的基调。

教法提示诵读法、探究欣赏法、比较阅读法教学过程设计(含作业安排)一、导入乡愁是许多文学作品共同的主题,中国古代有许多“乡愁”名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王维)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王湾)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王维)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是啊!抹不去的相思,挥不走的乡愁,牵动着多少游子的心!看多少英雄少年,白了头在一夜间!风流少帅张学良,困居台湾几十年,有多少离愁别恨,客死他乡,团聚梦难圆?多少年来,由于历史的原因,台湾人民与大陆两地相隔,饱受相思之苦,因而对乡愁有着其他任何时代不可比拟的深刻的理解。

二、研习余光中的《乡愁》(1)请学生默读,熟悉诗歌内容。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一单元:第3课《乡愁》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一单元:第3课《乡愁》

第一单元:第3课《乡愁》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学习现代诗的朗诵基本技巧,学会节奏、重音,有感情的朗诵。

2.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进而对诗歌作出正确的评价。

3.了解诗歌的写作顺序和感情线索。

能力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歌在艺术上的巧妙构思和韵律上的音乐美。

2.通过品味语言来鉴赏诗歌;联想想象,走入诗人创设的优美意境;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进而对诗歌作出正确评价。

情感目标:体会作者浓厚强烈的思乡情怀,培养学生挚爱祖国的感情。

重难点1.体会诗歌语言的简洁精练,感受意象选择对表达乡愁的作用。

2.深刻理解作者的乡关之思、怀亲之情及深沉的爱国情怀,感受两岸人民对祖国统一的期盼。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导语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王维)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王维)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同学们,请看大屏幕上的几句诗歌,它们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共同情感?(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是啊,生我们养我们的故乡,我们怎能忘记?诗人余光中说过:“烧我成灰,我的唐魂汉魄仍然萦绕那片厚土。

”在他离开大陆20余年的1971年,那时,正逢海峡两岸交好无望、双方民众都处于极度绝望之中,他在厦门街的旧居里感情所至,一挥而就,仅用了20分钟便写出了一首饱含深情的诗——《乡愁》。

2.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余光中(1929~) 祖籍福建永春。

1949年去台湾,是当代台湾著名诗人、散文家、学者。

湖南衡阳人。

现居台湾。

1946年考入厦门大学外文系。

1948年发表第一首诗作,次年随国民党军队赴台。

1953年10月参加《创世纪》诗刊,致力于现代主义诗歌创作。

主要作品有《乡愁》《白玉苦瓜》《等你,在雨中》等,诗集《灵河》《石室之死》等,诗论集《诗人之境》《诗的创作与鉴赏》等。

第3课《乡愁》教案-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第3课《乡愁》教案-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乡愁》教案-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以下为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与重点:
一、教学重点
1.词语理解与运用:重点掌握课文中的生词,如“炊烟”、“维系”、“迁徙”等,并学会在实际语境中正确运用。
举例:通过分析课文中“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理解“邮票”一词在句中的象征意义,学会运用比喻手法表达情感。
难点解析:结合具体句子,如“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分析比喻手法在句子中的作用,引导学生学会在写作中运用。
3.文章主题思想的提炼:学生可能难以提炼出文章的主题思想,需要教师引导,帮助学生从字里行间感悟作者的意图。
难点解析:通过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引导学生从不同阶段的乡愁表现中,提炼出作者对家乡、祖国深厚情感的主题思想。
3.句子分析:分析课文中的精彩句子,如“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理解作者如何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表达情感。
4.文章结构分析:探讨课文的结构特点,学习作者如何通过时间的推移,展现乡愁的变迁。
5.主题思想探讨:引导学生思考乡愁的意义,讨论作者如何表达对家乡的眷恋和对祖国的热爱。
2.句子分析与欣赏:学习作者如何运用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表达乡愁的情感。
举例:分析“岁月是一把无情的刻刀,在母亲的额头刻下一道道皱纹”中的比喻手法,理解作者如何通过修辞表达对母亲的思念。
3.文章结构与主题思想:探讨课文的结构特点,学习作者如何通过时间的推移,展现乡愁的变迁,并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分析具体词句和分享作者的创作背景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第一单元第三课《乡愁》教案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第一单元第三课《乡愁》教案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乡愁》这首诗的基本概念。乡愁是对家乡的深情怀念,是一种跨越时空的情感体验。它是人类共有的情感,尤其在文学作品中有丰富的体现。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余光中先生的《乡愁》。这首诗通过具体的物象,如邮票、船票等,展现了乡愁的不同层面和情感深度。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以下核心素养:
1.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通过分析《乡愁》一诗,掌握诗歌的意境、情感和艺术手法,增强对文学作品的感悟能力。
2.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感,深入理解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3.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诗歌朗读、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
3.诗歌分析:深入剖析诗歌的意境、情感和艺术手法,理解作者如何通过具体的物象来表达对家乡的思念。
4.主题探讨:探讨作者在诗中表达的乡愁情感,以及这种情感对于当代青少年的启示。
5.课后作业:布置与课文相关的作业,巩固所学内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6.拓展阅读:推荐与乡愁主题相关的其他文学作品,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和感受这一主题。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第一单元第三课《乡愁》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第一单元第三课《乡愁》教案,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
1.诗歌朗读: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受余光中先生《乡愁》中所表达的深情。
2.词语解析:学习并掌握课文中出现的关键词汇,如“乡愁”、“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等。
在小组讨论环节,学生们表现得相当积极,他们围绕乡愁主题提出了很多有见地的观点。通过这个环节,学生们不仅加深了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还提高了自己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3乡愁教案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3乡愁教案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3乡愁教案【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 1、掌握诗歌诵读的基本技巧,把握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理解诗人以独特的意象抒发思乡之情的手法及借助时空变化来推进抒情的特色。

3、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

过程和方法1、通过诵读品析、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准确理解诗歌的主题。

2、发挥想像和联想,欣赏诗歌的意境美、音韵美。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感受作者在特殊的时代、地理条件下产生的思乡念国之情。

2、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崇高情感。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诗人以独特的意象抒发思乡之情的手法及借助时空变化来推进抒情的特色。

教学难点发挥想像和联想,欣赏诗歌的意境美、音韵美。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对于背井离乡、漂泊在外的游子来说,“回家”是他们最大的愿望、最美的梦想。

然而,因为种种原因,一些人却有家不能回、有亲不能见,于是,就有了那一首首流传千古、满载思乡之情的诗章。

今天,我们一起欣赏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乡愁》。

(大屏幕显示课题)二、自主预习1、作者介绍余光中,当代著名诗人。

祖籍福建,1928年生于南京,1950年赴台。

(大屏幕显示)虽然,诗人的后半生是在台湾度过的。

但他却与大陆有割不断的血脉联系。

由于特殊的政治原因,大陆和台湾长期阻隔,诗人有家难回,思乡之情也愈来愈浓。

《乡愁》就是诗人思乡的代表作。

现在,我们一起倾听《乡愁》。

2、多媒体播放《乡愁》3、朗读指导深情的诵读,让我们感受到浓浓的乡愁。

朗读是语文的基本功之一,读诗,更要注意把握节奏和重音。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这首诗的节奏和重音。

斜线表示停顿、着重号表示重音。

乡愁余光中。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3课《乡愁》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3课《乡愁》教学设计

第 3 课《乡愁》教课方案及教课反省课题乡愁上课时间礼拜一课时 1 课时理解作者把无形的感觉转变为有形的东西知识与能力的特别表现方式。

教课教师教授第一小节,由学生自己达成对节余过程与方法部分的学习,教师适合指导。

目标感情态度与理解国外游子对祖国的特别感情。

价值观教课重对各小节不老乡愁的不一样表现和内涵的正确理解。

点教课难理解作者化抽象感情为详细形象的表达方式。

点教课方自主学习、合作研究、感悟品尝法教具多媒体课件教课内容及教课过程一、导入新课乡愁是我国诗歌中恒久常新的主题。

古代的乡愁,主假如离乡背井的游子对故同乡人的想念之情;近代以来,大量华人漂洋过海糊口,乡愁中又注进了国外赤子之情。

1949 年此后,公民党蒋介石公司占据台湾,封闭海峡,炎黄子孙对大陆故乡的想念又与海峡两岸和平一致的盼望交融在一同。

二、讲解新课<一>初读感悟朗诵是解读诗歌的叩门砖,我们只有对诗歌进行频频朗读,才能真实走进解读诗歌的艺术殿堂。

1、自由读、指名读。

朗诵要求:语调:深邃;语速:舒缓;感情:深厚。

2、教师范读(配乐)3、朗读指导:乡愁余光中小时候,乡愁 / 是一枚 / 小小的 / 邮票,我/ 在这头,母亲 / 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 / 是一张 / 窄窄的 / 船票,我/ 在这头,新娘 / 在那头。

此后啊,乡愁 / 是一方 / 矮矮的 / 墓地,我/ 在外面,母亲 / 在里头。

而此刻,乡愁 / 是一湾 / 浅浅的 / 海峡,我/ 在这头,大陆 / 在那头。

高声地朗诵这首诗,注意朗诵时的节奏、重音和感情。

<二>朗读理解诗歌的意象即诗中的形象,但不限于人物形象,更多的是指诗中所写的景和物,它们包括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是诗人抒怀言志的依靠,是诗人主观之“意”与客观之“象”的联合体。

意象组合成了诗的境界。

如枊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首诗中的“千山”、“鸟”、“孤舟”、“蓑笠翁”、“寒江”、“雪”,就已经不再是简单的物象,而是熔铸了诗人的感情—不折服于环境,傲然倔强,充满主观情绪意味的意象了。

初中课文乡愁教案

初中课文乡愁教案

初中课文乡愁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2)理解诗歌的内容,把握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3)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如韵律、意象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

(2)学会欣赏诗歌,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和思念之情。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对家乡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情感的体会。

难点:诗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欣赏。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席慕蓉及其作品《乡愁》。

(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意境。

2. 学习诗歌内容(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讨论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3. 欣赏诗歌艺术特色(1)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韵律、意象等艺术特色。

(2)学生自主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与同学交流分享。

4. 朗读与背诵(1)教师组织学生朗读诗歌,注意语音语调和情感的把握。

(2)学生尝试背诵诗歌,提高自己的朗读能力。

5. 拓展与实践(1)学生写一篇关于自己家乡的短文,培养对家乡的热爱。

(2)举办诗歌朗诵会,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才华。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学生的参与程度、合作意识、发言积极性等。

2. 作业完成情况:诗歌背诵、短文写作等。

3. 诗歌欣赏能力:学生对诗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欣赏水平。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要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诗歌的内容和艺术特色,以及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如何。

同时,教师还要根据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乡愁》,感受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和思念之情,培养自己的爱国情怀。

同时,提高学生的诗歌欣赏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2024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3课《乡愁》说课稿新人教版

2024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3课《乡愁》说课稿新人教版
在实践活动环节,我组织了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和诗歌创作,希望通过实践活动加深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和创作能力。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鼓励学生围绕“诗歌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展开讨论,希望通过讨论激发他们的思考和表达能力的提升。
此外,我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我应该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反馈和参与度,以更好地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同时,我也应该在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诗歌的欣赏和创作技巧的培养,以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 理解课文《乡愁》的主题和情感。
2. 分析和欣赏诗歌的语言、形象和构思。
难点:
1. 深入理解诗人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2. 掌握诗歌的鉴赏方法和技巧。
解决办法:
1. 通过反复朗读、小组讨论和教师引导,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主题和情感。
2. 利用案例分析、小组合作和文学鉴赏活动,引导学生掌握诗歌的鉴赏方法和技巧。
- 角色扮演:学生扮演诗人余光中,通过朗读和演绎的方式,表达对故乡的情感。
- 实验法:开展诗歌创作实验,让学生尝试创作自己的诗歌,体验诗歌创作的乐趣和挑战。
- 游戏化学习:设计诗歌接龙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和运用诗歌的语言和形式。
3. 确定教学媒体和资源的使用:
- PPT:制作多媒体PPT,展示《乡愁》的文本、诗人简介、相关背景图片等,辅助学生理解和欣赏诗歌。
- 视频:播放相关的诗歌朗诵视频,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表达。
- 在线工具:利用在线讨论平台,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拓展学习空间。
五、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乡愁》这一课文。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是否曾经怀念过故乡的美好?”(举例说明)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课文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乡愁》的韵味。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部编版)第一单元第3课《乡愁》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部编版)第一单元第3课《乡愁》教学设计
3.教材分析
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单元是一组以爱国与思乡为主题的中外经典诗歌,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乡愁》抒写思乡愁绪,体现了诗人思想中最执着的主导情感——中国意识。在诗中,随着乡愁在人生每个阶段的对应物的改变,“乡愁”的情绪也越来越浓,最终由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带有普遍意义的家国之思。这首诗回环往复,一唱三叹,具有古典诗词的格律美和音韵美。通过学习,既能让学生体会到诗人深厚的爱国感情,又能让学生感受到诗歌艺术的魅力。
三、活动二(约15分钟)
过渡语:有人这样评价《乡愁》:她如音乐中柔美而略带哀伤的“回忆曲”,是海外游子深情而美丽的恋歌。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诗歌,从诗歌的语言、结构、表现手法等方面,选择一点,品味这首诗歌的美点,在文中做批注。可以运用下列句式表达:
我从诗歌(小节/句子)感受到诗歌的之美。
点拨语:
(1)诗歌的结构美。①“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这种表示时间的时序语句,不着痕迹的表现时间变化,情感增强。②“乡愁是……”的反复出现,营造出一种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③“这头”“那头”“里头”“外头”自然显示了空间的隔离,反复使用营造出一种低徊掩抑、如泣如诉的气思国—————爱国
【教学目标】
1.通过划分诗歌的节奏,诵读诗歌,感受韵律美。
2.通过反复品读诗歌,感悟意象美。
3.通过仿写诗歌,体会作者的家国情怀,感受生活美。
【教学重难点】
通过感悟意象和精巧的构思理解诗人的情感,把握主旨。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活动设计】
一、导入环节(2分钟)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1.导入语: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把乡愁诉诸笔端,这是一种情感的回归,心灵的期盼。乡愁是李白笔下“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忧伤;是马致远眼中“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悲痛;是崔颢口中“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的哀叹。让我们一起走入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倾听诗人内心的呼唤。

初中乡愁教案

初中乡愁教案

初中乡愁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乡愁》;(2)理解诗歌的内容,把握诗歌的主题和情感;(3)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讨论,提高学生对诗歌的理解能力;(2)通过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语言,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3)通过写作和表达,提升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故乡的热爱和思念之情;(2)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尊重;(3)培养学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

二、教学重点1. 诗歌《乡愁》的内容和主题;2. 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3. 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的理解;2. 诗歌的背诵和默写;3. 学生的写作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忆故乡的美好时光,激发学生对故乡的思念之情;(2)提问学生对乡愁的理解,引出诗歌《乡愁》。

2. 诗歌学习:(1)教师朗读诗歌,学生跟读;(2)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题;(3)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如比喻、拟人等;(4)学生讨论诗歌的意象和情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验。

3. 诗歌欣赏:(1)学生欣赏诗歌的节奏和韵律,感受诗歌的音乐美;(2)学生通过绘画或写作,表达对诗歌的感受和想象。

4. 诗歌表达:(1)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提高朗读和表达能力;(2)学生尝试创作自己的乡愁诗歌,提升写作和表达能力。

5. 总结与拓展:(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诗歌《乡愁》的主题和情感;(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验,表达对故乡的热爱和思念之情;(3)教师提供相关的乡愁诗歌或作品,引导学生进行拓展阅读。

五、教学评价1. 学生的朗读和背诵能力;2. 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3. 学生的写作和表达能力;4. 学生对故乡的热爱和思念之情。

六、教学资源1. 诗歌《乡愁》的文本;2. 相关的乡愁诗歌或作品;3. 绘画和写作材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课《乡愁》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诗歌诵读的基本技巧,把握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理解诗人以独特的意象抒发思乡之情的手法及借助时空变化来推进抒情的特色。

3.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

4.通过诵读品析、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准确理解诗歌的主题;发挥想像和联想,欣赏诗歌的意境美、音韵美。

5.感受作者在特殊的时代、地理条件下产生的思乡念国之情;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崇高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诗人以独特的意象抒发思乡之情的手法及借助时空变化来推进抒情的特色。

教学难点
发挥想像和联想,欣赏诗歌的意境美、音韵美。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对于背井离乡、漂泊在外的游子来说,“回家”是他们最大的愿望、最美的梦想。

然而,因为种种原因,一些人却有家不能回、有亲不能见,于是,就有了那一首首流传千古、满载思乡之情的诗章。

这节课,我们就共同来学习一首台湾当代诗人余光中的思乡之作——《乡愁》。

(板书课题)
二、自我研学
(一)知识梳理
1.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余光中(1928—2017),台湾诗人、散文家,出生于江苏南京,祖籍福建永春。

因母亲原籍为江苏武进,故也自称“江南人”。

代表作《乡愁》。

(2)背景链接
余光中的一生是在频繁的奔波和迁徙,与亲人的多次聚散离合之中度过的。

1971年,20多年没有
回过大陆的余光中思乡情切,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写下《乡愁》这首诗。

2.生难字词
(1) 字音
邮.票(y óu) 窄.(zh ǎi) 矮.
(ǎi) 大陆.(l ù) 乡愁.(ch óu) 坟墓.
(m ù) (2)词义
【乡愁】思乡的愁闷。

【邮票】邮政部门发行的、用来贴在邮件上表明已付邮资的凭证。

【海峡】 两块陆地之间连接两个海或两个洋的狭窄通道。

(二)整体感知
1.朗读指导
(1)听录音,感受一下诗的感情基调和诗的朗读节奏。

明确: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深沉的,深沉中又略带哀伤,所以朗读时的速度是缓慢的。

(2)生小声朗读,边读边标出节奏和重音(“/”“·”),
师巡回,指导有疑难的同学。

明确: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2.熟读课文,归纳文章层次结构
(1)师述:诗歌的语言无时不在敲打着我们的心灵,就让我们进一步走进诗歌,感知诗意。

(2)请同学们根据老师的提示,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四个小节的内容。

明确:母子分离、夫妻分别、母子死别、家国分离。

三、合作探究
(三)精读课文
1.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乡愁萦绕了诗人一生?
明确:“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

四个时间序词代表了四个人生阶段,概括了诗人整个人生,浓浓的乡愁牵动了诗人的一生。

2.四个时间序词,代表了诗人哪四个人生阶段?这四个人生阶段又因什么而愁?
明确:
小时候(少年)——母子分别——家愁(亲情)
长大后(青年)——夫妻离愁——家愁(爱情)
后来(中年)——丧母哀愁——家愁(亲情)
现在(老年)——思归浓愁——国愁(祖国情)
3.乡愁本是非常抽象、不可捉摸的一种情感,诗人又是通过什么具体可感的形象来表达的?
明确:邮票——写信可寄家愁
船票——乘船可解相思
坟墓——生死隔绝,哀思难诉
海峡——海水无尽,忧思无尽
(四)深层探究
1.这首诗诗人借用了“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形象具体的事物来表达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的乡愁离绪。

其实呢,除了这些形象的事物,还有很多物象能触动你心中的痛,触发你的情感,引起你的愁绪。

请你以“乡愁是……”为乡愁打个比方。

明确:乡愁是一根长长的电话线。

乡愁是一封小小的电子邮件。

乡愁是一缕轻烟,缭绕在游子心头。

2.“乡愁”应该是一种很有份量的感情。

同学们找找看诗歌中都用了哪些形象的修饰语,它们有着什么样的特点,它们又突出了四样东西的什么特征?在诗中有着怎样的表达效果?
明确:“一枚”“一张”“一方”“一湾”四个数量词和“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四个形容词都以一种看似轻描淡写的方式,把乡愁浓缩于四个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之上,恰恰反衬出诗人内心深处浓烈的思乡情感。

3.《乡愁》四节诗在形式上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这样写有什么目的?
明确:节与节之间完全均衡对称,每一节均为四行,第一行三字,第二行十字,第三行四字,第四行五字,各节对应位置上的诗行字数相等。

乡愁在保持节与节之间的均齐对称时,注意到每节内部诗句的长短参差变化,从而透出自由错落的活泼感:整齐而不僵化,自由而不冗杂。

四、当堂演练
(五)总结课文
1.课堂小结
明确:同学们,“乡愁”是我国传统文学历久常新的主题,古诗中有许多像余光中的这首“乡愁”诗,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映射着中国古典诗词的神韵和魅力。

最后,让我们一齐来吟诵这首深情的
恋歌,再一次体会诗人内心涌动的思乡爱国情感。

2.布置作业
(1)背诵《乡愁》。

(2)完成课后练习。

(3)完成《名师测控》或《精英新课堂》本课练习。

五、板书设计
第3课乡愁
余光中
六、课后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