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鼠胸主动脉内皮细胞的体外培养技术

大鼠胸主动脉内皮细胞的体外培养技术
大鼠胸主动脉内皮细胞的体外培养技术

大鼠胸主动脉内皮细胞的体外培养技术

发表时间:2014-12-26T14:14:42.107Z 来源:《医药前沿》2014年第23期供稿作者:杨帆

[导读] 原代培养5~7 d后,可见细胞从组织块边缘爬出,逐渐长成梭形或多角形。

杨帆

(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安徽合肥 230032)

【摘要】目的建立有效、易行、成本低的血管内皮细胞培养方法。方法取幼鼠胸主动脉,分别用酶消化法、机械刮取法、组织块贴壁法、瞬间热处理植环法原代培养大鼠主动脉内皮细胞,消化、传代,观察细胞形态,VIII因子相关抗原免疫细胞化学染色进行细胞鉴定,确定建立动脉内皮细胞体外细胞模型的最有效、易行的培养技术。结果瞬间热处理植环法原代培养大鼠主动脉内皮细胞的细胞纯度和细胞活力都远较酶消化法、机械刮取法、组织块贴壁法高。结论瞬间热处理植环法原代培养大鼠主动脉内皮细胞可获取数量多、纯度高、活性好的细胞,是大鼠胸主动脉内皮细胞的体外培养最有效、易行的培养技术。

【关键词】大鼠主动脉内皮细胞培养

【中图分类号】R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4)23-0038-01

血管内皮细胞为覆盖于血管内膜表面的单层扁平或多角形的细胞,不仅是血液和组织的屏障,还具有减少血管通透性、抗血栓、调节血管平滑肌功能、抑制壁细胞的游走和增殖的作用,内皮细胞功能的改变是血管性疾病的重要环节,因此建立有效的血管内皮细胞培养方法有助于众多与血管相关疾病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实验动物:体重100-130 g雄性4-5周龄SD大鼠,SPF级。

1.2瞬间热处理植环法原代培养大鼠内皮细胞

1%明胶包被培养皿,4℃过夜后PBS冲洗培养皿,置培养箱2h备用。取材前30 min,大鼠腹腔注射肝素钠800 u/kg。处死大鼠,75%乙醇浸泡5分钟灭菌。准备培养皿A,加入4℃PBS液,培养皿B加入预温过的培养液。取胸主动脉并放入培养皿A中,去除血管外的脂肪、结缔组织、动脉分支,PBS冲洗血管。以血管钳将血管两端结扎,置60℃无菌水中停留2S后取出至B皿。将血管切成1 mm厚度的血管环,移至明胶包被过的培养皿,每皿20-25个血管环,血管轴垂直于培养皿底,置培养箱干培养2h后加入培养液3ml。静置培养72h后,去除血管环,部分换液继续培养。

1.3传代培养原代细胞培养10-14d后,细胞汇合成单层。PBS冲洗2次后加0.25% 胰蛋白酶室温消化约1 min。当镜下见细胞连接松解时加等体积含胎牛血清的DMEM液终止消化,吹打细胞,1000 r/min离心5 min,弃上清,加入2 mL新的培养液,吹打混匀,(2-3)×105个/皿的密度接种到培养皿中,继续培养,每3d换液一次。

1.4内皮细胞鉴定—SP法

VonWillebrand Factor/Ⅷ因子相关抗原位于内皮细胞胞浆是内皮细胞的可靠标记物[1]。方法如下:内皮细胞接种于盖玻片,约24-48h待细胞爬满玻片,弃培养液,PBS洗2遍,4%多聚甲醛固定30 min;PBS洗5 min×3次;0.2%TritonX-100,室温下渗透20 min;PBS洗5 min×3次;3%H2O2孵育15 min;羊血清室温阻断15 min,弃血清勿洗,加入鼠Ⅷ因子相关抗原抗体,4℃过夜;PBS洗3 min×3次;滴加二抗(羊抗兔),室温15 min;PBS洗3 min×3次;加S-P复合物,室温15 min;PBS洗3 min×3次,培养孔中滴加DAB显色剂,约5~30 min后ddH2O快速中止反应;自来水冲洗、脱水、透明、封片。

2 实验结果

原代培养5~7 d后,可见细胞从组织块边缘爬出,逐渐长成梭形或多角形。10-14 d后细胞生长融合,呈单层铺路石镶嵌状排列生长。传代培养的细胞0.5 h开始贴壁,2 h后约90 %的细胞贴壁,3-4d细胞汇合成单层。用免疫细胞化学S-P法检查Ⅷ因子相关抗原,镜下内皮细胞胞质呈棕黄色,即呈阳性反应,证明其为内皮细胞,非内皮细胞及空白对照组无此着色。

3 讨论

血管内皮细胞的原代分离与培养是研究其分子生物学特性及相关疾病的重要前提,但其对生长环境营养要求高,易老化[2],冻存后复苏难,故建立简单、有效、可重复的培养方法非常必要。大鼠来源丰富,价格低廉,取材方便,探索大鼠主动脉内皮细胞的培养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目前较为常见的培养方法有酶消化法、机械刮取法、组织块贴壁法、瞬间热处理植环法等[3-5]。本研究中发现:常用酶消化法有两种:1.在动脉腔内注入消化酶;2.将动脉内膜外翻,放入消化液中消化。大鼠主动脉直径细,不易将内膜翻出,且分支多,不易结扎封闭管腔,酶难以在血管内有效保留进行消化。此方法主要用于大血管内皮细胞的培养,操作复杂、技术要求较高,消化时间长短不易掌握。

机械刮取法:即在内膜外翻后借助剪刀或刀片刮取细胞。常与酶消化法结合。但大鼠动脉细,外翻过程中对内皮细胞损伤已较大,机械刮取后严重影响细胞活性,故培养效果不佳。

组织块贴壁法与平滑肌细胞培养方法相似[6],将血管剪成1-2mm2小块,内膜向下贴壁于培养皿中,但易混杂平滑肌细胞降低细胞纯度;且将血管剖开剪碎的过程中易损伤细胞,较大的组织块在加培养液及移动培养皿过程中易漂浮,不易贴壁,而较小的组织块需更多的机械分割,对细胞的损伤作用大。

本研究最终选用的植环法具有相对简单、经济、细胞损伤少的优点。操作所需时间少,所需步骤少,可减少内皮细胞受到的损伤;不仅可利用内皮细胞迁出比非内皮细胞快的特点[7]纯化细胞,瞬间热处理法能显著减少成纤维细胞及血管平滑肌细胞混入生长的几率,提高细胞纯度。Diglio[8]等在动脉环培养血管形成实验中曾用70%乙醇固定血管外膜来纯化细胞。本实验中发现,由于大鼠主动脉分支多,乙醇易与血管内膜面相接触,会影响到内皮细胞活性。而瞬间热处理法使外膜细胞受抑制,血管内腔面没有直接暴露于热水中,且短时间内不致使热传导至血管内膜面,因此内皮细胞活性不受影响,而杂细胞的迁出率明显减低。

结论

本研究通过将大鼠主动脉外膜做瞬间热处理后再进行环块植入法获取血管内皮细胞,结果发现血管内皮细胞呈现接触性抑制的“鹅卵石”样特征,其标志物vWF 表达阳性,细胞纯度较高。此方法的优势在于:1.提高了细胞纯度。对动脉外膜做瞬间热处理后大大抑制了其他细胞如成纤维细胞等的混入。2.减低对内皮细胞的损伤:本方法无需酶的消化,无需机械刮取,大大减低了原代取材中对内皮细胞的损伤。3.降

脂肪细胞的基础知识

脂肪细胞的基础知识 脂肪细胞的生长全过程及其形态变化脂肪母细胞,是指能向脂肪细胞分化的ADSCs在激素、生物活性因子、寒冷等因素刺激下均能逐渐分化成为单能干细胞。它可保持着干细胞增殖活跃的特性,脂肪母细胞再进一步分化为前脂肪细胞,即通常人们所说的脂肪细胞前体。前脂肪细胞再经历细胞融合、接触抑制和克隆扩增等步骤启动向成熟脂肪细胞分化,并在胰岛素、地塞米松等诱导剂作用下完成向成熟脂肪细胞的分化。全过程可以表示为:多能干细胞——脂肪母细胞——前脂肪细胞——不成熟脂肪细胞——成熟脂肪细胞。生长期前脂肪细胞的形态与成纤维细胞相似,经诱导分化,其细胞骨架和细胞外基质发生变化,开始进入不成熟细胞向成熟细胞转变。细胞形态由成纤维细胞样逐渐趋于类圆或圆形,胞体逐渐增大,胞质中开始出现小脂滴,脂质开始累积,以后小脂滴增多并融合为较大的脂滴,可经油红“O”染色等方法于显微镜下显色,从而获得成熟脂肪细胞的形态特征。此时的细胞无分裂增殖能力,为脂肪细胞分化的终末阶段。 张高娜,梁正翠.动物脂肪细胞的研究进展[J].饲料工业,2009,30(2):42-44. 脂肪细胞由起源于中胚层的间充质干细胞逐步分化形成,按间充质干细胞→脂肪母细胞→前脂肪细胞→不成熟脂肪细胞→成熟脂肪细胞的过程发展。前脂肪细胞在多种转录因子调控下,激活脂肪组织相关基因,并在这些基因的顺序性调控下,经一系列复杂的步骤分化为成熟脂肪细胞。 张艳.脂肪细胞分化过程中的分子事件[J].儿科药学杂志,2008,14(1):56-57.

间充质干细胞 概念: 不同文献中,分别命名为抽脂处理细胞(processed lipoaspirate cells, PLA),脂肪基质微管碎片细胞(stromal vascularfraction cells, SVF),脂肪组织源基质细胞(adipose-tissue derived stromal cells, ATSCs),脂肪源中胚层干细胞(adipose-derived mesodermal stem cells, ADMSCs)等。这些不一致的名称均指从脂肪组织中分离的、可在体外大量扩增并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细胞。 李惠侠,屈长青. 脂肪组织源性干细胞研究进展[J]. 生理科学进展,2007,38(2) 脂肪细胞是由起源于中胚层的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 MSC)逐步分化、发育而来,MSC主要分布于脂肪组织和骨髓中。脂肪细胞不同发育阶段的两类细胞系为多能干细胞系和前体脂肪细胞系,前者为不定向的细胞系,能转变为稳定的脂肪细胞、肌细胞和软骨细胞,后者为定向的细胞系,是目前体外研究脂肪细胞分化应用最为广泛的细胞系。 庞卫军,李影. 脂肪细胞分化过程中的分子事件[J]. 细胞生物学杂志,2005,27: 497-500. 脂肪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adipose tissue 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 ADMSCs) 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 MSCs)具有自我更新及多向分化潜能,是一种 具有潜力的组织工程种子细胞。目前研究得比较多的是骨髓来源的MSCs,但骨髓中的间 充质干细胞数量很少(约占细胞总数的1/105),且存在取材困难等问题。MSCs广泛分布于 其他组织中,包括肌肉、血管、肝脏、胰腺和脂肪等。 ADMSCs表面有CD29、CD44、CD71、CD90、CD105/SH-2、SH-3、STRO-1等多 种抗原标志。 李冬艳,宇丽. 脂肪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分离方法的改进[J]. 暨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7,28(6). 脂肪源性干细胞(adipose-derived stem cells,ADSCs) Zuk等从脂肪组织中分离出了一种成纤维细胞样细胞,它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形态相似,称之为脂肪干细胞(ADSCs),平均每300 ml脂肪组织可获得2×108~ 6×108个这样的细胞。ADSCs和MSCs具有相同的表现型,对CD29、CD44、CD71、 CD70、CD105/SH2和SH3为阳性反应,对CD31、CD34和CD45为阴性反应。此外, 它们还具有各自特征性的表达分化抗原:ADSCs具有特征性表达分化抗原CD49d,而MSCs具有特征性表达分化抗原CD106。 张高娜, 梁正翠. 动物脂肪细胞的研究进展[J]. 饲料工业,2009,30(2) 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是一类具备干细胞特点的细胞系,具有自我更新能力、长期的活性和多系分化潜能。 脂肪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adipose tissue-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ADSCs),以其取材方便、来源丰富等多种优势逐渐取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 免疫表型:研究发现ADSCs主要表达CD13、CD44、CD73、CD90、CD105、CD106、CD166、CD29、CD49e和HLA-ABC,而不表达CD34、CD3、CD19、CD45、CD14、CD117、CD31、CD62L、CD95L和HLA-DR。这个结果和其他的MSCs几乎一致。但ADSCs与BMSCs也有差别:大部分BMSCs表达CD10,而表达CD10的ADSCs仅占5%~20%;几乎所有的ADSCs表达CD49f和CD54,而BMSCs极少表达。 周苏娜,张明鑫. 脂肪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征及临床应用[J]. 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2009,12(1). 不同细胞的表面标志是不同的,脂肪干细胞的表面标记为:CD9、CD10、CD13、CD29、CD10、CD44、CD49e、CD49d、CD54、CD55、CD59、CD90、CD105、CD107、CD146、

细胞传代培养的原理及操作步骤,细胞冻存,细胞复苏

细胞传代培养的原理及操作步骤 (一)原理:细胞在培养瓶长成致密单层后,已基本上饱和,为使细胞能继续生长,同时也将细胞数量扩大,须进行传代再培养。传代培养也是一种将细胞种保存下去的方法。同时也是利用培养细胞进行各种实验的必经过程。悬浮型细胞直接分瓶就可以,而贴壁细胞需经消化后才能分瓶。 (二)细胞传代培养具体操作 1、细胞:贴壁细胞株 2、操作步骤 1)将长满细胞的培养瓶中原来的培养液弃去。 2)加入0.5-1ml 0.25%胰酶溶液,使瓶底细胞都浸入溶液中。 3)瓶口塞好橡皮塞,放在倒置镜下观察细胞。随着时间的推移,原贴壁的细胞逐渐趋于圆形,在还未漂起时将胰酶弃去,加入10ml培养液终止消化。 观察消化也可以用肉眼,当见到瓶底发白并出现细针孔空隙时终止消化。一般室温消化时间约为1-3分钟。 4)用吸管将贴壁的细胞吹打成悬液,分到另外两到三瓶中,实践培养液塞好橡皮塞,置37℃下继续培养。第二天观察贴壁生长情况。 细胞冻存 1. 实验前准备:细胞室及工作台紫外线照射15min;培养液、PBS、胰酶、小牛血清、DMSO、恒温水 浴箱37℃预热备用;收集对数生长期细胞,在冻存前一天最好换液 2.用吸管吸出培养瓶中的细胞培养液,PBS清洗2遍吸出冲洗液,加入适量胰蛋白酶消化。 3. 适时去掉胰蛋白酶,加入少量新培养液。吸管吸取培养液吹打瓶壁上的细胞,使其成为均匀分散的 细胞悬液。 4. 用吸管将培养液加入冻存管中,离心(1000r/min,10分钟)。 5. 去上清液,加入与细胞悬液等量的冻存液,用吸管轻轻吹打使细胞均匀 6. 冷存管置于4℃10分钟----20℃30分钟----80℃16~18小时(或隔夜)---液氮槽vaporphase长期储 存。-20℃不可超过1h,以防止胞内冰晶过大,造成细胞大量死亡,亦可跳过此步骤直接放入-80℃冰箱中,惟存活率稍微降低一些。 7.记录每一个冷冻管的位置以确保在以后应用时能够找到每一个冷冻管。 细胞复苏 1.室内紫外消毒;培养基、PBS于37℃恒温水浴预热备用。 2.自液氮罐中取出冷冻管,立即放入37℃水槽中快速解冻,离心。 3.去上清,加入培养基,吹打,然后移入培养瓶中,用培养基清洗冻存管,清洗液也移入培养瓶中。 4.于培养瓶中加入适量培养基,放入CO2培养箱中培养 5.记录复苏日期;次日换液。

诱导分化成熟脂肪细胞方案

Sigma的试剂:IBMX(Sigma I-7018) Dexamethasone (Sigma D-4902) Insulin (Bovine; Sigma I-5500) gibco血清:小牛血清(GibcoBRL-Cat#16170-078/Lot #1060198) 胎牛血清(GibcoBRL-Cat# 10437-028/Lot # 1026566) 培养基DMEM;(GibcoBRL-Cat# 11965-084) MEM Sodium Pyruvate (100mM; GibcoBRL Cat#11360-070) Pen/Strep/Glutamine (100x P/S/G; GibcoBRL Cat#10378-016) 一: 本次3T3-L1细胞共一25cm3培养瓶消化后传代分为2个10cm培养皿,3天后每个10cm皿分别传代3个10cm皿。共6个10cm皿,将其中5个皿细胞冻存于-80°,将一个10cm皿中3t3-l1细胞分别接种于一个6孔板一个12孔板其中4孔和2个10cm皿,待2个10cm皿中细胞铺满90%后消化冻存于-80。 二:6孔板和12孔板4孔即将用于分化。两者均在细胞铺满90%左右接触抑制2d开始加诱导剂,诱导方案严格按照之前计划的施行,诱导剂①培养2d后换为诱导剂②培养2d,后换诱导剂③培养,以后每48h换液,均采用诱导剂③,8天左右即可看到脂滴,此次整个诱导过程共用14天,出脂滴后继续48h换液,目的主要是获得更多的脂肪细胞。 三:3t3-l1诱导分化过程整体较为顺利,之前考虑到的诸如细胞可能贴壁不牢,易漂浮的情况基本未出现(漂浮很少),诱导剂配置过程中由于剂量极低,担心的浓度不准问题,后证明对分化影响不是很大。 一、诱导液配制 1、4,3-异丁基-1-甲基黄嘌呤溶液(IBMX)配制。分子量222,几乎不溶于水,现配现用,过滤除菌。100×母液(50mmol/L):IBMX+940ul超纯水+60ul 1mol/L KOH。每毫升培养基加10ul IBMX.

细胞传代培养

细胞传代培养(胰蛋白酶消化法) 具体操作: 一. 传代前准备: 1.预热培养用液:把已经配制好的装有培养液、PBS液和胰蛋白酶的瓶子放入37℃水浴锅内预热。 2.用75%酒精擦拭经过紫外线照射的超净工作台和双手。 3.正确摆放使用的器械:保证足够的操作空间,不仅便于操作而且可减少污染。 4.点燃酒精灯:注意火焰不能太小。 5.准备好将要使用的消毒后的空培养瓶,放入微波炉内高火,8分钟再次消毒。 6.取出预热好的培养用液:取出已经预热好的培养用液,用酒精棉球擦拭好后方能放入超净台内。 7.从培养箱内取出细胞:注意取出细胞时要旋紧瓶盖,用酒精棉球擦拭显微镜的台面,再在镜下观察细胞。 8.打开瓶口:将各瓶口一一打开,同时要在酒精灯上烧口消毒。 二.胰蛋白酶消化; 1.加入消化液:小心吸出旧培养液,用PBS清洗(冲洗),加入适量消化液(胰蛋白酶液),注意消化液的量以盖住细胞最好,最佳消化温度是37℃。 2. 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倒置显微镜下观察消化细胞,若胞质回缩,细胞之间不再连接成片,表明此时细胞消化适度。 3.吸弃消化液加入培养液:弃去胰蛋白酶液,注意更换吸管,加入新鲜的培养液。 三.吹打分散细胞: 1.吹打制悬:用滴管将已经消化细胞吹打成细胞悬液。 2.吸细胞悬液入离心管:将细胞悬液吸入10ml离心管中。 3.平衡离心:平衡后将离心管放入台式离心机中,以1000转/分钟离心6-8分钟。 4.弃上清液,加入新培养液:弃去上清液,加入2ml培养液,用滴管轻轻吹打细胞制成细胞悬液。 四.分装稀释细胞: 1.分装:将细胞悬液吸出分装至2-3个培养瓶中,加入适量培养基旋紧瓶盖。 2.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量,必要是计数。注意密度过小会影响传代细胞的生长,传代细胞的密度应该不低于5×105/ml。最后要做好标记。 五.继续培养: 用酒精棉球擦拭培养瓶,适当旋松瓶盖,放入CO2培养箱中继续培养。传代细胞2小时后开始贴附在瓶壁上。当生长细胞铺展面积占培养瓶底面积25%时为一个+,占50%为++,占75%时为+++。 传代细胞培养注意事项: 1.严格的无菌操作 2.适度消化:消化的时间受消化液的种类、配制时间、加入培养瓶中的量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消化过程中应该注意培养细胞形态的变化,一旦胞质回缩,连接变松散,或有成片浮起的迹象就要立即终止消化。

体外细胞培养

第一讲体外细胞培养的基本技术 ●体外细胞培养条件和基本技术 ●体外细胞培养 ●体外培养物的生长生物学 ●细胞系和细胞株 ●培养物的冷冻与复苏 ●培养物的污染、检测和排除 ●一、体外细胞培养条件和基本技术 体外细胞培养的优缺点 优点:简化细胞的生长环境,方便施加实验因素,便于观测实验结果,便于获得均一细胞群,能够进行大规模生物制品的生产。 体外细胞培养不足之处:培养对象脱离了机体的整体支配和调控,细胞间在一定程度上失去组织联系及相互作用。体外培养条件下的生长发育情况与在体时的情况存在一定差异,分析实验结果时必须考虑这种差异。 一、体外细胞培养条件 (一)、体外培养实验室 1. 准备室 2. 培养室:基本条件要求:清洁、无菌、干燥、不通风,并具有适宜的光线。空气调节用中央空调或分体式空调机。室顶安装紫外灯等消毒装置。 3. 缓冲室 4. 其他实验室 (二)、体外培养的设备和器具 设备:1. 超静工作台,生物安全柜,净化室 2. 培养箱:温度,湿度,pH值 3. 倒置显微镜 4. 水净化装置:去离子水净化装置,石英玻璃蒸馏器, 超纯水装置 5. 冰箱 6. 离心机7. 冷冻保存装置 8. 高压蒸汽消毒装置:电热干燥箱,pH计,天平 培养器具:1. 过滤除菌装置:Zeiss 滤器,抽滤式玻璃简易型滤器, 针头式加压塑料小滤器 2. 培养器皿:(1)溶液瓶(2)培养瓶(3)培养皿 (4)多孔培养板(5)离心管 3. 移液器 4.筛网:金属筛网(不锈钢网、铜网),尼龙筛网 (三)培养用液 ?水和平衡盐溶液(balanced salt solution, BSS) 水:离子交换水,蒸馏水 平衡盐溶液:主要成分:无机盐和葡萄糖 常用BSS: PBS ,Ringer Earle ,D-Hanks,Hanks ?培养液:1.天然培养液:1)血清:小牛血清,胎牛血清(fetal bovine serum, FBS),马血清,2)水解乳蛋白,3)胚胎渗出液 2.合成培养液:合成培养基的种类MEM,RPMI 1640,McCoy 5A,HAM F12等

诱导分化成熟脂肪细胞方案

诱导分化成熟脂肪细胞 方案 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

Sigma的试剂:IBMX(Sigma I-7018) Dexamethasone (Sigma D-4902) Insulin (Bovine; Sigma I-5500) gibco血清:小牛血清 (GibcoBRL-Cat#16170-078/Lot #1060198) 胎牛血清(GibcoBRL-Cat# 10437-028/Lot # 1026566) 培养基DMEM;(GibcoBRL-Cat# 11965-084) MEM Sodium Pyruvate (100mM; GibcoBRL Cat#11360-070) Pen/Strep/Glutamine (100x P/S/G; GibcoBRL Cat#10378-016) 一: 本次3T3-L1细胞共一25cm3培养瓶消化后传代分为2个10cm培养皿, 3天后每个10cm皿分别传代3个10cm皿。共6个10cm皿,将其中5个皿细胞冻存于-80°,将一个10cm皿中3t3-l1细胞分别接种于一个6孔板一个12孔板其中4孔和2个10cm皿,待2个10cm皿中细胞铺满90%后消化冻存于-80。 二:6孔板和12孔板4孔即将用于分化。两者均在细胞铺满90%左右接触抑制2d开始加诱导剂,诱导方案严格按照之前计划的施行,诱导剂①培养2d后换为诱导剂②培养2d,后换诱导剂③培养,以后每48h换液,均采用诱导剂③,8天左右即可看到脂滴,此次整个诱导过程共用14天,出脂滴后继续48h换液,目的主要是获得更多的脂肪细胞。 三:3t3-l1诱导分化过程整体较为顺利,之前考虑到的诸如细胞可能贴壁不牢,易漂浮的情况基本未出现(漂浮很少),诱导剂配置过程中由于剂量极低,担心的浓度不准问题,后证明对分化影响不是很大。 一、诱导液配制 1、4,3-异丁基-1-甲基黄嘌呤溶液(IBMX)配制。分子量222,几乎不溶于水,现配现用,过滤除菌。100×母液(50mmol/L): IBMX+940ul超纯水+60ul 1mol/L KOH。每毫升培养基加10ul IBMX.

无血清原代培养人前脂肪细胞并诱导分化

无血清原代培养人前脂肪细胞并诱导分化1 朱惠娟,史轶蘩,邓洁英,龚凤英 中国医学科学院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100730) E-mail:huijuanzhu@https://www.360docs.net/doc/5a453636.html, 摘 要:采用胶原酶消化法从人皮下脂肪中分离并原代培养人前脂肪细胞,通过对细胞形态学的观察、油红O对细胞内脂质染色,以及脂肪细胞标志性酶G-3-PDH活性的测定对细胞进行鉴定。摸索在无血清条件下培养并诱导人前脂肪细胞分化为成熟脂肪细胞的条件。在无血清的基础培养基中前脂肪细胞可以维持增殖,增殖期的第3-10天为对数增长期。无血清分化培养基培养4天后细胞形态逐渐变圆,并出现球性脂滴,脂滴的数量逐渐增多至分化培养的第21天到达顶峰。在无血清培养的状态下成功诱导前脂肪细胞向脂肪细胞的分化,为研究激素或细胞因子对前脂肪细胞的增殖或分化机制的研究打下了的基础。 关键词:无血清培养,原代培养,前脂肪细胞,增殖,分化 1.引言 随着全球经济的迅猛发展和物质的高度丰富,肥胖症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取代感染性和营养不良性疾病威胁人类的健康。导致机体肥胖的脂肪组织是由脂肪细胞、前脂肪细胞、微血管内皮细胞和细胞外的基质成分组成的(1),过多热量以甘油三脂的形式存储在脂肪细胞内,脂肪细胞是在不同的转录因子诱导一系列特异基因表达下由前脂肪细胞分化而来的,而前脂肪细胞起源于胚胎中胚层的多能干细胞(2-4)。目前认为在胚胎期就存在分化的脂肪细胞,在胚胎发育的后期和出生后的儿童期脂肪细胞迅速分化,到了成人期,虽然主要以脂肪细胞的体积增加为主,但前脂肪细胞仍然保留了分化能力,在适当的生理条件诱导下能够不断地分化成为脂肪细胞。目前对前脂肪细胞的研究主要是通过体外细胞培养的方法进行的。目前体外用于前脂肪细胞和脂肪细胞研究的细胞系主要有三类:1)来自胚胎的全潜能(totipotent)胚胎干细胞,能生成各种细胞系(ES细胞)(5)。12)以C3H10T1/2、NIH3T3为代表的多潜能(multipotent)干细胞系;3)以3T3-L1、3T3-F442和Ob17为主的前脂肪细胞系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前脂肪细胞分化为脂肪细胞研究的细胞系。此外2001年, Wabitsch M和他的同事报道了用一例Simpson- Golabi-Behmel syndrome (SGBS)的患者脂肪组织分离出前脂肪细胞首次建立的人前脂肪细胞系(6)。但是非整倍体的前脂肪细胞系在诱导成为永生细胞的过程中细胞的分化能力会受到影响,甚至丧失了其体内的固有生理环境,尤其是前脂肪细胞系不能反映不同年龄、不同部位的脂肪细胞的生物学特点。而原代培养的细胞刚刚离体, 1本课题得到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资助(20020023051) - 1 -

原代细胞培养和传代培养的方法及其注意事项

初代培养 原理 将动物机体的各种组织从机体中取出,经各种酶(常用胰蛋白酶)、螯合剂(常用EDTA)或机械方法处理,分散成单细胞,置合适的培养基中培养,使细胞得以生存、生长和繁殖,这一过程称原代培养。 仪器、材料及试剂 仪器:培养箱(调整至37℃),培养瓶、青霉素瓶、小玻璃漏斗、平皿、吸管、移液管、纱布、手术器械、血球计数板、离心机、水浴箱(37℃) 材料:动物组织块 试剂:1640培养基(含20%小牛血清),0.25%胰酶,Hank′s液,碘酒 初代消化培养法 1. 准备:取各种已消毒的培养用品置于净化台面,紫外线消毒20分钟。开始工作前先洗手、75%酒精擦拭手至肘部。 2. 布局:点燃酒精灯,安装吸管帽。 3. 处理组织:把组织块置于烧杯中,用Hanks液漂洗2~3次,去除血污;如怀疑组织可能污染,可先置于含有青链霉素的混合液中30~60分钟。 4. 剪切:用眼科剪把组织切成2~3毫米大小的块,以便于消化。加入比组织块总量多30~50倍的胰蛋白酶液,然后一并倒入三角烧瓶中,结扎瓶口或塞以胶塞。 5. 消化:或用恒温水浴,或置于37℃温箱消化均可,消化中每隔20分钟应摇动一次,如用电磁恒温搅拌器消化更好。消化时间依组织块的大小和组织的硬度而定。 6. 分离:在消化过程中见消化液发混浊时,可用吸管吸出少许消化液在镜下观察,如组织已分散成细胞团或单个细胞,立即终止消化,随即通过适宜不锈钢筛,滤掉尚未充分消化开的组织块。低速 (500~1000转/分)离心消化液5分钟,吸出上清,加入适量含有血清的培养液。 7. 计数:用计数板计数,如细胞悬液细胞密度过大,再补加培养液调整后,分装入培养瓶中。对大多数细胞来说,pH要求在7.2~7.4范围,培养液呈微红色,如颜色偏黄,说明液体变酸,可用NaHCO3调整。 8. 培养:置于36.5℃温箱培养,如用CO2温箱培养,瓶口需用纱布棉塞或螺旋帽堵塞,纱布塞易生霉菌,每次换液时需要换新塞。 初代组织块培养法 1. 剪切:把组织小块置于小烧杯或青霉素小瓶中,用Hanks液漂洗二三次以去掉表面血污,吸静Hanks液,用眼科剪反复剪切1mm3块为止。 2. 摆布:用弯头吸管吸取若干小块,置于培养瓶中,用吸管弯头把组织小块摆布在培养瓶底部,小块相互距离以0.5cm为宜,每一25ml培养瓶底可摆布20~30块。 3. 轻轻翻转培养瓶,另瓶底向上,注意翻瓶时勿另组织小块流动,塞好瓶塞,置36.5℃温箱培养2小时左右(勿超过4小时),使小块微干涸。 4. 培养:从微箱中取出培养瓶,开塞,46度斜持培养瓶,箱瓶底脚部轻轻注入培养液少许,然后缓缓再把培养瓶翻转过来,让培养液慢慢覆盖附于瓶地上的组织小块。置温箱中静止培养。待细胞从组织块游出数量增多后。再补加培养液。

最新 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分离培养方法-精品

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分离培养方法 间充质干细胞属于成体干细胞,广泛存在于骨髓、脂肪和脐带等组织,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干细胞体外分离培养方法的,供大家阅读查看。 大面积皮肤缺损、重度烧伤的传统修复方法-自体或异体皮肤移植,因存在免疫排斥和供区不足等缺陷而限制了广泛临床应用。近年来,干细胞相关机制及应用的研究为皮肤创伤的治疗带来了新突破。研究显示,间充质干细胞能维持皮肤稳态和促进皮肤创面修复,其机制包括促进细胞分化、免疫调节和分泌生长因子来促进创面再上皮化和血管形成[1-2].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humanadipose-derivedmesenchymalstemcells,hAD-SCs)是由Zuk等[3]首次从抽脂术脂肪中分离出的一类具有多向分化能力的细胞群,因其具有来源丰富、容易获取和扩增快等优点,是组织工程的理想种子细胞。本实验旨在提供一种有效的hADSCs体外分离培养方法,为以后临床细胞移植提供实验基础。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成人腹部大网膜脂肪组织7例取自江苏大学附属医院产科剖宫产手术患者,年龄17~33岁,平均为26岁,健康状况良好,无系统性疾病。低/高糖DMEM、Ⅰ型胶原酶(Gibco公司),胎牛血清(Hyclone公司),鼠抗人单克隆抗体CD29-FITC、CD44-FITC、CD45-FITC、CD73-FITC、CD90-PE、CD105-PE、CD166-PE、HLA-DR-PE及其相应同型对照(eBio-sciences公司),地塞米松、抗坏血酸磷酸盐、β-甘油磷酸钠、吲哚美辛、3-异丁基-1-甲基黄嘌呤(IBMX)、胰岛素(Sigma公司). 1.2方法 1.2.1hADSCs细胞分离培养产科无菌条件下取出腹部大网膜脂肪组织约 10ml,PBS清洗,剪碎,0.1%Ⅰ型胶原酶37℃消化45min,10%胎牛血清终止消化,离心,沉淀重悬,200目细胞筛过滤,再离心。加入完全培养液(含10%胎牛血清、1×双抗的低糖DMEM)重悬,以5×104/ml接种于6孔板,置于37℃,5%CO2培养箱中培养,48h后首次换液,之后每周换液2次,待细胞生长至80%融合时,0.25%胰酶-0.02%EDTA消化传代。实验时用第3~9代细胞。 1.2.2细胞免疫表型检测取消化消化贴壁的第3代hADSCs,1000r/min离心5min,用PBS重悬分装于1.5ml的EP管中,每管100μl,细胞密度为105/ml,加入鼠抗人CD29、CD44、CD45、CD73、CD90、CD105、CD166E、HLA-DR等单克隆抗体及其同型对照。4℃避光孵育30min,PBS洗2次,加PBS300μl重悬后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抗原。 1.2.3细胞生长曲线和倍增时间取处于对数生长期的第3、6和9代细胞,消化贴壁细胞,将细胞按5×103/孔接种于24孔板,分7组,每组3孔,置培养箱培养。每24h用台盼蓝计数一次,每次计3孔,取其平均数;连续计数7d,

胚胎干细胞体外培养

胚胎干细胞体外培养 (一)胚胎干细胞的来源 目前胚胎干细胞的主要来源有:①囊胚的ICM及受精卵发育至桑葚胚之前的早期胚胎细胞;②从胚胎生殖嵴及肠系膜中分离原始生殖细胞PGCs后培养建系的胚胎生殖细胞(embryonic germ cells,EG细胞),也具有ESCs的特性,可以分化为各种类型的成熟细胞;③体细胞核转移(somatic cell nuclear transplantation,SCNT)至去核卵母细胞后培育出来的全能细胞。其中囊胚的ICM最为常用。 (二)胚胎干细胞的分离 1.分离获取ESCs的时间:以既保证ESCs的全能性又要有足够的细胞数量为原则来确定ESCs分离获取的最佳时间。以ICM为ESCs来源时:小鼠取3~5天囊胚;猪取9~10天囊胚;羊取7~8天囊胚;牛取6~7天桑葚胚或早期囊胚;人取7~10天囊胚。以PGCs取ES细胞时:小鼠取1 2.5天胎儿生殖嵴;大鼠可取10.5天尿囊、中胚层组织块、12.5天背肠系膜或1 3.5~1 4.5天生殖嵴;牛取29~35天胎儿生殖嵴;人取35~63天的生殖嵴。 2.分离获取ESCs的方法:从PGCs分离ESCs的方法常为机械剪切与消化相结合法,即把采取的胚胎组织充分剪碎,采用EDTA、EDTA/胰酶消化。 从囊胚分离ICM的方法主要有三种: (1)免疫外科学方法:体外培养的小鼠胚泡去除透明带后,经兔抗JCR小鼠脾脏细胞抗血清(抗H-26)作用30分钟,移至1∶6稀释的新鲜豚鼠血清中作用30分钟,Hank’s液冲洗,此时胚泡的滋养外胚层呈空泡状,用眼科手术刀挑去死了的滋养层细胞,留存ICM 细胞用于培养。这种方法利用囊胚腔对抗体的不通透性,通过抗体、补体结合对细胞的毒性杀伤作用,去除滋养层细胞,保留ICM细胞进行培养。 (2)组织培养法:在小鼠受精2.5天后切除卵巢,给予外源激素,使胚胎继续发育,但延缓着床,4~6天后,由子宫冲取胚泡进行培养。结果滋养层细胞生长并推开饲养层细胞,在培养皿底壁上铺展;而ICM细胞增殖,垂直向上生长,形成卵圆柱状结构,在显微镜下用细玻璃针挑出这种柱状结构,消化传代。Evans和Kaufman采用这种方法第一个建立了小鼠ESCs系。 (3)显微外科学方法:小鼠受精后3~4天,由子宫冲取胚泡,利用显微操作系统直接从胚泡中吸出ICM细胞进行培养。 由于免疫外科学方法需要特殊的试剂去除透明带和滋养层,易对内细胞群造成损伤,而显微外科学方法需要专门的仪器设备,且对人员的技术水平要求较高,均难以推广应用。组织培养法将胚泡接种在饲养层上,模拟体内胚泡的着床,更接近自然发育过程,内细胞群增殖旺盛,较易获得胚胎干细胞样集落。 (三)胚胎干细胞的培养和建系 ESCs的分离培养和建系是其得以应用的前提。ESCs建系的原理是:将分离获取的ICM 或PGCs与饲养层共同培养,使之增殖而又保持其未分化状态,这样代代相传从而使ESCs

实验五 细胞的传代培养

实验5 细胞的传代培养 一、实验目的 熟练掌握动物细胞的传代培养法。 二、实验原理 哺乳动物细胞的传代培养是几乎所有细胞生物学实验的基础。当细胞在培养瓶中长满后就需要将其稀释分种成多瓶,细胞才能继续生长,这一过程就叫传代。传代培养可获得大量细胞供实验所需。 三、仪器、材料与试剂 1仪器 CO2培养箱,倒置显微镜,超净台 2材料 培养瓶,试管,移液管,巴斯德吸管,废液缸,75%酒精棉球,酒精灯,细胞。 3试剂 完全培养基(RPMLl640或DMEM),0.25%胰蛋白酶,D-Hanks液。 四、实验步骤 1.入无菌室之前用肥皂洗手,用75%酒精擦拭消毒双手。 2.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确定细胞是否需要传代及细胞需要稀释的倍数。将培养用液置37℃下预热。 3.超净台台面应整洁,用75%酒精溶液擦净。 4.打开超净台的紫外灯照射台面20min左右,关闭超净台的紫外灯,打开抽风机清洁空气。 5.点燃酒精灯,取出无菌试管,刻度吸管;安上橡皮头;插在无菌试管内。 6.打开细胞培养瓶,过酒精灯火焰后斜置于酒精灯旁的架子上。 7.倒掉培养细胞的旧培养基。酌情可用2-3mL Hanks液洗去残留的旧培养基,或用少量胰酶涮洗一下。 8.加入胰酶消化液,盖好瓶盖后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当细胞收回突起变圆时立即翻转培养瓶,使细胞脱离胰酶,然后将胰酶倒掉。注意勿使细胞提早脱落入消化液。

9.加入少量的新鲜培养基,反复吹打消化好的细胞使其脱壁并分散,再根据分传瓶数补加一定量的含血清的新鲜培养基(7-10mL/大瓶,3-5mL/小瓶)制成细胞悬液,分装到新培养瓶中。盖上瓶盖,适度拧紧后再稍回转,以利于CO2气体的进入,将培养瓶放回CO2培养箱。 10.对悬浮培养细胞,步骤7-9不做。可将细胞悬液进行离心去除旧培养基上清,加入新鲜培养基,然后分装到各瓶中。 五、注意事项 1.传代培养时要注意无菌操作并防止细胞之间的交叉污染。所有操作要尽量靠近酒精灯火焰。每次最好只进行一种细胞的操作。培养用液应严格分开。 2.每天观察细胞形态,掌握好细胞是否健康的标准:健康细胞的形态饱满,折光性好,生长致密时即可传代。 3.如发现细胞有污染迹象,应立即采取措施,一般应弃置污染的细胞,如果必须挽救,可加含有抗生素的BSS或培养基反复清洗,随后培养基中加入较大量的抗菌素,并经常更换培养基等。 六、实验报告 1.试述传代培养的步骤和注意事项,并指出哪些是关键步骤? 2.细胞传代培养的目的是什么?

人脂肪干细胞(ADSCs)体外培养的研究及应用进展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5a453636.html, 人脂肪干细胞(ADSCs)体外培养的研究及应用进展 作者:徐巧瑜等 来源:《中国美容医学》2012年第13期 干细胞是一类具有自我更新与增殖能力的细胞,按其分化阶段不同分为胚胎干细胞与成体干细胞,目前对成体干细胞的研究较为广泛。人的脂肪干细胞(adipase derived stem cells,ADSCs)是来源于脂肪组织的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及多向分化的能力,在适宜诱导条件下可以分化为成骨细胞、脂肪细胞、软骨细胞等。自从2001年ZUK[1]首次通过吸脂术抽取脂肪组织悬液培养出多能干细胞,ADSCs因其取材方便,一次取材获取的细胞数量大,对供体创伤 小等优点已成为近年来种子细胞的研究热点。 1 ADSCs的获取 脂肪组织是人体中含量最丰富的组织,占正常体重的10%~29%[2]。它的存在主要有两种形式:棕色脂肪组织及白色脂肪组织。其中棕色脂肪组织仅在婴儿期发挥作用,而白色脂肪组织在人体起到储存及释放能量的调节器作用,主要分布在腹腔内的网膜、肠、肾周及臀部、大腿、腹部的皮下区域[3]。因此研究重点集中在白色脂肪组织。目前,ADSCs主要通过局部脂肪切除术及抽脂术后的脂肪组织中获取,但Vallee等[4]发现由抽脂术获得的脂肪有更好的成 脂潜力、重建三维脂肪替代物能力。供者的年龄也是影响ADSCs的因素。一般来说供者的年龄越小,细胞增生能力越好,反之亦然。然而,AustL等[5]却认为ADSCs的衰老与供体的体质指数呈负相关,而与年龄无关。取材部位不同,ADSCs数量凋亡倾向也不同。Schipper等[6]发现人前臂脂肪组织中含有更多的脂肪干细胞,而腹部的ADSCs不容易凋亡;腹部似乎比臀部或大腿更有利于获取ADSCs[7]。 2 ADSCs分离培养 2.1分离:目前常用的是酶消化法,将脂肪组织剪碎后采用胶原酶或胰酶消化、过滤离心后,使用含血清的培养基将沉淀重悬后接种于培养瓶中。沉淀物是多种细胞的混合物,又称为血管基质成分(Stromal vascular fraction,SVF),其中含有内皮细胞、周细胞、平滑肌细胞、前脂肪细胞、间充质干细胞及血液来源的细胞,常需传代来纯化。 2.2 培养:体外培养需要合适的生长条件,培养基的选择很重要。常用的培养基有DMEM、a-MEM、RPMI1640。Lee等[8]报道L-DMEM比a-MEM更适合培养ADSCs。Mischen等[9]研究表明低糖更有利于维持ADSC的多分化潜能,而培养液中的抗生素对ADSC 的细胞表型和分化能力无影响。Bunnell等[10]认为25%血清浓度可能使ADSC向脂肪细胞分化,而低氧低血清可增加ADSC凋亡。对于最优的糖浓度及血清浓度尚不明确。为了消除动物血清的使用带来的不良影响,部分文献开始介绍低人血清培养基或无血清培养基的使用。

细胞体外培养时为什么会贴到培养皿壁上

生物学通报2007年第42卷第9期细胞体外培养时为什么会贴到培养皿壁上 刘梅芳徐国恒‘(北京大学医学都生理系北京100083) 北京市第22中学的生物学教师陈珊问:动物细胞培养时为什么会出现贴壁现象? 答:第1。绝大部分细胞在机体内的环境下是与其他细胞或者细胞外基质结合的,不是孤立存在的。第2,细胞与细胞或者细胞外基质结合的物质基础以及在体外培养中贴壁的物质基础是什么。 在体内,大部分细胞不是孤立存在的(血液中的细胞除外)。一般一种细胞具有一种特定的功能.不同种细胞有机组合在一起就构成能够完成较为完整的一项功能的器官。细胞之问,细胞与细胞外基质之间结合在一起,这使得每一部分组织或者器官具有一定的外形及特定的功能。血液在体内是起运输作用的,不停地流动,要通过只有几个“m的毛细血管,所以血液中的细胞是单个存在的。否则就会发生血管阻塞。但是它们受到刺激.其表面与黏附有关的蛋白会被激活然后与其他细胞或细胞外基质结合.如血小板接触到破损内皮下的胶原被激活而黏附在局部,从而发挥止血的功能;如巨噬细胞可以将衰老的红细胞、血液中凋亡的中性粒细胞结合并将其吞噬,这些都应该是属于细胞之间的结合。另外有些研究表明细胞必须与其他的细胞发生联系才能够生存.如果没有其他细胞或者细胞外基质与之结合.此细胞就会发生凋亡,称为失巢凋亡。 细胞在体外培养的条件下的贴壁,首先并不是所有的细胞在体外培养的情况下都会贴壁,但大部分来自实体组织器官的细胞都会贴壁。贴壁的过程可能是这样的。细胞首先分泌细胞外基质,这种细胞外基质黏附在支持物的表面(培养瓶,培养皿的底面),然后细胞通过其表面表达的黏附因子与这些细胞外基质结合。所以细胞贴壁与否与细胞本身分泌细胞外基质的能力以及细胞本身表达的黏附分子的数量有关,也与培养皿壁的表面结构有关。 细胞贴壁的过程使形态发生很大变化.细胞变形运动是细胞内骨架本身和细胞外基质共同作用的结果。细胞为什么要贴壁,可以想象一下.密度大于培养基的细胞(绝大部分细胞)会沉在底面上,那么细胞要生存必定改善这个环境。分泌细胞外基质,然后很自然就贴附在底面上了,而悬浮细胞.如淋巴细胞由于重力原因沉在培养瓶的底面,但是并不贴附,这可能与细胞表面的黏附分子少,以及分泌的细胞外基质过少有关.有人研究用细胞外基质处理培养器皿的底面.即增加细胞外基质,可以使悬浮的淋巴细胞贴壁。另外悬浮生长的细胞系THP一1受到某些药物刺激之后也可以贴壁.这可能与细胞本身分泌的细胞外基质以及细胞表面的黏附分子表达增多有关。密度小于水的细胞,如脂肪细胞,漂浮在液面上。所以不可能贴在底面上.但是如果将培养液加满,那么细胞能够与培养瓶上面的壁接触同样可以贴壁。因此可以说,细胞贴壁是适应环境的一种反应。 (E—IIlail:xug@bjwLI.edu.cn) (BH) 欢迎订阅2008年《生物学教学》杂志 《生物学教学)杂志是由华东师范大学主办,向国内外正式发行的全国教育类核心期刊。国内统一刊号:cN31一I009,c4.国际标准刊号:1004—7549。读者对象以中学生物学教师为主,兼顾高校和其他生物学工作者。主要栏目有:生物科学综述、国家课程标准与实验教材、现代教育论坛、教育教学研究、课堂教学设计与实践、信息技术、国外教育动态、考试与命题、实验教学、科技活动、教学参考、生物学科技信息、科学技术与社会、读者之窗等。另外,封面、封底刊登生物照片。 《生物学教学》杂志为80页,月刊,国际标准16K,2008年定价:7.00元,全年84元。国内订购:全国各地邮局,代号4—450。国外订购:中国国际图书贸易公司(北京399信箱,邮编:100044),代号:M5105。如果错过了邮局订购时间,可以与杂志社联系邮购。杂志社地址:华东师范大学《生物学教学》杂志社,邮编:200062.电话02l一62232225。电子信箱:swxiw@bio.ecnu.edu.cn。

体外培养细胞的种类和命名

体外培养细胞的种类和命名 体外培养细胞的名称,随培养细胞技术的发展和细胞种类的增多而演变。最早采用的名称为细胞株(Cell strain),以后又出现细胞系(Cell Line)一词,两者曾一度混用致概念不明确,导致文献中也很混乱。我国也曾有类似情况,在我国尚未制定出统一名词前,本书用的名词基本参考Schaeffer,W.I.(1979)和国内有关会议、以及国内外杂志常用名词为准。 (一)初代培养 初代培养又称原代培养,即直接从体内取出的细胞、组织和器官进行的第一次的培养物。一旦已进行传代培养(Subculture)的细胞,便不再称为初代培养,而改称为细胞系。 (二)细胞系 初代培养物开始第一次传代培养后的细胞,即称之为细胞系。如细胞系的生存期有限,则称之为有限细胞系(Finite Cell Line);已获无限繁殖能力能持续生存的细胞系,称连续细胞系或无限细胞系(Infinite Cell Line)。无限细胞系大多已发生异倍化,具异倍体核型,有的可能已成为恶性细胞,因此本质上已是发生转化的细胞系。无限细胞系有的只有永生性(或不死性),但仍保留接触抑制和无异体接种致癌性;有的不仅有永生性,异体接种也有致瘤性,说明已恶性化。这两种不同性质的无限细胞系,在国内外文献中对这些名词的应用上也常不十分严格。为概念上的明确,本书中对有恶性的无限细胞系采用“恶性转化细胞系”一词表示可能更妥。而对那些只具永生性而无恶性的细胞系,则用无限细胞系或转化细胞系即可。当前流传的NIH3T3、Rat-1、10T1/2等均属这类细胞系。 由某一细胞系分离出来的、在性状上与原细胞系不同的细胞系,称该细胞系的亚系(Subline)。 (三)克隆细胞株 从一个经过生物学鉴定的细胞系用单细胞分离培养或通过筛选的方法,由单细胞增殖形成的细胞群,称细胞株。再由原细胞株进一步分离培养出与原株性状不同的细胞群,亦可称之为亚株(Substrain) (四)二倍体细胞 细胞群染色体数目具有与原供体二倍细胞染色体数相同或基本相同(2n细胞占75%或80%以上)的细胞群,称二倍体细胞培养。如仅数目相同,而核型不同的即染色体形态有改变者为假二倍体。二倍体细胞在正常情况下具有限生命期,故属有限细胞系。但随供体年龄和组织细胞的不同,二倍体细胞的寿命长短各异。人胚肺成纤维细胞可传50代土10代,人胚肾只有8~10代,人胚神经胶质细胞15~30代;如从老龄个体取可传50则细胞生存期更短。由不同年龄供体取材建立的二倍体细胞系可供研究衰老之用。为保持二倍体细胞能长期被利用,一般在初代或2~5代即大量冻存作为原种(Stook Cells),用时再进行繁殖,用后再继续冻存,可供长期使用或延缓细胞的衰老。 (五)遗传缺陷细胞 从有先天遗传缺陷者取材(主要为成纤维细胞)培养的细胞,或用人工方法诱发突变的细胞,都属遗传缺欠细胞。这类细胞可能具有二倍体核型,也可呈异倍体。 (六)肿瘤细胞系或株 这是现有细胞系中最多的一类,我国已建细胞系主要为这类细胞。肿瘤细胞系多由癌瘤建成,多呈类上皮型细胞,常已传几十代或百代以上,并具有不死性和异体

T细胞体外培养

目前应用于临床的治疗的T细胞有如下几种: 1、CD3AK细胞 CD3AK细胞全称为抗CD3单克隆抗体激活的杀伤细胞,当淋巴细胞与抗CD3单克隆抗体共育2-3天,淋巴细胞可以明显增殖,此种激活为一次性完成,淋巴细胞一经激活即无需抗CD3单克隆抗体持续存在而发挥作用。只会在加入低剂量的IL-2继续培养即可维持起活跃增殖,经2-3周培养后可获得大量的表现为CD3+、CD4以及CD8+的混合体,且随时间延长,CD3+和CD8+双阳性细胞的比例增加,而CD4+和CD8+双阳性的比例则下降。因此,CD3AK细胞在表型上似乎接近于CTL。 具体培养方法: 1、培养前1天以含CD3Ab 5 mg/L的磷酸盐缓冲液 (PBS)20 ml平铺培养瓶,4℃过夜包被; 2、培养第1天弃去PBS,以PBS冲洗2 次及1640培养液 冲洗1次,加入1 000 U/ml的 IFN-γ,置于37℃体积分数为5%C02的饱和湿度培养箱中; 3、24小时后加入1 000 U/ml的lL-2。 4、继续培养 2、CIK细胞 CIK细胞的全称为细胞因子活化的杀伤细胞,它是在多种细胞因子(IFN-γ,CD3单抗,CD28单抗,IL-2和IL-1)作用下,外周血单核细胞可以被定向诱导并大量增殖成为具有抗肿瘤活性的细胞群。CIK细胞的表型主要为CD3+CD56+,是来源于PBMC中的T细胞(CD3+CD56-)。

具体培养方法: 3、LAK细胞 LAK细胞全称为淋巴因子激活的杀伤细胞,可在外周血单核细(PBMC)中加入IL-2体外培养4-6天,能诱导出一种非特异的杀伤细胞,称为LAK细胞。LAK细胞的前体细胞是NK细胞和T细胞。 4、TIL细胞 TIL细胞的全称为肿瘤浸润淋巴细胞。它的制备方法与LAK细胞相似,所不同的是TIL的细胞来源是肿瘤组织中分离的浸润淋巴细胞,用少量的IL-2细胞刺激后,能大量扩增表型为CD4+及CD8+为主的T细胞。 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分离实验 血标本:EDTA(2%)盐抗凝血:采集后可4度保存不超过半天,尽量早处理。10ml抗凝血分2份(分离淋巴细胞可稍多)。 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分离步骤: 1.吸出10ml新鲜抗凝血(含2%EDTA)至50ml离心管中,加入 10mlPBS混匀,此时共20ml; 2.2个50ml离心管内分别加入10ml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分离 分层液; 3.向装有分层液的50ml的离心管分别加入10ml稀释样品,注意缓 慢加入,不要冲破液面,2000r/min离心20分钟; 4.巴氏管插入液面,轻吸灰白色的淋巴细胞层,放入另一个离心管 中,避免吸入分层液和血浆(2管混入一个离心管); 5.加入5ml PBS,1800r/min离心5分钟; 6.弃上清,取沉淀,再次加入5mlPBS混匀成细胞悬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