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上古音简说(课资类别)
上古音
上古音常识
二、谐声系列推演法。
诒怡饴贻 治 佁笞 胎苔抬 殆迨怠
三、异文通假声训互证 分韵不同原因 一、对韵脚的认识不同
现存《诗经》的本子从分章断句到训诂讲解都源于汉人的 说经,也没有韵例的标示。某处是韵或非韵,完全靠不同诗章 之间的比较,从经验出发去玩味。所以人们自古以来对《诗经》 的韵例就有不同的认识。对韵例的认识不同,所取韵脚字自然 不同,分部也必然受到影响。
上古音常识
存着上古音的一些特点。
七、对音材料
汉王朝与西域诸国来往,史书记载了一些音译词;东汉时 代开始翻译佛经,音译词大量增加;这类可以反映那个时代的 读音情况。 南无,梵文Namo 研究的主要方法 一、韵脚字系联法 利用《诗经》求出韵脚字;利用其他韵文进行验证。 1、《诗经》的韵例 2、《诗经》韵脚字归纳 3、其他韵文验证 这是上古韵部研究最主要的方法
上古音常识
研究利用的资料
一、韵文资料
其中最重要的是《诗经》,它是划分先秦韵部的主要根据; 其次则有《楚辞》和群经、诸子里的韵语;两汉时代有汉赋、 乐府民歌。 这是研究上古韵部及声调的主要资料,是我们讲解的重点 内容。 需要说明的问题: 《诗经》当中的十五国风,都是反映当时口语用韵的民歌。 但是,对于这种口语音的押韵系统,历来有两派不同的观点: 一为方言、无系统派,一为雅言、有系统派。但是上古方言情 况究竟怎么样,现在没搞清楚,因此有关上古音系目前的研究 成果只能介绍后一派的成果。
上古音常识
二、对某些特殊的押韵现象认识不同。
对于特殊押韵的,不能机械地运用韵脚系联法。 (解释上节课同学疑问:声母代表字和韵部代表字的发音 问题。比如“见”,拟音为K,不是说“见”在上古时读K, 而是“见”的声母是K,是用“见”代表K这个声母。韵部代 表字同此。)
第三节 上古音 第四节 近古音
4.古无正齿音(章组近端,庄组归精)
章组近端: 钱大昕《舌音类隔之说不可信》:
– 古人多舌音,后代多变为齿音,不独知彻澄
三母为然。(上古不仅知彻澄读如端透定, 中古属齿音的章昌船上古亦读如端透定。)
例证:“雕”“调”等(中古属端母) 皆从“周”(中古章母)得声。 黄侃《论声韵条例古今同异》、周祖谟 《禅母古音考》等文章,说明章组在上 古读如舌头音端透定。☆
本节思考题
1.前人对上古声母考察的结论,哪些可以 成立,哪些不能完全成立,为什么? 2.上古韵部与中古韵部相比,有什么特点? 3.什么是“同谐声者必同部”?什么叫 “阴阳对转”? ☆
第四节 近古音
一、近古音:
– 指元明清时期以北方方言为基础的中原一带
的语音,也叫“中原雅音”。
二、《中原音韵》
☆
1.古无轻唇音
– 提出: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卷五)
– 结论:
– “凡轻唇之音,古读皆为重唇。凡今人所谓轻
唇者,汉魏以前皆读为重唇,知轻唇之非古 矣。”(也就是说,上古没有非敷奉微等轻唇 音,这四母在上古归为帮滂並明四母。 )
依据: (1)经传异文:
– 《诗经· 邶风· 谷风》:凡民有丧,匍匐救之。(匍,
第三节 上古音
2.研究方法:
– (1)系联《诗经》韵脚字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卫风· 氓》)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埘,日 之夕矣,牛羊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 (《王风· 君子于役》) 蚩、丝、谋、淇、丘、期、媒、哉、埘、来、 思为同韵部☆
上古音简说教学课件
3.從韻腳的距離來看,大致可以分爲三種: (1)句句押韻。《詩經》押韻一般都很密, 句句押韻的不少。 • 《靜女》第一章:“靜女其姝,俟我於 城隅。愛而不見,搔首踟躕。”(侯部) • 《碩鼠》第一章:“碩鼠碩鼠,無食我 黍。三歲貫女,莫我肯顧。逝將去女,適 彼樂土。樂土樂土,爰得我所?”(魚部)
(2)隔句押韻。一般是奇句不押韻,偶 句押韻。這是《詩經》裏最常見的押韻方 式。 • 《關雎》第三章:“參差荇菜,左右采 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之部) • 《關雎》第一章:“關關雎鳩,在河之 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幽部)
2.上古無舌上音 • 錢大昕《十駕齋養新錄》:“古無舌頭舌上 之分,‘知’‘徹’‘澄’三母,„„求之古 音,則與‘端’‘透’‘定’無異。”
①店(端):占(知)
篤(端):竹(知)
②《周禮·師氏》:“掌王中失之事。”“中” (知)通“得”(端)。
3.“娘”“日”二母歸“泥” • 章太炎《古音娘日二紐歸泥說》: “古音有舌頭‘泥’紐,其後別之,則 舌上有‘娘’紐,半舌半齒有‘日’紐, 於古皆‘泥’紐也。”
(幽): (侵)
上古聲調研究
• 段玉裁:古無去聲 • 江有誥:古有四聲 • 黃 侃:古有平、入二聲 • 王 力:古有長平、短平、長入、字的中古音 • 丁聲樹、李榮《古今字音對照手冊》 •《漢語大字典》,《漢語大詞典》 2.查詢漢字的上古音 • 郭錫良《漢字古音手冊》 • 唐作藩《上古音手冊》
陽聲韻 蒸[ əŋ ] 冬[ u ŋ ] 東[ ɔŋ ] 陽[ a ŋ ] 耕[ e ŋ ] 真[ en ] 文[ ən ] 元[ an ] 侵[ əm ] 談[ am ]
1.陰聲韻 入聲韻 陽聲韻 • 左邊豎行都是沒有韻尾或元音結尾,稱 “陰聲韻”; • 右邊豎行都是鼻音結尾,稱“陽聲韻”; (以[-m]、[-n]、[- ŋ]結尾) • 中間豎行都是塞音結尾,稱“入聲韻”。 ([-p]、[-t]、[-k]都是塞音,中古入聲字 就是指以這三種輔音結尾的字。現在南方不 少方言仍保留著入聲)。
古今语音的异同及上古音简说资料课件
探索语音演变的机制
目前对于语音演变的机制仍有许多未知之处,未来研究可以通过实 验语音学等方法,深入探索语音变化的内部机制和规律。
谢谢
THANKS
研究问题
在古今语音的演变过程中,哪些因素导致了语音的变化?上 古音与其他时期语音的差异表现在哪些方面?如何通过对比 分析古今语音的异同,揭示语音演变的规律和机制?
02 古今语音的异同概述
CHAPTER
语音发展历程
01
02
03
古代汉语语音
古代汉语语音的发展可以 追溯到先秦时期,经历了 多个历史阶段的演变。
声调的变化
古代汉语的声调与现代汉 语存在较大差异,声调的 发展对于语音变化具有重 要影响。
语音变化的原因
社会历史因素
地理文化因素
语音变化受到社会历史因素的影响, 如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革。
不同地区的语音受到地理文化因素的 影响,导致不同方言之间的语音差异 调整、语言发展的规 律等。
研究意义
通过对古今语音的对比研究,可以揭示语音演变的规律和机制,进一步深化对语 言学和历史文化的理解。同时,对于语言教学、语音识别和自然语言处理等领域 也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研究目的与问题
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系统地梳理古今语音的异同,并探究上古音的特 点及其演变规律。通过对古今语音的对比分析,揭示语音演 变的内在机制,为语言学研究和历史文化传承提供有力支持 。
历史文化研究
语音是文化的载体,古今语音的异同对于历史文化研究具 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古代语音的研究,可以还原历史文化 面貌,了解古代社会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宗教信仰等 方面的信息。
古代汉语精品课程3
音韻教案:第三章 上古音(上)
发布时间: 2008-11-24 10:50:27 被阅览数: 5811 次
第三節 上古音
教學重點:
*《釋名》:“房(奉),旁(並)也,在堂兩旁也。”《史記·六國表》:“秦始皇二十八年,為阿房宮。二世元年,就阿房宮。”宋本皆作“旁”,“旁”、“房”古通用。
*《周易·系辭下》“古者庖(並)犧氏之王天下也”,孔安國《尚書·序》“古者伏(奉)犧氏之王天下也”。
*《後漢書·杜篤傳》:“摧天督(端)。”注:“即天竺(知)國。”
*《檀弓》:“洿其宮而豬(知)焉。”注:“豬,都(端)也。南方謂都為豬。”
*《書·禹貢》:“大野既豬(知)。”《史記》作“既都”(端)。
未縈繩,一曰急弦之聲。從糸爭聲,讀若旌。”又如《左傳·成公二年》:“請曲縣繁纓以朝。”《經典釋文》:“繁,步幹反。”
重文
重文是指古籍中重出的古今異體字。《說文解字》中除正文收了9353個小篆字外,同時又將一些異體的籀文及古文(戰國時期秦國以外的六國文字)收列於小篆之下,如:“份,文質僣(“備”之誤)也。從人分聲。《論語》曰:‘文質份份。’彬,古文份。……”
(一) 研究上古聲的材料和方法
研究上古聲母主要依據的是先秦兩漢古籍中的異文、聲訓、注音、重文、通假字、聯綿字等材料。其方法一般是通過這些材料反映的事實證明中古的某些聲母在上古是否存在,然後從中古聲母中去掉那些被證明在上古不存在的聲母,剩下的便是上古的聲母。研究上古聲母還有一項重要的材料,即諧聲字,不過清人只認識到諧聲字是研究上古韻部的材料,而對諧聲字在研究上古聲母方面的妙用,沒有引起足夠的注意。第一個把諧聲字作為研究上古聲母的材料、並通過系統歸納同聲旁字組的方法以確定上古聲母的學者是西人高本漢。下面我們對幾項主要材料作一個簡單的說明。
华中师范大学-古代汉语常识部分试题以及答案
古代汉语常识部分(十八)古书的注解(讲授内容)一、古书注解的概况和体例1、汉代的注释传笺2、唐代的注释疏正义《五经正义》《十三经注疏》3、宋代的注释朱熹4、清代的注释衍文脱文二、旧注的常用术语1、曰为谓之2、谓3、貌之貌4、犹5、之言之为言6、读曰读为读若读如1.名词解释:疏、正义、传、笺。
(P672)“传”就是对“经”的解说。
正义:解释经传而得义之正者称为“正义”,“注”、“说”有时也可称为“正义”。
“疏”:“疏”是相对“注”而言的,在注的基础上再进一步作注就叫做“疏”。
“疏”是对注的解释。
笺:“笺”本来是对传的阐发和补充,后来只指注解的意思。
注:“注”指对古书的注解,狭义的“注”只指注解,而广义的则包括传、笺等。
2.十三经注疏⏹周易正义魏.王弼、东晋.韩康伯注, 唐.孔颖达等正义⏹尚书正义西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等正义⏹毛诗正义西汉.毛亨传、东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等正义⏹仪礼注疏东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春秋左传正义晋.西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周礼注疏东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礼记正义东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春秋公羊传注疏东汉.何休解诂、唐.徐彦疏⏹春秋谷梁传注疏东晋.范宁注、唐.杨士勋疏⏹孝经注疏唐玄宗注、北宋.邢昺疏⏹尔雅注疏晋.郭璞注、北宋.邢昺疏⏹论语注疏魏.何晏注、北宋.邢昺疏⏹孟子注疏东汉.赵岐注、北宋.孙奭疏3.了解《诗经》、《史记》三家注、《汉书》、《三国志》、《老子》、《庄子》、《楚辞》等名著在唐代以前的名家注解。
⏹战国策注,东汉,高诱。
⏹吕氏春秋注,东汉,高诱。
⏹楚辞注,东汉,王逸,宋洪兴祖补注。
⏹老子注,魏,王弼,河上公;周易注,魏,王弼。
⏹庄子注,晋,郭象,《世说新语》以郭象窃向秀之书。
⏹国语注,吴,韦昭。
⏹论语注,梁,皇侃。
⏹荀子注,唐,杨倞。
⏹管子注,唐,尹知章。
⏹史记三家注,裴骃集解,司马贞索隠,张守节正义。
⏹汉书集注,唐,颜师古。
⏹文选注,唐李善、五臣注。
第三节上古音简说
第三节上古音简说目录一上古韵部一研究上古语音的材料方法二上古韵部(一)概念含义(二)上古韵部研究的历史进程(三)王力《汉语语音史》所定周秦古韵30部及其拟音(四)几个与上古韵部有关的概念二上古声母声调一上古声母(一)关于上古声母的重要论断(二)上古声母系统(三)上古声母小结二上古声调三上古音知识运用一判断古音相同相近的意义二判定上古字音相同相近的方法一上古韵部一研究上古语音的材料方法1 研究上古韵母的材料方法(1)先秦韵文《诗经》、《楚辞》等;系联法归纳(2)《说文》谐声字;通过谐声系统印证《诗经》分部并扩大每一部的归字2 研究上古声母的材料方法(1)材料更为零散:先秦两汉古籍中的异文(异体字)、声训、注音(直音法注音材料)、重文(说文收录的古籀别体)、通假字、联绵字等。
(2)方法通过这些材料反映的事实证明中古的声母在上古是否存在,然后从中古声母中去掉那些被证明在上古不存在的声母,剩下的便是上古的声母。
二、上古韵部(一)概念含义两汉以前的语音依照能否在一起押韵的情况而分成的若干组。
(二)上古韵部研究的历史进程1 唐宋时代的“叶音”说没有古今音不同的观念,用当时语音读《诗经》,遇押韵不和谐处,就临时改读成自认为合适的读音。
盛行于宋代,代表作:吴棫《毛诗补音》(已佚),朱熹《诗集传》注音可窥见其大致情形(一说朱氏《诗集传》叶音完全采自吴氏《毛诗补音》)。
2 陈第的古今语音不同说(1)陈氏学说概括:“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
”(2)陈氏著作:《读诗拙言》——总述古音学见解;《毛诗古音》、《屈宋古音义》——古音学说的实践。
详细考查了《诗经》、《楚辞》的每个押韵字,凡是认为古今读音不同的,都标出古音,并注出证据。
但只是随字注音,没有做古韵分部工作。
3 古音学的奠基者——顾炎武分古韵10部,初步确定了古韵分部的规模。
顾氏对古韵研究的贡献可以概括为三点:其一,高度评价陈氏古今语音不同的学说,继续举起批判叶音说的旗帜,进一步廓清叶音说的流毒,同时比较全面地论述了古音学的有关问题,初步建立了古音学理论。
上古音
以祈尔爵。” • 祈、求,古群母字,双声。
• (2)以叠韵字相通法。 • 《尔雅· 释言》:“流,求也。” • 流、求,古幽部字。 • 《白虎通义· 五行》:“辰,震也。” • 辰、震,皆属文部。
以双声叠韵字相通 • 以双声叠韵音近字相通 • 《诗·小雅·巧言》:“君子信盗,乱是用暴。” 毛传:盗,逃也。 • 盗、逃均属上古定母宵部。
上古声母的几个论断
• • • • • • • 钱大昕:古无轻唇 古无舌上 章炳麟:娘日归泥 黄 侃:照二归精 照三归端 曾运乾:喻三归匣 喻四归定
• 古无轻唇:谐声材料如,“古读冯为慿,本从 冰得声”,“古读發如撥”,“古读汾如盆”, “敷读如铺”,“方读如旁”,“古音逢如蓬 (薄红切)”。 • 假借如,《左传· 襄公廿四年》:“部娄无松 柏。”《说文》:“附,附娄,小土山也。 《春秋传》曰:‘附娄无松柏。’”据《说 文》,“部娄”是“附娄”的假借字,“附” 是正字。 • 经传异文如,《诗经· 邶风· 谷风》“匍匐救之”, 《礼记· 檀弓》引作“扶服”,《家语》引作 “扶伏”。 • 汉人声训如,《说文》:“方,併船也。” 《风俗通》:“伏者,别也,变也。伏羲始别 八卦,以变天下。”
“陈留封丘县北有桐牢”,是蟲、桐同音之证。)
• “彫雕琱鵰皆从周声,调亦从周声,是古读周亦如 雕也。”“古音竹如笃……笃、竺并从竹得声…… (竺)经典多用笃,以其形声同耳。”
• 娘日归泥
• 谐声如,而声有耐;如字从女,女声又有奴;乃声 有仍,日声有涅,等等。而、仍、如、日今读日母, 女今读娘母,耐、奴、涅读泥母。 • 声训如,郑玄注《易》“宜建侯而不宁”,高诱注 《淮南子》“行柔而刚,用弱而强”,皆读“而” 为能,能字读泥母。 • 同源如,古文以入为内。 《释名》:“入,内 也。”内字读泥母。 • 假借如,《庄子· 逍遥游》:“淖约如处子。”李颐 曰:“淖约,柔弱貌。”明古音弱与淖同。弱,日 纽;淖,泥纽。
古音概说2014.2.23
(二)“通假”与“六书”中“假借”的 异同
“六书”中有“假借”,东汉的文字学家 许慎在《说文解字· 叙》中解释为“本无其 字,依声托事”,即造字的时候,没有为 语言中的某个词另造一个新的形体来记录
它,而是在已经造好的字中,找一个音同
或音近的现成汉字来记录。
(二)“通假”与“六书”中“假借”的 异同 “通假”与“假借”的不同:(1)六书
(
(一)何为古音通假 “通假”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一种用字现
象,在这个概念中,“假”是借的意思,
“通”指的是两个字在意义和用法上可以 相沟通,即可以把其中的一个字当另一个 字来用,“通假”二字结合后的含义,就 是通过借用的方式使二字相通,把借来的 字当本字用。
(一)何为古音通假
说得科学一点,“通假”是古人写作时,没有 按照汉字记词的规则来用字,临时用与该用的字 音同或音近的另一个字,来表达所要表达的意义, 即“用别字”。然后相沿成习,成为一种特殊的 用字习惯。
(二)上古音的声类 教材p1055 2.古无舌上音/古多舌头音(上古没有舌面前 塞音) 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 舌音类隔之说不 可信》:“古无舌头舌上之分,知彻澄三 母,……求之古音,则与端透定无异。”钱 氏认为上古没有舌上音知彻澄三母,中古读 知彻澄三母的字,在上古分别读作舌头音端 透定三母。
3. “娘、日”二母归“泥”(上古没有舌尖 后鼻音和擦音) 章太炎《古音娘日二纽归泥说》: “古音有舌头泥纽,其后别之,则舌上有 娘纽,半舌半齿有日纽,于古皆泥纽 也。”。
褚、堵、睹、赌、都、者
(三)上古音的韵部 p1053-1054 (3)其他学者的古韵研究:
江 永:《古韵标准》,十三部。Βιβλιοθήκη 戴 震:《声类表》,二十五部。
第六章 上古音
顧炎武的十部
1、東冬鐘 江; 2、脂之微 齊佳皆灰咍,支半,尤半; 3、魚虞模 侯,麻半; 4、真諄臻文欣元魂痕 寒桓刪山先仙; 5、蕭宵肴豪 幽,尤半; 6、歌戈,麻半,支半; 7、陽唐,庚半; 8、耕清青,庚半; 9、蒸登; 10、侵覃談鹽添咸銜嚴凡。
顧炎武的功績 顧氏的功績在於開始“離析唐韻”,而不再是簡單的歸併。 離析了支韻(第二、六部) 離析了尤韻(第二、五部) 離析了麻韻(第三、六部) 離析了庚韻(第七、八部)
5、谐声字。谐声字即形声字。 童——撞蹱 二、研究上古声母的方法 方法是:通过以上材料反映的事实证明中古的某些声母在上 古是否存在,然后从中古声母中去掉那些被证明在上古不 存在的声母,剩下的便是上古声母。 具体来说,以上五种材料每一种都包括两个不同的方面: 异文: 两种不同的书写形式 声训: 被释词与训释词
第一节 上古音的声母
一、研究上古声母所依据的材料和方法 依据的材料有: 1、异文。异文指上古文献中同一词的几种不同的书写形式, 如“伏羲”与“庖羲”。 2、声训。声训指古注释家对被释词用同音词或近音词所作 的训释,如《释名》:“房,旁也。室之两旁也。” 3、注音。注音指古注释家用同音字或反切为某些字所注的 音,如《经典释文》:“繁,步干反。” 4、重文。古籍中重出的古今异体字。 《说文》:“份,文质備也。《论语》曰:文质份份。彬, 古文份。” 彬——份 古今异体字。
根据王力,中古阴声韵大部分去声字在上古 属于长入,小部分属于平上; 中古阳声韵的去声字在上古全部属于平上。 换个角度:根据王力,中古的去声字有两个来源: 上古的长入和平上。阳声韵的去声字全部来自上 古的平上,阴声韵的去声字大部分来自上古的长 入,小部分来自上古的平上。
今人的上古五声说: 從《詩經》用韻的情況來看,上古已經有獨立的 去聲,因此,近來有學者主張在王力聲調系統基 礎上加上一個去聲,即上古有五個聲調。
(二十六)上古音简说
2.研究材料和方法之二:谐声偏旁归类
段玉裁首创古韵谐声表。
段玉裁认为,声符相同的字古代属于同一韵部。提出 “同声必同部”的归字方法。例如: 皮声: 皮 披 疲 陂 波 跛 玻 菠 破 坡 颇 婆 彼 被 者声:者 赭 猪 诸 著 煮 渚 箸 楮 褚 堵 睹 赌 都 嘟 “仪”是歌部字,声符“义”。可以推定,“义、蚁、 议”也是歌部字。
江有诰提出上古有四声。
黄侃主张古有平、入二声。王力主张古有平入二声,但各分长 短,并解释上古到中古的声调演变情况:长平为平,短平后 变为上,长入后变为去,短入为入。
2.研究声调的材料认识问题
四声通押现象是汉语诗歌的普遍现象(格律诗不反映口语)。 天净沙· 秋思 [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鸦家涯:平声。马:上声。下:去声) 卖花声· 怀古 [元]张可久 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伤心秦汉,生民涂 炭,读书人一声长叹。 (岸炭叹:去声。山关:平声) 山坡羊· 潼关怀古 [元]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踟蹰,伤心秦汉经行 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聚:上声。怒路 处:去声。都蹰:平声。土苦:上声) 显然,不能据此得出元代汉语无去声或无上声的结论。 我们倾向于认为:古有四声,与后代的四声基本一致。
王 力:《汉语语音史》,诗经时代二十九部,楚辞时代三 十部。
罗常培、周祖谟、周法高:三十一部。
李新魁:《汉语音韵学》,三十六部。
四、上古声母的研究
1.古无轻唇音
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凡轻唇者,古皆读为重唇。” 重唇音:帮滂並明 轻唇音:非敷奉微
材料之一:形声字
悲(帮),非声(非) 板版(帮),反声(非)
王力古代汉语课件14常识(二六)
(二十六)上古音简说一、汉语语音发展四个分期:上古音—先秦两汉—《诗经》音中古音—六朝到唐宋—《切韵》音系公元601隋陆法言《切韵》、北宋陈彭年《广韵》近古音—元明清—元代北曲公元1324元周德清《中原音韵》现代音—公元1900北京音系二、上古音研究“古音学”之名,是清代学者针对“今音学”而提出的,是研究先秦两汉语音(包括声、韵、调)情况的学科。
古音学孕育于六朝,萌芽于宋代吴棫、郑庠,发轫于明代陈第,兴起于清初康熙年间,清乾隆、嘉庆时达到高峰。
1、上古韵母研究①六朝人已觉先秦韵文如《诗经》《易经》《楚辞》等不押韵、拗口→陆德明、朱熹等提出“韵缓说”古人用韵宽而不严、“叶韵说”临时改变韵脚的读法以求叶韵→南宋吴棫主张“古转声通”改读后相通、“古通”两个以上韵部可通为一部,补充了“叶韵说”的不足,发展了“韵缓说”的思路→明末陈第《毛诗古音考》:“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亦势所必至。
”→明末清初顾炎武研究古韵第一人,首创古音研究二方法:诗韵系联法、古今韵(《诗经》韵字与《广韵》)比较法,分古韵为10部→江永13、戴震25、孔广森18、王念孙21、段玉裁首创谐声类推法17、江有诰21→章炳麟23、黄侃28、王力29→上古韵11类30部诗韵系联法:《诗经》1870多个入韵字通过“系联”,即A=B、B=C、C=A归纳成韵部。
古今韵比较法:唐韵是当时保存下来的唯一的语言材料,离析唐韵以求古韵,变更唐韵结构,还古韵以本来面目,也就是说,从离析唐韵来对比、分析、归纳,拿《诗经》韵字和中古的《广韵》音系比较,从《广韵》往上推,可合的合,该分的分,才能得出古今音的变化,进而确定“古本音”。
——根据《诗》韵和《说文》谐声建立的上古韵部,只是横向描写上古韵,即静态、共时的描写,拿中古音(今音)和古韵对比、分析,就能使上古韵部建立在语音发展演变的基础之上,换言之,把上古韵放在汉语语音史的发展系统之中,确立上古音在语音史上应有的地位。
音韵学课件2015版5章3节 上古调系
第五章上古音系第一節上古韻系第二節上古聲系第三節上古調系第四節上古音知識的運用第三節上古調系一.考察的主要材料和方法二.主要觀點三.結論第三節上古調系一.考察的主要材料和方法1.《詩經》等韻文2.諧聲偏旁3.異讀考察方法:①從中古往上古推斷。
②看上古詩歌入韻字屬於中古的什麽調類。
③如果上古詩歌入韻字是同調相押,那麽説明上古調類與中古一致。
反之,則不一致。
中古的聲調陰聲韻韻母韻尾聲調入聲韻平聲調上聲調去聲調入聲調平聲調上聲調去聲調陽聲韻⏹上古陽聲韻具有的調類:牀裳璋皇王《小雅·斯干》錦甚《小雅·巷伯》怨岸泮宴晏旦反《衛風·氓》-N 陽部平聲-m 侵部上聲-⏹元部上古陰聲韻具有的調類:陂荷何爲沱《陳風·澤陂》股羽野宇戶下鼠戶處《豳風·七月》誨寺《大雅·瞻卬》歌部平聲魚部上聲之部去⏹上古入聲韻(入聲調):虐謔蹻謔熇藥《大雅·板》律弗卒《小雅·蓼莪》揖蟄《周南·螽斯》-k 藥部中古:藥韻、沃韻-t 物部中古:術韻、物韻-p緝部中古:緝韻平上相押:巖瞻惔談斬監《小雅·節南山》洧思士《鄭風·褰裳》平聲平聲上聲上聲平去相押:原難歎《小雅·常棣》袪居故《唐風·羔裘》平聲平聲去聲去聲入聲與平上去聲相押:脩歗淑《王風·中谷有蓷》入聲平、去聲克富又《小雅·小宛》入聲去聲“慶”字與平聲相押:黃章章慶《小雅·裳裳者華》平聲去聲中古兄慶光喪方《大雅·皇矣》平聲“顧”字與上聲相押:土處顧《邶風·日月》上聲去聲中古滸父父顧《王風·葛藟》上聲第三節上古調系一.考察的主要材料和方法1.《詩經》等韻文2.諧聲偏旁3.異讀形聲造字選擇聲旁的主次:①韻母②聲母③聲調:①韻腹、韻尾②韻頭:①發音部位②發音方法⏹入聲調與入聲韻的聯係:入聲韻入聲調⏹因此人們在選擇入聲韻聲旁的時候,也必然同時選擇了它們的入聲調。
古代汉语教案10汉语音韵的基本概念及古音概述.doc
音韵汉语音韵的基本概念及古音概述【教学目的】1 •知识目标:了解汉语的咅节结构,了解占代的注咅方法,掌握占代汉语中的声、声母、韵、韵母、声调和平仄等概念;了解冇关上古、屮古韵部、声母、声调等的研究情况;2.技能口标:能区分出汉语音节中的声、韵、调;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汉语语音发展历史的关注和兴趣。
【教学重点】汉语的咅节结构;上占韵部、声母的研究。
【教学难点】古代汉语屮的声、声母、韵、韵母、声调和平仄等概念。
【所用课时】2学时【教学准备】朱振家古代汉语【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导入今天学习音韵部分讨论:语言的音、形、义、语法等各方面,变化最大的是什么?是音韵,今天我们就来讨论学习古代的音韵问题二、古今语音的异同1、占今韵母的异同。
古今韵母的不同比较容易察觉出来,许多古诗按照今音读起来已经不和谐To但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诗经》的研究者却不能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这种不和谐的现象,而是强改字音以求叶韵,这就是所谓的“叶音”说。
宋代朱熹《诗集传》就全面采用“叶音”说。
“叶音”说任意改读,完全没有什么客观的标准,对占咅采取一种形而上学的观点,不懂得占咅是发展变化的。
古今韵母的不同述表现在叠韵联绵词上。
冇不少叠韵联绵词今天读起来并不叠韵To2、古今声母的异同。
古今声母的不同首先表现在双声联绵词上。
古代_•些双声联绵词今天读起来也不是双芦了。
古代冇所谓三十六字母,字母是声母的代表字。
它们是:帮滂并明,非敷奉微,端透定泥,知彻澄娘,精清从心邪,照穿床审禅,见溪群疑,影晓匣喻,来日。
音韵学上按照三十六字母的发音部位的不同分为唇、舌、齿、牙、喉五类, 叫“五音”。
其屮唇音又分为重唇和轻唇,舌音又分为舌头和智慧,齿音又分为齿头和正齿,此外还分出一个半舌音和一个半齿音,合起来叫“七音” O3、古今声调的异同。
现代普通话的四声是阴平、阳平、上声、去声,而中古的四声是平、上、去、入。
中占到现代的变化有:平分阴阳、浊上变去、入派三声。
古代汉语常识之上古音
由“侧”字“福、直、意、特、食”五个字系 联进来了。
(三)上古三十韵部
最先对上古韵部进行归纳的是明末清初的顾炎 武,他通过对《诗经》的用韵的考查,得出上古 韵十部,其后有江永、戴震、段玉裁、孔广森、 江有诰、王念孙、章炳麟、黄侃等九人不断得出 新的结论,最后集大成者为王力。他最初分上古 韵为二十九部,后来从侵部分出冬部,成三十部:
P1064:暂定上古声母为三十二个.
1、古无轻唇音
古音学家把唇音分为重唇和轻唇两种。所谓重唇, 即今之“双唇音”,如普通话的b,p,m;所谓轻唇, 即今之唇齿音,如普通话的f,以及一部分-w,-v.
所謂“古無輕唇音”是指三十六字母中的 “非敷奉微”這組音在上古是不存在的。 這組音在上古讀作“幫滂並明”。輕唇音 是在唐末宋初時期從“幫滂並明”四母中 分化出來的。這項結論是清人錢大昕得出 的。
几个基本术语
清代音韵学家把上古韵部按其韵尾的不同,分为三个大 类:阴声韵、阳声韵、入声韵。
阴声韵:音韵学术语,一般多用于上古音研究中。凡是 韵母不带鼻音或塞音韵尾的,都叫阴声韵。换句语说, 凡韵尾是元音或者没有韵尾的韵母,就是阴声韵。
阳声韵:音韵学术语,多用于上古音研究中。凡是韵母 带鼻音韵尾的叫阳声韵。
(一)《诗经》的韵
《诗经》的用韵代表着先秦语音的韵母体系, 由于时代的发展,到汉魏六朝时,人们读 《诗》就感觉到很多地方不与当时的用韵一 致了,如何看待这种不一致,有人认为是 《诗经》的作者临时改变了读音,以求叶音 协韵。这就是所谓的“叶韵说”。
到南宋·朱熹为《诗》作《集传》就全面采 用叶音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上古音简说
目录一上古韵部
一研究上古语音的材料方法
二上古韵部
(一)概念含义
(二)上古韵部研究的历史进程
(三)王力《汉语语音史》所定周秦古韵30部及其拟音(四)几个与上古韵部有关的概念
二上古声母声调一上古声母
(一)关于上古声母的重要论断
(二)上古声母系统
(三)上古声母小结
二上古声调
三上古音知识运用
一判断古音相同相近的意义
二判定上古字音相同相近的方法
一上古韵部
一研究上古语音的材料方法
1 研究上古韵母的材料方法
(1)先秦韵文《诗经》、《楚辞》等;系联法归纳
(2)《说文》谐声字;通过谐声系统印证《诗经》分部并扩大每一部的归字
2 研究上古声母的材料方法
(1)材料
更为零散:先秦两汉古籍中的异文(异体字)、声训、注音(直音法注音材料)、重文(说文收录的古籀别体)、通假字、联绵字等。
(2)方法
通过这些材料反映的事实证明中古的声母在上古是否存在,然后从中古声母中去掉那些被证明在上古不存在的声母,剩下的便是上古的声母。
二、上古韵部
(一)概念含义
两汉以前的语音依照能否在一起押韵的情况而分成的若干组。
(二)上古韵部研究的历史进程
1 唐宋时代的“叶音”说
没有古今音不同的观念,用当时语音读《诗经》,遇押韵不和谐处,就临时改读成自认为合适的读音。
盛行于宋代,代表作:吴棫《毛诗补音》(已佚),朱熹《诗集传》注音可窥见其大致情形(一说朱氏《诗集传》叶音完全采自吴氏《毛诗补音》)。
2 陈第的古今语音不同说
(1)陈氏学说概括:“时有古今,地有南北,
字有更革,音有转移。
”
(2)陈氏著作:《读诗拙言》——总述古音学见解;
《毛诗古音》、《屈宋古音义》
——古音学说的实践。
详细考查了《诗经》、《楚辞》的每个押韵字,凡是认为古今读音不同的,都标出古音,并注出证据。
但只是随字注音,没有做古韵分部工作。
3 古音学的奠基者——顾炎武
分古韵10部,初步确定了古韵分部的规模。
顾氏对古韵研究的贡献可以概括为三点:
其一,高度评价陈氏古今语音不同的学说,继续举起批判叶音说的旗帜,进一步廓清叶音说的流毒,同时比较全面地论述了古音学的有关问题,初步建立了古音学理论。
其二,运用离析唐韵的方法归纳古韵,不再把《广韵》的每一个韵当作不可分割的整体,而是按《诗经》押韵的实际情况仔细地审宣定每一个韵字的归部,从而使古韵分部符合当时的语音实际。
顾氏所做的离析工作,直到今天仍然被音韵学者所称道。
其三,入声配阴声。
顾氏认为中古音以入声配阳声是配错了,但却同意他的上古韵入声配阴声见解,因为在《诗经》中常常有入声与阴声通押的事实。
直到今天,人们仍然认为上古入声配阴声是合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