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上古音简说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上古音简说目录

一上古韵部

一研究上古语音的材料方法

二上古韵部

(一)概念含义

(二)上古韵部研究的历史进程

(三)王力《汉语语音史》所定周秦古韵30部及其拟音(四)几个与上古韵部有关的概念

二上古声母声调一上古声母

(一)关于上古声母的重要论断

(二)上古声母系统

(三)上古声母小结

二上古声调

三上古音知识运用

一判断古音相同相近的意义

二判定上古字音相同相近的方法

一上古韵部

一研究上古语音的材料方法

1 研究上古韵母的材料方法

(1)先秦韵文《诗经》、《楚辞》等;系联法归纳

(2)《说文》谐声字;通过谐声系统印证《诗经》分部并扩大每一部的归字

2 研究上古声母的材料方法

(1)材料

更为零散:先秦两汉古籍中的异文(异体字)、声训、注音(直音法注音材料)、重文(说文收录的古籀别体)、通假字、联绵字等。

(2)方法

通过这些材料反映的事实证明中古的声母在上古是否存在,然后从中古声母中去掉那些被证明在上古不存在的声母,剩下的便是上古的声母。

二、上古韵部

(一)概念含义

两汉以前的语音依照能否在一起押韵的情况而分成的若干组。

(二)上古韵部研究的历史进程

1 唐宋时代的“叶音”说

没有古今音不同的观念,用当时语音读《诗经》,遇押韵不和谐处,就临时改读成自认为合适的读音。

盛行于宋代,代表作:吴棫《毛诗补音》(已佚),朱熹《诗集传》注音可窥见其大致情形(一说朱氏《诗集传》叶音完全采自吴氏《毛诗补音》)。

2 陈第的古今语音不同说

(1)陈氏学说概括:“时有古今,地有南北,

字有更革,音有转移。”

(2)陈氏著作:《读诗拙言》——总述古音学见解;

《毛诗古音》、《屈宋古音义》

——古音学说的实践。

详细考查了《诗经》、《楚辞》的每个押韵字,凡是认为古今读音不同的,都标出古音,并注出证据。但只是随字注音,没有做古韵分部工作。

3 古音学的奠基者——顾炎武

分古韵10部,初步确定了古韵分部的规模。

顾氏对古韵研究的贡献可以概括为三点:

其一,高度评价陈氏古今语音不同的学说,继续举起批判叶音说的旗帜,进一步廓清叶音说的流毒,同时比较全面地论述了古音学的有关问题,初步建立了古音学理论。

其二,运用离析唐韵的方法归纳古韵,不再把《广韵》的每一个韵当作不可分割的整体,而是按《诗经》押韵的实际情况仔细地审宣定每一个韵字的归部,从而使古韵分部符合当时的语音实际。顾氏所做的离析工作,直到今天仍然被音韵学者所称道。

其三,入声配阴声。顾氏认为中古音以入声配阳声是配错了,但却同意他的上古韵入声配阴声见解,因为在《诗经》中常常有入声与阴声通押的事实。直到今天,人们仍然认为上古入声配阴声是合理的。

4 清代以后学者的推进

江永——分古韵13部。深通等韵学,精于审音,批顾氏“考古之功多,审音之功浅。”

段玉裁——分古韵17部。入声配阴声。提出“同谐声必同部”的理论。

孔广森——分古韵18部,提出阴阳对转理论。

王念孙——分古韵21部,晚年为22部。

江有诰——最初分古韵20部,为21部。

章炳麟——分古韵23部。

王力——早年分古韵23部,与章氏23部稍有不同。

以上各家都是阴阳两分法。

戴震、黄侃:阴阳入三分法,主元音相同的阴声韵、阳声韵和入声韵相配,称为一类。

戴氏——分古韵9类25部

黄氏——分古韵11类28部。

王力在黄氏28部的基础上,又做了一番改易增补工作,确定周代《诗经》韵29部,战国《楚辞》韵30部。

(三)王力《汉语语音史》所定周秦古韵30部及其拟音

(四)几个与上古韵部有关的概念

(1)对转

主要指阴阳对转——阴声韵与阳声韵之间相互转变。

现代语音学分析——韵尾的增加或失落。

[-əり][-ən][-əm] →失落韵尾[-り][-n][-m →[ə];

[a] →增加韵尾[-り][-n][-m] →[-aり][-an][-am]。

多数学者把上古入声归并在上古阴声韵中,所以入声韵与阳声韵、入声韵与阴声韵之间的相互转变,也泛称阴阳对转。

如,“礙”、“凝”、“嶷”三字谐声偏旁同,依“同声必同部”原理,三字最初读音应相同或相近。但到了《诗经》里,它们已经起了变化,分属三个不同韵部了。

“礙”在“之”部,念[りə];“凝”在阳声韵“蒸”部,念[りjəり];“嶷”在入声韵“职”部,念[りjək]。因为“之”、“蒸”、“职”三部的主要元音相同,可以发生阴、阳、入对转的变化。

再如:

“负”、“背”——“之”、“职”对转;

“耐”、“能”——“之”、“蒸”对转;

“陟”、“登”——“职”、“蒸”对转。

(2)旁转

旁转指一个阴声韵变成另一个阴声韵、一个阳声韵变成另一个阳韵、一个入声韵变成另一个入声韵的情况。

从现代语音学角度分析,一个音节的收尾音不变,主要元音的舌位高低发生了变化。如“叩”、“考”都有敲打义,语音上是旁转的关系,“叩”属“侯”[ɔ]部,“考”属“幽”[ɣ]部,二者可旁转。

(3)旁对转

有时对转和旁转同时发生,也就是说,既有韵尾的增加或失落,又有舌位高低的变化,通常称这种现象为旁对转。

附※:

清代小学家说阴阳对转的时候,并没有掌握上述严格的科学定义,把凡是阴声韵与阳声韵在一起押韵、谐声、通假等现象,统统称为阴阳对转。比如:《诗·小雅·无将大车》第一章的押韵字是“尘、疧”,“尘”在真部,“疧”在脂部,真部拟音为[en],脂部拟音为[ei],这两部字在一起押韵,清人认为发生了阴阳对转——真部字变成脂部字,或者脂部字变成真部字。清人说对转,往往包括了旁对转。

比如:《诗·小雅·谷风》第三章的押韵字是“嵬、萎、怨”,“嵬、萎”在古韵微部,“怨”在古韵元部,微部拟音为[əi],元部拟音为[an],微元两部主元音不同,韵尾也不同,用对转理论解释这种押韵现象,应该是旁对转,但清人把这种押韵现象也称作阴阳对转。

清人还常常使转语、转音、音之转、声之转、一声之转等术语,所指都相当阴阳对转或旁转、旁对转。章炳麟《成均图》又创造了正对转、近旁转、次旁转、交纽转等名目繁多的术语,其实质相当于对转和旁对转。

第二节上古声母声调

一上古声母

(一)关于上古声母的重要论断

概念:指两汉以前的声母系统。

成就:研究晚,成就小。

原因:可供声母研究的文献资料太少。

清钱大昕提出“古无轻唇”“古无舌上”,揭开了古声母研究的序幕。以后经过章炳麟、黄侃、曾运乾等人继续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提出了一系列很有意义的见解,如“娘日归泥”,“照二归精、照三归知”,“喻三归匣,喻四归定”等。

这些重要论断为深入研究上古声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古无轻唇音

含义:两汉前没有唇擦音

提出者:钱大昕(清)

中古唇音:帮滂並明——重唇音

非敷奉微——轻唇音。

钱氏例证:

“匍匐”又可作“扶服”;

地名“文水”即“门水”;

“子贡方人”的“方人”即是“谤人”;

古书中的“毋”即是“莫”;

“封”即是“邦”;

“妃”读如“配”等等

其他例证:

春秋鲁国季氏封邑“费”今读。

秦阿房宫今音。

上古帝王伏羲氏,异文有作“包牺氏”、“庖牺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