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过爱情——舒婷《致橡树》主题再认识

合集下载

跨过爱情舒婷《致橡树》主题再认识-精选文档

跨过爱情舒婷《致橡树》主题再认识-精选文档

跨过爱情——舒婷《致橡树》主题再认识2018年10月23日,第二届全国文学教育与课堂教学高峰论坛在华中师范大学举行,邀请了舒婷、彭荆风、叶文玲等诗人作家现场讲学。

笔者有幸参会,聆听了舒婷先生关于《致橡树》创作过程及其对当前语文教学的感言,不由地重读《致橡树》;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又不得不对《致橡树》主题有了一种再认识。

《致橡树》是舒婷的代表作,常常作为“爱情诗”的典范之作来阅读。

高中语文第一册《教师教学用书》(人教社2018年版)“课文鉴赏说明”中明确地写道:它是诗人的成名作,也是她爱情诗的代表作。

我们语文教师90%以上的教师在讲授《致橡树》一课时也是把它当作一首经典的爱情诗来教学。

《致橡树》真的是一首爱情诗吗?还得从诗人舒婷创作《致橡树》的前后经历说起。

舒婷,原名龚舒婷,也名龚佩瑜,但“龚佩瑜”一名只是在龚氏族谱中出现。

后来写诗有了点名气,“就剩下了个光秃秃的‘舒婷’”(舒婷语)。

她1977年的时候,还是个20多岁的女孩,当时在一个小工厂上班,就在那一年的某个晚上,她与朋友在鼓浪屿散步,大家谈到了择偶的标准,有个朋友发表感慨:现在的女孩呀,太弱不禁风了,总得靠找个强有力的男友才能过下去……舒婷听了很气愤,回到宿舍的当夜就写下了一首名为“橡树”的诗,她认为,女性就“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就“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写完之后,她便托人将这首诗带给著名诗人艾青看,恰好诗人北岛去艾青家,看到了此诗。

北岛便给舒婷回了封信,并附上了自己的5首诗。

后来北岛将此诗题目改为了“致橡树”,最先发表在北岛创刊的油印刊物《今天》上,接着又张贴在北京西单民主墙上,受到了广大诗歌爱好者的喜爱。

后来,北岛推荐,此诗发表在1977年4月号《诗刊》上。

舒婷至今没收到稿费,说“北岛收了稿费,喝酒了”(舒婷语)。

我们再来读一读《致橡树》。

致橡树的爱情观是什么

致橡树的爱情观是什么

致橡树的爱情观是什么舒婷的《致橡树》是一首脍炙人口的爱情诗,它所表达的爱情观在当代社会仍然具有深刻的启示和价值。

在这首诗中,诗人首先否定了传统爱情中女性对男性的依附关系。

在过去的许多观念里,女性常常被视为男性的附属品,她们的价值似乎仅仅体现在对男性的顺从和服务上。

但舒婷通过诗歌大声疾呼:“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凌霄花攀附高枝,以他人的力量来彰显自己的存在,这显然不是诗人所向往的爱情模式。

这种依附式的爱情,让女性失去了自我,失去了独立的人格和尊严。

诗中还批判了单方面奉献的爱情。

“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鸟儿为绿荫歌唱,却只是一厢情愿地付出,而得不到同等的回应。

这样的爱情是不平衡的,一方无尽地给予,另一方却可能无动于衷。

这种单方面的奉献,往往会让付出的一方身心俱疲,最终可能在爱情中迷失自我。

那么,诗人所倡导的爱情观究竟是什么呢?是平等与独立。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橡树高大挺拔,木棉鲜艳而独立,它们各自以树的形象并肩而立。

这象征着在爱情中,男女双方应该是平等的,都有自己独立的人格和价值。

双方不应因爱情而失去自我,而是在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的基础上,共同成长,共同进步。

是相互理解与支持。

“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

”橡树和木棉的根在地下紧紧相连,象征着他们在心灵深处有着深厚的默契和情感的交融。

他们的枝叶在云端相互触碰,又寓意着他们在精神层面有着共同的追求和理想。

他们能够在生活中相互支持,在困难面前相互鼓励,共同面对风雨,却又有着属于彼此的独特空间和内心世界。

是共同分担与共享。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

”这意味着在爱情中,双方不仅要共同享受生活中的美好时光,更要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和困难。

他们既能在困境中携手并肩,又能在顺境中相互成就。

《致橡树》主题及爱情观再认识

《致橡树》主题及爱情观再认识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论文(设计)题目:《致橡树》主题及爱情观再认识福建省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本科段毕业论文题目:《致橡树》主题及爱情观再认识准考证号:068103201090学生姓名:郑艺荣指导教师:李诠林导师2008年03 月09日《致橡树》主题及爱情观再认识汉语言文学专业郑艺荣指导教师李诠林导师摘要:《致橡树》是一首高昂的爱情宣言,否定了传统所认定“绿水绕着青山转”、“藤缠树来树缠藤”式爱情模式,以“树”代替“藤”,明确地提出了一种理想的爱情, 它是建立在人格独立基础上的人际关系。

表达了一个成熟的知识女性对理想爱情的憧憬,喊出了女性对独立人格、健全心智、男女平等的向往和追求。

是从女性角度表现的理想爱情观,一种独立、平等、互依互助、既尊重对方存在又珍视自身价值的爱情观。

关键词:舒婷致橡树主题爱情观舒婷是朦胧诗的代表诗人。

舒婷擅长自我情感律动的内省、在把握复杂细致的情感体验方面表现出女性独有的敏感。

情感的复杂性、丰富性常常通过假设、让步等特殊句式表现得曲折尽致。

舒婷又能在一些常常被人们漠视的常规现象中发现尖锐深刻的诗化哲理,并写得既富有思辩力量,又楚楚动人。

她说: “我通过我自己深深意识到: 今天, 人们迫切需要尊重、信任和温暖。

我愿意尽可能地用诗来表现我对’人’的一种关切”。

[1 ] 舒婷正是以“自爱”这种充足的情感资源, 通过对人的信任尊重和对心灵的抚慰, 来表达她对现实和人的关切。

舒婷的《致橡树》,是在七十年代一经发表出来就有轰动效应的名作,是舒婷的代表作,最早见诸1979 年第4 期的《诗刊》上。

从那以来, 人们就一直把它作为一首爱情诗而倍加喜爱,常常作为“爱情诗”的典范之作来阅读。

高中语文第一册《教师教学用书》(人教社2004年版)“课文鉴赏说明”中明确地写道:它是诗人的成名作,也是她爱情诗的代表作。

语文教师90%以上的教师在讲授《致橡树》一课时也是把它当作一首经典的爱情诗来教学。

舒婷《致橡树》经典爱情诗及赏析

舒婷《致橡树》经典爱情诗及赏析

舒婷《致橡树》经典爱情诗及赏析舒婷《致橡树》经典爱情诗及赏析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看到过许多经典的古诗吧,古诗具有格律限制不太严格的特点。

古诗的类型多样,你所见过的古诗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舒婷《致橡树》经典爱情诗及赏析,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原文: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也不止像泉源,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做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坚贞就在这里: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脚下的土地。

作品赏析:《致橡树》一诗,采取“木棉树”的独白口吻与“橡树”对话,在当时的诗歌创作上,这种手法是具有开拓性的。

橡树是一种木质紧实而高大的用材树,而木棉树又叫英雄树,形象亦高大挺拔,是花树中最高大的一种。

我们不得不承认诗人在选取诗歌创作材料时的精心设计:橡树是那样适合代表男性的`阳刚之美,而木棉则又是那样贴切地代表了女性的自强自立以及与男性的平等要求。

诗人通过拟物化的艺术手法,用木棉树的内心独白,热情而坦城地歌唱自己的人格理想以及要求比肩而立、各自独立又深情相对的爱情观。

这首诗一诞生,橡树和木棉,就成为我国爱情诗中一组品格崭新的象征形象。

这组形象的树立,不仅否定了老旧的青藤缠树、花叶依风的旧的情爱描写模式,同时也超越了牺牲自我偏重于给予的互爱原则,完美地体现出富于人文精神的现代性爱品格:真诚、高尚的互爱,建立在各自独立的位置与人格的前提下。

舒婷《致橡树》的女性意识解读

舒婷《致橡树》的女性意识解读

舒婷《致橡树》的女性意识解读《致橡树》是一首现代诗歌,但是在其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舒婷对女性意识的探索和表达。

本篇文章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读《致橡树》中的女性意识。

一、爱情观舒婷在《致橡树》中表现出了她对爱情的特定态度。

在这首诗中,她将爱情比喻为对橡树的爱,认为爱情是不可避免的。

然而,这种爱情不是恋爱的轻浮,而是她对爱的一种坚定信仰。

她用“你若不来,我不嫁,人生残又何妨?”表达了对爱情的执着和坚持,甚至是对传统观念的一种反叛。

舒婷认为,爱情是互相追求,一旦找到了就要相守到永远。

二、身份意识《致橡树》中也有舒婷对自身身份的反思和认知。

首先,她在《致橡树》中表达了她是一个女性的身份。

诗中她认为,女性应该有自我追求和表达的权利,而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女性角色。

同时,舒婷也表达了对爱情中女性所扮演的角色的认识和反思。

她不再认为女性是依附于男性的附庸,而是主动地去寻找真爱,追求自己的幸福。

三、自我意识在《致橡树》中,舒婷表现出了对自身身份的巨大自信。

她不但要在爱情中追求自己的幸福,而且要在生活中追求自己的理想和事业。

在舒婷看来,爱情不是女性全方位的追求,而是自我实现的一部分。

因此,舒婷对爱情的坚持和追求,也包含了对自己成功的自信和奋斗。

四、婚姻观总之,舒婷的《致橡树》并不是一首关于恋爱的诗歌,而是她对现代女性自我追求和实现的一种表达。

在这首诗中,舒婷勇敢地挑战了传统观念,表达了对自己的认识和自信,并呼吁女性应该追求自身价值和精神追求,并以此来达到幸福和自由的生活。

[精品论文]舒婷《致橡树》爱情观的再思考

[精品论文]舒婷《致橡树》爱情观的再思考

目录前言 (1)1《致橡树》的独特意象 (1)1.1橡树意象 (1)1.2木棉意象 (2)2传统爱情观与《致橡树》 (3)2.1传统爱情观的界定 (3)2.2《致橡树》的传统爱情观 (4)2.2.1攀高结贵型 (4)2.2.2单方奉献型 (5)3现代爱情观与《致橡树》 (5)3.1《致橡树》创作背景及影响 (5)3.2《致橡树》的现代爱情观 (7)3.2.1地位平等 (7)3.2.2意识独立 (7)3.2.3相互依恋 (8)4现代爱情观与传统爱情观的对比 (8)4.1男女劳动分工情况 (8)4.2男女话语权与地位 (9)4.3男女婚后生活状况分析 (9)5关于《致橡树》爱情观的再思考 (11)5.1理想的爱情观 (11)5.1.1追求真挚而又纯粹的爱情 (11)5.1.2呼唤女性独立意识 (12)5.2现实意义 (13)结语 (14)参考文献 (11)致谢 (16)舒婷《致橡树》爱情观的再思考摘要:朦胧派诗人舒婷《致橡树》中否定了两种传统的爱情观,即攀高结贵型和单方奉献型,提出了一种现代爱情观,即独立平等型。

传统爱情观有其弊端,但也有一定的价值存在。

本文将传统爱情观与现代爱情观进行比较分析,找出两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进而深入探讨《致橡树》的“相互依恋又各自独立”的爱情观。

关键词:传统与现代;爱情观;再思考A Rethinking of the Concept of Love in《to the oak》of Shu ting Abstract: In《to the oak tree》,misty poet Shu ting negates two traditional views of love,that is,the expensive type of climbing and the single-side devotion type,and puts forward a modern view of love,that is,the independent and equal type.The traditional view of love has its drawback,but it also has certain value.This paper makes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traditional and modern love views, finds out the connection an-d difference between them, and then probes into the love views o f “mutual attachme-nt and independence” in《to the oak tree》.Keywords: tradition and modernity; view of love; rethinking前言朦胧派诗人舒婷的《致橡树》先是否定了两种传统的爱情观念,即攀高结贵型和单方奉献型,然后以橡树和木棉树为两组意象宣扬男女独立平等的爱情观,即男性像橡树一样牢固可靠,女性如木棉树一般坚强独立。

舒婷《致橡树》的女性意识解读

舒婷《致橡树》的女性意识解读

舒婷《致橡树》的女性意识解读1. 引言1.1 介绍舒婷《致橡树》的背景和主题《致橡树》是中国女诗人舒婷的代表作之一,首次发表于1977年。

这首诗通过橡树与恋人之间的对话,表达了女性在爱情中的矛盾情感和追求自我价值的意识。

舒婷以橡树象征坚强的女性,向世人展示了女性在爱情中的心理挣扎和坚守原则的意志。

这首诗的主题主要是探讨女性在爱情中的独立意识和自我价值,以及女性在爱情困境中的坚韧和顽强。

通过橡树对爱情的表白和坚守,舒婷揭示了女性对于爱情的态度和情感体验,表达了对自我尊严和尊重的追求。

舒婷通过这首诗向读者展示了女性在爱情中的独特魅力和坚定信念,为女性意识的探索提供了有力的文学支持。

【2000字】2. 正文2.1 表达了女性对于爱情的态度和情感体验舒婷《致橡树》一诗,是女性诗人舒婷在爱情面前深情细腻的倾诉。

诗中女性对爱情的态度和情感体验得到了充分的表达。

女性用“我被恨就变成橡树”这样的比喻,表达了在爱情中女性对于受伤害时的悲伤和无奈。

女性在爱情中往往是弱势的一方,容易为爱情所伤害,而舒婷以“橡树”来形容自己,暗示了女性在爱情中的脆弱和无助。

女性在诗中描述了自己对爱情的忠诚和深情。

女性对爱情的执着和信念体现出了她们内心深处的坚定和坚强。

正如诗中所说,“我(橡树)的爱情,跨越四季。

”女性在爱情中不畏风雨,坚定不移,表现出了对于爱情的坚守和珍视。

舒婷《致橡树》通过女性的视角和情感,表达了女性对于爱情的态度和情感体验。

女性在爱情中展现出的坚强、执着、忠诚,反映了她们内心深处对于爱情的渴望和追求。

这些表达不仅是舒婷个人的情感体验,也代表了广大女性群体在爱情中的真实情感和渴望。

2.2 反映了女性在爱情中的坚强和执着舒婷的《致橡树》中反映了女性在爱情中的坚强和执着。

在诗中,女性用橡树作比喻,表达了她们在感情中的倔强和忍耐。

橡树虽然被风吹雨打,却仍然坚定地立在那里,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这象征着女性在爱情中的坚定和执着。

《致橡树》读后感

《致橡树》读后感

《致橡树》读后感
《致橡树》是中国现代诗人舒婷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诗以橡树
为比喻,表达了诗人对爱情的坚贞执着和对自由的向往。

读完这首诗,我深受感动,感受到了诗人对爱情的真挚情感和对自由的渴望,也让我对爱情和生活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首先,诗中的橡树象征着坚韧不拔的品质。

橡树是一种非常坚
强的树种,它能够顽强地生长在恶劣的环境中,即使遭受风雨的摧残,也能够顽强地生存下来。

诗中的橡树被诗人用来比喻爱情中的
坚韧和执着,表达了诗人对爱情的向往和追求。

在现实生活中,我
们也需要像橡树一样,坚韧不拔地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和困难,
不轻易放弃,才能够取得成功。

其次,诗中的橡树也象征着自由的向往。

诗中的橡树虽然执着
地爱着那棵松树,但它依然向往着自由的生活,渴望着飞翔的自由。

这种对自由的向往也让我深受触动。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应该向
往自由,不受任何束缚,追求内心的真实和自由,才能够活出真正
的自己。

最后,诗中的橡树也表达了对爱情的坚守和执着。

橡树在风雨
中坚守自己的爱情,不离不弃,表达了诗人对爱情的真挚情感和执着。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应该珍惜身边的爱情,坚守对爱情的承诺,不轻易放弃,才能够拥有幸福美满的爱情。

总的来说,读完《致橡树》这首诗,我深受感动,感受到了诗人对爱情和自由的渴望和追求。

这首诗让我对爱情和生活有了更深刻的思考,也让我更加珍惜眼前的幸福。

希望我们都能够像橡树一样,坚韧不拔地面对生活的挑战,向往自由,珍惜爱情,活出真正的自己。

致橡树 爱情观

致橡树 爱情观

致橡树爱情观(原创版)目录1.引言:介绍《致橡树》及其作者舒婷2.爱情观的主题:独立、平等、真诚与深沉3.分析:具体解读诗歌中的爱情观4.结论:总结《致橡树》中的爱情观对现代社会的启示正文《致橡树》是我国著名女诗人舒婷创作的一首爱情诗。

在这首诗中,舒婷通过象征性的橡树表达了自己对爱情的理解,传达了一种独立、平等、真诚与深沉的爱情观。

首先,舒婷在诗中倡导独立的爱情。

她把橡树比喻为男子汉,把木棉比喻为女子,强调两者在性格和精神上的独立。

她认为,独立的个体才能拥有健康的爱情关系,这种关系中,双方都能保持自我,相互尊重,而不是依赖对方。

这种爱情观念对于现代社会有着重要的启示,让我们认识到,过于依赖对方的爱情并不是真正的爱情,而是一种不健康的情感状态。

其次,舒婷倡导平等的爱情。

在诗中,橡树和木棉在体型和气质上都是平等的,没有谁高谁低,谁强谁弱。

这种平等的爱情观,强调的是双方在爱情中的地位平等,不存在尊卑之分。

这种观念对于现代社会同样有着积极的意义,让我们明白,真正的爱情是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的,没有平等,就没有爱情。

再次,舒婷强调真诚的爱情。

在诗中,橡树和木棉的爱情是建立在真诚的基础上的,他们真诚地对待彼此,真诚地爱着对方。

这种真诚的爱情观,是我们在现代社会中非常需要学习的。

在现代社会中,很多爱情都被物欲和功利所污染,失去了爱情的纯真。

而《致橡树》中的真诚爱情观,让我们看到了爱情的真谛。

最后,舒婷的爱情观还包含了深沉的内涵。

在诗中,橡树和木棉的爱情并不是轻浮的,而是深沉的。

他们的爱情是建立在深厚的感情基础上的,他们的爱是深沉而坚定的。

这种深沉的爱情观,让我们明白,真正的爱情并不是轻浮的,而是深沉的,是建立在深厚的感情基础上的。

我从《致橡树》中看到的恋爱观

我从《致橡树》中看到的恋爱观

我从《致橡树》中看到的恋爱观《致橡树》是舒婷著名的爱情诗篇。

通过木棉树对橡树的“告白”,呼唤男女平等的爱情观,表达对爱情的憧憬与向往。

这是一篇表达女性爱情观的诗作,但是它所包含的平等独立,风雨同舟的精神不仅仅适用于女性。

爱情是什么?爱情是一种精神活动,它来自于物质生活并且高于物质生活。

神奇的是,它出现之后不仅能指导男性和女性进行物质性的活动,而且能使双方在精神上得到深化,从而实现整体的和谐。

要注意的是,只有实现意识层面之上的精神交流才能称之为爱情。

如果认为爱情是以物质为基础的,那只是一种情感交易。

知道了爱情之后,我们就应该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了。

对于爱情,不同的人看法都不一样。

而我从《致橡树》看到的只有一点:独立自主。

诗人在诗歌的开头部分就写到“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很明显,在一段爱情中要学会摆正自己的位置,既不要像“鸟儿”为了爱死去活来、劳心劳力。

也不要像“凌霄花”,一味的依附对方。

其实,无论是凌霄花还是鸟儿,都代表了一种卑微的价值观。

这种爱情让女人低到尘埃里,把自己一生的命运交托于男人手里,逐步失去自己的精神与个性,就像温室里的兰花、瓶中的玫瑰,苍白无力。

诗人所否定的正是这种不平等的爱情。

这种施舍般的爱往往会随着一方的厌倦而偃旗息鼓,只留下一地鸡毛。

我所向往的爱情,既应该有着“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的忠贞,又有着担当和理智。

一般来说,人们沾染上爱情往往意味着丧失理智,有不少人认为爱情就应该是轰轰烈烈,于是,他们把心交给了对方,把耳朵交给了对方,把眼睛交给了对方。

可结果往往是你变成了对方的奴隶,而对方却没有意识到你是他的伴侣。

真正伟大的爱情,是有着共鸣的思想和灵魂,再迷惘、再困惑,也会保持清醒和独立。

如卓文君之于司马相如,李清照之于张汝舟。

《致橡树》这种爱情状态令人向往,可惜的是,这样的精神在社会上很难寻觅到了。

《致橡树》的爱情观

《致橡树》的爱情观

《致橡树》的爱情观舒婷的《致橡树》一直以来被认为是一首标志女性意识觉醒的诗,是一首宣言伟大爱情的诗。

我认为,说它是一首伟大爱情的宣言诗还可以,但若说是女性意识觉醒的诗,未免太牵强附会。

所谓女性意识,就是指女性对自身作为人,尤其是女人的价值的体验和醒悟,对于男权社会,其表现为拒绝接受男性社会对女性的传统定义,以及对男性权力的质疑和颠覆;同时,又表现为关注女性的生存状况,审视女性心理情感和表达女性生命体验。

女性意识是一个全面的、多层次的概念。

而《致橡树》只是诗人对爱情的个人看法,因而说它是女性意识觉醒的标志就显得不太确切。

从诗的主题来看,它确实是一首爱情诗。

诗人以橡树为对象,表达了自己的爱情观——爱情需要人格平等、个性独立、互相尊重、彼此情投意合。

但这只是诗人自己的爱情观,自己的爱情理想。

我们无需评价她的爱情观是好是坏,也没有必要去评价。

自古以来,每个时代都有时代的爱情标准,而每一个个人也都有自己的爱情观。

谁的是正确的呢?我们无以回答,因为爱情没有固定的标准。

我想,只要是符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吧!我们的诗人舒婷想要平等、独立的爱情,希望与爱的人比肩而立、终身相依、同甘共苦,这是伟大的爱情,但那“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爱情,谁又能说它是渺小的爱情呢?鸟儿、泉涌、险峰、日光、春雨,它们的这种为爱奉献,谁又能说这不伟大,不令人感动呢?爱情本来就是自私的,总要有人为爱情而牺牲。

能够为自己爱的人送去歌声、清凉的慰藉,对于付出者来说,也许就是一种幸福。

无论是那种爱情观,我们都只能去借鉴,而不应该去评判孰是孰非。

从诗的内容来看,仅从新英美派文本“细读”的角度看。

诗中诗人说:“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一个“必须”是多么的肯定,诗中的“你”是否愿意“我”作为木棉和“你”站在一起呢?是否愿意与“我”比肩而立呢?是否愿意共同分担寒潮、风雷、霹雳,共享雾霭、流岚、虹霓呢?这都是未知,一个“必须”忽视了“你”的存在,剥夺了“你”的发言权,让你成为了一个依附于“我”的一个形象。

舒婷《致橡树》的女性意识解读

舒婷《致橡树》的女性意识解读

舒婷《致橡树》的女性意识解读《致橡树》是舒婷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诗引用了橡树作为象征,通过对橡树的倔强与坚韧来表达女性对爱情的态度。

在这首诗中,舒婷通过橡树和女性之间的关联,表达了女性在爱情中的无奈和坚强。

本文将从女性意识的角度出发,解读舒婷《致橡树》中所蕴含的女性情感和态度。

舒婷通过描述橡树在遭受风雨侵袭时依然屹立不倒的形象,暗喻了女性对爱情的渴望和坚韧。

在诗中,舒婷写道:“你叶落归根,而我,永远地飘零”,表达了女性在爱情中的寻求和追求。

同样地,橡树在风雨中屹立不倒,执着地迎接每一片叶子的离开,这种宁愿孤独也要坚强面对的态度,正是女性在爱情中的真实写照。

女性在爱情中往往是被动的一方,但她们依然会坚持自己的选择,坚持追求自己的幸福和爱情,这种坚韧不拔的品质也是舒婷想要表达的。

舒婷在诗中对橡树的描述充满了对爱情的期待和向往。

她写道:“你可曾想过,为什么她要变得那样坚强?”,这里的“她”指的是橡树,但同时也可以理解为女性。

这句话表达了女性在爱情中希望能够获得男性的理解和关怀,同时也希望男性能够尊重自己的选择和坚持。

女性渴望能够得到男性的理解和关怀,同时也渴望能够得到爱情的坚韧和执着。

这种对爱情的向往和期待,也是舒婷想要通过诗歌传达给读者的。

舒婷通过描绘橡树在风雨中凄凉的形象,突显了女性在爱情中的无助和孤独。

她写道:“在黎明之前,你挺立在夜色中”,这句话形象地描绘了橡树在黑夜中的凄凉和孤独。

同样地,女性在爱情中往往会遭遇到种种的挫折和困难,她们需要承受着孤独和无助。

在这种情况下,女性需要保持自己内心的坚强和勇敢,正如橡树一样,去面对爱情中的挫折和困难。

舒婷通过对橡树的描绘,表达了女性在爱情中的坚强和无畏,同时也揭示了女性在爱情中的无助和孤独。

舒婷通过对橡树的赞美和歌颂,表达了女性对爱情的无悔和忠诚。

她写道:“如果天是可以选择的,我愿变作一棵橡树,站在充满风云的高岗”,这句话表达了女性对爱情的执着和坚守。

舒婷《致橡树》的再解读-2022年文档资料

舒婷《致橡树》的再解读-2022年文档资料

舒婷《致橡树》的再解读-2022年文档资料舒婷的代表诗作《致橡树》是一首在单纯的形式中有着丰富情感的诗作,诗歌以二元对立的艺术构思、新颖丰富的抒情意象、整饬自然的对偶句式,抒写诗人对于爱情的理想与追求,是一份发自肺腑的爱情宣言。

这首诗的成功不仅在于传扬一种新的爱情观念,更在于诗人以“木棉”和“橡树”作为象征,表达了一个更广泛更深刻的主题。

一.二元对立的结构舒婷的《致橡树》以否定的爱情观与所追求的爱情理想的抒写构成了二元对立的艺术结构,诗歌的第一层次:“我如果爱你/绝不学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批判了广大女性的自我世界中普遍存在的爱情观念:对男人的依附,做男人的附属,实则是缺乏自我、人格丧失。

诗的第二层次:“也不止像泉源/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甚至春雨。

”批判了男人世界世俗社会的爱情观念:要求女人无私奉献,甘于牺牲自己,成全男人的事业。

这种观念实质还是“以男性为中心,女人只是陪衬物”的不平等社会世俗观念。

诗人在抒写了她所否定的爱情观后,就以生动的意象表达其独特的爱情观:“我必须是树,/你近旁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是诗人要求女性和男性平等的自我独立意识展露,木棉与橡树比肩而立,同在蓝天下谁也不依附于谁,谁都作为树的形象而屹立。

接下来的树与树的告白:“根,相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

”紧握在地下的根昭示了他们心心相印的深情,这是任何狂风暴雨都难以将他们分隔开的;相触在云里的叶表达出他们相濡以沫的真情,这是任何花言巧语都难以将情谊表达的。

“每一阵风吹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

这就是两心相印的真情,这就是相互尊重的爱情。

在心心相印中,双方仍然保持各自独立的性格:“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男性的橡树充满着阳刚之气,女性的木棉洋溢着阴柔之风,双方都不以消弭自我的个性而迎合对方,而是依然保持自己鲜明的特性。

致橡树对爱情的看法作文

致橡树对爱情的看法作文

致橡树对爱情的看法作文致橡树对爱情的看法作文篇一舒婷长于自我情感律动的内省、在把捉复杂细致的情感体验方面特别表现出女性独有的敏感。

情感的复杂、丰富性常常通过假设、让步等特殊句式表现得曲折尽致。

舒婷又能在一些常常被人们漠视的常规现象中发现尖锐深刻的诗化哲理(《神女峰》、《惠安女子》),并把这种发现写得既富有思辨力量,又楚楚动人。

舒婷的诗,有明丽隽美的意象,缜密流畅的思维逻辑,从这方面说,她的诗并不“朦胧”。

只是多数诗的手法采用隐喻、局部或整体象征,很少以直抒告白的方式,表达的意象有一定的多义性。

《致橡树》热情而坦城地歌唱了诗人的人格理想,比肩而立,各自以独立的姿态深情相对的橡树和木棉,可以说是我国爱情诗中一组品格崭新的象征形象。

“橡树”的形象象征着刚硬的男性之美,而有着“红硕的花朵”的木棉显然体现着具有新的审美气质的女性人格,她脱弃了旧式女性纤柔、抚媚的秉性,而充溢着丰盈、刚健的生命气息,这正与诗人所歌咏的女性独立自重的人格理想互为表里。

在艺术表现上,诗歌采用了内心独白的抒情方式,便于坦诚、开朗地直抒诗人的心灵世界:同时,以整体象征的手法构造意象(全诗以橡树、木棉的整体形象对应地象征爱情双方的独立人格和真挚爱情),使得哲理性很强的思想、意念得以在亲切可感的形象中生发、诗化,因而这首富于理性气质的诗却使人感觉不到任何说教意味,而只是被其中丰美动人的形象所征服,所陶醉。

致橡树对爱情的看法作文篇二张爱玲曾对胡兰成倾言:在你面前我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

她在爱情面前,就像茫茫沧海之一粟尘埃,面对广阔之天空,心是欣喜而卑微的。

这种爱情观,晶莹剔透如玻璃球,单纯美好,不能相守便把爱情藏于尘埃中,但却是易碎的可悲可怜,心随时都可能因为他的言行而破碎。

如果人们在面对爱情时,多给自己注入勇气的精神动力,不是以弱态示人博取他人怜悯,而是勇敢地做自己,以不卑不亢的姿态活在爱人面前,这就是我最欣赏的爱情的姿态。

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也不止像泉源,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致橡树》的爱情观

《致橡树》的爱情观

《致橡树》的爱情观《致橡树》是现代诗人舒婷创作的一首脍炙人口的爱情诗歌,通过橡树与男女主人公之间的对话,表达了作者独特而深邃的爱情观。

这首诗歌生动地展示了作者对于爱情的勇敢追求、永恒承诺和无悔付出,对于我们理解和感悟爱情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首先,诗中的橡树象征着舒婷对爱情的追求和无限的付出。

舒婷将橡树比喻为一位忠实的爱人,它们共同经历风吹雨打,伴随着孤寂而坚韧地生长。

这种生命的力量和爱的力量相结合,表达了作者对于爱情的执着和不屈不挠的追求。

舒婷以橡树的形象告诉我们,真爱是经得起考验和岁月的。

爱情不仅仅是一时的冲动和激情,更需要坚持、包容和牺牲。

其次,诗中的男女主人公给我们展示了舒婷对于爱情的无私奉献和执着追求。

男主人翻山越岭寻找橡树,女主人则奉献了自己的一切,并将自己的生命融入到橡树之中。

他们以自己的行动体现了对于爱情的坚定信仰和无尽守候。

这种爱情观教导我们,真正的爱情需要双方的付出和努力,需要相互扶持和理解。

只有在对方的包容与关爱中,爱情才能够长久并且持续。

最后,诗中对于爱情的表白与告别,向我们展示了舒婷对于爱情的结束和痛苦。

男主人告诉橡树:“爱情是伟大的,但我不能负担”。

这句真挚的台词体现了作者对于爱情的珍视和矛盾心里的挣扎。

爱情的终结并不是因为感觉的变化,而是因为生活的现实和现实的桎梏。

作者为了保护自己和对方,选择了告别。

舒婷以这种方式告诉我们,爱情是美好的,但有时也需要放手。

要学会从痛苦中解脱,要学会放下,也要学会尊重对方的选择。

综上所述,《致橡树》通过对橡树、男女主人公的描绘,生动地表达了舒婷独特而深刻的爱情观。

这种爱情观教导我们勇往直前,追求真爱;教导我们奉献和包容;教导我们在应对爱情的坎坷和痛苦时,学会放手与尊重。

这对于我们理解和感悟爱情,给予了重要的指导和启示。

致橡树独立平等的爱情观诗句

致橡树独立平等的爱情观诗句

致橡树独立平等的爱情观诗句致橡树是舒婷的一首著名的现代诗,她以树为比喻,表达了对爱情和伴侣关系的独立平等观念。

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解读:1. 诗歌的背景和主题致橡树是舒婷在1977年创作的。

当时的中国社会正在经历巨大的变革,人们开始对传统的爱情观和家庭关系产生质疑。

舒婷作为一位敏锐的观察者和诗人,将这种社会变革反映在了她的作品中。

致橡树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首,它表达了一种新的、独立平等的爱情观。

2. 诗歌的内容解析致橡树的内容是对爱情的深入思考和独到见解。

诗中提到“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这是对传统依附式爱情的批判。

传统观念中,女性常常被视为男性的附属品,这种依附式的爱情关系让女性失去了自我,使她们无法独立地生活和发展。

这种关系在致橡树中被否定,诗人倡导一种独立、平等的爱情观。

接着,诗人写道“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这里,诗人用鸟儿比喻那些为了爱情不顾一切的人。

这些人失去了自我,只为了另一半而存在,他们的生活变得单调乏味。

这种过度依赖的爱情同样被诗人所批判,她认为爱情不是生活的全部,每个人应该有自己的独立性和多样性。

然后,诗人提出了自己的理想伴侣关系:“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这种关系是平等、互相尊重的,两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并不依附于对方,而是平等地站在一边,共同面对生活的挑战。

3. 诗歌的主题和意象致橡树的主题是对传统爱情观的批判和对独立平等爱情的呼唤。

它强调了女性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倡导一种男女平等、互相尊重的爱情关系。

诗人通过树这一意象,将爱情中的双方比作两棵独立的树,他们相互尊重、相互支持,但又不失去自我。

4. 诗歌的文学特点致橡树的文学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诗人运用了象征手法,将爱情中的双方比作两棵独立的树,既表现了他们的相互依赖,又强调了他们的独立性。

其次,诗人运用了对比手法,将传统的依附式爱情观和自己的理想爱情观进行对比,突出了她对独立平等爱情的倡导。

舒婷 致橡树

舒婷 致橡树

舒婷致橡树舒婷的《致橡树》是一首经典的诗歌作品,表达了诗人对爱情的深情向往和坚贞执着。

本文将对这首诗进行解析和赏析。

《致橡树》一诗,通过橡树的形象,抒发了诗人对爱情的执着和忠诚。

诗人以橡树为主题,将其作为爱情的象征,表达了自己在爱情中的坚贞和不变。

诗人用诗意的方式,将爱情浸润在橡树的形象中,使诗歌更加富有感情和生命力。

诗中的第一句:“我如果爱你——”,直接表达了诗人对爱情的态度和情感,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接下来的几句,诗人细腻地描绘了橡树的形象,把自己比作橡树,借助橡树对阳光的追求和依赖,表达了对爱情的渴望和唯一信仰。

这样的比喻使得诗歌更加具有浪漫情怀和感人之处。

诗中的“阳光下的橡树”,表达了诗人对爱情的渴望和追求。

阳光是橡树得以生长的重要条件,意味着爱情对于诗人而言是生命的源泉和支撑。

诗中的形象描写使得诗歌更加饱满和具有生命力,读者在阅读时会感受到诗人内心深处对爱情的热情和追求。

整首诗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用充满想象力的语言和形象描写展现了诗人对爱情的诗意表达。

在诗中,诗人将自己和橡树相比,表达了自己对爱情的坚守和执着,以及对爱情忠诚的态度。

橡树在洪亮的诗声中站立,象征着爱情的长久和坚固。

《致橡树》一诗凭借其深情的表达和形象的描写,成为了中国现代诗的经典之作。

通过对爱情的赞颂和渴望,诗人激发了读者对爱情的热爱和思考,引领读者陶醉于爱情的甜蜜与美好之中。

以上是对舒婷的《致橡树》的解析和赏析。

这首诗以橡树为象征,描绘了诗人对爱情的向往和坚守,用诗意的方式表达了对爱情的追求。

诗歌中的浪漫主义色彩和形象的描写让读者感受到诗人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这首诗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为了经典中的经典,深深地打动了读者的心灵。

关于爱情——由《致橡树》谈起

关于爱情——由《致橡树》谈起

关于爱情——由《致橡树》谈起【摘要】爱情是一个古老而年青的话题,吸引古今中外的文人墨客留下无数动人的诗篇,本文就试图从舒婷的《致橡树》来诠释一个独立女性的爱情观。

【关键词】致橡树;爱情观对爱情的认识和理解是因人而异的,因此有了中国历史上形形色色凄美的爱情故事,诗经中的“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长恨歌》中的“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柳永“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苏轼对亡妻的“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如果有人问,有什么样的爱情诗最打动我?我会回答,它不止是有像凌霄花一样的美丽意象,也不止是有行云流水一般的语感,也不止像泉源一样能给人带来清凉的慰藉,不止日光,不止春雨,甚至雾霭,甚至虹霓。

对,这就是舒婷的《致橡树》,在这首诗中,舒婷从女性的角度以全新的视觉给我们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爱情——“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做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舒婷的《致橡树》写于1977年3月27日,发表于1979年《诗刊》第4期。

它是诗人的成名作,也是她爱情诗的代表作。

30年前的中国,十年浩劫刚刚结束,人们思想上的樊篱还没有彻底清除。

文革十年,人性遭到蔑视,人的尊严遭到肆无忌惮的践踏。

爱情,这一人类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精神现象,在十年动乱中更是遭到贬低甚至扼杀。

当时不少诗文中所描写的男女主人公,除了有革命的理想和激情之外,再没有其它的“欲望”,“爱情”这一“资产阶级的毒草”更是与革命者的身份格格不入。

但是即使是在令人窒息的年月,诗人也毫不畏惧地把她的触角伸向人性的各个领域,对人的思想和感情作了细致的观察和体验。

在打破了思维上的清规戒律之后,诗人勇敢地表现了对血肉丰满、精神高尚的人格的追求,作者在自己的诗中大胆地描写了对爱情的渴望,以及爱情生活中的各种体验和情状。

诗人以橡树这一刚健美好的意象,表达了爱的热烈、诚挚和坚贞以及对爱情的眷恋、痴迷与向往。

舒婷《致橡树》的女性意识解读

舒婷《致橡树》的女性意识解读

舒婷《致橡树》的女性意识解读舒婷是中国现代诗歌史上的一位重要女诗人,她的诗歌以其细腻的情感和独立的思想而闻名。

她的代表作《致橡树》更是成为了中国现代诗歌中的经典之作。

这首诗以一棵橡树作为比喻,通过对橡树的赞美和自己的感慨,表达了女性对于爱情与自由的渴望和痴迷。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从女性意识的角度来解读舒婷《致橡树》,探讨其中所蕴含的女性观念和情感。

我们来分析诗中关于爱情的表达。

在《致橡树》中,舒婷通过对橡树的形容和赞美,将其比喻成男性,而自己则是渴望爱情的女性。

她说:“我需要舒展开心的梦,我需要温暖,象你需要阳光”,这句话表达了她对爱情的渴望和向往,她渴望能够像橡树一样,拥有一个可以依靠的男性。

这种表达体现了女性在爱情中的被动和柔弱,将男性视为自己的精神寄托和依赖。

而在整首诗中,她反复提到了对橡树的渴望和需要,暗示了她对爱情的渴望和对男性的依赖。

诗中还体现了女性对于自由的追求。

在诗中,舒婷将橡树比作自己渴望的对象,同时也不断强调自己的独立和自由。

她说:“将这些欢喜盛开,献给你,橡树”,“一件衣裳,一根柴,如一座城池”,这些表达都体现了她对于自己独立性和自由的追求。

在传统的爱情观念中,女性往往被视为柔弱和顺从,而在这首诗中,舒婷以橡树的形象表达了自己的独立和自由意识。

她不希望自己被束缚和依附于男性,而是追求自己的自由和尊严。

诗中还蕴含了女性对于爱情的痴迷和追求。

舒婷将橡树描绘成一个强大且美好的形象,她说:“我需要阳光”、“绚丽的衣裙”,这些词语都表达了她对于爱情的向往和渴望。

在爱情中,女性通常会投入更多的情感和热情,而这首诗中的表达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她渴望得到爱情的滋养和慰藉,希望自己的生活能够因此而充满光彩和美好。

这种痴迷和追求也是女性对于爱情的一种本能表达,体现了她们脆弱但又坚定的一面。

舒婷《致橡树》这首诗通过对橡树的赞美和自己的感慨,表达了女性对于爱情和自由的渴望与追求。

在这首诗中,舒婷塑造了一个渴望爱情,追求自由,痴迷于美好的女性形象,展现了女性的独立意识和情感表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跨过爱情——舒婷《致橡树》主题再认识
2005年10月23日,第二届全国文学教育与课堂教学高峰论坛在华中师范大学举行,邀请了舒婷、彭荆风、叶文玲等诗人作家现场讲学。

笔者有幸参会,聆听了舒婷先生关于《致橡树》创作过程及其对当前语文教学的感言,不由地重读《致橡树》;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又不得不对《致橡树》主题有了一种再认识。

《致橡树》是舒婷的代表作,常常作为“爱情诗”的典范之作来阅读。

高中语文第一册《教师教学用书》(人教社2004年版)“课文鉴赏说明”中明确地写道:它是诗人的成名作,也是她爱情诗的代表作。

我们语文教师90%以上的教师在讲授《致橡树》一课时也是把它当作一首经典的爱情诗来教学。

《致橡树》真的是一首爱情诗吗?
还得从诗人舒婷创作《致橡树》的前后经历说起。

舒婷,
原名龚舒婷,也名龚佩瑜,但“龚佩瑜”一名只是在龚氏族谱中出现。

后来写诗有了点名气,“就剩下了个光秃秃的
‘舒婷’”(舒婷语)。

她1977年的时候,还是个20多岁的女孩,当时在一个小工厂上班,就在那一年的某个晚上,她与朋友在鼓浪屿散步,大家谈到了择偶的标准,有个朋友发表感慨:现在的女孩呀,太弱不禁风了,总得靠找个强有力的男友才能过下去……舒婷听了很气愤,回到宿舍的当夜就写下了一首名为“橡树”的诗,她认为,女性就“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就“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写完之后,她便托人将这首诗带给著名诗人艾青看,恰好诗人北岛去艾青家,看到了此诗。

北岛便给舒婷回了封信,并附上了自己的5首诗。

后来北岛将此诗题目改为了“致橡树”,最先发表在北岛创刊的油印刊物《今天》上,接着又张贴在北京西单民主墙上,受到了广大诗歌爱好者的喜爱。

后来,北岛推荐,此诗发表在1977年4月号《诗刊》上。

舒婷至今没收到稿费,说“北岛收了稿费,喝酒了”(舒婷语)。

我们再来读一读《致橡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