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与现实中国奥数现象的背后熊斌葛之

合集下载

中国奥数最疯狂?强国靠的都是集训制度

中国奥数最疯狂?强国靠的都是集训制度

中国奥数最疯狂?强国靠的都是集训制度奥数是一项国际赛事,可中国奥数的名声一直不好,非但不是与国际接轨,反而是中国教育的一个原罪。

有篇文章《对比中美日三国奥数的热与冷》里总结说,中国奥数是最疯狂最疲惫,日本奥数是很纯洁很低调,美国奥数是靠兴趣拼综合。

果然在某些人眼里,中国货永远像是“后妈生的”。

龙哥是上海人,分别当了多年中美奥数总教头的两位教授:熊斌和冯祖鸣,也都是上海人。

熊斌毕业于华东师大数学系,冯祖鸣的父母同样毕业于华东师大数学系,两人私下还是朋友。

龙哥自己从小就做熊老师出的题,虽然没参加奥数,但深感对学好数学大有裨益,后来大学也读了数学系。

冯祖鸣(图)自2003年起任美国国家队总教练,2014年,另一位华裔罗博深正式接棒。

美国奥数这么强,许多人又惊呼第一次听说美国人也玩这个。

熊斌教授早说了,中美两国的奥数水平差距不大,美国一直是奥数强国,1994年那一届所有6名选手全部获满分,这也是奥数史上唯一的一次。

“排名有先后,但实质并无差别,谁拿第一都很正常”。

当熊老师说无差别的时候,他说的可是体制问题哦。

几个奥数大国的竞赛体制颇为相似,中国、美国、俄罗斯、朝鲜、韩国、日本、越南……都有类似的集训制度,“完整的选拔、训练体制,以及国家的投入是奥数良好成绩的保证。

有些国家缺乏这样的体制,教练的投入也不够,就很难获得好成绩”。

原来强国都是集训制度这同一个妈生的嘛。

那说好的中国最疯狂呢?美国的奥数比赛比中国多,龙哥不是唬你。

想当年,龙哥高中毕业那会,有位复旦附中的姐姐,去了普林斯顿,很出名。

根据她给附中写的信中自述,她参加过美国数学才能测试(这是和AIME美国数学邀请赛齐名的美国数学国家队的选拔赛之一),H arvard-MIT数学邀请赛,据说她还以全美女生第一名的成绩入选美国数学冬令营。

龙哥写稿前又问了她美国奥数的情况,她说:“总而言之,层层选拔,层层培训,和中国一样。

”想进国家队?一般的流程是,先要参加全美数学竞赛(AMC)。

禁奥10年屡次死灰复燃媒体称背后是择校乱象

禁奥10年屡次死灰复燃媒体称背后是择校乱象
禁奥10年屡次死灰复燃媒体称背后是 择校乱象
坚决拥护市教委、区教委会议决定”的横幅,教室里面却 还是上着换汤不换药的奥数课。奥数屡禁不止背后是择校 乱象奥数一旦与升学联姻,立刻就具有了广泛
禁奥10年屡次死灰复燃媒体称背后是 择校乱象
的群众基矗这也是奥数屡禁不止的根本原因之一。奥数热 的背后是“小升初”择校热,而在择校寻租严重的北京, 奥数成了“草根”一族们用来博弈的工具。在
禁奥10年屡次死灰复燃媒体称背后是 择校乱象
盖地。一周后,包括人大附中、北京四中等名校在内的30 所北京市城区学校负责人郑重向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做出 承诺,不直接或变相采取考试的方式选拔学
禁奥10年屡次死灰复燃媒体称背后是 择校乱象
生、控制课程容量和难度、提高教师能力。9月6日,教育 部部长袁贵仁参加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办的新闻发布会, 再次强调严格禁止以奥数成绩等特长作为义
禁奥10年屡次死灰复燃 媒体称背后是择校乱象
2020/11/30
禁奥10年屡次死灰复燃媒体称背后是 择校乱象
了北京市严禁奥数成绩与升学挂钩的消息,并明确从8月28 日起到10月31日,暂停全市所有涉及奥数的培训,期间, 教委会同工商部门展开了联合执法检
禁奥10年屡次死灰复燃媒体称背后是 择校乱象
查,重点对培训机构的课程要求、广告宣传、任课教师主 体、学校管理等方面进行梳理。一些涉及奥数培训的课外 辅导机构纷纷停课,坊间流传的消息更是铺天
禁奥10年屡次死灰复燃媒体称背后是 择校乱象
年的“禁奥”在北京堪称“史上最严”。这让人们不由得 想起2009年的成都。当年成都市下决心要“干掉奥数”, 下达的禁令包括“在职教师校外有偿补课
禁奥10年屡次死灰复燃媒体称背后是 择校乱象
将被开除”,“招生看奥数,校长将被免职”等多条,被 称为史上最强“禁奥风暴”。但是,三年后的今天,奥数 并没有因为这次“风暴”而开始降温,反而在

《三联生活周刊》等

《三联生活周刊》等

《三联生活周刊》等作者:来源:《天津教育》2013年第16期中国之大,教育之广,我们每天都面临着新问题、新考验。

我们要进一步明确责任、畅通流程、健全机制、注重督办,真正成为公众信赖的“不下班的教育部”。

——教育部统一监督举报电话(邮件)受理中心负责人如是说。

2012年9月,教育部设立统一监督举报电话(邮件)受理中心,迄今已接听各类来电10400余个,处理邮件2300余封;受理举报事项550余件,办结420余件,其中,受理各类教育乱收费举报287件,办结280件,办结率98%。

高中与大学是两个外相切的圆,切点就是高考。

——有教育家作出这样的比喻,一方面说明高考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折射出中学教育与大学教育各自为战的教育模式。

资料显示,国外一些高校每年迎新都会开展一系列活动,包括教授座谈、知名人士演讲、高年级学生分享等,让新生对大学文化、精神以及自己的学业生涯有初步的认识;另外,学校会为学生配备导师,每隔两周,导师就会和学生交谈,了解学生的想法,帮助其融入大学生活并作好学业规划。

专家认为,这也应该是未来我国大学教育链接中学教育需要努力的方向。

奥数并不是“提前学”,更不是“数学中的杂技”,它就是课堂外的数学,和课堂内的数学是主干与支干的关系,既是课堂的提高和深化,又是拓展视野的数学园地。

——在7月底结束的第54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上,中国代表队以208分的成绩获得团体总分第一名,6名队员获得5枚金牌和1枚银牌。

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民间简称“奥数”)中国代表队领队熊斌提醒家长,并非所有的学生都适合学习奥数,在他看来,大约只有5%的学生适合学习奥数。

教育部规定,严禁义务教育学校招生录取与奥数等学科考试挂钩。

如果不适合却非要去学,那就没有什么意义,反而会给孩子很大的压力。

奥数是用来提升兴趣、开发智力的,不是培训班里的模式、解法。

对于有兴趣和天赋的孩子来说,奥数是一杯美酒;如果没有兴趣、天赋,奥数就是“毒药”。

奥数大师的足迹小学奥数知名教材介绍

奥数大师的足迹小学奥数知名教材介绍

奥数大师的足迹小学奥数知名教材介绍最早的奥数1894年起源于匈牙利,1956年,在华罗庚,苏步青的倡导下,举办了高中数学竞赛。

1986年,中国正式组队参加IMO(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也是这一年,第一届“华罗庚金杯”少年数学邀请赛举行,30多年里,小学奥数经历了兴起,发展,火爆,失控到取消等过程,今天和大家分享一部分知名的奥数教材,它们是大师的足迹,也是一批又一批学子成长的足迹。

它们中的有一些,在今天,依然在小升初择校考,分班考,面试等地方发挥着明显的作用。

1:《小学数学MO竞赛通鉴》:刘嘉重点初中入学考试母题来源!是数学爱好者发展思维、形成特长、增强竞争能力的重要资料性书籍,具有知识性、实时性、实用性和权威性。

优点:竞赛汇总,题型较全缺点:模块性不强,对奥数基础的强化作用不大个人推荐指数:3星2:《小学奥数系统总复习》:学而思培优教研中心,上、下册由多位奥数名师和教研专家经过学习和思考编写而成,主要面向六年级即将面临初中的孩子。

优点:知识点总结讲解,举例说明。

缺点:练习题不多,题的难易程度不明确。

适合学员:五、六年级,有一定奥数基础的学员推荐使用个人推荐指数:3星3:《多功能题典——小学数学竞赛》主编:朱华伟这本书包含了很多竞赛题目,按照题目来编,可以用来弥补自己的不足。

比如孩子几次数学不好,可以转到相应的题目进行训练。

优点:真题专题汇编,难度分层,非常用心的一本书缺点:题目比较老,最新的题目没有收录适合学员:五、六年级,有一定奥数基础的学员推荐使用个人推荐指数:3星4:《华数奥赛教材》主编:毛文凤,单墫等一本历史悠久的书可以作为同步学习的资料。

优点:同时解决知识框架和画华杯赛缺点:书中欠缺知识点总结适合学员:五年级、六年级有较好基础的同学可以使用个人推荐指数:3星5:《奥数教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单墫熊斌总编单墫:中国国家数学奥林匹克代表队总教练、领队熊斌:国际数学奥林匹克中国队领队、主教练这套书的内容也很不错,但总体比较难,配套了《学习手册》、《奥数测试》和VCD。

奥数是怎样在中国变成“过街老鼠”的

奥数是怎样在中国变成“过街老鼠”的

奥数是怎样在中国变成“过街老鼠”的作者:储朝晖来源:《教育家》 2018年第22期随着欧洲的崛起,公共教育的发展为大规模的数学竞赛准备了条件。

1894年,匈牙利教育部门通过一项决议,准备在中学举办数学竞赛。

这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有组织地举办的数学竞赛。

于是,欧洲各国纷起效仿,但率先将中学数学竞赛冠以“数学奥林匹克”名称的是1934年苏联举办的第一届中学生数学竞赛。

此后,各国开展的竞赛逐渐演变为国际竞赛。

1959年第一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在罗马尼亚举行,当时仅有苏联、东欧等7个国家参加,带有比较强的与西欧和美国一较高下的冷战政治色彩。

冷战后期,这项比赛的范围才开始逐渐扩大,到2012年在阿根廷举办第53届时,已有100个国家的548名选手参赛。

1985年中国第一次派两名学生参加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1986年第一次正式派出6人代表队参加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

而在国内,作为国际赛事的准备,北京市于1984年举办了第一届迎春杯奥林匹克数学竞赛,全国规模的奥赛是1986年开始的低年级“华罗庚金杯赛”。

从此,奥数在中国犹如接上地气的龙,以各种形式出现在各地中小学校里和各种培训班上。

然而,原本以培养中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逻辑推理能力、发现和选拔数学精英为初衷的奥数,在中国却发生了变异,成为各级政府教育主管部门三令五申禁止的“过街老鼠”,在有人求之不得的同时,也几乎到了人人喊打的地步。

深入分析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校际差距较大、学校之间地位不平等的情况下,奥数成了衡量一个学生能否进入比较好的学校的一把尺子,承担了它不应也不能承担的功能。

第二,在中国教育长期使用单一的评价模式、多元自主的评价模式尚未建立起来之时,一些地方盲目取消了小学升初中的考试,使得学生学业评价出现空当,奥数无形中填补了这个空当,以致一些地方每年奥数培训人数能占到当年学生数的80%,奥数承受了它难以承受之重。

第三,当原本以兴趣为基础的少数人参与的活动,演变只为功利且人人参加几乎都想得其利的活动,其间必然发生质变。

奥数在中国的兴起变形历程是怎样的

奥数在中国的兴起变形历程是怎样的

奥数在中国的兴起变形历程是怎样的奥数在中国的兴起变形历程是怎样的起源1934年和1935年苏联开始在列宁格勒和莫斯科举办中学数学竞赛并冠以数学奥林匹克的名称。

1959年罗马尼亚数学物理学会邀请东欧国家中学生参加,在布加勒斯特举办了第一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从此每年举办一次,至今已举办超50届。

我国的数学竞赛始于1956年。

在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苏步青等人的倡导下,由中国数学理事会发起,北京、天津、上海、武汉四城市首先举办了高中数学竞赛。

兴起1986年,中国正式组队参加IMO。

为了让每年参加国家集训队的20多个学生安心备战,都给予其免试上大学的保证。

上世纪80年代,国家教委出台政策规定包括数学、化学、计算机等在内的5个学科高中联赛成绩好的可以免试上大学。

推荐保送和竞赛的关联由此确定下来。

近年来中国代表在数学奥林匹克上的成绩突飞猛进,从第40届到第43届,中国代表队连续四年总分第一。

绝大部分地区已办了业余数学奥林匹克学校,有关数学竞赛的书刊成为热门货。

失控小升初取消考试,真正引爆了全民化的市场化培训机构。

为了让孩子进一所好的初中,家长们不惜早早地就把孩子送进了各类所谓的`奥数培训机构。

1994年,中国教委基础教育司召开了各学科竞赛负责人及新闻媒体参加的会议,提出停办奥校。

这是相关部门第一次正式提出取缔奥校。

1995年底,教委在报纸上登了一则消息,限定以后所有国内的学科竞赛都要报教委批准之后才能开展。

然而,每次“fan奥”风潮一过,各种竞赛又相继开展。

1997年,中国数学学会恢复了小学数学竞赛。

此外,与奥数性质一样的比赛还有“华罗庚金杯少年数学邀请赛”及中小学数学教学报“迎春杯”赛等针对小学生的赛事。

奥数与“fan奥”无数次的陷入轮回。

到2009年,成都市公开宣布要“封杀”奥数教育。

奥数精讲与测试(6年级)

奥数精讲与测试(6年级)
奥数精讲与测试(6年级)
2007年学林出版社出版的图书
01 图书信息
03 作者简介
目录
02 内容简介 04 图书目录
《奥数精讲与测试(6年级)》是2007年学林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熊斌。
图书信息
书名:奥数精讲与测试(6年级) 作 者:何强等著熊斌,冯志刚编 版 次:1 页 数:236 装 帧:平装 开 本:16开 所属分类:图书 >教材教辅 >竞赛/奥赛 图书 >教材教辅 >小学六年级 印刷时间:2007算 第2讲 分数的大小比较 第3讲 估值与取整 第4讲 分数与百分数的应用题(一) 第5讲 分数与百分数的应用题(二) 第6讲 工程问题 第7讲 比与比例 第8讲 圆与扇形 第9讲 圆柱与圆锥 第10讲 长方体 第11讲 行程问题
谢谢观看
内容简介
我们都知道数学是科学之母,在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数学的重要性尤为明显。由于人们深刻地了解到数学 的重要性,也意识到应当尽早培养青少年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与数学思维的习惯,因此举办了许多内容丰富的数学 活动,数学奥林匹克竞赛就是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中的一项。
数学奥林匹克竞赛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智力、培养创新能力、开拓视野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通 过开展数学奥林匹克竞赛活动,可以更好地发现和培养优秀学生,并能提高教师的水平,促进教学改革,为我国 数学事业的长期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生力军。
本书的每一讲都有“精讲”和“测试ABC卷”组成,分设三部分内容:
1.竞赛热点、考点、知识点。将数学奥林匹克竞赛的知识、内容以及当前的热点问题和历届数学奥林匹克竞 赛中经常出现的问题给予分析、归纳、阐述和总结。
作者简介
熊斌,中国数学奥林匹克委员会委员,第45届IMO中国。队主教练,第46届IMO中国队领队(中国队在这两次 比赛中均取得团体第一),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硕士生导师。中国数学奥林匹克高级教练,《数学通讯》“数学竞 赛”专栏主持人,《数学教学》、《数理天地》编委、**。多次担任中国数学奥林匹克国家集训队教练,指导多 名学生在IMO上获得金牌,参与全国初中数学竞赛、全国高中数学联赛、西部数学奥林匹克、女子数学奥林匹克、 希望杯全国数学邀请赛、中国数学奥林匹克(CMO)、国际青少年城市数学邀请赛的命题工作。在国内外杂志发表 文章80多篇,编著、翻译、主编著作百余本,其中与单±荨共同主编的《奥数教程》发行尤广,此外还主持编写 了相关的电子教材。

《奥数教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总主编 单墫 熊斌综述

《奥数教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总主编 单墫 熊斌综述

《奥数教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总主编单墫熊斌初二年级分册主编赵雄辉几何篇第十八讲平行四边形page 155-165第十九讲梯形page 166-175第二十讲中位线的应用page 176-185《初中数学竞赛中的平面几何》中国物资出版社周春荔编著第3章四边形page 77-108概念:四边形:在平面内由首尾相连的四条线段组成的封闭图形,叫做四边形 我们一般只研究凸四边形,即将每条边延长后,其余各边都在各边所在直线的同一侧。

四边形中没有公共顶点的两条边叫做对边,没有公共边的两个角叫做对角,对角顶点的联结线段叫做四边形的对角线。

只有一组对边平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的四边形叫做(狭义)梯形 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叫做矩形(或长方形) 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叫做菱形有一组邻边相等的矩形(或有一个角为直角的菱形)叫做正方形。

正方形矩形菱形(狭义)梯形平行四边形凸四边形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定理:(1) 对角分别相等 (2) 对边分别相等 (3) 对角线相互平分(4) 对角线的平方和等于四边平方之和。

(1)——(3)是教材内容 (4)证明提示: 法一:勾股定理 法二:余弦定理推论:三角形两边的平方和等于第三边上中线的平方与第三边之半的平方和的2倍 说明:ABC ,BO AC 是边上的中线,设,,,AB c BC a AC b BO l ====,如图所示,过点A 作边BC 的平行线,过点C 作边AB 的平行线,相交于点D ,得到ABCD ,则BD 为对角线,平分对角线AC ,所以必经过点O 于是根据性质(4):2222(2)2()b l a c +=+所以2222221()[(2)]2[()]22ba cb l l +=+=+欧拉定理:四边形各边的平方之和等于其对角线的平方和加上两条对角线中点连结线段的平方和之4倍。

说明:证明过程利用前一推论 ABC ACDBMDH 2H 1D C B Aa DCACB预备知识:三角形的全等证明参照相关教材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定理:(1) 对角分别相等 (2) 对边分别相等(3) 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 (4) 对角线相互平分(5) 对角线的平方和等于四边的平方和 (1)——(4)参照教材 (5)证明提示:通过欧拉定理,说明两条对角线的中点重合,从而说明对角线相互平分,进而说明四边形为平行四边形。

历史与现实-中国奥数现象的背后(熊斌,葛之)

历史与现实-中国奥数现象的背后(熊斌,葛之)

历史与现实:中国奥数现象的背后■熊斌葛之奥数简史数学奥林匹克竞赛已走过了百余年的历史。

1894年,匈牙利教育部门通过一项决议,准备在中学举办数学竞赛。

当时着名科学家埃特沃什男爵担任教育部长。

在埃特沃什的积极支持下,这项比赛得到了发扬光大。

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有组织地举办的数学竞赛。

后来匈牙利也确实产生了许多着名科学家,比如分析学家费叶尔、舍贵、拉多、哈尔、里斯,组合数学家蔻尼希,以及着名力学家冯·卡门,着名经济学家、1994年因博弈论而获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豪尔绍尼等鼎鼎大名的人物。

其他国家也纷纷效仿。

罗马尼亚、保加利亚、波兰和捷克斯洛伐克分别于1902年、1949年、1950年和1951年开始举办中学生数学竞赛。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两个超级大国———前苏联和美国。

1934年,在当时的列宁格勒(今圣彼得堡),由着名数学家狄隆涅主持举办了中学生数学竞赛;1935年,莫斯科也开始举办。

这两个竞赛都一直延续至今。

但是,全俄(后改“全苏”)数学竞赛直到1961年才开始。

前苏联把数学竞赛称作“数学奥林匹克”,认为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这些观点在教育界一直有着很大的影响。

在美国,由于着名数学家伯克霍夫父子和波利亚的积极提倡,于1938年开始举办低年级大学生的普特南数学竞赛,很多题目是中学数学范围内的;普特南竞赛中成绩排在前五位的人,就可以成为普特南会员。

在这些人中有许多杰出人物———菲尔兹奖获得者芒福德、米尔诺、奎伦和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费曼、威尔逊等。

1972年起,为准备国际数学奥林匹克而开始举办美国数学奥林匹克,它的命题水平也非常之高。

最终选拔出来的国家队队员在西点军校等地集训,并与父母一同到白宫接受总统接见。

50年代,罗马尼亚的罗曼等人认为时机已经成熟,可以举办国际性的数学竞赛了。

这就是影响最大、级别最高的中学生智力活动———“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的由来。

按照英文缩写,就是现为大家所知的IMO。

第一届IMO于1959年在罗马尼亚举行,当时只有七国(罗马尼亚、保加利亚、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前民主德国、前苏联)参加。

奥数到底给中国学生带来了什么?

奥数到底给中国学生带来了什么?

奥数到底给中国学生带来了什么?在过去的十多年里,中国队、美国队、俄罗斯队,一直是国际数学奥林匹克舞台最强有力的冠军争夺者,每年总是轮流坐庄三甲。

但是,奥数到底给中国孩子带来什么?美国学生如何学习奥数的?为何只有 5%的中国学生适合学奥数?在 7 月底结束的第 54 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上,中国队以 208 分获得团体总分第一名,6 名队员获得 5 枚金牌和 1 枚银牌。

这是一次王者的回归。

在过去的十多年里,中国队、美国队、俄罗斯队,一直是国际数学奥林匹克舞台最强有力的冠军争夺者,每年总是轮流坐庄三甲。

2008 年后,中国连续四年荣登冠军宝座,但去年却意外被韩国赶超,屈居第二。

今年终于反超韩国,再次摘得冠军。

回看中国数学奥林匹克参赛史,斩获冠军并不少见。

但是在中国,至今还没有人荣获代表数学界最高荣誉、拥有数学诺贝尔奖之称的“菲尔兹奖”。

截至目前,一共只有两位华人获得过这个奖项,一位是从来自香港、目前在哈佛大学数学系任教的丘成桐,另一位是澳洲华裔数学家陶哲轩。

当中国越来越多的家长把孩子送入奥数班,把它当作开拓思维的捷径,中国数学奥林匹克代表队总领队熊斌却认为:“在中国,只有5% 的学生适合学习奥数。

”熊斌,1988 年就开始担任中国数学奥林匹克代表队教练,从2004 年开始多次担任中国代表队领队,培养出 30 多位奥数金牌获得者。

“奥数的训练的确更容易培养出菲尔兹奖得主。

菲尔兹奖每四年举办一次,每次评选出 2 到 4 名,一般获奖者都曾参加过奥数。

”熊斌告诉记者。

不过,他有些搞不明白:中国从1986 年正式派队参加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目前为止,那些获奖选手哪里去了呢?“训练”出的奥数冠军每年六位奥数“国家队”选手的挑选,都是一个大浪淘沙的过程。

首先,熊斌等专家会从十万多名参加全国数学联赛的学生中挑选出 1200 名一等奖获得者,其中的 300 名脱颖而出者将进入中国数学奥林匹克冬令营。

通过进一步的测试,再精挑细选出 60 位进入中国数学奥林匹克国家集训队,最终在这 60 位“种子选手”中产生 6 名学生代表中国参加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

什么样的孩子适合学奥数

什么样的孩子适合学奥数

什么样的孩子适合学奥数---专访奥数国家队主教练熊斌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国家代表队的来源在全国各地还比较分散,现在基本集中在北上广、武汉这些大城市了,中小城市偶尔出一两个天才《瞭望东方周刊》记者钱贺进| 上海报道在7月末结束的第54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上,中国队以208分获得团体总分第一名,6名队员获得5枚金牌和1枚银牌。

作为“奥数金字塔”的最顶层,奥数国家代表队无疑是众多家长关注的焦点。

比如,如何才能学好奥数、什么样的孩子适合学奥数、奥数成绩如何转为“升学红利”……就这些问题,《瞭望东方周刊》日前专访了本届奥数国家代表队领队兼主教练熊斌。

这位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教授从1988年开始任中国代表队教练,自2004年多次担任中国代表队的领队,还先后担任中国数学会普及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数学奥林匹克委员会委员,华东师大国际数学奥林匹克中心主任等职务。

对于社会一再批判的“奥数热”,熊斌认为,这是因为奥数竞赛已经承担起升学选拔的功能。

而在教育均衡化取得一定进步之前,这种情况“无解”。

光靠勤奋是不够的《瞭望东方周刊》:你最近强调,中国只有5%的学生适合学奥数。

从国家代表队这个层面讲,适合学奥数的孩子有何特点?熊斌:这个数字的来源是因为国际上有个统计,资优生在同一个年龄段大概只有5%。

资优生天赋比较好,更适合学奥数,智力上更突出。

但他们不一定都要去学奥数。

我们讲适合学奥数,是学堂上数学学得比较扎实,学有余力,且对数学有一定兴趣的学生。

适合奥数的学生之间也有差异,奥数学习要根据学生特点安排不同内容和难度,我觉得以上课能听懂、课后花点功夫就能掌握为准。

当然他们本身还属资优生,要把数学学好还是需要一点天赋的,否则到不了一定的高度。

到了奥数国家队的这些孩子,天赋都是非常高了,越往后走,光靠勤奋是不够的。

这些孩子的共同特点是:基本上既聪明又刻苦。

我带的小孩很多从小学习奥数,外人看来成天做数学题,其实他们本身有兴趣,跟踢足球、玩电子游戏一样乐此不疲。

2011中国数学奥林匹克

2011中国数学奥林匹克

2011中国数学奥林匹克
熊斌
【期刊名称】《中等数学》
【年(卷),期】2011(000)003
【摘要】第一天 1.设a1,a2,…,an(n≥3)是实数.证明:
【总页数】4页(P21-24)
【作者】熊斌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424.79
【相关文献】
1.2011年中国西部数学奥林匹克竞赛第1题的几种初等解法 [J], 谢飞平
2.2011年中国数学奥林匹克平面几何题的简证及背景探索 [J], 杨颐
3.2011年吉尔吉斯斯坦数学奥林匹克不等试题的另证 [J], 彭成
4.2011中国西部数学奥林匹克 [J], 熊斌
5.国际数学奥林匹克和中国的数学竞赛——祝第31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胜利成功[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必须认清的四个教育误区

必须认清的四个教育误区

陈芸老师曾遇到过两个男孩,一个在入校之初连自己的名字都写不好,但上课眼神始终跟着老师,回家复习也认真及时,一个学期下来,成绩已经处于中上水平。而另一个男孩,入校时识字量很大,但他因为觉得课堂内容简单,上课坐不住,作业拖拉,从三年级开始成绩下滑非常明显。陈老师解释,以语文为例,一二年级的知识以记忆为主,三年级开始更强调理解能力,学前的储备已经基本用光,思维能力和习惯成为决定孩子成绩的关键。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熊斌直言,有不少培训机构为了“出成绩”,忽略了解题推导过程,直接让学生背公式、套题型,恰恰是抛弃了奥数中最精华的部分,让奥数变成机械操练,这对能力提升毫无用处。熊斌强调,学习奥数必须具备两个条件,才能让孩子真正受益:一是兴趣,二是学有余力。有些家长觉得孩子课内成绩不佳,希望通过课外学奥数促进课内学习,往往会事倍功半;也有一些家长认为,学得比别人早,就一定学得比别人好。熊斌强调,每个人天赋不同,并非每个孩子都适合学习奥数。
同样,塘沽学校程核红校长也表示,现在对学生的评价包括高中、大学的招生,也开始越来越多地引入多元评价体系,即不光看成绩,还要看一个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养,这也为中小学真正遵循教育规律、落实减负政策提供了保证。程校长说,取得考试的好成绩,这只是学生发展的一方面,还要注重身心健康、艺术、体育、能力的全方位提升,比如,塘沽学校开设了象棋、空手道、手风琴等课程,外聘来专业老师,让同学们都能按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发展个性,学生的综合素养提升了,反过来也促进了学习成绩的提高。
华东师范大学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奥数国家队领队熊斌说:“奥数旨在培养学生开放性的思维。在孩子能力范围内学一些,对思维能力的提高会有所帮助。但是,如果一味拔高、一味超前地学,反而会起到反作用,影响孩子学习数学的兴趣,甚至扰乱其学习的思路。”

“奥数教育”中的三个“不”——一位数学教师眼中的“奥数教育”

“奥数教育”中的三个“不”——一位数学教师眼中的“奥数教育”

济” 。我们应该分 清的是 , 到底是 “ 奥数 ” 本身可 恶, 还 培 训 机 构 , 二是 有 “ 名校 ” 背景 的培 训机 构 , 三是 有
是 走样 了的 “ 数教 育” 恶 , 者 它的 某 些 “ 营 行 政 背景 的培 训机 构 , 奥 可 或 经 四是 某些教 师个 人 “ 家养 家
, 并推 为一名一 线数 学教 师 ,作 为一 名奥数 学 习与教 学的 奥数 ” 而是要探 索一种智 优 生的培 养新 模 式 ,
有 经历者 , 想 , 有 责任 站在 科 学的 立场 上 , 我 我 客观 地 动 中小 学的数 学课 改和 素 质教 育发展 。 关专 家认 为 “ 数 ” 几 句话 。 奥 说 为, 有 5 只 %的智 力超 常儿 童适合 学奥林 匹克数 学。 首先 ,我十 分赞 同杨教 授发起 这个话题 。因为 这 一说 法 未必 准 确 , “ 但 奥数 ” 的确 有 别 于基 础 数 它的难度 、 度都是 高于教材 的 。 果盲 目要 求 深 如 “ 奥数教 育” 种有别 于基 础教 育的“ 英教 育 ” 式 学 , 这 精 模 在 经历 了几 十年风风 雨雨 大起 大落之后 ,确 实应 该 孩 子 学 习 , 对孩 子 确 实是 一 种 负担 和 压 力 , 至 可 甚
者 ” 恶。 可
教 ” 为 。后 三种 形式 才是 真 正的 负面影响 者 。 因 行
在 孩 最 后 , 目叫 停 及 “ 恶 ” 说 显 然 过 激 。 因 为 , 为 , 非平 等的条件 下 , 子和 家长基 于各种 原 因往 盲 万 之 这样做 当然 能够 引起人 们的 重视 ,但并 不能从根 本
上解 决 问题 。事实上 , 义务教 育阶段 , 在 国家已经叫 停 了“ 奥数 教育 ”但 是 , , 它不仅 未停 , 而愈 演愈烈 , 反 并且衍 生 出许 多“ 变体” 诸如 “ 英”作 文” , 奥 “ 等。这里 面有许 多复杂的市场推动 力量 。不分析其 中原 因, 不

2018-什么样的孩子适合学奥数呢-精选word文档 (5页)

2018-什么样的孩子适合学奥数呢-精选word文档 (5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什么样的孩子适合学奥数呢关于“ 什么样的孩子适合学奥数”的内容由精心整理发布,欢迎关心奥数动态的同学们参考!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国家代表队的来源在全国各地还比较分散,现在基本集中在北上广、武汉这些大城市了,中小城市偶尔出一两个天才在7月末结束的第54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上,中国队以208分获得团体总分第一名,6名队员获得5枚金牌和1枚银牌。

作为“奥数金字塔”的最顶层,奥数国家代表队无疑是众多家长关注的焦点。

比如,如何才能学好奥数、什么样的孩子适合学奥数、奥数成绩如何转为“升学红利”……就这些问题,《瞭望东方周刊》日前专访了本届奥数国家代表队领队兼主教练熊斌。

这位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教授从1988年开始任中国代表队教练,自201X年多次担任中国代表队的领队,还先后担任中国数学会普及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数学奥林匹克委员会委员,华东师大国际数学奥林匹克中心主任等职务。

对于社会一再批判的“奥数热”,熊斌认为,这是因为奥数竞赛已经承担起升学选拔的功能。

而在教育均衡化取得一定进步之前,这种情况“无解”。

光靠勤奋是不够的《瞭望东方周刊》:你最近强调,中国只有5%的学生适合学奥数。

从国家代表队这个层面讲,适合学奥数的孩子有何特点?熊斌:这个数字的来源是因为国际上有个统计,资优生在同一个年龄段大概只有5%。

资优生天赋比较好,更适合学奥数,智力上更突出。

但他们不一定都要去学奥数。

我们讲适合学奥数,是学堂上数学学得比较扎实,学有余力,且对数学有一定兴趣的学生。

适合奥数的学生之间也有差异,奥数学习要根据学生特点安排不同内容和难度,我觉得以上课能听懂、课后花点功夫就能掌握为准。

当然他们本身还属资优生,要把数学学好还是需要一点天赋的,否则到不了一定的高度。

到了奥数国家队的这些孩子,天赋都是非常高了,越往后走,光靠勤奋是不够的。

利用数学提高竞赛数学的趣味性

利用数学提高竞赛数学的趣味性

利用数学实验提高竞赛数学的趣味性1.问题的提出竞赛数学,俗称奥数,是我国数学教育的传统强项,无论是普及程度还是竞赛水平都位居世界前列,我国选在历届参赛的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IMO)中,都有优异的表现。

但是,近年来受功利主义的驱动,“奥数”出现了泛化的趋势,连小学数学竞赛都被冠以“奥数”的头衔,出现了“全民奥数”的不正常现象,引起许多人对奥数的批判和反思。

批评者认为:奥数并不教给学生科学研究的方法,而只是一味追求偏、难、怪的解题技巧,舍弃了数学最核心,也是最有用的数学思想方法;还有人对我国获得IMO奖牌的选手进行了追踪调查,发现“这些公认的数学尖子基本上没有在数学研究上做出突出成就的,甚至鲜有喜欢数学的”,由此认为奥数一无是处,更有甚者宣称“奥数已成公害,对学生危害堪比黄、赌、毒”。

与我国相比,国外的奥数则显得非常冷清。

比如日本,虽然奥数教育也很成功,但日本只有6%作用的中小学生有过奥数学习的经历,或者正在学习奥数。

美国也类似,中小学生对数学感兴趣的不多,但对数学感兴趣的人,则会非常投入。

这些学生由于兴趣支撑,发展后劲很大。

对于这一点,我国奥数教育家熊斌老师在谈对国内外IMO选手的对比时也感慨的说:“相对国内的IMO选手而言,国外选手尽管也有相当强的竞争意识,但在日常积累的过程中操练的成分更少一些。

而且,相对而言,他们将数学抽象思维与生活场景结合的能力更强。

”其实奥数的教育价值早已经被世界各国教育界肯定,所谓IMO奖牌获得者后来的成就普遍不大,在世界范围内根本就不成立。

之所以出现前面所述的种种弊端,主要是因为我们大多用一种急功近利的心态去对待奥数,教师都大多采用“超前学习知识,枯燥题海训练”的应试教育模式进行教学,使学生对奥数甚至数学产生了恐惧和厌烦,即使少数同学能坚持学下去,也多数是为了获得升学加分或保送的奖励。

这也正是国内的IMO获奖选手一旦升入大学就很少选择数学专业的主要原因。

丘成桐先生一针见血的指出:“国外奥数考得好的学生,往往能够成才,而我们的学生不一定能成才,因为国内是机械性的学数学,不是出于兴趣。

学奥数≠提前学与做难题

学奥数≠提前学与做难题

学奥数≠提前学与做难题学奥数≠提前学与做难题第54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IMO2019)日前在哥伦比亚圣玛尔塔举行,来自世界97个国家及地区的527名学生参赛。

中国队以208分获得团体总分第一名,6名队员获得5枚金牌和1枚银牌。

在中国队凯旋之际,记者专访了中国队领队并曾长期担任中国奥数集训队教练的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教授熊斌,请他就有关学奥数的几个“敏感”问题作了解答。

问:奥数到底是学什么的?它与我们平时学的数学到底有什么区别和联系?答:大多数的家长和老师都不一定很清楚这个问题,可能会觉得只有那些思路比较新、怪,难度比较大的所谓“难题”、“偏题”才是奥数。

其实不然。

奥数仍属于数学学科,奥数中也有与我们平时课堂上所学的数学知识相联系的部分,是课堂内容的深化和提高。

但是,奥数中更多的是和课堂上的数学看起来不沾边的内容――是平常数学课上不讲、也没有时间去讲的一些数学分支的基础内容,比如图论、组合数学、数论,以及重要的数学思想,比如化归思想、构造思想、特殊化思想、归纳、算两次等等。

这些内容的选择是很科学的,因为这些领域的基本方法和简单应用,是不需要专门的数学工具的,而且带有很强的趣味性和游戏性,对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拓展他们的思维和知识面是很有帮助的。

后一大题,都有奥数的影子在里面,如果不学奥数,就会做不出这道“压轴题”。

答:有人分析过奥数热产生的原因,其中就认为是奥数题经常被拿来做一般数学考试中“压轴题”的缘故。

我想,这就有点本末倒置了。

首先,不能把难度偏大的、思路灵活的题统统归入奥数。

其实归入也没有什么,也可以算是奥数的一部分,其实是在说一个“悖论”:压轴题一定是难度大、思路灵活的,然后就被归入奥数之类,随后又被某些人把逻辑、因果关系倒过来,就变成了是出题人故意用奥数题来做一般数学考试中的“压轴题”,进而故意促成了所谓的奥数热。

要是这么说的话,考数学难道就再也不出“压轴题”吗?那么这样的选拔考试还有什么意义呢?其“选拔”性何在?如果大家真的都是100分,其皆大欢喜之下岂不是又皆大悲哀?当然,我们也不赞成把奥数中特有的内容和思想方法作为“压轴题”出现在一般的数学考试中。

你的孩子是不是学奥数的

你的孩子是不是学奥数的

你的孩子是不是学奥数的“那块料”2013年08月12日 09:40来源:解放日报作者:徐瑞哲由6名高中生组成的中国队,日前在哥伦比亚举行的第54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拿下团体总分第一、金牌总数第一、个人总分并列第一。

这是中国人在不到30年的参赛史上第17次获得团体冠军。

或许,中国人真的很适合奥数?可在中国队领队、华东师大数学系教授熊斌看来,真正适合学习奥数的学生只有5%左右。

而众多小学家长发现,目前班上超过一半的学生都在读奥数。

事实上,不少国外数学奥赛选手都成长为数学家,频频获得国际数学大奖。

但至今,在顶级数学奖项中,还没有中国本土得主。

高考加分不挂钩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是历史最悠久、比赛规模最大的国际科学奥林匹克,每年在不同国家或地区举办。

首届赛事1959年创办,参赛国不足 10个;经过半个多世纪,全球近半数国家和地区参与;今年,有 97个国家和地区的520多位高手加入这场“数学大战”。

团体总分前十名依次为中、韩、美、俄、朝、新加坡、越南、我国台湾地区、英国和伊朗,其中亚洲队伍占去7席。

中国奥数国家队的选拔规模和层级,对于其他代表队来说是惊人的,因为这与高考加分直接相关。

据介绍,每年全国数学学科高中联赛各地有十多万学子参加,大约300人晋级中国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从中只选拔少数“奥数神童”进入国家集训队。

今年3月,约60名集训队员经历了半个月备战及6场考试,决出前6名选手,正式组成国家队。

目前这6名“国脑”,4人即将就读北大、2人将进清华。

上海学生在国家队中比例较高,去年和今年均占1/3。

奥数的中国特色正在于此,与高考以及其他各学段的升学考挂钩,甚至包括“小升初”。

但根据新的加分政策,从明年起,国内奥数赛事的名次将正式与高考脱钩。

原本,高中联赛产生的1200个数学尖子生,都具有高考保送资格,其中上海地区有50多人;但今后,只有入选国家集训队的那60个人,才可以被保送。

小学就有“试金石”熊斌喜欢的是不为应试而来的奥数“铁杆粉丝”。

奥数科普转帖

奥数科普转帖

奥数科普转帖转帖:居然不小心有了仁华(与华罗庚同),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奥数精讲与测试》两本奥数了。

今天又收了一本天天做竞赛数学体系说明(小学三至六年级版)作者:华杯赛金牌教练员济南市华杯赛主教练尹铭驿以下仅代表个人观点,希望能给家长和同学有所帮助:目前国内数学竞赛开展的最一流的城市是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和武汉,由此,国内的中小学竞赛数学教学体系大致被分为三派:北京、天津以及东三省的竞赛发达地区属于京派数学体系,此体系特别关注知识体系的全面性,强调应用题和由此引申出的数学建模能力方面的训练;当然以上海、南京为代表的沪宁杭地区叫做沪派,此教学体系特别强调计算能力以及由此引出的数感方面的训练;武汉和广州深受朱华伟老师的影响,崛起了以武汉明心教育、深圳奥数培训中心和广州市奥校为代表朱派,这些老师往往涉猎广泛,追根溯源能力强,此体系比较强调对来源的追溯,表较偏重于数学文化和由此相关的数学史的渗透。

三派各有利弊,很难说谁好谁坏,毕竟每届国家队的6名队员中,北京的人大附、上海的上海中学和武汉的武钢三中很少缺席的。

进入正题:京派的几套推荐教材:1、大百科出版社的《仁华学校奥林匹克竞赛数学课本》,主编LLL(裘宗沪后奥数的代表人物,将人大附中送上全国第一位置的传奇校长),优点:正统、中正平和,就像是武当派的功夫,源自大师及其高徒(像LLL这样的,在奥数届地位近似张三丰了)但有时会感觉有些老套,但掌握到了精髓也可以以不变应万变,像太极拳的境界;缺点:选题太老了,在教学数学与竞赛数学日新月益的今天,在选题上不是很新颖,体系也有点老化,很多新颖的知识点和对思维能力提升极有帮助的专题没有涉及。

2、华东师范大学的《高思学校竞赛数学课本》,徐鸣皋主编。

优点:新颖、面面俱到,风格和用户界面活泼;缺点:1、很多专题浅尝辄止、没有点出精髓来,建议配合一本《竞赛通鉴》(2007~今年的应该都有,武汉的刘嘉编的),这样能接触到更高档次的一些题目,解决对于顶尖学生没有入木三分的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与现实:中国奥数现象的背后■熊斌葛之奥数简史数学奥林匹克竞赛已走过了百余年的历史。

1894年,匈牙利教育部门通过一项决议,准备在中学举办数学竞赛。

当时着名科学家埃特沃什男爵担任教育部长。

在埃特沃什的积极支持下,这项比赛得到了发扬光大。

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有组织地举办的数学竞赛。

后来匈牙利也确实产生了许多着名科学家,比如分析学家费叶尔、舍贵、拉多、哈尔、里斯,组合数学家蔻尼希,以及着名力学家冯·卡门,着名经济学家、1994年因博弈论而获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豪尔绍尼等鼎鼎大名的人物。

其他国家也纷纷效仿。

罗马尼亚、保加利亚、波兰和捷克斯洛伐克分别于1902年、1949年、1950年和1951年开始举办中学生数学竞赛。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两个超级大国———前苏联和美国。

1934年,在当时的列宁格勒(今圣彼得堡),由着名数学家狄隆涅主持举办了中学生数学竞赛;1935年,莫斯科也开始举办。

这两个竞赛都一直延续至今。

但是,全俄(后改“全苏”)数学竞赛直到1961年才开始。

前苏联把数学竞赛称作“数学奥林匹克”,认为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这些观点在教育界一直有着很大的影响。

在美国,由于着名数学家伯克霍夫父子和波利亚的积极提倡,于1938年开始举办低年级大学生的普特南数学竞赛,很多题目是中学数学范围内的;普特南竞赛中成绩排在前五位的人,就可以成为普特南会员。

在这些人中有许多杰出人物———菲尔兹奖获得者芒福德、米尔诺、奎伦和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费曼、威尔逊等。

1972年起,为准备国际数学奥林匹克而开始举办美国数学奥林匹克,它的命题水平也非常之高。

最终选拔出来的国家队队员在西点军校等地集训,并与父母一同到白宫接受总统接见。

50年代,罗马尼亚的罗曼等人认为时机已经成熟,可以举办国际性的数学竞赛了。

这就是影响最大、级别最高的中学生智力活动———“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的由来。

按照英文缩写,就是现为大家所知的IMO。

第一届IMO于1959年在罗马尼亚举行,当时只有七国(罗马尼亚、保加利亚、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前民主德国、前苏联)参加。

后来,美、英、法、德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和亚洲国家也陆续参加。

在今天,IMO已波及到几乎所有的文明国家。

除了最初几届,IMO共有6道试题,正式比赛分两天,每天做三个题目,总共9小时。

每题满分7分,总分42分;团队总分252分。

大约有十二分之一的学生可以获得金牌。

银牌和铜牌的数量分别是金牌的2倍和3倍。

IMO试题遍及的数学领域包括:数论、多项式、函数方程、不等式、图论、复数、组合、几何和博弈游戏等几大板块,这亦构成了各国数学竞赛的命题方向。

IMO为发现数学人才做出了贡献。

许多IMO优胜者后来成了杰出数学家,如沃尔夫奖获得者卢瓦兹、菲尔兹奖获得者德林菲尔德、约克兹、博切兹、高尔斯、马古利斯、拉佛阁等(其中前5位得过金牌)。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中国的数学竞赛起步较晚,但后劲十足。

“我们也要搞数学竞赛了!”华罗庚说。

1956年,首先在北京、天津、上海和武汉举办了一次数学竞赛;由于政治运动的影响,这一活动时断时续;1962年政治环境开始好转,北京等城市又举办了几次。

到了“文化大革命”,教育陷入了全面瘫痪的状态。

相比之下,前苏联在战争和政治恐怖的恶劣环境里,还能坚持举办数学竞赛,莫斯科竞赛只在1942—1944年中断了三次,实在是难能可贵的。

1978年,“科学的春天”到来了。

华罗庚旋即主持了全国八省市的中学数学竞赛。

1985年华去世,为了纪念他,于1986年开始举办低年级的“华罗庚金杯赛”,影响很大。

1981年,中国数学会决定举行全国高中数学联合竞赛。

1981年,作为IMO东道国的美国邀请中国参加IMO。

直到1985年,我国才派出两名选手非正式地参加了IMO,成绩不很理想。

于是在全国联赛之后再安排搞一个“冬令营”,后也称“中国数学奥林匹克”,团体第一名获得“陈省身杯”,在此基础上再进行选拔,以组建6个人的国家队。

1986年起,除了在台湾举办的一次,我国都派足6名选手正式参加IMO。

除了三次成绩稍有点偏后,中国总是第一、二名,而且以第一名居多。

物理、化学和计算机竞赛的情形也差不多。

如今,中国选手在国际上摘金夺银、凯旋而归已成家常便饭。

这些辉煌成绩固然离不开层层选拔与培训,但与今天的奥数热并无直接关系,以前中国队的成绩也很好。

奥数在1990年代初期并不热,那个时候文科(特别是财经类)十分吃香。

一切等到1998年以后,奥数突然变热。

最直接的原因是初中入学考试取消,这一“减负”举动反而增加了学生的负担,不少中学为了招收更多的优秀生源,把奥数作为标准。

其次,是因为高校开始扩招,大家都意识到,大学生不再是“天之骄子”,只有进入名牌大学热门专业,才有更大的出路,而奥数又自然成了进入这些好专业的敲门砖。

数学家是怎样看待奥数的呢?“在(数学)竞赛中获胜,自然会感到高兴甚至自豪,但在竞赛中受挫,却不需过分悲伤,也不必对自己的数学能力感到失望。

为在竞赛中获胜,是需要凭借一些专门的天赋的,但这些天赋对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却完全不是必要的。

”这是伟大的前苏联数学家柯尔莫哥洛夫为一本奥数书写的序中的片段。

对于数学教育,柯氏亦不乏独到见解。

他指出,数学竞赛首先是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发现他们的数学才能。

如果这一工作没有预先做好,在低年级就大搞数学竞赛,拔苗助长,多数人将会逐渐失去解题本领,甚至失去对数学的兴趣。

这确是真知灼见!在我国,柯氏的担忧确实得到了不断的印证。

原因在于,中学数学所强调的逻辑严密性,与小学竞赛的智力游戏有较大差异。

如果基础没有打好而进行带有很大偏向性的培养,很多学生将不能适应中学阶段的数学;而大学阶段的数学又与中学数学有很大不同,这也是为什么有些奥数高手并不适合数学研究的一个原因。

怀尔斯,这位解决费马大定理的伟大数学家,却被高尔斯评价为“不是天才”。

高尔斯是菲尔兹奖获得者、IMO金牌选手。

他的根据之一就是怀尔斯没有拿到过IMO金牌。

高尔斯并不是刻意贬低怀尔斯。

他的话有两层意思,一是说明艰苦的科学研究和奥赛的重大区别;其次,他也认为在IMO上拿到奖牌是需要数学天赋的。

国外奥数选手的培训没有我们这样的规模,所以在IMO中得到奖牌的人确实十分聪明。

比如1990年北京IMO中四个满分选手之一的小拉佛阁,他的哥哥在2002年获得菲尔兹奖;而人们认为小拉佛阁更有天才,他已得到很多大奖,将来也极有可能问鼎菲尔兹奖。

相比之下,中国的各级奥数优胜者也有工作做得很好的,但目前还没有取得菲尔兹奖级别的成就,这与他们在大学、研究生期间的学习方式也有很大关系。

中科院院士、着名数学家王元认为,总体来说,中国竞赛的命题水平较高,但与国际上比较尚有一定距离,某些难题出得过偏。

命题水平的高低体现在它是不是具有好的启发性以及趣味性。

华罗庚也认为,出好题比解题更不容易。

事实上,中国队在国际上拿到第一名也并不是像某些人想像的那样十拿九稳,至少俄罗斯和美国的实力决不容小视。

特别是,做偏题对于成为一名优秀数学家不利,故而引起了丘成桐的忧虑。

相比之下,前苏联的命题水准就比较高。

比如,莫斯科竞赛中有这样一道题:阿里巴巴试图潜入山洞。

在山洞入口处有一面鼓。

鼓的侧面有四个一模一样的小孔,组成正方形的四个顶点。

在每个孔的里面各装有一个开关。

开关有“上”“下”两种状态。

(注意:眼睛看不见!)如果四个开关的状态全都一致,洞门即可打开。

现允许将手指伸入任意两个孔,触摸开关以了解其状态,并可随自己的意改变或不改变其状态。

但每当这样做了之后,鼓就要飞快地旋转,以至在停转之后无法确认刚才触动了哪些开关。

证明:阿里巴巴至多需将手指伸入五次,就可以进入山洞。

容易知道,两次操作(一次靠边的两小孔,一次对角线上的两小孔)把不少于3个开关扳为状态“上”,如果大门没有打开,这就意味着第四个开关处于状态“下”,这时阿里巴巴应将手指伸入对角线上的两个孔,如果碰到向下的开关,把它扳为“上”,从而进入山洞;如果这一对开关均向上,则把其中之一扳为下。

这样,显然两个靠边相邻的开关“上”,另两个相邻开关“下”。

然后阿里巴巴沿着正方形边入手;如果两个开关处于同一状态,他就改变它们状态从而进入山洞;如果两个开关状态不同,他应该都改变状态,最后一次沿对角线找到开关,改变里面的状态,这样最多五次。

这道题目十分精彩,它考察的是在不同信息下的决策,需要你对问题本质的领悟和洞察。

前苏联竞赛中这样的好题比比皆是,思考这些问题应该说是有好处的。

深层次的问题我国的奥数现象背后是有些深层次的问题。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学而优则仕”,这种功利主义态度(不管是不是孔夫子的本意)不知毁了多少有才华的人,挤掉了他们的自由发展空间。

今天,很多家长自己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加之只有一个孩子,自然把希望尽数寄托在孩子身上,于是追求功名从古代社会的少数人演变成一支浩浩荡荡的大军。

正是由于自己没有文化知识,所以教育方式也不当,把分数看得比什么都重要,甚至无知地认定自己的孩子就是天才,极大地忽略了孩子的道德教育与心理素质的培养。

目前的中国之所以成为一个考试大国,正是由于目前的诚信度过低,除了考试、竞赛,好像很难想得出更加公正、客观的遴选人才的办法。

那些成天批评高考指挥棒的人可曾想过,如果取消或削弱高考,像美国一样由老师参与推荐会发生什么事情。

相比之下,数学比文科、艺术更加客观公正,而且考试成本又低,不像做实验条件太高。

因此,中国青睐以数学竞赛作为选拔人才的标准之一,也有其必然的道理。

说到这里,笔者不妨多说几句,其实比奥数更不合理的是英语考试。

根据笔者的调查,不参加奥数的学生只要各门功课平衡发展,考一所理想的大学应该是不成问题的;事实上像上海中学这样的“奥数重镇”,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要求极高。

全国高中数学联赛也规定,一试的基础分不到要求,二试的难题全都做对也不能得奖。

而英语就不同了,简直是人人非得过的“坎”:考研主要就是用很难的英语来“卡人”的;而工作以后评职称,主要也是考英语,这就更不合理了。

有的老同事工作能力很强,结果就在英语上栽了,你说他冤不冤?笔者同不少家长交流过,发现并非所有家长都对教育无知。

他们认为,从长远的角度看,数学对于培养一个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科学理性精神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并且对孩子将来的大学专业和工作有实质性的影响。

如果小时候数学基础没有打好,长大以后再补根本没有可能。

从短期的角度看,家长也懂得,数学的相关性最好,数学可以很有效地带动理化和计算机的学习,而补习文科的效果相对就未必那么地好(当然这确也是有些功利了)。

在这两点上,一批教育专家的“宏观观点”与家长的“微观观点”有一定的合拍之处。

首先,从长远角度看,奥数主要不以培养数学家为己任,而主要是为优秀学生提供一些机会,因此只能说奥数高手同数学家有较高的相关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