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高考仿真卷(二轮)历史(六)(附答案)
2018年湖南省长沙市高考模拟试卷(二模)历史试题及答案
科目:历史(试题卷)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两部分。
第Ⅰ卷1至7页,第Ⅱ卷7至15页,共300分。
注意事项:1.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写在答题卡上。
考生要认真核对答题卡上粘贴的条形码的“准考证号、姓名、考试科目”与考生本人准考证号、姓名是否一致。
2. 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第Ⅱ卷用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书写作答。
在试题卷上作答,答案无效。
3. 考试结束,监考员将试题卷、答题卡一并收回。
姓名准考证号绝密★启用前湖南省长沙市高考模拟试卷(二模)长沙市教科院组织名优教师联合命制本试题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l5页。
时量l50分钟,满分300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140分)一、选择题:本卷共35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汉高祖刘邦进入咸阳时曾与关中百姓“约法三章”,但他并未悉除秦法,甚至连秦的苛法也没有完全废除,以致到孝惠、高后和文帝时,还在废除秦的妖言令等苛法……高祖元年至高祖十一年之间的法律,是全部继承秦律的汉律。
据此可知:A.秦朝灭亡的主要原因在于法律过于严苛B.秦朝灭亡的主要原因在于没有得到关中百姓的支持C.汉朝统治者对关中百姓采取了适应民情的政策D.汉朝统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训而实行宽刑仁政25.图1为大运河的开凿,下列选项与之所起的历史作用最接近的是:(图1)A.隋朝创立科举制B.唐朝设立节度使C.隋唐确立完善三省六部制D.元朝设中书省替代三省26.明清之际有学者提出:“天地之德不易,而天地之化日新。
……日之有昼夜,犹人之有生死,世之有鼎革也。
纪世者以一君为一世,一姓为一代足矣。
”以下属于他的主张的是:A.反对以孔子是非为标准B.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C.主张“天下兴亡,匹夫有责D.物质发展变化有规律可循27.下图为外国在华铁路直接投资估计表,据此可知:A.甲午战后外国加强了对华商品输出B.甲午战后外国对华铁路投资是为了巩固在华势力范围C.甲午战后外国对华铁路投资是为了帮助中国发展经济D.甲午战后外国侵华以修筑铁路为主28.据统计,整个抗日战争日军死伤有60%是枪伤所致,而苏德战场上德军伤亡中炸伤却占了70%。
2018年高考历史仿真模拟试卷及答案(共三套)
2018年高考历史仿真模拟试卷及答案(共三套)2018年高考历史仿真模拟试卷及答案(一)一、选择题1.中国古代出现过不少皇帝权利受到凌夷,无力或不能执掌权柄的现象,这些人或受制于母后、外戚,或受制于宦官、权臣、地方割据势力,导致权力萎缩或丧失.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源是()A.三纲五常受到挑战B.君主权力至高无上C.宗法观念丧失殆尽D.皇帝权力暂时旁落2.唐诗中“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杨炯诗)“健儿宁都死,壮士耻为儒”(杜甫诗)反映出时风对文事的鄙薄.宋代儿童启蒙教育读本《神童诗》开篇却说: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这反映了宋代()A.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B.科举制不断走向公平公正C.文化教育事业的繁荣D.重文轻武引发价值观念变化3.《上海县志》记载,明嘉靖时上海县“外内有事,田家妇女亦助农作,镇市男子亦晓女红”;当时该地区植棉、摘棉多由妇女完成,而轧花、弹花多是由男子来承担,农闲男子纺纱织布也不足为奇.所以上海四邻又有“男纺女织”之说.这则材料反映了当时()A.小农经济开始解体B.家庭内部劳动分工出现变化C.资本主义萌芽出现D.男尊女卑的社会秩序受到冲击4.1876年当郭嵩焘以公使衔出使英国时,文士们刻薄地讥笑他弃圣贤之帮而追随于洋鬼,郭嵩焘的日记因为赞誉已有两千年历史之西洋文明而被守旧派斥责为异端邪说,他们迫使官府拆毁了该部日记的印版.这反映了当时()A.西学传播缺少良好的社会环境B.崇洋媚外遭到社会鄙视C.新旧思想的冲突此起彼伏D.列强侵略激起国人愤慨5.1896年,清政府设立商务局,1903年清政府设立商部,成为仅次于外务部的第二大部,1906年清政府设立邮传部,同时将商部和传统的工部合并,成立农工商部.这些措施()A.挽救了清朝统治危机B.削弱了地方的财政C.有利于工商业的发展D.表明清政府成为列强的工具6.抗日战争期间,中国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卫立煌致电朱德:“顽寇陆续增兵,企图扫荡华北,截断我西北国际交通,兄等抽调劲旅,事以迎头袭击,粉碎其阴谋毒计,至深佩慰.”该电文称赞的军事行动()A.是抗战以来中国军队的第一次大捷B.是徐州会战的重要组成部分C.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企图D.是抗战以来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大规模战役7.1953年底,美国情报部门的一封电报中写道:“中国外交政策的目标是在其周边地区(指新兴民族独立国家)促进和建立可以作为缓冲的友好国家.”这种判断的依据是,中国政府提出了()A.另起炉灶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C.求同存异D.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8.1979年,国务院183号文件指出,农工商联合企业有权对已经完成购销任务的农产品自行组织加工生产,各相关部门应当将这种加工生产纳入计划范围,对其进行所需物质的供应.材料表明()A.在计划经济主导下,企业有一定自主权B.统购统销的计划经济体制发生质变C.市场为主导的经济体制开始形成D.产权清晰,责权明确的现代企业制度确立9.苏格拉底毕其一生都在反对败坏道德的相对主义,他相信存在着不以每个人的观点为转移的绝对价值,这就是美德。
2018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卷 含答案
绝密★启用前银川市2018年普通高中教学质量检测文科综合试卷24.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多种土地制度,如曹魏的屯田制、南朝宋颁布的占山令、北魏的均田制等。
其根源是A.人口增长刺激人地矛盾B.政局动荡流民的大量出现C.少数民族封建化的结果D.封建土地私有制趋于瓦解25.唐代御史若进言莅事不当,会被杖责;明代开始实行廷杖制度;而宋朝则无此类事情发生,号称“与士大夫共治天下”。
由此可知A.两宋政治远比唐代清明B.宋朝重文轻武特征显著C.宋朝君主集权远逊唐明D.唐明两朝君权更为集中26.学者余英时认为:“理学家虽然以政治主体的‘共治者’自待,但毕竟仍旧接受了‘君以制命为职’的大原则”。
其强调宋明理学是A.突出格物致知的目的B.确立三纲五常的地位C.维护专制统治的本质D.弘扬儒家思想的精神27.元朝实行匠籍制度(匠户沦为国家奴隶),明政府规定“轮班工匠,有愿出银价者,每名每月南匠出银九钱,免赴京;北匠出银六钱,到部随即批放;不愿者,仍旧当班”。
这表明当时工匠A.从封建徭役中得以解放B.摆脱了官府对其人身控制C.封建义务由力役变银差D.顺应商品经济发展的潮流28.1897年创设的商务印书馆,最初经营的业务主要是印刷各种商业、商界的文件和账簿等,所以称为“商务”。
它的出现一定程度上反映了A.商业得到知识分子和社会的认可B.民族工业获得初步发展C.商战意识改变了中国的社会结构D.传统自然经济已经瓦解29.1923年1月,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通过了《关于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的关系问题的决议》,这是共产国际第一次就中国问题专门作出决议。
这说明共产国际A.视国共关系为中国头等要事B.意图干预中国革命道路C.直接领导中国民主主义革命D.旨在实现国共和平共处30. 1937年10月,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其西北革命根据地采访录——《红星照耀的中国》在英国出版,引起世界轰动。
1938年12月,该书在上海发行的中文版却更名为《西行漫记》。
2018年高考历史模拟试卷 带答案解析
2018年高考历史模拟试卷带答案解析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60分,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1.(2分)为了改变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北宋设置了()A.御史大夫监察百官B.节度使控制地方军权C.通判负责监督地方长官D.三省六部削弱相权2.(2分)古希腊城邦国家雅典的民主政治开启了西方民主政治的先河。
下列有关雅典民主政治的叙述,正确的是()A.所有雅典人享有公民权利B.实行间接民主的代议制度C.公民大会是最高的权力机关D.梭伦改革彻底废除了奴隶制度3.(2分)1688年,英国发生了“女婿接替岳父王位”的历史事件,该事件是()A.《大宪章》的颁布B.查理二世复辟C.《权利法案》的颁布D.“光荣革命”4.(2分)1900年7月14日天津城陷落,丧心病狂的侵略军开始了屠城,这是天津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屠城,天津人民曾将“7.14”这一天作为天津的祭日。
屠城的“侵略军”是()A.英国军队B.英法联军C.日本军队D.八国联军5.(2分)我国的许多节日与重大历史事件有关,下列节日的由来,与近代中国民主革命有关的是()①青年节②建军节③国庆节④劳动节。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6.(2分)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法制建设方针的会议是()A.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B.中共八大C.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D.中共十四大7.(2分)1992年,大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达成了“九二共识”,这里的“共识”主要指()A.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B.和平统一,“一国两制”C.海峡两岸实现“三通” D.海峡两岸经济互利互补8.(2分)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合并为一个机构﹣﹣欧洲共同体,是在()A.1945年B.1951年C.1967年D.1993年9.(2分)如图形象地描绘了当今世界发展趋势是()A.经济贸易自由化 B.政治民主化C.政治格局多极化 D.经济全球化10.(2分)如图所示的变化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中()A.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B.农业耕作技术的提高C.农业经济结构的变化D.农业经营方式的变化11.(2分)人们常把做事不分轻重主次称为“本末倒置”,在中国古代,统治者“重本抑末”的经济思想中“本”是指()A.农业B.手工业C.商业D.海外贸易12.(2分)下列对新航路开辟的评价,正确的是()①人类文明之路②世界市场联系之路③殖民掠夺之路④欧洲发展之路。
2018年福建省高考历史二模试卷(解析版)
2018年福建省高考历史二模试卷(解析版)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公元前656年,周惠王欲废太子郑而立王子带。
管仲对齐桓公说:“今应具表周王,言诸侯愿见太子,请太子出会诸侯。
太子郑一出,他与诸侯之间的君臣关系已定,王虽欲废立,也难行其事。
”齐桓公从之。
惠王不乐,但因齐国强大,只得许诺。
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齐桓公恪守宗法分封制B.诸侯僭越天子之礼C.周王失去“共主”地位 D.礼乐制度荡然无存2.如图为汉代最先进的利用水力的工具。
此史料可以用来说明()A.汉代农田水利的发展情况B.当时铁制工具推广的原因C.水力利用技术开始于汉代D.西汉官营冶铁业生产状况3.南宋永嘉学派代表人物叶适针对朱熹等人的“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的思想,提出了“功利之学”,认为“既无功利,则道义者乃无用之虚语”。
这反映出()A.理学有性理空谈倾向B.叶适否定了“道义”之学C.南宋商品经济的繁荣D.理学已经不适应社会现实4.明清总督是兼管两省或三省事务的高级地方官,“掌厘治军民,综制文武,察举官吏,修饬封疆。
”其意图是()A.扩大地方的权力 B.提高地方的行政效率C.整饬地方的吏治 D.协调地方和中央关系5.在近代中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中,消费资料进口比重远远大于生产资料进口比重,农产品和矿产品出口比重不断上升,半制成品和制成品出口比重趋于下降。
这反映了()A.中国对外贸易的半殖民地性质B.近代民族工业已有长足发展C.中国自然经济顽强的抵制作用D.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6.1897年梁启超首次提出地方自治的设想,“故为今日计,必有腹地一二省可以自立,然后中国有一线之生路。
”这表明地方自治的设想是()A.民族工业发展的必然要求B.梁启超救国思想出现重大转折C.戊戌变法改革措施的延续D.应对列强瓜分狂潮的救国策略7.抗战初期,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以法币为基础发行根据地货币,保护法币的主体地位;配合物资战,对物资在根据地的输出和伪币的输入实行限制,对对外贸易实行控制;保护法币,使其沉于民间,防止被伪币套取。
2018届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含答案
西安市第八十三中学2018--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三年级第二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24.汉安帝时,某地方官犯罪,大臣们认为应给以“禁锢二世”的处罚,太尉刘恺指出:“《春秋》之义,善善及子孙,恶恶止其身,所以进人于善也。
”于是安帝下诏禁锢罪臣本人,不株连子孙。
汉代多次出现这种援引《春秋》判决案件的情况。
这反映了当时A.地方吏治废弛 B.儒家伦理得到强化C.君主专制加强 D.试图重建礼乐制度25.汉武帝时期,改变了过去郡国贡献各自为政的办法,统一派遣官吏将所要征收的贡赋,折成当地出产丰饶的土特产品收上来,一部分运往京师供应朝廷,另一部分像商贾那样运往需要这些物品的地区转手获利。
这一措施A.解决了封国对中央的威胁 B.改变了政府税收的主要来源C.体现了政府的抑商政策 D.抬高了部分地区的商品价格26.宋代初期,中央时常派遣专人充任采访使、按察使、察访使等,不定期却经常性地巡访诸路,观望民情,监察官吏和监督法令的执行。
后又有规定:在出外察访的“特使”中,如果有人任意违法,允许被巡察地方的监司“觉察闻奏”,这在本质上反映了宋朝政制A.有着完善的分权与制衡机制 B.是以皇权为中心的专制体制 C.存在“三冗两积”的问题 D.以清明廉洁作为治吏标准27.有学者认为:朱熹生活的南宋时代,整个社会统治阶级鲜廉寡耻,生活奢侈无度。
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朱熹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之说。
朱熹认为当时国之大患,根在君王心术已受蒙蔽。
针对当时朝野上下普遍信奉佛教禅宗思想,他提出了“格物致知”,即要求人“推究事物的原理,以获得知识”。
这说明程朱理学A.重在经世致用 B.蔑视君主权威 C.追求普遍真理 D.实质虚伪教条28.在鸦片战争后的一段相当长的时期里,“买办”被视为洋商之奴,唯知奔走奉命,为世人所不齿。
19世纪末20世纪初,“买办”却成为许多留学生和下台的外交官员的首选职业,连不少政界名流都争相与他们交往。
这一现象突出反映了A.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的不断加深 B.买办在中外贸易中的作用增强C.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D.经济发展改变人们的传统观念29.1901年的《辛丑条约》规定,中国赔偿各国4.5亿两白银,分39年还清。
2018高考仿真卷(二轮)历史(二)(附答案)
2018高考仿真卷·历史(二)(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24.关于秦朝设郡的情况,史学界一直有不同的看法。
根据以上史料能够推定的是()A.秦朝设立郡的数目不一B.秦朝没有设立洞庭郡C.洞庭、黔中两郡范围重合D.秦朝对湘西设郡管理25.隋唐时期,在都城长安之外,隋炀帝和唐髙宗又经营作为南北交通枢纽的洛阳为东都。
这一现象反映了()A.权力平衡的需要B.边患局势的变化C.经济重心的转移D.城市人口的增加26.宋朝是一个文化昌盛、科技发展的朝代,这主要得益于宋朝的文化和对知识分子政策。
为防止骄兵悍将的出现,宋朝统治者始终坚持文治,这推动了宋朝科技的发展。
这说明() A.科技的发展推动了文化的繁荣 B.政府的治国策略影响科技发展C.知识分子决定了科学技术发展D.科技进步和文化发展相辅相成27.从1540年到1644年这一百年间,日本白银产量的绝大部分和美洲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了中国,葡萄牙学者马加良斯·戈迪尼奥因此将中国形容为一个“吸泵”。
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根源在于()A.白银成为官方认可的合法货币B.新航路开辟导致国际贸易大发展C.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高度繁荣D.明朝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需求28.在清政府看来,《南京条约》是永保和平的“万年和约”,而英国人魏尔特把《南京条约》称作“外国对华贸易的大宪章”。
两国对《南京条约》的认识说明()A.中英达成协议从此停止战争B.清政府被迫放弃了闭关锁国政策C.中英实现了国际贸易的接轨D.中英对条约的本质认识角度不同29.徐中约教授在《中国近代史》中写道:“太平天国也成为孙中山先生的灵感之源泉……甚至他的革命理论……三民主义……也是受到太平天国理念的影响。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中超越了太平天国理念的应该是()A.民族主义B.民权主义C.民生主义D.三民主义30.1948年10月30日,《大公报》写道,上海一家西药房门前的挤购行列中,甲客突然回头问乙客:“你预备买什么?”乙想了一下,反问:“你要买什么?”甲告诉他:“有什么买什么。
2018年高考历史全真模拟试卷及答案(六)
2018年高考历史全真模拟试卷及答案(六)一、本卷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历史发展既有传承又有创新.下列史实出现最早的是()A.内阁、都察院、风力水车B.政事堂、御史台、高转筒车C.枢密院、土司、木活字D.中书门下、三司使、以煤冶铁2.据《史记》载:一日,魏太子下车,向一位新贵﹣﹣宫廷文士田子方致意,竟未得到回礼.太子问:“究竟富贵者还是贫贱者应当骄傲?”田子方答:“贫贱者.”并解释,他随时都能在别国宫廷被派上用场.这反映了()A.士人为诸侯国所重用B.诸侯国内部等级森严C.士人阶层垄断政治D.士人轻视功名利禄3.如表反映了清朝前期雍正到嘉庆年间土地与人口变化的情况.据此,可以推C.传统农业逐渐没落D.精耕细作农业得到发展4.鸦片战争后到19世纪末,中国丝织品的内销量折合生丝从5.06万担增至5.49万担,增长8.5%;外销量则由0.44万担增至2.21万担,增长了402.3%.这种情况()A.阻止了列强对华丝织品倾销 B.为维持贸易顺差提供了条件C.对民族丝织业的发展有利D.使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6.维新变法期间,梁启超在提出“变革之本在育人才”的观点时指出:“政治习惯不养成,政治道德不确立,虽有冠冕世界之良宪法,犹废纸也.”在此,梁启超的“育人才”主张旨在()A.提高国民参政意识B.培养具有改革精神的人才C.提高围民的政治素养D.培养从事法制建设的人才7.一位学者评价说:“当时知识分子不但没有全盘反传统,而且使不少被尘封或淹没了的传统重现光芒.例如,不登大雅之堂的白话小说,成了中国文学史的重要内容;作为传统文化的民间文学,第一次真正进入了大学的学术殿堂.”这一观点认为新文化运动()A.反对旧道德崇尚现代文化B.混淆了先进与落后的界限C.充分肯定了文言文的价值D.存在对旧文化的传承与创新8.1940年8月26日,中国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卫立煌致电朱德:“顽寇陆续增兵,企图扫荡华北。
最新 2018年高考最后一卷试题历史(六)(附答案) 精品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仿真试题历史(六)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和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0分)两部分。
考试时间为90分钟,满分为100第Ⅰ卷(选择题共501.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3.考试结束,监考人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收回。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我国是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多民族国家。
在古代历史上,中央政府在加强对各民族的团结和管理的同时,也积极促进各民族之间互相交流、学习,彼此融合,共同进步。
据此完成1~31.A. B.制定了有利于巩固统一的制度和政策C. D.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答案:B解析:从题干内容来分析,A、C、D三项只是某一方面的具体贡献,只有秦朝巩固统一的制度和政策为最重要贡献。
2.A.匈奴、回纥B.彝族、白族C.靺鞨、吐蕃D.回纥、突厥答案:B 。
解析:注意题中时间(隋唐时期)、地区限制(西南地区)条件3.宋辽边境:“生育蕃息,牛羊被野,戴白之人(白发年迈的人),不识干戈。
”这段材料实A.削弱了北宋的军事力量B.C.促进了北方畜牧业的发展D.维持了宋、辽间长久的和平关系答案:D解析:从材料来看,核心点应该在最后“不识干戈”,正是因为长久和平局面,才使“生育蕃息,牛羊被野”。
在我国封建社会,虽然统治者一直奉行重农抑商政策,但在农业和手工业发展的推动下,商品经济仍然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据此完成4~64.A.社会局面的相对稳定B.C.封建制度的逐步确立D.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技术的提高答案:C解析:依据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经济原理进行分析判断。
5.①出现专营货币存放和借贷的柜坊(最早的银行)②大城市里出现了夜市③广大的农村有定期举行的草市A.①③B.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答案:D解析:根据教材介绍情况看,题中所说的四种情况都是当时出现的新现象。
2018年贵州省高考历史模拟试题与答案
2018年省高考历史模拟试题与答案(考试时间:6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第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儒学在孔子之后有性善性恶之争。
两汉时期,董仲舒相继批判孟子的性善说和荀子主张的性恶论,认为人性有善恶之分。
其用意在于()。
A.建立大一统的官学体系 B.提高社会道德水平C.神化儒学并为君权服务 D.探究人性发展本原2.唐朝前期,担任国子祭酒(中央官学最高长官)一职的官员总共有48人,基本上都是大儒。
唐德宗以后,可考的国子祭酒共78人,其中仅藩镇军将兼任祭酒的就有24人。
国子祭酒的职事作用相对缩小,成为文臣武将的迁转之资。
材料意在说明唐朝()。
A.藩镇割据削弱了中央集权 B.统治者对儒学的态度转变C.儒学地位遭受佛道的冲击 D.科举制度下儒学逐渐僵化3. 明代重要的戏曲作者,大都拥有进士科名,而话本小说的作者或编著者中,却少有举人、进士。
出现这一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 高雅与通俗文艺的不同价值取向B. 士人与市民的不同文化观念C. 戏曲与话本小说的不同消费方式D. 江南与北方的不同区域特征4.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西方专利制度作为一剂救国“良药”被洋务派引入中国。
但洋务运动以“官督商办企业专利权”把中国专利制度引上了畸形发展之路,直至清王朝覆灭,清政府始终没有正式的专利法规出台。
2018届高考历史 二模试卷(word版附答案及解析)
2018 年高考历史模拟试卷(一)1.《春秋》是鲁国史官对时事流水帐似的记录的总称。
从历史的眼光看,是一部后人所谓的“断烂朝报”,但经孔子修订整理后,成为儒家典籍,被后世统治者所推崇。
原因在于其()A.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B.具有了伦理教育的功能C.起到了维护贵族社会的作用D.确立了纪传体史学体裁解析:本题主要考査儒家思想。
题干中《春秋》经孔子修订、整理后,成为儒家典藉,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判断,《春秋》具有伦理教肓的功能,才被统治者推崇,故B 项正确。
答案:B2.战国时代的儒、法、道、阴阳、纵横五家,在汉初仍然活跃,但汉代中期以后,学术界变成以经学为主。
出现这一变化是由于()A.政府的提倡B.儒学的思辩化C.佛教的传入D.庄园经济发展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儒学从汉以后成为主流思想。
根据“汉代中期以后,学术界变成以经学为主”的史实,再结合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故A 项正确。
B 说的是宋代理学;佛教传人是在西汉末期,排除C;庄园经济的发展对儒学变化没有直接影响,排除D。
答案:A3.明初政府对百姓服装的色彩和用料限定甚严……但至晚明,小康之家“非绣衣不服”,大户婢女“非大红裹衣不华”。
晚明百姓服装的变化反映了当时()A.君主专制的强化B.宋明理学发展C.商品经济的发展D.奢侈之风盛行解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
材料反映了明朝初期到后期平常百姓的社会生活发生的变化,已经打破了传统礼制的严格限制,出现了追求生活质量与享乐的现象;结合所学知识,这一变化反映了明朝社会的商品经济活跃,与宋明理学相反,故C 项正确,B 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故A 项错误;D 项只是表面现象。
答案:C4.清代前期,中国的城市商业比较发达,政府的消费支撑着城市的繁荣。
当时 1400 个小城镇,80%是县衙所在地,中等城市有一半是府或者省治所在地,较大的城市一般都是地区政治中心。
由此可见()A.城市发展受社会体例的节制B.政府对城市经济生活管控严密C.商品经济发展催生近代城市D.繁荣的工商业市镇己开始出现解析:本题考査中国古代城市的特点。
2018届江西省南昌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及答案
江西省南昌市2018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文科综合能力历史试题考生注意: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满分 30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 140 分)一、本卷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l4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春秋时期,郑国商人和政府约定:商人不背叛公家,公家不得干涉商人营业。
说明在这一时期A.政府的商业经营政策完全放开B.工商食官制度得到进一步加强C.商业经营的社会环境较为宽松D.商人已经能与政府分庭抗礼25.斯塔夫理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一书中认为:“儒家首先是一个解决日常生活中各种问题的实用性道德体系。
”这主要是指儒家思想A.强调礼仪和社会责任B.强调“德治”和“君轻民贵”B.强调“仁”和“仁政一D.强调“有教无类”和“温故知新”26.唐太宗时,谏议大夫褚遂良奏称:“大唐制令,宪章古昔,商贾之人,亦不居官位。
"成书于玄宗开元年间的《唐六典》卷三规定:“工商皆为家专其业以求利者……工商之家不得预于士。
"这一规定其主要目的是A.限制商人经营范围B.增加国家的赋税收入C.加强商人户籍管理D保护小农经济的稳定27.明建国之初,太祖朱元璋认为:“夫元氏之有天下,固有世祖之雄武。
而其王也,由委任权臣,上下蒙蔽故也。
今礼所言不得隔越中暑奏事,此正元之大弊。
人君不能恭览庶政,故大臣得以专权自恣。
"基于这一认识,明太祖朱元璋A.抑制相权,设立内阁B.削弱地方,集权中央C.重视人才,维护统治D.废除丞相,加强皇权28.在全部罗马法的内容中,“私法”部分是精华,其特点是保护私有财产和承认个人人格。
“私法”在当时的意义在于A.调节社会和经济生活中的纠纷B.保证人人都能享有法律赋予的权利C.维护奴隶主对奴隶的剥削和压迫D.促进商品经济和贸易的发展29.右图是一幅讽刺俾斯麦与德国议会之间关系的漫画,(画上的文字为:俾斯麦在给钟表上弦,钟表上写着帝国议会、各邦议会。
2018届高考二模历史试题及答案
2018届高考二模历史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题,每题2.5分,共计5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说:“历史是公平的,当世界跨入文明时代的门槛的时候,它给了东西方两个伟大民族以同等的机会,让它们各自创造了一种国家制度,并分别成为后世的楷模,邦国和城邦,它们一个是帝制的渊薮,一个是民主制的源头,但都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种“邦国”指的是()A.宗法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2、《三国志》载:“初,亮自表后主曰‘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
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
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
’”其中的表白体现出()A.中国古代官员具有勤政廉洁的传统 B.三国时期的监察制度具体完善C.“修身齐家”的儒学观念深入人心 D.西汉确立的社会核心价值观影响深远3、发过历史学家德尔玛指出:现代欧洲文明源丁占希腊和罗马的文明,因为欧洲人从希腊那里“继承了关于任何社会的某种概念的动力线。
而从罗马那里“继承了一种政治的和法律的思想,一种范畴”。
”对“动力线”和“一种范畴”的理解最全面的是()A人文主义思想和民主政治形式,国家尊重个人权利B.人民主权原则和轮番而治方式,个人尊重国家利益C.公民人会机制和陪审法庭监督,个人和团体的权利D.个人主义理想和民主社会观念,国家的权利和利益4、在制定1787年宪法时麦迪逊说:“这就需要筑起一道篱笆,即挑选一部分经过启蒙的公民,人数有限而立场坚定,时时能够起来提出异议,对付激进狂躁的众议员,保护有可能受到多数人压迫的少数。
”为此,美国推行()A.公民自由取代政治自由 B.中央与地方分权与制衡C.精英政治取代大众政治D.立法部门内部分权与制衡5、白之浩将英国政治制度分成两个部分,一是“尊严的部分”,一是“效率的部分”。
2018届宁夏银川一中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及答案
绝密★启用前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银川一中第二次模拟考试)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其中第Ⅱ卷第42~48题为选考题,其它题为必考题。
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上。
2.选择题答案使用2B铅笔填涂,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的标号;非选择题答案使用0.5毫米的黑色中性(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5.做选考题时,考生按照题目要求作答,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对应的题目涂黑。
第Ⅰ卷24.春秋时期,赵简子说:“……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士田十万,庶人工商遂”。
这表明当时A.世卿世禄的分封关系受到冲击 B.郡县制普遍实行普遍建立C.已实行以察举制为主的选官制度 D.血缘政治隶属关系得到空前加强25.《荀子·王制》:“凡农之道,厚(候)之为宝。
”《农书·粪田之宜》:“用粪犹用药也。
”《吕氏春秋·上农》:“时至而作,竭时而止。
”《齐民要术》:“麦黄种麻,麻黄种麦。
”以上四则材料均反映了A.中国古代农业根据节气安排生产 B.中国古代农业注重因地制宜C.中国古代农业讲求精耕细作 D.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尊重自然规律26.有学者认为:“宋元以后,中华文明开始呈现出复杂的二元性:一是商品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文化世俗化倾向;二是理学和文化专制强化以后表现出的高雅文化倾向。
”以下最符合该学者观点的是A.元曲和傩戏 B.话本和小说 C.汉赋和唐诗 D.风俗画和文人画27.罗马帝国全盛时期,假设一个贵族垂涎另一个贵族的财产,而后者碰巧在帝国家庭中失宠,此时前者就可作为控方揭发后者叛逆罪,如果被告被判死刑,前者就可得到被告的一部分财产。
2018年河南省六市高考历史二模试卷
2018年河南省六市高考历史二模试卷一、每小题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顶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有学者认为,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标志着经济全球化进入一个新阶段,标志着经济全球化时代的真正到来。
据此可知()A.经济全球化开始于两极格局瓦解B.两极格局终结实现了世界经济一体化C.两极格局存在制约全球经济发展D.两极格局瓦解推动了经济全球化发展【答案】D【考点】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解析】本题考查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两极格局的结束为全球化发展消除了政治障碍。
【解答】冷战时期受到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全球化实质上属于半全球化,苏联解体之后,意识形态的限制被打破,才开始真正的经济全球化,所以说两极格局瓦解推动了经济全球化发展,故D正确;经济全球化开始于新航路的开辟,故0错误;世界经济一体化在两极格局瓦解之前已经实现,故B错误;C材料未体现,排除。
2.商朝所分封的附属国君长,与商王很少有血缘姻亲关系。
而周公所分封的诸侯中,周王称同姓的为伯父、叔父,称异姓的为伯舅、叔舅。
这表明西周分封制()A.实现了中央对地方控制B.具有浓厚的宗法色彩C.强化了君主的专制权力D.推动家天下局面形成【答案】B【考点】分封制【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西周的分封制。
【解答】材料没有体现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所以排除A;宗法制是用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材料“周公所分封的诸侯中,周王称同姓的为伯父、叔父,称异姓的为伯舅、叔舅”表明西周的分封制具有浓厚的宗法色彩,所以B符合题意;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秦朝建立的,西周时期没实现,所以C错误;夏朝已经形成了家天下的局面,所以D说法错误。
故选Bo3.汉高祖刘邦时期,规定女子到15岁还没有结婚,每年必须缴纳120钱“单身税”。
其子刘盈即位后,“单身税”由120钱变为600钱。
汉初这一做法旨在()A.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B.贯彻夫为妻纲的儒家思想C.实现人口的快速增殖D.鼓励增加劳动力发展生产【答案】C【考点】中国历史上的重大改革【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2018年高考模拟历史试卷(共五套)后附答案pdf版
2018年高考模拟历史试卷124.商鞅变法规定,禁止父子兄弟共同住在一间房子里,一家有两个以上成年男子必须分居另立户籍,否则加倍征收赋税。
秦统一后,这一规定推行到全国。
这一规定A.瓦解了传统的宗法制度B.有利于农业经济的发展C.削弱了国家对农民的控制D.保障了国家的财政收入25.西汉前期在皇帝陵基旁边设置陵县,专为泰祀陵园之用,该县居民都是强迫迁徙而来的关东豪族和天下富商。
这一举措A.解除了豪强势力对中央的威胁B.提升了皇帝的独尊地位C.使行政区划带有祭祀色彩D.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26.下表为学术界关于《马可·波罗行纪》的研究成果。
成果1关于当时宫廷的奢作、南方城市的繁荣、市场的活跃,《行纪》比任何汉文史料和外文作品更为详细、生动。
成果2《行纪》记载的马可·波罗襄阳献炮,与《元史》记载不符。
成果3《行纪》对当时中国的货币、食盐生产与税收体制有大量准确而详尽的描述,当时的欧洲、阿拉伯和波斯文献中无书能及。
成果4各种印刷本的《行纪》采用的人名和地名是波斯文或阿拉伯文,可能是从波斯史籍中抄来的,也可能是马可·波罗只到了波斯。
据此能够得出的结论是A.该书是研究元史的重妥资料B.马可·波罗曾经来过中国C.该书由阿拉伯人翻译并传播D.当时东西方文化交流频繁27.在古代中国有两种文化传统:一种是由私塾、学校和书院教育传播的正规儒家人伦道德传统;一种是通过乡村演戏、说书、佛道仪式等传播“诸善奉行、因果报应、有求必应”等民间观念传统。
这两种文化传统A.在思想教化方面具有同一性B.表明儒释道文化融为一体C.存在价值观念的相互对立D.都受城市经济繁荣的影响28.晚清思想家王韬认为,英国政治制度君民共治、上下相通,有中国尧舜禹时代集体议事的遗风。
这一认识A.否定了“中体西用”的思想B.启迪国人探索变革之路C.推动了洋务运动的发展D.反映了民族危机空前严重29.20世纪20年代上海租界出现了一批新式石库门建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高考仿真卷·历史(六)(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24.“黄老”之称,始见于汉代史籍,但按照《史记》记载,“黄老之学”最早存在于战国时期,目前国内外大多数相关学者对“黄老之学”最早存在于先秦给予了肯定。
由此可见,汉初奉行“黄老之学”()A.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B.取决于先秦政治思想的流传C.儒家思想受“黄老之学”影响较大D.根植于先秦的历史文化传统25.下面为唐朝长安城西市行业分布示意图,可以反映出当时()A.政府重视对市场的管理B.商业具有开放交易特点C.私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D.农产品商品化进程加快26.据清·叶德辉《书林馀话》卷记载:“大概唐末渐有印书,特未能盛行,遂以为始于蜀也。
当五季乱离之际,经籍方有托而流布于四方,天之不绝斯文,信矣!”这说明()A.唐代雕版印刷术已得到普遍使用B.活字印刷的书籍逐渐得到了推广C.学术文化的传播仅依靠手抄书籍D.雕版印刷术的进步促进文化发展27.下面是清朝部分年代军机大臣人数统计表。
据此推知,清代军机处()军机大臣人皇帝数A.权力稳固B.机构健全C.精干高效D.保密性强28.郑观应在《商务叹》中说:“轮船招商开平矿,创自商人尽商股。
办有成效倏变更,官夺商权难自主……名为保商实剥商,官督商办势如虎。
”导致此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实业救国思潮的兴起B.封建专制制度的阻碍C.民族危机的不断加剧D.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29.《申报》针对《上海新报》没有社会新闻的缺陷,将报道侧重点转向社会新闻方面,并不惜代价对重大的社会新闻进行连续报道,以此扩大报纸销路。
这表明《申报》()A.适应社会市场需求B.适应政治斗争需要C.旨在引领社会潮流D.干预司法案例审判30.1937年9月23日,蒋介石在日记中写道:“本日罗店第四军溃退,但左右各部队未动摇,故未致大害。
保定阵线如常,山西平型关幸获大胜,此晋局转危为安之机乎。
”材料表明() A.国共两党实现了全方位合作 B.全民族抗战的局面由此开始C.平型关大捷增强其抗战信心D.正面战场不再是抗战主战场31.《二十世纪中国史纲》中提道:“到1952年,无论在工业和商业中,社会主义成分不仅早控制着国民经济的命脉,而且在数量上也取得优势,这种优势地位还在不停地加强。
”“这种优势地位还在不停地加强”的途径是()A.“一五”计划B.三大改造C.人民公社化运动D.改革开放32.在罗马法院的广场上,耸立着一尊自由女神的雕像。
在雕像的背后,镌刻古罗马法格言:为了正义,哪怕天崩地裂。
这反映出()A.罗马帝国治下公平正义的社会秩序B.古罗马境内实现了人人平等C.古罗马维护社会秩序的自然法理念D.古罗马妇女已经获得了公民权33.“在1856—1871年,所有的欧洲大陆的大国都发生了彻底的变化”。
下列各项属于以上时间和空间中所发生的变化的是()A.英国进行了议会改革B.法国确立共和制政体C.美国两党制形成D.德国完成了统一大业34.1921年,列宁指出:“商品交换要求(尽管没有说出来,但还是要求)不通过商业而直接向社会主义的产品交换过渡……结果是:现实生活使商品交换失败了,以买卖取代了它。
”材料表明当时的苏俄()A.利用国家资本主义发展经济B.大力提倡发展私人贸易C.逐步认识到商品市场的作用D.坚持战时共产主义政策35.20世纪50年代金斯堡的长诗《嚎叫》尖锐地批判了缺乏人性的商业文化,字里行间集中了愤怒的“嚎叫”,并使之宣泄,充满焦虑与担忧,旨在引起人们注意到美国精神生活中才智遭受践踏的不正常现象。
《嚎叫》的文学风格是() A.现代主义 B.现实主义C.浪漫主义D.新古典主义二、非选择题(共52分。
第41、42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
第45~47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一)必考题:共37分。
41.(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据不完全统计,从秦汉至明清,各种灾害和歉饥就有5 079次。
统治阶级为应付灾荒,设置了一些社会保障机构。
民间也曾广泛流行着许多自发形成的地区性或行业性的互助团体,它们有的以同一村庄的邻里乡亲为依托,有的以同一姓氏家族为纽带,有的以亲朋好友为网络,有的以同业人员为单位,构成了一个社会互助救济的民间群体。
当互助团体成员因年老、疾病、伤残、生育或遭受不可抗拒的灾难时,能及时得到互助团体的救济。
——摘编自王国奇《中国古代社会保障思想与实践初探》材料二1931年颁布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劳动法》第68条规定,社会保险对于一切雇佣劳动者不论他在国家企业、协作社或私人的企业,不论工作时间之久暂,及付给工资的形式如何,都得施及之。
社会保险基金用于支付工人年老、患病、伤残、生育、失业、死亡等情况。
1931年的《劳动法》实施一年以后,由于有些条文规定不符合当时解放区的实际情况,给根据地造成了很大危害,出现了许多私人企业倒闭,工人失业,师傅不愿带徒传艺等现象,影响了根据地的生产、运输和市场供应。
1933年10月15日,重新颁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劳动法》,就上述情况做了一定的修改,主要是对某些过高要求做了适当地降低。
——摘编自王广彬《中国社会保障法制史论》(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注重社会保障的原因。
(10分)(2)根据材料二,归纳中共苏区社会保障政策的特点。
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应遵循哪些原则?(15分)42.(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时间中国外国19世纪40—60年代签订《南京条约》;林则徐、魏源“开眼看世界”;洋务运动兴起;民族资本主义产生英国、法国、美国相继完成工业革命;以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世界市场材料为19世纪40年代以来中外历史事件简表。
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
(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二)选考题:共15分。
请考生从第45、46、47三道题中任选一题作答。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45.(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新中国成立之际,我国人口已经超过5亿。
随着现代公共卫生和医疗技术知识由城市向乡村、由沿海向内地的普及和提高,自1962年开始,我国人口进入了出生率居高不下、死亡率下降、人口自然增长大大加快的人口高增长惯性时期。
1949年,全国耕地人均2.7亩,当时已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从1957年到1970年,耕地从人均2.59亩降至1.83亩。
不仅如此,日渐沉重的就业压力也困扰着各级政府,农村地区的隐性过剩劳动力有增无减,城镇地区所能提供的就业机会难以满足就业需求。
此时期,党和政府领导人及一些求实的学界人士如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等都先后发布节育的谈话,1957年,毛泽东甚至明确提出“计划生育”的概念和“逐步达到普遍计划生育”的设想,他说要提倡节育,要有计划地生育。
但到1958年1月,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又说“人多好还是人少好,现在还是人多好”。
1956年编制“二五”计划和1963年国务院工作会议制定有关人口方面的政策,但都被随后的反右派斗争和“文化大革命”所冲击。
即便如此,1968年城市的人口出生率还是比1963年降低了23.2个千分点,而认为多子多福的农村人口出生率也降低了6.48个千分点。
——摘编自汤兆云《建国后十七年我国人口政策评析》(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毛泽东提出“计划生育”概念的历史背景。
(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十七年我国的人口政策。
(9分)46.(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材料1943年11月18日,蒋介石应邀赴开罗参加三国首脑会谈。
会谈主要是讨论缅甸战役、打败日本以及战后处置日本等问题。
会后发表的《开罗宣言》明确规定“在使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例如满洲、台湾、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国”。
三国声明将坚持共同作战直到日本无条件投降。
开罗会议标志着战时三国合作的高峰,中国作为四大盟国之一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
开罗会议后,国民党政府内政外交均出现严重问题,军事上亦惨败,导致中国国际地位急剧下降。
雅尔塔会议上,中国成为美苏交易的牺牲品。
《雅尔塔协定》以及随后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是中国丧失大国地位的标志。
——摘编自梁承波《浅析二战期间中国大国地位的获得与丧失》(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中国大国地位获得的背景。
(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大国地位丧失的原因。
(7分)47.(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顾炎武一生治学的方向可以用“经世致用”来概括。
基于这种思想,他对宋明理学“空谈心性”造成的恶果进行了激烈的批判。
顾炎武批判宋明理学“用心于内”的方法是“近世禅学之说耳”。
他反其道而行之,提倡外向的、实事求是的治学方法。
顾炎武所提倡的治学绝不仅仅是训诂考证,而是与“当世之务”紧密联系的。
潘耒在《日知录》序中就曾指出:“如第以考据之精详,文辞之博辩,叹服而称述焉,则非先生所以著此书之意也。
”顾炎武治学有两大特点,一是注重实地的考察,一是重视书本知识的积累。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顾炎武治学思想的内涵。
(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顾炎武治学思想的作用。
(9分)参考答案24.D解析材料所说的是《史记》记载最早存在于战国时期的“黄老之学”与汉初所奉行的“黄老之学”的关系,不是说明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故A项错误;汉代奉行“黄老之学”与汉代初期的社会状况有关,不是取决于先秦政治思想的流传,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黄老之学”最早存在于战国时期,而儒家思想在春秋时期就已经存在,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中“黄老之学”在战国时期的存在,说明汉代实行的“黄老之学”之前已经存在,故D项正确。
25.A解析根据图片中的胡商、波斯邸集中,专门管理的平准署以及市中无坊存在说明政府重视对市场的管理,故A项正确;图片中的市没有居民区的存在且各种商业按类型被集中到一起,不能说明商业开放交易,故B项错误;图片展现唐朝的西市,明中叶以后,私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故C项错误;图片中的商业主要是生活百货,农产品占比例极少且到明清时期农副产品才大量进入市场,故D项错误。
26.D解析材料中“大概唐末渐有印书,特未能盛行”无法说明唐代雕版印刷术已得到“普遍使用”,故A项错误;活字印刷始于宋代,故B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学术文化的传播仅依靠手抄书籍,故C项错误;据材料“大概唐末渐有印书……经籍方有托而流布于四方,天之不绝斯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的雕版印刷术促进了文化的发展传播,故D项正确。
27.C解析根据表格中军机处人数不断变化可以看出,清朝皇帝可以随时决定军机处的人数,故A项错误;从材料中反映军机大臣人数的变化可以推断军机处的机构设置和人数并不确定,故B项错误;综合材料可知清朝军机大臣人数都在六人左右,提高了工作效率,故C项正确;材料主要涉及军机大臣人数变化而不是保密的程度,故D项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