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教版五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小学科学人教鄂教版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2023春)

人教鄂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设计第一单元昼夜与四季1.白天与黑夜【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通过模拟实验能说出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自转一周大约是24小时。
[科学探究]1.能根据昼夜交替相关的自然现象,提出日地之间运动关系的猜想。
2.能通过建立模型和模拟实验收集证据,并根据实验的情况修正自己的解释,发展模型思维能力。
[科学态度]在探究过程中积极与同伴交流,认识到有依据的解释很重要,形成对天文学的研究兴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学生基于生活体验,了解人类通过认识地球运动规律来解释自然现象、发现自然规律。
【教学重点】学生基于对昼夜交替现象的观察,提出地球产生昼夜现象的多种假说,并且进行验证。
【教学难点】根据实验的情况和从资料中获取的信息,修正自己的解释。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清晨,随着旭日东升,黑夜逐渐退去,白天就来临了!傍晩,太阳西下,黑夜重新降临。
白天,黑夜,白天……日复一日,我们每天都能看到有规律的昼夜交替现象,这种现象是怎样产生的?春夏秋冬,寒来暑往,年复一年,岁岁如此,四季又是怎样形成的?让我们开启《昼夜与四季》学习之旅吧!比较两张照片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相同:建筑物一样不同:左图是白天(昼),右图是黑天(夜)。
每天伴我们醒来的第一缕阳光和每天哄我们入睡的茫茫夜色,似乎是上了发条的时钟生生不息,永不停歇。
随着太阳东升西落,我们迎来一个个白天和夜晚,看到周而复始的昼夜交替现象。
那么,昼夜交替现象是怎样产生的?边阅读边思考二、讲授新课一、科学实践:探究昼夜交替现象的奥秘1、白天与黑夜(1)指一指:地球上哪些地方是白天?哪些地方是黑夜?(2)辨一辨:白天和黑夜的根本区别是什么?白天有阳光照射,黑夜没有阳光照射。
2、昼夜交替现象在昼夜交替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哪些有规律的变化?(1)一天中阳光下物体影子和温度变化早上的气温较低,影子较长;中午的气温较高,影子较短。
推测一下:一天中,傍晚物体影子和温度有怎样的变化?傍晚的气温较低,影子较长。
鄂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鄂教版科学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小学教案

鄂教版科学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小学教案一、教学背景及教学目标教学背景本教案适用于鄂教版科学五年级下册全册教学。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 - 回顾和掌握本册中学习过的科学知识; - 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探究意识; -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内容及教学重点难点教学内容本课为复习课,主要内容包括:- 第一单元: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第二单元:地球的气候与自然灾害 - 第三单元:物质的状态与变化 - 第四单元:声音与光线 -第五单元:植物的生长与繁殖 - 第六单元:动物的生长与繁殖教学重点本课的教学重点如下: - 对本册中的知识进行回顾和总结; - 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深入理解科学知识; - 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
教学难点本课的教学难点如下: - 让学生能够深入理解科学知识; - 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三、教学方法及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本课采用讨论、实验、演示等教学方法,让学生亲身参与其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第一步:课前准备1.教师复习课堂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流程;2.教师准备好授课所需的物资和实验器材;3.教师检查教室的设备是否正常。
第二步:复习概述根据本册中的知识点,教师向学生讲解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并复习和总结本册中的知识。
第三步:实验演示1.教师进行实验演示,让学生亲身参与其中;2.学生根据实验结果重新理解知识点,并能根据实验结果回答相关问题。
第四步:讨论交流1.分组讨论知识点,学生之间相互探究、交流思想;2.学生根据课本和实验结果,重新设计实验方案并尝试执行。
第五步:总结教师带领全班进行讨论和总结,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和实践方法。
四、教学评价及其方法教学评价1.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动手操作和控制实验的过程;2.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如提出问题、总结结论等。
评价方法1.教师采用观察法,通过观察学生的实验、提问和作业,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2.教师采用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相互评价并进行自我评价。
人教鄂教版五年级下学期科学全册教案

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草地生态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2.了解植物光合作用的过程和意义。
3.通过观察实验,了解植物的光合作用对人类的重要性。
教学内容:1.草地生态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2.植物光合作用的过程和意义。
3.植物的光合作用对人类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1.了解植物光合作用的过程和意义。
2.通过观察实验,了解植物的光合作用对人类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1.通过观察实验,了解植物的光合作用对人类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鄂教版五年级下学期科学全册。
2.教具:图书、实验器材。
教学过程:一、导入(15分钟)1.利用图片和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你们了解什么是草地生态系统吗?它有什么样的功能?2.学生回答后,教师做简要解释。
二、知识讲解(30分钟)1.展示草地生态系统的图片,解释其中的组成和功能。
2.讲解植物光合作用的过程和意义,引导学生认识光合作用的重要性。
3.利用图表、实物等教具,引导学生认识植物光合作用的过程和原理。
三、实验观察(30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草地生态系统的实验观察。
2.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
3.教师和学生一起分析实验结果,总结植物光合作用对人类的重要性。
四、拓展延伸(20分钟)1.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并进行讨论。
2.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自学和阅读相关资料,进一步了解植物光合作用的相关知识。
五、作业布置(5分钟)1.布置课后作业:观察周围的植物,思考它们对人类的重要性。
六、课堂总结(10分钟)1.教师进行课堂总结,强调植物光合作用对人类的重要性。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导入引发学生兴趣,通过知识讲解和实验观察使学生理解植物光合作用的过程和意义,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课堂上注重学生的互动和思维的发散,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同时在拓展延伸环节引导学生进行进一步学习和思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通过此次教学,学生对草地生态系统和植物光合作用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对植物光合作用对人类的重要性认识还不够深入。
鄂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鄂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鄂教版五年级下期科学教案(一单元)一单元有趣的动物1、形形色色的动物ﻫ教学目标:1ﻫ.知道生活中常见动物的名称,能用不同的标准对动物进行分类。
2ﻫ. 了解更多的动物种类,感受动物世界的纷繁复杂。
3ﻫ. 懂得交流与讨论可以引发新的想法。
4ﻫ.会查阅书刊及其它信息源。
ﻫ5.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教学准备:1.图片:各种不同环境下生活的动物。
2ﻫ. 动物适应环境的相关资料或影片。
如保护色、迁徙、饮食、身体形态等。
教学过程:ﻫ一、引入1ﻫ. 教师出示一组动物图片,让学生认识这些动物。
让学生分别谈一谈这些动物的生活习性,生活环境等。
2. 引导学生分类。
二、新授1. 出示第二组图片。
让学生观察、交流。
2ﻫ. 让学生将情况整理后记录下来。
动物名称生活的环境……………………3ﻫ. 学生分小组汇报。
ﻫ4. 学生阅读P4小资料。
三、课外及延伸。
1ﻫ.查阅资料,填写下面的表格。
ﻫ动物特点动物名称资料来源最大的动物最高的动物ﻫ在寒冷地方生活的动物夜间活动的动物ﻫ3.搜集资料、图片。
办一期“有趣的动物”展览。
ﻫﻫ2、动物吃什么ﻫ教学目标:1. 知道不同的动物吃不同的食物,动物要维持生命就要消耗这些食物作为能量。
2. 知道动物按食性可分为肉食动物、草食动物和杂食动物。
ﻫ3.能制定简单的调查计划收集证据。
4ﻫ. 知道将自己的结果与已有的科学结论作比较。
5. 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与交流。
教学准备:ﻫ每个小组写成一份“生活中常见动物吃什么”的调查表教学过程:1ﻫ.学生出示“生活中觉动物吃什么”的调查表。
2. 点部分学生汇报。
3.教师在黑板上板书记录学生汇报的情况。
4ﻫ.学生看黑板,分小组交流。
按食性可以把动物分为哪几类?5. 学生汇报分类情况。
6. 教师小结:按食性动物可分为:肉食动物、草食动物和杂食动物。
7. 学生分小组交流。
猫、狗、鸡、兔四种动物平时吃些什么食物。
将结果记录在课本P6页。
ﻫ8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鄂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鄂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鄂教版五年级下期科学教案(一单元)一单元有趣的动物、形形色色的动物教学目标:.知道生活中常见动物的名称,能用不同的标准对动物进行分类。
2.了解更多的动物种类,感受动物世界的纷繁复杂。
3.懂得交流与讨论可以引发新的想法。
4.会查阅书刊及其它信息源。
5.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教学准备:.图片:各种不同环境下生活的动物。
2.动物适应环境的相关资料或影片。
如保护色、迁徙、饮食、身体形态等。
教学过程:一、引入.教师出示一组动物图片,让学生认识这些动物。
让学生分别谈一谈这些动物的生活习性,生活环境等。
2.引导学生分类。
二、新授.出示第二组图片。
让学生观察、交流。
2.让学生将情况整理后记录下来。
动物名称生活的环境……………………3.学生分小组汇报。
4.学生阅读P4小资料。
三、课外及延伸。
.查阅资料,填写下面的表格。
动物特点动物名称资料最大的动物最高的动物在寒冷地方生活的动物夜间活动的动物3.搜集资料、图片。
办一期“有趣的动物”展览。
2、动物吃什么教学目标:.知道不同的动物吃不同的食物,动物要维持生命就要消耗这些食物作为能量。
2.知道动物按食性可分为肉食动物、草食动物和杂食动物。
3.能制定简单的调查计划收集证据。
4.知道将自己的结果与已有的科学结论作比较。
5.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与交流。
教学准备:每个小组写成一份“生活中常见动物吃什么”的调查表教学过程:.学生出示“生活中觉动物吃什么”的调查表。
2.点部分学生汇报。
3.教师在黑板上板书记录学生汇报的情况。
4.学生看黑板,分小组交流。
按食性可以把动物分为哪几类?5.学生汇报分类情况。
6.教师小结:按食性动物可分为:肉食动物、草食动物和杂食动物。
7.学生分小组交流。
猫、狗、鸡、兔四种动物平时吃些什么食物。
将结果记录在课本P6页。
8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9课后及延伸。
你知道哪些肉食动物、草食动物和杂食动物,把它们填写在下表中。
肉食动物草食动物杂食动物3、动物怎样运动教学目标:.认识动物运动的多样性。
鄂教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套教案

形形色色的动物【教学目标】1.知道生活中常见动物的名称,能用不同的标准对动物进行分类。
2.了解更多的动物种类,感受动物世界的纷繁复杂。
3.懂得交流与讨论可以引发新的想法。
4.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
5.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各种不同的动物。
难点:用不同的标准对动物进行分类。
【教学准备】1.图片:各种不同环境下生活的动物。
2.动物适应环境的相关资料或影片,如迁徙、饮食、身体形态等。
3.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一)认识不同的动物1.(出示一组动物图片)引导学生认识这些动物,让学生分别谈一谈这些动物的生活习性,生活环境等。
让去过动物园的学生谈一谈他们所见过的一些动物,了解生活习性、生活环境等。
2.引导学生分类。
教师引导学生给不同的动物分类,不要硬性给出标准的分类名称,只要学生能有自己的分类标准就行,适时引导学生要与动物和谐相处。
(二)认识不同动物生活的环境1.出示第二组图片,让学生观察、交流。
组织学生交流有趣的事情的前提是不同的动物在自己的生活环境里,要避免学生出现偏离的情况。
教师可在之前提出明确的要求,在第一个学生交流的时候给予评价,以便指导学生交流,便于后续教学。
2.让学生将情况整理后记录下来。
3.学生分小组汇报。
4.学生阅读课文相关内容。
(三)拓展延伸1.查阅资料,填写相关表格。
2.搜集资料、图片,办一期“有趣的动物”展览。
【板书设计】形形色色的动物动物的分类:哺乳类、鸟类、鱼类、爬行类和两栖类等。
纷繁复杂的动物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中。
【教学反思】本课引导学生在各种动物间比较相同与不同的问题,思考、讨论、交流活动比较多,从课堂实施的角度看,平均分配时间和力量的做法有失教学艺术,不妨在教学中将个别思考和群体讨论相结合,重点突出分析不同动物相同与不同后,对六类动物分类的依据表达和对动物共同特点的分析。
至于与科学家分类的方法有什么相同与不同,学生本身对这些了解甚少,因此这样的问题可以留待学生回家后以查阅资料的方式解决,课堂上能抓住每类动物外形、运动、繁殖等方面的特点分析每类动物的共同特征就达到目的了。
完整打印版鄂教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完整打印版鄂教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鄂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鄂教版五年级下期科学教案(一单元)一单元有意思的动物1、形形色色的动物教学目标:1.知道生活中常见动物的名称,能用不同的标准对动物进行分类。
2.了解更多的动物种类,感受动物世界的纷繁复杂。
3.懂得交流与讨论可以引发新的想法。
4.会查阅书刊及其它信息源。
5.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教学准备:1.图片:各种相同环境下生活的动物。
2.动物适应环境的相关资料或影片。
如保护色、迁徙、饮食、身体形态等。
教学过程:一、引入1.教师出具一组动物图片,使学生重新认识这些动物。
使学生分别谈一谈这些动物的生活习性,生活环境等。
2.鼓励学生分类。
二、新授1.出示第二组图片。
让学生观察、交流。
2.让学生将情况整理后记录下来。
动物名称生活的环境……………………3.学生分小组汇报。
4.学生写作p4大资料。
三、课外及延展。
1.查阅资料,填写下面的表格。
动物特点动物名称资料来源最大的动物最高的动物在炎热地方生活的动物夜间活动的动物3.搜集资料、图片。
办一期“有趣的动物”展览。
2、动物喝什么教学目标:1.知道不同的动物吃不同的食物,动物要维持生命就要消耗这些食物作为能量。
2.知道动物按食性可分为肉食动物、草食动物和杂食动物。
3.能制定简单的调查计划收集证据。
4.晓得将自己的结果与尚无的科学结论并作比较。
5.认同证据,愿合作与交流。
教学准备工作:每个小组写成一份“生活中常见动物吃什么”的调查表教学过程:1.学生出具“生活中法号动物喝什么”的调查表。
2.点部分学生汇报。
3.教师在黑板上板书记录学生汇报的情况。
4.学生看看黑板,分小组交流。
按食性可以把动物分成哪几类?5.学生汇报分类情况。
6.教师小结:按食性动物可分为:肉食动物、草食动物和杂食动物。
7.学生分小组交流。
猫、狗、鸡、兔四种动物平时喝些什么食物。
将结果记录在课本p6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鄂教版五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鄂教版五年级下期科学教案[一单元]一单元有趣的动物1、形形色色的动物教学目标;1. 知道生活中常见动物的名称.能用不同的标准对动物进行分类。
2. 了解更多的动物种类.感受动物世界的纷繁复杂。
3. 懂得交流与讨论可以引发新的想法。
4. 会查阅书刊及其它信息源。
5. 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教学准备;1. 图片;各种不同环境下生活的动物。
2. 动物适应环境的相关资料或影片。
如保护色、迁徙、饮食、身体形态等。
教学过程;一、引入1. 教师出示一组动物图片.让学生认识这些动物。
让学生分别谈一谈这些动物的生活习性.生活环境等。
2. 引导学生分类。
二、新授1. 出示第二组图片。
让学生观察、交流。
2. 让学生将情况整理后记录下来。
动物名称生活的环境……………………3. 学生分小组汇报。
4. 学生阅读P4小资料。
三、课外及延伸。
1.查阅资料.填写下面的表格。
动物特点动物名称资料来源最大的动物最高的动物在寒冷地方生活的动物夜间活动的动物3. 搜集资料、图片。
办一期“有趣的动物”展览。
2、动物吃什么教学目标;1. 知道不同的动物吃不同的食物.动物要维持生命就要消耗这些食物作为能量。
2. 知道动物按食性可分为肉食动物、草食动物和杂食动物。
3. 能制定简单的调查计划收集证据。
4. 知道将自己的结果与已有的科学结论作比较。
5. 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与交流。
教学准备;每个小组写成一份“生活中常见动物吃什么”的调查表教学过程;1. 学生出示“生活中觉动物吃什么”的调查表。
2. 点部分学生汇报。
3. 教师在黑板上板书记录学生汇报的情况。
4. 学生看黑板.分小组交流。
按食性可以把动物分为哪几类?5. 学生汇报分类情况。
6. 教师小结;按食性动物可分为;肉食动物、草食动物和杂食动物。
7. 学生分小组交流。
猫、狗、鸡、兔四种动物平时吃些什么食物。
将结果记录在课本P6页。
8 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9 课后及延伸。
你知道哪些肉食动物、草食动物和杂食动物.把它们填写在下表中。
肉食动物草食动物杂食动物3、动物怎样运动教学目标;1. 认识动物运动的多样性。
2. 通过观察.了解猫、狗和蜗牛等动物的运动特点。
3. 能想办法解决在观察活动中遇到的问题。
4. 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的结果。
5. 想知道.爱提问.愿意合作与交流。
教学准备;1. 课件;多种动物的运动2. 提供观察对象;小猫、小狗.每小组的蜗牛或蚂蚁。
教学过程;1. 放课件.让学生观察.里面的各种动物是怎样运动的。
2. 学生汇报。
3. 实物观察。
[1] 将教师准备的活物放在讲台前让学生观察。
[2] 学生交流并记录。
[3] 学生汇报。
4. 学生分小组观察。
[1] 学生分小组观察蜗牛或蚂蚁。
[2] 边观察边记录。
[3] 学生汇报。
5. 课堂延伸问;动物还有哪些运动方式?6. 课后延伸收集各种动物运动方式的资料并观察你所看到的动物怎样在运动。
4 动物的防御教学目标1、知道环境对动物形态、生活习性等多方面有影响。
2、知道一些动物适应环境、防御敌害的特点。
3、能用简单的测量工具对物体进行定量观察.采集数据.并作简单记录。
4、能通过观察、查阅书刊等多种途径获得对动物防御敌害特点的认识。
尊重证据。
教学准备1、红、黄、草绿三色的条形塑料片每组10个.秒表每个小组一块。
2、刺猬、蜗牛等小动物。
3、学生自带[或教师准备]各种动物防御敌害的书籍。
教学过程1、用秒表定时计时的方法.在实验之前教师要通过示范、反复练习使学生掌握。
2. 观察刺猬、蜗牛在危险的环境中的身体反应的活动.小动物的选取不必拘泥于刺猬。
因为虽特点鲜明.但不易准备。
这里只要是能利用身体特点防御敌害的小动物都可以。
3. 学生通过查阅书刊获取知识.书籍的来源可以是教室的图书角.也可以由教师准备或学生自带。
5 动物的繁殖教学目标1、了解不同生物的生命过程是不一样的.感受不同生物生命过程的复杂多样。
2、知道繁殖是生命的共同特征。
3、能列举常见的几类动物的不同生殖方式。
4、体验科学探究中逻辑推理及运用想象建立假设和理解的重要性。
5、喜欢大胆想象;珍爱生命。
教学准备1、小组观察用放大镜、盘子;各种常见卵生动物的卵。
2、各种胎生小动物诞生时身体反应的图片。
教学过程1. 教师要能保障为学生提供各种常见的卵生动物的卵.如青蛙卵、蟾蜍卵、蚕卵等等;并营造这些卵的成活环境.便于学生观察。
教材将本单元安排在春季进行.也有这方面的考虑。
2. 学生的已有经验是学习本课的基础.比如.对于胎生和卵生的认识.对动物繁殖习性与生活环境的认识.他们不是一无所知.教师要充分、合理地利用学生的已有经验.必要时加以引导。
要发挥学生的大胆想象能力和推理能力。
3. 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观察及后续的交流讨论活动时.问题的指向性要明确.以便使学生活动的目的更清晰.流程更顺畅。
4. 关于课外观察鸡孵化小鸡的活动.目的是了解动物的生命过程.具体选择什么卵生动物来观察它的孵化活动.要根据学生的生活环境来确定。
建议一般可选观察蚕卵的孵化过程。
6 多彩的生命教学目标1、了解不同生物的生命过程是不一样的.感受不同生物生命过程的复杂多样。
2、能应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的现象作假设性的解释。
3、能区分什么是假设.什么是事实。
4、能通过整理记录形成综合性认识。
5、能从自然中获得美的体验.并用一定的方式赞美自然美;珍爱生命。
教学准备1. 蚕和凤仙花一生经历的各阶段的图片。
2. 狗尾草、橘树、黄瓜、银杏树、苔藓、蕨等植物的生命过程各阶段的图片和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1. 对于动物一生经历的各阶段的观察讨论.以扶为主.要体现教师的指导作用;问题的指向性.具体性;讨论交流的引导;适当的解释说明;梳理认识的及时、细致地牵引。
对于植物一生经历各阶段的观察与讨论要以放为主.在前面已有的方法的基础上.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师也要提供必要的资料和图片。
2. 学生熟知的蚕和凤仙花的生命各阶段的学习教师可提供图片.加强直观印象。
3. 植物一生各阶段的学习.教材并没有提供它们各阶段的形态图片.教师要指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的现象作假设性的解释.但学生的解释并非事实.教师应给予学生适当的帮助。
自由研究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了解蚂蚁在运动时六条腿移动的特点。
2、能够想办法研究蚂蚁的运动特点。
3、知道不同的问题要用不同的探究方法。
4、能提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
5、能想办法解决在观察活动中遇到的问题。
6、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
7、愿意合作与交流。
教学准备各组研究用的蚂蚁.放大镜、白纸、墨水、纸巾、棉签、细沙、水等材料。
1. 教师在学生自由研究活动中的角色定位很重要.主要是为学生提供各种服务.包括学生必备的和可能会用到的器具.学生对操作流程不明确处的解释说明和学生在研究中实在无法解决的问题及方法的指导等等。
另外.教师还要有效地组织各组的活动.使研究活动能顺利的完成。
2. 活动记载怎样填写.教师在研究之前应使学生明确.每个部分填写的内容及相关要求。
教材的活动提示很具体.是指导学生展开研究的依据.教师要指导学生阅读和明确。
3. 自由研究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那么.小组的活动是否有效率.小组长在其中的作用至关重要。
教师应重点关注小组长在各组的组织。
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计划一、教学目的;本单元教学的目的在于进一步培养学生研究植物的繁殖和移栽的兴趣和实践科学研究的方法.丰富学生关于植物的经历。
能在教师引导下逐步制定明确科学调查的步骤并组织实施科学调查活动.从而知道科学调查的基本方法和手段。
二、教学要求;1、能整理对植物繁殖方式的了解并进行交流。
2、学会用杆插的方法繁殖植物.对植物杆插后的生长情况进行跟踪记载.能根据记载对比不同的方式对植物繁殖造成的影响。
3、知道什么是嫁接、靠接.掌握植物的方法。
4、了解植树造林对于我国发展的重要作用.知道相关的林业法规和纪念日.养成从小关心环境的良好意识。
5、认识现代先进的技术手段在繁殖动、植物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对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影响。
三、教学重点;通过仔细观察蒲公英的种子.了解其种子结构的特殊性.认识蒲公英的繁殖方式.从而进一步分析植物繁殖过程中运用的科学原理。
四、课时安排;7 植物的繁殖 2课时8 茎繁殖 2课时9 移栽繁殖苗 1课时10 苗圃里的蒲公英 1课时11 生物繁殖新技术 1课时12 水力发电站 1课时7、植物的繁殖教学目标1. 认识苗圃中的几种常见植物。
2. 能根据对苗圃中植物的观察.提出植物繁殖方面的问题。
3. 能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制定、明确科学调查的各步骤并组织实施。
4. 知道科学调查的基本方法和手段。
1. 教师准备;联系苗圃.做好参观的组织工作;绘制班级分工表;实物展示台。
2. 小组准备;铅笔、尺、记录用纸。
教学时间;2课时第一课时一、户外活动.提出要求带学生去观察苗圃中的植物幼苗.注意里面有多少种不同的植物的苗?二、相机引导学生结合教材插图.认识柏树苗、枇杷苗、杨树苗和月季苗。
三、小组讨论这么多的植物幼苗是怎样繁殖出来的呢?四、学生交流讨论情况.师归纳并板书1、由种子繁殖出来的2、人工技术培育出来的3、用根繁殖出来的4、用茎繁殖出来的五、师提问;怎样才能知道以上的说法是正确的呢[进行科学调查活动]六、组织学生进行科学调查活动1、明确目标2、确定调查方法3、完成人员分工4、开展活动调查5、做好记录七、师小结第二课时资料整理、总结与汇报该课时的重点集中在资料收集后的整理和总结.同时也培养学生的表述能力和自我展示能力。
1.小组汇报各自调查情况。
提出问题;各个小组调查的结果是什么?指导各小组依次上台.在实物展示台上展示调查记录。
各小组汇报完毕以后.指导学生进行讨论.在教材规定的区域填写总结并汇报。
2.其它相关资料汇报。
提出问题;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有没有什么新的发现或者疑惑的地方?学生讨论后提出。
学生在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后必然会有一些新的发现和疑惑.要求学生提出来.即为后期教学提供素材.同时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
教学总结;植物的繁殖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将陆续接触一些植物的繁殖方式和移栽方法。
板书;7、植物的繁殖种子繁殖人工培育用根繁殖用茎繁殖8、茎的繁殖教学目标;1、知道用茎繁殖植物的方法包括扦插和嫁接。
2、掌握用扦插、靠接来繁殖植物的方法。
3、能熟练运用工具完成扦插、靠接中各个步骤。
4、能进行简单的扦插切面对比实验.知道对比实验中唯一能改变的条件切面的形状不同。
5、能对不同切面的茎的生长状况进行预测.并能与实际结果相比较。
6、能对实验进行长期的观察记录.并知道在观察的过程中尽可能不干扰植物的生长。
7、能区分身边哪些植物是用茎来繁殖。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扦插、靠接操作分解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