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中石兽》教学学案 附带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泉镇中心学校七年级下学期语文学案编写人:鲍金兰审核人:李洪才班级姓名
《河中石兽》学案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
2.熟悉故事情节,理解文章意蕴。
3.学习由事及理的写作手法。
【知识链接】
1.纪昀(1724~1805),字晓岚,直隶献县(今河北献县)人,清代学者、文学家,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
《阅微草堂笔记》是纪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集,取法六朝笔记小说而又有所发展变化。
他主持编纂的《四库全书》被称为文化史上的“万里长城”,对保存中国文化有很大贡献。
2.古代笔记小说是泛指一切用文言写的志怪、传奇、杂录、琐闻、传记、随笔之类的著作,内容广泛驳杂,涉及天文地理、朝章典制、草木虫鱼、风俗民情、学术考证、鬼怪神仙、艳情传奇、笑话奇谈、逸事琐闻等等。
中国古代的笔记小说,截至清末,大约不下于3000种,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是一笔巨大的文化遗产。
3. 写作背景:纪晓岚作为盛清时期的饱学之士、一代文学宗师、《四库全书》的总编辑,却没有为后人留下一篇有哲学思想内涵的著作。
作为为满清皇朝服务的汉人,他没有成为顾炎武、王夫之、黄宗羲等哲学家的条件,特别在动辄用“文字狱”“伺候”汉人知识分子的乾隆朝,纪晓岚的处境就像伺候猫的老鼠,不能有丝毫差错,特别是言论。
作为饱学之儒,他又不想把他的深刻思想永远带入坟墓。
于是,他最终采取了“测鬼神之情状,发人间之幽微,托狐鬼以抒己见”的方式来表达他观察当时社会的思想。
故在生命的最后十年间,他完成了一部志怪小说式的著作《阅微草堂笔记》。
【自主学习】
1.给下列字注音,并能读准节奏。
圮(pǐ)募(mù)棹(zhào)柿(fèi)
湮(yān)啮(niè)溯(sù)欤(yú)
2.通读全篇,理解划线词词义。
(1)山门圮于河(倒塌)
(2)阅十余岁(年)
(3)曳铁钯(拖)
(4)湮于沙上(埋没)
(5)尔辈不能究物理(事物的道理、规律)
(6)如是再啮(咬,这里是侵蚀、冲刷的意思)
(7)不更颠乎(颠倒,错乱)
(8)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按照)
3.利用书下注释,疏通课文翻译。
第一段:河干;
圮:
阅:
求:
竟:
棹:
曳:
译文:
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寺院正门倒塌在河中,(门前)两个石兽一起沉入了河中。
过了十多年,僧人募集钱款重修寺庙,并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到底没能找到。
(寺僧)认为它们顺流而下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找了十多里,没找到(它们的)的踪迹。
第二段:设帐:
尔辈:
究物理:
湮:
颠:
译文:一位讲学家在寺庙里讲学,听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
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石头的特点是又硬又重,河沙的特点是又松又轻,(石兽)埋在沙里,越沉越深罢了。
顺流而下寻找它们,难道不荒唐吗?”大家信服地认为这是正确观点。
第三段:河兵:
失石:
反激之力:
啮:
坎穴:
不已:
溯流:
臆断:
译文:一个老河兵听了这话,也笑着说:“凡是沉在河中的石头,应当从上游寻找它们。
因为石头的特点是又硬又重,河沙的特点又松又轻,水不能冲走石头,(但)水流的反冲力,一定会将石头底下迎着水流的地方冲刷成坑洞,(石下的沙坑)越冲越深,延伸到石头(底面)一半时,石头一定会栽倒在坑穴里。
照这样再次冲刷,石头又会再次(向前)翻转。
不停地翻转,于是(石头)反而逆流而上了。
到下游寻找石头,固然荒唐;;在原地寻找它们,不是更荒唐吗?”(人们)依照他的说法(去做),果然在(上游)几里开外找到了(石兽)。
那么天下的事,只了解其一,不了解其二的情况太多了,怎么能(只)根据某一个道理就主观地判断呢?
4.重点字词总结:
(1)一词多义
为:岂能为暴涨携之去(被,介词)众服为确论(是,动词)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成为,动词)
之:一老河兵闻之(代词,指“求之地中”这种观点。
)
闻之笑曰(这件事,代词)当求之于上流(石兽,代词)其反激之力(的,结构助词)
去:岂能为暴涨携之去(离开)西蜀之去南海(距离)
临:一寺临河干(靠近)执策而临之(面对)
(2)词类活用
人物特点:寺僧——凭经验,代表的是不深思熟虑而盲目行动的态度。
讲学家——脱离实际,空谈物理,代表的是“据理臆断”一类的人。
老河兵——从实际出发、综合分析问题,代表的是拥有实事求是的态度,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
固颠()阅十余岁()
但知其一()
2.下面句中的“之”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闻之笑曰
B.当求之于上流
C.一老河兵闻之
D.其反激之力
3.下面断句错误的是:()
A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
B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
C 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D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4.理解下列句子中“为”的不同含义:
①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②众服为确论()
③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课外阅读】
刻舟求剑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吕氏春秋.察今》译文: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中掉到水里。
他急忙在船边上用刀在掉下剑的地方做了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船到目的地后停了下来,这个楚国人从他刻记号的地方跳到水里寻找剑。
船已经行驶了,但是剑没有移动,像这样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4] 注释:
①涉:过,渡。
②者:……的人,定语后置的标志。
③遽:急忙,立刻。
④契:用刀刻(记号)
⑤是吾剑之所从坠: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⑥矣:了。
⑦若:像。
⑧此:这样。
⑨不亦惑乎:不是很糊涂吗?惑,愚蠢,糊涂。
“不亦......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