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同步练习(解析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1 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如图所示小华将正在发声的音叉触及面颊,而不直接观察音叉是否振动的原因是___________。

当小华用手捂住正在发声的音叉后,小华___________(填“能”、或“不能”)听到音叉发出的声音,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音叉振动幅度小;不能;振动停止,发声就停止
【解析】小华将正在发声的音叉触及面颊,而不直接观察音叉是否振动的原因是音叉振动幅度小;当小华用手捂住正在发声的音叉后,小华不能听到音叉发出的声音,这是因为振动停止,发声就停止。

2、自然界有一种会发出笑声的树,俗称为笑树,如图所示。

这是因为它果实上面有许多小孔,经风一吹,壳里面的籽撞击壳壁,使其发声。

【答案】振动
【解析】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笑树之所以会“笑”,是因为它果实上面有许多小孔,经风一吹,壳里面的籽撞击壳壁,使其振动发声。

3、当别人嚼脆饼干时,你听到的声音很小,而你自己嚼同样的饼干时,你会听到较大的咀嚼声。

这是因为前者的声音是靠传播的,后者的声音是靠传播的,的传声能力较强。

【答案】空气、骨、固体
【解析】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其中在固体中传播最快,别人嚼脆饼干时,我们是通过空气听到声音的,而当我们自己嚼脆饼干时,是通过骨头传播到我们的听觉神经,固体传播声音的能力比气体强。

4、科学工作者为了探测海底某处的深度,向海底垂直发射超声波,经过4s收到回波信号,海洋中该处的深度是________m(声音在海水中传播的速度是1500m/s);这种方法不能用来测量月亮与地球之间的距离,其原因是________。

【答案】3000;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解析】科学工作者向海底垂直发射超声波,超声波遇到海底后被反射回来,超声波来回的距离,海洋中该处的深度使3000m;由于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所以这种方法不s=vt=1500m/s×4s=6000m 能用来测量月亮与地球之间的距离.
故答案为:3000;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5、“掩耳盗铃”是大家非常熟悉的故事,从物理学角度分析盗贼所犯的错误是:既没有阻止声音的________ ,又没有阻止声音的________ ,只是阻止声音进入自己的耳朵。

【答案】产生;传播
【解析】人耳听到声音需要有声源振动发声、介质传播声音、人耳听到声音。

掩耳盗铃只是用手把耳朵堵住,铃仍在振动发声;手堵住自己耳朵,声音在空气仍可以传播,其他人能听到铃声。

6、在设计、建造电影院时,为了减少“回声”对观众听觉的干扰和影响,应尽量四周墙壁对声音的反射(选填“增大”或“减少”),因此电影院内四周墙壁表面要采用(选填“柔软多孔”或“坚硬光滑”)。

【答案】减少;柔软多孔
【解析】电影院的墙壁采用柔软多孔的材料,主要是因为声音在反射时能量会相互抵消,从而减少四周墙壁对声音的反射,增强听众的收听效果。

7、你知道吗?蛇是没有耳朵的。

不过,如果蛇将头贴在地面上,头中的一块骨头就会接收到正在接近它的动物活动时发出的声音。

由此可见,蛇是利用去“倾听”敌人和猎物的;在很多电影院里,为了更好的体现影片的效果,往往在剧场的各个方位都装有大大小小的音箱,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利用,让观众感到声音来自四面八方,产生立体声效果。

【答案】骨传导,双耳效应
【解析】蛇头中的一块骨头,它可以将声音进行传递,这就是“骨传导”;剧场内的音箱,就是通过将声音传递到人左右两只耳朵的时间不同,使人产生立体声的感觉,利用了双耳效应。

8、在飞机失事搜寻过程中,搜救舰船在定位和测量海深时都要用到超声测位仪(如图所示),它是利用声音可以在 中传播来工作的。

若海水的深度是 6.75km ,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是1500m/s ,则测位仪发出信号后需经过 秒才能接收到信号。

【答案】液体;9
【解析】(1)声波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

“超声测位仪”是利用声音可以在液体中传播来工作的;
(2)超声波传播的距离s=2×6.75×103m=1.35×104m ,由v=s/t 可得接收到超声波所用的时间:t=s/v=1.35×104m/(1500m/s )=9s 。

9、暑假期间,小林随父母到山区爬山,他向着远处的山崖大喊一声,约 1.6s 听到回声,他们距山崖大约________m ;若突然下起了雷雨,小林在看到闪电后约5s 听到雷声,则小林距雷电产生的地方大约________ m (声速均按 340m/s 计算 )。

【答案】272;1700
【解析】声音从人传到山崖的时间t=
0.8s 1.6s 21=⨯ ,由t s v =可得他们距山崖的距离: s=vt=340m/s×0.8s=272;由 t
s v =
可得小林距雷电的距离: s=vt=340m/s×5s=1700m 。

故答案为:272;1700。

10、小明在一根足够长的自来水管的一端,敲了一下水管,小红在管子的另一端先后听到三次敲击声.第一次听到的声音由________ 传播而来,第二次听到的声音由________传播而来,第三次听到的声音由________ 传播而来的。

【答案】水管;水;空气
【解析】根据对声速规律的理解,声音在铁、水、空气三种介质的传播速度依次减小,根据速度计
11、关于声音的传播,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
A.声音借助介质以波动形式传播
B.声音在真空中的速度传播是3×108m/s
C.声音在介质中传播的速度随温度降低而增大
D.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随介质的变化而变化
【答案】A
【解析】
A、声音借助介质以波动形式传播,故A正确;
B、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故B错误;
C、一般来说,声音的传播速度随着介质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故C错误;
D、一般来说,声音的传播速度随着介质种类的不同而不同,故D错误。

故选A。

12、关于双耳效应和立体声,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人只靠一只耳朵也能确定说话人的大致方向
B.人之所以能靠耳朵确定发声体的方位,是双耳效应的原因
C.舞台上的声音被一只话筒放大后播放,也是立体声
D.舞台上的声音被多只话筒放大后播放,不是立体声
【答案】B
【解析】根据双耳效应的原理,只靠一只耳朵,是不能判断说话人的大致方向的,因此A选项说法错误,不合题意;人之所以能靠耳朵确定发声体的方位,是双耳效应的原因,因此B选项说法是正确的,符合题意;根据双耳效应的原理,只用一个话筒将舞台上的声音播放出来不会是立体声,因此C选项说法错误,不合题意;用两个话筒放在舞台上不同的地方将声音播放出来是立体声,用两个以上话筒放在舞台上不同的地方将声音播放出来的立体声效果会更好,因此D选项说法错误,不
13、声音从空气向水中传播的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声速变大B.声速变小C.声速不变D.无法确定
【答案】A
【解析】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声音在水中传播速度比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快,所以声音从空气中向水中传播的过程中声速变大。

14、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真空不能传声
B.15℃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
C.声音在固体中比在空气中传播得慢
D.喇叭发音时,放在纸盆上的纸屑在上下跳动,说明振动发声
【答案】C
【解析】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A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15℃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B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大于在气体中的传播速度,C选项错误,符合题意;喇叭发音时,看到纸盆上的纸屑在上下跳动,这个现象说明喇叭发声时在振动,D 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1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医生使用的听诊器能增大振幅,使响度增大
B.地球上的学生听到飞船里王亚平的声音是靠超声波传回地球的
C.人说话发出声音是因为声带在振动
D.女教师讲课声音很大是因为她的声音频率很高
【答案】C
【解析】
A、听诊器是采用减小声音的分散来增大响度的,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B、地球上的学生听到王亚平的声音是靠电磁波传回地球的,故B错误;
C、一切声音都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人说话发出声音是因为声带在振动,故C正确;
D、女教师讲课声音很大是因为她的响度大,故D错误;
16、钓鱼时不能大声喧哗,因为鱼听到人声就会被吓走,这说明()
A.只有空气能传播声音
B.空气和水都能传播声音
C.声音在水中的速度比在空气中的速度小
D.声音从空气传入水中,音调发生了变化
【答案】C
【解析】人耳中的鼓膜、听小骨出现损伤,这只是传导性的障碍,只要能够将声音的振动通过骨传导(头骨、颌骨)传递给听觉神经,再传递给大脑,人就可以听到声音。

17、下列的实验和实例,能说明声音的产生或传播条件的一组是 ( )
①在鼓面上放些碎纸屑,敲鼓时可观察到纸屑在不停地跳动;②放在真空罩里的手机当来电时,只见指示灯闪烁,听不见铃声;③拿一张硬纸片,让它在木梳齿上划过,一次快些,一次慢些,比较两次的不同;④锣发声时用手按住锣,锣声就消失了。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答案】D
【解析】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它既可以在气体中传播,也可以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声音的音调与振动频率有关。

18、有一段长为18m的装满水的铁管,将耳朵贴在装满水的铁管一端,在另一端敲一下,能听到几次声音?(已知:声音在铁、水和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依次为5200m/s、1500m/s和340m/s。

人耳能分清前后两次声音的时间间隔要大于0.1s)()
A.1次B.2次C.3次D.4次
【答案】A
【解析】声音在铁、水、空气中传播路程是18m所用的时间分别为:
1
1
18
0.003 5200/
s m
t s v m s
===
2
2
18
0.012 1500/
s m
t s v m s
===;
3
3
18
0.053 340/
s m
t s v m s
===。

由三次时间比较可以看出,时间间隔相差不到0.1s,所以人耳是分辨不出来的,只能听到混在一起
(3)已知:V海水=1530m/s,t=0.6s 求:S1
声音通过的路程为11530/0.6918
s v t m s s m ==⨯=
海水
∴海底到障碍物的距离是
1
1918
===459
22
m
s s m。

答:海底障碍物到海面的距离是459m。

21、为了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小明和小丽一起做了几个实验:小明把手放在喉咙处,大声讲话,感觉喉头振动了;小丽把发声的音叉放在水中,可以激起水花.
(1)通过对上面的种种实验现象的分析,你能得出的结论________.
(2)小华同学,用手敲鼓,他知道声音是由鼓面的________发出的,但是他看到鼓面几乎没有什么异样.为了使看到的实验现象更明显,他在鼓面上撒些小纸团,撒小纸团目的是________.
(3)小明、小丽等同学在探究上述问题之后,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声音是怎样从发声物体传播到远处的?针对这一问题,他们经过认真地思考,提出了两种猜想:
①声音要传播出去,需要别的物质做媒介;
②声音要传播出去,不需要什么物质做媒介.
究竟哪一种猜想是正确的呢?小明他们进行了如下的实验:
a.把正在响铃的手机放在玻璃罩内,再逐渐抽出玻璃罩内空气的过程中,会听到铃声逐渐________.
b.再打开阀门,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内,又会听到铃声逐渐________.
c.推理过程:玻璃罩内空气越少,传出的声音越________,如果玻璃罩内抽成真空后,就听不到手机响铃的声音了.
d. 结论:________.
由此现象可以推得猜想________是正确的.
【答案】(1)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振动;显示鼓面的振动
(3)减弱;增强;越小;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①
【解析】(1)讲话是声带的振动,音叉发声使水振动,都能证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用手敲鼓,声音是由鼓面的振动发出的.为了使看到的实验现象更明显,在鼓面上撒些小纸团,撒小纸团目的是显示鼓面的振动,这是放大法(转换法)的运用;
(3)a.把正在响铃的手机放在玻璃罩内,再逐渐抽出玻璃罩内空气的过程中,会听到铃声逐渐减弱.
b.再打开阀门,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内,又会听到铃声逐渐增强.
c.进一步推理:玻璃罩内空气越少,传出的声音越越小,如果玻璃罩内抽成真空后,就听不到手机响铃的声音了.
d.得出结论: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由此现象可以推得猜想“①声音要传播出去,需要别的物质做媒介”是正确的.
故答案为:(1)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2)振动;显示鼓面的振动;(3)减弱;增强;越小;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