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词话注释

合集下载

清-王国维《《人间词话》七则》原文、注释及译文

清-王国维《《人间词话》七则》原文、注释及译文

清-王国维《《人间词话》七则》原文、注释及译文【原文】《《人间词话》七则》清·王国维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①。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②。

”有我之境也。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③。

”“寒波淡淡起,白鸟悠悠下④。

”无我之境也。

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我皆着我之色彩。

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

境非独谓景物也。

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

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境界有大小,不以是而分优劣。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⑤”何遽不若“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⑥”。

“宝帘闲挂小银钩⑦”何遽不若“雾失楼台,月迷津渡”也。

词至李后主⑧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

周介存⑨置诸温⑩、韦(11)之下,可谓颠倒黑白矣。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12)”,“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13)”,《金荃》、《浣花》能有此气象耶?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14)。

” 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15)。

”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16)。

”此第三境也。

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

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

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装束之态。

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

诗词皆然。

持此以衡古今之作者,可无大误矣。

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

入乎其内,故能写之。

出乎其外,故能观之。

入乎其内,故有生气。

出乎其外,故有高致。

美成(17)能入而不出,白石(18)以降,于此二事皆未梦见。

【注释】①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源自欧阳修《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

王国维〔近现代〕人间词话七则原文、翻译及注释

王国维〔近现代〕人间词话七则原文、翻译及注释

王国维〔近现代〕人间词话七则原文、翻译及注释作品简介:《人间词话七则》是著名国学大师王国维所著的一部文学批评著作。

接受了西洋美学思想之洗礼后,以崭新的眼光对中国旧文学所作的评论。

原文:人间词话七则王国维〔近现代〕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有我之境也。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

”无我之境也。

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

境非独谓景物也。

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

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

否则谓之无境界。

境界有大小,不以是而分优劣。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何遽不若“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宝帘闲挂小银钩”何遽不若“雾失楼台,月迷津渡”也。

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

周介存置诸温韦之下,可为颠倒黑白矣。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金荃》《浣花》,能有此气象耶?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界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界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界也。

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

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

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妆束之态。

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

诗词皆然。

持此以衡古今之作者,可无大误也。

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

入乎其内,故能写之。

出乎其外,故能观之。

入乎其内,故有生气。

出乎其外,故有高致。

美成能入而不出。

白石以降,于此二事皆未梦见。

译文:境界有“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2022年高考语文必背古诗文《古代文论选段》(《人间词话》等)(解析版)

2022年高考语文必背古诗文《古代文论选段》(《人间词话》等)(解析版)

2022年高考语文必背古诗文《古代文论选段》(《人间词话》等)《人间词话》正文翻译注释赏析《人间词话》三则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词是要以境界为最高标准的。

有境界的词,就会有很高的格调,自然会出现有名的句子。

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

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

否则谓之无境界。

境界并不是只指景物,喜怒哀乐等情感也是人心中的地种境界。

所以(文章)能够描写真实的景物,真实的情感的,就称为有境界,否则就称为没有境界。

江馆:江岸宿舍,指作者所住的地方。

勃勃:欲望强烈的样子。

这里指作者“因景生情”所产生的创作活动。

倏:迅速,极快。

变相:变化出新的形象。

变:变化。

相:相貌,形象。

这里指画出的竹子和构思时的不一样,比构思时的又有创新。

意在笔先:作画,作文,在下笔前先立意,先构思。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也。

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

然遽(jù)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从古至今,那些做成大事业,大学问的人,没有不经历三种境界的:“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这是第一境界。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这是第二境界。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是第三境界。

这些话都是大词人才能作出来。

但是根据这个意思解释诗词,恐怕晏同叔和欧阳修等人是不会赞同的。

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出自晏殊的《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出自柳永的《蝶恋花》,也有人认为是欧阳修所作。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出自辛弃疾的《青玉案》。

晏欧:晏同叔和欧阳修。

《人间词话》理解性默写1.在《古代文论选段·人间词话》中,王国维认为古往今来成大事业、大学问的人必须经过的第一种境是:,,。

人间词话全文注释

人间词话全文注释

人间词话全文注释
《人间词话》是唐代文学家刘义庆所写的一部文学批评著作,全文共分为七卷,收录了当时的文学作品及作者评价。

以下是对《人间词话》全文的注释解读:
第一卷:本卷主要介绍了诗歌创作的基本原则,以及对一些著名诗人的评价。

比如对杜甫的评价就是“忧思最深,亦常出奇”,而对王维则称赞道:“王维脱古立异,美则美矣。


第二卷:本卷主要讲述了唐代诗歌的开创者及其作品,重点讨论了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和刘禹锡的《望洞庭山水甚忆赵端公文章》等作品。

同时也对李白和杜牧等著名诗人进行了评价,认为他们的作品在豪放奔放的气势上不及王之涣和刘禹锡。

第三卷:本卷主要讨论了词的起源和发展,以及对一些著名的词人作品的评价,如李重之的《丑角》,晏殊的《念奴娇·春情》,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等。

第四卷:本卷主要探讨了唐宋以来的词人和词赋的兴盛。

作者对于吴文英、李煜、周邦彦等人的词作都有较高的评价。

第五卷:本卷主要讨论了元曲的发展和特点,对元代写作的刘基、郑光祖、郑思肖等人的作品进行了评价。

第六卷:本卷主要介绍了元曲、散曲的继续发展,以及明代词赋的兴起。

作者对于修饰较多的作品评价较高。

第七卷:本卷主要探讨了明代以来诗赋的发展,作者对当时一些著名诗人如徐祯卿、杨基、戴表元等人的作品进行了剖析和评价。

总体而言,《人间词话》是一部全面介绍了唐代至明代文学作品的批评著作,对当时的文学风格、创作技巧以及不同诗人和词人的作品都有较为深入的解读和评价。

这些评价一方面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些作品,另一方面也对后人的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人间词话》十则(讲)解析

《人间词话》十则(讲)解析

之说?这里明明有 个悠然的诗人吗?
王国维所谓的“无我 之境”并不是指一般 意义上的“无我”, 而是指诗中景物不带 作者任何的主观感情 及个性特征
诗人以寒波白鸟的悠闲 故人重分携,临流驻归驾。反衬人事之仓猝。“寒 乾坤展清眺,万景若相借。波”二句寄托了诗人的 向往之情,他希望自己 北风三日雪,太素秉元化。也化作寒波、白马,融 九山郁峥嵘,了不受陵跨。入那画面中去。这意境 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中也有诗人自我的个性。 因为自己思归的心急切, 怀归人自急,物态本闲暇。就特别灵敏地感到“寒 壶觞负吟啸,尘土足悲咤。波澹澹”、“白鸟悠悠” 回首亭中人,平林淡如画。了。元好问又何尝是真 的“无我”呢?只是 “我”没有直露而已。
下面诗句属“有我之境”的是: AD ( 属“无我之境”的是: BC ( A B C D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 )
王国维认为这两种境界那种更高明? 为什么? (为什么创作“无我之境”更难?)
人莫不有七情六欲,观景赏物莫不带有主 观上的一些色彩,形成文字,多表现为 “有我之境”;相对而言,灭绝掉主观情 思,超然物外,达到物我浑然的境地,写 出“无我之境”就比较难了。

王国维1877年12月3日出生。二 十二岁起,他至上海《时务报》馆 充书记校对。利用公余,他到罗振 玉办的“东文学社”研习外交与西 方近代科学,结识主持人罗振玉, 并在罗振玉资助下于1901年赴日本 留学。1906年随罗振玉入京,任清 政府学部总务司行走、图书馆编译、 名词馆协韵等。其间,著有《人间 词话》等。1911年辛亥革命后,王 国维携生平著述3种。眷随儿女亲 家罗振玉逃居日本京都,从此以前 清遗民处世。1922年受聘北京大学 国学门通讯导师。1927年6月,王 国维留下“经此世变,义无再辱” 的遗书,投颐和园昆明湖自尽。在 其50岁人生学术鼎盛之际为国学史 留下了最具悲剧色彩的“谜案”。

《人间词话》十则[高中语文]

《人间词话》十则[高中语文]

▪ 1927年6月,王国维留下 “经此世变,义无再辱” 的遗书,投颐和园昆明湖 自尽。在其50岁人生学术 鼎盛之际为国学史留下了 最具悲剧色彩的“谜案”。
经五 义此只十 无世欠之 再变一年 辱死
整体把握
▪ 本单元所选十则《人间词话》,可分为三方面 内容:
▪ 1、第一则为总纲, ▪ 冠于全书之首,作者开宗明义提出“境界”说,
并高度概括境界的意义。 ▪ 2、第二至六则, ▪ 从不同角度论述“境界”问题。 ▪ 3、第七至十则, ▪ 谈论诗人的思想和艺术修养。
具体分析
▪ 第一则,作者以“境界”来论词的格调之 高下,指出有“境界”则有“高格”,才 能产生名句,并论及五代、北宋词高标独 绝的缘由。可见在王国维心中,“境界” 高于一切,在艺术创作中起决定作用。
▪ 第五则提到“境界”,说明“情”也是构成境界的元素,而“有 境界”的作品应该能真切鲜明地表现出情景交融的艺术世界。
▪ 第六则提到“境界”,具体说明“境界”应该得到真切生动的表 现。
▪ 第七则提到“境界”,是与人生体验结合起来,象征人生向前追 求而有所得的不同精神状态。
▪ 总体而言,王国维所说的“境界”,有时也称“境”,内涵不尽 相同。有的指客观景物,有的指情,有的指两者的统一,有的指 造诣程度,等等。但就作者感受、读者审美角度看,崇尚真切、 情景交融应该是其主要内涵。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长林叶落,西风乍起的清秋时节,登楼远眺,云淡天高,一条 路通向遥远的天际。此情此景,一种孤独寂寞油然而生,似乎 也唤起了一种追求和探索的期望。比喻在创业治学的开始阶段, 必须高瞻远瞩,视野开阔,耐得住寂寞孤独,而有所追求,有 目标。同时认清前要走过的道路,理清前人已有的成果。这是 第一阶段。

《人间词话删稿》全文-古籍

《人间词话删稿》全文-古籍

人间词话删稿《人间词话删稿》是王国维创作的文学理论类书籍。

《人间词话》删稿[清]王国维著一白石之词,余所最爱者,亦仅二语,曰:“淮南皓月冷千山,冥冥归去无人管。

[1]”【注释】:[1]姜夔《踏莎行》(自沔东来,丁未元日至金陵,江上感梦而作。

):“燕燕轻盈,莺莺娇软,分明又向华胥见。

夜长争得薄情知,春初早被相思染。

别后书辞,别时针线,离魂暗逐郎行远。

淮南皓月冷千山,冥冥归去无人管。

”二双声、叠韵之论,盛于六朝,唐人犹多用之。

至宋以后,则渐不讲,并不知二者为何物。

乾嘉间,吾乡周公霭先生著《杜诗双声叠韵谱括略》,正千余年之误,可谓有功文苑者矣。

其言曰:“两字同母谓之双声,两字同韵谓之叠韵。

”余按用今日各国文法通用之语表之,则两字同一子音者谓之双声。

如《南史•羊元保传》之“官家恨狭,更广八分”,“官家更广”四字,皆从k得声。

《洛阳伽蓝记》之“狞奴慢骂”,“狞奴”两字,皆从n得声。

“慢骂”两字,皆从m得声也。

两字同一母音者,谓之叠韵。

如梁武帝“后牖有朽柳”,“后牖有”三字,双声而兼叠韵。

“有朽柳”三字,其母音皆为u。

刘孝绰之“梁王长康强”,“梁长强”三字,其母音皆为ian也[1]。

自李淑《诗苑》伪造沈约之说,以双声叠韵为诗中八病之二,后是诗家多废而不讲,亦不复用之于词。

余谓苟于词之荡漾处多用叠韵,促结处用双声,则其铿锵可诵,必有过于前人者。

惜世之专讲音律者,尚未悟此也。

【注释】:[1]葛立方《韵语阳秋•卷四》引陆龟蒙诗序:“叠韵起自如梁武帝,云「后牖有朽柳」,当时侍从之臣皆倡和。

刘孝绰云「梁王长康强」,沈少文云「偏眠船弦边」,庾肩吾云「载碓每碍埭」,自后用此体作为小诗者多矣。

”三世人但知双声之不拘四声,不知叠韵亦不拘平、上、去三声。

凡字之同母者,虽平仄有殊,皆叠韵也。

四诗之唐中叶以后,殆为羔雁之具矣。

故五代北宋之诗,佳者绝少,而词则为其极盛时代。

即诗词兼擅如永叔少游者,词胜于诗远甚。

以其写之于诗者,不若写之于词者之真也。

《人间词话》释文与赏析(20_29)

《人间词话》释文与赏析(20_29)

《⼈间词话》释⽂与赏析(20_29)《⼈间词话》释⽂与赏析(20_29)⼆⼗原⽂正中词除《鹊踏枝》《菩萨蛮》⼗数阕最煊赫外,如《醉花间》之“⾼树鹊衔巢,斜⽉明寒草”,余谓:韦苏州之“流萤渡⾼阁”、孟襄阳之“疏⾬滴梧桐”,不能过也。

注释1.《醉花间》冯延巳:晴雪⼩园春未到,池边梅⾃早。

⾼树鹊衔巢,斜⽉明寒草。

⼭川风景好,⾃古⾦陵道。

少年看却⽼。

相逢莫厌醉⾦杯,别离多,欢会少。

韦苏州:即韦应物(737—约790),长安⼈,唐⽞宗时,曾在宫中任三卫近侍,因被⼈轻视,⼊太学读书,后应举中进⼠,历任滁州、江州、苏州等地刺史,故世称“韦苏州”。

由于他⼀直担任基层官员,更能切⾝体会到战⽕离乱的社会现实,故其作品多具有现实意义。

因为他正直,故仕途坎坷,虽然对官场腐败有清醒的认识,但⼜⽆⼒抗争,⽆可奈何之余深感苦闷,因此多有赠别、感怀的作品,多发真情实感,感⼈⾄深。

也多⽥园⼭⽔之作,简淡秀朗、⽓韵澄澈。

著有《韦苏州集》。

2.《寺居独夜寄崔主簿》韦应物:幽⼈寄⽆寐,⽊叶纷纷落。

寒⾬暗更深,流萤渡⾼阁。

坐使青灯晓,还伤夏⾐薄。

宁知岁⽅晏,离居更萧索。

孟襄阳:即孟浩然(689—740),襄阳⼈,故世称孟襄阳。

他是唐代⼀位不⽢隐居,却以隐居终⽼的诗⼈。

年轻时久居⿅门⼭,壮年时曾往吴越漫游,后⼜去长安应进⼠,屡试不第,终断了谋求官职之路,只好还归故园。

孟浩然的⼀⽣,虽然隐居⼭林,但仍与当时的达官显宦有往来,曾做过宰相张九龄的⼊幕之宾,并且和诗⼈王维、李⽩、王昌龄也有来往。

在公元704年,孟浩然与王昌龄携游襄阳,后因背上毒疮发作病故,时年五⼗⼆岁。

孟浩然终⾝布⾐,其诗⾃然平淡,与王维并称“王孟”。

他突破了唐初时多应制、咏物的狭窄境界,将个⼈的思想感情融于诗中,为唐初的诗坛开创了新局⾯。

李⽩称颂他“⾼⼭安可仰,徒此揖清芬”,杜甫赞他“清诗句句尽堪传”。

著有《孟浩然集》,为当时“秘府”所保存。

3.疏⾬滴梧桐:此句为:“微云淡河汉,疏⾬滴梧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间词话》引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是中国近代最负盛名的一部词话著作。

它用传统的词话形式以及传统的概念、术语和思维逻辑,较为自然地融进了一些新的观念和方法,集中体现了王国维的文学、美学思想。

其总结的理论问题又具有相当普遍的意义,这就使它在当时新旧两代的读者心中产生了重大反应,在中国近代文学批评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

一.苦闷忧郁的悲剧人生王国维(18877-1927),初名德桢,后改为国维,字静安,亦字伯隅;初号礼堂,后更为观堂,又号永观。

浙江海宁人。

王国维生活的年代,正是近代史上各种政治势力、学术思潮、人生理念大冲突、大裂变、大融合的年代。

他“体素羸弱,性复忧郁”(《文集续编・自序》),多病的人生遭逢多难的时代,“忧生”和“忧世”一齐积压着他,驱策他不断地去解索人生的困惑,追寻人生的真谛,为疲惫的心灵讨取片刻的安慰和宁静。

王国维的一生,就是对人生问题不断追索讨问的过程。

王国维曾自叙其早年读书经历说“余家在海宁,故中人产也。

一岁所入略足以给衣食。

家有书五六箧”。

首卷题诗——戏效季英作口号诗——王国维舟过瞿塘东复东,竹枝声里杜鹃红。

白云低渡沧(cang)江去,巫峡冥冥十二峰。

朱楼高出五云间,寄语塞鸿休北度,明朝飞雪满关山。

夜深微雨洒帘栊,惆怅西园满地红。

秾李天桃元自,人间词话001《诗・蒹葭》①一篇,最得风人②深爱。

晏同叔③之“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④意颇近之。

但一洒落,一悲壮耳。

【注解】①诗经・秦风・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②风人,即诗人。

《诗经》中有十五国风,其作者被称为风人,后成为诗人的代称。

③晏同叔,晏殊(991-1055),字同叔,抚州临川(金江西抚州)人。

少年时即以神童召试,赐同进士出身。

宋仁宗的时候,官至宰相,死后谥(shi)号元献,因又被称为晏元献。

他是北宋初期的重要词人,欧阳修、范仲淹等著名词人或出自其门下,或为其幕僚,因此晏殊又被后人推为“北宋倚声家初祖”。

晏殊工于造语,其一生安逸富贵,故而他的词作雍容和缓,温润秀洁。

虽然内容多是抒写相思离别之苦,含情凄婉,但是忧愁之中往往透露出对人生的反思和感悟,深为后人称许。

④鹊踏枝晏槛菊愁烟兰泣露。

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恨苦。

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笺兼尺素。

天长水阔知何处。

【今译】《诗经・蒹葭》一篇最能体现诗人深沉的情致。

晏殊的“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其意趣与《蒹葭》一篇很接近。

但是,《蒹葭》诗体现了洒脱自然之美,晏殊词体现了悲壮之美。

【赏析】保存在《诗经・秦风》中的《蒹葭》一诗,以反复咏叹的手法表现对远方友人的思念之情。

汉儒认为:“《蒹葭》,刺秦公也。

未能用周礼,将无以固其国焉。

”诗中之“伊人”,指“知周礼之贤人”(《十经注疏・毛诗正义》)。

现代学者大多把它看作是一首情诗。

王国维在此也不例外。

晏殊词抒与清秋时节伤怀念远之情。

王国维认为,《蒹葭》这首诗情致深沉,晏殊与之相近,只是前者洒脱,后者悲壮。

同是怀人之作,《蒹葭》妙在一个“溯”字和一个“从”字,情之所致便发言为声、付之于行,相思不受羁绊,求偶无须讳言,如同“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一般朴实、真挚、自然。

晏殊之词,炼得一个“凋”字,一个“独”字,一个“尽”字。

天涯茫茫,长路漫漫,秋风渐起,伊人远隔,天气之凉比不得思念之苦,河汉之遥平不了肠中之热。

眼欲穿时肠欲断,秋风起时偏登楼,欲言无语更无人听,思念注定是无法被分担的痛苦,一切的一切在无可奈何之中变得难以承受,于是此种悲苦在苍茫的天地之间,在巍峨的高楼之上终于获得了穿透千里万里、历经千年万年的力量。

002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罔不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界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①(欧阳永叔②)此第二境界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

”③(辛幼安④)此第三境界也。

此等语非大词人不能道。

然遽(ju)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注解】①蝶恋花柳永(注:此词王国维自注为欧阳修所作,然而众家选本皆以为柳永词,当是王国维误记,今更正。

)独倚危楼风细细。

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

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

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②欧阳永叔,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庐陵(今江西吉安)人。

欧阳修四岁丧父,生活贫苦,其母郑氏亲自教他读书,以芦杆代笔,在沙上写字。

入仕后,欧阳修勇于言事,风节凛然,曾参加范仲淹所领导的庆历新政,晚年官至参知政事。

欧阳修是“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古文、诗词兼擅。

其词作一方面表现了文人士大夫的人生感受,另一方面又主动向民歌借鉴学习,不少作品具有清晰的民歌风味。

欧阳修是北宋初期承前启后的重要词人,也是北宋文坛上的一大宗师。

③青玉案・元夕辛弃疾东风夜放花千树。

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④辛幼安,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其人文武双全,22岁时,自率义军2000余人投入到耿京的抗金队伍中,后耿京被叛徒张安国所杀,辛弃疾率50名骑兵,直入有5万之众的金军大营,将张安国生擒活捉,绑缚建康处死。

入仕南宋朝廷以后,辛弃疾历经宦海浮沉,然而终于受人猜忌,不被重用,最后郁郁而终。

辛弃疾一生以复国中兴为大业、以气节功业自许,为人慷慨磊落,其词作亦豪气纵横,境界雄伟,语言刚健,为南宋豪放词的代表人物。

【今译】古往今来成就大事业、大学问的人,必然要经历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这是第一境界。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这是第二境界。

“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

”这是第三境界。

这些话只有大词人才能讲得出来。

但是我竟然用这样的意思解释诸词,恐怕晏殊、欧阳修等人也不会同意吧。

【赏析】此条是王国维对创业之路、治学之路的理解、阐释。

这里的“境界”是阶段的意思。

所谓“三种境界”,是借用宋词名句来形容后天修养所经历的三个阶段:第一种即入门前茫无头绪、求索无门的疑惑与痛苦,第二种是叩门时以苦作舟、以勤为径、上下求索的执着与忍耐。

第三种则是功夫到处,灵犀一点、参透真谛、已入门中的喜悦与释然。

王国维的这段话,鞭辟入里,贴切浑融,其深挚款曲已经不止于词话的范围了,假使晏、欧诸公在世,想也无容置喙,不得不叹服王氏的才情与睿智吧。

只是这三种境界又有几人能够通通尝到呢?未上高楼,已先自叹息驻足了,更何消说为伊憔悴、蓦然回首呢?王国维的三境界说是对成功的创业之路或治学之路的形象描述。

他所强调的是一种献身殉身。

这既是一条充满荆棘和险阻的艰辛之路,也可使人体验到最高的精神愉快。

王国维的话里蕴含着深邃的人生哲理。

003太白①纯以气象胜。

“西风残照,汉家陵阙”②,寥寥八字,独有千古。

后世为范文正③之《渔家傲》④、夏英公⑤之《喜迁莺》⑥差堪继武,然气象已不逮矣。

【注解】①太白,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县),其家世和出生地至今众说纷纭,已成千古之谜。

李白是盛唐文化孕育出来的天才诗人,其个性狂傲不羁,其诗作飘逸超群,后人以“诗仙”相称。

②忆秦娥李白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

秦楼月,年年柳色,霸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

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③范文正,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谥(shi)文正。

先世邠(bin)(今陕西邠县)人,迁居吴县(今江苏苏州)。

范仲淹曾经驻守陕西,抗击西夏,西夏人称其“胸中自有数万甲兵”。

宋仁宗时官至参知政事(副宰相),领导了庆历新政。

范仲淹的军旅生涯拓展了他的词作内容,他描写边塞生活的《渔家傲》为宋词开辟了崭新的审美境界,其沉郁苍凉的凤阁,则成为后来豪放词的滥觞。

④渔家傲・秋思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障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⑤夏英公,夏竦(984-1050),字子乔,封为英国公,北宋词人。

⑥喜迁莺夏竦霞散绮,月垂钩。

帘卷未央楼。

夜凉河汉截天流,宫阙锁清秋。

瑶阶曙,金茎露。

凤髓香和烟雾。

三千珠翠拥宸游,水殿按凉州。

【今译】李白纯粹以气象取胜。

“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只八个字,就使万古千秋登高望远的诗人无法再开口吟咏。

后世只有范仲淹的《渔家傲》、夏竦的《喜迁莺》才能够勉强有所继承,只是词中气象已经不那么雄浑了。

【赏析】气象,指作品通过气势和意象所呈现出的整体风貌。

李白的这首词和另一首《菩萨蛮》,被称为“百代词曲之祖”。

(黄升《花庵词选》)王国维认为,李白这首诗的特点是气象雄浑。

所谓呢“纯以气象胜”,意思是完全以气象雄浑取胜。

在他看来,这首登高望远之作乃千古绝唱,其雄浑壮阔的气象,后代词人难以企及。

李白的心实在是太广阔了。

《忆秦娥》一词,全篇两片,一春柔,一球肃;一婉丽,一豪旷;一以“秦楼月”为眼,一以“烟尘绝”为目——以“伤别”为关纽,以“灞陵伤别”、“汉家宫阙”的家国之感为两处结穴。

秦娥一人一时之情,骤然升华而为吾国千秋万古之心。

寥寥46个字的小令,足以包含千百年来所有诗人的感慨和所有哲人的思索。

有人说:伟大的诗人将永远与伟大的痛苦为伴。

而只有这种痛苦才能够平复无数世人的无数伤痛。

李白“济苍生”、“安社稷”的理想在他生时是破灭的,然而在他死后,这理想终将在他的诗篇中获得永恒的涅槃(pan)。

王国维认为范词和夏词都不及李词。

这种看法,似可商榷。

夏词是一首应制词,以铺叙是手,法写清秋时节的皇家宫阙景色以及皇帝出游的庄严肃穆。

虽然境界较为开阔,但着力渲染富丽堂皇的皇家气象,不过是一首四平八稳的点缀升平之作。

范词境界开阔宏壮,情绪凄苦沉郁,苍凉哀怨,荡气回肠,说夏词不及李词,符合实际,说范词不及李词,则不公允。

两首词都是千古传诵的名篇,都以气象雄浑取胜。

但是,李词空灵,范词质朴,李词凄婉而洒脱,范词郁悒而凝重。

004张皋(gao)文①谓:飞卿②之词“深美闳(hong)约”。

余谓此四字唯冯正中③足以当之。

刘融斋④谓:“飞卿精艳绝人。

”差近之耳。

【注解】①张皋文,张惠言(1761-1802),字皋文,江苏武进(今江苏常州)人,清代著名的学者、文学家。

其于《易》学用力颇深。

其《词选》一书,使清词体格为一变,余波至于晚近,为常州词派开宗之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