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版高中语文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学案:第一单元第3课拟行路难(其四)含答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第3课《拟行路难(其四)》教学设计
《拟行路难》(其四)教案教学时间:2016年10月19日地点:多媒体教室课题:《拟行路难》(其四)授课人:庞蕊教学班级:高二(17)班【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鲍照的生平及作品;理解诗歌大意;分析诗句中“愁”的动作表现和社会根源2.过程与方法:从“以意逆志”角度分析诗人内心的愁闷通过外在的动作表现出来;从“知人论世”分析诗人悲愤苦闷根源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把握诗歌情感,体会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激发学生对诗人怀才不遇的同情和对其才华横溢的敬仰【教学重点】(1)把握诗歌主旨,分析诗人形象(2)分析“愁”的动作表现和社会根源【教学难点】(1)学习“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2)比兴手法的理解【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人新课牛顿语:“我之所以能看得更远,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大诗人李白也有这“巨人的肩膀”,他对李白的乐府诗创作影响非常之大。
杜甫写了一首诗送给好友李白,其中有两句这样评价李白诗:“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今天我们就来体味这位“巨人”诗歌《拟行路难》的魅力。
二、整体感知,读懂大意1.结合注释梳理大意,解决疑难(学生提问疑问,老师解答)2.自读诗歌,把握节奏明确:语速缓慢语调低沉三、鉴赏诗歌1.诗歌中哪一个字最能表现作者的情感?诗歌中哪几句表达了这种情感?明确: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吞声踯躅不敢言总结:诗歌中情感一般通过意象组合营造意境或动作等来表现。
我们要整体分析,不能只拘于个别字眼去理解诗歌。
2.造成作者“愁”的原因是什么?明确:“命”补充:知人论世,结合背景,理解作者内心悲怆情感鲍照生活的时代,正是门阀制度兴盛的时期。
在门阀制度下,选拔官员并不依据才干品德,而是依据门第的高下,血统的贵贱。
因此,寒门庶士极少获得任职高官的机会。
于是产生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奇特现象。
门阀制度成为阻挡寒门庶士通向仕途、实现人生理想的一堵难以翻越的高墙。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第3课《拟行路难其四》教学设计
《拟行路难》(其四)教学设计【教学重点】知识目标:1、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2、学会诗歌鉴赏的一般步骤【教学难点】1、学习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2、学会比较阅读,积累一定量的诗歌3、能分析文中“比兴”的用法和作用【情感目标】1、引导学生认识怀才不遇者的不幸,珍惜人尽其才的大好时代2、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热爱一、知识储备A、时代背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制度,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
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特色。
而鲍照出身寒微,他虽然渴望能以自己的才能实现个人的价值,但却受到社会现实的压制和世俗偏见的阻碍。
于是常借诗歌来抒发他建功立业的愿望,表现寒门志士备遭压抑的痛苦,传达出寒士们慷慨不平的呼声,充满了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情绪和抗争精神。
这种忧愤的情感发于作品之中,形成他诗歌的独特风格。
B、有关鲍照的生平经历和写诗的背景鲍照(?~466),南朝宋文学家。
字明远。
本籍山东东海(治所在今郯城);一说山西上党(可能是指东海鲍氏的祖籍)。
他的青少年时代,大约是在京口(今江苏镇江)一带度过的。
宋文帝元嘉十六年(439),鲍照20多岁时,为了谋求官职,去谒见临川王刘义庆,献诗言志,获得赏识,被任为国侍郎。
刘义庆在这一年任江州刺史,他也在同年秋到江州赴职。
元嘉二十一年(444),刘义庆病逝,他也随之失职,在家闲居了一段时间。
后来,又做过一个时期始兴王刘□的侍郎,在刘□和太子刘劭一起谋杀宋文帝之前,他已离去。
宋孝武帝刘骏起兵平定刘劭之乱后,他又出任过中书舍人、秣陵令等小官。
孝武帝大明五年(461),做了临海王刘子顼的幕僚,次年,子顼任荆州刺史,他随同前往江陵,任刑狱参军等职。
孝武帝死后,明帝刘彧杀前废帝子业自立,子顼响应了晋安王子勋反对刘彧的斗争。
子勋战败,子顼被赐死,鲍照亦为乱兵所害。
高二语文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拟行路难》导学案及答案
选修诗歌散文第一单元《拟行路难》导学案【学习目标】1、理清诗歌的层次,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
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引导学生认识怀才不遇者的不幸。
3、学习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4、学会比较阅读。
【学习重点】理清诗歌的层次,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
【学习难点】学习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学习方法】朗读法、问答法、讨论法。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
【授课安排】1课时【知识链接】回顾“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1.“以意逆志”——抓住关键,按语句解读诗歌,找出最能表达作者心中情感的字。
2.“知人论世”——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1)作者介绍鲍照,南朝宋文学家。
字明远。
本籍东海(治所在今山东郯城)。
南北朝文学家,擅长写乐府诗,闻名于世,年青时就树立远大的政治抱负,自认为有非凡的才华,但由于出身寒门庶族,不被朝廷重用,只能做一些小官,一辈子愤愤不得志,最后死在战乱中。
《拟行路难》18首,表现了为国建功立业的愿望、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怀才不遇的痛苦、报国无门的忿懑和理想幻灭的悲哀,真实地反映了当时贫寒士人的生活状况。
(2)写作背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制度,主要由数十个大家族(士族)统治当时的社会,士族制度下的门阀士族特别是高级士族凭借门第出身就可做官,世世代代控制高级官职。
他们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
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他们即使才华横溢,也很难任高官。
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特色。
(3)解释题意《行路难》:乐府旧题,主要是抒发世路艰难和离别悲伤的感情。
有些学习汉魏乐府的作品的题前多冠一“代”或“拟”字。
【学习过程】一、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全诗,要求富有感情。
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大意。
3、请尝试翻译本诗,要求创设意境,语言优美,表述连贯通顺。
人教版高一选修系列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设计:第一章3《拟行路难(其四》(共1课时)含答案
《拟行路难(其四)》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清诗歌的层次,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
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引导学生认识怀才不遇者的不幸。
3、能分析文中“比兴”的用法和作用,理解诗中渲染愁绪的用意。
4、学习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5、学会比较阅读。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理清诗歌的层次,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
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引导学生认识怀才不遇者的不幸.3、能分析文中“比兴”的用法和作用,理解诗中渲染愁绪的用意. 【教学难点】学习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本为汉代歌谣,晋人袁山松改变其音调,创制新词,流行一时。
鲍照《拟行路难》共十八首,歌咏人生的种种忧患,寄寓悲愤。
今天我们来学习其中的第四首。
二、解释题意《行路难》:乐府旧题,主要是抒发世路艰难和离别悲伤的感情。
有些学习汉魏乐府的作品的题前多冠一“代"或“拟”字。
三、读懂大意1、学生自读。
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大意.(补充:行叹复坐愁--行时叹息坐时愁。
)3、学生齐读.4、明确大意:往平地上倒水,水会向不同方向流散。
人生也是有命的(贵贱穷达是不一致的),怎么能行时叹息坐时愁?喝点酒来宽慰自己,因要饮酒而中断了《行路难》的歌唱。
人心又不是草木,怎么会没有感情,欲说还休,欲行又止,不再多说什么。
5、根据大意试背诵.四、把握情感问题探究:1、全诗突出了一个什么字?诗人认命不认命?明确:全诗突出一个“愁”字。
结论:处在“认命"与“不认命”的矛盾中.先似乎“认命”了,后又似乎“不认命”,最后似乎还是“认命”了。
2、具体品味诗人是如何表现这种矛盾的思想情感的?①第一二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说明了什么道理?明确:运用了比兴的表现手法。
诗人拈出泻水流淌这一自然现象作为比兴,引出对社会人生的无限感慨.说明了像水是依照高下不同的地势流向各方一样,人的遭际也是被家庭门第的高低贵贱决定的。
人教版选修《古代诗歌散文鉴赏》第一单元第3课《拟行路难其四》教学设计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3.《拟行路难其四》一、核心素养目标:1.语言建构与运用:先熟读课文,结合注释了解文章内容,自查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2.思维发展与提升:体会文中语言之美;长恨歌的思想内容及主题3.审美鉴赏与创造:学习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4.文化传承与理解:培养学生学习中国古典诗歌的热情,让他们乐于背诵和积累文学知识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多学习探究诗旨的知识和鉴赏方法。
2.难点:引导学生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探究诗歌的意旨三、过程与方法:1.通过含英咀华、质疑探究的阅读方法,2.结合注释了解文章内容,自查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3.合作探究诗歌中运用的艺术手法和作者情怀、写引导学生认识怀才不遇者欲说还休的痛苦,珍惜人尽其才的大好时代四、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探究法,分析鉴赏法五、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音频、视频六、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设计王勃在《滕王阁序》中抱怨自己空有报国之志却报国无门,“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
可见机会之难求!在现实生活中,机遇同样是稍纵即逝,难以追求。
现在给你一个机会,你能把握住吗?湘夫人为我们讲了一个苦恋的故事,与佳人相会而不得的烦恼,这节课我们来学习鲍照的《拟行路难》,看看他烦恼的是什么,(人生之路难行,无才难行,有才亦难行。
)二、预习检测1.作者简介鲍照(412--466),字明远,生活在南北朝时期,东海(今属江苏)人,家世贫贱,临海王刘子顼镇守荆州时,任前军参军。
刘子顼作乱,鲍照为乱兵所杀。
鲍照的作品艺术风格俊逸豪放,奇矫凌厉,直接继承了建安传统,对后世李白、岑参、高适、杜甫有较大影响;其七言诗对唐代诗歌的发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在艺术形式上,鲍照大力学习和写作乐府诗,有三言、五言、七言和杂言等多种形式。
五言诗讲究骈俪,圆稳流利,内容丰富,感情饱满。
七言诗变逐句用韵为隔句押韵,并可自由换韵,拓广了七言诗的创作道路。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教案:第一单元第3课《拟行路难》教案2
展示 探讨情感 和主旨 布置作业 完成 “探究案” 6
学生展示后,教师点评并展示 先小组讨论后全班发言 -7 背诵本诗和李白《行路难》 (其一)
PPT 映出教师展示内容 参考见 PPT
教 环节 任务·目标 了解鲍照的影
学 实施方法
过பைடு நூலகம்
程 备注
朗读杜甫《春日忆李白》 ,了解杜甫 导入 响,激起学习兴 对鲍照诗歌的评价。 趣 了解诗人 其人 诵读 了解作者及写作 背景 体会感情 理解诗句意思, 理解诗句 把握诗歌感情 完成 “探究案” 1 研读诗句 -5 小组讨论,简练表达,以备展示 抽查学生展示 阅读《导学案》 “知识链接”教师可 适当补充资料 字音准 多人诵读,看谁读得最好 有感情 用散文语言改写全诗, 参考见 PPT PPT 映出
科目:语文
单元(章节)课题
授课时间:第 2 周
知人论世
星期三
第一单元 以意逆志
1、知识与能力:了解中国古代诗歌赏析的一般方法,培养自主赏析的能力。 三维目标 2、过程与方法:运用赏析方法,熟悉基本内容和思想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怀才不遇者的不幸,珍惜人尽其才的大好时代。 重点:1、读懂诗作,把握情感; 教学重难点 2、运用“以意逆志”之法探究此诗主旨。 难点:理解词句,读懂每首诗内容,明了每首诗的主要表现手法。 本节课题 《拟行路难》 1、理清诗歌的层次,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 本节课目标 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引导学生认识怀才不遇者的不幸 3、能分析文中“比兴”的用法和作用,理解诗中渲染愁绪的用意 4、学习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 本节课重难点 教学手段运用 教学资源选择 PPT、学案 重点:读懂诗意,理解思想内容;难点:理解词句,以意逆志,把握比兴手法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第3课《拟行路难(其四)》教学设计(1课时,三维,
《拟行路难》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作者及其生平;(2)掌握诗歌的内容(3)培养学生把握诗歌情感的能力;(4)培养学生“知人论世”的诗歌阅读能力2、过程与方法(1)学习“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
(2)通过与李白的《行路难》的比较阅读,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知人论世”在诗歌鉴赏中的重要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在逆境中的抗争精神,培养学生抗挫折能力(2)准确把握诗人在作品中表达的思想情感,培养学生热爱生活,乐观豁达的情怀教学重点(1)了解作者及其生平,掌握诗歌的内容(2)培养学生“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阅读能力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探究诗歌的意旨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一、激趣导入——带着兴趣走入诗歌课堂今天,我们来学习鲍照的一首诗作。
鲍照这位诗人我们可能觉得很陌生,但是杜甫、李白我们很熟悉了吧。
我们来看一首诗——杜甫的《春日忆李白》。
其中称赞李白说:“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杜甫用鲍照诗作的成就来赞扬李白,可见对鲍照诗作评价之高。
那么,鲍照这样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为何没有像李白杜甫一样青史留名、为人们所熟知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鲍照的《拟行路难》,跟随诗人的脚步走进他的作品,了解他的人生,感悟他的诗情。
二、朗读诗歌,整体感知1、用自己的语言解释诗歌大意。
就像往平地上倒水,水会向不同方向流散一样,人生贵贱穷达是不一致的。
人的命运也是既定的,怎么能总是这样自怨自哀。
喝点酒来宽慰自己,歌一曲《行路难》,歌唱声又因举杯饮酒而中断。
人心又不是草木,怎么会没有感情?欲说还休,欲行又止,不敢多说什么了。
2、全诗突出一个什么字?全市的情感基调是怎样的?“愁”;低沉、悲愤三、品味诗歌,合作探究1、诗歌开头一句用了什么手法?写出了怎样的哲理?比兴;用平地上的水向四面八方流比喻人生因门第不同命运也不同。
2、诗歌中的“命”指的是什么?作者对于“命”有什么看法?门第决定命运;表面上认命了,实际是对步公平社会发出愤怒的控诉。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拟行路难》汇报课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拟行路难》汇报课教案郭延凤教学目的:1、体会诗人思想情感的变化;2、学会用〝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诗歌;3、学会用对比方法比拟诗歌的言语作风。
教学重难点:1、体会诗人思想情感的变化;2、学会用〝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诗歌;3、学会用对比方法比拟诗歌的言语作风。
教学方法:朗诵法、协作探求法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进程:一、导入:唐代大诗人杜甫写过这样一首诗送给他的好冤家李白:〝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爽庾开府,俊逸鲍从军〞〔«春日忆李白»〕。
李白是中国最伟大的一位诗人,杜甫用鲍从军来赞誉李白,可见鲍从军在中国诗的位置,明天我们来欣赏鲍从军的«拟行路难»。
«行路难»是乐府旧题,主要抒发世路困难,分手悲伤的感情。
〝拟〞是〝模拟、模拟〞的意思。
二、知人论世:1、翻开练习册看第11页〝识作者〞,迅速阅读,并找出用来描画鲍照的一个词语。
明白:出生寒微;鲍照出身豪门,有才气,因献诗被赏识,但都是高等官职。
〝才秀人微,取湮当代〞,是先人对他的评价,可以看出,鲍照终身很不失意,究其缘由是什么呢?2、看练习册第11页〝探背景〞,了解作者所处的大时代。
明白:士族门阀制度〔拼爹的时代〕。
两晋南北朝时期,以出身论英雄,门第的上下决议一团体命运的贵贱。
而鲍照出身寒微,这两者之间的抵触就是鲍照喜剧的前提。
加之,鲍照自己毫不粉饰自己对建功立业、荣华贫贱的追求,他不顾一切地要完本钱人的价值,却遭到了世俗的压制和阻碍,他的心中激起冲腾不息的波涛,表现出愤世嫉俗的深沉忧愤。
门阀制度就像一座大山一样压在鲍照的身上,促使他把无比庞大的愤懑不平化作«拟行路难»。
三、欣赏诗歌:1、结合课后第一题的诵读提示,请先生三读诗歌,个读、齐读,师师范。
一读,纠音〔踯躅zhízhú〕;二读,掌握感情基调〔深沉、愤懑不息〕;三读,颔联中的〝人生亦有命〞,〝命〞是什么?作者看待〝命〞的态度是什么样的,是认命还是不认命?明白:〝命〞指门第。
高中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1单元第3课 《拟行路难(其四)》(教案)新人教版选修系列
拟行路难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2、能分析文中“比兴”的用法和作用3、引导学生认识怀才不遇者的不幸,珍惜人尽其才的大好时代教学重点:对诗歌的反复诵读和联想比较教学难点:对鉴赏诗歌的学习方法理解性地掌握,并学以致用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课前准备:学生预习;搜集一些怀才不遇的文人的诗词。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湘夫人为我们讲了一个苦恋的故事,抒写了与佳人相会而不得的烦恼,下面我们来学习鲍照的《拟行路难》,看看他烦恼的是什么,(人生之路难行,无才难行,有才亦难行。
> 板书标题《拟行路难》。
gAsR6r8Y4H二、读懂大意要求:明确体裁、读准字音、把握节奏1、读懂大意之体裁:联想比较学过的诗歌体裁和乐府古诗《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本为汉代歌谣,晋人袁山松改变其音调,创制新词,流行一时。
鲍照《拟行路难》共十八首,歌咏人生的种种忧患,寄寓悲愤。
本文是第四首。
gAsR6r8Y4H2、读懂大意之读音、节奏;3、同位合作,根据大意试背诵三、知人论诗1、联想比较,就全诗或自己感受最深的某句诗谈一谈自己的理解,并通过朗读体现自己的理解。
2、示范诵读,引出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
①交流有关鲍照的生平经历和写诗的背景鲍照(?~466>,南朝宋文学家。
字明远。
本籍山东东海<治所在今郯城);一说山西上党<可能是指东海鲍氏的祖籍)。
他的青少年时代,大约是在京口<今江苏镇江)一带度过的。
宋文帝元嘉十六年(439>,鲍照20多岁时,为了谋求官职,去谒见临川王刘义庆,献诗言志,获得赏识,被任为国侍郎。
刘义庆在这一年任江州刺史,他也在同年秋到江州赴职。
元嘉二十一年(444>,刘义庆病逝,他也随之失职,在家闲居了一段时间。
后来,又做过一个时期始兴王刘□的侍郎,在刘□和太子刘劭一起谋杀宋文帝之前,他已离去。
宋孝武帝刘骏起兵平定刘劭之乱后,他又出任过中书舍人、秣陵令等小官。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第一单元第3课拟行路难教案(系列一)
《拟行路难》教学重点1、理清诗歌的层次,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
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引导学生认识怀才不遇者的不幸。
3、能分析文中“比兴”的用法和作用,理解诗中渲染愁绪的用意。
教学难点学习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教学1教学方法朗读法、问答法、讨论法。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本为汉代歌谣,晋人袁山松改变其音调,创制新词,流行一时。
鲍照《拟行路难》共十八首,歌咏人生的种种忧患,寄寓悲愤。
今天我们来学习其中的第四首。
二、解释题意《行路难》:乐府旧题,主要是抒发世路艰难和离别悲伤的感情。
有些学习汉魏乐府的作品的题前多冠一“代”或“拟”字。
三、读懂大意1、学生自读。
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大意。
(补充:行叹复坐愁行时叹息坐时愁。
)3、学生齐读。
4、明确大意:往平地上倒水,水会向不同方向流散。
人生也是有命的(贵贱穷达是不一致的怎么能行时叹息坐时愁?喝点酒来宽慰自己,因要饮酒而中断了《行路难》的歌唱。
人心又不是草木,怎么会没有感情,欲说还休,欲行又止,不再多说什么。
5、根据大意试背诵。
四、把握情感1、全诗突出了一个什么字?试结合诗的内容加以分析。
明确:全诗突出一个“愁”字。
这首诗的开头以常见的自然现象作为起兴,用平地上的水向四面八方流,比喻人生因门第不同,命运也不同。
这两句中,隐含诗人的不平之气。
但是这种现象,像大自然一样,很难改变。
诗的第三、四句,诗人以“命”来自我安慰,声称不要“行叹复坐愁”。
不过实际上愁是消除不了的。
诗的第五、六句,诗人就借酒浇愁,用唱歌断绝忧愁。
然而,“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于是,诗的第七句:“心非木石岂无感?”用反问句式,直说“人心有感”,发出了抗争。
诗的前四句不言愁,第五、六句借酒浇愁、用歌断愁,第七句是一个大转折,把全诗的感情推向高潮。
紧接着第八句,又是一个急转,“不敢言”。
第七句那么慷慨激昂,第八句却如此无可奈何,在对比中表现出诗人精神上极度的矛盾、痛苦和忍辱负重。
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第3课拟行路难其四学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3课 拟行路难(其四) 学习目的 1.理解鲍照及其诗文。
2.体味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王昭君鲍 照既事转蓬远,心随雁路绝。
霜鞞旦夕惊,边笳中夜咽。
赏析 昭君死后,消息传开。
“怜其远嫁〞竟成为后代多数诗人咏唱昭君出塞的主题思想。
该诗就流露出这种伤感之情。
诗中描绘了昭君在边塞的悲凄生活:“绝〞“惊〞“咽〞形象逼真地描写出冷霜之中、月光之下昭君思亲盼归的孤独寂寞形象。
读后令人嘘叹不已。
一、作者简介鲍照(约415-470),字明远,东海(今山东郯城西南)人。
由于出身微贱,而又生活在南朝门阀特权盛行的时代,一生受尽了歧视和打击,只当过几任小官。
钟嵘在?诗品?中说:“嗟其才秀人微,故取湮当代。
〞其诗风雄健奔放,在当年就颇负盛名,特别是对唐代的作家李白产生过重大影响。
除?拟行路难?外,?梅花落?也是鲍照乐府诗的一首名作。
鲍照的辞赋以?芜城赋?最为传诵,它历来被视为六朝抒情小赋的代表作之一。
但真正有价值的文章,当首推?登大雷岸与妹书?。
二、背景简介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制度,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场面。
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特色。
1.给以下加点的字注音。
①酌.酒(zhuó) ②踯躅..(zhí zhú) ③鲍.照(Bào) ④拟.行路难(nǐ) 2.辨形组词。
①⎩⎪⎨⎪⎧ 泻倾泻泄泄漏 ②⎩⎪⎨⎪⎧ 踯踯躅掷投掷 ③⎩⎪⎨⎪⎧ 酌酌酒灼灼热3.解释以下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泻.水置平地:倾、倒②举杯断绝..:停顿③吞声踯躅..:彷徨不前4.文学文化知识。
鲍照,南朝文学家。
他的?拟行路难?是一首乐府诗。
一、整体把握1.划分以下诗句的停顿(用“/〞线)。
(1)泻水置平地(2)各自东西南北流(3)举杯断绝歌路难(4)心非木石岂无感(5)吞声踯躅不敢言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泻水/置/平地(2)各自/东西南北/流(3)举杯/断绝/歌/路难(4)心非/木石/岂/无感(5)吞声/踯躅/不敢言2.名句默写。
高中语文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学案:第一单元 第3课 拟行路难(其四) Word版含答案
第3课拟行路难(其四)诗人拈出“泻水流淌”这一自然现象作为比兴,引出对社会人生的无限感慨,抒写诗人在门阀制度的重压下,深感世路艰难所激发起的愤慨不平之情。
无法尘封的诗人——“俊逸鲍参军”鲍照生前的遭遇让人扼腕叹息,过人才华给他带来的却是苦难,他只有在诗里和血呐喊。
鲍照死后的冷寂更让人不胜感慨,他的诗文当时已与谢灵运齐名,正史中却无记载,仅在《宋书》《南史》中附带几句。
想想,世人谁不知李白?当时就名满天下,被誉为“谪仙人”,后世更奉为“诗仙”。
他的诗老少传诵,千古不衰。
杜甫虽一生困顿,但也被称为“诗圣”,与李白齐名。
但是对后代的诗歌繁荣做出极大贡献的鲍照却籍籍无名。
或者也有名,只是我孤陋寡闻吧!但除去李、杜不说,上到屈原,下到龚自珍,说出一两首他们的诗,应该不算难为人吧,但是鲍照呢,不一定有这么高的知名度吧!细细读他的诗,即使是他生活在李白之后,他的诗也绝不逊色,更何况他是李白的前人啊!他本该有更高的地位才对。
不过反过来想想,悠悠千载,多少帝王将相,多少才子佳人早被时光遗忘,鲍照一介寒士,而没有被历史尘封,留下200多首诗给后人,也足以显示他诗歌的魅力。
尚礼1.礼尚往来。
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
——《礼记·曲礼上》赏读:礼所崇尚的是有施有报。
只讲施而不讲报,这不合乎礼的要求;相反,只讲报而不讲施,也不合乎礼的要求。
2.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
——《荀子·修身》赏读:做人不讲礼,就不能生存;做事不讲礼,就没有成就;国家不讲礼,就不得安宁。
3.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诗经·大雅》赏读:别人送我个桃子,我报答他个李子,对方给我多大好处,我也应该以相应的好处回报他。
人与人之间要礼尚往来。
知识卡片1.作家作品鲍照(约415—470),南朝宋文学家。
字明远,东海(今山东郯城西南)人。
鲍照家世寒微,但很有志气,有一妹鲍令晖,也善文学。
宋文帝元嘉十六年(439),鲍照20多岁,据史载,曾谒见临川王刘义庆,毛遂自荐,终得赏识,获封临川国侍郎,后来也做过太学博士、中书舍人之类的官。
《拟行路难》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
《拟行路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生平及诗歌创作背景。
2.理清诗歌脉络,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及产生原因。
3.引导学生认识怀才不遇者的不幸,珍惜人尽其才的大好时代。
教学重难点:重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及产生原因。
难点: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理解诗人之“愁”,探究诗人之“志”。
教学方法:教法:问题引导法、点拨法、合作探究法学法:圈点批注法、朗读法、小组讨论法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1.与学生交流话题“寒门贵子”(网络上有一篇帖子《寒门再难出贵子》,曾引发网友热议。
超级演说家第二季冠军刘媛媛《寒门贵子》也备受关注,当命运给你一个比别人低的起点,你是用一生去奋斗出一个绝地反击的故事,还是自甘沉沦?鲍照身处“寒门”,他当如何呢?)2.板书课题3.解题质疑《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本为汉代民间歌谣,主旨是“备言世路艰难及离别悲伤之意”,其辞以悲愤为主,其调多悲凉之音。
晋人袁山松改变其音调,创制新词,流行一时。
拟,摹仿。
后世学习汉魏乐府的作品题前多冠一“代”或“拟”字。
鲍照共创作《拟行路难》十八首,用以歌咏人世的种种忧患,寄寓悲愤。
二、品读鉴赏(一)整体感知1.一读诗歌,读准字音节奏。
(自由朗读)2.再读诗歌,读懂诗歌大意。
要求:借助注释,疏通文意。
3.三读诗歌,找出诗歌诗眼思考:诗歌哪个字最能表达诗人的情感?预设:愁。
(二)品味愁情1.诗歌哪些诗句表达的愁绪最浓重?1)出示学习任务2)学生自主学习3)学生展示自学情况4)交流点拨预设: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5、6句)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踟躅不敢言。
(7、8句)2.这几句描绘了诗人怎样的心态?1)出示学习任务2)同桌互助学习3)精讲点评预设:5、6句写出了作者的渴望:渴望从惆怅中求得解脱,在烦扰中获得宽慰。
7、8句表达了作者的无奈:“岂无感”越是激昂,“不敢言”的痛苦就越是深沉。
两句构成了一种鲜明的对照,将诗人的矛盾痛苦表现得淋漓尽致。
3.诗人缘何而愁?1)出示学习任务2)小组交流学习3)展示交流情况4)精讲点拨预设:愁的内容——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命”——门第决定人生)运用了比兴手法,说明了像水是依照高下不同的地势流向各方一样,人的遭际也是被家庭门第的高低贵贱决定的。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教案:第一单元第3课《拟行路难》教案
交代学习目标,
指导阅读“知识短文”
读完以后要求学生主出要点
边读边划,掌握要点
朗读
感知
读课文,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把握总体的感情基调“愁”
感,悟
熟悉
背景
资料
通过查阅,熟悉作者及背景
让学生上网查阅,了解相关资料
学生查,记录
合作
探究
探究分析诗歌内容
愁什么?
为何愁?
愁结果?
何以解?
围绕这几个问题,结合诗句、背景逐个回答,发布
科目:授课时间:第1周星期3
单元(章节)课题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本节课题
拟行路难
三维目标
1、读懂诗歌感情;通过背景、手法分析感情;
2、掌握“比兴”手法,理解渲染的用意;
提炼的课题
把握感情的变化,能分析
教学重难点
感情变化
教学手段运用
教学资源选择
学案
教学过程
环节
学生要解决的问题或任务
教师如何教
学生如何学
目标
小组
探究
手法理解,比兴,渲染,衬托
1、引导回顾技巧的分析方法
2、紧紧围绕情感去理解
根据方法小组内进行探究,形成文字
课堂检测内容
背诵本诗
拓展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理解
预习内容布置
课后练习,预习《湘夫人》
2018版高中语文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课件:第一单元 第3课 拟行路难(其四).
表顺承关系 表并列关系 表转折关系
表递进关系 表假设关系
⑦ ⑧而 而. .与 翁滁 归人 ,往 自游 与其 汝间 复算《耳丰《 乐促 亭记织》》
表因果关系 同“尔”,你,你的
⑨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廉颇蔺相如列传》 Nhomakorabea 语气助词
四、词类活用 1.名词活用 名词作动词 ①而为樵夫野人所薪.者,何可胜数 ②则为人之所材. 2.动词活用 动词的使动用法 若有以服.其旁之二峰
所……”表被动)
2.省略句 (1)幸而至于任(之)为栋梁则伐。 (2)强之以(之)为山。 3.状语后置句 (1)漂沉汩没于湍沙之间。(应为“于湍沙之间漂沉汩没” 的倒装) (2)出于湍沙之间。(应为“于湍沙之间出”的倒装)
1.树木生长过程中会遭遇到哪些幸与不幸? 明确: “或蘖而殇,或拱而夭”“任为栋梁则伐”“不幸而为 不幸 风之所拔,水之所漂,或破折,或腐” “漂沉汩没于湍沙之间,不知其几百年,而其激射啮食 幸 之余”,而成为了木假山,被“好事者取去”,得以“脱 泥沙而远斧斤”,远离险恶的环境
自己特别赏识这木假山,联想到社会现实,作者只能归结 为“数”了,也只能看做是一种命运的安排了。
3.比较第一、二两段文字的异同,说说为什么第二段很多 内容在第一段已经写过却没有重复之感。
明确:第一段围绕“幸”与“不幸”,叙述木的生长过程和 由木到木山的演变过程。第二段写“予家有三峰”的木假山,正 是经历了上述演变过程,经受了多种磨难,成为苏家的珍爱物。 这两段是用复叠的手法来写木假山,但不是简单重复,字句有所 改变、更换或节略,产生一种“回环”的美感。作者用这种手法 实际上暗示了当时社会上人才遭到压抑和摧残的情况。
伐而为薪 当做材料
使……折服
3.形容词活用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教案:第一单元第3课《拟行路难》教案1.doc
导入
交代学习目标,
指导阅读“知识短文”
读完以后要求学生主出要点
边读边划,掌握要点
朗读
感知
读课文,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把握总体的感情基调“愁”
感,悟
熟悉
背景
资料
通过查阅,熟悉作者及背景
让学生上网查阅,了解相关资料
学生查,记录
合作
探究
探究分析诗歌内容
愁什么?
为何愁?
愁结果?
何以解?
围绕这几个问题,结合诗句、背景逐个回答,发布
科目: 授课时间:第1周 星期3
单元(章节)课题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本节课题
拟行路难
三维目标
1、读懂诗歌感情;通过背景、手法分析感情;
2、掌握“比兴”手法,理解渲染的用意;
提炼的课题
把握感情的变化,能分析
教学重难点
感情变化
教学手段运用教学资源选择学案教学过程环节
学生要解决的问题或任务
教师如何教
学生如何学
小组
探究
手法理解,比兴,渲染,衬托
1、引导回顾技巧的分析方法
2、紧紧围绕情感去理解
根据方法小组内进行探究,形成文字
课堂检测内容
背诵本诗
拓展
理解
预习内容布置
课后练习,预习《湘夫人》
人教版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拟行路难》学案设计
《拟行路难》学案(新)一、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①了解鲍照的生平事迹。
②体会诗歌传达的情感并背诵全诗。
2.过程和方法:①学习“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
②通过与李白的《行路难》的比较阅读,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知人论世”在诗歌鉴赏中的重要性。
3.情感与态度:①结合背景,理解诗人怀才不遇的无奈之情。
②了解鲍照在诗歌发展史上所作的贡献。
二、导读1、了解作者。
鲍照,南朝宋文学家。
字明远。
本籍东海。
鲍照一生沉沦下僚,很不得志,但他的诗文,在生前就颇负盛名,对后来的作家更产生过重大影响。
诗、赋、骈文都不乏名篇,而成就最高的则是诗歌,其中乐府诗在他现存的作品中所占的比重很大,而且多为传诵名篇。
最有名的是《拟行路难》18首。
鲍照擅长诗赋和骈文,尤善乐府,作品风格俊逸,对唐代诗人李白等很有影响。
2、解题:《行路难》:乐府旧题,主要是抒发世路艰难和离别悲伤的感情。
有些学习汉魏乐府的作品的题前多冠以“代”或“拟”字。
拟,摹仿。
《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本为汉代歌谣。
3、背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制度,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
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特色。
三、导思1、第一二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说明了什么道理?2、第三四句中的“命”是指什么?结合全诗看,作者对此有怎样的看法?3、第五、六句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4、第七句写出了什么感情?5、第八句写出了什么感情?6、这首词在写作上有什么特点?7、请同学画出诗人情感变化的曲线四、导练【跟踪试题】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A.酌酒(zhuó) 歧路(qǐ) 冰塞川(sài)B.鲍照(Bào) 踯躅(zhí zhú) 应届(yìnɡ)C.珍馐(xiǔ) 迂讷(nè) 膝盖(xī)D.投箸(zhù) 尽管(jǐn) 比拟(nǐ)2.下列字形书写错误的一项是( )A.倾泻劲健寄寓B.斟酌悲愤徘徊C.自宽精练华丽 D.慷概歌谣风骨3.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高中三年,同学们一起比翼双飞,举案齐眉,遨游在知识的海洋里,品尝着高考的酸甜苦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课拟行路难(其四)诗人拈出“泻水流淌”这一自然现象作为比兴,引出对社会人生的无限感慨,抒写诗人在门阀制度的重压下,深感世路艰难所激发起的愤慨不平之情。
无法尘封的诗人——“俊逸鲍参军”鲍照生前的遭遇让人扼腕叹息,过人才华给他带来的却是苦难,他只有在诗里和血呐喊。
鲍照死后的冷寂更让人不胜感慨,他的诗文当时已与谢灵运齐名,正史中却无记载,仅在《宋书》《南史》中附带几句。
想想,世人谁不知李白?当时就名满天下,被誉为“谪仙人”,后世更奉为“诗仙”。
他的诗老少传诵,千古不衰。
杜甫虽一生困顿,但也被称为“诗圣”,与李白齐名。
但是对后代的诗歌繁荣做出极大贡献的鲍照却籍籍无名。
或者也有名,只是我孤陋寡闻吧!但除去李、杜不说,上到屈原,下到龚自珍,说出一两首他们的诗,应该不算难为人吧,但是鲍照呢,不一定有这么高的知名度吧!细细读他的诗,即使是他生活在李白之后,他的诗也绝不逊色,更何况他是李白的前人啊!他本该有更高的地位才对。
不过反过来想想,悠悠千载,多少帝王将相,多少才子佳人早被时光遗忘,鲍照一介寒士,而没有被历史尘封,留下200多首诗给后人,也足以显示他诗歌的魅力。
尚礼1.礼尚往来。
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
——《礼记·曲礼上》赏读:礼所崇尚的是有施有报。
只讲施而不讲报,这不合乎礼的要求;相反,只讲报而不讲施,也不合乎礼的要求。
2.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
——《荀子·修身》赏读:做人不讲礼,就不能生存;做事不讲礼,就没有成就;国家不讲礼,就不得安宁。
3.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诗经·大雅》赏读:别人送我个桃子,我报答他个李子,对方给我多大好处,我也应该以相应的好处回报他。
人与人之间要礼尚往来。
知识卡片1.作家作品鲍照(约415—470),南朝宋文学家。
字明远,东海(今山东郯城西南)人。
鲍照家世寒微,但很有志气,有一妹鲍令晖,也善文学。
宋文帝元嘉十六年(439),鲍照20多岁,据史载,曾谒见临川王刘义庆,毛遂自荐,终得赏识,获封临川国侍郎,后来也做过太学博士、中书舍人之类的官。
孝武帝即位后,为太学博士兼中书舍人,出任魏陵(今南京市)令,转永嘉(今温州市)令,后任临海王刘子顼的前军参军、迁军刑狱参军,人称鲍参军。
刘子顼作乱,鲍照为乱兵所杀。
他长于乐府诗,其七言诗对唐代诗歌的发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今存诗204首,有《鲍参军集》,其中著名的有《拟行路难》18首。
2.背景简介南北朝时期,群雄割据,社会动荡。
当时实行的是士族门阀制度,而鲍照出身寒微,他虽然渴望能以自己的才能实现个人的价值,却受到社会现实的压制和世俗偏见的阻碍。
于是常借诗歌来抒发他建功立业的愿望,表现寒门志士备遭压抑的痛苦,传达出寒士们慷慨不平的呼声,充满了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情绪和抗争精神。
这种忧愤的情感发于作品之中,形成他诗歌的独特风格。
预习作业1.字音识记①酌.酒( ) ②踯躅..( ) ③鲍.照( ) ④拟.行路难( ) 答案 ①zhuó ②zhí zhú ③Bào ④nǐ2.辨形组词①⎩⎪⎨⎪⎧泻( )泄( ) ②⎩⎪⎨⎪⎧酌( )趵( ) ③⎩⎪⎨⎪⎧躅( )踌( ) 答案 ①泻水 泄露 ②酌酒 趵突泉 ③踯躅 踌躇3.词语解释①泻.水置平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举杯断绝..歌路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吞声..踯躅不敢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吞声踯躅..不敢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倾、倒②停止③声将发又止④徘徊不前4.名句默写①鲍照在《拟行路难》(其四)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将其忍辱负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状态表现得淋漓尽致。
②鲍照的《拟行路难》(其四)开头用比喻的手法对当时门第决定人生这一古代的血统论发出愤怒的控诉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在《拟行路难》(其四)中,作者举杯驱愁却大放悲声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拟行路难》(其四)中安慰自己要认命,不要忧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②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③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④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一、“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说明了什么道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示比兴手法。
作者运用的是以“水”喻人的比兴手法,那流向“东西南北”不同方位的“水”,恰好比喻了社会生活中高低贵贱不同处境的人。
“水”的流向,是地势造成的;人的处境,是门第决定的。
因此说,这起首两句,通过对泻水这一寻常现象的描写,形象地揭示出了现实社会里门阀制度的不合理性。
诗人借水“泻”和“流”的动态描绘,造成了一种令人惊疑的气势,引出对社会人生的无限感慨。
说明了像水是依照高下不同的地势流向各方一样,人的遭际也是被家庭门第的高低贵贱决定的。
正如沈德潜所说:“起手万端下,如黄河落天走东海也。
”这正曲折地表达了诗人由于激愤不平而一泻无余的心情。
比兴手法比兴是诗经的表现手法,是中国古代对于诗歌表现方法的归纳。
它是根据《诗经》的创作经验总结出来的。
(1)比就是比方,是其中最基本的手法,用得最为普遍。
以彼物比此物,诗人有本事或情感,借一个事物作比喻(一般说,用来作比的喻体事物总比被比的本体事物更加生动具体、鲜明浅近而为人们所知,便于人们联想和想象),形象生动、鲜明地突出事物(事情)的特征。
如《卫风·硕人》,描绘庄姜之美,用了一连串的比“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2)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
从特征上讲,有直接起兴、兴中含比两种情况;从使用上讲,有篇头起兴和兴起兴结两种形式。
使用兴的手法,能激发读者的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二、“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你认为诗句中哪一个字突出了全诗主旨?试结合诗的内容加以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示“愁”字突出了全诗主旨。
这首诗的开头以常见的自然现象作为起兴,用平地上的水向四面八方流,比喻人因门第不同,命运也不同。
这两句诗中,隐含着诗人的不平之气。
但是这种现象,像大自然一样,很难改变。
诗的第三、四句,诗人以“命”来自我安慰,声称不要“行叹复坐愁”。
不过实际上愁是消除不了的。
诗的第五、六句,诗人就借酒浇愁,用唱歌断绝忧愁。
然而,“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于是,诗的第七句:“心非木石岂无感?”用反问句式,直说“人心有感”,发出了抗争。
诗的前四句不言愁,第五、六句借酒浇愁、用歌断愁,第七句是一个大转折,把全诗的感情推向高潮。
紧接着第八句,又是一个急转,“不敢言”。
第七句那么慷慨激昂,第八句却如此无可奈何,在对比中表现出诗人精神上极度的矛盾、痛苦和忍辱负重。
全诗突出一个“愁”字,所叹者愁,酌酒为消愁,悲歌为断愁,不敢言者更添愁。
正如沈德潜所说,此诗“妙在不曾说破,读之自然生愁”(《古诗源》)。
古典诗歌之炼字解读:所谓炼字,就是为了表达的需要,在用字遣词时进行精细的锤炼推敲和创造性的搭配,使所用的字词获得简练精美、形象生动、含蓄深刻的表达效果。
这种对字词进行艺术化加工的方法,就叫做炼字。
在古典诗歌中,这些“诗眼”一般是动词、修饰语(形容词、副词、颜色词)、特殊词(叠词、数量词)等。
指津:炼字题的一般呈现形式及解答要领。
(1)常见提问方式①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②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有什么作用?③某字与其他某字比较,孰优孰劣?(2)解答分析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
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3)一般答题步骤①字不离词,解释该字在词、句中的含义。
②词不离句,展开联想把该字词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③句不离篇,点出该字词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可概括为:含义+手法+表达作用,或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应用:请你根据本处的提示,解答[自测自评]中的第14题。
三、“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一句写出了什么感情?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示“心非木石岂无感?”是对前面几句的总结,诗人那驱不散的愁苦,实系于对世事的感慨,心并非无知无觉的木石,理的劝喻,酒的麻醉,都不能使心如槁木,用反问的句式,冲决了自我克制的堤防,使全诗的情感达到了高潮。
表达了诗人的抗争。
“吞声踯躅不敢言”表达的是作者心中的无奈,“岂无感”越是激昂,“不敢言”的痛苦就越是深沉。
两句构成了一种鲜明的对照,将诗人忍辱负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状况表现得淋漓尽致。
“心非木石岂无感”一句,是诗人感情的大转折。
上文中,以“人生亦有命”来宽慰,以不言愁来消愁,感情还能克制。
到借酒浇愁,其结果是愁更愁,情感之流开始奔涌。
到“心非木石岂无感”,感情沸腾,达到高潮。
一、阅读延伸鲍照《拟行路难》中的生存意识:积极入世一切有生命的生物都有生存意识,生存意识简而言之就是想要存在的意愿。
人的生存意识是其中最为强烈和鲜明的。
人类的生存意识除了基本的物质满足,更重要的是力求在世界上实现自身的存在感,也就是实现自身理想。
对于鲍照来说,生存意识即是想要建功立业的汲汲心态,故而他选择了积极入世。
这样的豪言壮志,在鲍照早期的其他诗歌中也有很多,特别是一些边塞类诗,像《代出自蓟北门行》就写道“投躯报明主,身死为国疡”,好不豪迈!虽然鲍照没有从军的经历,但是表现了他不甘平凡,认为生命应该在更大的舞台上发光发热,同时对自己的才能也表现了极大的自信和肯定。
这种积极入世的存在意识在《拟行路难》有所体现。
《拟行路难》其十曰:“君不见蕣华不终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