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五首教学设计(樊轶珠)
2024年《诗词五首》教案设计(通用
2024年《诗词五首》教案设计(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通用教材《语文》第九单元《诗词五首》。
具体内容包括:1.《登鹳雀楼》——王之涣2.《望庐山瀑布》——李白3.《江雪》——柳宗元4.《夜雨寄北》——李商隐5.《题西林壁》——苏轼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背诵五首诗词,体会古人的审美情趣和哲理。
2. 分析五首诗词的写作背景、作者生平及其创作特点,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激发他们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诗词的意境理解和赏析。
2. 教学重点:五首诗词的基本内容、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创作特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PPT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五首诗词的图片,让学生初步感受古典诗词的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1)展示《登鹳雀楼》的图片,引导学生进入诗词意境。
(2)简单介绍作者王之涣及其创作背景。
(3)带领学生齐读《登鹳雀楼》。
2. 新课内容学习:(1)详细讲解《登鹳雀楼》的诗意、诗境。
(2)分析诗词的写作技巧和艺术特色。
(3)通过例题讲解、随堂练习,让学生掌握诗词的基本分析方法。
(4)依次学习其他四首诗词。
(2)引导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进行互动交流。
(3)拓展延伸:介绍其他著名诗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板书设计1. 《诗词五首》2. 内容:《登鹳雀楼》——王之涣《望庐山瀑布》——李白《江雪》——柳宗元《夜雨寄北》——李商隐《题西林壁》——苏轼3. 作者、写作背景、诗词意境、艺术特色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背诵五首诗词。
(2)分析五首诗词的意境和艺术特色。
(3)选一首诗词,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赏析。
2. 答案:(1)略。
(2)略。
(3)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互动交流、拓展延伸等多种方式,让学生了解了五首诗词的基本内容、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创作特点。
25.《诗词五首》教学设计
14 诗词五首【教学目标】1.了解与作者相关的文学常识,背诵并默写这五首诗词。
2.学习情景交融的写法,感悟深远的意境,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
3.体会五首诗词不同的韵律特点,提高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1.了解与作者相关的文学常识,背诵并默写这五首诗词。
2.学习情景交融的写法,感悟深远的意境,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
【教法学法】朗读法、品读法、合作探究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饮酒(其五)陶渊明一、导入新课古往今来,官场上多少人为了仕途而争名夺利,为了升迁而不择手段,甚至扭曲人性,残害亲人,但是却有少数文人墨客鄙弃世俗,厌恶官场,辞官回乡,归隐田园,过着“世与我相违,复驾言兮求,人生行乐耳,何须富贵时”的恬淡生活。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人生追求,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生活方式。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陶渊明的一首田园诗《饮酒》。
二、诗人简介陶渊明: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
浔阳柴桑人,东晋诗人、辞赋家。
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
三、疏通诗意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译:居住在人世间,却没有车马的喧闹。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译:问我怎么能做到这样?心灵远离尘俗,所处之地自然幽静偏远。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译:在东篱下采撷菊花,闲适淡泊,无意中见到南山美景。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译:山中的云气与傍晚的景色十分美丽,成群的飞鸟结伴而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译:这里有人生的真意,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
四、深入探究1.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何“而无车马喧”?此处用了什么手法,有何作用?“车马喧”指的是上层人士之间的交往。
通过对比,意指作者疏远了奔波于世俗的车马客,看淡了权利、地位、财富、荣誉之类,为下文“心远”作铺垫。
2.第三、四句运用了什么修辞?从中我们可窥见陶渊明怎样的心情?从封建社会至今,“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已成普遍现象,唯独陶渊明是个意外,他刚从官场中退隐,一种脱离污浊的由衷之喜溢于言表,他为自己的正确选择而欣慰,其心情当然是舒畅愉快的。
《诗词五首》教案
初步学习品析诗歌传情达意的艺术手法。
教学过程
时间
教学环节
主要师生活动
导入新课,布置学习任务
1.借助教材的注释或工具书,尝试读懂诗歌的内容。
2.发挥联想和想象,说一说你在诗中看到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把你所理解的诗人形象用对联的形式表达出来。
《饮酒(其五)》与《春望》
(一)学习《饮酒(其五)》
1.朗读诗歌,读出节奏,读准韵脚。
2.知人论世,了解诗人生平和写作背景。
3.借助注释,理解诗歌内容。
4.咬文嚼字:“见”还是“望”?
5.理解诗人情感,想象诗人形象。
(二)学习《春望》
1.朗读诗歌,读准节奏,读出韵脚。
2.知人论世,了解诗人生平和写作背景。
3.结合注释理解诗意,并体会诗人情感。
小结
请用对联的形式,记录两位诗人形象。
布置作业
1.熟读并背诵音乐,有感情地朗诵并录音,与同学交流分享。
《诗词五首》教案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借助注释或工具书,理解诗歌内容。
2.诵读诗歌,体会不同体裁诗歌的韵律特点,并将诵读与体会诗人情感结合起来。
3.结合诗人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理解诗中寄寓的情感,感受古人的智慧和胸襟,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
4.初步学习品析诗歌传情达意的艺术手法。
教学重点:
结合诗人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理解诗中寄寓的情感,感受古人的智慧和胸襟,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
七年级语文上册《诗词五首》教学设计
七年级语文上册《诗词五首》教课方案《诗词五首》教课方案:第一课时教课假想学习这五首诗词,应指引学生在频频朗诵中,联合时代背景和诗人的生活经历、思想偏向,来品尝诗词的语言及境界,感悟其思想内涵和艺术特点。
在理解其内涵的基础上,学生对这五首诗词要熟读成诵,能在语文实践活动中灵巧运用其中的名句。
教课时宜精讲多读,以读带悟,以悟促背。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教课内容和步骤一、朗诵导入1.学生试读。
要修业生联合说明将这五首诗词阅读通读一遍。
2.教师范读。
3.学生疏小组朗诵。
4.学生齐读。
二、理解五首诗词的粗心在学生频频朗诵的基础上,教师介绍本课五首诗词的有关背景知识,以加深对各首诗词主要内涵的理解。
1.《汉江临眺》开元二十八年 (740) 秋,王维 40 岁时,以殿中侍御史的身份去黔中、岭南任选补使。
选补使是朝廷派往边远地域选拔地方官员的使臣,是一种为期几个月的暂时出差,不一样于放外任或贬谪,所以王维此时的心情是比较愉快的。
在去桂林任所途中经过襄阳时写了这首诗。
《汉江远眺》即到达汉江登临瞭望。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诗人写了在汉江边登临远眺之所见所感。
首联总写汉江局势;颔联、颈联突出地描述了汉江水势的宏伟壮观。
尾联作者以山翁自喻,表达了对汉江景色的赞叹。
诗人牢牢扣住临眺之所见,即老是在写自己的视觉感觉。
他运用想像和夸张的手法,又经过人的错觉来写水势之大,流速之快。
从江流到山色,从郡邑到远空,视线极其宽阔,境地极其广远。
王维不不过诗人,仍是一名画家。
在这首诗中,王维把画家的察看、诗人的思虑、绘画的技巧、诗歌的手法极自然地联合起来了。
他奇妙地描述了同时并列于空间的光景,生动地表现出自然界连续性的运动、变化。
2.《宜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李白于天宝元年(742)抱有“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政治理想到达长安,任职于翰林院。
两年后,因被谗毁而走开朝廷,心里十分气愤地重又开始了遨游生活。
在天宝十二年(753)的秋季,李白到达宣州,他的一位官为校书郎的族叔李云将要离开,为饯别行人而写成此诗。
第26课《诗词五首》教学设计
《诗词五首》教案教学目标1. 背诵默写诗歌,积累名句。
2.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培养审美情趣,陶冶情操。
教学重点朗读背诵诗歌,理解诗歌内容,赏析名句。
教学难点品味重点诗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饮酒(其五)一、导入新课播放【影音资源】《陶渊明》导入新诗。
二、朗读诗歌1. 学生自读诗歌,几名学生朗读诗歌。
提醒:读准字音与节奏,读出情感。
2.播放【课文朗读】,比照课文朗读朗读,练习朗读。
【精品课件】展示朗读指导(1)节奏划分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2)感情基调悠然、惬意。
三、研读探究1.自读诗歌,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大意。
(指导学生结合作品的创作背景及作者生平,理解诗歌大意。
)参考:《饮酒》通过写诗人隐居南山闲适、恬淡的生活,表现了诗人淡泊名利的生活情趣。
前四句为第一层次,从哲理的高度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态度。
一、二句写自己在人世间结庐而居,却无车马喧闹的烦恼。
三、四句自问自答,正是因为心境高远,心情闲适,所以居所也显得偏僻安静,心静境自静。
后六句为第二层次,写诗人从对自然景物的欣赏中,得到美的享受、哲理的启迪。
诗人采菊,南山鸟归,尽显自然和谐之美。
九、十句深刻地指出大自然中含有人生的“真意”,只能用心体味,难以言传。
2.小组合作,朗读诗歌,找出自己最喜欢的一句,加以赏析。
(学生做好批注,先小组交流,后全班交流。
)可以“我喜欢……,因为……”或“从……这句诗中,我看到了……的陶渊明”句式说话。
示例(1)我喜欢“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因为这句诗用设问写出了作者虽然身居闹市,却感觉不到车马的喧闹声的原因,诗人自问自答,指出只要“心”远离官场,就能做到精神超脱世俗。
(2)从“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这句诗中,我看到了一个志趣高雅、超凡脱俗的陶渊明。
《诗词五首》教案设计
同时,我也注意到学生在课堂上的整教学节奏,适时穿插一些趣味性的元素,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诗词五首》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曾经被一首诗或一句话所打动?”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诗词中的情感与意境。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教学重点:分析五首诗词的意境、韵律、修辞手法等。
教学难点:理解诗词背后的历史背景和诗人情感,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旨在培养学生以下能力:
1.提升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通过学习五首诗词,使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感受古人的智慧,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增强审美鉴赏与创造素养: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审美情趣,提高对诗词意境、韵律、修辞手法的鉴赏能力,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诗词的意境和修辞手法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如《望岳》中的拟人、夸张手法,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首诗词中的意境和修辞手法。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诗词创作练习。这个练习将让学生尝试运用所学的修辞手法,创作出自己的诗词。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对《诗词五首》的学习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他们在课堂上积极发言,对诗词的意境和修辞手法有了更深入的理解。然而,我也注意到在讲授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
诗词五首 教案教学设计
诗词五首教案教学设计一、目的与要求本教案旨在通过学习五首经典的诗词作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提高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够熟练背诵、理解、欣赏和表达这五首诗词,同时能够在写作中灵活运用其中的修辞手法和意境,提高写作水平。
二、教学内容1.《静夜思》——李白2.《登鹳雀楼》——王之涣3.《鹿柴》——王安石4.《江雪》——柳宗元5.《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三、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播放一段关于诗词的视频,让学生了解诗词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引起学生的兴趣。
2. 学习五首诗词(1)《静夜思》教师向学生解读李白的《静夜思》,讲解其中的意象和意境,并让学生跟读和背诵,加深对诗意的理解。
(2)《登鹳雀楼》让学生阅读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分析其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让学生感受登高远眺的壮美景色。
(3)《鹿柴》通过与学生共同欣赏《鹿柴》,展现出王安石对平凡生活的深刻感悟,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的点滴之美。
(4)《江雪》学生朗读柳宗元的《江雪》,体会其中的风雪交加的壮丽场景,感受作者对自然的赞美和敬畏。
(5)《赋得古原草送别》让学生阅读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感受其中的离别伤感与对友情的深情,同时引导学生体会送别的情感。
3. 学生表达请学生选择其中一首诗词进行朗诵和感悟,让学生通过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感受诗词的魅力和吸引力。
4. 课堂小结教师对本节课内容进行小结和回顾,强调诗词对我们的启示和影响,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关注文字和诗歌,提升自身素养和修养。
四、课后作业1. 要求学生整理好今天所学五首诗词,逐一进行复习和背诵,加深对这些诗词的理解和记忆。
2. 让学生针对其中一首诗词进行写作,发挥想象力,自由发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和创造力。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在诗词欣赏和表达方面有了一定的提高,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感悟。
但是在课上学生参与程度还有待提高,需要更多的互动和交流,以及更多的创造性思维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动力。
七年级语文上册 6.25《诗词五首》(第1课时)教案 语文版
25、《诗词五首》【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正确理解生词,能流利地背诵五首诗。
能正确默写五首诗,积累五首诗中的名句。
2、过程与方法:了解我国古代诗歌在体裁上的各自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阅读和欣赏诗词的兴趣,指导学习方法,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古代诗歌艺术的魅力。
【重点难点】1、重点:学会理解诗的意境、体会诗人在诗中蕴含的感情。
2、难点:归纳赏析诗歌的方法并加以运用,掌握规律。
【教法学法】诵读法:要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语言特点。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情境导入中国是诗之国。
中国文学史主要是诗歌的发展史。
三千年来,中国文学的长河流淌的都是诗歌。
周朝诗经,春秋战国楚辞,秦朝和汉魏都是乐府,唐朝是诗,宋朝是词,元朝是曲,明朝是杂剧,杂剧的唱词也是诗,到了清代,除了小说,就是对联,对联是从格律诗中演变过来的,格律诗就有讲究对仗和押韵的颈联和颔联。
所以从周朝到清朝的三千年中,每个朝代的文学代表作都是诗。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诗词的魅力。
二、学习《杂诗》1、作者简介。
朗读《杂诗》,注意读出节奏,感情。
王维(701-761),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官至尚书右丞,其诗、画成就都很高,尤以山水诗成就为最,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
著有《王右丞集》,存诗400首。
他是唐代山水田园派的代表。
2、作品注释杂诗:写随时产生的零星感想和琐事,不定题目的诗。
来日:来的那一天。
绮窗:雕刻花纹的窗子。
绮,有花纹的丝织品。
寒梅:冬天开的梅花。
著花未:开花没有?着(zhuó)花,开花。
未,用于句末,相当于“否”,表疑问。
3、作品译文您是刚从我们家乡出来,一定了解家乡人情世态;请问您来时我家绮窗前,那一株腊梅花开了没开?4、品味感悟诗人想念故乡,自然是情理之中;而喜欢梅花,则溢于言表。
本诗信手拈来,自然天成。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这一句看起来是问家乡的情况,但诗人只是笼统的以“故乡事”来设问,可是问什么好呢?诗人心里满腹的问题竟然不知从何问起。
有关七年级语文上册诗词五首的教学教案
有关七年级语文上册诗词五首的教学教案《诗词五首》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设想学习这五首诗词,应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结合时代背景和诗人的生活经历、思想倾向,来品味诗词的语言及意境,感悟其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七年级语文上册《诗词五首》教学设计。
在理解其内涵的基础上,学生对这五首诗词要熟读成诵,能在语文实践活动中灵活运用其中的名句。
教学时宜精讲多读,以读带悟,以悟促背。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和步骤一、朗读导入1.学生试读。
要求学生结合注释将这五首诗词浏览通读一遍,初中一年级语文教案《七年级语文上册《诗词五首》教学设计》。
2.教师范读。
3.学生分小组朗读。
4.学生齐读。
二、理解五首诗词的大意在学生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教师介绍本课五首诗词的相关背景知识,以加深对各首诗词主要内涵的理解。
1.《汉江临眺》开元二十八年(740)秋,王维40岁时,以殿中侍御史的身份去黔中、岭南任选补使。
选补使是朝廷派往边远地区选拔地方官员的使臣,是一种为期几个月的临时出差,不同于放外任或贬谪,所以王维此时的心情是比较舒畅的。
在去桂林任所途中经过襄阳时写了这首诗。
《汉江远眺》即来到汉江登临眺望。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诗人写了在汉江边登临远眺之所见所感。
首联zong写汉江形势;颔联、颈联突出地描绘了汉江水势的雄伟壮观。
尾联作者以山翁自喻,表达了对汉江风景的赞美。
诗人紧紧扣住临眺之所见,即总是在写自己的视觉感受。
他运用想像和夸张的手法,又通过人的错觉来写水势之大,流速之快。
从江流到山色,从郡邑到远空,视野极其开阔,境界极其广远。
王维不只是诗人,还是一名画家。
在这首诗中,王维把画家的观察、诗人的思考、绘画的技巧、诗歌的手法极自然地结合起来了。
他巧妙地描绘了同时并列于空间的景物,生动地表现出自然界持续性的运动、变化。
教学设计十:《诗词五首》
教学设计十:《诗词五首》
一、教学目标
1.朗读并背诵五首诗词,理解诗词的内容。
2.赏析诗词的意境和语言,体会作者的情感。
3.培养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诗词内容的理解和意境的赏析。
2.难点:体会作者的情感和诗词的艺术特色。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赏析法、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播放诗词朗诵音频或视频,引出课题。
2.作者及背景介绍
分别介绍五首诗词的作者和写作背景。
3.朗读诗词
学生朗读诗词,感受诗词的韵律和情感。
4.文本分析
(1)逐首讲解诗词的内容和意境。
(2)赏析诗词的语言和艺术特色。
(3)体会作者的情感。
5.情感探讨
讨论五首诗词所表达的不同情感和人生态度。
6.拓展延伸
让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词,进行赏析和朗诵。
7.总结与作业
总结五首诗词的内容和艺术特色,布置作业,如背诵诗词和写一篇诗词赏析短文。
2024年《诗词五首》教案(通用
2024年《诗词五首》教案(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通用版高中《语文》第一册,涉及古诗词单元的《诗词五首》。
具体章节为第三章“古典诗词欣赏”中的第5节,内容包括:1.《登鹳雀楼》王之涣2.《望庐山瀑布》李白3.《饮湖上初晴后雨》苏轼4.《钱塘湖春行》白居易5.《夜雨寄北》李商隐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背诵五首诗词,体会古典诗词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2. 分析五首诗词的写作背景、作者情感及艺术特色,提高诗词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对古典文化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分析诗词中的意境和艺术特色,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
重点:背诵五首诗词,学会欣赏诗词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学具:语文课本、笔记本、彩色笔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五首诗词的插图,让学生通过观察插图,猜测诗词的主题。
2. 诗词朗读与背诵(10分钟)让学生自由朗读五首诗词,感受诗词的韵律美。
随后,教师示范背诵,学生跟随背诵。
3. 诗词解析(25分钟)(1)介绍诗词背景,分析作者情感。
(2)逐句解析诗词,引导学生体会诗词的意境美。
4. 例题讲解(15分钟)(1)分析《登鹳雀楼》中的“千里江陵一日还”的意境。
(2)比较《望庐山瀑布》和《饮湖上初晴后雨》中的写景手法。
5. 随堂练习(10分钟)(1)让学生选择一首诗词,进行仿写。
(2)分析诗词中的修辞手法。
六、板书设计1. 板书五首诗词的,标注作者。
2. 在黑板上列出五首诗词的艺术特色。
3. 用不同颜色的粉笔标出诗词中的关键词语。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背诵五首诗词。
(2)选择一首诗词,分析其写作背景、作者情感及艺术特色。
(3)仿写一首诗词。
2. 答案:(1)见课本。
(2)见课堂笔记。
(3)教师根据学生的仿写作品进行批改和指导。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了解学生对诗词的理解程度,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诗词五首》教学设计
诗词五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本教学设计将引导学生了解五首经典诗词,并结合适当的解析与诵读,了解古诗词的意境和表达方式。
主要目标如下:1.了解五首经典诗词的背景和作者;2.掌握五首诗词的基本韵律和字音;3.理解诗词的意境,感受其美感;4.能流畅、准确地朗读五首诗词。
教学内容五首经典诗词分别为:1.《静夜思》李白2.《登高》杜甫3.《咏鹅》骆宾王4.《悯农》李绅5.《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这些诗词不仅是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汉语言文学的瑰宝。
通过学习这五首诗词,可以增强学生的诗意文化素养,提高阅读和欣赏古诗词的能力。
教学步骤第一步: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以下问题:1.对诗词的认识和理解;2.每首诗词的背景与作者;3.每首诗词的主题和情感表达;4.每首诗词的特点与价值。
第二步:指导朗诵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别朗诵五首诗词,并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朗诵技巧:1.把握诗句节奏和韵律;2.注意读音的准确性和声调的抑扬顿挫;3.把握诗词所需要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第三步:造句练习以五首诗词中的各个词汇/表达为基础,让学生进行造句练习。
可以采取以下方法:1.每个学生在课前准备至少3个包含诗词表达的句子,并在课上进行展示和讨论;2.分组进行句子创作竞赛。
每个小组仅给出一个包含诗词表达的句子,由其他小组成员进行评比并给出意见和建议。
第四步:整体背诵让学生全班整体背诵五首诗词,包括背诵、朗诵和演讲。
鼓励学生背诵的同时深入思考这些诗词背后所蕴含的情感,以及对我们人生和生活的启迪。
第五步:单曲背诵与解读在学生掌握整体背诵的基础上,让每个学生从中任选一首诗词进行单曲背诵,同时讲解诗歌的背景和作者生平。
补充诗句的韵律、字音、场景与表达手法,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这首诗词的意境与美感。
教学反思在上述教学步骤中,我们除了让学生了解了五首经典诗词的背景、作者和主题,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不断体验中感悟古诗词的美感与内涵,并提升了阅读、朗诵和写作能力。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第17课《诗词五首》教案 语文版
17 诗词五首教学目标1. 诵读诗词,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词所表达的意思和情感,品味诗意.2. 知人论世,指导学生查找资料,了解相关背景.3. 感悟名句,领会古典诗词的意境和韵味.第一课时导入新课这课的五首诗词都是名家名篇,文字出神入化,意境引人入胜.有令人震撼的场面描绘,有稍纵即逝的感慨感悟,也有不同寻常的经历追寻.让我们继续沿着我国古典诗词的长河漫游,领会独具风格的诗词魅力和韵味.第一首《使至塞上》王维一.导入新课唐代自开国以来,各方面的蕃夷部落不断侵入,唐政府不能不加强边防,以应付战事。
有时也乘胜逐北,有扩张领士的意图。
开元、天宝年间,有许多诗人参加了守边高级将帅的幕府,做他们的参军、记室。
这些诗人把他们在边塞上的所见所闻写成诗歌,于是边塞风光和军中生活成为盛唐诗人的新题材。
这一类诗,文学史上称为“边塞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边塞诗——王维的《使至塞上》。
二.简介作者王维,字摩诘,是盛唐诗坛上极负盛名的诗人,因官至尚书右丞,所以人称王右丞。
所写山水田园诗数量多,艺术成就高,最能代表王维的艺术风格. 如《山居秋瞑》,用细腻的笔触,勾画月照、泉流、竹喧、莲动等许多富有特征性的事物,献给读者一幅清新秀丽、优美和谐的秋雨之后的山色图。
宋代大诗人苏轼《书摩诘蓝田烟雨图》说道:“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三..整体感知1. 教师范读2. .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节奏并自由朗读课文。
四.理解诗意思考下列问题:1. 出使人是谁?在什么情况下出使?出使目的是什么?结果如何?明确:作者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鲁番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
王维轻车简从,驾车经过居延。
经长途跋涉,在萧关遇到了骑兵,却没有遇到将官,(一问才知道),将官此时正在燕然前线。
可见虽然打了胜仗,都护并没有放松警戒.诗句流露出对都护的赞叹.2.说说“征蓬出汉塞,归燕人胡天”一句的含义,蕴含作者怎样的感情?赏析:自己过了居延,就像“征蓬”一样,飞出了汉家的边塞,又像北归的大雁一样飞人胡天的上空。
《诗词五首》教案
实践活动中的分组讨论和诗词朗读体验,学生们表现得非常积极。他们在讨论中碰撞出不少思维的火花,也通过朗读进一步感受到了诗词的魅力。这让我意识到,让学生亲自参与和体验,对于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效果是非常有帮助的。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诗词的基本概念。诗词是汉语文学的一种形式,通过精练的语言、丰富的意象来表达情感和描绘景物。它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审美意义。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登高》这首诗。这首诗通过描绘秋天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和个人命运的忧虑。通过这个案例,我们可以了解诗词是如何将情感与景物相结合的。
-《望岳》中诗人既有对泰山的敬仰,又有对自己壮志未酬的感慨,学生需分析这种情感的交织。
(3)诗词创作背景和历史文化知识的融入。
-让学生了解《登高》等诗词背后的历史背景,如唐朝的社会状况、诗人的生活经历等,以深化对诗词内容的理解。
(4)古诗词与现代生活的联系。
-鼓励学生思考诗词中的情感和哲理如何与自己的实际生活相结合,如《春夜喜雨》中的自然观与当代环保意识的联系。
《诗词五首》教案
一、教学内容
《诗词五首》教案
本教案以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诗词五首》为教学内容,选取以下五首古诗词进行深入学习:
1.《登高》——杜甫
2.《望岳》——杜甫
3.《春夜喜雨》——杜甫
4.《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诗词五首》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诗词五首》教案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诗词五首》教案教案教学设计1本文介绍的是中学语文教学中,一节以《诗词五首》为例的语言文学课的教案教学设计。
教案主要是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具体分为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预习、授课、练习和作业等环节。
一、教学目标1.了解古代文化和诗词文化的基础知识和文化背景。
2.让学生对比不同时代、不同流派的文学风格,形成对文学的感性认识和客观理解。
3.让学生感受文学的表达力和情感内涵,培养审美体验和创新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了解古代文化2.区分不同类型诗词韵律以及文学风格3.感受文学内涵三、预习环节在课前,要求学生预习所要讲的《诗词五首》,并结合历史文化背景和作者生平进行思考,提出自己的疑问和观点,并做好笔记。
四、授课环节1.导入:老师以作者生平和影响作文背景为入口,引入今天要讲的《五首诗词》。
2.教学内容第一首诗:《静夜思》李白第二首词:《虞美人》李煜第三首诗:《登高》杜甫第四首诗:《滕王阁序》王勃第五首诗:《木兰花慢》况周颐老师一首一首的讲解,首先介绍是哪个朝代的,作者是谁,文学风格,具体要点等等,并配合一些插图和音频演示。
3.讲解重点诗词风格、表达方式和文学内涵4.练习环节老师分给每个学生一首诗词,给予一定的时间让学生理解、比较,讲解该篇作品后根据学生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进行讨论和分享。
五、作业环节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自行创作一首诗词,提交到班级论坛,进行分享和点评。
教师应对学生的作业进行及时评价,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并指出不足之处。
同时,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文艺修养,积累更丰富的文化知识在文学教育中,诗词学习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通过学习古代诗词,可以进一步了解历史文化背景和文化精髓。
在本次课程中,教师通过讲解五首经典的诗词作品,让学生深刻理解文学风格、表达方式和文学内涵。
通过自主思考、讨论和创作,学生培养了自己的文艺细胞,进一步提高了自己的文学修养和创造力。
《诗词五首》教案设计(精选
《诗词五首》教案设计(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古代诗词精选》教材的第四章,内容包括《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赋得古原草送别》、《江南春》、《钱塘湖春行》五首诗词。
通过学习这五首诗词,让学生领略古代诗人的风采,提高文学素养。
二、教学目标1. 了解五首诗词的作者、背景、创作风格,理解诗词的基本内容。
2. 掌握诗词中的修辞手法、意象运用,提高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对古代文化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诗词中的修辞手法、意象的理解与运用。
教学重点:五首诗词的基本内容、作者风格、文学价值的认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笔记本、教材、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五首诗词的图片,引导学生感受古代诗词的美,激发学习兴趣。
2. 讲解:(1)介绍五首诗词的作者、背景、创作风格。
(2)详细解读五首诗词的基本内容,分析修辞手法和意象。
(3)通过例句讲解,让学生深入理解诗词的内涵。
3. 实践:(1)让学生朗读诗词,感受诗词的韵律美。
(2)分组讨论,分析诗词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
(3)选取一首诗词,进行角色扮演,体验诗人的情感。
5. 随堂练习:(1)解释五首诗词中的关键词语。
(2)分析五首诗词中的修辞手法。
(3)比较五首诗词的作者风格,谈谈自己的感悟。
六、板书设计1. 板书《诗词五首》2. 板书内容:(1)五首诗词的作者、背景、创作风格。
(2)五首诗词的基本内容、修辞手法、意象。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选取一首诗词,分析其修辞手法和意象。
(2)比较五首诗词的作者风格,谈谈自己的感悟。
2. 答案:(1)修辞手法和意象分析示例。
(2)作者风格比较及个人感悟。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掌握程度,以及需要改进的地方。
2. 拓展延伸:(1)推荐相关诗词作品,让学生自主阅读。
(2)组织诗词朗诵比赛,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3)开展诗词创作活动,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七年级语文上册《诗词五首》教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诗词五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古代汉语诗词语言规律;2.掌握《诗词五首》这五首古代诗词的基本背景和意义;3.提高学生对古代文学的认识和理解能力;4.培养学生的诗意表达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1.五首古代汉语诗词的词汇、用法以及表意;2.掌握古代汉语诗词的韵律、格律和意境。
三、教学方法1.讲解法:讲解古代汉语诗词语言规律和五首古代诗词的基本背景和意义;2.分析法:分析五首诗词的韵律、格律和意境;3.模仿法:学生进行古代汉语诗词的模仿、创作。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课堂活动一1.以《水调歌头》为例,讲解古代汉语诗词的语言规律:平仄、押韵、声调等;2.分析《水调歌头》的韵律、格律和意境;3.给学生分发《水调歌头》的译文,让学生进行诵读和理解。
课堂活动二1.指导学生进行模仿创作,让学生根据《水调歌头》的词汇、语言规律和意境进行模仿创作;2.让学生进行比较,对比自己的创作和《水调歌头》的不同。
第二课时课堂活动一1.以《静夜思》为例,讲解古代汉语诗词的语言规律:平仄、押韵、声调等;2.分析《静夜思》的韵律、格律和意境;3.给学生分发《静夜思》的译文,让学生进行诵读和理解。
课堂活动二1.指导学生进行模仿创作,让学生根据《静夜思》的词汇、语言规律和意境进行模仿创作;2.让学生进行比较,对比自己的创作和《静夜思》的不同。
第三课时课堂活动一1.以《登高》为例,讲解古代汉语诗词的语言规律:平仄、押韵、声调等;2.分析《登高》的韵律、格律和意境;3.给学生分发《登高》的译文,让学生进行诵读和理解。
课堂活动二1.指导学生进行模仿创作,让学生根据《登高》的词汇、语言规律和意境进行模仿创作;2.让学生进行比较,对比自己的创作和《登高》的不同。
第四课时课堂活动一1.以《将进酒》为例,讲解古代汉语诗词的语言规律:平仄、押韵、声调等;2.分析《将进酒》的韵律、格律和意境;3.给学生分发《将进酒》的译文,让学生进行诵读和理解。
第四单元诗词五首教案
第四单元《诗词五首》教案教学目的一、学习古代诗歌,帮忙学生了解唐宋诗歌在我国诗坛上的重要位置。
熟悉古代历史和前人的社会生活,使学生加倍酷爱祖国和人民。
二、学习诗歌在内容、形式上的特点,体会其抒情的感染力。
三、初步明白得绝句的特点,体会诗歌的意境。
教学假想一、这五首古诗,读起来琅琅上口,容易经历。
应让学生多读,没必要硬从思想性上去探讨,教学重点应放在引导学生在朗诵中体会诗人抒发的强烈情感。
二、采纳学生自读、教师点拨辅导、自读测试的教学方式。
三、教学时数:二课时教学进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明确这一课的学习内容,指导阅读、明白得《送元二使安西》、《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江南春》三首唐诗。
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导入新课:唐朝是我国古典诗歌进展的全盛时期。
唐诗是我国优秀的文学遗产之一,也是全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
唐朝的诗人专门多。
李白、杜甫、白居易固然是世界闻名的伟大诗人,除他们之外,还有无数诗人,像满天的星斗一样。
最宝贵的是其中很多诗人,能用自己独特的风格和技术,从各个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角度反映了那时人们的一些思想、情感和社会生活的复杂面貌。
唐诗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唐朝的古体诗,大体上有五言和七言两种。
近体诗也有两种:一种叫做绝句;一种叫做律诗。
绝句和律诗又各有五言和七言的不同。
今天,咱们要学的三首唐诗都是七绝,即每诗四句,每句七言。
二、指导自读自读《送元二使安西》1学生自读诗歌并完成以下作业:(1)说明以下词语:浥客舍尽故人(2)试析诗题的意思。
(3)“朝雨”与“柳色”除写春色之外还表达了哪些言外之意?(4)“劝”和“更”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什么情感?2讨论自读作业:第1题:浥:湿润。
客舍:客店、旅店。
此处指饯别的处所。
尽:一作“进”。
故人:老朋友。
此处指元二。
第2题:从诗题可知,这是一首送人赴边之作,被送者元二,是诗人的挚友,姓元,在族兄弟排行是老二,唐人喜爱以行第相称,表示亲切和敬重。
使,指元二是受命出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词五首》教学设计(樊轶珠)
一、教学目标
(一)能用正楷或行楷正确书写“蓟”“鹧鸪”等字。
(二)激发阅读和欣赏诗词的兴趣,培养鉴赏诗词的能力,进而感受古代诗词的艺术魅力。
(三)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领悟其隽永的意蕴。
二、课时安排2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滁州西涧》《约客》
(一)导语
中国是诗的国度,“诗”是古代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读诗,不但可以借助诗句领略祖国河山的壮丽,还会让我们情不自禁地陶醉于诗中形象所构成的或含蓄凄美或开阔奔放的意境之中,获得审美的愉悦。
下面就让我们再次步人诗的殿堂,去领略中国古代诗歌的迷人风采。
(二)学习《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1.初读感知。
(1)播放一节奏明快、感情愉悦的音乐,教师朗读全诗,调动学生的情绪。
(2)学生配乐朗读,体会诗歌中作者在四川听到官军打了大胜仗收复了蓟北时的喜悦心情。
(3)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通读全诗,理解每句话的意思,标出不理解的词句。
(4)学生就词句理解质疑。
(5)点拨,突出:涕泪:眼泪却:再、还漫:随便青春:美好的春天
2.品读鉴赏:
(1)再次播放乐曲,学生齐读全诗。
①用两个字概括诗人的感情。
(欣喜)
②“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诗人为何“涕泪满衣裳”,他到底是悲还是喜? 明确:诗人是悲喜交加。
他流亡到剑门关以外,生活极为艰辛,忽然听到了官军已经收复河北东北部地区(叛军的老巢)能不惊喜吗?“初闻”是刚一听到之意。
刚一听到消息,就老泪纵横,洒满了衣裳。
这泪里既有听闻官军胜利的喜悦,又有对自己长期颠沛流离生活的感慨。
③颔联、颈联是如何表现诗人一家在突然到来的喜讯面前情感的巨大波动的? 明确:“愁何在”,多年流亡的艰辛,满布于妻子儿女们脸上的愁云一扫而去。
“喜欲狂”,他们高兴得好像有些癫狂了。
而诗人自己更是一扫积郁,豪放地饮酒歌唱,想象着春天里与妻子儿女为伴还乡的日子。
这些生动的细节把作者全家听到这一消息后的激动与欣喜表现得淋漓尽致。
④尾联中把四个地名用“从”“穿”“下”“向”四个词串在一起有何作用明确:把四个地名间漫长的距离串得瞬间即至,表达了诗人迫不及待、归心似箭的心理感受。
(比较阅读:可选诗人表现安史之乱的诗歌。
) ⑤诵读巩固。
(三)学习《滁州西涧》
1.激趣导入:
(1)用幻灯打出下列词语:
野草涧水树林黄鹂春雨小舟
请同学们用这些词描述一幅山水画。
(2)点评学生的描述,用幻灯片打出一幅山水画,旁边注一小诗:《滁州西涧》2.初读感知:
(1)请学生朗读全诗,对照注释初步理解诗意,提出质疑。
(2)指名学生结合山水画的意境朗读全诗,其他学生闭上眼体会诗中意境。
3.品读鉴赏:
(1)这首诗给我们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明确:恬淡幽静。
(2)诗中有没有更深刻的寄寓?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境?明确:从“独怜”句可以看出作者对那些无声无息者抱有一丝同情;从“春潮”“野渡”句可以看出作者好像要在急剧变化的潮流中去寻求一点自由和安静。
4.诵读巩固:结合图片,当堂背诵。
(四)学习《约客》
1.导人:请学生表演哑剧——用动作和表情表达出“等人,久不至”的心情。
2.初读感知:
(1)指名朗读全诗,其他学生边听边圈出读不准的字词及不理解的词句。
(2)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解决疑难。
(3)师生共同活动,解决疑难。
3.品读鉴赏:
(1)刚品读了一二一首写景的诗歌,再请大家品味一下这首诗。
前两句写景,给我们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明确:“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在这样难耐的时刻,多么希望有一二知己相伴啊!然而“有约不来过夜半”,长时间的等待,等得心烦,只好“闲敲棋子”,敲的力量一大也就震“落”了“灯花”。
(2)
结合诗歌后两句,发挥想象,在头脑中构建当时诗人的形象。
(提示:从人的神态、动作、语言、心情等方面展开想象。
)
4.诵读巩固:
(1)齐读,自由读,体会诗人心烦、焦急、失落、无奈的心情。
(2)背诵全诗。
第二课时
学习《如梦令》《菩萨蛮》
(一)学习《如梦令》
1.导语:你了解李清照吗?你读过她的其他词作吗?
李清照,南宋女词人。
号易安居士,济南人。
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晕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
2、(1)放朗诵录音,提醒学生注意朗读节奏及语调的变化。
(2)师生朗读,明确节奏。
(3)学生对照注释,运用工具书自读全诗,理解每句话的含义,标出不理解的词句。
(4)师生答疑。
3.品读鉴赏:
①本词虽短短几行,却也记叙了一件完整的事,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明确:词人在昨夜尽情饮酒一醉方休,到了今晨一夜浓睡后仍未消尽酒意。
她揉揉惺忪的双眼,问她的丫环院里的海棠怎样了。
当丫环回答她“海棠依旧”时,她却道:“应是绿肥红瘦。
”
②请大家运用丰富的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写‘‘雨疏风骤”与“绿肥红瘦”的景象。
(要求:至少运用一个比喻句或是一个拟人句。
)
③有人认为本词是一首惜“花词”,传送出词人寂寞的心情和淡淡的幽思;也有人认为本词表现了词人的活泼好逗、情趣雅致的性格。
你认为呢?为什么?
明确:这是一道开放题,只要能自圆其说就行。
4、比较阅读:可选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作比较。
5.在教师的引导下背诵全诗。
(二)学习《菩萨蛮》
1.导人:刚学完一首婉约词,再来体会一下豪放词又是何种味道。
2.初读感知:(1)对照注释,结合工具书,自读全词,理解词句的意思。
可怜:可惜
(2)简单解题。
《菩萨蛮》是一首词,“菩萨蛮”是词牌名,与词的内容无关,原有标题“书江西造口壁”。
造口,在江西万安西南。
本词写于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年)春。
(3)范读课文,让学生体会全首词的节奏美。
提示: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4)熟读全词,体会词人的心境。
3.品读鉴赏:
(1)诗中上片“行人泪”“可怜”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明确:表达了诗人对北宋盛时的追念和对它的失去感到惋惜。
(2)上片刚说“可怜无数山”,下片却又说“青山遮不住”,是否矛盾?
明确:不矛盾。
这是下片紧承上片,青山能遮住北望的视线,却挡不住军民收复失地决心。
(3)本词最后一句如何把“愁”与“鹧鸪”联系在一起,这里的鹧鸪有何喻意?
明确:“愁”是愁国破家亡,是忧国忧民;“闻鹧鸪”表示要像鹧鸪“但南不北”(只忠于南方,不思北方)那样投奔南宋,留在南方,决不在北方向金人屈膝,坚定了自己的报国志向。
4.比较阅读,讨论“思考与练习”一。
5.背诵全词,体会诗人的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