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和精神与分析精神(二)

合集下载

精神科疾病健康教育(新)

精神科疾病健康教育(新)

所谓的光辉岁月,并非以后,闪耀的日子,而是无人问津时,你对梦想的偏执。

一、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健康教育1、早发现、早治疗,服从治疗,按医嘱服药,听从医务人员对自己疾病的分析,不能自行停药,因停药复发的概率较高。

2、发病期间严加看管,不能自行停药,防止伤人毁物。

精神症状缓解后,要尽量鼓励患者参加各种恢复活动,注意饮食与个人卫生,培养劳动习惯,多接触社会,多参加集体活动。

3、服药后若浮现头晕、面色苍白等,应平卧,切不可蓦地改变体位,必要时到医院就诊。

4、注意劳逸结合,保持身心愉快,保证充足睡眠,禁饮咖啡、浓茶、少饮酒。

5、坚持服用抗精神病药物,服氯氮平者,应定期复查血常规,如白血球在正常以下既应停药复查。

遇发热、咽痛、腹泻、情绪反常等,应及时与医生联系,调整药量。

6、要关心体贴患者,尊重其人格。

二、情感性精神障碍患者的健康教育1、情感性精神障碍主要表现情绪高涨或者情绪低落,是心境障碍的一类精神病。

2、经抗躁狂或者抗抑郁药物治疗后会好转或者痊愈,愈后较好。

3、发病期间病人表现兴奋躁动或者情绪低落、厌世等。

所以应加强看护,防止发生意外事故。

4、遵照医嘱服药,不可自行停药。

此病有反复发作的可能,但间歇期较好,可参加正常工作。

5、定期复诊,如有病情复发先兆请随时去医院就诊。

所谓的光辉岁月,并非以后,闪耀的日子,而是无人问津时,你对梦想的偏执。

三、抑郁症患者的健康教育1、情绪低落是一种病,害处多,危害大,应及早治疗。

2、按时服药,坚持治疗,不能随意更改治疗方案。

3、患者有自杀念头时应及早向医生报告,对有自杀史的病人,妥善保管药物,防止病人把药物积累后顿复,家属要提高警惕。

4、生活要安排的充实、协调,如读书、看报、运动及娱乐等,建立有规律的生活习惯。

5、遇到不顺心或者无法解决的问题时应及早向亲朋好友或者医生倾诉,寻求外界的支持与匡助。

6、某些药物如部份抗高血压药可引起或者加重抑郁,因此患者若同时患有其它疾病或者服药时必须告知医生,定期来医院作心电图等检查。

精神分析书籍分享

精神分析书籍分享

精神分析书籍分享精神分析是在弗洛伊德的本能理论和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精神分析在现代最重要的发展是客体关系理论,它是精神分析理论和实践的桥梁。

以下是店铺分享给大家的关于精神分析书籍,希望大家喜欢!精神分析书籍分享:1、督导关系——一种当代心理动力学方法(美)M. G. F-O'Dea等著李芃等译本书为精神分析的督导提供了一种明确的关系取向的方法。

作者为我们介绍了一种不带任何成见的、颇具启发性的精神分析的观点。

她们强调了所有督导者都曾感到过的缺憾或遭遇过的困境,包括督导关系中的移情与反移情、权力共享与权力不对等或依赖关系之间的冲突,以及督导者应忠诚于所在机构、被督导者还是病人的困扰。

2、弗洛伊德与安娜·O——重温精神分析的第一个案例(英)Richard A. Skues 著孙铃等译安娜·O的案例一向被认为是精神分析治疗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式的成就典范。

但同时,从弗洛伊德生前直至现在,对弗洛伊德的批判和指责也从未停息过。

本书作者将安娜的案例完整展示于世人面前,通过深入而透彻的评述和分析,有力地反击了弗洛伊德的反对派,真实地重现了这个尘封了半个多世纪之久的案例应有的辉煌。

3、101个心理治疗难题(美)Jerome S. Blackman 著赵丞智曹晓鸥译《101种心理防御》作者Blackman医生新著,他为浩瀚的精神分析治疗之海带来了清晰和次序。

Blackman医生的最特别之处在于,他能将非常复杂的情境问题用清晰和有条理的方式讲述出来,给接受他督导的治疗师以有效的回应,帮助其迅速理清和解决治疗中的疑惑和困难。

本书凝结了作者40多年的心理治疗和督导经验,把最常见的棘手问题的分析和解决之道呈现给了读者。

4、精神分析案例解析(精装)(美)N. McWilliams主编钟慧等译李鸣审校南希博士深厚的教学功底和扎实的临床实践经验使此书能深入浅出、循序渐进地将精神分析理论的动力学诊断思想,通过不同的临床视角,融入咨询师的日常工作实践中。

第二章 弗洛伊德的经典精神分析理论 PPT

第二章 弗洛伊德的经典精神分析理论 PPT
▪ 作为20世纪最重要的社会思潮和学术流派之一,弗 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对心理学、教育学、哲学、 人类学、文学艺术、伦理学等领域都产生了重大影 响。
三、弗洛依德理论的思想渊源
(一) 非理性主义哲学与欧洲近代学术界对无 意识动力作用的探讨
(二)古典精神分析的自然科学与医学的背景
1. 近代物理学对弗洛依德精神分析的影响
▪ 在大学期间,弗洛依德作为布吕克的助手研究过多年的生理 学。布吕克的机械论与还原主义思想对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 弗洛伊德是个极端的生物决定论者,他把本能看作是人的一切 行为的最终决定力量,这是达尔文主义与机械论相结合的产物。
3. 欧洲临床精神病学对精神分析的作用
总结
▪ 综上所述,弗洛依德思想的来源是多方面的, 有哲学思想上的渊源,也有自然科学与医学 上的来源。弗洛依德的天才之处就是他能从 不同思想来源与不同的领域中吸取养料,吸 收当时人文与自然科学发展的最先进的成果, 从而在前人的基础上建立自己的思想理论体 系。
——弗洛伊德,1952
三、人格发展(心理性欲发展理论)
弗洛伊德把性的本能冲动看成是伊底的主要内容,因此, 他认为人格的发展是建立在性生理和性心理发展的基础上 的,他的人格理论被称为“心理性欲发展理论”。
弗洛伊德所理解的性是包容广泛的,不仅包括性成熟后 的性,而且包括性成熟前的各种各样的活动和观念—它们 都通过他的性感区的概念而具有性的象征意义。
力比多:主要指性本能的能量,也常用来泛指心理活动 的能量。
性感区(动欲区)是指在人格发展的每个阶段,都会有 一个特殊的区域成为里比多兴奋和满足的中心。
(在不同的年龄,力比多通过身体的不同部位获得满足, 这些部位即性感区)(erogenous zone)

非连续性文本《中和之美:文化还原与现代转化》阅读练习及答案(辽宁营口2022学年高一下期末)

非连续性文本《中和之美:文化还原与现代转化》阅读练习及答案(辽宁营口2022学年高一下期末)

营口市普通高中 2021-2022学年度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一年级一、现代文阅读(35 分)(一) 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 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中和之美是处于优美与壮美两极之间刚柔相济的综合美。

其意蕴刚柔兼备,情感力度适中,杂多或对立的审美因素和谐统一,具有含蓄、典雅、静穆等特性。

中和之美对宇宙人生的洞察,对主体德性精神的强调,对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的重视,都有独到之处。

特别是对高尚人格的极力推崇,对艺术生命的高度重视,对艺道合一的不渝追求,都表明了中和之美是一种重德尚情、崇艺重生、强调和谐的普遍的和谐观,具有强烈的人文关怀性质和素朴的辩证精神。

作为一种思想原则、方法论原则和普遍和谐的人文精神,对于想摆脱生存困境、艺术困境和精神危机的今人来说,仍可能在某些方面提供极为宝贵的启示。

尤其在 21 世纪,人类面临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心灵以及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和谐原则仍然是最佳的文化方式选择和最优化价值导向。

从当今世界人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失衡来看,中国古代审美和谐观对我们的启示是,重视人自身的人文教化和塑造,重视高尚人格和理想人生境界的追求,仍然是现实人生价值取向的目标。

从当今世界人的内心生活的失衡来看,传统的审美和谐观也可以启示我们,在现实的入世精神与欢快、和谐、悦乐的心理状态之间保持和谐统一,在审美世界和功利世界之间保持协调统一。

从当今世界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衡来看,人与万物是同类、同体,是平等的,更应该建立一种和谐关系。

从当今世界东西方文明之间的冲突来看,中国古代审美和谐观也有助于西方当代文化矫正自己逻格斯中心主义[注]的弊端,同时也有助于中国人走出单纯的西学东渐的心理惯性,重新审视自己的文化传统,并给以现代的解读,从而使世界文化可以分享我们的民族智慧。

然而,必须指出的是,中和之美作为古典主义的思想体系,作为美学观毕竟有偏狭的一面。

它过于单调、平淡,过多地将人的情感束缚于理性之中,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怨而不怒的情感节制,使得古典艺术缺乏大悲大喜的情感渲泄和最尖锐的对抗冲突。

“中”、“和”、与“中和”——论礼乐的核心精神

“中”、“和”、与“中和”——论礼乐的核心精神

“中”、“和”、与“中和”——论礼乐的核心精神冯兵【摘要】“中”、“和”的字形字义主要源于古老的礼乐传统,是华夏民族生存智慧与人文理性的凝练与展现,并构成了礼乐的价值内核。

“中”强调的是经权相济的经验智慧,为礼乐实践的根本依据;“和”追求的是天人合一的和谐理想,乃礼乐生活的价值旨归。

礼乐之“中和”精神的形成有着本体论和方法论两个层面的意义,不仅体现出了华夏民族对于真、善、美的理解与推崇,更是构成了中国传统礼乐文化的核心精神,乃其得以绵延发展的原动力。

%The form and meaning of Chinese words "Zhong (中)" and "He (和)", originated from the ancient traditions of Chinese rites and music, reflects the Chinese existence wisdom and humanism and constitutes the core values of Chinese rites and music. The Chinese word "Zhong (中)" focus on the experience and wisdom of being flexible to the regulations and is a basis for practice of rites and music ; and "He (和)" is a harmonious idea about the Chinese theory of oneness of man and nature expressing values in rites and music life. The "Zhong and He" thought of the rites and music has two meanings in ontology and methodology, which reflects the Chinese understanding and esteem to the truth, the goodness and the esthetics, and constitutes the core of traditional culture of Chinese rites and music.【期刊名称】《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1(000)003【总页数】7页(P1-7)【关键词】礼乐;“中”;“和”;中和精神【作者】冯兵【作者单位】华侨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福建厦门36102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222牟宗三在讨论中国文化的特质时曾说:“这整个的文化系统,从礼一面,即从其广度一面说,我将名之曰:礼乐型的文化系统,以与西方的宗教型的文化系统相区别。

中和精神与分析精神(一)

中和精神与分析精神(一)

回到课程中和精神与分析精神(一)中和精神与分析精神(一)已完成孔子在传述文化当中,旗帜鲜明地支持:1A、和B、同C、分D、中我的答案:A把世界分为伦理学、经济学、政治学、物理学、逻辑学、诗学、修饰学等不同门类的是:2A、柏拉图B、亚里士多德C、康德D、尼采1 视频2 章节测验目录讨论笔记4中西文化与文学的发展模式5 中和精神与分析精神3.3泛审美主义与泛科学主义(三)3.4 泛审美主义与泛科学主义(四)3.5 泛审美主义与泛科学主义(五)3.6 泛审美主义与泛科学主义(六)4.1中西文化与文学的发展模式(一)4.2中西文化与文学的发展模式(二)4.3中西文化与文学的发展模式(三)4.4中西文化与文学的发展模式(四)4.5 中西文化与文学的发展模式(五)4.6 中西文化与文学的发展模式(六)4.7中西文化与文学的发展模式(七)5.1 中和精神与分析精神(一)5.2 中和精神与分析精神(二)5.3 中和精神与分析精神(三)5.4 中和精神与分析精神(四)5.5 中和精神与分析精神(五)5.6 中和精神与分析精神(六)5.7中和精神与分析精神(七)D、尼采我的答案:B3以下对中和精神和分析精神说法错误的是?A、中国文化是一种中和精神。

B、中和指的是通过致中和的中庸之道达到消除任何片面性而保持整体性的文化倾向。

C、分析指的是对待事物的一种科学态度。

D、与亚里士多德相比,柏拉图更具有分析精神。

我的答案:D4《文明及其缺憾》的作者是?A、弗洛姆B、弗洛伊德C、荣格D、汤因比我的答案:B5“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这句名言出自于?A、《周易》B、《道德经》C、《论语》D、《孟子》我的答案:C6下列选项最接近西方的“辩证法”的最终目的是?A、将事物有机整合B、将事物分解为体系C、区分事物的性质D、综合事物的性质我的答案:C7儒家通过什么来中和等级差异?A、道德B、家庭伦理C、共同生产D、礼乐我的答案:D8“他人即地狱”是谁的名言?A、黑格尔B、弗洛伊德C、柏格森D、萨特我的答案:D9在柏拉图看来,谁是城邦中最高贵的人?A、手工业者B、艺术创造者C、哲人D、智者我的答案:C10西方文化的突出特征不包括:A、分化B、中和C、裂变D、冲突我的答案:B11中和精神与分析精神是中西文化一块鲜明的界碑。

辽宁省重点高中沈阳市郊联体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辽宁省重点高中沈阳市郊联体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辽宁省重点高中沈阳市郊联体2024—2025学年度上学期期中考试高三年级试题语文第I卷阅读题(共7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题。

材料一:94岁的艺术大师黄永玉上台给比自己小整整30岁的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颁奖。

“故宫很具体,走遍9000多座房屋,1200多座建筑,每天沿着宫墙走一圈,踩破20双布鞋。

”这是2018年12月15日“影响中国”2018年度人物荣誉盛典上的一幕。

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荣获年度文化人物。

2012年年初,故宫正处于低潮。

深陷失窃、会所、错字、拍卖、封口、瞒报、逃税等“十重门”。

58岁的单霁翔临危受命,被任命为故宫博物院新院长。

大家都很关心新官上任会有哪三把火,单霁翔却笑言:我一把火都没有,因为故宫古建筑群最怕火。

上任伊始,单霁翔穿着一双老布鞋,带着助理,绕着故宫走了一圈儿。

故宫的1200多座建筑,9371间房屋,凡是门都要推开看一看。

从位于神武门西边的院长办公室出门向西,沿故宫红墙逆时针行走一圈大约4公里。

自2012年年初担任故宫博物院院长至今的每个工作日,这样的例行巡查已经让单霁翔走坏了20多双布鞋。

大夏天,助理脖子上挎着相机,吭哧吭哧跟着跑,偷偷抱怨:“跟着我们院长,费鞋。

”故宫收藏着众多文物,鲜有人能够将其数得一清二楚,但单霁翔做到了。

他可以将文物数量精确到个位数:1862690件(套),这是2016年年底的数据。

(摘编自《故宫,你怎么变成这样了?》)材料二:对于几个世纪前的外国人来说,进入古老的东方帝国——中国的宫廷甚至面见皇帝,是一件相当不易的事情。

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一到中国,就将此作为自己最大的目标。

在中国生活了接近二十年后,他才终于得到机会,一睹紫禁城真容。

利玛窦在札记中记录,他们被召入一间大殿,“看上去足可容纳三万人,是一座壮丽的皇家建筑,大殿的另一端,有一个顶部高拱的房间,有五扇大门,通向皇帝的起居室。

理学视域下的“中和”新解———论程颐的中和思想

理学视域下的“中和”新解———论程颐的中和思想

理学视域下的“中和”新解———论程颐的中和思想◎张斯珉内容提要 程颐建构理学体系的过程具体表现为在儒家道统论的逻辑下,对传统的儒家典籍进行理学化诠释。

他对《中庸》之“中和”思想的疏解,就是这一过程的典型代表。

程颐将“中”分为“在中”“中之道”和“中者状性之体段”三个层次:“在中”指心体寂然不动时呈现的浑然无方向的状态;“中之道”凸显的是“已发之中”,即“和”的无过不及之意;“中者状性之体段”是指至善之性本自中道、无偏塞昏蔽的性状。

程颐基于心性论说明了“中”之三义的思想次第:心体未发时能够涵摄性体以构成其“浑然在中”的内在根据;心贯通于未发已发,因而可以由“发而中节”之和探寻性体的中道状态。

在工夫论上,他以“敬义夹持”为修养总则,要求未发时以恭敬的态度涵养心性统一体,保持“在中”状态;已发时加上格物穷理的集义工夫,获得判断是非的具体准则并落实之。

程颐对“中和”思想具有理学化色彩的诠释,使得《中庸》成为支撑其理学体系的关键文献,也为道学开辟了一条区别于汉唐儒学的经典诠释路径。

关键词 程颐 中和 未发已发 心性 敬义夹持〔中图分类号〕B24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X(2020)12-0009-08 作为“四书”之一的《中庸》是宋明理学极为看重的思想资源,其丰富的哲学内涵也赋予了理学家们多种可能的理解向度,这其中以针对首章的“中和”和“未发已发”的探讨最具代表性。

在对这两者的解说中,人们最熟悉的当属朱子的“中和新旧说”,但最先关注这一问题的却是程颐。

①伊川曾围绕中和与弟子吕大临和苏 反复置辩,朱子则认为自己正是受到程颐的启发才跳出了“心为已发,性为未发”的中和旧说,提出中和新说,进而接续了理学中和思想的正脉。

②可以说,伊川的中和说是程朱一系中和思想的逻辑起点,对于我们全面认识宋儒关于中和的讨论,准确把握宋代道学心性论和工夫论的发展脉络都有着重要意义。

遗憾的是,相比于对朱子中和说的充分讨论,学界对程颐的中和思想还缺乏系统考察。

2023届陕西省榆林市第十高级中学校高三下学期3月高考仿真模拟(一)语文试题(含答案)

2023届陕西省榆林市第十高级中学校高三下学期3月高考仿真模拟(一)语文试题(含答案)

2023届陕西省榆林市第十高级中学校高三下学期3月高考仿真模拟(一)语文试题(含答案)2023届陕西省榆林市第十中学高考仿真模拟语文试题(一)注意事项: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收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传统文化在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精神、意识形态和价值取向,产生了丰富的艺术门类和艺术成果,在此基础上.出现了大量的审美形态和审美范畴。

中国古代的审美形态与西方的审美形态相比,具有鲜明的差异,这是双方不同的现实生活基础、审美实践活动、思维模式、语言特征以及文化精神所决定的。

总的说来,中国古代的基本审美形态大致具有两个方面的特征:一方面,它们都具有综合性。

也就是说.中国古代的审美形态,大都是生命状态、社会实践和审美活动等各个层面的结合,无论是我们将要讨论的中和、气韵和意境,还是其他一些审美形态和审美范畴,比如气象、神采、风骨、兴趣、神韵等等,无不包含着上述各个层面的内容。

另一方面,它们相互之间都具有渗透性。

也就是说,中国古代的审美形态和审美范畴,既非常丰富,又高度统一,很难找出截然不同、毫无关联的两个概念;究其原因,在于它们都是共同的现实土壤和文化资源的产物,而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它们都饱合着中国所特有的朴素的静证法的思想核心。

中国古代审美形态的综合性和渗透性.并不意味着它们在漫长的历史中没有任何变化,而只是简单的重复和维积;实际上,中国古代的审美形态跟所有历史现象一样,有一个不断产生、发展和成熟的过程。

儒家“中和”哲学与茶道精神

儒家“中和”哲学与茶道精神

叶是 我 国古代重要 的商 品 , 也 是我 国古代对外 贸易的主要商
品之一 。茶 文化在我 国历史悠久 ,陆羽著有 《 茶经 》一书。 此书 ,是 中国乃 至世界现存最早 、最完 整 、最全面介绍茶 的 第一部专著 ,被誉 为 “ 茶 叶百科全 书” ;是一部关 于茶 叶生 产 的历史 、源流 、现状 、生产技术 以及 饮茶技艺 ,茶道原 理


茶 叶与茶 文化 起源
“ 茶”在 中国历史上具有非 常重要 的经济文化地位 。茶
人 与 自然和谐 统一 。通 过老 子 的道 家思 想 ,我们 可以看 出
“ 中和”哲 学与茶道精神相统一 的内在逻辑 ,即天人合 一。
“ 中和 ”是 中国儒家哲 学 的核 心思想 , 对 中 国茶 道产生着 深 刻 的影 响 。 求 心境之 清寂 、宁静 、明廉 、知耻在 静寂 的境界 中 , 饮水清见底之纯 洁茶 汤 ,方能体味温 良之奥妙 。敬乃对人尊 敬 ,对 己谨慎 ,敬 之态度应专诚一意 ,其显现于形表者为诚
己 的情绪 ,而是 指遇事不形于色 ,保持平 和的心态 。心态平 俭 德避难 ; “ 养气 ”,养浩然之 正气 ; “ 品味”啜苦咽甘 , 静 , 自然 不会 出现偏 斜 ,从 而达到 “ 中和 ”的境 界 。 《 论 转移 风气。本文综合 以上各家思想 ,提出中国的茶道精神是 语 》日 “ 过犹不及 ” ,意思是做事情要把握度 ,不偏不倚 , “ 清、敬 、怡、真、美”。 无 过无不及 。 《 易经 》日 “ 天行健 ,君子 以 自强不息 ;地势 三 、 “ 中和” 哲学 与茶 道精 神 的统一 坤 ,君子 以厚德 载物 ” ,意思是做人既要效 法天 ,做到 自强 “ 茶 ”为 大 自然 万物 之精华 ,茶 道精 神亦 为 自然 之精 不 息 ,苟 日新 ,日日新 ,又 日新 ;也要效法 地 ,注重品德修 神 ;哲 学是 最高 的生存 艺术 ,为人道精 神 。老子 在 《 道德 养 ,以厚德 载物。效法天地才能做到 “ 中和” 。 经 》中提出 “ 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 自然 ” ,主张

(97)乘风先生对《中和》篇:欲识“中和”先知“中”“和”的阐述

(97)乘风先生对《中和》篇:欲识“中和”先知“中”“和”的阐述

(97)乘风先生对《中和》篇:欲识“中和”先知“中”“和”的阐述乘风曾告知乘风命理论坛的易友们,10月份乘风将继续开展几期在线免费语音命理讲座,以前曾经开展过多期这样的讲座,如【乘风读《滴天髓》之“体用”篇第一讲】,【八字命理如何看婚期】等。

10月后,将继续分享乘风个人学习命理典籍《滴天髓》的认识和领悟,最近这次是准备分享《滴天髓阐微》的“中和”篇。

“中和”是命理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但是在很多命理典籍中,很少见到关于“中和”的直接定义,至于现代人的命理著作中,就更少提到了,即便有提到的,也往往与“衰旺”、“用神”联系在一起,而且非常笼统,缺乏深度。

乘风在研习命理的过程中,对于“中和”,也有相当长时间似懂非懂。

其实看八字不能不论衰旺,不过又不能太过重视衰旺,看八字不能眼里只有用神的。

8月份,乘风曾在乘风命理qq群中初论“中和”篇,但那时讲得过于简单,不够系统。

迟至近期,为讲好这个“中和”篇,为对得起网络讲座中前来分享的易友们,乘风特地对《滴天髓》的“中和”的概念进行过整理和分析。

现在先在博客中挂出讲义,以便有心听乘风命理讲座的朋友预习之用。

《滴天髓》之《中和》篇原文:十八、中和既识中和之正理,而于五行之妙,有全能焉。

原注:中而且和,子平之要法也:“有病方为贵,无伤不是奇”,举偏而言之也。

至于格中如去病,财禄两相宜,则又中和矣,到底中和,乃为至贵。

若当令之气数,或身弱而财官旺地,取富贵不必于中也;用神强,取富贵而不必于和也;偏其古怪,取富贵而不必于中且和也。

何也?以天下之财官,止有此数,而天下之人材,惟此时为最多,皆尚于奇巧也。

任氏曰:中和者,命中之正理也。

即得中和之正气,又何患名利之不遂耶?夫一世优游,无抑郁而畅遂者,少险阻而迪吉者,为人孝友而无骄谄者,居心耿介而不苟且者,得中和之正气也。

至若身弱而旺地取富贵,身旺而弱地取富贵者,必四柱有所缺陷,或财轻劫重,或官衰伤旺,或杀强制弱,或制强杀弱,此等虽不得中和之理,其气却亦纯正,为人恩怨分明,惟柱中所有缺陷,或运又违,因而妻子财禄,各有不足,如财轻劫重妻不足,制强杀弱子不足,官衰伤旺名不足,杀强制弱财不足,其人或志高傲物,虽贫无谄,后至岁运,补其不足,去其有余,乃得中和之理,定然起发于后,有第见富贵而生谄容,遇贫穷面作骄态者,必四柱偏气古怪,五行不得其正,故心事奸贪,作事侥幸也。

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天津专用)含解析

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天津专用)含解析

2024-2025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模拟卷(含解析)(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用2B铅笔在“考场号”和“座位号”栏相应位置填涂自己的考场号和座位号。

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测试范围:统编版选必上册第1-4单元。

5.难度系数:0.62。

6.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选择题共33分)评卷人得分一、(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当一种美,美得让我们()时,人就会意识到自身的局限。

“山阴道上,目不暇接”之时,我们不就能体验到渺小的()与有限的感官无福消受这天赐的过多福祉吗?读庄子,我们也往往被庄子拨弄得(),有时只好手之舞之,足之蹈之。

除此以外,我们还能用什么方式来表达内心的感动?这位“天仙方子”,他幻化无方,意出尘外,鬼话连篇,奇怪迭出。

他永远有着我们不懂的地方,山重水复,柳暗花明;他永远有着我们不曾涉及的境界,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造化钟神秀”,造化究竟是把何等的神秀聚焦在这个“槁项黄馘”的哲人身上啊!一部《庄子》,一言以蔽之,就是对人类的怜悯!庄子似因无情而坚强,实则因最多情而最脆弱!胡文英这样评价庄子:“庄子眼极冷,心肠极热。

眼冷,故是非不管;心肠热,故悲慨万端。

虽知无用,而未能忘情,到底是热肠挂住;虽不能忘情,而终不下手,到底是冷眼看穿。

”这是庄子自己的“哲学困境”。

此时的庄子,徘徊两端,在内心的矛盾中作团兽之斗。

初中化学实践课教学设计(3篇)

初中化学实践课教学设计(3篇)

第1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实验探究,使学生掌握酸碱中和反应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学会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并能够分析实验结果。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组实验,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动手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酸碱中和反应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

2. 难点: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实验器材(酸碱指示剂、酸碱溶液、烧杯、滴管、试管、试管架、镊子等)、实验药品(盐酸、氢氧化钠、酚酞指示剂等)。

2. 学生准备:实验报告本、实验记录表。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酸碱中和反应吗?请举例说明。

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酸碱中和反应是指酸和碱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化学反应。

(二)新课讲解1. 教师讲解酸碱中和反应的原理:酸和碱中的氢离子(H+)和氢氧根离子(OH-)结合生成水(H2O),剩余的阳离子和阴离子结合生成盐。

2. 教师讲解实验步骤:取一定量的酸溶液和碱溶液,加入酚酞指示剂,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

(三)分组实验1. 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发放实验器材和药品。

2.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1)取适量盐酸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分别倒入两个烧杯中。

(2)在两个烧杯中分别滴入几滴酚酞指示剂。

(3)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

3. 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结果。

(四)实验结果分析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1)观察到的现象:酚酞指示剂在酸溶液中呈无色,在碱溶液中呈红色。

(2)实验结论:酸和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

2. 教师总结:通过实验,我们验证了酸碱中和反应的原理,并学会了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

(五)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酸碱中和反应的基本原理、实验方法、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

中西文化论文参考文献范例

中西文化论文参考文献范例

中西文化论文参考文献一、中西文化论文期刊参考文献[1].关于"文化自觉"的一些自白.《学术研究》.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03年7期.费孝通.[2].被遗忘的先驱陈受颐及其18世纪中西文化接触史研究.《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5年2期.梁建东.[3].中西文化论争与现代政治文化哲学的凸显——兼论《新主义论》的现代政治文化价值.《山东社会科学》.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3年8期.韩爱叶.[4].从霍氏文化维度理论看中西文化行为的差异.《理论月刊》.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3年8期.姜艳.[5].近代中西文化与医学道路反思录.《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4年5期.张其成.[6].中西文化线性与环性特点的心理学探析.《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3年5期.赵广平.[7].中西文化在不确定性规避维度上的比较研究——基于中德两国的实证分析.《广西社会科学》.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2年10期.谢冬梅.范莉莉.[10].论中西文化的中和精神与分析精神及其现代价值.《江苏行政学院学报》.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2年4期.高旭东.二、中西文化论文参考文献学位论文类[1].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与中西文化融会研究.被引次数:1作者:陈厉.思想政治教育郑州大学2013(学位年度)[2].中西文化视域下的非言语交际.被引次数:6作者:徐德凯.专门史山东大学2008(学位年度)[3].中西文化禁忌语比较与分析.被引次数:2作者:张之光.汉语国际教育苏州大学2012(学位年度)[4].两种“不得己”之辩——清初中西文化的相遇.作者:杨虹帆.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上海师范大学2013(学位年度)[5].中西文化下的曹禺戏剧研究.作者:肖仲华.中国现当代文学新疆师范大学2014(学位年度)[6].人天之际的诗歌中西文化视阈下的徐志摩诗歌自然意象研究.作者:赵丹萍.中国现当代文学浙江大学2011(学位年度)[7].管窥中西文化的会通.被引次数:1作者:闫瑞卿.文艺学西北大学2010(学位年度)[8].从李安的“三部曲”看中西文化的冲突与融合.被引次数:1作者:王爽.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中南大学2011(学位年度)[9].论近世中西文化视域下中国饮食文化之新变.被引次数:3作者:徐焱.食品贸易与文化江南大学2008(学位年度)[10].从中西文化的视角论中国武术传播.作者:马宁EmmanuelDablemont.体育教育训练学中南大学2012(学位年度)三、相关中西文化论文外文参考文献[1]UseofNaClpreventsaggregationofrecombinantCOMPAngiopoietin1inCh inesehamsterovarycells.Ju,HKHwang,SJJeon,CJLee,GMYoon,SK《JournalofBiotechnology》,被EI收录EI.被SCI收录SCI.20092[2]UseofNaClpreventsaggregationofrecombinantCOMPAngiopoietin1inCh inesehamsterovarycells.Ju,HKHwang,SJJeon,CJLee,GMYoon,SK《JournalofBiotechnology》,被EI收录EI.被SCI收录SCI.20092[3]Howprehistorichumansuseplantresourcestoadapttoenvironmentalcha nge:AcasestudyinthewesternChineseLoessPlateauduringQijiaPeriod.ChengBangAnHuLiWeimiaoDongYufengChenYongtaoZhaoChaoShi《Theholocene》,被SCI收录SCI.20144[4]DetectionandquantificationofthehumanIgG4halfmolecule,HL,fromun purifiedcellculturesupernatants.Deng,LWylie,DTsao,YSLarkin,BVoloch,MLing,WLW 《BiotechnologyandAppliedBiochemistry》,被EI收录EI.被SCI收录SCI.2004part3[5]Climatechangeandculturalresponsearound4000calyrBPinthewesternp artofChineseLoessPlateau.AnCBTangLYBartonLChenFH《QuaternaryResearch:AnInterdisciplinaryJournal》,被EI收录EI.被SCI 收录SCI.20053[6]ATestOfClimate,Sun,AndCultureRelationshipsFromAn1810yearChines eCaveRecord. PingzhongZhangHaiChengPingzhongZhangLawrenceEdwardsFahuChenYongjinWan gXunlinYangJianLiuMingTanXianfengWangJinghuaLiuChunleiAnZhiboDaiJingZ houDezhongZhangJihongJiaLiyaJinKathleenRJohnsonXunlinYangJianLiuMingT anXianfengWangJinghuaLiuChunleiAnZhiboDaiJingZhouDezhongZhangJihongJi wrenceEdwardsFahuChenYongjinWang XunlinYangJianLiuMingTanXianfengWangJinghuaLiuChunleiAnZhiboDaiJingZh ouDezhongZhangJihongJiaLiyaJinKathleenR.JohnsonYongjinWang《Science》,被EI收录EI.被SCI收录SCI.20085903[7]INVESTIGATIONOFMICROBIALCOMMUNITYSTRUCTUREWITHCULTUREDEPENDENT ANDINDEPENDENTPCRDGGEMETHODSINWESTERNWESTLAKEOFHANGZHOU,CHINA. LinlinCaiQiaohongZhouFengHeLingweiKongShenghuaHuZhenbinWu 《Freseniusenvironmentalbulletin:FEB》,被SCI收录SCI.20126[8]TheEffectofWesternDietCultureonChineseDietCulture.LijunYang2014[9]DifferencesofphilosophyandculturebetweenChineseandWesternrefle ctedinconstruction.ZhiqingZhaoLiTao2014[10]SafetyCultureincommercialaviation:Differencesinperspectivebet weenChineseandWesternpilots.Liao,MengYuan《Safetyscience》,2015四、中西文化论文专著参考文献[1]由中西文化的比较看中美家庭教育差异.张颖,20132013北京城市发展与文化创新研讨会暨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文化与传播学院第二届本科学术论坛[2]中西文化的相遇与相容以神仙信仰为例.李显光,2012海峡两岸“中国文化与宗教大同暨五台山佛教文化”研讨会[3]融合中西文化共同构建现代医学模式.高资敏,2009第七届海峡两岸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研讨会[4]高等教育中的中西文化碰撞和融合——以我国近代教会大学为例.张燕,2007中国教育学会中青年理论工作者分会第十六届学术年会[5]中西文化拼合互补论.辜正坤,2007第五届海峡两岸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研讨会[6]立志做沟通中西文化的桥梁——简宛作品浅谈.刘红林,2007第二届世界华文文学论坛[7]中西文化耦合创新是现代企业走向世界的未来发展模式.王绍臣,2012中国未来研究会2012年学术年会[8]论诚信教育基于中西文化的比较研究.王瑛.田毅松,2006北京2006年青少年学生公民教育国际论坛[9]中西审查发展差异.陈晓云.郑锦.李佶,2013第四届中医药现代化国际科技大会[10]塑造纯粹立知观念基础上的科学理性精神.王天成,2011第三届中哲、西哲、马哲专家论坛。

浅谈中国古代文学的中和之美

浅谈中国古代文学的中和之美

浅谈中国古代文学的中和之美摘要:“中和”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精神内涵,同时也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创作指导思想。

中和思想源于儒家中庸的哲学思想,儒家把“中和”作为文学等艺术审美的理想和原则,它的中和观也对中国古代文学文学的产生、发展有巨大的影响。

本文着重以《诗经》和《论语》等儒家经典为例,从传统审美的角度来探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里的中和之美。

关键词:儒家文化;古代文学;中和之美一、概述:文学是社会的产物,也是作家在一定的思想指导下创作的产物。

文学反映社会生活,也反映作家的创作思想。

中国古代文学,可以说是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产生的,而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的主要思想是儒家思想,因此,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是巨大而深刻的,其中儒家思想的中和观尤为突出。

作为审美范畴的“中”,指内心情感的不偏不倚;“和”,是矛盾对立面和谐统一、相济相成、相反相成的外在表现的美的形态。

所谓“中和之美”,就是不偏不倚的内在质,外现为一个既不过分、又非不足的矛盾对立、和谐统一的美。

二、儒家“中和之美”思想“中和之美”的观点是儒家的核心观点,“中和”一体不可分。

“中和”一词,出于儒家经典《礼记•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喜怒哀乐之情尚未表现出来时,谓之为中;表现出来后又能顺应自然,符合节度,则称之为和。

中,是天下的根本;和,是天下人追求的最高理想。

若能达到不偏不倚,尽善尽美的中和之境,天地就会各得其所,万物也会生生不息。

“中”与“和”在这里成了宇宙的最高秩序与法则,因此把握住了“中和”,也就把握住了道。

“中和观”作为人格理想、社会理想的范式进入到审美领域,奠定了中国古代美学的基本形态—“中和之美”。

所谓中和之美是指符合无过无不及、适中原则的和谐美。

作为一种审美理想和普遍和谐观“,中和之美”以“中”为正确的审美方法,以“和”为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在一种动态平衡的“中和”状态中调节和指导着古代中国人的人生实践和艺术创造。

《以和为贵》考点梳理与精练(一)(解析版)

《以和为贵》考点梳理与精练(一)(解析版)

自古以来,“和”已经落实到中国人的生活中,成为中国人重要的信仰和思想观念,对中国人的影响非常大。

家庭内部有“家和万事兴”之说,人与人之间讲“和气致祥”,做生意讲“和气生财”,国家之间讲“和衷共济”。

作为炎黄子孙,我们应该继承并发扬“以和为贵”的精神品质,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对外来、对他人的侵略毫无原则地忍让。

如果受到外来的侵略,我们要奋起抗争,保护国家的和平和安宁。

“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以和为贵有关的名人故事】罗威饲犊汉代有个人叫罗威,邻居家的牛多次吃了他家的庄稼,他和邻居交涉,邻居不予理睬。

罗威并没有火冒三丈,而是想,问题的焦点在牛,就从牛身上去寻找解决矛盾的途径吧。

于是,每天天不亮他就起床去打青草,然后悄无声息地堆放在邻居家的牛圈前。

牛一闻到鲜嫩的青草,就大嚼特嚼起来,吃饱了就睡觉,再也不去吃庄稼了。

邻居每天起来,总看到牛圈前有一堆青草,颇感纳闷,经观察,知是罗威所为,顿觉愧疚,从此对牛严加看管。

“罗威饲犊”的故事也就传为美谈。

司马徽让猪司马徽 (人称水镜先生 ) 是东汉末年一位善于识拔人才的有名学者。

有一次,邻居走失了一头猪,因为司马家的猪和他走失的猪相似,就误认为是他家的。

司马徽并不争辩,说:“是你的你就拿去。

”邻居便毫不客气地把猪赶回家。

过了几天,邻人从别处找到了自己的猪,很惭愧地把误认的猪送还司马徽。

司马徽不但没责备他,反而说邻里间发生这类误会并不奇怪,还赞扬他懂道理、知错能改。

邻居听了十分感动。

杨翥(zhù)卖驴明朝礼部尚书杨翥居住在京城,喜欢骑驴代步。

他对驴子特别偏爱,每天上朝回家,他常常不顾家人的劝阻,亲自为驴子擦洗梳理,给驴子喂上等的饲料。

关驴子的房子就在他的住房旁边,半夜总要起床看一两次,生怕那宝贝驴子受什么委屈。

杨翥的邻居是一位老头,快六十岁了,竟然生了个儿子,老来得子,自然备加疼爱。

可是,这孩子有个毛病,一听到杨翥的驴子叫就哭个不停,搞得全家人都不得安宁。

中和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中和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中和思想及其现实意义《中和思想及其现实意义》论文A组“中和”问题是儒家哲学的重要范畴。

“中和”一词虽首见于《中庸》,但“中和”观念却由来已久。

从字面上看,“中和”由“中”与“和”两字合而为一。

何谓“中”?“中”作为一种道德范畴和哲学思想,始见于《尚书?盘庚》:“各设中于乃心”,《尚书?酒诰》中也有:“尔克永观省,作稽中德。

”这是“中”行之于德;《孟子?离娄下》赞美商汤“汤执中,立贤无方”,这是“中”行之于用人;《尚书》中的《立政》、《吕刑》记载的“中罚”、“中”则体现了“中”行之于刑。

故中即为恰到好处、符合一定标准、正确合理之义。

何谓“和”?“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经典概念,起源甚早。

关于“和”的含义,从字源的角度看,“和”有三种原始意义。

一义为声音相和,二义为稼禾成熟,三义为五味调和。

春秋末年齐国的晏婴用“相济”、“相承”的思想丰富了“和”的内涵,将“和”视为多种不同或相互对立的因素通过彼此之间的相泄相济、相反相成而达到的和谐统一状态。

孔子进一步将“和”的应用范围扩大到人际关系上,主张“和而不流”,“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体现了重和去同的价值取向。

“中和”观具有其基本特征,儒家“中和”观的特征涉及诸多方面。

其一:执两用中。

孔子总结舜的统治经验是“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中庸》第六章),提出了“两端”和“用中”这两个极为重要的范畴。

《论语?子罕》中记载:“吾有知乎哉?无知也。

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

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这里孔子阐明了自己在回答别人的提问时不单纯片面地看问题,而力求在分析综合后予以解答的思想。

这表明孔子已认识到宇宙中的任何事物都包含着相互对立的两个矛盾方面,在认识和处理各种矛盾时,应避免“攻乎异端,斯害也已”(《为政》),即反对做事走极端,只抓一点不计其余,这样必然带来危害,而应采取“允执厥中”、“执两用中”的方法,由此之过,济彼不及;以此之长,补彼之短,以求正确合理的“中”的状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回到课程中和精神与分析精神(二)
中和精神与分析精神(二)已完成在西方,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不是:1A、对峙B、对立C、转化D、合并我的答案:D
庄子使生命保持和谐稳定而长久的方法:
2A、中庸之道
B、相对主义
C、持中居正
D、执其两端
1 视频
2 章节测验目录
讨论笔记4
中西文化与文学的发展模式5 中和精神与分析精神
3.3
泛审美主义与泛科学主义(三)3.4 泛审美主义与泛科学主义(四)
3.5 泛审美主义与泛科学主义(五)3.6 泛审美主义与泛科学主义(六)
4.1
中西文化与文学的发展模式(一)4.2
中西文化与文学的发展模式(二)4.3
中西文化与文学的发展模式(三)4.4
中西文化与文学的发展模式(四)4.5 中西文化与文学的发展模式(五)
4.6 中西文化与文学的发展模式(六)
4.7
中西文化与文学的发展模式(七)5.1 中和精神与分析精神(一)
5.2 中和精神与分析精神(二)
5.3 中和精神与分析精神(三)
5.4 中和精神与分析精神(四)
5.5 中和精神与分析精神(五)
5.6 中和精神与分析精神(六)
5.7
中和精神与分析精神(七)
我的答案:B
3
以下对中国的阴阳概念说法错误的是?
A、它源于古代中国人民朴素的自然观。

B、它包含着一种对立统一的关系。

C、它渗透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

D、乾坤中“乾”为阴,“坤”为阳。

我的答案:D
4
“他人即地狱”这句话出自于?
A、尼采
B、萨特
C、马克思
D、叔本华
我的答案:B
5
以下对老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A、老子的思想介于儒家的中庸之道和庄子的相对主义之间。

B、老子的学说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C、老子的学说概念具有模糊性和灵活性。

D、以上说法都正确
我的答案:D
6
道教区别于世界其他宗教的一个特点是?
A、没有神
B、没有唯一的神
C、没有现世与来世
D、相信灵魂不灭
我的答案:C
7
老子的“中和”在于“变”,而“变”的核心由在于?
A、天地
B、法
C、自然
D、道
我的答案:D
8
西方的辩证法:
A、执着于对事物的认知
B、执着于保持整体的灵活性
C、追求矛盾、对立和冲突的消融
D、保持事物的平衡、稳定、长久不变
我的答案:A
9
儒家不推崇灵魂,但使用了什么概念来诉说人的精华?
9
儒家不推崇灵魂,但使用了什么概念来诉说人的精华?
A、理
B、命
C、法
D、心
我的答案:D
10
在道教当中,人与神是怎样的关系?
A、没有人也没有神
B、所有神都是人
C、人人皆可成神
D、人神殊途
我的答案:C
11
中国的中庸之道等同于西方的辩证法。

我的答案:×
12
中西最鲜明的文化差别在于“二元综合”与“二元对立”。

我的答案:√
13
西方文化中主客体之间总是一种对峙的状态。

我的答案:√
我的答案:√
14
老子所谓的“道”与“无”是相接近的。

我的答案:√
15
在基督教中,人与神有着不可逾越的鸿沟。

我的答案:√
16
老子的“变”的思想在本质上与儒家的“致中和”是一致的。

我的答案:×
17
西方的“二元状态”与中国的“二元状态”是不同的。

我的答案:√
18
中国的中庸之道与西方的辩证法是同一个概念的不同说法。

我的答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