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讲+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

合集下载

明清时期科技翻译的民族性研究

明清时期科技翻译的民族性研究

明清时期科技翻译的民族性研究作者:魏三军来源:《教育界·下旬》2013年第11期【摘要】翻译是一种深层的文化交流活动,明清时期是我国科技翻译的初始阶段,在受到本民族文化影响的情况下,科技翻译要达到清晰、准确、精炼的目的要注重语言民族性在翻译中的作用和影响,本文通过对明清时期科技翻译的探讨,对民族性在科技翻译中的应用进行研究。

【关键词】明清科技翻译民族性一、明清时期科技翻译的成就及影响1. 明清时期科技翻译的主要成就明清时期西方科学著作开始传入中国,此时基督教传教士作为第一批翻译者除了翻译宗教作品之外,也翻译了部分天文数理著作,利玛窦、汤若望、罗雅各、南怀仁共翻译了此时中国的120种西方科学书籍中的75部,利玛窦翻译的《乾坤体义》被誉为西学传入中国之始。

我国明清时期的一些科学家也加入了科技翻译者的队伍,如徐光启翻译的《几何学》《崇祯历书》分别是几何学、历法翻译中的重要译作;李之藻翻译的《天学初函》《堪舆万国全图》《算指》等都介绍了中国所无的科技。

此外,杨廷筠的《职方外纪》、王徵的《远西奇器说录最》、邓玉函的《泰西人身说概》、孙璋的《华拉字典》、杨之华的《堪舆格致》、孙华元的《西法神机》等都是此时科技翻译的主要成就。

这些出于科技启蒙、宗教启蒙的科技翻译先驱者为我国的科技翻译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为我国日后的科学技术发展和科技翻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尤其是诸多翻译大家所设立的科技翻译规则仍沿用至今。

2. 明清时期的翻译思想理论明清时期的科技翻译以基督传教士为先,此时的翻译者以科学技术作为吸引民众和统治者的工具,主要的翻译策略是实用为主,随着中国科学家加入科技翻译的领域,翻译者“西学通中学”的翻译思想开始出现,翻译者在翻译西方科技著作时以促进中国科技的发展为己任,目的是开启民智。

著名翻译家徐光启提出了“欲求超胜,必须会同;会同之前,先须翻译”的翻译思想,强调了翻译者开放兼容的文化态度和翻译思想。

此时的翻译者认识到西方科技的领先性,注重西方科技的引入,以形成中国的科学精神、发展中国科学技术,以徐光启、李之藻、杨廷筠为首的翻译者将翻译理论、翻译活动当中的爱国情怀融入翻译思想理论中,如魏源的“师夷长技以治夷”的翻译思想等,该时期的科技翻译带有很重的启蒙意味,具备着文化翻译的翻译思想理论。

明末清初科技翻译高潮对中国的影响

明末清初科技翻译高潮对中国的影响

236明末清初科技翻译高潮对中国的影响冯文婷 西南石油大学外国语学院摘要:明末清初时期被认为是我国翻译史上第一次科技翻译高潮。

这一时期的科技翻译高潮对当时的中国在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本文将明末清初科技翻译高潮的成因、特点、和这一时期的翻译著作做一个综述,由此推出这一时期的科技翻译高潮给当时中国带来的影响。

关键词:明末清初;科技翻译;成因;特点;影响由于受到唯心主义思想的禁锢,宋、元、明各代的知识分子在科学技术方面毫无作为,导致中国在科技方面逐渐落后于西方国家。

同时,天主教受到新教的冲击,派遣传教士到世界各地抢夺信徒,以弥补它在欧洲流失的信徒与权威。

这些耶稣会传教士在中国进行了一系列翻译著述活动,将部分西方的知识引入中国。

在这约200年的时间内,这些传教士翻译了西方人文科学、宗教及自然科学等著作437部。

这一举动使得中国人的视野、知识结构以及由此思想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得以开阔,使中国迎来了翻译史上的第二次翻译高潮。

一、明末清初翻译高潮形成的原因十六世纪中叶,明朝的封建社会由盛转衰,自北宋高潮之后,科技领域停滞不前,这时资本主义开始萌芽,一些知识分子开始反思传统文化,渴望了解外部世界。

而欧洲兴起的宗教改革夺去了天主教在欧洲的大部分地盘,因此开始向东方扩展势力。

西方传教士们为了传播宗教,努力钻研中国文化,在翻译的过程中采取文化适应策略,翻译方法灵活,以读者为中心。

思想文化方面,他们以西顺中,在不贬低中国文化的前提之下,让士大夫们吸取西方文化,强调中西文化的互补性和一致性,以确保中国人可以顺利的接受西方的思想和知识。

二、明末清初翻译高潮的特点明末清初的翻译具有目的性。

传教士到中国的目的是传播基督教,他们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服务这个最终目的。

而中国的学者们译书的目的除了自身渴望了解世界之外,主要在于想利用西方先进的技术和思想解决社会矛盾,推动社会发展。

明末清初的翻译具有局限性。

明末清初时期,闭关锁国导致社会对外来文化的接受度不高,大多数知识分子毫不重视科技的发展。

明末清初科技翻译

明末清初科技翻译

. 汤若望
汤若望(Adan Schall von Bell, 1591-1666)(插 入画像),德国人,1611年加入耶稣会,1619 年抵达澳门,1623年到达北京。
向中国介绍历法,协助制造火炮,并传入西方 光学知识。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担任钦天监监正的外国人 。
先后被加封为太常寺少卿、通议大夫、太仆寺 卿、太常寺卿、光禄大夫等。
利玛窦之墓(北京)
2.龙华民(Nicolaus Longobardi, 1559-1654),意 大利人,1575年来华传教。 1610年,担任中国的耶稣会会 长。在传教策略上与利玛窦有 摩擦。希望把更多时间花在传 教上,而不是给国人讲解西方 科技上。更青睐广大民众。对 属下非常严厉,且禁忌很多, 不允许教徒祭祀祖先和孔子。
1666年含冤死去。
6. 南怀仁
南怀仁(Berdinard Verbiest, 1623-1688) ,比利时人,1659年来华,1660年抵京 。
帮助修改天文历法。
7. 张诚(Jean Francois Gerbillon, 1654-1707) ,法国人,1687年来华。
1689年作为随员和翻译参加过中俄“尼布楚条 约”的谈判;
明末清初基督教徒来华传教活动(1)
明末清初基督教徒来华传教活动(2)
主要传教士在中国的主要活动
1.利玛窦 2.龙华民 3.旁迪我 4.邓玉涵 5.汤若望 6.南怀仁 7.张诚 8.白晋
1.利玛窦
利玛窦(Matteo Ricci, 1552-1610),意 大利人,中国耶稣会开创者。1571年成 为耶稣会士,1583年来华传教,入居肇 庆。
唐武宗灭佛毁寺(845)
唐武宗画像
第二个时期:元朝 元世祖忽必烈(1215~1294)画像

明清之际的科技翻译

明清之际的科技翻译
向东方发展 的高潮时期,同时也是东 西文化开始猛烈碰撞的 时期。明末清初也是中 西科技进入较大规模的 实质性接触和交往的新 时期。
第一阶段: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和“中学西传”活动
第二阶段:1601年利玛窦进入北京标志着明末清初来华耶稣
会士传教活动进入一个重要转折点。
耶稣会士译著的翻译特色
1.中西合璧,西述中译:表现为西方传教士亲自执笔著述;西士口授, 而华
人笔之;西士起稿而华人润色。
2. 顺达通畅,达意为主:徐光启重视西学文献中有利于“经世致用”的思
想内容,而不是它们的表现形式和文辞,简言之,“达意”而已.
3. 入乡随俗,会通超胜:利玛寇在《天主实义》里,他引用大量的儒家元
3.汤若望:日尔曼人。天启二年(1622)来华。代表作品:《浑天仪说》 五卷,《古今交食考》一卷,《西洋测日历》一卷,《学历小辩》一卷, 《远镜说》一卷,《历法西传》一卷,《西洋新法历书》五种二十六卷。
4.南怀仁:比利时人。顺治十六年(1659)来华。代表作品:《新制灵 台仪象志》十六卷,《测验纪略》二卷,《历法不得已辩》一卷,《坤 舆图说》二卷,《仪象图》二卷。
典, 试图证明“天主”和儒家的“老天爷”是同一个人,只是名字不同而已。
4. 风格多样,不乏佳作:徐光启译的《几何原本》被梁启超誉为“字字
精金美玉,为千古不朽之作”。
利玛窦的代表作就是与徐光启合作完成的《几何原本》
第三阶段:
1687年,五名法国 耶稣会士来华。标 志着明末清初耶稣 会在华传教的两百 余年这段历史进入 了一个重要转折点 或者分水岭。
“西学东渐”和“中学西传”出现的原因:
1.就世界背景而言 2.就科技现实需要而言 3.就朝廷的态度而言
国外代表人物及代表作品: 1.利玛窦:意大利人。万历十一年(1582)来华。代表作品:《几何原本》 六卷,《乾坤体义》二卷,《浑盖通宪图说》二卷,《圜容较义》一卷, 《同文指算》十一卷,《万国舆图》一卷,《测量法义》一卷等. 2.艾儒略:意大利人。万历三十八年(1610)来华。代表作品:《西学 凡》一卷,《几何要法》一卷,《职方外纪》六卷。

清朝末年的科技翻译

清朝末年的科技翻译

清朝末年的科技翻译[摘要]晚清(1840-1911)以来,随着中国外在环境的巨大变化,中国不可避免地被强行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沦为了半殖民地国家。

一批有志之士为图自强,谋复兴,积极投生于建立翻译学馆,翻译机构,成为了一批著名的翻译家。

他们积极译入西方先进的科技知识,为我国以后科技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关键词]科技翻译翻译学馆翻译机构翻译家清朝末期(1840-1911),以鸦片战争为标志,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闭关锁国的大门,大量的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民主政治思想和文学艺术传入中国。

同时,翻译事业极其繁荣,被称为中国历史上继东汉至唐宋的佛经翻译高潮和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高潮之后的第三个翻译繁荣期。

与前两个繁荣期相同,清朝最初的翻译也是为外交服务的。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创建了俄罗斯文馆,直隶内阁,旨在为政府培养俄文译员。

丧权辱国的天津条约签定后,由于其规定以后签署中外条约只准使用英文,不得使用中文,清朝官员又不懂外国文字,培养翻译人才成了燃眉之急。

清廷遂于1862年,沿俄罗斯文馆之例,创设京师同文馆,培养外交翻译人才。

于是,以同文馆为契机,一批忧国忧民的有志之士为图自强,谋复兴,积极推动翻译和传播国外先进科技资料。

在他们的推动下,各种翻译学馆、翻译机构相继出现,并迅速发展成为一股不可阻挡的翻译和传播外国先进科技资料的潮流。

一、翻译学馆首先,简单介绍成立最早的京师同文学馆等一批翻译学馆。

京师同文馆正式成立于1862年7月,开始仅设英文馆。

次年3月,相继添设法文馆,俄文馆。

1867年设算学馆,以后又添设许多科学技术课程。

1872年增设德文馆,1896年增设东文馆。

最后,学制规定为八年,学生头几年注重学习中文,外文,后几年逐渐研究科学并练习译文。

毕业生除参与外交活动担任外交官员外,也在电报局、制造局、船政局、军事学校等单位担任要职,另外一项重要活动就是译书,向国人传播外国先进科学。

1863年成立的上海广方言馆,招集生徒,专授自然科学、应用科学及外国语文,以期造就制造、船政、翻译、外务人才。

试论明末清初科技翻译的基本特征

试论明末清初科技翻译的基本特征

88 ・
见至尊 , 得到皇上首肯, 传教之 门, 由此 打开。为 了 使传教事业能够在 中国顺利 进行 ,“ 异质 ” “ 且 实
用” 的西方科 学技 术就成 了他 们 的主要 手段 之一 。 而 此时 的 中 国士大 夫 , 如徐 光 启 、 之 藻 、 廷 李 杨
烈烈地展开了, 但当时并未建立专门的、 完善的翻译 机构。12 年天文历算方面的专家 , 国传教士汤 62 德 若望抵华后与徐光启一起筹建 了我国早期的合作编

时期科技翻译的几个主要特征展开探讨。

基督教普遍主义东传 的结果。对上帝 的统一信仰、
普遍 救赎 思想 、 国统 治 等 教 义是 普 遍 主 义诉 求 的 天
主要 表 现 ”2。前 者 可 以 被视 作 直 接 原 因 , 后 者 _ ] 而

目的性
明末 清初 的科技 翻译 活动是 由中外人 士共 同参
试 论 明末 清初 科技 翻 译 的基 本 特 征
李 书仓
( 山东轻工业学院 ,山东 济南 2 0 5 ) 53 3
[ 摘要 ] 明末清初 时期 的科技翻译活动是 中西方首 次真 正意义上的对话 , 是一 次里程碑式的 事件 。从 翻译 活动本 身来看 , 次翻译具有几个基本特征 : 本 目的性 、 系统性 、 非 双向性和时代局 限性。 [ 关键词 ] 科技 ; 翻译 ; 明末 清初 ; 特征
ie e s o —y tma in s ,b - i cia i n i tt n o me . v n s ,n n s se t e s id r t l y a d l a i ft s c e o t mi o i
Ke o d :c- c ; rnl i ; a igadE r igD ns e ; etr yw r sS ieh t s t n L t M n n al Q n y at s f ue t a ao e y i a

明清时期的翻译

明清时期的翻译

Chapter Two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与晚清的翻译(西学东渐第一期)西学正义:西学:沈定平理解为科学、哲学和宗教。

熊月之指出:始称西学,继而称东西学,后又称新学,内容无所不包。

晚清《西学书目答问》作者称西书大致不外曰政、曰教、曰艺三类。

历史条件:明末清初,中国历史上出现第二次西学东渐浪潮,中国文化与西方异质文化再次接触,翻译作为沟通文化间交流的中枢发挥着重要作用。

这次翻译首先由科技方面,后来漫延到文学、哲学、经济学、社会学、伦理学、法学等领域,究其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从元朝以来,中国和西方国家一直有比较密切的外交活动,15-16世纪西方世界已经基本上经历了文艺复兴时期,并且进入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时期,科技领域出现了许多重大发现,如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与麦哲伦的环球航行;哥白尼的太阳中心学说;伽里略发明望远镜,英国科学家对人体血液循环的发现,等等,都远远超越中国;而此时中国封建文明经历唐宋时期的高峰时期,封建文明进入没落时期,再加上南宋以来新儒学长期排斥禁锢人们的思想,佛学过于虚幻,已经逐渐失去其优势,明朝中期王阳明的心学、东林学派追求的实学为人们冲破以往的思想禁锢和追求西学提供了良好的历史条件(朱维铮将明朝中期称为中国的中世纪。

),恰好此时西方传教士带来了西方的科技文明,西学在国内传播可谓迎合了当时的意识形态,封建士夫中的开明人士,如徐光启、李之藻等和西方传教士一起翻译西书,促成了中国翻译高潮;第二。

明朝中期,资本主义萌芽开始出现,科技方面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步,如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徐光启的《农政全书》、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徐霞客游记的撰写,提倡实验与切身实践,人们的科学方法开始变化;第三。

当时担任翻译任务的外国传教士都有很深的科学造诣。

他们为了完成自己的圣命,往往采取“调适与会通”(沈定平)策略,归化中国知识分子,寻求与中国士大夫阶级和统治阶级的合作,翻译中国急需的科技书籍,达到其传教目的。

第4讲中国翻译简史之明末清初科技翻译

第4讲中国翻译简史之明末清初科技翻译

The Society of Jesus
The Society of Jesus (Latin: Societas Iesu, S.J., SJ or SI) is a Christian male religious order of the Roman Catholic Church. The members are called Jesuits. The society is engaged in evangelization and apostolic ministry in 112 nations on six continents. Jesuits work in education (founding schools, colleges, universities and seminaries), intellectual research, and cultural pursuits. Jesuits also give retreats, minister in hospitals and parishes and promote social justice and ecumenical dialogue.
Abbreviation S.J., Jesuits MottoAd maiorem Dei gloriam Formation 27 September 1540 (1540-09-27) (472 years ago) Type Roman Catholic religious order Headquarters Church of the Gesù(Mother Church), General Curia (administration)LocationRome, Italy
利玛窦还第一个把四书五经译成拉丁文,开了将中国典籍 介绍到西方的先河。

第二讲 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

第二讲 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

Lecture 2Sci-tech Translation in the Late Ming Dynasty andthe Early Qing DynastyIn this period lasting more than one hundred years, the western missionaries, with the collaborated effort of the Chinese scholars, translated numerous books on natural sciences into Chinese, apart from Christian texts.The translation in this period was mainly sci-tech translation covering nearly every branch of natural sciences and was done through the collaboration of western Jesuits and Chinese elites. And this is the salient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ide of translation in this period.Renowned translators were: 代表人物:Matteo Ricci 利玛窦,Johann Adam Schall von Bell 汤若望,Ferdinand Verbiest (南怀仁), Jules Aleni 艾儒略etc. among the foreign Jesuit missionaries and Xu Guangqi 徐光启、Li Zhizao李之藻、Yang Tingjun杨庭筠、Li Tianjing 李天经etc. among the Chinese elites.利玛窦(Matteo Ricci,1552—1610)An Italian Jesuit, a sinologist and a translator. He came to China in 1582 and went out of his way to make friends with Chinese scholars and officials in order to convert them into Christians and gain a foothold in china. He arrayed striking clock, triple prism, armillary sphere(自鸣钟、三棱镜、浑天仪) and hung the map of the world in his abode to attract visitors.The world map shattered the Chinese’s die-hard belief that China was the center of the whole world.Later on, Xue Guangqi (徐光启) wrote 《山海舆地图经解》,interpreting the map in Chinese language, which became the first book on disseminating western scientific knowledge.On September 22, 1596 Matteo Ricci successfully forecasted a solar eclipse(日食)in China, and quickly became well-known.Matteo Ricci, working together with Xu Guangqi, translated the first six volumes of Euclid’s Elements (欧几里得《几何原本》前六卷)in 1607.He was also the first to translate some of the Four Books into Latin, being the first to introduce Chinese classics into the western world. &&The coming of Matteo Ricci kindled the enthusiasm of Chinese scholars to learn western knowledge. And from then on Chinese scholars became open-minded and developed an interest in learning from the western countries, which as a result touched off the ideological revolution of the Chinese people that lasted for more than one century.汤若望(Johann Adam Schall von Bell 1591-1666)A German, who came to Beijing in 1623. Following the example of Matteo Ricci, he displayed the scientific instruments in his abode to attract Chinese officials for a visit and made a list of the books and submitted it to the emperor.Shortly afterwards, he successfully predicted the lunar eclipse (月食)of the year and that of the following year.With the help of Li Zubai 李祖白, he wrote 《远镜说》, introducing in Chinese Galileo’s telescope, the latest invention in Europe then. The book was published in 1629, expounding in detail the principle, structure, function, and usage of the telescope, laying the foundation for thepromulgation of photology and the making of telescopes and exerting far and wide influence upon later generations. 成为传播光学和望远镜制造技术的奠基性著作,对后世有重要影响。

清末民初的科技翻译对现代科技翻译的启示

清末民初的科技翻译对现代科技翻译的启示

Vo l.32No .5May 2011第32卷第5期2011年5月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J o urnal of C hifeng University (S o c.S ci )关于清末民初在翻译史上的时间界定,大多学者都认定为从1840年鸦片战争至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这一段时期,持续时间约80年左右。

清末民初的西学翻译被称为我国翻译史上的第三大高潮,它与之前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高潮有着很多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对于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有很多学者都已经著书立说,研究成果也颇丰。

但对于清末民初时期的翻译研究相对较少。

这一时期的西学翻译可大致分为社科类、教科书类、文学小说类等几大类。

其中对于清末民初的科技翻译研究,尽管这一时期的翻译活动亮点颇多,研究价值颇高,但国内学者对其似乎有所忽视,对这一时期的翻译活动研究译论甚少,似乎已成为一个被人遗忘的角落。

一、清末民初科技翻译活动的背景及特点19世纪下半叶,为了富国强兵,晚清掀起了学习西方科技知识、翻译西方科技著作的热潮,在华蘅芳、徐涛、李善兰、赵元益和英格兰人傅兰雅等人的努力下,先后翻译出版了一批近代科技书籍。

华蘅芳是中坚人物,他先后参加译述和校审的书,有《防海新论》、《代数术》、《地学浅解》、《金石识别》等17种,比较系统地介绍了关于数学(包括代数、三角、指数微积分和概率等)、地质学、地文学等领域的知识。

傅兰雅出生于英格兰海德镇,在中国工作20多年,共有译著138种,涉及应用科学、陆海军事科学,也涉及历史等社会科学,对我国19世纪末科技的发展和社会改革,都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1]。

而20世纪初的科技翻译活动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科学教科书的翻译在新一代的国人中传播科学知识,不仅有助于实施大规模的科学教育,而且对中国的社会文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2.进化论的翻译使“天不变道亦不变”的陈腐观念受到极大冲击,进化的新观念得到广泛传播;3.逻辑学和科学实验方面的著作的译介,促成了方法论科学观在当时思想界的成熟发展和运用。

第4讲中国翻译简史之明末清初科技翻译分解

第4讲中国翻译简史之明末清初科技翻译分解

Jesuit activity in China


Conversely, the Jesuits were very active in transmitting Chinese knowledge and philosophy to Europe. Confucius's works were translated into European languages through the agency of Jesuit scholars stationed in China. (Which is why Kǒng Fūzǐ is known in the West under his Latinized name to this day.) Matteo Ricci started to report on the thoughts of Confucius, and father Prospero Intorcetta published the life and works of Confucius into Latin in 1687. It is thought that such works had considerable importance on European thinkers of the period, particularly among the Deists and other philosophical groups of the Enlightenment who were interested by the integration of the system of morality of Confucius into Catholicism.
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

浅谈明末清初科技翻译研究对MTI学生的启示

浅谈明末清初科技翻译研究对MTI学生的启示

浅谈明末清初科技翻译研究对MTI学生的启示明末清初,称得上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科学翻译机构,那么,明末清初科技翻译研究对MTI学生的启示是怎样的?ﻭ明末清初科技翻译是我国翻译史上的一大。

据统计,自1582年至1773年,共有352种西方著作翻译到我国,其文学类71种,数学类20种[1].在西学译著中,《坤舆万国全图》、《几何原本》、《同文算指》、《泰西水法》、《火攻挈要》、《远西奇器图说》等被邹振环选入《影响近代的一百种译作.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有以下特点:一、明末清初科技翻译是西方传教士和士大夫相结合的产物。

ﻭ受当时历史的影响,为了殖民地的扩张,传教士来到传教。

作为会士的首任会长,利玛窦了解到这种情况并发觉士大夫阶层在的地位和影响后,便开始学习经典巨著.1601年初他到朝拜神宗,贡品有报时钟、《万国图志》、天主经、西琴、珍珠镶嵌的十字架。

神宗及其称赞,给予他优厚待遇。

这样他建立起了教堂,开始与士大夫合作开始传教活动。

徐光启在论及《崇祯历书》编译工作的奏折中说:臣等借(西洋)诸臣之理与数,(西洋)诸臣又借臣等之言与笔,功力相倚,不可相无. 而从利玛窦记述自己与徐光启合译《几何原本》中的一段文字:徐太史先生来,太史既自精心,长于文笔,先生就功,命余口传,自以笔受焉。

我们可看出《几何原本》这样的科学著作由利玛窦口述,徐光启笔录而成。

除了上述的合译方式外还存在以下一些中外人士合译方式:《同文算指》、《圜容较义》:西海利玛窦授,浙西李之藻演;《浑盖通宪图说》:利玛窦口授,浙西李之藻振之演,漳南郑怀魁辂思订.ﻭ二、明末清初科技翻译不具备翻译的专业性,一所好的翻译机构应该具备专业的翻译人员,完善的翻译理论,广阔的翻译内容。

明末清初,称得上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科学翻译机构,在这里,徐光启和李子藻,李天经等人以及一些传教士共同编译了大量的西方天文学历书,图表。

但受當时历史的影响,首先就其翻译内容而言,虽然内容多,举凡天文、历算、地理、数学、医学、音乐、建筑,斑驳陆离,目不暇给[2]。

明末科技翻译(1)

明末科技翻译(1)

德国人,1623年来北京。汤若望到北京后,仿效当年
的利玛窦,将他从欧洲带来的数理天算书籍列好目录, 呈送朝廷。又将带来的科学仪器在住所内一一陈列, 请中国官员们前来参观。汤若望以他的数理天文学知 识得到朝廷官员们的赏识。
他到北京不久,就成功地预测了当年10月8日出现的
月食。后来他又准备地预测了第二年(1624)9月的月 食。他写了两篇关于日食的论文,印刷分赠给各官员 并送呈给朝廷。
撰译的《泰西人身说概》这部书,是在中国最早介绍西方生理
学、解剖学知识的书籍。
南怀仁为比利时人,1623年10月9日出生于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
1641年9月29日入耶稣会,1658年来华,是清初最有影响的来华传教 士之一,为近代西方科学知识在中国的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他是康 熙皇帝的科学启蒙老师,精通天文历法、擅长铸炮,是当时国家天文 台(钦天监)业务上的最高负责人,官至工部侍郎,正二品。1688年 1月28日南怀仁在北京逝世,享年66岁,卒谥勤敏。著有《康熙永年 历法》、《坤舆图说》、《西方要记》。
介绍了力学基础知识,包括重力、重量、重心、比重、浮力、材料强 度、单摆、自由落体运动等知识。同时还介绍了光的折射和色散方面 的知识。南怀仁在《新制灵台仪象志》中,介绍了机械方面的许多知 识。他的另一部未刊刻的著作《穷理学》也包含了关于简单机械的相 当丰富的知识。
在明末清初的翻译高潮中,中国译者中最著 名的有徐光启、李之藻、杨廷筠等。他们的 主要译著也是西方科技类著作。他们在中国 历史上的不朽功绩也是科学技术书籍的翻译 工作。
为了说明地图的概念,利玛窦在地图上注明地为圆
形、五大洲的名词等,标注欧洲有三十余国,对南 北美洲做了介绍,并以近代科学方法与仪器做实地 测量,画出中国北京等八个城市的经纬度。其中, 有关五大洲的观念、地圆学说、地带的分法都对中 国地理学有着重要的贡献。

明末清初的科技术语翻译策略探析

明末清初的科技术语翻译策略探析

明末清初的科技术语翻译策略探析作者:王菲来源:《青年文学家》2019年第29期摘 ;要:科技术语的翻译在科技英语翻译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是学术研究的出发点和基石。

本文以明末清初科技翻译大家徐光启的译作《几何原本》和李之藻的《明理探》中出现的重要术语为依据,探索明末清初时期的科技术语翻译的方法和技巧,以期对当代英语科技术语翻译有所助益。

关键词:科技术语翻译;翻译策略;影响作者简介:王菲,河海大学外国语学院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中图分類号]:H0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29--021、引言我国历史上第二次翻译高潮以科技翻译为特色,始于明末。

这一时期的科技翻译对当时的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产生了尤为重要的影响。

明代科学引进先驱者徐光启曾曰:“欲求超胜,必须会通; 会通之前,先须翻译”。

这句话点出了学习西方文化的循序渐进三阶段,即“翻译、会通、超胜”,可见翻译作为科学引进的第一步的重要性。

这时期的翻译力量主要来源于西方耶稣会传教士、从事科学研究的中国士大夫,二者相互交流与合作,为我国科技翻译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

这一时期的著名代表人物有,被誉为“科学译祖”的徐光启,“中华才士”的李之藻,意大利人利马窦、葡萄牙人傅泛际等,留下了许多为后人所称颂的佳作。

梁启超有言:“明末有一场大公案,为中国学术史上应该大笔特书者,曰欧洲历算学之输入。

”这儿的“欧洲历算学之输入”就是指的是由利玛窦与徐光启合译的《几何原本》,它的问世拉开了我国科技翻译的序幕。

葡萄牙传教士傅泛际和李之藻合译的《名理探》被公认为整个中国近代“西学”的奠基之作,它是对整个西方学术体系的介绍,其重要性也是不言而喻的。

在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合作过程中,往往会出现新事物、新概念、新技术,这时,术语的语际翻译就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就是以明末清初的代表译作《几何原本》《名理探》中出现的术语为实例,探讨明末清初时期翻译家们如何对当时的科学术语进行译介,以期为今后的科学术语发展作出贡献。

第八讲:明末清初科技翻译

第八讲:明末清初科技翻译
忠贤。徐光启官复 原职,八月,充日讲官,经筵讲官,为天子师。 1629年,他又升为礼部左侍郎,1630年升礼部 尚书,已是朝廷重臣。 • 1629年9月,主持修历。1631年起,分五次进 呈所编译的图书著作。1632年6月,徐光启以 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入阁,参予机要。11月, 加太子太保。1633年8月,再加徐光启太子太 保、文渊阁大学士兼礼部尚书。11月7日逝世。 • 徐光启在天文力学、数学、农学和军事等方面 都有杰出的成就。
• 1607年与利玛窦同译《浑盖通宪图说》2卷, 1608年译成《圜容较义》1卷、与利玛窦再 同译《同文算指》11卷。 1621—1627年与 葡萄牙人傅汛际合译亚里斯多德名著《寰 有铨》6卷、《名理探》10卷。《名理探》 为逻辑学在我国最初之译本。此外尚有译 著《经天盖》、《简平仪说》(熊三拔著)、 《坤舆万国全图》、《天文初函》等10余 部
三、明清之际翻译高潮之消亡
• 利玛窦规矩与敬天、祭祖、祀孔
• 礼仪之争 /qsyj/ztyj/zwgx/2 005-01-25/25371.shtml • 康熙的批复与罗马教皇的态度 • 信票 • 雍正禁教
四、明清之际的科技翻译的评价
• 1.从传教士而言:目的是传教,客观上则成为 中西文化交流的中间人。他们毕竟与鸦片战争 后的传教士不同。他们传教是基于对天主教的 虔诚,并非自觉地服务于殖民主义侵略。很多 人以中国为第二故乡。 • 2.中国的皇帝、士大夫的协助通融。士大夫帮 助传教士学中文、润色译文。 • 3.中国学者自身对西方科技的学习。 • 梁启超之评价。科技对八股取士具有很大的纠 正作用。
• 徐光启在天津购地,种植水稻、药材、花 卉,从事农事实验,为农政全书写提纲。 • 1618年,北方后金叛乱军队袭击边关,徐 光启于病中受任治军。到1621年的三年多 时间里,徐光启从事选兵、练兵的工作。 • 1619年,徐光启以詹事府少詹事兼河南道 监察御史的新官衔督练新军。1621年3月回 家养病。6月辽东兵败,只得再奉诏带兵, 但是12月又被排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朝代 时间 传明教士末清初基督教徒来华传教事活件 动(1) 1551 沙勿略(西 抵广东上川岛,次年死在岛上 ) 范礼安 选择有学识的传教士,先训练学北京话,希望得到官员支持
明末
1580 1583 1585 1597 1599 1601 1606 1612 1613 1622 1624 1629
罗明坚(意 )
龙华民画像
3. 庞迪我(D. de Pantoja, 1571-1618), 西班牙人,1600年赴京向皇帝朝贡物品 。
是向我国介绍西方天文历法知识的先驱
第一个将欧洲的实勘精神以及用经纬度 测绘地图的科学方法引进我国
4. 邓玉涵(Jean Terrenz, 1576-1630), 瑞士人,欧洲著名学者,伽利略的好友 。1629年来华,向中国介绍历法,首次 把西方机械力学传入中国,并传入欧洲 生理解剖学知识。
著有《中国皇帝的历史画像》(1697) 。
明末清初来华的传教士中,共有70多人,翻译 各类著作300多种,其中有关科学的译著约120 种,其中75部为利玛窦、汤若望、罗雅各和南 怀仁四人所译。主要内容:
1689-1690年为康熙讲授几何测量、天文历法 、解剖学和哲学等;
1700年任法国在华耶稣会会长;
著有《北巡纪行》(1735);
编著过《满文词典》(4卷)。
8. 白晋(Joachim Bouvet, 1656-1730)( 插入画像),法国人,1687年来华。
1689-1690年为康熙讲授几何测量、天 文历法、解剖学和哲学等。
利玛窦(意 )
孟三德(葡 )
郭居静(瑞 )
庞迪我(西 )
利玛窦(意 )
熊三拔(意 )
汤若望(德 )
艾儒略(意 )
费乐德(西 )
伏若望(葡 )
瞿西满(葡
向两广总督行贿,在肇庆建立教堂。(Michael Ruggieri) 来华传教(罗明坚带来,居于肇庆) 来华传教 来华传教 来华传教 北京觐见皇帝,在士大夫中建立良好声誉和关系 来华传教 来华传教 来华传教(泉州) 来华传教 来华传教 来华传教
第04讲+明末清初的科技翻 译
基督教大规模传入中国的四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唐朝,时 称“景教”(即聂思脱里 派<Nestorianism>,5世 纪君士坦丁大主教 Nestorius创立)。
(右图为Nestorius 雕像 )
唐太宗贞观年间,大秦国大德曰阿罗本 者,来长安,
帝使宰臣房公玄龄总仗西郊,宾迎入内 ,翻经书殿,问道禁闱。深知正真,特 令传授。……高宗大帝克恭缵祖,润色 真宗。而于诸州各置景寺,仍崇阿罗本 为镇国大法祖。法流十道,国富元体。 寺满百城,家殷景福。 (《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
1666年含冤死去。
6. 南怀仁
南怀仁(Berdinard Verbiest, 1623-1688) ,比利时人,1659年来华,1660年抵京 。
帮助修改天文历法。
7. 张诚(Jean Francois Gerbillon, 1654-1707) ,法国人,1687年来华。
1689年作为随员和翻译参加过中俄“尼布楚条 约”的谈判;
明末清初(16世纪末-18世纪),约延 续200年。
耶稣会 (Society of Jesus)是天主教修会 之一,西班牙文为Campa a de Jesù,意思 是“耶稣连队”。
1534年伊纳爵·罗耀拉(St. Ignatius of Loyola )在巴黎创建;1540年经教皇保罗三世正式 批准。
5. 汤若望
汤若望(Adan Schall von Bell, 1591-1666)(插 入画像),德国人,1611年加入耶稣会,1619 年抵达澳门,1623年到达北京。
向中国介绍历法,协助制造火炮,并传入西方 光学知识。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担任钦天监监正的外国人 。
先后被加封为太常寺少卿、通议大夫、太仆寺 卿、太常寺卿、光禄大夫等。
首创了中西合作译介西方科技文献的历史;
第一个把四书译成拉丁文,将中国典籍介绍到 西方去;
第一个采用拉丁字母为汉语注音,并与罗明坚 合作编写了第一部《葡华字典》。
1610年,利玛窦在北京去世。
利玛窦之墓(北京)
2.龙华民(Nicolaus Longobardi, 1559-1654),意 大利人,1575年来华传教。 1610年,担任中国的耶稣会会 长。在传教策略上与利玛窦有 摩擦。希望把更多时间花在传 教上,而不是给国人讲解西方 科技上。更青睐广大民众。对 属下非常严厉,且禁忌很多, 不允许教徒祭祀祖先和孔子。
1.利玛窦 2.龙华民 3.旁迪我 4.邓玉涵 5.汤若望 6.南怀仁 7.张诚 8.白晋
1.利玛窦
利玛窦(Matteo Ricci, 1552-1610),意 大利人,中国耶稣会开创者。1571年成 为耶稣会士,1583年来华传教,入居肇 庆。
利玛窦制订了一整套“调和策略”: 1)结交中国士大夫和中国朝廷; 2)传播西方科学技术和其它人文科学; 3)遵行儒家习俗,尤其赞同中国教徒实
明末清初基督教徒来华传教活动(2)
朝代 清初
时间
传教士
事件
1659 1670 1688
1719 1727 1807
Hale Waihona Puke 南怀仁来华传教利安定(西) 来华传教
白晋、洪若瀚(法 来华传教
) Capuchin神父 东正教徒(俄) 马礼逊(英)
定居拉萨 来华传教 第一位新教传教士来华传教
主要传教士在中国的主要活动
唐武宗灭佛毁寺(845)
唐武宗画像
第二个时期:元朝 元世祖忽必烈(1215~1294)画像
第三个时期:明末清初
传入的是罗马天主教。
第四个时期:近代
传入的既有天主教(旧教),又有耶稣 教(新教)。
最早来华传教的是马礼逊(Robert Morrison) ——1807来中国。
第三次基督教传入
行祭祖祭孔礼仪。
1)在住所陈列出自鸣钟、三棱镜、浑天仪;
2)穿僧服,广交朋友,介绍西方科技知识, 发展耶稣会教徒;
3)与中国官员和文人交往;
4)1592年起改穿儒装,引用儒家思想论证基 督教义;
5)1601年觐见皇帝,给皇帝进贡西方“宝物 ”;
6)与士大夫译介西方科技文献。
穿着中国服饰的耶稣会在华传教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