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虚词整理

合集下载

常见的18个文言文虚词解释及例句分析 初中文言文虚词及例句

常见的18个文言文虚词解释及例句分析 初中文言文虚词及例句

常见的18个文言文虚词解释及例句分析初中文言文虚词及例句18个文言文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1、而(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 又" 。

2.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 并且" 或" 而且" 。

3.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 就"" 接着" ,或不译。

4.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 但是"" 却" 。

5.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 如果"" 假如" 。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7.表示因果关系,8.表示目的关系,(二)通" 尔" ,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 你的" ;偶尔也作主语,译为" 你" 。

(三)通" 如" :好像,如同。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 罢了" 。

【而后】才,方才。

【而况】即" 何况" ,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既而】不久,一会儿。

2、何(一)用作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 哉"" 也" ,可译为" 为什么"" 什么原因" 。

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 哪里"" 什么" 。

译时," 何" 要后置。

3.作定语,可译为" 什么"" 哪" 。

(二)用作疑问副词。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 为什么"" 怎么" 。

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 怎么"" 多么"" 怎么这样" 。

精心整理文言文18个虚词

精心整理文言文18个虚词

中考18虚词整理1、之(1)代词:①代人、事、物。

例句:长跪而谢之、亲戚畔之、呼尓而与之、肉食者谋之、学而时习之、委而去之②指示代词,这:例句: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曾不能损魁父之丘(2)助词:①结构助词,的。

例句: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咨臣以当世之事、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行道之人弗受②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例句:宋何罪之有、何陋之有莲之爱③调节音节,不译。

例: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怅恨久之、公将鼓之望之蔚然而深秀者④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例句: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臣以王吏之攻宋、吾妻之美我者⑤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

例句:马之千里者(3)动词:到,往,去。

例:辍耕之垄上、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送杜少府之任蜀州2、以(1)介词:①用、把、拿。

例句:因以为号焉、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以大易小、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以君为长者、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必以分人②按照、依照。

例句:策之不以其道、虽不能察,必以情③凭借、依靠。

例句: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固国不以山溪之险以天下这所顺可以一战何以战(2)连词:①表目的,来,用来。

例句:属予作文以记之、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则责……等之慢,以彰其咎、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以光先帝遗德以乐其志②表结果,以致于。

例句: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以伤先帝之明③因为。

例句:不以千里称也、以其境过清、不以物喜,不以已悲、扶苏以数谏故、徒以有先生也(3)动词,认为。

例句:臣以王吏之攻宋也、皆以美于徐公(4)通“已”,已经。

例句:固以怪之矣3、于(1)介词:①到。

例句:安陵君因使唐睢使于秦、还于旧都、三顾臣于草庐之中、簊畚运于渤海之尾②在。

例句:骈死于槽枥之间、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躬耕于南阳、不求闻达于诸候③从。

例句: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舜发于畎亩之中④对,向。

例句: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欲有求于我也、万钟于我何加焉告之于帝⑤比。

初中最全文言文虚词用法 例句含翻译

初中最全文言文虚词用法 例句含翻译

文言文常用虚词1.之(一)代词1.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

代人多为第三人称,译作“他(她)(他们)”、“它(它们)”。

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鲁庄公和曹刿同乘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

《曹刿论战》)②陈胜佐之,并杀两尉。

(陈胜帮助他一同杀死了两个军官。

《陈涉世家》)③肉食者谋之。

(当权者会谋划这件事的。

《曹刿论战》)2. 有时也作第一人称,译为“我”。

①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

(假如太尉认为我是个可教之才而不吝赐教,那就是我的福气了。

《上枢密韩太尉书》)(二)助词1.结构助词,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我曾探求过古时仁人的心境。

《岳阳楼记》)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要根据实情去处理。

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2.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①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医生喜欢给没病(的人)治病,把(治好“病”)作为(自己的)功劳。

《扁鹊见蔡桓公》)②于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淤泥中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

《爱莲说》)③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我认为大王手下的官吏攻打宋国,是和这种做法一样。

《公输》)3.音节助词。

用来调整音节,无义,一般不翻译。

①公将鼓之(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论战》)②久之,目似瞑,意暇甚(过了很久,狼好像闭上了眼,神情十分悠闲《狼》)③怅恨久之(因失望而叹息了许久《陈涉世家》)4.结构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

①何陋之有(这有什么简陋呢《陋室铭》)②宋何罪之有(宋国有什么罪呢《公输》)③而城居者未知之也。

(但住在城里的人不知道罢了《满井游记》)5.结构助词,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在朝廷里做高官就应当心系百姓;处在僻远的江湖间也不能忘记关注国家安危。

《岳阳楼记》)②北顾黄河之奔流。

(《上枢密韩太尉书》)(三)作动词,可译为“到”、“往”。

初中文言文虚词归纳整理

初中文言文虚词归纳整理

初中文言文虚词归纳整理虚词是指在文章中,没有实际含义但是起到将句子连贯、语义完整的词语。

常见的虚词有很多种类,包括了副词、介词、连词、助词以及叹词等等。

下面就对于初中文言文中的虚词进行归纳整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写作技巧,说出更优美流畅的中文。

一、副词副词主要表示一些状态、动作的程度,或者引导出一些状语,常常出现在句子的前面或者后面。

比如:“清辞丽曲,余悦其中。

”这句话中的“余悦其中”,其中的“余”就是一个副词,用来修饰后面的动词“悦”。

二、介词介词主要用来表示名词或者代词与其他词语之间的关系,说明它们在时间、方位、目的等方面的位置。

比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这句话中的“之”就是一个介词,用来连接前面的名词“鸿鹄”,表示两者之间的关系。

三、连词连词主要有并列连词和从属连词两种。

并列连词用来连接两个独立的部分,而从属连词用来连接一个从句与主句之间的关系。

比如:“曰春者,天之始也。

”这句话中的“也”就是一个并列连词,用来将前面的句子与后面的句子连接起来。

四、助词助词主要用来支持前面的词语,比如用来表示主语、宾语、状语、谓语等等。

比如:“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这句话中的“而”就是一个助词,用来连接前后两个句子。

五、叹词叹词主要用来表达一些情感,比如惊讶、赞叹等等。

在文言文中,常常用来表达感叹之情。

比如:“哀哉,壮士殁!”这句话中的“哀哉”就是一个叹词,用来表示哀痛之情。

总之,以上就是初中文言文中常用的虚词的整理和归纳。

在写作过程中,如果能够熟练地运用这些虚词,就能够更好地表达出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初中文言文常用虚词归纳

初中文言文常用虚词归纳

初中文言文常用虚词归纳在初中阶段的文言文学习中,虚词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掌握常见虚词的用法,对于理解文言文的意思、读懂古人的思想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下面我们就来归纳一下初中文言文中常用的虚词。

一、之“之”字在文言文中用法多样。

1、作代词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例如“执策而临之”(《马说》)中的“之”,代指千里马。

指示代词,相当于“这”“此”。

如“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桃花源记》)中的“之”,意思是“这”。

2、作助词结构助词,“的”。

像“忘路之远近”(《桃花源记》)。

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

比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宾语前置的标志。

“何陋之有?”(《陋室铭》)正常语序应为“有何陋”,“之”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定语后置的标志。

“马之千里者”(《马说》),正常语序应为“千里之马者”。

3、作动词到,往。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之”就是“到”的意思。

二、而“而”字的用法也比较复杂。

1、表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如“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峨冠”和“多髯”是并列的描述。

2、表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例如“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醉翁亭记》),“年又最高”比“饮少辄醉”程度更深。

3、表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温故而知新”(《论语》),“温故”之后接着“知新”。

4、表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像“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马说》),前后意思形成转折。

5、表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相当于“地”“着”,有时不译。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笑”修饰“止”的状态。

三、其“其”字常见的用法有:1、作代词代人、代物、代事。

例如“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狼》),“其”代指狼。

指示代词,“那”“那个”“那些”“其中的”。

“其一犬坐于前”(《狼》),“其”指两只狼中的一只。

2、作副词加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

初中文言文常考虚词用法总结

初中文言文常考虚词用法总结

初中语文文言文虚词整理初中语文常见虚词一览表(一)常用虚词用法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词或作用例句代词1 、代人、代事、代物。

代人多是第三人称。

他(们)、她(们)、它(们)公与之乘。

(《曹刿论战》)事无大小,悉以咨之。

(《出师表》)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桃花源记》)谨食之,时而献焉。

(《捕蛇者说》)2 、代第一人称的。

我君将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说》)3 、指示代词,表近指。

这(这件事)属予作文以记之。

(《岳阳楼记》)助词1 、结构助词:定语前置的标志。

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

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咨臣以当世之事。

(《出师表》)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之2 、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不译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

(《捕蛇者说》)3 、结构助词:宾语提前的标志。

不译何陋之有?(《爱莲说》)4 、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不译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岳阳楼记》)5 、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

无义,译时应省去。

公将鼓之。

(《曹刿论战》)期年之后。

(《邹忌讽齐王纳谏》)数月之后。

(《邹忌讽齐王纳谏》)怅恨久之。

(《陈涉世家》)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狼》)动词到、往、到……去辍耕之垄上。

(《陈涉世家》)至之市,而忘操之。

(《郑人买履》)其代词1 、第三人称代词。

可代人、代事物,用在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

他的、它的(包括复数)其必曰“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乎。

(《岳阳楼记》)竭其庐之入。

(《捕蛇者说》)其妻献疑曰……(《愚公移山》)而置之其座。

(《古代寓言二则》)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岳阳楼记》)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狼》)2 、第三人称代词。

一般他、它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

初中文言文虚词整理(完美版)

初中文言文虚词整理(完美版)

之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的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取消句子独立性心之所向孔子云:何陋之有?宾语前置项为之强代词水陆草木之花的鞭数十,驱之别院代词花之隐逸者也/花之富贵者也/花之君子者也的物外之趣的能以径寸之木的昂首观之代词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代词使之冲烟而飞鸣代词左臂挂念珠倚之代词观之,兴正浓代词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代词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代词石青糁之代词知之为知之代词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代词诲汝知之乎代词祇辱于奴隶人之手的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代词马之千里者定语后置妇拍而呜之骈死于槽枥之间的撤屏视之代词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的厅事之东北角的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代词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的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无意义复投之执策而临之代词久之无意义春冬之时的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代词如鸣珮环,心乐之代词两狼之并驱如故无意义乃记之而去代词又数刀毙之代词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取消句子独立性禽兽之变诈几何哉的至之市到......去每假借于藏书之家的录毕,走送之代词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的无鲜肥滋味之享的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的弗之怠代词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的当余之从师也,不译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的盖余之勤且艰若此的而学而时习之然后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却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但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顺接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并人不知而不愠却而计其长曾不盈寸可温故而知新顺接启窗而观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乃记之而去顺妇拍而呜之顺接潭西南而望顺后狼止而前狼又至转折隶而从者而顷刻两毙可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而两狼之并驱如故但是足肤皲裂而不知却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顺接久而乃和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但是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却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顺接执策而临之顺接以徐喷以烟用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可以为师矣屠惧,投以骨以为妙绝认为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屠暴起,以刀劈狼首用能以径寸之木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用来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如可以调素琴(可)以策之不以其道按以至鸟兽、木石以(至)计日以还连不以千里称也拿俯身倾耳以请连无从致书以观连词;来以衾拥覆,久而乃和用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因为/把全石以为底把不敢出一言以复来以其境过清因以中有足乐者因为卷石底以出顺接为项为之强因为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当作为人谋而不忠乎可以为师矣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仁以为己任以为妙绝认为愿为市鞍马中轩敞者为舱是为宫室、器皿、人物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雕刻为人五/为窗八于余常于土墙凹凸处在又留蚊于素帐中每假借于藏书之家向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祇辱于奴隶人之手在其一犬坐于前骈死于槽枥之间乃屠乃奔倚其下于是乃悟前狼假寐久而乃和才乃记之而去之1.代词:⑴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初中语文文言文虚词总结

初中语文文言文虚词总结

初中语文文言文虚词总结虚词是语言中的一类词语,它们在句子中没有独立的意义,主要起到一些语法和语用的作用。

在初中阶段的语文学习中,学生需要掌握和运用一定数量的虚词,因此对虚词进行总结和归纳是十分必要的。

下面是关于初中语文文言文中常见的虚词的总结,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虚词。

一、副词1. 了:表示动作或状态的完成、结束。

如:已经完了。

2. 得:表示程度。

如:跑得快。

3. 地:表示方式、程度。

如:高兴地笑。

4. 处:表示情况、状态。

如:悲痛之处。

5. 却:表示转折、让步。

如:困难重重,他却决心不放弃。

6. 还:表示退还、回复,也可表示让步。

如:还我钱!二、介词1. 于:表示处所、时间、关系等,相当于“在”。

如:于乎!2. 乎:表示疑问、反问。

如:何乎?3. 之:表示处所、时间、关系等。

如:书之密乎?4. 以:表示手段、依据等。

如:以道德约束自己。

5. 在:表示处所、时间等。

如:在官位上人才得以表现。

6. 为:表示目的、原因等。

如:为学而来。

7. 自:表示动作的起始点、来源等。

如:自杀。

8. 为:表示动作的对象、目标等。

如:为人民服务。

9. 以:表示手段、理由等。

如:以观后效。

三、连词1. 而:表示并列关系、转折关系等。

如:假借而已。

2. 乃:表示原因、结果等。

如:巧为乃工。

3. 无:表示否定。

如:无效。

4. 使:表示目的、结果等。

如:使之成为现实。

四、助词1. 也:表示转折、让步。

如:虽然如此,也要坚持。

2. 之:表示动作的主体、客体等。

如:天地之间。

3. 乎:表示疑问、反问等。

如:哪乎?4. 辞:表示离开。

如:辞世。

5. 焉:表示状态、动作等。

如:副篇罗裳,焉得哉?6. 所:表示所受的动作影响。

如:所知若何?7. 以:表示手段、理由等。

如:以观后效。

五、语气词1. 呜呼:表示惊叹、悲伤等。

如:呜呼哀哉!2. 咄:表示怒斥、责备。

如:咄咄逼人。

六、其他1. 嗟:表示叹息、感叹。

如:嗟乎!吾心也。

2. 且:表示又、还要。

(完整版)初中实词虚词

(完整版)初中实词虚词

初中文言文实词虚词汇编(180个文言实词)180个文言实词1.安:1、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 2、养(衣食所安)2. 卑:1、低下(非天质之卑) 2、身份低微(先帝不以臣卑鄙)3. 备: 1、周全、详尽。

(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 2、具备。

(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口技》) 3、准备。

(犹得备晨炊《石壕吏》)4. 被:1、影响(被于来世) 2、同“披”,穿(皆被绮绣)5. 鄙:1、边境(蜀之鄙有二僧《为学》) 2、鄙陋、目光短浅(肉食者鄙《曹刿论战》) 3、出身鄙野(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6. 毕:1、尽(毕力平险《愚公移山》) 2、全部(群响毕绝《口技》)7. 薄:1、迫近,接近。

(薄暮冥冥《岳阳楼记》) 2、轻视。

(不宜妄自菲薄《出师表》) 3、厚度小。

(薄如钱唇《活板》)8.策:1、马鞭。

(执策而临之《马说》) 2、鞭打、驱使。

(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3、记录。

(策勋十二传《木兰诗》) 4、计谋。

(成语“束手无策”)9.长:cháng 1、长度。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 2、与“短”相对。

(北市买长鞭《木兰诗》) 3、长久,健康。

(但愿人长久《明月几时有》) 4、永远。

(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5、zhǎng,排行最大(木兰无长兄(《木兰诗》) 6、zhǎng,头领。

(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陈涉世家》)10.称:1、相当、配合(称其气之小大/不能称前时之闻)2、称赞(先帝称之曰能)11. 诚:1、诚心(帝感其诚)2、的确,实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3、果真(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12. 惩:1、苦于(惩山北之塞《愚公移山》) 2、惩罚13. 驰:1、骑(愿驰千里足) 2、驱车(追赶)(公将驰之)14. 出:1、发、起(方其出海门) 2、在边疆打仗(出则方叔、召虎) 3、来到(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兵) 4、产生(计将安出)15. 辞:1、推辞(蒙辞以军中多务) 2、语言(未尝稍降辞色)16. 次:1、编次。

初中常用文言文虚词

初中常用文言文虚词

【初中常用文言文虚词】【而】1.连词。

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如:(一)表示并列关系。

如:蟹六跪而二螯。

(《劝学》);哀乐而乐哀,皆丧心也。

(《左传》)(二)表示递进关系。

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劝学》)(三)表示承接关系。

如: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石钟山记》)(四)表示转折关系。

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五)表示假设关系。

如: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六)表示修饰关系。

如: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2.代词。

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如: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

(《记王忠肃公翱事》)3.复音虚词"而已"。

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如: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口技》)【何】1.疑问代词。

(一)单独作谓语,问原因,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

如: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二)作宾语,主要代处所和事物,可译为"哪里""什么"。

译时,"何"要后置。

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三)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2.副词。

(一)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二)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3.复音虚词"何如""何以"。

初中文言文虚词总汇

初中文言文虚词总汇

初中文言文虚词总汇在古代汉语中,虚词是一类没有实际意义但对语言结构和语法有很大影响的词语。

虚词大多数起到连接句子成分的作用,用以标明关系或修饰性质,使句子更加严谨、完整、一致、流畅。

虚词在汉语中占据了很大一部分,其中有很多常用词汇,但也有些较为生僻或容易混淆。

下面我们将会一一介绍虚词的分类和用法。

一、连词类1.和:表示并列、且、一致、加入等意思。

例如:百度和谷歌都是网络搜索引擎。

2.与:主要用于文言文,表示并列、串连、转折等意思。

例如:如今臣与君俱老,老以重忆之,欣以相劝之。

3.以:表示手段、条件、方式、动作等,常与动词连用。

例如:以目送别,哀不自禁。

4.虽:表示转折,意为“尽管”的意思。

例如:虽然我不想去,但是我还是答应了他。

5.然:表示转折,相当于“但是”的意思。

例如:我很想帮你,然我真的没有时间。

6.若:表示条件,意为“如果”的意思。

例如:若不是你帮我,我一定做不到。

7.既:表示同时、二者都、已经等意思。

常与“而且”连用,表示双重含义。

例如:我既喜欢运动,而且也喜欢看电影。

8.亦:表示也、同样等意思。

例如:你喜欢看书,我亦是如此。

二、助词类1.的:表示所有、修饰意义和他关系密切。

例如:这是我的书,不是你的。

2.地:表示方式、方法等。

常在副词后面使用。

例如:慢慢地走,不要着急。

3.得:表示结果、程度等意思。

常与动词连用。

例如:他跑得非常快。

4.了:表示完成、变化等。

常与动词连用。

例如:你已经考过了,不用再担心了。

5.过:表示动作的完成或经历。

常与动词连用。

例如:昨天我去过了你家。

6.吗:表示疑问。

例如:你是不是喜欢他?7.呢:表示提问、询问、强调等意思。

例如:你那天在哪里呢?8.罢:表示责备、劝止等。

常与动词连用。

例如:别玩了,都快放学了,都该回家了罢。

三、介词类1.在:表示位置、场所、状态等。

例如:他在教室里学习。

2.中:表示处在两个、幾个当中、在一段时间里、在行为或活动中等。

例如:他站在人群中心。

初中文言文实词虚词汇总

初中文言文实词虚词汇总

初中文言文实词虚词汇总实词:1、故:因为,由于;所以,因此;历史事件;原因、缘故;特意,刻意尽管故有名马,但并不一定就是最优秀的马。

温故而知新,可以在过去的经验中获得新的知识。

公问其故,想要了解其原因。

XXX特意派人前来询问。

彼方竭尽所能,我们因此获得胜利。

广泛地讲述历史事件,以此来阐明失败的原因。

2、间:分隔开;夹杂其中;参与;一会儿;中间;暗中他与外人保持距离,与他们分隔开来。

中间传来拉崩倒的声音。

又何间之有呢?XXX前来拜见XXX,立在中间。

骈死于槽枥之间。

又让XXX在旁边的祠堂中等待。

3、绝:极点;停止、消失;隔绝这是最妙的事情。

声音渐渐消失,最终毫无声息。

他带着妻子和XXX来到了这个偏远的地方。

4、观:观赏;景象、景观;看我欣赏着巴陵的美景。

这就是岳阳楼的壮丽景象。

可以从远处欣赏,但不能亵玩不雅。

5、书:信函;写;名册,公文一名男子带着信函前来。

他展开红色的书卷,开始写字。

这本军书共有十二卷,每一卷都有爷名。

6、见:看见;拜见;显露昨天我看到了军贴。

XXX前来拜见。

才没见到他。

7、少:稍微;一会儿;年轻的宾客们稍微放松了一下。

不久后,一只狼就走了。

XXX年轻的时候,曾经和别人一起耕种田地。

8、从:跟随,随从;顺从,听从;将领一只狼得到了骨头,停止了前进,而另一只狼继续跟随。

XXX没有偏袒,但人民却不听从。

9、分:分配,分配;长度单位,十分为一寸;份额,名分;衣食所需,不敢独占要公平地分配给每个人。

船的前后长度约为八尺,非常奇怪。

我们必须按照每个人的份额来安排衣食住行。

10、世:父子相继为一世;朝代,时代;世界父亲和儿子在同一个时代。

这是哪个朝代的事情?在这个世界上,有XXX这个姓氏,他们已经专门经营了三代。

11、业:事业,功业;职业先帝开始创业,但未能完成,中途就去世了。

在太原,有一个叫做武陵的人,以捕鱼为职业。

12、达:到达;做官,显贵指路通往豫南,一直到了汉阴。

他不求得到诸侯的赞许。

部编版初中语文课内文言文虚词归纳

部编版初中语文课内文言文虚词归纳
辨析技巧
例句
连词
表并列,可译为“和”,或仍作“与”
名词(名词性词组)+与+名词(名词性词组),“与”前后的名词或名词性词组可以调换位置,不影响句意
部编版初中语文课内文言文虚词归纳
1.之
速记口诀
“之”字可代人事物,定名之间译为“的”;用作动词“去、往、到”;用作助词可不译。
词性
用法及意义
辨析技巧
例句
助词
结构助词,可译为“的”
结构助词,可译为“的”
定语(名词)+之+中心语(名词\名词性词组)
醉翁之意不在酒(《醉翁亭记》)
三里之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6.以
速记口诀
“以”作介词把那用,因为按照凭在从;目的结果修饰是连词;译作“从为”是动词。
词性
用法及意义
辨析技巧
例句
介词
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以+短语\分句(短语为名词性短语或代词,分句常表示原因)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介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凭借”“按照”“靠”“根据”等
动词或形容词或名词+者
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送东阳马生序》)
得道者多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用在数词的后面,指代事物,可译为“个”“种”“样”
用在数词的后面,指代事物,可译为“个”“种”“样”
数词+者
二者不可得兼(《鱼我所欲也》)
或异二者之为(《岳阳楼记》)
用在描写的词语后面,可译为“……的样子”,也可不译
其此之谓乎(《虽有佳肴》)
表肯定,可译为“其实”
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初中文言文常用实(虚)词整理

初中文言文常用实(虚)词整理

初中文言文常用实(虚)词整理实词1、故:1、事故;2、原因,缘故;3、副词,故意;4、老的,旧的,原来的;5、通“固”。

本来;6、因此,所以;2、知:1、知道,懂得;2、认识,识别;3、了解,赏识;4、通“智”。

聪明,智慧;3、观:1、看;2、观察,考察;3、观赏;4、认识,看法;4、期:1、约定;2、期限;3、要求,期望;4、及,到;5、亡:1、逃跑,逃亡;2、丢失,失去;3、消亡,灭亡;4、死亡;5、通“无”。

没有;6、即:1、就在(某时,某地),就(某物);2、副词。

立即,马上;3、就是;4、连词。

假如,如果;5、连词。

即使;7、去:1、离去,离开;2、距离;3、过去的;4、除去,去掉;5、前往,到......;8、若:1、像,好像;2、第二人称代词。

你,你的;3、指示代词。

如此,这样。

4、连词。

假如,如果;5、及,比得上;9、已:1、停止;2、完毕,完了;3、已经;4、罢了,算了;5、通“以”。

和“上”“下”“东”“西”等连用,表示时间、方位、数量的界限;6、语气词。

同“矣”;10、闻:1、听见;2、知道,懂得;3、使上级听见,报告上级;4、闻名,著称;5、传说,事迹;11、妙:1、美好,美妙;2、巧妙,奇妙;3、微小,细小;4、通“渺”。

深远,远;12、毕:1、终止,结束;2、完全,全部;3、竭尽;13、敌:1、仇敌,敌人;2、抵抗,抵挡;3、相当,匹敌;4、进攻,攻击;14、当:1、对着,面对;2、担当,充当;3、挡住,抵挡;4、应当,应当;15、绝:1、断绝;2、停止,中断;3、横渡,越过;4、高超,绝妙;5、极,非常;16、穷:1、穷尽,完结;2、生活困难,贫穷;3、走到头;4、走投无路,困窘;17、属:【shǔ】1、类;2、部属;3、隶属,归属;【zhǔ】:1、连接,跟随;2、通“嘱”。

嘱托;3、请,劝清;18、顾:1、回头看;2、看;3、看望,拜访;4、关心,照顾;5、顾虑;19、奇:1、奇特,罕见,不寻常;2、卓越的,有特殊本领的;3、出乎意料,变幻莫测;4、看重,认为奇异;20、往:1、去,前去;2、过去,从前;3、以后,将来;【往往】:1、处处;2、常常,每每;21、出:1、由内向外走,出去;2、出现;3、使......出,遗弃;4、超出,超过;5、在外,对外;22、并:1、合,合并;2、副词。

初中文言文17个虚词整理

初中文言文17个虚词整理

初中文言文的17个重点虚词一、之1、作助词用。

主要用法有三种类型:(1)相当于“的”,是定语的标志。

例如:①菊之爱,陱后鲜有闻。

②水陆草木之花。

(2)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起舒缓语气作用,无实义。

例如: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②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3)起补足调音节和舒缓语气作用,无实义。

例如:①公将鼓之。

②久之。

③怅恨久之。

2、作代词用。

(可以代人,代事,代物)(1)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我”、“他们”、“她们”、“它”、“它们”。

例如:①具答之。

②亲戚畔之。

③彼竭我盈,故克之。

(2)指示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这”、“这样”“这件事”、“那”、“那样”等。

例如:①渔为甚异之。

(3)作动词用。

相当于“到”、“往”、“去”。

例如:①辍耕之垄上。

②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3、语法作用。

(1)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

例如:①何陋之有?②宋何罪之有?(2)定语后置标志,无实义。

例如:①马之千里者。

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二、乎1、语气词(一般用在句未)表提问或反问,也可表猜测、感叹。

如:①死国可乎?②王侯将相宁有种乎?③是亦不可以已乎!2、介词(一般用在句中)类似于“于”的用法。

如:①在乎山水之间也②颓然乎其间者三、者1、结构助词译“……的人”“……的事物”“……的情况”等,相当于名词性短语。

如:①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2、语气助词,用在作主语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之后表示停顿,谓语部分一般用“也”字结尾,起判断作用。

如:①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

②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四、以1、用作介词表示动作行为所涉及的的工具、物件、时间等可以译为“把”、“用”、“拿”、“在”、“从”等,或表示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译为“靠”、“凭借”、“根据”等。

如:(1)何以战?//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凭借(2)虽不能察,必以情。

//策之不以其道。

——根据2、作连词。

表目的时,可译作“(用)来”,“以便”;表顺接时,相当于“而”;表结果时,可译作“以致”;表原因时,可译作“由于”、“因为”。

部编初中语文文言虚词(18个)用法与举例

部编初中语文文言虚词(18个)用法与举例

中考语文常考18个文言虚词汇总文言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等,常见的文言虚词有20个。

文言文中,虚词一般不作句子成分,不表示实在的意义。

主要的作用是组合语言单位。

下面仅列出部编初中语文的18个文言虚词及课文中的例子。

供大家集中复习和参考。

一、之1、代词。

代人、代事、代物。

问所从来,具答之。

——代人,指桃花源中的人,相当于“他们”。

《桃花源记》操蛇之神闻之。

——代事,指愚公移山,可译作“这件事”。

《愚公移山》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代词,指学过的知识)(《论语.》)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代人。

他,指曹刿。

)(《曹刿论战》)肉食者谋之。

(代这件事。

)(《曹刿论战》)默而识之。

(代学习所得。

)(《论语.》)渔人甚异之。

(指代渔人前面所看到的景象。

)(《桃花源记》)闻之,欣然规往。

(指代渔人进桃花源这件事。

)(《桃花源记》)以其境过清,不宜久留,乃记之而去。

(指代小石潭的情景。

)(《小石潭记》)执策而临之(代千里马)(《马说》)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代乐趣)(《醉翁亭记》)属予作文以记之。

(代重修岳阳楼这件事)(《岳阳楼记》)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代齐军)(《曹刿轮战》)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代齐威王纳谏这件事)(《邹忌讽齐王纳谏》)2、助词(1)相当于“的”。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岳阳楼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邹忌讽齐王纳谏》(2)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礼记·大道之行也》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陋室铭》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翁亭记》当余之从师也。

《送东阳马生序》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邹忌讽齐王纳谏》夫专诸之刺王僚也(3)宾语提前的标志,没有实在意义。

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4)定语后置的标志,可译为“的”。

马之千里者。

《马说》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初中生必收藏:18个常见文言虚词用法归类

初中生必收藏:18个常见文言虚词用法归类

初中⽣必收藏:18个常见⽂⾔虚词⽤法归类昨天在头条上发布了我这么多年以来整理的⽂⾔⽂虚词⽤法归类,很多⼈在私信我有没有虚词。

现经过整理,把初中阶段最常见的⽂⾔虚词和⽤法归类发出来,希望对同学们的学习成绩提升有所帮助。

⼀、⽽1.连词。

(1)表并列:⼀般不译,有时可译为“⼜”。

例①:蟹六跪⽽⼆螯。

例②:北救赵⽽西却秦。

(2)表递进:可译为“并且”或“⽽且”。

例:君⼦博学⽽⽇参省乎⼰。

(3)表承接:可译为“就”、“接着”、“然后”、“于是”,或不译。

例①:余⽅⼼动欲还,⽽⼤声发于⽔上。

例②:图穷⽽⼔⾸见(4)表转折:可译为“但是”、“却”。

例:青,取之于蓝,⽽青于蓝。

(5)表假设:可译为“如果”、“假如”。

例:诸君⽽有意,瞻予马⾸可也。

(6)表修饰:即连接状语,可不译或译为“地”。

例①:吾尝终⽇⽽思矣。

例②:吾恂恂⽽起。

例③徐⽽察之(7)表因果:可译为“因⽽”。

例:诸⼈徒见操书⾔⽔步⼋⼗万⽽各慑恐。

2.代词。

只⽤作第⼆⼈称,⼀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例①:⽽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侍母。

例②:⽽翁归,⾃与汝复算尔。

3.⾳节助词。

常与其他虚词构成“复⾳虚词”。

如:“⽽已”,放在句末,表⽰限⽌的语⽓助词,相当于“罢了”。

例①:⼀⼈、⼀桌、⼀椅、⼀扇、⼀抚尺⽽已。

例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已。

“已⽽”、“俄⽽”⼀般⽤来表⽰时间不久。

⼆、何1.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问原因,后⾯常有语⽓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例:何者?严⼤国之威以修敬也。

(2)作宾语,常放在谓语动词前,主要代处所和事物,可译为“哪⾥”、“什么”。

译时,“何”要后置。

例①:豫州今欲何⾄? 例②:⼤王来何操?(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例①:然则何时⽽乐耶? 例②: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猿哀鸣。

2.副词。

(1)⽤在句⾸或动词前,常表⽰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文言文虚词整理初中文言文虚词整理初中文言文虚词主要包括:之、乎、者、也、矣、焉、哉、邪、耳等。

这些虚词在不同的上下文中具有不同的意义和用法,需要进行针对性的学习和理解。

一、之1、用作代词:表示人、事、物,相当于“他”、“她”、“它”、“他们”、“它们”、“这种情况”等。

例如:《论语》中“之子知之矣”,意思是“他知道了”。

2、用作连词:表示修饰或解释,相当于“的”、“而且”、“于是”、“因为”等。

例如:《荀子》中“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是故虚胜实,不足胜有余”,意思是“自然的规律是减少有余的补给不足的,因此虚胜实,不足胜有余”。

二、乎1、用作语气助词:表示疑问、反问、推测、命令、感叹等语气,相当于“吗”、“呢”、“吧”、“呀”等。

例如:《诗经》中“悠悠苍天,此何人哉?”,意思是“长远的天啊,这究竟是什么人呢?”2、用作介词:表示比较、比例、等同、被动等意义,相当于“比”、“像”、“在……上”、“被”等。

例如:《庄子》中“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意思是“我的生命有限,而知识无限”。

三、者1、用作助词:表示提顿、解释、命令等语气,相当于“的”、“……的话”、“……的事情”、“……的人”、“……的地方”等。

例如:《论语》中“论百家中以儒者为本”,意思是“论百家中以儒家最为重要”。

2、用作代词:表示人、事、物,相当于“他”、“她”、“它”、“他们”、“它们”等。

例如:《荀子》中“天地者,生之本也”,意思是“天地是生命的本源”。

四、也1、用作助词:表示解释、判断、疑问、命令、提顿等语气,相当于“了”、“呢”、“吗”、“啊”等。

例如:《诗经》中“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意思是“青色的衣领,悠扬的心。

纵然我不曾去找你,你难道就不回音吗?”2、用作代词:表示强调,相当于“如此”、“这样”等。

例如:《左传》中“晋侯谓伯瑕曰:吾不如也”,意思是“晋侯对伯瑕说:我不如你啊”。

五、矣1、用作助词:表示完成时态,相当于“了”、“呢”等。

例如:《左传》中“战而不胜,则纳质焉。

兵不顿,智不易,吾力足以举之”,意思是“如果作战不能胜利,就献纳人质。

只要兵力不折损,智慧不改变,我的力量足以胜任这件事”。

2、用作感叹词:表示感叹、祈使等语气,相当于“啊”、“呀”等。

例如:《战国策》中“愿先生言其故”,意思是“希望先生说说原因”。

六、焉1、用作代词:表示此处、此地、此人,相当于“这里”、“那里”、“这个人”、“那个人”等。

例如:《左传》中“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意思是“姜氏有什么满足的?不如早些给她一个安排,不要让她的势力继续发展!蔓延开去,就难以对付了”。

2、用作语气助词:表示疑问、反问、推测、命令、感叹等语气,相当于“呢”、“吗”、“啊”等。

例如:《孟子》中“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未有府库者乎?然后敢南面”,意思是“在拥有一万乘兵车的国家里杀掉国君的必定是国内拥有千乘兵车的卿大夫……难道每座大夫府上都有这般多的蛮奴吗?然后他们才敢在南面称王”。

初中语文文言文虚词整理初中语文文言文虚词整理在初中语文的学习中,文言文虚词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

掌握好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对于理解文言文、提高语文素养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根据关键词和内容整理初中语文文言文虚词的相关知识点。

一、常见虚词分类1、基本虚词:之、其、而、以、于、则、者、乃、且、然、夫、盖、矣、焉、耳等。

2、复杂虚词:虽然、即使、然则、虽然如此、固然、因、以为、至于、至于至于等。

二、虚词用法及意义1、之:用作代词,指代人、事、物;用作助词,表语气、表提要、表修饰;用作连词,表并列、表偏正关系、表因果关系等。

2、其:用作代词,指代事物、情况、态度;用作副词,表示反问、加强语气、表示推测等。

3、而:用作连词,表示并列、顺承、转折、假设等关系。

4、以:用作介词,表示时间、方向、处所;用作连词,表示目的、原因、结果等关系。

5、于:用作介词,表示时间、方向、处所;用作连词,表示比较、比例等关系。

6、则:用作连词,表示条件、转折、让步等关系。

7、者:用作助词,表句中停顿,引出下文。

8、乃:用作副词,表示强调,范围涉及时间、程度等。

9、且:用作副词,表示同时、递进关系。

10、然:用作助词,表句尾语气,相当于“呢”、“了”。

11、夫:用作发语词,表示提示语气。

12、盖:用作副词,表示推测,相当于“大概”。

13、矣:用作助词,表句尾语气,相当于“了”。

14、焉:用作助词,表句中停顿,引出下文;也可用作代词,指代事物。

15、耳:用作助词,表句尾语气,相当于“呢”。

三、虚词使用注意事项1、注意虚词的搭配和使用场合,不要与实词混淆。

2、掌握虚词的多种用法和意义,根据语境正确使用。

3、注意虚词的语气和表意,正确使用陈述句、疑问句、感叹句等。

4、留意虚词之间的搭配关系,如“之乎者也”等固定搭配。

四、虚词练习题及答案1、虽然风大,可是树木依然茂盛。

此句中“虽然”的用法是()。

答案:表示转折关系。

2、他喜欢读书,但是并不追求学历。

此句中“但是”的用法是()。

答案:表示转折关系。

3、以你的经验,这种情况应该如何处理?此句中“以”的用法是()。

答案:表示凭借、依靠,引出动作的方式。

4、山高水长,我们要坚持不懈的前行。

此句中“乃”的用法是()。

答案:表示强调,强调前句的内容。

5、夫读书者,既要注重内容,又要讲究方法。

此句中“夫”的用法是()。

答案:表示提示语气,引起下文的读书方法。

中考文言文虚词整理——而中考文言文虚词整理——而在中考文言文阅读中,虚词的掌握是必不可少的。

而作为其中一个常用的连词,它的用法和意义也需要考生们熟练掌握。

本文将为读者详细解析“而”在文言文中的使用规则,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学习文言文。

首先,我们要了解“而”在古代汉语中的基本形式和用法。

作为连词,“而”可以表示并列、顺承、转折、修饰等关系。

它可以连接词、短语和句子,在文章中起到承上启下、转折、连接的作用。

在中考文言文中,“而”的用法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表并列关系:在这种关系中,“而”所连接的前后两个词语或句子地位平等,不分主次。

如:“舍生而取义者,视死如归。

”(《孟子·告子上》)2、表顺承关系:“而”所连接的前后两个词语或句子有先后顺序,前者是后者得以成立的前提条件。

如:“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孟子·告子下》)3、表转折关系:“而”所连接的前后两个词语或句子意思相反,起到转折的作用。

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孟子·告子下》)4、表修饰关系:“而”所连接的前后两个词语或句子之间存在修饰关系,后者是对前者的描述或补充说明。

如:“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捕蛇者说》)为了更好地掌握“而”的用法,考生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积累实例,通过具体语境来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同时,在阅读文言文时,要关注“而”所连接的前后词语或句子之间的关系,判断其用法并理解文意。

在复习阶段,建议考生将常见的“而”的用法进行归纳整理,并分别举例说明。

结合中考文言文真题进行巩固训练,以检验自己的掌握情况。

对于易混淆的用法,要进行重点区分和辨析,确保在考试中能够准确判断和运用。

总之,中考文言文虚词整理——而是一个重要的学习内容。

通过深入理解“而”的用法和意义,考生不仅能够提高文言文阅读的理解能力,还能为今后的语文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希望本文能对考生们有所帮助,祝愿大家在中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初中文言文常用虚词归纳初中文言文常用虚词归纳初中阶段常见的文言虚词主要有之、其、而、以、者、乃、于、焉、乎等。

这些虚词在平时的文言文中出现频率较高,因此掌握这些常见虚词的用法对于提高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大有帮助。

1、之(1)动词,到、往。

例:徐公来,从妇视之。

(2)代词,代人或事。

例: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

(3)助词,相当于“的”。

例: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

(4)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例: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5)助词,衬托音节,无意义。

例: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6)定语后置的标志。

无意义。

例:臣闻邻国有圣人,敌国之忧也。

2、其(1)代词,代人或事。

例:百姓皆以王为爱也。

(2)代词,他的,他们的。

例:友人惭,下车引之。

(3)副词,表反问语气,怎么。

例:其若是,孰能御之?(4)副词,表推测,恐怕,大概。

例: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3、而(1)连词,表承接,然后。

例:黑质而白章。

(2)连词,表转折,却。

例:吾甚愚,反不如驱云者。

(3)连词,表修饰,连接状语和中心词。

例: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4)连词,表假设,如果。

例: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4、以(1)介词,用、把。

例: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2)介词,因、由于。

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3)连词,表目的,来。

例:属予作文以记之。

(4)连词,表修饰,连接状语和中心词。

例: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5、者(1)助词,用于名词后,相当于“的”。

例: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

(2)助词,用在时间词后面,表示停顿。

例: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3)助词,用在句末,表示判断语气。

例:陈涉者,阳城人也。

6、乃(1)副词,却、竟然。

例: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

(2)副词,于是、就。

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

(3)副词,才、方才。

例:余乃贾岛门人。

(4)副词,是、就是。

例: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

7、于(1)介词,向、对。

例: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得于心,勿求于人。

(2)介词,在、从。

例:三国之行事备在《三略》之中矣。

(3)介词,对于、与。

例:于是王乃斋戒五日以见曾子。

8、焉(1)兼词,相当于“于之”。

例:微波入焉。

(2)代词,谁、什么。

例:微波入焉。

(3)助词,表示语气停顿一下。

例: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4)助词,用于句末补充说明,“了”的意思。

例:唯命是从注焉。

文言文虚词其、而其,作为文言虚词,在句子中起到衔接、衬托、指示等作用。

其用法多样,含义丰富,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文言虚词“其”的用法和含义。

首先,我们可以看到“其”在句子中常用来表示引出后接的词或句子,以起到强调或解释的作用。

例如在《左传》中:“吾语汝其故。

”这句话中的“其”便是引出后面的“故”,表示要告诉对方的原因。

又如《庄子》中:“孰能治此者乎?吾其与闻之。

”这里的“其”也是引出后面的“与闻之”,表示要参与其中并了解情况。

其次,“其”还可以表示选择、假设、反问等意义。

例如《论语》中:“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谁?”这里的“其”就是表示反问,相当于“难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