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史辨
“古史辨学派”创建人顾颉介绍刚
和我国历史地理学、民俗学的开创者。
顾颉刚,江苏苏州人。生于1893年,殁于1980年,享年87
岁。1913年入北京大学预科。1916年夏考入北京大学本科哲学
门,1920年夏毕业后留校任助教。1922年初写成最早的论文《郑
年,日本先后17次翻译和评介他的著作。美国学者1926年起就开
始介绍宣扬顾颉刚。西德有专门研究顾颉刚的学者和专著。顾颉
刚的论著也常被英法学者所援引。
在对古史清算工作中,他用力最多的是旧典籍的顽固堡垒《尚书》。他在
北大、燕大、中山大学开《尚书》课的同时,还编了《尚书参考
资料》8巨册,编《尚书研究讲义》5种,并搜集《尚书》经文
文字变迁资料,和顾 龙合编了《尚书文字合编》一书。此外,
又主编了一种按全书任何一字即可查到任何一句的《尚书通检》,
炎、今文家康有为的影响,后则主要师承胡适等倡导的当代西方
科学的研究方法,晚年接受了阶级观点,力求运用历史唯物主义
来指导自己的古史研究。作为献身历史研究的学者,他一生新论
迭出,著述颇丰。
顾颉刚在历史研究领域的贡献,首推他对古书古事的考辨工
作。他为此探赜索隐,皓首穷经,几乎倾注了毕生的精力。他31岁
开了“中国古代地理沿革史”课。其研究生谭其骧毕业后也在辅
仁大学开了此课。他和谭以热心于学习此课的3个学校的学生为
基本力量,于1934年创办了《禹贡》半月刊,以加深对《禹贡》的
研究,并由此推动历史地理的研究。1935年进而成立禹贡学会。当
时日本侵略军压境《郑樵著述考》。1923年任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辑,编中
学历史、语文教材。1923年2月在胡适办的《读书杂志》发表
“古史辨派”的兴起及其评价问题
内容摘要:当此“世纪之交”的不平常的时刻,在对百年以来学术的发展演变进行回顾和总结之中,“二十世纪疑古思潮回顾”确实是一个值得从多方面探讨的、很有意义的题目。
二十世纪疑古思潮的主要代表,即是顾颉刚先生及其创立的“古史辨派”。
对于这一在本世纪曾经产生巨大影响的学派进行分析和评价,并非很容易的事。
历史学家杨向奎先生于30年代曾从顾颉刚先生学习,起初相信“古史辨派”的理论,后来学术观点又产生了分歧,转而对顾先生及“古史辨派”的论点提出辨难。
按理讲,以杨先生这样的学术经历,由他来评论“古史辨派”是很有发言权的。
但事情却非如此简单。
1981年,杨先生撰写《论“古史辨派”》一文,发表在庆祝中华书局成立七十周年纪念文集《中华学术论文集》一书中。
对于此文,杨先生采取慎而又慎的态度,初稿写成后先寄给史学界的朋友请提意见,并将有回信的尹达、赵俪生两位先生的主要意见摘录在文末“后记”中,说明参考了他们的意见修订了原稿。
而赵俪生先生信中则有云:“您的大著敬谨拜读了三四过,感到评论很不容易。
第一,很难定自己提意见的思维;第二,很不好措词。
”可见评价“古史辨派”确是一件难度颇大的工作。
当此“世纪之交”的不平常的时刻,在对百年以来学术的发展演变进行回顾和总结之中,“二十世纪疑古思潮回顾”确实是一个值得从多方面探讨的、很有意义的题目。
二十世纪疑古思潮的主要代表,即是顾颉刚先生及其创立的“古史辨派”。
对于这一在本世纪曾经产生巨大影响的学派进行分析和评价,并非很容易的事。
历史学家杨向奎先生于30年代曾从顾颉刚先生学习,起初相信“古史辨派”的理论,后来学术观点又产生了分歧,转而对顾先生及“古史辨派”的论点提出辨难。
按理讲,以杨先生这样的学术经历,由他来评论“古史辨派”是很有发言权的。
但事情却非如此简单。
1981年,杨先生撰写《论“古史辨派”》一文,发表在庆祝中华书局成立七十周年纪念文集《中华学术论文集》一书中。
对于此文,杨先生采取慎而又慎的态度,初稿写成后先寄给史学界的朋友请提意见,并将有回信的尹达、赵俪生两位先生的主要意见摘录在文末“后记”中,说明参考了他们的意见修订了原稿。
顾颉刚—古史辨自序
《古史辨》第一册自序顾颉刚两年前,我在《努力周报》附刊的《读书杂志》里发表辨论古史的文字时,朴社同人就嘱我编辑成书,由社中出版。
我当时答应了,但老没有动手。
所以然之故,只因里面有一篇主要的辨论文字没有做完,不能得到一个结束;我总想把它做完了才付印。
可是我的生活实在太忙了,要想定心研究几个较大的题目,做成一篇篇幅较长的文字,绝不易找到时间,这是使我永远怅恨着的。
去年夏间,上海某书肆中把我们辨论古史的文字编成了《古史讨论集》出版了。
社中同人都来埋怨我,说:“为什么你要一再迁延,以致给别人家抢了去。
”我对于这事,当然对社中抱歉,并且看上海印本错字很多,印刷很粗劣,也不爽快,就答应道:“我立刻编印就是了!“哪知一经着手编篆,材料又苦于太多了,只得分册出版。
现在第一册业已印刷就绪,我很快乐,我几年来的工([说明] 此《自序》写于1926年。
《古史辨》第一册于同年11月由北平朴社出版。
此序后收入1935年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出版、周作人编选之《散文一集》 (《中国新文学大系》第六集)。
1988年5月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之《顾颉刚选集》、1988 年11月中华书局出版之《顾领刚古文论文集》第一册都曾收入。
又台湾远流出版事业公司1989年11月出版,改题《定在历史的路上》。
1931年,荷兰莱顿的布利尔出版公司出版美国学者恒菇义(A.W.Hummel)的英文译本,题为《一位中国历史学家的自传——中国古代史论文集(古文辨)序》。
1940年6月,曰本创元社出版平冈武夫的日文译本;经译音改译后,1953年9月由岩波书店出版,题为《ぁる历史家の生ぃ立ち——古史辨自序》,1987年6月再版。
作得到一度的整理了。
这第一册分做三编。
上编是在《读书杂志》中作辨论以前与适之、玄同两先生往返讨论的信札,是全没有发表过的。
这些信札只就手头保存的写录,当然遗失的还有许多。
在这一编里、可以知道《杂志》中文字的由来和我对于怀疑古史一件事所以有明了的意识的缘故。
疑古派
疑古派,又称“古史辨派”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出现的一个以疑古辨伪为特征的史学和经学研究的学术流派,其创始者及主要代表是顾颉刚和钱玄同。
疑古派的主要代表,受到胡适在新文化运动中倡导的“整理国故”思想的影响。
他们主张用历史演进的观念和大胆疑古的精神,吸收西方近代社会学、考古学等方法,研究中国古代的历史和典籍。
自1923年顾颉刚发表《与钱玄同论古史书》,到1926年《古史辨》第一册问世,标志着该派的正式形成。
以后,《古史辨》又持续出到七册,当时有不少知名学者参与了这项活动,在学术界形成了较大的影响。
古史辨派在其研究中,推翻了传统所谓的“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等概念构成的中国古史系统。
其中,顾颉刚提出了著名的“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的观点。
他着重地考察了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源头,认为:“时代愈后,传说中的古史期愈长”;“时代愈后,传说中的中心人物愈放愈大”;虽然“不能知道某一件事的真确的状况,但可以知道某一件事在传说中的最早的状况”。
据此,他提出要打破“民族出于一统”、“地域向来一统”、“古史为黄金世界”等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参见《古史辨》第一册)。
疑古派对儒家经学涉及的内容也很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关于孔子与“六经”的关系。
认为“六经”是周代通行的几部并不相干的书,它们既不是如古文经学家所谓的“六经皆周书之旧典”,也不是如今文经学家所说的“六经皆孔子之作品”,孔子没有删述或制作过“六经”,“六经”的配成当在战国后期(参见《古史辨》第一册)。
二、关于经今古文学。
在《古史辨》中,发表了钱玄同、钱穆、周予同、王伯祥等人的论文,对这个问题展开了十分热烈的讨论。
其中最重要的当推钱玄同的《重论经今古文学问题》。
(参见《古史辨》第五册)三、关于专经的研究:在《周易》方面,顾颉刚的《论<易经>的比较研究及<彖传>与<象传>的关系书》钱穆的《论<十翼>非孔子作》、李镜池的《易传探源》及《周易筑辞考》、余永梁的《易卦、爻辞的时代及其作者》、容肇祖的《占卜的源流》等,属于有相当影响的作品。
《古史辨自序》(上下)顾颉刚读后感
首先,从结构上看,顾颉刚先生的《古史辨自序》井然有序。书中分为上下两册,上册主要讲述了古史辨运动的发起和过程,下册则主要对古史进行了辨析。这种结构安排使得读者能够清晰地了解古史辨运动的发展和古史辨析的深入。我喜欢这种结构,因为它让我对古史有了新的理解,也让我对历史的认知有了新的启示。
其次,从语言上看,顾颉刚先生的文字精准严谨,同时又通俗易懂。他运用丰富的文献资料和论证手段,对古史中的虚假成分进行了揭示。他的文字让我对古史有了新的认识,也让我对历史的理解更加全面和深入。我喜欢他的语言风格,因为它让我对古史有了新的理解,也让我对历史的认知有了新的启示。
然而,我也有一些不太喜欢的部分。例如,有时候书中的论证过于繁琐,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理解。此外,由于古史研究的特殊性,有些观点和论证可能存在一定的争议。但即便如此,我仍然认为这本书的价值和意义不可忽视。
对我来说,《古史辨自序》(上下)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它让我对古史有了新的认识,使我对历史的理解更加全面和深入。另一方面,它让我对学者们的责任和担当有了更深刻的体会,激发了我对历史研究的兴趣和热情。
第四篇范文
在阅读《古史辨自序》(上下)的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顾颉刚先生的写作风格、人物塑造和主题深度的独特之处。这本书不仅是对古史研究的总结,更是作者对历史认知的一种探索和表达。
再次,顾颉刚先生对主题的深度挖掘让我感到震撼。他通过“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的观点,揭示了历史的复杂性和多元性。他还通过对古史辨运动的描述,展现了学者们对历史研究的热情和对真理的追求。这些内容的深度挖掘,让我对古史有了新的认识,也让我对历史的理解更加全面和深入。
古史辨自序书评
古史辨自序书评
《古史辨自序》是由明代史学家陈锡联于清初编撰的史学著作,全书共分为四卷,分别以“古史辨自序”、“春秋典记”、“古今文籍”和“古今纪事”四部分构成。
《古史辨自序》以古代文献为基础,从历史、文学、地理、法律、政治等多方面论述古代历史,对古代文献进行了梳理和整理,为后世研究古代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书中记载了许多古代历史事件,以及古代文献的编纂、研究和汇集,是一部既有学术价值又有文学价值的史学著作。
《古史辨自序》的作者陈锡联是明代学者,他把古代文献的研究和整理作为自己的重要任务,他的著作在古代文献研究方面具有重要影响力。
他的《古史辨自序》被认为是中国古代历史学的重要著作,是古代史学研究的重要参考资料。
古史辨派的研究方法
古史辨派的研究方法
古史辨派作为一种研究方法,自19世纪中叶以来得到了迅速发展。
“古史辨派”是指19世纪中叶以前勅昌继、黄大主等历史学家对古代史料进行研究,旨在辨析古代史实和有关历史事实真伪的一种学术方法。
在古史辨派方法中,学者们把古代历史记载作为唯一的历史研究依据,把古代文献看作历史的权威史料,经过多重辨析,以验证古代历史记载是否正确,打破汉学家学术认知的局限,解决对古代史料学习的难题,以及人们的审慎思考,使得历史的科学认识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古史辨派方法有三个特点:首先,注重历史事实的比较,加强古代文献的辩证思想。
其次,重视文化多样性,把古迹、文献、传说等古代历史记载作为有助于解决古代历史难题的重要依据,在解释历史发展过程中,特别重视历史记载的时代性和地域性。
第三,强调历史的细节,把古代史料研究作为古代历史的科学性认识在古迹、文献、传说方面进行深入探索,不断进行新的比较、推理、鉴别,以获取新发现。
古史辨派作为一种研究方法,采取了新的研究方向,对研究古代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古史辨派注重历史研究的客观性和科学性,强调全面准确地了解史实,其深刻的文化多样性、审慎思考的精神,使得古代史料的研究不仅获得了巨大的突破,而且还树立了相当重要的历史研究准则。
同时,古史辨派也BBC】对古代史料分析的认知进行了改革,提出了新的内涵,从而推动了古代历史学的发展。
借此,我们深切地感受到古史辨派这一研究方法所带来的影响力,并可以更深入地探究古代历史现象。
古史辨第一册自序读后感
古史辨第一册自序读后感这自序啊,一开头就把我给吸引住了。
顾先生就像打开了话匣子,从自己小时候对古史的好奇说起。
原来他小时候就对那些老祖宗的故事特别着迷,就像我们小时候对神秘的神话传说一样,满脑子都是好奇。
不过呢,他可不像我们只是听听就完了,他是一路“钻”进去了。
顾先生在探究古史的过程中,那真叫一个坎坷。
他就像一个在迷宫里摸索的探险家,到处都是迷雾。
他发现古史里好多东西都像是被人层层包裹起来的谜团。
比如说那些关于三皇五帝的传说,我们一直都觉得那是确凿无疑的历史,可顾先生就大胆怀疑了。
他这么一怀疑,就像是在平静的湖水里扔了一颗大石头,激起了千层浪。
好多人都觉得他这是在“离经叛道”呢。
可他才不管这些,就像一个执着的小孩,非要把事情弄个明白。
我觉得顾先生最厉害的地方,就是他不盲目相信前人的说法。
他就像是一个超级侦探,拿着放大镜去审视那些古史记载。
他发现很多古史的说法其实是一代一代传下来,在这个过程中被不断加工、添油加醋的。
这就好比是我们玩的传话游戏,传着传着就变味了。
他这种怀疑精神,在当时可真是太需要了。
就像一阵清风,吹进了那种有点沉闷、大家都只知道墨守成规的学术氛围里。
而且呀,顾先生在自序里写他的研究过程,特别的真实。
他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给你摆一堆大道理的学者。
他会把自己的困惑、自己的思考过程,甚至是自己的一些小纠结都写出来。
这让我感觉他就像是身边的一个大哥哥,在跟我分享他的学习心得。
他说他在整理那些古史资料的时候,有时候感觉自己像是在黑暗中摸索,找不到方向。
但是他又不甘心放弃,就这么一点一点地找线索,这种坚持的劲儿真的很让人佩服。
不过呢,这篇自序也让我有点小感慨。
古史研究这么复杂的事儿,顾先生一个人在那里苦苦探索,虽然有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但也面临着很多的反对声音。
这就好比是在一个传统的大家庭里,你想搞点新花样,大家一开始肯定是不理解的。
但是顾先生还是勇往直前,这得需要多大的勇气啊。
读完这自序,我对古史研究也有了新的认识。
顾颉刚古史辨自序读书笔记
顾颉刚古史辨自序读书笔记《顾颉刚古史辨自序》是顾颉刚先生所著的一本有关古代史学研究方法和思路的书籍,书中详细介绍了古代历史的研究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以及对一些常见历史事件的解读。
以下是我根据这本书的内容所写的读书笔记及相关参考内容。
读书笔记:《顾颉刚古史辨自序》是一本非常实用的历史学研究指南。
在这本书中,顾颉刚先生告诉我们,进行古代史研究的时候,我们需要注意一些重要的问题。
首先,我们应该保持谦逊的态度,不应该轻易确信自己的观点。
其次,我们应该尽量多方面的考察,不要局限于某个特定的角度或者资源。
最重要的是,我们应该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不受传统观点的束缚,去看待古代历史。
顾颉刚先生在书中指出,研究古代史的时候,我们应该关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历史背景,我们应该了解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以便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的发生。
其次是历史文献,我们应该对古代史书进行仔细的阅读和研究,从中寻找历史真相。
此外,还应该关注人物和事件之间的关系,了解他们之间的动机和目的,推测历史事件背后的真相。
最后,我们还应该关注历史的发展趋势,注意历史事件的链条和脉络,从中看出历史发展的规律。
这本书中的观点和方法都非常实用,对于古代史学研究的初学者来说尤为重要。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们可以了解到研究古代史的方法和途径,并了解到历史学研究的一些基本原则。
在读完这本书之后,我们可以更加有自信地进行古代史的研究,并能够在其中发现一些独特的观点和见解。
相关参考内容:1.《中国古代史研究方法论》这本书是古代史学研究方法方面的经典著作之一,作者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的著名历史学家李学勤先生。
这本书详细介绍了古代史研究的方法和途径,对于提高古代史研究的精度和深度非常有帮助。
2.《史学的历史:理论与方法现代性的建构》这本书是对史学发展和史学研究方法的系统阐述,作者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的著名历史学家陈寅恪先生。
这本书详细介绍了史学研究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对古代史研究方法的讨论也有涉及。
试论古史辨运动兴起的思想来源
试论古史辨运动兴起的思想来源【摘要】古史辨运动兴起的思想源泉可以追溯到西方启蒙运动、德国历史学派、汉学运动以及近代中国学者的启发。
这些思想源泉对古史辨运动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影响作用。
通过对古史辨运动的概念进行解析,我们可以看到其对历史研究的深远影响。
未来,古史辨运动有望继续发展壮大,并对历史研究领域带来更多的创新和启发。
【关键词】古史辨运动, 思想来源, 引言, 前言, 研究背景, 正文, 概念, 西方启蒙运动, 德国历史学派, 汉学运动, 近代中国学者, 结论, 思想源泉,历史研究, 影响, 展望未来发展.1. 引言1.1 前言古史辨运动兴起的思想源泉可以追溯到古代历史学家对史料真伪的辨别和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评判。
从古代史学家如司马迁的《史记》中我们可以看到对史料的甄别和评价是历史研究的基本工作之一。
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文献的流传和传承往往受到政治、宗教等因素的影响,使得一些历史事件被篡改或者捏造,导致后人在研究历史时产生了诸多争议。
随着近代历史学研究的进展,对历史真相的追求成为了学者们共同关注的焦点。
特别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欧洲,西方启蒙运动、德国历史学派和汉学运动的兴起,对古史辨运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些运动不仅推动了历史研究的发展,也启发了近代中国学者对古史真相的追求和反思。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古史辨运动得以兴起,成为了中国历史学界的一场重要思想运动。
1.2 研究背景古史辨运动兴起的思想来源,需要从历史学发展的背景和历史观念的演变中进行深入探讨。
在过去的历史研究中,往往存在一些误解、传统观念的束缚以及史料的不完整性,这导致了历史研究的片面性和错误性。
古史辨运动的兴起可以说是历史学界对于传统历史观念的反思和挑战。
在中国,古史辨运动的兴起源于对于传统史学的怀疑和批判。
在封建社会中,历史往往被用来弘扬统治者的声望,宣扬封建统治的合法性,历史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往往被置于次要位置。
而古史辨运动的出现,则是对于这种历史观念的质疑,试图还原历史的真实面目,还原历史事件的真相。
名词解释古史辨派
古史辨派1. 概述古史辨派是中国历史学中的一种学派,主要研究和探讨古代历史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该学派的成立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是对传统历史观念的一种批判和反思。
古史辨派强调通过对历史文献、考古发现以及其他相关证据的综合分析和研究,来还原和重新解读中国古代历史。
2. 背景在中国传统历史观念中,很多历史事件和人物都被赋予了神话般的色彩,成为了象征和标志。
这种观念主要来源于《尚书》、《春秋》等经典文献,这些文献中包含了大量关于君主功绩、神灵信仰等内容。
然而,在现代科技条件下,人们对历史的认识需要更加客观、科学,而不仅仅是盲目地崇拜。
3. 主要观点3.1 反对传统观点古史辨派与传统历史观念相比有着明显的不同。
他们认为传统观点中存在着很多夸大和虚构的成分,对历史的真实性产生了质疑。
例如,一些传统史书中描述的君主功绩被认为是夸大其词,而一些神话故事则是虚构的。
古史辨派主张通过科学研究方法来还原历史真相。
3.2 注重考古发现古史辨派非常注重考古学在历史研究中的作用。
他们认为通过对文物、遗址等考古发现的研究可以提供更加客观和直接的证据,帮助我们了解古代社会和历史事件。
通过考古学方法,可以还原历史场景,揭示出更多细节。
3.3 综合分析与研究在研究历史时,单一的证据往往难以得出确凿的结论。
因此,古史辨派主张采用综合分析和研究的方法来得出更加准确和全面的结论。
他们会综合运用文献记载、考古发现、地理环境等多种证据进行比对和推理,以确保研究的结果更加可信。
4. 学派发展4.1 初期古史辨派的初期代表人物包括梅祖彦、陈寅恪等。
他们通过对史书和文献的详细研究,提出了一些观点和理论。
例如,梅祖彦在《中国古代社会发展问题》一书中提出“历史是一个复杂而有机的系统”这一观点,强调历史研究需要从整体上把握。
4.2 发展阶段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随着考古学技术和方法的进步,古史辨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这个时期的学者们开始将考古发现与文献记载相结合,进行更加深入和全面的研究。
中华文明起源 古史辨派与国学派
中华文明起源古史辨派与国学派
古史辨派,又称古史辩派、疑古派,以顾颉刚、钱玄同等为创始人和主要代表,是中国新文化运动以后出现的一个以“疑古辨伪”为特征的史学、经学研究的学术流派。
他们的学术特征是冲破经书的迷信,进而建立新的古史观。
由怀疑经书到重新审查古史,顾先生提出了著名的“层累地造成古史说”,由于夏之前没有文字,古代为黄金时代和“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的观点被打破。
于是有胡适之的“东周以上无史说”,中国历史可从诗经讲起,人称“疑古思潮”。
国学派则是主张弘扬传统文化的学派。
该学派重视研究古代经典,强调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和价值,主张在现代化进程中保持传统文化的精髓和特色。
国学派认为中华文明有着独特的文化基因和智慧,应该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在中华文明起源的问题上,古史辨派和国学派的观点和侧重点有所不同。
古史辨派注重对古代文献的辨伪和考证,对古代历史的真实性提出了质疑和挑战;而国学派则更注重对传统文化的研究和弘扬,认为中华文明有着独特的文化基因和智慧,应该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总的来说,古史辨派和国学派都是对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有着重要影响的学术流派。
虽然他们的观点和侧重点有所不同,但他们都致力于探索中华文明的源头和发展历程,为中华文明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古史辨运动的意思
古史辨运动又称古史辩学派,是中国新文化运动以后出现的一支史学革新流派。
主要代表人物为顾颉刚及胡适等人,其出现的时间是1923年至1948年。
古史辨运动的主要观点是“疑古”,其思想基础是进化论和实用主义,他们主张以“层累地造成”的古史观念代替“一元化”的古史观念,用“求异”的眼光代替“求同”的眼光,用“评判的态度”代替“感应的态度”。
古史辨运动在方法论上批判了传统史学的“求同”和“感应”的眼光,提出了“求异”的观点,同时又批判了传统史学的“一元化”的观念,提出了“多元”的观念。
此外,古史辨运动还强调了进化论对历史研究的重要性,认为进化论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历史的发展和演变。
古史辨运动对中国现代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疑古辨伪的思想和研究方法被广泛地应用于各个历史时期和领域的研究中,成为现代史学的重要流派之一。
同时,古史辨运动也存在着一些局限和缺陷,如过于强调历史的进化性,忽略了历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简述“古史辨派”的史学思想及其影响
简述“古史辨派”的史学思想及其影响历史研究的一种方法是考证或证伪:对被研究的事物或观点提出质疑,然后加以证实或证伪。
我们学习过历史之后就会知道这样一句话:历史事件和人物发生时间的正确性只有一个,而他的存在必须经过证实。
所以说历史学家对于历史事件的考察十分重要,而“古史辨派”就是关注到了这一问题,并且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影响十分深远。
一、对神话传说的质疑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欧洲兴起了一股“古史辨”潮流,它的倡导者是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黑格尔和英国的历史学家、唯物主义者李德。
《世界文明史》、《历史哲学》、《历史理性批判文集》、《历史和阶级意识》、《历史理论》等是其主要著作。
但他们只是考据、征引了一些关于历史的记载和神话传说,并没有形成自己的观点,还只是一种很肤浅的辨伪工作。
所以在思想上并未引起人们太大的重视。
但是,这并不能代表当时的学术潮流。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特别是二战以来,各国都强烈地反省自己国家历史的真实面貌,因此,对于神话传说和古史传说中的错误认识,要求纠正。
因此在60年代初,逐渐形成了一种比较全面的“疑古”风气。
1、对《穆天子传》记载神话与历史相矛盾的不解与质疑。
《穆天子传》是一部描述周穆王西游的书籍。
它把周穆王在位期间的事迹,以及自己亲历西周、东征、南巡、东猎的许多情况,叙述得相当完整。
按照常规来说,这部书应该是非常可信的。
但是,有学者发现这部书竟然含有周穆王西征途中先后两次登陆日本列岛的内容。
而根据记载,周穆王在位时已经没有实力进行如此的远征了。
那么问题就来了:周穆王西征是怎么回事?这部书到底是不是伪作呢?这种疑问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当时的欧洲社会,也像中国古代一样,将这些“封建诸侯国”看作是自己国家疆土的一部分,并对他们进行殖民统治。
于是就导致了他们开始用他们自己的眼光去审视这些古代王国的历史,发现这些国家的历史和神话传说中的描述不符合,由此怀疑这些国家存在的真实性,进而怀疑中国历史的真实性。
古史辨自序读后感
古史辨自序读后感
《古史辨自序》是一部关于古代历史的著作,作者是中国历史学家李约瑟。
阅读这本书,我深深感受到了李约瑟对历史的深刻理解和对学术研究的严谨态度。
从自序中可以看出,李约瑟对历史研究的态度非常谨慎,他强调历史学家对史料的审慎分析,不能轻信史书中的记载,并指出历史学研究必须基于科学方法,不能被主观臆断所左右。
这种严谨的态度让我十分敬佩,也让我意识到历史研究需要的是一种严谨求实的态度。
另外,我认为自序中,李约瑟所表达的对历史的热爱和执着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他强调历史可以帮助我们认识人类的发展和演变过程,更能够为我们提供对未来的启示。
这也是我对历史学研究的认识和期望,我相信只有对历史的深入了解和研究,才能更好地指导我们对未来的思考和判断。
总之,阅读《古史辨自序》让我受益匪浅,也让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历史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我相信这本书会对历史学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也会对我们个人的成长和未来的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
- 1 -。
“古史辨”派之我见
“古史辨”派之我见【摘要】史辨派是顾颉刚先生创建的以“疑古”为旗帜的当代著名史学流派,它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勃兴之时,人们的思想得到了极大的解放,在学术界,新的科学方法的运用和新的思想观念都相应出现,要求对原有价值进行重新评价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
古史辨派的观点与方法,在学术界产生了很大影响。
然而,从它产生起就它的研究方法及成果学术界争议不断。
那么,在此作者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古史辨派;历史意义;局限;启示一、古史辨派的评价自1923年顾颉刚先生发表了《与钱玄同先生论古史书》,提出了“层累的造成中国古史”说以来,对古史辨派古史理论的评价便不绝于书,其中钱穆、傅斯年、胡适等学术大家都先后由最初对古史辨派的支持转为反对。
20年代末30年代初,钱穆对古史辨派正面肯定的居多,30年代中后期,在《国史大纲》中,钱穆针对顾颉刚的古史层累的造成说提出了古史层累的遗失说,40年代特别是钱穆居港台后,他对古史辨派几乎是全面否定。
钱穆先生对古史辨派的评价大致经历了一个有正面肯定到基本否定的过程。
作为顾颉刚的同学傅斯年,他在20世纪上半叶,对于顾颉刚掀起的疑古思潮,傅斯年起初给予了很大的支持和极高的评价,但后来则逐渐产生怀疑,并进而提出重建古史的主张。
胡适更甚,由开始的古史辨派的发起者,转变到后来古史辨派的对立面,成为了坚决的反对者。
这样的对古史辨派呈否定态度的甚至是批评的不止这几位,以至于发展到后来以疑古辨伪为主要内容的古史辨运动。
到上个世纪90年代出现了以李学勤为代表的提出“走出疑古时代”,“进入释古时代”,主张对整个中国古代文明作出重新估价。
同时也有一些人片面地以唯物史观为标准,针对顾颉刚及“古史辨派”对古史的怀疑观点提出批评,认为他们违背唯物史观。
当然学术界对古史辨派有批评的同时,也有许多赞许性的评价,如冯友兰、郭沫若、胡绳等一大批学者,冯友兰曾将古史辨派定位为“所作的工夫即是审查史料”,“是中国近世以来疑古文献的大成”。
古史辨自序读书笔记
古史辨自序读书笔记引言自序是一种辞章形式,一般作为著作的开始部分,用于对著作内容、创作动机和写作态度等进行自我表述。
《古史辨自序》是袁中郎著作《古史辨》的自序部分,通过对自身研究古代历史的经历和心得的阐述,揭示了古代史书记载的诸多问题,同时也为自己所撰写的历史研究工作做出了辩解和辨析。
本文将从不同层次探讨《古史辨自序》的主题,为读者解读其中的重点观点和观察。
自序的背景和动机著作《古史辨》的写作意图著作《古史辨》是袁中郎长期研究的成果,旨在通过辨析古代史书中的问题,还原历史真相,消除历史畸变,使读者能够更加客观、真实地了解古代历史。
自序作为《古史辨》的引子,揭示了袁中郎的研究动机和写作动力,营造了一种探索古代史真相的氛围。
历史研究的困境和难题在自序中,袁中郎首先强调了古代史书的不可靠性和历史研究的困境。
他指出,古代历史资料的保存和传承困难,导致后人很难获得真实的历史记录。
另外,即使史书记载的内容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也存在着编纂和审查的问题,使得历史的真实性受到质疑。
这些困境和问题促使袁中郎对古代史书进行深入研究和辨析。
史书的辨析史书的可信度和可靠性评估袁中郎在自序中对史书的可信度和可靠性进行了评估。
他认为,判断史书的价值首先要通过批判性阅读和辨析,关注其史料来源、作者背景、记载内容等方面的问题。
只有综合考虑这些因素,才能对史书的真实性进行判断。
三星堆考古发现与史书记载的对比袁中郎引用了三星堆考古发现的例子,与史书记载进行了对比。
他指出,在史书中并未记载三星堆的存在,而后来的考古发现却证明了三星堆文化的存在和重要性。
这个例子进一步说明了史书的不完整性和局限性,以及考古学在历史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读书方法和观察角度以古事为鉴袁中郎在自序中提出了一种读书方法和观察角度,即以古事为鉴。
他认为,通过研究古代历史中的问题和教训,可以为现代社会提供借鉴和启示。
古事不仅反映了历史的发展和变革,还包含着众多智慧和哲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和面对现实生活中的挑战。
古史辨自序的读书报告
《古史辨自序》读书报告顾颉刚先生(1893~1980)江苏省苏州人,是我国著名史学家,古史辨派的创始人。
这个学派以他编著的《古史辨》而闻名于世。
顾先生因考辨古史,对古代神话,民俗学,古典文学和歌谣也作了不少研究,并都有开创性的贡献,是中国现代神话学,民俗学,古典文学和民间文艺研究等学术研究领域里的卓越奠基人之一。
而顾先生最重大的贡献乃是在考辨古史上,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创立“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观。
二,揭示三皇五帝的古史系统是由神话传说层累地形成的。
三,打破民族出于一元与地域向来一统的传统说法。
四,考订古书著作时代为研究古史传说的演变打好基础。
而从这本《古史辨自序》中我们有幸一睹这些古史辨运动的珍贵遗产的光辉。
《古史辨自序》的前40页,作者用优美的文笔向我们坦诚了自己如何走上古史辨伪的心路历程。
用书中作者自己总结的辨伪思想的由来来说,是时势,个性与境遇使然。
那我们即从这三点入手来分析古史辨伪思想形成的过程。
先谈顾颉刚先生那桀骜不驯的个性。
正如他的儿子顾潮在《我的父亲顾颉刚》中所写,这位史学大师“是一个桀骜不驯的人,不肯随便听信于他人的话”。
(顾潮《我的父亲顾颉刚》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129页)正是源于骨子中的桀骜,顾颉刚绝不盲从于他人其中包括自己的老师。
虽然对于章太炎,康有为,胡适之等恩师们怀有极大的尊重,但他们的个人理论完全不能束缚顾颉刚这颗“自由的心”,更妄论将其同化,成为他们的忠实鼓手。
而当发现恩师的思想漏洞时,即使再敬佩,他也会毅然决然地选择真理,这便是一个治学者应具备的素质。
正是有了这种素质,顾颉刚才能在古史辨运动的兴起与发展中起到先锋与旗手的作用。
再论时势。
无疑古史辨是时代的产物。
若无当时时代大潮的推动作用,古史辨便不会一出世便石破天惊,更不至一举颠覆中国社会史观体系。
可以说顾先生也是随了大潮的。
首先,古史辨运动的“疑古特性”,并非古史辨派的首创,而是当时的社会在辛亥革命以及新文化运动中所涌现对于传统的批判思潮的一个分支。
古史辨派讨论稿
关于对古史辨派评价的问题一、时人评价对于这场“古史辨”运动,时人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和关注。
不同学派、团体和个人从不同的立场角度和价值观念出发,对这场颇具影响力的学术运动发表了不同的看法和见解。
当时的意见主要分为以下两大类:以胡适、陈源等为代表的赞誉派与以梁启超、张荫麟为代表的批评派。
(一)赞誉派1、1926年7月,胡适在《介绍几部新出的史学书》一文中,称赞《古史辨》“是中国文学界的一部革命的书,又是一部讨论史学方法的书。
此书可以解放人的思想,可以指示做学问的途径,可以提倡那‘深彻猛烈的真实’的精神”。
2、傅斯年称赞“古史辨”是“史学的中央题目”’“是一切经传子集的总锁钥,一部中国古代方术思想史的真线索,一个周汉思想的摄镜,一个古史学的新大成”。
3、陈源认为“古史辨”:“价值是不容易推祟过分的。
他用了无畏的精神,怀疑的态度,科学的方法去整理一篇几千年来的糊涂账,不多几年已经开辟了一条新路,寻到了许多大漏洞……是极有价值的贡献”。
(二)批评派1、粱启超认为古史辨的方向和目标有误,他在《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中说:“最近几年来时髦的史学,一般所注重的是别择资料……但其流弊乃专在琐碎的地方努力,专向可疑的史料注意,忘了还有许多许多的真史料不去整理。
”2、柳诒徵等人指责古史辨是“以空疏的和装饰的学术迷导青年”,提出了古史辨是“虽曰勇于疑古,实属疏于读书”的反对意见。
3、王国维也对胡适、顾颉刚等疑古派的观点提出疑义。
他指斥疑古派说:“至于近世,乃知孔安国本《尚书》之伪,《纪年》之不可信,而疑古之过,乃并尧舜禹之人物而亦疑之,其于怀疑之态度及批评之精神,不无可取,然借于古史材料未尝为充分之处理”。
4、张荫麟则对古史辨派的方法论提出了激烈批评,指责顾颉刚等过多地使用默证法。
认为顾不恰当地使用“默证”,以至于导致“根本方法之谬误”,“吾观顾氏之政论,几尽用‘然证’,而十九皆违反其适用之限度”。
5、鲁迅曾谓:“其实,他(指顾颉刚)是有破坏而无建设的,只要看他的《古史辨》,已将古史辨成没有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疑古派的主要代表作品受到胡适在新文化运动中倡导的“整理国故”思想的影响。
他们主张用历史演进的观念和大胆疑古的精神,吸收西方近代社会学、考古学等方法,研究中国古代的历史和典籍。
自1923年顾颉刚发表《与钱玄同论古史书》,到1926年《古史辨》第一册问世,标志着该派的正式形成。
顾颉刚就特别具有历史意识,在《古史辨》第一册写了一篇长达六万字的《自序》,强调他倡导、组织古史辨运动的心路历程,于是他等于开创了古史辨派;第三册以后,古史辨演化成古书辨,器局日渐促小而琐碎。
以后,《古史辨》又持续出到七册,当时有不少知名学者参与了这项活动,在学术界形成了较大的影响。
后来顾颉刚在编《古史辨》时他也承认“我的野心真太高了”,“我真成了夸大狂了”。
鲁迅曾谓,“其实,他(指顾颉刚)是有破坏而无建设的,只要看他的《古史辨》,已将古史‘辨’成没有。
” 古史辨派在其研究中,推翻了传统所谓的“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等概念构成的中国古史系统。
其中,顾颉刚提出了著名的“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的观点。
他着重地考察了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源头,认为:“时代愈后,传说中的古史期愈长”;“时代愈后,传说中的中心人物愈放愈大”;虽然“不能知道某一件事的真确的状况,但可以知道某一件事在传说中的最早的状况”。
据此,他提出要打破“民族出于一统”、“地域向来一统”、“古史为黄金世界”等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参见《古史辨》第一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