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大赛教案(获市一等奖)
教学大赛一等奖《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
教学大赛一等奖《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教学大赛一等奖《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1 全国教学大赛一等奖《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状况,理解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和留恋。
2、品位作者的成长历程,感悟成长。
3、学习本文鲜活生动的语言。
重难点:1、了解作者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状况,感悟成长。
2、初步了解“现在的成年的我”对童年生活的留恋和对社会现实的不满。
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1、回忆一下上学期学习过的鲁迅的《风筝》,从那篇课文里,你认识到一个怎样的鲁迅?(小时候不许弟弟放风筝,也做过错事;勇于自我剖析,自我悔悟;是一个批判封建思想的斗士。
)2、其实,鲁迅先生也有天真幼稚、富有童心的一面,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认识一下童年的鲁迅。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1、学生互相交流自己预习过程中积累的生字词以及初读课文后留下的印象。
建议用“这是一篇的课文”的句式说一句话。
(这是一篇回忆童年的课文、这是一篇充满童趣的课文…)2、课文写了哪两个方面的内容,是怎样过渡的?(先写百草园,那是“我”童年的乐园;再现写三味书屋,那是令“我”难忘的地方。
中间用一个过渡段把两部分内容连接起来了。
)三、赏玩百草园,走进三味书屋(一)赏玩百草园1、百草园里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园子?那儿有什么?它究竟有什么魅力,竟让作者几十年后仍然念念不忘,并写下这篇文章来回忆呢?今天就让我们借助作者的文字,和童年的“我”一起去赏玩百草园。
要求把你和童年的“我”看到的事物、听到的声音、玩过的游戏记下来,然后向同学们介绍一下百草园。
提示:可以介绍百草园的某一处,例如:“我喜欢百草园的泥墙根一带,那儿…” 可以介绍百草园的某一季节,例如:“我喜欢百草园的春天,那时…”可以介绍百草园的动植物,例如:“我喜欢百草园的动物,那黄蜂…那叫天子…那蟋蟀…”或“我喜欢百草园的植物,那桑葚…那何首乌…那木莲…” 可以介绍百草园的某一事,例如:“我喜欢在百草园里听阿长讲故事…”或“我喜欢在百草园里捕鸟…”可以介绍百草园的色彩,例如:“我喜欢百草园的艳丽色彩…”可以介绍百草园的声音,例如:“我喜欢百草园的美妙声音…”2、百草园的一草一木都那么有趣味,想像一下童年的“我”在百草园都会玩什么?体会“那时却是我的乐园”这句话。
崔颢黄鹤楼教案一等奖市公开课一等奖教案省赛课金奖教案
崔颢黄鹤楼教案一等奖摘要:本文档介绍了一份以崔颢黄鹤楼为主题的教案,该教案在某教育大赛中荣获一等奖。
教案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活动,旨在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崔颢和黄鹤楼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本文将以四个部分展开:介绍崔颢和黄鹤楼、教学目标及课程设置、教学实施步骤和评价、教案反思和展望。
关键词:崔颢、黄鹤楼、教案、一等奖、教育大赛一、介绍崔颢和黄鹤楼崔颢,唐代文学家,他以其代表作《黄鹤楼》而闻名于世。
《黄鹤楼》以其雄奇壮丽的景色和深刻哲理而脍炙人口,被誉为唐代七绝之冠。
黄鹤楼则是中国著名的古建筑和旅游景点,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江岸区。
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象征之一,黄鹤楼吸引了无数游客和文学爱好者。
二、教学目标及课程设置1.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够:1)了解并掌握崔颢和他的代表作《黄鹤楼》;2)了解黄鹤楼的历史和文化价值;3)培养学生的阅读和表达能力;4)提高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兴趣。
2. 课程设置:本节课分为四个部分进行教学:1)导入:通过展示相关图片和音乐,引起学生对崔颢和黄鹤楼的兴趣。
2)知识讲解:通过讲解崔颢和黄鹤楼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向学生传递相关知识。
3)学生活动:学生分组,进行小组合作讨论与表达,提高学生的阅读和表达能力。
4)教学延伸:通过诗歌创作、写作或艺术创作等形式,巩固学生对崔颢和黄鹤楼的理解。
三、教学实施步骤和评价1. 教学实施步骤:1)导入:播放黄鹤楼的图片,并引导学生讨论与黄鹤楼相关的话题。
2)知识讲解:教师以PPT为辅助,向学生介绍崔颢和黄鹤楼的相关背景知识。
3)学生活动:学生分为小组,给予每组一段崔颢的诗句,让学生讨论崔颢的文学成就及黄鹤楼的文化价值,并表达自己的观点。
4)教学延伸:学生通过创作自己的诗歌、写作或艺术作品,将所学内容发挥到极致。
2. 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小组合作讨论和个人创作,教师可以评价学生对崔颢和黄鹤楼的理解,以及他们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此外,教师可以设计一份问卷调查,收集学生对本堂课学习的反馈,以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
教学能力大赛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第6篇教学设计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
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上册94-96页例1、例2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让学生进一步感受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增强学生量化的数学意识。
2、学会初步预测不确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理解并掌握用分数表示可能性大小的基本思考方法。
3、认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使学生明确生活中任何幸运和偶然的背后都是有科学规律支配的。
4、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感受数学思考的严谨性与数学学习的趣味性。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
教学难点:在认识事件发生的不确定现象中感受统计概率的数学思想。
教学准备:演示课件、乒乓球、布袋、棋子、纸盒等。
教学过程:一、情境与问题1、课前谈话,狄青百钱定军心2、问题引入师:让我们用数学的眼光来审视这个故事,抛100钱币,有没有可能全部正面朝上?(生:有可能)师:100枚全部正面朝上的可能性你认为有多大呢?(生:很小)师:可能性有大有小。
(板书:可能性的大小)二、探究与交流1、教学例1出示例1场景图问:裁判在做什么?(猜球。
场景再现)问:用猜左右的方法决定由谁先发球公平吗?为什么?学生讨论后小结:乒乓球可能在左手,也可能在右手,猜对或猜错的可能性是相等的。
指出:用猜左右的方法决定由谁先发球时,每个运动员猜对的可能性都可以用1/2来表示。
师:你是怎样理解这里的1/2?2、同步体验教师拿出一个口袋,向里面放入一个黄球,问:从中任意摸出一个球,摸到黄球的可能性是几分之几?学生提问:其中有几个球?其中几个黄球?动手摸一摸,边摸边问:这时可以得出结论了吗?(袋中放着一个黄球一个白球,从中任意摸一个球,摸到黄球的可能性是1/2。
全国教学大赛一等奖教学设计
全国教学大赛一等奖教学设计引言教学是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优秀的教学设计则是保障教学质量的基石。
全国教学大赛是我国各级中小学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竞技舞台,获得一等奖教学设计意味着获奖者在教学设计方面取得了杰出的成就。
本文将介绍一份获得全国教学大赛一等奖的教学设计,以展示其设计思路与特点。
教学设计背景该教学设计针对高中数学教学,课题为“二次函数与二次方程的综合运用”。
这是高中数学重要的内容之一,也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难点。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同时确保他们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设计者制定了一套综合性的教学方案。
教学设计目标•掌握二次函数和二次方程的基本概念和性质;•理解二次函数和二次方程的图像与解的关系;•学会运用二次函数和二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设计步骤步骤一:导入与激发教师通过讲解实际问题引出二次函数和二次方程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利用抛物线的形状讲解二次函数和二次方程的产生背景,让学生从实际问题中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步骤二:概念与性质解释教师通过幻灯片、板书等方式,详细解释二次函数和二次方程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教师可以通过多种实例图示和解析,帮助学生理解二次函数与二次方程的特点,并强调它们在数学中的重要性。
步骤三:图像与解的关系教师设计一系列图像,要求学生根据所给信息绘制相应的抛物线图像,并通过这些图像解决二次方程。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现二次函数的图像与二次方程的解之间的关系,如图像的顶点对应方程的解等。
步骤四:综合应用训练教师设计一些综合性的问题,要求学生通过建立二次函数或二次方程来解决实际问题。
这些问题可以包括物理、经济等领域的应用,激发学生将数学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的能力。
步骤五:总结与评价教师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并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同时,教师可以给予学生一些进一步学习的建议,鼓励他们在数学学习中持续进步。
教学设计特点1.问题导向:教学设计以问题为导向,通过引入实际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和问题解决能力,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师说》教案教学设计一等奖
《师说》教案教学设计一等奖这是《师说》教案教学设计一等奖,是优秀的教学设计一等奖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师说》教案教学设计一等奖第 1 篇教学目标:1、了解、背景及文体2、疏通文章,理清思路课时:3第一课时一、组织教学二、检查作业(背诵《滕王阁序》)三、导入新课1、板书课题2、简介: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昌黎”(祖籍河北昌黎),与柳宗元倡导“古文运动”。
又称“韩吏部”(晚年担任吏部侍郎)又称“韩文公”(谥号“文”)。
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3、写作背景:从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一文中足可看出:“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
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
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
愈以是得狂名。
居长安,饮不暇熟,有挈挈而动,如是这数矣。
”4、文体:“说”,议>论文的一种,可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
如初中《马说》、《捕蛇者说》。
5、学生通读课文,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① 注意以下部分字的读音。
句读谀经传郯苌弘蟠贻巫② 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
③ 全文中的四个段落,各从那些方面来阐述观点?第一段:正面阐述从师的重要性。
第二段:批判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恶劣风气。
第三段:援引圣人从师的态度,进一步阐述师道、师生关系。
第四段:说明、写作的缘起。
6、小结全文。
四、作业:1、背诵第一段。
2、思考(或略作书面整理)练习一中的1~~3小题。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分析演示过程和方法。
2、掌握字词、疏通全文。
内容步骤:一、检查上堂作业:1、背诵第一段。
2、结合练习一导入新课。
二、内容结构:第一段:正面阐述①老师的职责②为什么从师③ 以什么人为师第二段:批判士大夫阶层耻学于师的不良风气古之圣人——从师圣益圣今之众人——不从师愚益愚爱其子——择师惑矣,未明也于其身——耻师《师说》教案教学设计一等奖第 2 篇学习目标:反复诵读,体会感情,读懂“师道”的内涵,领悟文章情理交融的艺术魅力。
教学设计大赛教案获市一等奖
教学设计大赛教案获市一等奖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正确理解角的概念,并能够根据角的性质进行角的判断和计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实践,发现角的性质和规律,并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3.情感态度目标: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动手,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角的概念、角的性质和计算方法。
2.教学难点:角的性质的初步理解和运用。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黑板、彩色粉笔、直尺、量角器等。
2.教材准备:《中学数学》教材、课外拓展资料。
教学过程:一、引入(10分钟)1.创设情境:张同学想知道两个角的大小,于是她拿起一张纸条把纸条的一头往上捏,另一头慢慢向外展开,你们猜张同学展开的这张纸条形成的是一种什么形状。
2.导入问题:学生回答展开纸条形成的是一个角。
3.学生小组合作:学生分小组讨论张同学所展开纸条形成的角是什么角,并针对该角的形状,讨论角的特点与性质。
二、探究与引导(20分钟)1.角的定义:在黑板上画一角,解释角的定义。
2.观察角的性质:向学生展示不同的角,并引导学生观察、对比这些角的性质,如角的大小、角的位置等。
3.学生实践:学生利用直尺和量角器进行角的测量和绘制,进一步观察和发现角的性质。
4.角的性质与分类:根据学生的观察和经验,引导学生总结角的性质与分类。
三、巩固与拓展(25分钟)1.角的计算:1)介绍角的计算方法,如用度数表示角的大小,角的和等。
2)示范并引导学生做一些角的计算练习。
2.应用题练习:提供一些应用题,引导学生灵活运用角的性质与计算方法解决问题,如角的判断、比较等。
3.拓展讨论:引导学生思考更多的角的性质和应用,如平行线与角的关系等。
四、合作交流与总结(15分钟)1.小组合作:学生分小组讨论,并展示他们发现的角的性质与应用。
2.小结点拨:综合学生的讨论和展示,对角的性质与计算方法进行总结,强调学生掌握的重点。
3.个别扩展:针对学生个别的兴趣与能力,提供个别的角的拓展学习资料,鼓励学生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探讨。
小学教学设计一等奖4篇
1、小学教学设计一等奖学习目标1.认识“坝、傣”等5个生字。
会写“坪、坝”等12个字。
能正确读写“坪坝、穿戴、打扮”等19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这所民族小学的喜爱之情。
3.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课文,抄写描写窗外安静情景的句子。
课前准备1.课前发动学生搜集有关我国少数民族服饰和风情的图片、文字资料。
2.具有云贵地区少数民族特色的音乐磁带或CD碟片。
3.词语卡片。
第一课时举行“民族风情”展示会1.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
不同的的民族有不同的服饰,更有不同的风俗。
下面我们举行一个“少数民族风情”展示会,请你展示自己找到的有关图片,介绍自己了解的少数民族的情况。
学生展示介绍,教师提示学生着重介绍少数民族的服饰特征、生活习俗。
2.视学生介绍情况,教师利用课后资料袋中的图片,补充介绍课文中涉及的傣族、景颇族、阿昌族、德昂族等少数民族的情况。
3.评选最佳学生,颁发小奖品。
揭示课题,范读课文。
1.在我国西南边疆地区,有好多民族聚居在一起,共同生活,和睦相处。
不同民族的孩子们也在一所学校共同学习。
就有这样的一所民族小学,大家愿意不愿意去参观一下?2.板书课题:我们的民族小学。
3.教师配乐范读。
选择具有云贵民族风情的乐曲,如《小河淌水》、《蝴蝶泉边》、《有一个美丽的地方》等配乐。
自学生字新词,试读课文。
1.这所民族小学美不美?大家肯定想亲自去走一趟,转一圈。
请你自己试着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生字根据注音拼读一下,读不通顺的地方反复多读几遍。
2.学生试读。
3.指名分自然段朗读。
教师相机出示每小节中带生字的新词,正音、巩固。
学生感到陌生的词语也该提示。
第一自然段:坪坝(bà)绒球花傣(dǎi)族景颇(pō)族阿昌(chāng)族德昂(áng)族绚丽多彩第三自然段:蝴蝶孔雀舞摔跤(jiāo)山狸第四自然段:凤尾竹摇晃(huàng)分组朗读,组间比赛1.分小组朗读,每组读一自然段,各组练习。
空气 市赛获奖全国一等奖教学设计
《课题1 空气》(第1课时)教学案
班级:初三()姓名:学科:化学课型:新授编者:审核:备课组
【学习目标】
1、通过对“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实验的操作、观察、分析,了解空气的组成。
2、初步学习科学实验的方法,进行观察记录,并初步学习分析实验现象。
3、保持对生活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发展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学习重点】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
【学习过程】
一.定向入境
1.揭题示标:投影本课题目标。
2.情境激趣:如何证明空气的存在(利用家里的物品试一试)
3.旧知回顾:人体吸入空气中的、比呼出气体中的少,比呼出气体中的多。
二.自学建架
知识模块——(一)拉瓦锡定量研究空气成分
Ⅰ.个人自学
1.阅读:L空气,如右图。
然后给装有红磷的玻璃
管加热。
同时交替推动两个注射器的活塞,至玻璃管内
的红磷变成白烟,且较长时间内无进一步变化时停止。
停止加热后,待
冷却至室温将气体全部推至一个注射器内。
请根据你对上述实验的理解,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结束后,注射器内的气体体积理论上应该减少约 mL。
(2)在实验的加热过程中,交替缓慢推动两个注射器的目的是。
写出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3)上述实验只是粗略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一种方法,你认为造成该实验不够精确的可能原因是(写出其中一种)。
4.在装有空气的密闭容器中,若用燃烧的方法除去其中的氧气,以得到较纯净的氮气,应选用。
5、蜡烛可以代替实验2-1中的红磷吗
6、你还能在实验2-1的基础上改进设计出哪些实验装置来测定氧气的含量呢。
《踏浪》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踏浪》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踏浪》的作者以及作品的背景和意义;2. 掌握《踏浪》的主要内容和核心思想;3. 培养学生对于个人价值观的思考与追寻,引导学生拓展自我人生的可能性。
二、教学重点1. 分析《踏浪》的主要内容和核心思想;2. 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个人人生意义。
三、教学难点1. 培养学生对于个人价值观的思考与追寻;2. 引导学生拓展自我人生的可能性。
四、教学准备1. 《踏浪》的文本材料;2. 班级黑板;3. 阅读活动所需的资料。
五、教学步骤1. 导入(10分钟)通过对《踏浪》的标题进行解读,激发学生对于该文本的兴趣和想象,并提出以下问题:- 你对于《踏浪》这个标题有什么理解?- 踏浪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和文学作品中有什么含义?2. 阅读理解与讨论(30分钟)将学生分为小组,每个小组分配一段关于《踏浪》的文本材料进行阅读。
要求学生理解文本内容,并围绕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文本中的主人公是谁?他的人生经历给予我们什么启示?- 你认为作者用《踏浪》来表达什么意义?与你的人生有何关联?每个小组讨论完毕后,由小组代表分享讨论结果,并与其他小组进行比较和交流。
3. 视频展示和解析(20分钟)播放与《踏浪》主题相关的短视频,通过图像和声音的展示,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于作品的理解和感受。
在视频播放结束后,开展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以下问题:- 你在视频中看到了什么?你对于视频中的场景和情节有什么感想?- 视频中的情节与你对于《踏浪》的理解有何联系?4. 表演和分享(30分钟)要求学生分小组进行短剧表演,以《踏浪》为主题,演绎出自己对于作品的理解和感受。
每个小组选择一段经典情节进行表演,并附带解释和分享演绎中的个人感受。
通过表演和分享的形式,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体会《踏浪》的核心思想,并展示他们对于个人人生意义的思考。
六、教学反思通过此次教学,学生在阅读《踏浪》的同时,通过小组讨论、视频展示和短剧表演的形式,不仅加深了对于作品的理解和体验,更培养了学生思考个人人生意义的能力和追寻意义的勇气。
教学设计大赛教案(获市一等奖)
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第一册第四章第一节《植物的激素调节》教学设计第一节课植物生长素的发现一、设计思想以新课标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理论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的基本理念为依托,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进行了本课的教学设计。
这课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的科学,它是通过科学方法,从客观世界中找出规律性知识。
高中生物教材通过科学研究过程地呈现出科学知识的不多。
而第四章《生命活动的调节》中的第一节《植物的激素调节》,其中对于生长素的发现过程,是比较完整地反映出科学研究的全过程。
是一个能培养学生科学的研究方法和科学的思维方式的很好机会。
因此在植物向光性原因的研究过程中,引导学生设计一系列实验对生长素发现过程进行探究,使学生亲身经历“发现的过程”。
这样学生通过实践获取直接经验,从中初步学会了科学方法,培养了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同时也符合新课标所强调的“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发展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过程”的要求。
另外,通过多媒体与传统教学的结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以多种方式、多种途径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将问题难度层层递进,达到提高学生科学素质的目标。
二、教材分析(一)教材内容本节内容相对独立,教材并没有将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与稳态的概念相联系,属于个体层次生命系统调节的内容,但是生物体能够生存下来就需要自身对外界环境的变化作出相适应的反应。
在绪论中已经提到“能够适应环境”是生物的一个基本特征。
但对“生物如何适应环境?”,特别是“植物如何适应环境?”这些问题学生过去很少接触。
本课是高中生物第一册(必修)(人教版)第四章《植物激素的调节》中第一节《植物的激素调节》中的一部分,它沿着科学家的足迹向学生逐一介绍了一种植物激素一一生长素的合成部位、产生影响的部位、在植物体内运输的规律、化学性质、生理作用以及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等多方面的知识。
2024年度教学能力大赛一等奖教案
度等方面的要求。
2024/3/24
教学内容适量
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情况,合 理安排教学内容,确保学生在有限 的时间内能够充分掌握所学知识。
教学重点突出
针对教学重点,教案中应有详细的 阐述和解析,以便学生在学习中能 够抓住关键,深入理解。
8
教学方法选择
跨学科融合
教案打破学科界限,将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方法进行有机融合,为学生 提供更加综合、全面的学习体验。
2024/3/24
20
教学方法创新
2024/3/24
启发式教学法
通过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激发学生 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案例教学法
结合生动、具体的案例,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具体化、形象 化,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提高学习效果。
教学能力大赛一等奖 教案
2024/3/24
1
目录
2024/3/24
• 课程背景与目标 • 教学内容与方法 • 教学过程与实施 • 教学效果与评估 • 教学特色与创新 • 教学反思与展望
2
01
课程背景与目标
2024/3/24
3
课程背景
01 适应新时代教育改革需求
当前教育改革要求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创新能力 ,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
教学团队建设
加强教学团队建设,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共同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鼓励教师参 加学术交流和培训活动,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
25
2024/3/24
THANKS
感谢观看
26
导入新课
通过故事、问题、情 境等方式,激发学生 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 望,为新课学习做好 铺垫。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案例一等奖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案例一等奖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对于任何课程的掌握都有一定的能力,编写教案也不在话下。
那么,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书包范文为朋友们分享的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案例一等奖【优秀9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写作有一点帮助。
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用优美的语言引导他们进入一个神奇的昆虫世界,去感受、去领悟小虫子的美好。
我还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如设置问题“你还对什么昆虫感兴趣?”“你想变成什么昆虫?哪里比较有趣?”激发孩子的想象力,给孩子练习说话的。
时间,提高孩子的口语表达能力。
注重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因为“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生生字中先小组合作学习,让孩子们通过自己的方式去认识生字,教给学生思考、合作的方法。
利用上课时间查字典,是在培养孩子们一种学习用字典的学习习惯。
整节课堂多让孩子们展示自己,如推荐书目,真正让学生变成课堂的主人,使之由“学会”变成“会学”。
但是还存在着不足:1、教师应更有一种情感的带入性,让孩子们对所学更感兴趣。
2、指导朗读和读文节奏稍显拖沓,可以适当提高速度。
3、鼓励方法,调动全体积极性。
在今后我还会继续努力来提高我的教学质量。
语文教学案例设计两课时篇二〖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巩固练习写一写,填一填,画一画。
(针对课文内容画一画)然后写出青蛙讲的故事的名字。
二、表演1、说一说小鱼心情的变化。
(板书:好奇――着急――高兴)2、说一说青蛙的表情。
(板书:大眼睛转了一下大眼睛转了两下)(教师如果随学生的回答板画,更能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的热情。
)3、全班推荐4个小评委,组成评委团。
4、分小组排练。
(教师要提醒学生分工合作――小导演、小解说、小演员。
注意加上动作,表情的变化,如果能加上合理的想像,语言表达完整,就被评选为表演优胜小组。
还可以设立多种奖励的名称如最佳小鱼、最佳青蛙、最佳导演……激发学生的表演欲。
)5、小组展示。
三、作业设计自己试着画一幅画,然后编一个有趣的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一听。
全国教学大赛一等奖教学设计
全国教学大赛一等奖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在当今的教育环境中,我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和机遇。
学生们的学习需求和兴趣日益多样化,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本教学设计旨在通过整合多种教学资源和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策略,为学生打造一个生动有趣、富有成效的学习体验。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掌握具体学科的核心概念和基本原理。
学生能够熟练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
通过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具体学科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社会责任感,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重点内容 1重点内容 22、教学难点难点内容 1难点内容 2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清晰、简洁的语言讲解知识,使学生对重点内容有初步的了解。
2、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3、实验法通过实际操作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4、多媒体教学法运用图片、视频、动画等多媒体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和吸引力。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环节在上课之初,我会给学生讲一个小故事。
记得有一次,我去超市买水果,看到了两种苹果,一种是红彤彤、圆润饱满的红苹果,另一种是青绿色、表皮略带斑点的青苹果。
我在纠结到底买哪种苹果好,于是我就问旁边的一位阿姨。
阿姨告诉我,红苹果通常比较甜,而青苹果则比较酸。
我心想,这可真有意思,不同的苹果居然有不同的特点。
就像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具体学科知识一样,看似相似的事物,其实也有着各自独特的性质。
通过这个小故事,引发学生的兴趣,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二)新授环节1、知识讲解运用多媒体展示相关的图片、图表和实例,结合生动形象的语言,向学生讲解具体学科的核心概念和基本原理。
小学语文课文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1、小学语文课文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一等奖教学目标:1.读背《咏柳》;2.办展板:“树林”;3.读《记住》;4.练习写字;5.完成“自检”。
教学过程:一、读、背《咏柳》1.同学们你所认识柳树吗?发现了什么?2.春天多么美丽,春风多么神奇,请读唐代诗人贺知章的诗《咏柳》;3.说一说你的理解;4.自己背一背。
二、读《记住》1.自己读、读通:独立识字,互相学字;2.同桌读、读好:把自己读的最好的诗句读给同桌听;3.说一说:人和树之间的密切关系。
三、办展板:“树林”1.用淡绿色的纸剪一片叶子的形状;2.在叶子上写上树的.功劳,可以用儿歌的形式;3.讨论展板的题目,如:“树是人类的朋友”,“树是地球的宝贵财富”等;4.学生自己把写了字的树叶贴在板报上;5.个人和集体评议。
四、学习揣摩字形1.描一描田字格中的“木”“林”“森”;2.想一想怎样写好看?3.写一写,比一比,谁写得好看?4.在生字本上写几个词如“欣赏”“感谢”“陪伴”评议谁写得内容好看,为什么?五、自检培养一个好习惯,或者改掉一个坏习惯。
1.请帮助自己的人一起来评议。
2.把自检的结果写在日记里。
2、小学语文课文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一等奖教学目标:1、初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理清文章脉络。
2、抓住重点,复述故事梗概。
3、积累课文中的成语。
教学重点:1、学习生字词,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2、把握课文内容,弄清文章线索教学难点:把握课文内容,弄清文章线索。
教学流程: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1、引出课题:孩子们,还记得《田忌赛马》的故事吗?里面的主人公是谁呀?(孙膑)(简介孙膑)今天就让我们在学习一个与孙膑有关的故事,去进一步领路孙膑卓越的才能和超凡的智慧。
一起去感受惊心动魄的围魏救赵这场战争。
2、读题质疑:让我们齐读课题两遍,“围魏救赵”是三十六计中的第二计。
看着题目,你有什么疑问?(根据质疑梳理问题:为什么围魏救赵?谁围魏救赵?怎样围魏救赵的?围魏救赵的结果如何?)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1、孩子们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进这个精彩的故事,请孩子们跟随朗读带自己轻声的读一读课文。
优秀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一等奖(优秀5篇)
优秀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一等奖(优秀5篇)小学数学教案模板3 篇一教学目的:1、引导学生观察商场实物的摆放情况,初步感知分类的意义;通过操作学会分类的方法。
2、通过分一分、看一看,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判断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
4、让学生体会到生活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难点:学会对物体进行分类的方法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探求新知1、感知分类学生认真观察情景图:你看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使学生明确商场物品有很多种。
)引导学生说出,商场是把一样的东西放到了一起。
2、明确分类(1)观察商场物品近镜头(文具柜台第一层是文具盒;第二层是练习本;第三层是笔。
一位售货员正在往柜台里分类摆放文具)你看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说出:阿姨是把一样的东西放到了一起。
师小结:像这样把一样的东西放到了一起就叫分类。
(板书课题)(2)猜一猜继续观察猜测阿姨拿的物品会放到哪一层,使学生进一步明确要把同一类的物品放在一起。
二、巩固发展,体验分类1、摆一摆出示商品柜台,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把相应的物品分类摆放在柜台里。
学生汇报物品是如何摆放的,教师指明分类的必要性———通过分类使每种物品看得更清楚了,也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许多方便。
2、完成“做一做”(1)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类活动。
(2)小组活动,组内互相交流是怎样分的,体验分类的方法,通过分一分的活动,使学生进一步体验分类的'作用。
(3)汇报交流教师注意不同的分法。
3、完成练习六的第1——3题(1)第1题,启发学生在书上圈一圈,并说一说是怎样圈的,为什么这样圈?(2)第2题,指导学生独立完成。
评价时,将学生的用品展示出来。
启发说出:4辆车是同一类的。
(3)第3题,教师说明题意,学生互相交流,使学生明确其中一个与其他三个是不同类。
4、补充练习每组一袋物品明确要求:先讨论一下应该怎样分,哪能一组分得又对又快又准备。
然后汇报说明。
三、全课总结课题:分类(不同的标准)教学内容:教学目的:1、通过学习,让学生选择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掌握分类的方法,初步感知不同标准分类的多样性。
最新全国优质课大赛一等奖教学设计6篇
最新全国优质课大赛一等奖教学设计第4篇活动目标:1、引导幼儿学会观看时钟的整点与半点,并尝试探索出其规律。
2、培养幼儿学会珍惜时间,遵守时间,养成按时作息的好习惯。
3、培养幼儿对数字的'认识能力。
4、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5、体会数学的生活化,体验数学游戏的乐趣。
活动重难点:重点:学会认识整点与半点,并掌握其规律。
难点:能够知道什么时间做什么事情,学会珍惜时间。
活动准备:1、物质准备:ppt;幼儿一日生活照片;自制时钟卡片。
2、经验准备:幼儿对时针、分针有一定的了解。
活动过程:(一)导入活动1、音乐导入:《时间像小马车》请幼儿入场。
2、小朋友们,大家好!今天,王老师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一个好朋友。
这个好朋友相信大家在生活中都见过。
是谁呢?(二)图文共读1、鼓励幼儿观察时钟钟面,大胆说出时钟钟面的特点。
师:“小朋友们仔细观察,你发现时钟的钟面上都有什么呢?”(引导幼儿发现时钟上一共有12个数字;时针、分针、秒针以及其特点。
)2、帮助幼儿回忆时针、分针的不同点。
师:“小朋友们都发现了时钟上有分针和时针,那哪个是分针哪个是时针呢?它们有什么不同点?”(引导幼儿说出长短、粗细的不同特征)(三)认识整点1、通过展示部分幼儿一日生活照片感受时间的重要性。
激发幼儿探索的愿望。
2、认识整点(1)教师通过ppt引导幼儿学会认识整点。
(2)教师通过各种时钟鼓励幼儿尝试探索出整点时间的规律。
规律: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几,就是几点整。
3、请你试一试(1)教师利用实物钟表出示各种整点,请幼儿积极参与,说出时间。
(2)请幼儿当小老师随意拨出整点,小组比赛看谁先说出时间。
(四)认识半点1、教师引导幼儿观察半点的时钟与整点时钟的不同,鼓励幼儿尝试探索出半点时间的规律。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整点,小朋友们仔细看这个时钟的分针和刚才有什么不同呢?”(引导幼儿说出分针指向6)2、帮助幼儿梳理清楚:半点的时候,时针指向两数字中间时,算数字小的时间。
优质课一等奖教学设计
优质课一等奖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设计篇一教案示例一、导入《史记》是一部包罗万象的百科全书,语文教案-《史记》选读。
“《史记》文章之价值,无论何人当不能否认”,著名思想家梁启超确立了《史记》的十大名篇,强调要“精读之”。
节选的《廉颇蔺相如列传》和《信陵君窃符救赵》出自这十大名篇。
而《屈原列传》则再现了屈原的高尚品质和卓越的才能,表现了作者内心深处的悲愤。
阅读节选的三个“列传”片断,结合已学过的作品和《语文读本》所选的《史记》里的文章,加深对《史记》这一煌煌巨著的理解。
二、诵读指导诵读是对语言的最直接感知,是品味语言、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的最好手段。
经过两年半的高中语文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因此,这三篇史传应以指导学生自读为主。
要求:①注意生字的读音;②注意古今异义的词;③归纳多义词的词义及词类活用的现象;④归纳通假字;⑤注意文言句式三、鉴赏评价方法: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归纳。
《廉颇蔺相如列传》通过蔺相如和廉颇形象的塑造,颂扬了“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爱国主义精神。
蔺相如的高尚情操和他的大智大勇,是通过一组生动的故事表现出来的,完璧归赵、渑池会是集中地表现他建立在爱国思想基础上的勇和智,将相和则是集中表现他识大体顾大局的高尚境界。
秦昭王以十五城易赵国和氏璧,这一悬殊的不等价交换出于强秦之口,显然不是出于诚意。
赵国答应易璧,等于自甘屈服;如不答应,秦国就可以借口出兵侵赵。
赵国君臣十分清楚秦国的这种政治阴谋。
经过权衡之后,他们决定通过外交斗争以求得解决,争取化被动为主动。
但是谁可以为此出使呢?在这紧急关头,宦者令缀贤推荐了蔺相如。
秦国历来贪暴无信,人们称之为“虎狼之国”,蔺相如的使命是十分艰巨的。
但是,由于他事前有周密的考虑、充分的准备和明确的斗争目的,所以能够做到随机应变,处处争取主动。
秦王在离宫中的章台接见蔺相如,传璧以示美人及左右,没有举行隆重的接见礼,完全暴露了无意偿赵城的企图。
课文《我的长生果》优秀教学设计一等奖
1、课文《我的长生果》优秀教学设计一等奖学习目标1.认识1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悟出的道理。
3.学习一些读书和习作的方法。
学习重点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结合自己的课外阅读和习作实际体会长生果的寓意,并学习作者的读写方法。
学习准备在读书中使自己收获的经历。
课时安排1课时。
学习过程一、回顾导入这一单元的主题是我爱读书,在前几篇课文中,我们一直在和书进行着有趣地对话。
《窃读记》生动、细致地刻画了窃读的心理和乐趣,表达对读书的热爱与渴望;《小苗与大树的对话》通过小女孩和北大著名学者对阅读的交流,使我们得到读书的有益见解;《走遍天下书为侣》则在假定和选择中,告诉我们要与书为伴,以书为侣,其乐无穷;提出善于读书,要常读常新,百读不厌,必有所获;今天,我们再来学一篇关于读书的文章,看看它又告诉了我们什么。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你想知道什么问题?(我的`长生果是什么?为什么把书叫做我的长生果?)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带着问题自读课文,看一看刚才提出的问题找到答案了吗?2.同桌互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相互评价。
3.参考阅读提示中的问题和方法,再读课文,把感受最深的地方多读几遍,再旁边做批注。
4.小组交流读书情况。
三、细读课文,深入理解班级交流(1)作者写了少年时代读书和写作的哪几件事?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看香烟人小画片;看连环画;重点回忆了两次作文的构思与写作的经历。
得出了一些道理:作文,首先构思要别出心裁,落笔也要有点与众不同的鲜味才好。
作文,要写真情实感;作文练习,开始离不开借鉴和模仿,但是真正打动人心的东西,应该是自己呕心沥血的创造。
(2)反复读一读作者例举的两篇作文,你是怎样理解作者悟出的道理的?你在自己的写作中有过类似的体会吗?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读书写作体验来理解,来谈自己的感受,更重要的是学习并运用作者的写作方法和读书方法──博览群书,入情入境,做读书笔记,会借鉴运用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第一册第四章第一节《植物的激素调节》教学设计第一节课植物生长素的发现一、设计思想以新课标“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理论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的基本理念为依托,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进行了本课的教学设计。
这课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的科学,它是通过科学方法,从客观世界中找出规律性知识。
高中生物教材通过科学研究过程地呈现出科学知识的不多。
而第四章《生命活动的调节》中的第一节《植物的激素调节》,其中对于生长素的发现过程,是比较完整地反映出科学研究的全过程。
是一个能培养学生科学的研究方法和科学的思维方式的很好机会。
因此在植物向光性原因的研究过程中,引导学生设计一系列实验对生长素发现过程进行探究,使学生亲身经历“发现的过程”。
这样学生通过实践获取直接经验,从中初步学会了科学方法,培养了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同时也符合新课标所强调的“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发展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过程”的要求。
另外,通过多媒体与传统教学的结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以多种方式、多种途径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将问题难度层层递进,达到提高学生科学素质的目标。
二、教材分析(一)教材内容本节内容相对独立,教材并没有将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与稳态的概念相联系,属于个体层次生命系统调节的内容,但是生物体能够生存下来就需要自身对外界环境的变化作出相适应的反应。
在绪论中已经提到“能够适应环境”是生物的一个基本特征。
但对“生物如何适应环境?”,特别是“植物如何适应环境?”这些问题学生过去很少接触。
本课是高中生物第一册(必修)(人教版)第四章《植物激素的调节》中第一节《植物的激素调节》中的一部分,它沿着科学家的足迹向学生逐一介绍了一种植物激素——生长素的合成部位、产生影响的部位、在植物体内运输的规律、化学性质、生理作用以及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等多方面的知识。
本课教材以三个问题导出了“植物的激素调节”,并以向光性与向重力性设问,引导学生思考。
把知识过渡到“植物的向性运动”上,并阐述了植物的向性运动及意义。
接着重点介绍了达尔文、温特、郭葛等科学家的实验过程,经过50多年的时间,逐步发现了生长素。
通过学习,通过学生了解生长素的发现过程,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曲折及发展历程,培养科学的思考方法及发展的科学观。
植物向性运动的内容与第八章中生态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和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的内容有关,对学生理解适应性等有重要意义。
(二)教学目标根据对教材的分析,以及让学生亲身体验从身边日常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根据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等过程,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生能通过体验生长素发现的过程和实验方法,概述出植物生长素发现的关键实验和科学家设计该实验的思路、方法及原因。
2、能力目标(1)教师引导启发学生设计植物的向光性实验及生长素的发现实验,让学生学会对生命的现象进行思考。
(2)通过生长素的发现实验学会假设、实验、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结果并得出结论,使学生初步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和过程,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
(3)通过对实验设计的评价,训练学生逻辑思维的严密性。
3、情感目标(1)通过植物生长素发现过程的介绍,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未知领域的科学精神和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
(2)通过植物的向光性运动原因的解释让学生学会“从现象到本质”进行分析问题的思维习惯。
(3)利用目前科学家对植物向光性的解释还有争议,启发学生明白科学永无止境,培养学生敢于质疑、敢于挑战的精神。
(三)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教学重点是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生长素的发现过程既是掌握生长素生理作用的基础,又是理解生物激素调节作用的关键,更是综合能力培养的好材料。
2、教学难点:(1)植物向光性的原因。
(2)对生长素发现过程的探究。
该课涉及到的科学家和实验都较多,且有些内容比较抽象。
高二学生尚未进行实验设计方面的训练,缺乏科学方法的系统培养。
对实验设计过程中的科学性、严密性、可行性都难以把握;对涉及到的一些实验材料(如胚芽鞘、锡纸、琼脂、云母等)缺乏感性认识。
三、学情及学法指导(一)学情分析1、学生的认知起点:本课学习之前,学生已具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和生活体验,如:植物向光性、向重力性,简单而不规范的实验设计等。
2、学习障碍:对于我校高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基础较弱,对于实验设计的思路和严密性都很欠缺,而该课对学生实验设计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侧重于训练学生从已知知识和具体的实验中,抽象并归纳出相关信息,进行逻辑推理和论证,得出结论或作出判断,这有一定的难度。
但由于是小班化教学,学生对该学科的学习兴趣较浓,讨论的积极性比较高,愿意参与。
只要教师由易到难,做好预习等工作,并充分引导、激发,学生会主动去探索,并在探索中收获掌握知识。
(二)学法指导1、引导学生根据科学研究的线索,学会运用理论知识于实验设计中。
2、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和动画演示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积极引导学生去讨论,鼓励学生敢于讲出自己的观点。
在讲的过程中教师要仔细聆听,不仅要及时发现问题,引导学生自己去纠正,而且尽量从学生的观点中发现闪光点,不失时机的表扬鼓励学生,创造一个愉悦的氛围。
3、通过设计不同难度层次的问题和练习,引导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渠道思考,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收获。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结合素质教育的要求,采用“引导——探究”式的教学模式,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形象生动的教学氛围,通过对几位科学家和他们所进行的实验的探索,使学生体验科学史,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注重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以及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适时地引导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知识、体会知识。
要把学习知识的过程和探究知识的过程统一起来。
五、教具准备1、课件制作:制作生长素的发现过程的幻灯片,思考问题和练习的课件。
2、阅读材料:胚芽鞘、琼脂、锡纸、云母。
(让学生随堂阅读。
)3、琼脂平板的实物。
六、对教材的再处理1、这是《植物激素的调节》第一课时,教材以总述动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不同形式,再以三个问题导出“植物激素的调节”,这样呈现内容对于我校学生接受起来有一定难度。
我设计第一课时不涉及“动物激素”,以日常的现象如植物向光性,引出植物的向性运动,以为什么表现出向性运动引出生长素的发现。
再通过生长素的生理作用的分析进一步明确生长素的调节作用,在学习其它几种也具有调节作用的物质的基础上,再分析归纳得出植物激素的概念、特点。
2、生长素的发现是本节课的重点,教材已对科学家的实验按时间顺序进行了叙述,为增强实验的严密性,在达尔文的实验中补充在黑暗环境下,胚芽鞘直立生长的实验结果。
中间省略了一些实验(包括詹森和拜尔的实验),准备在作业中补充缺的实验。
这部分教学是让学生理解科学家的认识过程和科学实验方法,而不是要记住这段历史,因此这部分内容主要是学生学会实验的思维方式。
⑦:针对为什么要去掉胚芽鞘尖端,为什么要通过琼脂块?为什么要设空白琼脂块对照,请同学们分析说原因。
5、⑥⑦对照又能说明什么?6、到1934年,荷兰科学家郭葛从植物中提取出了该物质,经过鉴定为吲哚乙酸。
5、学生回答:⑥⑦对照说明胚芽鞘尖端确实产生了某种物质,并作用于胚芽鞘尖端下部;弯曲的部位是胚芽鞘尖端以下。
的效果进行检测。
生长素发现小结1、产生生长素的部位:2、感受光刺激的部位:3、弯曲生长(生长素作用)的部位:4、单侧光的作用:5、生长素的运输:根据科学家设计的实验与本节课同学们自己通过思考交流获得的知识,解决课前提出的问题:植物为什么具有向光性?对学生强调:有光无光不影响生长素的合成,生长素产生速度基本一致。
1、胚芽鞘尖端。
2、胚芽鞘尖端。
3、胚芽鞘尖端以下。
4、生长素分布不均匀。
5、同侧向下。
学生分析、归纳、概括得出结论。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
总结本课学习的收获:1、设计实验的基本思路。
2、从1880年到1934年,经过了54年的时间发现生长素。
教育学生科学研究是一个长期、艰苦、坚持的过程。
我们的学习也是这样,只有不怕吃苦,坚持到最后的人才能获得成功。
科学家花了这么大的力气研究生长素,那生长素有何作用呢?我们将在下节课揭晓。
学生谈体会科学实验的感受。
加强学生的情感教育。
1、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2、为学生下节课留下悬念,能促使学生去预习。
课外思考目前,对于植物的向光性的解释都还存在争论。
有人认为有可能植物产生了生长抑制物,请同学们思考设计实验证明向光性是否与植物中产生的生长抑制物有关。
给予学生发挥的空间。
八、反馈练习(1)基础训练:①胚芽鞘的感光部位是_______;②生长素产生于胚芽鞘的_______;③胚芽鞘的弯曲部位(生长素的作用部位)是_________________。
(2)讨论思考:下列情况下一段时间后胚芽鞘的生长情况(都是左侧单侧光照射)九、学习评价表1、通过我们这节课的学习,你对向光性的产生的原因了解吗?2、生长素的发现史的学习,我们收获了什么?3、你知道实验设计有哪些原则?4、你能否较好的综合运用本节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十、课后反思从课堂的教学和学生学习评价表反馈的信息看,整堂课内容紧凑,教学设计思想基本体现,分析推理层层推进,师生关系融洽,具体反思如下:1、通过对植物生长素发现过程的介绍,可以让学生学习科学家的思路、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因此本课以学生日常见到的现象进行思考,通过观察发现问题到去探究的学习方法激发学生去思考,各种问题的设置,有利于调动学生拓展思维,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的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
并把大的问题分化为一个一个小问题,从易到难,使学生收获一种精神上的喜悦和满足,促使他们产生进一步学习、探究的欲望。
这个过程对教师的知识面要求更广、思维敏捷。
不但要有预见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更要处理好教学过程中出现的“生成性”问题的应变能力。
2、在教学过程中知识由讨论和思考得到,有利于缩短师生间的距离,但这个过程中我不是一味的追求课堂的热闹,反而多次强调学生独立思考,我觉得这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
另外,教师应充分重视过程性评价。
对学生的新想法给予及时鼓励和评价,培养学生间的交流能力和团队精神。
这是一种有效的教学形式。
3、用Flash制作的电脑课件重现生长素发现的探究实验,由静态为动态,弥补图形静止不动的缺陷,增强了课堂教学的形象性、直观性、趣味性。
但要注意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的结合的度。
十一、板书设计:第一节植物的激素调节一、植物的向性运动①定义②意义二、植物生长素的发现1、达尔文的实验2、温特的实验3、郭葛:生长素本质为吲哚乙酸三、向光性的原因外因:单侧光内因:生长素分布不均匀附表1 教学过程流程图附表2 教学目标说明《植物的激素调节》目标设计专项说明一、目标陈述本课采用Flash、多媒体、实物等手段将教材的知识情景化、形象化、直观化,并层层设问,以科学家的发现过程为线索,通过设置各种问题将知识环环相扣,培养学生严密的思维过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