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部编版】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22 月光曲 教案+实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2 月光曲
文本分析:
《月光曲》是一篇意境优美的课文,熔传说、美景、深情于一炉,讲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穷鞋匠兄妹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出《月光曲》的传奇故事,既表现了大音乐家贝多芬对穷苦人民的同情和热爱,又表现了他丰富的想象力和卓越的才华,同时也告诉人们,美好乐曲的产生不仅要依靠丰富的想象力,更要依靠高尚而真挚的情感。学生通过对《伯牙鼓琴》的学习,初步体会到了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那么,学习本课之后,相信学生对音乐艺术会多一份了解,感受也会更深一层。对于《月光曲》的内容、意境及表达的情感,作者是以生动的文字,借皮鞋匠的联想表达出来的,所以在教学中应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文本阅读。在阅读的过程中引领学生抒发自己的感想,在研读的过程中引领学生再现贝多芬与穷鞋匠兄妹鲜明的人物性格,进而充分领略文本中蕴含的文字美、情感美、意境美。
教学目标:
1.会写9个生字,重点理解“谱写、幽静、霎时、陶醉”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反复朗读第9自然段,想象描绘的画面,感受乐曲的美妙,再背诵下来。
3.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音乐的魅力,感受贝多芬博大高尚的情怀。
4.分辨课文中哪些是实在的事物,哪些是由事物引起的联想,体会两者结合的作用。
教学重点:
了解贝多芬是怎样创作出《月光曲》的,以及在创作过程中贝多芬的思想感情的变化。
教学难点:
理解贝多芬感情变化的原因。
课时安排:2课时
1.认识“谱、莱、茵”等9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谱写、著名、断断续续”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文章层次。
1.读写并积累、运用生字新词。
2.自学课文,理清文章层次;初步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播放二胡名曲《二泉映月》,引导学生谈感受,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引领他们步入音乐艺术的天地。
导语:同学们,享誉世界的音乐名曲历来是一种时代的折射,是作者真情的呼唤,像阿炳一样,19世纪德国音乐家贝多芬也曾有过不寻常的经历。今天就让我们走近这个善良、高贵而又倔强的灵魂,走近贝多芬,去读一个关于他创作《月光曲》的动人传说。
2.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3.课件出示贝多芬的图片,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关于贝多芬的资料,教师相机补充。
过渡:对于音乐家贝多芬,大家对他有哪些了解?能说一说吗?
贝多芬(1770—1827)德国作曲家、钢琴家。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对世界音乐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被尊称为“乐圣”。贝多芬的一生非常坎坷,他28岁时听力开始减弱,晚年失聪,只能通过书写跟人交流。他以坚强的意志克服了重重困难,一生创作了许多不朽的作品,如广为流传的交响乐《英雄》《命运》《田园》《合唱》等。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1.自学本课生字新词。
(1)自学生字,针对容易读错的字音、容易写错的字形做标记。
(2)小组内同学交流,提醒同学读字音、写字形时的注意事项。
◆易读错的字:
“纯、霎”都是翘舌音;“缕”是边音;“券”读作quàn,不要读成j uàn。
◆易写错的字:
“盲”指眼睛失明,与“目”有关,不要把“目”误写成“日”;“键”和“霎”笔画较多,容易写错,要特别注意。
2.出示词语卡,检测学生自学情况。
谱写幽静皮鞋盲人纯熟琴键霎时一缕涌过来照耀陶醉莱茵河水天相接微波粼粼
3.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方法理解词义。
(1)通过查资料或查字典记住词语。
[莱茵河]西欧最大的河流,发源于阿尔卑斯山北麓,流经奥、德、法、荷等国,全长1320千米,流域面积约25万平方千米。
(2)用比较法理解词语。
如:“幽静”“恬静”“安静”这三个词语都有“静”的意思,但是“幽静”比“安静”更静,多用于形容环境、夜色等;“恬静”可形容人的表情、心情,多表示一种给人美好感觉的闲适、安静。
(3)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词语。
[入场券]指用来进入某些场地的票据。
(4)有的词可以采用拆合法理解。
[水天相接]先理解“相接”,即“连接起来”。水天,就是水和天。把拆开的两个词合起来理解,就是水和天连接起来。
[微波粼粼]粼粼,水明净的样子。微波,微小的波浪。合起来理解为微小的波浪闪闪发光。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讲读课文第1自然段。
(1)学生齐读第1自然段。
(2)引发质疑:文中为什么用“传说”这个词语呢?
教师:传说是指在民间流传的故事,不一定确有其事,但从这个传说故事中我们能感受到音乐家贝多芬同情劳动人民的美好情感。也正因为人们对贝多芬的喜爱、敬佩,才有了这样美好的传说故事。
2.引导学生划分文章段落。
(1)第1自然段最后说“传说是这样谱成的”,这一句在文章中起到了什么作用?(过渡。)
(2)课文从哪儿到哪儿写了这个传说?(第2—10自然段。)
(3)那么课文能分成几个部分?试着划分一下,概括段意。
◆结构梳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介绍贝多芬,点明题意。
第二部分(第2—10自然段):详细介绍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过程。
3.学生默读课文第二部分,了解主体部分的层次。
过渡: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知道课文第2—10自然段详细介绍了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过程,那么我们能否按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给这部分分个层次呢?
(学生分小组讨论后班内交流,最后教师归纳。)
第一层(第2自然段):写贝多芬散步时听到一所茅屋里传出钢琴声。
第二层(第3—9自然段):写贝多芬为盲姑娘弹了一曲后又即兴创作并弹奏了《月光曲》。
第三层(第10自然段):写贝多芬飞奔回客店,花了一夜的工夫把曲子记录下来。
4.自读自悟,合作探究。
(1)再读课文,想一想《月光曲》是在怎样的情境中创作出来的,乐曲表现的是怎样一番景象。画出不懂的地方。
(2)用心感悟课文中人物、环境及音乐带给我们的体验,阅读过程中有问题随时提出来。
预设:学生读课文,提出的个别问题当时解决;共性问题,在全班解决;有关进一步理解课文的问题,教师记录下来,充实到教案中留到第二课时解决。
四、课堂回顾,交流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