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的唐宋诗之争及宋诗特征研究

合集下载

唐宋诗歌比较研究

唐宋诗歌比较研究

知识文库 第09期25唐宋诗歌比较研究王 晗唐诗是中国诗歌创作的巅峰,那么宋诗则是在唐诗基础上再造的新的辉煌。

数量上,宋诗约20万首,是唐诗的5倍。

诗人约11000人,称得上名家辈出,诗派林立,宋诗也因此成为中国诗史上唯一能与唐诗相提并论的一代诗歌。

从诗史角度看,宋诗是唐诗的继续与发展,没有唐诗也就没有宋诗的辉煌成就。

但宋诗绝不是唐诗的翻版,而是宋人挑战唐诗典范,融传承与开拓为一体,处穷必变,自成一家。

1 唐宋之争唐宋诗之争的起源于南宋吕本中的《江西诗社宗派图》,但追其本源,可究到宋初以来诗歌的流变。

宋朝初期,诗歌的风格仍旧沿袭唐风,尤其是中晚唐的诗歌风格,宋朝的文人对此不满并进行改革创新,经过梅尧臣、苏舜钦、欧阳修等人的努力,开创了宋诗风气:诗歌的内容包括谈笑、谐谑、人情、物态等;在形式上“以文入诗”,“以议入诗”。

苏东坡、黄庭坚在宋诗上更是各成风格,尤其是黄庭坚写诗遵循法度,自创理论,易于被后世学习。

他的诗擅长炼字、用体,引经据典,被称为“夺胎换骨”、“点铁成金”。

江西派便是苏黄的拥护者,自北宋末60余年,江西派影响极大并发展至极端,这引起了许多文人的不满,南宋人对江西派评论,从而引发了唐宋诗之争。

出现了永嘉、江西两派的对垒,永嘉派工为唐律,专以晚唐贾岛、姚合为法。

而严羽则从另一个角度反驳江西诗派,他以盛唐为法,说江西诗病。

王若虚、元好问也极力贬斥宋诗、苏黄与江西派。

但从总个时期来讲,宗宋的思想占主流。

元明时期总体上由宗唐的潮流站主导。

先有元朝四大家以唐诗为准,如白朴的《墙头马上》,此剧的素材,便源于白居易的《井底引银瓶》一诗。

清代的唐宋诗之争简而言之就是有开始的宗唐之风的流布发展到宗宋之风的兴起――及由唐入宋,到最后的唐宋诗融合的发展历程,到晚清宋诗更受尊崇,清诗的唐宋之争以宋诗胜出为结局。

从清初到康熙初期,宗唐占优势,大约康熙十年左右,宋诗开始蓬勃发展,到康熙中叶唐音回归直至乾隆初年。

乾嘉时期沈德潜的格调说宗唐,袁枚的性灵说力主无分唐宋,融合唐宋,翁方纲的肌理说主宋,这三派三足鼎立,这之后融合唐宋的思潮不断高涨,是乾嘉时期的主导潮流,宗宋派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壮大。

唐宋诗之争——古代诗歌研究 PPT课件

唐宋诗之争——古代诗歌研究 PPT课件


54、最伟大的思想和行动往往需要最微不足道的开始。

55、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56、远大抱负始于高中,辉煌人生起于今日。

57、理想的路总是为有信心的人预备着。

58、抱最大的希望,为最大的努力,做最坏的打算。

59、世上除了生死,都是小事。从今天开始,每天微笑吧。

60、一勤天下无难事,一懒天下皆难事。

74、先知三日,富贵十年。付诸行动,你就会得到力量。

75、爱的力量大到可以使人忘记一切,却又小到连一粒嫉妒的沙石也不能容纳。

76、好习惯成就一生,坏习惯毁人前程。

77、年轻就是这样,有错过有遗憾,最后才会学着珍惜。

78、时间不会停下来等你,我们现在过的每一天,都是余生中最年轻的一天。

79、在极度失望时,上天总会给你一点希望;在你感到痛苦时,又会让你偶遇一些温暖。在这忽冷忽热中,我们学会了看护自己,学会了坚强。

80、乐观者在灾祸中看到机会;悲观者在机会中看到灾祸。

唐,特举大概而言,为称谓之

便,非曰唐诗必出唐人,宋诗

必出宋人也.



录》
—《谈艺


唐人已开其端:
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

韩愈<嗟哉董生行>
文 为
淮水出桐柏山,东驰遥遥千里不 能休.淝水出其侧,不能千里,百 里入淮流.寿州属县有安丰,唐贞

元时,县人董生召南隐居行义于

28、有时候,生活不免走向低谷,才能迎接你的下一个高点。

唐代诗与宋代词的艺术表现特点对比研究

唐代诗与宋代词的艺术表现特点对比研究

唐代诗与宋代词的艺术表现特点对比研究唐代和宋代是中国文学史上两个重要的时期,其中唐代以其雄浑豪放的诗歌而闻名于世,而宋代则以其细腻婉约的词曲而独树一帜。

本文将对唐代诗与宋代词的艺术表现特点进行对比研究。

一、意境表现唐代诗以其广阔的意境表现而著称。

在唐代诗中,常常可以看到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物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情感。

例如,杜甫的《登高》中写道:“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这些描写使读者感受到了登高所带来的壮丽和宏伟。

而宋代词则更注重细腻的意境表现。

宋代词往往以描写微小的事物来表达情感,通过细腻的描写和隐晦的意象来传达情感。

例如,苏轼的《水调歌头》中写道:“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这些细腻的描写和意象使读者感受到了词曲的婉约和柔情。

二、情感表达唐代诗以其豪放的情感表达而著称。

唐代诗人常常通过直接表达自己的情感来打动读者。

例如,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写道:“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这些直接的情感表达使读者能够深入地感受到诗人的情感。

而宋代词则更注重情感的抒发和隐晦的表达。

宋代词人常常通过含蓄和隐喻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给读者留下了更多的想象空间。

例如,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中写道:“欢情不可抗,离别那堪把。

一年三百六十日,关东赴戍多阻卡。

”这些含蓄的表达使读者能够在阅读中深入思考和感受到词曲中的情感。

三、文化背景唐代与宋代的文化背景也对诗歌和词曲的艺术表现特点产生了影响。

唐代是一个繁荣昌盛的时期,文人墨客众多,社会风气开放。

唐代诗人常常以自己的个人经历和社会现实为题材,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而宋代则是一个相对封闭和保守的时期,文人墨客的活动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宋代词人常常以个人情感和私人经历为题材,通过细腻的描写和隐晦的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总结起来,唐代诗与宋代词的艺术表现特点有所不同。

唐宋诗歌研究及其特色分析

唐宋诗歌研究及其特色分析

唐宋诗歌研究及其特色分析唐宋诗歌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段辉煌历史,为世人所赞誉和传颂。

不同于其他文学流派,唐宋诗歌展现了其深邃的内涵和独特的韵律技巧,凝聚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智慧。

本文将简要地探讨唐宋诗歌的研究发展及其特色分析。

一、唐宋诗歌的研究发展唐宋诗歌被广泛地研究和传承,其研究领域涵盖多个学科领域,包括文学、历史、语言等。

唐宋诗歌的研究在宋代经历了一个高峰期,当时出现了很多重要的诗歌理论著作,如白居易的《新乐府》、欧阳修的《新诗式》和苏轼的《文心雕龙》等。

这些理论著作极大地推动了唐宋诗歌的发展和繁荣。

近年来,唐宋诗歌的研究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特别是在数字人文研究的背景下,唐宋诗歌的文本数字化和数字分析的技术越来越成熟。

数字人文的新技术不仅大大增加了诗歌文献的收集和保存,而且可以分析和比较诗歌文本的语言和风格等方面的特点,从而更好地理解唐宋诗歌的文学价值。

二、唐宋诗歌的特色分析唐宋诗歌的独特特色体现在多个方面,包括:1. 韵律技巧的创新唐宋诗歌的韵律技巧是其独特之处。

唐代的偶句和宋代的律诗都展现出了创新性的韵律技巧,使诗歌更富有节奏感和韵律美感。

偶句是唐代的一种诗歌形式,即两句诗的韵脚是相同的,而且抑扬平仄是倒叙的。

律诗则是宋代的一种诗歌形式,把诗歌构造成了一种韵律严格的结构,并以规矩为准绳,形成独具一格的诗歌语言艺术。

2. 桃花源似的理想境界唐宋诗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体现了其深邃的思想内涵。

唐代的桃花源诗和宋代的山水田园诗歌描绘了一个自然简朴、和谐美丽的境界。

这种境界体现了诗人对人类理想社会的向往和憧憬,表达了人们对生活的美好向往和对内心的深刻渴望。

3. 语言表现的艺术性唐宋诗歌的语言表现艺术性也是其独特之处。

唐代的诗歌语言擅长表现壮美与豪迈,而宋代的诗歌语言则更加清新、细腻,展现了一种文人雅士的情调和意趣。

唐宋诗歌语言的艺术性体现在多个方面,如运用修辞手法、塑造形象和情感表达等。

综上所述,唐宋诗歌的韵律技巧、理想境界和语言表现的艺术性等方面展示了其独特的文化艺术价值。

杨慎论唐宋诗之争

杨慎论唐宋诗之争

杨慎论唐宋诗之争摘要:诗歌分为唐诗和宋诗,主要是由于风格的差异。

后代诗歌的发展,大体上也未能超越此二者之风格范围。

由于时代风气、个人喜好和诗学主张的不同,在中国诗学批评史上形成了尊唐派和宗宋派的长期论争。

杨慎也对此一论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反映了明代中期的文学风气和杨慎自己的文学主张,并对后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杨慎;唐诗;宋诗杨慎(1488-1559),字用修,号升庵,四川新都人。

明代著名的学者、文学家、书法家。

他不仅学术成就卓越,更富有文学才能。

他对各种文学体裁都能运用自如,而且雅俗兼擅,诗词皆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不但如此,杨慎也对文学创作发表了诸多精辟的见解。

杨慎对诗歌比兴手法和含蓄风格二者关系的阐述、对“诗史”内涵的诠释以及有关诗史之别的论述、对李杜二人的定位、在唐宋诗之争问题上的独特看法以及对后世所起到的方法论上的启示、《诗话》对律诗起源的探究和《词品》对词的起源的探究……所有这些深知灼见,都显示了杨慎文学思想的独特价值,为他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地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人们在讨论这些文学史上的重要问题时,都无法绕开杨慎而谈其流变。

本文拟就杨慎对“唐宋诗之争”这一问题展开论述。

诗歌分为唐诗和宋诗,主要是由于风格的差异。

而且后代诗歌的发展,大体上也未能超越此二者之风格范围。

由于时代风气、个人喜好和诗学主张的不同,在中国诗学批评史上形成了尊唐派和宗宋派的长期论争。

王水照先生认为:“在宋代诗歌史上,最先开启唐宋诗轩轾之争的,当数魏泰、陈岩肖、叶梦得诸人。

从诗歌发展史以及创作规律的角度来区分唐宋诗界限的,首推张戒。

”其实据现有资料,我们发现,张戒之前的欧阳修却是划诗歌为唐、宋的第一人。

欧阳修在《梅圣俞墓志铭》里说:“其初喜为清丽,闲肆平淡”,而不喜唐诗之“僻固而狭隘”,已带有尊宋贬唐的倾向。

南宋的张戒发难苏、黄及江西诗派,其《岁寒堂诗话》则以唐诗为学习的楷模。

继之永嘉四灵和江湖派以晚唐为宗,与江西派对峙;而江西派则以方回为领袖,回击两派的攻击。

唐代诗歌和宋代词的风格特点比较

唐代诗歌和宋代词的风格特点比较

唐代诗歌和宋代词的风格特点比较唐代诗歌和宋代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两个重要流派。

虽然它们都属于诗歌,但是它们的风格和特点却是不同的。

本文将从文学时代背景、诗歌表现手法、诗人的人物形象等方面,对唐代诗歌和宋代词进行比较,以期更好地理解唐宋文学之间的差异和联系。

一、时代背景唐代诗歌是在大唐盛世中兴起的,盛世的社会繁荣和经济发展是唐诗能够迅猛发展的重要条件。

在这个时期,拥有闲暇和学识的人们积极地从事诗歌创作和学习。

诗人们大多在府第、山水间寻找素材,创作了很多讴歌历史、描写风景、抒发个人情感的优秀诗篇。

宋代词则在唐代诗歌的基础之上发展起来,宋代是以文化繁荣和离经叛道的思潮为主的时期。

它的社会因素、文化因素、科技因素都有着极大的发展。

宋代词人们以“墨客”称呼自己,他们开始注重表现诗人自身的情感和思想,把自己的体验、人生感悟融入到词中,使得词得以成为一种真诚的、抒情的、反映时代精神的文学形式。

二、表现手法1. 韵律唐诗中的韵律多种多样,但以七言古诗、五言绝句以及五言律诗最为常见。

这些诗歌的特点在于它们的韵律和押韵都非常明显,四句或八句诗中都能恰到好处地延续、传递情感。

唐诗有时还包含有音韵和谐的“赋诗”形式,抑扬顿挫的古典文体风格得以得到充分展现。

而宋词则弱化了对于韵律和押韵的要求,不拘泥于传统的文体,追求语感和情感。

一首完美表达情感的好词不需要刻意地去找对仗的字句,而可以像自由形式一样地畅所欲言,抒写内心感受。

2. 艺术表现手法唐诗注重以准确的语言和充分的想象力来描绘形象,注重描写自然景观的神韵,善于利用修辞手法来强化表现力。

而宋词则更注重描写细节和写出更有深度的意蕴,打破传统框架,创新意词表达手法,采用折叠、借景等手法,以较为格外的艺术表现手法表现主题。

3. 文字表达方式唐诗贡献出来的文体非常成熟、稳定,以人物、景物为中心,刻画细腻。

但是有人认为唐诗缺乏某种性情。

宋词则以娴静为主,温雅的表达方式表达出宋代社会生活的柔和和安宁。

唐宋诗词文化的比较研究

唐宋诗词文化的比较研究

唐宋诗词文化的比较研究唐宋两个时期是中国古典文学史上非常重要的时期,这两个时期的诗词,不仅成为了中华文化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而且对中国文学史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通过对唐宋诗词文化的比较研究,探讨唐宋两个时期的文学特色和其在文学发展中的重要性。

一、唐宋诗词文化的演变唐诗的诞生可以追溯到唐代初年,这个时期的诗歌大多依附着乐府、风雅、新乐府等曲目,诗歌内容丰富多彩,形式也相当的灵活。

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唐代文人对语言和形式的探索,为后来诗歌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宋诗则是在唐代诗歌的基础上,逐渐发展出具有自己特色的文学形态,宋代的诗歌与唐代诗歌相比,更趋向于“自觉”,更关注个人感受,这也是宋代诗歌的特色所在。

唐宋两个时期的诗词文化关注的重点有所不同。

唐代的诗歌大多是关注外在世界的,关注大自然、人民生活以及历史事件等。

而宋代的诗歌则更多地关注内心感受与个人情感,探讨人生哲学等课题。

唐宋诗词的文化演变,可以说是从外到内,从高贵到平民的变化,而这种变化的根源在于时代的转变以及文化的多元化。

二、唐宋诗词文化的特色比较在唐宋两个时期,诗词文化达到了历史的顶峰,但是两个时期的诗歌风格有所不同。

1.内容唐代诗歌讲的多是外在的风景和事件,但是宋代诗歌则更多的是探讨内在世界的变化。

唐代的诗歌大多是表述某种场景,而宋代诗歌则是更关注内在情感的变化。

2.形式唐代诗歌体制丰富,有乐府、律诗、绝句、七绝等各种形式,而宋代诗歌更多地使用了一种简洁明了的诗歌形式——律诗。

这种诗歌形式给予了宋诗更高的表现力和更为简洁的形式。

3.思想和情感唐代诗歌的中心思想可以说是“人生苦短,何必留住一点不快乐”,而宋代诗歌更多地探讨心灵生活,突出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三、唐宋诗词文化的发展意义从唐至宋,中国古典诗歌的变革和发展不断进行,唐诗和宋诗分别体现了不同时期的文化特征和时代气息。

唐宋诗词文化的比较研究,不仅仅是对文学史的深入研究,更是对当代文艺创作的启示和指导。

从唐宋诗之争看宋诗的文学价值

从唐宋诗之争看宋诗的文学价值

2019年12月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Dec.ꎬ2019第37卷第6期JOURNALOFSOCIALSCIENCEOFJIAMUSIUNIVERSITYVol.37㊀No.6从唐宋诗之争看宋诗的文学价值∗奚正新ꎬ顾佳倩(四川外国语大学重庆南方翻译学院ꎬ重庆渝北401120)[摘㊀要]历来人们总是将宋词和唐诗并举ꎬ而不知宋诗也是不逊色于宋词的存在ꎮ从宋代始到陈衍止ꎬ宋诗地位的确认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ꎮ人们总在宗唐还是宗宋上争论不休ꎬ而这场论争也被称为唐宋诗之争ꎮ在这场争论中ꎬ宋诗确立了和唐诗并举的地位ꎬ 诗不分唐宋 成为人们普遍的认知ꎮ本文试图通过对历代唐宋诗之争的梳理ꎬ以梳理线索为经ꎬ探究宋诗的文学价值为纬ꎬ在肯定宋诗的前提下ꎬ进一步发掘宋诗发展过程中被主流诗学淹没的独特魅力ꎬ更加详尽地阐述宋诗对后世诗歌创作的深远影响ꎬ从而更系统地概括宋诗在诗学和文化方面表现出的文学价值ꎮ[关键词]唐宋诗之争ꎻ宋诗ꎻ文学价值[中图分类号]I207.22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文章编号]1007-9882(2019)06-0092-05㊀㊀宋代是一个重文的朝代ꎬ提及宋代ꎬ人们总会不约而同地想到词ꎬ可是除却词的光彩ꎬ诗的成就也是非凡的ꎮ数量上ꎬ宋代的数量多于唐诗的数倍ꎬ而在诗人人数上ꎬ仅据清人厉鹗«宋诗纪事»一书所录诗人即达三千八百余家ꎬ较之清康熙年间敕编的«全唐诗»所录唐代诗人二千三百余家ꎬ多出一千五百余家[1]3ꎬ单单从这一数量上来说ꎬ宋诗已经有了可以和唐诗媲美的资本ꎬ也就奠定了宋诗在中国诗歌史上斐然的地位ꎮ宋诗或多或少受到了唐诗的熏陶ꎬ这一点毋庸置疑ꎬ但宋诗绝对不是唐诗的翻版ꎬ唐诗体现的是盛唐气象熏陶下诗人的 不可一世 ꎬ而宋诗更多的体现了诗人 无意不可入 的态度ꎬ是宋人锐意革新的成果ꎬ是融合了继承与创新的自成一家ꎮ当然ꎬ宋诗的价值并不是一开始就得到了关注ꎬ它的地位的奠定ꎬ经历了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ꎮ从宋代始到近代止ꎬ无数文人就尊唐还是宗宋的问题展开了旷日持久的论争ꎬ最终在肯定宋诗的基础上ꎬ确立了宋诗和唐诗并驾齐驱的崇高地位ꎬ让人们能客观地站在宋诗的角度ꎬ细致地品味其文学特质ꎬ归纳其独特的文学价值ꎮ一㊁唐宋诗之争的嬗变(一)宋代 别开生面1.北宋晚期文人对宋诗的贡献北宋后期的王安石和苏轼体现了北宋中期复古运动的终结ꎮ同时ꎬ苏轼以个人的人格魅力和博大胸襟造就的成员众多的苏门诗人群也开始闪光ꎬ其中最杰出的是黄庭坚和陈师道ꎮ毫无疑问ꎬ宋诗至苏轼已达到艺术的高峰ꎬ而苏轼对其后诗坛诗风的影响却不及门下黄庭坚直接有力ꎮ客观地看ꎬ黄庭坚的诗歌创作并未超越苏轼ꎬ但是黄庭坚一直被奉为 江西诗派 和清末 同光体 的开山师祖ꎬ因而黄诗的创作风貌就比苏轼更具有规范性和典型性ꎮ同时ꎬ诗到黄庭坚时宋调已经形成ꎬ所以黄诗并未有太多的唐诗的痕迹ꎬ但他对杜甫的评价颇高ꎬ在诗结构的张力上ꎬ有典型的逆笔学杜甫的影子ꎮ黄本人志向高远ꎬ自成一家ꎬ有压倒前人的气魄ꎮ他写的最多的是表现自我的作品ꎬ求深务奇ꎬ追求生新的意境ꎬ并将 夺胎换骨 点铁成金 的理论用于创作中ꎬ在诗中点化前人的诗句或意境ꎬ广征博引ꎬ形成有鲜明特征的 山谷体 ꎮ如果以唐诗为参考标准ꎬ那么 山谷体 的新生程度是最高的ꎬ它最典型地体现了宋诗的艺术特性[2]76ꎮ清纯沉健的陈师道诗在艺术形式上有诸多渊源ꎮ首先ꎬ他师承苏轼ꎬ苏门学术氛围和艺术精神自然而然地对他进行了渗透ꎬ同时ꎬ他又极力推崇黄庭坚ꎬ并努力将前人的师法与对黄庭坚的师法结合起来ꎬ并结合本身 苦吟 的创作方法ꎬ从而形成了 朴拙 的诗风ꎮ另外ꎬ陈诗外表无绮丽ꎬ内蕴遣词工力ꎬ则更加表现出了宋诗以平淡为美㊁以 理 见长的特色ꎮ通过以上分析ꎬ可见此时期诗人个性的极度发展ꎬ所谓 苏子瞻以新 黄鲁直以奇 就是一种个性与风格的体现ꎮ这种个性又和特定的社会风貌相联系ꎬ体现出宋诗的艺术共性ꎮ这种共性不仅体现为力求创新的气29 ∗[收稿日期]2019-10-10[作者简介]奚正新(1977-)ꎬ男ꎬ重庆人ꎬ硕士ꎬ四川外国语大学重庆南方翻译学院讲师ꎬ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㊁中西历史文化ꎻ顾佳倩(1996-)ꎬ女ꎬ甘肃张掖人ꎬ四川外国语大学重庆南方翻译学院2015级本科生ꎬ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ꎮ概ꎬ而且表现在不受功利羁绊㊁走向纯艺术的过程中ꎮ同时ꎬ诗人主体精神的高扬ꎬ打破了追求主客平衡的唐诗的审美ꎬ使这种纯艺术更多地显示出壮美的特征ꎮ2.南宋初期文人对宋诗的批评北宋南宋之际ꎬ随着北宋灭亡和南宋偏安一隅局面的形成ꎬ社会空前动荡ꎮ但此时的诗歌发展都有重新抬头的趋势ꎮ此时ꎬ被众多中小诗人所接受的黄庭坚和陈师道诗中的规范形式被固定下来ꎬ从而以高度相似的创作态度与学术趣味形成了一个主宰南北之际六十年㊁影响颇深的江西诗派ꎮ南宋初年ꎬ吕本中在著作«江西诗社宗派图»中首尊黄庭坚为江西诗派之祖ꎬ下列陈师道等二十五人ꎮ元代方回«瀛奎律髓»中追加陈与义ꎬ提出 一祖三宗 之说ꎮ江西诗派以清淡瘦健为审美标准ꎬ反对浮华轻浮ꎬ崇尚老成朴拙ꎬ力主出奇翻新㊁趋生避俗ꎬ影响极大ꎮ同时ꎬ反对江西诗派的声音也开始逐渐增多ꎮ首先是张戒ꎬ他说: 自汉㊁魏以来ꎬ诗妙于子建ꎬ成于李杜而坏于苏黄 [3]57-59ꎮ张戒个人极度推崇杜甫诗 言志 的内容取向ꎬ因此他对以江西诗派为代表的工于用典㊁押韵的宋诗成见颇深ꎮ此外ꎬ他更是将苏轼 以文为诗 以议论为诗 与盛唐的 诗言志 相比ꎬ将黄庭坚重法度的诗歌形式与唐诗中的 比 兴 相较ꎬ得出宋诗不如唐诗的结论ꎮ从张戒开始ꎬ以唐诗的标准衡量宋诗的好坏成为常态ꎮ此后ꎬ宋人在对唐诗的选择焦点汇集在了杜甫身上ꎬ尊杜成为了整个诗坛的共识ꎮ3.中兴诗人对江西诗派的反思靖康前后的诗人经历了战火ꎬ他们深感世事无常㊁时代变迁ꎬ所以他们的创作比前人更具深刻内涵ꎬ更是以独特的诗风打破了江西诗派独领风骚的局面ꎬ最典型的便是 中兴四大家 ꎮ中兴四大家 是南宋诗坛公认的高成就的诗人ꎬ四人风格不同ꎬ成就也不尽相同ꎮ最主要的是他们平淡的诗风和当时标榜正统的江西诗派有所不同ꎬ为当时的诗派注入了活力ꎮ他们早先都深受江西诗派的影响ꎬ尽管后来形成了自成一家的诗风ꎬ但其中仍然有江西诗派的影子ꎮ陆游的诗风确实与江西诗风不同ꎬ但是他对江西诗派的继承也显而易见ꎮ他向往一般书斋中人不屑的血雨腥风的军旅生活ꎬ具有一般诗人难以企及的渊博知识和敏捷才思ꎬ因此他的诗呈现出别样的风采ꎮ他立志收复中原ꎬ诗歌内容十分丰富ꎮ有风格豪放的抒发政治情怀之作ꎬ有悲痛沉重的哀叹民生之作ꎬ也有清新的抒发日常生活之作ꎬ但是ꎬ由于家族的熏陶ꎬ诗中更多的体现的气吞残虏的爱国主义精神是最引人注目的一面ꎮ杨万里以清新晓畅的 诚斋体 闻名ꎮ诚斋体表面上有别于江西诗派ꎬ其实蕴含着江西诗风的影子ꎮ杨万里还是吕本中 活法 理论的忠实践行者ꎬ因而形成了出江西而无痕的超高境界ꎮ同时在他活泼的诗风中ꎬ隐约可见黄庭坚句法的痕迹ꎮ可见ꎬ江西诗派对他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ꎬ尽管在他自成一家的诗作中不甚明显ꎮ尤袤㊁范成大作为中兴四大家成员ꎬ存世作品较少ꎬ但其诗作中 夺胎换骨 的手法的作用还是很明显的ꎮ四大家的作品足以说明江西诗派对当时代不可磨灭的作用ꎬ就拿杨万里来说ꎬ他曾批判江西诗派甚至学习晚唐诗风ꎬ但最终复归到了江西诗派ꎬ与吕本中㊁曾几后期的诗风有明显的继承关系ꎬ那些认为想有好的诗作必须摒弃江西诗风的人实则是受到了狭隘眼光的限制ꎮ南宋后期的永嘉四灵保持着明显的唐诗与宋诗对立的态度ꎬ他们师法姚合㊁贾岛ꎬ推崇唐诗ꎬ有向晚唐体靠拢的趋向ꎬ但这种情况并未持续很久ꎬ因为他们的靠拢ꎬ并未有切实的异于前人的方法ꎬ只是模仿宋初推崇晚唐体的老路ꎮ接着江湖派和刘后村以更加开阔的眼光指摘宋诗ꎬ认为宋诗偏离了文人本色ꎬ同时对江西诗派也颇多言辞ꎮ但江湖派和永嘉四灵一样ꎬ他们在诗作方面并没有太多的建树ꎬ只是一味的站在江西诗派的对立面谈诗ꎬ显然这种做法过于极端化了ꎮ(二)元代 文化融合1.元初诗歌与宋诗分离元代是一个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的朝代ꎬ也是一个文化大融合的朝代ꎮ元代前期的诗文作家情况很复杂ꎬ多数作家都是由宋入元或由金入元的ꎬ当然ꎬ也有一些元王朝的开国大臣的诗作不容忽视ꎮ由于元统治者是以落后的文化入主中原文化ꎬ对诗等传统文化比较疏远ꎬ所以此时的唐宋诗都处于同等的不被重视的地位ꎬ即使有少数诗人展开了唐宋诗之争ꎬ也没有掀起大的波浪和明显的社会效应ꎮ元初诗坛ꎬ诗人结社集咏成为一种瞩目的盛事ꎬ月泉吟社就是其产物ꎮ它是由经宋入元者创立的影响最深㊁规模最大的诗社ꎮ该诗社的«月泉吟社诗»是中国现存最早的诗社总集ꎮ在月泉吟社的影响下ꎬ终元一代ꎬ诗人结社集咏都成为风景[2]310ꎮ由宋入元的方回在宋末元初诗坛上有举足轻重的地位ꎬ他大力提倡江西诗派的诗论ꎬ注重句法ꎬ形成了意向生新㊁境界老成的风格ꎮ元代前期的戴元表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ꎬ他作为由宋入元的诗人ꎬ深谙宋末诗风之流弊ꎬ独创出健拔的诗风ꎬ但在他的近代诗中ꎬ仍然残留着江湖诗派的痕迹ꎮ契丹族的耶律楚材是元代的开国功臣ꎬ他以风骨遒劲的七律诗享誉文坛ꎮ同时期的作家刘因也写七律诗ꎬ沉郁浑莽的风格颇似元好问诗风ꎬ另外ꎬ刘因的诗作颇受理学影响ꎬ形成了 间涉宋人ꎬ然不露儒生觉色 (胡应麟«诗薮»)的诗歌特色ꎮ2.元中期以宗唐为导向元代中期ꎬ社会相对稳定ꎬ诗人众多ꎬ作品丰富ꎮ这一时期 雅正 的文学观念盛行ꎮ所谓 雅正 有两39层含义ꎻ一是诗风以温柔敦厚为皈依ꎬ二是题材以诗咏升平为主导ꎮ 雅正 的观念在当时得到许多人的认同ꎬ后代也有人把它视为元代中期诗歌兴盛的标志[2]312ꎮ在这种观念影响下ꎬ诗坛多歌功颂德㊁粉饰太平之作ꎬ具有一定的消极影响ꎮ元代中期诗坛上的赵孟頫㊁袁桷被认为是 始倡元音 的诗人ꎮ赵孟頫上承高古清丽的南北朝诗风ꎬ又结合了唐代圆融流畅的诗风ꎬ开启了延祐诗风ꎮ可以说ꎬ他在元诗的鼎盛过程中有关键性的作用ꎬ真正做到了 尽洗宋金馀习 ꎮ袁桷成就也很突出ꎬ他师承戴元表ꎬ多即景抒情之作ꎬ有自然清丽的特点ꎬ另外ꎬ像«居庸关»«雨中度南口»等作品中ꎬ他用遒劲的笔力刻画景物ꎬ又能超越物象ꎬ使人得到审美联想ꎬ具体体现出延祐时期文人的心态ꎮ说到元代中期诗坛ꎬ必不可少的会提及 元诗四大家 ꎮ虞集堪称四人中的佼佼者ꎬ擅长律诗ꎬ诗风文雅但不迂腐ꎬ少浪漫而又不呆板ꎬ意境浑融ꎬ风格深沉ꎻ杨载的七言歌行风格豪放ꎬ律诗则以谐婉见长ꎻ范椁五律诗颇有杜诗沉郁之风ꎬ但以流畅自如的歌行见长ꎻ揭傒斯作诗以流利清婉为主ꎬ另有一些罕见的讽刺之作ꎮ他们四人都是馆阁文臣ꎬ其文学观恰好与当时流行的文学观念一致ꎮ四人成就平平ꎬ题材内容大致相同ꎬ艺术上也颇为相似ꎬ诗作多有模仿之嫌ꎬ少创新ꎬ但四人的艺术个性也不容忽视ꎬ这正是他们不同于当时代其他诗人之处ꎮ3.元末诗歌风格的丕变元代后期政治腐败ꎬ暴动频发ꎮ诗人在题材和风格上都有了很大的变化ꎬ他们不再以 雅正 为主导而更多的关注社会现实ꎬ形成写实浪潮ꎮ写实代表作家是王冕ꎮ元代后期最具有艺术个性的诗人当属杨维桢ꎬ他创作的 铁崖体 成为元代后期诗风丕变的标志ꎮ 铁崖体 是为反对元中期死气沉沉的诗坛而做出的努力ꎮ它在形式上以古乐府为主ꎬ在审美上注重陌生化ꎬ同时融合了唐代李白㊁杜甫㊁李贺的长处ꎬ以超乎寻常的构思和奇崛的意象完胜元中期甜熟平稳的诗风ꎮ但从宏观角度看ꎬ他们诗风和李贺一脉相承ꎬ有时一味追求 奇 ꎬ而过于诡谲晦涩ꎬ并没有突出的创造性ꎮ少数民族诗人中ꎬ萨都剌也为风格的丕变做出来贡献ꎮ他以写乐府诗著称ꎬ深受晚唐温庭筠㊁李商隐的影响ꎬ但秾艳细腻之余又比他们多了几分生动清新的气息ꎬ清而不佻ꎬ丽而不缛ꎬ成为元诗不同于其他时代诗歌的典型ꎮ(三)明代 文学复古1.明初诗派皆主唐音对唐诗和宋诗的优劣争论历来争论不休ꎬ宗唐还是宗宋甚至成为后代诗坛宗派门户的标志[2]12ꎮ明代的争论比前代更甚他们标榜门庭ꎬ所以此时诗派林立ꎮ明初有以刘崧为代表的江西诗派ꎬ稍后有茶陵派ꎻ明中期有前后七子ꎻ明末有公安派㊁竞陵派ꎮ总的来看ꎬ他们提倡唐诗占绝对性的优势ꎮ另一方面ꎬ对于唐宋诗的争论ꎬ虽然没有超出前代诗人所圈定的区域ꎬ但门户之见更深ꎬ态度空前偏激ꎮ明初诗坛活跃着经历过战乱的高启㊁杨基等人为代表的作家群ꎬ他们的诗作多描写时代和个人命运ꎬ基调悲怆凝重ꎮ到明永乐年间ꎬ台阁体主导文坛ꎬ一改文坛消极低迷之气ꎬ雍容典雅㊁温醇平易的诗风兴起ꎬ但台阁体诗人多歌功颂德之作ꎬ缺乏创作激情ꎬ具有浓厚的道学气息ꎬ因此ꎬ并未有太多建树ꎮ明成化㊁正德年间的茶陵派ꎬ因领袖李东阳为湖南茶陵人而得名ꎮ它主要针对台阁体词卑委懒的风气提出了 轶宋窥唐 ꎬ主张诗学汉唐的复古主张ꎬ强调对法度声调的合理运用ꎬ运诗讲究宗法杜甫ꎬ较前人更重视语言的艺术ꎮ但由于自身的弱点ꎬ茶陵派未能开创诗坛新的局面ꎬ但其宗法唐诗的倾向ꎬ却成为前七子复古运动的先声ꎮ2.前后七子 诗必盛唐前七子是明弘治㊁正德年间的一个文学群休ꎬ成员有李梦阳㊁何景明㊁王九思㊁边贡㊁康海㊁徐祯卿㊁王廷相ꎮ七子的主张概括来说是 文必秦汉ꎬ诗必盛唐 ꎬ有一些复古论点中体现了对文学创作的独到见解ꎬ提出 真诗 一说ꎬ赋予了诗歌自然㊁朴素的本质特征ꎬ散发出浓烈的庶民化气息ꎮ同时ꎬ为了隔断宋代文化主流ꎬ力求高格ꎬ持有明确的反宋诗的倾向ꎮ后七子出现于明嘉靖隆庆年间ꎬ他们分别是李攀龙㊁王世贞㊁谢榛㊁宗臣㊁梁有誉㊁徐中行㊁吴国伦ꎬ他们仍然主张 诗必盛唐 ꎮ李攀龙在七人中成就最高ꎬ曾著«诗删»一书ꎬ书中所选诗前代诗歌只有唐诗ꎬ然后直接明代ꎬ宋诗㊁元诗只字未选ꎬ可见其宗旨ꎮ成员谢榛著有«四溟诗话»ꎬ他也是 诗词盛唐 的忠实践行者ꎬ他曾说: 七言绝句ꎬ盛唐诸公用韵最严ꎻ大历以下ꎬ稍有旁出者ꎮ作者当以盛唐为法ꎮ («四溟诗话»)同时ꎬ后七子维护了文学的独立地位ꎬ重视作家情感的主体地位ꎻ强调了文学的艺术性在文章中的重要性ꎬ认为 声法而诗 ꎬ并将 法 落到实处ꎻ但是ꎬ由于他们提倡效仿古人ꎬ创作难脱蹈袭的窠臼ꎬ创作弊端由此凸显ꎮ明代诗坛ꎬ经过前后七子的提倡ꎬ宗唐成为潮流ꎬ形成垄断的局面ꎬ然而却不乏对立之音ꎮ与前七子同时的有李濂ꎬ与后七子同时的有唐顺之ꎬ他们皆对 诗必盛唐 有诸多不满ꎮ他们也曾为纠正前后七子的主张流弊而发声ꎬ然而在潮流之下ꎬ效果甚微ꎮ 诸人之论ꎬ片言只语ꎬ不成系统ꎬ故虽有所诤ꎬ亦未能教子之席 [4]ꎮ直到晚明公安派㊁竟陵派出现ꎬ唐宋诗之争达到高潮ꎮ3.公安派对七子的批判明代以袁宗道㊁袁宏道㊁袁中道为中心的公安派ꎬ因三人是湖北公安人而得名ꎮ他们反对承袭ꎬ主张通变ꎻ倡导 独抒性灵ꎬ不拘格套 ꎬ提出 性灵说 ꎬ强调有感而发㊁直抒胸臆ꎬ力矫前后七子的复古主张所造成的拟古蹈袭之弊ꎮ公安袁氏兄弟对七子 诗必盛唐 之49说ꎬ尤排击不遗余力ꎻ甚至称扬宋诗ꎬ以为高出唐人之上[4]ꎮ另外ꎬ袁中道针对 诗必盛唐 一说提出反对之音ꎬ认为 盛唐而学汉㊁魏ꎬ岂复有盛唐之诗? («叙小修诗»)并提出 代各有诗ꎬ人各有诗 的主张ꎮ并认为 法不相延 ꎬ每种诗风都有优有劣ꎬ只有往复因革才能不断发展ꎮ但是ꎬ这种宁可取其俚俗ꎬ也不愿落入俗套的极端创作ꎬ使公安派的创作陷入低谷ꎮ七子一派经过公安派的批判而声势渐微ꎬ但其后依然有云间诗派高举扬唐抑宋的旗帜ꎬ足见前后七子的影响深远ꎮ公安派之后ꎬ以钟惺㊁谭元春为代表的竟陵派崛起ꎮ他们主张作家个人情感的流露ꎬ可以说是对 性灵说 的继承ꎬ但对公安派的创作主张也有较大区别ꎮ比如公安派不反对文学复古ꎬ同时也关注作家的创新性ꎬ而竟陵派则以 古人为归也 ꎮ其实最大的不同在于对汉唐 精神的接引 ꎮ或者是他们看到了公安末流诗作的浅率化ꎬ想要绝出流俗ꎬ但这并不是一条改革的真路子ꎮ表面看来ꎬ它确实有革除流弊的作用ꎬ实际上是把诗歌创作带上了幽深孤僻的境界ꎬ缩小了诗的表现范围ꎮ(四)清代 流派纷呈1.清初尚宋诗倡唐诗明清交替ꎬ时代变革ꎬ空前高涨的汉民族意识给文学注入了新的活力ꎮ大体而言ꎬ明代以来的诗歌颓势在此时一扫而光ꎬ流派纷呈的作家给诗的创作带来了新的繁荣ꎮ清初虽然尚宋诗ꎬ而倡唐诗者尤众ꎬ以主张不同ꎬ故争论亦时起 [7]ꎮ钱谦益致力于诗学建设ꎬ并由此产生了虞山诗派ꎮ他经历了时代变革ꎬ创作个性鲜明ꎮ在诗学建设中ꎬ他对明代的复古派和反复古派都进行了有选择性的抨击ꎮ他建立的 诗有本 的真情论ꎬ认为 真诚 是作诗的出发点ꎬ也是情感的核心ꎮ他主张转益多师ꎬ兼采唐宋ꎮ对于复古派ꎬ他认为复古不应局限于 汉魏盛唐 的形似模仿ꎬ应该借鉴古人的精神ꎬ在发扬 性灵 的同时ꎬ摒弃轻率流弊ꎮ这一观点的提出ꎬ对于幽深孤峭㊁粗疏草率的诗歌做派有明显的补救作用ꎬ从而确立了有清一代的诗风ꎮ朱彝尊是唐诗的维护者ꎬ党同伐异ꎬ扬唐抑宋ꎬ盖有过于时人之言派者ꎮ他力主唐音ꎬ大抵是受了前后七子主张的影响ꎬ同时也因为当时学宋诗的人很多ꎬ流弊日益凸显出来ꎬ于是他对宋诗的排击更是不遗余力ꎮ后期创作渐趋恬淡ꎬ师法也从批判宋诗到兼取唐宋ꎮ这种诗风的转变带有典型的过渡意义ꎬ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诗坛演变的趋势ꎮ王士禛将唐代王维㊁孟浩然视为典范ꎬ推崇诗的诗情画意ꎬ提出 神韵说 ꎬ力求达到言不尽意的境界ꎮ早年创作从明七子入手ꎬ晚年转而宗唐ꎮ和朱彝尊并称为 南朱北王 ꎮ王夫之也是唐音的奉行者ꎬ他评选古诗㊁唐诗及明诗ꎬ但其评论从未涉及宋诗ꎮ重内容而轻形式ꎬ对于宋诗中工于奇字活句的一面ꎬ尤其批判ꎮ清初诗人吴伟业ꎬ长于七言歌行ꎬ他吸收 初唐四杰 的才藻缤纷ꎬ辅之以晚唐温李的风情韵味ꎬ在继承元白诗派的基础上形成了 梅村体 ꎮ 梅村体 在题材㊁格式㊁语言风格㊁感情基调等方面都具有相对稳定的规范ꎬ尤其在叙事诗中体现了别样的风情ꎬ后来杨圻㊁王国维的作品中都有 梅村体 的遗响ꎮ2.诗坛格局之多元化清初展开了激烈的唐宋诗之争ꎬ唐诗㊁宋诗中的种种优劣已大白于世ꎮ乾嘉时ꎬ清代文人对于自己所尊奉的诗的标杆已有了自主选择权ꎮ沈德潜重格调ꎬ力主唐音ꎻ翁方纲重肌理ꎬ力主宋调ꎻ袁枚则出入唐诗和宋诗ꎬ以独抒性灵为主ꎬ但由于性灵重情韵ꎬ自然而然就近于唐而远于宋ꎮ格调说 是乾隆盛事的产物ꎬ以沈德潜为代表ꎮ 格调派 注重 格调 ꎬ效法汉魏盛唐ꎬ提倡 温柔敦厚 ꎬ讲求比兴㊁蕴藉ꎻ不赞成守死法ꎬ主张通变ꎮ肌理说 也在此时崛起ꎬ翁方纲是其大力提倡者ꎮ由于当时考证之学盛行ꎬ他必不可少的受到其浸染ꎬ认为论诗必须 言有物 言有序 ꎮ他借肌理论诗ꎬ将考据㊁训诂作为诗歌内容ꎬ融词章㊁义理㊁考据为一体ꎮ肌理说对格调说进行了调和与修正ꎬ故袁枚«仿元遗山论诗»末首斥夫已氏抄书作诗ꎬ相传即指覃溪ꎮ两家论诗如水火冰炭ꎬ亦唐㊁宋相争之一侧面也[5]ꎮ在诗法上ꎬ翁方纲主张复古ꎬ但他师法宋诗ꎬ认为ꎬ 宋诗妙境在实处 («石洲诗话»卷四)ꎬ特别推崇是江西诗派的黄庭坚ꎮ袁枚是性灵派的代表人ꎮ 观其诗论ꎬ以抒发性情为主ꎬ以工拙定诗之高下ꎬ而深非分唐界宋之失 [5]ꎮ性灵派继承和发展了 公安派的 文学主张ꎬ主张文学应该进化ꎬ反对摹唐拟宋ꎬ核心是直接抒发个人的心灵ꎮ性灵派主张作诗要表现诗人的真性情ꎬ表现诗人的独特个性ꎬ反映了艺术的创新要求ꎮ3.清末诗者多推宋诗清末ꎬ诗人持论从宗唐到唐宋诗不分逐渐趋于宗宋ꎬ这种转变除了与当时的文化氛围有关ꎬ也颇受桐城派的影响ꎬ认为宋诗是诗的本色ꎮ宋诗派是偏于学宋调的文人群体ꎬ他们走向宋诗的路数ꎬ是希望在相对于唐诗来说还有所拓展空间的宋诗上有所创新ꎬ集大成者是郑珍ꎮ他在诗作方面极力主真㊁主创ꎬ推崇诗歌风格多样的合理性ꎬ对前人秉持的创作旨归持更加开放的态度ꎮ他凭自我好恶唐宋兼采ꎬ虽以杜甫㊁韩愈㊁白居易㊁苏轼为宗ꎬ而偏于宋调的笔路成为了成绩斐然的大家ꎮ桐城派 是清代延续最长㊁影响最大的散文流派ꎬ几乎和有清一代相始终ꎮ代表人是方苞㊁刘大櫆㊁姚鼐ꎮ桐城派作为文学流派ꎬ它的影响远不仅仅局限在散文上ꎬ尤其是在思想方面以程朱理学为指导ꎬ也为诗的走向指明了方向ꎮ59虽然总的风气尚宋诗ꎬ但反对者也有不少ꎬ代表人之一便是张之洞ꎮ张论诗不追求高古ꎬ崇尚清切ꎬ务求典雅ꎮ道光之后ꎬ也有魏源㊁曾国藩一脉相承ꎮ至 同光体 出现ꎬ诗不分唐宋逐渐萌芽ꎮ陈衍«近代诗钞序»虽然没有明显的扬抑ꎬ但其宗旨还是很清楚的ꎮ在«石遗室诗论»中提出来 三元说 ꎬ为 诗不分唐宋 提供了立论基础ꎮ二㊁宋诗的文学价值(一)宋诗的诗学价值1.议论为诗ꎬ才学为诗诗歌是一种语言的艺术ꎬ它存在的主要功能之一便是抒情ꎬ故而有 诗缘情 一说ꎮ 诗缘情 曾被宗唐派拿来攻击宋诗饱含思理的长处ꎮ因为宗唐者把 情 认为是个单纯的感性情感ꎬ而忽略了理性情感的存在ꎬ所以宋诗中的议论㊁说理㊁哲思的部分常常成为被攻击的对象ꎮ诚然ꎬ议论说理往往会造成诗歌枯燥乏味㊁语言粗俗难懂ꎬ但这毕竟是个别情况ꎮ宋诗中大量以议论入诗的创作表明ꎬ议论入诗可以让诗婉转曲折ꎬ引人深思ꎮ比如ꎬ同是尽兴游山之作ꎬ李白«独坐敬亭山»情感深刻ꎬ拟人手法运用的出神入化ꎬ景我一体ꎬ流露出作者的留恋和喜爱之情ꎻ苏轼«题西林壁»则在议论中抒情ꎬ在抒情中说理ꎬ融情于景ꎬ情景交融ꎬ既揭发了深刻的哲理又显得饶有趣味ꎮ两首诗各有特色ꎬ难分伯仲ꎬ然而人们对哲理的接受还是经历了一个相当的过程ꎮ宋代经济文化都很发达ꎬ陈寅恪就说过ꎬ中华民族的文化ꎬ经过不断地演进ꎬ在宋代达到了极致ꎮ这一极致的背后是数万万满腹经纶的诗人ꎮ他们以自己高超的文学修养ꎬ打开了宋诗 无意不可入 的大门ꎬ铸造了宋诗稳固的根基ꎮ2.风格平淡ꎬ以俗为雅宋代许多诗人的写作风格和唐诗相比都是生新的ꎬ就算是平淡的诗风ꎬ也在唐诗的基础上有了新的拓展ꎮ平淡作为一种美学范式贯穿于宋诗发展的始终ꎮ从梅尧臣㊁黄庭坚对宋诗的肯定ꎬ到苏轼㊁王安石的推崇ꎬ杨万里㊁范成大的追求ꎬ都可以平淡之于宋代诗人不可或缺的作用ꎮ宋人对平淡之美是有意追求的ꎬ这是在诗歌经历了盛唐艺术的极度绚烂以后ꎬ有意突破唐诗的创作倾向ꎮ唐诗是具有超高水准的ꎬ然而极盛之后难以为继ꎮ唐诗的内容涉及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ꎬ称得上是事无巨细了ꎮ这就为宋诗的创新增加了难度ꎬ宋人只能向日常生活倾斜ꎬ显而易见ꎬ这是一种成功的开拓ꎮ虽然有些内容唐人也已经写过ꎬ但宋诗的写作角度更趋世俗化ꎮ比如ꎬ唐人的咏游多写伟岸的高山ꎬ澎湃的大河ꎬ宋诗多写熙熙攘攘的金山㊁风光旖旎的西湖ꎻ唐诗中的主人公多为盖世英雄ꎬ宋诗中的主人公多是平凡人ꎮ这样一来ꎬ宋诗独具了平易近人的特点ꎬ题材的切入点的转换称得上是比较成功的开拓ꎮ(二)宋诗的文化价值1.对思想意趣的注重宋诗重意趣的诗歌特点ꎬ是宋代人文精神的展现ꎮ宋诗重学问ꎬ以议论为诗ꎬ以才学为诗的特点ꎬ更是突出表现了宋诗重人文精神的诗学特点ꎮ注重思想意趣ꎬ一方面是对前人诗歌的继承与创新ꎬ另一方面是对个人内心世界的注重ꎮ独立的思想和人格的自由是宋诗独特的标签ꎬ也是诗歌发展的根本ꎬ它对文人思想意趣的注重更是为后代树立了典范ꎮ2.对人文意向的关照从宋诗开始ꎬ由于题材的局限ꎬ人们越来越关注内心世界ꎮ人们开始不断的审视自己㊁关注自己ꎬ并在诗歌中表现出来ꎻ他们常站在理性的立场上关注事物和人生ꎬ并附之以冷静后的情感ꎻ他们也对所见的事物进行反思ꎬ对人生际遇进行深刻的剖析ꎬ从而创造出异于唐代的诗风ꎮ宋诗总会给人一种生新㊁一种宇宙苍茫之感ꎬ因为宋人已将唐人的情感化㊁审美化意向ꎬ转化为一种心性化㊁历史化的意向[5]ꎮ这都与宋代对文人意向的关照有密不可分的关系ꎮ3.对家国社稷的担当杜甫诗的地位在宋代有了明显的提高ꎬ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ꎬ这与宋人注重品行㊁关注涵养的精神是分不开的ꎮ恰好杜甫的学问和修养都达到了当时人们心中的期望值ꎬ所以杜甫被奉为这一时期的典范ꎮ比起唐代的富庶繁华ꎬ宋代是一个积贫积弱的国家ꎬ所以宋诗中总能体现出一种对家国社稷的担当ꎬ特别是靖康之变ꎬ更是激发了文人士大夫的社会责任感ꎬ这种社会责任感会产生连锁效应ꎬ激发诗人的创作热情ꎬ从而衍生出居庙堂之高的欧阳修和王安石㊁处江湖之远的王令和陈师道㊁更有旷达豪迈的苏轼和胸怀大义的文天祥等一大批优秀作家团体和个人ꎮ有时ꎬ我们总会在宋诗中感受到一种苍凉感ꎬ那是一种对家国社会的深沉忧虑的同时饱含着的无可奈何的叹息ꎮ他们对社会惨相揪心却又无能为力ꎬ只能将一腔热血注入诗歌之中ꎬ试图用它来警醒世人ꎬ达到救国救民的目的ꎮ三㊁结语同光体代表人陈衍反对唐宋诗的截然对立ꎬ他标榜 唐宋区分非吾意ꎬ 也反复质疑 诗之于唐宋ꎬ果异与否 ꎮ他更是为调合唐宋诗㊁融合唐宋诗ꎬ提供了所谓的 三元说 ꎬ确定了唐诗与宋诗并列的地位ꎮ唐诗的地位是后世难以企及的ꎬ宋诗的以文字为诗ꎬ以议论为诗ꎬ以才学为诗的特点相较于唐诗的兴象丰神㊁吟咏性情确实稍逊一筹ꎬ然而在某种程度上又不失为一种超越ꎮ 诗不分唐宋 体现了文学发展观与时代相适应的进步性ꎬ这种文学观以注重现实ꎬ讲求通变为其特征ꎬ从这个角度讲ꎬ高举经世致用旗帜的近观代诗人ꎬ像龚自珍㊁魏源㊁康有为㊁梁启超等人正是其典型代言人ꎮ(下转109页)69。

浅论唐宋诗风之争

浅论唐宋诗风之争

浅论唐宋诗风之争浅论唐宋诗风之争06041125 黄文娟综观我国古代诗坛,唐诗与宋诗就如同两支绚丽的奇葩,各以其独有的特色交相辉映。

然而自南宋迄于近代,唐诗与宋诗之间的争论在这八百余年的岁月里一直上演着。

但是聚讼纷纭,莫衷一是,至今也没争出个所以然来。

要研究唐宋诗之间的差异,就必须先得知道这个问题的实质到底是什么。

基于这个问题,饶毅、张红是如此总结的:“围绕着对唐诗、宋诗的评价问题而展开的论争,揭示的是诗歌本质、诗歌批评原则、诗歌审美特征等一系列诗学命题,涉及文学思潮、文学流派、文学批评等文学的各个领域,它所阐发的诗学见解、所解决的诗歌创作问题、所拓展的诗论领域等等,都决定了‘唐宋诗之争’的诗歌理论价值,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诗学与哲学、美学等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因而它决不仅仅是唐诗、宋诗的优劣问题及诗学宗尚的归属问题,而是广泛意义上的学术之争,是关于诗歌的美学论争①。

”近人缪钺在《论宋诗》中,曾经独具慧眼地指出:“唐宋诗人之异点,先粗略论之。

唐诗以韵胜,故浑雅,而贵酝藉空灵;宋诗以意胜,故精能,而贵深折透辟。

唐诗之美在情辞,故丰腴;宋诗之美在气骨,故瘦劲。

唐诗如芍药海棠,秾华繁采;宋诗如寒梅秋菊,幽韵冷香。

唐诗如啖荔枝,一颗入口,则甘芳盈颊;宋诗如食橄榄,初觉生涩,而回味隽永。

”这一论断可以说是非常地精辟的。

笔者不揣浅陋,拟通过诗歌的对比,来说说唐诗与宋诗究竟有何不同。

一、唐诗重情,宋诗主理对于唐诗和宋诗的相异之处,严羽是如此陈述的:“诗者,吟咏性情也。

盛唐诗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莹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

近代诸公作奇特解会,遂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

以是为诗,夫岂不工,终非古人之诗也。

②”也就是说唐诗重抒情,所要表达的是某种非理性的情绪情感和兴趣意味;而宋诗则是主议论,所要表达的则是一种清清楚楚的人生哲理。

在具体阐释二者之间的差异之前,我们先来看一组诗。

关于20世纪宋诗研究的对话

关于20世纪宋诗研究的对话

关于20世纪宋诗研究的对话陶文鹏在我国诗歌发展史上,宋诗是继唐诗之后又一高峰,虽不能说完全可以与唐诗相媲美,但也以其鲜明的时代特色和独特的艺术风范,开辟了诗歌创作的新天地,其总体成就超过了元、明、清三代。

而本世纪以来,宋诗研究虽然也有不少收获,但从整体上看,远没有唐诗研究那样声势旺盛,成果丰硕。

与宋词研究相比,无论是研究队伍还是实际成就也多有不如。

这里面一定有不少值得反思、总结的东西,今天有幸邀请到两位这方面的专家,一起来谈谈。

我们是不是先回顾一下20世纪宋诗研究的大致情况。

一、宋诗研究:总结回顾莫励锋 20世纪初的宋诗研究主要是由诗坛风气而派生出来的。

清末民初的“同光体”诗人大多浸染宋诗,而且主要是学习黄庭坚、王安石等人的典型“宋调”。

陈三立自称“凭栏一片风云气,来作神州袖手人”,其诗的兀傲勃郁之气近于黄庭坚、沈曾植是学贯古今的大学者,他那奇奥僻涩的诗风颇像宋诗中“以才学为诗”的一路。

郑孝胥后来虽身败名裂,但出仕伪满前诗名甚着,诗风也近于陈散原。

由于这些诗人在当时诗坛上名声很大,比樊增祥、易顺鼎等学中晚唐者更有影响,所以他们所推崇的宋诗也就很受重视。

《围城》中的董斜川说,“唐以后的大诗人是‘陵原山谷’”,即杜少陵、王广陵、梅宛陵、李昌谷、黄山谷、李义山、王半山、陈后山、元遗山和陈散原,这份“大诗人”名单中唐代只有三位,宋代倒有五位,这虽是小说中虚构的人物的话,但确能代表民初诗坛的风气。

正是在这种风气中,陈衍才能在理论上为宋诗张目,他不但编选了《宋诗精华录》,而且提出了“诗有三元”之说,即“上元开元、中元元和、下元元佑”之说,认为以“元佑”为代表的宋诗可与盛中唐诗媲美。

程杰沈曾植认为,“三元”都有外国探险家开拓殖民地、发现新大陆那样的贡献,这是对宋诗历史地位的极高评价。

陶文鹏上面所说的情形还不限于“同光体”诗人。

例如黄节身为南社社员,但论诗推崇黄山谷和陈后山。

一部《蒹葭楼诗》,受陈后山影响极多。

古代文学—对宋诗的研究资料

古代文学—对宋诗的研究资料

一、宋词对唐诗的继承关系唐诗宋词”一语,宋词与唐诗并称,不唯标示“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之义,而且也说明,宋词是庶几可与唐诗媲美的一大诗体。

宋季承唐,然而如鲁迅先生所言,好诗差不多已被唐人作完了。

所以,到了宋代,宋人在诗歌创作方面,要不落唐人的窠臼,确乎很难。

但是,唐人所留下的丰富的文学遗产,宋人也并不有白白浪费,而是将它们更多更灵活运用在“词”这一诗歌体式上,使词在宋代获得了空前绝后的发展。

我们在论宋词与唐诗的关系时,往往更多的注意于宋词与唐诗的区别。

差别的确是主要的也是重要的,在本书的宋词部分,笔者也主要着眼于宋词最主要的艺术特征(当然也是与唐诗的不同之处)来展开论述。

但在此绪论中,就像我们在论述唐诗的艺术特性前必须先说明唐诗对前代的继承关系一样,我们也必须先说明宋词对唐诗的继承关系。

可以肯定地说,宋词能取得如此显赫的成就,如果不是建立在唐诗如此卓越的成就和如此纯熟的技巧之上,是绝对不可想象的。

从后来挖掘出来的敦煌曲子词来看,词在进入文之手以前,除了它的句式长短参差不齐外,与此前的民间歌谣并没有什么两样,一样的主要是采用那种简单、质朴、直率的表现方法。

到中晚唐文人开始实验填词以后,就像一切民间文学向文人的文学的转变一样,词也就不知不觉地发生着变化,渐渐地带有了文人的因而也是更艺术化的色彩(当然,也会有负面影响,例如少了质朴和直率,但这比竟是次要的)。

最早实验词的创作的白居易、刘禹锡,尤其是后来大量进行词的创作的温庭筠、韦庄等,他们本就是唐的重要诗人,他们的加入,必然地会把他们在诗歌创作中的种种技巧,带到词的创作中来。

另外,五代、宋的词作者,也几乎都是诗人,他们一面作诗、一面填词,唐诗的各种技巧自然就会融汇、渗入到词的创作中去,使词的创作更加精美。

实际上,我们只要对宋词的艺术稍稍加以分析,就会发现,宋词在意象、写景抒情手法的运用方面,在词的境界营造方面,甚至在语言的锤炼、借代、典故等手法的运用方面,与唐诗都有着明显的继承关系。

浅谈唐宋诗之争

浅谈唐宋诗之争

浅谈唐宋诗之争与性情论【摘要】:“唐宋诗之争”是中国文学史与中国文学批评史上一大公案 , 延续了近千年。

唐诗研究也许可以无视”唐宋诗之争”的存在,但宋诗研究是无法绕开唐诗的。

无论是对宋诗进行历史定位还是艺术概括 , 都离不开唐诗这一参照物 , 甚至宋诗的分期也深受唐诗的四分法的启示和影响。

“唐宋诗之争”主要特征是一个“争”字,宗唐、宗宋、兼融唐宋、以唐宋为滋养另立新说是四种类别。

但黄宗羲则从“性情论”入手,强调作者思想感情及价值取向才是学诗者区分诗派的基石,给当时唐宋诗之争的尴尬死局带来了全新的创造性思考维度。

【关键字】:唐宋诗之争性情论黄宗羲区分唐诗和宋诗两种诗歌范型的优劣高下,是南宋以来诗歌界的一大公案,,以至后面酿成中国古典诗歌史上近乎一千年的唐宋诗之争。

唐宋诗之争滥觞于南宋绍兴年间的张戒, 至南宋末,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辩》正式提出“以盛唐为法”“不做开元、天宝以下人物”的诗学主张,即全面宗唐黜宋,唐宋诗之争的旗帜正式树起。

而颇多金元学者也对此认同,这种“尊唐贬宋”的思想潮流直接影响了明清两代对唐宋诗的评价,如明代前后七子的“诗必盛唐”、而明代复古诗论家更是把唐宋诗之争系统化、理论化,提出以宋人主理来概括宋诗的特征,并反对宋诗;清代王洋的“神韵学”、沈德潜“格调说”等均是从不同方面回应尚唐诗的回响。

虽然唐诗站绝对优势,但师法宋诗也有过短暂的春天。

康熙年间,吴之振在京师大力推动“师法宋诗”的风气,一反明代“唐诗独尊”的一统局面,诗人王士祯、叶燮、钱谦益等也给予了积极的响应,至康熙十八年,习宋诗已经成为全国的潮流,连部分尚唐诗的诗人如毛奇龄也对宋诗的地位给予一定的肯定评价。

与此情况下,唐宋诗之争又再度成为热议。

但讨论之初,唐宋诗并非陷入“一山不能藏二虎”的死局中,折衷派对唐宋诗之间的争拗有过贯通两者的思考。

如黄宗羲,他希望跳出以时代划分诗派的思维模式,引入“性情论”来否定唐宋诗的楚河汉界,以此否定唐宋诗之争。

二十世纪唐宋诗之争 (张毅)典藏版

二十世纪唐宋诗之争 (张毅)典藏版

欢迎阅读精彩文章请随时关注我们的最新文章欢迎阅读精彩文章请随时关注我们的最新文章 2002年5月15日二十世纪唐宋诗之争(张毅)主讲人简介张毅,云南人,1957年出生。

1991年毕业于南开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博士学位。

1993年被评为副教授,1995年破格晋升为教授,1998年被评选为博士生导师,2000年入选为国家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基金资助计划”。

多年来,张毅教授一直从事古代文学和中国文学批评史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曾两次获南开大学优秀教学成果质量奖,为本科生所开设的“中国文学批评史”课被评为校级优秀课程。

先后开设“古代文学研究方法论”、“中国文学思想史专题”、“宋明理学与文学”、“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范畴研究”、“儒家文艺思想研究”等。

著有《中国古代文学史》、《宋代文学思想史》、《潇洒与敬畏——中国士人的处世心态》、《中华文学通览元代卷》、《二十世纪宋代文学研究概论》等多部专著。

二十世纪唐宋诗之争张毅教授首先介绍了“同光体的宗宋与南社的崇唐”。

唐诗宋诗之争,实际上是涉及到了中国文学的发展的一个转折时期,就是从古典文学进入到现当代文学的这样一种转折时期。

在这个转折时期,就有所谓的“同光体”。

“同光体”代表人物是陈衍,他是“同光体”在理论上和创作上的一个代表人物。

他提出的几点内容对后来的宋诗研究都影响很大。

“三元说”认为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最主要的是“三元”,即开元、元和、元祐. 陈衍提出的第二点是他主张诗歌创作,最好是要把“学人之诗”和“诗人之诗”合二为一。

陈衍还有一个观点,也是影响比较大的,就是关于宋诗的精华不在古体而在近体诗。

张毅教授讲到的第二个问题是介绍胡适、胡云翼、程千帆、缪钺、钱钟书等现代学者对宋诗的评价。

张毅教授的第三个问题是宋人是否懂形象思维的问题。

张毅教授的第四个问题是对宋诗特征的认识。

宋诗的第一个特点,就是人文意象占优势。

第二个特点是宋诗的文化蕴涵、艺术风格和唐诗不一样,因为宋诗是宋代文化的产物。

宋诗(宋代诗歌)

宋诗(宋代诗歌)

与宋诗议论化相关的还有另一个特点﹕理趣。所谓理趣﹐指寄寓在诗歌形象中的人生哲理。宋诗理趣形成的 文化根源主要不是理学﹐而是佛门的禅机。宋诗中最富有理趣的几首代表作品﹐多出于理学形成之前而哲学思想 自成体系的王安石﹑苏轼及其追随者黄庭坚﹑陈师道之手。如苏轼的《次韵法芝举旧诗一首》:“春来何处不归鸿 ﹐非复羸牛踏旧踪﹐但愿老师真似月﹐谁家瓮里不相逢。”即源于《高僧传》所载醋头和尚斗机锋的偈颂。
宋诗评价
关于宋诗的评价,自南宋严羽《沧浪诗活》起就存在着严重的分歧﹐直至在文学史上形成了“尊唐”与“崇 宋”两大派系。大抵唐诗主情致﹐宋诗重理性﹐从艺术的角度看﹐宋诗不少作品缺乏形象性﹑音乐美﹐感染力不 强﹐是它的缺点。从文化史的立场上讲﹐宋诗在唐代诗歌格律完备﹑意象纯熟﹑臻于顶峰的情况下另辟蹊径﹐为 近世诗歌的发展提供了富有时代意义的榜样﹐是它的成功之处。
谢谢观看
陈衍实际上是“同光体”宋诗派的在理论上和创作上的一个代表人物,他提出的几点内容对我们后来的宋诗 研究都影响很大。比如说一个观点,就是所谓的“三元说”。“三元说”认为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最主要的是 “三元”:一个是“开元”。开元十五年左右,是盛唐诗歌形成的标志,盛唐诗歌形成的标志就是所谓的“声律 与风骨兼备”,这是中国诗歌的一个高峰;另外一个是“元和”。“元和”实际指的是中唐,就是白居易、元稹, 还有韩愈,还有孟郊,“韩孟诗派”。有一句话叫“诗到元和体变新”,它出现了很多变化,这种变化对后来的 元和诗歌的发展、对后来的宋诗都有影响;宋诗发展的高峰是北宋的元佑时期,就是苏、黄为代表的“元佑”, 也就是“三元说”中的第三个“元”。
在中国的诗歌史上,唐诗、宋诗(词)作为两个难以逾越的高峰,灿烂着中国的文化领域,同时,又备受文 人们的争议,从诗歌的写作背景,到诗歌的谋篇结构、锤词炼句、修辞用典,都是人们热爱和攻击的目标。

对唐宋诗之争的看法

对唐宋诗之争的看法

对唐宋诗之争的看法
唐宋诗之争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次重要事件,反映了唐代和宋代文学风貌的重大差异。

在唐宋诗之争中,唐代诗歌强调豪放不羁、雄浑壮美,而宋代诗歌则强调细腻含蓄、婉约柔美。

这种差异体现了两个朝代的不同文化风格和审美观念,也反映了唐代和宋代社会稳定和文化发展的不同趋势。

我认为,唐宋诗之争是一个富有意义的现象,它不仅体现了两个朝代文学发展的不同方向,还反映了当时社会和文化的变革。

通过这次争论,唐代和宋代的诗人各自展现了自己的文学特色和艺术成就,为中国文学的发展和繁荣作出了重要贡献。

唐宋诗之争也向我们提示了文学创新的重要性。

在两个朝代的文学发展中,新的文学风格和艺术形式不断涌现,这使得中国文学在宋代达到了一个高峰。

因此,我认为文学创新是文学发展的重要动力,只有不断地探索和尝试,才能推陈出新,推动中国文学不断向前发展。

如何看待唐宋诗之争

如何看待唐宋诗之争

"唐宋诗之争"表明唐诗与宋诗受人关注。

它们们并列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的两座高峰,不相伯仲,之所以有争论是因为两种诗歌风格有别。

唐诗的总体特点是相对于宋诗更加雄浑,雅正,豪放,比如春江花月夜》中对宇宙人生的探索情景理交融体现了一种意兴,王维的“孰知不向边庭苦,纵使犹闻侠骨香”有一种大气豪放的积极气息。

还有李白等等著名诗人诗歌风格也是豪放。

之所以形成这样的唐诗风格,是因为唐朝开放的总体风气和唐朝的经济繁荣。

而宋诗更多具有的文学文化,更加的含蓄,内省,细微,宋朝的文人对唐诗这种诗歌风格进行改革与创新,苏轼,黄庭坚,欧阳修等人的诗歌特点突出,宋诗的风气,以文入诗,以论入诗。

如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揭示出具有对自然乃至社会的普遍意义的哲理,诗人描述自然界总会加入自己的议论,抒发自己的某种人生态度。

两种诗歌风格各具特色。

小议唐宋诗之争

小议唐宋诗之争

小议唐宋诗之争摘要:唐诗宋诗均为诗歌史上不可多得的恢弘篇章,而唐宋诗之争由来已久,历代学者崇唐抑宋者实多。

本文本着两不偏废的原则,分析唐宋诗风差异的原因,以及唐宋诗风差异的表现,得出唐诗主情而韵丰,宋诗重意而劲瘦的结论。

关键字:唐诗;宋诗;差异1 唐宋诗风差异的原因对于唐宋诗风的差异,最经典的论述莫过于缪钺先生所云:“唐诗以韵胜,故浑雅,而贵蕴藉空灵;宋诗以意胜,故精能,而贵深折透辟。

唐诗之美在情辞,故丰腴;宋诗之美在气骨,故瘦劲。

”(《诗词散论·论宋诗》)我们可以看出这恰如两个朝代的审美和文化差异,探究其原因,我们应当以唯物主义历史观的政治经济文化三视角进行分析。

政治层面上,唐朝是一个强盛富庶的大一统帝国,文有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武有平定突厥东灭高句丽新罗之功业,这给了唐代文人难以企及的自信和豪迈之情,有着浪漫的感性之光,所以唐人喜欢歌颂“大”“丽”的事物,如李白所写的雪花是“燕山雪花大如席”。

而两宋之际民族矛盾尖锐,史书喜称这个时代为“辽宋夏金元”,北宋多次遭受周边少数民族侵犯,称臣纳贡,而靖康之难后更是连徽、钦二宗都被金国掳走,受尽耻辱,其后的南宋偏安一隅。

这样的政治状况使得宋代文人的心态内敛,平和而透彻,他们没有膨胀的自信心,只有清冷的理性之感。

经济层面最突出的表现是宋代取消了唐代的坊市制度和宵禁制度,商品经济更加活跃,文人们经常连夜沉醉在勾栏瓦舎之间,从而促进了词的兴盛,于是宋代的文人士大夫们普遍以词抒情,而将诗当做言志议论的途径。

文化层面有两角度值得关注。

首先是科举制度的普遍应用,唐代时科举制度兴起不久,门阀贵族政治并没有完全废除,文人做官的途径有限,于是他们普遍通过“行万里路”的漫游来丰富人生阅历,而后写诗进行干谒求官,所以他们的诗歌大多清新自然,无太多雕琢的痕迹。

宋代科举制发展完善,宋朝的君王重视文官,他们有着优厚的经济待遇还能恩荫子孙,所以社会上弥漫着一股浓郁的读书风气,宋代士大夫普遍立于书斋“读万卷书”,于是他们“以文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宋诗雕琢与生新的特点突出。

散论唐宋诗之争

散论唐宋诗之争

散论唐宋诗之争摘要唐宋诗之争,实际上是涉及到一个中国文学的发展的一个转折时期,就是从古典文学进入到现当代文学的一种转折时期。

钱钟书先生《谈艺录》“唐诗、宋诗,非仅朝代之别,乃体态性分之殊。

天下有两种人,斯分两种诗。

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之论出,唐宋诗之争暂告一段落。

然而人们对于宋诗的认识一直处于不断深化的过程中。

笔者认为宋诗有一定的必要性,因为由唐宋诗之争的持续可以看出,唐诗的发展空间甚大,宋诗崇明尚理,乃唐诗影响之下的感性转化成果,若以文为诗,以教益启示为一种使命,必定使诗歌创作有所突破。

关键词:唐宋诗之争,“同光体”,主要观点,宋诗特点唐宋诗之争,这个问题实际上涉及到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学唐与宗宋的问题,主要指的是古典诗歌创作当中,你是向唐人还是向宋人学习。

历代的唐宋诗之争,实质上并不旨在谈论唐宋诗哪个更好的问题,而是说唐以后的宋诗是不是也有存在的必要,也有它存在的价值,对于唐诗而言,宋诗是否具有其独特的超越意义。

唐宋诗之争,实际上是涉及到一个中国文学的发展的一个转折时期,就是从古典文学进入到现当代文学的,现代文学或者是近代文学的这样一种转折时期。

这个转折时期,当时就有所谓的“同光体”。

“同光体”的代表人物是陈衍。

陈衍主张宋诗“学人之诗”,尤其是古体诗,古体诗当中又主要以文为诗,诗歌创作的散文化,所以更多地认为宋诗写得好的是古体,特别是“七古”。

陈衍在《宋诗精华录》里面提及:“宋诗的精华,不在古体而在近体诗”。

钱钟书在《谈艺录》当中,认为唐诗和宋诗不应该按朝代来划分,不应该按朝代划分。

历代的宋诗选本,对于宋诗的态度,一般可归纳为以下几种:一、站在尊唐的立场上,认为宋诗也有似唐诗者。

二、认为宋诗既有对唐诗的继承,更有对唐诗的发展,强调宋诗与唐诗之异。

这在宋诗的认识史上具有突破性的意义,唯其如此,宋诗方有可能取得与唐诗分庭抗礼之资格。

三、在充分肯定宋诗价值的同时,以唐诗矫宋诗之失,并进而将唐宋诗视作一个整体的审美范畴,力图兼融唐宋,自立一家,如晚清之宋诗派。

20世纪宋诗研究综评

20世纪宋诗研究综评

20世纪宋诗研究综评
周裕;孙烈鹏
【期刊名称】《阴山学刊》
【年(卷),期】2000(000)003
【摘要】20世纪初,陈衍揭开了宋诗研究的序幕。

“文革”结束后的二十余年,宋诗研究的规模和深度都大大超过前几个阶段,大量的优秀论文和专著发表出版,大批诗人别集、宋诗选注本、诗人年谱及有关资料重印再版。

宋诗总体特征和发展过程研究。

宋诗作家作品研究及宋诗派别研究与比较等都取得了可喜的进展。

【总页数】5页(P17-21)
【作者】周裕;孙烈鹏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中文系;四川大学中文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22
【相关文献】
1.20世纪宋诗研究与传播史考察 [J], 胡贤林
2.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宋诗研究 [J], 叶帮义
3.20世纪90年代以来左翼文学研究综评 [J], 张景兰
4.20世纪的唐宋诗之争及宋诗特征研究 [J], 张毅
5.20世纪的 "唐宋诗之争"及其启示 [J], 叶帮义;余恕诚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世纪的唐宋诗之争及宋诗特征研究张毅内容提要20世纪初,“同光体”与“南社”的宗宋、崇唐之争,是规模唐音或宋调的旧体诗创作的绝响,也是现代宋诗研究的起点。

受新文学运动的影响,现代学者对于宋诗的评价长期偏低,并为唐、宋诗优劣论所困。

到80年代后,人们方逐渐摆脱成见束缚,对宋诗特征及其艺术特质进行了更深入、更全面的探讨。

关键词唐宋诗之争;唐诗;宋诗;诗歌史宋诗是有别于唐诗的一种古典诗歌范式,唐、宋诗之争为中国诗史上聚讼纷繁的一大公案。

20世纪的宋诗学研究,从世纪初“同光体”的诗论开始,经历过二三十年代和五六十年代的发展,至80年代之后进入繁荣和成熟时期。

在这过程中,一直存在着唐宋诗之高下优劣的争论,并涉及到如何正确认识和评价宋诗、如何把握宋诗的艺术特征等重要问题。

一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宋诗是继唐诗之后的又一高峰,此后学诗者,不入于唐,即出于宋,很难摆脱唐音、宋调的影响。

围绕着宗唐还是宗宋,诗论家们一直争论不休,至清末民初“同光体”诗出现,使近代以来的宋诗运动变得声势浩大起来,宗宋或崇唐的问题再次成为焦点。

所谓“同光体”,原为近代诗坛旧体诗的一个创作流派,后来成为各种宋诗派的总称,被视为宋诗运动的代表。

同光体诗风的特点在于“不专宗盛唐”。

清末民初著名的“同光体”诗人兼诗论家陈衍说:“‘同光体’者,余与苏堪戏曰同、光以来诗人不专宗盛唐者也。

”(1)以此作为“同光体”诗人有别于他人的创作宗旨。

他编著的《近代诗钞》、《石遗室诗话》和《宋诗精华录》,不仅是宋诗派运动的创作总结,也是推崇宋诗的理论著述,其论诗主张对20世纪的宋诗研究有极大的影响。

据这三部著作所言,“同光体”的“不专宗盛唐”,含有以下三方面的具体内容:(一)“三元”说。

这是光绪二十五年(1899)陈衍客居武昌时与沈曾植论诗时提出来的。

他说:“盖余谓诗莫盛于三元:上元开元,中元元和,下元元祐也。

君(指沈曾植)谓三元皆外国探险家觅新世界、殖民政策、开埠头本领,故有‘开天启疆域’云云。

余言今人强分唐诗宋诗,宋人皆推本唐人诗法,力破余地耳。

……故开元、元和者,世所分唐、宋人之枢斡也。

”(1)据此可知,陈衍“三元”说与沈曾植略有不同,沈强调的是“三元”诗歌戛戛独造的创新精神,而陈则认为宋诗是唐诗的发展开拓,宋人皆推本唐人诗法而有所变化,能力破唐人余地。

陈衍不赞成强分唐诗与宋诗的疆界,他指出:“自咸、同以来,言诗者喜分唐、宋,每谓某也学唐诗,某也学宋诗。

余谓唐诗至杜、韩而下,现诸变相,苏、王、黄、陈、杨、陆诸家,沿其波而参互错综,变本加厉耳。

”(1)他认为,宋诗继承唐诗,实际上是将元祐诗风作为“诗到元和体变新”后的进一步发展。

(二)“学人之诗”。

除标榜‘“三元”说以明宋诗源流之外,陈衍又大力倡导“学人”之诗,虽有以此抬高“同光体”地位的用意,确也道出了宋诗何以异于唐诗的关键。

在主要囊括“同光体”诗人作品的《近代诗钞》中,他历数清嘉庆、道光以来宋诗派的主要诗人后说:“诸公率以开元、天宝、元和、元祐诸大家为职志,不规规于王文简(王士祯)之标举神韵,沈文悫(沈德潜)之主持温柔敦厚,盖合学人、诗人之诗二而一之也。

”(2)唐诗为诗人之诗,宋诗是学人之诗,清中后期宋诗的流行,与乾嘉之后考证学风的盛行大有关系。

陈衍于清人学宋之弊虽有认识,倡学人之诗与诗人之诗合一之论,欲泯唐、宋之界;可他论诗主学的宗宋立场也是很明确的,曾针对严羽“诗有别才,非关学也”之说,提出“诗也者,有别才而又关学者也”的观点,认为“作诗文要有真实怀抱,真实道理,真实本领。

非靠着一二灵活虚实字可此可彼者斡旋其间,便自诧能事也”(1)。

称赞学宋诗者能于句法、章法上见变化,而所谓变化,多指以学间、义理入诗,将古文之法融入声律之中。

(三)关于宋诗精华。

近代的宋诗运动和同光体的风靡一时,抬高了宋诗的地位,使宋诗能与唐诗并列;但举世公认唐代多好诗,律诗成就非凡。

宗宋诗者所争的只是宋代也有好诗,亦即宋诗也有精华,也可作为学习榜样,不必专宗盛唐。

一般??认为宋人多以文为诗,主议论,故以散文化的妥贴、排奡的五七言古体见长,而陈衍则认为宋人的五七言近体也多佳作。

其《宋诗精华录》是第一部评点宋代诗歌的总集,选宋诗688首.其中“律和声,八音克谐”的五七言近体548首,占入选作品近百分之八十。

陈衍说:“窃谓宋诗精华,乃在此而不在彼也。

(3)朱自清在《什么是宋诗的精华——评石遗老人<宋诗精华录>》中说:“从前翁方纲选宋人七律,以为宋人七律登峰造极。

本书所录七绝最多,七律次之。

”指出这是陈衍的创举,并认为“书中选录的诗甚有别裁”(4)。

同光体诗人学诗宗宋,可并不贬低唐诗,只是肯定唐以后诗歌创作的新变,强调避熟脱俗;但在清末民初的旧文学领域,有章炳麟和柳亚子重申不作唐以后诗的主张,他们对近世的宋诗运动和同光体诗持激烈的批评态度。

章炳麟在《国故论衡·辨诗》中说:“宋诗诗势已尽,故其吟咏情性,多在燕乐。

今词又失其声律,而诗尨奇愈甚。

考证之士,睹一器,说一事,则记之五言,陈数首尾,比于马医歌括。

及曾国藩自以为功,诵法江西诸家,矜其奇诡,天下骛逐,古诗多诘屈不可诵,近体乃与杯珓谶辞相等。

”由此得出的结论是:“唐以后诗,但以参考史事,存之可也,其语则不足诵”(5)将唐以后的诗(主要指宋诗)一笔予以抹杀。

在当时,直接与倡导宋调的同光体诗人相抗衡的是高唱唐音的南社。

柳亚子与陈去病、高天梅等同盟会员,于1909年成立民主革命的文学团体——南社,他们推崇“唐音”和辛词,在一次雅集时于条例上写道:“本社以研究文学,提倡气节为宗旨”(6)南社诗人鼓吹革命,以推翻清室为职志,而同光体诗人多为清室遗老,借吟诗的名士风雅掩复辟怀旧之思,在政治立场上双方势如水火,论诗也大相径庭。

柳亚子在《胡寄尘诗序》中说:“论者亦知倡宋诗以为名高,果作俑于谁氏乎?盖自一二罢官废吏,身见放逐。

利禄之怀,耿耿勿忘。

既不得逞,则涂饰章句,附庸风雅,造为艰难以文浅陋。

……余与同人倡南社,思振唐音以斥伧楚,而尤重布衣之诗,以为不事王侯,高尚其志,非肉食者所敢望。

”(5)他认为政治坏于北洋派,诗学坏于江西派。

欲中华民国之政治上轨道,非扫尽北洋派不可;欲中华民国之诗学有价值,非扫尽江西派不可。

其《时流论诗多骛宋。

巢南(陈去病字)独尊唐风。

与余合,写诗一章,既用留别》云:“一代典型嗟已尽,百年坛砧为谁开。

横流解悟苏、黄罪,大雅应推陈、夏才。

”(7)斥责沧海横流的江西派为诗坛罪人,所谓“时流”,指的是学江西诗而推祟苏、黄的同光体诗人。

20世纪初,无论是同光体的宗宋诗,还是南社的思振唐音,在创作上均属于传统的旧体诗范围。

柳亚子把近代诗坛说成是南社诗人与同光体争霸的时代,可在旧体诗的造诣方面,南社诗人是无法与同光体诗人抗衡的,且有不少南社诗人后来也转向同光体的宋诗派。

柳亚子在旧体诗坛的同室操戈,最终导致旧诗阵营的社团瓦解,这次唐、宋诗之争,遂成为旧体诗创作时代的终结,和现代宋诗研究的起点。

二唐宋诗之争涉及到唐、宋诗艺术风格的比较和优劣高下的评判等,在同光体之类的旧诗成为遗迹、宗唐与宗宋的门户之见不复存在之后,依然是研究宋诗的现代学者无法回避的问题。

在1922年为纪念《申报》创刊50周年而作的《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中,胡适认为:“这五十年(指1872—1922)是中国古文学的结束时期。

”他说:“这个时代之中,大多数的诗人都属于‘宋诗运动’。

宋诗的特别性质,不在用典,不在做拗句,乃在做诗如说话。

北宋的大诗人还不能完全脱离杨亿一派的恶习气,黄庭坚一派虽然也有好诗,但他们喜欢掉书袋,往往有极恶劣的古典诗(如云‘司马寒如灰,礼乐卯金刀’)。

南宋的大家——杨、陆、范——方才完全脱离这种恶习气,方才贯彻这个‘做诗如说话’的趋势。

但后来所谓江西诗派,不肯承接这个正当的趋势(范陆杨尤都从江西诗派的曾几出来),却去模仿那变化未完成的黄庭坚,所以走错了路,跑不出来了。

……近代学宋诗的人,也都犯这个毛病。

陈三立是近代宋诗的代表作者,但他的《散原精舍诗》里实在很少可以独立的诗。

”(8)很显然,胡适是从提倡白话文学的角度评判宋诗的,肯定宋诗中那些很近白话的诗;而对江西诗派掉书袋的古典诗则持否定态度,对陈三立等同光体诗人也是如此。

新文学运动提倡白话平民文学,要打倒贵族的古典文学,所以当时的桐城派之文和宋诗运动中的江西派之诗,均在排斥之列。

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说:“所谓‘江西派’者,山谷之偶像也。

”并将其归入“阿谀的虚伪的铺张的贵族古典文学”而加以否定(9)。

鲁迅在《致杨霁云》中说:“我以为一切好诗,到唐已被做完,此后倘非能翻出如来掌心之齐天大圣,大可不必动手。

”(10)这些新文学运动倡导者的言论,虽非专为研究宋诗而发,影响却十分深远,不仅给“宋诗运动”以致命的一击,也造成很长一段时间唐诗研究受重视而宋诗遭贬斥的局面。

现代学者的宋诗研究受新文学运动的影响较大。

胡云翼的《宋诗研究》是20世纪第一部关于宋诗的系统研究专著,开篇的第一章便是“唐诗与宋诗”的评价问题。

他认为“只要我们拿大多数的作品去归纳比较,唐宋诗的鸿沟,便立显在我们面前。

诚然我们不敢说唐优宋劣的话,但是在唐诗里面许多伟大的独具特色,在宋诗里面却消灭掉了”。

他说宋诗:一、消灭掉了唐代那种悲壮底边塞派的作风,因宋时国势衰弱,诗坛也和时代一样的没有了英雄气;二、消灭掉了唐代那种感伤底社会派的作风,到了宋代变成了太平笙歌的天下,没有了能够深刻感人的悲剧诗;三、消灭掉了唐代那种哀艳底闺怨宫怨的作风,老实忠厚的宋代诗人,根本不像唐人那般爱写女性和爱情;四、消灭掉了唐代那种缠绵活泼底情诗的作风,宋人的不懂得写喜剧的艳情诗,犹之乎他们不喜欢作悲剧的宫怨闺怨诗一样。

结论是:“在唐诗里面,有令人鼓舞的悲壮,有令人凄怆的哀艳,有令人低徊的缠绵,有令人痛哭的感伤,把我们读者的观感完全掉在一个情化的世界里面去。

宋人诗似乎最缺乏这种狂热的情调,常常给我们看着一个冷静的模样,俨然少年老成,没有一点青春时期应有的活泼浪漫气,全不像唐人的要说什么就说什么的天真烂漫。

这是唐宋诗显著的分歧点,也就是宋诗的缺点。

”(11)研究宋诗,先从宋诗的缺点谈起,以唐人之长较宋人之短,唐宋诗之争为唐宋诗优劣论所代替,这种看问题的方式和态度,显然对宋诗的研究极为不利。

与唐诗的研究相比,宋诗的研究事实上一直较受冷落,总体评价偏低,如上海大江书铺1930年出版的陆侃如、冯沅君的《中国诗史》,在唐诗之后接宋词和元曲,有意将宋诗忽略过去。

宋诗是不被看好的。

但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也出现过一些较为公允而且深刻的关于唐、宋诗异同及宋诗特征的论述。

在写于1940年的《读〈宋诗精华录〉》中,程千帆认为“唐人之诗,主情者也,情亦莫深于唐。

及五季之卑弱,而宋诗以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