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前预习学案

合集下载

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预习学案

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预习学案

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课前预习学案预习目标:理解充分条件、必要条件的概念预习内容:充分条件、必要条件的概念例1 例2提出疑惑同学们,通过你的自主学习,你还有哪些疑惑,请把它填在下面的表格中疑惑点疑惑内容课内探究学案一、学习目标1.理解充分条件、必要条件的意义2.能进行充分条件、必要条件的判断学习重点:充分条件、必要条件概念的理解难点:理解必要条件的概念.二、学习过程学生探究过程:1.练习与思考写出下列两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并判断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1)若x >a2 + b2,则x >2ab,(2)若ab =0,则a =0.学生容易得出结论;命题(1)为真命题,命题(2)为假命题.置疑:对于命题“若p,则q”,有时是真命题,有时是假命题.如何判断其真假的?答:看p能不能推出q,如果p能推出q,则原命题是真命题,否则就是假命题.2.给出定义命题“若p,则q”为真命题,是指由p经过推理能推出q,也就是说,如果p成立,那么q一定成立.换句话说,只要有条件p就能充分地保证结论q的成立,这时我们称条件p是q成立的充分条件.一般地,“若p,则q”为真命题,是指由p通过推理可以得出q.这时,我们就说,由p可推出q,记作:p q.定义:如果命题“若p,则q”为真命题,即p q,那么我们就说p是q的充分条件;q是p必要条件.上面的命题(1)为真命题,即x >a2 + b2x >2ab,所以“x >a2 + b2”是“x >2ab”的充分条件,“x >2ab”是“x >a2 + b2”"的必要条件.3.例题分析:例1:下列“若p,则q”形式的命题中,那些命题中的p是q的充分条件?(1)若x =1,则x2 -4x +3 =0;(2)若f(x)=x,则f(x)为增函数;(3)若x为无理数,则x2为无理数.解析:要判断p是否是q的充分条件,就要看p能否推出q.解略.例2:下列“若p,则q”形式的命题中,那些命题中的q是p的必要条件?(1)若x =y,则x2 =y2;(2)若两个三角形全等,则这两个三角形的面积相等;(3)若a >b,则ac>bc.分析:要判断q是否是p的必要条件,就要看p能否推出q.解略.三、反思总结充分、必要的定义.在“若p,则q”中,若p q,则p为q的充分条件,q为p的必要条件.注:(1)条件是相互的;(2)p是q的什么条件,有四种回答方式:①p是q的充分而不必要条件;②p是q的必要而不充分条件;③p是q的充要条件;④p是q的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四、当堂检测P10 练习第1、2、3、4题课后练习与提高1.指出下列命题中p 是q的什么条件?(1)p:x>1,q:x2>1(2)p:四边形的四个角相等q:四边形是正方形(3)p:两直线垂直q:两直线的斜率的积为-12.指出下列命题中p 是q的什么条件?填(充分不必要条件、必要不充分条件、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1)p:x-1=0,q:(x-1)(x+2)=0(2)p:a>b q:a2>b2(3)p:四边形的四条边相等q:四边形是正方形3.作业P12:习题组第1(1)(2),2(1)(2)题。

课前预习指导第09册语文教案

课前预习指导第09册语文教案

课前预习指导第09册语文教案。

课前预习指导需要注意的是,预习是个系统的过程,不能简单地“读一下”。

学生应该有意识地去准备预习,对于整个课程进行规划、提前准备相关材料,明确预习的重点内容,便于更加为学习效果服务的预习。

具体来说,对于第09册的语文教案,可以采用以下预习方法:一、预习前准备在进行预习之前,学生应该认真复习上一次课程。

结合教材内容和学习笔记,理解讲解内容和掌握的技能,同时查看和回答了课后练习题,了解自己的学习成果。

预习整个课程内容,了解课程框架和大致内容,关注涉及到的关键词汇和知识点,可以进行结构性回忆,对课文进行整体把握和分类汇总。

同时,预习过程中还可以结合网络资源和参考书籍查找相关知识点和信息,补充和拓展自己的知识面,为更好的理解和分析学习内容做好准备。

为了进一步提高预习效果,学生还可以积极参加讨论,和同学进行交流,分享自己看到的和了解的内容,帮助对方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

二、重点内容的钻研预习之后,学生应该进行针对性的学习,深入掌握涉及到的重点知识点和难点部分。

对于第09册教案中的语文课程,学生可以进行以下重点内容的预习:1、阅读:对于教案中的各种篇目,学生可以通过预习进行精读,对于文中的语感特点进行理解和分析,获取有效的语文表达方法和思考路线。

2、写作:对于教学案例中的写作教案,学生可以进行应用性练习,进行写作方面的实践操作。

通过理解和应用相关学习方法,帮助学生提高写作水平和反应能力。

三、预习复习和总结预习结束之后,学生需要进行详细的笔记记录和内容总结。

可以借助笔记本或电子设备,将整个预习过程中的学习心得和体验记录下来,总结自己学习过程中的优缺点、有价值的方法和策略,为下一步学习和提高做好准备。

同时,还可以在课前5-10分钟进行简单温故,再次梳理和回顾自己的预习内容和掌握程度,为更好的课堂表现和学习效果打下基础。

通过以上的预习方法和指导,学生可以更好地进行课前准备和知识掌握,提高自己的语文学习水平和成绩。

高一语文教案 劝学课前预习学案9篇

高一语文教案 劝学课前预习学案9篇

高一语文教案劝学课前预习学案9篇劝学课前预习学案 1一、教学要求1. 认识学习的重要性和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坚持不懈的道理。

2. 了解本文比喻论证的写法。

3. 掌握、积累“劝、学、青、中、疾、致、假、绝、兴、功、强、用”12个文言常用实词;学习“于、者、而”3个文言常用虚词;学习、复习课文中其他文言虚实词;熟记“有(又)、暴(曝)、生(性)、輮(煣)、知(智)、乎(于)”等古今字和通假字。

4. 学习荀子用辨证的方法使文章的道理说得透彻浅显却又有气势充沛有说服力。

二、教学重点探究词义,学习比喻等论证的方法三、教学难点第1段。

这一段是全文的总纲,其起句“学不可以已”似易而难,因为全篇论述皆发源于此;其结句“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明确地表示了作者反对儒家“生而知之”这一先验论的立场,要联系荀子的基本哲学思想才能获得比较透彻的理解。

本段中的设喻有的是并列关系,有的是层递关系,也要善于区分。

四、课型新授课五、教学方法诵读教法六、教学设想第一教时教学要点提示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本文教学目的;介绍作者、解题;正字正音;理解本文的重点文言虚实词的意义和用法;试译难句。

教学过程一、提示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本文教学目的。

二、预习检查。

三、导入新课。

从初一学过的课文《为学》导入,指出它与本文都用设喻方法,讲有关学习的道理。

四、作者介绍(结合注释①)。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

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

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

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

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雨霖铃》课前预习学案

《雨霖铃》课前预习学案

雨霖铃课前预习学案概述《雨霖铃》是唐代诗人柳宗元的一首长篇诗歌,全诗三百多句,多讲述生命的无常和人生的烦恼。

本学案旨在帮助大家加深对《雨霖铃》的理解和掌握。

诗歌背景柳宗元创作《雨霖铃》时,已是晚年,曾经历了官场生涯、失意之后的隐居生活,体验了人生坎坷和苦难。

这首诗歌写于他隐居时期,反映了他内心的感悟和对人生的思考。

诗歌中的“雨霖铃”出自佛经,具有忏悔、悲叹、哀婉等意味。

诗歌结构《雨霖铃》用“七绝合欢体”写成,每一句都有七个字,结构简洁明了。

内容回顾人生历程,展现人生百态,包括生死、离别、悲欢、爱恨等方面的体验。

诗歌分析爱恨情仇诗中有许多描写爱情、恨情、友情和亲情的句子。

例如:•“白发渔樵江楼上,惯看秋月春风。

”这句话描述的是江边的一位老年人,他已经没有妻子、没有儿女,所以只能仰望自然景观,倔强地凝视秋月与春风,却无能无力改变人生的不如意。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这句话表达的是对初恋情人的怀念,是一份深深的爱情,然而遗憾的是,这份感情只停留在最初的相见时,后来却因为种种原因而慢慢地失去,只剩下了内心的伤痛。

•“换我心,为你心,始知相忆深。

”这句话代表的是爱情,即为了与所爱的人相互偎依而逐渐产生的感情,展现了爱情的美好与真挚。

坎坷人生《雨霖铃》揭示了生命的无常,包括自然现象、人生的变迁、生死等方面。

例如:•“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生命的旅程如同一个早已注定的因果链,往往伴随着聚散离合的情感变化,复杂而扑朔迷离。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无论是自然环境还是人生经历,都有时而阴霾时而晴好的转换。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人生在不同的时间点也极其分明:青春洒脱,中年务实,老年颓废,人生的每一步都会变化。

思考问题1.你觉得《雨霖铃》表现的是哪种人生态度?2.诗歌中有哪些句子是你印象深刻的?3.亲情、友情、爱情,你认为哪一种感情更为珍贵?总结通过本次预习学案的学习,相信大家对《雨霖铃》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能够更好地读懂这首诗歌,理解其中所蕴涵的生命哲理和思考。

课前预习学案

课前预习学案

第三讲《常见天气系统》预习案巨野一中地理组[考情展望]1.理解并掌握冷锋、暖锋、准静止锋,气旋和反气旋对天气的影响。

2.掌握等压线图的判读。

3.学会运用常见天气系统分析某地的天气现象。

知识点一锋与天气1.锋面概况(1)结构气团:A为,B为;锋面和锋线。

(2)特征①锋面自地面向高空向一侧倾斜。

②锋面附近常伴有一系列的云、大风、降水等天气。

③锋面两侧空气的温度、、气压都有明显的差别。

2.锋与天气(1)冷锋(2)暖锋(3)准静止锋①特点:冷暖气团,锋面来回摆动。

②天气:降水强度小,多形成降水。

(4)锋面活动对我国天气的影响①冷锋:我国北方夏季的暴雨,冬季的寒潮天气。

②暖锋:在和长江中下游地区活动较为频繁。

③准静止锋: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天气。

知识点二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与天气1.基本气压场(1)高气压:中心气压四周气压。

从高气压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为B 。

(2)低气压:中心气压四周气压。

从低气压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为A 。

2.气旋、反气旋与天气知识点三锋面气旋1 .概念____一般与锋面联系在一起,称为锋面气旋。

2 .天气产生云、雨,甚至造成_____、雷雨、_____天气。

【预习检测】1.关于锋面的叙述,正确的是()A.冷暖气团的交界面叫锋面B.锋面总是向暖气团一侧倾斜C.锋面两侧的温度、湿度、气压和风差别不大D.锋面过境时一定会出现雨雪、大风天气2.下列有关锋面的说法,错误的是()A.影响我国天气的锋面主要是暖锋B.我国北方夏季的暴雨多是由冷锋形成的C.我国冬季暴发的寒潮是冷锋南下形成的D.锋面两侧温度、湿度、气压、风等都有明显的差别3.在下述天气系统控制下为晴天的是()A.冷锋天气系统B.暖锋天气系统C.低压(气旋)天气系统D.高压(反气旋)天气系统【课外探究】“一场春雨一场暖,一场秋雨一场寒”贵阳冬半年”天无三日晴”黄梅时节家家雨。

课前预习学案

课前预习学案

课前预习学案第一部分预习指导资料一、逐段分析第1段的景物描写有何特点?请结合具体语句加以分析。

答:[答案]作者“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投入大自然的怀抱之中,尽情领略其间的清风、白露、高山、流水、月色、天光之美。

兴之所至,信口吟诵《诗经·月出》首章。

仿佛与《月出》诗相回应,“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徘徊”二字,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柔和的月光似对游人极为依恋和脉脉含情。

皎洁的月光流照而下,白茫茫的雾气笼罩江面,天光、水色连成一片,正所谓“江天一色无纤尘”。

游人这时心胸开阔,无拘无束,因而“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乘着一叶扁舟,在“水波不兴”浩渺无涯的江面上,随波漂荡,就好像在太空中乘风飞行,悠悠忽忽地脱离人世,超然独立;又像长了翅膀飞入仙境一样。

浩渺的江水与洒脱的胸怀,在作者的笔下腾跃而出,泛舟而游之乐,溢于言表。

这一段景物描写,借景抒情,融情入景,情景俱佳,极富诗情画意,令人陶醉。

第2段写到箫声,有何作用?答:[答案]箫的音调悲凉、幽怨,“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竟引得潜藏在沟壑里的蛟龙起舞,使独处在孤舟中的寡妇悲泣。

这里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声、情,写得具体可感,诉诸读者的视觉和听觉。

一曲洞箫,凄切婉转,其悲咽低回的音调感人至深,致使作者的感情骤然变化,由欢乐转入悲凉,文章也因之波澜起伏,文气一振。

第3段中,“客”是怎样阐发当时的情绪的?对此,我们应如何看待?答:[答案]此段由赋赤壁的自然景物,转而赋赤壁的历史古迹。

主人以“何为其然也”发问,客人以赤壁的历史古迹作答,文理转折自然。

但客人并不是直陈其事,而是首先连用了两个问句,使文章又泛起波澜。

接着,追述了曹操破荆州、迫使刘琮投降的往事。

当年,浩浩荡荡的曹军从江陵沿江而下,战船千里相连,战旗遮天蔽日。

曹操志得意满,对江饮酒,横槊赋诗,可谓“一世之雄”。

如今他在哪里呢?曹操这类英雄人物,也只是煊赫一时,何况我辈。

课前预习教案

课前预习教案

【引言】教育是人类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标志,而教育教学中的核心内容和重点环节正是教学教案。

而作为教学教案中的重要一环,课前预习教案着实对学生们的学习成绩起到了关键作用。

任何教学活动都是有计划地进行的,而课前预习教案就是教师事先准备好的、让学生在上课之前预先了解并掌握的教学资料。

课前预习教案也被视为课堂教学的基础性文件,因此在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课前预习教案的重要性】一、提高学习效率在传统课堂教学中,学生们通常需要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老师对学生们的学习进度进行掌控,并根据学生们的学习情况进行课堂补充。

而在课堂上,时间的限制和单一的交流途径通常会造成老师没法对每个学生都进行全面“照顾”。

而如果让学生在课前就能了解自己所需学习的内容,就可以更加自主地学习和掌握知识,提高学习效率,做好课前预习可以让学生更高效地掌握知识,从而增强自信心和学习成就感,同时也能够在更加广泛的学科范围内探究知识,便于培养学生学习多学科、综合素质。

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兴趣随着教育领域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学生自主学习兴趣对于提高学习效率、推动学生个人发展的重要性。

在这种情况下,课前预习教案就发挥了重要作用,既可以让学生提前了解和掌握所需的知识内容,同时也能够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并在课堂上更加愿意参与教学活动。

三、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活动中,提高教学质量是每一个教师的追求,而一份合格的课前预习教案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教学质量。

一方面,它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更加专注、更加主动的学习,在有限时间内获得更多知识,从而达到更加储备知识和高效掌握的效果。

另一方面,它也可以为教师们提供一个思路清晰、结构完整的教学框架,让他们更清楚地知道如何更加有针对性和有效地进行教学。

四、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当前,教育领域正逐渐向着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发展,而课前预习教案在这一方面也是非常有意义的。

新教材高中生物第3章基因工程课前自主预习案学案新人教版选择性

新教材高中生物第3章基因工程课前自主预习案学案新人教版选择性

第1节重组DNA技术的基本工具课前自主预习案知识点一基因工程及其诞生与发展1.基因工程的概念(1)操作场所:________。

(2)操作技术:________等技术。

(3)操作结果:赋予生物新的________,创造出更符合人们需要的新的________和生物产品。

(4)操作水平:________水平。

2.基因工程的诞生和发展(1)基因工程的诞生①1944年,艾弗里等人通过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证明了________________,还证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1953年,沃森和克里克建立了________________模型并提出了________________的假说。

③1961年,尼伦伯格和马太破译了________________。

④20世纪70年代初,__________酶、__________酶和__________酶被相继发现,为DNA 的切割、连接以及功能基因的获得创造了条件。

⑤1973年,科学家证明________可以作为基因工程的载体,构建________,使外源基因在原核细胞中成功表达,并实现物种间的基因交流。

(2)基因工程的发展①1982年,第一个基因工程药物——____________被批准上市。

②1984年,我国科学家朱作言领导的团队培育出________________。

③1985年,穆里斯等人发明________,为获取目的基因提供了有效手段。

④1990年,________计划启动。

2003年,该计划的测序任务顺利完成。

⑤21世纪以来,科学家发明了多种____________,可以实现低成本测定大量核酸序列,加速了人们对基因组序列的了解。

⑥2013年,华人科学家张锋及其团队首次报道利用最新的____________技术编辑了哺乳动物基因组。

知识点二 DNA 重组技术的基本工具1.限制性内切核酸酶(又称限制酶)—“分子手术刀”(1)来源:主要来自________。

《赤壁赋》课前预习学案

《赤壁赋》课前预习学案

《赤壁赋》课前预习学案《赤壁赋》课前预习学案一、预习目标找出自己翻译不准和不会翻译的文言字、词、句,初步探究第一、二段的内容。

二、预习内容1.给标线的字注音:壬戌()桂棹()余音袅袅()幽壑()嫠妇()愀然()山川相缪()旌旗()酾酒()横槊()舳舻千里()扁舟()匏樽()无尽藏()狼籍()枕藉()2.作者在这一段中描写了哪些景物?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有什么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绪?抒情方式是什么?3.这段文字的表达技巧是什么?说说它们的表达效果4.作者怎样描写箫声的?用原文语句回答即可。

三、提出疑惑同学们,通过你的自主学习,你还有哪些疑惑,请把它填在下面的表格中疑惑点疑惑内容课内探究学案(1)一、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积累重点文言字词及句式:2.能力目标:感悟诗人情感的变化,品味语言之美,体会景、情、理的交融,品鉴技巧之美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培养他们在困境中保持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

重点难点1、感悟诗人情感的变化,品味语言之美2、体会景、情、理的交融,品鉴技巧之美3、感悟诗人对人生的思考,赏析哲学之美二、学习过程1、了解赋体,掌握特点赋是一种专事铺叙的用韵散文,介于诗歌与散文之间,讲究文采,以铺陈为能事。

赋体经历了长期演变的过程,发展到中唐,在古文运动影响下,赋又出现了散文化的趋势,不讲求骈偶,音律,句式参差,押韵也比较自由,形成散文式的清新流畅的气势,叫做文赋。

象杜牧的《阿房宫赋》、苏轼的《赤壁赋》都是文赋的佳作。

《前赤壁赋》是散文和韵文的结合,既有传统赋体的那种诗的特质和情韵,同时又吸收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打破了赋在句式声律和对偶方面的束缚,更多的是散文笔法。

句式有长有短,既整齐又参差,同时又以赋的形式出现,如通篇换了12次韵,以主客问答的形式表达作者的思想、主张,也采用了不少对偶排比的句式等。

使文章既富韵文的声韵之美,又有散文的自然流畅。

可以说这是苏轼对赋体的一个创新和突破。

语文课前指导预习方案

语文课前指导预习方案

语文课前指导预习方案预习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环节,它有助于学生提前了解课文内容,发现难点和问题,并为课堂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

下面是一份语文课前指导预习方案,供同学们参考。

一、明确预习目标在开始预习前,首先要明确本课的学习目标。

这些目标通常包括理解课文的主旨、掌握生词的用法、学习新的语法结构等。

明确预习目标有助于同学们有针对性地进行预习,避免盲目浏览和浪费时间。

二、梳理课文结构在预习时,同学们要仔细阅读课文,梳理课文的结构。

这包括了解课文的背景、主题、人物关系、故事情节等。

通过梳理课文结构,同学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为课堂上的学习打下基础。

三、查阅相关资料预习过程中,同学们可能会遇到一些生词或不懂的知识点。

这时,可以查阅相关的字典、词典或参考资料,以帮助自己理解。

同时,也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如搜索引擎、在线词典等,获取更多的信息和背景知识。

四、理解生词难句预习时,同学们要重点关注课文中的生词和难句。

对于生词,要了解其读音、词性、意义和用法;对于难句,要分析其语法结构、语境含义和表达方式。

通过理解和掌握这些生词难句,同学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提高阅读水平。

五、思考课后问题在预习过程中,同学们还可以提前思考课后的问题。

这些问题通常是针对课文内容而设计的,通过思考这些问题,可以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并为课堂上的讨论和提问做好准备。

六、制定学习计划预习不仅是对课文内容的初步了解,也是对学习计划的制定。

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和时间安排,制定一个合理的预习计划。

这个计划应该包括预习的时间、内容、方法和目标等。

通过制定计划,同学们可以更有条理地进行预习,提高学习效率。

七、注重阅读体验预习时,同学们要注重阅读体验。

阅读不仅仅是理解文字,更是一种情感的交流和体验。

同学们可以尝试用心去感受课文中的情感、氛围和主题,让阅读成为一种享受。

同时,也可以尝试用不同的阅读速度和方式,如快速浏览、细读品味等,以丰富自己的阅读体验。

全册课前预习《学生预习学案》(学案)五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全册课前预习《学生预习学案》(学案)五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学生预习学案》五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全册课前预习一、前言为了帮助五年级学生更好地适应数学学习的难度和深度,提高学习效率,我们编写了这套《学生预习学案》五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本学案以人教版数学教材为基础,结合学生学习实际,提供了丰富多样的预习内容和思考题目,旨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数学思维。

二、预习内容本学案的预习内容分为以下几部分:1. 知识点梳理:对每个单元的知识点进行系统梳理,帮助学生建立知识框架,理解数学概念、性质、法则等。

2. 例题解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例题,引导学生分析解题思路,掌握解题方法,提高解题能力。

3. 习题训练:设计不同难度的习题,让学生在训练中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运算速度和准确率。

4. 思考与拓展:针对教材内容,提出思考题目,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5. 学法指导:介绍一些学习数学的方法和技巧,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使用建议1. 提前预习:学生在上课前要认真阅读学案,提前预习相关知识,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2. 主动思考:在预习过程中,学生要积极思考,遇到问题可以查阅资料或请教同学,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3. 及时复习:课后要及时复习所学知识,对照学案检查自己的掌握情况,查漏补缺。

4. 定期总结:每个单元结束后,学生要对照学案进行总结,梳理知识点,巩固所学内容。

5. 家长参与:家长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鼓励孩子独立完成学案,及时解答孩子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四、结语《学生预习学案》五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旨在为五年级学生提供一个全面、系统的课前预习指导,帮助他们在数学学习上取得更好的成绩。

希望广大师生和家长能够充分利用本学案,共同努力,为学生的数学学习创造一个良好的开端。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使用建议”。

使用建议是指导学生和家长如何有效地使用《学生预习学案》的关键部分。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利用学案进行课前预习,提高学习效率,以下是对使用建议的详细补充和说明。

一、提前预习的重要性提前预习是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尤其在数学学习中。

《劝学》课前预习学案

《劝学》课前预习学案

《劝学》课前预习学案课前预习学案:劝学一、学习目标1. 了解学习的重要性和意义;2. 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3. 提高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二、学习内容1. 学习的意义;2. 学习方法;3. 如何培养学习兴趣。

三、学习重点1. 了解学习的重要性;2. 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3. 培养积极的学习兴趣。

四、学习过程1. 导入学习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大家有没有想过为什么要学习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一下学习的意义以及如何更好地进行学习。

2. 学习的意义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学习对于我们有什么好处?请大家舒展一下思维,说出你们心中的答案。

学习的意义有很多方面,首先,学习可以开拓我们的眼界,让我们接触到更多的知识、信息和文化。

其次,学习可以提高我们的能力,包括思考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自主和创新的能力等。

还有,学习可以提高我们的竞争力,让我们在未来的社会生活和工作中更有优势。

总之,学习可以为我们的人生增添无限可能。

3. 学习方法学习的方法很重要,正确的学习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有效地掌握知识。

请同学们就自己平时的学习方法进行反思,思考一下是否存在不足之处,并提出改进的意见。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常用的学习方法,如合理安排时间、制定学习计划、积极参与课堂、勤于复习和总结等,并鼓励同学们互相分享学习经验和方法。

)4. 如何培养学习兴趣学习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只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兴趣,才能更好地坚持下去。

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如何培养学习兴趣?培养学习兴趣的方法有很多,比如寻找与自己兴趣相关的学习内容、与同学们一起学习、参加一些有趣的学习活动等。

同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也是培养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

五、学习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学习的重要性和意义,掌握了一些正确的学习方法,并了解了如何培养学习兴趣。

希望同学们能够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并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兴趣。

《劝学》的课前预习学案及答案

《劝学》的课前预习学案及答案

《劝学》的课前预习学案及答案《劝学》的课前预习学案及答案「篇一」《劝学》本篇较系统地论述了学习的理论和方法。

前一部分(第一段),论述学习的重要性;后一部分(第二、三段),论述学习的步骤、内容、途径等有关问题。

《劝学》的导学案应该怎么制定?《劝学》导学案第一课时一、学习目标:1.熟读课文,弄清字音,把握文章内容2. 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3.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二、重点难点:1.归纳掌握“劝、中、疾、致、假、绝、兴”等词义2.背诵课文前三段三、知识链接:1.作者介绍(结合注释①)荀子(约公元前313一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2.题解《劝学》是《荀子》第一篇,“劝”是“劝勉”的意思《劝学》论述了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也体现了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四. 学习过程:(一)1.学生诵读课文,给下列字注音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虽有槁暴金就砺则利须臾之所学跂而望矣假舆马者假舟楫楫者蛟龙生焉不积跬步骐骥一跃驽马十驾。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二)速读课文,把握结构本文一共4段,是围绕那句话展开的?每段的内容各是什么?(学法指导:本文是议论文,可以从文体结构特点角度引导学生思考)(三)把握概括主旨(四)研读课文第一、二段,完成下列问题1.解释下列词语学不可以已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虽有槁暴金就砺则利博学而日参省乎己知明而行无过矣2.翻译重点句子①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3.文段分析思考①第一段在全文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②第二段运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法?分解比喻句的含义,分析与中心论点的关系③第二段哪句话回答了“学不可以已”?(用原话回答)4.背诵第一、二自然段(五)研读第三自然段,积累文言字词句式1.解释加点词语终日而思须臾之所学跂而望矣登高而招而见者远假舆马者而致千里非能水也而绝江河生非异也2.翻译下列语句①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②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3.文段分析思考①本段是从那个角度说“学不可以已”的?作者用了哪些比喻来说明?②本段哪句话回答了“学不可以已”? (用原话回答)4.背诵第三自然段(六)学习反思(七)当堂检测1.默写课文第二段2.准确背诵前三自然段拓展阅读:《劝学》答案阅读题:8.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出错的一项是A.学不可以已已:停止。

《屈原列传》预习学案

《屈原列传》预习学案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屈原列传》预习学案
一、课前导入
1.请你简单介绍一下《屈原列传》,包括作者、内容和主题。

二、核心内容梳理
1. 根据你的理解,屈原列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 你认为屈原列传背后所蕴含的思想和主题是什么?
三、课文解读
1. 从《屈原列传》的开头描述中,你能了解到屈原的哪些经历和成就?
2. 屈原对于当时的政治现状有哪些看法和反思?
3. 《屈原列传》中有哪些地方体现了屈原的忠诚和为国家奉献的精神?
四、思考与探究
1. 屈原被称为“爱国诗人”,他是如何表现自己对国家的爱心和忧国忧民的情怀的?
2. 屈原在《离骚》一诗中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兴衰的担忧和对政治腐败的愤懑之情,你认为这个主题对于当代社会仍然有何启示?
五、拓展思考
1. 除了《屈原列传》,你还了解过哪些诗歌和文学作品与屈原的相关?
2. 为什么说屈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和民族传统的象征?
第1页/共2页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六、课堂小结
1. 回顾本课所学内容,你觉得最有收获的是什么?
2. 你对于屈原和《屈原列传》这部作品有何评价和想法?
七、课后练习
1. 在《屈原列传》中,你认为最能展示屈原爱国情怀的是哪一段?
2. 简要总结屈原的一生和他所代表的精神。

八年级语文上册《台阶》课前预习学案 人教新课标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台阶》课前预习学案 人教新课标版

《台阶》课前预习学案一、作者介绍二、生字词预习1、给加点的字填上拼音凹凼( ) 门槛( ) 涎水( ) 砌()黏性( ) 尴尬 ( ) 撬 ( ) 憋 ( ) 半晌()揩()2、词语理解尴尬:微不足道:大庭广众:三、课文理解1、将小说故事情节用第三人称复述2、用下列句式说话为造新台阶,父亲付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3、回答问题(1)、父亲为什么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2)、父亲是怎么造起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的?(3)、新屋造好了,父亲又怎么样?(可用文中的语句回答)4 、父亲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____________形象。

5、作者对父亲的情感既有__________,又有__________。

四、拓展练习将你生活中的父亲,找一个细节按下列句式描述出来:父亲,我想对你说:那一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台阶》课前预习学案一、作者介绍二、生字词预习1、给加点的字填上拼音凹凼( ) 门槛( ) 涎水( ) 砌()黏性( ) 尴尬 ( ) 撬 ( ) 憋 ( ) 半晌()揩()2、词语理解尴尬:微不足道:大庭广众:三、课文理解1、小说故事情节用第三人称复述2、下列句式说话为造新台阶,父亲付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3、回答问题(1)、父亲为什么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2)、父亲是怎么造起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的?(3)、新屋造好了,父亲又怎么样?(可用文中的语句回答)4 、父亲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____________形象。

《不自由,毋宁死》课前预习学案

《不自由,毋宁死》课前预习学案

《不自由,毋宁死》前预习学案一、预习目标:把握生字生词,了解演讲的基本特点。

二、预习内容.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沉湎()缅怀()缄口()桎梏()束缚()镣铐()锻造()毋宁()缥缈()迄今()陷阱()同胞()2.《不自由,毋宁死》作者是,政治家,演说家。

演讲稿也叫演说词,它是在较为浓重的仪式上和某些公共场所发表的讲话文稿。

它具有、、、等作用,它可以把演讲者的观点,主张和思想感情传达给听众和读者,使他们信服并在思想上产生共鸣。

演讲稿最基本的特点是、、。

3.依据文内容填空。

(1)英国政府如此长久地出的锁链要用来桎梏我们了。

A.锻造B.铸造(2)这些战争究竟意味着什么?A.部署B.布置(3)我们的要求被人家A.置之度外B.置之不理(4)事到如今,我们再也不能于虚无缥缈的和平希望之中了。

A.沉溺B.沉迷()我们也曾拜倒在英国国王的宝座下,恳求他出面,制裁国会和内阁中的残暴者。

A.干预B.干涉内探究学案一、学习目标:研讨文本内容二、学习内容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4-5题回避现实是毫无用处的。

先生们会高喊:和平?和平?但和平安在?实际上,战争已经开始,从北方刮来的大风都会将武器的铿锵回送进我们的耳鼓。

我们的同胞已身在疆场了,我们为什么还要站在这里袖手旁观呢?先生们希望的是什么?想要表达什么目的?生命就那么可贵?和平就那么甜美?甚至不惜以戴锁链、受奴役的代价来换取吗?全能的上帝呀,阻止这一切吧/在这场战争中,我不知道别人会如何行事,至于我,不自由,毋宁死/4.反复揣摩划线的语句,这一连串的文句表达的语气和作用是否相同?读一读,力求准确理解作者表达的情感。

5.亨利的演讲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作为演讲的结尾,你认为那些地方对你有所启发?请加以概括。

后练习与提高外提升“不自由,毋宁死”——人是自由的存在物玻尔兹曼是奥地利首屈一指的物理学家,生于1844年,在气体运动论和热力学方面做出了出类拔萃的贡献。

为此,他倍受人们崇敬。

玻尔兹曼生性乐观,兴趣广泛,他不仅倾慕科学美、艺术美、自然美和哲学美,还特别热爱德奥古典音乐;每星期都要在自己家中举办音乐晚会,并经常亲自弹奏钢琴为客人助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6级高二物理课前预习学案
课题:§1.9带电粒子在电场中运动(一)
学习目标:
1、知道利用匀强电场可以使带电粒子加速和偏转
2、理解带电粒子在匀强电场中的运动规律,并能分析解决加速和偏转方面的问题
一、知识回顾
1.动能定理的内容:
2.静电力做功与电势差的关系:
3.平抛运动的处理方法和规律 (1)处理方法: (2)规律:
二、新知导学
(一)、带电粒子的加速 1.带电粒子:
一个电子的质量为0.91×10-30
kg, 电荷量e=1.6×10-19
C ,当它位于E=5×104
V/m 的电场中时:(1)受到的重力G 为多大? (2) 受到的电场力F 为多大?
(3)F/G=?
(4)分析:对于质量很小的带电粒子,如电子、质子、氢核、氘核、氚核、α粒子及离子等,虽然它们也会受到万有引力(重力)的作用,但一般来说万有引力(重力)_______静电力,可以_______(忽略或不忽略).质量_______(能或不能)忽略。

变式:一小球带电量q=9.62×10-7
C,质量为5×10-3
kg,当它位于E=5×104
V/m 的电场中时: (1)受到的重力G 为多大? (2) 受到的电场力F 为多大? (3)F/G=?
(4)分析:对于质量不是很小的带电粒子,如带电小球、带电油滴、带电尘埃等,它们的万有引力(重力)_______(很小或不是很小),一般来说万有引力(重力)_______(远小于或不是远小于)静电力,万有引力(重力)_______(能或不能)忽略. 2.带电粒子被加速: (1)探究问题:
如何让带电粒子仅在电场力作用下沿直线做加速运动?(写出设计方案)
(2)针对练习:
在真空中有一对平行金属板,两极板加以电压U ,板间距离为d ,两极板间有一带电量q +的粒子(不计重力)
,它在电场力作用下由静止开始从正极板向负极板运动(如图1所示),求到达负极板时的速度? 解法一:
班级: 姓名: 学号:
图1
图2
解法二:
二、带电粒子的偏转 问题探究:
真空中水平放置一对平行金属板,板间距为d ,两极板的长度为l ,两板间加以电压U ,现以带电量为q ,质量为m 的粒子(不计重力)以水平速度0v 射入匀强电场,并从另一侧射出(如图2所示),分析一下问题。

1.粒子在水平x 方向上做什么运动?粒子在垂直于V 0的y 方向上做什么运动?
2.粒子的运动与前面所学的什么运动类似?
3.如何处理粒子的运动?
4.穿越两极板的时间是多少?
5.加速度为a 是多少?
6.粒子离开电场时在电场方向上的速度V y 是多少?
7.粒子离开电场时的速度v 是多少?
8.粒子离开电场时在电场方向上偏离原射入方向的距离称为偏移距离,用y 表示,y 是多少?
9.离开电场时速度方向跟射入时的初速度方向间的夹角称为偏转角,用θ表示, tan θ是多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