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世宁:瘦马常怀万里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郎世宁:瘦马常怀万里心

————————————————————————————————作者:————————————————————————————————日期:

郎世宁:瘦马常怀万里心-历史论文

郎世宁:瘦马常怀万里心

文|江仙

清朝初年,透视法、阴影法等西洋绘画技巧已由欧洲传教士带入宫廷,因为不能兼顾中国传统审美,并未受到广泛认同。直到意大利人郎世宁出现,才改变这一局面,他领会了中国画对神韵和意境的追求,融入古典油画对细节和光影的表现,终于在东方土地开创了别具特色的流派。

郎世宁,原名朱塞佩· 迦斯底里奥内,一个外国人,不远万里来到中国,本意不是为了促进艺术交流,而是为了在他看来更神圣的理想:传播主的福音。当时中国各地的耶稣会,非常注重与上层人士来往,有本事的传教士进入宫廷,直接接触最高统治者,期望教义能够自上而下渗透传播。

绘画是郎世宁得天独厚的套磁利器,画马是他最有力的敲门砖。满清以骑射定天下,贵族子弟人人爱马,郎世宁精通解剖知识,十分擅长表现骏马的肌理骨骼。1715 年,27 岁的郎世宁来到中国,经人引荐受到康熙召见,成为皇家御用的画画人,他还与几位热爱艺术的皇子结下私人友谊。古老的中国对任何新事物的接受都要经过艰难的排异反应,这匹异域良马在其所处的时代,始终没有遇到真正的伯乐。

《百骏图》:成也求真败也求真雍正二年(公元1724 年),内务府奉怡亲王允祥谕:“着郎世宁画百骏图一卷,遵此。”百马气势磅礴,暗示长寿百岁、太平盛世、人才济济,历代皇室偏爱这一绘画题材,宋代李公麟、元代赵孟頫等巨匠都有同类作品。郎世宁用四年时间完成《百骏图》,绢本设色,纵94.5 厘米,横776.2 厘米,这是他一生骏马系列作品中规模最大型的一幅。

《百骏图》中,郎世宁采用了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开创的明暗写实技法,使用胶调颜料,运笔深具欧洲古典特色,通过深浅颜色细腻的变化表现马匹的结构和肌肉,而不是像中国画家那样用清晰线条勾勒轮廓。皮毛、肌肉、骨骼、动作、神态,逼真得呼之欲出,给观者带来中国历代绘画中从未有过的视觉体验。几匹刚从水里上岸的马,湿漉漉的毛紧贴在身上,让人几乎能体会到马毛的手感和马身上将要滑落的水滴。一百匹骏马分布在错落有致的山水中,没有任何两匹是雷同的。整幅长卷由右至左,平均约十匹马形成一组构图,每组构图动静结合,牧马人点缀其中,控制着画面的节奏,欣赏过程如同聆听交响乐。郎氏《百骏图》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与《清明上河图》、《富春山居图》齐名。然而,这幅巨作当时似乎并没有获得雍正皇帝肯定,画完后雪藏于深宫库房,长期不见任何记载和点评。乾隆十三年(1748 年),“太监胡世杰交百骏图一卷传旨:着郎世宁用宣纸画百骏手卷一卷,树石着周昆画,人物着丁观鹏画。钦此。”绢本《百骏图》完成18 年后,终于出现在造办处档案,但它仅是一个参照物。乾隆要求郎世宁重新绘制《百骏图》,只用他画马,风景和人物的创作权利则被“剥夺”,交由皇帝更看好的中国画师完成。

重绘的《百骏图》为纸本,今已失传,档案记载纵约36.7 厘米,横约366.7 厘米,尺幅不足绢本一半。两幅《百骏图》最大的区别在于风景和人物。“逼真”是把双刃剑,既让帝王对郎世宁刮目相看,也对他产生挥之不去的偏见和轻视。中国画追求气韵生动,与他共事的本土画师认为,西洋人的画作过于逼真,但“笔法全无,虽工亦匠,故不入画品”。乾隆既喜爱郎世宁画的骏马呼之欲出,又厌恶他把风景和人物画得如同实景,没有中国传统山水画的意境。

乾隆年间,郎世宁独立绘画的机会越来越少,大多数动物主题的作品中,郎

世宁被指定画动物,山石、树木、花卉等景物则由深谙传统审美的本土画师周昆、金廷标、方琼等补画。这是乾隆与雍正的区别,雍正虽然对艺术品要求严苛,但他通常不干涉创作过程,允许画师和工匠发挥个性。而乾隆非常喜欢“参与”创作,乐于安排几名各有所长的画师合作,完成他认为趋于完美的作品。

乾隆在纸本《百骏图》上题了长诗,描述了画中马匹的各种神态,结尾赞誉“谁言今也无曹韩”,把郎世宁与唐代画马大师曹霸、韩幹相提并论。而绢本《百骏图》则没有乾隆任何字迹。题字是乾隆乐此不疲的“恶趣味”,稍微入眼的画作皆不能放过,由此可见他对绢本《百骏图》非常不感兴趣。这幅传世杰作得以干净完整地保全,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怪马”无人识

美术史研究学者曹天成注意到,《百骏图》中有三匹耐人寻味的瘦马,不仔细观察极易忽视。它们分散在马群的角落,形只影单,与那些矫健壮硕、或吃草、或沐浴、或嬉戏的群居马匹形成鲜明对比,皮肤下面清晰的骨骼框架,展现着郎世宁精确的解剖知识,枯瘦如柴的样貌令人心生怜惜。开始创作《百骏图》时,郎世宁36岁,年富力强,创作欲高涨,他刚来中国几年,笔触还带着鲜明的个人色彩和西洋烙印。他是否已经体验到了缺少知音的境遇?他身为传教士,好不容易进入宫廷,遭遇的是康熙皇帝对天主教的不以为然,雍正的严厉禁教,皇室只想利用他的绘画技能,却不许他再提信仰,他进退不能,心中苦闷可想而知。

在他以后的画作中,瘦马几次出现,如《郊原牧马图》,《八骏图》,《云锦呈才》等。这几幅作品都画了八匹马,取材于传说中的周穆王八骏。三幅作品构图和背景不同,但有一个共同点,八匹马中都有一匹是瘦骨嶙峋的。曹天成分析,瘦马的频繁出现不是偶然,应该是郎世宁的自况。

现藏江西省博物馆的《八骏图》是郎世宁为慎郡王允禧画的。拜《甄嬛传》所赐,许多女性读者对允禧这个名字并不陌生。允禧是康熙第二十一子,绘画功底扎实,号称“宗藩第一”,艺术鉴赏力也超出一般的皇室成员,他向郎世宁“约稿”,说明十分认可郎世宁的画技。《八骏图》秉承郎氏画马的一贯优势,先以淡墨勾出轮廓,再以色彩层层渲染,覆盖轮廓线条,通过深浅明暗对比,表现肌肉凹凸,最后用极细的碎笔画毛鬣和尾鬃。创作《八骏图》时郎世宁已近晚年,他已更加了解中国传统审美,也学习了中国绘画技巧,画作表现出与早年作品不同的意境情趣。《八骏图》的背景是干净空白的,没有植物和山水,右上角的题款与画面构图配合完美,整体看上去宁静幽远,体现了鲜明的中国特色。

允禧的侄子、果亲王弘曕为《八骏图》题长款,赞誉郎世宁“凭仗秃笔写胸臆”,并描述了八匹马的动作和形象。其中四匹“两两相竞啮”,一匹眠沙而卧,一匹闲适吃草,还有一匹四蹄雪白卓然而立。最后,弘曕注意到了只对观者露出背影的瘦马:“怪来一马形最羸,峻嶒并露十五肋。只恐常怀万里心,众中牵出无人识。”

这段描述让人联想到伯乐相马的故事:盲人伯乐于山路上听到一匹拉车的马发出艰难的悲鸣,他断定这是罕见的千里马,买来献给楚王。楚王见这匹马骨瘦如柴,颇为鄙夷,但在伯乐的建议下,瘦马得到精心的喂养照料,恢复精神后果然表现超凡。不知弘曕的解读是否符合郎世宁的初衷,但可以看出,弘曕和允禧注意到了瘦马这个特别的意象,而乾隆在题款中从未提及。

帝王的偏见:“似者似矣逊古格”

郎世宁中老年时期遵照乾隆旨意画了不少珍禽异兽写生作品,这些动物多为藩部进贡,不乏异域宝马。写实画不给画家想象空间,在艺术魅力上稍逊八骏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