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德育渗透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合集下载

各门学科德育渗透工作计划总结

各门学科德育渗透工作计划总结

各门学科德育渗透工作计划总结一、引言德育渗透是指在各门学科教学中,通过有针对性的德育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念,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

本文将对各门学科德育渗透工作计划进行总结,包括工作目标、具体措施和效果评估等方面。

二、工作目标1. 提高学生的道德意识和道德修养水平。

2.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3.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5.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我管理能力。

三、具体措施1. 语文德育渗透- 在语文课堂中,通过选取优秀的文学作品,引导学生思考人生道德问题,如诚实、友善、勤奋等。

- 组织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活动,推荐一些具有道德教育意义的作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 通过语文作文的方式,让学生自主表达对道德问题的看法,并进行互相交流和讨论。

2. 数学德育渗透- 在解题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数学问题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培养他们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

- 引导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注重合作与分享,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 通过数学竞赛和活动,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竞争意识。

3. 英语德育渗透- 在英语课堂中,通过引入一些道德故事和名人事迹,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和价值观念。

- 组织学生进行英语演讲比赛,让他们能够自信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想。

- 引导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尊重他人,培养他们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和包容心。

4. 物理德育渗透- 在物理实验中,引导学生注重实验过程中的安全和合作,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

- 引导学生思考物理学原理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环境意识。

- 通过物理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让他们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

五、效果评估1. 学生道德意识和道德修养水平的提高可以通过调查问卷、观察记录等方式进行评估。

2. 学生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的培养可以通过社会实践活动的参与情况、社会行为的观察等方式进行评估。

各学科德育渗透实施方案

各学科德育渗透实施方案

各学科德育渗透实施方案一、背景分析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德育工作在各个学科领域的渗透日益受到重视。

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我校决定制定各学科德育渗透实施方案,将德育工作与学科教学紧密结合,发挥学科教学的育人功能。

二、目标原则1. 目标:通过学科德育渗透,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 原则:坚持德育与学科教学相结合,注重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关注个体差异;发挥教师主导作用,调动学生主体作用。

三、具体措施1. 语文学科(1)通过文学作品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感;(2)通过文言文学习,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3)通过作文教学,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2. 数学学科(1)结合数学知识,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严谨的科学态度;(2)通过数学问题解决,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3)结合数学史,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培养爱国情怀。

3. 英语学科(1)通过英语学习,培养学生国际视野,增进对世界各国文化的了解和尊重;(2)开展英语角等活动,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合作意识;(3)引入英语励志故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4. 物理学科(1)结合物理实验,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实践探究精神;(2)通过物理学史学习,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培养创新意识;(3)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关注能源、环保等问题,培养社会责任感。

5. 化学科(1)通过化学实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实验技能,增强环保意识;(2)结合化学知识,介绍我国化学工业的发展,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3)通过化学科普,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四、保障措施1. 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学科德育渗透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全校学科德育工作;2. 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德育渗透意识和能力;3. 完善评价机制,将学科德育渗透纳入教师教学评价体系,激发教师工作积极性;4. 加强家校合作,发挥家庭教育在学科德育渗透中的重要作用。

如何在学科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教学研究

如何在学科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教学研究

认真实行《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中课程育人是教师的一项重要教学任务。

教学是向先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最经常、最基础的途径,它对培养先生思想道德本质具有重要的作用。

教师应掌握学科教学进行德育浸透的基本准绳、常用方法、实行内容和途径。

上面我将具体阐述:一、在组织教学过程中育人1.课前预备教师提早进入教室,走进课堂要穿着服饰得体,精神饱满,表情亲切自然,环视全体先生,掌握先生课前预备情况,关注到每个先生的情绪形状,做好充分课前预备。

2. 课上教学教学中言语得当,教容教态自信大方,亲和力强,建筑轻松自在的课堂氛围。

关注到全体先生,关爱特殊先生,给每个先生发言的机会。

讲课中身体形状端庄,举止得体,不依托在讲台,不坐着讲课,不翘二郎腿,与先生交流要面带愁容,言语亲切和蔼,多运用文明用语,多鼓励、欣赏先生,激励先生自动考虑和表达。

板书书写端正,让先生看得清楚。

关注先生的写字、听课姿势和合作交流和问答成绩的礼仪。

下课不拖堂,注重礼节示范。

3. 课后评价批改作业及时不拖延,批改规范,笔迹工整,反馈言语多以赞誉、激励为主,激发先生学习兴味,帮助先生建立决心。

二、在教学内容实行中育人德育浸透要紧密结合学科教学内容,充分发掘本学科包含的内在德育价值,强化学科核心素养与德育的契合,充分发挥学科优势,突出学科独有的育人功能。

结合教材内容,进行德育教育浸透;把握学科特点,加强德育浸透的生动性有效性;寻求最好结合点,把握课堂中德育教育的最好机遇;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实行德育浸透的目的; 充分发挥教师的示范、表率作用。

课堂教学是德育工作的主阵地。

在课堂教学中浸透德育,是每个教师该当努力做到的。

作为一位教师,要真正使德育落到实处,使德育溶于课堂教学。

只需这样,才能使先生学好知识的同时,进步思想本质。

教学中浸透德育方式是日积月累、潜移默化,这样才能做到扎实有效。

教师个人专业发展计划教师个人专业发展计划新的学期不知不觉中又来了,对于我们2020年又是一个充满动力和压力的一年。

学科德育渗透总结

学科德育渗透总结

学科德育渗透总结学科德育是指将德育要求融入学科教育中,通过学科教育来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实现学科教育与德育的有机结合。

本文将对学科德育渗透进行总结,探讨学科德育渗透的方式、效果和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一、学科德育渗透的方式学科德育渗透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实现。

1.设置学科德育目标:在学科教学过程中,为每一门学科设定明确的德育目标,通过学科知识的传授和学科活动的开展,培养和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一种良好的道德品质。

2.以德育为基础进行学科教学:在学科教学中,注重以德育为基础,通过开展学科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德育素养和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道德的力量。

3.学科教学与德育教育相互渗透:学科教学与德育教育不同,但二者又是相互渗透的。

学科教学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学科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而德育教育则通过学科教学的实际操作,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观念。

二、学科德育渗透的效果学科德育渗透具有以下效果。

1.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科德育渗透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2.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科德育渗透可以促进学生的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和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全面发展,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培养和提高。

3.加强学生的道德价值观念和自觉行为:学科德育渗透可以增强学生的道德意识,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和道德价值观念,培养学生的道德责任感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学科德育渗透的问题与对策学科德育渗透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我们重视和解决。

1.学科教育与德育教育的脱节:在学科德育渗透过程中,一些教师只注重学科的知识传授,忽视了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因此,我们应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使其能够将德育与学科教育有机结合。

2.学科德育渗透的手段单一:学科德育渗透过程中,一些教师单一使用讲解、示范等教学方法,缺乏差异化的个性化教学手段。

如何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如何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如何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品德和道德意识,使他们能够成为有责任感、爱心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公民。

以下是一些方法和策略,可用于实现这种目标。

首先,教师应该成为学生的榜样。

教师自己应该展示出积极的道德属性,以身作则,发展高尚的道德品质。

只有通过自己真实的行为表达,才能真正影响学生。

教师应该尽量做到公正、真诚和尊重每个学生,使学生感受到良好的道德榜样。

其次,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一些道德和伦理问题。

例如,在讨论历史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并评价历史人物的行为,让学生了解伦理和道德的重要性,并培养他们的判断力和道德责任感。

第三,教师可以在学科内容中融入一些道德教育元素。

例如,在语文课上,可以选择一些有启发意义的文学作品,教授学生品味美好的文学情感,培养情感的调控能力。

在科学课上,可以从事例中选取一些道德议题,让学生思考科技发展对社会和环境的影响,培养应对科技进步的道德担当。

第四,教师还可以通过学生参与校内外活动来培养其道德耐力和责任感。

学生参与义工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可以切身体验到尊重他人、助人为乐等道德价值,通过实践得到深刻的理解。

最后,学校和教师们可以鼓励学生参与学生自治组织,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领导才能。

学生自治组织可以给学生提供一定的责任感和经验,在参与组织活动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公正公平的原则、忍让和社交技巧等。

总之,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需要教师的榜样力量、教学内容的融入和教学方法的创新。

通过这些努力,学生将能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做到知行合一,将德育内化为自己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态度,为社会做出积极贡献。

学科德育渗透方案

学科德育渗透方案

学科德育渗透方案一、引言学科德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通过学科教学的内容和过程,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

学科德育渗透方案是指通过对学科教学内容的有意引导和设计,将德育元素融入学科教学中,以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和思想品质。

本文将介绍学科德育渗透的重要性,阐述渗透的原则和方法,并提出一套可行的学科德育渗透方案。

二、学科德育渗透的重要性学科德育渗透有着重要的意义。

首先,学科德育渗透可以促进学科教学的全面发展。

学科教学应该注重知识与能力的培养,但单纯的知识传授无法满足学生的全面发展需求。

通过学科德育的引导,可以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念和道德行为,使学生在学科学习中获得综合素质的提升。

其次,学科德育渗透可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德育渗透不仅仅停留在理论与道德规范的教育,更应该通过学科实践活动,使学生深入参与其中,实践道德积累和价值观的形成。

这种实践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能力。

最后,学科德育渗透可以提高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

终身学习是现代教育的核心要求,学科德育渗透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学科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

通过学科德育的引导,学生将懂得如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创造性学习,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

三、学科德育渗透的原则学科德育渗透应遵循以下原则:1. 整合性原则:学科德育渗透不应是学科教学与德育教育的分离,而是二者的有机整合。

教师应当将学科教学与德育元素融为一体,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能够培养道德情感和价值观念。

2. 渐进性原则:学科德育渗透应符合学生的发展规律,分阶段渗透。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逐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意识和品德习惯。

3. 实践性原则:学科德育渗透应强调实际操作。

教师应通过实际学科学习活动,让学生参与实践,锻炼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四、学科德育渗透的方法学科德育渗透可以采用多种方法,以下是其中几种常用的方法:1. 实例教学法:通过讲述或分析真实的案例,使学生了解道德问题的产生和解决方法,引导学生思考道德问题的背后的价值观和原则。

小学学科教育中渗透德育的策略

小学学科教育中渗透德育的策略

小学学科教育中渗透德育的策略小学教育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阶段,而德育作为学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小学阶段的渗透尤为重要。

德育不仅仅是一门学科教育,更是对学生品德和人格的培养,因此如何在小学学科教育中渗透德育成为了教育工作者们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本文将探讨小学学科教育中渗透德育的策略,希望能够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启发和借鉴。

一、注重课程设置,打造德育主题课程小学学科教育中渗透德育的第一步,就是要注重课程设置,打造德育主题课程。

在小学的各个学科中,可以适当设置以德育为主题的课程,比如语文课可以设置“诚实守信”、“助人为乐”的主题教学活动,数学课可以设置“团队合作”、“坚持不懈”的教学任务,科学课可以设置“保护环境”、“珍惜资源”的实践活动等。

通过这些主题课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人文素养。

学校还可以在课程设置上注重多元发展,开设一些有助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道德品质的选修课程,比如心理健康课、公民道德课、科技与人文课等,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

二、强化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德育素养小学学科教育中渗透德育的第二步,是要强化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德育素养。

教师作为学生德育的重要引导者和示范者,其德育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的道德发展。

学校要加强对教师的德育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的德育意识和德育素养。

学校可以邀请相关专家给教师进行德育培训,组织教师参加各种德育研讨会和交流活动,加强教师之间的道德互动和学习交流。

在教师评价和激励机制上,也要注重对德育工作的肯定和奖励,激发教师的德育工作热情和积极性。

三、注重课堂教学,打造渗透式德育教育小学学科教育中渗透德育的第三步,是要注重课堂教学,打造渗透式德育教育。

在每一门学科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渗透德育教育,不断丰富和拓展教学内容,丰富教学形式,增强教学方法的多样性。

教师可以通过讲故事、唱歌、做游戏等方式,引导学生在学科教育中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

如何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如何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如何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第一篇:如何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如何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德育工作不仅是学校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学科教学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如何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历来是专家学者极其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广大教师也开始在这方面展开积极的探索。

要想在学科教学中搞好德育工作,必须高度重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由于受升学考试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重知识、轻德育的现象在教学工作中仍较为普遍的存在。

许多教师为了提高教学成绩,使学生考高分、拿名次,过分重视知识的传授,从而忽视了德育工作。

要想扭转这种不利局面,就必须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要知道,我们衡量人才的标准是“德才兼备”,而不是“才德兼备”,这一标准本身就对学校的德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而,作为教师,不仅要“教书”,更要“育人”。

“教书”是手段,“育人”是目的。

我们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人”,“求知”和“做人”是密不可分的,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因此,作为人民教师,必须把德育工作提到一个新的高度来认识:如果只重“教书”,不重“育人”;只重智育,不重德育,那就是我们的失职,就对不起“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一光荣的称号。

只有真正转变观念,广大教师才能积极主动、千方百计地在教学工作中去重视德育工作,研究德育工作,实践德育工作,渗透德育工作。

二、改变评价模式,激发德育热情。

多年来,教育行政部门评价一所学校的重要标准就是看升学率。

学校评价教师的标准就是看学生的考试成绩。

只要考试成绩高,教师的工作就好;只要成绩低,教师的工作就差。

甚至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发放奖金、评优评模的唯一标准。

致使广大教师过分看重学生考试成绩,因而忽视了德育工作。

大量的作业批改,频繁的考试测验,节假日的补课辅导,几乎成了教师的全部工作。

而且,为了提高成绩,教师不得不把精力放到学习好的学生身上。

对于那些升学无望、及格堪忧的学生也只能放弃。

在学科教育中渗透德育

在学科教育中渗透德育

在学科教育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本质是塑造人的灵魂,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是教育的根本任务。

在学科教育中渗透德育,是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和探索的重要课题。

德育是教育的灵魂,渗透德育是教育的常识。

下面我们来论述一下在学科教育中渗透德育的方法和途径。

一、渗透德育的核心思想众所周知,德育是教育的灵魂,但是在学科教育中,德育的重要性容易被忽视。

要使学科教育渗透德育,首先要确立渗透德育的核心思想。

德育渗透学科教育的核心思想是将德育融入到学科教学中去,使学科教学成为德育教学的一部分。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态度、价值观念、道德情感等方面的品质,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

二、渗透德育的方法和途径1. 设计德育主题的教学内容在学科教学中,可以设置一些与德育相关的主题内容,如生命教育、环保教育等,通过这些内容的教学,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品德观念。

比如在生物课上,可以讲授关于生命的尊重和珍惜,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生命,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爱心。

在地理课上,可以讲授环保知识,引导学生保护环境、珍惜资源。

在语文课上,可以讲授一些感人的故事,启发学生的同情心和爱心。

通过这样的教学内容设计,使学生在学科学习中,不仅获得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良好的品德和道德情感。

2. 引导学生在学科学习中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3. 设计德育实践活动在学科教学中,设计一些德育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德育的力量。

比如在生物课上,可以组织学生到校园内进行环保宣传活动,教育学生珍爱大自然,保护环境。

在地理课上,可以组织学生到社区进行环保公益活动,引导学生亲身体验环保工作的意义。

在语文课上,可以组织学生到老人院进行慰问活动,使学生感受到关爱他人的幸福。

通过这些德育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德育的魅力,增强学生的道德情感,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渗透德育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教师们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

在学科教学中,德育的渗透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教师们从教材的选择、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方法的运用等方面入手,不断探索和实践。

浅谈学科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五篇

浅谈学科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五篇

浅谈学科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五篇第一篇:浅谈学科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浅谈学科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东升求实学校数学组郭正伦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提倡素质教育,更要求把素质教育落实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历来的数学教学大纲,以及长期形成的数学教学中进行思想教育的内容,大致有三个方面:通过数学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通过数学内容培养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通过数学演练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

当前,我国实施素质教育主要内容是:面向全体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几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可见,在素质教育中,德育教育处于首要地位,不论哪一学科的教学,除完成其本身的知识传授外,还有一个共同的重要任务就是德育教育任务。

如何寓德育教育于教学中,全面提高学生的德育素质,是每一位教师的职责,是每一位教师着手研究的问题。

现就我在初中数学教育教学中,谈谈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一、首先把爱生意识在教育教学中转化为实际行动。

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准则。

现在有的学生被称为“双差生”,就是学习成绩差,思想表现差。

有不少学生数学成绩是很差的。

由此,我在教学中的具体做法是:第一、寻找根源,对症下药。

为了能对症下药我逐个进行家访,结合家访,先做好家长的工作,逐个找学生个别谈心,让他们讲出自己的想法。

作到对他们细微的个性差别也有深刻的了解。

掌握他们的心理活动动态、个人爱好等,做到心中有数。

第二、培养信心。

培养信心首先从信任开始,信任是最好的导师。

许多差生的根源,就是缺少信任。

他们往常所遭遇到的,除了批评、责备之外,还是责备、批评。

因此,教学中要多鼓励、少批评。

其次,要找出他们身上的闪光点。

十几岁的孩子,都是可爱的,即便是真正的双差生,他们身上也有可爱的一面。

作为教师,就应该加以正确的引导,逐渐培养学生学好的信心。

第三、坚定信念,教育好一个学生,从来都不会一蹴而就,一劳永逸。

急躁、浮躁、急功近利,是教育的大忌。

作为一名初中教师,既然立志终身从教,就要有教育好每一位学生的坚定信念。

小学学科教育中渗透德育的策略

小学学科教育中渗透德育的策略

小学学科教育中渗透德育的策略小学阶段是学生人生中最基础的阶段,也是道德建设的基础。

在这个阶段,学科教育应该是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科教育能够启发学生思维、增强学生自信、提高学生技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如何在学科教育中渗透德育?下面是几个策略。

一、立下三大目标在小学学科教育中渗透德育,需要首先明确自己的目标。

这里提出三大目标:激发学生的对知识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提高学生的责任心。

为了达成这三大目标,老师需要对学生的情况进行分析和评价,了解他们的日常表现和特点,制定出更具针对性的教育计划。

二、把道德渗透到课程中去为了把道德教育渗透到课程中,教师需要创造一些活动和案例,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到道德的重要性。

例如,在历史课上,教师可以安排一些以人类尊严为中心的活动,来引导学生思考福利和公正的问题。

在地理课上,教师可以通过讲解环境保护知识,来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关爱,从而激发他们的责任意识。

三、实行购买与鼓励制度除了直接教育外,教师还可以在鼓励学生道德行为和购买良心制度两方面发挥作用。

购买良心制度是指学校和教师定期购买一些小礼品奖励在日常生活中表现良好的学生。

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责任感。

四、开展德育活动在活动中,尽量多地涉及到道德,如竞赛节的活动。

在这些活动中,学生不仅能体验到竞争和合作的乐趣,同时还能更好地了解道德的重要性。

通过这种方式,能够让学生在平等、公正、专业的竞争氛围下切身体会道德精神。

五、举行德育主题班会德育主题班会是让学生在班会上深入体验一些道德教育活动的一种方式。

这种班会是在平凡的生活中引导学生感受人性道德、提升道德素养、加强道德意识。

教师需要通过课程设计和讲解,来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所面对的各种问题,并提供解决方案。

六、渗透到日常生活中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应该注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

教师需要从小事做起,创造有助于强化道德意识的环境和机会。

比如,开展有利于增强班级凝聚力的互助活动,让合作和团队协作成为班级中的主流。

如何上好学科德育渗透课

如何上好学科德育渗透课

如何上好学科德育渗透课如何上好学科德育渗透课学科德育渗透课是一种在教学中,将课程内容与德育教育渗透在一起,达到德育与学科的双赢的教学方式。

在这种课程中,学生既能够获得知识,也能够提升自己的道德素质。

如何上好学科德育渗透课?本文将从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确定教学目标学科德育渗透课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要达到德育与学科双赢的效果。

因此,上好这种课程的第一步就是明确教学目标。

在学科目标的基础上,考虑如何将德育教育渗透在课程中。

比如说,在英语课上,需要教授学生美国的文化,并告诉他们美国文化中尊重个人隐私的重要性。

二、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学准备工作。

在上学科德育渗透课之前,需要精心设计教案,将学科和德育教育巧妙地结合起来。

对于一个好的学科德育渗透课,教案内容需要结构合理、步骤清晰、思路清晰。

对于每一个环节,教师都需要提前做足充分的准备工作,确保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三、营造和谐课堂氛围一个和谐的课堂氛围对于学科德育渗透课来说非常关键。

在这种课程中,需要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听取他人意见,并且要注重团队合作的机会。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尽可能地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重视学生互相照顾、尊重和帮助的行为。

四、课后反思学科德育渗透课的教学不仅依靠于教师的出色教学技巧和良好教学素质,更需要教师课后反思和学生的反馈来做出调整。

教师需要及时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教学不足,并针对不足之处做出改进。

同时,教师还要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反馈,以便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总之,学科德育渗透课是一种非常有益的教学方式,需要教师们充分挖掘教材内容和生活经验,将学科内容与德育内容有机结合起来。

只有这样,才能够达到教育与授课的双赢。

学科渗透德育教育管理的方案

学科渗透德育教育管理的方案

学科渗透德育教育管理的方案为落实“把德育放在学校一切工作的首位”的管理意识,做好各学科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工作,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能获得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及其它思想教育。

特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目标原国家教委指出,把德育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首先是对培养目标来讲的;其次是要求每一位教师成为德育工作者;最后是每一门学科都应当从本学科的实际和特点出发,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二、德育渗透的途径1、德育是一种文化教育,学科中包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和内容,这就意味着,在教学中可以进行德育一时的渗透和培养。

2、课堂讲授中渗透:课堂讲授是学科教学渗透德育的主要方法,各科教学课前,必须深入备课,既要弄清教材的知识内容,又要对教材内在的教育因索深入体味;授课时应力求熔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智力开发,思想教育于一体。

3、课堂训练,作业和试题中渗透:学生在学科学习中要接触大量的作业、练习、试题,这是向学生渗透德育的重要渠道。

各科教师在编选作业、练习和命题时,要注意增强思想性,发挥其教育功能。

如语文课在选取阅读练习的文章,给作文的材料、试题素材时,必须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选取有教育意义的文章或片断,使学生在训练中受到思想教育。

4、在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中渗透如有计划的开展“政治小论文评奖活动”“热爱家乡”演讲比赛,自办小报选展,书画展,学科知识竞赛等多样的学科活动。

并组织学生装调查家乡在改革的变化。

通过这些活动,在丰富学生课余生活,扩展学生知识视野,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同时,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社会主义的感情,促进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良好的思想品质,健康的生活情趣,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5、在教学的日常性活动中渗透:科任教师在课堂管理和与学生的日常接触中,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随机教育,以自己的仪表态度、言谈举止和处事待人,发挥表率作用,要求学生遵守日常行为规范,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良好的学风,意志品质和文明行为习惯,提高思想道德素质。

学科德育渗透的途径和原则

学科德育渗透的途径和原则

学科德育渗透的途径和原则一、德育渗透的途径1. 课程内容设计:学科德育应融入到各个学科的课程内容设计中,通过学习各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和价值观念。

比如,在语文课上,可以通过阅读优秀文学作品,引导学生感受人文关怀和社会正义;在数学课上,可以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责任感。

2. 教师的言传身教:教师是学生的榜样和引路人,他们的言行举止会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

教师应注重自身修养和道德修养,通过言传身教,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

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德育引导,使学生能够在学科学习中培养出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念。

3. 学科实践活动:学科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途径,也是学科德育的重要渠道。

通过开展各种学科实践活动,如实验、调研、实地考察等,可以让学生亲身体验学科的魅力,激发他们对知识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

4. 学科评价体系:学科评价是学生学习的重要环节,也是学科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科评价应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除了对学科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外,还要关注学生的品德和道德修养。

可以通过班级评议、自评互评等方式,对学生的道德表现进行评价和奖励,激励学生积极向上。

二、德育渗透的原则1. 个性化原则:学科德育应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发展特点,因材施教,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自主学习能力。

不同学生有不同的德育需求,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形成个性化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2. 综合性原则:学科德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学科教学,全面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美感、情感和道德等方面。

德育不应与学科教学相割裂,而是要与学科教学相结合,相互渗透,实现德育和学科教学的有机融合。

3. 实践性原则:学科德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学科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实际操作,锻炼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实践精神和合作意识。

学校学科德育渗透实施方案

学校学科德育渗透实施方案

学校学科德育渗透实施方案学科德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重要途径。

为了更好地实施学科德育,我们制定了以下实施方案。

一、加强学科德育课程建设。

学科德育课程是学校学科德育的重要载体。

我们将加强学科德育课程的建设,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

在各学科教学中,融入德育元素,引导学生在学习中自觉遵守纪律,培养学生的自律意识和责任感。

二、促进学科德育与课程教学的融合。

学科德育与课程教学是密不可分的,我们将促进学科德育与课程教学的融合,通过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等多种途径,引导学生自觉遵守学校纪律,培养学生的诚实守信、团结互助等良好品质。

三、建立学科德育评价体系。

学科德育的实施需要有相应的评价体系来支撑。

我们将建立学科德育评价体系,对学生的道德行为、学习态度等进行全面评价,激励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

四、加强学科德育师资队伍建设。

学科德育的实施需要有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来支撑。

我们将加强学科德育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教师的德育意识和专业水平,注重教师的德育能力培养,使每一位教师都成为学生道德品质的榜样和引领者。

五、加强学科德育与家校合作。

学科德育的实施需要学校与家庭的共同努力。

我们将加强学校与家长的沟通与合作,共同关注学生的德育成长,形成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育人的良好局面。

在实施学科德育的过程中,我们将注重个性化、差异化的培养,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引导学生自觉遵守学校纪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

同时,我们也将不断完善学科德育的各项制度,不断提高学科德育的实施水平,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提供更好的保障。

学科德育渗透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学科德育渗透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若尔盖县崇尔乡中心校学科德育渗透的方法和注意事项1.紧扣教材,注意渗透的自然性。

德育渗透要从教材的实际出发,附着于知识的讲授或训练之中。

使科学性与思想性水乳交融。

在教学中自然而然地渗透,“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让学生不感到是在接受思想教育,却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

这是“水滴石穿”的“滴水功”,不可生拉硬扯,象贴标签一样贴上去,收不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2.把握学科特点,注意渗透的生动性。

各科教师要深刻理解教学大纲,把握本学科的性质和特点,在渗透德育时,充分发挥本学科优势,增强生动性。

同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语文、历史、地理等学科的内容和方法就不同。

历史课主要通过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讲述和分析进行教育,如讲戚继光、郑成功、林则徐等民族英雄,讲詹天佑,冯如等爱国知识分子,讲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史实等,提高学生对爱国主义的认识,激起振兴中华的志气和热忱;地理课主要通过对地理材料、数据的阐述分析来教育,讲工农业,用我国建国后的成就与解放时期对比,用这些无可辩驳的事实,教育学生更加热爱我们的社会主义祖国,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语文课多为潜隐型,富于形象性和感染力,注重披文入情,以言感人,以情动人,潜移默化。

如讲授《雨中登泰山》、《黄山游记》、《长江三日》、《难老泉》等课文,在学习和欣赏作者传神描写、精美语言的过程中,潜滋暗长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学习《指南录后序》、《梅花岭记》等课文,通过对文天祥、史可法等民族英雄情绪之体会,受到坚贞不渝的爱国主义精神的强烈感染。

3.寻求最佳结合点,增强针对性。

渗透德育不仅要与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结合,而且要选准德育要求与学生精神需求的最佳结合点,才能增强教育的针对性,收到较好的效果,这就要求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

当代中学生的思想特点是:比较开放、活跃、有进取精神,但部分学生受“以我为中心”的价值影响,只讲索取、不讲奉献;只知受宠、被理解;不知爱人、理解人;成才期望高,却不愿做艰苦努力;不了解国情,盲目羡慕西方;道德观念、集体观念、节俭思想淡薄;不愿向教育者吐露自己的心声。

小学学科教育中渗透德育的策略

小学学科教育中渗透德育的策略

小学学科教育中渗透德育的策略小学生是德育工作的重点对象,他们正处于人格形成的关键阶段,在学科教育中渗透德育至关重要。

小学学科教育中渗透德育需要有针对性的策略,下面就一起来探讨一下。

一、以身作则老师是学生学习、生活的榜样,他们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到学生。

老师首先要注重自身的德育修养,要求自己要做一个品德高尚、言行一致、诚实守信的人。

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言传身教,用自己的行动来示范给学生们。

只有老师本身具备良好的德育素养,才能够在学科教育中渗透德育。

二、以课程为载体在小学学科教育中,可以借助课程来渗透德育。

在语文课上,可以通过讲述名人故事、经典诗词、成功人士的事迹来启发学生的思考和品德修养;在数学课上,可以利用数学题目和实例来引导学生学会公平竞争、互助合作;在科学课上,可以通过实验探究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在体育课上,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公平竞争的观念。

通过不同学科的课程,可以全方位地渗透德育,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实践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等。

三、以活动为载体学校可在学生课外活动中,设计一些能够渗透德育的活动。

如开展“友爱互助”活动,在活动中让学生学会互助与团结,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组织科技创新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举办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社会、关心他人,培养学生爱心与责任感。

通过这些活动,可以在老师的引导下,使学生在实践中渗透德育,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价值观念。

四、以班级文化为抓手班级文化是一个班集体的精神纽带,也是渗透德育的一个关键抓手。

学生在班级文化中学会尊重、友爱、互助和团结。

通过班级文化建设,可以渗透德育,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意识。

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可以设置一些固定的仪式和活动,如班会、角色扮演、班级活动等,通过这些活动培养学生的礼仪、合作和责任感。

五、以家校合作为保障家庭是孩子品德养成的重要场所,学校和家庭应加强合作,共同培养学生的德育。

德育教育渗透的实施要点策略

德育教育渗透的实施要点策略

德育教育渗透的实施要点策略德育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个性和品格,以及培养良好的道德伦理观念。

为了有效实施德育教育,以下是一些要点和策略:1. 明确目标和价值观:德育教育的目标应明确,旨在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

学校和教育机构应该制定明确的目标,并制定一系列的价值观来指导学生的行为。

2. 整体推进:德育教育应该渗透在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而不仅仅是局限于特定的课程或活动中。

学校应该将德育教育融入到所有的学科,课程和校园生活中,以确保全面的渗透。

3. 导师制度:建立导师制度有助于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紧密的联系。

导师可以充当学生的指导者和榜样,通过定期的会议和交流,关注学生的发展和问题,并给予必要的引导和支持。

4. 创设德育环境:学校应该创造一个有益于德育教育的环境。

这包括提供相关的资源和设施,如图书馆、讨论场所和心理辅导室等。

此外,学校应该定期举办德育相关的活动,如讲座、座谈会和实践项目,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

5. 基于实践的学习:德育教育应该注重实践和体验。

通过参与社会服务项目、义工活动和实地考察等活动,学生可以亲身体验到德育的重要性,并在实践中培养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6. 建立合理的评估机制:学校应该建立科学合理的德育评估机制,旨在评估学生在道德品质、价值观培养等方面的发展程度。

通过定期的评估,学校可以确定学生在德育教育方面的需求,并做出相应的调整。

7. 家校合作:家庭和学校之间的合作至关重要。

学校应该积极与家长进行沟通,共同关注学生的发展和行为。

家长也应该积极参与学校的德育活动,与学校共同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德育发展的环境。

8. 德育师资培训:学校应该为教师提供德育相关的培训和培养机会,以提升他们对德育教育的理解和能力。

通过提供专业的培训,教师可以更好地履行他们的德育教育职责,并成为学生良好品质的榜样。

总之,实施德育教育的要点和策略是多方面的,需要学校、教师、家长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学科教学中品德教育的渗透途径与方法

学科教学中品德教育的渗透途径与方法

学科教学中品德教育的渗透途径与方法在学科教学中,品德教育的渗透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本文将探讨一些渗透品德教育的方法和策略。

1. 以案例教学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通过实际案例的展示和讨论,可以帮助学生理解道德问题,思考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道德困境。

教师可以选择与学科相关的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的道德价值观,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判断能力。

2. 结合班会或主题讨论进行道德教育班会是学生之间交流和讨论的重要场所。

教师可以结合班会或特定主题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与学科相关的道德问题。

例如,在语文课中可以讨论文学作品中的人物道德选择,激发学生对道德问题的思考。

3. 鼓励学科竞赛中的公平竞争和诚实参与学科竞赛是一种培养学生学科素养和品德的机会。

教师可以强调竞赛中的公平竞争和诚实参与的重要性。

通过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公平竞争意识和诚实守信的品格,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科水平,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品德素养。

4. 利用各类资源进行品德教育教师可以利用图书馆、互联网和其他资源,选择与学科相关的优秀书籍、文章、视频等教材,引导学生研究和思考道德问题。

通过让学生接触到具有积极价值观的材料,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品德观念和道德判断能力。

5. 建立学科与品德教育的联系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提问和引导等方式,将学科知识和品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通过培养学生对学科的热爱和理解,激发学生对品德教育的兴趣和积极性。

例如,在物理课上讨论科学家的道德责任,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到学科知识和道德伦理的关系。

综上所述,学科教学中品德教育的渗透可以通过案例教学、班会讨论、学科竞赛、利用资源和建立学科与品德教育的联系等多种途径和方法来实现。

通过这些策略,可以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品德素养和判断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若尔盖县崇尔乡中心校学科德育渗透的方法和注意事项1.紧扣教材,注意渗透的自然性。

德育渗透要从教材的实际出发,附着于知识的讲授或训练之中。

使科学性与思想性水乳交融。

在教学中自然而然地渗透,“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让学生不感到是在接受思想教育,却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

这是“水滴石穿”的“滴水功”,不可生拉硬扯,象贴标签一样贴上去,收不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2.把握学科特点,注意渗透的生动性。

各科教师要深刻理解教学大纲,把握本学科的性质和特点,在渗透德育时,充分发挥本学科优势,增强生动性。

同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语文、历史、地理等学科的内容和方法就不同。

历史课主要通过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讲述和分析进行教育,如讲戚继光、郑成功、林则徐等民族英雄,讲詹天佑,冯如等爱国知识分子,讲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史实等,提高学生对爱国主义的认识,激起振兴中华的志气和热忱;地理课主要通过对地理材料、数据的阐述分析来教育,讲工农业,用我国建国后的成就与解放时期对比,用这些无可辩驳的事实,教育学生更加热爱我们的社会主义祖国,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语文课多为潜隐型,富于形象性和感染力,注重披文入情,以言感人,以情动人,潜移默化。

如讲授《雨中登泰山》、《黄山游记》、《长江三日》、《难老泉》等课文,在学习和欣赏作者传神描写、精美语言的过程中,潜滋暗长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学习《指南录后序》、《梅花岭记》等课文,通过对文天祥、史可法等民族英雄情绪之体会,受到坚贞不渝的爱国主义精神的强烈感染。

3.寻求最佳结合点,增强针对性。

渗透德育不仅要与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结合,而且要选准德育要求与学生精神需求的最佳结合点,才能增强教育的针对性,收到较好的效果,这就要求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

当代中学生的思想特点是:比较开放、活跃、有进取精神,但部分学生受“以我为中心”的价值影响,只讲索取、不讲奉献;只知受宠、被理解;不知爱人、理解人;成才期望高,却不愿做艰苦努力;不了解国情,盲目羡慕西方;道德观念、集体观念、节俭思想淡薄;不愿向教育者吐露自己的心声。

教育者要善于体察和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在渗透德育时对症下药。

如于是之的《幼学记事》包含的思想教育因素是较丰富的;有旧社会的黑暗与落后,有亲友扶贫济困的精神,有教师严谨执教的态度,有艰难环境中的乐观态度和刻苦求学的精神,等等。

在教学中究竟以什么为德育渗透点,我们认为尊师和刻苦求学精神既是课文的重点内容,也是学生的薄弱点,教学中以此为渗透点最佳。

当然要搞好学科渗透德育工作,培养教师,提高教师德育能力也不可忽视。

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效果,使青少年儿童在学好知识的同时,提高思想素质。

学科教学渗透德育十分重要,但也要注意简单化、庸俗化的形式主义,特别要警惕“政治冲击一切”的教训。

这里说的是渗透,既不是强加附合,更不能喧宾夺主。

因此我们要注意以下几点。

(1)不要生加硬联德育渗透要象血液通过毛细血管送遍全身,不能额外进行注射。

学科内容是载体,德育如糖溶于水变成糖水流入学生的心田。

爱因斯坦说过:“无论多么好的食物,强迫吃下去是不行的。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有机地结合教学内容,自然而适度地开始教育活动。

我们说德育无处不在,是就各种学科整体而言,并不是要求在每一个章节、每一个具体内容上都要扯上几句思想教育的话,更不能抛开载体,额外来一段政治说教。

(2)德育渗透必须是有意识的行动,成为教学目标和内容之一。

只有有意抓德育,学科教师才能发现和挖掘出德育因素,才能在不断实践中摸索出教学渗透德育的规律,创造出符合国情的中国学科教学新模式。

如果不转变观念,眼光还是盯在知识上,偶尔加上几句带政治色彩的话,那是不可能使德育真正到位的。

只要大家有心、热心、诚心,学科教学渗透德育是大有可为的。

(3)德育渗透应该有计划性,逐渐形成序列。

在重视德育的基础上,还必须做到有计划性,不能完全靠随机,更不能想到了就来一点。

每门学科都有自身的结构和体系,哪些内容跟政治思想、道德品质的哪一方面联系较紧,哪些课文和章节能比较有机地结合某种教育,要详加研讨,订出德育计划,逐步形成该学科的德育序列。

每讲到某部分就自觉又自然地实施了某项德育目标,使德育溶入教材,也象教学内容一样去完成,这样德育才算落到了实处。

(4)德育渗透要注意效果。

渗透只是一种手段,教育和培养合格接班人才是目的,因此在学科德育工作中要随时注意效果,不断修订完善计划,改进教学方法,尽量做到让学生接受,并且入脑入心。

再好的设想如果收效不好也只是花架子。

我们应下一番苫功夫,探索出教学渗透德育的新路,开创出德育工作的新局面。

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六法1.不同学科专题归类法即各门学科围绕一个教育专题,进行思想教育。

如小学六年级语文课教《十里长街送总理》,教师在相关联的思想品德课中要讲好《周总理一心为人民》,音乐课要唱好《怀念周总理》,少先队活动要举办《我知道的周总理》故事会等。

2.一门学科综合教育法如语文课所学的《卖火柴的小女孩》、《凡卡》、《粜米》,步步深入综合,达到揭露资本主义、封建主义和旧社会的黑暗与罪恶,认识社会主义好的教育目的。

3.学科德育联系法如思想品德、历史、地理、自然常识课联系语文课涉及的山水、人物、事件、发明、创造等,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共产主义道德品质教育,以及热爱科学、献身四化等教育。

4.学科德育渗透法如在数学应用题中,工农业改革成就的数据计算、新科技的应用成效对比等,谓之无言的思想教育。

5.美育结合法美育是德育的姐妹。

在学校教育中,各科教学均有美育任务。

加强审美教育,建立美的人际关系,抵制陈腐的习惯,塑造儿童美的心灵是各门学科的共同责任,同时也是在完成着德育的任务,因为美本身是道德的象征。

6.课外延伸法如语文课中学了《南湖》,课外阅读《中国共产党党史》,进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成就的社会调查,音乐课上学唱《唱支山歌给党听》,课后看歌颂党的电影、电视等。

课堂教学中德育的渗透是培养目标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为处理好与其它子系统的相互关系,必须遵循如下原则:①课堂德育的量力性原则;②课堂德育与知识教育相结合原则;③课堂德育与其它渠道德育同步原则;④因人施教、有的放矢原则;⑤课堂教育反馈原则;⑥课堂德育超前性原则。

教学“情绪场”与德育教育性教学是教育理论界长期以来一直探讨的课题,也是我国目前教学实践中未能很好解决的问题。

湖南师大教育系房祁老师以心理学中的“场论”学说为借鉴,从构建教学“情绪场”的角度,对这一问题作了探讨。

所谓的“情绪场”,是一种能给个体以情绪感染和情绪体验进而产生某种动机或需要的客观环境。

教育性教学的“情绪场”是一种能给学生的道德情绪的感染和体验从而产生道德动机和道德需要的教学情境。

它包括教学中的教师将传授知识与形成学生品德、个性相统一的方式;教师的情感、态度、行为对学生的影响;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关系的和谐,整个教学活动轻松、愉快的氛围等因素。

1.依据教学的教育性规律。

教学的教育性规律反映的是教学过程中学习知识与形成思想政治观点、道德品质和个性之间的关系,它强调的是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和谐自然地对学生施加教育影响。

它的主要形式是情感的陶冶。

2.依据学生品德和个性形成的心理特点。

作为纷繁复杂的“社会关系网”的“交织点”这一学生个性系统是在与外部世界的联系中形成和发展的。

人对一定的环境的认知和领悟,便会产生相应的情感和需要。

而学生的道德需要是在对一定道德情境的感知和领悟中产生的,因此,教学如能形成一个积极的情绪氛围,便能使学生在其中受到自然的感染,并由此在心理上产生真实的道德动机和需要。

3.依据格式塔学派的“心理场”的理论。

这个学派的心理学家们根据物理动力学的法则设想了心理场的存在。

认为,一个场乃是一个动力的整体和系统。

其中任何一部分都影响着所有其他各部分,而各部分构成整体时新生和突现出来的功能,多于各部分功能的总和,所以,他们十分强调“场”对人的心理活动的影响。

勒温(1890—1947年)认为,人们生活和奋斗着的空间本身就是一个动力场,人的心理活动与这种场力有着密切的关系,他用“紧张”一词说明动机或需要,认为人所追求的某个目标一经达到,紧张便得到解除,而如果场内的力处不平衡状态时,动作便持续不已,直至达到平衡。

据此观点,如果我们能在教学过程中建立一个具有道德情绪色彩的动力场,并在场内形成一种维持平衡——打破平衡——产生新的平衡的“场力”,那么,学生的品德和个性便至少能够在教学这个有限的活动范围内得到一定程度的形成和发展。

考试环节的德育管理策略传统的考试教学论仅仅是从知识传播的角度去研究考试的价值和结构的。

现代的大德育观则认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可以且应该弥散、涵括并贯穿于学校工作的各个环节之中,同样也必须反映在考场上。

因此,应该站在教育科学的前沿,重新审视传统的考试认识论。

考试不仅具有教学意义,同样也具有教育意义。

两者相辅相成,有机统一。

培养适合未来社会需要的高品位的人才,正是考试双重功能的共轭点。

当前,我们尤其是要将考试的第二层功能即德育功能凸化,并自觉纳入德育工艺研究的母体框架之中,建构考试德育论子课题。

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尤其要重视考试环节的德育化问题,将学校的德育工作渗透于考试过程中,重视考试的非教学性价值,将考试环节置于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大系统中去观察,建立与考试过程并行的德育机制,使之成为启动学校素质教育和校风学风建设的契机。

加强考试过程的德育管理,就是要着力于做到:(1)在指导思想上:应充分发挥考试的育德功能,认真理清考试教育的内涵。

(2)在考试管理上:须制订切实可行的措施,健全考试环节的教育机制。

(3)在行为训练上:要注意矫治学生考试的不良诱因,重视平时的思想工作。

具体而言,从德育视角观照考试环节,要求做到:1.疏通考试教育的内涵考试管理德育化的理想境界,是通过教育主导者的德育运作,在学生中确立健康、自觉的考试价值观念和考试意识,目前要大力弘扬、灌输、传播和普及这五种观念:(1)科学的应试观。

要让学生明确考试目的和意义,端正应考的动机和态度,便于学生形成正确的考试价值观念。

(2)公平的竞争观。

培养学生良好的心态参与学习竞争。

防止考试分数失真,渗入水份,保证考试的信度和分数的真实性。

杜绝投机取巧、不劳而获的思想。

从而在未来的社会竞争中,有助于其确立良好的道德意识。

(3)优良的诚实观。

要维护考试的自觉性和严肃性,培养学生诚实为人的生活信念,启发学生求知求真。

教育学生诚实为人,对名誉的追求要超过对分数的追求。

(4)正确的互助观。

教育学生要正确理解友谊的内涵,铲除学生中存在的是非不分的哥们义气,提高明辨是非能力。

在自己不作弊的同时,自觉抵制不良考风,不为其他同学作弊提供方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