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社会教学论_第一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国的社会课教学是从公民身份开始的, 即培养学生成为一名好公民。随着社会 学的发展,社会课的内容从公民身份教 育扩展到社会、地理、文化、历史等方 面的内容。
从世界范围看,虽然对于社会学的定义 由于研究的角度不同而有不同的解释, 就其内容而言则大同小异,由社会学而 影响到小学社会课内容,基本上遵循了 家—社区—洲/省/区—国家—世界这一 模式
晏阳初为培养具有知识力、生产力、强健力、 团结力的“新民”而提出四大教育:用文艺 教育治“愚”,培养知识力;用生计教育治 “穷”,培养生产力;用卫生教育治“弱”, 培养强健力;用公民教育治“私”,训练其 团结力。公民教育包括国族精神、农村自治 研究和公民知识教育。
公民教育与三民主义的结合:“公民教育是 教育的种类,不是教育的主义。那么公民教 育究竟取什么主义呢?就中国的国情,察世 界的大势,自然是取三民主义。”
2011 年课标对社会科的定位有所调整 《品德与生活》“是一门以小学低年级 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具有良好品 德与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 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品 德与社会》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 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 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 综合课程。”
历史学的传统教授方法是以年代顺序进行教 学,即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社会 主义社会,但有的学者认为,按社会顺序发展教 学不符合学生的心智特点,应该颠倒过来,从现 在开始教,用上溯的方法。并且他们认为历史不 仅仅是由战争和伟人组成,还应包括宗教、文学、 妇女、经济等内容,教学内容应从低年级到高年 级,由易到难,由浅入深,与智力发展同步。
小学社会教学论
第一章 绪论
课程概述 课程的性质 课程的目标
第二章 小学社会课程的内容
课程的内容 课程的结构
第三章 小学社会课程的教学主体:教师
教师的专业化 教师的知识结构 教师的素质修养 教师的心理健康与维护
第四章 小学社会课程的学习主体:学生
当代学生观 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及其与学习的关系 小学生的个体差异 教育的区域差异

1904 年,《奏定学堂章程》规定:小学 堂分初等小学堂(6-‐11 岁,5 年)、 高等小学堂(11-‐15 岁,4 年)、中 学堂(15-‐20 岁,5 年)。设修身、 历史、中高历史、地理等社会科。
(二)民国学校的社会科课程



1912 年,中华民国《小学校令》(《小学校教则及课程 表》),规定初小4 年、高小3 年。初小设修身等课程, 高小设修身、本国历史、地理等课。 1916 年,《国民学校令施行细则》和《高等小学令施行 细则》对修身、公民、历史、地理等科提出要求:修身要 旨,在遵照教育纲要,涵养儿童之德性,导以实践;自第 三年起,兼授公民须知,示以民国之组织及立法行政司法 之大要;本国历史要旨,在使儿童知国体之大要,兼养成 国民之志操;地理要旨,在使儿童略知地球表面及人类生 活之状态,本国国势之大要,以及养成爱国之精神。 1923 年,根据新学制(壬戌学制),刊布课标纲要,小 学校课程为国语、算术、卫生、公民、历史、地理、自然、 园艺、工用艺术、形象艺术、音乐、体育等学科。初级小 学校第一、二、三、四学年,公民科与卫生科、历史科、 地理科合称社会科,每周教学时间占20%;高级小学校公 民科教学时间占4%。

小学社会课具体课程目标
小学社会课具体课程目标:是根据 小学生年龄和具体课程内容设定的 可执行、可测量的目标。
制定课程目标的依据是什么?
学习者 新课程标准 教材内容 当代社会生活
小学社会课的发展过程

一、小学社会课的诞生
1.社会课诞生的背景及趋势
1914—1918年,爆发了第一次帝国主义的掠 夺战争,战争使各种矛盾更加激烈和尖锐化,迫 使当时的人们关注社会状况及发展程度。 1916年,美国首创了小学社会课。 “芝加哥学派”(派克):主张研究社会问题。 诸如城市、工业所带来的社会后果,社会上失业、 贫困、酗酒、吸毒等社会问题。
三、当代中国小学社会科课程
(一)新中国成立至80 年代中期 1.这一时期小学社会科采取分科设置 的方式。
2.社会科全国统一分科社课的优缺点

优点:有助于全国范围内教育质量的普 遍提高;便于学生掌握较为系统的历史、 地理知识。 缺点:高度统一的课程体系脱离了各地 实际,与地方经济文化发展需要及学生 个体发展需求存在距离;课程设置以升 学为目标,按应试要求编订课程,忽视 了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与个性和谐发展 需要;分科设课,课程结构单一。
为什么要开设小学社会课?
------小学开设社会课程的必要性
庠 xiáng
古代地方学校
痒,礼官养老,夏曰校,殷曰庠,周曰 序。——《说文》 有虞氏养国老于上庠,养庶老于下 庠。——《礼记》。 郑玄注:“上庠,右学,大学也,在西郊。 下庠,左学,小学也,在国中王宫之 东。”
印度“狼孩”
生物人要成为社会人就必须社会化。
(三)近代小学社会科发展小结 1.国家与社会时局变化对社会科及其 教育宗旨产生了显著影响,社会教育 受社会制约。 2.我国小学社会科在始创时期即显现 出综合性与社会活动性的特征。 3.民国时期新学制社会课程的设置, 受美国经验主义教育思想影响巨大。
二、近代中国的社会科教育
(一)社会科教育目的:培养好国民

社会课程在中国的演进
一、近代学校中的社会课程 (一)清末学校的社会课程



1897 年,盛宣怀在上海创办南洋公学师范院, 秋季设外院(即南洋公学附属小学),设置国 文、算学、英文、舆地、史学、体操等六门课 程。这是近代学校开设社会科之始。 1899 年,陆基在苏州创办崇辨蒙学,分甲乙两 班。甲班设国文、算学、历史、地理等科。 1902 年,《钦定学堂章程》规定:设蒙学堂 (6-­‐10 岁,4 年)、寻常小学堂10-­‐13 岁,3 年)和高等小学堂(13-­‐16 岁,3 年) 等三级小学堂,设中学堂(16-­‐20岁,4 年)。各阶段课程中均含修身、史学、舆地等 社会科。
(四)我国小学社会科课程演 变的特点
从学日本、美国、苏联,到独立自 主地创设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社会 学科课程体系。 小学社会科课程经历了“分科-‐综 合-‐分科-‐综合”的循环式发展 过程。
第五章 小学社会课程的教学设计
课程的教学设计 课程教学设计的一般过程 课程教学环境的设计
第六章 小学社会课程的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概述 课程教学过程中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第七章 小学社会课程的教学模式、方法 和手段
课程的教学模式 课程的教学方法 课程的教学手段
第八章 小学社会课程的教学组织形式和 基本环节
小学开设社会课主客观原因: 客观上:是社会发展和人自身发展的 需求 主观上:是个体人主动的适应社会, 融入社会,成为社会人的过程
小学社会课是什么样的课 程?
-----小学社会课的性质
小学社会课的性质:
小学社会课是一门综合课
小学社会课是一门必修课

教学改革趋势——适当减少课程门 类,向课程综合化发展
蔡元培:“五育以公民道德为中坚,盖世界观及美 育皆所以完成道德,而军国民教育及实利主义教育, 则必以道德为根本。”“何谓公民道德?曰法兰西 之革命也,所标揭者,曰自由、平等、亲爱。道德 之要旨,尽于是矣。”“尚公德,尊人权,贵贱平 等,而无所谓骄谄,意志自由,而无所谓徼幸,不 以法律所不及而自恣,不以势力所能达而妄行,是 皆共和思想之要素,而人人所当自勉者也。” 中华民国第一套教科书《共和国教科书》出版,其 编辑要点包括:注重自由、平等之精神,守法合群 之德义,以养成共和国民之人格;注重国体政体及 一切政法常识,以普及参政之能力;注重汉满蒙回 藏五族平等主义,以巩固统一民国之基础;注重博 爱主义,推及待外人爱生物等事,以扩充国民之德 量。

(三)90 年代末以来
1999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 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2001 年《国务院关于基 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教育部《基础教育课 程改革纲要(试行)》,启动新课改。
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小学低年级开设品德与 生活、语文、数学、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 课程;小学中高年级开设品德与社会、语文、数学、 科学、外语、综合实践活动、体育、艺术(或音乐、 美术)等课程。 《全日制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 (实验稿)》于2002 年颁布。《品德与生活》被 定位为“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 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 程。”《品德与社会》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 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 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

(二)80 年代中期至90 年代末

1986 年《义务教育法》颁布,新课改、 新教材于90 年代初实施。国家课程规 定:小学各年级均设思想品德课,中 高年级设社会课(或常识课),取代 以往的分科型历史课、地理课。 小学教材开始采用“多纲多本”形式。 “纲”:国家教委《社会教学大纲》、 上海市教委《社会课程标准》;浙江 省教委《常识教学计划》等。“本”: 人教版、沪教版、粤教版、川教版、 浙教版等

《共和国教科书· 新修身》:“对己,则 修德、力学、卫生、习劳,以俭奉身,以 勤处事。对家,则孝亲、敬长、爱兄弟、 教子女、睦亲族。对社会,则敬老、慈幼、 救贫、济困,交友以信,待人以敬,接物 以诚,守公德,兴公益。对国,则纳税、 守法、卫国、爱众。如此,诚为好国民 也。”
(二)社会科教育内容:公民教育
课程教学组织形式概述 课程教学的基本环节
第九章 小学社会课程的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的基本理论 学生学习评价 教师课堂教学评价
第十章 小学社会课程与其他教育的关系
课程与公民教育 课程与思想品德教育 课程教学与课外、校外活动 各种教育在小学社会课程教学中形成教育合力
第一章
绪论
第一章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五个问题:
1.为什么要开设小学社会课? 2.小学社会课是什么样的课程? 3.小学社会课发展过程是什么? 4.小学社会课的教育目标是什么? 5.我国现行小学社会课程目标是 什么?
校、学习、家庭所在社区及其周围常见的社 会事物和现象)、家乡的祖国的社会常识 (家乡、祖国的文化、历史传统、地理环境 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能力素质:观察周围社会、适应社会生 活的能力(有关商品、效益、改革、自立等 新的观念) 思想品德素质:爱国主义和法制观念的 启蒙教育(民族自豪感和建设家乡、振兴中 华情感;法律常识、法制观念)

取消小学历史、地理,增设社会课
小学社会课总体课程目标
总体目标就是让儿童顺利的实现社会化 。
认识一些常见的社会事物和现象 初步了解一些家乡的、祖国的、世界的 社会常识 观察周围社会、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爱国主义教育、法制观念 对社会的责任感
知识、能力、思想品德

知识素质:常见的社会事物和现象(学

翁苏英(日本):1920年社会课只 占小学社会学科科目的1%,1940年 占15%,1960年发展到47%
2.社会课教育内容的演变
从18世纪晚期开始,学校教育变为义务 教育,历史教师认为所以的孩子必须学习 历史课,而地理老师则认为地理学科同样 重要,社会学家认为孩子们也因该学习社 会课。但无论怎样争论,历史课仍然是一 门重要课程,但教授的方式有所改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