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每日一题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
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 每日一题(第6周)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2017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挺拔之姿朱以撒晋人普遍有好竹之癖,打开魏晋艺术史册,一群生机勃勃我行我素的人就涌了出来,在山阴道上的竹林深处,放浪形骸,快然自足,得大自在。
这当然是我三十几岁以后才意识到的。
我和魏晋间人相近之处,就是有过比较长的山野生活,与竹相近。
常常会站在山顶,看山峦连绵起伏,竹海无际。
那时我想着自己的出路,如果能像一竿竹子这般凌空而起那就好了。
竹海里纤尘不染,枝叶让天水洗净,摇曳中偶尔闪过阳光的亮泽,它们的顶端是最先接触到每一天太阳的光芒的,不禁使我艳羡。
山野稼穑,先是基于温饱的认识——每一竿竹都可以构成生存的支架,把一个个家庭托住,不至于坠入饥寒之中。
而每一枚笋,春日之笋也罢,冬日之笋也罢,对于一位腹内空洞的人而言,简单地烹调之后,无异于美味了。
那些没有成为餐桌美味者,不舍昼夜继续伸长,令人仰望。
那些被山农认为是成熟了的竹子,在叮叮咚咚的刀斧声中倒下,削去枝叶,顺着规划好的坡道滑下,被长长的平板车载着,进入再加工的程序。
和竹子一样,人也是善于生存的植物,贫瘠清苦中也会挣扎着生长。
我注意到一些竹子的确没有长好,是吃力地拱出石块的,此后也就一直不能顺畅,总是被压制着扭曲着,不禁让人生出怜悯。
只是我一直认为它会更具备倔强的美感,它的根后来制成了一个老者形象的工艺品,比其他的更有铁枝虬干的峥嵘了。
待到我在鹤峰原度假,已经到了闲适的年龄了。
风随夕阳西下而愈加强劲,一些植物已在形态上仓皇失措,叶片翻飞如鸟兽惊散。
竹林在随风俯仰中显示了一种从容,在徐徐的摇曳里,山野之风的张狂之力往往被斯文地化解开来。
在魏晋的文字中有不少“徐徐”的记录,“徐徐”看起来只是肢体上的动作,实则是内心的从容优雅。
内心慢了,整个人的举止也就慢了,斯文了,有风度了。
竹被称为四君子之一,它在四君子中是最为清俊的,风来了,风过了,余韵袅袅。
竹子从笋尖出土就开始了笔直向上的里程,追慕光明,从而略去了许多天下扰攘。
高中语文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
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一、引入石灰吟于谦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诗人于谦以石灰作比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换一个角度,我可以用诗中深山的石头经过千锤万凿、烈火焚烧变成留在人间的清白来比喻: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以及内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二、考点解析1.《考试说明展示》09年江苏省高考语文科考试说明将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以及内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归属于,现代文阅读中文学类文本阅读探究能力层级的一个考点。
要求从思想内容与艺术表现的各个方面探究作品的深刻思想。
要求从时代背景、人物形象、环境氛(fēn)围、细节描写、语言表达等方面切入探究。
2.比喻解析:用《石灰吟》比喻这个考点,能找到这些相似之处:(深山)石头——文学类文本;(石灰)留在人间的清白——丰富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千锤万凿—识记理解分析综合探究发掘(是在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发展了的能力层级)烈火焚烧如何发掘文本的丰富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是本节课重点解决的问题。
3.进一步解析:了解这个考点的具体内容(点读)“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就是要求我们采取不同视角对文本作多侧面的考察,可以从作者、读者、文章中人物的角度,可以从社会、政治、教育的角度,等等;“不同的层面发掘”,就是要求我们对文本能够作出深浅度不同的认知解读,一般可从情感、哲学和审美三个层面分析发掘。
“丰富意蕴”,指文本所蕴涵的思想、感情等多种内容,属于文本结构的纵深层次。
文学作品表现出来的意蕴,有社会的、政治的、道德的意义,有现实的、历史的意义,也有心理的、情感的、审美的意义。
从作者主体方面来说,作品中的意蕴,是其思想、意识、情感的综合体。
“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民族心理主要指一个民族作为一个大群体所具有的典型心理特点,是特定民族在长期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制约与历史文化的积淀过程中形成的,并通过一定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及各种文化产品得以表现,如生活习俗、道德观念、生产行为、交往行为以及艺术、体育活动等。
文学类文本阅读从不同角度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龙源期刊网 文学类文本阅读从不同角度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作者:来源:《作文周刊·高考版》2019年第46期阅读指要“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要求考生从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的各个方面探究文本的深刻思想。
文学类文本的主题往往具有多义性,包括情感意义、审美意义、形式意义等,这就决定了文学类文本解读的多元性。
当然,“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更依赖于考生的文学素养、感受能力和体悟水平。
“探讨作品中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要求从人物形象、时代背景、环境氛围、细节描写、语言表达等方面入手,探究民族心理与人文精神。
“民族心理”,是指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社会生活特点在文学类文本中的反映,它既表现在作品的内容上,又表现在文本的形式上。
“人文精神”,是对人的价值的重视,对人格的尊重,对人的现实生活的关注等。
探求文本的意蕴,发掘文本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从六点入手:(1)人物形象,考生要对人物形象及人物群体(甚至是动物形象)所表现出来的道德品质、精神特质、民族性格、人性内涵等进行深入挖掘;(2)情节(细节)描写,考生要通过分析文本的故事情节,探究其中蕴含的某种民族精神、人性精神、人生态度等;(3)环境氛围,文本的环境描写往往蘊含着作者的人生哲理、精神象征等;(4)语言表达,关注文本中的人物语言或画龙点睛性的议论抒情语言,探究其深刻内涵、思想意义、对自我的反思审视等等;(5)主题情感,考生要把握文本的主题,探究题目所涉及的民族感情、民族文化、民族精神、人性认知、人文精神等;(6)文本写作的时代背景。
解答这类型题时,考生要注意:(1)对民族心理、人文精神要有基本认知。
探讨文本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是一个全新的话题,考生应该了解一点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方面的知识,有助于把握文本的思想内涵;(2)对文本的解读要透彻,从人物形象、时代背景、环境氛围、细节描写、语言表达等方面入手进行解答,切忌脱离文本,泛泛而谈;(3)有发散思维,将历史与现实意义相勾连。
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专题04分析主旨意蕴(含答案)
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专题04分析主旨意蕴(含答案)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专题04:分析主旨意蕴(解析版)考点解析:原《考试说明》中关于“探究"的要求有三点: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这分别是对文本自身的探究,对文本人文背景或价值意义的探究,对文本的独特解读。
主题思想类题目:1、设问方式:感情(主旨、中心、主题)、写作的目的、如何对待XXX等。
2、答题模板:本文记叙了(描写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等),表现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的思想(性格、精神、实质),抒发了作者……的感情。
3、解题技法:(1)题目(2)首尾段落(3)议论、抒情句(4)因文而异(写人:对人物评价;揭示、评价事件的意义;事件人物的感悟和认识。
写景、物文:借景抒发对社会、人生的感悟。
哲理性散文:作者对人生或社会、生活的揭示或评价。
)在高中语文学习中,理解和挖掘文章的主旨意蕴是一项核心的任务。
文章的主旨意蕴是作者要表达的核心思想和深层含义,是全篇文章的灵魂和中心。
以下是关于把握和理解主旨意蕴的一些注意事项:1. 深入阅读:理解文章的主旨意蕴需要我们进行深入和细致的阅读。
我们需要理解文章的字面含义,同时还需要去理解作者的表达意图和深层含义。
只有深入阅读,我们才能够准确把握文章的主旨。
2. 掌握分析方法:把握主旨意蕴需要我们掌握一定的分析方法和技巧。
例如,我们可以通过对比分析,比较文章的开篇和结尾,理解主题的发展和转变;我们可以通过提取关键词和主旨句,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我们也可以通过理解作者的背景和立场,理解文章的深层意蕴。
3. 注意语言和艺术手法的表达:文章的语言和艺术手法是表达主旨意蕴的重要方式。
我们需要注意理解作者的语言风格和艺术表达,从中理解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4. 答题技巧:在考试中,我们需要准确地表述文章的主旨意蕴。
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每日一题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 (22)
每周一测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窈.窕(yǎo)扣舷.(xuán)壬.戌(rén)横槊.赋诗(shuò)B.虚诞.(dàn)渔樵.(qiáo)谬.误(miù)倚歌而和.(hè)C.癸.丑(kuǐ)庐冢.(zhǒng)嗟.悼(jiē)冯.虚御风(pínɡ)D.褒.禅(bǎo)瑰.怪(ɡuī)匏.樽(páo)有碑仆.道(pū)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B.下江陵,顺流而东.也C.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D.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B.亦将有感于斯文..C.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D.望美人..兮天一方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A.①客亦知夫.水与月乎②夫.人之相与B.①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②此余之所得.也C.①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②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D.①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②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赤壁赋》中,苏轼用“,”两句概括了曹操的军队在攻破荆州后顺流而下的军容之盛。
(2)苏轼《赤壁赋》中“,”两句形容小船像一片叶子任意漂浮在宽阔浩渺的江面上。
(3)文以载道,立德立人,中国古代散文十分注重传统精神的弘扬,如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中的“,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苏轼《赤壁赋》中的“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这些思想观念至今仍能陶冶人们的性情,滋养人们的灵魂。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褒禅山亦谓之华山。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发掘作品意蕴,挖掘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发掘作品意蕴,挖掘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作者:来源:《作文周刊·高考版》2020年第46期阅读指要1.从不同角度和不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考生探究文本时,要从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的各个方面探究作品的深刻思想。
文学作品的主题往往具有多义性,包括情感意义、审美意义、形式意义等,这就决定了文学作品解读的多元性。
答题应多角度、全方位思考,角度不能单一,须分层答题;思考不能太肤浅,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发掘其丰富的意蕴。
(1)定区域,确定题干中的语句在原文中哪个段落,划定答案的有效区域。
(2)明方向,审读题目,弄清所问,找准答题方向,再结合上下文(包括上下段落)进行分析,找出最切题的语句作答。
做这类题目,考生要吃透答案的内容要点,把准表述的范围、角度和方式,用规范的语句表达。
2.探讨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探究文本的人文背景,要从人物形象、时代背景、环境氛围、细节描写、语言表达等方面入手,探究其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民族心理”是指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社会生活特点在文学作品中的反映,它既表现在作品的内容上,又表现在作品的形式上。
“人文精神”是对人的价值的重视,对人的尊严的尊重,对人的现实生活的关注等。
“民族心理”“人文精神”是一个民族长期形成的,是作品中固有的,考生要能够准确解读文本蕴含的这些深层含意。
(1)若在“点”的层面设题,应对的措施是“由点切入,放大内涵”,即从关键词的“点”入手,联系全文,分层级解答,揭示其丰富的意蕴。
(2)若要求对文本深层含意进行探究,则要费一番功夫。
含蓄是文学作品的一个普遍特性,为了表达情感,作者往往会借助一些意象进行描述。
考生要透过重要意象把握作者的心理,这是解开作者“心思”的钥匙。
应对策略是“顺藤摸瓜,探究心理”——顺着重要意象的“藤”,摸作品所蕴含的作者心理的“瓜”。
考场文本不一样的鞋子◎〔英国〕西蒙·凡·布伊自从肯塔基州因内战而分裂,艾德蒙森县的土地上就再没有开过矿了。
2017_2018学年高二语文每日一题第02周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含解析
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2017年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一种美味巩高峰他清晰地记得,六岁那年夏天的那个傍晚,当他把一条巴掌大的草鱼捧到母亲面前时,母亲眼里第一次出现了一种陌生的光....。
他甚至觉得,他在母亲眼里一定是突然有了地位的,这种感觉在随后下地干活回来的父亲和两位哥哥眼里也得到了证实。
他有些受宠若惊。
此前,他的生活就是满村子蹿,上树掏鸟窝,扒房檐摘桃偷瓜。
因此,每天的饭都没准时过,啥时肚子饿了回家吃饭,都要先挨上父亲或母亲的一顿打才能挨着饭碗的边儿。
那天不一样,母亲把双手在围裙上擦了又擦。
母亲终于接过那条鱼时,他忽然有一点点失望,那条本来大得超出他意料的鱼,在母亲的双手之间动弹时,竟然显得那么瘦小。
准确地说,在那之前他没吃过鱼,唇齿间也回荡不起勾涎引馋的味道。
他相信两个哥哥应该也极少尝过这东西。
在母亲的招呼下,他们手忙脚乱地争抢母亲递过的准备装豆腐的瓷碗。
豆腐,是跟年联系在一起的东西了。
天!为了那条鱼,母亲要舀一瓷碗的黄豆种子去换半瓷碗的豆腐来搭配。
隐隐约约地,他有了美味的概念,还有慢慢浓起来的期待。
父亲坐在灶前一边看着火苗舔着锅底,一边简单地埋怨了几句,似乎是嫌母亲把鱼洗得太干净了,没了鱼腥味。
这已经是难得的意外了,平日里,父亲一个礼拜可能也就说这么一句话。
父亲埋怨时,母亲正在把那条鱼放进锅里,她轻手轻脚,似乎开了膛破了肚的草鱼还会有被烫痛的感觉。
父亲笑了笑,带着点儿嘲意。
母亲嗔怪着说,你笑什么笑!鱼真的还没死,还在锅里游呢。
说着,母亲还掀了锅盖让父亲看。
父亲保持着笑意,不愿起身。
母亲拿着装了葱段蒜末的碗,就那么站着等水烧开。
他则坐在桌前,看这一切时他是不是双手托着腮?他忘了。
反正所有的记忆都是那条鱼和围绕着那条鱼而产生的梦一般陌生的气息.....。
那天什么活都不用他干,他是这顿美味的缔造者,可以游手好闲。
父母的举动让他觉得他有这个资格。
在豆腐到来时,母亲甚至都没来得及埋怨一下一贯喜欢缺斤短两的豆腐贩子,因为豆腐马上就被切成块下了锅。
2020学年高一语文每日一题第6周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含解析202010
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2017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挺拔之姿朱以撒晋人普遍有好竹之癖,打开魏晋艺术史册,一群生机勃勃我行我素的人就涌了出来,在山阴道上的竹林深处,放浪形骸,快然自足,得大自在。
这当然是我三十几岁以后才意识到的。
我和魏晋间人相近之处,就是有过比较长的山野生活,与竹相近。
常常会站在山顶,看山峦连绵起伏,竹海无际。
那时我想着自己的出路,如果能像一竿竹子这般凌空而起那就好了。
竹海里纤尘不染,枝叶让天水洗净,摇曳中偶尔闪过阳光的亮泽,它们的顶端是最先接触到每一天太阳的光芒的,不禁使我艳羡。
山野稼穑,先是基于温饱的认识——每一竿竹都可以构成生存的支架,把一个个家庭托住,不至于坠入饥寒之中。
而每一枚笋,春日之笋也罢,冬日之笋也罢,对于一位腹内空洞的人而言,简单地烹调之后,无异于美味了。
那些没有成为餐桌美味者,不舍昼夜继续伸长,令人仰望。
那些被山农认为是成熟了的竹子,在叮叮咚咚的刀斧声中倒下,削去枝叶,顺着规划好的坡道滑下,被长长的平板车载着,进入再加工的程序。
和竹子一样,人也是善于生存的植物,贫瘠清苦中也会挣扎着生长。
我注意到一些竹子的确没有长好,是吃力地拱出石块的,此后也就一直不能顺畅,总是被压制着扭曲着,不禁让人生出怜悯。
只是我一直认为它会更具备倔强的美感,它的根后来制成了一个老者形象的工艺品,比其他的更有铁枝虬干的峥嵘了。
待到我在鹤峰原度假,已经到了闲适的年龄了。
风随夕阳西下而愈加强劲,一些植物已在形态上仓皇失措,叶片翻飞如鸟兽惊散。
竹林在随风俯仰中显示了一种从容,在徐徐的摇曳里,山野之风的张狂之力往往被斯文地化解开来。
在魏晋的文字中有不少“徐徐”的记录,“徐徐”看起来只是肢体上的动作,实则是内心的从容优雅。
内心慢了,整个人的举止也就慢了,斯文了,有风度了。
竹被称为四君子之一,它在四君子中是最为清俊的,风来了,风过了,余韵袅袅。
竹子从笋尖出土就开始了笔直向上的里程,追慕光明,从而略去了许多天下扰攘。
高三语文如何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文学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如何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文学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问题描述: 文学作品的意蕴是指文本所蕴含的思想、感情等各种内容,是指读者从作品中领悟到的意义。
文章所表现出来的意蕴,有社会的、政治的、道德的意义,有现实的、历史的意义,有民族心理的、人文精神的意义。
可以对作品进行不同角度的发掘。
【复习范围】1.知识回顾文学形象包括的内容。
2.结合具体的文本简要说明文学作品的文学形以及作者作品创作的艺术魅力。
3.近五年高考考查了哪些关于鉴赏文学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题目。
以2017年高考北京卷为例:《根河之恋》“第二段写出了根河哪些特点?有什么象征意义。
”2017年高考山东卷为例:“请简要概括七岔犄角公鹿的形象特征。
”明确考查题型及方向。
4.常见题型应试的技巧总结。
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在探究题中,探讨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是一个全新的话题。
应该让学生知道一点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方面的知识。
1.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有的研究者指出中国在自身发展的长河中,形成了优良的历史文化传统。
一是团结统一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2.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有人借助传统的词语,认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主要是:忠、孝、诚、信、礼、义、廉、耻等。
忠,尽己报国的责任;孝,生生不息的爱心;诚,求真务实的品质;信,立身兴业的基点;礼,人际文明的规范;义,人间正道的向导;廉,清白正气的根基;耻,人之为人的底线。
有人另作概括,指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主要是:崇尚威武不能屈的民族气节和立志报国的民族精神;主张建立和谐的社会人伦关系,倡导“仁爱”的人道主义精神;提倡身体力行的基本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3.中华民族心理民族心理个性是指一个民族的整个精神面貌。
具体包括民族能力、民族气质以及民族心理倾向性,如动机、兴趣、理想、信念等。
它受一定历史时代、生产力水平和文化背景等客观条件的制约。
有的研究者指出,中华民族心理的主要内涵是:①富于凝聚力,②富于同化力,③爱好自然,追求光明,④爱好和平,⑤中庸、稳重,⑥一统性,⑦知足。
高中语文每日一题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
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2015年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问题。
说起梅花我出生的那一天,家门前的梅花初绽,据说是朱砂梅,很美,家人就给我取名“梅”字。
父亲自小教我古诗,关于梅花的诗很多,到现在还能一口气背出不少,如“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不受尘埃半点侵,竹篱茅舍自甘心”。
我最喜欢曹雪芹的“冻脸有痕皆是血,酸心无恨亦成灰。
误吞丹药移真骨,偷下瑶池脱旧胎”。
关于梅,人们谈论太多,种梅,赏梅,写梅,画梅,梅深入到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
虽知道这名字极美,但每当别人问起我的名字时,又觉得难以启齿,太俗了,取这个名字的人太多,声音听起来也闷声闷气的,对这个名字的尴尬,一直不能释怀,到美国后就马上给自己取了一个雅致的英文名字,以为总可以脱俗了,不料一些好事的西方人非要知道我的中文名字。
记得第一次有个墨西哥人问我名字,我就告诉他我的名字是梅,他又问“梅”是什么意思,我说是一种花,那人打破砂锅问到底,问什么花。
我突然张口结舌起来,记得梅翻译成英语是plum,就是李子,迟疑了一下,就说plum。
那人噢了一声,就不再问了,显然他对这个答案很失望。
第二次一个美国人问起梅花,我接受上次的教训,不再说李子花,就启发他说,是一种花,中国最美的花,你猜猜看。
那人就说“是玫瑰花”。
我有点失望,进一步启发说,这种花,很美,在冬天开放,中国人最喜欢,经常把它画成画挂在墙上,写进诗里。
那人想了想说:“是牡丹吧,牡丹又大又美,我看很多中国人的家里挂着牡丹花。
而且牡丹是我唯一认识的中国花。
”我一听又没有希望了,也难怪,很少美国人了解中国的历史与文化,何况一种花草。
我说梅花是被中国人挂在墙上,捧在手上,供在心里的,是深入血液和灵魂的一种花。
他似乎被我感动了,突然对梅来了兴趣。
这胖胖的老美认真起来,有一天他突然跑来兴冲冲地告诉我,苏菲,我找到了梅,结一种酸酸的果子,是可以做色拉醋的,很好吃。
我讶然了,是的,有些梅是可以结果子的。
2021年高三语文一轮总温习(小说阅读探讨)第01课考纲解读(含解析)
第01课考纲解读4.探讨F(1)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2)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用意(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所谓“探讨”就是探讨疑点、难点,有所发现和创新,这是一种高层次的语文能力。
随着新课标“三个维度”理念的进一步推行,开放题成为高考中极为重要的考点。
综合近几年的高考试题,其考查的类型主要有以下三大类:1.对人物形象的个性评价;2.情节结构是不是合理;3.对主题的多样化探讨。
解答探讨题也必然要从文本起身,不可抛开文本随意发挥。
个性化解读不是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仍然强调以文本为基础,结合创作背景和创作用意,对某些问题做个性化解读。
探讨题是高考小说阅读的必考点,考查率达100%。
其考查形式一般为简答题。
探究题的命题形式多样,很难有一成不变的解题套路,因此试题难度较大。
做小说探讨题的注意事项1.明确任务。
即审明探讨任务,把握探讨的指向。
探讨题题干表述有区别,注意审清题干。
有的题干直接说“请你探讨一下……问题”;有的不明说,诸如“谈谈你的观点”“说说你的理解”,等等。
2.明确观点。
即要做到观点明确,具有探讨意味。
“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要求考生立足自我,感悟和体验文本;独立思考,提出自己的观点。
按照题目要求,能够提出有探讨意味的观点。
在答题的开始就要亮出自己的观点,开门见山,直接入题。
3.明确结构。
即结合文本或文本的具体事例做合理分析,一般采用“述”和“评”相结合的形式。
4.明确文本意识。
即切近文本,尊重文本。
强调个性阅读,并非是能够离开文本而随意地天马行空,一味地陈述自己独特的观点。
而应该是紧扣文本,从文本中引述论据,结合引述论据围绕已定观点做分析论述,阐明自己的观点,这样一样是个性阅读。
任何个性阅读都不能够离开文本,观点来自文本,论据一样不能离开文本。
小说常见主题或小说意蕴探讨类的思考对象“不同角度”:作者、读者、文本中人物;社会、政治、教育。
高三语文难点15正确分析文学类文本中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含解析415
难点 15 正确分析文学类文本中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民族心理”主要指一个民族作为一个大群体所具有的典型心理特点,是特定民族在长期的自然环境 与社会环境的制约与历史文化的积淀过程中形成的,并通过一定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及各种文化产品得以表 现。
常见的“民族心理”有:1.富有凝聚力;2.富有同化力;3.爱好自然,追求光明;4.主静,爱好和 平;5.中庸,稳重;6.具有一统性;7.知足。
“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
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关切、追求和维护,对 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
“人文精神”主要包 括三个方面:一是理解、尊重、关心他人,对人类所遭受的苦难深表同情,对人类的当下和未来深怀忧 虑。
二是对自然与他人充满敬畏和感恩之情,尊重自然,敬畏生命。
三是在人的全面发展中,善于反思、 审视自我,具有自我批判精神。
“探究文学作品中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可以从“一积累,两善于”入手。
“一积累”指积累有关民族心理、人文精神的相关内容。
“两善于”指:1.善于选择审视角度。
从社会的角度、政治的角度、教育的角度、个体人格成长与形 成的角度来发掘文本的深层意蕴,根据文本内容多方位联系,选择与文本关联较紧密的方面,作为考察的 视点。
可以假设自己具有多重身份,然后分别以不同的身份对文本进行审视,这样就比较容易实现从不同 的角度对文本进行发掘的目的。
2.善于进行层面切割。
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体验,获得个性化的理解; 联系文本产生的时代,分析文本的历史意义;联系社会现实,分析其现实意义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父亲的鞋子李汉荣父亲从山那年,记得是深秋,父亲搭车进城来看我们,带来了田里新收的大米和一袋面条。
“没 野来,纯真质上农药化肥,专门留了二分地给自己种的,只用农家肥,无污染,保证绿色环保,让孙女 朴,却给我们儿吃些,好长身体。
”父亲放下粮袋,笑着说。
高中语文 每日一题(第02周)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试题(含解析)新人教
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高考频度:★★☆☆☆┇难易程度:★★★★☆【2015年高考北京卷】例文略。
参考11月6日典例部分。
本文结尾写道:“梅花,几千年的书香缭绕得骨清魂香,几千年的诗心陶冶得如此美丽。
”请紧扣“书香”与“诗心”,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参考答案】示例:“书香”“诗心”传达了历代文人在几千年的书写绘画、题咏吟诵中赋予梅花的精神之美和诗性之美。
这句话深刻揭示了梅花所凝聚的深厚文化内涵。
【试题分析】赏、追求梅一样的高洁的品格。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我远来是为的这一湖水①刚下过一场雨,蒙自的老街湿漉漉的。
一线阳光就在这时划过来,南湖上又是一片光鲜。
如果没有穿梭往来的汽车,会让人想起多少年前的5月,同现在差不多的天气,南湖边霎时出现了一群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男的衣衫整洁,女的裙裾飘摇。
一下子涌来这么多文化人,让人有一种震惊和欣喜,来的是西南联大的学生啊。
一个享誉世界的文化讲坛也在南湖边开启。
主讲者有陈寅恪、冯友兰、钱穆、闻一多、朱自清、沈从文……②1938年,在北中国已经放不下一张书桌的情况下,北大、清华、南开三校南迁昆明,组建了西南联大,由于昆明校舍不敷,边城蒙自便暂时接纳了联大的文学院、法学院。
政府尽心,绅士尽力,把联大师生安顿在风景秀丽的南湖边,让他们住进最好的房子。
蒙自海关、法国领事馆、哥胪士洋行和周柏斋的“颐楼”,成了分校的教室和住地。
领事馆敞亮气派,高树挺拔。
哥胪士洋行是整个蒙自最豪华的西式建筑,海关大院则像一座花园。
③这样,西南联大师生的生活就与美丽的南湖融在了一起。
每天,师生上下课经过南湖东堤,课余在湖边读书、唱歌、诵诗,在湖里畅游,在亭上探讨,青春的气息弥漫水中。
鱼翔浅底,鸟儿扑飞,田田莲叶拨弄着微风。
南湖,一时成了联大师生感情的依托、诗情的沃土。
想起诗人周定一的《南湖短歌》,这首诗感情淋漓,淋漓得让人泪涌:我远来是为的这一园花/你问我的家吗/我的家在辽远的蓝天下我远来是为的这一湖水/我走得有点累/让我枕着湖水睡一睡让湖风吹散我的梦/让落花堆满我的胸/让梦里听一声故国的钟……我在这小城里学着异乡话/你问我的家吗/我的家在辽远的蓝天下④蒙自武庙街的颐楼,是十分有特色的民居,作了联大女生的宿舍。
新高考语文易错题易错点14散文文本阅读之文本意蕴解读题__对散文中的“神”理解片面教师版(含答案)
新高考语文易错题精选易错点:易错题14 散文文本阅读之文本意蕴解读题——对散文中的“神”理解片面★易错题型——散文文本阅读之文本意蕴解读题散文所表现出的意蕴,有社会的、政治的、道德的意义,有现实的、历史的意义,有民族心理、人文精神的意义,也有心理的、情感的、审美的意义。
从作者主体方面来说,作品中的意蕴,是其思想、意识、情感的综合体。
思想意蕴侧重于反映社会、自然、人生等方面的思想意义或所蕴含的道理,情感意蕴侧重于表现文本所蕴含的歌颂、赞美或否定、反对等情感态度。
探究散文意蕴要注意表层、深层两个方面。
★易错原因——1.对散文中的“神”理解片面。
2.没有找到理解的突破口。
(2021·北京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试题。
心灵的呼吸音乐,在我的童年生活里,是沉重而苍凉的存在。
许多真诚而朴实的响器的演奏和歌声,强烈地感染了我,像土地、阳光、露珠、微风那样地真实。
我觉得人世间的确有一些美好的声音使你无法忘却,它渗透了你的生命,它沉重如种子落在你的心上,永远留在那里,生了根。
父亲屋里的墙上,挂着一管竹箫,我只听他吹过一次。
一个秋天的黄昏,我已近十岁光景,父亲独自到房顶上,背靠着烟囱,手拄着箫。
我坐在房顶的一个角落,离父亲好远,我的心灵感到一片空茫,隐隐地感觉出父亲是孤独而哀伤的。
天渐渐地暗黑下来,父亲的面孔已经模糊不清。
我不是听见,是感觉到了有一种很轻飘的、跟夜雾融成一气的声音,幽幽地,静穆地,一缕一丝地降落到我的心上。
吹的什么曲调,我不知道,是从来未听过的声音。
那箫声仿佛是从父亲深奥..的体腔内部流泄出来的,像黑暗中的小溪流,你不用心去感觉,就什么也听不到。
父亲什么时候不吹了,我不知道,我们谁也看不见谁,互相没有说一句话。
箫不吹了,但那个由声音显示的情境还在,人和箫声都不愿意分离。
我觉得箫声是很神秘的,箫是接通心灵与遥远世界的通道,就像微细的血管与心脏相通那样相依为命的关系。
回想起来,我当年学着写诗,就是想找一管接通遥远世界的箫,或与箫相似的让心灵能呼吸的气管。
备战2021高考语文考点一遍过专题40文学类文本阅读之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含解析)
考点40 文学类文本阅读之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开掘作品的意蕴文学作品的意蕴是指文本所蕴含的思想、感情等各种内容,是指读者从作品中领悟到的意义。
文章所表现出来的意蕴,有社会的、政治的、道德的意义,有现实的、历史的意义,有民族心理的、人文精神的意义。
可以对作品进展不同角度的开掘。
常见设问形式有:1.结合文意,联络实际,谈谈你对……〔词、句、段〕内涵的理解。
2.本文带给你哪些考虑?请结合作品谈谈你的看法。
探究原那么是:1.立足文本。
尽管是探究题,但是不可脱离文本泛泛而谈,要以文本为根底进展开掘。
2.讲究深度。
探究题要求考生有自己的见解,得出一个结论,考生要围绕题干中的问题给出自己独特的感悟。
3.有理有据。
首先给出观点,其次结合文本内容及自身实际支持观点,最后回扣观点。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老实的考验【英】赤哥黎查理·哈斯克尔去世时,留下了妻子和9个孩子,他们靠一小块土地维持生计,住在一所有4间屋的房子里。
约翰是家里的长子,所以他的母亲告诉他,他必须承当起照顾全家的责任。
那年他16岁。
约翰到镇里最有钱的法官多恩那儿去要1美元,那是法官买约翰父亲的玉米时欠的钱。
多恩把钱给了他。
然后,法官说约翰的父亲欠他40美元。
“你打算什么时候还钱?〞法官问约翰。
“我希望你不要像你的父亲那样,〞他说,“他是个懒汉,从不卖力气干活。
〞那一年的夏天,除了星期天,约翰天天都到别人的田里干活;每天晚上和星期天全天那么在自己家的地里干活。
到了夏天完毕的时候,约翰积攒了5美元交给法官。
冬季天气太冷,不能耕种,约翰的朋友塞夫给他提供了一个在冬季挣钱的时机。
塞夫教约翰诱捕动物,获取兽皮。
塞夫告诉他,靠狩猎他可以挣到很多钱,但需要75美元买一杆枪和捕猎用的绳、网,以及过冬的食物。
约翰去见法官多恩,说明了他的打算,法官同意借给他那笔钱。
约翰吻别了母亲,和塞夫一起来到林子深处的一间小木屋前。
这所小房子是塞夫几年前搭建的。
分析小说的主旨意蕴
分析小说的主旨意蕴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以及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不同角度和层面:从时代背景、人物形象、环境氛围、情节结构、作品主题、语言表达、表现手法等方面切入探究。
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民族心理:民族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传统的(忠孝诚信礼义廉耻)心理的(知足常乐、仁爱之心)人文精神: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道德修养、社会责任、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赞美和塑造。
意蕴:含义。
是文学作品里面渗透出来的理性内涵。
或是作品中渗透的情感,或是作品中表现出来的一种风骨, 或者某种主旨。
意蕴=内涵+情感+主旨(风骨)全文深刻意蕴,即在素材中见到的意义。
简单说就是素材给我们的启示,或者说故事告诉我们什么。
重在“理”,答案多用“应该”“要”等能揭示故事内涵的词语组织。
情感取向,即感情倾向,是我们对某人事物内心喜恶,内在评价的一种倾向。
答案多以“赞美”“批评”“担忧”“同情”等情感词为中心语。
重在“情”。
1、首先思考这个故事涉及到哪些对象(方面)、哪些关系;2、然后思考这些对象(方面)、关系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概括主题(1)从小说的标题入手。
有的小说的标题除了表面意思外,还有比喻象征意义或双关义,隐含着小说的主题。
(2)从小说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入手。
从形象和故事情节的发展中分析人物性格或命运的变化,进而揭示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
(3)联系小说时代背景及典型的环境描写,认识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上所打上的时代烙印,把握住人物形象所折射出的时代特征,从而把握小说的主题。
(4)从小说的精巧构思入手,比如双线结构、抑扬、对比、出人意料的结尾等。
(5)从文中抒情议论式的句子入手,作者的观点往往隐含其中。
既要注意小说人物的抒情议论性语言,也要关注作者的抒情议论性语言。
船魂王海群夕阳西下,晚风渐起。
鸟蟒河缓缓地流,“半江瑟瑟半江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2015年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问题。
说起梅花我出生的那一天,家门前的梅花初绽,据说是朱砂梅,很美,家人就给我取名“梅”字。
父亲自小教我古诗,关于梅花的诗很多,到现在还能一口气背出不少,如“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不受尘埃半点侵,竹篱茅舍自甘心”。
我最喜欢曹雪芹的“冻脸有痕皆是血,酸心无恨亦成灰。
误吞丹药移真骨,偷下瑶池脱旧胎”。
关于梅,人们谈论太多,种梅,赏梅,写梅,画梅,梅深入到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
虽知道这名字极美,但每当别人问起我的名字时,又觉得难以启齿,太俗了,取这个名字的人太多,声音听起来也闷声闷气的,对这个名字的尴尬,一直不能释怀,到美国后就马上给自己取了一个雅致的英文名字,以为总可以脱俗了,不料一些好事的西方人非要知道我的中文名字。
记得第一次有个墨西哥人问我名字,我就告诉他我的名字是梅,他又问“梅”是什么意思,我说是一种花,那人打破砂锅问到底,问什么花。
我突然张口结舌起来,记得梅翻译成英语是plum,就是李子,迟疑了一下,就说plum。
那人噢了一声,就不再问了,显然他对这个答案很失望。
第二次一个美国人问起梅花,我接受上次的教训,不再说李子花,就启发他说,是一种花,中国最美的花,你猜猜看。
那人就说“是玫瑰花”。
我有点失望,进一步启发说,这种花,很美,在冬天开放,中国人最喜欢,经常把它画成画挂在墙上,写进诗里。
那人想了想说:“是牡丹吧,牡丹又大又美,我看很多中国人的家里挂着牡丹花。
而且牡丹是我唯一认识的中国花。
”我一听又没有希望了,也难怪,很少美国人了解中国的历史与文化,何况一种花草。
我说梅花是被中国人挂在墙上,捧在手上,供在心里的,是深入血液和灵魂的一种花。
他似乎被我感动了,突然对梅来了兴趣。
这胖胖的老美认真起来,有一天他突然跑来兴冲冲地告诉我,苏菲,我找到了梅,结一种酸酸的果子,是可以做色拉醋的,很好吃。
我讶然了,是的,有些梅是可以结果子的。
大多花草有艳花者无果实,有美实者无艳花,难得梅两者俱美,梅的美不仅是果实,这老美只知道吃。
第三个问的是意大利人,是搞音乐的,我想这人是有艺术感受力的,反正他没见过梅花,就信口开河起来。
我说梅花是中国最美的花,有几千年的栽培史。
梅花是我们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凌寒飘香,不屈不挠,自强不息,铁骨冰心。
中国人倾心于梅的很多,清朝曾有一位叫陈介眉的官员,听说孤山的梅花开了,立即弃官丢印从京城千里迢迢骑马狂奔至杭州,“何物关心归思急,孤山开遍早梅花”。
还有一个叫林和靖的,有一天独自欣赏梅花时,一下子被梅花的神姿吸引了,从此入孤山种梅花,一辈子没有下山,以梅花为妻。
那人睁大了眼睛问:“真的吗?”“真的。
”我说,他有一首写梅花的七律,在所有写梅花的诗中独占鳌头,无人能比。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我脱口而出。
如果你读了这诗,看了这梅,你一定能作出美的乐曲,中国有名曲《梅花三弄》,你可以写出“梅花四弄”。
从此,那人每次见我,必问梅消息,一天被逼无奈,就从网上找出梅花的照片与绘画作品,其中有一幅《墨梅》。
那人端详半天,说,很像桃花吗,枯瘦的桃花,还有黑色的,很稀有的颜色。
我不再想解释那是墨梅,也不想再说梅花的美就在于疏、瘦、清、斜。
显然这位艺术家也误解了梅花。
我怎么告诉他在万木萧瑟,大雪压境的冬天,忽然看到一树梅花迎雪吐艳时,那种惊心动魄。
怎么才能告诉他,千年老梅,铁枝铜干,如枯若死,一夜风雪后,突然琼枝吐艳,那种绝处逢生的沧桑感。
怎样才能告诉他,当你为情所困,辗转反侧时,突然一股梅香袭来,幽幽而来,又悄然而去,那种神魂颠倒。
梅花的美是摄人魂魄的,如果赏梅在淡云,晓日,薄寒,细雨,或小桥,清溪,明窗,疏篱,再加上诗酒横琴,林间吹笛,这时候你很难再做凡人,梅花是人间尤物,人间与仙境的使者。
有一次和一个西方人闲聊,不知怎么就谈到他自己国家的国花,他异常兴奋,竟说得泪花点点。
我也不由自主又谈起梅花,他说他的,我说我的,他说的我不太懂,我相信我说的他也不懂,有一点是相通的,对一种花的深入灵魂的热爱。
梅花,几千年的书香缭绕得骨清魂香,几千年的诗心陶冶得如此美丽。
中国人的心里千回百转的梅魂,在与世界相遇的过程中焕发出独异的魅力,成为民族精神的写照。
(取材于苏菲的同名散文)本文结尾写道:“梅花,几千年的书香缭绕得骨清魂香,几千年的诗心陶冶得如此美丽。
”请紧扣“书香”与“诗心”,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参考答案】示例:“书香”“诗心”传达了历代文人在几千年的书写绘画、题咏吟诵中赋予梅花的精神之美和诗性之美。
这句话深刻揭示了梅花所凝聚的深厚文化内涵。
【试题分析】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很亮的秋天王清铭①南方的季节分野不是很明显,还穿短袖的时候,秋季就在不知不觉中来临了。
叶子还是那么绿,偶尔飘落几片黄叶,但这还不是秋天。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在南方往往也等到冬天。
郁达夫曾感慨南国的秋色彩不浓,回味不永。
如果不是肌肤偶尔感觉有点凉意,看到那轮月比夜色还早升上有些黯淡的天空,我还真的感觉不到秋季的足迹正从远处逶迤而来。
②我很少仰望天空,也极少出门。
刚读过两句古诗:“人行秋色里,雁落客愁边。
”我只是用肌肤感觉到一点很淡的秋意,而大雁好像有很多年不见了,这些旧时相识大概也忘了混迹于普通市民的我了吧。
如果我也能够长出翅膀,大概也很能飞离这复制一般的日子。
站在楼的最高层,我在高处,但天空在更高的地方,秋高气爽,秋天的高度不是任何人可以触摸到的。
③但秋天毕竟到来了,尽管不像故都的秋那样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前天中午出门,天气还很热,抬头,天似乎显得高了,应该是逐渐枯落的河水给天空腾出一些位置了吧。
立秋以来,有几个阴天,太阳似乎在夏天把自己的能量挥洒殆尽,显得有点有气无力的。
不过这一天还好,在很高的天空中太阳依旧炽热,阳光很亮。
秋天不是诗人所感慨的那样愁云惨雾、落木萧萧,秋天也是很亮的。
④夏天是在炎热的极致中自己化掉的,那么,很亮的秋天是怎么到来的?秋在心上,就是愁。
年轻的时候,我面对悄然侵袭而来的秋天总有一种诗人般的感伤,现在没有了,或许是心灵钝化了吧。
但有一点,我是明确的,秋天从心境开始,也在心境中延伸。
我所要做的就是,在自己的心境中酝酿一个属于自己的秋天。
⑤走在很亮的秋天里,我们也没有萧瑟的感受,南方的秋天更适宜心灵的远行。
我很自然地默念几句前人写秋的诗句。
比如刘禹锡的“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空中有没有鹤不要紧,重要的是我让自己的思绪翱翔起来了;再比如毛泽东的“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鱼在清浅的水底也能够飞翔,真的有点佩服诗人的想象了。
鱼没有天空,没有翅膀,但照样可以飞翔。
环境只能限制身体,但不能束缚人的心灵。
昂扬向上的人,在秋天,或无暇感伤,或超越了悲伤。
⑥人生也有四季,秋季是人的壮年时期。
读蒋捷的《虞美人·听雨》词,词人感慨壮年的羁旅漂泊生活:“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其实在秋雨中听雨滴落在心上,偶尔感伤一下,说明内心的诗意并没有随流水消逝,随黄叶飘零。
晴朗的时候,也不妨让这只断雁引诗情到碧霄。
壮年漂泊的生活足够让自己的人生也波澜壮阔。
换一个角度看秋天,我们或许能够从中看出秋天的缤纷、高远和壮阔。
说过“人生即痛苦”的叔本华也说过这么一句话:“事物的本身并不影响人,人们只受对事物看法的影响。
”秋在心上,可以是愁,也可以是无边的诗意。
⑦秋天是在心境里展开的,也是在心境中酝酿的。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犹如酝酿果实,我们也为自己的秋天灌浆,着色。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我想我的秋天应该会有自己的收获的,最少,秋天来过我的心灵,在我的心内停留了一段,我的秋天就在心境中铺展开去。
⑧或许秋意渐浓的时候,我也会有点感伤。
我不喜欢张爱玲,但她写的一段话我喜欢:“有一天我们的文明,不论是升华还是浮华,都要成为过去。
然而现在还是清如水明如镜的秋天,我应当是快乐的。
”⑨走在很亮的秋天里,我应当也是快乐的。
(有删改)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说的“秋天不是诗人所感慨的那样愁云惨雾、落木萧萧”,是对中国传统文人常有的“伤春悲秋”意识的一种新的突破,这种意识在古典诗词中前所未有。
B.“秋天是在心境里展开的,也是在心境中酝酿的”一句强调了人自身对于环境的体验的重要性:不同的季节和境遇尽管会给人不同的感受,但人生的心态最终要靠自己去调适。
C.第④段中“秋在心上,就是愁”一句,恰当地运用了双关手法,还巧妙地结合了汉字的构成,表现了秋天常常带给人的一种感受。
D.本文多处引用古典诗词,除了帮助表达丰富的意蕴外,也增添了文章的文化色彩,使之呈现出浓厚的文学味,也呈现出作者对“秋天”思考的更深层内蕴。
2.赏析文中画线的两个句子。
(1)如果我也能够长出翅膀,大概也很能飞离这复制一般的日子。
(2)我所要做的就是,在自己的心境中酝酿一个属于自己的秋天。
3.请结合本文以及你所读过的文学作品,探究“秋天”这个意象在中国传统文学中所包含的意蕴。
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我远来是为的这一湖水①刚下过一场雨,蒙自的老街湿漉漉的。
一线阳光就在这时划过来,南湖上又是一片光鲜。
如果没有穿梭往来的汽车,会让人想起多少年前的5月,同现在差不多的天气,南湖边霎时出现了一群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男的衣衫整洁,女的裙裾飘摇。
一下子涌来这么多文化人,让人有一种震惊和欣喜,来的是西南联大的学生啊。
一个享誉世界的文化讲坛也在南湖边开启。
主讲者有陈寅恪、冯友兰、钱穆、闻一多、朱自清、沈从文……②1938年,在北中国已经放不下一张书桌的情况下,北大、清华、南开三校南迁昆明,组建了西南联大,由于昆明校舍不敷,边城蒙自便暂时接纳了联大的文学院、法学院。
政府尽心,绅士尽力,把联大师生安顿在风景秀丽的南湖边,让他们住进最好的房子。
蒙自海关、法国领事馆、哥胪士洋行和周柏斋的“颐楼”,成了分校的教室和住地。
领事馆敞亮气派,高树挺拔。
哥胪士洋行是整个蒙自最豪华的西式建筑,海关大院则像一座花园。
③这样,西南联大师生的生活就与美丽的南湖融在了一起。
每天,师生上下课经过南湖东堤,课余在湖边读书、唱歌、诵诗,在湖里畅游,在亭上探讨,青春的气息弥漫水中。
鱼翔浅底,鸟儿扑飞,田田莲叶拨弄着微风。
南湖,一时成了联大师生感情的依托、诗情的沃土。
想起诗人周定一的《南湖短歌》,这首诗感情淋漓,淋漓得让人泪涌:我远来是为的这一园花/你问我的家吗/我的家在辽远的蓝天下我远来是为的这一湖水/我走得有点累/让我枕着湖水睡一睡让湖风吹散我的梦/让落花堆满我的胸/让梦里听一声故国的钟……我在这小城里学着异乡话/你问我的家吗/我的家在辽远的蓝天下④蒙自武庙街的颐楼,是十分有特色的民居,作了联大女生的宿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