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专题复习系列:理解作品中蕴含的价值判断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直击高考——2010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系列:
理解作品中蕴含的价值判断、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班级学号姓名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40分)
行走在岸上的鱼
蔡楠
红鲤逃离白洋淀,开始了在岸上的行走。

她的背鳍、腹鳍、胸鳍和臀鳍便化为了四足。

在炙热的阳光和频繁的风雨中,红鲤细嫩的身子逐渐粗糙,一身赤红演变成青苍,漂亮的鳞片开始脱落,美丽的尾巴也被撕裂成碎片。

然而红鲤仍倔强而执著地行走着,离水越来越远。

其实红鲤何尝不眷恋那清纯澄明的白洋淀水呢?那里曾是她的家园呀!那荷、那莲、那苇、那菱,甚至那叫不上名来的蓊蓊郁郁密密匝匝的水草,都让她充满了无尽的遐想。

她和她的父辈母辈、兄弟姐妹在这一方碧水里遨游、嬉戏、生存,实在是一种极大的快乐啊!更何况红鲤是同类中最招喜爱最受羡慕最出类拔萃的宠儿呢!她有着与众不同的赤红的锦鳞,有着一条细长而美丽的尾巴,有着一身潜游仰泳的本领。

因此红鲤承受着同类太多的呵护和太多的爱怜。

如果不是逃避老黑的魔掌,如果不是遇到白鲢,如果不是渔人们不停息地追捕,红鲤也许就平静地在白洋淀里生活了,直到衰老死亡,直到化为白洋淀里一朵小小的浪花。

厄运开始于那个炎热的夏天。

天气干燥久无雨霖,白洋淀水位骤降,红鲤家族居住的明珠淀只剩下了半米深的水。

红鲤家族不得不在一天夜里开始向深水里迁移。

迁移途中,鲤鱼们遭到了一群黑鱼的袭击。

那是一场心惊肉跳的厮杀。

黑涛翻腾,白浪迸溅,红波激荡。

鲤鱼们伤亡惨重。

最后的结局是红鲤被黑鱼族头领老黑猎获,鲤鱼们才得以通行。

其实老黑早就风闻着垂涎着红鲤的美丽。

因此老黑有预谋地安排了这次伏击战。

老黑将
红鲤俘获到他的洞穴。

红鲤身上满布齿痕和伤口,晶莹剔透的眼睛没几天就暗淡了下去。

红鲤忍受着、煎熬着,也暗暗地寻找着逃跑的机会。

中午是老黑最为倦怠的时刻。

为逃避渔人的捕杀,老黑不敢出洞,常常是吃完夜间觅来的食物后便沉入梦乡。

就是中午,红鲤悄悄地挣开老黑粗硬的尾巴和长须的缠绕,轻甩尾鳍,打一个挺儿便钻出了黑鱼洞,浮上了水面。

红鲤望见了水一样的天空,望见了鱼一样的鸟儿,望见了树叶一样漂浮的渔船。

老黑率领一群黑鱼一路啸叫追逐而来。

红鲤急中生智,躲到了一只渔船的尾部。

她看到渔船那个头戴雨笠的年轻渔人甩出了一面大大的旋网,旋网在空中生动地画一个圆.便准准地罩住了黑鱼群。

红鲤扁扁嘴,一个猛子扎入深水,向远处游去。

接下来的日子,红鲤开始了对红鲤家族的寻找。

寻找一度成为红鲤生命的主题。

在寻找中,红鲤的伤口发了炎,加之不易觅食,又饿又痛,终于昏倒在寻找的水道上。

这时,白鲢出现在红鲤的生死线上。

白鲢将红鲤拖进了荷花淀。

白鲢用嘴吮吸清洗红鲤的伤口,一口一口地喂她食物。

红鲤便复苏在白鲢的绵绵柔情里。

荷花淀里多了一对亲密的丽影。

红鲤红,白鲢白,藕花映日,荷叶如盖。

红鲤和白鲢在无数个白天和夜晚听渔歌互答,看鸥鸟飞旋,享鱼水之欢。

白鲢对红鲤说:“天空的鸟自由,也比不过我们呢,它们飞上天空,不知被多少猎枪瞄着呢!”红鲤提醒说:“我们也不自由呀,荷花淀外的渔船一只挨一只,人们各式各样的渔具,都在威胁着我们,说不定哪一天我们就会成为网中之鱼呢!”
果然,不幸被红鲤言中。

一个午后,白鲢和红鲤出外觅食,兴之所至,便远离了荷花淀。

他们穿过了一道又一道苇箔,绕过一条又一条粘网,闪过一支又一支渔叉,快活地畅游、嬉戏、交欢。

他们来到了一个细长而悠邃的港汉间。

这时一只嗒嗒作响的渔船开过来,白鲢看
见一柄长长的渔竿伸下,一个圆乎乎的铁圈拖着长长的电线冲他们伸来。

白鲢用尾巴一扫红鲤,喊了声快跑,便觉一股电流划过,一阵晕眩,就失去了知觉。

红鲤亲眼目睹了白鲢被电船电翻打捞上去的经过。

红鲤扎入青泥中紧贴苇根再不愿动弹。

她陷入了绝望和恐惧之中。

一个越来越清晰的念头强烈地震撼着她:离开这里,离开水,离开离开离开——
天黑了,一声炸雷响起,暴风雨来了。

红鲤缓慢地浮上水面。

暴雨如注,水面一片苍茫。

红鲤一个又一个地打着挺儿,一个又一个地翻着跟头。

突然又一阵更大的雷声,又一道更亮的闪电,红鲤抖尾振鳍昂首收腹,一头冲进了暴风雨,然后逆流而上,鸟一样跨过白洋淀,竟然飞落到了岸上。

那场暴风雨过去,红鲤便开始了岸上的行走。

此时红鲤的腹内已经有了白鲢的种子,可悲的是白鲢还不知道,他永远也不会知道了。

为了白鲢,她也要在岸上走下去。

红鲤不相信鱼儿离不开水这句话。

她要创造一个鱼儿离水也能活的神话,她要寻找一块能够自由栖息自由生活的陆地。

那个夏天过后,陆地上出现了一群行走着的鱼。

(选自《中国小小说300篇》)
1.本文开头写道:“红鲤仍倔强而执著地行走着,离水越来越远。

”结尾写道:“那个夏天过后,陆地上出现了一群行走着的鱼。

”结合全文来看,作者对红鲤的离开水而到陆地上行走表现了怎样的态度?(30字左右)(7分)
2.从文本第2、3段看,对红鲤生存选择心理状态的显示,折射了怎样的民族心理?请你对这种心理作简要评价。

(60字左右)(8分)
3.小说第9段白鲢和红鲤的对话,表现了怎样的民族心理诉求?其间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价值判断?(60字左右)(8分)
4.小说第15段写的似乎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但是我们读着这样的文字,并没有觉得它的虚假,为什么?(50字左右)(7分)
5.试从“生命”、“和谐”角度中选取一个,对本文做简要赏析。

(200字以内)(10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10题。

(29分)
战争插曲(节选)
【美】斯蒂芬·克瑞恩
中尉把他的橡胶毯铺在地上,然后把供给连队的咖啡倒在上面。

下士们和其他建起防护矮墙的肮脏干渴的人的代表都来到这里领取每个班的那一份。

中尉皱着眉,对待这分配的任务态度非常严肃。

当他用剑在那一堆咖啡中画出不同的线时,他的嘴唇皱拢在一起,一直到大小惊人平均的棕色正方形的咖啡堆出现在毯子上。

他几乎感到一阵算术求解后的巨大喜悦,下士们蜂拥而上,每个人都收获了一个小正方形,这时中尉突然尖叫起来,很快地盯着他身边的一个人看,仿佛他怀疑这是一次个人袭击事件。

当其他人看到中尉袖子上的血时,他们也叫了起来。

他像一个被蜇了的人一样退缩,并且危险地摇晃着,然后站直了身子。

人们可以清楚地听到他粗重的呼吸声。

他悲伤神秘的目光越过那道矮墙,看着一片树林的绿色的表面,现在那里有很多小股的白烟。

在这段时间里,那些人像雕像一般沉默地盯视着他的周围,为这次灾难感到震惊恐惧,因为它发生在人们毫无预见的时候——在他们有空闲时间去仔细观察它的时候。

就在中尉盯着那森林的同时,他们也摇晃着头,接下来所有的人仍然沉默着,都仔细打
量着那远处的森林,仿佛他们的思维都固定在一颗子弹的神秘旅程上。

当然,这军官已经被情况迫使着把剑拿在了左手里,他不是拿着剑柄,而是笨拙地握着剑锋的中部。

他把眼神从那充满敌意的森林转回来,看着他举在那里的剑,好像不知道要拿它做什么,把它放在哪里。

简单地说,这武器突然间对于他来说变成了一个陌生的东西。

他仿佛在麻醉的状态中看着它,就好像别人给了他一杆三又戟、一根节杖或是一柄铲剑。

最后他试着把它插回到鞘里。

要把一把用左手握住剑锋中部的剑,插到一个挂在左边臀部的剑鞘里,简直是一个值得在马戏团里表演的技巧了。

这位受伤的军官绝望地与这柄剑和摇晃的剑鞘作着斗争,同时像一个摔跤手那样呼吸着。

但是就在这时,那些人,那些旁观的人,从他们石头般的状态中苏醒过来,充满同情地围了上来。

值班军士拿过剑,轻柔地把它放到剑鞘里。

做这事的时候,他紧张地向后仰着身子,甚至不让自己的手指碰到中尉的身体。

一个创伤会赋予受伤的人一种奇怪的高贵。

没受伤的人都会因为他的这种新的可怕的庄严而向后惊退……他的同伴们若有所思地睁大眼睛看着他。

而且,他们还模模糊糊地害怕一个手指放在他身上的重量就可能使他向前栽倒在地上,促成那悲剧的发生,立刻把他投入那模糊灰暗的未知世界。

所以值班军士在把剑插到剑鞘里的时候才紧张地向后仰着身子。

其他人也提供了帮助。

有一个人胆怯地贡献出他的肩膀,问中尉是否愿意靠在上面,可是后者悲伤地摆摆手拒绝了他。

他的神情如同一个人知道自己成为一种可怕疾病的牺牲品,也了解自己的无助。

他再一次越过矮墙盯着森林,然后,转过身,慢慢地向后走去。

他轻柔地用左手握着右手腕,仿佛那受伤的胳膊是用易碎的玻璃做成的。

那些人沉默地看着森林,又看看离开的中尉;然后又看看森林,看看中尉。

在这位受伤的军官穿过战场边线时,他看到了很多作为战争参与者所不知道的事情。


看到一个将军骑在黑色的战马上,瞪视着站在绿色树林前一排排穿着蓝色军服的步兵,就是那片树林的遮掩造成了他的麻烦。

一名副官疯狂地疾驰而来,突然勒马停下,敬了一个礼,然后交给将军一份文件。

奇怪的是,这就像一幅历史油画。

在将军和他的随从身后是一小队人,由一个喇叭手、两三个勤务兵和军旗手组成,他们都骑在狂躁的马上,拼命努力站在原地,保持他们表示敬意的距离,而同时炮弹就在他们身旁轰隆作响,使他们的战马狂暴地颤抖着跳起来。

一个炮兵连,喧闹闪亮的一群人,向右边席卷而过。

马蹄重击地面的轰响,骑士们叫喊着责备和赞扬、威胁和鼓励,最后,还有车轮的咆哮声和闪亮的枪支的斜面,这些都使中尉专注地停了下来。

炮兵连横扫过去的曲线使人心灵激动,它的停顿就像波浪猛撞在石头上一样生动,而当它消失在前方时,这车轮、杠杆和发动机的集合成为一个美丽的整体.仿佛一枚火箭。

它的声音就是到达人类情感深处的战争的合唱。

中尉仍然举着自己的胳膊,仿佛它是玻璃做的一样。

他站在那里看着炮兵连,直到所有的细节都消失了,只剩下骑士们的身影,一上一下,在一团黑影上方挥舞着鞭子。

后来,他把眼睛转向了战场,在那里枪声有时像篝火一样噼啪作响,有时毫无规律令人恼怒,也有时像雷声一样回响。

他看到翻滚上升的烟,还看到人们奔跑欢呼,或站在那里向着莫测的远方不断射击。

(选自《美国语文》) 6.作品第2段写到中尉受伤时发出尖叫声,身边的人见到中尉袖子上的血时也都尖叫起来,这样写是不是不符合军人的坚毅本性?你怎么看这个现象?(60字左右)(8分)
7.小说节选部分的第5段里写中尉看他手里的剑,写得非常细腻,用的是一种繁复式叙述,用定格镜头式方法把一个细节扩充开来。

你从这个扩充开来的细节里读出中尉怎样的心理活动?(60字左右)(8分)
8.小说的第7、8段写战士们对中尉的关心、同情与敬仰,反映了怎样的民族心理?(30字左右)(5分)
9.从小说节选的这部分内容,似乎看不出作者所潜藏着的价值观念,但仔细品味也能发现其中蕴含着的人文情怀。

你看到了哪些?(80字左右)(8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5题。

(31分)
过年(节选)
葛红兵
二子和春燕要去看吴先生。

吴先生是谁呢?他是村里最有学问的人,是二子的老师。

他不住衬里,住在村南的紫琅山下。

紫琅山南麓舒缓开阔,北麓则陡峭幽静,吴先生的语梅楼就在北麓,靠着海月岩和寒玉泉,门前对着一片松林,海月岩是一块孤兀的巨石,有三四丈高,仿佛天外飞来,向着东北的方向斜站着,也不知它到底这样站了多久,它头顶上的松树已经很老了,老到它的身体随着风的形状弯了下来,一点也不像年轻的松树,总是高高地昂着头。

石下是清石溪,这溪流发端于右侧的寒玉泉,寒玉泉很有些特别,它并不是单独的一个泉眼,而是沿着清石溪,大概一百步的样子。

大大小小数不清的小泉眼,泉眼长年冒着细细的水泡,冬天的泉水是温热的。

夏天的泉水是清凉的。

但是山脚并没有梅花,为什么叫语梅楼呢?二子还没有完全弄清楚。

不过,吴先生喜欢梅花,二子却是知道的。

吴先生书堂壁上挂着一副对联,上联是“杯浮梅蕊”,下联是“诗凝雪花”。

吴先生说好今天在家。

二子是吴先生最喜欢的学生,每年是单独来拜年的,一般学生吴先生不留饭,二子来,吴先生要单独留饭。

进门的时候,二子看见吴先生大门上的对联:茶鼓喧睛饧箫吹暖;花魂梦蝶树影藏莺。

横批是“岁岁新岁”。

先生一手颜体,风骨高正,写
成对联贴在门上,感觉喜气中有凛然的高洁。

进到门里,二子给孔圣先师像、祖宗牌位各行三叩首礼,又给先生也行了礼,春燕把荷叶娘准备的各式拜年礼从篮子里一一拿出,看到里面有荷叶娘手绣的暖手炉布套,心里不禁格愣一下。

荷叶娘去年霜降之后就开始绣一只手炉布套,但是,冬至天冷了家里开始用暖手炉。

荷叶娘绣着的那只布套却没见拿出来用,春燕有一次给二子填暖手炉,还问过荷叶娘那只暖手炉套予的事情,荷叶娘没答理春燕,原来不是给二子绣的,是给吴先生的呢。

二子想着先生门前的对联,问道:“先生,岁岁新岁,那旧岁去了哪里?新岁又从何而来?”
吴先生略略思忖道:“新岁来自旧岁,又没入旧岁,旧岁出于新岁,又还于新岁,新旧交替循环,谓之无穷,万物更生往复,谓之无限。

无穷乃是天地的大义,无限正是宇宙的精髓。


二子道:“岁时如同太阳,落下去又能升起来;人却像花草,秋落尘泥来春便不能重生。

生灵常老常衰,天地却常青常盛,岂不是生灵可怜而天地无情吗?”
吴先生知道二子究问起学问道理来是不到穷途不回头的,便模摸二子的头说:“万物法天地而更生往复无限,生灵居天得地却侵夺万物,不以天地为法,故不能持久,此生灵之可悲也。


“先生常教我们以人伦道理,难道这人伦道理却不舍天地之法吗?”
“人伦致于功利也止于功利,行‘孝’让你的父母老有所养,行‘义’让你的朋友情有所托,尽‘忠’令国安家泰,‘格物致知’令物有所用,这些是你行人伦的‘功’;你来自你的父母,受恩惠于你的朋友,得庇于你的国家,依托外物而生存,这些是你行人伦的‘利’;人伦止于事功,故而有限,但是,天地悠游于伦常之外,飘忽于万物之上,故能不守伦常而
生无限。


“那么天地所遵守的法又是什么呢?”二子迫切地想知道天地的道理。

“当我们究问到天地的道理,我们就进入学问的高境界了,所谓学问的高低,也就在此。

常人只是究问到人的道理,而天地的道理却丝毫也没有触及。

何谓天地的道理?一个字:仁。

天地以雨水滋润万物而不论万物的功利,以阳光普照生灵而不论生灵的善恶,何也?守‘仁’而已,天地恒常于‘仁’。

固能超然万物和生灵之上。

万物依‘仁’施惠于生灵却不能恒常于仁,故要更生往复不能静止;生灵逆‘仁’而行以占有为乐,饱足为安,故要生生灭灭不能恒常。


饭还有一阵子,春燕说,不如我们去马鞍山看雪吧,那里梅花也全开了哪!
三人出了门。

一路往山上走,屠苏在前面引路,二子随着吴先生,春燕又随着二子。

台阶上有雪积着,吴先生走得很仔细。

路过骆宾王墓,吴先生停下脚来,不禁慨叹,骆是“初唐四杰”之一的著名诗人,曾随扬州刺史徐敬业起兵反对武则天,兵败后流亡通州,最后就安息在紫琅山下。

一会儿到了紫琅山南坡的万松岭,这里有望江亭,南面江水浩浩荡荡地流过,极目之处是江南的福山虞山,隐隐约约地藏在水中。

隐约可见,西面马鞍山西坡的梅林春晓是一座具有江南园林风味的建筑群。

院内曲径连接七个亭阁,依山势起伏联成一体,造型别致,花木满园,早春时节,暗香浮动,乃赏梅佳处。

三个人一路走去,不觉也没在那暗香中了。

远远地,就听吴先生吟道:山上梅花山下魂,二子接口到:江北寒风江南冷……
10.吴先生为何独独喜欢“二子”?这反映了怎样的价值判断?(70字左右)(4分)
11.小说节选的第4段插进暖手炉布套的事情,其深层含义是什么?(70字左右)(8分)
12.请概括吴先生的“人伦之理”和“天地之法”的要义。

(30字左右)(6分)
13.从节选的这些文字看,中华民族对于“学问”的理解,体现了怎样的特点?(60字左右)(9分)
参考答案:
一、1.本题考查对价值观的判断。

作者对红鲤的态度,必然在一种价值观的前提下来取舍的,从这两句话的信息来看,作者用了“倔强”、“执著”两个词语,褒扬的意蕴蕴涵其中;“陆地上出现了一群行走着的鱼”说明它的行动引发同类的响应,这难道不是一种开拓?尽管这“离不开水”的鱼儿走在陆地上,太离道叛经
了,可未尝不是一种创新的思路。

再从全文背景看,红鲤是被逼走投无路时才无可奈何作出“离水”的选择,是到了生存的最危急关头,大凡还有点出路,谁会去做这种无奈的选择?由此可得类似的答案:表现了作者对红鲤行为的由惊奇而钦佩的态度,同时不乏同情和
怜惜的态度。

2.本题考查对文本中所包含的民族心理的理解。

文本第2段对红鲤安宁生活的描绘具有诗情画意,但第3段的三个假设后面的结果推论句很值得玩味,它隐含着这样的意思:红鲤若没有那么多的生存难题,也许它的一生将是平淡无奇的,与后文联系起来看,暗示着这样的内涵:正因为遇到了生存绝境,红鲤才去拼搏,使生命出现了精彩。

这种不屈和积极的生活态度是一个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

由此推出类似
答案:这显示和折射出中华民族置之死地而后生,走出平淡才有光彩的心理底质。

正是这样的不屈和求生心理,华夏才延绵数千年而枝繁叶茂。

3.本题综合考察理解文本包蕴的价值判断和民族心理。

白鲢的话表现了追求自由向往和谐的人类的心理诉求,红鲤的话表现了对追求自由和谐前景的深刻认识和深深忧虑。

表现了作者对破坏自由和谐的谴责。

4.本题着眼于写作技巧,立意于价值判断和民族心理的理解。

红鲤要打破鱼儿离不开水的神话,既是生存环境所迫的孤注一掷,也是追求生存的民族心理反映,更是对生命的价值肯定,与读者心理暗合,故不觉其虚假。

5.本题把人文精神化为具体问题来命题。

示例一:这是一曲生命的赞歌。

红鲤正是因为遇到了生存的劲敌,才使它选择了绝处逢生,迸闪出生命的奇异光彩。

这是一个隐喻。

当人类安逸于已有的生存环境而无所追求的时候,也许是和谐融融的,但也只是平平淡淡的一生,生命要闪出火花,就要有新的追求,有些看来是不可能的事情也会成为现实。

生命之中遭遇险境,换一种思路看,会把它当作一次机遇。

正应了古人的一句话:无内忧外患者,国恒亡。

人亦如此。

险境是生命的另一种动力。

示例二:和谐,是天地万物得以延绵的条件,然而,在缺少人文关怀的环境下,生物链正在遭受空前的破坏,而不久的将来,人类也会因此遭到报应。

这是这篇小说推到人们面前的沉甸甸的话题。

鱼类内部的自相残杀已经够惊心动魄了,人类借助现代科学工具对鱼类进行剿灭式掠夺更使得鱼类不得不“行走在岸上”,和谐的被破坏,使生物出现异常,人类的生存难道就没有遭灭顶之灾的可能?“行走在岸上的鱼”是一个隐喻,它在警醒人们:破坏和谐,你将生活于何处?
二、6.不是。

从表面看这是在短暂休息时发生的突然事件,从深层看,这是人的本性体现,是反映军人人性的一个侧面,表达反战情绪的一个细节。

7.中尉也许在想真想拿剑与敌人决一雌雄,也许想拿着剑对暗藏的敌人毫无办法,也许想这是为何要互相残杀,表现对战争价值的怀疑。

8.表现了同情、帮助弱者、受害者,关心、援救同伴的民族心理或民族精神。

9.作者看似冷静客观地写战争,却蕴含着他的价值判断,即战争对众多人来说是有害而无益的,战士们也是被动的无奈的受害者。

除非战争狂人,否则谁也不会感到战争的快乐。

三、10.因为“二子”好学、聪慧,“究问起学问道理来是不到穷途不回头的”,先生就爱这样可教的学生,这反映了中国民族心理中重视求学、倡导究问的因素。

11.这里主要体现了荷花娘作为一个普通妇女,也是崇拜和尊重有知识有学问的人的,她不仅是因为儿子而尊敬吴先生,更是体现了一种尊敬学问的民族心理。

12.吴先生的人伦之理为行孝义尽忠心、格物致知;天地之法则是守仁。

13.这些文字也体现了中华文化心理的一个方面,就是把做人当作最大的学问,学问之道,就是做人之道,就是行人伦、尊天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