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法海寺明代壁画赏析
浅议明代法海寺壁画的色彩美学
浅议明代法海寺壁画的色彩美学明代法海寺是中国名副其实的石窟艺术宝库,其壁画以其丰富的内容和精湛的技艺而著称于世。
而在这些精美的壁画中,色彩美学所占据的重要地位更是不可小觑。
本文将从色彩的运用、色彩的表现力和色彩的意象等方面浅议明代法海寺壁画的色彩美学。
一、色彩的运用在明代法海寺壁画中,色彩的运用是非常注重和丰富的。
首先从明度和饱和度上来看,法海寺壁画的色彩明度较高,明亮的色彩给人以明快、愉悦的感觉;壁画中的颜色饱和度也较高,这使得色彩更加鲜艳夺目。
在运用冷暖色调上,法海寺壁画也是讲究精细的。
壁画中既有寒冷的蓝色和绿色,又有温暖的黄色和红色,这些冷暖色调的相互对比,使得整个壁画更加丰富多彩。
在色彩的搭配和对比上,法海寺壁画也是非常用心的,颜色的对比使得画面更加生动形象,同时也增加了画面的层次感和空间感。
二、色彩的表现力色彩是壁画的灵魂,它不仅可以表现事物的本质属性,而且还可以表达画家的情感和思想。
在法海寺壁画中,色彩被赋予了极强的表现力,它们不仅可以表现出自然界的美景和人物的神态,还可以展现出佛教思想的内涵和人文情感的丰富。
在壁画中,黄色代表着庄严和神圣,红色象征着热情和活力,而蓝绿色则意味着平和和静谧。
这些色彩的表现力使得壁画更加深刻和生动,也使得壁画更具审美价值。
三、色彩的意象明代法海寺壁画的色彩美学是非常丰富多彩的。
其色彩的运用精湛、表现力深刻和意象丰富,使得整个壁画更加生动和富有感染力。
这些色彩美学不仅体现了古代艺术家的高超技艺和审美追求,更为后人提供了深刻的思想和情感享受。
希望通过今天的分析,可以更加深入的认识和欣赏明代法海寺壁画的色彩美学,也希望更多的人可以走进法海寺,感受这些充满魅力的古代壁画之美。
北京法海寺大雄宝殿·帝释梵天东
北京法海寺大雄宝殿·帝释梵天东
《帝释梵天图》是北京法海寺主体壁画,位于大殿内后墙壁两侧,高3.2米,长14米,面积共计44.8平方米。
壁画完成于明正统四至八年,内容是以帝释天和大梵天为首的二十诸天礼佛护法的行进队伍,故全称为《帝释梵天礼佛护法图》,两幅画面绘二十诸天及侍从共36人物,第一人物高1.2米-1.6米。
诸路天神鬼众浩浩荡荡,敬佛护法,各显其能。
气势森严,排列有序,三五不一,相互呼应。
纷至沓来,令人目不暇接。
此幅是法海寺《帝释梵天图》中以“大梵天”为首的东侧壁画,人物由西向东排序,依次为:大梵天、增长天王、持国天王、大自在天、功德天、日宫天子、摩利支天、坚牢地神、韦陀天、娑竭罗龙王。
壁画完全保留了原来的密宗体系,具有唐代传统的模式,但人物形象又有着明显的时代特徵。
法海寺壁画的线条兼具工丽谨严而奔放洒脱的特点。
所用的线条基本上是“铁线描”,间用“兰叶描”和“钉头鼠尾描”。
画中的线条稳定简练、准确而有运动的感觉。
这种绵长洒脱的线条,不仅显示了画家们的艺术修养,也体现了明代寺观壁画的传统和渊源。
•
•
•
•
•
•
•
•
•
•
•
•
•
•
•
•
•
•。
浅议明代法海寺壁画的色彩美学
浅议明代法海寺壁画的色彩美学明代法海寺位于中国辽宁省丹东市宽甸满族自治县境内,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佛教寺庙。
法海寺内的壁画被誉为明代壁画中的艺术珍品,不仅在图案题材、构图手法上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更是具有浓厚的色彩美学魅力。
本文将就明代法海寺壁画的色彩美学进行浅议,探讨其在明代艺术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明代法海寺壁画的色彩应用丰富多彩,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明代是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鼎盛时期,也是传统绘画与西方绘画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的时期。
在法海寺壁画中,色彩运用上既保留了中国传统绘画的素雅内敛,又融入了西域色彩的艳丽和明丽。
在法海寺壁画中,我们可以看到深红、浅红、大红、翠绿、银白等色彩运用得相当丰富,而且在红与绿、明与暗、虚与实的对比处理上相当讲究。
在色调的运用上,明代法海寺壁画有着独特的表现手法。
明代绘画中,以树叶绿色为特征的透视绘画法及衬托类明暗效果的处理具有代表性。
在法海寺壁画中,可以看到明代绘画中所用的色调表现手法:在绿叶的表现上,使用淡浓相间、虚实结合的手法,使得叶子的表情和纹理丰富而生动;在山水的表现上,运用深灰和浅灰相结合的方法,增加了山水的层次感,使得整个画面更加立体和丰富。
明代法海寺壁画的色彩应用凸显出了对于光影效果的追求。
在明代绘画中,光影效果的运用是十分讲究的,画家们通过对色彩的反差和运用来表现光影效果。
在法海寺壁画中,色彩的运用凸显了光影效果,使得整个画面更加生动和立体。
比如在壁画中,可以看到光影的处理十分到位,使得画面更加鲜活立体,使观者仿佛真的置身于画面之中。
明代法海寺壁画的色彩应用展现出了对于情感表达的细腻追求。
在明代绘画中,情感表达一直是艺术家们关注的焦点。
在法海寺壁画中,色彩的运用不仅在技法上让人赏心悦目,在情感表达上也极具深度和内涵。
比如在壁画中,可以看到表情丰富的人物形象和变化多端的色彩运用,使得整个画面充满了生气和活力。
明代法海寺壁画的色彩美学在明代艺术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和影响。
法海寺
法海寺百科名片法海寺法海寺( Dharma-samudra Vihāra)( Fahai Temple)法海寺属,坐落在石景山模式口南麓。
明正统四年(1439年)创建,五年建成。
弘治十七年(1504年)重修,本寺的宝贵遗产和主要特色,是具有高度艺术价值的。
目录综述位于北京石景山区模式口翠微山南麓,始建于明朝正统四年1439(1440年),动用木匠、石匠、瓦匠、漆匠、画士等多人,历时近5年,至正统八年才建成。
寺有“五绝”,即明代壁画、古铜钟、白皮松、藻井曼陀罗和四柏一孔桥。
原寺庙规模宏大,明、清时多次重修。
今仅存大雄宝殿、钟鼓楼、山门等建筑。
据碑记记载,当时寺内建筑,中为大雄宝殿,左右列为伽兰、祖师二堂,环翼两底。
后殿(藏经阁)之前,左为方丈之所,右为选佛之场。
四大天王殿在大殿之前,另有钟鼓二楼。
护法金刚殿又在四大天王殿之前。
寺外有垣墙围绕。
在距寺大约一里远的山下建有“远门”。
法海寺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寺内的精美壁画中所绘人物形象惟妙惟肖,线条流畅,衣纹飘逸,色彩鲜艳,历经600多年而不变,实为我国古代壁画艺术中不可多得的精品。
壁画法海寺(1张)壁画分布在殿内墙壁上,共有9铺,佛龛背壁的3铺,画的是水月北京市石景山法海寺观音,、菩萨。
水月面目端庄慈祥,身披轻纱,花纹精细,似飘若动。
东西墙上,画的是传说故事中的天帝、帝后、天王、信女、力士和童子等,共有35个人物,高的近2米,低的只有50厘米,并有、花卉、动物等衬托。
北京石景山法海寺景色一角(12张)殿北两铺,为“礼佛护法图”,有30多个人物,刻画生动,肌肉、服饰都富有质感。
这些壁画是明朝宫廷画士和民间画士精心绘制的,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至今虽已500多年,仍色彩鲜明。
1988年1月,法海寺被公布为。
全殿九幅壁画共绘人物77个,既有男女老幼,又有佛神鬼怪,且姿态各异,神情不一。
有说法和坐禅的,有膜拜的,也有徐徐行进的,还有冉冉飞舞的。
所绘人物、神怪北京市石景山法海寺、禽兽和草木等,不仅形象真实美好,而且生意盎然,和谐明快,组成了一幅幅或庄严肃穆、或清新明净北京市石景山法海寺壁画(7张)的佛国仙境画面。
时间视域下的北京法海寺壁画艺术
2018/09时间视域下的北京法海寺壁画艺术文/许景怡[美国哈佛大学]胡海若[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颜恺[江苏省委宣传部]【摘要】北京法海寺壁画是中国壁画艺术的经典,它的艺术风格雍容华贵,技法运用精湛细致,代表了明代壁画艺术的最高峰。
法海寺壁画共有十幅,展现了不同形态、各异其趣的佛教胜景,传达了深刻的社会思想。
本文的研究从北京法海寺壁画的整体风貌入手,简要分析其艺术特征,再聚焦到动态的时间维度,试图从时代背景、历史积淀、当代价值等全新的角度解读北京法海寺壁画艺术的伟大成就。
【关键词】时间;北京法海寺;壁画法海寺坐落在北京西郊石景山区模式口北翠微山南麓半山腰,是由明英宗的近侍太监李童倡导、集资,在原龙泉寺旧址建成。
北京法海寺壁画展现了中国明代壁画艺术的精彩成就,是我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关于北京法海寺的壁画艺术,金维诺教授较早对此开展了研究。
他对大雄宝殿北壁所绘“帝释梵天图”壁画图像所依经典进行了详细地考释,并指出该“帝释梵天图”壁画比较接近宋、元表现天神“赴会”图像风格的早期作品,应是明代早期壁画。
他还对分布在大雄宝殿北壁的壁画从内容、构图等方面进行分析,高度评价了这些寓独特创造于诸多造像法则限制的宗教壁画作品。
李松对北京法海寺历史、现存建筑和法器等作出了概括性地分析,高度评价了法海寺建筑和壁画艺术在中国建筑史、美术史上的地位和价值。
而后来的郭丽萍、魏雪梅等人又对北京法海寺壁画艺术进行全景式的创作技术分析。
几十年来对于法海寺壁画艺术的探析从未停止,但大多停留在对壁画艺术本身的技术性分析,罕有突破艺术的技艺去审视法海寺壁画的历史成就。
笔者认为,经典的艺术成就不仅需要静态的细致分析,更需要动态的欣赏,将其置于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去探求、理解。
因此,本文将对法海寺壁画艺术从整体情况到技艺特征作一个概览式的叙述,再聚焦到时间的动态角度进行分析解读,增加对北京法海寺壁画艺术纵深理解,从时间的视域审视其高超的艺术成就。
法海寺壁画艺术风格浅析
Yi Shu Ping Jian法海寺壁画艺术风格浅析王卉河西学院美术学院摘要:法海寺壁画是中国壁画史上最杰出的代表作之一。
法海寺壁画具有鲜明的明代特色,也蕴含着传统的创作。
法海寺壁画是晚期壁画发展的高峰,也是我国佛教艺术的瑰宝。
是唐宋时期色彩和线条的继承,也是艺术家追求卓越的体现。
笔者通过对法海寺壁画的艺术风格和矿物色使用进行探析,并做简要述评。
关键词:法海寺壁画艺术风格佛教绘画矿物色中图分类号:J21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18)18-0048-02明代法海寺壁画是我国壁画晚期发展的高峰期,也是我国目前现存的明代壁画中最有代表性的鲜明作品,是中国佛教艺术当之无愧的瑰宝,由明英宗朱祁镇赐名为“法海禅寺”。
法海寺建于明朝,位于北京市石景山区[1],该寺占地面积20000平方米,1988年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法海寺的壁画素以明代院体画的典范作品而著称于世,是现存明代壁画的杰出之作。
大雄宝殿内的六面墙上,至今完整保留有10幅完整的明代壁画,艺术风格独特而鲜明。
一、法海寺壁画的艺术风格法海寺壁画保存完好。
壁画内容包括佛像、菩萨、二十天、飞天仙女、动物、花卉、山水等。
无论是线条的韵律美或是色彩的厚重感,都使观者为之折服,而古代画师对颜料特性的驾驭更让后人叹为观止,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在内容方面,法海寺壁画反映了中国古代绘画继承传统和时代创新的艺术特色。
壁画的构图布局山东地表现出恢弘的场景,体现了古代画工的严谨构思和巧妙设计。
例如,佛教绘画二十诸天《帝释梵天图》采用唐代形成的佛教主题模式,它具有典型的唐代传统,但在绘画方法上,它又具有明显的时代风格,创造和表达了明代人物的气质和内涵,人物和动物突破了僵化的传统表达模式[3]。
从技术角度来看,法海寺壁画采用传统的重彩设色和高难度的沥粉堆金的技法。
其中,最突出的是采用贴金、混金、描金等装饰技术,这种沥粉堆金技法的运用使法海寺壁画成为当时同地区所有壁画中独一无二的存在。
北京法海寺谁持彩笔,松间粉壁画莹神。
北京法海寺谁持彩笔,松间粉壁画莹神。
京西幽胜何处寻,翠微松柏郁森森。
梵宇琳宫留仙笔,彩壁辉煌动人心。
敦煌恢宏杂华夷,永乐精严仪范垂。
最是法海称细密,艳逸神妙孰与比。
潘絜兹先生为工笔画大师,上世纪四十年代曾在敦煌临摹,六十年代主持永乐宫迁建后的壁画修复工作,在他心目中,敦煌恢宏,永乐精严,但若论艳逸神妙,法海寺却是当之无愧的第一。
▲赫达·莫里逊拍摄“这幅深藏不露、迄今默默无闻的壁画堪称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绘画作品之一!我敢说自己从未见过任何其他绘画能具有那么崇高和迷人的风格。
”1937年,安吉拉·莱瑟姆以“媲美阿旃陀”这样的标题,在《伦敦新闻画报》上介绍她在法海寺的发现。
▲1937年2月27日《伦敦新闻画报》自康熙二十一年(1682)重修以来,法海寺再没有进入官方的视野,哪怕是《日下旧闻考》这样以内容丰富、考据详实、收录全面的旧京风物书籍,对法海寺也只谈到明碑、佛幢等等,对大雄宝殿内的雕塑和壁画只字未提。
直到上世纪三十年代赫达·莫里逊的留影和安吉拉·莱瑟姆的介绍,法海寺才再一次受到关注。
▲赫达·莫里逊拍摄之后,又是漫长的动荡的岁月。
经历了佛像全部被毁的惨痛经历之后,法海寺大殿内的壁画虽有创伤,但仍幸运地被完整保存了下来,让今天的参访者有幸得见这五百年前的壁上奇迹。
▲法海寺壁画上的钉孔大雄宝殿内的壁画真迹,共分十铺,扇面墙南面绘“祥云图”三铺,作为殿内主尊三世佛的背景;扇面墙北面三铺,绘观音、文殊、普贤三尊,是为“三大士图”。
东西山墙两铺,为“佛众赴会图”。
北壁即后壁左右两铺,为“帝释梵天礼佛护法图”,壁画总面积共236.7平方米。
▲法海寺壁画分布示意扇面墙南面“祥云图”三铺,作为三世佛背屏,满绘祥云,缭绕翻腾扣人心弦,朵朵祥云似灵芝,也似飞天女童发髻,线条流畅,敷色工致细腻,美轮美奂宛如天界。
东西山墙“佛众赴会图”。
两山墙原有大黑天、李童像、毗瓦巴、思维菩萨及十六罗汉二十尊像,壁画的绘制和塑像构成组合。
浅议明代法海寺壁画的色彩美学
浅议明代法海寺壁画的色彩美学明代法海寺位于中国江苏省南京市,因其壁画而闻名。
据史书记载,法海寺建于明朝洪武年间(1368-1398年),是当时中国最大的寺庙之一。
其壁画因其丰富的色彩和精湛的绘画技巧而备受赞誉,被誉为中国古代壁画的典范之一。
本文将从色彩的运用和美学效果两个方面,对明代法海寺壁画的色彩美学进行浅议。
一、色彩的运用1.明快鲜艳在明代法海寺壁画中,色彩的运用极具明快鲜艳的特点。
在画面中,红、黄、蓝、绿等鲜艳的色彩大量使用,鲜艳的颜色给人以明亮、活泼的感觉。
这些鲜艳的色彩不仅点缀了整个壁画,还为画面增添了生机和活力。
比如在描绘佛教故事和神话传说的壁画中,红色被广泛运用,红色袈裟、红色花朵等都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让人印象深刻。
2.对比强烈在明代法海寺壁画中,对比色的运用十分巧妙,对比色的强烈对比营造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比如明暗对比,鲜艳色与深色的对比,使得画面更加生动。
对比色的巧妙运用也为壁画增加了层次感和立体感,使得墙画更加有质感。
3.色彩的层次感在明代法海寺壁画中,色彩的层次感非常强烈,不同色彩之间相互交融、相互映衬,使得整个画面显得更加丰富多彩、富有层次感。
通过对比明暗、深浅、冷暖等因素的巧妙运用,使得整个壁画在色彩上呈现出一种丰富的层次感,使得观众在观赏时能够有不同的感受和体验。
二、美学效果1.给人以明亮愉悦的感觉由于色彩的运用鲜艳明快,明代法海寺的壁画给人以明亮愉悦的感觉。
明亮的色彩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感受,使人心情愉悦,增强人的精神面貌。
明代法海寺的壁画不仅是艺术作品,更是一种可以治愈心灵的艺术。
2.增加观赏的乐趣色彩的层次感和对比强烈使得明代法海寺壁画在视觉上更加立体和丰富。
这种丰富的色彩构成为观众带来了更多的观赏乐趣,让观众能够在欣赏壁画的同时感受到色彩的美妙之处,增加了艺术作品的观赏价值。
3.表现出民族特色在明代法海寺壁画中,色彩的运用不仅突出了中国传统绘画的风格,还表现出了中国古代艺术的民族特色。
永乐宫壁画与法海寺壁画人物造型分析
永乐宫壁画与法海寺壁画是我国古代壁画史上两颗璀璨的明珠。
两者各有千秋,体现了中国古代壁画艺术的博大精深。
高超的线描技术与鲜亮的色调传承了我国自古人物画的精髓,画匠用精细有力的线条构成了一幅幅磅礴大气的画面,无一不令人惊叹,赞美。
永乐宫壁画是中国古代壁画的奇葩。
它位于山西省芮城的永乐宫(又名大纯阳万寿宫),是艺术价值极高的大型壁画,它不仅是我国绘画史上的重要杰作,在世界绘画史上也是罕见的巨制。
永乐宫壁画共有1000平方米,分别画在无极殿、三清殿、纯阳殿和重阳殿里。
其中三清殿是座主殿,殿内壁画共计403.34平方米。
画面高4.26米,全长94.68米。
三清殿内的壁画是有名的《朝元图》,壁画高4.26米,全长94.68米,总面积为403.34平方米,是永乐宫壁画中的重点。
这一铺《朝元图》,不仅反映了道教的完整体系,更反映着元代的社会阶级层次。
近三百身群像,男女老少,壮弱肥瘦,动静相参,疏密有致,在变化中达到统一,在多样中取得和谐。
壁画中的神像虽然高度、朝向大致一样,但画面利用了不同的面部颜色、衣着和神态去表达不同神仙的身分、性格。
帝君的神情多半比较肃穆;武将则全身披甲,鬓发飞扬;玉女则含情地微笑,有的在对话,有的在沉思,也有些在凝神、在顾盼,形象各具特色。
每个神像大都只是寥寥几笔,以浓淡粗细的长线变化,就充分表现出质感的动势来。
袍服、衣带上的细长线条,更多的是刚劲而畅顺地“一笔过”画上去,好像一条条钢线镶在壁画上一样,造就了迎风飞动的飘忽感,加强了画中仙人的生动性。
这种画法不但承继了唐、宋以后盛行的吴道子“吴带当风”的传统,而且准确地表现了衣纹转折及肢体运动的关系,难度极高。
仔细揣摩永乐宫壁画,可以发现其绘画用笔十分讲究。
画中人物的胡须、云鬓在接近皮肤的地方用笔尖细,随着向两侧展开,笔画逐渐变粗、变淡,远远看去,人物的胡须仿佛是从肉里长出来的一样,即所谓的“毛根出肉”画法。
如此精美、准确、生动的画云鬓、胡须的用笔,反映了画工对解剖、透视学的理解,而笔的运行也做到了准确、舒张、刚健,不允许有丝毫败笔,显示了高超的绘画技艺。
法海寺《帝释梵天礼佛护法图》中的人物服饰特点
法海寺《帝释梵天礼佛护法图》中的人物服饰特点法海寺壁画为明代宫廷壁画,由宫廷画师和民间画师共同完成,是我国壁画中的经典之作。
《帝释梵天礼佛护法图》是法海寺壁画中十分有特点的两铺壁画。
这两铺壁画相互呼应,整体壁画中的人物服饰特点相同,服饰特点体现了法海寺壁画奢华、精致、绚丽等特点。
本文将从服饰上的纹样图案、璎珞、服饰色彩三个方面来论述其服饰特点。
标签:法海寺服饰一、《帝释梵天礼佛护法图》中的人物服饰法海寺坐落于北京石景山,壁画共有十铺,其中《帝释梵天礼佛护法图》分东、西两铺,共绘36个人,绘20诸天像,人物高1.2—1.6米。
法海寺建于明代1444年,因此法海寺壁画中的人物衣着是依照明代服饰参考而绘。
在中国服饰发展史上,明代的服饰更为源远流长中华服饰文化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明代是由汉族统治的最后的一个朝代,更是集汉族风格服饰之大成的一个朝代,法海寺壁画中《帝释梵天礼佛护法图》中彰显了明代早期贵族服饰的华美和绚丽,将日天、大梵天、阎摩罗王和姿竭罗龙王的形象描绘成帝王;功德天、帝释天、监牢地神、菩提树神和月天描绘为帝后,展现了佛祖、天神、菩萨们的高贵,是不可多得的寶贵艺术财富。
二、繁杂的纹样《帝释梵天礼佛护法图》中人物花纹十分繁杂,多种多样。
其中月天的团风纹样,脚部裙摆的纹样为复合几何填花纹,这种纹样一般讲几何形穿插、搭建在植物、花卉、飞禽中。
菩提树天的飘带状凤鸟纹,并配以花卉图案。
不同的纹样图案表达着不同的情感。
龙纹、凤纹、蟒纹、飞鱼的图案象征尊贵,花鸟、蝴蝶则代表了典雅的风范。
大梵天所穿为帝王专属的十二章纹衮服。
衣服中部为龙纹,还绘有日月星辰等纹饰,所穿霞帔与袖子上的分别为两种不同形态的四合如意云,画面中左右所绘的左右两侧的袖子上云、龙纹相呼应,手拿着如意的一侧袖子的龙纹较多,另一侧则云纹较多。
壁画中的天王、金刚等武将形象中以西方广目天王为例,他左手捏宝珠在前,右手抓蛇七寸,身披铠甲,其铠甲一般被分为若干零部件,左手大臂外侧与腹部处绘有双狮兽头的造型,壁画中韦陀、南方增长天王等类似的人物同样均有兽头的描绘。
明代法海寺壁画的世俗化元素
明代法海寺壁画的世俗化元素肖晶【期刊名称】《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7(033)001【摘要】法海寺壁画堪称明代壁画的精品,彰显了明代壁画艺术的最高水平.其艺术价值的体现除了精湛高超的绘制技巧,画面元素的世俗化也是重要特征之一.法海寺壁画的世俗化除与明初援儒入佛等思想背景密切相关外,与明初宫廷绘画"助名教翼群伦"的社会教化功能及风格的转变也有着紧密的联系.法海寺壁画在画面构图中体现了儒家思想中"三纲五常"的等级制度;在画面人物形象塑造中,以宫廷及民间人物形象演绎宗教人物形象;在画面背景造景上,于传统宗教题材中更多地融入了生趣盎然的世俗生活情景;在画面整体取色法度上,迎合了中国传统民间绘画配色法则的装饰性,在设色技法上运用了"随类赋彩"与"五彩彰施"的写实性,设色的实用性与装饰性相融合,体现了法海寺壁画奢华世俗的艺术风格.法海寺壁画以"人文主义"思想演绎神圣的宗教哲学,促使了宗教壁画在表现形式、审美趣味上的平民化、世俗化转变,赋予了传统壁画新的生命力,同时也迎合了宫廷绘画的教化作用和审美趣味.【总页数】6页(P87-92)【作者】肖晶【作者单位】南通大学艺术学院, 江苏南通 22600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J218.65【相关文献】1.自由至秩序:明代法海寺壁画的色彩美学研究 [J], 张亚丽2.法海寺壁画皇家气度明代之最 [J], 王新春;3.浅谈明代寺庙壁画--法海寺壁画艺术特色的研究 [J], 冬雷;于溪4.明代壁画中的人物纹样元素在标志图形中的应用——以北京法海寺人物形象为例[J], 高懿君; 崔青5.岩壁间的流光溢彩——明代法海寺壁画 [J], 刘涛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法海寺壁画艺术价值研究
法海寺壁画艺术价值研究作者:孙恺祺来源:《东方教育》2018年第22期摘要:北京法海寺明代壁画,以其精妙绝伦、辉煌气派又能推陈出新的艺术特色,成为明代壁画的代表之一,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在世界上甚至能与欧洲 15 世纪文艺复兴大师所绘制的壁画一较高下。
法海寺壁画人物众多,36 个人物形态各不相同,性格各异,涵盖了几乎所有密宗神佛。
法海寺壁画风格继承了宋代院体画的艺术特色,造型典雅,用笔工致。
历朝历代的艺术发展都是中华艺术发展长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情况下艺术风格的传承总是按照朝代的顺序进行的,而法海寺却回避了元代野逸的风格,转而继承宋代院体画风格,而这一时期出现风格如此独特的法海寺壁画应该引起人们的关注。
关键词:明代;法海寺;壁画一、法海寺壁画源起法海禅寺坐落于北京石景山区的翠微山麓上,此处发源自太行山脉,景色幽静、深远,置身其中,有一种宁静致远的感觉。
关于法海寺的修建原因,在寺院内《勅赐法海禅寺碑记》、《法海禅寺记》两座石碑上都有相似的记载:御用监太监李童,因为生在太平盛世,又得皇上赏识,感念皇恩浩荡无以为报,想修建佛寺借助佛祖之力,回报一二。
有了此想法之后,一直在寻找适合建造佛寺的地方,一天夜里,梦到有神人告诉他一块福地,醒后,李童就一心想寻找梦中的那块福地,遍寻之后终于在京西翠微山的阳面,龙泉寺的左边,找到了梦中的福地。
此地“峰峦环抱,高明夷旷,天造地设,诚清净之域”非常适合修建佛寺,所以他拿出了自己几乎全部的积蓄,又募集善款,于明正统四年已末年润二月十二日开始建造。
法海寺所在的翠微山脚下是现今有“京西古道”之称的模式口大街,在这条街道的北侧分别坐落着三座历史久远的寺院,分别是法海寺、承恩寺和慈祥庵(又名田义墓),这三座寺庙与法海寺另一种修建原因的说法有关。
据传说明英宗有一日外出夜游,忽见头上紫微星黯淡无光,而其旁边有一星甚是明亮,遂怀疑天相显示有欺主的迹象,于是询问太监李童天相这般的原因。
法海寺壁画名词解释 -回复
法海寺壁画名词解释-回复
法海寺壁画是中国明代佛教壁画的代表作,位于北京市石景山区模式口翠微山南麓的法海寺内。
法海寺建于明正统四年(1439年),由明英宗朱祁镇的近侍太监李童集资所建,动用了宫廷绘画高手和民间画工一百多人绘制了精美的壁画。
法海寺壁画分布在大雄宝殿北壁、东西两侧壁以及后檐墙下部,共绘有佛像77身,菩萨56身,天王、力士、供养人等共计200多身。
壁画线条流畅,色彩丰富,形象生动,构图严谨,技法精湛,是明代壁画艺术的瑰宝。
法海寺壁画不仅是研究中国佛教艺术的重要实物资料,也是研究明朝社会历史、文化、科技等方面的重要参考资料。
由于其独特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法海寺壁画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法海寺壁画皇家气度明代之最
法海寺壁画皇家气度明代之最-历史论文法海寺壁画皇家气度明代之最王新春1933 年的一天,24 岁的德国姑娘赫达在一份摄影杂志看到一则广告,位于中国北京的一家德国人开设的哈同照相馆招聘一名通晓英、法、德语的女性摄影师,她立即递送了一份简历,很快便收到聘用通知。
赫达似乎毫不担心即将前往的是一个完全陌生的遥远国度,随身携带的行李仅有一台双镜头禄来福来(Rolleiflex)反光相机。
就在这一年,希特勒被任命为德国总理,纳粹党成为德国唯一的政党。
离开了山雨欲来的德国,赫达心情颇为愉悦,在随后的13 年中,她走遍北京的大街小巷和周边的地区,用专业的技术和镜头记录下了那个年代中国的人和物。
在这里,她还遇见了一生的挚爱澳大利亚人阿拉斯泰· 莫里循——那位在中国近代史上大名鼎鼎的乔治· 莫理循博士之子。
当赫达抵达北京之初,便拜访了位于西山的法海寺。
这座规模不大但景致优雅的寺院在当地颇有名气,尤其是墙壁上精美绝伦的明代壁画让她对古老的中国文明痴迷不已,她迫不及待地用相机拍摄下每一幅壁画,直到被镁光灯灼伤。
赫达没有意识到,她所留下是八十余年前法海寺最珍贵的影像记录,如今我们只能通过这些照片去感受它昔日的风光。
建寺者李童的豪华朋友圈法海寺位于北京市石景山区模式口翠微山南麓的半山腰上,为群山环绕,景色秀丽。
始建于明正统四年(1439 年),是一座拥有近600 年历史的皇家寺院。
看到“法海”一词,大多数人的印象来自于《白蛇传》中,那位致力于拆散“鸳鸯”的金山寺住持,“法海寺”实际上应取《佛教大辞典》的解释:“佛法广大难测,譬之如海。
”1957 年,法海寺被列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1988 年被列入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北京市126 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法海寺并不十分出众,然而能与故宫、天坛和十三陵同列一榜,自然有它的非凡之处,最值得称道之处在于它在寺院壁画中举世无双。
法海寺的非凡之处首先在于它身份不凡,虽然并非奉诏建造,但却与皇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法海寺壁画沥粉贴金技法艺术特点解析
法海寺壁画沥粉技法艺术特点解析硕士学位论文姓名:吴大韡指导教师:王颖生日期:2015年3月30日目录第一章、沥粉贴金工艺.........................................................1.沥粉贴金的出现.............................................................2.沥粉的工具与材料...........................................................3.沥粉手法...................................................................4.贴金工艺................................................................... 第二章、法海寺壁画中的沥粉贴金...............................................1.沥粉在法海寺壁画中所占比重.................................................2.法海寺沥粉的图案风格.......................................................3.法海寺沥粉的线条风格.......................................................4.法海寺壁画中的贴金......................................................... 结语......................................................................... 感想.........................................................................引言法海寺壁画是我国现存的明代壁画中最具代表性和艺术价值的作品,是元代以来少有的由国家主持,由宫廷画师参与绘制的华丽作品,在继承了晋北辽金时代佛教壁画粗犷大气风格的同时也融入了南宋院体画细致繁复的艺术特点,呈现多元化的特征,综合了几代画师、工匠在壁画实践中的经验,是我国古代传统壁画集大成者。
浅述法海寺壁画中《水月观音图》的艺术特色
浅述法海寺壁画中《水月观音图》的艺术特色作者:***来源:《艺术评鉴》2020年第04期摘要:北京法海寺壁画是明代时期的辉煌成就,也是中国壁画史上的代表作之一,它以画面内容精致著称于世,其中《水月观音图》最为经典。
法海寺壁画沿用了宋代的精工细作的画法使之成为中国最精美的壁画,本文将从《水月观音图》着手去研究它的背景来源、艺术风格、线条的使用及绘画技法等。
关键词:法海寺壁画水月观音沥粉矿物色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0)04-0015-04一、《水月观音图》壁画的基本情况法海寺壁画于明正统四年(1439)年修建在北京石景山区,由明英宗时期太监李童集资建造,英宗钦赐“法海禅寺”。
壁画在大雄宝殿内,当时参加寺庙建筑、壁画绘制的画师工匠有169人,耗时4年多时间完成。
壁画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在殿前部,共六组,分上、中、下三层。
上层为祥云,中间为佛国人物,下部为各种花卉,面积60.72平方米。
第二部分在三世佛像的背面,分为三组,中间为水月观音,两边是文殊菩和普贤菩萨,面积60.75平方米;第三部分在大雄宝殿北壁(后壁)东西两侧面上,即法海寺主体壁画“帝释梵天图”,东侧包括大梵天、捧盘三天女、持国天、增长天、大自在天及天女、咒师、日天、密迹金刚等;西侧包括帝释天及持花钵、多闻天、广目天、菩提树神及天女、辩才天、月天、风天、焰摩天,面积44.8平方米。
“水月观音”仅是汉地的称呼,在藏区被称为“心性安息观自在菩萨”所要表现的是慈悲的形象。
观音菩萨有三十三个不同形象的法身,其中坐观水中月影状的称为水月观音,在后来比喻人物的面貌俊美清秀。
《水月观音图》(图1)是观世音菩萨三十三身像之一,这种形象有许多种形式,与水、月联系紧密,此画面是一个完整的体系,背景是浩瀚的云水、竹林、红色的牡丹、流水。
二、画面的处理关系法海寺壁画的构图形式多样,种类繁多,其中《水月观音图》的宽高均为4.5米,水月观音以坐姿的方式绘制于画面的中心,身材保持挺拔的姿势,面容宁静且端庄。
自由至秩序:明代法海寺壁画的色彩美学研究_
武相属性。而观音、文殊、普贤三菩萨则以胭脂色罩染肌肤, 用柔软的色彩体现文相属性。
3.“随类赋彩”在法海寺壁画中的运用
法海寺壁画为明代佛教寺观壁画,在设色上,依循传 统色彩审美范畴和体系,不同人物与角色进行分组归类,赋 予不同色彩,即“随类赋彩”。《大方广佛华严经》中描绘“复 次,佛子……,遍覆六天,有种种色:或有处,如阎浮檀金色, 或有处,如琉璃色,或有处,如白银色,或有处,如玻璃色, 或有处,如玫瑰色,或有处,如玛瑙色,或有处,如胜宝藏色, 或有处,如赤珍珠色……” ,根据不同角色与物像,进行 不同的色彩设定,比如十方佛的红色衣袍,帝释天、仕女等 的绿色衣袖,衣边。下层山石草木的青绿色铺设,水流的绿 色层染绘制,佛众人物的肌肤胭脂色罩染,佛光的金边设定, 祥云的层块化染色,头冠、璎珞等宝物配饰的立体化质感化 设色描绘,勾边描线最后以黑线定型设色规范等。
与明同期或宋元时期的壁画相比,法海寺壁画用色范 围广泛,包括纯天然矿物质与植物颜色,如朱砂、铅丹(在 壁画中,朱砂常与铅丹混合作为 红色,似乎有利于性能的 稳定 )、石青、石绿、石黄、银朱、雄黄、雌黄、赭石、 靛青、白垩花青、藤黄、胭脂等。石绿的头绿、二绿、三绿、
四、色彩组织与搭配
1. 法海寺壁画中中国古
大量朱红色、胭脂色等暖色的运用是法海寺壁画另一 大特点。《帝释梵天礼佛护法图》中,红色为主色调。《三 大士》中,三位菩萨的宝冠、耳环、项链、胸饰、腰带、手 镯、臂钏、足环等均为红色镶饰。天女圣母头饰“金丝八宝 攒珠髻”、飘带、红色珊瑚、宝冠、璎珞的红色,与金色组 织在一起,精美繁华。而绿色与红色形成鲜明的对比,在画 面中也常常被搭配在一起,比如文殊菩萨、韦驮护法菩萨的 红绿色彩,天女、训狮人、训象人的红绿衣袍搭配。《大方 广佛华严经》中描绘“复次,佛子……,遍覆六天,有种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法海寺明代壁画赏析
*****
学号:*********
系别:经管系
专业班级:财管10.10
指导教师:***
北京法海寺明代壁画赏析
法海寺位于北京市西部的翠微山麓。
据记载,修建于明英宗正德四年(1439年),历时五年完工。
寺院内建有大雄宝殿、护法金刚殿、钟鼓楼和云堂、厨库、寮房等,规模宏伟。
英宗朱祁镇赐名“法海禅寺”。
“法海”,《佛学大辞典》上解释为:“佛法广大难测,譬之以海。
”
进人寺院,顺着山势而建的三级平台之上就是大雄宝殿了。
灰色的湿雾中,在松枝的掩映下清楚地出现了大殿的轮廓。
及至跨人大殿,光线更加昏暗,500年前的壁画就这样斑驳地出现在眼前。
大殿四周,几面墙壁上是不同的人物和故事。
迎面是观音、文殊和普贤菩萨的画面。
眼前的水月观音神色明净清澈,体形婀娜柔美,衣纹如春风中的卷草,又如晨曦浅滩上的细浪,轻纱罩体,纱细如丝,而勾勒的衣纹细线仿佛正在微微地拂动。
东西两壁的壁画是“赴会图”。
花卉山泉之中,各有三组菩萨及坐佛,在缭绕的祥云中端坐,南侧又各绘一个凌空的飞天。
两组画面形制相同,却在构图布局和人物神态上进行了看似随意却颇具匠心的不同处理,构图错落有致,布局变化呼应。
两幅画中观音菩萨和红衣坐佛三五成组,人物形象姿态各异,神情不一。
甚至东西两个飞天不仅舞姿不同,而且宝冠、飘带、托物都不尽相同。
观察仔细,还可以注意到更多的细节,比如西侧的飞天只有一足微露.东侧的飞天翻飞的裙据之下双足都是赤足外露的。
“会图”整幅画面清新明快,生机盎然,使观者想象出一个明净和谐、庄严肃穆的佛国仙境。
整个大殿壁画中最精彩的是北墙两侧的“帝释梵天图”。
画面表现浩浩荡荡的天神众鬼护法行列。
护法图分为两幅,左侧的人物有17人,从东向西分别出现的佛教人物有帝释天、多闻天王、广目天王、菩提树天、妙音天、月天、柯利帝母、散脂大将、金刚密进以及间摩罗王。
帝释天两臂合掌,高贵大方,很像唐代宫廷人物画中的帝后,身边三个女侍或持花,或捧盘,或掌蟠,皆高髻披帛、仪容端庄。
其后护卫着她们的是广目天王和多闻天王,体形姿态魁武威严,身上所着恺甲绘制细腻。
再后则是手执树枝的菩提树天,佛教中最早的护法神(释迩牟尼在树下打坐时,手执树枝为佛挡雨护法)。
菩提树天之后为辩才天,司音乐,因而也叫妙音天,生八臂,两臂合掌,另六臂手中各执不同法物,身形健美,脚下围绕着温顺的狮子。
眼神陶醉的猎豹,面容安详的虎狼牛羊等,画面上似乎可听到空气中飘扬着她发出的美妙乐音。
妙音天之后为双手持纷的月大,也称月宫天女;其右则是柯利帝母,也称欢喜母、爱子母或鬼子母(因其原为婆罗门教中专食小儿的恶神,后被佛法教化成为护持儿童的护法神),手抚爱子的额头,眼神慈祥柔和,完全是一副人间慈母的形象。
膝下幼童圆润白胖,双目惊奇地看着周围,小手合十,憨态可掬。
最后的主要人物是浓眉巨眼、髯须蓬密的阎摩罗王。
右侧人物自西向东分别为大梵天、持国天王、增长天王、大自在天、功德天、日天、摩利支天、地天、韦驮天、装竭龙王。
最首的是头戴冕旎、手持红莲的大梵天,做神态肃穆之帝王相,身前是一个持珊瑚瓶的天女,身后是捧盘执蟠的二天女。
护卫他们的是怀抱琵琶和手执宝剑的持国天王和增长天王。
其中持国天王身被中国武将盔甲,短髯绿面,状似张飞,却手执琵琶,双手正灵活地拨动琴弦,细目中透出慈祥而怡然的表情;增长天王(因能令他人增长善报而得名)也为墨绿面,眼睛大睁斜视,竟有些天真地望向画面外,性格塑造十分有趣。
之后稍高的是三目八臂的大自在天,手执白拂、铃、矩尺。
大自在天左前是功德天及二侍从。
功德天又叫吉祥天女,其指中生云,云上托出一匹白象,象鼻正在倾倒玛瑙,瓶中各种五彩宝物撒在功德天顶上。
功德天身右跟随面容瘦削手捧香炉的咒师比丘,也是功德天的侍从。
再之后为日天,日天做帝王相,双手持翁。
他左前方是摩利支天,是阳光之神,八臂只面:正面和蔼温柔,眼眉修长;左面青面猪相,愤怒丑恶;右面是红润少女相,和悦俊俏。
摩利支天其后为手持稻谷的地天。
再之后为水天,也叫装竭龙王,是中国式帝王相。
装竭龙王之前为韦驮天,体格雄伟,威武勇猛,是个面如满月,英武和善的青年武士。
壁画共描绘了77个人物,或说法坐禅,或行进飞舞,人物服饰华丽,形象真实,仪态美好。
在绘画技巧上,法海寺壁画具有工丽严谨而奔放洒脱的特点,线条稳定、简练、准确而有运动感。
勾线时而用“铁线描”,时而用“兰叶描”,时而用“针头鼠尾描”。
线条有时豪迈驰骋,真人大小的人物所着长袍的衣纹线一气呵成,风动流畅;有时则谨慎细腻,在细小的花瓣之上勾勒出丝丝筋络,轻柔娇嫩。
在设色方面,法海寺壁画运用了重彩法,碑记记述“象设庄严,悉涂金碧,光彩炳耀”。
画中不仅多用朱砂、石青、石黄等石色,多层叠晕和烘染,还大量地使用描金和沥粉贴金,画面金碧辉煌,气氛华贵恢弘。
法海寺壁画在中国壁画艺术史上有着较高的成就和价值。
敦煌壁画是中国壁画中现存规模及内容之最,涵盖自6世纪至清代的所有艺术风格,却缺少明代这一环,法海寺壁画正弥补了这一缺憾。
在各地的明代寺庙壁画中,北京法海寺壁画保存最好,制作也是最精的。
与敦煌壁画和永乐宫壁画相比,法海寺壁画在规模、力度、气势上不如前两者,但在精细程度和用金之技法上,确实有着高超的方面,足以载人艺术史的精品之册。
当明代的文人画家们对写实人物画尤其是宗教绘画兴趣淡漠的时候,民间的画工们正在从生活中汲取着营养,以高涨的创作热情投入这些百姓所喜爱的佛教故事中去,在清苦的生活和艰辛的工作条件下,塑造出了各种各样动人的艺术形象,为今天的艺术宝库留下了珍贵的典藏。
这些明代画工的名字是:画士官宛福清、王恕,画士张平、王义、顾行、李原、潘福、徐福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