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专题—16个常考物理模型

合集下载

高中物理 高中物理22个经典模型汇总 清晰实用

高中物理 高中物理22个经典模型汇总 清晰实用

高中物理高中物理22个经典模型汇总清晰实用高中物理22个经典模型汇总与清晰实用一、引言高中物理作为理科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们接触自然科学的第一步,也是理解世界的窗口。

在学习高中物理的过程中,掌握经典模型是至关重要的。

经典模型能够帮助我们理解自然界的规律,为我们解决问题提供了基本的思路,更好地认识自然界的奥秘,也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挑战。

本文将汇总高中物理22个经典模型,并探讨它们的清晰实用之处。

二、运动学1. 位移、速度、加速度模型位移、速度、加速度是运动的基本概念,它们之间的关系能够帮助我们描述物体的运动状态,从而解释各种日常运动现象。

2. 牛顿三定律牛顿三定律是力学的基础,这个模型能够帮助我们理解物体受力的情况,进而分析物体的运动状态。

3. 万有引力万有引力模型是物理学中重要的一部分,它描述了物体之间的引力大小与距离的关系,解释了宇宙中广泛存在的引力现象。

4. 匀变速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模型描述了物体在力作用下的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让我们能够准确预测物体的位置随时间的变化。

5. 抛体运动抛体运动模型适用于空中物体在重力作用下的运动,可以帮助我们分析和计算各种投掷运动。

6. 圆周运动圆周运动模型帮助我们理解物体在圆周运动中受力的情况,解释了各种圆周运动中发生的现象。

7. 谐振谐振模型能够帮助我们理解谐振现象产生的原因,也让我们在实际应用中更好地利用谐振的特性。

三、动能和势能8. 动能与势能转化动能和势能的转化模型描述了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动能和势能之间相互转化的规律,为我们解释各种能量转化现象提供了理论依据。

9. 机械能守恒机械能守恒模型说明了在某些力场内,物体的机械能守恒,这个规律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动力学计算中。

四、波动10. 机械波机械波模型帮助我们理解机械波的传播规律,解释了声音、水波等机械波的传播特性。

11. 光的直线传播光的直线传播模型适用于介质中光的传播规律,让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光的传播路径。

物理干货:24个高中物理模型超全总结!学霸都收藏了!

物理干货:24个高中物理模型超全总结!学霸都收藏了!

物理干货:24个高中物理模型超全总结!学霸都收藏了!
今天给大家上一波物理干货,24个高中物理模型超全总结!记得先收藏,再转发给身边的高三党哦!
1、超重和失重
2、斜面
3、连接体
4、轻绳、轻杆
5、上抛和平抛
6、水流星
7、万有引力
8、汽车启动
9、碰撞
10、子弹打木块
11、滑块
12、人船模型
13、传送带
14、简谐运动
15、振动和波
16、带电粒子在复合场中的运动
17、电磁场中的单杠运动
18、磁流体发电机模型
19、输电
20、限流分压法测电阻
21、半偏法测电阻
22、光学模型
23、波尔模型
24、放射现象和核反应
结束了,看不完的赶紧收藏啦!。

高中物理24个经典模型

高中物理24个经典模型

高中物理24个经典模型高中物理中有许多经典的模型,这些模型帮助我们理解物理世界的运作原理。

本文将介绍高中物理中的24个经典模型,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它们吧!1.单摆模型:单摆模型用来研究摆动的物体的运动规律。

它包括一个质点和一个细线,可以通过改变细线长度或质点的质量来研究摆动的周期和频率。

2.平抛运动模型:平抛运动模型用来研究水平投掷物体的运动轨迹和速度。

它假设没有空气阻力,只有重力作用。

可以通过改变初速度和仰角来研究物体的落点和飞行距离。

3.牛顿第一定律模型:牛顿第一定律模型认为在没有外力作用下物体将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

这个模型帮助我们理解惯性的概念和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

4.牛顿第二定律模型:牛顿第二定律模型描述了物体受力和加速度之间的关系。

它的数学表达式为F=ma,其中F表示物体受力,m表示物体质量,a表示物体加速度。

5.牛顿第三定律模型:牛顿第三定律模型表明对于每个作用力都存在一个等大反向的相互作用力。

这个模型帮助我们理解力的概念和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6.阻力模型:阻力模型用来研究运动物体与介质之间的相互作用。

它的大小与速度和物体形状有关,在物体运动时会减小其速度。

7.功率模型:功率模型描述了物体转化能量的速度和效率。

它等于功的大小除以时间,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物体能量的转变和利用。

8.热传导模型:热传导模型描述了热量在物体间传递的过程。

它通过研究热导率和温度差来解释热量传递的速率和方向。

9.摩擦力模型:摩擦力模型用来描述物体在接触面上滑动或滚动时的相互作用。

它的大小与物体之间的粗糙程度和压力有关,可以通过摩擦力模型来研究物体的运动和停止。

10.力矩模型:力矩模型用来研究物体旋转的平衡和加速度。

它的数学表达式为M=rF,其中M表示力矩,r表示力臂,F表示作用力。

11.浮力模型:浮力模型用来研究物体在液体或气体中的浮力。

它的大小等于液体或气体对物体的推力,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和船只的浮力原理。

高中物理常见的物理模型

高中物理常见的物理模型

专题:高中物理力学常见物理模型高考中常出现的物理模型:斜面模型、叠加体模型(包含滑块、子弹射入)、(弹簧、轻绳、轻杆)连接体模型、传送带模型、人船模型、碰撞模型等。

一、斜面模型每年各地高考卷中几乎都有关于斜面模型的试题。

以下结论有助于更好更快地理清解题思路和方法.1.自由释放的滑块能在斜面上(如右图)匀速下滑时,m 与M 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g tan θ.2.自由释放的滑块在斜面上(如右图所示):(1)静止或匀速下滑时,斜面M 对水平地面的静摩擦力为零; (2)加速下滑时,斜面对水平地面的静摩擦力水平向右; (3)减速下滑时,斜面对水平地面的静摩擦力水平向左.3.自由释放的滑块在斜面上(如右图所示)匀速下滑时,M 对水平地面的静摩擦力为零,这一过程中再在m 上加上任何方向的作用力,(在m 停止前)M 对水平地面的静摩擦力依然为零..4.悬挂有物体的小车在斜面上滑行(如右图所示):(1)向下的加速度a =g sin θ时,悬绳稳定时将垂直于斜面;(2)向下的加速度a >g sin θ时,悬绳稳定时将偏离垂直方向向上; (3)向下的加速度a <g sin θ时,悬绳将偏离垂直方向向下.5.在倾角为θ的斜面上以速度v 0平抛一小球(如右 图所示):(1)落到斜面上的时间t =2v 0tan θg;(2)落到斜面上时,速度的方向与水平方向的夹角α恒定,且tan α=2tan θ,与初速度无关;(3)经过t c =v 0tan θg 小球距斜面最远,最大距离d =(v 0sin θ)22g cos θ.6.如图所示,当整体有向右的加速度a =g tan θ时,m 能在斜面上保持相对静止.7.在如下图所示的物理模型中,当回路的总电阻恒定、导轨光滑时,ab 棒所能达到的稳定速度v m =mgR sin θB 2L 2.8.如下图所示,当各接触面均光滑时,在小球从斜面顶端滑下的过程中,斜面后退的位移s=mm+ML.v v tt二、叠加体模型叠加体模型(包括滑块、子弹打木块、滑环直杆、传送带等模型,传送带另详述)在高考中频现,常需求解摩擦力、相对滑动路程、摩擦生热、多次作用后的速度等。

高中物理模型大全

高中物理模型大全

高中物理模型大全引言在高中物理学习中,模型是我们理解和解释自然现象的重要工具。

通过建立模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物理规律和现象,并预测未知情况下的结果。

本文将介绍一些高中物理学习中常用的模型,帮助同学们更好地掌握物理知识。

1.简谐振动模型简谐振动模型是描述振动现象的重要模型。

在简谐振动模型中,假设振动系统回复力与位移成正比,且方向相反。

例如弹簧振子、摆钟等都可以使用简谐振动模型进行分析和计算。

2.牛顿第二定律模型牛顿第二定律模型是描述物体运动的基本模型。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与受到的合外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这个模型被广泛应用于解决各种运动问题,如自由落体、斜抛运动等。

3.热传导模型热传导模型是描述热传导现象的模型。

在热传导模型中,假设热量从高温物体传递到低温物体,传递速率与温度差成正比,与材料的热导率和截面积成反比。

这个模型可以用于解释热传导过程和计算热传导速率。

4.光的折射模型光的折射模型是描述光线在介质中传播时发生折射现象的模型。

根据斯涅尔定律,入射角、折射角和介质折射率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

这个模型被应用于解决各种光学问题,如光的折射、全反射等。

5.电路模型电路模型是描述电流和电压分布的模型。

通过欧姆定律、基尔霍夫定律等原理,我们可以建立电路模型来分析电路中的电流和电压变化。

这个模型被广泛应用于解决电路中的各种问题,如串联电路、并联电路等。

6.引力模型引力模型是描述物体之间引力相互作用的模型。

根据万有引力定律,两个物体之间的引力与它们的质量成正比,与它们之间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这个模型可以用于解释行星运动、地球引力等现象。

7.声音传播模型声音传播模型是描述声音在介质中传播的模型。

根据声波传播原理,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的性质有关,一般来说,声速在固体中最大,在气体中最小。

这个模型可以应用于解释声音的传播和计算声音的传播速度。

8.磁场模型磁场模型是描述磁场分布和磁力作用的模型。

通过安培环路定理和洛伦兹力定律,我们可以建立磁场模型来分析磁场中的磁感应强度和磁力变化。

高中物理典型物理模型及方法

高中物理典型物理模型及方法

高中典型物理模型及方法(精华)◆1。

连接体模型:是指运动中几个物体或叠放在一起、或并排挤放在一起、或用细绳、细杆联系在一起的物体组。

解决这类问题的基本方法是整体法和隔离法。

整体法是指连接体内的物体间无相对运动时,可以把物体组作为整体,对整体用牛二定律列方程隔离法是指在需要求连接体内各部分间的相互作用(如求相互间的压力或相互间的摩擦力等)时,把某物体从连接体中隔离出来进行分析的方法。

连接体的圆周运动:两球有相同的角速度;两球构成的系统机械能守恒(单个球机械能不守恒) 与运动方向和有无摩擦(μ相同)无关,及与两物体放置的方式都无关。

平面、斜面、竖直都一样。

只要两物体保持相对静止 记住:N= 211212m F m F m m ++ (N 为两物体间相互作用力),一起加速运动的物体的分子m 1F 2和m 2F 1两项的规律并能应用⇒F 212m m m N +=讨论:①F 1≠0;F 2=0122F=(m +m )a N=m aN=212m F m m +② F 1≠0;F 2≠0 N=211212m F m m m F ++(20F =就是上面的情况)F=211221m m g)(m m g)(m m ++F=122112m (m )m (m gsin )m m g θ++F=A B B 12m (m )m F m m g ++F 1>F 2 m 1>m 2 N 1<N 2(为什么)N 5对6=F Mm (m 为第6个以后的质量) 第12对13的作用力 N 12对13=F nm12)m -(n◆2。

水流星模型(竖直平面内的圆周运动——是典型的变速圆周运动)研究物体通过最高点和最低点的情况,并且经常出现临界状态。

(圆周运动实例) ①火车转弯 ②汽车过拱桥、凹桥3③飞机做俯冲运动时,飞行员对座位的压力。

④物体在水平面内的圆周运动(汽车在水平公路转弯,水平转盘上的物体,绳拴着的物体在光滑水平面上绕绳的一端旋转)和物体在竖直平面内的圆周运动(翻滚过山车、水流星、杂技节目中的飞车走壁等)。

高考常用24个物理模型【高考必备】

高考常用24个物理模型【高考必备】

Fm 高考常用24个物理模型物理复习和做题时需要注意思考、善于归纳整理,对于例题做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把老师的知识和解题能力变成自己的知识和解题能力,下面是物理解题中常见的24个解题模型,从力学、运动、电磁学、振动和波、光学到原子物理,基本涵盖高中物理知识的各个方面。

主要模型归纳整理如下:模型一:超重和失重系统的重心在竖直方向上有向上或向下的加速度(或此方向的分量a y ) 向上超重(加速向上或减速向下)F =m (g +a ); 向下失重(加速向下或减速上升)F =m (g -a ) 难点:一个物体的运动导致系统重心的运动绳剪断后台称示数 铁木球的运动 系统重心向下加速 用同体积的水去补充斜面对地面的压力? 地面对斜面摩擦力? 导致系统重心如何运动?模型二:斜面搞清物体对斜面压力为零的临界条件斜面固定:物体在斜面上情况由倾角和摩擦因素决定=tg 物体沿斜面匀速下滑或静止 > tg 物体静止于斜面 < tg 物体沿斜面加速下滑a=g(sin 一cos )μθμθμθθμθaθ模型三:连接体是指运动中几个物体或叠放在一起、或并排挤放在一起、或用细绳、细杆联系在一起的物体组。

解决这类问题的基本方法是整体法和隔离法。

整体法:指连接体内的物体间无相对运动时,可以把物体组作为整体,对整体用牛二定律列方程。

隔离法:指在需要求连接体内各部分间的相互作用(如求相互间的压力或相互间的摩擦力等)时,把某物体从连接体中隔离出来进行分析的方法。

连接体的圆周运动:两球有相同的角速度;两球构成的系统机械能守恒(单个球机械能不守恒)与运动方向和有无摩擦(μ相同)无关,及与两物体放置的方式都无关。

平面、斜面、竖直都一样。

只要两物体保持相对静止记住:N=(N 为两物体间相互作用力),一起加速运动的物体的分子m 1F 2和m 2F 1两项的规律并能应用讨论:①F 1≠0;F 2=0N=② F 1≠0;F 2≠0 N=(是上面的情况) F=F=F=F 1>F 2 m 1>m 2 N 1<N 2例如:N 5对6=(m 为第6个以后的质量) 第12对13的作用力N 12对13=211212m F m F m m ++⇒F 212m m m N+=122F=(m +m )a N=m a212m F m m +211212m F m m m F ++20F =211221m m g)(m m g)(m m ++122112m (m )m (m gsin )m mg θ++A B B 12m (m )m Fm m g ++F Mm Fnm 12)m -(n m 2 m 1 Fm 1 m 2╰ α模型四:轻绳、轻杆绳只能受拉力,杆能沿杆方向的拉、压、横向及任意方向的力。

高中物理解题常用经典模型

高中物理解题常用经典模型

1、"皮带"模型:摩擦力.牛顿运动定律.功能及摩擦生热等问题.2、"斜面"模型:运动规律.三大定律.数理问题.3、"运动关联"模型:一物体运动的同时性.独立性.等效性.多物体参与的独立性和时空联系.4、"人船"模型:动量守恒定律.能量守恒定律.数理问题.5、"子弹打木块"模型:三大定律.摩擦生热.临界问题.数理问题.6、"爆炸"模型:动量守恒定律.能量守恒定律.7、"单摆"模型:简谐运动.圆周运动中的力和能问题.对称法.图象法.8.电磁场中的"双电源"模型:顺接与反接.力学中的三大定律.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电磁感应定律.9.交流电有效值相关模型:图像法.焦耳定律.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能量问题.10、"平抛"模型: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牛顿运动定律.动能定理类平抛运动.11、"行星"模型:向心力各种力.相关物理量.功能问题.数理问题圆心.半径.临界问题.12、"全过程"模型:匀变速运动的整体性.保守力与耗散力.动量守恒定律.动能定理.全过程整体法.13、"质心"模型:质心多种体育运动.集中典型运动规律.力能角度.14、"绳件.弹簧.杆件"三件模型:三件的异同点;直线与圆周运动中的动力学问题和功能问题.15、"挂件"模型:平衡问题.死结与活结问题;采用正交分解法;图解法;三角形法则和极值法.16、"追碰"模型:运动规律.碰撞规律.临界问题.数学法函数极值法.图像法等和物理方法参照物变换法.守恒法等.17."能级"模型:能级图.跃迁规律.光电效应等光的本质综合问题.18.远距离输电升压降压的变压器模型.19、"限流与分压器"模型:电路设计.串并联电路规律及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电能.电功率.实际应用.20、"电路的动态变化"模型: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判断方法和变压器的三个制约问题.21、"磁流发电机"模型:平衡与偏转.力和能问题.22、"回旋加速器"模型:加速模型力能规律.回旋模型圆周运动.数理问题.23、"对称"模型:简谐运动波动.电场.磁场.光学问题中的对称性.多解性.对称性.24、电磁场中的单杆模型:棒与电阻.棒与电容.棒与电感.棒与弹簧组合.平面导轨.竖直导轨等;处理角度为力电角度.电学角度.力能角度.。

高考常用24个物理模型

高考常用24个物理模型

Fm 高考常用24个物理模型时间:2021.03.04创作:欧阳地物理复习和做题时需要注意思考、善于归纳整理,对于例题做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把老师的知识和解题能力变成自己的知识和解题能力,下面是物理解题中常见的24个解题模型,从力学、运动、电磁学、振动和波、光学到原子物理,基本涵盖高中物理知识的各个方面。

主要模型归纳整理如下:模型一:超重和失重系统的重心在竖直方向上有向上或向下的加速度(或此方向的分量a y )向上超重(加速向上或减速向下)F =m (g +a ); 向下失重(加速向下或减速上升)F =m (g -a ) 难点:一个物体的运动导致系统重心的运动绳剪断后台称示数 铁木球的运动 系统重心向下加速 用同体积的水去补充斜面对地面的压力?地面对斜面摩擦力? 导致系统重心如何运动? 模型二:斜面搞清物体对斜面压力为零的临界条件斜面固定:物体在斜面上情况由倾角和摩擦因素决定 μ=tg θ物体沿斜面匀速下滑或静止 μ> tg θ物体静止于斜面μ< tg θ物体沿斜面加速下滑a=g(sin θ一μcos θ)模型三:连接体 是指运动中几个物体或叠放在一起、或并排挤放在一起、或用细绳、细杆联系在一起的物体组。

解决这类问题的基本方法是整体法和隔离法。

整体法:指连接体内的物体间无相对运动时,可以把物a θ╰ α体组作为整体,对整体用牛二定律列方程。

隔离法:指在需要求连接体内各部分间的相互作用(如求相互间的压力或相互间的摩擦力等)时,把某物体从连接体中隔离出来进行分析的方法。

连接体的圆周运动:两球有相同的角速度;两球构成的系统机械能守恒(单个球机械能不守恒)与运动方向和有无摩擦(μ相同)无关,及与两物体放置的方式都无关。

平面、斜面、竖直都一样。

只要两物体保持相对静止记住:N=211212m F m F m m ++(N 为两物体间相互作用力),一起加速运动的物体的分子m 1F 2和m 2F 1两项的规律并能应用⇒F 212m m m N+=讨论:①F 1≠0;F 2=0122F=(m +m )a N=m aN=212m F m m +② F 1≠0;F 2≠0 N=211212m F m m m F ++(20F =是上面的情况) F=211221m m g)(m m g)(m m ++F=122112m (m )m (m gsin )m mg θ++F=A B B 12m (m )m F m mg ++F 1>F 2 m 1>m 2 N 1<N 2例如:N 5对6=F Mm (m 为第6个以后的质量) 第12对13的作用力N 12对13=Fnm12)m -(n模型四:轻绳、轻杆绳只能受拉力,杆能沿杆方向的拉、压、横向及任意方向的力。

高中物理模型

高中物理模型

⾼中物理模型⼀.⾏星模型[模型概述]所谓“⾏星”模型指卫星绕中⼼天体,或核外电⼦绕原⼦旋转。

它们⾪属圆周运动,但涉及到⼒、电、能知识,属于每年⾼考必考内容。

[模型要点]⼈造卫星的运动属于宏观现象,氢原⼦中电⼦的运动属于微观现象,由于⽀配卫星和电⼦运动的⼒遵循平⽅反⽐律,即21F∝,故它们在物理模型上和运动规律的描述上有相似点。

⼀. 线速度与轨道半径的关系设地球的质量为M ,卫星质量为m ,卫星在半径为r 的轨道上运⾏,其线速度为v ,可知22GMm v m r r=,从⽽v =设质量为'm 、带电量为e 的电⼦在第n 条可能轨道上运动,其线速度⼤⼩为v ,则有222n nke v m r r =,从⽽1v v =∝即可见,卫星或电⼦的线速度都与轨道半径的平⽅根成反⽐⼆. 动能与轨道半径的关系卫星运动的动能,由22GMm v m r r =得12k k GMm E E r r=∝即,氢原⼦核外电⼦运动的动能为:212k k n nke E E r r =∝即,可见,在这两类现象中,卫星与电⼦的动能都与轨道半径成反⽐三. 运动周期与轨道半径的关系对卫星⽽⾔,212224m m G mr r T π=,得232234,r T T r GMπ=∝即.(同理可推导V 、a 与半径的关系。

对电⼦仍适⽤)四. 能量与轨道半径的关系运动物体能量等于其动能与势能之和,即k p E E E =+,在变轨问题中,从离地球较远轨道向离地球较近轨道运动,万有引⼒做正功,势能减少,动能增⼤,总能量减少。

反之呢?五. 地球同步卫星1. 地球同步卫星的轨道平⾯:⾮同步⼈造地球卫星其轨道平⾯可与地轴有任意夹⾓且过地⼼,⽽同步卫星⼀定位于⾚道的正上⽅2. 地球同步卫星的周期:地球同步卫星的运转周期与地球⾃转周期相同。

3. 地球同步卫星的轨道半径:据⽜顿第⼆定律有2002,GMm m r r r ωω==得与地球⾃转⾓速度相同,所以地球同步卫星的轨道半径⼀定,其离地⾯⾼度也是⼀定的4. 地球同步卫星的线速度:为定值,绕⾏⽅向与地球⾃转⽅向相同[误区点拨]天体运动问题:⼈造卫星的轨道半径与中⼼天体半径的区别;⼈造卫星的发射速度和运⾏速度;卫星的稳定运⾏和变轨运动;⾚道上的物体与近地卫星的区别;卫星与同步卫星的区别⼈造地球卫星的发射速度是指把卫星从地球上发射出去的速度,速度越⼤,发射得越远,发射的最⼩速度,混淆连续物和卫星群:连续物是指和天体连在⼀起的物体,其⾓速度和天体相同,双星系统中的向⼼⼒中的距离与圆周运动中的距离的差别⼆.等效场模型[模型概述]复合场是⾼中物理中的热点问题,常见的有重⼒场与电场、重⼒场与磁场、重⼒场与电磁场等等,对复合场问题的处理过程其实就是⼀种物理思维⽅法[模型要点]物体仅在重⼒场中运动是最简单,也是学⽣最为熟悉的运动类型,但是物体在复合场中的运动⼜是我们在综合性试题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如果我们能化“复合场”为“重⼒场”,不仅能起到“柳暗花明”的效果,同时也是⼀种思想的体现。

高中物理100个模型详解(一)

高中物理100个模型详解(一)

高中物理100个模型详解(一)高中物理100个模型1. 引言高中物理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科,其中的物理模型是理解和应用物理概念的重要工具。

本文将介绍高中物理中的100个模型,涵盖了光学、力学、热学、电磁学等多个领域。

光学模型1.光的直线传播模型: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2.光的反射模型:光在平滑表面上遵循入射角等于反射角的规律。

3.光的折射模型:光从一种介质传播到另一种介质时会发生折射。

4.光的色散模型:不同频率的光在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导致折射角发生变化。

5.光的干涉模型:两束同频率相干光叠加时会出现干涉条纹。

力学模型1.牛顿第一定律模型:物体在无外力作用下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2.牛顿第二定律模型: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于它的合力成正比,与物体质量成反比。

3.弹簧振子模型:弹簧的振动可以用简谐振动模型描述。

4.滑动摩擦力模型:物体在表面上滑动时受到的摩擦力与物体质量和表面摩擦系数成正比。

5.空气阻力模型:物体在空气中运动时受到的阻力与运动速度成正比。

热学模型1.热传导模型:热量从高温区域传递到低温区域。

2.热辐射模型:热能通过辐射传递。

3.理想气体状态方程模型:PV=nRT,描述了理想气体的状态。

4.内能变化模型:物体的内能改变等于吸收或释放的热量与对外做功的和。

5.相变模型: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相变过程。

电磁学模型1.电场模型:电荷在空间中产生电场。

2.磁场模型:电流在空间中产生磁场。

3.感生电动势模型:磁场的变化可以引起电动势的感应。

4.电阻模型:电流通过导体时会产生电阻,导致电能转化为热能。

5.麦克斯韦电磁场方程模型:描述了电磁场的生成和传播规律。

结论物理模型在高中物理学习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物理概念。

本文介绍了一百个高中物理模型,涵盖了光学、力学、热学、电磁学等多个领域的内容。

这些模型不仅仅是理论的工具,同时也是实践中验证和应用物理知识的基础。

希望这些模型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学习和理解高中物理知识。

高考常用24个物理模型完整版.doc

高考常用24个物理模型完整版.doc

Fm高考常用24个物理模型物理复习和做题时需要注意思考、善于归纳整理,对于例题做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把老师的知识和解题能力变成自己的知识和解题能力,下面是物理解题中常见的24个解题模型,从力学、运动、电磁学、振动和波、光学到原子物理,基本涵盖高中物理知识的各个方面。

主要模型归纳整理如下:模型一:超重和失重系统的重心在竖直方向上有向上或向下的加速度(或此方向的分量a y)向上超重(加速向上或减速向下)F=m(g+a);向下失重(加速向下或减速上升)F=m(g-a)难点:一个物体的运动导致系统重心的运动绳剪断后台称示数铁木球的运动系统重心向下加速用同体积的水去补充斜面对地面的压力?地面对斜面摩擦力?导致系统重心如何运动?模型二:斜面搞清物体对斜面压力为零的临界条件斜面固定:物体在斜面上情况由倾角和摩擦因素决定μ=tgθ物体沿斜面匀速下滑或静止μ> tgθ物体静止于斜面μ< tgθ物体沿斜面加速下滑a=g(sinθ一μcosθ)aθ模型三:连接体是指运动中几个物体或叠放在一起、或并排挤放在一起、或用细绳、细杆联系在一起的物体组。

解决这类问题的基本方法是整体法和隔离法。

整体法:指连接体内的物体间无相对运动时,可以把物体组作为整体,对整体用牛二定律列方程。

隔离法:指在需要求连接体内各部分间的相互作用(如求相互间的压力或相互间的摩擦力等)时,把某物体从连接体中隔离出来进行分析的方法。

连接体的圆周运动:两球有相同的角速度;两球构成的系统机械能守恒(单个球机械能不守恒)与运动方向和有无摩擦(μ相同)无关,及与两物体放置的方式都无关。

平面、斜面、竖直都一样。

只要两物体保持相对静止记住:N=211212m F m F m m ++ (N 为两物体间相互作用力),一起加速运动的物体的分子m 1F 2和m 2F 1两项的规律并能应用⇒F 212m m m N+=讨论:①F 1≠0;F 2=0122F=(m +m )a N=m aN=212m F m m +② F 1≠0;F 2≠0 N= 211212m F m m m F ++(20F =是上面的情况) F=211221m m g)(m m g)(m m ++F=122112m (m )m (m gsin )m mg θ++F=A B B 12m (m )m Fm m g ++F 1>F 2 m 1>m 2 N 1<N 2例如:N 5对6=F Mm (m 为第6个以后的质量) 第12对13的作用力N 12对13=Fnm12)m -(nm 2 m 1 Fm 1 m 2╰α模型四:轻绳、轻杆绳只能受拉力,杆能沿杆方向的拉、压、横向及任意方向的力。

高中物理常见模型

高中物理常见模型

高中物理常见模型1、"皮带"模型:摩擦力,牛顿运动定律,功能及摩擦生热等问题2、"斜面"模型:运动规律,三大定律,数理问题.3、"运动关联"模型:一物体运动的同时性,独立性,等效性,多物体参与的独立性和时空联系.4、"人船"模型:动量守恒定律,能量守恒定律,数理问题.5、"子弹打木块"模型:三大定律,摩擦生热,临界问题,数理问题.6、"爆炸"模型:动量守恒定律,能量守恒定律.7、"单摆"模型:简谐运动,圆周运动中的力和能问题,对称法,图象法.8.电磁场中的"双电源"模型:顺接与反接,力学中的三大定律,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电磁感应定律.9.交流电有效值相关模型:图像法,焦耳定律,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能量问题.10、"平抛"模型: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牛顿运动定律,动能定理(类平抛运动).11、"行星"模型:向心力(各种力),相关物理量,功能问题,数理问题(圆心.半径.临界问题).12、"全过程"模型:匀变速运动的整体性,保守力与耗散力,动量守恒定律.动能定理.全过程整体法.13、"质心"模型:质心(多种体育运动),集中典型运动规律,力能角度.14、"绳件.弹簧.杆件"三件模型:三件的异同点,直线与圆周运动中的动力学问题和功能问题.15、"挂件"模型:平衡问题,死结与活结问题,采用正交分解法,图解法,三角形法则和极值法.16、"追碰"模型:运动规律,碰撞规律,临界问题,数学法(函数极值法.图像法等)和物理方法(参照物变换法.守恒法)等.17."能级"模型:能级图,跃迁规律,光电效应等光的本质综合问题.18.远距离输电升压降压的变压器模型.19、"限流与分压器"模型:电路设计,串并联电路规律及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电能,电功率,实际应用.20、"电路的动态变化"模型: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判断方法和变压器的三个制约问题.21、"磁流发电机"模型:平衡与偏转,力和能问题22、"回旋加速器"模型:加速模型(力能规律),回旋模型(圆周运动),数理问题.23、"对称"模型:简谐运动(波动),电场,磁场,光学问题中的对称性,多解性,对称性.24、电磁场中的单杆模型:棒与电阻,棒与电容,棒与电感,棒与弹簧组合,平面导轨,竖直导轨等,处理角度为力电角度,电学角度,力能角度。

物理必背高中物理解题模型详解归纳

物理必背高中物理解题模型详解归纳

高考物理解题模型目录第一章运动和力 (1)一、追及、相遇模型 (1)二、先加快后减速模型 (4)三、斜面模型 (6)四、挂件模型 (11)五、弹簧模型(动力学) (18)第二章圆周运动 (20)一、水平方向的圆盘模型 (20)二、行星模型 (23)第三章功和能 (1)一、水平方向的弹性碰撞 (1)二、水平方向的非弹性碰撞 (6)三、人船模型 (9)四、爆炸反冲模型 (11)第四章力学综合 (13)一、解题模型: (13)二、滑轮模型 (19)三、渡河模型 (23)第五章电路 (1)一、电路的动向变化 (1)二、交变电流 (6)第六章电磁场 (10)一、电磁场中的单杆模型 (10)二、电磁流量计模型 (16)三、盘旋加快模型 (19)四、磁偏转模型 (24)第一章运动和力一、追及、相遇模型模型解说:1.火车甲正以速度v1向前行驶,司机忽然发现前面距甲 d 处有火车乙正以较小速度v2同向匀速行驶,于是他立刻刹车,使火车做匀减速运动。

为了使两车不相撞,加快度 a 应知足什么条件?分析:设以火车乙为参照物,则甲相对乙做初速为(v1v2 ) 、加快度为 a 的匀减速运动。

若甲相对乙的速度为零时两车不相撞,则今后就不会相撞。

所以,不相撞的临界条件是:甲车减速到与乙车车速相同时,甲相对乙的位移为d。

即: 0 (v1 v2 ) 2 2ad, a (v1 v2 ) 2 ,2d故不相撞的条件为a(v1v2) 22d2.甲、乙两物体相距s,在同向来线上同方向做匀减速运动,速度减为零后就保持静止不动。

甲物体在前,初速度为 v1,加快度大小为a1。

乙物体在后,初速度为v2,加快度大小为a2且知 v1<v 2,但两物体向来没有相遇,求甲、乙两物体在运动过程中相距的最小距离为多少?分析:若是v1v2,说明甲物体先停止运动或甲、乙同时停止运动。

在运动过程中,乙的速度a1a2向来大于甲的速度,只有两物体都停止运动时,才相距近来,可得近来距离为s s v12 v22 2a1 2a2若是v1 v2 ,说明乙物体先停止运动那么两物体在运动过程中总存在速度相等的时刻,此时a2 a2两物体相距近来,依据v共v1 a1t v2 a2 t ,求得t v2 v1 a2 a1在 t 时间内第1 页甲的位移 s1 v共v1t2乙的位移 s2 v共v2t2代入表达式s s s1s2求得s s(v2v1)2(a2a1 )3.如图 1.01 所示,声源S 和察看者 A 都沿x 轴正方向运动,相对于地面的速率分别为v S和v A。

高中物理68个解题模型

高中物理68个解题模型

高中物理68个解题模型物理作为一门自然科学,研究的是物质和能量之间的相互关系。

在高中物理学习中,解题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掌握物理知识,提高解题能力,本文将介绍高中物理中常见的68个解题模型。

一、力学部分1. 牛顿第一定律模型:物体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时,合外力为零。

2. 牛顿第二定律模型: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在物体上的合外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3. 牛顿第三定律模型:任何两个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4. 重力模型:物体受到的重力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

5. 弹簧模型:弹簧的伸长或缩短与外力的大小成正比。

6. 摩擦力模型:物体受到的摩擦力与物体受到的压力成正比。

7. 斜面模型:物体在斜面上滑动时,重力分解为平行于斜面的分力和垂直于斜面的分力。

8. 动量守恒模型:在没有外力作用下,物体的总动量保持不变。

9. 能量守恒模型:在一个封闭系统中,能量的总量保持不变。

二、热学部分10. 热传导模型:热量从高温物体传递到低温物体。

11. 热膨胀模型:物体受热后会膨胀,受冷后会收缩。

12. 热平衡模型:两个物体处于热平衡时,它们的温度相等。

13. 热容模型:物体吸收或释放的热量与物体的质量和温度变化成正比。

14.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模型:PV = nRT,描述了理想气体的状态。

15. 热力学第一定律模型:热量的增加等于物体内能的增加与对外做功的总和。

三、光学部分16. 光的直线传播模型:光在均匀介质中直线传播。

17. 光的反射模型:光线与平面镜或曲面镜相交时,遵循入射角等于反射角的规律。

18. 光的折射模型:光线从一种介质射入另一种介质时,遵循折射定律。

19. 光的色散模型:光在经过棱镜等介质时,会发生色散现象。

20. 光的干涉模型:两束相干光叠加时,会出现干涉现象。

21. 光的衍射模型:光通过狭缝或物体边缘时,会发生衍射现象。

22. 光的偏振模型:光的振动方向只在一个平面上。

四、电学部分23. 电流模型:电流的大小等于单位时间内通过导体横截面的电荷量。

108个高中物理模型

108个高中物理模型

108个高中物理模型1. 力的作用点模型:描述力在物体上的作用位置和方向。

2. 弹簧振子模型:描述弹簧的伸缩和振动过程。

3. 摆锤模型:描述摆锤的摆动过程和周期。

4. 斜面滑动模型:描述物体在斜面上的滑动过程和摩擦力的影响。

5. 圆周运动模型:描述物体在圆形轨道上的运动过程和向心力的作用。

6. 万有引力模型:描述两个物体之间的引力作用和距离的关系。

7. 电磁感应模型:描述磁场变化时产生的电动势和电流。

8. 静电场模型:描述带电粒子在静电场中的受力和运动。

9. 电荷分布模型:描述电荷在物体表面的分布和电场强度的关系。

10. 电路模型:描述电流在电路中的流动和电阻、电容等元件的作用。

11. 磁通量模型:描述磁场通过闭合曲面的数量和磁通量密度的关系。

12. 热传导模型:描述热量在物体内部的传递和导热系数的关系。

13. 热辐射模型:描述物体表面辐射出的热量和温度的关系。

14. 气体分子运动模型:描述气体分子的运动状态和温度、压力的关系。

15. 液体静力学模型:描述液体中的压力分布和液体高度的关系。

16. 液体动力学模型:描述液体中的速度分布和黏度的关系。

17. 声波传播模型:描述声波在介质中的传播和速度的关系。

18. 光的传播模型:描述光在介质中的传播和折射、反射等现象。

19. 光的干涉模型:描述两束或多束光的叠加和干涉现象。

20. 光的衍射模型:描述光通过狭缝或小孔时的衍射现象。

21. 光的偏振模型:描述光的振动方向和偏振现象。

22. 光的吸收和散射模型:描述光在物质中的吸收和散射现象。

23. 光电效应模型:描述光子与物质相互作用时产生的电子和能量转移。

24. 原子结构模型:描述原子中电子的能级结构和原子光谱。

25. 核反应模型:描述核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核反应过程。

26. 量子力学模型:描述微观粒子的行为和量子态的变化。

27. 相对论模型:描述高速运动物体的时间、长度等物理量的相对性变化。

28. 黑洞模型:描述黑洞的形成和引力场的极端情况。

24个物理模型总结归纳

24个物理模型总结归纳

24个物理模型总结归纳物理模型是指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或者物理实验来描述和解释物理系统的方法。

在物理学的研究中,各种物理模型被广泛应用于解决各种问题,帮助我们理解和预测自然界中发生的现象和规律。

本文将对24个常见的物理模型进行总结和归纳,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物理学中的重要概念和原理。

一、质点模型(Particle Model)质点模型是物理学中最简单的模型之一,它将物体简化为一个质点,忽略了物体的大小和形状,仅考虑其位置和质量。

这种模型通常用于研究质点在空间中的运动规律,如自由落体、抛体运动等。

二、弹簧模型(Spring Model)弹簧模型用于描述弹性物体的行为。

它基于胡克定律,即弹簧的伸长或缩短与外力成正比,这种模型被广泛应用于弹簧振子、弹簧劲度系统等物理问题的研究。

三、电路模型(Circuit Model)电路模型用于描述电流和电压在电路中的传递和转换规律。

通过建立电路图和应用基尔霍夫定律、欧姆定律等规律,可以计算电流、电压和阻抗等电路参数,解决各种电路问题。

四、热传导模型(Heat Conduction Model)热传导模型用于描述热量在物体或介质中的传递和分布规律。

它基于热传导方程和傅里叶定律,可以计算热传导过程中的温度变化和热流量等参数,解决热传导问题。

五、光线模型(Ray Optics Model)光线模型用于描述光在直线传播时的规律。

通过光的反射、折射等现象,可以计算光线的传播路径和光的成像特性,解决光学问题,如镜子、透镜等光学器件的成像原理。

六、气体模型(Gas Model)气体模型用于描述气体的状态和行为。

它基于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和玻意耳定律,可以计算气体的压力、体积和温度等参数,解决气体的扩散、压缩等问题。

七、电磁场模型(Electromagnetic Field Model)电磁场模型用于描述电荷和电流在空间中产生的电场和磁场的分布和相互作用规律。

它基于麦克斯韦方程组,可以计算电荷受力、电流感应等问题,解决电磁场中的电磁现象。

高中物理必考18个模型总结

高中物理必考18个模型总结

高中物理必考18个模型总结高中物理必考18个模型总结1. 牛顿第一定律:物体的运动状态不会改变,除非外力的作用。

2. 牛顿第二定律:物体受到的外力与物体的加速度成正比。

3. 牛顿第三定律: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之间的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4. 弹簧振子模型:弹性力与重力之间的竞争作用形成振动。

5. 牛顿万有引力定律:两个物体之间的万有引力与它们的质量成正比,与它们之间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6. 热力学模型:物体的温度与其内部粒子的平均动能有关。

7. 熵的增加模型:在孤立系统中,系统中的熵一定会增加,直到达到最大值。

8. 热传导模型:高温物体中的热量会流向低温物体,直到两者达到热平衡。

9. 安培环路定理模型:电路中的各个元件形成一个回路,所通过回路的电流总和等于零。

10. 电容器模型:电容器存储电荷,它的电容量与板之间的距离和电介质的介电常数有关。

11. 磁场模型:一个带电的粒子在磁场中会受到一个垂直于磁场方向的力。

12. 波动模型:波动是沿着传播方向传递的能量或信息。

13. 等离子体模型:由气体中的离子和自由电子组成的四态物质。

14. 半导体模型:半导体的电流与掺杂类型和施主、受主杂质的浓度有关。

15. 能带模型:固体的电导率与其能带结构有关,能带上的电子以电荷载流子的形式参与电导。

16. 布拉格衍射模型:X射线穿过晶体时遇到空间周期性结构,会产生衍射。

17. 激光模型:激光的产生是通过激发原子的外部电子,使它们释放急速衰减的光子。

18. 星际物质模型:由物质和不同类型的辐射组成,对宇宙学和天文学研究非常重要。

以上就是高中物理必考的18个模型总结,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学习和理解物理知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