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

合集下载

王力古代汉语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 精品

王力古代汉语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 精品

同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詞辨析· 語法
[言、语]
都表示说话义,但动宾关系不同。 “言”只能带事物宾语。《商君书· 更法》:
“拘礼之人,不足与言事。”如果带人物宾 语,只能作补语。《左传· 烛之武退秦师》: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语”可带事物、人物宾语。《左传· 郑伯克段 于鄢》:“公语之故,且告之悔。”
側重不同:[视、见、观、察、看、望] “视”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看”。《庄子》:“顺流而东行, 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见”是看见,是视觉行为的结果。《荀子》:“吾尝趾而 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观”是有目的地看。《左传》:“曹共公闻其骈胁,欲观 其裸;浴,薄而观之。” “察”是仔细看,看清楚。《孟子》:“明足以察秋毫之末, 而不见车薪。” “看”本是看望、探望的意思。《韩非子》:“梁车新为邺 令,其姊往看之。” “望”是向远处看。《左传》:“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故逐之。”
來源:趙克勤《古漢語詞彙概要》,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年
古漢語單音詞的特點:多義性;靈活性;能
產性。 《史記· 太史公自序》:“法家嚴而少恩。” 單音詞變成複音詞的途徑: 1、換成完全不同的詞 2、加上詞頭詞尾 3、利用兩個同義詞作爲詞素合成(“視”)
雙音組合與雙音詞的問題
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墨
子· 非攻上》) 骂其妻曰:“生子不生男,有缓急,非有益 也。”(《史记· 文帝本纪》) 懷怒未發,休祲jì n降於天。(《戰國策· 魏策 四》)
三、古漢語同義詞的辨析
概念:同义词就是语音不同、具有一个或几个类似 意义的词。这些意义表现同一个概念,但在补充意 义、风格特征、感情色彩以及用法(包括跟其他词 的搭配关系)上则有可能有所不同。 1、同义词是几个词的某一个或某几个义位相同, 而不是全部义位都相同; 2、同义词只是所表达的概念(即理性意义)的相 同,而在补充意义(即隐含意义)、风格特征、感 情色彩、搭配关系等方面却不一定相同。

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用)

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用)

二、单纯词和合成词
单纯词和复合词是从语素数量上讲的。一个语素 组成的词就是单纯词,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语素组 成的词叫复合词。
先讲单纯词。
单纯词有两类:
一是单音节单纯词,如:天、地、人、马、大、 水、丈、从、围、梁、军等。
一是多音节单纯词(复音单纯词),复音单纯词 中主要是联绵词和叠音词。联绵词如:仿佛、彷 徨、参差、依稀、葡萄、崔嵬等。叠音词如:坎 坎、依依、杲杲、关关等。
2、从写法上看,有“字无定写”的特点。由于 记录联绵词的两个字,只表示读音,不分别表示 意义,因此往往会有多种写法。例如:
“望洋”还可以写成望羊、望阳、盳洋;“徘徊” 也作裴回、徘回;
“逶迤”也作委移、逶陀、委它、委他、威夷、 委蛇、委施;
“匍匐”也作匍伏、蒲伏;“黽勉”也作闵勉、 闵免、文莫、密勿;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联绵词在语音上的联系指的是 古代的读音。有的联绵词过去有双声或叠韵的关 系,到了现在这种关系已经没有了,这是因为语 音发生了变化
4、从构成上看,组成联绵词的两个字应是一个 语素,所以不能拆开解释。
①犹豫,《礼记·曲礼》正义:“此二兽进退多 疑,人多疑惑者似之,故谓之犹豫。”有人还认 为犹是兽名,豫是预先的意思(见《汉书·高后 纪》颜师古注)。清代王念孙父子对此提出了批 评。(详参沈祥源主编《古代汉语》P158)
音节、语素、词和字三者之间的关系表示 为:
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A目:一个音节 一个字 一个语素 一
个词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
B面目:两个音节 两个字 两个语素 一个词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C窈窕:两个音节 两个字 一个词
一个语素
崤山 朋友 虎符 好恶 声望 摇篮——合成词 複音詞

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

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

练习题
• 标点、翻译下文,并找出其中的“双音词”加以
解释:

师旷侍于晋侯晋侯曰卫人出其君不亦甚乎对曰或者其
君实甚良君赏善而刑淫养民如子盖之如天容之如地奉其君
爱之如父母仰之如日月敬之如神明畏之如雷霆其可出乎夫
君神之主而民之望也若困民之生匮神乏祀百姓绝望社稷无
主将安用之弗去何为

《左传·襄公十四年》
同义词的定义
同义词是指语音不同,但有一个或几个概念及意义相 同或相近的词。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它们所包含的一个意义相同,
而在其他意义、风格特征、感情色彩或用法上存在细微的
差别,就叫同义词。(赵克勤)
确定同义词的依据
1、从读音的角度来考察: • 利用古代汉语同义词音近义通的特点,从语音上考察词的同义关系。 • ①声母相同或相近的: • 零—落、会—合、祸—害、泯—灭、柔—弱。 • ②韵母相同或相近的: • 还—返、命—令、源—泉、贪—婪、忧—愁。 • 古人根据汉语词汇音近义通这一规律,创造了声训法,可以帮助我们
• “杨行密入宣州,诸将争取金帛”。(《资治通鉴》卷二
五八。)
• “老师费财,亦无益也。”(《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学记》 (道,道理)
其他例句
• ①武子疾,命颗曰:“必嫁是”。疾病则曰:“必以 为殉”。

(《左传·宣公十五年》)
• ②光与左将军桀结婚相亲。

(《汉书·霍光传》)
• ③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

(《孟子·梁惠王上》)
“复音词”的定义、发展途径
现代汉语中,则是复音词占优势。 • 复音词:指由两个音节或两个字以上组成的多音节词。 • 单音词向复音词发展的途径: 1、换了完全不同的词:

2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

2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

意义不是组成他们的两个单音语素意义的简单拼合, 而是产生新的意义。 如:《左传》:“天下之恶一也。”旧说地在天之 下,故称大地为天下。古籍中经常以家、国、天下 连称,指的则是最高统治者所管辖的范围。此外还 有“足下、君子、小人、先生、将军等。”
五、古汉语同义词的辨析
古代汉语里同义词很多。但绝大多数同义词的意义
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
一、单音词、复音词概念
单音词: 复音词:
二、单音词向复音词转化的原因
(一)外部原因
中古时期,社会剧烈运动,新事物不断涌现,战争、
移民、民族融合、经济发展、科技进步、文化交流 等各种因素,对汉语词汇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大 量新的词汇来承载纷繁复杂的新生概念。这就是汉 语词汇复音化形成的外在动因。(受多音节语言的 影响)

联绵字的特点:


1)从语音形式看,绝大多数联绵字的两个音节在语音上都是有联系的, 有双声:参差、犹豫、倜傥、仓猝; 有叠韵:即韵部相同,而不考虑韵头:望洋、逍遥、窈窕、绸缪、逶迤; 有双声兼叠韵的:辗转、缱绻、燕婉; 有既非双声又非叠韵的:权舆、跋扈、狼藉、滂沱。
2)从意义上看,表示联绵词的两个字是一个整体,不能拆开来解释,实 际上只是记录音节的标音符号:马虎:办事不认真;萧瑟:景色凄凉或指 风吹树木的声音(萧,艾蒿;瑟,古代弦乐器);艾蒿:一种含有香味的 草本植物。琵琶,一种乐器;


A:同义复合词
由两个同义语素组成,它的意义与两个语素的意 义相同或相近。汉语大部分双音词都是经过临时 组合阶段的。开始由两个同义词多次地长期并列 使用,逐步凝结成为一个整体。主要有以下三种 情况:
第一、最初某些同义词的组合没有固定的形式,两

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

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

5、褒贬感情色彩不同。 征、伐、侵、袭、攻;诛、杀、弑 6、语法功能不同。 适、往 “往”一般不带宾语,“适”带宾语。 耻、辱

同义词的辨析
1、互换法 兵、卒 2、对举法 贫、穷 3、察源法 世、代在父子相承的意义方面是同义词,但“世” 的本义是三十年为一世。而“代”的本义是更也。 在此意义上,世为数词,代为动词。
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
一、單音詞 由一個音節構成的詞是單音詞,如 “人”“曰”“道”“車”等等,由兩個及兩個以 上音節構成的詞是複音詞,如“社稷”“天 下”“諸侯”“司馬”等等。在古代漢語中,單音 詞在數量上佔有優勢,在上古漢語中尤為突出。而 在現代漢語中,複音詞佔有優勢。我們在學習古代
漢語時,要注意兩種相反的不同情況,一種情況

一個音節,而不表示意義。
三、同义词
所謂同義詞是指意義相同或相近但語音形式不同的詞。其
中意義相同的那部分又叫“等義詞”。在古代漢語中這一類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同義詞是非常少見的。如:“盗”和“窃”,在“盗窃”的
意义方面为同义词,除此之外,就不是同义词了。词义是发 展变化的,几个词同义与否也是发展变化的,一些词起初同 义,后来可以变得不同义,如:我后不恤我众(后:帝王); 故百王之法不同。(王:帝王);天子之妃谓之后(帝王的
正妻)。

有一些词,起初不同义,后来变得同义了。如: 纠纠葛屨,可以履霜。(屨,n;履:v) 《诗经》 ;郑人有且置履者。(n)《韩非子》
同义词的辨析
辨析同义词,就是要找出他们之间的差别。同义词 之间的差别是多种多样的: 1、适用范围适用范围对象不同 人 民 在人类社会成员方面,二者是同义词, 但其适用范围不同。“人”是相对于禽兽来说的, 是人类社会成员的统称,使用范围大。而“民”是 人中愚昧无知的部分,也指不做官的人,是被治理 的对象,适用范围小。

古代汉语中的单音词、复音词和同义词

古代汉语中的单音词、复音词和同义词

古代汉语中的单音词、复音词和同义词学古代汉语需要掌握词汇相关的知识,有三个需要掌握的关键点:单音词和复音词词本义和引申义古今词义的异同以下是我自己听课后总结的重点,如有错误,感谢指出修正。

随着课程的逐渐深入,该文章也会逐渐补充完整。

今天先来说单音词和复音词。

单音词:由一个音节构成。

单音节词的数量占优势,尤其是在古汉语中。

复音词:由多个音节构成。

复音词在现代汉语中占优。

需要值得注意的是:现代双音词多由古代单音词构成。

切记不要把两个古代单音词当成一个现代双音词。

不要把古汉语的双音词拆开来理解成后世的单音词。

单音词细说:古代单音词和现代复音词的对比,主要有三种情况:第一种是换了完全不同的词。

如:“与”变成“参加”,“师”变成“军队”等。

第二种是加上词头词尾。

如:“虎”变成“老虎”,“杯”变成“杯子”。

第三种是利用两个同义词作为词素,构成一个复音词。

如:“儿”和“子”是同义词,合起来成为“儿子”。

古代单音节词很多,可以认为和词一样死了;但作为语素,在现代汉语中还是存在的。

如:“虑”字,现代汉语里,“虑”字只作为词素存留在“顾虑”、“考虑”等复音词里,或者出现在“深谋远虑”、“沉思熟虑”等成语里,而不能像古代汉语里《论语·卫灵公》:”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诗经·小雅·雨无正》:”弗虑弗图。

“里一样作为单音词自由运用了。

复音词细说:古汉语中有一种复音词是用两个单音的近义词或反义词作为词素组成的;其中一个词素的本来意义成为这个复音词的意义,另一个词素只是作为陪衬。

举例: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

(墨子·非攻上)*种树的地方叫园,种菜的叫圃。

这里只有“园”起作用,“圃”字无意义。

很多人没有得失就活不下去。

(《史记·刺客列传》)*人多了不能无失。

“得”字无意义。

也有人把这种复音词叫做“偏义复词(或偏义组合)”。

有些从词组变来的固定组合,如果拆开来讲与整体的意义完全不同,那也应该认为是复合词。

20.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

20.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
纯复音词,含有两个以上语素的是合成复音词。
1.单纯复音词

单纯复音词又分为:联绵词、音译外来词两种。 (1)联绵词 联绵词又称“联绵字”、“连语”,由两个音
节构成,两个音节连缀成义。包括:

双声 叠韵


双声兼叠韵
重言
非双声叠韵连绵词

双声联绵词:
参差 仿佛 伶俐 陆离 坎坷
犹豫 唐突 匍匐 踌躇 倜傥 叠韵联绵词: 逍遥 彷徨 依稀 从容 须臾 蹉跎 徘徊 龙钟 窈窕 逶迤

④重言联绵词与单音词的重叠形式是不同的。
单音词重叠

“行行重行行” 《古诗十九首》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刘希
夷《代悲白头翁》) “庭院深深深几许”。(欧阳修《蝶恋花》) “


⑤两音节无语音联系的联绵词中,有个别词是 由原单音词分裂而形成的。
“孔——窟笼、窟窿” “瓠——壶卢、壶芦、葫芦、瓠芦”,“
返回本章目录
速度: 步 <
跑 : 动物以足爬地,读pá o,如虎跑泉。
情态不同-泣、哭…
泣 哭 号
有泪无声 有泪有声 有泪有声有言
然陵一呼劳军,士无不起,躬自流涕,
沬(h uì )血饮泣。 《报任安书》
范仲淹《渔家傲》
睡=寝
注:中古以后,睡=寐
情态不同-望、视、见…

远看 近看
故愿望见太后。《战国策· 赵策》
视 观
览 察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左传· 庄公十年》
有目的地看;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看壮观的场面 《观沧海》 无目的地看 仔细地看 看的结果, 看见了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望岳》
“陇西谓犬子为犹。”吾以为人将犬行,犬好豫 在人前,待人不得,又来迎候,如此返往,至于终 日,斯乃豫之所以为未定也,故称犹豫。 《说文》

古汉语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

古汉语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

• 寻常 原来是两个表示长度单位的意义相 对的单音节词,“寻”是八尺,“常” 是十六尺。 • 后来“寻常”由短语变成复合词,同时 意义也发生了转化,被用来表示“平常、 普通”的意思。
• 消息 原来是两个意义相反的单音节词, “消”指消亡,“息”指生长。如《周 易· 彖辞》:“天地盈虚,与时消息。” 丰· • 后来“消息”由短语变成为复合词,表 示“音讯”。蔡琰《悲愤诗》:“有客 从外来,闻之常欢喜。迎问其消息,辄 复非乡里。”
• 荀子:“单足以喻则单,单不足以喻则 兼。” • 汉代以后的训诂家不再象《尔雅》那样 主要以单音词训释单音词,而是经常采 用复音词(主要是双音词)训释单音词, 也是一个极好的证明。
• 其次,词汇系统本身的急剧发展还表现 在词义的发展上。词义的发展变化主要 体现在多义词的产生。过多的单音多义 词的存在势必影响交际。汉语双音词比 单音词表义精确、明晰。一个单音词有 多个词义,一旦进入复音词中其意义也 就单一了。因此为了明确表义,也促使 汉语词汇的双音化。
• 转义复词:古代汉语中有一部分复合词, 是由两个意义相对或相反的单音节词素 合成的,其复合词的意义既不同于两个 词素中的任何一个,也不是两个词素义 的简单相加,出现词义转化的现象,这 种复合词叫做转义复词。
• 春秋 原来是两个意义相对的单音节词, 分别指“春季”和“秋季”。如《礼 记· 王制》:“春秋教以《礼》《乐》, 冬夏教以《诗》《书》。” • “春秋”由短语变成为复合词,同时意义 发生了变化,被用来表示“光阴、岁月” 的意思。
• • •

2、本义和引申义相同的同义词 这类同义词原本不同义,后来一方经过 引申便变得与另一方同义了。 官:吏: “官”本义指“官署”,即 政府办公和收藏文书的地方。后来引申 指“官员”才与“吏”同义。“吏”本 义“官员” 明主之国,官不敢枉法,吏不敢为私。 《韩非子· 八说》

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

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
④《汉书·霍光传》: “党亲连体,根据于朝廷。”
⑤《前出师表》: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 顾臣于草庐之中。”(“卑”指地位低下,“鄙”指见 识短浅)
古代单音词和现代复音词的对比,主要有三种 情况:
一是换了完全不同的词:
日: 太阳 股: 大腿 颠: 头顶 师: 军队
川: 河流 胫: 小腿 澡: 洗手 津: 渡口
十人,车牛一两,见牛者一人。 “车牛”,即“牛车”。
有人认为: 严格地说,偏义复词并不科学,因 为在古代汉语中,这两个单音词并没有象现代汉 语中有些词那样已固定成一个表偏义的双音词, (如窗户,不指户;兄弟、好歹、忘记等)而是 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其中一个语素不起作用, 由另一个语素代替两个语素的意义,显示出其偏 义性,但有的则仍是两个单音词。
二、汉语词汇复音化的重要的内在原因 是词汇系统本身的急剧发展, 首先是词汇 量的迅猛增长。
一种语言的声韵系统再复杂, 音节的数 量毕竟有限, 在词汇量激增的情况下, 继 续维持词汇的单音节体系显然是不可能的, 汉语词汇向双音节、多音节的方向发展已 是势在必行。
三、词汇系统本身的急剧发展还表现在词义的 发展上。词义的发展变化主要体现在多义词的产 生。过多的单音多义词的存在势必影响交际。汉 语双音词比单音词表义精确、明晰。一个单音词 有多个词义,一旦进入复音词中其意义也就单一 了。因此为了明确表义,也促使汉语词汇的双音 化。(按: 参阅苏新春《汉语双音词化的根据和 动因》、皮鸿鸣《汉语词汇双音化演变的性质和 意义》、赵克勤《古代汉语词汇学》)
三、合成复音词形成后,两个语素意义发生了 不同的变化,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两个语素仍然保持着它们原有的意义。如 上述“恐惧”、“恭敬”等。
2.两个意义相近或相反的语素,只有一个表示 意义;另一个失去其意义,只是充当陪衬。这就 是所谓的“偏义复词”。

复习签到3:古汉语通论(三)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

复习签到3:古汉语通论(三)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

复习签到3:古汉语通论(三)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古汉语通论(三)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一、古代单音词转化现代复音词的三种情况:(1)换了完全不同的词。

如克——战胜;弈——下棋;常——规律;师——军队(2)加上词头词尾。

如杯——杯子;虎——老虎(3)两个反义词或同义词构成一个复音词。

如儿子,人民,言语,道路。

(许多古汉语的单音词,发展到现在已经不成词了,但还作为语素留存在现代汉语里。

如”虑”,在现代汉语中只保存在”考虑””深谋远虑”等几个词中,而不能作为单独语素存在。

)二、古汉语中的合成复音词的三种情况:(1)最初某些同义词的组合没有固定的形式,两个同义词可以自由组合,甚至可以颠倒。

如“阻、隘、险”,“民人”也叫“人民”。

(2)对一类同义词,常常加以区分。

如“婚姻”很早就是复音词,但也有所区分,如《说文》说:妇家为婚,婿家为姻。

又如,“饥馑”也是复音词,朱熹还说:“谷不熟曰饥,菜不熟曰馑。

”(3)构成这类复音词的每一个语素,往往保持着一定的独立性。

在这个地方它是一个复音词,在其他地方又可以独立成为一个单音词。

如《战国策·齐策》:“齐王闻之,君臣恐惧。

”《孟子·梁惠王下》:“吾甚恐。

”三、古汉语中复合式合成词形成后,两个语素意义的变化情况:(1)两个语素仍保持他们原有的意义。

如“蓄积”的“蓄”是“积聚、贮藏”之意,“积”是“积蓄、积累”之意,贾谊《论积贮疏》:“则蓄积足而人乐其所矣。

” “蓄积”是“储粮积蓄”的意思。

(2)两个意义相近或相反的词,只有一个表示意义,另一个失去其意义,只是充当陪衬,这就是所谓“偏义复词”(用两个单音的近义词或反义词作为词素组成,其中一的词的意义成为这个复音词的意义,另一个词素质是作为陪衬),如得失,园圃,缓急等。

(3)两个语素失去原义而产生一个新义。

有些从词组变来的固定组合,拆开来讲和原来意思完全不同,如天下,布衣,君子,小人等。

四、古汉语中单纯复音词的类型单纯复音词绝大部分是连绵字,通常有两个音节,但只表示一个语素。

古汉语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

古汉语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
•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 坎坎伐檀兮
• 《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 依依。”
• 陶潜《归去来兮辞》:“木欣欣以向 荣。”
• 还有一部分叠音词,实际上是两个相同 单音词的重叠形式,其词义与单独一个 音节所表示的意义相同,词同记录词的 字在意义上是一致的。
• 《诗经·卫风·伯兮》:“其雨其雨,杲杲 出日。”
• 《韩非子·五蠹》:“古者文王处丰、镐 之间,地方百里,行仁义而怀西戎,遂 王天下。”
• 《汉书·霍光传》:“党亲连体,根据于 朝廷。”
• 诸葛亮《前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 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 现代汉语中有许多双音节词,也不是到 临近现代的某一天突然出现的,其实它 们早在古代汉语中就已经出现了。从古 代汉语到现代汉语,单音词比率由多到 少、复音词由少到多的演变过程,是一 个逐渐量变的过程。因此,在阅读古籍 的时候,正确分清词与短语的界限,就 显得十分重要。
复音词
• 古代汉语的复音词,主要是双音节词; 至于多音节词,可说凤毛麟角。古代汉 语的双音节词,可以分为“单纯词”和 “复合词”。
• 叠音词:由两个相同的音节重叠成词。 古代也叫“重言”。叠音词或摹声,或 状物,色彩鲜明生动,且富有音乐美, 起着很好的修辞作用。
• 叠音词属于单纯词,两个音节只包含一 个词素。大多数的叠音词,两个音节中 的单一音节,在该叠音词中并不表示意 义。如:
• 《礼记·月令》:“温风始至,蟋蟀居壁, 鹰乃学习。”
• 《史记·秦始皇本纪》:“百姓当家则力 农工,士则学习法令辟禁。”
• 《左传·僖公四年》:“公惠徼福于敝邑 之社稷,辱收寡君,寡君之愿也。”
• 《孟子·离娄上》:“天子不仁,不保四 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

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

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

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一、古汉语的单音词1 古汉语词汇以单音词为主在古代汉语中,单音词占绝对优势,与现代汉语以双音词为主的情况很不相同。

只要翻阅任何一篇文言作品,我们就能发现这一特点。

例如:《庄子·秋水》:“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辨牛马。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这篇短文共140个字,其中双音词仅12个,即:河伯(出现2次)、欣然、天下、北海、面目、望洋、以为、且夫、仲尼、伯夷、大方。

其余都是单音词,共116个。

如果译成现代汉语,这些单音词中有许多词就必须用双音词来表示。

2 古汉语单音词与现代汉语双音词的比较拿古汉语的单音词同现代汉语的双音词进行比较,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①从古代单音词到现代双音词,换了完全不同的词:至——到来以——认为视——观看殆——危险②利用古代的单音词作语素,再加上一个实义语素,合成现代的双音词:秋——秋天流——水流灌——灌注道——道理叹——感叹③利用古代的单音词作语素,再加上词头或词尾:虎——老虎果——果子石——石头3 不要把古代连用的两个单音词误认为双音词古汉语中连用的两个单音词,有时候在形式上与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词相同,如果以现代双音词的意义去粗粗解释,而不细加推敲玩味,似乎也讲得通,但实际上却错解了古书的含意。

对于这种情况,必须细加辨别。

例如:①虽然——《墨子·公输》:“王曰:‘善哉!雖然,公输般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句中的“虽然”是“尽管这样”、“虽然如此”之意,是个词组,“虽”是转折连词,“然”是代词,不同于现代的转折连词“虽然”。

②然而——《孟子·梁惠王上》:“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PPT文档共31页

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PPT文档共31页
词头可以放在名词、动词、形容词的前面, 构成复音词。用作词头的有: 有(+名、形) 其(+形、动) 言 于 薄(+动)
居有顷,复弹其铗。
春日载阳,有鸣仓庚。(诗经·七月) 不我以归,忧心有仲。
我不可不鉴于有夏。(尚书) 北风其凉,雨雪其雱。(诗经) 薄伐猃狁,至于太原。(六月)
之子于归。(诗经·桃夭) 君子于役。(诗经·君子于役) 言告师氏,言告言归。(诗经·葛覃)
沐者去首垢也,洗去足垢,盥去手垢,浴去 身垢。 白 通称
皎 月之白也 皎如云间月。 皑 霜雪之白也 皑如山上雪。 晰 人色白也 为人洁白晰,鬑鬑颇有须。
⑵性状情态的不同。
寝 躺在牀上睡
负载:荷 肩挑
卧 趴在几上或靠着几睡
负 背揹
睡 打瞌睡
任 双手抱
(身姿有同有异,同:两膝着地。异:臀部 是否依着脚跟,上身是否挺直。)
草庐之中。(出师表) 卑:地位低微。鄙:见识浅陋。
两个词意义相对相反: 父母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 合散消息兮,安有常则。(贾谊鵩鸟赋) 云髻半偏新睡觉。(白居易长恨歌)
㈡不要把古汉语中几个连用的同义词分 开单独解释。亲以宠逼,犹尚害之,况以国
乎? 诸侯并起,滋益多。 藉弟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素上,另一个词素只是陪衬。 夫藩篱之鷃,岂能与之料天地之高哉!
缓急无可使者。(史记·仓公传) 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前出师表) 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 便 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孔雀东南飞) 凄凄复凄凄,嫁娶不须啼。(乐府·白头吟) 生活中的偏义复词:窗户 干净 国家
(4)由词组演化而来的复音词。 演化后,词中每个词素本来的意义消失
两个词素之间的关系不同,作用也不同。 古汉语中最基本的有三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感情色彩不同
• 例1:诛 ,杀,弑 • 用词不同,反映说 话人的褒贬态度。 • 诛:杀死有罪者, 有谴责义; • 杀;客观反映,一 般的杀; • 弑:用于以下犯上, 应于谴责;
6、语法功能不同
• 例1:耻,辱 • 耻:宾语有动词性 词组充当,表示事 • 作为抽象名词,都 情,意思是以之为 表示声誉上受到损 耻,意动用法。 害或可耻的事情。 但作为动词时,语 • 辱:作动词时,宾 法功能有明显的区 语由名词充当,指 别。 人,有时是使动用 法。
• 根据联绵词两个音节之间的关系,可分 为双声联绵词和叠韵联绵词等几种形式。 如:仿佛、彳亍;望洋、匍匐。
• 偏义复词:古汉语中有一部分复合词, 是由两个意义相对或相反的单音节词素 合成的,但其中只有一个表示意义,另 一个则仅作陪衬而已,出现词义偏落的 现象,这种复合词通常叫偏义复词。 • 偏义复词的词义究竟偏落在哪个词素, 只有联系上下文意进行分析,才能作出 正确的判断。
• 现代汉语中有许多双音节词,也不是到 临近现代的某一天突然出现的,其实它 们早在古代汉语中就已经出现了。从古 代汉语到现代汉语,单音词比率由多到 少、复音词由少到多的演变过程,是一 个逐渐量变的过程。因此,在阅读古籍 的时候,正确分清词与短语的界限,就 显得十分重要。
• 《礼记· 月令》:“温风始至,蟋蟀居壁, 鹰乃学习。” • 《史记· 秦始皇本纪》:“百姓当家则力 农工,士则学习法令辟禁。” • 《左传· 僖公四年》:“公惠徼福于敝邑 之社稷,辱收寡君,寡君之愿也。” • 《孟子· 离娄上》:“天子不仁,不保四 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
• 《诗经· 郑风· 风雨》:“风雨凄凄,鸡鸣 喈喈。” • 联绵词:在古代汉语中,还存在另一类 双音节单纯词,尽管从语音上看是两个 不同的音节,从书写形式看是两个不同 的字,但从意义上看,则只包含一个词 素而非两个词素。由于这种词由两个音 节连缀成义而不能分割,故前人称之为
• “联绵词”,也有人从书写形式出发, 称之为“联绵字”。 • 联绵词的最大特点是字义与词义毫无联 系,构成联绵词的两个音节中的任何一 个,在联绵词中都不具备任何意义,这 两个音节乃是一个作为一个整体,合起 来才表示意义的。 • 联绵词绝不允许拆开来逐字 解释。
一、古汉语同义词之间的差别
• 同义词:意义相同或 相近的词叫同义词。 • 同义词之间的差别在 于理性意义、感情色 彩、语法特点三个方 面。 • 理性意义,又分为范 围、形状、程度的不 同。 • 同义词之间的差别:: • 范围广狭不同;
• 性状情态不同;
• 程度深浅不同; • 侧重方面不同; • 感情色彩不同; • 语法功能不同。
• 转义复词:古代汉语中有一部分复合词, 是由两个意义相对或相反的单音节词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合成的,其复合词的意义既不同于两个 词素中的任何一个,也不是两个词素义 的简单相加,出现词义转化的现象,这 种复合词叫做转义复词。
• 春秋 原来是两个意义相对的单音节词, 分别指“春季”和“秋季”。如《礼 记· 王制》:“春秋教以《礼》《乐》, 冬夏教以《诗》《书》。” • “春秋”由短语变成为复合词,同时意义 发生了变化,被用来表示“光阴、岁月” 的意思。
• 出入 原来是两个意义相反的单音节词, “出”指外出,“入”指进入。如《史 记· 项羽本纪》:“故遣将守关者,备他 盗出入与非常也。” • 后来“出入”由短语变成为复合词,同 时意义也发生了转化,被用来表示“数 量上的接近”,如《论衡· 气寿》:“武 王崩,周公居摄七年,复政退老,出入 百岁矣”
3、程度深浅不同;
• 例1:饥,饿
• 饥:一般的饿;
• 例2:疾,病
• 疾:一般的病; • 饿:严重的饿,长 • 病:病重; 时间没进食,受到 • 例3:知,识 死亡的威胁。 • 知:一般了解 • 识:深刻了解
4、侧重角度不同;
• 例1:完,备 • 例2:恭,敬
• 备:侧重数量品类 • 恭:侧重外表,侧 重对人谦恭有礼; 应有尽有,齐全完 备; • 敬:侧重内心,侧 重对事严肃认真; • 完:侧重事物的整 体性,完整无缺, 完好无损。
• 另一方面,后世有许多双音节词,本来 就是 由古代两个单音节词合成的,如: • 学校 学+校 《汉书· 平帝纪》: “立官稷及学官。郡国曰学,县、道、 邑、侯国曰校 。” • 吊唁 吊+唁 《玉篇· 人部》:“吊 生曰唁,吊死曰吊。”
• 衣裳 衣+裳 《说文· 衣部》:“上 曰衣,下曰裳。” • 事业 事+业 《周易· 坤· 文言》: “发于事业。”疏:“所营謂之事,事 成謂之业。”
• 寻常 原来是两个表示长度单位的意义相 对的单音节词,“寻”是八尺,“常” 是十六尺。 • 后来“寻常”由短语变成复合词,同时 意义也发生了转化,被用来表示“平常、 普通”的意思。
• 消息 原来是两个意义相反的单音节词, “消”指消亡,“息”指生长。如《周 易· 丰· 彖辞》:“天地盈虚,与时消息。” • 后来“消息”由短语变成为复合词,表 示“音讯”。蔡琰《悲愤诗》:“有客 从外来,闻之常欢喜。迎问其消息,辄 复非乡里。”
• 四、标点古文: • 子罕以不贪为宝
• 宋人或得玉献诸子 罕子罕弗受献玉者 曰以示玉人玉人以 为宝也故敢献之子 罕曰我以不贪为宝
• 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 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 宝稽首而告曰小人怀 璧不可以越乡纳此以 请死也子罕置诸其里 使玉人为之攻之富而 后使复其所
1、范围广狭不同
• 人,民: • 人:人类社会成员的 统称。 • 民:人中被认为愚昧 无知的部分。 • 女,妇: • 女:女性统称。 • 妇:已婚妇女 • • • • • • • • 问,询,访: 问,询:无限制 访:上对下 白,皎,皑,皙: 白:统称 皎:月白 皑:霜雪白 皙:人白
2、性状情态不同
• 同类事物的性状、质地、 • 例2:箪圆,笥方, 功能不同或动作行为的 都可盛饭,笥可盛衣 情态、方式不同
• 例1:鼎,镬,釜,
• 錡,甑, • 鼎,镬煮肉,鼎有足, 镬无足;錡、釜一般煮 饭,錡有足,釜无足。 甑蒸饭用。
• 例3:坐,跪,跽, 身姿、方式、情态有 别: • 例4:寝,卧,睡 • 例5:荷,负,任
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
单音词与复音词
• 汉语的词,若按音节的数量分,可分为 单音词、复音词。 • 古代汉语无论是在单音词的比重方面, 还是在复音词的构成方面,都与现代汉 语存在很大的差别。
• 现代汉语是以双音节词为主;而古代汉 语则是单音节词占优势,特别是上古汉 语,更是如此。表现在: • 1、当我们将古代汉语的句子译成现代汉 语时,原来的单音节词有不少变成了双 音节词。 • 如: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 叠音词属于单纯词,两个音节只包含一 个词素。大多数的叠音词,两个音节中 的单一音节,在该叠音词中并不表示意 义。如: •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 坎坎伐檀兮 • 《诗经· 小雅· 采薇》:“昔我往矣,杨柳 依依。”
• 陶潜《归去来兮辞》:“木欣欣以向 荣。” • 还有一部分叠音词,实际上是两个相同 单音词的重叠形式,其词义与单独一个 音节所表示的意义相同,词同记录词的 字在意义上是一致的。 • 《诗经· 卫风· 伯兮》:“其雨其雨,杲杲 出日。”
• 《左传· 襄公三年》:“於是羊舌职死矣。 晋侯曰:‘孰可以代之?’对曰:‘赤 亦可。’於是使祁午为中军尉,羊舌赤 佐之。”
复音词
• 古代汉语的复音词,主要是双音节词; 至于多音节词,可说凤毛麟角。古代汉 语的双音节词,可以分为“单纯词”和 “复合词”。 • 叠音词:由两个相同的音节重叠成词。 古代也叫“重言”。叠音词或摹声,或 状物,色彩鲜明生动,且富有音乐美, 起着很好的修辞作用。
• 1、词义偏落于前 • 《列子· 杨朱》:“无羽毛以御寒暑。” • 贾谊《论积贮疏》:“世之有饥穰,天 之行也,禹、汤被之矣。” • 诸葛亮《前出师表》:“空中府中,俱 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 2、词义偏落于后 • 《国语· 吴语》:“大夫种勇而善谋,将 还玩吴国于股掌之上,以得其志。” • 《列子· 杨朱》:“趋走不足以逃利害。” • 《史记· 刺客列传》:“多人,不能无生 得失,生得失则语泄。” • 《后汉书· 何进传》:“先帝尝与太后不 快,几至成败。”
• 我们常常犯的错误:由于习惯于现代汉 语的双音节词,往往也把古代汉语的两 个单音节词当成一个双音节词去理解。 • 《周易· 革卦》:“汤武革命,顺乎天而 应乎人。” • 《晏子春秋· 内篇杂下》:“橘生淮南则 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 实味不同。”
• 《韩非子· 五蠹》:“古者文王处丰、镐 之间,地方百里,行仁义而怀西戎,遂 王天下。” • 《汉书· 霍光传》:“党亲连体,根据于 朝廷。” • 诸葛亮《前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 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