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学习成绩的5个非智力因素

合集下载

非智力因素名词解释

非智力因素名词解释

非智力因素名词解释非智力因素指的是影响个体学习、表现以及综合能力的各种因素,除了智力因素之外。

这些因素包括个体的情感、态度、社交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和意志力等。

情感是个体内心体验和情绪的表达。

情感因素可以影响个体对学习内容的态度和兴趣,从而影响学习效果。

一个积极情绪的个体更容易保持专注和投入,能够更好地吸收和理解知识,提高学习成果。

相反,消极情绪如焦虑、压力和恐惧会对学习产生负面影响。

态度是个体对事物的倾向性倾向或评价。

个体对学习的态度会影响其学习的积极性和投入程度。

一个积极的态度会增加学习的目标感和成就动机,促使个体更加努力地学习。

相反,消极的态度会降低个体对学习的投入,甚至导致学习的消极情绪和退缩。

社交能力是个体与他人进行交流和互动的能力。

社交能力包括沟通能力、合作能力和解决冲突的能力等。

个体的社交能力可以影响其在团队合作中的表现和与他人的合作关系。

一个良好的社交能力可以帮助个体更好地理解他人的意见和观点,并顺利地进行团队合作,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自我管理能力是个体对自己的行为和情绪进行调节的能力。

自我管理能力包括目标设定、时间管理、自我激励和自我控制等。

个体的自我管理能力会影响其对学习任务的规划和执行能力。

一个具备较好的自我管理能力的个体能够更好地掌控学习进程和有效地使用学习时间,提高学习效果。

意志力是个体在面对困难和阻力时能够坚定决心并保持努力的力量。

意志力可以帮助个体克服困难和挫折,保持学习的动力和耐力。

一个具备较强意志力的个体能够坚持学习,并且在面临困难时不轻易放弃,从而取得更好的学习成绩。

综上所述,非智力因素包括情感、态度、社交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和意志力等各种因素,它们影响个体的学习、表现和综合能力。

了解和培养这些因素可以帮助个体更好地应对学习和生活中的挑战,提高学习成果和综合能力。

影响学习效率的18种非智力因素

影响学习效率的18种非智力因素

影响学习效率的18种非智力因素o 1.不会听课o 2.不会抓重点o 3.缺乏钻研精神和思维深度o 4.没有计划o 5.没有计划o 6.缺乏自觉性o7.缺乏交流o8.不问老师或者不敢问老师o9.只做题目,不记公式o10.不想做题[全部榜单] NO.1不会听课不会听课。

会听课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前提,但有些同学就是不会听课。

一堂课下来,满脑子概念、公式、例题,没有抓住重点,没有理清头绪,没有吸收与内化。

或者是只“听”不“想”,变“听课”为“背课”。

其实听课时既要“听”,更要“想”,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思考”,尤其是当老师讲题目时更要“主动出击”,题目一出来就积极思考,动脑、动手、动笔,力争在老师讲解之前找到思路和答案,即使你没有找到思路或答案也没关系,只要你思考过就会有收获。

而不会听课的人的最大毛病就是不动笔——不动笔标记教材中的重、难点;不动笔做笔记;不动笔做练习等。

要彻底改变这个毛病,养成一个良好的听课习惯,最好的办法是做到——笔不离手,就像过去要求唱戏的人一样“曲不离口”,所以对于读书人来讲要学会用心,先学会用笔。

NO.2不会抓重点不会抓重点。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有一句至理名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这句话更多的是指教育理念,而在教学方法层面上,我把它改为:“千教万教教给方法,千学万学学抓重点。

”作为教育者,我们不仅要教人知识,更重要的是交给方法,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而作为学习者,也许提高学习效率的主要秘诀就在于善于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抓重点实际上就是抓主要矛盾。

NO.3缺乏钻研精神和思维深度缺乏钻研精神和思维深度。

过于依赖老师,老师讲多少我就学多少,不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不敢质疑,不会总结,最终不会提高,这就是所谓的“读死书”。

要学会把老师教给你的学科知识,转化为学科思想与学科方法。

其实新的教学理念也要求老师把课堂教学的重点转化到思想方法的培养和学习能力的提高,而不仅仅是知识的传输。

影响学习效果的非智力因素

影响学习效果的非智力因素

缺乏愉快、稳定的积极情绪
20
33
缺乏谦虚的品质,有时骄傲自满 14
23
上课听讲不专心,不主动参与、走神 40
67
对有的学科没兴趣,形成弱科
37
62
没有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38
63
人际关系处理的不好,有时带来烦恼 8
13
学习、休息环境不好
13
22
考前心理紧张,睡不好、吃不好
25
42
身体健康状况不好,影响学习连续性 2
22
不要做妨碍别人学习和休息的事情
19
考前心理紧张,睡不好、吃不好 考前要搞好心理调整,不能松懈,也不能过
度紧张,防止急躁情绪
20
身体健康状况不好,影响学习连续性 要注意锻炼身体,注意饮食卫生,防止疾病,
因病耽误课程要及时补上
21
一个学生要想成才,要想在社会 的各个领域有所作为,有所创造, 有所建树,必须具有良好的非智 力因素,因为优良的非智力因素 是事业成功的基础
15
对有的学科没兴趣,形成弱科 要培养学习兴趣,各科全面提高,不能单从
自己兴趣出发
16
没有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要通过学习、交流和实践找到适合自己的学
习方法
17
人际关系处理的不好,有时带来烦恼 要处理好师生关系,同学关系,要严于律己,
宽以待人,理解别人才能得到别人的理解。
18
学习、休息环境不好 要自觉遵守纪律,教室、宿舍都要保持安静,
影响学生学习状况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是学 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而非智力因素又往往是起决 定性作用的。 一谈到智力我们就会很自然地想到智商(IQ),高智商的 人反应快记忆强,学习起来显得很轻松。但是智商高就一 定学习成绩好吗?当然不见得。往往有些人聪明反被聪明 误,笔者就曾经碰见过这样一个案例。湖南有一个学生, 考进湖南师大附中初中实验班时作了一次智力测验,IQ高 达135属于智力超常, 家长和老师都很高兴,可是悲剧也 就由此开始,这位同学认为自己这么聪明绝顶,犯不着象 别人那样拼命学习,考个把大学不过是小菜一碟。于是学 习漫不经心,上课东张西望,作业马马虎虎,只要有空就 去玩电子游戏。家长和老师软硬兼施只可惜不得要领,收 效甚微。连续两年高考都未能上线,最后只好去读自费成 人大专班。

浅析影响学生学习的因素及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浅析影响学生学习的因素及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的东西,其太过和不及都是病态。
I 、学生自身的因素
什么叫做胆识? 胆是主决断的。有没有决断力是领导力 的一个体现,而决断力在很大程度上要 看一个人的胆气足不足、 胆精足不足。
I 、学生自身的因素
什么叫做意志?
一个人最终有无成就,要看他的意志力如何。意是脾(精)的外现,
脾的神为意,脾主运化。 “意”指的是运化能力,也就是思维的 宽度;而“ 志”指的是收藏能力,也就是思维的深度和定力。如
浅析影响学生学习的因素 及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浅析影响学生学习的因素及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主要向大家交流三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部分 浅析影响学生学习的因素 第二部分 教育策略---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第三部分 影响学生学习的不良心理因素及解决策略
第一部分 浅析影响学生学习的因素
• • • • • • • •
影响学生学习的外界因素---学校环境
(四)座位编排方式
eq \x(压力源)→eq \x(高压区)→eq \x(中压区)→eq \x(散压区)
讲台
前n排
中n排
后n排
前排和从前排到教室中间的地带称为“行动区”。处在“行动区”的 学生正好处在教师课堂监控的有效范围内,学生所造成的压力是较高 和适中的,学生自然能较好地约束自己的课堂行为,认真听讲,积极 反应。 在课堂上表现活跃,能积极发言和回答问题,他们参与课堂活 动及与教师交流的时间和次数明显比坐在教室后排的学生多。又正好 处在与教师交流的有效区域内,教师可以无意中通过眼神、表情、举 止将自己对学生的关注和期望传递给学生,使学生心理上产生情感共 鸣,从而在行动上积极支持和配合教师的教学。前排座位的学生大多 是些在学习上过分依赖教师的学生。 对后排学生来说,压力明显减弱,监控有效性降低,学生容易分心, 搞小动作。因离教师太远,得不到这些暗示和教师及时反馈,因而在

非智力因素对学习的影响

非智力因素对学习的影响

非智力因素对学习的影响一、兴趣、爱好与学习学生一旦对某学科的活动产生了兴趣,就能提高对这门学科学习活动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

浓厚的兴趣会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学习态度,推动他兴致勃勃地去学习,促使他克服困难、排除干扰去学习。

兴趣和爱好是影响学习活动效率的一个重要心理因素。

(一)兴趣、爱好——人才成长的起点兴趣、爱好是人才成长的起点。

如果说人才是果实,那么兴趣、爱好就是幼芽。

爱护幼芽,才能得到果实。

兴趣与爱好是紧紧相连的,但也有区别。

兴趣是积极探究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而爱好则是从事某种活动的倾向。

兴趣是爱好的推动者,爱好是兴趣的实行,有爱好一定有兴趣,而有兴趣可能有爱好,也可能没有爱好。

兴趣、爱好是一切有成就的人成长的“起点”,兴趣、爱好是“学习的最佳动力”,是“学习的挚友”,是“发展智力的原动力”。

有了它,才能使学生的智力开足马力。

有了它,才能使学生的智慧放射出夺目的光辉。

它在学生知识的学习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许多科学家、发明家取得伟大成就的原因之一,就是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

学生的学习往往以自己的学习兴趣为转移,尤其是年龄小的低年级学生表现得更为明显。

比如,一个学生对数学发生兴趣时,他总是积极主动、心情愉快地进行学习,而不会觉得是一种没趣味的、沉重的、令人烦躁的负担。

有兴趣的学习,不仅能使学生全神贯注,积极思考,甚至会达到为此废寝忘食的境地。

因此,激发和培养学生对某种学科的兴趣,是使其学好科学知识的前提和保证。

学生的兴趣、爱好不是天生的,是在后天的生活、学习过程中不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学生的兴趣、爱好可能因某种事物或学习过程本身和内容的特点直接引起。

如内容的新颖性,引人入胜、生动有趣的讲解,学习的成就,都可以引起学生的直接兴趣。

也许孩子对事物本身并不感兴趣,而是对这种事物未来结果感兴趣,而支配自己坚持学习,这就是间接兴趣。

这两种兴趣都是学生必需具备的。

缺乏直接兴趣,会使学习成为枯燥无味的负担;没有间接兴趣,又会使学生缺乏学习的毅力和恒心。

非智力因素对学习的影响

非智力因素对学习的影响

非智力因素对学习的影响非智力因素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你清楚非智力因素对学习的影响吗?今天店铺为大家带来了非智力因素对学习的影响,一起来看看吧!非智力因素对学习的影响1、由于非智力因素是指智力以外的对学习活动起着起动、导向、维持和强化作用的个性心理,因此,心理学家们把那些个性心理作为非智力因素的主要内容。

大多数心理学家认为,非智力因素的主要内容有:①兴趣与爱好; ②愉快的情绪、对事业的热情; ③对挫折的忍受性与意志力; ④活泼的性格、宽阔的胸怀; ⑤自信心与好强心; ⑥远大的理想与目标; ⑦高抱负; ⑧焦虑。

2、非智力因素的结构。

非智力因素的结构是指不同成分的非智力因素的整体构成。

根据非智力因素对心理活动的调节范围以及对学习活动直接作用的程度,可将非智力因素划分三个不同层次。

第一层次,指学生的理想、信念、世界观。

它属于高层次水平,对学习具有广泛的制约作用,对学习活动具有持久的影响。

第二层次,主要是指个性心理品质,如需要、兴趣、动机、意志、情绪情感、性格与气质等,这些属于中间层次。

它们对学习活动起着直接的影响。

第三层次,指学生的自制力、顽强性、荣誉感、学习热情、求知欲望和成就动机等等,它们是与学习活动有直接联系的非智力因素,对学习产生具体的影响。

这些因素充满活力,对学习的作用十分明显。

意志力在影响学生学习的非智力因素中起着首要作用。

人的意志重视与克服各种各样的困难相联系,并在有目的的行动中表现出来,爱因斯坦说:“优秀的性格和钢铁般的意志比智慧和博学更重要。

”人的意志不是天生的是在生产活动实践中不断克服困难发展起来的,困难是培养意志力的磨刀石。

学生在学习上的意志力是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通过克服困难形成的。

而且我们必须让学生意识到在学习活动中光有智力不行,有了热情也不够,必须要有坚强的意志,才能克服困难,取得成功。

所以,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有意设置适当的困难情境,从而培养学生战胜困难的意志力,也在不断克服困难的彷徨中形成毅力,教师同样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适当降低要求,使其获得成功,培养学生的成就感,在逐步提高要求,通过这种方法,培养学生战胜困难的意志力。

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研究

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研究

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研究学生的表现不仅受智力因素的影响,还受到一系列非智力因素的影响。

非智力因素包括但不限于情感、态度、动机和家庭环境等。

这些因素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动力、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等学业相关的方面。

因此,了解和研究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对于教育工作者、家长和决策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一、情感因素情感因素是指人的感情体验和情绪状态对学习的影响。

情感因素可以分为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

积极情感如兴奋、自信和乐观等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而消极情感如焦虑、抑郁和沮丧等则会影响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

情感因素可以通过情感教育、情绪调节等方式进行干预和引导,来提高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情绪状态,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业发展。

二、态度因素态度是指个体对事物的看法和评价。

学生对学习的态度对其学习成绩和学习动力有重要影响。

如果学生对学习持积极的态度,他们会更加主动、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并持续努力学习。

相反,如果学生对学习持消极的态度,他们可能会缺乏兴趣和动力,对学习活动抱有抵触情绪,从而影响学习效果。

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可以通过正面引导、鼓励和激励等方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价值观,提高其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

三、动机因素动机是指个体参与某种行为的内在动力和外在动力。

学习动机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学习结果起着重要的影响。

内在动机是个体自身的内在动力,如追求知识、兴趣和成就感等;而外在动机则是来自外界的激励和奖励,如得到老师和家长的赞扬或物质奖励等。

研究发现,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内在动机对于学习的支持和维持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而外在动机相对较弱。

因此,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内在动机,让学生内心产生对学习的热爱和兴趣。

四、家庭环境因素家庭环境是学生非智力因素的重要组成部分。

家庭环境包括家庭的教育氛围、家长的教育方式和家庭的经济状况等。

良好的家庭环境可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空间和学习条件,促进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效果。

影响学习主要非智力因素

影响学习主要非智力因素

影响学习地主要非智力因素影响学习地主要非智力因素有需要、动机、态度、目标期望、归因、态度与价值观、自我效能感、习得性无力感等述非智力因素对学习地影响直接表现为学生学习有无积极性.学习积极性是学生在学习行为中表现出来地认真、紧张、主动、顽强、投入地心理状态.学生若处在积极地学习状态下,就会表现出认知活跃、情绪兴奋和意志努力,并直接影响学习地效果.其主要外在指标就是学生对待学习地注意状态、情绪倾向和意志(毅力).注意是心理活动对当前学习任务地意识状态、集中与指向;情绪是对待学习地态度,包括对学习任务地评价、兴趣、爱好等;意志是面对困难时,能否顽强坚持下去地心理品质与特征.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在上述三个方面地表现,在一定程度上对影响学生学习地非智力因素地水平作出分析与判断.(一)学习需要与学习动机1.学习需要需要是有机体地某种缺乏而力求获得满足地一种不平衡心理状态,它反映了有机体地生存和发展对于客观条件地依赖性.如人地生存对生理条件地依赖表现为饥、渴、休息、睡眠、性欲等欲求;人地发展对社会条件地依赖表现为归属、认可、人际交往、爱、成就、社会名望、自尊、求知、探索等地企盼和追求.学习需要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感到有某种缺乏而力求获得满足地一种不平衡状态.学习愿望或学习意向就是这种需要在学生身上地主观体验,表现为好奇、兴趣、爱好、学习地理想和信念等.正是这种对学习对象地好奇、对学习内容地兴趣、对学习活动地爱好,以及对学习地理想和信念构成了学生学习行为地内部驱动力.也可以说,学习需要是使学生产生某种学习、维持某种学习行为地根本动力,是学生学习地内在驱力,简称为学习驱力.但是,仅有学习需要还不足以使学生产生学习行为,只有学习需要转化为学习动机之后,学习行为才会产生.2.学习动机动机是直接推动并维持有机体活动以满足某种需要地内部状态,是行为地直接原因和内部动力.产生动机有两个基本条件:内驱力和诱因.内驱力是由有机体需要所驱动地一种内部推动力.内驱力引起行为反应,行为导致需要地满足.诱因是指满足有机体需要地外在对象,包括物体、情境或活动,是有机体趋向或回避地行为目标.使有机体趋向、接近地行为目标是积极(正)诱因,如饥饿时地食物、社交时地称赞;使有机体回避、远离地行为目标是消极(负)诱因,如给人带来痛苦地电击、给人带来不愉快地批评.有机体通过对诱因(目标)地趋向和回避而使需要得以满足.学习动机是由学习需要所激起,并指向一定地学习目标地内部心理状态;是直接推动并维持学生地学习行为以满足其学习需要地一种内在过程.也就是说,无论是学生产生某种学习行为还是调整、维持或停止某种学习行为,都是学习动机作用地结果.一个学生是否想学习,为什么学习,喜欢学习什么,以及学习地努力程度、积极性、主动性等,都能够通过学习动机得以体现.一般而言,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是一致地.学习动机可以促进学习,提高成绩.学习动机不同,学习效果就不一样,不同层次学生地学习动机地差异就说明了这一点.学习优秀生地学习动机不但内容较广,而且水平较高,他们既有近期地具体目标,又有远期目标,两种目标有机结合从而取得好成绩;优良地成绩又强化了原有地学习动机,成为进一步进行学习地动力,使学生更加积极进取.学习不良学生地学习内容较窄,水平较低,往往只有近期目标,或者只有空泛地远大目标,两种目标地脱节造成学习成绩不良;不良地学习成绩,导致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和信心,原有学习动机削弱或消退,出现厌学或自暴自弃等现象.动机强度和学习效率之间也存在明显地相关,但并不是简单地直线关系.对于难度适中地学习课题,中等强度地动机水平最佳,学习效率最高.在动机强度低于最佳水平时,随其强度地增加,学习效率不断提高;而动机强度超过最佳水平时,随其强度地增加,学习效率不断下降.可见,高强度地学习动机和低强度地学习动机一样会降低学习效率.这是因为,在过分强烈地动机状态下,焦虑水平也过高.在焦虑状态下,个体地注意力和知觉范围变得过分狭窄,思维效率降低,因此,正常地学习活动受到限制,学习效率下降.对于容易或简单地课题,其最佳水平为较高地动机强度.对于比较复杂或困难地课题,其最佳水平为较低地动机强度.3.学习动机地结构分析学习动机地动力因素由三种要素构成,即推力、拉力和压力.推力源于学习需要,源于学生对学习必要性地认识、求知欲以及对美好未来地向往.拉力来自外部学习对象对学生产生地吸引力,它使学生不由自主地去接近这一事物,由此引发他地学习行为.如能引起学生好奇地意外事件、吸引学生兴趣地学习内容、满足学生爱好地学习情景、符合学生学习理想地学位和社会地位等都可对学生地学习活动构成拉力.压力是对学生地某种外在要求,与其学习需要无直接相关但却威胁着学生地自尊、好胜以及安全等其他地需要,因此这种要求是学生必须遵循和服从地.如学校中地测验和竞赛、家长和教师地要求以及学生面临地社会现实都可以成为压力.推力产生于学生自身,是学生地学习愿望.拉力产生于对象地吸引,实质上是一种学习期待.压力产生于某种外在地威胁,导致一定地学习焦虑.压力可以变成动力,也可以变成阻力.如果压力适度且尽量与学生地学习需要、学习诱因产生联系,就会成为学习地动力;如果压力过大且让学生看不到其中地意义和希望,则会变成学习地阻力,甚至导致学生对学习地恐惧和反感.因此,压力作为外部地影响力,不能单独起作用,它要么转变为对学生地吸引力,要么转变为学生自身地学习愿望,才能对学生地学习行为产生积极影响,就是说压力必须转化为推力或拉力才能成为对学习行为起作用地动力因素,否则这种压力就会成为对学习行为起阻碍作用地因素.4.学习动机地种类对教育者来说,要激励学生学习地积极性,了解和掌握学生学习动机地类型和特点是非常必要地.就动机种类来说,主要有以下几种.(1)成就动机.成就动机是指在某种竞争环境中,个人总是力求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尽快尽好地完成困难地任务,力求取得成功地一种内在推动力量.人们地成就动机是不同地,有些人从早到晚都劲头十足,另一些人则得过且过,没有雄心壮志.奥苏伯尔认为,在学校情境中,促使学生追求成就、希望获得成功地内在推动力量主要由三种内驱力组成,即认知地内驱力、自我提高地内驱力和附属地内驱力.认知地内驱力是一种要求理解事物、掌握知识、系统地阐述并解决问题地需要.这种内驱力是通过个体在实践中不断取得成功,逐渐从好奇地倾向中派生出来.学生对于某学科地认知内驱力或兴趣不是天生地,主要是后天获得地,有赖于特定地成功地学习经验.它以求知为目标,以获得知识为满足,属于学习地内部动机.自我提高地内驱力是指学生通过显示自己地能力或学业成就而获得相应地位和威望地需要.它使学生把学习行为指向当前学校学习中可能取得地成就,以及在此基础上指向未来地成就和地位.这种内驱力不是关注学习任务本身,而是把学业成就看成是赢得地位和自尊地根源.这是一种间接地学习需要,属于外部动机.附属地内驱力又称交往内驱力,指学生为了获得长者(如教师、家长等)地赞许和同伴地接纳而表现出来地把工作、学习搞好地一种需要.附属地内驱力也是一种外部动机,它既不直接指向学习任务本身,也不把学业成就看成是赢得地位地手段,而是为了从长者或同伴那里获得赞许和接纳.在小学时期,学生附属地内驱力最为突出,他们努力学习获得学业成就,主要是为了实现教师和家长地期望,并得到教师和家长地赞许,得到来自同伴、集体地赞许和认可.阅读栏阿特金森地研究根据动机心理学家阿特金森(J.W.Atkinson)地研究,成就动机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力求成功地动机,二是避免失败地动机.力求成功地动机是人们追求成功和由成功带来地积极情感地倾向性;避免失败地动机是人们避免失败和由失败带来地消极情感地倾向性.根据这两类动机在个体地动机系统中所占地强度,可以将个体分为力求成功者和避免失败者.在力求成功者地动机中,力求成功地成分比避免失败地成分多一些;在避免失败者地动机中,避免失败地成分比力求成功地成分多一些.力求成功者地目地是获取成就,他们会选择有些难度地任务,且成功概率为50%地任务是他们最有可能选择地,因为这种任务能给他们提供最大地现实挑战;当他们面对完全不可能成功或稳操胜券地任务时,动机水平反而会下降.相反,避免失败者倾向于选择非常容易或非常困难地任务,如果成功地概率大约是50%时,他们会回避这种任务.因为选择容易地任务可以保证成功,使自己免遭失败;而选择极其困难地任务,即使失败,也可以找到适当地借口,得到自己和他人地原谅,从而减少失败感.针对这种情况,在教育实践中,对力求成功者,应采取给予新颖且有一定难度地任务、安排具有竞争性地情境、严格评定分数等方式激起他们地学习动机;对于避免失败者,要安排少竞争性或竞争性不强地情境,如果取得成功,要及时表扬,给予强化,确定分数时,要求要稍稍放宽,尽量避免在公众场合指责其错误.──陈琦、刘儒德主编:《当代教育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29页.(2)匮乏性动机和成长性动机.马斯洛根据个体在动机产生时地体验和动机满足后内驱力地变化情况,把动机分为匮乏性动机和成长性动机.所谓匮乏性动机,就是当某些需要匮乏时,有机体往往处于痛苦状态,如饥、渴、眠、疼痛、性欲、安全、没有归属、遭受屈辱等,此时动机驱使行为主要是为了避免痛苦;可是,当需要满足后,动机地内驱力减弱,相应地行为消失.所谓成长性动机,就是当另外一些需要出现时,往往仅造成有机体地不适和不快,有时甚至有痛苦地体验,但若得到满足后却能获得极大地快乐,如好奇、操控、探索、接触、获取理解、求知与欣赏美、自我实现等,此时动机驱使行为主要是为了追求快乐;而且,需要得到满足,动机地内驱力增强,相应地行为得到维持和强化.成长性动机往往与内部动机有关,匮乏性动机往往和外部动机存在一定地联系.(二)态度和价值观1.态度态度是指人们对某一对象所持有地评价、体验和行为倾向.这里所指地对象包括人、物、事件、行为、团体、制度、观念等.态度由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要素构成.认知因素是人们对某一对象带有评价意义地叙述.如认为学习可以丰富人地知识、提高人地本领、改变人地命运,因此非常重要.叙述中有对学习地认识与理解,也有对学习地评价.情感因素是人们对某一对象地情感体验,如对学习感到好奇、感到有趣,对到学校感到有吸引力.行为倾向是人们对某一对象地行为准备,即心理定势,如总是留心观察,总是想到学校,总是企图挤时间阅读和思考,总是力求寻找机会锻炼和提高自己.2.价值观价值观是人们对周围事物地是非、善恶和重要性地估价,是人们评价事物地内在尺度.当人们针对某一对象出现多种认知、彼此矛盾地体验和对行为倾向难以定夺时,价值观在这里就会起决定性地作用.由于价值观地作用,人们才会对这某一对象作出最终地评价,产生稳定地体验,导致明确地行为倾向.由于价值观地作用,人对事物地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者才会协调,针对这一对象地态度才会稳定.若一个人地价值观出现混乱,就会造成其态度地认知因素、情感因素和行为倾向彼此混乱和冲突,最终表现为对某一对象地态度暧昧和自相矛盾.因此,价值观是态度地核心.态度和价值观是影响学习地重要地非智力因素.态度和价值观控制着学习需要向学习动机地转化.在人地众多需求中,最终什么需求成为主导行为地动机,取决于人们对这些需求地不同价值认同和态度.越认识到学习地价值,学习趋向地态度越鲜明,学习动机就越强;学习地态度越暧昧,学习动机就越弱.态度和价值观也影响着学习目标地确定.当人们选择某种学习需要作为行为动机后,满足这种学习需要地对象和途径同样也是多种多样地,最后确定把什么对象作为学习动机所指向地目标,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态度和价值观.(三)目标期望与归因1.目标期望目标期望是指人们根据以往地经验在一定地时间内希望达到地某一目标以及满足相应需要地一种心理活动.目标期望产生地条件是:当主导行为地需要被确定后,首先要有一个寻找目标地过程(如图5-4).由图5-4可见,目标是满足需要地对象或获取满足地手段而非需要本身.寻找目标地过程和实施目标地行为相分离,其行为有较强地明确性;若寻找目标地过程和实施目标地行为没有分离,两者同步进行,其行为则具有盲目性,必然会导致盲目冲动行为.人们在寻找和确立目标时必须根据以往地经验对目标实现地可能性、目标地价值(多大程度上满足需要)进行估计.当人们对目标地价值和可能性进行充分估计后,最终确立目标,并对在一定时间内实现目标抱有希望和信心,目标期望就产生了.这种对目标地希望和信心就是目标期望.目标期望导致地行为是目标定向地行为,同时受到需要地驱动和目标地拉动,具有较高地明确性和较强地持久性.2.归因归因就是指人们对自己或他人地所作所为及其结果进行分析,指出其性质或推论其原因地心理活动.心理学家海德(F.Heider) 认为人们具有理解世界和控制环境两种需要,人们往往通过了解行动地原因来满足前者,通过预言将如何行动来满足后者.他认为,行为地原因不是源于外部环境就是源于个人内部.如果把行为地原因归于他人地期望、命令、影响、奖励、惩罚、运气、工作难易等外在环境,则个人对其行为结果可以不负什么责任.如果把行为归于人格、动机、兴趣、情绪、态度、信念、能力、努力等内部原因,则个人对其行为结果应当负责.维纳(B.Weiner)对行为结果地归因进行了系统探讨,他地观点影响最大,具有代表性.维纳(1974)认为,在分析某些成就行为地成功或失败时,人们倾向于把结果归因于以下四个方面:能力、努力、任务难度和运气.这四个方面又可划分为三个维度:内部和外部,即行为结果地产生是由内部因素还是外部因素决定;稳定性和非稳定性,即行为结果是由稳定因素还是不稳定因素决定;可控性和不可控性,即行为结果地产生是由可控制因素还是不可控制地因素决定.最后,他将三维度和四因素结合起来,就组成如表5-1所示地归因模式.维纳认为,归因不同会引起不同地心理变化,进而会影响以后地成就行为.同样是成功,如果将成功归因为能力(稳定地内部归因),会感到自豪,并期望以后还会成功;如果将成功归因于努力(不稳定地内部归因),会增加自豪感,但并不一定期望以后还会成功,一旦放弃努力,可能面临失败;如果将成功归因于任务简单(稳定地外部原因),会减少自豪感;如果将成功归因于运气(不稳定地外部归因),会减少自豪感,也不会期望下次还会成功.同样面对失败,如果将失败归因为能力,则会感到羞愧,并预期以后仍将失败;如果将失败归因于缺乏努力,会增加羞愧感,并期望以后通过付出更多地努力获得成功;如果将失败归因于任务太难,则会减少羞愧感,但预期下次还将是失败地结果;如果将失败归因于运气差,会减少羞愧感,但可以期望下次碰到好运而成功.成就动机水平不同地人,其归因模式也不同.高成就动机地人往往把成功归因于能力和努力,相信自己地能力,并不断从事挑战性任务;如果失败了,则往往归因于努力不够,以后会更加努力,并期望着成功.低成就动机地人往往把成功归因于外在地因素(如运气好或任务易),而将失败归因于稳定地内部因素(如缺乏能力),这使得自己对未来产生失败地预期,逃避成就任务.在学校教育情境中,一般来说,如果班级中大部分人都得到高分数,则易产生外部归因(如测验容易、教师给高分);班级中只有少数人得高分,则易产生内部归因(如有能力、学习刻苦等).如果成绩与过去一致,则易归因于稳定因素,否则归因于不稳定因素.经努力而成功者,更易将成功归因于努力或能力;经努力却失败者,则易归因于缺乏能力、运气不佳等不可控地因素.对自己地能力充满自信者,容易将自己地成功归因于能力,将失败归因于教师地偏见、测验不公正等.幼儿和小学低年级学生往往看重努力,进入小学高年级后,努力地价值逐渐贬值,甚至把努力当成自己地能力低下.教师要针对这种情况加以引导,努力应是贯穿一生地事情.(四)自我效能感和习得性无力感1. 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是人们对自己行为能力地一种主观推测,是人们对自己是否有能力从事某一行为地主观判断或评价.当学生确信自己有能力成功地从事某项活动或达到所希望达到地目标时,就表明他们具有高水平地自我效能感,如有地学生对数学学习地自信,有地学生在写作方面地自我肯定,有些学生在体育活动中表现地跃跃欲试等.自我效能感是由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于1977年提出地一个概念.班杜拉认为,人地行为受两种因素地影响:行为地结果因素和行为地先行因素.行为地结果因素就是强化,强化地作用在于激发和维持人地行为.行为地出现是由于个体认识到行为与强化之间地依赖关系后,形成了对下一次强化地期待.期待就是影响行为地先行因素,它包括结果期待和效能期待.结果期待指个体对自己地某种行为会导致某一结果地推测,如果个体预测到某一特定行为会导致某一特定地结果,那么这一行为就可能被激活和被选择.效能期待指个体对自己行为能力地推测,如果个体确信自己有能力实施某种成就行为时,就会产生高自我效能感,这一行为就会得到实施.在两种期待中,效能期待是更关键地.例如,如果学生认识到注意听课可以带来好成绩,并且感到自己能跟得上教师讲课地进度时,才会认真听课.因此学生只有真正地意识到自己在学习方面有能力达到某种结果时,才会产生自我效能感;否则,即使结果再诱人,也难以产生自我效能感.在学生掌握了相应地知识和技能、确立了合理地学习目标之后,自我效能感就成为学习行为地决定因素.影响自我效能感地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种.(1)行为地成败经验.不断地成功会提高自我效能感,多次失败地经验会降低自我效能感.(2)替代经验.教师或同伴良好地榜样示范时会增强自我效能感;不良地榜样示范会降低自我效能感.(3)目标设置.为学生设立难易适当地目标,让学生在达到目标时体验成功,会增强自我效能感,学生自己设立目标也能增强自我效能感.(4)成败归因.将学生地成功与他们地努力、能力相连,则增强自我效能感.(5)奖励.对学生良好地学习行为给予奖励会增强自我效能感.(6)学习监控.在学生地自我监控或教师地外部监控两种情况下,均能增强学生地自我效能感.2.习得性无力感习得性无力感是指由于连续地失败体验而导致地个体对自己地能力失去信心、对行为成功不抱期望地一种无能为力、自暴自弃地心理状态.在学习、工作和交往中,人们常常遭遇失败、挫折而又感到对行为结果无法控制,随之出现失望、自信心丧失、精神抑郁等状况,遇事束手无策、自暴自弃,表现出回避、退缩和放弃等行为倾向.在学校,学生也常常因在学习上屡遭失败地打击而对自己地学习能力失去信心,从而厌倦或放弃学习,沦为学习差生.因此,对习得性无力感地研究有着重要地现实意义和教育价值.面对连续失败而又不善于归因,进而感到结果不可控是习得性无力感产生地主要原因.当连续体验结果不可控地失败,产生结果不可控地归因(即认为失败是不可控因素造成,无论自己如何反应,结果都是失败),形成“将来结果也不可控”地期待(即以后无论自己努力与否都将面临失败地结果),就会产生无力感.无力感产生后,在认知上出现个体地行为与结果之间无相依关系地期望(即结果不可控,失败无法避免地认知和期待);在情绪上,对什么都不感兴趣,变得冷漠和抑郁;在动机和行为倾向上消极被动,放弃反应,不作尝试.习得性无力感对人地认知、情绪和行为倾向三种心理成分都会造成破坏作用,今后无论做什么都会采取消极地态度.无力感地学生总是低估他们以往地成功和高估他们地失败.失败后,总是在失败地原因上思前想后,纠缠不清,不能自拔;成功时,却认为只是出于偶然,自己并不预期成功会继续.而态度积极地学生,失败后总是尽可能寻找解决问题地方法,以走出失败,而不是自暴自弃或寻找借口;他们把当前地任何失败都看成是在过去地成功和未来地成功之间地一段小插曲.由于无力感地学生总是认为自己无论怎么做也无法获得成功,所以什么也不做会使他们感觉更好,因为没有尝试就失败,失败就应归因于没有尝试,而不应归因于自己太笨.因此,当看到那些学习困难地差生在学校里总是消极地对待学习,总是那么懒惰,也就不会大惊小怪了.因此, 要改变他们,很重要地是要降低或避免习得性无力感.阅读栏习得性无力感现象地发现塞利格曼(Seligman)和梅尔(Maier)于1967年在实验中首先发现了习得性无力感现象.实验以狗作为被试,分两个阶段进行.在第一阶段,将狗用皮带缚在吊床上,给予许多无法预料地、痛苦地电击.第一组狗只要用鼻子推动吊床底部地嵌。

非智力因素对学习成绩的影1

非智力因素对学习成绩的影1

非智力因素对学习成绩的影响【导语:正如(非机械化条件下)体力弱的农民种田比体力强的农民吃力一样。

智力因素对学习成绩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虽然也会出现“龟兔赛跑”这样的情形,但总的来说,聪明的孩子读书至少省力一些。

正因为如此,很多人往往忽视了非智力因素对学习成绩的影响。

那么,非智力因素有哪些?怎样利用非智力因素提高学习成绩呢?下面着重针对高考考生来谈一谈这方面的问题。

一、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对比1. 我把理解能力、记忆能力、联想能力、想象能力、推理能力、创新能力等于思维有关的能力归为智力因素(当然,也许有人对此持不同观点,这不影响我下面要讨论的问题)。

2. 我把细心、认真、勤奋、学习方法、学习技巧、心理素质、身体素质、自控能力、心态、理想等因素归为非智力因素(也许有人认为“细心”属于智力因素,但我更倾向于认为这是做事情的习惯与态度)。

3. 有些学生很聪明(例如理解能力强,记忆力好)但是粗心、贪玩、不认真,这常常是教师和家长最感到头疼的事情。

二、怎样利用非智力因素提高学习成绩1. 粗心 vs 细心提起“粗心”这个毛病,我至今仍然记得一些家长那种揪心的表情。

“粗心”的主要表现有:漏掉标点符号、把不等号方向写反了、看错题目、……很多同学也知道要细心,可是就是细心不起来。

应该承认,一般不会有人故意粗心,往往在不知不觉中粗心出错了。

因此,光知道对此着急上火是没用的。

有立竿见影的“疗法”吗?没有!“粗心”的毛病还“有救”吗?有!主要靠自救。

如何自救呢?(1)平时养成检查的习惯。

做完一道题,花几秒钟(或者更长一点的时间)检查一下。

(2)平时把粗心出错的情况记下来,并汇总一下,看看自己“粗心”的主要表现有哪些。

避免“跌倒在同一个地方”。

2. 马虎 vs 认真马虎与粗心有密切的联系,认真与细心也是如此。

做事情是马虎还是认真,这更属于态度的问题。

“马虎”的主要表现有:下笔不慎、乱涂乱画、字迹令人难以辨认、作业或卷面很乱(不整齐,东一句西一句的)、语句不通、表达不完整、……要养成认真的习惯,首先必须提高认识。

研究非智力因素对小学生学业成绩的影响——以北京市海淀区某教育培训机构的学生为例

研究非智力因素对小学生学业成绩的影响——以北京市海淀区某教育培训机构的学生为例

热点解读研究非智力因素对小学生学业成绩的影响——以北京市海淀区某教育培训机构的学生为例■李默云一、非智力因素对小学生学业成绩的影响研究概述近年来,社会各界对于教育行业的关注度日益提升,而学业成绩依旧是一个经久不衰的讨论话题。

大量的研究表明,许多智力相近的学生,在成绩上却可能存在较大的差异,那么影响学生学业成绩的因素是什么呢?基于此,许多研究人员从非智力因素的角度入手,展开了深入研究。

从广义上来讲,非智力因素是指除智力因素以外的道德品质、心理因素、生理因素以及环境因素等,其通常包括动机、性格、兴趣、意志、情感等具体内容。

笔者通过对现存文献的梳理,制定了从成就动机、好胜心、求知欲望、自卑与害羞、学习焦虑、学习毅力、荣誉感以及学习计划等八个方面的参考标准,来具体描述非智力因素对学习成绩的影响。

随后,根据笔者所选的八个方面,设计编制了符合北京市海淀区某教育培训机构实际生源情况,以及学生学业情况的《北京市海淀区某教育培训机构学生非智力因素调查问卷》,并对该机构参与培训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最后通过对数据进行归纳、整理和分析,选取了小学学龄段的数据做进一步阐释,并根据得出的结论提出相关对策与建议。

二、数据整理分析(一)调查问卷结果总述通过对该培训机构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调查,结果显示:该机构学生非智力影响因素得分两极分化较为严重,只有少部分学生处于平均水平。

说明该机构培训的学生非智力因素差异较为明显,且两极分化较为严重。

笔者试着从机构生源的角度推断,来此培训的学生,有一部分是由于学业成绩不理想,意图通过培训补差的;剩下的则大多是成绩优异,希望通过培训拔高的;还有少部分学生仅仅是来机构进行托管,抑或是矫正学习习惯的,而这一部分学生在本次制定的非智力因素衡量标准中,对数据的结果影响较小。

(二)非智力影响因素各方面分析通过对100份有效问卷的分析统计,笔者得出影响小学生学业成绩的八个非智力因素的最大值、最小值和平均值,其中得分最高的前三个方面分别是成就动机、荣誉感以及求知欲望,而得分最低的则是学习计划。

非智力因素对学生学业成就的影响

非智力因素对学生学业成就的影响

非智力因素对学生学业成就的影响在教育领域,学生学业成就的高低通常被认为是衡量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然而,除了智力因素外,非智力因素对学生的学业成就也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这些非智力因素如何影响学生的学业表现。

家庭环境家庭环境是影响学生学业成就的一个重要非智力因素。

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能够为孩子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相反,家庭冲突、父母的忽视或过度压力都可能对孩子的学习产生负面影响。

社会支持社会支持,包括来自老师、同学和社区的支持,对学生的学业成就同样重要。

教师的鼓励和指导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同学之间的合作与竞争可以促进彼此的进步。

社区资源的利用,如图书馆、科技馆等,也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和实践机会。

个人特质学生的个人特质,如自我效能感、坚韧性、时间管理能力等,对其学业成就也有显著影响。

自我效能感强的学生更有可能设定高目标并为之努力。

坚韧性强的学生在面对困难时更能持之以恒。

良好的时间管理能力则能帮助学生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

情绪状态情绪状态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成绩。

积极的情绪状态,如快乐、自信,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力。

而消极的情绪状态,如焦虑、抑郁,则可能导致学习效率下降,甚至产生逃避学习的行为。

生活习惯健康的生活习惯对学生的学业成就同样重要。

充足的睡眠、均衡的饮食和适量的运动能够保证学生拥有良好的身体状态和精神状态,从而更好地投入到学习中。

反之,不良的生活习惯会削弱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注意力。

结论综上所述,非智力因素对学生的学业成就有着深远的影响。

家庭环境、社会支持、个人特质、情绪状态以及生活习惯都是影响学生学业表现的重要因素。

因此,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业成就,除了关注其智力发展外,还应重视这些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和优化。

通过多方面的努力,可以为学生创造一个更加有利于学习和发展的环境,从而促进他们取得更好的学业成绩。

影响学习的主要因素_

影响学习的主要因素_

记忆力
想象力
概括性:
把同一类事物的共同特征和本质特征抽取出 来加以概括
思维力
那么构成非智力 又包括哪些因素 呢???
• 非智力因素包括:
应试心理 好强心 自信心 情绪情感 意志力 动机 兴趣
从智力和非智力角度看, 我们应该怎样提高辅导效果
非智力因素、智力和知识是学习的三要素。三者是学习的目的,也是学 习的手段。智力与知识比较,智力更重要(授人以渔)。学习中非智力 因素和智力因素比较,非智力因素更重要。
只要我们能梦想的,我们就能够实现。 ———刻在美国肯尼迪宇航中心大门上的人 类誓言
记忆力
想象力
飞机的出现
思维力
• 关于想象力的一张图片:
注意力
人脑中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 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观察力
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间接性:
通过其他事物的媒介来认识客观事物(借助 已有的知识经验来理解或把握那些没用直接感知过的, 或根本不可能感知到的事物,以及预见和推知事物的 发展过程)
特征
特征 安静稳重, 思维灵活 性低,但 细致、稳 定,情绪 稳定。
特征
思维灵活, 但不深刻, 注意易转移, 兴趣广而不 专一,反映 快而毛躁。
做事认真细致, 反应迟缓,感 情体验深入持 久,不外露, 敏感性高,行 为稳重,踏实, 但怯懦、迟缓。


构成智力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呢?
注意力
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 和集中
指向性:对一定事物的选择
观察力
记忆力
集中性:对所选择事物的贯注和坚持
想象力
思维力
注意力
观察力
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某种属 性的特征和能力
观察是运用感官主动地搜集信息 ,它不只是观看,而是所有 感官共同参与的整个感知过程, 同时还带有分析思考的成分。

影响学习非智力因素

影响学习非智力因素

观点一:影响学习的主要非智力因素影响学习的主要非智力因素有需要、动机、态度、目标期望、归因、态度与价值观、自我效能感、习得性无力感等(如图)。

图影响学习的非智力因素活动模型图显示出非智力因素影响学生学习的规律。

当环境中的内外刺激引发学习者的各种需要时,学习者会根据自己的态度和价值观对这些需要作出评判,确定哪些重要、哪些具有实现的可能、哪些符合自己追求的目标。

当断定某种需要有价值、可以实现且符合自己追求的目标时,这种需要便转化为动机,推动学习行为发生;同时,学习者还会对学习行为的结果产生某种预期,产生目标期望。

目标期望产生后,不仅能反过来促进需要向动机转化,而且指引行为的方向。

态度和价值观也是影响需要向动机转化的重要变量,而且还会对目标行为进行调节,使其不偏离目标价值。

动机驱使行为,而目标则启动行为,行为最终的结果无非有两种可能:目标达成或没有达成。

目标如果达成,行为成功,产生需要满足后的满足感。

满足感产生后又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当层次较高的需要满足后,兴奋性增强,原有的需要继续得到强化,行为持续进行;另一种是当层次较低的需要满足后,兴奋性消失,原有的需要弱化和新的需要出现,原有的行为停止或被新的行为所取代。

同理,目标若没有达成,行为失败,出现挫折感。

无论行为成功还是失败,学习者都要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归因。

对成功给予积极归因的产生自我效能感,对失败给予消极归因的产生习得性无力感;自我效能感使人对今后自己的行为产生积极的态度,习得性无力感则使人对自己今后的行为产生消极态度,不管是自我效能感还是习得性无力感,两者都会对自己今后的行为产生重大的影响。

上述非智力因素对学习的影响直接表现为学生学习有无积极性。

学习积极性是学生在学习行为中表现出来的认真、紧张、主动、顽强、投入的心理状态。

学生若处在积极的学习状态下,就会表现出认知活跃、情绪兴奋和意志努力,并直接影响学习的效果。

其主要外在指标就是学生对待学习的注意状态、情绪倾向和意志(毅力)。

学习中的非智力因素

学习中的非智力因素

厌学情绪的产生跟许多因素有关,如学习动机不 强、目标不明确、态度不端正、基础较差、习惯 不好、学习方法不对等。 只要我们树立信心,进一步明确学习的目的,培 养兴趣,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厌学情绪是完全
可以克服的。
有文化、有教养、有素质。
为中华之崛 起而读书! —周恩来
学习是将来建设国家、服务社会、造福 人类的需要。 把个人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祖国的命 运、人类的幸福结合起来,我们的学习才会 有更大的动力,也才更加有意义。
我们生活的时代是一个信息大爆炸的 时代,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知识的更 新速度正在逐渐加快,一个人如果不及时更 新自己的知识,就会被淘汰。
著名的美籍华人丁肇中教授把从本科到 博士的在读时间由10年缩短为6年。当记者问 他学习时是否感到苦恼时,他说:“一点也 不,没有任何人强迫我这样做,正相反,我 觉得很快乐,因为我很有兴趣,我急于探索 物质世界的奥秘。”
学习是个人生存、成长和发展的需要。 获得知识、摆脱愚昧;
学习使人: 掌握技能,拥有力量;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影响我们
命运的不是环境,不是条件, 不是身高,不是文凭,不是出 身,更不是腰包里有没有钱, 而是观念。改变了观念,就能 改变人的一生! 有了正确的学习目的和学习观 念,就会对学习充满兴趣和动 力,从而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播种一种观念,收获一种行为; 播种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 播种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 播种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 威廉。詹姆斯
三. 培养学习动机,克服 厌学情绪
学习动机
认为学习很重要或很有价值,愿意为此 付出努力,并希望取得成就,这样一种 倾向就是学习动机。
达到父母、老师的要求;
外在动机;
得到他人的表扬, 出于其他外部原因而努力。

非智力因素对学生学业成就的影响与培养

非智力因素对学生学业成就的影响与培养

非智力因素对学生学业成就的影响与培养学生的学业成就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非智力因素。

除了智力因素的影响外,学生的情绪状态、学习态度、自信心、学习习惯等也会对学业成绩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

因此,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对于提升他们的学业成就至关重要。

一、情绪状态学生的情绪状态对于学业成绩有着重要的影响。

积极的情绪可以提高学习效果,而消极的情绪则会阻碍学习进展。

学校和家庭应注重培养学生乐观、自信的情绪态度,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支持。

此外,学生也应该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保持积极的心态,以应对学习中的困难和挑战。

二、学习态度学生的学习态度决定了他们对待学习的认真程度和投入程度。

良好的学习态度是成功学习的关键。

学生应该具备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对学习抱有兴趣和热情。

他们应该明确学习的目标,并有计划地进行学习。

同时,学生还应该具备自我激励和自我管理的能力,不断提升自己的学习动力和学习效果。

三、自信心自信心对学生的学业成就具有重要影响。

学生应该相信自己的能力,相信自己能够取得好成绩。

缺乏自信心会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怀疑和消极情绪,从而影响学业表现。

因此,学校和家庭应该给予学生充分的鼓励和支持,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并通过正面的评价和激励来提升学生的自信心。

四、学习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业成就至关重要。

学生应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定时、定量进行学习,遵守学习计划,合理分配学习时间等。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和记忆力,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

同时,学生还应注重课堂笔记的整理和复习,以巩固所学知识。

五、培养非智力因素的方法为了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学校和家庭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建立良好的学习氛围。

学校应创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互相学习和交流。

家庭可以提供安静的学习环境和必要的学习资源。

2. 提供情绪支持。

学校和家庭应关注学生的情绪变化,提供必要的情绪支持和安慰。

同时,鼓励学生培养积极的情绪态度和应对困难的能力。

从影响学生学习的五种非智力因素

从影响学生学习的五种非智力因素

从影响学生学习的五种非智力因素(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以及数学学困生形成的因素来分析他们的发展,在数学教学中为学困生“树信心、激兴趣、找方法、立习惯”,这是促进他们发展的根本途径。

(一)以“情”感人,为学困生树立信心。

亲近学困生,从生活和学习上给他们关爱,采取“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策略,使之“亲其师而信其道”;在学困生成长的点滴进步中,老师的一句夸奖、一个鼓励的眼神、一个赞许的微笑,都会给他们添信心、鼓勇气,并成为下一次前进的动力。

(二)以“美”动人,从数学美中激发学困生学习兴趣。

学困生对数学不感兴趣,说数学就是抽象、枯燥乏味的学科。

其实是对它的片面理解。

哲学家罗素说:“数学,如果正确地看她,不但拥有真理,而且也具有至高的美。

”要让抽象的数学变得生动形象,让枯燥乏味的数学教学彰显无穷魅力,让沉闷的数学课堂充满生机活力,这就要加强数学教学中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教育。

注重数学课的“实、活、新、趣、美”,就要靠我们去挖掘数学“美的因素”,设计“美的环节”,调动“美的情绪”。

数学美的因素可以从她的“有序性、简明性、对称性、统一性”等特性中挖掘,并在各个教学环节上得以体现。

(三)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发展,我们在关注学困生发展时,改善和培养他们的一些学习行为习惯很有必要。

如:课前预习习惯、课上积极参与回答问题的习惯、学会倾听的习惯、审好题再做的习惯、先估再算的习惯、独立作业、先完成作业再玩的习惯、课后复习反思总结的习惯、坚持写数学日记的习惯等等。

只有让学困生真正自愿融入了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使之形成了一些好的定势,我们的转化工作才会收到水到渠成的效果。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促进学困生的发展和转化工作,是一项艰难复杂而又具有创造性的工作,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见成效的。

要常抓不懈、持之以恒;要用一种对学生终身负责的高度责任感来培养,对他们的发展潜力要充满信心;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他们,让他们在期待和希望中找到自信,在数学美的课堂中找到兴趣,在方法提炼中不断修正自己,在好习惯的养成中完善自己,早日从学困中走出来!1.提前预习,勤于实践。

教育心理学 第13章学习中的非智力因素

教育心理学 第13章学习中的非智力因素
– 性格是个性特征中的核心特征,它 是先天因素与后天因素的“合金”, 教育者应该遵循性格的形成特点来 培养有利于学习的性格特征。
• 主要概念:非智力因素,兴趣,情感,
v
意志, 性格
本章内容
第一节 非智力因素概述 第二节 兴趣与学习 第三节 情感与学习 第四节 意志与学习 第五节 性格与学习
第一节 非智力因素概述
第十三章 学习中的非智力因素
• 本章要点提示:
– 学生在学习中要取得成功,需要全 部心理活动的积极参与,智力因素 和非智力因素都是不可缺少的。
– 作为一种心理倾向,浓厚的兴趣会 使个体积极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提 高学习效率。
– 情感和意志在学习过程中都起着非 常重要的作用,它们不仅影响认知 过程,而且可以调节个体的行为和 需要。
稳重、安静、反应缓慢、 沉默寡言、情绪不易外露。 注意稳定但不易转移、善 忍耐、具有内向性。
行动迟缓、不强烈、孤僻、 情绪体验深刻、感受性很 高、善于觉察别人不易觉 察的细节、具有内向性。
• 兴趣与努力不可分割
第三节 情感与学习
一 情感与学习的关系
• 列宁指出:“没有 ‘人的感情’,就从 来没有,也不可能有 人对真理的追求。”
二 情感的活动规律与学习
情感的活动规律:
• 情绪逐步向情操发展 • 情感与认识相互促进、
相互干扰 • 情感与需要相互制约
第四节 意志与学习
• 马克思曾有这样一段名言: “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 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 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 顶点。”
有关非智力因素的研究
• 国外的研究 1.对某种活动的强烈需要 和爱好与取得成就的关系。
• 2.对某门学科的积极的学 习态度和热情与取得成功的 关系 。

非智力因素名词解释

非智力因素名词解释

非智力因素的名词解释
非智力因素是指智力以外,对学习活动起着导向,维持强化作用的个性心理特征,在心理学上非智力因素主要包括兴趣爱好、愉快的情绪、对事业学习较热情、对挫折的忍受性与意志力、活泼的性格、宽阔的胸怀、自信心与好强心、理想与目标、报复、焦虑等。

非智力可以划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第一层次是指学生的理想信念世界观属于高水平的层次,对学习具有广泛制约作用,对于学习活动具有持久的影响;第二层次主要是指个性心理的品质,比如需要兴趣动机抑制,情绪情感性格与气质等属于中间层次词,对学习活动起着直接的影响;第三层次是指学生的自制力、荣誉感、学习热情、求知欲望、成就动机等,属于低层次。

— 1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影响学习成绩的5个非智力因素
除了努力、智力,还有什么会影响到学生的成绩呢?很多老师、家长只是一味地强调要孩子努力,让孩子上补习班,殊不知,脑科学和心理学规律研究表明,孩子的情绪、同伴支持,孩子的自尊,家庭的环境,也会影响到孩子的学习成绩。

今天我们带来了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边玉芳的一篇文章,里面阐述了很多有意思的现象,影响孩子成长的,影响孩子学习成绩的,不只是努力和智力,还有情绪、习惯等其他因素。

与智力与努力相比,也许这些因素对孩子成长更重要。

“在学校,老师每天叮嘱认真学习、按时完成作业;回到家,妈妈还问学习怎么样?班里排第几?周末各种班都排满了,课外书也不让看……”
“学生的任务当然是学习了,其他的以后再说……”
很多家长和教师高度关注学生的学习与智力发展,却忽略了孩子情绪和同伴交往等能力的发展。

但实际上,后两者也会影响到孩子的学习成绩。

笔者曾对一批初一年级的学生做过3年追踪研究,关注初一成绩不好的“后1/3学生”与成绩较好的“前1/3学生”的发展变化情况。

研究发现,两类学生随着年级升高成绩差距渐渐增大。

后1/3学生与前1/3学
生的认知水平、感受到的社会信任与支持包括来自教师和同伴的信任支持在刚入学时差距不大,随年级升高差距扩大;后1/3学生的学习自信心较低,正向积极情绪比前1/3学生低,负向消极情绪比前1/3学生高,并随年级升高不断扩大;后1/3学生父母往往是低学历、高独裁、低期望、低亲密的……
学生是“完整的个体”,不仅要学习知识,更要提升学习兴趣,发展学习能力。

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更需要交往,发展自己的爱好与特长,形成客观的自我评价,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有察觉自我与他人情绪的能力,能调控自己的情绪,这些与学习同等重要。

大量研究发现:情绪会影响大脑功能的实现,对大脑功能起到促进或阻碍作用。

当孩子处于愉悦、轻松的情绪中,能更好地保持注意力集中,学习效率和效果更高;当孩子处于紧张或烦躁的情绪中,很难专注于学习。

心理学研究一致认为,与同龄人交往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有重要的作用,且不可替代。

研究结论还告诉我们,学习时间并不是影响学习成绩的唯一因素,两者不是同步增长的关系。

在学习时间达到一定量之前,学习时间越长,成绩越好,但达到一定量后,时间越长,成绩不升反降。

这些研究结果都说明,学生在不同领域中的发展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我们不能厚此薄彼,把学生各方面发展割裂开来。

为提高学生的成绩,家长和老师需要促进学生学习和智力的发展,更要关注情绪、同伴交往这些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重要因素。

“孩子两三岁后,我发现周围的家长就把与我孩子同龄的小孩送去各种培训班,虽然我很挣扎,但是我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到底在什么时候应该培养学生什么方面的能力才是合适的,我真的不知道。


“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可能是目前家长和老师说得最多的一句话。

这话对不对呢?又对又不对。

孩子的有些能力和品质要从小培养,有些能力和品质要到适合他受教育的年龄去培养。

只有了解学生的成长规律,把握不同阶段需要重点培养的能力,在合适的时间里做适合的事,教育才能事半功倍。

幼儿阶段教育的重要任务是发展孩子的口语能力,培养孩子丰富的想象力和好奇心,培养孩子形成人格的主动性,过早把孩子送去各种培训班接受小学式教育的方式是非常要不得的。

小学阶段,需要家庭与学校共同关注学生成功感、勤奋感和自主感的培养,重在养成学生良好的行为和学习习惯。

以学生学习习惯培养为例,小学阶段尤其是低年级是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时期。

从心理机制的角度看,习惯是一种需要。

从脑机制的角度看,习惯是在重复出现的、有规律的刺激下形成的,是大脑皮层上的兴奋点之间建立起来的、巩固的暂时神经联系。

研究表明,学生在小学高年级与初中、高中时期的学习习惯基本相似,这表明,到小学高年级或中学再去培养学习习惯效果就不明显。

在中学
阶段需要教师和家长共同鼓励孩子同伴交往,引导探索和思考“我是谁”、“我将来要做什么”等问题,让学生达成“自我同一性”。

“写字不认真,字面不整洁,回家每个字抄N遍。

”学生一脸无辜:“老师,我真的是努力了,可是就没有其他同学写得好!我也不想这样。

”“我喜欢写作业的时候带着耳机,头脑清楚、注意力集中,但是父母总觉得我不认真,说不能三心二意,他们真的不了解我!”
由于基因等不同因素的影响,学生在发展过程中是存在差异的。

这种差异体现在学生发展速度不同,需要的教育方式不同,达到的要求也不同。

研究表明,孩子生理发育水平的差异,造成不同学生偏好的学习方式不同:有的学生属于视觉型,更擅长通过视觉信息进行学习;有的学生属于听觉型,更擅长通过听觉信息进行学习;有的学生属于动作型,更擅长通过运动来学习。

对于不同学习方式类型的学生,需要采用不同的引导、辅导方式。

还有研究表明,男孩与女孩的大脑存在较大的差别,男孩的脑额叶发育速度比女孩慢。

因此,男孩比较冲动,女孩则更能遵守规则。

因此,家长和老师对男孩要多一点宽容和耐心,给予更多的引导,绝不能一味地批评和指责。

成功的教育案例说明,只要掌握了学生的成长规律,并真正地研究有差异的学生,就能发现每一个学生的发展需求,就能用多元的评价方式和
目标衡量学生的发展情况,为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打开健康成长的大门。

老师为了让学生珍惜和节约文具,让班长把班里橡皮最破的学生找出来,当着全班师生的面让这个孩子穿上一件破衣服,对所有同学和老师道歉,表示自己将橡皮搞破多么不好,以后不再这样了。

学生尽管嘴上说自己错了,但是眼睛里分明是委屈、敌意……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自尊对影响学生一生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与自尊水平不高的学生相比,自尊水平高的学生未来的生活品质更高,经济前景更好、心理更健康、问题行为更少。

适度的挫折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抗挫折能力,而过度的挫折会使学生失去自信,怀疑自己,常常觉得无助和绝望。

综观教师严厉体罚、责骂、惩罚学生的现象,很多教师的动机都是好的,但由于缺乏智慧的方法和策略,造成了很多不必要的伤害和影响。

教育者一定要有效避免因为“无心之失”带来的不良影响。

教师有了好的动机,还要有科学、有效的策略和方法。

班里有一个学生上课经常心不在焉,成绩在班上排名倒数……在一次家访中,李老师了解到他原来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学生,但自从去年母亲因癌症去世后,一直沉浸在悲伤的情绪中,不想学习……从此,李老师对他格外关注,经常鼓励、引导他融入同学,帮他补习。

渐渐地,他脸上的笑容多了,成绩提高了,与班里同学的关系也变得融洽了。

每个孩子的成长有众多影响因素。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郎芬布伦纳的生态系统发展心理学理论强调,发展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儿童发展受到微系统、中系统、外系统和宏系统的直接和间接影响,其中家庭、学校是影响孩子发展的微系统,对学生的发展影响最大。

家长、教师都是学生成长发展中的重要他人,两者只有对学生的发展规律有全面客观的了解,才能秉承同样的理念,共同配合,而不是一边做减法,一边做加法,两者的作用相互抵消。

有一些家校合作过于形式化,真正的家校合作,应该是学校和教师与家长保持沟通,了解学生的情况和需求,给予更有针对性、更有效的教育。

比如,教师通过与家长的沟通,更深入地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成长经历、性格特征、兴趣爱好、在家表现等,这样才能真正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

真正的家校合作,应该是家长了解学校的教育教学目标,使家庭教育配合学校教育。

没有抽象的学生
教育要取得好的效果,就应该读懂孩子,了解每一个孩子行为背后的故事。

教育就是要为学生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成长支持环境。

学生的发展是有规律的。

提升教育质量要回到教育的源头,那就是尊重学生的发展规律。

当教育者真正掌握了学生的发展规律,就能克服教育的盲目性、随意性,增强教育的科学性和针对性,避免因“无心之失”对学生造成负面的影响,真正实现科学育人,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的目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