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路椎间盘镜微创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后路椎间盘镜微创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分析
发表时间:2017-09-08T14:56:49.710Z 来源:《心理医生》2017年22期作者:杨新琦
[导读] 探究和分析后路椎间盘镜微创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治疗效果。
(成都高新好医生第一医院四川成都 610000)
【摘要】目的:探究和分析后路椎间盘镜微创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从2013年12月起到2016年12月期间本院收治的所有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选取其中的87例作为本次的研究分析对象,根据不同的手术方法将这87例患者分为40例对照组和47例观察组,前者给予传统开放手术进行治疗,后者采用后路椎间盘镜微创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下床活动时间和住院时间,并分析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从临床疗效来看,两组的临床疗效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采用后路椎间盘镜进行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微创治疗能够有效的减少患者手术的术中出血量,缩短手术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和住院时间,显著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具有临床推广的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后路椎间盘镜;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R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22-0189-02 为了提高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治疗效果,本文对后路椎间盘镜微创手术在腰椎间盘突出症中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了简要的探究和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2013年12月起到2016年12月期间本院收治的所有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选取其中的87例作为本次的研究分析对象,这87例患者经过临床和影像学的检查后均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根据不同的手术方法将这87例患者分为40例对照组和47例观察组,在对照组的40例患者中,男22例,女18例,年龄在24~76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8.16±4.37)岁,病程在4个月~7年之间,平均病程为(28.7±9.4)个月;在观察组的47例患者中,男27例,女20例,年龄在23~7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0.36±8.7)岁,病程在3个月~8年之间,平均病程为(29.3±10.2)个月。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方面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传统开放手术对照组的40例患者采用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FD)进行治疗,具体方法为:给予患者硬膜外麻醉后,让患者取俯卧位,根据术前的影像学检查明确患者的椎间隙,然后以患者的髓核病变椎间隙为中心作一个3~5cm长度的切口,然后将患者的皮肤、皮下组织和深筋膜一次切开;从髓核突出的一侧将紧贴骨面的肌肉分离开来,从而使病变的椎间隙上下缘显露出来,然后行椎板开窗;将黄韧带切除掉,从而将显露出来的神经根和硬膜进行保护,然后确定椎间隙,确定椎间隙后将纤维环切开,从纤维环内将突出的髓核以及椎间隙髓核组织取出来;然后对病变的椎间隙进行检查,确定椎管内没有残留的髓核,并且患者的神经根是松弛状态,切口不再出血后,置入硅胶引流管,依次从内到外缝合切口。
1.2.2后路椎间盘镜微创手术观察组的47例患者采用后路椎间盘镜微创手术(MED)进行治疗,具体方法如下:给予患者硬膜外麻醉后,让患者取俯卧位,患者的腹部处于悬空状态,并且保持腰部弓形屈曲姿势。进行常规的消毒铺巾后,根据术前影像学的检查确定手术的椎间隙,然后在椎间隙患侧中线作一个大约1cm的切口,置入定位导针,通过后路椎间盘镜透视证实病变椎间隙的定位准确后,以导针孔为中心作一个大约1.5cm的纵向切口;依次将皮肤、皮下组织和腰背筋膜切开,建立工作通道,并将光学影像连接起来。然后在镜下成功显露的情况下,将受压的硬膜囊和神经根牵拉开,然后在镜下直视的情况下切开十字形或者环形的后纵韧带,将突出的髓核摘除掉。对患者的神经根管进行检查,对于神经根管狭窄的患者,可以通过清除增生的方式扩大减压量,最后在采用甲硝唑对椎间隙进行冲洗,留置硅胶引流管后,再从内到外逐层缝合切口。
1.3 观察指标与疗效判定
观察指标: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下床活动时间和住院时间进行观察和记录。
疗效判定:治愈:患者的临床症状和疼痛消失,运动功能和正常工作、活动能力恢复;显效:患者的临床症状和疼痛基本消失,能够进行轻度的工作和活动;有效:患者的临床症状有所改善,但是仍有疼痛感,且无法进行正常的工作和活动;无效:患者的临床症状和疼痛没有明显变化,需要进一步的治疗[1]。
1.4 统计学分析
本文所有数据用SPSS 13.0统计软件分析处理,两组治疗前后VAS值比较用t检验,两组组间差异用卡方检验进行比较,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首先,从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下床活动时间和住院时间来看,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下床活动时间和住院时间如表1所示。
3.结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LDH)是一种由于腰椎间盘的髓核、纤维环和软骨板等各部分出现不同程度的退行性改变后受到外力作用使得纤维环破裂髓核组织从后方或者椎管内通过破裂的纤维环突出,压迫或者刺激到相邻的脊神经根,使得患者产生腰部疼痛、单侧下肢或者双下肢麻木、疼痛等症状的一种疾病[2]。
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目前临床上的主要治疗方法非手术的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大部分情况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可采用非手术的保守治疗方式进行治疗,但是对于病程长,且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则应采取手术治疗的方式。
本文分别采用传统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和后路椎间盘镜微创手术进行治疗,从上述结果中可以明显看出,与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相比,后路椎间盘镜进行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微创治疗能够有效的减少患者手术的术中出血量,缩短手术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和住院时间,显著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具有临床推广的意义和价值[3]。
【参考文献】
[1]许峰超.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治疗应用后路椎间盘镜效果探讨[J].中国伤残医学,2016,24(17):36-37.
[2]马勇,安贵峰.后路椎间盘镜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疗效及对创伤反应的影响[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6,20(21):107-109.
[3]杨子斌,赵伟,董锡亮,杨荣新.后路椎间盘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5,13(10):104-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