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大众传播与媒介分析
《传播学》第五章受众分析
亚文化不仅影响受众的信息需求,还影响他们的认知方式和 认知内容。例如,某个特定的音乐亚文化群体可能更容易接 受与自己亚文化相符的认知,而其他亚文化的受众则可能更 容易接受与自己亚文化背景相符的认知。
04
受众的媒介接触习惯
媒介选择与使用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
受众在选择媒介时,通常会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偏好在传统媒体(如 电视、广播、报纸)与新媒体(如互联网、社交媒体)之间进行选 择。
受众态度分析
了解受众对组织或品牌的态度、认知和情感倾向,有助于制定更具 针对性的公关策略。
危机公关中的受众应对
在危机公关中,及时了解和分析受众的反馈和情绪变化,对于化解 危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至关重要。
新媒体环境下的受众分析
个性化需求满足
新媒体环境下,受众的信息需求更加多元化和个性化,通 过数据分析可以更好地满足不同受众的需求。
观念。
文化因素对受众认知的影响
文化因素不仅影响受众的信息需求,还影响他们的认知方式和认知内容。例如,西方文 化的受众可能更倾向于接受与自己文化相符的认知,而东方文化的受众则可能更容易接
受与自己文化背景相符的认知。
亚文化与受众
亚文化对受众的影响
亚文化是指某一特定群体所共享的特定的文化特征和行为方 式。亚文化对受众的信息需求、信息接触习惯和信息解读方 式产生影响。例如,某个特定的音乐亚文化群体可能更关注 音乐相关的信息和活动。
受众心理研究
了解受众的心理需求、消费动机和行为模式,有助 于制定更具针对性的广告策略,提高广告效果。
受众反馈
通过收集和分析受众对广告的反馈,可以评 估广告效果,为后续的广告策划提供改进依 据。
公共关系中的受众分析
5大众传播内容分析
• 信息科学中信息的概念 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 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 在的物质运动形式。( 。(信息是构成客观世 在的物质运动形式。(信息是构成客观世 界的一个基本要素、客观实在性) 界的一个基本要素、客观实在性) 信息,是两次不确定性之差。 信息,是两次不确定性之差。 信息,是事物运动、变化、联系、 信息,是事物运动、变化、联系、差异的 产物
符号意义的分类 • 明示意义与暗示意义 • 表面意义、深层意义、潜在意义 • 外延意义与内涵意义 • 指示性意义与区别性意义 语言符号的暧昧性表现在 • 语言符号本身意义的模糊性 • 语言符号的多意性
• • • •
传播过程中的意义 传播者的意义 受传者的意义 情景的意义 符号本身是有意义的,但意义并不仅仅存在于符号本身, 而是存在于人类传播的全部过程和环节当中。
大众传播的内容
大众传播信息的种类
• 新闻性信息 新闻性信息:向社会公众报道的新闻 • 评论性信息 评论性信息:个人或集团对外部世界变化的一种主观评价 • 舆论性信息:指受众的声音,表达受众对社会上某些重大问题、某些 舆论性信息 事件的看法、意见和要求。 • 教育性信息 教育性信息:大众传播媒介所传播的给人以教育、使人增长知识的信 息,包括各种文化科学知识,也包括常识性知识。 • 服务性信息:大众传播媒介为社会各界、为社会广大公众提供的各种 服务性信息 服务类的信息,包括天气预报、交通状况报道等。 • 娱乐性信息 娱乐性信息:大众传播媒介为广大受众传播的、以消遣和娱乐为目的 的信息,也就是文学、艺术、音乐、舞蹈、体育等节目和内容。 • 商业性信息 商业性信息:既包括各类媒体上出现的商业广告,即产品、服务和企 业公关广告,也包括各种商业活动的信息。
按照信息对受传者的不同心理效果把传播的 按照信息对受传者的不同心理效果 信息分为三类:指导性或教育性信息、维持 指导性或教育性信息、 指导性或教育性信息 性信息和复原性或刺激性信息。 性信息和复原性或刺激性信息。
大众传播及其社会功能探讨ppt(共16页)
李普曼《自由与新闻》、《舆论学》等论著中提出了 现代人“与客观信息的隔绝”的问题。“拟态环境”。
日本学者藤竹晓“信息环境的环境化”,“拟态环境的环境化
美国社会学者库利 在1909年的《社会组织》一书中,“印刷意味着民主”,而
民主只有在舆论获得某种组织性之际才能够成为现实。在库利 开来,舆论实质上是组织化的群体意识和公共意识,这些意识 的成长“与电信、报纸和快速邮政等等是直接相联系的”。库 利认为,这些近代传播媒介的发展不仅扩大了人类的交流与沟 通,而且促进了“各国、各民族和阶层间的共通的人性和道德 的发展。”
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的功能观
赋予社会地位; 社会规范强制功能
负面功能 宣传会使人们安于、顺从现状; 媒介是使大众的审美鉴赏力退化和文化水平下降的重要
原因; 媒介以低廉的代价占用或剥夺了人们的空闲自由时间; 麻醉功能
第三节 大众传播的社会影响
大众传播的发展过程
便士报
电影广播
电视
基于乐观主义期待的影响观
法国学者G.塔尔的《舆论与群集》,认为报刊对社会 的一个最主要的贡献,就是造就了现代舆论的主体-公 众。报刊出现以前,社会群体的活动形态“在本质上 是保持着肉体接触的集群”。物理空间,模仿、暗示 和感染机制的制约,具有情绪性和机动性,往往形成 非理智的群体行为。
报纸导致了公众的诞生,公众是“纯粹精神上 的集合体”。公众由“有理性、有教养、有知识”的 个人组成。惟有公众意见的舆论才具有政治上的正当 性和合理性,报刊则是将分散的公众联结成一个有机 整体的纽带;公众的规模将随着报刊的普及而无限扩 大。
基于“怀疑主义”的影响观
大众媒体内容的低俗化、煽情化、娱乐化、浅薄化所导 致的社会道德危机。
大众传播、信息环境人的行为
《大众传播》课件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报纸媒介面 临着电子化、数字化、网络化的发展 趋势,同时也面临着广告收入下滑、 读者老龄化等问题。
报纸媒介的优缺点
优点包括信息传递迅速、信息量大、 可随时阅读和保存;缺点是信息传递 的单向性较强,互动性较差,且报纸 媒介的受众群体相对固定。
杂志媒介
杂志媒介的特点
杂志是一种印刷媒介,具有信息量大、内容深入、印刷精美等特点 ,主要针对特定的受众群体。
。
大众传播遵循特定的行业规范和职业道 德,其目的是向受众提供准确、及时、 有效的信息,以满足他们的信息、教育 和娱乐需求,并同时推动社会的经济发
展和社会进步。
大众传播的特点
速度快
大众传播媒介能够迅速地传递信息,使受众 在短时间内获得最新信息。
渗透力强
大众传播媒介能够深入到社会的各个阶层和 群体,影响人们的观念和行为。
杂志媒介的优缺点
优点是信息量大、内容深入、印刷精美、受众群体相对固定;缺点 是传播速度较慢,且不易于保存和携带。
杂志媒介的发展趋势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杂志媒介也面临着电子化、数字化、网络化 的发展趋势,同时也面临着广告收入下滑、读者老龄化等问题。
电视媒介
1 2
电视媒介的特点
电视是一种视听媒介,具有形象生动、信息量大 、传播速度快等特点,能够同时传递声音和图像 信息。
跨文化传播
随着全球化的加速,跨文化传播成为大众传播的重要趋势,需要 关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受众需求。
国际合作与交流
各国在大众传播领域进行合作与交流,共同应对全球化带来的挑 战和机遇。
05
CATALOGUE
大众传播的伦理与法规
大众传播的伦理问题
媒体伦理失范
媒体在报道中可能存在伦理失范的问题,如偏见报道、侵犯隐私 等。
大众传播的“媒介分析”
4、提供娱乐功能
• 大众传播的内容并非都是务实的,其中 相当一部分是消遣性的。
拉扎斯菲尔德、莫顿的《大众传播的社会作用》 • 1)媒介使大众审美鉴赏力退化和文化水平下 降 • 2)媒介常以低廉的代价占用或剥夺了人们的 自由时间,“多少代以来,人们为争取更多的 自由时间而进行斗争,但是现在他们在自由时 间里跟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节目打交道,而不 是跟哥伦比亚大学打交道。” • 3)麻醉大众精神,“人们对社会问题的关心 停留在表面,他们只是阅读、收听和思考,却 以为可以代替决断和行动。”
电影的优势与局限
• • • • • • • • 优点: 1)影像清晰,形象逼真 2)银幕宽大,表现力强 3)投资巨大,制作精细 4)影院效应,参与性强 缺点: 1)信息量较低 2)观众较少
大众媒介的性质
• 在大众传播媒介中,消遣娱悦的信息所 占的比例正呈日益上升趋势。它适应了 世界各国工作时间日益缩短、闲暇时间 日益增长后对娱乐性信息的需求。斯蒂 芬森在《传播游戏论》(1967)一书中早就 看到,大众传播中“几乎全部内容,都 有一种普遍化的游戏或娱乐的功能。” 新闻媒介也正日益成为新闻与娱乐的媒 介。
报纸的优势和局限
• • • • • • • 优点: 1)制作简便,费用低廉 2)反应及时,信息量大 3)阅读自由,选择性强 缺点: 1)保存 2)庞杂
当代中国阅读书籍现状
• 在今天的中国,随着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和生 活内容的日益丰富,能坐下来安心读点书的人 正变得越来越少。不少有识之士警告,如果任 由这种趋势发展下去,“书虫”将成为未来中 国一个新的“濒危物种”。据媒体报道,中国 读书的人数正在逐年减少。去年,中国只有 51.7%的识字国民读书,这一比例比5年前下降 了8.7%。一项调查表明,虽然公众闲暇时间整 体上在增加,但是学习、阅读的时间却有所减 少。相反,人们看电视的时间却比5年前增加 了1个小时以上。
大众传播与媒介知识框架
大众传播与媒介知识框架在当今信息时代,大众传播与媒介已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从电视、报纸到互联网、社交媒体,各种媒介形式不断涌现,深刻地影响着我们获取信息、交流思想和塑造观念的方式。
理解大众传播与媒介的知识框架,对于我们在这个信息洪流中保持清醒、理性和有效地利用信息具有重要意义。
一、大众传播的概念与特点大众传播,简单来说,是指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其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传播者的专业化大众传播的信息往往由经过专业训练的人员,如记者、编辑、主持人等进行制作和传播。
他们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够对信息进行筛选、加工和呈现,以满足大众的需求。
2、传播内容的公开性大众传播的信息通常是面向广大公众公开传播的,无论是新闻、娱乐节目还是广告,都能够被广泛的受众获取和接收。
3、传播手段的技术化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大众传播借助了各种先进的技术手段,如广播电视的信号传输、互联网的数字化传播等,使得信息能够快速、广泛地传播。
4、受众的广泛性和不确定性大众传播的受众数量众多,且分布广泛,具有不确定性。
不同年龄、性别、地域、文化背景的人都可能成为大众传播的受众。
5、传播效果的多面性大众传播的效果不仅包括信息的传递,还可能对受众的认知、态度和行为产生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
二、媒介的类型与特点媒介是大众传播的载体和工具,常见的媒介类型包括:1、传统媒介(1)报纸报纸是最早出现的大众传播媒介之一,具有信息量大、报道深入、便于保存等特点。
但报纸的传播速度相对较慢,且受版面限制,信息呈现形式较为单一。
(2)杂志杂志通常具有特定的主题和受众定位,内容更加专业和深入,图片质量较高,能够满足读者对特定领域知识的需求。
但杂志的出版周期较长,时效性相对较弱。
(3)广播广播通过声音进行传播,具有传播范围广、便携性强、能够伴随性收听等优点。
大众传播媒介ppt课件
最新课件
4
新媒介类型
——真正的自由的媒体时代正在到来
• 互联网:一网打尽//博客、播客、维客 • 手机:点对点传播(报纸、电视、网络) • 有线电视:分众、小众,视频点播 • 楼宇电视:户外广告与电视的结合 • 移动电视:户外接收 • ……
最新课件
5
传播(接受)方式
• 固定与移动(在家与户外) • 点对点与点对面(互动与单向) • 被动与主动(线性与非线性) • 以上几类的结合
最新课件
12
报纸发展状况
• 公元前59年,历史上第一份官方报纸 《罗马公报》诞生。
• 新闻信是最早的民间“报纸”。 • 14、15世纪,手抄新闻的出现。 • 17世纪:新闻事业的“创世纪”
– 1609年,世界上最早的周报:《通告——报 道与新闻报》
– 1644年,约翰·弥尔顿发表《论出版自由》 – 1660年,世界上最早的日报:《莱比锡新闻》
11月起在洛杉矾等23个大城市正式播出数字电视节目。其中23家从11月1日开
始在10个城市播出高清晰度电视节目。专家们认为,这标志着新的“电视时代”
的开始,其影响将超出电视工业本身。最新课件
23
• 1958年5月1日,中国第一座电视台“北 京电视台”试验播出。
• 1973年5月1日,彩色电视正式试播。
• 1833年8月1日,中国境内出版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 《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
• 国人自办最早报刊:1873年汉口出版的《昭文新报》 • 国人自办成功的最早中文日报:1874年2月4日创刊于
香港的《循环日报》
• 党报:1922年第一张政治机关报《向导》周报;1925 年创办第一份日报《热血日报》。
➢ 党委机关报 ➢ 晚报、都市报 ➢ 专业性报纸:行业报、对象报、趣味报、信息类报。
公共关系学第五章公共关系传播模式与媒介和媒介发展与演进
真题演练
议题设置论认为,各种传播媒介对所传信息首先起到( ) A. 决定作用 B. 辅助作用 C. 整理作用
D. 过滤作用
真题演练
议题设置论的最杰出研究者是( ) A. 麦库姆斯 B. 拉扎斯非尔德 C. 卢因 D. 拉斯韦尔
真题演练
议题设置论的最杰出研究者是( )
A. 麦库姆斯
B. 拉扎斯非尔德 C. 卢因 D. 拉斯韦尔
真题演练
影响受众选择性注意的主要因素有( )
A. 对比 B. 强度 C. 位置 D. 重复 E. 变化
真题演练
影响受传者选择性理解的心理因素主要包括( ) A. 需要 B. 态度 C. 环境 D. 教育 E. 情绪
真题演练
影响受传者选择性理解的心理因素主要包括( )
A. 需要 B. 态度
C. 环境 D. 教育
第一节 公共关系传播模式 5.1.3 三、两级传播模式
三、两级传播模式 【选择】★★★
信息的传递模式/两级传播模式:“媒介--【 】--【 】”
意见领袖:又称“【 】”,指社会活动中能有较多 机会接触来自各种渠道的信息,或对于某一领域有丰 富的知识与经验即“权威专家”,而其态度和意见对 广大公众影响较大的那一部分人。
一、拉斯韦尔的“5W”模式
第一节 公共关系传播模式 5.1.1 一、拉斯韦尔的“5W”模式
一、拉斯韦尔的“5W”模式 【选择】★★★★
传播的效果分析
传播的效果类型 影响传播效果的因素 测定传播效果的定量方法
传播的控制分析 法规与政策; 社会控制和自我控制; 传播者对传播的影响、社会责任。
传播的内容分析
真题演练
5.2.2.1口语媒介阶段
希腊史诗《伊利亚特》、《奥德赛》得以传承保存下来的媒介形式是( ) A. 印刷媒介 B. 手抄媒介
大众传播研究方法(新闻学 传播学考研笔记)
大众传播研究方法(新闻学传播学考研笔记)第二章大众传播研究:提出正确问题1、方法:实现目的的途径在社会科学研究中,如果没有给予研究方法足够的重视,我们就很有可能陷入一种混乱的局面中,无法控制研究的进行。
同时,方法只是达到研究目的的一种途径,其自身并不是研究的目的。
无论采取哪种方法,都必须认识到这种方法的局限性、试验性、有效范围和与研究过程本身紧密联系的各种因素。
第三章参与观察:对新闻生产制作的研究1、参与观察研究:是对媒介组织和生产制作的研究,是少数能够让我们窥视媒介生产制作的内在过程,以及了解媒介从业者的研究。
这种方法涉及到的方法和技巧主要有:观察、访谈、档案收集和记录。
2、新闻参与观察研究的三阶段:(1)新闻生产制作的形成过程研究:主要通过对有关媒介人士就媒介生产制作和组织的采访或回忆性说明来完成。
(2)实质性方志学研究:致力于探讨新闻生产制作和新闻处理的组织方面、制度方面和专业义理方面的特性。
大多通过对记者及其工作环境的了解来关注媒介和消息来源之间的关系(3)基于新闻生产制作的集中研究:即对媒介温和主义、媒介分化、“公共领域”概念的关注。
媒介温和主义:较少以媒介为中心,来考察重要的消息来源机构的行为及其对新闻生产制作的干预。
媒介分化:不同的新闻机构在接触新闻源方面存在着差异,并非所有的新闻机构都依赖于某些同样的新闻来源,比如报纸新闻和电视新闻的差异。
公共领域概念:关注公共领域的竞争特性,以及媒介形态对媒介暴露的或促进或制约的意义。
3、参与观察的优点:(1)能够记录和具体化本来不可见的东西;(2)回击了“推论问题”;(3)将观察、访谈、档案收集和记录等多种方法综合使用,多种方法相互佐证、相互比较,相互补充;(4)使有关猜测性的理论观点更具有说服力和纠错能力(5)提醒我们文化生产制作过程的随机性本质;(6)为文化生产制作过程的动态性和内在性本质提供了依据。
4、盲点(1)关注焦点在于与新闻生产制作直接相关的组织环境,从而可能忽略各种组织外的影响因素(比如:商业化和市场、记者和节目制作者的文化氛围)。
大众传播的内容分析
创作性内容中对“社会真实”的典型偏差
角色的职业分布高度偏向于社会地位较高的职业,特别是执法、 医药、军事、娱乐等行业 少数民族多为下层或得不到承认的社会角色。尽管有改变的趋 向,但并不是每每反映社会现实 女性多以固定的职业形象或家庭主妇的角色出现,且通常显得 被动或居于幕后 非现实的暴力,正如新闻中的犯罪一样,被描写为一种非常不 真切的,并以各种可以料想到的状况出现 有关政治或社会冲突的虚构故事倾向于支持双方认同的价值, 否则避免讨论这样的话题 同性恋多被忽视或以一种固定的、刻板印象中的方式处理(很 少是正面的)
关于大众传播内容的一般性结论
大众传播所传递的内容,只是从它所得到的大量信 息中经高度筛选的抽样,而不是全盘照搬。而受传 者所吸收和使用的信息,又是从大众传媒中过滤出 来的抽样。 大众传媒所传播的内容,相当大量的是娱乐性的, 不是消息性的。因而更多是分散而不是集中受众对 社会、经济、政治等重要问题的注意力。 大众传媒为了力求吸引更多的受众,大多在内容上 力求平易,在形式上力求简单,倾向于少登意思抽 象深邃、内容不易理解的复杂材料。
典型的新闻“偏见”
就消息来源而言,媒介新闻过度呈现社会“高层”和官方的声 音 新闻注意力大多集中在政治或者社会精英成员身上 普遍强调的社会价值是公认的而且有助于维持现状 国外新闻集中在比较临近、富裕以及较强大的国家身上 新闻在题目选择以及意见表述上有一种国家主义(爱国心)以 及种族主义的倾向,在对世界的看法和描述上也是如此;新闻 反映的价值与权力是男性主宰社会中的价值与权力 少数群体明显地被边缘化、忽视或者诬蔑 犯罪新闻过度呈现暴力与个人犯罪,而忽略社会中其他风险的 事实
☆
田震《执著》☆
每个夜晚来临的时候 孤独总在我左右 每个黄昏心跳的等候 是我无限的温柔 每次面对你的时候 不敢看你的双眸 在我温柔的笑容背后 有多少泪水哀愁 不管时空怎么转变 世界怎么改变 你的爱总在我心间 你是否明白 我想超越这平凡的生活 注定现在暂时漂泊 无法停止我内心的狂热 对未来的执著 拥抱着你 oh my baby 你看到我在流泪 是否爱你让我伤悲 让我心碎 拥抱着你 oh my baby 可你知道我无法后退 纵然使我苍白憔悴 伤痕累累
第五章 公共关系传播模式与媒介
➢ 非语言传播的特性:
• 传播性 • 情境性 • 可信性 • 组合性 • 隐喻性
公共关系的媒介运作
传播媒介的选择原则
✓ 根据目标受众的特点选择传播媒介(实际情况、对媒体的接触率及 习惯、居住区域的自然状况气候条件生活水平来选择媒体)
✓ 根据特性及影响力选择传播媒介(对媒体质和量方面的考察) ✓ 根据信息的特点选择传播媒介 ✓ 根据竞争对手的媒介运用状况选择传播媒介 ✓ 根据讲求经济效益的原则选择传播媒介 ✓
印刷媒介阶段
优点: • 可大规模地复制和传递信息,使得传播成本降低 • 传播速度大加快,信息容量也成倍增加 • 保存信息更有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 直接对信息的传播进行有效控制和选择,增强了受众
在信息传递中的自主性 缺点: • 传播通道单一 • 其选择性带来的局限性
电子媒介阶段
优点: • 传播速度更快,范围更广,具备了多通道的特点,可
以满足不同要求的受传者 • 可以与突发事件同步进行,有身临其境之感,增强感
染力,接受力 • 受传者的面很宽,提高受传者的参与感 • 缺点:有局限性,直接记录性差,选择性不够
公共关系的传播媒介
四大媒介——报纸、杂志、广播、电视
➢ 印刷媒介:报纸与杂志
报纸、杂志同属于文字传播媒介。 文字传播媒介是指借助于可视的语言文字符号传递社会信息的各种载体。 文字传播媒介的特征: 记录性 扩散性 渗透性 准确性
有效的防御 ✓ 要有利于信息传播的时机性要求 ✓ 媒体组合本身要有实现多样性
媒体组合优点:
✓ 它实现了信息的多层次化 ✓ 它能使信息集中传播 ✓ 它可以带来冲击力的乘积效果 ✓ 它可以实现最大的到达率与到达次数
媒体组合的两种方式
➢ 集中型媒体组合 --采取把有限的广告费用集中投入到某一 特定媒体的方法
公共关系传播模式与媒介知识点
公共关系学知识框架第五章公共关系传播模式与媒介一、拉斯韦尔的“5W”模式Ø传播学中,总体研究范畴的规划者是美国⼈人哈罗德·拉斯⻙韦尔。
Ø1948年年,拉斯⻙韦尔发表了了《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使其成为传播学的始创者之⼀一。
Ø在这篇论⽂文⾥里里,拉斯⻙韦尔提出了了界定传播研究范畴的经典模式——5W模式。
一、拉斯韦尔的“5W”模式Ø传播学中,总体研究范畴的规划者是美国⼈人哈罗德·拉斯⻙韦尔。
Ø1948年年,拉斯⻙韦尔发表了了《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使其成为传播学的始创者之⼀一。
Ø在这篇论⽂文⾥里里,拉斯⻙韦尔提出了了界定传播研究范畴的经典模式——5W模式。
Ø老王通过电视⼴告向全市⼈民征集创意,取得了良好效果。
一、拉斯韦尔的“5W”模式Ø传播的控制分析:传播的法规与政策;传播者的社会控制和⾃自我控制;传播者对传播的影响;传播者的社会责任。
Ø传播的内容分析:传播的分类;传播的符号;传播的宣传⽅方法等。
Ø传播的媒介分析:传播的媒介环境;传播的媒介特点等。
Ø传播的对象分析:传播对象的⼼心理理;传播对象的劝服等。
Ø传播的效果分析:传播的效果类型;影响传播效果的因素;测定传播效果的定量量⽅方法等。
传播学中,总体研究范畴的规划者是()A.巴勒勒克拉夫B.⻨麦克卢汉C.拉斯⻙韦尔D.伯尼斯传播学中,总体研究范畴的规划者是()A.巴勒勒克拉夫B.⻨麦克卢汉C.拉斯⻙韦尔D.伯尼斯5W模式的提出者是()A.迈克尔•⻨麦库姆斯B.弗兰克•杰夫⾦金金斯C.库尔持•卢因D.哈罗德•拉斯⻙韦尔5W模式的提出者是()A.迈克尔•⻨麦库姆斯B.弗兰克•杰夫⾦金金斯C.库尔持•卢因D.哈罗德•拉斯⻙韦尔传播的内容分析主要包括()A.传播的分类B.传播的符号C.传播的宣传⽅方法D.传播对象的⼼心理理E.传播对象的劝服传播的内容分析主要包括()A.传播的分类B.传播的符号C.传播的宣传⽅方法D.传播对象的⼼心理理E.传播对象的劝服传播的对象分析主要包括()A.传播对象的⼼心理理B.传播对象的劝服C.传播对象的选择D.传播对象的分类E.传播对象的知识背景传播的对象分析主要包括()A.传播对象的⼼心理理B.传播对象的劝服C.传播对象的选择D.传播对象的分类E.传播对象的知识背景二、把关人理论Ø“把关⼈人”:⼜又称“守⻔门⼈人”,指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对信息的提供、制作、编辑和报道能够采取“疏导”与“抑制”⾏行行为的关键⼈人物。
大众传播媒介的传播效果研究
大众传播媒介的传播效果研究摘要:在社会科学领域中,社会学、社会心理学、新闻学等许多学科,都对大众传播从各自的角度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一定成果。
在这些高度分化学科理论的基础上,在人们大众对传播的社会作用越来越关注的情况下,一门专门研究通过印刷或电子媒介对许多人进行有目的地传递信息的科学——大众传播学应运而产生了。
大众传播学从大众本身出发进行多方面系统地研究,使我们对宣传过程的研究立体化,这必然有助于暴露宣传事物的内部潜在内容。
大众传播媒介作为衡量时代进步的一个标尺,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并且以前所未有的强度改变这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大众传播媒介的传播对信息、社会、娱乐、文化、经济等方面都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Abstract:Many disciplines in the field of social sciences, sociology, social psychology, journalism, mass communication, from their point of view the study and achieved certain results. In the circumstances of the people the public are increasingly concerned about the social role of communication in these highly differentiated disciplines theory on the basis of a special study for many people through print or electronic media destination for transmission of information science - Mass media science learns to be shipped and produced. Mass media science from the public itself, starting many systematic studies, we study three-dimensional promotional process; this will inevitably contribute to the potential internal exposure to promotional things. The mass media as a gauge to measure the progress of the times, in people's lives play an increasingly important role in the lives of people close together, and change every aspect of people's lives at an unprecedented intensity; the mass media the spread of information, social, recreational, cultural, economic and other aspects have brought varying degrees of impact.关键词:大众传播媒介效果Key word: Mass communication Medium Effect引言:从人类社会诞生伊始,传播行为就相伴而生,古老的传播方式也许原始且效果甚微,但却不能否认它的价值,群居动物有哨兵这一职务。
大众传播学第五章
三、社会责任理论
美国新闻自由委员会20世纪40年代提出,代表性著
作1947年《自由与负责的报刊》。 自由主义理论受到修正的原因: 传播资源越来越集中于少数人手中,“观点的公开 市场”与社会现状的尖锐矛盾。
只强调传播者的权利,未涉及受传者的权利。
媒介受到资本与商业的控制,人们对自由主义产生 怀疑。
社会责任理论的原则
广播、电视
——广播只作用于人的一种感官——听觉,清晰而 深刻地提供了大量高清晰度的听觉信息,不需要 更多的联想,要求的参与程度低。属热媒介。 ——电视给耳朵提供的信息量少得可怜,大量的信 息还得靠听话人自己去填补。它作用于人多种感 官,需要丰富的联想。是一种冷媒介。
无声电影、有声电影
——无声电影,像广播一样,只作用于人的一 种感官,不需要更多的联想。属热媒介。 ——有声电影作用于人多种感官,需要丰富的 联想。属冷媒介。
媒介即讯息
影响人类生活,决定历史发展的,不是传播
媒介所传递的讯息内容,而是传播媒介的运作形
式。媒介本身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讯息。
媒介即是讯息的含义:
其一,一种媒介的产生会在社会中产生新的 行为标准和方式;媒介(技术)创造了新的环境 而环境又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思维方式。 其二,媒介之间是互相关联的,一种媒介注 定是另一种媒介的内容。媒介即是讯息的理论在 指导大众传媒的实践中具有重要意义。
4.内部控制
① 通过制定媒介编辑方针和报道方针控制传播媒介。 ② 通过职业道德的规范和调控实现传播者和媒介组织的 自律。
第三节 媒介规范理论 传播制度的类型 英国学者D〃麦奎尔将关于传播制度和媒介 制度的“规范理论”归纳为六种主要类型:
集权主义媒介规范理论;源自自由主义媒介规范理论;社会责任的理论; 民主参与理论;
大众传播学导论
大众传播学导论10数媒张水生大众传播学导论绪论传播学:研究人类社会信息交流现象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广义:人类一切传播行为狭义:大众传播传播学产生的因素:商业、政治、战争传播学研究学派:经验学派和批判学派传播学的研究范式:发现范式、阐释范式、批判范式。
传播学的研究方法:内容分析法、实地调查法、控制实验法。
第一节传播学界说传播学五大先驱:美国哈罗德-拉斯韦尔美国保罗-拉扎斯菲尔德(意见领袖、二级传播)美国库尔特-卢因美国卡尔-霍夫兰美国威尔伯-施拉姆施拉姆—传播学的集大成者—美国传播学开山鼻祖传播学三论: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播学两大主要研究学派一、经验学派(传统学派、实证学派)其实验室研究重视实际经验的观察和推论,强调研究程序具有客观性和可重复性。
二、批判学派源头可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法兰克福学派批判学派看待传播现象与传播过程中的有关问题有自己的独特视角:一种是老一辈的马克思主义学者沿用他们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相关理论的理解;另一种是运用社会学的相关理论来看待社会中的传播现象和传播过程中方方面面的问题。
批判学派的主要研究对象集中在三大领域:传播制度与社会阶层的关系大众传播功能与大众文化的关系受众与传播效果的关系批判学派的主要代表:1、法兰克福学派主要代表人物:第一代,霍克海姆、阿多诺、马尔库塞、弗洛姆第二代,本雅明、哈贝马斯等法兰克福学派的研究倾向:都以宣传人道主义异化理论著称。
2、英国文化研究学派(伯明翰学派)代戈尔丁、表人物:物霍尔、莫利、费斯克等3、政治经济学派代表是李斯特大学大众研究中心的默多克、威斯特嘉特、等人运用实证分析方法,主要研究两方面的:第一是传播体系所有制结构;第二是传播媒介市场约束力运行的方式。
政治经济学派偏重于剖析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垄断化的传播体系及其带来的后果。
4、多伦多学派创始人是著名的媒介研究者麦克卢汉和英尼斯。
批判学派就其历史来说走过了三个阶段:20世纪30年代以前、30年代到二次世界大战、二次世界大战到60年代。
大众传播与媒体批评课件
大众传播与媒体批评课件在当代社会中,大众传播媒体的作用愈发突出,其对社会舆论的影响力和塑造力也日益增强。
然而,作为一种权力机构,媒体本身也需要受到批评与监督。
本课件将探讨大众传播与媒体批评的关系,以及媒体批评的重要性和形式。
一、大众传播与媒体批评的关系1.1 大众传播的定义和特征大众传播是指通过媒体将信息和观点传递给广大受众,并对其思想、情感和行为产生影响的过程。
它具有广泛的传播范围、快速的传播速度和强大的传播效果。
1.2 媒体批评的定义与作用媒体批评是指对媒体行为和媒体内容进行评判和反思的活动。
它具有监督媒体行为、促进媒体水平提高、维护公众权益等重要作用。
二、媒体批评的重要性2.1 保护公众利益媒体批评有助于揭露媒体的偏见和不负责任的报道,确保媒体的客观性和公正性,进而保护公众的利益。
2.2 促进媒体自身发展媒体批评可以提供有益的指引和建议,促使媒体进行自我反思和改进,进一步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和道德规范。
2.3 增进社会舆论的多元性通过媒体批评的发声,可以打破传统的舆论壁垒,广泛收集不同意见和观点,从而促进社会舆论的多元发展。
三、媒体批评的形式3.1 专业媒体评论专业媒体评论是媒体从专业角度对其他媒体行为进行评价和评论。
这种形式的批评由专业媒体人士以专业的标准和观点出发,对媒体行业或其他媒体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批评。
3.2 公众舆论批评公众舆论批评是指公众通过社交媒体、微博等工具表达对媒体行为的看法和批评。
这种形式的批评具有广泛性和声势浩大的特点,能够迅速影响媒体的声誉和形象。
3.3 学术研究批评学术研究批评是通过学术研究的方式对媒体行为进行客观分析和研究。
这种形式的批评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深度,能够为媒体行业提供具有学术价值的研究成果。
四、媒体批评的实践案例4.1 媒体行业内部的自我批评与反思媒体行业内部通过内部报纸、内部会议等形式进行自我批评和反思,以及制定监督规范,保证自身的质量和公信力。
4.2 公众的媒体监督行动公众通过网络、传媒机构等途径,表达对媒体行为的批评和监督,如举报不实新闻报道、要求媒体公开道歉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媒孽、触媒 中介 Medium Media
―媒介就是插入传播过程之中,用以扩大并延伸信 息传送的工具。”——施拉姆
大众媒介,就是大众传播所使用的,面向大众传 播信息符号的物质实体。
传播意义:传递大规模信息的载体,是通 讯社、报纸、杂志、书籍、广播、电视、 电影等的总称。
肥皂剧
Everybody Loves Raymond
情景喜剧
情节系列剧
媒介常以低廉的代价占用或剥夺了人们 的自由时间。 媒介像偷窃时间的扒手(the thief of time,时间窃贼)(施拉姆) 自由时间里跟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节目 打交道,而不是哥伦比亚大学 麻醉精神(the narcotizing dysfunction)。
媒介分析
宏观研究
微观研究
媒介发展简史
1、早期的实物媒介、文字媒介 2、近代平面/印刷媒介 15世纪的印刷书籍 17世纪的定期报纸 18世纪的杂志 19世纪中期的大众媒介:便士报、五分镍币杂志、一角钱小说 3、电子媒介 19世纪的照像技术、无线电技术、电话技术 19世纪80年代的电影 19世纪末的唱片 20世纪初的广播 20世纪中期的电视 4、新媒介 20世纪后期的卫星、有线电视、数字媒介、网络媒介
第二节 大众媒介的社会功能
1.1 媒介的正面功能 拉斯维尔《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
1。监视环境:指准确的、客观的反映现实社会的 真实情景,再现周围世界的原貌及重要发展。社会 雷达功能。 2。联系社会:是指把社会的各个部分、各种环节、 各类因素整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以应付环境的变 化和挑战。 3。传递遗产:是指延续社会的文化传统——精神 遗产,像科学知识文学艺术、价值观念等。 4。提供娱乐。赖特补充。
电视人
日本学者林雄二郎 在《信息化社会:硬件社 会向软件社会的转变》(1973年),将印刷媒 介环境和电视媒介环境中完成社会化过程的两 代人加以比较,明确提出“电视人”的概念:
指的是伴随着电视的普及而诞生和成长的一代, 他们在电视画面和音响的感官刺激环境中长大, 是注重感觉的“感觉人”,表现为“跟着感觉 走”。由于收看电视是在背靠沙发、面向荧屏的 狭小空间中进行的,这种封闭、缺乏现实社会互 动的环境,使得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人养成了孤独、 内向、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社会责任感较弱。
四、选择媒介的原则
施拉姆等:
报偿的保证 费力的程度
=选择的或然率
有关媒介分析的实验
▲研究者:戴维▪塞纳和威廉▪麦克尤 恩。 ▲实验分成3组:第一组看录像;第 二组听只出声音的描述;第三组阅读材 料。 ▲结果:3组学生回忆起的信息大同 小异,并无明显的差异。
。
有关媒介分析的实验
卡伦﹒布朗主持。两组实验对象,文化程度 相等。 A组:观看一部有关法庭诉讼的纪录片 B组:阅读同一内容的文字材料,并尽量减 少阅读材料的难度。 实验内容:请他们各自回忆自己所接受到的 信息。 结果?
传统媒体——新媒体 大众媒介主要是指报纸、杂志、广播与电视四大 传统媒体。 现代大众媒介包括报纸、期刊、广播、电视、互联 网等。
媒介:传播渠道,是一种物质实体、工具或技术 手段,如广播。
媒体:媒介组织、媒介机构,是一种从事信息的 搜集、整理、制作、传播的专门组织,如广播 电台。
媒介的微观与宏观研究
电视不可能进行交流,这种交流是表面的;电视不 可能进行思考,因为真正的思考需要时间。这些都 是由电视本身的传播特性决定的。 ——皮埃尔 布尔迪厄《关于电视》 在美国,传媒领域中最活跃、同时也是最含有 思想性的传媒种类可能既不是电视也不是报纸,而 是以《时代》《新闻周刊》《财富》为代表的主流 杂志。 他们鄙视电视巨头们的行径,“用高级设备狂 呼叫卖最下贱的东西。” ——《大追寻——美国媒体前沿报告》 刘勇著,上海远东出版社
第四节 麦克卢汉的“媒介三论”
媒介延伸论 媒介冷热论 媒介讯息论
Marshall McLuhan
Herbert Marshall McLuhan, CC (1911–1980) 加拿大学者。 英美文学教授、文学批评 家、传播学者。 传播学研究的里程碑。 最有名的论断: “the medium is the message‖ 、 "global village".
第五章 大众传播与媒介分析 Media Analysis
大众媒介的社会功能 大众媒介的隐性功能 麦克卢汉的媒介三论 斯蒂芬森的游戏论 梅罗维茨的媒介理论
内容分析 控制分析 媒介分析
大众传播与媒介分析
受众分析
效果分析
媒介是什么?
媒介的定义: 媒介即中介或中介物,存在于事物的运动 过程中。
身外世界与脑海图景
柏拉图的洞穴比喻
柏拉图 有这样一个洞穴:它有一 长长通道通向外面,可让 亮光照进来。有些人从小 就住在这洞穴里,头颈和 腿脚都绑着,不能走动也 不能转头,只能向前看着 洞穴后壁。除了对面洞壁 上的阴影之外,“囚徒” 什么都看不到。这些囚徒 把各种事物的“影像”当 做事物的本质。 罗素的概括: 那个比喻是说,那些缺乏哲 学的人可以比作是关在洞穴 里的囚徒,他们只能朝一个 方向看,因为他们是被锁着 的;他们的背后燃烧着一堆 火,他们的面前是一座墙。 在他们与墙之间什么东西都 没有;他们所看见的只有他 们自己和他们背后的东西的 影子,这些都是由霍光投射 到墙上来的。他们不可避免 地把这些影子看出是实在的, 而对于造成这些影子的东西 却毫无观念。
结果:第二组似实验
两组儿童。 一盘录像带,一套小人书 内容:三名歹徒结识一位孤女之后,幡然醒 悟、改邪归正的故事。录像带时根据这个故 事拍摄的影片。 A组:听大人讲故事,边看小人书。 B组:观看同一内容的录像。 结果如何?
结果: 第一组: (1)回忆出较多的故事内容; (2)准确引用故事中不少原话; (3)结合经验复述故事详细内容。 第二组:仅是紧扣原作,不敢越雷 池一步。
拟态环境的意义
媒介环境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无形巨网。人们 不知知觉地将虚幻的媒介媒介同实际的客观 环境混为一谈,有意无意地把影像当成实体, 或把实体当成影像。
里根轶事
客观环境——信息环境——主观环境——人 的行为——客观环境
现代环境不仅越来越信息化,而且信息环境也 越来越环境化。即,大众传播提示的信息环境, 越来越有演化为现实环境的趋势。 又称“拟态环境的环境化”——日本的藤竹晓
容器人
日本学者中野收在《现代人的信息行为》中用 认为,在大众传播特别是以电视为主的媒介环境中 成长起来的现代日本人的内心世界类似于一种“罐 状”的容器。 这个容器是孤立的、封闭的; “容器人”为了摆脱孤独状态也希望与他人接 触,但这种接触只是一种容器外壁的碰撞,不 能深入到对方的内部,因为他们相互之间都不 希望对方深入自己的内心世界,于是保持一定 距离便成了人际关系的最佳选择。 “容器人”注重自我意志的自由,对任何外部 强制和权威都不采取认同的态度,但却很容易 接受大众传播媒介的影响。
媒介的微观研究和宏观研究: 凡与媒介相关的研究可 统称为媒介分析。有宏观 和微观之分。 宏观研究:从广阔的历史 文化背景上考察媒介的社 会作用,解释媒介给人类 的生活、发展以及生存环 境所产生的或显著或微妙 的影响。 微观研究:了解各种媒介 的传播特性,通过比较发 现他们各自的优势,从而 为更有效的传播提供理论 依据。
第三节 大众媒介的隐性功能
正功能 负功能 显性功能 隐性功能
隐性功能
隐性功能(latent function)与显性功能 (manifest function)相对。 显性功能:监视环境、联系社会、传递遗产、 提供娱乐;社会地位赋予、社会规范强制、 麻醉精神。 隐性功能?习焉不察而又确实存在的媒介功 能。
第一节 媒介的微观研究
微观研究:研究媒体的传播特性
Question是否有一种媒介更有效?
报纸
杂志
广播
电视
认识和评价媒介
认识媒介的原则(施拉姆)
它们所刺激的感官
反馈和参与的机会 速度的控制 保存信息的力量 满足专门需要、克服弃选的力量 讯息代码、增值的力量
认识和评价媒介
认识媒介的四个方面(胡正荣)
社会地位赋予功能 社会规范强制功能 麻醉功能
大众媒介的负面功能
大众媒介持续不懈的宣传会使人们完全丧失辨别力, 从而不加思索的顺从现状。 无思想的划一主义 主流化现象 媒介霸权(media hegemony)(Gramsci) 单面人(马尔库塞)
―媒介是使大众的审美鉴赏力退化和文 化水平下降的重要原因。” 肥皂剧(soap operas) 小沈阳
1.2 大众媒介的负面功能
“大众媒介是一种既可以为善服务,又可以 为恶服务的强大工具;而总的说来,如果不 加适当的控制,它为恶的可能性则更大。” ——拉扎斯菲尔德、罗伯特﹒默顿《大 众传播的社会作用》(Some Social Function of the Mass Media)。
拉扎斯菲尔德、罗伯特﹒默顿
文字 图片 颜色 线条
2、广播
语言要素 语法体系 声音剪辑 媒介风格 媒介特性
声音: 广 人的有声 播 语言、 音乐、 其他音响
流动的 单一的 内省的
1、广播是听觉媒介 2、广播的时效性较强 3、广播的保存性和选择 性较弱 4、广播的影响面广
3、电视
语言要素
电 视
语法体系 媒介风格
媒介特性
运动图像 静止画面 声音 字幕 特效 节目元素
洞穴 ——媒介化社会 囚犯 ——受众 火 ——大众媒介
在大众媒介十分昌盛的时代,人们早已习惯于 把媒介折射的现实当成现实的本身,而对实际 存在中的现实却浑然不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