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贫困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分析与应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代贫困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分析与应对摘要: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现已成为家庭、学校和社会关注的焦点。由于经济困难大学生普遍存在自卑心理、焦虑心理和虚荣心理,使得经济困难大学生就业更难。本文主要对当前贫困大学生就业择业表现出来的心理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改善贫困大学生就业择业心理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贫困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
中图分类号:G44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校的持续扩招,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一种社会现象,而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更是加深了毕业生就业的难度。作为大学生中的特殊群体,贫困大学生受自身物质条件的限制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在就业中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并容易引发各类心理问题。因此,掌握贫困生的就业心理,分析存在问题、探索合适的调适解决方法与对策、对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和就业能力、推动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促进大学生充分就业、维护社会稳定与和谐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贫困大学生面临的主要就业心理问题
作为高校特殊群体的贫困大学生,历来是学校和老师重点的关注的对象。2007 年以来,国家出台了相关的援助政策和措施,例如,国家助学贷款、贫困助学金以及其他方面的政策和措施等等,这使得很多贫困学生能够顺利完成学业。在校读书难的问题有了较大程度的改观,然而,据宁夏大学调查结果显示,经济困难大学生中超过50%存在心理问题[1]。因此,了解经济困难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的心理特点和问题,对提高其心理调适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1.自卑心理
自卑是经济困难大学生最典型的心理特征,也是经济困难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主要根源。由于经济的原因,他们过着节衣缩食的日子,与那些衣食无忧、大把花钱的同学相比,难免会产生巨大的心理反差,导致其在大学生活中产生了自卑心理,进一步加剧了其在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劣势。由于贫困无法及时购置个人需要的书籍和其它学习用品,甚至有些同学大部分时间用来勤工俭学,学习时间不够充足,参加学校各类活动也相对较少,导致学习成绩不理想,综合水平弱。此外,那些来自较为贫困的地区的贫困生,由于在中学时代过分注重应试能力训练,忽视综合能力的培养,知识结构和实际操作技能相对较弱。以上种种不利因素直接导致贫困毕业生在就业中处于弱势,一些贫困大学生由于不能正确对待自身存在的不足和差距,总是自惭形秽、自我封闭、不相信自己。他们或感觉成绩不佳,或感觉能力欠缺等,因此在求职择业中,往往缺乏自信心,缺乏勇气,不敢竞争。这种自卑心理使得一些贫困大学生在择业中缩
手缩脚,过于拘谨,不敢大胆自荐,从而丧失就业良机[2]。
2.焦虑心理
焦虑是由心理冲突或挫折而引起的,是一种复杂情绪的反应。主要表现为恐惧、不安、忧虑及某些生理反应。由于深知家庭经济的困难和父母的艰辛,知道上学机会的来之不易,因此贫困生虽然身在学校,却始终惦记在远方的家庭,总为家里担心。由于国家政策的调整,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每年走上社会就业的大学生越来越多,就业难问题日益显著。面对就业,他们经常考虑自己的理想能否实现,用人单位能否选中自己,如被用人单位拒之门外怎么办?忧虑、彷徨随之而来。他们想找一份满意的工作来改变贫困的生活,为家里减轻负担,然而现实和理想存在很大差距,读书的成本和就业的预期收入产生很大矛盾,因此他们心理上产生很大负担。诸如此类问题,使他们容易产生对个人的生存和未来生活危机持续的焦虑心理,表现为紧张烦躁、心神不宁、萎靡不振,甚至产生对就业的恐惧感。同时,由于相当部分贫困生在校期间申请了助学贷款,毕业还款的压力也一定程度上扩大了他们的焦虑程度[3]。
3.抑郁心理
抑郁心理是一种消极情绪体验,在这种情绪下一个人容易从认识上扭曲自己与现实的关系,头脑中会出现否定自己的消极暗示,甚至对客观事实颠倒黑白,对处境感到无能为力、无望、可怜、孤独自责,严重的会进入抑郁怪圈。挑战困难与憧憬未来是贫困大学生心理成长的主线。在择业的过程中,面对社会现状,他们既有想进一步学习深造的考虑,又有对找工作不抱希望的担忧。一方面渴望竞争,寻找到理想职业,以证明自身的价值,另一方面害怕竞争,害怕竞争中的失败,害怕选择带来的风险。这种压力长期存在,再加上在平等竞争的用人机制还没有健全的今天,大学生各种社会关系会对他们的就业产生很大的影响,客观上会造成就业机会的不平等,特别是有一部分学生在校表现并不是太好,然而毕业之后却能依靠父母的关系找到不错的工作,容易使他们产生“学习无用论”的思想,从而产生抑郁心理。
4.嫉妒心理
嫉妒是从自尊出发,惧怕别人威胁自己的地位或荣誉等而产生的忧虑和愤怒。个别贫困生不能很好地面对社会上的一些消极面,经常在就业过程中表现出嫉妒的心理。看到周围的同学很顺利就找到了工作,或者对自己找工作形成一定的威胁时,他们开始觉得那些找到工作的同学不是靠自己的真本事找到的,而是通过家庭的社会关系等找到的,如果换了自己在那样的家庭,肯定也能找到很好的工作。同时开始对社会产生消极认识,觉得社会比较黑暗,嫉妒自己周围条件比自己好的同学,认为社会是不公平的,把自己就业失败的原因完全
归根为政府和社会,产生“仇富”心态[4]。
二、贫困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1.社会因素
第一,就业压力增大。高校连年扩招,大学毕业生数量急剧增加,引发就业市场出现供大于求的总量矛盾。第二,国内就业结构不平衡。一是地理不平衡性,很多学生都期望在大城市、东部沿海等经济发展快的地区就业,使这些地区的就业竞争更加激烈。二是我国产业结构与学科结构不平衡,一些专业学科就业面狭窄、需求较少,而毕业生数量又较多,导致就业压力进一步增大。第三,传统就业渠道吸纳大学生就业量萎缩。国有企业改制,企事业单位减员,传统接受毕业生就业的主渠道吸纳就业容量减小。第四,随着城镇新增劳动力和下岗待业人员的不断增加,以及农村大量劳动力向非农方向的转移,当前我国出现了“三峰叠加”的就业态势,供需矛盾十分突出[5]。第五,毕业生就业制度实行改革后,劳动人事制度改革与之还不够配套,相关政策法规和措施有待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公正、平等、竞争、择优的就业新机制尚未完全形成。这些给经济困难大学生带来了更深的影响。
2.学校因素
许多地方的农村学校教育长期以来以应试教育为主,素质教育在这些学校中不能贯彻实施,因而导致学生综合素质较差,个性缺乏充分发展,容易导致“心理贫困”。同时,随着高等教育的大规模扩招部分高校没有深刻认识到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状况的重要性,对贫困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落后,对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有缺位。学生面临就业时需要有人帮助他们解决就业过程中的种种心理适应问题,维护他们的心理健康,尤其在当前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情况下贫困大学生更需要辅导。但是我国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还未被充分重视,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也才刚刚起步,尚未很好地发挥解决大学生就业过程中诸多心理问题的功效,就业心理咨询滞后于学生就业心理的发展变化。使得部分经济困难学生无法得到良好的就业心理辅导。
3.家庭因素
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就业心理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父母的期望,对孩子的职业定位和规划,父母的地位和社交能力,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家庭环境氛围等方面。经济困难大学生大多来自老少边穷地区、城市下岗工人或突发变故的家庭,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忽略了物质因素的作用,当面对一些关系到物质因素较多的问题时他们不能正确处理,使部分经济困难大学生处处碰壁。另外,家庭的过高期望也加重了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就业心理负担。使孩子在就业过程中矛盾重重、焦虑不已、患得患失。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使部分贫困大学生“苦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