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种主要视觉教具解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几种主要蒙氏视觉教具解析

——插座圆柱体、红棒、棕色梯、粉红塔

(冯军珠海市机关第一幼儿园广东珠海519000)

很多教师都觉得蒙特梭利教具操作起来很复杂、很困难。如果让一个教师来当着众人的面操作一份教具,则难免不会让这位教师的心理变得紧张。简单的几根“棒子”摆在面前,为什么会让教师们感觉到困难和紧张呢?究其原因,不难看出是因为大家对教具的概念不清晰,存在太多“不明白”:不明白教具有什么用,不明白为什么要这么用,不明白如果不这么用会出现什么问题,不明白教具的地位以及在整个蒙特梭利教育体系中所处的地位和发挥的作用,不明白教具之间的联系和关系……于是,这么多不明白让操作教具的双手在“心里没底”思想的支配下不得不颤抖起来。可能有的教师会从容地在众目睽睽下熟练地操作教具,但这并不表明该教师心里就有底了,可能是这些教师根本就没有想到过还有这么多的不明白,在不明白就里的情况下她们当然就不会感到紧张和害怕了。也就是这部分教师充其量只是一个“操作手”,一个操作教具的“熟练工人”。显然,我们需要的不应该是“熟练工人”,而是有一定思想、可以灵活应变且富有创造和革新精神及能力的“技术工人”。

作为蒙氏教具的经典部分,感觉练习的教具更是让我们在实践的时候有太多不能释怀的东西。尤其是作为主要部分的视觉教具,种类本就繁多,操作更是复杂,在理解上也存在太多误区和盲点。为了充分发挥视觉教具的效能,就需要对其进行更充分、更全面和更深入,甚至是反其道的思考,并充分观察分析实践现状以改进之,方能成行。

什么是视觉?这是我们在进行视觉教育之前首先要明确的一个问题。视觉,顾名思义就是眼睛看东西时的感觉、知觉。在这里之所以强调一个“觉”字,就在于强调视觉教育的目的性而仅非官能性。只要是正常的眼睛,都能看东西,也就是具有视力。但是视力和视觉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视力只是标识眼睛具有看得到东西的能力,所以视力的检测标准就是好与坏,好的视力代表着眼睛的生理机能的健康,不好的视力则需要通过做手术或者戴眼镜等方法来矫正。而视觉则属于一种感觉、知觉范畴,检验视觉的标准是敏锐与迟钝。良好的视力是视觉发生发展的生理基础,但是有了良好的视力并不代表就一定具有敏锐的视觉。明确地讲,视力是一种生理机制,而视觉则是一种心理机智。同样画在黑板上的一个圆,

一个人可能会告诉你他看到了一个圆,而另一个人则会告诉你他看到了一个皮球、一个太阳等等,只所以有这种区别,就在于视觉对事物敏感性的强弱。

那么视觉对事物的哪些特性具有敏感性?这是接下来应该要关注的问题。世界万事万物并存着,装点着丰富多彩的人类生存环境,极大地刺激着我们的眼球。蒙特梭利告诉我们,人类通过视觉获得对周围环境的信息远大于其他感知觉,而这些信息集中地反映了事物的体廓(包括大小、长短、高矮、粗细等)、颜色、形状等外部特征。所以,在有意识的视觉教育中,我们要做的就是通过大量的特征明显而单一的刺激物(教具)来丰富和提高孩子对事物表象、颜色、形状的感知和辨识能力。

事物的体廓特征对于视觉的冲击是首要的。当我们的视觉瞄向一个事物的时候,首先会在头脑中输入这个事物是大是小、是长是短、是高是矮、是粗是细等体廓特征信息。在这个部分的练习当中,孩子“挣扎”在需要和兴趣的“纠葛”之中,如何协调好“教师”、“教具”、“环境”之间以及各部分内部的关系,是保证此类练习顺利进行的关键和重点所在。尤其作为练习的载体,教具充当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对教具本身、教具的示范等环节进行深层次、本原式的思考并提出相应对策,具有积极的实践意义。以下将就这部分的主要教具——插座圆柱体、红棒、棕色梯、粉红塔分别予以解析。

一、插座圆柱体

插座圆柱体作为第一份正式呈现出来的视觉教育教具及感觉教育教具,对于孩子的吸引力那是非常巨大的。最初蒙特梭利使用的只有A、B、C三组,后来她的儿子马里欧设计追加了D组。

1、基本情况

(1)材料构成:木制插座圆柱体及底座4组(A、B、C、D)

——A:10个插座圆柱体及底座上的10个嵌洞直径一定,高度递减。

——B:10个插座圆柱体及底座上的10个嵌洞高度一定,直径递减。

——C:10个插座圆柱体及底座上的10个嵌洞直径和高度同时递减。

——D:10个插座圆柱体及底座上的10个嵌洞直径递减而高度递增。

(2)适合年龄:约2岁半-4岁。

(3)直接目的:发展视觉辨别粗细、大小、高矮的能力。

(4)间接目的:作为写字前的预备(三指抓握圆柄有助于为握笔做铺垫);培养对应、次序的逻辑思考能力;发展观察能力的敏锐性。

2、操作流程

(1)用B组做配对练习——圆柱体找嵌洞(注意倒转圆柱体比对底面和嵌洞的大小)。

(2)B组名称练习——粗的,细的(使用两极端的2个圆柱体进行)。

(3)几天后再用C、D、A组做配对——圆柱体找嵌洞。

(4)C、D、A组名称练习——大的,小的;又粗又矮的,又细又高的;高的,矮的。(使用两极端的2个圆柱体进行)

(5)任何一组圆柱体做序列练习——排序完毕后嵌回底座。

(6)B、C、D、A序列名称练习——最粗的,较粗的(较细的),最细的;最大的,较大的(较小的,最小的;最粗最矮的,较粗较矮的(较细较高的),最细最高的;最高的,较高的(较矮的),最矮的。(使用两极端和居中间性质的3个圆柱体进行)(7)任何一组圆柱体做配对的变化练习——任意指一嵌洞,找出与之配对的圆柱体。

(8)任何一组圆柱体做配对的变化练习——从一端开始按照顺序找出与嵌洞配对的圆柱体。

(9)圆柱体的组合配对的变化练习——2组产生6种组合;3组产生4种组合;4组产生1种组合。

(10)4组圆柱体一起做配对的变化练习——找出相同的圆柱体(有5组)。

(11)任何一组圆柱体戴眼罩做配对练习——使用手指感知圆柱体周围及嵌洞的大小、深浅。

(12)任何一组圆柱体做记忆配对练习——插座和圆柱体保持一定距离进行配对操作(如放在桌子上,操作在地毯上),任意指一个嵌洞并记住大小然后去取相应的圆柱体。

(13)任何一组不使用插座只用圆柱体做记忆序列练习——10个圆柱体保持一定距离(如放在桌子上,操作在地毯上)任选一个做基准并记住其大小,再在两边顺次排出其他圆柱体。

(14)任何一组圆柱体做序列的变化练习——从排好的圆柱体序列中任意抽出一个放在旁边找出它原来的位臵(抽出后立即填补空隙)。

(15)任何一组圆柱体做序列的变化练习——从排好的圆柱体序列中任意抽出一个藏起来看哪个地方少了一个(抽出后立即填补空隙)。

3、分析思考

(1)为什么要用木头来制作这份教具?

如果说当面蒙特梭利制作这份教具的时候只有木头最经济、最实用、最能就地取材也最容易加工的话,那时代发展到今天,我们是否可以用别的材料作为替代品。比如从环保方面讲,使用塑料显然比用木头要好,而且塑料比起木头来还有防潮、防蛀、防腐等优势。而且从实用性方面讲,还可以利用塑料把底座做成透明的,这样对于嵌洞的视觉冲击会变的更加强烈。

(2)为什么要采用圆柱体形状?

如果我们将圆柱体改成立方体,那情形将又会是怎样?是否会对该项教具的教育功能产生影响?或者是在操作的方式方法上有影响?或者是对在操作中的情绪情感有影响?如果我们无从得知蒙特梭利当初选用圆柱体形状的初衷,那我们是否可以做这样一次大胆的改变?虽不能判断会是一种改进,但至少给了我们这样一种想象的空间。试问:当改变后的“插座立方体组”呈现在你面前的时候,你将会是以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去面对并操作它?

插座立方体想象图

(3)为什么在伴随语言上不能和生活之间的关系离得更近一些?

作为一份感觉教育教具,在操作的过程中伴随出现的语言是很少的。这些语言一经出现,必然要求是精练的,明确的,更重要的是要和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也就是透过视觉的观察,我们可以在这个基础上组织一些语言来对事物加以描述。比如看到一个陌生人迎面走来,我们心里出现的语言可能是这样的:“这个人很高,但很瘦……”或者是“又高又瘦……”等等,如果我们还借鉴在插座圆柱体操作中伴随习得的语言来描述,那就是:“这个人是高而瘦的……”显然与生活中的实际情况是有些出入的,至少让我们觉得在表述的时候会感觉到拗口,毕竟“高而瘦”还是不如“又高又瘦”这样的语言来的更直接、更顺口,尤其对于正处于语言敏感期内的孩子。但是在现在看得到的教具指南版本中几乎都是“高而细”、“矮而粗”等这样的伴随语言。难道就没有人在心里面问过自己:这样的表述合乎生活习惯吗?生活产生教育,而教育必然不能脱离生活!

(4)为什么B组练习先于A组练习?

之所以先进行B组的练习而不是A组,是因为A组的特性是直径一致,高度递变。对于插座来说很容易分辨,但是对于底座来说却是很难从视觉上分辨出洞穴的深浅(因为受到视角、光线等外部因素的影响),故此,如果没有序列的基础就来进行配对嵌洞的操作,则会遇到很大的困难,我们经常观察到有孩子将矮的插座嵌进深的洞穴里拔不出来(正是这个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