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课程设计与课程目标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这些宗旨或原则直接运用于课程领域,成 为课程领域一般性、规范性的指导方针。
• 这种目标的特点是把一般教育宗旨或原则 和课程目标等同起来,因而具有普遍性、 模糊性、指令性,可普遍运用于所有教育 实践中。
“普遍性目标”取向:举例
•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 于至善。┉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 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 是一种最古老的课程目标取向, 在科技时 代之前就被长期运用。
• 教育管理者和教师在解释这些普遍目标的 意义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 存在缺乏充分的科学依据、涵义不够清晰、 逻辑上不够完整的缺陷。
行为目标”(BEHAVIORAL OBJECTIVES)取向:含义
• 是以具体的、可操作的行为的形式加以陈述的课 程目标
• 它指明课程与教学过程结束后学生身上所发生的 行为变化
• 基本特点是:目标的精确性、具体性、可操作性
• 随着课程研究领域的独立而出现并逐步发展、完 善起来的,这种目标取向一度在课程领域占据主 导地位。
行为目标取向:举例
• 体现的是一种“唯科学主义”的价值观。 • 泰勒的弟子布卢姆(Bloom)以及克拉斯沃尔
二、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概念
• 所谓目标,现代汉语词典 中有两个含义,其中有一 个含义是指“想要达到的 境地或标准”。
• 课程目标:课程标准
• 过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何确定课程目标, 后来由于“目标中心论”无法克服的弊端, 一批学者起而反对预先设置课程目标。所 以,课程编制时要不要提前设置课程目标 成为一个比较有争议的问题。
• 我国传统的课程目标是一种社会本位取向, 它强调伦理价值,注重国家的教育方针政 策,是一种典型的普遍性目标取向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课改 目标
• 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 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
• 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 • 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
生成性目标”(EVOLVING OBJECTIVES) 取向:特点
• 多数学者认为“生长性目标”取向体体现 了“过程取向”的价值观,它消解了“行 为目标”取向过程与结果、手段与目的之 间的二元对立,本质上是对“实践理性” 的追求,强调学生、教师与教育情境的交 互作用,从中不断产生出课程与教学目标。
• 但无论人们持何种观点,背后都隐含着一 定的价值取向。
价值取向
课程目标:基本价值取向
(舒伯特,w.H.Schubert)
• “普遍性目标”取向
• “行为目标”取向
• “生成性目标”取向
• “表现性目标”取向
普遍性目标(GLOBAL OBJECTIVES))
• 是基于经验、哲学观或伦理观、意识形态 或社会政治需要而引出的一般教育宗旨或 原则
• (学科层面)课程设计的核心问题是什么?
课 程 设 计 : 涵 义 张荣华 吴俊明:课程编制:过程与启示——以
美国20世纪60年代小学新科学课程开发为例;
学 • 目标与要求
校
层 • 课程的学科类别、性
面 • 质课程的学科门类(科
课 程 设
• 目课)程的学分、学时安 • 排课程的修学年级
计 • 前期准备与要
(Krathwohl)、哈罗(Harrow)等人所建立的 “教育目标分类学”将行为目标发挥到极致。 • 舒伯特(1986年)认为行为目标存在明显的弊 端,比如:教育目标分类学的方法还不够科学; 价值观、理解力和态度等意识很难通过可观测的 行为来评价;目标的预设忽视了人的主动性等。 • 李雁冰(1999年)进一步分析到:在“行为目 标”的操作过程中易把教师当作是按既定程序操 作教育过程的工匠,学生易被看作是可以按照刺 激--反应模式任意塑造的行为机体,其实隐含的 是一种适应性、维持性的价值取向。
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 • 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
环境意识; • 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 • 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
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 的一代新人。
“普遍性目标”取向:特点
• 体现的是一种“普遍主义”的价值观,认 为任何课程目标都能够并应当运用于所有 教育情境
: • 求课程管理办法
要
学科层面的课程设计
• 课程目标 • 课程内容 • 教学方法 • 课程评价
课程目标:课程设计的核 心
• 课程目标是课程领域的重要研究对象, 并在课程编制和课程设计过程中起着 核心作用。
Hale Waihona Puke Baidu
学校教育的动态图
课程与教学目标:主要功能
• 为课程内容和方法的选择提供依据 • 为课程与教学的组织提供依据 • 为课程实施提供依据 • 为课程与教学的评价提供依据
• 课程设计(Curriculum design )
•
与
•
课程目标
(Curriculum objective)
•
思考:
• 以“人类科技文明”为课程名称,设计三门 课程
• 学习对象分别为小学生、初中生和高中生
一、关于课程设计
• 课程设计、课程开发、课程编制等相关概 念辨析?
• 学校(国家)层面的课程设计要考虑哪些 问题?
• 由于行为目标本身无法克服的弊端,后来的学者 群起而反对这种提前设置的课程目标。
生成性目标取向:含义
• 是在教育情境之中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而自然生 成的课程目标,它是问题解决的结果,是人的经 验生长的内在要求。
• 如果说“行为目标”是在教育过程之前或教育情 境之外而预先制定的作为课程指令、课程文件、 课程指南而存在的话,那么“生成性目标”则是 教育情境的产物和问题解决的结果,是学生和教 师关于经验的价值观生长的“方向感”。
生成性目标”(EVOLVING OBJECTIVES) 取向:特点
• 多数学者认为“生长性目标”取向来源于 杜威(J.Dewey)的教育思想。杜威认为目标 是不能外在于教育经验而预设的,目标是 这些经验的产物。在他看来,教育是儿童 经验的不断改造,是儿童的生活和生长, 生活、生长以及经验的改造本身即构成了 教育的目的。
• 这种目标的特点是把一般教育宗旨或原则 和课程目标等同起来,因而具有普遍性、 模糊性、指令性,可普遍运用于所有教育 实践中。
“普遍性目标”取向:举例
•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 于至善。┉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 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 是一种最古老的课程目标取向, 在科技时 代之前就被长期运用。
• 教育管理者和教师在解释这些普遍目标的 意义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 存在缺乏充分的科学依据、涵义不够清晰、 逻辑上不够完整的缺陷。
行为目标”(BEHAVIORAL OBJECTIVES)取向:含义
• 是以具体的、可操作的行为的形式加以陈述的课 程目标
• 它指明课程与教学过程结束后学生身上所发生的 行为变化
• 基本特点是:目标的精确性、具体性、可操作性
• 随着课程研究领域的独立而出现并逐步发展、完 善起来的,这种目标取向一度在课程领域占据主 导地位。
行为目标取向:举例
• 体现的是一种“唯科学主义”的价值观。 • 泰勒的弟子布卢姆(Bloom)以及克拉斯沃尔
二、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概念
• 所谓目标,现代汉语词典 中有两个含义,其中有一 个含义是指“想要达到的 境地或标准”。
• 课程目标:课程标准
• 过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何确定课程目标, 后来由于“目标中心论”无法克服的弊端, 一批学者起而反对预先设置课程目标。所 以,课程编制时要不要提前设置课程目标 成为一个比较有争议的问题。
• 我国传统的课程目标是一种社会本位取向, 它强调伦理价值,注重国家的教育方针政 策,是一种典型的普遍性目标取向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课改 目标
• 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 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
• 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 • 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
生成性目标”(EVOLVING OBJECTIVES) 取向:特点
• 多数学者认为“生长性目标”取向体体现 了“过程取向”的价值观,它消解了“行 为目标”取向过程与结果、手段与目的之 间的二元对立,本质上是对“实践理性” 的追求,强调学生、教师与教育情境的交 互作用,从中不断产生出课程与教学目标。
• 但无论人们持何种观点,背后都隐含着一 定的价值取向。
价值取向
课程目标:基本价值取向
(舒伯特,w.H.Schubert)
• “普遍性目标”取向
• “行为目标”取向
• “生成性目标”取向
• “表现性目标”取向
普遍性目标(GLOBAL OBJECTIVES))
• 是基于经验、哲学观或伦理观、意识形态 或社会政治需要而引出的一般教育宗旨或 原则
• (学科层面)课程设计的核心问题是什么?
课 程 设 计 : 涵 义 张荣华 吴俊明:课程编制:过程与启示——以
美国20世纪60年代小学新科学课程开发为例;
学 • 目标与要求
校
层 • 课程的学科类别、性
面 • 质课程的学科门类(科
课 程 设
• 目课)程的学分、学时安 • 排课程的修学年级
计 • 前期准备与要
(Krathwohl)、哈罗(Harrow)等人所建立的 “教育目标分类学”将行为目标发挥到极致。 • 舒伯特(1986年)认为行为目标存在明显的弊 端,比如:教育目标分类学的方法还不够科学; 价值观、理解力和态度等意识很难通过可观测的 行为来评价;目标的预设忽视了人的主动性等。 • 李雁冰(1999年)进一步分析到:在“行为目 标”的操作过程中易把教师当作是按既定程序操 作教育过程的工匠,学生易被看作是可以按照刺 激--反应模式任意塑造的行为机体,其实隐含的 是一种适应性、维持性的价值取向。
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 • 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
环境意识; • 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 • 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
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 的一代新人。
“普遍性目标”取向:特点
• 体现的是一种“普遍主义”的价值观,认 为任何课程目标都能够并应当运用于所有 教育情境
: • 求课程管理办法
要
学科层面的课程设计
• 课程目标 • 课程内容 • 教学方法 • 课程评价
课程目标:课程设计的核 心
• 课程目标是课程领域的重要研究对象, 并在课程编制和课程设计过程中起着 核心作用。
Hale Waihona Puke Baidu
学校教育的动态图
课程与教学目标:主要功能
• 为课程内容和方法的选择提供依据 • 为课程与教学的组织提供依据 • 为课程实施提供依据 • 为课程与教学的评价提供依据
• 课程设计(Curriculum design )
•
与
•
课程目标
(Curriculum objective)
•
思考:
• 以“人类科技文明”为课程名称,设计三门 课程
• 学习对象分别为小学生、初中生和高中生
一、关于课程设计
• 课程设计、课程开发、课程编制等相关概 念辨析?
• 学校(国家)层面的课程设计要考虑哪些 问题?
• 由于行为目标本身无法克服的弊端,后来的学者 群起而反对这种提前设置的课程目标。
生成性目标取向:含义
• 是在教育情境之中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而自然生 成的课程目标,它是问题解决的结果,是人的经 验生长的内在要求。
• 如果说“行为目标”是在教育过程之前或教育情 境之外而预先制定的作为课程指令、课程文件、 课程指南而存在的话,那么“生成性目标”则是 教育情境的产物和问题解决的结果,是学生和教 师关于经验的价值观生长的“方向感”。
生成性目标”(EVOLVING OBJECTIVES) 取向:特点
• 多数学者认为“生长性目标”取向来源于 杜威(J.Dewey)的教育思想。杜威认为目标 是不能外在于教育经验而预设的,目标是 这些经验的产物。在他看来,教育是儿童 经验的不断改造,是儿童的生活和生长, 生活、生长以及经验的改造本身即构成了 教育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