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骨骨折的诊断与治疗
跟骨骨折护理PPT课件
3
定期体检:及时发现 并治疗潜在的疾病, 降低骨折风险
4
增强骨骼健康:补充 钙、维生素D等营养 素,加强骨骼锻炼
康复锻炼
01
康复锻炼的重要性:促进骨折愈合, 02
康复锻炼的原则:循序渐进,量力而
恢复关节功能
行
03
康复锻炼的方法:关节活动度训练, 04
康复锻炼的注意事项:避免过度Fra bibliotek练,肌肉力量训练,平衡训练等
03
康复训练,促进骨折愈合和功能恢复
药物治疗:根据病情,使用抗炎、止痛、消肿
04
等药物,减轻患者痛苦,促进骨折愈合
康复计划
康复目标:恢复跟骨骨折患者的正 01 常行走功能
康复方法:包括物理治疗、药物治 02 疗、康复训练等
康复时间:根据骨折愈合情况,一 03 般需要3-6个月
康复注意事项:避免剧烈运动,注 0 4 意饮食营养,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折情况
03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
生化等,评估患者身体
状况
04 诊断标准:根据临床检
查、影像学检查和实验
室检查结果,综合判断
是否为跟骨骨折
治疗方案
复位:通过手法复位或手术复位,恢复骨折
01
部位的正常解剖结构
固定:使用石膏、夹板或支具等固定骨折部
02
位,防止骨折移位
康复训练:在骨折愈合过程中,进行适当的
跟骨骨折定义
01
跟骨骨折是指跟 骨受到外力作用 导致的骨折
02
跟骨是足部最重 要的骨骼之一, 支撑着身体的重 量
03
跟骨骨折可能导 致足部功能障碍, 影响日常生活
04
跟骨骨折的治疗 方法包括保守治 疗和手术治疗, 需要根据骨折类 型和严重程度进 行选择
中医原文跟骨骨折
中医原文跟骨骨折?
答:跟骨骨折是跗骨骨折中常见的一种,多发生于中年男性。
中医对于跟骨骨折的治疗,主要根据骨折的类型和患者的体质状况进行辨证施治。
在中医看来,跟骨骨折多因外伤所致,导致气血瘀滞,经络受阻。
因此,中医治疗跟骨骨折的原则主要是活血化瘀、舒筋通络、止痛消肿。
对于骨折初期,患者可能出现局部肿胀、疼痛、活动受限等症状。
此时,中医治疗以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为主。
常用的中药有桃仁、红花、赤芍、川芎等,这些药物能够促进血液循环,消散瘀血,减轻肿胀和疼痛。
同时,还可以采用针灸、推拿等中医理疗方法,舒筋通络,缓解疼痛。
随着病情的好转,中医治疗逐渐转向骨折的愈合阶段。
此时,治疗的重点是促进骨折愈合、恢复关节功能。
常用的中药有续断、骨碎补、自然铜等,这些药物能够滋补肝肾、强筋壮骨,促进骨折愈合。
同时,还可以采用中药外敷、熏洗等方法,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速骨折愈合。
总之,中医治疗跟骨骨折注重整体调理和个体化治疗,通过辨证施治、综合治疗的方法,促进骨折愈合、恢复关节功能。
同时,中医治疗还强调患者的自我调护和康复锻炼,帮助患者更快地恢复健康。
跟骨骨折影像学
跟骨骨折影像学跟骨骨折影像学摘要跟骨骨折是一种常见的足部骨折,多发生于剧烈扭伤或跌落引起的外力作用下。
准确的影像学评估对于骨折的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
本文将讨论跟骨骨折的影像学表现和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引言跟骨骨折指的是跟骨部位发生的骨折,包括跟骨体骨折和跟骨关节骨折。
跟骨是足部的重要组成部分,骨折会对步行功能产生严重的影响。
因此,准确的影像学评估对于制定适当的治疗方案至关重要。
影像学表现X线检查X线检查是诊断跟骨骨折的首选影像学方法。
在X线片上,跟骨骨折的表现如下:1. 跟骨体骨折:跟骨体骨折通常呈横行骨折线,位于跟骨体的骨折线两侧松质骨呈碎裂状。
骨折线的位置和角度可以帮助确定骨折的类型和程度。
2. 跟骨关节骨折:跟骨关节骨折是指骨折沿跟骨及其关节面的部位发生。
骨折线的形态和位置可以帮助确定骨折类型和是否伴有关节内积液。
CT扫描CT扫描可以提供更详细的骨折图像,特别适用于复杂的骨折情况。
CT扫描可以帮助确定骨折的分段和骨折线的详细形态,提供精确的三维重建图像,有助于手术规划和导航。
MRI检查MRI检查可用于评估跟骨骨折的软组织损伤,包括骨膜撕裂、韧带损伤和关节囊损伤。
MRI对于复杂的骨折和伴发损伤的评估非常有价值,可以更全面地了解骨折的整体情况。
影像学评估影像学评估跟骨骨折需要综合考虑骨折线的形态、位置和角度,以及骨折的分段和伴随的软组织损伤。
根据骨折的类型和程度,可以选择保守治疗或手术治疗。
结论准确的影像学评估对于跟骨骨折的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
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包括X线检查、CT扫描和MRI检查。
通过综合分析影像学表现,医生可以制定适当的治疗方案,帮助患者尽早康复。
关键词:跟骨骨折,影像学,X线检查,CT扫描,MRI检查。
跟骨骨折分型及治疗培训课件
跟骨骨折分型及治疗
跟骨骨折的治疗 T
非手术治疗:闭合复位石膏外固定术 相对减少骨折畸形愈合。不能达到骨折解剖复位, 容易发生骨折再移位,遗留骨折畸形愈合,易造成后足关节僵硬足跟疼痛。
适用于部分关节外跟骨骨折、无移位或移位很小的关节内骨折、有手术禁忌证的患者或作为手术治疗前的临时处理。
*
跟骨骨折分型及治疗
跟骨骨折的临床分型
跟骨骨折其他分类方法(据统计有20余种): Zwipp等根据CT表现制定的骨块-关节分类法, Burdeaux等结合X线片和CT表现的分类法, Brunner等提出的Munich六型分类法, Crosby等和Eastwood等的三型分类法, 这些分类方法对选择手术方法及手术入路均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形象的形容了跟骨骨折处理的难度!
*
跟骨骨折分型及治疗
跟骨骨折的治疗
治疗方案发展简史(150年) 18和19世纪:保守治疗,开放骨折行跟骨全部或部分切除术,预防感染,挽救生命。 1908年,Cotton和Wilson指出,跟骨骨折切开复位是禁忌的。提倡闭合治疗方法:锤击复位。 1920年, Cotton和Wilson完全放弃了对急诊跟骨骨折的治疗,而转到了对跟骨骨折畸形愈合的治疗。 1930‘s~1960’s,Bohler等倡导了切开复位治疗跟骨骨折,当时非手术方法占优势的主要原因是手术治疗存在技术上的问题。1957年Bohler的手法牵引复位+石膏固定术。 1960s~1970s,又流行非手术治疗。 1980年后,CT及影像技术的发展,使切开复位手术成为公认的最佳治疗方案。
Essex-Lopresti分型 Ⅱ型 Ⅰ度关节面塌陷形骨折 继发性骨折线经跟骨体部行至后关节面与跟腱的附着点之间。 塌陷形骨折, 继发性骨折线经过体部走向关节后面, 无明显移位。
跟骨骨折急诊鉴别诊疗指南
跟骨骨折急诊鉴别诊疗指南【临床表现及分类】1.多由高处跌下足跟着地所致。
2.伤后足跟肿痛,小能行走与站立。
3.局部淤血,可有跟骨横径增宽。
4.分类(1)不波及距下关节的骨折:包括跟骨结节。
纵向骨折、结节部横向骨折,载距突骨折及骨跟前端骨折。
(2)波及距下关节的骨折:包括影响跟骨后关节面的垂直挤压骨折、距骨嵌人跟骨并将其分成前后两块的骨折及除前后两骨块外,前骨块同时有纵向骨折,形成距骨面的三角骨块和跗窦的柱状骨折,后骨块内有塌陷的关节面。
另外还有粉碎骨折。
【病因】跟骨骨折常因坠落着地或同时伴跟骨内外翻所致。
如果伤力巨大,引起跟骨骨折后的残余暴力可继续向上传递,进而引起脊柱的压缩骨折,必须引起重视。
【院前急救】1.跟骨做临时固定。
2.注意脊柱、下肢长骨及骨盆有无损伤。
【急诊检查】l.检查骨盆、踝、臃关节、下肢长骨及脊柱胸腰段有无相关损伤。
2.坠地可致双侧跟骨骨折。
故也应检查对侧足跟。
3.评估有无足底肌肉间隔综合征。
4.X线片可确定骨折类型。
侧位片对识别骨折线、关节面塌陷以及骨折旋转程度有帮助。
5.CT检查对诊断有重要参考价值。
【诊断】综合临床症状体征及X线、CT检查,可确定诊断和分型。
【鉴别诊断】1.踝部损伤。
2.跟腱损伤。
3.其它跗骨损伤。
【急诊治疗】1.保守治疗多数不波及距骨下关节面的跟骨骨折,治疗较为简单,小腿管形石膏固定4~6周即可。
对严重的粉碎性跟骨骨折早期可用棉垫绷带包扎,防止水肿发生,肿退后石膏固定。
2.手术治疗【住院指征】1.需手术治疗的移位跟骨骨折。
2.合并脊柱、骨盆骨折需手术治疗。
【出院指征】1.手术治疗后病情平稳。
2.制定并交待术后康复计划。
跟骨骨折的诊断及处理 2009届 曾曼杰 湖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中医专业
Injury综述:跟骨骨折的诊断及处理许多跟骨骨折病例均会出现距下关节僵硬,并导致功能严重受损。
通常,通过X线检查即可对跟骨骨折进行诊断,而CT扫描的诊断准确性更高。
在过去的岁月里,跟骨骨折的病理生理学和手术治疗技术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学术界仍在非手术治疗或有限切开复位和内固定方面存在争论。
毫无疑问,微创技术、关节镜辅助复位技术和术中三维透视技术将极大提高骨折复位的准确性和术中对软组织的损伤。
基于此,来自西班牙马拉加大学的Enrique Guerado等对既往文献进行了综述和分析,相关内容发表于最近的injury上,现将全文翻译如下:在过去的岁月里,得益于数字化X线摄片技术的发展,尤其是CT扫描的出现,已使我们对跟骨骨折的生理病理进程和转归获得了深入的了解。
时至今日,已经开发出了许多骨科内固定材料,但学术界在跟骨骨折的手术(有限开放复位+内固定,ORIF)和非手术治疗的优劣上,仍存在广泛的争议。
随着手术技术的进步和对微创手术理念的理解,跟骨骨折手术治疗的预后已获得了极大的改善,但许多病例中仍无法避免距下关节僵硬的出现。
跟骨解剖非常复杂,在三维上,存在多条关节轴线(图1)。
跟骨后关节面呈凸起状,并向后内侧倾斜以支撑距骨体。
前、中关节面则呈扁平状,分别支撑距骨头和颈部。
载距突位于前中关节面的内侧,为一坚硬的骨性凸起,在进行内固定时,是理想的螺钉拧入位点(图2和3)。
图1 跟骨后面观(如图所示,在三维空间中,包括跟骨结节、距下关节和跟骨内外侧皮质的轴线走行方向各异。
a: 跟骨结节;d: 距下关节后部;f: 跟骨-距骨颈关节的内侧面;g: 载距突;k: 外侧皮质;m: 内侧皮质。
)图2 跟骨内侧面观。
载距突把持住内侧关节面,并通过三角韧带(虚线)与内踝(实线)相连。
发生跟骨骨折后,载距突及内侧关节面通常会与跟骨体分离,但在三角韧带作用下,仍可保持与胫骨的贴附。
拇长屈肌腱走行于载距突下方的沟槽中,发生骨折时此沟槽可能会裂开而使肌腱嵌入骨折端。
跟骨骨折诊疗方案
跟骨骨折中医诊疗方案跟骨骨折为跗骨骨折中最多见者,易发生于青壮年男性, 常由高处坠下或挤压伤所致。
一、诊断: 中医诊断:骨折病西医诊断:跟骨骨折(一)疾病诊断标准:1.中医诊断依据: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1995)》(ZY/T001.9-94)。
(1)有明显外伤史。
(2)好发于青壮年,多有高处坠下致伤。
(3)跟骨肿胀,疼痛剧烈,压痛和冲击痛敏锐,明显皮下瘀斑,骨折严重者可成足底扁平,增宽或外翻畸形。
(4)X线摄片检查可明确骨折诊断及分类。
X线片表现:跟骨侧位及轴位片对了解骨折移位,分型至关重要。
其中侧位片对识别骨折线,关节面塌陷及骨片旋转程度有一定帮助;轴位片能清晰显示距下关节面的载距突解剖形态及内外侧壁骨折移位情况,以及跟骨结节、跟骨体部内外翻移位情况。
(5)常规检查是否有合并症:颅底骨折、脊柱骨折。
2.西医诊断依据:参照《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
(1)症状与体征:典型的跟骨骨折临床表现包括后跟痛、肿胀、淤血、跟骨横径增宽、跟部外翻畸形、足底扁平,应注意有无颅底骨折或脊柱骨折。
(2)辅助检查:正确诊断与分类则有赖于X线,或辅以CT检查,了解骨折移位、塌陷方向及程度。
(二)骨折分类及证候诊断1.骨折分类(1)不波及跟距关节面的骨折:结节部纵行骨折或呈“鸭嘴样”骨折,骨折片可向后上方移位,甚至有翻转移位,但不触及跟距关节面。
(2)关节面轻度受累的骨折:跟骨体部粉碎性压缩性骨折,结节关节角减少,但骨折线未直接进入关节面。
(3)关节面严重受累的骨折:严重移位的粉碎性骨折,碎骨片挤压关节面,结节关节角减少,消失或成为负角,跟骨横径变宽,甚至将距骨挤压至跟骨之中,形成“摇椅”状。
2. 证候诊断(1)气滞血瘀证:骨折早期,伤后1周-2周。
血离经脉,淤积不散,气血不得宣通;局部瘀肿明显,疼痛较甚。
(2)瘀血凝滞证:骨折中期,伤后2周-4周。
跟骨骨折的分型与治疗课件
补充营养
保持均衡的饮食,摄取足够的 钙、维生素D等营养素,有助
于骨骼健康。
定期体检
定期进行骨骼健康检查,以便 早期发现潜在问题,采取相应
措施。
注意安全
在运动或日常生活中,注意安 全防护,避免摔倒、撞击等意
外伤害。
感谢观看
THANKS
跟骨骨折的病因
01
02
03
高处坠落
从高处坠落时,足部着地 ,跟骨受到垂直撞击,导 致骨折。
交通事故
车祸等交通事故中,足部 受到撞击或碾轧,导致跟 骨骨折。
运动损伤
在跳跃、跑步等运动中, 足部受到强烈冲击,导致 跟骨骨折。
跟骨骨折的症状
肿胀
骨折后,由于局部炎症反应和 组织水肿,足部会出现肿胀。
瘀斑
部分患者骨折部位会出现明显 的瘀斑。
足部疼痛
跟骨骨折后,患者会感到足部 剧烈疼痛,特别是在负重或活 动时。
活动受限
由于疼痛和肿胀,患者可能会 出现足部活动受限,无法正常 行走或负重。
无法正常站立
患者可能会因为疼痛而无法正 常站立或行走。
02
跟骨骨折的分型
按骨折部位分型
跟骨体部骨折
跟骨后结节骨折
跟骨前部骨折
跟骨骨折的分型与 治疗课件
目 录
• 跟骨骨折概述 • 跟骨骨折的分型 • 跟骨骨折的治疗方法 述
跟骨骨折的定义
01
跟骨骨折是指跟骨受到外力作用 导致的骨折,通常发生在跟骨的 距下关节面或跟骨体部。
02
跟骨是人体最大的跗骨,承担着 人体行走、跳跃和负重等功能, 因此跟骨骨折常会导致足部疼痛 、肿胀和活动受限等症状。
非手术治疗
石膏固定
跟骨骨折中医诊疗方案
跟骨骨折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一)、诊断名称中医诊断病名:跟骨骨折;西医诊断病名:跟骨骨折。
(二)、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ZY/T001. 9-94)(1)有明确外伤史。
(2)好发于青壮年,多由高处坠下致伤。
(3)跟部肿胀,疼痛剧烈,压痛和冲击痛敏锐,明显皮下瘀斑,骨折严重者可呈现足底扁平,增宽或外翻畸形。
(4)X线摄片检查可明确骨折诊断及分类。
2、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临床诊疗指南一骨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1)有明确外伤史。
(2)好发于青壮年,多由高处坠下致伤。
(3)跟部肿胀,疼痛剧烈,压痛和冲击痛敏锐,明显皮下瘀斑,骨折严重者可呈现足底扁平,增宽或外翻畸形。
(4)X线摄片检查可明确骨折诊断及分类。
(三)、疾病分期根据病程,可分为早期、中期、晚期三期。
1、早期:伤后2周内,初期常肿胀严重,可伴有张力性水泡。
2、中期:伤后2 -4周,肿胀逐步消退,骨折断端相对稳定,多需要手术切开复位。
3、晚期:伤后4周以上,需手术治疗。
(四)、证候分型1、气滞血瘀证:患者心烦急躁,唇舌青紫,面色晦暗,肌肤甲错,毛发不荣,病损部位胀满疼痛,或痞块刺痛拒按,痛点固定不移,舌质紫暗和瘀斑,脉细或涩或弦。
2、营血不和证:面色萎黄,头晕心悸,气短乏力,自汗,失眠,病损部位伤口及骨折处久不愈合,疼痛、活动受限,舌淡嫩,脉细弱。
3、肝肾亏虚证:头晕目眩,面色苍白或萎黄,唇舌色淡,筋弛不收,肢体麻木,关节不利,爪甲无华,病损处活动不利。
舌淡红,脉细弱。
二、治疗(一)、非手术治疗手法复位跖屈位石膏外固定,适用于无移位、或轻度移位的跟骨骨折,未波及关节面的全部新鲜闭合骨折。
夹板固定,跟骨两侧各置一棒形纸垫,用小腿两侧弧形夹板作超踝关节固定,前侧用一弓形夹板维持患足于跖屈位,小腿后侧弓形板下端抵于跟骨结节上缘,足底放一平足垫。
一般固定6-8周。
跟骨骨折的检查与分类课件
跟骨骨折的康复与护理
功能锻炼指导
总结词
早期、渐进、主动、无痛
详细描述
在康复过程中,功能锻炼是非常重要的环节。跟骨骨 折的康复期通常需要2-3个月,期间需要逐步进行主 动活动,以促进关节活动度和肌肉力量的恢复。早期 进行功能锻炼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减轻肿胀和疼痛, 同时有助于防止关节僵硬和肌肉萎缩。在功能锻炼过 程中,应该遵循渐进的原则,从被动活动逐渐过渡到 主动活动,同时需要注意疼痛情况,避免加重疼痛。
减轻长时间站立
避免长时间站立或静坐,定期改变姿势或休息,以减少足部承受的 压力。
锻炼足部肌肉
通过锻炼足部肌肉,提高足部的支撑和缓冲能力。
定期进行足部检查
定期检查
定期进行足部检查,包括外观、触诊和X光检查,以早期发现跟骨 骨折或其他足部问题。
注意疼痛和肿胀
注意足部疼痛和肿胀的情况,这可能是跟骨骨折或其他足部问题的 信号。
骨折线与跟骨纵轴和横轴都有一定角度,可能涉及多个关节面的损 伤。
跟骨骨折的治疗方法
非手术治疗
石膏固定
01
对于无移位的跟骨骨折,通常采用石膏固定方法,以保持骨折
部位的稳定性,促进愈合。
药物治疗
02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开具相应的药物,以减轻疼痛、消
炎、促进骨折愈合。
物理治疗
03
如超声波、电磁疗法等,有助于促进骨折部位的血液循环,加
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
总结词
预防、及时处理、定期复查
详细描述
跟骨骨折的康复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并发症,如感染、 骨折不愈合、创伤性骨关节炎等。预防并发症的发生非 常重要,因此在康复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保持伤 口清洁干燥、避免剧烈运动、合理饮食等。如果发生并 发症,需要及时处理,如抗感染治疗、手术治疗等。此 外,定期复查也是预防和处理并发症的重要手段。
跟骨骨折中医临床路径诊疗方案
跟骨骨折中医临床路径诊疗方案一、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1.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跟骨骨折。
2.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跟骨骨折。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西医诊断:参照《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
2.骨折分类波及跟距关节面的骨折关节面轻度受累的骨折关节面严重受累的骨折。
3.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跟骨骨折中医诊疗方案》。
(1)骨断筋伤,气滞血瘀证:骨折早期,伤后1周-2周。
血离经脉,淤积不散,气血不得宣通;局部瘀肿明显,疼痛较甚。
(2)瘀血未尽,筋骨未愈证:骨折中期,伤后2周-4周。
瘀血未尽,筋骨未愈;瘀肿减退,筋骨不舒。
(3)肝肾不足,气血亏虚证:骨折后期,伤后4周后。
筋骨未坚,肝肾不足;瘀肿已消,筋骨不舒,并可伴体倦乏力,腰膝酸软等。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跟骨骨折中医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跟骨骨折。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跟骨骨折诊断标准的新鲜骨折患者。
2.除外开放性骨折、跟骨关节面严重受累的骨折和病理性骨折。
3.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体征、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跟骨正侧位、轴位X线片;血常规、凝血功能、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心电图;胸部CT或胸部X线片。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必要时行CT或磁共振检查。
(八)治疗方法1.手法复位、钢针橇拨经皮内固定或石膏外固定。
2.辩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1)骨断筋伤,气滞血瘀证治法:行气活血,消肿止痛。
推荐方药:复元活血汤方加减。
柴胡12g 天花粉12g 当归10g 红花8g 生甘草5g 炮山甲10g 大黄18g(酒浸)桃仁12g(2)瘀血未尽,筋骨未愈证治法:活血和营,接骨续筋。
跟骨骨折诊疗技术
跟骨骨折诊疗技术一、解剖特点1.跟骨是足部最大一块跗骨,是由一薄层骨皮质包绕丰富的松质骨组成的不规则长方形结构。
2.跟骨形态不规则,有6个面和4个关节面。
其上方有三个关节面,即前距、中距、后距关节面。
三者分别与距骨的前跟、中跟、后跟关节面相关节组成距下关节。
中与后距下关节间有一向外侧开口较宽的沟,称跗骨窦。
3.跟骨前方有一突起为跟骨前结节,分歧韧带起于该结节,止于骰骨和舟骨。
跟骨前关节面呈鞍状与骰骨相关节。
4.跟骨外侧皮下组织薄,骨面宽广平坦。
其后下方和前上方各有一斜沟分别为腓骨长、短肌腱通过。
5.跟骨内侧面皮下软组织厚,骨面呈弧形凹陷。
中1/3有一扁平突起,为载距突。
其骨皮质厚而坚硬。
载距突上有三角韧带、跟舟足底韧带(弹簧韧带)等附着。
跟骨内侧有血管神经束通过。
6.跟骨后部宽大,向下移行于跟骨结节,跟腱附着于跟骨结节。
其跖侧面有2个突起,分别为内侧突和外侧突,是跖筋膜和足底小肌肉起点。
7.跟骨骨小梁按所承受压力和张力方向排列为固定的2组,即压力骨小梁和张力骨小梁。
2组骨小梁之间形成一骨质疏松的区域,在侧位X线片呈三角形,称为跟骨中央三角。
8.跟骨骨折后常可在跟骨侧位X线片上看到2个角改变。
跟骨结节关节角(Bohler角),正常为25°~40°,由跟骨后关节面最高点分别向跟骨结节和前结节最高点连线所形成的夹角。
跟角交叉角(Gissane角),由跟骨外侧沟底向前结节最高点连线与后关节面线之夹角,正常为120°~145°。
二、损伤机制跟骨骨折为跗骨骨折中最常见者,约占全部跗骨骨折的60%。
多由高处跌下,足部着地,足跟遭受垂直撞击所致。
有时外力不一定很大,仅从椅子上跳到地面,也可能发生跟骨压缩骨折。
跟骨骨折中,关节内骨折约占75%,通常认为其功能恢复较差。
所有关节内骨折都由轴向应力致伤,如坠伤、跌伤或交通事故等,可能同时合并有其他因轴向应力所致的损伤,如腰椎、骨盆和胫骨平台骨折等。
跟骨骨折诊疗常规
跟骨骨折诊疗常规跟骨骨折在跗骨骨折中最常见,约占跗骨骨折的60%,多为高处跌落足跟着地所致。
跌落的高度、地面性质及体重均为损伤之要素;另有从下方反冲击力作用于足跟所致。
因跟骨骨折多为坠落伤,并且约5%跟骨骨折合并有胸、腰椎骨折,故对每一跟骨骨折病人都应想到这一点,注意查体并照胸腰段脊柱正侧位片,以免漏诊。
【病情评估】1. 体格检查:接诊医师及时完成体格检查,重点注意足部跟骨畸形情况,局部皮瓣血运情况,距下关节活动情况,多为高处坠落伤,同时注意有否存在其他部位的骨折,胸腹部损伤,必要时请专科医生会诊,协助诊疗。
2.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对损伤部位及时拍摄肩部创伤系列X 线片(足前后位,侧位,轴位,斜位,broden位X线片)以确诊骨折及了解骨折类型。
CT检查:进一步明确距下关节面是否受累及骨折移位情况,指导治疗方案的制定。
3.化验及辅助检查:行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血生化检查、肝功,传染病三项、血型、出凝血时间检查。
查心电图及胸透。
【诊断】1.判断是否有骨折(1)病史:包括外伤性质(多为高处坠落伤)、时间、机制、部位、是否合并开放性伤口及有无出血情况及伤后处理经过。
(2)损伤部位可出现肿胀、皮下瘀斑、张力性水泡、跟骨畸形、压痛、反常活动、距下关节关节功能受限。
(3)是否有神经血管损伤则有相应’表现。
(4)X线发现骨折移位情况,侧位判断跟骨高度丢失(Bohler's 角丢失)和后关节面的旋转;轴位判断内外翻和足跟宽度;前后位、斜位判断前途、跟骰关节面是否受累;Broden位判断后关节面移位情况。
2.判断骨折的类型常用Sanders跟骨骨折分型:根据CT30°半冠状位扫描,最大程度显示距下关节后关节面,将跟骨平均分为3柱,跟骨后关节面由平行于跟骨纵轴的A.B两线分为3 个等大的区域,产生3种潜在的骨折块,外侧、中央、内侧;I型:所有无移位的关节内骨折II型:后关节面2片段骨折,根据骨折线的位置分为A.B.C3个亚型III型:后关节面3片段骨折,按照2个骨折线的位置分为AB.AC 或BC3个亚型IV型:后关节面4片段骨折,为严重的粉碎性关节内骨折,常不止4个骨块。
跟骨骨折的诊断与治疗 ppt课件
跟骨底面观
跟骨内侧面观
Department of Orthopedics The Affilliated Hospital of Xuzhou Medical University
上关节面有三个 部分和距骨形成 关节;后关节面 是最大的关节部 分,承受了主要 的身体重量。中 关节面位于前内 侧的载距突上。 前关节面和中关 节面常融合在一 起。
• 前面
解剖
• 后面
Department of Orthopedics The Affilliated Hospital of Xuzhou Medical University
跟骨载距突在内侧支撑距骨颈,跟距骨间韧带和三角韧 带将载距突和距骨联系起来。踇长屈肌腱从载距突下方 经过
载距突
跟舟 韧带
一、应用解剖 1.正常足底是三点负重,即由跟骨、第一跖骨头和第
五跖骨头三点组成负重面。跟骨和距骨组成足弓的 后臂,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担60%的重量。
足底负重点
Department of Orthopedics The Affilliated Hospital of Xuzhou Medical University
跟骨骨折
2017-6-3
Department of Orthopedics The Affilliated Hospital of Xuzhou Medical University
目录
概述及解剖 影像学 机制及分型 治疗
Department of Orthopedics The Affilliated Hospital of Xuzhou Medical University
• 关节
解剖
跟骰关节
中医骨伤科临床诊疗指南 跟骨骨折
中医骨伤科临床诊疗指南•跟骨骨折(修订)(草案)1 范围本指南提出跟骨骨折的诊断、辨证和治疗。
本指南适用于跟骨骨折的诊断和治疗。
本指南适合中医骨伤科、中西医结合骨科、中医科、康复科等相关临床医师使用。
2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跟骨骨折calcaneus fracture凡发生于跟骨的骨折均称为跟骨骨折。
3 诊断3.1诊断要点3.1.1病史有明确的足跟部外伤史,特别是高处坠落史。
3.1.2症状体征主要症状是足跟部疼痛、活动受限。
查体可见局部肿胀,压痛,皮下瘀斑,足弓变浅或消失,足跟增宽,呈外翻畸形。
合并脊柱骨折时则有胸腰部疼痛,活动受限。
合并足骨筋膜室综合征时,可出现足部剧烈疼痛,皮肤感觉障碍和张力异常增高等表现[1,2]。
3.1.3影像检查X线片检查:应拍摄跟骨前后位片、侧位片和轴位片,用于判断跟骨骨折类型、关节面塌陷情况以及测量Böhler角(25~40°)、Gissane角(平均120~145°)和跟骨的高度、宽度、外翻的角度等。
对合并伤患者还应拍摄相应部位的X线片[3]。
CT检查:应包括横轴面及冠状面、矢状面扫描,用于判断跟骨骨折的部位、移位和塌陷程度,特别是后关节面骨折情况。
CT图像三维重建可直观显示跟骨骨折的细节[4]。
3.2分型临床常用的分型方法有两种,一是基于X线片检查的Essex-Lopresti分型法,分为舌型骨折和关节塌陷型骨折,又根据严重程度分为不同亚型[5]。
二是基于CT检查的Sanders分型法,它根据冠状位和轴位CT图像中后关节面骨折的情况,将跟骨关节内骨折划分为四大类型和不同的亚型:I型,所有无移位的关节内骨折,无论后关节面骨折线有多少;Ⅱ型,跟骨后关节面为两部分骨折,移位≥2mm,根据原发骨折线的位置可分为ⅡA、ⅡB和ⅡC;Ⅲ型,跟骨后关节面有两条骨折线,为三部分移位骨折,又分为ⅢA、ⅢB及ⅢC三个亚型,各亚型均有一中央凹陷骨折线;Ⅳ型,跟骨后关节面为四部分及以上的移位骨折,包括严重的粉碎性骨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剖
外侧
距骨 跗骨窦
跟骨结节
内侧
解剖
距骨
载距突
• 背面
解剖
• 跖面
• 前面
解剖
• 后面
跟骨载距突在内侧支撑距骨颈,跟距骨间韧带和三角韧 带将载距突和距骨联系起来。踇长屈肌腱从载距突下方 经过
载距突
跟舟 韧带
跟骨底面观
跟骨内侧面观
上关节面有三个 部分和距骨形成 关节;后关节面 是最大的关节部 分,承受了主要 的身体重量。中 关节面位于前内 侧的载距突上。 前关节面和中关 节面常融合在一 起。
2020/3/18
18
解剖
Bohler’s角:缩小、消失或反角
反映后关节面的塌陷
Gissan’s角:反映跟距关节内骨折的严重程度
解剖
腓骨长短肌腱从跟 骨外侧和外踝之间 通过。
跟腱附着于跟骨后 结节
2020/3/18
20
影像学检查
X线摄片 体位:侧位、轴位、Broden位片
CT检查 ➢ 可详细了解关节面的损伤严重程度; ➢ 关节内骨折块的大小移位方向 ➢ 三维重建可详细描述折端每一个组成部分的
跟骨体骨折不合并距下关节损伤:由垂直暴力引起。 显著的粉碎骨折,宽度变大,高度的丢失,Bohler 角变小但后关节面未受累。
2020/3/18
45
跟骨结节纵行 骨折模式图
跟骨结节横行 骨折模式图
跟骨结节横行 骨折X线示意
不 波 及 跟 距 关 节 面 骨 折
骨折移位不大,结节关节角改变不大
⒉波及跟距关节面的骨折
持续的轴向暴力导致载距突向内侧移位,致 使足跟短缩和增宽。在这种情况下,跟骨结 节骨折块可向内旋转产生内翻畸形。距骨的 后外缘可使游离的后关节面外侧骨块压缩至 跟骨结节中,最大旋转角度达90°。这导致 跟骨外侧壁的爆裂,可向前延伸至跟骰关节 面。当距骨的外侧缘继续向下塌陷,可进一 步导致其他的骨折线。
关节塌陷骨折 白色箭头显示
压缩的关节面 骨折块低于稳 定的内侧骨折 块,形成所谓 的双密度征。
红色虚线显示 压缩的后侧跟 骨结节。
25
侧位片
中性三角:由支撑关 节面的压力骨小梁和 跟骨下方的张力骨小 梁构成的三角形结构
中性三角内骨量较周 围明显减少。骨折时 易塌陷。
2020/3/18
26
损伤机制
关节内(距骨和跟骨的后关节面组成)骨折多数由于直接 暴力,主要为垂直纵向的压力,距骨外侧突向楔子一样向 下挤压跟骨,使之骨折。
关节外骨折常常为扭伤或撕脱伤。
损伤机制
⒈传达暴力所致: 从高处坠下,足 跟着地,身体重 力传至跟骨,造 成骨折;
传达暴力所致骨折示意图
暴力性质
✓ 剪切应力
✓ 压缩应力
Sanders分型
IV型 骨折明显移位,含 三条骨折线四个骨折块及 以上
诊断要点
1、外伤史,多由高处坠下; 2、跟部肿痛,不能负重; 3、跟部压痛和叩击痛敏感,皮下瘀斑,伴足底扁平, 后跟增宽及内、外翻畸形等
WANGBIN
病人通常出现后足跟的中到重度疼痛,伴有 压痛、肿胀、足跟肿胀和短缩。足跟至足弓 的皮下淤血也高度提示跟骨骨折的发生。
70
㈠不波及跟距关节的骨折 ⒈移位不大,无需整复,局部制动于屈膝跖屈 3~4周即可,固定期间扶拐不负重步行锻炼。
28
Harris 轴位片
初级骨折线 内侧粉碎骨折 关节内骨折 跟骨结节内翻畸形
2020/3/18
29
影像学
• 轴位(评价跟骨的内外翻及跟骨的宽度)
Broden's位X-Ray 片
指的是下肢伸直,踝微屈曲 ,足内旋与暗盒约成45°, 以下胫腓联合为投照中心, 球管向头侧倾斜10°、20° 、30°、 40°摄片,可显示 后距下关节由后向前的不同 部分,使劈裂的跟骨后关节 面清楚显示。
跟骨增宽(剪切力)
跟骨高度丢失(垂直暴力)
向内下方挤压的 距骨对跟骨形成 剪切力
产生两个骨折块: 载距突(前内) 和结节(后外)
⒉亦有少数系因跟腱牵拉而致撕脱骨折。
撕 脱 骨 折 示 意 图
分型
关节外骨折 关节内骨折 Essex-Lopresti分型 Sanders分型
2020/3/18
2020/3/18
53
Essex-Lopresti 分型
• A-C关节塌陷 • D-F 舌形骨折
机制及分型
关节内骨折
关节内骨折的分型有很多种,目前临床上应用最广泛的 Sanders CT分型 它是根据冠状面CT片上距下关节面的骨折 类型来分类
距下关节4个骨折块的划分
BA C
C B
A
Sanders分型
2020/3/18
44
关节外骨折
跟骨结节骨折:可由跟腱引起的撕脱骨折,尤其发 生于糖尿病人或骨质疏松的病人。偶尔可发生于直 接暴力损伤。从侧位片上可观察到。 “鸟嘴形” 骨折
内侧突骨折:垂直剪切骨折,由外翻的足跟承受垂 直暴力引起,从轴位片可观察到。
载距突骨折:发生于脚跟巨大垂直暴力合并足严重 内翻。经常和内踝扭伤相混淆,可在轴位片上进行 鉴别。
观察距下关节后关节面 ,必 要时还可以作健侧对比照相 ,对术后检查复位与内固定 情况也很有帮助。
2020/3/18
CT
30°半冠状位CT。 后关节面的粉碎
性骨折,关节面 台阶形成,骨折 块旋转、分离。 跟骨结节的楔形 挤压作用使关节 面分离。 外侧壁爆裂
32
影像学
• CT
1. 冠状位 a.观察距下关节损伤情况
Essex-Lopresti 分型
初级骨折线 距骨的后外侧缘从跟骨后关节面斜行裂开跟骨。
骨折线从前外侧的Gissane角处或跟骰关节处开 始向后内。 产生两个骨折块:载距突(前内)和结节(后外)
前内骨折块很少粉碎,并通过三角韧带和骨间韧 带固定在距骨上
后外侧骨折块通常在跟骨外上方粉碎并移位,导 致后关节面的不平整,并产生跟骨短缩和增宽。
42
关节外骨折
不累及后关节面 占所有跟骨骨折的25%-30%
2020/3/18
43
前突骨折:可缘于剧烈跖屈、内翻暴力,这种 暴力可牵拉分歧韧带(Bifurcate Ligment) 和骨间韧带(interosseous ligaments),进 而导致撕脱骨折。另外,前突骨折可发生于前
足外展导致的跟骰关节的挤压。注意和外踝扭 伤鉴别,侧位片和斜位片可鉴别。
跟骨骨折
2019-7-17
目录
概述及解剖 影像学 机制及分型 治疗
概述
跟骨骨折为临床常见病,发病率高,占跗骨 骨折的60%,全身骨折的2%。多由高处坠 落所致,好发于成年男性。
跟骨骨折后,形态发生复杂的变化,包括G 角、B角、宽度、高度、后关节面(距下关 节)的对合情况等等。
跟骨骨折治疗困难,预后差。(跟骨及周围 解剖结构复杂,局部软组织覆盖质量差,治 疗困难,且后遗症多,预后较差,若处理不 当常引起严重的患肢功能障碍,致残率高达 30% 左右。)
120~145°
Bohler’s Angle
20~40°
Bohler角:前突最高点、后关节面的最高点的 连线与后关节面的切线至跟骨结节的上缘的连 线的夹角。 Bohler角正常值在20-40°之间, 角度的减少表明承受重量的后关节面的塌陷, 进而导致体重中心的前移。
Gissane角:由跟骨外侧的两个皮质骨柱构成, 其中一个沿着后关节面的外侧缘走形,另一个 延伸到跟骨前突的顶点。 Gissane角正常在 95-105°之间,在X片上可以直接在距骨的外 侧突下方观察到。 Gissane角的增大意味着后 关节面的塌陷。
B及C 可能产生的骨折块应有4块:外侧、中央、内侧
及载距突
2020/3/18
59
Sanders分型
2020/3/18
60
Sanders分型
I型 关节内骨折移位 〈2mm
Sanders 分型
II型 骨折明显移位, 含一条骨折线两个骨 折块
Sanders分型
III型 骨折明显移位,含 两条骨折线三个骨折块
IIIAC(内侧柱劈裂,A、C塌陷) IIIBC(内侧柱及中央柱劈裂,B、C间塌陷)
IV型:后关节面粉碎骨折
Sanders分型
2020/3/18
58
Sanders分型
基于CT的分型 根据冠状位像上关节面骨折线的数目及位置分型。
(冠状位像可显示距骨后关节面的最宽范围) 跟骨后关节面从外向内可产生三条骨折线:A、
b.跟骨的宽度及短缩的程度 c.跟骨外侧壁的完整度 d.外侧壁有无和外踝发生撞击
影像学
• CT
2. 水平面(和足底平行) a. 观察跟骰关节,后关节面的前下部分
及载距突的相关信息
b. 明确跟骨原发性或继发性损伤
影像学
• CT
3. 矢状位 a、跟骨前、中关节面损伤情况 b、 跟骨倾角的减少 c、关节面损伤的程度和类型
跟骨骨折的Sanders CT分型 I型:关节内无移位骨折(不考虑骨折线数量) II型:距下后关节二部分骨折 IIA(外侧壁至A线) IIB(外侧壁至B线) IIC(外侧壁至C线) III型:三部分骨折,中央塌陷
典型的III型骨折伴有一中央骨块的压缩
IIIAB(内侧柱劈裂,A、B间塌陷)
2020/3/18
51
Essex-Lopresti 分型
次级骨折线 持续的压缩暴力,导致额外的粉碎骨折,产
生后关节面的侧方骨块并从跟骨结节上分离。 舌形骨折:次级骨折线从关节面下向后延伸
至跟骨结节。 关节塌陷:次级骨折线刚好延伸至关节面的
后方。
2020/3/18
52
Essex-Lopresti 分型
跟骨沟位于中关节面和后关节面之间,和距骨沟构成跗骨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