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式分解教材分析
因式分解—提取公因式说课稿
因式分解—提取公因式说课稿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课教材所处位置,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十四章第三节:因式分解—提取公因式,次节内容十分重要,为以后学习公式法—分解因式打下了根底。
2、教学目标:3、(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分解因式的意义,因式分解的方法,能熟练地分解因式。
4、〔2〕.过程与方法通过本节教学,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向学生渗透"对立统一"、"实践第一"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5、〔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和学习习惯。
6、3、教学重难点7、重点:因式分解的方法。
8、难点:因式分解的意义及方法二学法指导:1、学情分析:鉴于初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他们对概念的理解能力不强,精神不能长时间集中,但思维比拟活泼。
2、知识建构、心理调节方法的指导: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要帮助学生学会应用观察、分析、比拟等方法,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使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融为一体,使学生不仅学到科学探究的方法,而且体验到探究的甘苦,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愉快和进步。
三教学方法:采取启发式教学法及情感教学,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用大量的实例和生动的语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节学习情绪。
并利用计算机和投影胶片辅助教学,增大教学密度。
四教学过程:本节课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引入新知,第二环节:观察感知,理解概念,第三环节:例题示范,学会应用,第四环节:稳固概念,学以致用,第五环节:归纳小结,反思提高,第六环节:课后思考,布置作业。
根据教学设计进行教学内容。
借助多媒体辅助手段,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组织讨论、合作交流,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探索后汇报研究成果,得到结论后进行总结,及时进行反应应用和反思式总结。
依据是?新课标?,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而教师在学生学习中只是组织者、引导者,培养学生学会学习,从学生现有生活经验的根底上,让学生感知知识的过程,使学生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人人都获得有用的数学,不同的人获得不同的开展。
因式分解教案【借鉴8篇】
因式分解教案【优秀8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下面本文为您精心整理了8篇《因式分解教案》,如果能帮助到您,本文将不胜荣幸。
因式分解教案篇一课型复习课教法讲练结合教学目标(知识、能力、教育)1、了解分解因式的意义,会用提公因式法、平方差公式和完全平方公式(直接用公式不超过两次)分解因式(指数是正整数)。
2、通过乘法公式,的逆向变形,进一步发展学生观察、归纳、类比、概括等能力,发展有条理的思考及语言表达能力教学重点掌握用提取公因式法、公式法分解因式教学难点根据题目的形式和特征恰当选择方法进行分解,以提高综合解题能力。
教学媒体学案教学过程一:【课前预习】(一):【知识梳理】1、分解因式:把一个多项式化成的形式,这种变形叫做把这个多项式分解因式。
2、分解困式的方法:⑴提公团式法:如果一个多项式的各项含有公因式,那么就可以把这个公因式提出来,从而将多项式化成两个因式乘积的形式,这种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提公因式法。
⑴运用公式法:平方差公式: ;完全平方公式: ;3、分解因式的步骤:(1)分解因式时,首先考虑是否有公因式,如果有公因式,一定先提取公团式,然后再考虑是否能用公式法分解。
(2)在用公式时,若是两项,可考虑用平方差公式;若是三项,可考虑用完全平方公式;若是三项以上,可先进行适当的分组,然后分解因式。
4、分解因式时常见的思维误区:提公因式时,其公因式应找字母指数最低的,而不是以首项为准。
若有一项被全部提出,括号内的项1易漏掉。
分解不彻底,如保留中括号形式,还能继续分解等(二):【课前练习】1、下列各组多项式中没有公因式的是( )A.3x-2与6x2-4xB.3(a-b)2与11(b-a)3C.mxmy与nynxD.aba c与abbc2、下列各题中,分解因式错误的是( )3、列多项式能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的是()4、分解因式:x2+2xy+y2-4 =_____5、分解因式:(1) ;(2);(3) ;(4);(5)以上三题用了公式二:【经典考题剖析】1、分解因式:(1);(2) ;(3) ;(4)分析:①因式分解时,无论有几项,首先考虑提取公因式。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14.3 因式分解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14.3 因式分解一. 教材分析因式分解是八年级数学上册的教学内容,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因式分解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教材通过引入多项式的乘法,让学生理解因式分解的实质,进而学习提公因式法、公式法等因式分解方法。
本节课的内容在数学知识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为学生深入学习代数运算和方程求解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整式的乘法运算,具备一定的代数基础。
但因式分解作为一种独立的解题方法,对学生来说较为抽象,需要通过实例分析、动手操作、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因式分解的基本方法,能够运用提公因式法、公式法等进行因式分解。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内在美。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因式分解的方法和技巧。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发现和运用提公因式法、公式法等进行因式分解。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实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引导发现法等,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教学PPT和教学素材。
2.设计好教学问题和练习题。
3.准备好黑板和粉笔。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出因式分解的必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已知二次函数的图像,求其解析式。
2.呈现(10分钟)呈现因式分解的定义和基本方法,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因式分解的规律。
通过PPT展示提公因式法、公式法等具体的因式分解方法。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动手操作,尝试运用所学的因式分解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遇到的问题。
4.巩固(10分钟)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因式分解方法进行解答。
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的答案进行讲解和评价,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初中数学_因式分解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因式分解复习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理解好因式分解的概念并能正确判别2、会用提公因式法、运用公式法来分解因式教学重点:熟练运用三种方法来进行因式分解教学难点:因式分解三种方法的综合运用教学过程:一、知识回顾1、什么叫做因式分解?2、怎样确定一个多项式的公因式?什么是提公式因法?3、因式分解中的平方差公式、完全平方公式是怎样的?它们与整式的乘法中的公式有什么区别?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把知识进行梳理,并且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二、专项突破之一:对因式分解的理解1、对象:因式分解是把一个多项式进行恒等变形;2、方向:因式分解与整式的乘法是互逆的过程,具有方向性;3、目标:是要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的乘积;4、最终:把一个多项式分解到不能再分解为止.5、针对训练:(1)、判断下列各等式从左至右是因式分解的是:_____________(填序号)①(x - 1)(x + 1) = x 2 - 1②x 3 + 2x + 1 = x ( x 2 + 2) + 1;③2x 2 + 2y 2 = 2(x 2 + y 2); ④)21(2x x x +=+.备:(2)、下列各式从左到右的变形是分解因式的是( ).A .a (a -b )=a 2-ab ;B .a 2-2a +1=a (a -2)+1C .x 2-x =x (x -1);D .x 2-y y ⨯1=(x +y 1)(x -y1) (3)、下列从左到右的变形,是分解因式的为( )A.x 2-x =x (x -1)B.a (a -b )=a 2-abC.(a +3)(a -3)=a 2-9D.x 2-2x +1=x (x -2)+1三、专项突破之二:提公因式法归类练习(一)如何找公因式:(二)提公因式时需要注意什么?例2:下列用提取公因式法分解因式是否正确?A :a n - a n -1 = a n (1 – a -1),B :3a + 9ab = 3a ·3b = 9abC :2(x – y)2 – (x – y )3 = (x – y ) (2 – x – y )D :(m – n )2 + (n – m )3 = (n – m )2(n – m – 1 )四、专项突破之三:公式法分解因式(一)、基本公式(二)、例:下列多项式哪些能用乘法公式分解因式课件展示(三)、因式分解的步骤:1、提公因式2、公式四项或四项以上,分组分解(2+2或3+1)五、技能训练(因式分解)(一)、基本型练习(二)、提高(备)六、综合练习与测评1、下列各式中从左到右的变形,是因式分解的是( )(A)(a+3)(a-3)=a 2-9 (B)x 2+x-5=(x-2)(x+3)+1(C)a 2b+ab 2=ab(a+b) (D)x 2+1=x(x+x1) 2、若92++mx x 是一个完全平方式,则m 的值是 ; 3、分解因式:(1)c b a c ab b a 233236128+- (2))(6)(4)(8a x c x a b a x a ---+-(3)5335y x y x +- (4)22)(16)(4b a b a +--(5)228168ay axy ax -+- (6)m mn n m 222--+(7)2244c a a -+-(8)2224)1(a a -+学情分析经过这一段时间的学习,学生们基本掌握了因式分解的基本方法,对于因式分解的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还差系统的整合,将各个知识点联系起来进行应用。
沪科版数学七年级下册8.4《因式分解》教学设计3
沪科版数学七年级下册8.4《因式分解》教学设计3一. 教材分析《因式分解》是沪科版数学七年级下册8.4节的内容,本节课主要让学生掌握因式分解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教材通过实例引导学生探索、发现并总结因式分解的规律,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各种方法进行因式分解。
教材内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因式分解的意义和价值。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七年级上学期已经学习了整式的乘法,对基本的代数运算有一定的了解。
但因式分解较为抽象,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探索精神。
通过前面的学习,大部分学生能掌握简单的因式分解,但遇到一些较复杂的题目时,可能会感到困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针对性地进行辅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因式分解的基本方法,能够熟练地进行因式分解。
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索、发现和总结,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乐趣,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因式分解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发现并总结因式分解的规律,以及如何运用各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索。
2.启发式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发现并总结因式分解的规律。
3.小组合作学习: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精美的课件,展示因式分解的实例和规律。
2.练习题:准备一定数量的练习题,以便在课堂上进行操练和巩固。
3.教学工具:准备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出因式分解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因式分解的实例,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并总结因式分解的规律。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练习,运用所学的因式分解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教学设计《14-3因式分解》(第1课时)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教学设计《14-3因式分解》(第1课时)一. 教材分析《14-3因式分解》是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让学生掌握因式分解的方法和技巧,并能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教材通过引入实例和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因式分解的规律,从而达到理解并掌握因式分解的目的。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整式的乘法、平方差公式等基础知识,具备了一定的数学思维能力。
但因式分解较为抽象,需要学生通过实例和问题去理解和掌握。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帮助他们建立因式分解的知识体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因式分解的方法和技巧,能够独立完成因式分解的题目。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和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因式分解的规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因式分解的方法和技巧。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发现并总结因式分解的规律。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和小组合作法。
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因式分解的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实例和问题,用于引导学生探究因式分解的规律。
2.准备PPT,用于展示和讲解因式分解的方法和技巧。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出一个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例如:已知一家电器商店举行优惠活动,购买一台电视需要支付1200元,同时赠送一个价值300元的音响。
请问,购买一台电视和一台音响需要支付多少钱?2.呈现(10分钟)展示PPT,呈现因式分解的定义和基本方法。
解释因式分解的意义,以及如何将一个多项式转化为几个整式的乘积。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独立完成一些因式分解的题目,教师巡回指导。
题目难度可以适当调整,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教学设计—因式分解
《因式分解》教学设计一、课标解读根据《标准》的要求,本章教材介绍了最基本的分解因式的方法:提公因式法和公式法,本章的设计多以问题串的形式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经历观察、发现、类比、归纳、总结、反思的过程,感受整式乘法与因式分解之间的互逆变形关系,发展学生有条理的思考及语言表达能力。
整个设计贯穿了“三会”素养的提升,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形成质疑问难,自我反思的探索精神。
二、教材分析《因式分解》是湘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是“数与代数”领域中的重要部分。
学习因式分解一是为解高次方程作准备,二是学习代数式变形的能力,从中体会分解的思想、逆向思考的作用。
它不仅是现阶段学生学习的重点内容,而且也是学生后续学习的重要基础。
本章教材是在学生学习了整式运算的基础上进行的,事实上,它是整式乘法的逆向运用,与整式乘法有密切的联系。
分解因式的变形不仅体现了一种“化归”的思想,而且也是解决后续——分式化简、解方程、恒等变形等学习的基础,为数学交流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分解因式这一章在整个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三、学情分析学科教学是基于学前的教学,因此我们的教学需围绕着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心理特征展开。
从已有知识和经验上,七年级学生已经学习了整式乘法、乘法公式等知识,并且学生已有了代数学习的基本意识,具备了主动参与、合作交流的意识和初步的观察、分析、归纳、猜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他们的思维方式也从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逻辑思维,并且不断向前推进,但是思维的严谨性和逻辑的严密性还有待加强。
在心理上,七年级学生的独立性和表现性较强,紧紧抓住这一心理特征,巧妙引导,积极鼓励,定会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四、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因式分解的意义,会判别哪些等式是因式分解。
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整式整法与因式分解互逆变形的过程,进一步了解因式分解的意义,并渗透化归的思想方法。
浙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因式分解》说课稿
浙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因式分解》说课稿一、教材分析1.1 教材背景介绍本说课稿是针对浙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的教材内容《因式分解》进行讲解。
该教材是根据新课程标准编写的,旨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1.2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够:1.熟练掌握因式分解的概念和基本方法;2.能够正确应用因式分解解决实际问题;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1.3 教学重点掌握因式分解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1.4 教学难点能够正确应用因式分解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分析2.1 教学内容概述本节课主要内容是因式分解。
因式分解是指将一个多项式表达式,按照因式的乘积形式进行拆解的过程。
因式分解是解多项式方程和求整式的最大公因式的基本方法。
2.2 教学内容分解本节课分为以下几个部分进行教学:2.2.1. 知识点一:因式分解的基本概念•解释什么是因式分解;•介绍因式分解的作用;•分析因式分解的基本思路。
2.2.2. 知识点二:因式分解的基本方法•分解整式的常见方法:公因式法、配方法;•讲解公因式法和配方法的步骤;•运用公因式法和配方法进行因式分解的实例。
2.2.3. 知识点三:因式分解的应用•介绍因式分解在方程求解中的应用;•演示如何应用因式分解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设计3.1 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讲授结合实例演算的教学方法。
通过讲解和实例,引导学生掌握因式分解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并能够应用于实际问题的求解过程。
3.2 教学流程本节课的教学流程如下:3.2.1. 知识点一:因式分解的基本概念•引入因式分解的概念,解释其作用;•分析因式分解的基本思路。
3.2.2. 知识点二:因式分解的基本方法•讲解公因式法和配方法的步骤;•运用公因式法和配方法进行因式分解的实例讲解。
3.2.3. 知识点三:因式分解的应用•介绍因式分解在方程求解中的应用;•演示如何应用因式分解解决实际问题。
3.3 教学示例教师通过具体的示例进行演示,如:例题:将 2x + 4 进行因式分解。
沪科版数学七年级下册8.4《因式分解》教学设计2
沪科版数学七年级下册8.4《因式分解》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因式分解》是沪科版数学七年级下册8.4节的内容,本节课主要让学生掌握因式分解的方法和技巧,能够将多项式分解为几个整式的乘积形式。
教材通过例题和练习题,让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因式分解的方法,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七年级上学期已经学习了整式的乘法,对多项式有一定的了解。
但因式分解相对较为抽象,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转化能力。
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对因式分解的概念和方法理解不深,容易混淆,需要通过大量的练习来巩固。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因式分解的概念和方法,能够正确进行因式分解。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因式分解的方法和技巧。
2.如何在实际问题中应用因式分解。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合作学习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解决问题。
通过具体的例题和练习题,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因式分解的方法和技巧。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教学PPT和教学素材。
2.准备因式分解的练习题,难度适中,以便进行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发学生对因式分解的思考。
例如:已知二次函数的图像是一个开口向上的抛物线,顶点坐标为(1,2),求该二次函数的解析式。
让学生尝试解决该问题,从而引出因式分解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呈现因式分解的定义和基本方法,通过PPT和相关的教学素材,让学生对因式分解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同时,给出一些例题,让学生观察和分析,归纳出因式分解的方法和技巧。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进行因式分解的练习,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可以设置一些小组合作的活动,让学生互相讨论和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4.巩固(10分钟)通过一些巩固性的练习题,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因式分解的方法。
浙教版七年级第6章因式分解教材分析
“第6章因式分解”分析在第5章“整式的乘除”之后,单独设立本章的主要用意是:因式分解是代数式的一种重要恒等变形。
《数学课程标准》虽然降低了因式分解的特殊技巧的要求,也对因式分解常用的四种方法减少为二种,且公式法的应用中,由原来浙江义教版的5个公式减少为3个公式,但丝毫没有否定因式分解的教育价值及其在代数运算中的重要作用。
因为在第7章分式运算中,因式分解是通分、约分所必备的基础知识;在解一元二次或高次方程、方程组、不等式中,因式分解是一种重要的解法;在研究代数式、三角式的恒等变形中,分解因式是主要手段之一;在数的计算中,因式分解也是进行简便计算的一种常用技巧。
本章的教育价值还体现在使学生接受对立统一的观点,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善于分析、正确预见、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
一、本章教学要求1. 通过探索因式分解的过程,比较和整式乘法的联系与区别,体会事物之间可以互相转化的辩证思想,从而初步接受对立统一观点。
2. 了解因式分解的意义,会判别各项的公因式,掌握添括号法则,能用提取公因式法分解因式。
3. 会用平方差公式、完全平方公式(直接用公式不超过两次)分解因式(指数是正整数)。
4. 通过对平方差公式、完全平方公式的逆向变形及将一个整式看做“元”进行分解,发展学生的观察、类比、归纳、预见等能力,进一步体会换元思想,提高处理数学问题的技能。
二、本章编写特点1. 经历探究过程,发展概括能力。
因式分解概念的引入与原义教版教材不同。
本章的设计突出了因式分解与整式的乘法的关系课本通过表格形式列出一些式子:一边是整式的乘法,另一边是转化为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让学生观察、对比,从而归纳出因式分解的定义。
这种借助于学生已有的整式乘法的基础,给学生提供一些问题背景,同时给学生留有充分探索的空间,完成因式分解的概念教学,这是本章的特点之一。
这种探索因式分解的方法和过程一方面是对整式乘法的再认识,另一方面也使学生在探索中增强观察、发现、归纳、概括等能力。
七年级数学下册12.4用公式法进行因式分解说课稿
七年级数学下册12.4用公式法进行因式分解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七年级数学下册》第12.4节“用公式法进行因式分解”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是学生掌握因式分解方法的转折点。
这一节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多项式的基本概念、运算法则和提公因式法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教材中通过公式法来进行因式分解,让学生感受数学的规律性和美感,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对数学的学习有了一定的基础。
但是,学生对于新知识的学习还是以形象思维为主,对于抽象的数学公式和定理的理解和运用还需要通过具体的例子和实际操作来进行。
在因式分解的学习中,学生可能会对于公式的推导和运用存在困难,需要通过多次的练习和教师的引导来逐步掌握。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会掌握公式法进行因式分解的方法,能够运用公式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学生会通过观察、猜想、验证、总结等过程,体验数学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会感受数学的规律性和美感,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掌握公式法进行因式分解的方法,并能够运用公式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教学难点:学生对于公式的推导和运用,以及对于因式分解的理解。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这一节课中,我会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通过提问和引导,让学生主动去探究和发现公式法进行因式分解的方法。
同时,我会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动画和图形的展示,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因式分解的过程。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复习多项式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法则,引导学生进入新课。
2.探究:通过具体的例子,引导学生观察和猜想公式法进行因式分解的方法,然后进行验证和总结。
3.讲解:通过讲解和示范,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公式法进行因式分解的方法。
4.练习:通过布置一些实际的练习题,让学生运用公式法进行因式分解,巩固所学知识。
华东师大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因式分解》
华东师大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因式分解》一. 教材分析华东师大版八年级上册数学《因式分解》是学生在学习了整式的乘法、方程的解法等知识后,对多项式进行的一种分解。
本节课的内容是因式分解的定义、方法和应用。
因式分解是初中学段数学的重要知识点,也是后续学习高中数学的基础。
教材从实际问题出发,引导学生探究因式分解的方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整式的乘法、方程的解法等知识,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
但学生在学习因式分解时,容易与多项式乘法混淆,对因式分解的方法理解不深。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帮助学生明确因式分解的意义,指导学生掌握因式分解的方法,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理解因式分解的定义,掌握因式分解的方法。
2.能够运用因式分解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因式分解的定义和方法的掌握。
2.因式分解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小组合作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教学案例和实际问题。
2.制作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出因式分解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已知一个二次方程的解为x1=3,x2=4,求该方程。
2.呈现(10分钟)呈现因式分解的定义和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因式分解的意义。
定义:将一个多项式表达为两个或两个以上多项式的乘积的形式,称为因式分解。
方法:试错法、分解法、换元法等。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通过具体的例子,运用因式分解的方法解决问题,加深对因式分解的理解。
例1:因式分解x^2 - 5x + 6。
例2:因式分解a^2 + 2ab + b^2。
4.巩固(10分钟)通过一些练习题,巩固学生对因式分解的掌握。
练习1:因式分解x^2 - 4x + 3。
运用完全平方公式分解因式教材分析
运用完全平方公式分解因式教材分析因式分解是进行代数恒等变形的重要手段之一,它是在学习有理数和整式四则运算的基础上进行的,因式分解不仅在多项式的除法、简便运算中有直接作用,也为以后学习分式运算、解方程、方程组及代数式的恒等变形提供了必要的基础。
因式分解是中学代数教材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进行因式分解时要灵活、综合运用过去学过的有关数学基础知识,并且分解的途径很多,技巧性强,逆向思维能力要求较高。
所以因式分解是发展学生智力、培养能力、深化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的良好载体。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学过了因式分解的有关概念和方法,特别是学过了运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与本节课有类似之处,为本节课打下了基础。
本节课还正式提出了换元这一重要的数学思想,应该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判断能力和预见能力。
(二)教学目标课时教学目标对课堂教学起着导向作用、激励作用和标准作用,研究教材的一个重要内容是为了制定明确、具体、可行的教学目标。
根据大纲和教材的要求,结合目标分类理论和学生实际,制定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⑴能记住完全平方公式;⑵能辨认完全平方式;⑶能灵活运用完全平方公式进行因式分解。
2、能力目标⑴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⑵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⑶渗透换元与整体的思想。
3、情感目标培养科学的质疑精神与积极地将新旧知识进行关联的倾向,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本节课的重点是灵活运用完全平方公式分解因式,特别是对完全平方式的判断,对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有较高的要求,本节课的难点是整体、换元思想的掌握。
换元与整体的思想是数学中的一个重要思想方法,要启发学生注意不断总结规律和积累解体经验。
华东师大版八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12.5因式分解(1)》
华东师大版八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12.5因式分解(1)》一. 教材分析《12.5因式分解(1)》这一节的内容是华东师大版八年级上册数学的重要内容,主要让学生掌握因式分解的方法和应用。
因式分解是初中学过的最复杂的整式乘法,是解决许多数学问题的基础。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整式的乘法、幂的运算、方程的解法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教材通过丰富的例题和练习题,引导学生探索、总结因式分解的方法,进而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整式的乘法和幂的运算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因式分解作为一种独立的解题方法,对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进行引导和帮助。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掌握因式分解的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因式分解。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探索、总结因式分解的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因式分解的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因式分解。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探索、总结因式分解的方法,以及如何运用因式分解解决实际问题。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采用引导发现法、实例演示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教学方法。
同时,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PPT、网络资源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因式分解的方法。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一个多项式转化为几个整式的乘积,从而引出因式分解的概念。
2.探究: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讨如何进行因式分解,并总结出因式分解的方法。
3.讲解:根据学生的探究结果,进行讲解,明确因式分解的方法和步骤。
4.练习:让学生通过练习题,巩固所学的内容,并及时进行反馈和讲解。
5.应用:让学生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运用因式分解的方法进行解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因式分解》教材分析
一、本节内容及地位、作用:
本节内容是多项式因式分解中一部分较基本的知识和基本的方法.它包括因式分解的有关概念,因式分解的常用基本方法.因式分解在代数学习中具有基础作用.它在代数的恒等变换,分式的通分,约分以及解方程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通过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运算能力.这部分知识对学生后续学习将起到重要的基础作用.
二、教学要求
1.新教材中的基本要求
(1)了解因式分解的意义及其与整式乘法之间的关系.
(2)会用提公因式法,公式法(平方差公式,完全平方公式)对多项式进行因式分解.
2.中考要求.
(1)会用提公因式法,公式法(直接用公式不超过两次)进行因式分解.(指数是正整数);能用因式分解的知识进行代数式的变形,解决有关问题.
(2)利用十字相乘法分解因式.
3.教学中的较高要求
针对教材内容,结构,要求的变化,建议可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再适当补充如下内容:
* (1)立方和(差)公式;
(2)简单的分组分解法,以达到对基本方法的综合运用.
三.本节课时安排:3节,可依据实际情况补充2到3节.
四、本节教学建议:
1.落实好两个基本概念.
(1)对因式分解的定义的理解
在复习巩固整式乘法的基础上,给出因式分解的定义.让学生体会到,因式分解是对一个整式进行恒等的变形,其书写形式与整式乘法恰好相反.
(2)对公因式定义的理解
a.类比公因数理解多项式中公因式的概念,它是学习提公因式法分解因式的关键.
b.教学时,应让学生认识到,一个多项式中各项都含有的公共的因式,才叫公因式.
c.公因式找寻的方法可从:系数,相同字母,相同字母的指数最低值入手.
d.公因式也可以是多项式因式.
教学中注意对:n y x 2)-(与n x y 2)-(;12)+-n y x (与12)+-n x y ((n 为正整数)的认识.
2.落实好两个基本的因式分解方法.
(1)提公因式法分解因式.
a.找准公因式
b.能理解另一个因式的本质,为原多项式除以公因式所得的商.
例1.(1)把多项式442--x x 分解因式,结果正确的是( )
4)4(.--x x A )2)(2(4.-+-x x x B 2)2(.--x C )4(.x x D -
(2)下列变形是因式分解的是 ( )
a a a a a A 3)2)(2(34.2++-=+- 22)2(44.+=++x x x B
)11(1.x
x x C +=+ 1)1)(1.(2-=-+x x x D 例2.分解下列因式
(1)a ab a 3692+-
(2)yz x z xy z y x 23323153510+--
(3)22)(4)(7x y b y x a ---
(4)122)()(+-+-n n a b xy b a x
例3.(1)若0232=-+x x ,求x x x 46223-+的值 .
(2)解方程
28)31)(32()13)(52=-++-+x x x x ( 说明:借助实例,突出因式分解的意义,注意与多项式乘法相区别,力争防止学生出现进行因式分解过程中又返回去做整式的乘法的现象.
(2)利用平方差公式,完全平方公式法分解因式.
a.理解每个公式的含义,掌握每个公式的形式与特点.
平方差公式:))((22b a b a b a -+=-
公式特点:
公式左边的多项式形式上是二项式,且两项符号相反;
公式左边的每一项都可以化成某一个数或式的平方形式;
公式右边分解的结果是两个数的和与它们的差的积;
公式中的字母可以表示为数字,单项式,多项式.
完全平方公式:222)(2b a b ab a ±=+±
公式特点:
公式左边是一个二次三项式;
此二次三项式为两个数的完全平方和加上(或减去)这两个数乘积的2倍.
右边是这两数的和(或差)的完全平方式.
公式中的字母可以表示为数字,单项式,多项式.
此节是因式分解的核心内容,重点在于掌握公式的特点,牢记公式形式;难点在于灵活运用公式.教学时可以让学生通过较充分的基本类型的练习,记忆与运用公式.
例4.分解下列因式
(1)2244y xy x -+- (2)36)(12)(2++-+b a b a
(3)22363ay axy ax ++ (4)222224)(b a b a -+
(5)1224+-a a
例5.求下列代数式的值
(1)若1=+y x 求222
121y xy x ++的值. (2)若04
14422=++-+b a b a ,求ab 的值. 3.掌握好十字相乘法,及简单的分组分解法
十字相乘法,在后续学习中应用非常广泛.虽然教材中仅在阅读部分出现,但是在教学中可把握好如下几个层次:
(1)熟练掌握首项系数为1的形如pq x q p x +++)(2型的二次三项式的因式分解.
(2).基础较好的同学可进一步掌握首项系数非1的简单的整系数二次三项式的因式分解.
(3).对于再学有余力的学生可进一步掌握分数系数;实数系数;字母系数的二次三项式的因式分解.(但应控制好难度)
对于四项的分组分解,可根据学生情况适当补充.
(1)四项分组分解主要类型有:1,3分组法;2,2分组法.
(2)补充的意义在于对前面基本方法的复习巩固,加深理解,综合运用.
例1.分解下列因式
1. 1072++x x 4.()()342
++-+b a b a 2.822--x x 5.10722+-xy y x
3.1872-+x x 6.2310x x -- 7.6312-+x x 8.5
14512-+x x *9.33)33(2--+x x *10.2)12(2+++x x 例2.分解下列因式
1.101132++x x 6.22224954y y x y x --
2.823152+-a a 7.()()
128222+---a a a a
3.22865y xy x ++- 8.mn m x m n x -+-+22)2(
4.23462a a a -+ 9.3)32(2-+-+k x k kx
5.4524+-x x 10.12)13(2++++k x k kx
例3.分解下列因式
1.b a b a 335522+-- 5.9622+--x y x
2.1223344+--x a x a x a 6.y x y x xy xy 32344++-
3.12223+--a a a 7.224444c b bc a --+
4.b a b a 36422-+- 8.2233am m a m a --+
4.落实好方法的综合运用.
首先提取公因式,然后考虑用公式;
两项平方或立方,三项完全或十字
四项以上想分组,分组分得要合适;
几种方法反复试,最后须是连乘式。
因式分解要彻底,一次一次又一次。
5.落实好因式分解中的几点注意.
首项有负常提负,
各项有“公”先提“公”,
某项提出莫漏1,
括号里面分到“底”。
因式分解的学习,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概括能力.在教学中掌控好难度,落实好基础.鼓励学生积极思维,努力探索,不断提高思维水平.同时,在教学中也应注意给
学生留有一定的活动时间与空间.逐步完成从对数的认识到对式的认识过程. 例4.分解下列因式
1.()2044222---+x x x x 5.)()1(b a ab +++
2. ()()641-+-x x 6.2222224)(b a b a c ---
3.()()33375722-++-+x x x x 7.k x kx -++222
4.()()
2222242824m a a m a a m +--- 8.8)3(2)3(222-+-+x x x x
例5.解答题
1.*已知1=+b a ,求证:1333=++ab b a .
2.某学校的长方形操场周长为440米,长和宽b a ,满足03223=--+b ab b a a ,求操场面积.
3.若c b a ,,是三角形的三边,试比较2222)(c b a -+与224b a 的大小
例6.
1.请同学观察:
333342222322
12)12(222212)12(2222
12)12(222=⨯=-=-=⨯=-=-=⨯=-=-
写出表示一般规律的等式,根据所总结的规律计算
222222278910--⋅⋅⋅----
2. 已知
200352003420032002
52002420021
51413
53432
52421
5141232003232002231233232231⨯+⨯+=⨯+⨯+=⨯+⨯+=⨯+⨯+=⨯+⨯+=⨯+⨯+=a a a a a a
⑴对于正整数n ,写出2004a 及n a
⑵对于正整数n,比较n a 与2)2( n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