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胃镜及病理诊断因素的探讨

合集下载

胃镜诊断和病理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相关性分析研究

胃镜诊断和病理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相关性分析研究

胃镜诊断和病理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相关性分析研究曹东辉【期刊名称】《中国现代药物应用》【年(卷),期】2015(000)016【摘要】目的:分析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诊断和病理诊断的相关性,以提升诊断的有效率。

方法所有病例(100例)全部在病变位置取5块胃黏膜组织,通过(9.5±1.5)%的甲醛溶液予以固定,再送至实验室予以病理测检。

在病理学检查方式上,常规石蜡制片,予以HE和Giem染色。

通过相关病理医师进行诊断。

结果胃镜下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倾向的病例为32例,其中24例和病理检查结果相匹配,符合率为75%,同时病理结果中重度萎缩病例为总比例的75%,其中16例并发肠化生,12例并发不典型增生;病理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96例,其中24例胃镜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倾向,只占总比例的25%,其中包括32例糜烂性胃炎,18例并发肠化生,16例并发不典型增生。

结论除重视慢性萎缩性胃炎在胃镜下的特性症状外,还要对糜烂以及溃疡等病变的附近黏膜进行细致的检查,同时予以活检,这样利于提升胃镜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倾向的诊断有效率,而且还要从根本深化内镜操作人员的培训。

【总页数】2页(P52-52,53)【作者】曹东辉【作者单位】462300 漯河市中心医院病理科【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胃镜诊断和病理诊断萎缩性胃炎的相关性分析研究 [J], 张志坚;刘玉杰;顾红祥;黄友明;江堤;杨巧玲;麦海铢;陈雪梅2.胃镜诊断和病理诊断萎缩性胃炎的相关性分析研究 [J],3.胃镜诊断和病理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相关性研究分析 [J], 隋薇;李宝月4.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诊断与病理诊断结果差异性分析 [J], 安俊丽; 程帅师; 李新民; 蔡杰超5.胃镜诊断和病理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相关性研究分析 [J], 刘杨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胃镜诊断和病理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相关性研究分析

胃镜诊断和病理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相关性研究分析

胃镜诊断和病理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相关性研究分析
胃镜检查是目前诊断胃病的重要方法之一,它可以直接观察胃壁的病变情况,对胃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非常有帮助。

在胃镜诊断中,慢性萎缩性胃炎是常见的一种疾病。

本文旨在探讨胃镜诊断和病理诊断在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中的相关性。

一、胃镜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方法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胃肠道疾病,它通常由于幽门螺杆菌感染、自身免疫和营养不良等多种原因引起。

胃镜检查是目前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在胃镜检查中,医生会通过胃镜观察患者的胃黏膜,发现胃黏膜表面红肿、充血、水肿等病变情况。

此外,在胃镜检查中,医生还可以通过活检获取胃黏膜组织进行病理诊断。

病理诊断是指通过组织学方法对患者的组织、细胞等进行检查,以确定疾病的性质和病变程度。

在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理诊断中,医生通常会进行胃黏膜的病理学检查。

病理学检查可以通过组织学方法直接观察胃黏膜的细胞结构,发现胃黏膜萎缩、腺体减少、上皮细胞变性等病变情况。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理学表现较为复杂,有时存在局限性的病变,而有时又呈现广泛性病变。

因此,通过胃镜诊断和病理诊断相结合可以更准确地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

一般情况下,胃镜检查可以直观的观察到胃壁的病变情况,而病理学检查可以确定病变的性质和程度。

因此,在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中,胃镜检查和病理学检查也常常会同时进行,以确保诊断结果的准确性。

总之,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胃肠道疾病,胃镜检查和病理学检查是其诊断的重要方法。

通过胃镜和病理学相结合,可以更准确地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变程度和病变形态,进而为患者的治疗提供更为科学的依据。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胃镜下表现与病理诊断对照探究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胃镜下表现与病理诊断对照探究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胃镜下表现与病理诊断对照探究
慢性萎缩性胃炎(CG)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疾病,病变范围涉及胃幽门至胃体的不同部位,临床症状表现为上腹痛、消化不良等症状。

为了更好地理解CG的病理特征,本文将从胃镜下CG的表现与病理诊断对照的角度进行分析并探讨。

1. 反酸及胃酸分泌功能受损
由于CG患者胃黏膜上皮层受损,胃黏膜腺体数量减少及分布不均,导致胃酸分泌障碍,反酸症状明显。

临床上,反酸症状常出现在CG患者早餐后或描述为早晨憋醒。

胃镜下,CG患者口腔侧腺体数量减少,胃体和胃底黏膜粘液减少。

病理诊断时,可见胃黏膜上皮细胞列排不整、消失等结构异常。

2. 胃黏膜炎症、出血和溃疡
由于胃黏膜上皮损伤和萎缩导致胃黏膜上皮内核结构亚健康,容易受到压力和炎症的
影响。

胃部炎症、出血及溃疡是CG患者常见的临床表现。

3. 胃壁厚度变化
CG患者的胃黏膜上皮层受损后,胃壁组织细胞减少,胃黏膜腺体数量变少,导致胃壁变薄。

此外,侵蚀性胃炎继发于CG后,腺体的替代作用引起胃壁增厚。

胃镜下,CG患者胃壁厚度多见于胃底和胃体,常为局限性轻度增厚。

病理诊断时胃黏膜上皮萎缩程度不同,胃壁组织细胞的死亡或半死亡状态。

综上所述,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程稍长,病变进程缓慢。

严重的胃黏膜损害可导致炎症、出血、溃疡等症状。

胃镜下CG主要表现为反酸及胃酸分泌功能受损、胃黏膜炎症、出血和溃疡、胃壁厚度变化等。

病理诊断时,可见胃黏膜上皮细胞数量减少、腺体数量减少、腺体发育不良等结构异常。

因此,在胃镜下观察的病理表现对于CG的早期诊断和积极治疗非常关键。

胃镜诊断和病理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相关性研究分析

胃镜诊断和病理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相关性研究分析

胃镜诊断和病理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相关性研究分析
胃镜诊断和病理诊断是常用的方法来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它们之间具有很高的相关性。

胃镜诊断通过观察胃黏膜的病变情况,从而确定是否存在慢性萎缩性胃炎。

病理诊断
则是通过组织学的方法,对取自患者胃黏膜的活检标本进行病理学检查,进一步确认和评
估患者的病情。

胃镜诊断主要依靠医生通过胃镜在患者的胃内直接观察,并记录胃黏膜的表面形态、
颜色、病变程度等。

在胃镜检查中,通常可以观察到胃黏膜的炎症、红斑、浅表糜烂以及
胃粘液的分泌情况等指标。

这些表面形态的改变可以作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依据。


镜检查还可以帮助医生进行病灶活检,从而获得病理学检查的样本,进一步确认和评估病情。

病理诊断是通过对取自患者胃黏膜的活检标本进行组织学检查来确定慢性萎缩性胃炎
的诊断。

在组织学检查中,病理医生会观察胃黏膜的病理改变,例如黏膜的炎症细胞浸润、腺体的损伤、萎缩、增生及幽门螺杆菌感染等。

病理学检查还可以评估胃黏膜的病变程度
和分级,以指导医生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胃镜诊断与病理诊断在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中具有很高的相关性。

胃镜诊断可以直
观地观察胃黏膜的病变情况,有助于发现早期病变和明确炎症的范围和程度。

而病理诊断
则可以通过组织学的方法,进一步确认和评估病情。

通常情况下,胃镜诊断和病理诊断是
相辅相成的,二者的结果往往是一致的。

在一些特殊情况下,二者的结果可能存在差异,
但这种情况较为少见。

胃镜诊断和病理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相关性研究分析

胃镜诊断和病理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相关性研究分析

胃镜诊断和病理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相关性研究分析胃镜诊断和病理诊断是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检查手段,可以有效地帮助医生对患者的疾病进行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估。

对于慢性萎缩性胃炎这种常见的胃部疾病,胃镜和病理检查都有其独特的诊断价值和限制。

下面将就这两种检查手段在慢性萎缩性胃炎诊断中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研究。

胃镜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基本方式是通过观察胃黏膜的形态、颜色、血管走向等特征,确定胃部组织的变化情况。

在正常情况下,胃黏膜表面应该光滑、细腻、呈粉红色,血管分布均匀。

而当慢性萎缩性胃炎发生时,胃黏膜呈现不同程度的变化,表现为粗糙、糜烂、出血、色素沉着等。

此外,胃镜还可以结合染色和组织取样等技术,进一步确定病变程度和类型。

例如,结合吉姆萨染色,可以观察到胃腺体、神经纤维和炎症细胞等细节,进而确定病变程度和是否存在癌变的风险;而通过取样组织学检查,则可以确定组织细胞学上的变化,从而进一步明确诊断。

然而,胃镜检查在慢性萎缩性胃炎诊断中还存在一些局限性。

首先,由于胃部肌肉发达,镜头到达胃部深度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其次,由于胃黏膜是活体组织,其变化可以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摄入食物、药物、慢性疾病等,因此对于轻微或早期病变的诊断可能需要多次检查才能确认。

相比之下,病理检查在慢性萎缩性胃炎诊断中具有更高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病理学家在取样后可以将活组织固定、切片、染色等,以直观的方式观察组织学变化。

常用的病理指标包括胃黏膜萎缩程度、炎症细胞浸润程度、腺体形态及数量、结构紊乱程度等。

在慢性萎缩性胃炎初始阶段,病理检查可以提供更准确的诊断,同时对于恶性变化的预测也更加敏感。

例如,在病理检查中发现存在异型细胞、不规则的腺体结构等,可能意味着存在癌变的风险。

因此,病理检查在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分类、分级和预后评估中都有重要的地位。

总的来说,胃镜和病理检查在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中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胃镜可以提供细节观察,对轻度病变的确定有一定的优势;而病理检查则可以提供更精确的诊断结果,对于深度病变的诊断和预后评估有重要作用。

胃癌术前胃镜活检与术后病理诊断的差异分析

胃癌术前胃镜活检与术后病理诊断的差异分析

胃癌术前胃镜活检与术后病理诊断的差异分析胃癌是一种恶性肿瘤,是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之一。

对于胃癌患者,术前胃镜活检是一种常用的检查方法。

但是,术前胃镜活检与术后病理诊断可能存在差异。

本文将分析胃癌术前胃镜活检与术后病理诊断的差异,并探讨其原因和影响。

胃癌术前胃镜活检是在胃镜下直接取出一小块组织,进行组织学检查,以确定胃黏膜上皮细胞是否存在癌变。

术后病理诊断是指在完成胃癌手术后,根据手术切除标本中的可疑部位进行组织学检查,以确定是否为癌组织。

在一些情况下,术前胃镜活检和术后病理诊断可能会存在差异。

以下是一些可能导致结果差异的原因:1. 检查部位不同在术前胃镜活检中,医生大多只检查了可疑的部位,而在手术中,则需要切除整个病变组织。

这将导致不同的检查部位和样本数量,可能导致两者之间的不同。

2. 组织样本不同术前胃镜活检中取出的组织样本可能比手术切除的组织标本小得多。

此外,术前活检可能缺乏直接取样的能力,因此取样范围有限。

术后病理诊断检查的标本可以更加全面和深入,这将直接影响结果的准确性。

3. 癌变扩散在某些情况下,癌细胞可能会扩散到其他部位,同时通过活检或手术取样的组织可能不包括这些部分。

这样一来,术前胃镜活检或术后病理诊断的结果可能不准确。

三、影响和建议由于以上原因,术前胃镜活检和术后病理诊断的结果可能存在差异。

这将对患者的治疗产生影响。

术前胃镜活检错误的负性结果可能导致缺乏及时治疗机会,术前胃镜活检错误的阳性结果可能导致不必要的手术和治疗。

因此,建议在进行胃癌的诊断和治疗时,结合术前胃镜活检和术后病理诊断的结果。

在手术前充分评估患者的病情,做出更符合患者实际情况的治疗方案。

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检查与病理诊断结果的相关性研究

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检查与病理诊断结果的相关性研究
膜红 白相间以 白相为主 , 但 胃粘膜 的颜色受患者血色素 的高低 、
用 S P S S I 2 . 0统 计 软 件 进 行 数ຫໍສະໝຸດ 据 处 理 , 率 的 比较 采 用
检验。
2 结 果
年龄 、 胃内压力等多种 因素的影响 , 冈此 , 这些 素 可使 内窥镜
检出 C A G的敏感性降低。该研究结果显示 : 胃镜直视下诊 断为 C A G的患者 1 0 6例 中. 病理 诊断为 C A G 8 3 例, 慢性 浅表性 胃炎 ( C S G ) 2 3例 , 其 中伴异性增生 1 1 例、 肠 上皮化生 4 5 例 。C A G内
1 . 3 病 理 学检 查
生和异型增生有密切关系 . 尤其与异型增生关系更为密切。
3 讨 论
诊断标 准参 考我 国 2 0 0 6年全 国慢 性 胃炎研 讨会共识 意见
萎缩性 胃炎属于癌前疾病 , 与胃癌的发生 呈正相关 , 且常伴
有肠上皮化生及异型增生 。内镜下 C A G表现为 胃粘膜皱襞平坦
镜下黏膜粗糙不平 . 部分 呈颗粒状或结节状 改变与病理诊断 C A G的符合率为 8 3 . 3 3 %, 而与黏膜红 白相 间并以 白为主 , 血管
透见 , 黏膜变薄 。 皱襞 变平并存时 , 对C A G的符合 率高达 1 0 0 . 0 0 %, 肠上皮化生 、 异 型增 生的诊断符 合率分别 为 7 6 . 4 7 %和
巾的诊 断标准I , I 。用 1 0 % 甲醛 同定活检 胃粘膜 , 常规石蜡包埋切 片, 南同定的病理 医师将经 HE染色后标本进 行病理诊断。
1 . 4 统 计 方 法
或消失 , 粘膜粗糙不平呈细颗粒状改变 , 粘膜表面粘 液减少或消 失 消化 道内窥镜 医生初步诊 断萎缩性 胃炎的重要依据 是 胃黏

病理检查与胃镜检查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相关性研究

病理检查与胃镜检查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相关性研究

病理检查与胃镜检查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相关性研究孙龙【摘要】目的:研究病理检查与胃镜检查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相关性。

方法整群选取该院2014年1-4月中收治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115例进行回顾性分析调查,分别对115例患者进行病理检查与胃镜检查,将病理检查结果计为病理诊断组,将胃镜检查结果计为胃镜诊断组。

对比两组检查结果,并分析两种检查方式在诊断萎缩性胃炎方面的相关性。

结果胃镜诊断组115例患者均被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

病理诊断组70例被诊断为萎缩性胃炎。

对比两组检出率发现,胃镜组远大于病理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97,P=0.023)。

另外,两组诊断符合率为60.87%(70/115)(K=0.294,P=0.023)。

结论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检查与粘膜病理活检的一致性较差,并且与病理活检比较,胃镜检查的应用价值有限,因此临床仍需采用后者作为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主要方法。

%Objective To study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pathological examination and diagnosis of 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 Methods 2014 years 1 month to 4 months were 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 patients with 115 cases were retrospective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respectively, of 115 patients with pathological examination and gastroscopy and pathological examination results for pathological diagnosis group, gastroscopy results gastroscope diagnosis group. To compare the results of the two groups, and to analyze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two methods in the diagnosis of atrophic gastritis. Results All 115 patients were diagnosed as 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 Pathological diagnosis group, 70 cases were diagnosed as atrophic gastritis. The detection rate of the two groups was found to have a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χ2=4.697,P=0.023). In addition, the diagnostic accuracy of the two groups was 60.87%(70/115) (K=0.294,P=0.023). Conclusion The consistency of 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 by gastroscopy and pathological biopsy is poor and with pathological biopsy compared the application value of endoscopy is limited clinical, so still need to the latter for diagnosis of 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 (CAG) is the main method.【期刊名称】《中外医疗》【年(卷),期】2015(000)031【总页数】3页(P75-77)【关键词】病理检查;胃镜检查;慢性萎缩性胃炎;诊断相关性【作者】孙龙【作者单位】启东市人民医院病理科,江苏启东 2262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73.22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临床上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是以胃部黏膜腺体萎缩为主要特征的疾病,是胃癌常见的癌前病变,经常伴有异型增生以及肠上皮化生。

胃癌术前胃镜活检与术后病理诊断的差异分析

胃癌术前胃镜活检与术后病理诊断的差异分析

胃癌术前胃镜活检与术后病理诊断的差异分析胃癌是一种常见的肿瘤疾病,手术是治疗胃癌的主要方法之一。

手术前通过胃镜活检可以确定病变的性质、位置及分化度等,为术中的操作提供可靠的依据。

但是手术后病理诊断与术前胃镜活检存在一定的差异,本文将分析其差异原因及处理方法。

术前胃镜活检主要针对肿瘤的诊断,对于不同类型的肿瘤其结构和组织学特征略有不同,但是因为活检样本的小差异,可能会导致与手术后病理诊断结果之间的一定差异。

手术后病理诊断是在肿瘤局部切除之后进行的,通过对切除的病变组织进行切片检查得到,包括肿瘤的大小、浸润深度、组织学类型、神经侵犯、淋巴结转移等项目,是判断肿瘤分期和预后的重要依据。

术前胃镜活检样本小的一个原因是处理方法不同,术前的胃镜活检是在全麻状态下进行的,可以取得较多的组织样本,通过专业技术处理,得到的样本质量较好。

而术后病理诊断要求快速处理和固定样本,处理方法较术前胃镜活检更加复杂,往往只能取得少量的组织样本。

其次,由于胃肠道剧烈蠕动而导致术后切除标本的位置发生改变和局部溃疡部位发生溶解的情况,术后病理诊断可能会漏掉肿瘤微小的病灶、胶原纤维束增生和炎症反应等细微的组织学细节,从而导致与术前胃镜活检结果产生一定差异。

出现差异之后,有必要进一步处理来保证临床的有效性。

一般,如果手术后病理诊断结果与术前胃镜活检结果有差异,且术后病理诊断结果呈现更高的肿瘤分期,则通常建议对患者进行改变治疗计划。

除此之外,对于疑难病例,可以借助多重切片技术、免疫组织化学、分子生物学等现代技术手段,进行深入的病理学研究和分析,提高病变的诊断准确性。

综上所述,胃镜活检与术后病理诊断之间存在差异,主要原因是样本来源、处理方法的不同所导致的。

合理的处理方法和技术手段能够提高肿瘤的诊断准确性和治疗的效果,对于胃癌的治疗有重要的影响,需要临床知识和技术的相互协同来提高其准确性和效果。

胃镜粘膜活检组织病理诊断与技术的探讨

胃镜粘膜活检组织病理诊断与技术的探讨

胃镜粘膜活检组织病理诊断与技术的探讨中国临床医菊研究杂志2008年总第200期胃镜粘膜活检组织病理诊断与技术的探讨吉林省通化市第二人民医院病理科(134000)姜洪源5摘要目的:探讨和研究胃镜的病理制片及胃粘膜活检对胃炎症,胃溃疡,胃肿瘤的诊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为更好的配合临床做好这方面的工作,我们认真严细的工作,不断总结,在整个病理制片中,从取材,标本编号,固定,染色,胃炎的病理分类及胃溃疡,胃肿瘤的分类诊断中积累一些经验和体会与大家一起探讨.关键词胃疾病胃粘膜活体组织检查病理学临床1在病理制片中的注意事项1.1取材及标本编号在胃镜活检的病理诊断中,要求在切片时必须充分显示出胃粘膜的全层结构,包括粘膜肌层.因此,取材不宜太浅,也不宜太小.要注意将部分分开,不得混淆.从取材,脱水直至包埋整个过程中,要把编号的标签与组织块紧密相随,不得遗漏或张冠李戴等,否则有可能发生事故.胃镜标本大小形状相近,组织相同,一旦号码弄错,则无法辩认,使整批标本无法报告,特别有恶性病变时,则更难处理.再则胃镜标本取材困难,一批多人,全部重新取材,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要特别注意.1.2固定胃镜标本的固定,一般都用甲醛或乙醇等单一固定液,其缺点是穿透速度差,固定不均匀,而且组织收缩力较大,细胞浆颗粒与细胞染色欠佳,不利于镜下观察.如采用Bovin混合固定液取代甲醛或乙醇,则可克服上述缺点.1.3染色为了某项课题研究往往需要显示几种染色结果,我们采用同玻片多种染色法,即在一张载玻片上裱贴数张蜡片,用橡皮泥分段筑成相互隔离的独立区域,可以同时显示3—5种染色结果,与多张切片分别染色效果完全~样.由于是连续切片,可以对组织形态及特殊染色和免疫组化作连续观察,更有利于病理诊断和鉴别诊断,同时可以减少切片张数,便于病理资料保存,为科研,教学提供方便.在胃粘膜活检诊断中,能清淅显示幽门螺杆菌(HP)的染色,我们看到Warthin—Starry银染和Giemsa染色均为较好方法. 二者比较,后者经济,方便,省时,更适合于大规模普查和基层医院应用,值得推广.2慢性胃炎的分类和病理诊断2.1慢性胃炎的分类我国目前采用的仍是以形态学为主要依据的分类法,按全国胃癌协作组的统一规范进行.2.1.1慢性胃炎的病理诊断在诊断中要求包括:①粘膜类型;②胃炎的程度;③炎症的活动性;④化生;⑤上皮异型增生;⑥HP 感染.根据这个要求,对一个慢性胃炎胃粘膜活检的病理报告, 如"幽门粘膜呈中度慢性活动性萎缩性胃炎,伴肠化及中度上皮异型增生,HP感染+",又如"胃粘膜急性活动性浅表性胃炎,轻度上皮异型增生,HP感染+++".2.2.2诊断萎缩性胃炎的主要依据是固有尕的萎缩,即腺颈部以下体的体部和底部上皮的萎缩和减少,凡见腺体萎缩者均划人萎缩性胃炎.在网状纤维染色中,若发现网状结构塌陷,网状纤维增生,由粘膜伸向固有膜的支架增多使其交介模糊等现象, 均证明有腺体萎缩.2.2.3萎缩性胃炎中假幽门腺化生是胃体腺转变为类似幽门腺的改变,只见于胃体粘膜.胃体部以假幽门腺化生为主的萎缩性胃炎和幽门型粘膜的正常形态相似.倘不一致,在作出诊断时必须加以说明.?2.2.4胃粘膜肠上皮化生是有粘膜被覆上皮或(及)固有腺体被肠型上皮代替的现象.在给临床报告粘模病理诊断的同时报告肠化类型.浅表性胃炎伴肠化绝大多数是小肠化生可以不作粘液组化染色,而萎缩性胃炎伴肠化生则需要进行肠化分型.在不完全结肠化生病例中肠化部分占粘膜腺体一半以上,其检出率随着胃粘膜萎缩程度和肠化程度加重而增加从活检部位来看, 不完全结肠化生在胃窦部占90%,所以不完全结肠化生和胃窦癌有关.因此在胃镜活检中进行肠化分型是很必要的,HID~B染色方法简单,易行,适合于基层医院病理科应用.对于慢性胃炎伴有小肠化生的患者,可以作一般随访以减轻患者不必要的心理压力.对伴有完全性或不完全性结肠化生患者可定期随访, 对后者要求半年内随访1次.2.2.5胃粘膜上皮异型增生,它对慢性胃炎患者的随访和胃癌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具有重要实际意义,应按通常标准予以分级(无,轻,中,重).胃粘膜重度异型增生的诊断标准:①腺管的结构紊乱,腺管的形状及大小不整;②异型病变常达粘膜全层;③上皮细胞呈柱状或立方形,如为胃型分泌空泡几乎消失,如为肠型则不见杯状细胞及潘氏细胞;④核比例增大,浓染或疏松网状;⑤核呈杆状或类圆形,排列紊乱.胃粘膜重度异型增生与原位癌变(分化性粘膜内癌)的鉴别诊断,两者无论在肉眼上和组织学上其间并无严格的办限,很难鉴别.(1)肉眼形态上,前者以表面隆起型多见,后者以表面凹陷型多见,前者表面糜烂比后者少见.(2)组织学上:①前者占粘膜表层者多见,后者占全层者多见;②前者由于逐渐向正常粘膜移行而界限不清楚,而后者的界限清楚,并挤压周围正常粘膜;③如见有腺管"生芽"分枝和搭桥或则相互"背靠背"等变化均是恶性征象.(3)细胞学上:①分化性癌杯状细胞及潘氏细胞完全消失,重度异型增生尚可残存;②在一个腺管中异型细胞与正常细胞间突然衔接是癌的重要诊断依据;③核的异型性与核的极性消失是诊断癌的重要参考,细胞6呈乳头状突起,核密集而浓染,多数位于细胞顶端,应诊断为恶性.球样异型增生,特别是IIl级球样异型增生可能是胃印戒细胞癌的癌前病变.DNA含量改变可作为球样异型增生细胞分级的客观标准.Ⅲ级球样异型增生细胞的DNA含量,直方图型与印戒细胞癌相接近.刘树卿等报道球样异型增生细胞可散在或成堆出现,可因其向基底膜侧移动而和其腺腔侧的腺上皮或肠化上皮形成"双层结构".AB/PAS细胞内阳性,半数以上CEA强阳性.龚西认为如类似细胞出现于固有层内,即应诊为粘液细胞癌.我们同意如类似细胞超出腺体基底膜侧而出现于固有层内, 则应认为是粘液细胞癌浸润.在胃粘膜活检标本中如发现胃腺囊,即使未见恶性病变,也应将胃腺囊予以报告,以提示临床注意该患者可能隐匿有胃癌或有发生胃癌的可能.值得注意的是有些胃腺囊的上皮可出现明显的异型性,如发现此类胃腺囊,应多点取材追查有无隐匿的胃癌,或进行紧密随访,以观察有无发生胃癌的趋势.有必要指出,在胃腺囊时,一定要注意排除属于发育畸形的先天性胃粘膜囊肿.但先天性囊肿体积一般较大,直径可达8cm,上皮组成多种多样,如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鳞状上皮等,可借此进行鉴别.2.2.6HP感染多数人认为此菌可能与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有关.近年来的研究发现,该类细菌的超微结构,脂肪酸组成, 呼吸酶分析,酶活性,菌体蛋白电泳及165rRNA核苷酸序列分析等方面与弯曲菌属细菌不应再称之为弯曲菌,而应另立一属, Goodwin命名为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得到多数学者的赞同.常规HE染色切片下见HP位于胃粘膜的粘液上皮表面及小凹内,油镜下菌呈淡蓝色或灰蓝色,Warthin—Starry银染后呈弧形或S形,深褐色或黑色常成堆或成团积聚于上皮表面或小凹中.其菌量随病变的活动性而增加,且该处粘膜粘液上皮常呈破裂状,固有膜及上皮之间常有多数中性白细胞浸润或小凹积脓.浅表性胃炎易见HP,且感染菌量远比萎缩性胃炎多,非活动性萎缩性胃炎绝大部分病例很难查见HP.HP感染程度光镜标准为油镜下:+,菌散在;十+,菌成堆;+++,菌落连成片.如曾有HP感染但目前已消失者应标明"HP 阴性",患者服用抗HP药物与活检间的时间至少为4周,病理医师必须知道患者的详细服药史以便区别是HP的抑制(治疗结束后4周内无HP),还是根除(治疗结束后4周以上无HP), 有无HP需经多处活检和(或)培养或尿素吸收试验来确定.3溃疡病胃镜活检粘膜镜下除见有慢性炎症及上皮再生外,尚可见炎性渗出物,坏死组织及肉芽组织.当溃疡边缘上皮发生退变时,有的核可大而深染,易被误为癌.此时应注意核的微细结构,如核的染色质结构模糊不清,似水彩画均匀着色,接近于核溶解,则应想到系退变而非癌.当出现较多核碎裂时,偶而可被误认为大量核分隔裂象,但这种碎裂核的染色质固缩深染,呈凝块状似煤粒,与分裂象不同.值得一提的,在溃疡边缘粘膜上中国临床匡药研究杂志2008弃总第200期皮出现再生型异型增生时,则应注意观察溃疡癌变的可能性.4胃黄色瘤胃的黄色瘤又称脂质岛,黄色斑,属瘤样病变.国内少有研究.胃镜肉跟见胃粘膜表面呈单个或多个灰黄色稍高出表面的平坦小斑,走私小于6ram,椭圆形,边缘不整齐,可发生于胃的任何部位,胃窦尤为多见.不泌酸的幽门区具有吸收功能,因而在该区亦能增加为巨噬细胞提供较多的脂质物质,致使胃窦部发病率较高.病理光镜下见胃粘膜固有层内聚集巢团状巨噬细胞. 细胞境界清楚,圆形或多边形,胞浆丰富.HE染色呈泡沫状,故称泡沫细胞,核小,圆形或卵圆形,位于细胞中央,或偏一侧,核染色质细腻,分布均匀.组织化学染色证实细胞内含大量脂质. 苏丹m染色,巨噬细胞全部阳性,PAS及AB染色,巨噬细胞全部阴性.免疫组化检测,巨噬细胞标记阳性.一般认为胃黄色瘤是慢性胃炎引起胃粘膜局灶性破坏,残留的含脂碎屑被巨噬细胞吞噬,并聚集而成泡沫细胞巢结构.肠化上皮的吸收细胞也具有吸收脂质物质的功能,该上皮无中央乳糜管,酶系也不完善.因此,吸收的脂质物质不能转运出去,遂积于细胞内,增多的乳糜液溢出于间质中,为黄色瘤细胞提供了形成条件.说明本病与肠上皮化生密切相关.5胃肿瘤的活检诊断5.1胃息肉仅据活检难能确诊,须结合胃镜肉眼所见.胃息肉可分为增生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后者组织学上分为腺瘤和乳头状腺瘤.光镜下要注意息肉中有否肠上皮化生,鳞状上皮化生,异型增生和息肉癌变.5.2典型胃癌诊断此诊断并不困难.但常因取材不准或过小而得不到代表性的标本.为提高检出率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①对可疑病例胃镜检查时取材应充分,要在可疑部位从不同方位多取组织块,同时多作切片;②看片要全面认真:有时在某些"慢性胃炎"问质中仅见几个粘液细胞或几个腺上皮细胞条索,易被遗漏.看片时要全面仔细,不易确诊时可作AB/PAS染色和CEA 免疫组化染色帮助诊断.粘液细胞癌(尤其单核细胞样型)应与胃粘膜黄色瘤(脂质岛)相区别,后者苏丹Ⅲ染色阳性,Mac387阳性,而AB/PAS阴性,CEA阴性.少量未分化癌因癌细胞小弥散在纤维间质中可误认为炎细胞或被忽略,看片时应予重视;③活检与刷检的配合:文配上多认为刷检的阳性率高于活检.但仅有细胞学的阳性而无组织学证据仍不能作为指导治疗依据,尚须再取活检证实并确定肿瘤类型.因此,活检同时,应常规作刷检配合.若二者均为阳性或仅活检阳性即可确认为癌,若刷检阳性而活检高度可疑时,则应结合胃镜肉眼所见作出诊断;④权根据粘膜活检,不能判断是否为早期胃癌.早期胃癌常有从肠上皮化生及上皮异型增生移行为癌或胃小凹及腺颈部早期癌变的现象.常规取材的活检标本既小且浅,故不能指望通过粘膜活检作出早期癌或微小癌等诊断,即会有活检中仅见到粘膜内癌,也只好如实写出报告,万不可以偏概全,妄加推断.关于一点癌,有学者认为:临床上确实存在胃真性一点癌,只因癌灶比微小胃癌中国临床医药研究杂志2008年总第200期(<5ram)还要小,活检时容易误诊或漏诊.因此,对胃溃疡活检应在其边缘的不同部位尽可能多(8块或更多)地采取标本,增加早期发现癌灶的机会,为早期治疗提供依据,从而提高术后5年或10年生存率.5.3胃原发性淋巴瘤胃原发性恶性淋巴瘤胃镜所见:常以大小不等的丘状或结节状或脑回状隆起为主要特征,隆起明显时可如息肉状,表面一般较光滑,但个别病例也可以溃疡为主要表现.病理检查胃原发生淋巴瘤大多为非霍奇金淋巴瘤,且细胞形态分类常以小裂细胞样或中心细胞样(centrocyte—like)和淋巴浆细胞样淋巴瘤为主,小裂细胞样型者,除该细胞外,尚有较多浆细胞及淋巴滤泡结构,且三者分布具有一定规律,造成粘膜变宽变平,出现胃镜所见特征,病理医师对此尤应警惕,不可误为反7应性病变.由于胃镜活检标本大小的限制.胃原发生淋巴瘤的分型可能受到一定影响.如有些病例在胃镜活检时诊断为中心母及中心细胞型(即裂一无裂细胞型),而于术后明确为淋巴浆细胞样淋巴瘤.只要能明确淋巴瘤的诊断,对患者的及时治疗已达目的.胃恶性淋巴瘤仅根据粘膜活检亦难以诊断.胃粘膜活检标本小,恶性淋巴与未分化癌有时难以区别,免疫组化LCA,CEA 和EMA均有助于鉴别诊断.淋巴细胞为主型堆奇金病易误诊为胃淋巴组织细胞增生或慢性胃炎.有的病例经几次活检均诊断为慢性胃炎,而手术切除标杯证实为霍奇金病.看片时若想到恶性淋巴瘤的可能,并严格掌握鉴别标准亦可作出正确诊断.20%蜈蚣膏治疗结核性肛瘘临床研究(附1O例临床疗效观察)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中医院肛肠科(511400)姜山摘要目的:探讨蜈蚣膏对结核性肛瘘的药物疗效.方法:用20%蜈蚣膏对结核性肛瘘术后伤口进行换药治疗,观察伤口的愈合情况,结果:10例病人伤口全部治愈合,平均治疗32天.结论:20茗蜈蚣膏具有明显促进结核性肛瘘伤口愈合的作用.关键词20%蜈蚣膏结核性肛瘘结核性肛瘘是结核杆菌感染的肛门直肠周围脓肿破溃形成的肛瘘.发病率占肛瘘发病的20%左右,但因其常合并有肺结核,且手术后伤口经久不愈,少则几个月,多则一到两年甚至更长时间,所以给广大患者造成很大的痛苦.如何解决好这一难题,即采用什么方法才能使结核性肛瘘手术后的伤口尽快生长呢,我们经多年的临床探索,利用蜈蚣具有抗结核,抗炎及生肌好的特点,制成20%蜈蚣膏,并在全身抗痨治疗及手术的基础上,治疗10例结核性肛瘘,取得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病例1O例,其中男8例,女2例.年龄最大60岁,最小20岁,平均32岁,病程最长l0年,最短1个月.患者治疗前要做好各项检查,如肺部x片,结核菌素试验及分泌物的结核菌培养,有条件的要做病理组织检查,有时可查到结核菌和结核结节,确诊后要及时给与抗痨治疗.我们常用异烟胼0.4及利福平0.6顿服,每天一次.抗痨治疗要注意是否合并有肺结核活动期.如有抗痨治疗时间要延长,一般一年以上,具体用药可参照肺结核的治疗进行.2手术方法患者取截石位或侧卧位,常规消毒敷巾,充分暴露手术视野,待骶麻或局麻成功后,这时可见破溃的瘘道口呈溃疡状,边缘不规整,周围皮肤呈暗紫色.用新洁尔灭棉球做成条状,放人肛门内,然后用亚甲蓝稀释液5ML从瘘道外口注人,取出新洁尔灭棉球,观察着色点是一个或者是多个,以此判断内口的多少.再用探针从瘘道外口沿瘘道走行探至内口,左手食指插入肛门内,将从内口探出的探针一端拉出肛门,提起探针两端, 沿探针方向切开内,外口之间的皮肤,皮下组织至瘘道,瘘道切除后,要观察被切除的瘘道有无露色处,如有则标志瘘道有分支或窦道,如需切断肛门括约肌时,必须使肌纤维与肛管呈纵行方向切断.如有动脉出血,必须贯穿结扎止血,之后将创面修剪整齐,呈"V"字型,保持引流通畅,最后用凡士林纱条填塞,外盖敷料固定.3术后处理手术后,除了要继续抗痨治疗外,抗感染,抗炎治疗也是必不可少.我们采用5%葡萄糖注射液100ML,加入青霉素320万"静滴,每天2次,口服消炎药以泰利必妥为主,每天2 次,每次0.2.之所以选择泰利必妥片,是因为泰利必妥片对肠道抗菌作用较好外,对结核杆菌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与其他抗结核药合用具有加强作用,且无交叉耐药.局部治疗,除每日大便后给与中药苦参汤加减坐浴外,关键是用20%蜈蚣膏纱条将伤口填塞.因蜈蚣具有抗结核,抗炎及生肌好的特点,用在结核性肛瘘的伤口上,是目前理想的方法.这也是提高结核性肛瘘伤口。

胃癌术前胃镜活检与术后病理诊断的差异分析

胃癌术前胃镜活检与术后病理诊断的差异分析

胃癌术前胃镜活检与术后病理诊断的差异分析胃镜活检和术后病理诊断是胃癌诊断中常用的两种检查方式,它们在术前和术后起着不同的作用。

本文将分析胃镜活检和术后病理诊断在胃癌诊断中的差异,以及它们在临床应用中的重要性。

一、胃镜活检与术后病理诊断的基本原理胃镜活检是通过胃镜将进入患者的胃、食道和十二指肠,对疑似癌变的病灶进行活检获取组织标本,经过病理学检查来明确肿瘤的性质、分级和组织学特点。

而术后病理诊断是指在患者进行手术切除肿瘤后对肿瘤进行全面切割、染色和显微镜检查,以明确肿瘤的组织学类型、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情况等。

二、胃镜活检与术后病理诊断的差异(一)标本获取及数量胃镜活检获取的组织标本为局部切片,通常只能获取到肿瘤的局部组织,且由于活检的切片质量和数量有限,可能会导致取材不足或者错过浸润的深部肿瘤。

而术后病理诊断则通过手术切除肿瘤后,能够获取到肿瘤的全部组织,并且能够对淋巴结进行检查,由于标本的完整性以及数量的增加,对于诊断的准确性和完整性都更有利。

(二)病理学检查的深度胃镜活检的病理检查主要是针对局部肿瘤进行的,通常只能确定肿瘤的类型和局部的浸润深度,对于肿瘤的边缘情况、淋巴管侵犯和血管侵犯等细节,以及对于淋巴结的情况,胃镜活检难以确定。

而术后病理诊断则能够全面系统地对肿瘤进行检查,包括肿瘤的大小、浸润深度、边缘情况、侵犯情况、淋巴结情况等,对于肿瘤的全面了解更有利于诊断和治疗的制定。

(三)诊断的准确性由于胃镜活检的局部性和取材的限制,有可能漏诊或者误诊,特别是对于肿瘤的深部浸润情况和转移情况,由于取材有限,有可能导致诊断的不准确性。

而术后病理诊断则是全面的、系统的检查,能够提供更准确的诊断结果,能够对肿瘤的性质和浸润情况有更准确的判断。

三、胃镜活检与术后病理诊断的重要性(一)胃镜活检在术前诊断中的重要性胃镜活检在术前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能够直接观察肿瘤的形态、大小和表面的情况,能够对肿瘤进行直接活检,在术前明确肿瘤的性质和类型,为后续的治疗和手术提供重要依据。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因、病理诊断与胃镜诊断不一致因素分析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因、病理诊断与胃镜诊断不一致因素分析
磷 脂 和胆 固醇 , 而 干 扰 细 胞 的 能 量 代 谢 , 害 胃黏 膜 。 胆 继 损 汁反 流作 用 的 具体 过程 如下 : 门括 约 肌 松 弛 一 十 二 指 肠 液 幽
是 一种 多致 病 因 素 性 疾 病 及 癌 前 病 变 。 C G 的 发 生 除 H A P
பைடு நூலகம்
感染外 , 与胆汁 反流 、 主遗传 性 、 得感 染时 的年龄 、 还 宿 获 宿 主酸 分 泌 状 态 以 及 高 盐 、 维 生 素 饮 食 等 有 关 。 目前 , 要 低 主 诊 断 手 段 为 内镜 与 病 理 相 结 合 。 内镜 由于 受 图像 清 晰 度 和
松 弛 , 重 胆 汁 反 流 。 目前 认 为 , 汁 反 流 是 独 立 的 致 病 因 加 胆 素之 一 。研 究 发现 , P并非 是 引起 反 流 的 病 因 … , 论 有 无 H 无 H P感 染 , 汁 反 流 的 严 重 程 度 与 黏 膜 炎 性 反 应 及 萎 缩 的 严 胆 重度 呈 显 著 正 相 关 , 肠 上 皮 化 生 的 严 重 度 也 呈 显 著 正 相 与
( 任 编辑 责
岳建华 )
慢 性 萎 缩性 胃炎 的病 因 、 病理 诊 断 与 胃镜诊 断 不 一 致 因素 分析
载威 娜 综述 纪小龙 审校
【 关键词 】 慢 性萎缩性 胃炎 ; 幽门螺旋杆 菌; 汁反流 ; 胆 胃壁屏 障; 电子 胃镜
【 中国图书分类号 】 R 7 .2 5 3 3
武警医学
21 00年 l 第 2 0月 l卷
第 l 0期
Me hnP P ,V 12 , o 1 O tbr2 1 dJC i A F o. 1N .0, c e ,0 0 o

病理诊断疑难病例讨论

病理诊断疑难病例讨论

病理诊断疑难病例讨论在医学领域中,病理诊断被誉为疾病诊断的“金标准”。

然而,在实际工作中,病理医生常常会遇到一些疑难病例,这些病例的诊断充满了挑战,需要进行深入的讨论和研究。

本次我们将聚焦几个具有代表性的病理诊断疑难病例,共同探讨其中的奥秘。

病例一:肺部结节的性质之谜患者是一位 50 岁的男性,因咳嗽、咳痰并伴有胸痛前来就诊。

胸部 CT 检查发现肺部有一个直径约 2 厘米的结节。

通过支气管镜活检,获取了少量的组织样本。

在显微镜下观察,病变区域的细胞形态呈现出一定的复杂性。

部分细胞呈现出圆形或椭圆形,细胞核较大,染色质较深,有一定的异型性。

但同时,也能看到一些正常的肺泡结构和间质组织。

对于这个病例,病理医生们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一种观点认为,这可能是一个早期的肺癌,因为细胞的异型性提示了恶性的可能。

然而,另一种观点则提出,也许这只是一种炎症后的修复反应,导致了细胞形态的改变,但并非真正的肿瘤性病变。

为了进一步明确诊断,病理医生们决定进行免疫组化染色。

通过检测一系列肿瘤标志物,如细胞角蛋白、TTF-1 等,以及炎症相关标志物,如 CD68 等,来帮助判断病变的性质。

最终,免疫组化的结果显示,肿瘤标志物呈弱阳性,而炎症标志物呈强阳性。

结合临床症状和影像学表现,综合判断这是一个炎症后的纤维增生性病变,而非肺癌。

病例二:皮肤肿物的鉴别诊断一位 35 岁的女性患者,发现右侧手臂上有一个逐渐增大的皮肤肿物。

肿物表面粗糙,颜色不均,伴有轻微的瘙痒感。

手术切除后,送检病理检查。

病理切片中,可见肿物由多种细胞成分组成。

有梭形的纤维细胞,还有一些圆形的上皮样细胞,细胞排列较为紊乱。

此外,还能看到一些血管和少量的淋巴细胞浸润。

对于这个病例,诊断的难点在于鉴别是良性的纤维瘤还是恶性的纤维肉瘤。

良性纤维瘤通常细胞形态较规则,异型性小,核分裂象少见。

而纤维肉瘤则细胞异型性明显,核分裂象多见,并常伴有坏死。

经过仔细观察和计数核分裂象,发现数量较少,且细胞异型性不大。

基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胃镜与病理诊断的对比分析

基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胃镜与病理诊断的对比分析

基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胃镜与病理诊断的对比分析慢性萎缩性胃炎是指胃黏膜长期受到各种因素的刺激和损害,导致黏膜细胞的减少和功能的丧失,最终引起胃部的炎症和结构性变化。

胃镜和病理诊断是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主要手段。

本篇文章将对比分析胃镜检查和病理诊断在慢性萎缩性胃炎中的作用和意义。

胃镜检查是目前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的首选方法之一。

胃镜检查可以直接观察胃黏膜的颜色、形态和自然通畅情况,通过特殊功能的胃镜还可对黏膜进行放大和显微镜下观察。

胃镜检查不仅可以在炎症区域准确取材,还可以行黏膜活检。

借助胃镜,医生可以实时观察黏膜的变化,根据黏膜的情况可以对疾病的性质和程度进行初步判断。

而病理诊断则是通过对取材进行组织学检查来明确病理类型和严重程度的方法。

胃镜检查和病理诊断在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一种难以根治的疾病,但早期诊断和治疗可以有效延缓病情的进展。

胃镜检查可以全面观察胃黏膜的变化,并在早期发现病变,从而及早进行治疗。

而病理诊断则可以明确病变的性质和严重程度,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在治疗过程中,胃镜检查可以定期观察病变的变化情况,病理诊断则可用于评估治疗的疗效,并根据检查结果进行调整和优化治疗方案。

胃镜和病理诊断在慢性萎缩性胃炎中仍存在一些局限性。

胃镜检查虽然可以直观观察黏膜的情况,但无法观察到黏膜下的细胞和组织结构,不能准确确定病变的细胞类型和具体病理改变。

而病理诊断虽然可以提供更加准确和详细的诊断结果,但需要通过取材和组织学检查,具有一定的创伤性和侵入性。

在胃镜和病理诊断的选择上,需要权衡病人的病情、体质和病人的合作程度等因素,从而制定最合适的诊断方案。

胃镜检查和病理诊断在慢性萎缩性胃炎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胃镜检查可以做出初步的诊断和观察黏膜的变化情况,病理诊断则可以提供准确的诊断结果和评估治疗的疗效。

两者的综合应用可以更加准确地判断病情和指导治疗,为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提供更好的诊疗质量和生活质量。

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检查与病理诊断结果对比研究

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检查与病理诊断结果对比研究

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检查与病理诊断结果对比研究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胃炎,其主要特征是胃黏膜的腺体萎缩和黏液分泌减少,严重影响胃的正常功能。

胃镜检查是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的重要方法之一,而病理诊断则是确认诊断的关键。

本文将对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检查与病理诊断结果进行对比研究,旨在探讨两者之间的相关性和临床价值。

一、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胃镜检查特征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胃镜检查主要表现为胃黏膜的颜色改变和形态结构异常。

一般来说,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胃黏膜呈现淡红色或苍白色,与正常粉红色的胃黏膜相比,呈现明显的异常。

在形态结构上,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胃镜检查往往可以观察到胃黏膜表面光滑度降低,出现不规则的粘膜皱褶或糜烂溃疡,胃黏膜薄度明显减少等病变特征。

二、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理诊断结果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理诊断主要依靠胃黏膜活检标本的病理学分析。

病理学上,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主要特点是胃黏膜的腺体萎缩和纤维化增生。

腺体萎缩是指胃黏膜上皮细胞的变性和坏死,导致黏液分泌减少,进而影响胃粘膜的保护功能。

而纤维化增生则是由于慢性炎症长期存在,导致胃黏膜的间质纤维组织增生,进而形成不同程度的纤维化病变。

针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胃镜检查与病理诊断结果进行对比研究,可以发现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一方面,胃镜检查可以直观地观察到胃黏膜的颜色和形态的变化,而这些变化常常与病理诊断结果相符。

胃黏膜的淡红色或苍白色往往是腺体萎缩和纤维化增生的表现,而胃黏膜的光滑度降低和溃疡则反映了黏膜炎症和损伤的程度。

通过胃镜检查可以初步判断出患者可能存在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变情况。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理诊断结果更加客观和确切。

通过病理学分析,可以准确地评估胃黏膜上皮细胞的萎缩程度和纤维化病变的程度,进而指导临床治疗和预后评估。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和治疗应以病理诊断结果为依据,确保患者获得及时有效的治疗和管理。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胃镜检查与病理诊断结果是相辅相成的。

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检查与病理诊断结果对比研究

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检查与病理诊断结果对比研究

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检查与病理诊断结果对比研究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一种胃黏膜慢性炎症性疾病,临床上以消化不良,上腹痛,胃肠道
出血等症状为主。

胃镜检查和病理诊断是其诊断的关键。

本研究旨在比较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检查与病理诊断结果的差异,并探讨其临床意义。

我们收集了2010年至2020年期间在某三甲医院就诊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胃镜检查和
病理诊断资料,并进行对比分析。

共有500名患者符合纳入标准,其中男性280名,女性220名,年龄范围为35-75岁。

通过胃镜检查发现,胃黏膜表面可见不规则糜烂,部分患者出现小溃疡,皱襞消失,黏膜
变薄等表现。

病理诊断结果显示,胃黏膜结构异常,黏膜上皮细胞变性萎缩,腺体数量减少,腺体形态不规则,伴有慢性炎症细胞浸润。

通过对比分析发现,胃镜检查可以直观地观察到胃黏膜的病变情况,但对于微小病变
的检出率较低;而病理诊断可以明确炎症的程度和范围,并提供病理类型的判断,具有高
度的准确性。

在本研究中,胃镜检查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检出率为70%,而病理诊断的准
确率达到95%。

这表明,病理诊断在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本研究还发现,胃镜检查与病理诊断结果存在一定的一致性。

在胃镜检查中显示有糜
烂和湿泛时,病理诊断结果往往能明确为慢性炎症;而胃镜检查中未见黏膜糜烂和湿泛时,病理诊断结果也往往为轻度非活动性萎缩。

这表明,胃镜检查与病理诊断结果在一定程度
上相互印证,可以相互支持对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

胃癌术前胃镜活检与术后病理诊断的差异分析

胃癌术前胃镜活检与术后病理诊断的差异分析

胃癌术前胃镜活检与术后病理诊断的差异分析胃癌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早期发现和早期诊断对于疾病的治疗和预后至关重要。

胃癌的诊断主要依赖于胃镜活检和术后病理诊断。

胃镜活检是通过胃镜直接采集肿瘤组织进行病理检查,术后病理诊断则是通过手术切除的胃组织进行病理分析。

术前胃镜活检可以在胃镜检查中采集病灶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从而明确癌细胞的存在与程度、肿瘤的类型和侵袭程度。

术前胃镜活检的优点是可以通过无创的方式获取组织样本,可以做到实时诊断,可以帮助医生决定是否需要手术、手术方式和治疗方案。

术前胃镜活检的局限性也是存在的,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 由于活检样本的局部性,可能存在取样偏差,导致术前活检结果与术后病理结果不一致。

尤其是在肿瘤较小、浅表和隐蔽的情况下,活检样本的取样偏差会更加明显。

2. 术前胃镜活检只能获得肿瘤的部分信息,无法全面了解肿瘤的性质和扩散情况。

尤其是对于早期胃癌和淋巴结转移等情况,活检结果的准确性会受到一定的限制。

3. 术前胃镜活检在病理判断上存在主观性和局限性。

活检结果的判断主要依赖于病理医师的经验和判断,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和误差。

与术前胃镜活检相比,术后病理诊断可以通过整个手术标本的切片和染色进行深入的病理分析,并且可以提供更加全面准确的肿瘤信息。

术后病理诊断可以确定肿瘤的分期、分级、浸润深度、转移情况等重要指标,指导进一步的治疗决策。

术后病理诊断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术后病理诊断需要进行手术,对于某些病人来说是一种较大的创伤和风险。

术后病理诊断需要时间,无法做到实时诊断,可能延迟治疗的时间。

术后病理诊断也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和误差,依赖于病理医师的经验和技术水平。

术前胃镜活检和术后病理诊断在胃癌的诊断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术前胃镜活检可以提供及时的肿瘤诊断信息,指导治疗的决策;而术后病理诊断可以提供更加全面准确的肿瘤信息,指导进一步的治疗和预后评估。

两者相互补充,共同促进了胃癌的早期诊断和治疗。

胃镜诊断和病理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相关性研究分析

胃镜诊断和病理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相关性研究分析

胃镜诊断和病理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相关性研究分析【摘要】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胃部疾病,诊断和治疗十分重要。

胃镜检查和病理诊断是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关键方法。

本文通过对胃镜诊断和病理诊断在慢性萎缩性胃炎中的作用和价值进行研究分析,探讨了它们之间的相关性。

通过临床病例分析和研究结果讨论,得出胃镜诊断和病理诊断在慢性萎缩性胃炎中的重要性,并提出未来研究方向。

本研究的结论总结了胃镜诊断和病理诊断在慢性萎缩性胃炎中的关键作用,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检查、病理诊断、相关性研究、临床病例分析、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意义、未来研究方向、结论总结1. 引言1.1 研究背景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胃炎,其病理特征为胃黏膜的非特异性慢性炎症伴有不同程度的胃腺萎缩和黏膜增生。

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常常会出现慢性胃痛、消化不良、反酸、恶心、呕吐等症状,严重的患者可能还会出现贫血、胃出血等并发症。

及时准确地诊断和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对于患者的健康非常重要。

胃镜诊断和病理诊断在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

深入研究胃镜诊断和病理诊断的相关性,可以帮助医生更好地认识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从而提高对该疾病的诊断准确性和治疗效果。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通过对胃镜诊断和病理诊断在慢性萎缩性胃炎中的相关性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探讨两者在诊断过程中的优势和限制,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准确的诊断依据和治疗建议。

通过临床病例分析和相关性研究结果讨论,验证胃镜诊断和病理诊断在慢性萎缩性胃炎中的重要性,为患者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方案。

该研究旨在为提高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诊疗水平和生活质量,促进医学科研领域的发展,为未来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1.3 研究意义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胃炎类型,其病理生理机制复杂,临床表现多样。

胃镜检查和病理诊断是确诊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关键步骤。

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检查与病理诊断结果对比研究

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检查与病理诊断结果对比研究

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检查与病理诊断结果对比研究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一种慢性炎症,常见于中老年人群,是胃病中的一个常见病种。

慢性萎缩性胃炎主要由幽门螺杆菌感染、胃酸分泌功能障碍、自身免疫因素以及环境因素等多种因素引起。

胃镜检查和病理诊断是慢性萎缩性胃炎的重要诊断手段。

本文通过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胃镜检查结果和病理诊断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探讨它们之间的关系,以期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

一、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检查结果分析1.黏膜颜色:通常情况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胃镜检查可见黏膜呈现出苍白、水肿、发绀等情况。

苍白常见于粘膜水肿的表现,水肿是由于黏膜下组织浸润炎症细胞和水肿所致,而发绀则是由于血液循环障碍引起。

这些变化提示了患者存在慢性炎症和黏膜损伤的情况。

2.粘膜纹理: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胃镜检查还可观察到黏膜纹理变化。

正常的胃镜检查中,胃壁呈现清晰的血管纹理,而在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中,常常可见黏膜纹理模糊、变细、变少的现象。

甚至在严重的情况下,还可出现纹理消失的情况。

这是由于慢性炎症导致的胃黏膜上皮细胞萎缩变性,黏膜结构发生改变所致。

3.溃疡和糜烂: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胃镜检查中,常见到溃疡和糜烂的情况。

这是由于慢性炎症长期存在,导致胃黏膜局部血液循环不良,细胞免疫功能下降,导致局部损伤和糜烂。

1.炎症细胞浸润: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理诊断结果中,常见到炎症细胞浸润的情况。

主要为淋巴细胞和浆细胞的浸润,同时还可见到少量的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

炎症细胞的浸润是慢性炎症的表现,也是慢性萎缩性胃炎的重要病理特征之一。

2.黏膜结构改变: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理诊断结果中,常见到黏膜结构改变的情况。

主要表现为黏膜上皮细胞萎缩、肥大细胞增多、腺体变形和萎缩。

这些改变导致了黏膜结构的紊乱和功能的减退。

3.幽门螺杆菌感染:在一些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病理诊断结果中,可见到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情况。

幽门螺杆菌是导致慢性胃炎和胃溃疡的重要致病因素之一,其感染不仅加重了胃黏膜的炎症反应,还可导致严重的黏膜损伤。

影响胃镜及病理诊断因素的探讨

影响胃镜及病理诊断因素的探讨
1 0 9 7例 , 符合 率为 6 0 . 2 1 %。 结论 : 纤 维 胃镜 检 查 结 果进 行 总 结 , 以利 提 高 胃镜 和
在 胃镜诊 断为 胃癌 而组织 学 末得 到 证实 的患者 中 , 有6 0例进 行 了 胃大 部切 除术 , 后经 胃大体 标本 活检 , 其 中 胃癌 4 1 例, 慢性溃疡 1 4例 , 溃疡 恶变 2例 , 浆细 胞 肉芽肿 1例 , 慢性 溃疡伴 毛霉菌 感染 1 例, 慢性炎症 1 例。
以3 0~ 6 0岁最多见 。取材部位 以 胃窦部 及 胃角都 为 最 多 , 约 占8 5 %左 右 。病 理 诊断 以慢性浅 表性 胃炎 及萎缩 性 胃炎最 多, 占受检 总数 7 1 . 9 5 %( 1 3 1 1 / 1 8 2 2 ) ; 胃 癌次之 , 占1 6 . 6 3 %( 3 0 3 / 1 8 2 2 ) 。在病 理 诊 断为 胃癌的 3 0 3例 中 , 男2 2 3例 , 女 8 0 例, 男女 之 比为 2 . 7 9 : 1 。纤维 胃镜 与 病 理诊 断 一 致 者 1 0 9 7 例 ,符 合 率 为
例, 男 女 之 比为 3 2 7 : 1 。年龄 1 8~8 0岁 ,
而术后病理 诊断 为慢性 溃疡 。这 些都 说 明与临床 医生 的经 验不 足有关 。因此 要
4 3 8 0 0 0湖 北 黄 冈 市 黄 州 区 人 民医 院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7 —6 1 4 x . 2 0 1 3 .
多发病 , 发 病率 占总人 口的 1 0 % ~1 2 %, 常见于男性 , 以青壮 年居 多 , 平均 发病 年 龄为 4 0岁 , 有报道显示 G U的癌变率 为 5 . 6 %, 因此尽 早正 确诊 断是 防 止 胃癌 的发 生的重要举 措 J 。应 用纤 维 胃镜 检查 消 化系统疾病 , 不 但操作 简便 , 安全, 而且 痛 苦亦小 , 因此已被广大患者所 接受并在 基 层 医院得到 广泛 采用 。通 过镜 检 可 以观 察到各部 胃黏 膜 的形 态 变化 和 胃壁 的蠕 动情况 , 并 根 据需 要取 出黏 膜组 织 , 作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影响胃镜及病理诊断因素的探讨
倪慧峰 438000 湖北黄冈市黄州区人民医院
doi: 10. 3969 / j. issn. 1007 - 614x. 2013. 03. 231 摘 要 目的: 探讨影响胃镜及病理诊断 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胃体上部溃疡的 胃镜检查资料。结果: 病理诊断以慢性浅 表性胃炎及萎缩性胃炎最多,占受检总数 71. 95% ( 1311 /1822 ) ,胃 癌 次 之,占 16. 63% ( 303 /1822) 。在病理诊断为胃癌的 303 例中,男 223 例,女 80 例,男女之比为 2. 79 ∶ 1。纤 维 胃 镜 与 病 理 诊 断 一 致 者 1097 例,符合率为 60. 21% 。结论: 纤维 胃镜检查结果进行总结,以利提高胃镜和 病理诊断的正确性,缩小胃镜和病理诊断 之间的差距。 关键词 胃溃疡 胃 病理检查
全、无创、操作 简 单、费 用 低 的 优 点,易 于 被多数患者接受,是一种诊断冠心病的有 效方法,对在糖尿病患者中早期筛查及诊 断冠心病具有极大的应用价值,值得临床 推广。
参考文献
1 陆再 英,钟 南 山. 内 科 学[M]. 第 7 版. 北 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778.
2 吴美严. 冠状动脉造影对冠心病诊断的应用研 究[J]. 中国当代医药,2010,17( 5) : 34 - 35.
1822 例胃黏膜活检中,男 1395 例,女 427 特点要有全面的了解和足够的认识,从而 例,男女之比为 327 ∶ 1。年龄 18 ~ 80 岁, 提高临床诊断的正确性[5]。作为病理科
以 30 ~ 60 岁最多见。取材部位以胃窦部 医生,由于能借助显微镜直接观察到细胞
及胃角都为最多,约占 85% 左右。病理 的形态结构,诊断的正确性相对来说要高
of coro2 nary stents and stenoses at different heart rates with dualsource spiral CT( DSCT) [J]. Invest Radiol,2007,42 ( 7 ) : 5362 - 5411. 5 Ropers U,Ropers D,Pflederer T,et al. Influence of heart rate on the diagnostic accuracy of dual 2 source computed tomography coronary angiography[J]. J Am Coll Cardiol,2007,50 ( 25) : 23932 - 23981. 6 王锡明,吴乐斌,李振家,等. 64 层螺旋 CT
8 吕顽,莫鸿忠,吕访贤. 双源 CT 对冠状动脉 狭窄的 诊 断 价 值[J]. 广 西 医 学,2009,31 ( 12) : 1821 - 1822.
9 高敏,肖践明,胡钊,等. 双源 CT 冠脉成像 与冠脉造影对冠心病诊断价值的分析[J]. 昆明医学院学报,2009( 3) : 94 - 97.
消化性溃疡( PU) 是一种消化系统常 见病,溃疡的形成和发展与胃液中胃酸和 胃蛋白 酶 的 消 化 作 用 有 关。约 95% ~ 99% 的消化溃疡发生在胃或十二指肠,故 又分别称为胃溃疡( GU) 或十二指肠溃疡 ( DU) ,也可发生于食管下段,胃空肠吻合 口附近 及 Meckel 憩 室[1]。GU 是 全 球 性 多发病,发病率占总人口的 10% ~ 12% , 常见于男 性,以 青 壮 年 居 多,平 均 发 病 年 龄为 40 岁,有报道显示 GU 的癌变率为 5. 6% ,因此尽早正确诊断是防止胃癌的发 生的重 要 举 措[2]。应 用 纤 维 胃 镜 检 查 消 化系统疾病,不但操作简便,安全,而且痛 苦亦小,因此已被广大患者所接受并在基 层医院 得 到 广 泛 采 用。通 过 镜 检 可 以 观 察到各部 胃 黏 膜 的 形 态 变 化 和 胃 壁 的 蠕 动情况,并 根 据 需 要 取 出 黏 膜 组 织,作 病 理切片检查。但因其活检组织较小,又受 种种因素影响,这给诊断带来了一定的局 限性,有时不免发生漏诊或误诊。现将近 年来资料较全的 1822 例纤维胃镜检查结 果进行总结( 其中包括部分外院送检胃镜 标本) ,以利提高胃镜和病理诊断的正确 性,缩小胃镜和病理诊断之间的差距。
面因素的影响。曾有病例开始胃镜活检 时病理 诊 断 分 别 为 慢 性 炎 症 和 慢 性 溃 疡[7]。但从胃镜、X 线直至外科医生均认
膜糜烂及 慢 性 溃 疡 的 患 者 中,分 别 有 4 为是胃癌而进行手术治疗,后经大体标本
例、9 例和 12 例经病理切片证实为胃癌。 多处取材,病理诊断分别为胃浆细咆肉芽
高的空间分辨率,可分辨 0. 33mm 直径大 还无法取代 CAG,但因其既有较高的诊
在冠状动脉造影中的应用[J]. 中华放射学
小的血管腔,同时因其强大的 后 处 理 功 断敏感性及符合率,并且具有较 CAG 安
杂志,2005,39( 12) : 1201 - 1203.
能,不仅能多 视 角 观 察 管 腔,而 且 能 显 示 管壁情况,清晰地显示冠状动 脉 壁 的 钙 化、软斑块及 管 腔 内 的 血 栓,准 确 判 断 有 无狭窄,并自 动 测 量 血 管 的 狭 窄 程 度,是 一种无创、简 便、安 全 可 靠 的 冠 状 动 脉 检 查技术[6] ,近年 此 类 报 道 较 多[7,8] 。 笔 者 同步比较了 DSCT 与 CAG 结果,发现其 敏感 性、诊 断 符 合 率 分 别 达 到 100% 及 98. 1% ,均显著高于 ECG,且与 CAG 无显 著差异。进一步分析发现以各支冠脉为 基础,DSCT 诊断冠心病仍具有较高的灵 敏度、特异度、阴性预测值、阳性预测值和 诊断符合率,与 高 敏 等[9] 报 道 相 符,更 进 一步证实了 DSCT 诊断冠脉狭窄的准确
RCA
32
29
3
4
90. 6%
81. 9%
87. 9%
而在胃镜诊断为胃癌的患者中有 1 例经 肿和胃慢性溃疡伴毛霉菌感染。从国内
术后大体标本反复取材活检仍为慢性胃 目前为止发现的胃浆细胞肉芽肿病例显
炎。另外还有 14 倒患者胃镜诊断为胃癌 示,术前无一例不是误渗为胃癌而进行手
表 1 所有患者病理诊断情况( 例)
病理诊断 例数
慢性浅表性胃炎 慢性萎缩性胃炎
尽量避开坏死组织。这样也就避免或减 少漏诊和误诊的发生[6]。
特殊病变给诊断带来的困难: 胃镜诊
临床和病理医师的经验不足: 诊断的 断是临床医生根据病史和通过胃镜观察
正确性是与医生的知识和经验成正比的。 综合分析得出的初步诊断,因此受到多方
即医生的经 验 越 丰 富,知 识 面 越 广 泛,其 诊断正确性也就越高[4]。从统计资料中 可以看出,在 临 床 诊 断 为 慢 性 胃 炎、胃 黏
3 杨晓帆,宫剑滨. ST - T 异常拟诊为冠心病 冠状动脉造影阴性 98 例分析[J]. 中国医 药指南,2010,8( 18) : 5 - 7.
7 Scheffel H,Alkadhi H,Plass A,et al. Accuracy of dual2source CT coronary angiography: first experience in a high pre - test probability population without heart rate control[J]. Eur Radiol,2006,16( 12) : 2739 - 2747.
重钙化容易过高评估狭窄率,假阳性率较 高[10]。另外,虽 然 DSCT 分 辨 率 较 单 层 螺旋 CT 提高,但对于严重心律失常,心 动过速者,仍然可能因为运动伪影而造成 结果偏差,操作中应尽量避免。
总之,常规 ECG 虽然方便、价廉,广 泛应用于基层医院,但其诊断敏感性及诊 断符合率较 低,容 易 造 成 漏 诊 及 误 诊,64 - DSCT 在对冠心病的诊断方面虽然目前
胞肉芽肿 1 例,慢性溃疡伴毛霉菌感染 1 得到证实的 60 倒手术患者中,后经胃大
例,慢性炎症 1 例。
体标本活检有 43 例得到了证实。这些都
说明了取材位,数量及大小对诊断带来
讨论
的影响。因此胃镜活检时应在病变的不
消化道黏膜活检时,由于主客观因素 同部位和在病变与正常黏膜交界处取材,
的干扰,影啊了胃镜和病理诊 断 的 正 确 性,使二者之间产生不符合的现象是常见 的[3]。分析其因,主要为以下几方面。
1 4
( 下接 248 页)
246
55. 6% ,因此笔者认为常规 ECG 在糖尿 性和可靠性。值得注意的是冠脉管壁严 4 Lell MM,Panknin C,Saleh R,et al. Evaluation
病合并冠心病中的诊断价值有限。 近年 MSCT 发展给冠心病的诊断提
供了新的希望,尤其是 2005 年西门子公 司在 64 层螺旋 CT 的基础上开发出 64 - DSCT,它是由二套 X 线球管和其对应探 测器组成,机架旋转 90°即可获得 180° 数 据,时间分辨率提高到 83ms,能够在较高 的心率下扫描,而冠状动脉图像质量及准 确性不受影响[4,5]; 另外,DSCT 还具有较
在胃镜诊断为胃癌而组织学未得到 限性。本研究结果显示,在 1822 例胃镜
证实的患者中,有 60 例进行了胃大部切 活检中有 51 例为正常胃黏膜,有 67 例为
除术,后经胃大体标本活检,其中胃癌 41 坏死组织,还有 1 例因组织太少而无法诊
例,慢性溃疡 14 例,溃疡恶变 2 例,浆细 断。另外在胃镜诊断为胃癌而组织学未
慢性溃疡 胃癌
坏死组织 正常黏膜 组织太少
胃息肉
慢性浅表性胃炎 767 661 77
3
26
慢性萎缩性胃炎 170 91 73
1
4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