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心理专家李子勋关系亲子关系的经典理论
李子勋---李子勋老师亲子关系讲座(完整版)
李子勋老师亲子关系讲座如何保护孩子所具有的天赋?”“如何让孩子喜欢学习?”“如何培养孩子的才华?”家长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总是希望从小就让孩子接受最好的教育,让孩子在最好的条件下学习,希望孩子是最优秀的人才。
但是,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他们并不总能理解父母的苦心;而父母的付出也不一定就是孩子所需要的。
李子勋老师的讲座里,阐述了天才具备哪些素质,家长在孩子的教育方面应该注意如何保护孩子的天赋自然,如何引导孩子喜欢学习、发挥学习的潜能。
在活动的最后,部分听众进行了现场提问和咨询。
“保护孩子的直觉,学习让他感到舒服他才会喜欢。
”这是李子勋老师给家长们的建议。
他甚至以自己的家庭、自己的成长经历为例,告诉家长们,如何让孩子喜欢学习,让孩子明白学习是他们的事情,家长不应该替代孩子学习。
本次活动由东南早报和省职业心理咨询师专业委员会泉州分会主办,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等协办。
央视心理专家:保护孩子天生的直觉李子勋说,我们知道,有些孩子是天才。
怎样判断一个孩子是天才呢,或者说天才具有怎样的素质?在大自然中,我们看不到完美无缺的东西,所有的海岸线都是凹凸不平的,没有两片树叶是完全一样的。
在被教导之前,孩子对自然的感知是非常强大和多样化的。
那么,如何保持孩子这种天生的直觉呢?其实,每个刚生下的小孩都拥有这种感知能力,没有被语言化、逻辑化,他们是凭着直觉,主要通过嗅觉来感知环境,感知自然的。
美国有一个片子讲的是有关哺育婴儿的。
孩子出生第17天后就一直啼哭,一个心理学家过来详细问了孩子的生活环境,但婴儿的妈妈坚持并没有改变婴儿的生活环境,吃的穿的都与之前一样。
但心理学家察看一番后,一再坚持是妈妈改变了婴儿熟悉的环境。
后来这位妈妈才想起给婴儿换了枕头,这说明婴儿有强烈的环境控制力。
西方的教育主张孩子从小接触自然,美国的妈妈尽量让孩子在自然中长大,而中国的妈妈坐月子期间,成天关在家里,害怕着凉。
从加拿大回来的孩子,冬天都光着脚丫子到处跑。
心理访谈案例
心理访谈:骂母亲打父亲14岁男孩为何如此叛逆内容简介:小宾是一个14岁的男孩子,可是在家中却和自己的父母出现了很深的裂痕。
不仅大声的骂自己的妈妈,还和自己的爸爸动手。
父母对自己这个儿子大伤脑筋,而儿子对父母的态度和方式又大为不满。
未来的生活他们应该怎样继续下去?敬请收看《心理访谈》《叛逆的孩子》。
主要内容:主持人:大家好,这里是《心理访谈》演播室,我是张小琴,今天我们请到的心理学专家是李子勋老师。
主持人:今天我们请到的心理学专家是李子勋老师,你好李老师。
李子勋:你好小琴。
主持人:小宾爸爸妈妈,带着小宾去做一个脑电图,反应还是基本正常,他出现什么情况了,你们还得要带他去做脑电图?爸爸:当时他是不上学,不上学的时间比较长,比较长的话,我们认为他按说他这个年龄是应该上学,但是他不去上。
主持人:应该去上学,不去上学,你们就怀疑他脑子有没有毛病?爸爸:所以检查一下,是不是这个脑子有问题,或者是当时我们想是不是检查一下,证实一下,如果确实没问题的话,就应该找到其他的解决。
主持人:这个想法好像,他不上学,你们不怀疑他的,他不上学,你们不问他自己的想法,会想他是不是脑子有问题?爸爸:不是,先问过了,早先的话,他最早不上学,由于学习半期考试,去年11月份,半期考试学习下降,下降的比较多。
主持人:他有什么特别明显的异常的情况吗?爸爸:异常情况就是当时学习下降。
主持人:讲那个打,买小灵通的事情就可以了?妈妈:小灵通是过大年三十发生的,去年11月份,他就没上学,11月19号,跟爸爸发生了冲突过后,他脾气就每天往外跑,出去和同学一起耍,这样子玩耍,我们叫他不出去,他根本不听的,他都要出去,是这样的。
妈妈:大年三十买小灵通是,他实在是不上学,以前我是答应过他,我说你继续去上学,爸爸跟你发生的这些冲突,与你上学没有任何关系,他说他不去,我说我答应了你,要买上学,不是不上学,最后我就给他爸爸打电话,他爸爸就说,我就是大年三十的,给他买一个吧,我说不是买,我们四川说的是赏一个给他,他就说我楚他,这样子,我在做小生意,在门市里面就听到了这个,听到这个他就说我赏给他,他就跟大吵大闹,之后他爸爸回家的,回到门市上,我又和他爸爸说,我说我们去看一下,大年三十,两点钟就关门了,我们去看,走到我们公安局大门口,原路走,原骂起我走,骂去我走,我气坏的,我站在那里,他又跟我说,我不去买了,你原路走,跟我这样子骂,旁人都在看我。
心理学家李子勋的亲子教育
心理学家李子勋的亲子教育1、孩子有坏习惯时,如果妈妈的接纳方式得当,坏习惯会自然的消失。
2、言语有一种能量,你铄孩子是什么,孩子就会成为什么。
更重要的,你觉得孩子是什么样子的,正好是你内心中认同的那部分,最后,孩子他就会真的成为你说的那样。
(学会积极关注,而不是消极强化。
)3、我们对他人的感受,实际上是我们自己内心的反射。
一样的,在对待孩子时,我们实际上是在面对一面镜子。
4、不是问题抓住了家庭,而是家庭抓住了问题。
5、父母同样受到文化、家族力量的影响。
在孩子面前,我们首先要做的,是重新审视自己。
6、孩子的问题,不一定是父母本身的责任,而是父母说话与行为方式造成的。
问题儿童与家庭:1、有问题的孩子,往往能够改变家庭和夫妻关系。
2、分化不良,不能从原生家庭中分离出来,是中国传统家庭的特点。
3、告诉孩子,上了大学之后就不要常回家了。
4、东方家庭的孩子比较善良但幼稚一些;西方家庭的孩子更独立,不会因家庭琐事而争吵,他们大多关注一些价值观方面的东西。
5、最初我们对未出生的孩子(胎儿)的态度会影响这个孩子。
6、孩子在5~6岁以后心理发展更迅速。
7、人生的三个重要时期:2~5岁;11~16岁;18~25岁。
一般人过了25岁以后就很难改变了。
8、很多人的创伤都来自妈妈早年对自己的创伤(从胎儿就开始了)。
9、共病——一个疯狂的孩子后面,必定是一个疯狂的母亲。
母亲的很多信息不一定是通过言语来传输的,母亲通过与孩子共处的生物场去影响孩子。
母亲内心的宁静、稳定对孩子十分重要(从胎儿开始)。
10、在太太怀孕之后,到孩子6岁之前,丈夫就是做牛做马也应该,这样可以让太太顺气。
11、中国的妈妈对孩子的依恋比孩子对妈妈的依恋还要多。
关于孩子的学习与养成教育1、不要让孩子在学习中感到不舒服,要让他有快感,不要在孩子学习时批评他的坐姿,写字潦草,等他学完之后再说。
2、投射性认同:妈妈关注孩子的什么,孩子就会成为什么!你关注他撒谎,而且只关注他撒谎的行为,而且每次你都能找到他撒谎的坚实的证据,那孩子就会认为他自己就是一个骗子。
李子勋和你谈最有效的亲子教育方式
李子勋和你谈最有效的亲子教育方式为人父母,哪个不望子成龙?靠自己的无私付出和精心抚育,早日把儿女培养成人,成就一番事业,这个看似简单的目标,实施起来却绝非易事。
面对孩子成长过程中遇到一系列问题和困扰,家长们常常焦虑:什么才是好的亲子教育方式?良好的亲子教育所取得的成果是孩子心智的健康成长,反之,则必然导致孩子心智发展的不同缺陷。
这已成为被公认为“真理”。
那么,如何选择适合孩子的亲子教育方式?据国内知名心理专家李子勋介绍,根据欧美认知心理学的基本理论,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家长必须与时俱进地完成自我心理的“再成长”,也就是“陪”孩子成长。
父母在这个过程中扮演的是孩子朋友的角色。
目前,国内的孩子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在家庭之中没有和其年龄相当的兄弟姐妹进行平等对话的可能,惟一的希望就是父母。
而父母和孩子象朋友般的平等对话和交流是孩子需要的,也恰恰是我国大多数家庭所缺乏的。
李老师说:“‘陪孩子成长’的关键有三点。
其一,关系大于教育,良好的亲子关系是教育孩子的根本。
我们所提倡的良好关系不是过于亲密的、过度依恋的纠缠关系,而是一种相对自由、和谐、彼此相互尊重的关系。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更多要靠引导,引导的关键在于给孩子选择的空间,但同时让孩子明白:他必须对自己的选择承担相应的责任。
其二,用成长和发展的眼光看待孩子。
孩子是必须要犯错误的,对于每个年龄段的孩子,都要允许他犯他那个年龄的错误,如果不犯错误,他就失去了通过犯错的经验去学习、应对和成长的机会。
其三,教育方式大于教育内容。
教育孩子没有固定的‘正确’模式,有效才最重要。
孩子一般都有逆反心理,而且蔑视权威,家长越在孩子面前扮演专家角色,孩子越不听话;要告诉孩子一些实用的东西,而非正确的东西,很多正确的东西只能活在书本里,而实用的东西会在生活里展示它的生命力!”。
李子勋心理访谈及治疗技巧
李子勋心理访谈及治疗技巧6.10家有逆子李子勋1.儿子打年过半百的父亲2.第一次的情况:父亲因孩子没上学打他,所以还手(打什么地方)忘了。
(事后让他认错还是什么都没做)没做(当时你震惊吗)一点……有点心痛3.儿子以前乖→初一有时不写作业→爸爸打(平时不管)→委屈于是打游戏→更多打骂,干脆不上学(开始重回学校,不习惯,随口说不想去。
父亲说不去就不去,很无奈→儿子当天真的赌气不去)4.自画像:父亲——居中,占很大篇幅,平和,眯眼→不太会感知别人,以为自己可以淡定,看得开儿子——很小,偏下部,眼睛很大,没有头顶→不舒展(自述要做就做,说一不二,只能一件事完成再做另一件——和爸爸很像)两幅画像都不画耳朵→都不听5.对于主动拥抱对方的回答较模糊专家:儿子小时候对父亲的崇拜→长大后变成他→父子变兄弟,平等→挫败父亲的权威父亲的态度(退让)→让权→儿子有机可乘,我行我素→叫板(儿子小时候“听话”→为了得到快乐)专家指出:不让权不等于会发生冲突,通过其他方式可以限制儿子;儿子自己要反省,学习是自己的事,不是为了家长(补上头脑和耳朵)。
6.9陌路母子李子勋1.九岁父母离异,儿子跟父亲生活。
现25岁的儿子突然叫母亲来,但儿子的态度极淡漠,如仇人一般。
2.当年丈夫出轨而闹离婚,丈夫以儿子扶养权为条件才答应→儿子可能觉得母亲为离婚而放弃了儿子→母亲理解不了,觉得母子以前感情很好。
3.母严父慈→母子关系并不像母亲想像那样好→母亲觉得诧异4.过早教育会使感情疏远5.孩子决不许任何人讲爸爸的坏话(认为父亲无辜)6.母亲老讲,我没再婚都是因为儿子→儿子在父母离异已经有很多烦恼,这样做更添新愁→儿子很累→对母亲的愤怒(其实结婚与儿子没有关系)7.母子相见,母亲老提要求(必须叫我,必须多陪我一会儿,必须与我亲近……)→有条件的爱是不想不要的。
8.场景选择1、有只受伤的鹰,养三年后为了它的自由而放飞它2、常去动物园喂小鹿,但鹿长大后不再听她叫唤,只远远看看她。
李子勋亲子关系36讲之17、18、19
李子勋亲子关系36讲之17、18、19我现在是一名职业高中的学生,开学以后就要进入高三了,可是过了这个暑假我就不想继续以后的学习生涯了。
我心里很乱,我的选择对不对呢?我已经没主意了。
上初中的时候,学习成绩还不错,但是上了高中,学习老是跟不上。
于是心理防线崩溃了,开始厌学,不管在平时学习还是在大型考试上,老是紧张不起来,好像一切都跟我没关系。
前不久,我把自己的想法跟父母谈了,他们非常生气,硬是逼着让我上学,爸爸还跟我讲他的老故事,一直讲到深夜。
可是他说的话我一句也听不进去,从这以后我产生了更加抵触的情绪。
现在我想问一问李老师,我不想上学了,我的选择对吗?如果说非要继续上学,为什么我就是不想学呢?我想对这个男孩说:不管你怎么厌学,在你这个年龄,你的社会角色就是学生,这是国家法律规定的。
不管你在街上闲逛,在家里傻待着,想学也好,不想学也好,你的身份都是学生。
既然是学生,就要有学生的生活,至于学习好还是不好,这是其次的,重要的是保持学生的身份和学习的行为。
高中是普及教育,甚至在很多发达国家,大学教育都是普及教育,所以我比较支持你爸爸妈妈的要求。
临床上见到不上学的孩子,总有一些特殊的理由,实际上没有一个理由可以不上学,这是一种对自己的放弃。
有的孩子内心产生了对学习的抵抗,有的孩子只是对父母愤怒,通过放弃读书来挫败他们。
有时是有意识的,有时是潜意识的。
这个孩子在信上谈他的学习一直不成功,他总是学习不好,所以无法为学习兴奋,一谈到学习他的整个大脑皮层都是压抑的,甚至有现实隔离感。
觉得自己好像跟学习分离了,为什么分离?是因为他在学习这个行为上没有得到奖励。
从行为学派的行为知识来讲,一个孩子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得到奖励就会继续做下去,还会不停地想做同样的事情。
如果他学习好还是不好都能得到心理上的支持,老师总找机会表扬他,认为他尽管在班上学习不好,但对班级非常重要,孩子也会慢慢投入班集体。
一旦他投入到班集体中,愿意融入了,就必然会在学习上努力,他要为班集体争光,学习也慢慢好起来。
李子勋微访谈家庭成就孩子
答:现在的孩子由于营养充足,信息刺激充足,的确要比我们小时候好动一些,不必担心,现在动,要比大一些才动好得多多哟!
问:李老师,我是一个单亲妈妈,有打算等孩子三岁以后带他到别的城市生活,这样对孩子好吗?还是不利?
答:改换环境可以增加孩子的知觉经验,没有什么不好。前提是母亲一定要伴随,孩子的生活节奏要相对稳定。
问:老师好!现在的家长从孩子一年级起给孩子在暑期参加各种培训班,把暑期排的满满的,你赞成这种做法吗?如果不赞成,如何纠正呢?
答:6-7岁的孩子参加一些班还是可以的,但不要太关注结果,培养他多感受一些艺术,知识,运动总是好的,而且比学校也;灵活一些,还可以结识新朋友。但不能强迫,一般孩子在10岁左右会不喜欢坚持一种爱好,也要允许他歇一歇,如果他真有兴趣,自己也会重燃激情。
问:我女儿八岁,上播音班,她回来跟我说老师很喜欢她,课间她去厕所,老师抱她上楼,还亲了她一下。我可以单纯的理解为老师确实很喜欢她,可这是位男老师,我既不想误会老师,也不想给女儿心理产生阴影,我该怎么做 ?
答:虽然不必去误会老师,但也要委婉的拒绝男老师这样的行为。对那位老师说,女儿大了,不能在抱她,这样她会心理退行。
问:李老师您好!我家女儿四周岁,在幼儿园班里,老师让她当小班长,她经常管小朋友,放学出来玩了,也喜欢指挥别人,但当小朋友不听她话了,她就生气,跟人家打架啊,怎么引导一下呢?多谢啊!
答:如果你的孩子本身不烦恼,那么最好的态度就是保持好奇,不要用成人的理解去理解她。
问:李老师,您好!我是一个85后妈妈,我的孩子这个月满两岁。可以说自己是伴随着孩子同步成长,现在我感到特别困惑的是我的孩子(男孩)异于常人的调皮,不知是我的脾气在影响他,还是他自身处于多动症,毫不夸张的说带他1个等于带12个别人的孩子。每天除了睡觉他是安静的,剩下的时间 。。(原文如此)
陪孩子一起长大读后感
《陪孩子一起长大》讲其实,每个人的记忆里都有一本关于自己的童年以及自己孩子的童年的书,不过,我将我的那一本写了出来,送给你,这肯定不是全部,但却是我想让你知道并且有能力让你知道的全部,让它成为你童年的一部分。
而你,亦将在自己的生活中学会自己的书写与记录。
下面由给大家整理陪孩子一起长大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参考!陪孩子一起长大读后感1《陪孩子长大》不仅是一本亲子读物,更是一本指导家长、老师如何运用心理学去教育孩子,解决孩子烦恼的良书。
本书的作者李子勋凭着对本质的非凡洞察力和健康而富于人性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孩子成长的各个阶段为线索,用一些贴切生动的个案展现孩子丰富的内心世界以及父母在其内心世界中所扮演的角色,进而用一种符合心理学规律的视角去解读家庭中的亲子关系。
它从心理学的角度告诉你,怎样理解孩子,怎样帮助孩子,怎样呵护孩子的心灵,怎样给孩子适当的爱,怎样给孩子自由,保护他的创造力,怎样呵护自己的心灵。
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懂得孩子的心理,当然还得给孩子爱,同时别忘给他们自由。
以李子勋的说法就是让孩子建立依恋关系。
关系重于教育,句句是真理。
使我印象最深的是这么几句话“多提孩子的优点,他的优点就会被放大,孩子知道他有很多优点的话,会变得很优秀。
如果总夸奖他是一个好孩子,他的行为越来越偏向于好孩子,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就被标定为坏孩子,他的行为就越来越偏向于坏孩子,这是语言的雕塑功能。
”在这段话中,我们不难看出,李子勋提出的是一种赏识教育。
赏识教育可让孩子变得更聪明,欣赏孩子我们就应当做到尊重孩子。
欣赏孩子可以发现孩子的优点和长处,激发孩子的内在动力,帮助孩子扬长避短,克服自卑、怯懦心理,树立自信心。
因此,我们要学会欣赏孩子,给孩子更多的鼓励。
让孩子在“我是好孩子”的心态中成长。
陪孩子一起长大读后感2我认真的看完了这本书,并且真诚的推荐这本书给很多在亲子关系中有困扰的父母。
这本书以互动的形式讲解了很多在亲子关系中不同阶段出现的不同的案例。
李子勋(亲子与家庭医治)
亲爱的朋友:
你好!
最近过的好吗?六月份是个忙碌的季节,很多教师谈天的时候说到工作排的很满也很辛苦,是的,工作带来的压力和生活带来的苦恼让咱们疲于应付,日子像个陀螺旋转过一天又一天,希望咱们给自己提供一次成长的机遇,提供一次学习和试探的时刻,制造一个提升自身的婚姻、家庭、亲子关系的机遇,让六月不仅是个忙碌的季节,也变成一个小有收成的季节。
为此炎黄心理在炎炎夏日为您送上这份清凉的成长大礼——
《李子勋亲子与家庭医治技术工作坊》(湖北襄樊) 6月14号,6月15号开班在即(请务必花点时刻关注一下那个经典的心理课程!如您没有时刻来上,请友谊转给老友,因为这实在是一门能改变咱们心灵命运的课程!)
李子勋,毕业于,首届中德高级心理医治师培训项目学员,心理协会北京心理咨询与医治专业委员会成员。
《心理访谈》、《实话实说》,北京电视台《心理时刻》,《星星夜谈》、《情感世界》特约心理专家。
《父母必读》、《女友》、《时尚健康》等健康与时尚杂志的专栏作家。
专业工作经历:
1995年拥有心理卫生学会意理专业资格。
2000年获家庭医治督导资格与家庭医治专业培训师资格。
中日友好医院主任心理医生
精神专业执业医师
北京心理咨询与医治专业委员会执业资格
中华医学会意身医学理事
北大心理系研究生临床指导导师
家庭医治专业督导师
心理咨询与医治培训师
北京电视台心理学顾问
著有《本源舞》、《陪小孩长大》、《幸福从心开始》、《李子勋文集》、《婚姻的苦恼》书籍。
亲爱的朋友,若是您在生活中碰到下面如此的困扰:
小孩的学习、行为、性格等问题
家族成员之间的关系纠纷
长期莫名的情绪困扰。
李子勋亲子关系(讲座)
亲子关系讲座李子勋十五立志向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随心所欲而不逾矩讲课脉络●1,初始状态,两岁前的心理,智力。
●2,2-5岁的人际模型。
父亲的作用●3,5-10岁的学习与人际。
●4,11-15岁青春期的心理发展,15-18岁过渡期,18-25岁成年期。
●5,亲子关系的原则与技术孩子的心理成长●四个关键期●一,依恋期(0-2岁)●二,分离期(2-5岁)●平稳期(5-10岁)●三,青春期(11-15岁)●青春后期(15-18)●四,成年期(18-25岁)孩子的智力成长●0-2岁:初始阶段●3-7岁:感觉、知觉、感性发展期(右脑高速发展期)●7-11岁:艺术知觉,理性发展(左、右●脑共同发展期)●11-15岁:左脑高速发展期●16岁后:左、右脑平稳发展期●两岁前的亲密模型●爱与被爱●知觉模型的生成●视觉发展●感觉发展●分类与理性发展●言语的学习父母与客体理论2-5岁的人际模型●尊重与边界儿童情绪的发展●情绪能力:●识别、●接纳、●发泄与潜抑、●情绪方式、●情绪管理●如何从情绪能量看到儿童未来创造力情绪智商●1,能觉察自己与他人的情绪-共情力。
●2,能够自如的表达与释放自己的能力,也能适应并匹配他人的情绪-流动。
●3,可以让自己情绪类型适应环境,并对他人情绪做理性思考-节制。
●4,有调节自己与他人情绪的能力-管理。
5-10岁的社会关系模型●社会游戏规则与学习孩子的智力成长●0-2岁:初始阶段●3-7岁:感觉、知觉、感性发展期(右脑高速发展期)●7-11岁:艺术知觉,理性发展(左、右●脑共同发展期)●11-15岁:左脑高速发展期●16岁后:左、右脑平稳发展期如何喜欢学习如何建立规则青春期与鲸共舞友谊共情坦诚分享与孩子沟通的八大要点●无知、●好奇心、●积极假定、●非言语、●重视fell、●坦诚、●改译、●yes,maybe,no。
八个应该让孩子经历的事情●独处、●受到挫败并学会自我安慰、●友情与分享、●养育动物或植物、●犯错并为之负责、●为父母做一件事、●一个爱好(音乐、绘画、模型、棋琴)、一项体育活动。
李子勋亲子关系工作坊(1)
李子勋亲子关系工作坊5月29日上午:推荐书:《日益亲近》咨询的实质是什么1:夫妻一起久了会相像,咨询师和来访者久了也会。
2:治疗不是在言语中发生,而是在关系中发生。
3:不可能完全理解别人。
治疗师只能“了解自己”。
自己是镜子。
要成为空瓶,只有这样反应的才是来访者的东西,而不是咨询师自己的。
4:治疗的真实是人在做咨询,而不是咨询师。
5:女人与女人更容易投注,因为相似性多。
6:咨询要作用于来访者的内心世界,而不是外部世界。
否则咨询师会很受挫。
7:当你变成了一个“人”,你的人格就会“饱满”,如大和尚一样激发别人的平静。
8:好的治疗师对内心做到全然的接纳。
9:愤怒本身代表喜欢。
你不会对陌生人愤怒。
恨和爱都是一种投注。
10:中国男人不浪漫,是因为汉语没那么多浪漫的词。
11:咨询师要对感觉的感觉。
12:佛洛依德晚年:创伤可能不是父母带来的,可能是解释系统带来的。
13:记住来访者要的不是心理治疗知识。
14:施其佳:治疗中的三个现实:爱上咨询师,成为治疗师,成为永远的病人。
15:咨询师应该是一个人类学家。
16:孩子关注的人在干什么,而不是说什么。
感觉和知觉是两个系统。
17:德国治疗师每次培训:讲“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的故事。
咨询中没有好于坏。
18:孩子一年级学加减乘除要一年,四年级可能一个月就学会了。
三年级前不用读书。
19:训练一:找个人站在讲台上。
大家说看到她的感觉。
你说的是你的投射,看别人是看自己深层次的东西。
爱的是自己内心的投影。
李问:别人也这样评价你嘛?你看到任何一个人潜意识都会有很多复杂的感觉。
咨询很多是在靠“反移情”工作。
被那人激发的自己的感觉。
而不是理性判断。
20:训练二:养狗的感觉。
狗对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刻有不同的叫声。
需要仔细判别。
书上只说狗是“哇哇”叫。
咨询理论只是“哇哇”叫声。
29日下午:21:训练三:一位女士讲自己的故事。
小组讨论:她的话语,动作与表情。
关系(与自己、他人、社会,存在)22:经典精神分析研究自己与自己的关系。
李子勋亲子教育三原则
李子勋亲子教育三原则我最近通过网络购买了十几本有关心理咨询、考试焦虑和亲子教育的书,读了有五六本,受益颇多。
现把李子勋亲子教育三原则介绍如下,供大家学习和参考。
第一个原则:关系大于教育,良好的亲子关系是教育孩子的根本。
其实家长不需要说很多教育理念,不必告诉孩子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只要有良好的关系就行。
这里所说的关系不是过度亲密、过度依恋的纠缠关系,而是一种相对自由、和谐、彼此相互尊重的关系,当你和孩子建立起这种关系的时候,你就会发现,你希望孩子怎么变就会怎么变。
你希望他考上清华大学,他就会一直努力实现这个目标,因为他把这个目标看成是自己的目标。
第二个原则是:用成长、发展的眼光。
而不能用凝固的目光看孩子。
如果孩子说谎,父母知道后非常紧张,认为孩子品行不好,就会充满焦虑。
当一个人充满焦虑的时候,思维就会狭窄,处理问题的方法就会简单甚至糟糕,如骂孩子、惩罚孩子等。
最好用成长的眼光看孩子,比如鼓励孩子犯错误,当然是犯他那个年龄应该犯的错误。
男孩有攻击性,你不是去打压他,可以去引导,比如孩子把别人家的玻璃打碎了,不要训斥他,不要说他是坏孩子,而要说聪明的孩子不会犯那样的错误。
当孩子犯错的时候,有两种选择:一是惩罚他;一是认为孩子犯错误对他的成长是重要的,他需要犯他这年龄应该犯的错误。
第三个原则是:教育方式大于教育内容。
教育的正确或错误不重要,有效才最重要。
有很多家长读了许多教育孩子的书,结果是书读的越多越糟糕,跟孩子搞得跟仇敌似得。
你不能在孩子面前扮演专家的角色,很多孩子蔑视权威,家长越权威,孩子越不想听话,社会并不想教育家认为的那样理性和单纯,很多些教育孩子的书,并不是真心为每个孩子和家长想,而是宣传他喜欢的教育理念、一种观点,他会故意把事情说得简单明了。
实用的教育才是现实教育,这种教育不容易妨碍孩子建立适合自己、也适合社会的价值体系,伦理与哲学思想,审美和世界观。
其实,教育孩子和教书、写作一样没有定法,掌握住教育的原则就行了。
《家庭塑造孩子》读后感
《家庭塑造孩子》读后感孩子是国家的未来,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孩子将来长成什么样子,就看父母如何教育了。
既然家庭教育如此重要,那么我们这些家长都合格吗?心理学家武志红老师指出“中国的父母都是心理上的巨婴”,并对“天下无不是之父母”这个理论进行了批判。
可见目前很多父母连及格线都达不到,为了对下一代负责,父母们真的有必要好好学习教育这门课。
那么我们怎样做才能成为合格的父母呢?我们要如何塑造幼儿期的孩子?如何培养童年期的孩子?如何引导青春期的孩子呢?读完这本书,你将会找到答案。
本书作者李子勋,有着30多年心理学咨询经验,是著名的家庭治疗师和亲子关系专家,CCTV《心理访谈》长期特邀专家,《父母必读》《心理月刊》等杂志的专栏作家。
目前出版了多本书籍,其中《陪孩子长大》被《人民日报》《中国教育报》选为“21世纪父母必读100本书”之一。
而今天我们要解读的这本书就是《陪孩子长大》的全新升级版。
在书中,作者采用案例解读的方式,告诉我们应该如何教育孩子,从而让孩子们成长为更好的样子。
好了,事不宜迟,我们马上来学习这本书的具体内容。
在这本书里,作者讲解了多种教育孩子的方法,在拆解过程中,根据内容的逻辑性,我们首先学习面对幼儿期的孩子,父母怎么进行正确地表扬,让孩子能够自己做决定,培养自信和积极的心态;然后,我们来学习如何面对童年期的孩子,怎么才能恰到好处地保护孩子,培养好财商和良好的生活习惯;最后当孩子长大到了,到了青春期,父母又应如何让孩子爱上学习,获得自我认同和成就感。
2我们先来说说一岁到七岁左右的孩子,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在这里我们称为幼儿期,也就是脱离了婴儿阶段,到学龄前的这个时期。
这是发展记忆、发展思维、发展个性的关键阶段。
父母们需要付出大量的心血,照顾好孩子的身心发展,好好塑造幼儿期的孩子。
首先,一个重点!记住,不要恐吓孩子,而是要进行正确地表扬。
这个阶段的孩子特别爱闹。
还记得我们小的时候吗?如果哭闹,爸妈们经常会抛出撒手锏,说:“再哭,大灰狼就来了”,“再哭,坏人就把你抓走了”。
《陪孩子长大》李子勋这样说:
《陪孩子长大》李子勋这样说:第一篇:《陪孩子长大》李子勋这样说:《陪孩子长大》李子勋这样说:1.父母要用一种平和、坚定、温暖的心去引导孩子,孩子会慢慢地完全投入父母的怀抱,完成儿童时期的心理发展任务——依恋。
2.我更加感觉到用成人的心态去解读孩子内心是件非常糟糕的事,因为这样总是能发现问题,也总是感觉到教育的重任,父母失去了平和的心境,孩子也失去了自由快乐成长的空间。
父母的眼睛在建构孩子的问题,以为在教化甚至拯救孩子的时候,其实,可怜的孩子可能会慢慢地失去创造的能力,变得听话与平庸。
3.孩子是什么个性本身并不给孩子带来痛苦,带来痛苦的是父母对不同性格赋予的观念。
父母认同孩子的个性,同时又帮助他学习生活中的社交技能,这样的教育可以让孩子避免陷入对自己的否定,他的内心会协调、平和得多。
4.五岁孩子的思维是发散的,当父母用对与错这种二律背反的观念去引导他时,他的思维方式慢慢地会变得狭隘,以为世界就是两极分化的,不是对就是错,不再能感知其他的东西。
他内心的快乐、创造力、幻想和兴趣被压制,同时外部世界的丰富性、色彩、内涵也变得单调简单。
5.常常是青春期前越规矩的孩子,青春期折腾越厉害。
6.对一个六岁孩子的行为作任何评论都还早,家长千万不要想方设法地给这样的孩子贴标签。
我们必须看到孩子的生理心理发展有很大的差别,同一个孩子在心智的各个层面,如思维、想象、运算、语言、动作、肌体反应、感觉、情绪等方面的发展也会有不同。
7.要想让孩子对写字感兴趣,就要想办法让写字与快乐的体验结合起来。
比如把他书写的句子贴在显眼的地方,父母天天装着欣赏,让孩子觉得自己写的东西很重要。
不要反复挫败他,让他产生畏难情绪,否则这样下去,孩子的修改也会遭受打压,结果得不偿失。
8.读她的信,我感觉她只是在意识层面这样想(善待孩子),下意识层面其实并没有多大的变化,还是原来那个有些焦虑、喜欢苛求的母亲。
她没有整理好自己,只是试图压抑自己的情绪而己,所以,当孩子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时,她自己就不行了。
李子勋亲子直播
爸爸:「那你想,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让你赶得上班上同学 的?」 (不宜先为他「提办法」说:「我们回去后就……」) 甜甜想了想,说:「我想到开学前还有两个月,我可以把台 湾的数学功课重新做一遍,尤其不熟的地方多练习几遍。」 爸爸:「那很好啊!这两个月老爸陪你,有问题可以问我。」 (不宜「揭穿」或「取笑」的说:「好是好,到时候还不知 道你有没有耐心呢?」) 甜甜:「嗯!」 此外,「忠告」、「安慰」、「提办法」、「揭穿」、「取 笑」等,以及责备、训斥、评论、告诫、警告、指导、说教 等,都是所谓沟通的「绊脚石」,会妨碍孩子继续谈下去的 心情,同时也会阻碍孩子自我思考、自我解决问题。
4. 放下沉重的爱
• 「积极倾听法」的参考范例 甜甜在初一时,到美国求学一年,课程结束前夕跟妈妈谈天 时,透露了回国有压力的心事。底下是爸爸运用「积极聆听法」 辅导的例子: 爸爸:「听妈咪说要回国了,这让你感到有压力,愿不愿意告 诉我有什么压力?」 (先以「邀约」法,引导孩子愿意说出他的感觉。) 甜甜:「我觉得功课会跟不上同学。」 爸爸:「你觉得在国内的课业比较紧凑,你会落后其它同学 吗?」 (不宜给他「忠告」说:那你现在更要用功啰!) 甜甜:「对啊,尤其数学啦!这里教得比较慢、比较浅。」 爸爸:「嗯,所以你担心回去后数学会赶不上。」 (不宜「安慰」他说:「不用担心啦!你向来数学都很好,一 下子就会赶得上的!」) 甜甜:「是啊!」
亲子教育与亲子咨询的核心技术
• 穿上孩子的鞋子 • 做“寻宝”ase: 穿错鞋的父母
咨询师、父母应持有的态度:
尊重、欣赏、珍惜、好奇;
贴近孩子的需求;
Case:用文曲星陪伴的女孩
只盯着“黑暗”, 你所见到的将是两 张充满火药味的人 怒目而视,一场战 争仿佛一触即发; 若将眼光转向中间 的“光明”,那么, 出现在你眼前的将 会是一个为你成功、 快乐、健康而庆祝 的高脚酒杯,或者 一个用来插放爱情 与希望的美丽花瓶。
陪孩子长大(李子勋亲子关系36讲)
陪孩子长大(李子勋亲子关系36讲)第一章温暖的港湾培养亲密依恋——幼儿期心理发展任务依恋是由儿童与母亲的共生关系引发的,心理学理论认为孩子在刚生下来的头两个月,处在原型自恋状态,类似一种自闭,对外部世界浑然不知。
这个时候的婴儿相当于生活在伊甸园,享受着欲求与满足。
是母亲的爱抚、温暖、怀抱和哺乳,让孩子从自体依恋转向客体依恋,开始感知外部世界,感知自己与他人的关系,感知身体的边界。
如果母亲性格强硬,动作粗糙,情绪不好,对孩子管理疏忽(让孩子处于饥、渴、冷、湿等不安状态),或不愿亲自陪伴孩子,把孩子寄养别处,甚至虐待孩子,那么孩子就可能很难与人形成良好的依恋,心理发展延续甚至出现自闭倾向。
有很多不能形成依恋的孩子,在成长中慢慢出现边缘型人格障碍或自恋型人格障碍等。
孩子在出生后的第一年很重要,母亲的接纳、喜欢、拥抱、躯体抚慰和精神关注,将促进孩子与母亲形成信任、安全、温暖的关系,这样的依恋关系能让孩子变得健康、活泼、开朗、自信和自尊。
很多母亲会担心自己的孩子是不是因为自己初产没有经验,工作繁忙,住房条件不理想,而影响孩子的心理发展。
其实心理学低估了婴幼儿的心理能力,我们忘记了存在本能这个东西,绝大多数婴幼儿都有主动与环境适应的能力。
在没有语言的时候,他努力用笑、眼睛的追随、手舞足蹈、哭来表达内心趋向,讨好并控制母亲或照料他的人。
母亲或养育他的人不要挫败孩子这样的努力,给予必要的回应可以鼓励并激发孩子努力发展与人的交流和建立亲密关系。
如果孩子在两岁前,母亲由于种种原因,如外出、产后抑郁、让保姆或奶奶全权喂养,没有与孩子形成好的依恋该怎么办呢?孩子在前两年已经出现一些心理发展问题又该怎么办呢?不要担心,只要孩子五岁前回到父母身边,一切就都来得及。
儿童的发展其实并不像精神分析说的那样是一种时间性、顺序性很强的线形发展,我觉得儿童的心理发展很多是齐头并进、并存不悖的。
儿童的心理发展也可以看成一种心理欲求,这种欲求的满足可以因为环境而延迟或阶段性潜抑,只要母亲给予孩子无条件的接纳、欣赏,并适当地增加与孩子的躯体接触、温暖地拥抱、轻柔地抚慰、细心地照料,孩子仍旧可以重新获得与母亲的依恋。
九州心理
【九州心理】李子勋:你和孩子的关系越好,教育才越有效好的教育会体现在好的关系中,好的家庭不用刻意地教育,孩子是在好的关系中就知道该怎么做,所以这时望子成龙就不再是难事。
关系是什么意思呢?关系不是依赖,而是平等,孩子有话可说,家里也没有什么禁忌。
有一个标准、忌讳,有些家庭不允许孩子干什么,或者是不允许孩子说什么。
在关系好的家庭里是很轻松的,孩子跟爸爸妈妈像朋友,孩子有话都可以说,不会因为哈韩就不敢说,爸爸在家就不敢听音乐。
同样哈韩的话,会引发家庭的共情,爸爸妈妈也会从孩子喜欢韩国的东西,看到韩国文化的某一些长处,这就是好的一面,是平等、互相尊重的关系。
在这样关系的现实里,你不用教育孩子,因为你的审美观、价值取向会通过这样的共情传达给他。
如果爸爸喜欢读书,有一个很好的书房,儿子就会收集书,就会有自己的书房。
好的关系的家庭没有防护和敌对,没有隔阂,所以孩子是最容易模仿父母的,所以好的关系要先于教育。
心理医生劝导父母在与孩子相处时,应有三个原则:第一是要积极地倾听,等孩子把话说完、说清楚,有时要设身处地地想一想,不要一听风就是雨,忙于纠正,结果越纠越偏。
第二,要注意与孩子的相处关系,不要只注重教育,在与孩子关系不良的时候千万不要过分教育,这样做只会引起逆反心理。
一般来说,好的关系胜过“好”的教育。
第三,父母在教育孩子时,一定要避免矛盾信息,也不能朝晴暮雨,如双方意见有分歧,也要避开孩子来讨论。
同时,一个家庭里规矩不能太多,简单地几条,孩子也易于遵守。
做到这些,教育好一个孩子并不难!孩子没有什么好与不好之分,好和不好是来源于我们大人的观念,是我们大人在接受了某一种教育思想以后,用那样的思想去观察自己的孩子,包括分析他的行为,得出对错。
有很多问题是我们看出来的,很多孩子的问题是家长的观念看出来的。
其实跟孩子的关系大于对孩子的教育,假定这个孩子时非常好的孩子,是一个善良的有爱心的孩子,假如我们接受这种假定,我们对孩子相对就比较放心,我们知道孩子会作出适合他成长的一些选择,爸爸妈妈就不会替代他们作选择。
2012年名人大讲堂—亲子关系 陪孩子一起成长 李子勋
2012年广州移动名人大讲堂——亲子关系:陪孩子一起成长时间:2012年3月28日上午地点:凯旋华美达大酒店主持人:非常感谢大家在白忙之中抽出一点时间来听课,我相信在座大部分是有孩子的,今天来到这里应该是非常值得,因为今天听了这堂课之后你就会知道你的教育孩子方法可能会改善。
昨天我们李子勋老师讲到的是家庭方面的,今天讲的是亲子关系。
我们李老师也是中日友好的心理医生,因为人力资源部邀请我们今天来做这样的讲座。
下面请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李老师。
李子勋:我还是想知道有没有在座的朋友还没生孩子的,没生孩子的举手给我看看,昨天我有一种感觉年轻的都结婚了,南方的女孩子结婚早,北方的女孩一般是先有事业结婚,所以北方的人结婚很晚,一般是在30岁,你们30岁孩子都上小学了。
今天首先我们要来感谢还有那几位父亲,今天的男士比昨天还少点,有四个,这四个非常伟大,因为愿意听亲子教育的男士很少。
昨天我一直提到中国的教育是一个母性教育,父亲没有多大的用处,孩子两岁以前都不需要父亲,两岁以后才需要。
中国的男人的成长和女孩子的成长更多是母亲在施行一些教育,所以这个不奇怪。
想到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国一般对崇母远大于崇父,在中国的神话里有一个女娲,女娲是造人,是创造了生命。
在教育上,最让人记住的就是孟母,还有岳母刺字,仿佛在中国主导教育的都是母亲,在我们很多文化里伟大的男人都有一个特征,所有著名的男人父亲都是早死,靠妈妈把他一个人教化成人。
包括我们的孔子,中国儒家的孔子也是因为他妈妈在早年单独的教化他,放佛有了爸爸这个教育就不好进行了。
但在现实中很多妈妈为了爸爸不那么尽心,只为了挣钱,在社会说打拼,而抱怨她的丈夫。
所以非常感谢今天来的父亲们参加。
今天,我们要说一些全新的概念,我讲的是你们在书上看不到的。
因为我作为一个心理学的学者,有的人比较喜欢讲自己的东西,是不太愿意讲一些公众的、主流教育思想,有的时候我喜欢去思考在中国这样的社会现实中,我们怎么去做一个教育呢?一个主题存在性的教育它是无法改变的,在我们的学校、幼儿园,我们整个社会相对于一种对儿童教育的急迫感,这是无法抗拒的。
李子勋-用智慧陪孩子长大
李子勋-用智慧陪着孩子长大李子勋:中日友好医院心理医生,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心理治疗师,中国心理学会心理督导师,北京大学心理系研究生临床指导导师。
首届中德高级心理治疗师培训班成员,中央电视台12频道《心理访谈》特邀心理专家,曾任《新闻会客厅》、《铿锵三人行》、《实话实说》等节目组心理专家,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星星夜谈》、《情感世界》亲子关系节目主持人,北京电视台《心理时间》特邀心理专家,《时尚健康》、《心理月刊》首席心理专栏作家,《父母必读》亲子关系栏目专栏作家,《女友》婚姻咨询专栏作家。
用智慧陪着孩子长大2009年第25场(总第345场)主讲人:李子勋时间:6月6日地点:深圳图书馆五楼报告厅主持人:现场和电视机前面的观众朋友大家好!欢迎收看市民文化大讲堂节目,来到现场和电视机前的观众朋友可能为人父母或者即将成为父母,中国的孩子是世界上最金贵的孩子,因为我们实行了独生子女的政策,中国的孩子是“小皇帝”,在过去的时间当中,大家最关注的是怎样教育我们的孩子,让我们的孩子成才,现如今大家最关注的是我们在教育的同时怎样和孩子更好的相处,这是观念的改变,我们从过去长幼之间的训导逐渐进化到今天的情感相处,我们怎样与孩子相处,比如说成为他的朋友、亲人还有他的老师,这真是一个学问。
今天我们请到的是李子勋先生来给我们讲“怎样用智慧陪着孩子成长”,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他!(鼓掌… …)我看到现场的朋友很多,李老师是第一次来参加市民文化大讲堂节目吗?李子勋:是的。
主持人:想到有多么多人吗?李子勋:我去很多地方讲过课,差不多都是非常多的人,因为我经常都在电视台做节目,大家都比较了解我。
我在央视经常会谈一些子女教育问题,家长都比较了解我,我在1994年开始在一本杂志有一个专栏是谈亲子关系的,很多怀孕的妈妈会看我的文章把孩子带大。
主持人:李老师是见过大场面的,我主持过很多的大讲堂活动,但像今天拥挤的场面我见到的不是很多,希望大家要注意现场的秩序,接下来我们让李子勋老师给我们带来“用智慧陪着孩子成长”,大家欢迎!李子勋:首先感谢主持人的介绍,我以前也经常来深圳做心理学推广工作,我来深圳有很多事情要做,大讲堂是其中的一件事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著名心理专家李子勋关系亲子关系的经典理论
我们的亲子教育问题,不是来自于教育本身,而是在我们的大脑里面有太多太多的有弊病的观念和概念,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不是从孩子本身去思考,而是给予某种概念去思考,这种模式就导致了我们的教育陷入了一些困境,这些困境恰恰是观念给我们带来的,而与教育本身无关。
我首先给大家提供我的一些新的想法,我不想取代朋友们大脑里已经有的东西,也不想和任何人进行抗衡,因为它是并存主义的。
管孩子,先要和他“拉关系”
家长有一个误区,就是太重视对孩子的教育,但是忘记了和孩子保持一种良好的关系,比如说,你越不喜欢我,我就越得管你。
可是这种教育恰恰破坏了亲子之间的关系,学习越来越糟糕,亲子关系也越来越差。
其实,在保持良好关系基础上的教育才有意义,才容易达成效果。
我主张“关系大于教育,关系先于教育”。
如果发现孩子有问题,先改善关系。
改善关系不是去讨好孩子,不是一味地认同他,而是要把孩子需要解决的问题和家长与孩子的亲密关系分开,比如学习,和亲密关系是两回事,比如不要说你不好好学习就不是我的儿子。
孩子很多问题都是对父母的一种愤怒,大多数是对父母和自己的亲密关系不满意,所以他会逆反,比如家长要他们好好读书,越说他越不读。
所以,家长和孩子结成彼此非常信赖的共情关系,家长的引导才会顺利地实现。
我们和孩子的亲密关系是一条隐蔽的信息链,虽然是潜在的,却是重要的。
比如我们在公司和老板说话,表面上是和老板在汇报相应的工作,实际上你在内心里是在期待着老板对你的态度,对你关注的方式,亲子教育也是如此,亲密关系远比你说的话要重要。
孩子行为没有绝对化的对错
我们强烈希望自己的孩子像某些文化标签下的“好孩子”,其实,一味地盲从榜样的方法,会带来很大的麻烦,我们应该用并存主义的方法来引导孩子,很多生活细节上的观念没有绝对化的对错之分,不要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灌输给他世界上只有一种东西是对的,其他都是错的。
这样孩子长大之后就会非常痛苦,一生都会纠缠在观念性的东西里面。
我们要注意文化对人的内心的构建是非常强大的。
我们引导孩子不要非常强烈地在乎细节事情的对和错,因为对错往往是相对的,孩子做的事情家长也不要总是用对错来分析,孩子的年龄和心智有年龄段的特点,不要过分强调一致性,不要和别的孩子硬性地比较,而是要鼓励他成为他希望成为的那种人,虽然和高考状元不同,但是妈妈认为你们都同样是可爱的,这样是在打好孩子的心理基础。
一个人的心理痛苦往往是童年时期家长灌输给他们的某些观念,假如家长总是把绝对化的观念灌输给孩子,孩子长大后总会给自己找麻烦,甚至在心理上跟社会过不去,因为在大脑里面他僵硬地认为只有一种东西才是正确的,他们不会尊重少数人,处于弱势的文化,一旦自己成为少数人就会非常恐慌。
个性是孩子坚强的源泉
我发现中国的很多孩子总是在自我否定,都特别害怕被老师批评,就怕自己和别人不一样。
这样的孩子的心理基础是脆弱的。
我们要告诉孩子个别性是很重要的,你有自己的权利和自由,你有权作出决策,同时,你也要承担相应的责任。
从小告诉他你就是很独特的,
这样的心理基础好在哪里呢?会使孩子在遇到心理困惑时,更容易接受自己,和别人不一样未必就是不好的,他在成长中就不会害怕被否定,被排挤。
教育模式的有效性也重要
家长教育的方式比内容更加重要,很多家长都在不断寻找最正确的道理来教育孩子,希望“以理服人”,但是我主张不要用非常正确的道理去教育孩子,这些抽象的东西往往是非常绝对化的,对于孩子的影响,心理学认为是一种强大的压力。
我们成年人判断生活细节事件是对是错,远比孩子要宽松,因为我们会首先判断有效还是无效,教育也要追求“有效性”,而不是片面地追求“大道理”。
所谓“大道理”,孩子往往达不到,因为在现实生活里有很多不可控的因素。
用稍稍含混的、摇摆和模糊的内容去指导孩子,会比绝对化的正确的内容要好。
自己的教育方法被某些传统观念认为不好,这不重要,关键是要让自己的孩子在自己的教育中获得他所需要的利益。
先假定他是个好孩子
有的家长会把孩子过去和现在的错误无限地延伸到未来,无限地加重自己的忧虑,小儿子和幼儿园同学打架了,就被家长认为有暴力倾向。
孩子在成长中会犯很多错误,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
如果用某种特有的眼光来看孩子,我们的心中就会产生一个求证的过程,我们认为孩子是个“坏孩子”的结果就是孩子会变坏。
因为那时我们会产生一种心理能量,它会放大孩子的毛病,使得我们根本看不到孩子真实的面目。
我们要先积极地假定自己的孩子是个优秀的好孩子,这会给孩子内心以力量,即使孩子不受同学欢迎,被老师批评,我们也要给孩子雕刻出一个优点。
即使他没有,也告诉他有。
不要局限于眼睛所看到的真实,而要在内心建造一个“内心的真实”来引导孩子。
家长总是觉得自己的孩子不爱学习,这样的假定一旦成立,家长的思维就被僵化了,就会出现自我催眠的过程。
我们高度关注某个问题的时候,我们实际上是被这个问题所催眠了,这时我们变得狭隘、固执,听不进别人的意见。
允许孩子犯很“傻”的错误
家长不要把孩子的困惑看作问题,而要看作一种资源。
这样我们就会帮助孩子从消极事情里面学到积极的经验。
允许孩子犯每个年龄可以犯的错误,这是我在临床中慢慢总结出来的,犯这样的错误的结果往往是好的。
要允许孩子犯一些看起来很傻的错误,这些错误是孩子成长的资源,而不是障碍。
家长认为这是障碍,它才会成为障碍,因为你的沟通的方式、言语会把它真正地演变为一个大障碍,家长担心害怕,其实是被自己吓倒了。
孩子受挫败没关系,痛苦是重要的,孩子没有过痛苦,那肯定会被痛苦所打倒,经历了才会学会管理和释放情绪。
家长过度的保护倾向,以及犯错之后父母的代替承担的倾向,不但没有效果,反而只会把问题搞得更复杂。
咨询现场
千万别否定孩子的个性
读者1 :我的孩子非常内向,我觉得外向的孩子占便宜,我该怎么改变他的个性?
李子勋:你是在自己的内心构建出了一个真实:“外向的孩子占便宜”,事实上成功与外向无关。
你实际上是被自己的观点催眠了。
要改变孩子个性,千万不要说你的个性不好,个性不好是坏的假定,你可以这样说,孩子你一个人安安静静地生活多好啊,爸爸妈
妈很喜欢你的性格,社会也需要啊,可是你要知道在学校里有一个规则,集体生活都会需要一种技术和本领,对你也对所有的孩子都要求学会交流的技术。
把所谓的“外向”当作一种技术来学习,不管性格是内向还是外向。
我们把这个技术和孩子的个性分开。
在孩子的心里,他会感觉自己是在学习一种本领,而不是在和自己发生冲突,不需要否定自己,去痛苦地承认自己是个无能的孩子。
而是会积极地认为我的个性很好,只是在学习一个本领而已。
孩子的优点要“无中生有”
读者2 :我的孩子很邋遢,说他总不改,怎么办呢?
李子勋:要培养孩子爱干净的优点,不能仅仅是口头的鼓励,我们一起来给他构建一个优点,就像雕塑一样,你就说孩子你很干净啊,你看自己的鼻子,多好啊,你是个爱干净的孩子!你在反复强调孩子是个爱干净的孩子,孩子慢慢地就会被你的观点所催眠,他真的认为自己是个爱干净的孩子,然后他会自然而然地向爱干净的方向发生转变,这样比居高临下的教训效果要好得多。
对待孩子的缺点,我们要“化有为无”,如果孩子被人说是个坏孩子,但是你要说妈妈认为你是好孩子,别人没有妈妈了解你,你就是个好孩子!孩子听了会认为我不是坏孩子,他就会积极地修正自己成长中的偏差。
淡化问题帮孩子摆脱困境
读者3 :我的孩子总是感觉很焦虑,我们该怎么劝说?
李子勋:孩子总焦虑,你可以对孩子说能不能把你的焦虑表现出来给我看?孩子会想表现出来焦虑,但是却表现不出来。
这时,我们需要的是淡化这个问题。
要让他明白焦虑不是他生活的全部,给他的生命和焦虑划定一个边线,当我们找到这个边线的时候,去夸大他的正面的东西。
和孩子交流少用语言
读者4 :我和孩子无法交流,我该怎么修复和他的交流?
李子勋:语言交流不是最好的沟通,因为语言是最靠不住的,它会给我们带来歧义和误解。
语言的教导容易被误解,孩子弄不清楚家长的教导是出于喜欢他,还是讨厌他?也许妈妈不喜欢我才这么反复教导我,这就是语言交流造成的一个矛盾。
多用非语言的交流,比如孩子回家后,妈妈喜悦的眼神,多抱抱孩子,轻轻地抚摩孩子的头,这些不容易被误解。
用夸奖来拒绝孩子
读者5 :孩子才6岁,就吵着要买笔记本电脑,我该怎么办?
李子勋:一般家长对孩子这些问题会采用打骂的方式生硬地拒绝。
我却建议你要问问孩子你买了有什么用呢?他说不出来,首先让孩子明白他的要求不是那么强烈的成立,其次,你要说,你这是个好主意,妈妈会给你买的,得先要存钱对吧,每天妈妈给你存5元钱,你自己存3元,你实际上是在把兑现承诺的时间无限拉长。
你会发现过不了很长时间,孩子就会放弃他的这个要求。
在这个过程里,你没有否定他,反而是在夸奖他,非常有利于他的成长。
这种技术很巧妙,家长在使用的时候一定要有平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