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六年级课文伯牙绝弦教案(精品)

最新六年级课文伯牙绝弦教案(精品)
最新六年级课文伯牙绝弦教案(精品)

六年级课文伯牙绝弦教案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见真挚的友情。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2.难点: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教学准备:《高山流水》的乐曲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揭题导入

师:我们来做一个文字游戏,老师说一个“杨柳依依”,你们也说几个这样的词。引导学生说词。老师再说几个这样的词。课件出示:清风徐徐杨柳依依明月皎皎炊烟袅袅流水淙淙芳草萋萋霞光灼灼春雨绵绵这些词都是描写什么的?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这些都是美丽的自然景物。

师:平时如果有意识地积累这些词语,对写作一定有帮助。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谈话设计,不仅拓展学生的视野,增加孩子的语言积累,而且能够集中孩子的注意力,易于教学的展开。为课文的拓展做好了铺垫,为帮助孩子理解课文内容,为孩子的说话训练铺好路。]

有一个故事千古流传,令人吟诵至今,它记载了两个好朋友之间深厚的情谊,它就是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一篇文言文《伯牙绝弦》。

[设计意图: 导入部分将词语积累的环节快速过渡到学文中来,拉近文本和学生的距离]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

2.生再读课文,根据自己对文言文的理解注意停顿恰当。

3.指名读,学生评议,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读好文言文的节奏。

4.师范读,齐读,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在读正确的基础上读流畅。

指导:峨峨兮/ 若/ 泰山洋洋兮/ 若/ 江河伯牙谓/ 世/ 再无知音

[设计意图:此环节设计意图在于让学生读熟课文的基础上,体会文言文的节奏美,也为下面理解文言文做铺垫]

三、读懂课文内容

1.师:这是一个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故事,主人公是俞伯牙和钟子期,课文记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学习文言文有哪些方法?(借助课后的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通过平时学习古诗知道学古文不能生搬硬套,要学会用自己的话读懂课文的意思)

2.学生自学,弄懂课文的意思。

3.通过自学,你读懂了什么?(伯牙和钟子期互为知音)

4.你从哪里看出伯牙和钟子期互为知音?(在生与生的交流中,教师作点拨、指导,引导学生读懂课文的意思,并继续强化、总结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学生感情朗读此句。

引导理解知己:好一个善听的子期,好一个善弹的伯牙。这就是知音。凡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在遇到钟子期前,他会缺少赞美吗?别人对他的赞美是什么样的?为什么偏偏视钟子期为知音?

(表面的。肤浅的。因为其他人听不懂,而钟子期能听懂他的琴声,最能明白伯牙内心深处的表白……)

说话练习:如果你是伯牙,当听不到子期的赞美时,你的心情会是怎样的?

(失望、寂寞、忧虑、渴望……)

后来,当你终于遇到了子期,你的心情怎样的?

(快乐、激动、充满希望、欣慰……)

5.当我们深入课文的时候,会对课文有更深入的理解,再读读课文,想想哪些地方你读懂了,哪些不懂的可以交流。

学生再一次自由朗读后交流。

出示课件:“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这个“善”字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意思一样吗?

质疑:前面的两个“善”是什么意思?后面的两个“善”可以怎么说?

(好啊!)

师:相当与现代的什么?用现代的表达方式除了说“好啊”还可以怎么说?

(真棒啊!了不起!真厉害!……)总结:由此可以看这里的“善哉”表示赞叹。

齐读”伯牙鼓琴,志在高山”。老师赞叹“善哉”,理解“善哉”表赞叹的意思。

理解知己的含义:学到此时,我们能理解“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的含义了吗?(他们之间心息相通,是知音。)

[设计意图:此环节设计目的是了解故事的主要情节,感悟重点句子和重点词语,理解人物之间互相理解的深厚感情]

四、品味知音之情

1.伯牙琴艺高操,所奏乐曲悠扬动人,如果你是子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志在流水,你如何赞叹?指导读钟子期赞叹的语句。

2.伯牙善鼓琴,他不同的琴声不仅能表现高山流水,还能让具有很高音乐鉴赏能力的子期感受到不同的场景。想象一下,伯牙的琴声还表现了哪些动人的场景呢?引导学生想象:皎皎明月、徐徐清风、袅袅炊烟、潇潇春雨等。

3.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拓展和运用:假如现在你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透过伯牙的琴声,你感受到那徐徐的清风了吗?于是你怎么赞叹?(“善哉,徐徐兮若清风!”)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透过伯牙的琴声,你看见那皎皎的明月了吗?你将如何赞叹?(“善哉,皎皎乎若明月!”)

4.一起想象这样一幅画面:伯牙正在鼓琴,子期正在听琴,当伯牙鼓琴志在杨柳、志在春雨、志在云雾、志在炊烟……子期会怎样赞叹?引导学生以排比句的形式说句子。

5.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我心有所念,我的好朋友必得之而赞之,如此理解自己心意的朋友,这就叫──知音。而不论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还是志在明月、志在清风,凡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这就是真正的知音!

6.感情诵读2──4句。

7.而伯牙在楚国是著名的弹琴高手,他能通过乐曲表达自己丰富的情感。当他一次次将自己的情感融入琴声中,弹奏出一首首美妙的乐曲时,你想,他渴望得到什么?(可能是称赞)周围的人会怎么称赞呢?(琴艺高超、琴艺炉火纯青)

8.这些赞美之声听多了也不过如此,如果你是伯牙,你还渴望什么?(渴望有一个懂自己音乐的人)当听到子期对自己心意的领会,他的心里会想些什么呢?或会对子期说些什么呢?

9.从那以后,伯牙、子期形影不离,一个善鼓琴,一个善听,他们共同交流着对音乐的理解。再读课文1──4句,感受知音欢聚的`融洽与欢乐。

10.无奈世事难料,子期不幸去世。出示句子“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生不复鼓。”学生读。

师:这句话仅仅是讲伯牙终身不弹琴吗?他向世人宣告了什么?你如何理解伯牙当时的心情?

引导学生感悟:这世上再也没有知音,再弹也没有意思了。

(子期死了,伯牙又要回到过去没有知音、无人理解的日子,他不能忍受无人倾诉的痛苦,无边的孤独寂寞,最后以一种极端的方式表现了出来;伯牙用绝弦的方式表达对子期的思念。)

11.当你理解了伯牙此时的心情,请再读这句话。

12.带着自己的感受再次诵读课文。

[设计意图:此环节让学生进行拓展练习,自然而然理解了伯牙与钟子期是人生知己。]

五、深悟知音

1.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在《警世通言》这一本书里,用生动的笔触描述了这个动人的故事。在子期墓前,伯牙曾经写下了一首短歌,来追悼自己的知音钟子期。出示诗歌学生读: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2.子期一死,俞伯牙又要回到以前那无人能理解的生活中去了,那一曲高山流水又弹给何人听?只有这一段动人的故事千古流传!生再次感情朗读课文。

3.人们根据这个动人的故事,编写了一首同样动人的乐曲:《高山流水》。(播放乐曲,学生欣赏)伴着那一曲动人的《高山流水》再读读这个故事。(学生再读课文,试着背诵)

[设计意图:此环节通过补充资料,感悟伯牙失去知己的无边孤寂和怀念之情,让学生为伯牙痛苦绝望的悲凉之情发出了深深感叹,理解千古知音最难觅,如果遇到了知音,我们应该珍惜,也许一无所获,但是事情不在于结果,而在于追求。]

六、作业:

收集体现知音良朋的诗文和名言名句。

【教学目标】:

1、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独有的语言特点和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故事的兴趣。

2、读准字音,读通课文,能借助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用自己的话初步讲讲这个故事。

3、通过朗读,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体会知音难觅,珍惜知音的情感。

【教学重点】: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读出自己的感悟。

【教学难点】:体会伯牙和钟子期之间相互理解的真挚友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讲伯牙绝弦的故事,设置疑问,导入新课。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强调“弦”的读音。学生试读“弦”。

3、解题质疑,理解“绝弦”,并提问学生通过什么知道的。渗透根据注释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4、让学生说一说读了课题后有什么疑问,伯牙为什么绝弦?

二、初读课文,读通课文。

1、课件出示课文,学生自由读课文,将课文读流利。

2、指名读课文,适当让学生评议。

3、范读课文。感知课文节奏。

4、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出节奏。

5、齐读课文。做到有感情的朗读。

三、读懂课文,理解文意。

1、通过几遍读下来,我们已经知道课文中有两个人物。让学生找出来,指名说。板书:伯牙、钟子期。

2、这两个人各有什么爱好呢?在课文找一找。指名读第一句话,引导学生理解“善”的意思。板书“善鼓琴”、“善听”。

3、从课文中何处可以看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自己读课文,把你读懂的交流一下。

4、学生汇报,课件出示课文中的第二、三句话。提问学生这里的“善”表示什么呢?还可以怎么说?用自己的话替换一下。并视频展示伯牙和钟子期相识部分。提问:你能用一句话概括一下刚才的视频吗?学生汇报。

5、是啊,伯牙所想到的,钟子期就能从琴声里听出来,这就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读一读,品一品。

6、故事的结果是怎样的呢?谁知道?你是怎么理解的?学生交流,视频展示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内容,感悟何为知音,板书:知音。

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伯牙为何破琴绝弦。学生练读,体会伯牙失去知音的悲伤情感。

四、深入体会,品味文情。

1、我们都知道伯牙是音乐家,在遇到钟子期以前他的得到的只是表面的赞美,肤浅的赞美。体会伯牙遇到钟子期时,心情怎样?学生自由说。

2、无奈知音已去,朗读课文最后一句话,再次体会知音离世之悲。

3、有记载,钟子期死后,伯牙在钟子期坟墓前写下了一首短歌,课件出示诗歌,学生读诗歌,进一步感受伯牙的悲痛心情。

五、回味内容,升华中心。

1、善鼓的伯牙为什么而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让学生说说原因。

2、学完了课文你能把这个故事讲一讲吗?

3、学生交流,指名用自己的话讲一讲故事内容。

4、如此动人的故事,你们想不想背下来呢?自由朗读,试背课文。

5、这的确是一个动人的故事,《伯牙绝弦》成了知音的代名词,后人根据这个故事写了一首同样动人的乐曲《高山流水》,播放《高山流水》音乐。

6、让我们再次在音乐声中诵读全文。

六、作业:

将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听。

《高山流水》原文翻译及阅读答案

《高山流水》原文翻译及阅读答案 《高山流水》原文翻译及阅读答案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①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②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③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④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⑤,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 (选自《列子·汤问》) 【注释】 ①志:志趣、心意。 ②峨峨:高耸的样子。 ③洋洋:宽广的样子。 ④卒:通“猝”,突然。 ⑤操:琴曲。 【试题】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伯牙善鼓琴善: (2)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

2.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 译文: 3.“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至今广为传颂,从文中的哪句话可以看出子期堪称伯牙的“知音”?请结合文意,谈谈你对“知音”的理解。 【参考答案】 1.(1)擅长(2)好 2.你听琴时所想到的,就像我弹琴时所想到的。(意思对即可) 3.“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或“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 真正的“知音”是指能彼此了解,心心相印,心意相通的人。(意思对即可) 【意译】 俞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善于倾听。俞伯牙弹琴时,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说:“好啊,我仿佛看见一座巍峨峻拔的泰山屹立在我眼前!”俞伯牙心里想到流水,钟子期说:“好啊,我仿佛看见了奔腾不息的江河!”俞伯牙心里想的,钟子期一定能知道他的心意。 俞伯牙游览泰山遇到暴雨,只好暂停行露。被坏天气搞得心绪很恶劣的俞伯牙,以抚琴来发泄自己的情绪。琴声最初表现久久不停的雨声,后来描述由于大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伯牙绝弦

伯牙绝弦 教学目标: 1、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独有的语言特点和魅力。 2、读准字音,读通课文,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3、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体会知音难觅、珍惜知音的情感。 教学重点: 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教学难点: 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体会知音难觅、珍惜知音的情感。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题解疑。 1、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文言文,《伯牙绝弦》(弦:xián) 2、“绝”是什么意思?“绝弦”就是(把琴弦弄断),意味着什么?(以后 再也不弹琴了) 是谁把琴弦弄断?(伯牙) 3、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伯牙是春秋战国时期一名顶尖的宫廷乐师,琴技非 常高超,被人们誉为琴仙,可这样一个人为什么要把琴弦弄断,再也不弹琴了呢?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课文。 二、读占鳌头,读通读顺。 (一)一读,读得正确流利。 1、打开书,把课文大声地读两遍,要求读正确、通顺。 2、指名读全文,正音。 3、全班齐读。 (二)二读,读出节奏韵味。 1、读古文光正确流利还不行,还要有停顿、有韵味。瞧,老师给你们画好节奏,这样就能读得更好了。自由练读。 2、师生分角色配合读。 3、全班齐读。 三、深入体会,品味文情。 (一)感悟“知音相遇之喜”。 1、读到这,你知道课文讲的是哪两个人的故事吗?(板书两人名)课文中哪个词最能表现他们的关系?(知音)我们先来看看伯牙、子期是何许人也? 当两个人的资料集中在你眼前时,你有什么疑问?

是呀,这样两个身份、地位相去甚远的人,是什么让他们成为了知音?(琴、音乐)他们一个善于弹琴,一个善于听琴。也就是文中的哪句话?(课件: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齐读一遍。 哪些句子能让我们具体感受到“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2、汇报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①这句中有两个“善”,和前面的“善鼓琴、善听”的“善”意思一样吗? ②“善哉”是钟子期对伯牙由衷地赞叹。如果是你,听到一个人弹琴弹得非常好,你会怎样赞叹?(弹得真好啊!真好听啊!)在古代就化作两个字:善哉。 ③伯牙弹琴,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是怎样赞叹? 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④当你读着“峨峨兮”的时候,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把这种画面读出来。男生齐读。 ⑤第二句谁来读。谁知道在古代,江河具体指什么?(长江、黄河),想到长江黄河,你脑中立刻跳出了哪些词语或诗句?读出这种气势。 ⑥拓展: 是啊!现在我就是伯牙,你们就是钟子期,看你们是否能听出伯牙心里所想。说话训练: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 伯牙鼓琴,志在流水,钟子期曰:“” 伯牙鼓琴,志在春雨,钟子期曰:“” 伯牙鼓琴,志在杨柳,钟子期曰:“” 伯牙鼓琴,志在,钟子期曰:“” 春雨绵绵、杨柳依依、清风徐徐、白雪皑皑 不论伯牙心里想到什么,钟子期都能够懂得,这就是文中写的,读——(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板书:所念、必得之) 3、两个人之间的这种默契我们可以用哪种成语来说?(心有灵犀、心心相印)只有这样心有灵犀、心心相印的人,才可以叫做自己的(知音)(板书),如果你是伯牙,终于得到这样一位知音,心情如何? 4、(配乐《高山流水》)齐读“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必得之。” 5、同学们,刚才的琴声,就是伯牙创作的《高山流水》片断,相传《高山流水》是这样创作出来的(出示字幕、录音) 相传伯牙学琴三年,虽技巧娴熟,但缺少神韵。于是他的老师把他送到东海蓬莱山。伯牙独自在岛上,每日面对浩瀚的大海,倾听澎湃的涛声,远望山林,鸟鸣深涧.十多日后,这些景象使他突然觉得自己的志向像泰山一样高远,胸怀像江河一样宽广,伯牙把这些融于创作中,谱写了一曲《高山流水》。 6、读了高山流水的创作背景,你知道伯牙想通过琴声表达怎样的志向、怎样的胸怀吗? 5、伯牙的这种志向、这种胸怀那些达官贵人能得之?(不能)唯有谁能得之?(钟子期)唯有谁必得之?(钟子期) (二)感悟“知音离世之悲”。 1、传说这一次高山流水的知音相遇让伯牙和钟子期相见恨晚、欣喜若狂,他们约定第二年中秋再来相会。终于,约定的日子到了,伯牙兴致勃勃地赶来与子期

伯牙绝弦

(一)、揭题导入(课件出示插图,插图上写有文章的题目)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首曲子,我们来听一听,(教师播放乐曲《高山流水》。)流水依依,千折百回。高山伫望,恍然如梦。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一曲令人荡气回肠的《高山流水》的背后,蕴藏着一个何等感人至深的故事?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故事——《伯牙绝弦》。(学生齐读课题。) (此环节的设计,在于创设情境,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将学生思绪引入学习古文的情境中来。)(二)、整体读文(课件出示课文) 1、同桌检查读课文情况,互读正音。 2、指名读课文,根据自己对文言文的理解注意停顿恰当。然后指名点评。教师适当指导。 3、教师范读,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然后学生齐读。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三)、初解绝弦 1、理解文章的题目: 教师提问:所谓书读百遍,奇意自见,我们也读了很多遍了,谁知道“伯牙绝弦”是什么意思?学生会说:就是伯牙把琴弦弄断,再也不弹琴了。 2、文章还在哪里提到了伯牙绝弦?学生马上就会找到文章的最后一句话“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教师接着问: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学生通过预习,很容易就能说出句子的意思:子期死了,伯牙认为世界上再也没有知音了,就把琴摔破把琴弦弄断,从今以后再也不弹琴了。 (通过这个环节,学生能用自己的话说出题目及文章最后一句话的意思,并初步了解了伯牙绝弦的原因。) (四)、再解绝弦 1、默读课文,哪些地方能看出子期是伯牙的知音,想想句子的意思,勾画相关语句,并在旁边写写自己的体会。(为学生默读,思考,和批书留有一定的时间。) 预设的几个教学生成点: (1)“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善于弹琴,钟子期善于欣赏。从这能看出钟子期是伯牙的知音。 当学生汇报这句话时引导学生:这句话中的“善”字,是“善于”的意思,除了“善于”还可以理解为什么?学生可能会说“擅长”“喜欢”“爱好”等。然后分别让回答的学生把自己对“善”字的理解带到句子中说一说。 然后接着引导,短文中还有两个“善”字,在哪句话中?学生会找出“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和“善哉,洋洋兮若江河!”这两句话。 这两个“善”也是善于,擅长的意思吗?学生可能会说,不是,这两句话中的“善”应理解为“好啊”。还可以理解为什么?学生会说“真棒”,“太妙了”。也同样让回答的同学把自己的理解带到句子中说一说。 (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感觉到了学习文言文要学会变通;这样的训练,同时也是学生口述句子意思的检查与训练。) (2)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心中想着高山,琴声就会传达出高山,钟子期就会说:“好呀,真高大呀,仿佛是巍峨的泰山!”伯牙心中想着流水,钟子期就会说:“妙呀,洋洋洒洒,仿若是滔滔江河!”从这也能看出钟子期是伯牙的知音。 当学生汇报这句话时,教师引导:如果你是子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透过伯牙的琴声,你

六年级上册语文试题-25《伯牙绝弦》课后作业(有答案) 人教新课标

课后作业-《伯牙绝弦》 一、工整地抄写下面的话,并完成练习。 人生苦短,知音难求;云烟万里,佳话千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句中是整体认读音节的字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给加点的字选择恰当的意思。 1.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①弹。②打击乐器。③凸出,使凸出。 2.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①诵读。②心里想到的。③想念。 3.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①再。②击打。③复习。 三、古句今译。 1.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课内阅读。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1.判断对错。 ①文中“志”的解释为“志向”。()

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绝弦》

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xx绝弦》 教案 一、教材分析 《伯牙绝弦》一课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艺术的魅力”这一主题下的一篇文言文,全文共5句话,77个字。这篇课文语言精粹,简洁流畅,适于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感受古文意蕴,品味文字精妙,享受审美乐趣。 知音相逢,千载其一,伯牙绝弦,荡气回肠。古人与学生虽相隔遥远,但文字中所传递出的真挚情感却跨越时空,叩击着我们的心灵,值得我们在读中体验、读中感受、读中理解。峨峨群山,仁者之乐,洋洋江河,智者情抒,作为流传不衰的文化经典。“高山流水觅知音”所传递出的,不仅是挚友间的心心相映,更是一种精神上的共鸣!这就需要我与学生一起,透过语言文字,去触摸伯牙、子期博大的胸襟、高洁的情怀;通过组合阅读,感受文化经典在历史长河中的恒久魅力。 学生在五年级时,对于“文言文”这种“古代书面语”已有了初步感知,也掌握了阅读文言文的一些方法。但是,由于文言文特有的表达形式,使学生在走进文本、把握情感方面仍具有一定的困难。作为第二课时教学,就需要通过创设情景,引导学生在诵读、感悟、对话、拓展中,含英咀华,披文入情,提升语感,感受意蕴。 二、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在自读自悟中,丰富对文言文的阅读体验。 3.通过组合阅读①,形成对“知音”内涵的理解,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三、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能根据注释初步了解课文大意,触摸到伯牙、子期的知音之情,借助课外资料了解“高山流水”的文化含义。

教师准备:相应课件,组合文本。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二)体会知音情深 1.阅读《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感受知音深情。 2.有感情朗读课文,感受知音深情: (1)学生自由读。 (2)创设情境,感受知音深情。 (3)生生合作读。 3.有感情朗读课文,理解“知音”内涵。 (1)知志。 出示: 以伯牙之艺,而独一子期能知其志。──《吕氏春秋》(2)指导读出伯牙、子期的志向。(3)师生对读,烘托情感: 当伯牙志在高山时,唯有子期会对他说──(生读)当伯牙志在流水时,唯有子期会对他说──(生读)(4)课文读到这里,你们有什么发现? (5)再次创设情景引读,感受生命之交。 师读:当伯牙“志在高山”时,已听不到子期说──生读: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师读:当伯牙“志在流水”时,已听不到── 生读:善哉,xx兮若xx! 4.读写结合。

部编版小学语文古诗文《伯牙鼓琴》原文+注释+翻译+赏析+试题

伯牙鼓琴 体裁:文言文 题文: 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作者: 名字:佚名 年代:先秦 描述: 翻译: 原文 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 译文: 伯牙弹琴,钟子期听他弹琴。 原文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译文: 伯牙在弹琴时心里想着高山,钟子期说:“你弹得真好呀,就像那巍峨的太山。” 原文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译文: 不一会儿,伯牙心里又想到流水,钟子期又说:“你弹得真好呀,就像那奔腾不息的流水。” 原文 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译文:

钟子期死了以后,伯牙摔琴断弦,终身不再弹琴,认为世上再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 赏析: 赏析一:创作背景 《伯牙鼓琴》是伯牙在探亲途中发生的故事。这个故事最早是从民间口头流传下来的,历史上并无确切记载。在古籍中,战国郑人列御寇著《列子》一书中有关于伯牙鼓琴的民间故事。 原文: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 赏析二:思想内容 “伯牙绝弦”是中华传统文化中友谊的千古楷模,他流传至今并给人历久弥新的启迪。也是故事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的人际关系与友情的标准。 赏析三:艺术特色 《伯牙绝弦》的全部精神都在文中一“志”上。志者,志向也。“志在高山”者,“高山之志”也;“志在流水”者,“流水之志”也。志者,藏之于心的怀抱也。伯牙以琴声写志,子期呢,则以诗言度志。“巍巍乎若太山”“汤汤乎若流水”子期以巍巍太山、汤汤流水来隐喻伯牙的高远志向和宏大怀抱。 赏析四:语言赏析 全文虽然短小简洁,寥寥数言,但语言精炼准确,字字掷地有声。 赏析五:诗歌结构 “知音”是贯穿全文的线索,“知音”表现在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全文围绕该句逐步展开。“知音”表现在“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抒发作者对知音的渴求与感慨,突出文章主旨。由于这个传说,人们把真正了解自己的人叫做“知音”,用“高山流水”比喻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 解释: 关键词:志 心志,情志。

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上册《伯牙绝弦》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现在,轻松一下,做个小游戏一一“看图片,取名字”:来出示“白雪皑皑”画面:多 美的画面!老师给它取个名字:白雪皑皑!不错吧?(停顿一下)你瞧,老师用上了ABCC 式的词语,画面的意境就更美了!你能像老师这样,给这幅图片取个名吗?(炊烟袅袅)评价:很好!真不错!真美啊!就是这个味!有点味道! 下面,咱们能不能换一个形式.,用AABC式的词语来说说? 看得出,你们真是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孩子!让我们在这样的美景中,开始上课吧! 一、教学预设 (一)揭题导入,读懂题意 1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篇文言文,看老师写课题。(板书) 2.揭题读题 这是一个发生在两千多年前的故事。谁来读读这个题目? 评:“弦”字读得很准 3.理解题意:知道绝弦是什么意思吗?(挑断琴弦,不再弹琴)课题连起来的意思就 是一一伯牙,是当时楚国著名的乐师,这位名满天下的乐师怎么会“绝弦”呢?请同学们打开书,让我们到课文中去找找答案。 (二)检查预习,读出品味 (1)读出停顿 课前,我们已经在预学单上反复朗读了这篇文言文,现在谁能够借助停顿线读出恰当的 停顿(指2生)课件出示课文 评:读得字正腔圆,不错!谁也愿意来试试。有了恰当的停顿,读来就有古文的味道了。 (2)读出韵味 指导重点:一一读好语气词“哉”、“兮” 如果这两位同学能够关注句子中的“哉”和“兮”字,一定能读得更好!你看,这个句子中的“哉”和“兮”字分别是什么意思呢?你是怎么知道的?板书:借助注释(利用注释来理解古文,这是学习古文的好方法) “哉”和“兮”都是语气词,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啊”,像这样的词在古文里很常见,我 们读的时候声音可以适当地延长,古文的味道就出来了。听老师来读读(师范读)自己试试 学生自由读,指名读2个。(评价:真不错,你读出了古文声断意不断的味道来!;读得既有节奏,又有韵味,真棒;)一起来读一读。 (3 )总结方法 指导重点:一一理解“谓”、“乃”“不复鼓”的意思 最后一个句子很长,有点儿难度,你觉得这个句子中哪几个字词不好理解?(谓、乃、不复鼓)能大胆地提出不懂的地方,很棒!谁来帮他释疑?整句话的意思连起来谁会说一一根据句意,所以我们做这样的停顿 (指读、齐读) 古文中恰当的停顿其实是根据句意来划分的。我们读的时候不能把它们生硬的割裂开 来,而是要有一种声断意不断的味道。带着这样一种韵味,谁来完整地读读课文。 评:要的就是这种感觉 让我们也找找自己的感觉,同桌同学互相读一读,提提建议。 (4)诵出兴趣 大家读得津津有味,看来古文真是越读越有趣,越读越有味道!齐读给老师们听 花时10分钟

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上册伯牙绝弦

《伯牙绝弦》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的和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3)能根据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4)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感受艺术的美好。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教学难点: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三、教法学法 教法:运用“以读代讲”法, “情境感悟”法,和“点拨引导法”。 学法:采用“自读自悟”, “合作学习”渗透“读,思,议,悟”等学法。 四、教学准备 《高山流水》乐曲,PPT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课件出示《伯牙鼓琴图》,配乐) 师:同学们,让我们走进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我们看到的这幅画叫——《伯牙鼓琴图》。图中这位入神弹琴的就是晋国的上大夫——俞伯牙(板书);这位凝神听琴的就是楚国的一个樵夫——钟子期(板书)。 师: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就是千古流传的关于他俩友情的故事,题目叫——(板书课题)谁来读一读?(指名读课题) 2、板书课题,读题。 3、释题。(“绝”是什么意思?“绝弦”又是什么意思?) 二、初读课文,抑扬顿挫品音韵。 1、伯牙为什么要绝弦呢?想知道吗?请打开书本把课文读一遍。(学生自由读课文。) 2、说说第一次读文言文的感受。 3、指名读。(师评价:很好,第一次读文言文就读得如此的流利,不简单了。但是,文言文可是我们中国几千年的文化遗产,我们要读出它的韵味。听老师是怎样读的。) 4、教师配乐范读,学生听后评价,总结读文言文的方法。 5、学生按照方法再读。 6、指名读。 7、教师指导读“哉”“兮”两个语气词。(师:在读文言文的时候,语气词后面延长停顿一下、一咏三叹,颇有音乐美。) 出示句子:“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指名读、男生读、女生读) 8、指导朗读最后一句。出示句子:“伯牙谓世再无知音” 理解“谓”“世”分别是什么意思?让学生知道这是两个词,应该要稍停顿一下。 9、全班有感情朗读全文。 三、细读课文,品味知音之情。 1、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弄懂课文的意思。 2、汇报学习情况。

伯牙绝弦的原文及翻译

伯牙绝弦的原文及翻译 伯牙绝弦的原文及翻译 伯牙绝弦,是讲述知音难求的一个故事,俞伯牙与钟子期是一对千古传诵的至交典范。俞伯牙善于演奏,钟子期善于欣赏。这就是“知音”一词的由来。后钟子期因病亡故,俞伯牙悲痛万分,认为 知音已死,天下再不会有人像钟子期一样能体会他演奏的意境。所 以就“破琴绝弦”,终生不再弹琴了。 原文: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 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子期死,伯牙谓世再 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语文书版本: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 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注释: 绝:断绝 善:擅长,善于。鼓:弹。 志在高山:心里想到高山。

哉:语气词,表示感叹也表示"啊"的意思。 峨峨:山高峻的样子 兮:语气词,相当于“啊”。 若:像……一样。 洋洋:广大。 念:心里所想的。 必:一定,必定。 之:他。谓:认为。 知音:理解自己心意,有共同语言的人。 乃:就。 复:再,又。 弦:在这里读作“闲”的音。 译文 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擅长倾听。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巍峨的泰山,钟子期听了赞叹道:“好啊!这琴声就像巍峨的泰山!”伯牙弹琴时,心里想到澎湃的`江河,钟子期赞叹道:“好啊,这琴 声宛如奔腾不息的江河!”无论伯牙想到什么,钟子期都能准确地 说出他心中所想的。钟子期去世后,伯牙认为世界上再也没有比钟 子期更了解自己的知音了。于是,他把自己心爱的琴摔破了,断绝 了琴弦,终生不再弹琴。 词句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①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小学六年级语文《伯牙绝弦》教案

小学六年级语文《伯牙绝弦》教案 导读: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见真挚的友情。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2、难点: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教学准备:《高山流水》的乐曲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揭题导入 师:我们来做一个文字游戏,老师说一个“杨柳依依”,你们也说几个这样的词。引导学生说词。老师再说几个这样的词。课件出示:清风徐徐杨柳依依明月皎皎炊烟袅袅流水淙淙芳草萋萋霞光灼灼春雨绵绵这些词都是描写什么的?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这些都是美丽的自然景物。 师:平时如果有意识地积累这些词语,对写作一定有帮助。 有一个故事千古流传,令人吟诵至今,它记载了两个好朋友之间深厚的情谊,它就是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一篇文言文《伯牙绝弦》。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 2、生再读课文,根据自己对文言文的理解注意停顿恰当。 3、指名读,学生评议,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读好文言文的节奏。 4、师范读,齐读,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在读正确的基础上读流畅。 指导: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伯牙谓/世/再无知音 三、读懂课文内容 1、师:这是一个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故事,主人公是俞伯牙和钟子期,课文记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学习文言文有哪些方法?(借助课后的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通过平时学习古诗知道学古文不能生搬硬套,要学会用自己的话读懂课文的意思) 2、学生自学,弄懂课文的意思。 3、通过自学,你读懂了什么?(伯牙和钟子期互为知音) 4、你从哪里看出伯牙和钟子期互为知音?(在生与生的交流中,教师作点拨、指导,引导学生读懂课文的意思,并继续强化、总结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学生感情朗读此句。 引导理解知己:好一个善听的子期,好一个善弹的伯牙。这就是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伯牙绝弦》同步练习(附答案)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伯牙绝弦》同步练习1 一、给加点字选择正确读音。 善哉.(zhāi zāi)峨峨兮.(xī kuī) 绝弦.(xuán xián)破.琴(pè pò) 二、联系上下文,解释下面加点字的意思。 1.伯牙善鼓.琴 鼓: 2.洋洋 ..兮若.江河 洋洋:若: 3.伯牙谓.世再无知音 .. 谓:知音: 4.乃.破琴绝弦 乃: 三、说一说下列词语的意思。 1.伯牙绝弦: 2.知音: 四、给带点的字选择恰当的解释。 1.志:A.志向。 B.记。 C.记号。 (1)志.在高山 ( ) (2)永志.不忘 ( ) 2.复:A.重复。B.转过去或转回来。C.再、重新。 (1)终身不复.鼓 ( )

(2)翻来复.去 ( ) 3.绝:A.断绝。B.完了,穷尽。 C.极,非常。 (1)伯牙绝.琴 ( ) (2)聪明绝.顶 ( ) 五、读课文,按要求做题。 伯牙善,钟子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伯牙所念,。子期死,伯牙谓,乃,终身不复鼓。 1.按原文填空。 2.解释下列句子意思。 (1)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2)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3.“伯牙绝弦”这个故事赞扬了 ( ) A.朋友间相互理解和欣赏的真挚友情。 B.伯牙精湛的琴技和钟子期高超的音乐鉴赏力。 C.伯牙和钟子期志趣高远,情操高尚。 4.伯牙善鼓琴,他的琴声除了表示峨峨高山,洋洋江河,还会表现 什么动人场景呢?仿写句子。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志在,钟子期曰:“善哉,!” 参考答案 一、zāi xī xián pò 二、1.弹 2.广大像 3.认为理解自己心意,有共同语言的人 4.于是 三、1.绝:断绝。伯牙因为子期死了,就把琴摔碎,再也不弹琴。 比喻知已丧亡后,弃绝某种专长爱好,表示悼念。 2.理解自己心意、有共同语言的人。 四、1.A B 2.C B 3.A C 五、1.略。 2.(1)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听了,赞叹道:“你弹得太好了!简直就像巍峨的泰山屹立在我的面前。” (2)子期死后,伯牙认为世界上再也找不到比钟子期更了解他的知音了。 于是,他把心爱的琴摔碎,终身不再弹琴。 3.A 4.明月皎皎兮若明月 《伯牙绝弦》同步练习2 一、语音标注(给下列汉字注音)。 弦()兮()哉()谓()

伯牙绝弦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读通读懂文言文,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 2.理解文章内容,感知文言文的特点,初步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3.创设情景,点拨感悟,理解故事对于我们的启示。 4.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感悟祖国的语言魅力,从而自觉地吸收祖国优秀的传统的的语言文化。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高山流水》录音或flash动画。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情趣 1.师:我们来看一下下面一组成语:(展示) 一琴一鹤人琴俱亡琴心剑胆 琴挑文君琴瑟和好琴瑟不调 琴棋书画焚琴煮鹤对牛弹琴 请大家读一读,找出这些成语的共同点。(成语中都含有一个琴字) 2.师:谁能再说几个带琴字的词语。(预设答案:琴瑟、琴曲、琴师、琴意、抚琴、钢琴、月琴、胡琴、口琴、竖琴、小提琴、电子琴……) 师:平时如果有意识地积累一些词语,可以使我们知识视野更宽阔,对写作一定有帮助。3.师:有一个故事千古传诵,流传至今,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文章《伯牙绝弦》,这是一篇文言文,也就是古文。我们以往学的都是现代文,也就是白话文,今天第一次接触文言文,相信大家都能喜欢。

4.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解释课题。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从小游戏入手,引发学生热爱语言文字的兴趣。然后激情导入新课,自然而然,水到渠成。 二、读通读顺,感知课文 1.请同学说一说这篇课文和平时课文的有什么区别。 2.先让学生试着读一读,谈谈体会。 3.师:自由、大声读课文,至少读3遍,有生字的地方,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学生自由大声地读课文。) 4.师:读通顺了吗?读流利了吗?但是古文的朗读和现代文不同,要读出节奏。再次朗读课文,这次要求读得有节奏。 5.教师范读,相机指导读发。 6.学生再次自由朗读课文。 7.学生互相交流读,教师检查读,相机指导读。 [设计意图]“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本环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给学生充分读的空间,力求通过朗读激发学生阅读古文的兴趣。教师以富有激情的富有韵味的范读,把学生带入到语言文字的情景之中,点燃了学生热爱阅读文言文的热情。 三、探究理解,感悟文本 1.师:真是读得越来越有滋味,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文章的大致意思理解了吗?说说“伯牙绝弦”的意思。(预设答案:伯牙再也不弹琴了。) 2.师: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提到了“伯牙绝弦”?(预设答案:乃擗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师:这句话仅仅是讲伯牙终身不弹琴吗?他向世人宣告了什么?(预设答案:这世上再也没有知音,再弹也没有意思了。) 3.师:当我们深入课文的时候,会对课文有更深入的理解,再读读课文,想想哪些地方你读懂了,哪些不懂的可以交流。 (学生再一次自由朗读后交流。)

六年级语文《伯牙绝弦》课文解析及答案

六年级语文《伯牙绝弦》课文解析及答案《伯牙绝弦》人生苦短,知音难求;云烟万里,佳话千载。纯真友谊的基础是理解,中华文化在这方面最形象最深刻的阐释,莫过于春秋时期楚国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伯牙绝弦”,是交朋结友的千古楷模,它流传至今并给人历久弥新的启迪。正是这个故事,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人际关系与友情的标准,说它是东方文化之瑰宝也当之无愧。 故事荡气回肠、耐人寻味。伯牙喜欢弹琴,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伯牙把感情溶进乐曲中去,用琴声表达了他像高山一样巍然屹立于天地之间的情操,以及像大海一样奔腾于宇宙之间的智慧,琴技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而钟子期的情操、智慧正好与他产生了共鸣。不管伯牙如何弹奏,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伯牙的心意。伯牙因得知音而大喜,道:“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子期死后,伯牙悲痛欲绝,觉得世上再没有人能如此真切地理解他,“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古人说:“士为知己者死。”伯牙绝弦,所喻示的正是一种真知己的境界,这也正是它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魅力所在。 1、伯牙鼓琴,志在高山, 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善哉”,太好了。“若”,好像。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听了(赞叹)道:“你弹得太好了!简直就像巍峨的泰山(屹立在我的面

前)!”伯牙心里想到流水,钟子期(如痴如醉,击节称快):“妙极了!这琴声宛如奔腾不息的江河(从我心中流过)!” 读了这个句子,我们对“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有了更真切、更形象的了解。伯牙琴技出神入化,钟子期欣赏水平同样高超。在这里,我们体会到钟子期发自内心的赞叹以及伯牙遇到知音时欣喜若狂的心情。 2、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不管伯牙心里想到什么,钟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他的心意。伯牙精妙的乐曲,只有通晓音律的钟子期能真正听懂,伯牙的心意,只有钟子期能真正理解。情投意合,这才是知音啊! 3、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破琴”,把琴摔碎。“知音”,理解自己心意、有共同语言的人。这里指伯牙把钟子期当做他的知音。“复”,再,重新。伯牙(悲痛欲绝),觉得世界上再也找不到(比钟子期更了解他的)知音了,于是,他把心爱的琴摔碎,终身不再弹琴。这是何等悲壮而又感人 的行为!朋友间的深情厚谊令人动容。千百年来,“知音”典故不但在华夏大地传为美谈,而且名扬海外。

《伯牙鼓琴》原文、译文及赏析(部编本六年级上册)

《伯牙鼓琴》出自《吕氏春秋》,《吕氏春秋》又称《吕览》,是先秦杂家代表著作,《吕氏春秋》由秦国丞相吕不韦集合门客们编撰而成。成书于秦始皇统一前夕。全书共分二十六卷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吕氏春秋》注重博采众家学说,以儒家学说为主干,以道家思想为基础,以名、法、墨、农、兵、阴阳家思想学说为素材,熔诸子百家学说为一炉,闪烁着博大精深的智慧之光。主要的宗旨属于道家,所以《汉书艺文志》等将其列入杂家。 《伯牙鼓琴》原文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生不复鼓。 译文: 伯牙善于弹琴,钟子期善于倾听。伯牙弹起来琴,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说:“好啊,高峻的样子好像泰山!”心里又想到流水,钟子期说:“好啊,汹涌的样子好像江河!”不管伯牙心里想什么,钟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他的心意。子期死后,伯牙认为这世上再也没有知音了,于是就把琴摔碎,终生不再弹琴。 作品赏析: 第一部分:伯牙与锺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 “知音”是什么意思? 明确:“知音”本义是“通晓音律”,现在一般用来指“真正了解自己的人”。读懂课文,借助注释,说说课文大意。 第二部分:伯牙失去知音之悲。(锺子期死,伯牙绝弦不再弹琴。) (1)伯牙弹琴水平与锺子期的音乐鉴赏能力高不高?从哪里可以看出来?伯牙琴艺高超:“志在高山”“志在流水”,写出伯牙将自己的情操与志向融入琴声,用琴声表达他像高山一样巍然屹立于天地之间的心志,像江河一样奔腾不息的情感。锺子期音乐鉴赏能力极高。他每次都能快速、准确地听出来。(从“方鼓琴”可看出)“善哉乎鼓琴”表现了锺子期对伯牙高超琴艺的由衷赞叹;“巍巍乎若太山”和“汤汤乎若流水”是锺子期对琴声的描述,更表明他真正听懂了伯牙通过琴声表现出的情怀。可谓知其“音”,更知其“志”。(这也是对伯牙琴艺高超的侧面描写) (2)遇到知音,伯牙的心情如何?文中写了吗?没有直接写他遇到知音的欣喜。却写了他失去知音的悲哀。 (3)“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这一行为表现了什么?他为什么这么做?这一行为充分表现了伯牙失去知音的巨大痛苦和不再弹琴的决绝态度。因为他“以

六年级上语文练习题-伯牙绝弦练习卷3|人教新课标

2014年人教版语文小学六年级上册8.1伯牙绝弦练习卷3 1.咬文嚼字馆。给下面句子中”善”选择正确义项。(填序号) 善:①善良;②擅长,长于;③好,表示赞同;④熟悉;⑤容易。 (1)钟子期善听。() (2)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3)这个人看起来来者不善。() (4)我觉得这位老奶奶很面善。() (5)王阿姨是一个多愁善感的人。() 2.词语游艺厅。根据语境写词语。 (1)“伯牙善鼓琴”,我可以用下面的词语来形容伯牙的琴声: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子期死”,此时的伯牙肯定是___________________。 (3)子期知道伯牙心里在想什么,这就叫______________________。3.句子训练营。 (1)伯牙遇到子期就像_______ ________。(补充比喻句) (2)()伯牙心里在想什么,子期( )能猜到。(填上合适的关联词语) 4.小小练笔场。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伯牙摔琴时的心情你能给大家说说吗? 5.课文阅读吧。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____________________!”志在__________,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________________。 (1)补全课文。 (2)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3)伯牙当时已是一位有名的音乐家,在遇到钟子期前,肯定有不少人赞美,可他为什么偏偏说钟子期是知音呢? (4)如果让你成为两人其中的一位,你希望成为谁,说说你的理由? 6.课外阅读吧。 伯牙学琴 春秋时期,有一个人名叫伯牙,随成连先生学古琴。他掌握了各种演奏技巧,但是老师感到他演奏时,常常是理解不深,单纯地把音符奏出来而已,少了点神韵,不能引起欣赏者的共鸣。老师想把他培养成一位真正的艺术家,有一天,成连先生对伯牙说:”我的老师方子春,居住在东海,他能传授培养人情趣的方法。我带你前去,让他给你讲讲,能够大大提高你的艺术水平。”于是师徒两人备了干粮,驾船出发。到了东海蓬莱山后,成连先生对伯牙说:”你留在这里练琴,我去寻师父。”说罢,就摇船渐渐远离。 过了十天,成连先生还没回来。伯牙在岛上等得心焦,每天调琴之余,举目四眺。他面对浩瀚的大海,倾听澎湃的涛声。远望山林,郁郁葱葱,深远莫测,不时传来群鸟啁啾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伯牙绝弦教学实录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见真挚的友情。 教学重点: 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教学难点: 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教学准备: 《高山流水》的乐曲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揭题导入 师:刚才的这首曲子叫《高山流水》,流传至今已有几千年了,在他背后,还有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那么今天我们就走进这个故事,体会它的荡气回肠。谁来读课题。 “伯牙绝弦“什么意思。绝? 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提到了“伯牙绝弦”? 生: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师:题目与内容连接起来了。伯牙为什么要绝弦呢?让我们一起走进文. 字里。 二、纵情吟诵识知音 师:课前我们已经预习了课文,相信都能够读正确了。谁来试试?谁想试试?--纠正字音 生:读 解决难点一: 师:“谓”的意思是? 生:认为,以为。 那这句话的意思是--- 再读-- 解决难点二:出示句子: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应该在哪里停顿? 生:在“兮、哉”字后边做停顿 出示--去掉“兮、哉”,比较读什么感觉? 生:借助注释知道,这个“兮”“哉”是什么词语气词,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啊”, (生齐读这一句话) 师:真好,师:古文有属于它自己的美丽,也就是它的独特韵味,让我们放慢节奏再读一遍。越来越有滋味了,

三、高山流水明知音 师:我们能从课文哪些句子中形象地感受到伯牙善鼓琴,而钟子期又真 的善听呢? 出示“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师:说说你的理解?(提醒可借助注释) 师:他在理解这两句话的时候,有注释的就借助注释,没注释的就联系着上下文用自己的话来补充,这是学习古文的好方法。师:这两个句子中的“善哉”和第一句当中“善鼓琴、善听”的“善”意思一样吗?善长 师:你会联系上下文学,真好。这种一字多义的现象在古文里很常见。这里的“善哉”是子期听了伯牙琴声后一种由衷的称赞。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生:好啊,真美妙啊! 师:在古代就说成—— 生:(齐答)善哉! 1、峨峨兮若泰山 师:读着这个“峨峨兮”的时候,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景象?怎样的画面? 师:巍峨高耸的泰山,请你再读,读出这种画面来。 生: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高耸入云的、顶立于天地之间的泰山。 师:体会得真好,把这样的画面读出来。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同步练习-伯牙绝弦2-有答案

六年级上语文同步练习-伯牙绝弦2(人教新课标) 1.看拼音,写词语。 gǔqínzhīyīn juéxián 2.在加点字正确的读音上画“√”。 伯.牙(bó bái) 钟.子期(hōng ōng) 善哉.(āi ǎi) 峨峨兮.(fēn ī) 3.辨字组词。 峨( ) 弦( ) 谓( ) 娥( ) 眩( ) 渭( ) 蛾( ) 舷( ) 猬( ) 泰( ) 秦( ) 奏( ) 4.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善:①擅长,长于;②善良,慈善;③容易,易于;④办好,弄好;⑤熟悉。 (1)伯牙善鼓琴。( ) (2)这个叔叔很面善。( ) (3)心怀不善。( ) (4)他这个人狡猾善变。( ) (5)要想办法做好善后工作。( ) 5.将字或词语与其正确的解释用线连起来。 绝弹峨峨认为 鼓擅长洋洋好像 日断绝若高

善说谓广大 6.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伯牙很会______,钟子期能______他的琴意。钟子期死后,伯牙非常______,所以______。 (2)伯牙终身不复鼓表明他与钟子期之间______。由于这个传说,人们把真正了解自己的人叫做______,用______比喻______难觅或乐曲高妙。 7.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日:“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课内阅读。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伯牙善鼓琴 __________ ②峨峨兮若泰山 __________ ③洋洋兮若江河 __________ ④乃破琴绝弦 __________ (2)伯牙“破琴绝弦”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可见,对于钟子期的死,伯牙__________。 (3)面对伯牙的痛苦与绝望,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写一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课外阅读。 歌女韩娥 春秋时期,韩国有一个民间女歌手,人们都称她韩娥。韩娥不但人长得漂亮、嗓音优美,而且她在歌声中倾注着全部感情,因此她的歌声有着强烈的感染力。她唱起欢快的歌,人们跟她一起高兴;她唱起悲伤的歌,人们跟她一起落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