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版(新教材)高中历史中外纲要(上)同步练习5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含解析)

合集下载

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随堂训练含解析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随堂训练含解析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二单元第5课1.(2020·北京房山区)《三国志》卷三·《魏书》称:“魏兴,西域虽不能尽,至其大国龟兹、于阗、康居、乌孙、疏勒、月氏、鄯善、车师之属,无岁不奉朝贡,略如汉氏故事。

”据此可知( C )A.国家分裂阻碍了对外贸易的发展B.曹魏政权中断了与西域的联系C.西域诸国与中原的交往仍很频繁D.西域依然是东西方交往的桥梁[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

根据材料关键信息“西域虽不能尽”“无岁不奉朝贡”等,结合所学知识,解读题干材料,可知,西域国家与中原的交往比较频繁。

分析选项,只有C项西域诸国与中原的交往仍很频繁,符合题意。

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

2.(2020·北京房山区)如图反映了魏晋时期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原因之一是 ( C )A.江南社会相对稳定B.江南自然条件优越C.北方人口大量南迁D.南方政权重视农业[解析] 根据材料“中原各族迁往江南”可知体现的是北方人口大量南迁,C项符合题意;江南地区相对稳定、自然条件优越和政府对农业的重视都是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原因,但是与材料无关,A、B、D三项排除。

3.(2020·枣庄)日本史学家宫崎市定认为,由于“他”的汉化政策,“以新都洛阳为中心出现了汉文化的复兴”,“他”也“由鲜卑国主化为中华皇帝”。

“他”是( A ) A.拓跋宏B.苻坚C.李世民D.忽必烈[解析] 根据材料中“汉化政策”“新都洛阳”“由鲜卑国主化为中华皇帝”可知,这一人物是拓跋宏,选项A项正确;选项B、C、D各项在都城和民族方面与题干不符,排除。

4.(2020·北京东城)《魏书》载:“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

‘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受,探其精奥。

史传百家,无不该涉。

善谈《庄》《老》,尤精释义。

”材料说明孝文帝( A )A.认同汉族文化B.注重学以致用C.锐意改革旧俗D.潜心文学创作[解析] 材料信息“‘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受,探其精奥。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同步练习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1)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同步练习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1)

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同步练习一、选择题1.为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与制度,孝文帝采取的措施不包括A.尊儒崇经,兴办学校B.恢复汉族礼乐制度C.模仿汉族官制D.推崇法家思想2.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段分裂割据时期,多民族国家政权并立,更替频繁。

以下对如图朝代填写正确的是A.①东晋②前秦③梁④北周B.①西晋②前秦③吴④北周C.①东晋②北魏③吴④北汉D.①西晋②北魏③梁④北周3.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不包括A.平城地处偏远,自然环境差B.少数民族柔然威胁北魏政权C.创造征伐南齐的有利条件D.洛阳地区农业文明发达4.中国古代,“衣服有制”。

变易服饰,往往是古代社会制度和风俗习尚变迁的一个标志。

下列哪一位帝王的统治措施可以体现这一特点A.秦始皇B.汉武帝C.北魏孝文帝D.隋文帝5.如图反映了魏晋时期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原因之一是A.江南社会相对稳定B.江南自然条件优越C.北方人口大量南迁D.南方政权重视农业6.下列三幅图为嘉峪关魏晋墓葬出土的壁画,画面人物有鲜卑人的特征。

这可以印证当时鲜卑族A.完成了黄河流域的统一B.开始了民族交融的历程C.出现了生产方式农耕化D.实现了农业生产专业化7.有学者称,南朝的四个短命朝代均为军阀所建,他们渴望建立皇朝,却无法集中权力。

这四个朝代皆定都于A.洛阳B.长安C.建康D.汴梁8.历史地图蕴含了丰富的信息。

下列信息不能从如图中提取到的是A.北魏统一了北方的黄河流域B.迁都时在位的是北魏孝文帝C.北魏都城由平城(大同)迁到洛阳D.与北魏对峙的南方政权是齐9.中国古代从语言、姓氏等方面推动本民族与汉民族融合的统治者是A.北魏孝文帝改革B.松赞干布C.忽必烈D.努尔哈赤10.据《魏书》记载,拓跋氏追溯的初祖是受封北土的黄帝嫡孙。

拓跋珪及继任的三位皇帝亲往或遣使至涿鹿黄帝庙祭祀。

北魏统治者追溯祖先体现了A.对中原文化的认同B.获得了汉臣认可C.意在结束分裂割据D.深厚的文化修养11.《北史》载:“孝文帝引见朝臣,诏断诸北语,一从正音……于是诏:‘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或不可卒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同步训练)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同步训练)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同步训练(答案在后面)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下列关于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表述不正确的是:A、东汉末年,地方豪强势力崛起,导致中央集权削弱B、黄巾起义后,曹操、刘备、孙权等地方势力崛起,逐渐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C、三国鼎立的形成,主要是由于魏、蜀、吴三国在政治、经济、军事上的相互制衡D、东汉末年,宦官专权,外戚干政,导致政治腐败,社会动荡2、以下关于晋朝南迁的历史意义,说法不正确的是:A、南迁使得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逐渐南移,有利于江南地区的开发B、南迁导致北方人口大量南迁,促进了南北文化的交流与融合C、晋朝南迁后,北方游牧民族趁机入主中原,导致西晋灭亡D、南迁使得晋朝得以继续统治中国,稳定了社会秩序3、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的主要原因是?A、民族之间的军事冲突加剧B、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频繁C、封建政府实行的民族歧视政策D、少数民族的内迁使得民族界限更加分明4、下列哪一项不属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体现?A、汉族与匈奴族之间的通婚B、鲜卑族的“汉化”政策C、羯族对中原地区的文化影响D、南匈奴与其他少数民族共同镇压反汉势力5、在五胡十六国时期,以下哪个政治势力的建立标志着北方民族大迁徙的开始?A. 汉赵B. 氐族的前秦C. 鲜卑的拓跋部D. 前燕6、以下关于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发展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 农业生产有期徒刑出现B. 手工业和商业贸易得到发展C. 推行了较为宽泛的土地制度D. 社会阶层结构分化加剧7、关于三国时期,下列哪一项描述是不正确的?A. 曹操在官渡之战中以少胜多,奠定了北方统一的基础B. 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相助,最终建立了蜀汉政权C. 孙权在赤壁之战中联合刘备击败曹操,确立了三分天下的局面D. 诸葛亮北伐成功,统一了中国8、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单选)A. 北方游牧民族大量迁入中原,促进了农耕文明与游牧文化的交流B. 汉族人民开始大规模向南迁移,与南方少数民族共同开发江南地区C. 南北朝统治者推行了一系列汉化政策,加速了民族融合进程D. 上述所有情况9、题干:以下关于东晋建立的过程描述正确的是:A. 王导和司马睿在江东建立政权,是为东晋B. 司马炎在江东建立政权,是为东晋C. 桓温在江东建立政权,是为东晋D. 刘裕在江东建立政权,是为东晋 10、题干:以下关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描述不正确的是:A. 实行均田制B. 推行汉化政策C. 改变服饰D. 改变官职名称1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最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A、经济交融B、文化交融C、政治交融D、民族交融12、为什么北方地区的人口大量南迁,促进了南方地区的发展?A、北方战乱频繁B、南方自然条件优越C、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吸引了北方人D、北方气候适宜13、下列关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 胡床的出现反映了北方游牧民族生活方式的传入B. 南下北方人士促进了江南地区的文化发展C. 宫僚士族的衰落导致了民族矛盾的激化D. 汉族士人大量北迁促进了鲜卑族迅速融入中原文化14、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经济的发展主要得益于()A. 佛教文化的传入B. 北民南迁C. 州郡治理的加强D. 南方战乱较少,社会相对稳定15、下列哪一项不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民族大融合的表现?A. 北方各民族共同开发边疆地区B. 少数民族学习汉族的文化习俗C. 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通婚现象普遍D. 南方汉人大量北迁,改变了人口分布16、关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以下哪个说法是错误的?A. 加速了鲜卑族的封建化进程B. 增强了北魏的中央集权C. 促进了北方各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D. 导致了北魏政权的迅速崩溃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4小题,每小题13分,共52分)第一题请结合所学,分析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的表现及其意义。

2021版(新教材)人教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同步课件5-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2021版(新教材)人教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同步课件5-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巧思妙记 用“三ຫໍສະໝຸດ 四、五”巧记知识三四

三国:魏、蜀、 南朝的四个朝代:宋、齐、 (1)五胡:匈奴、鲜卑、羯、氐、羌

梁、陈
(2)北朝的五个朝代: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
知识归纳 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分裂的特点 (1)朝代更替频繁,多个政权并立,南北对峙。 (2)小统一、大分裂,在分裂中民族交融逐步加强。 (3)大一统和局部统一时间短,分裂时间长,但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的因素。
探究点二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
史料探究
史料一 平城“虽富有四海”,但只是“用武之地”,很难“移风易俗”。迁 都后(孝文帝)又说:“若永居恒北,复值不好文之主,不免面墙尔。”同时孝文 帝明确地认识到只有迁都“王里”洛阳,才能“光宅中原”。
——摘编自《也谈魏孝文帝拓跋宏的迁都》
史料二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过程中,应该说汉化是总体的趋势,但是 文化的融合并非只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甚至是多向的。随着胡族入居中原,背 景广阔的异质文化汇入汉族社会,在对传统文化造成剧烈冲击的同时,也为其 带来了新鲜而有活力的因素。实际上正是由于文化交融的多元格局,特别是 得益于突破国家、民族、地域限制的“丝绸之路”的畅通,最终促进了南北 统一后隋唐文化新的整合,造就了空前的辉煌盛世。
影响
在江南开发的过程中,许多山区的少数民族也逐步与汉族交融
四、南北对峙 1.东晋:北边的疆域,大致到淮水为止。 2.东晋南朝之交:一度将势力范围扩展到黄河南岸附近,但随后在军事上渐处 下风,又退回到淮水一线。 3.陈朝:只能保有长江以南,上游丢掉四川和荆襄,在南北对峙中处于明显劣 势,覆亡大局已定。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 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 封建国家的发展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 与民族交融

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练习题(含答案)高一上学期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总结(标准版)

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练习题(含答案)高一上学期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总结(标准版)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一、选择题1.“梁初,惟京师及三吴、荆、郢、江、湘、梁、益用钱。

其余州郡,则杂以谷帛交易。

交、广之域,全以金银为货。

”不同地域交换手段的不同反映了南朝时()A.政治混乱,货币不一B.江南经济发展不平衡C.中国白银大量外流D.经济重心逐渐南移2.隋文帝的下列措施,对历史进程影响最大的是()A.建隋朝取代北周B.结束分裂局面,重新统一全国C.在长安、洛阳广设仓库D.定都长安3.隋文帝是隋朝开国国君,下列属于他的功绩的有()①改革制度,发展生产,注重吏治②开通大运河③国家出现统一安定的局面④社会经济繁荣,人口大幅度增加A.①③④B.①②④C.①②③D.②③④4.武则天当权期间曾下令:凡官吏所在地区,“田畴垦辟(开垦土地),家有余粮”者升官。

这主要体现了武则天()A.重视发展农业生产B.重视人才,扩大科举C.严厉惩治贪官污吏D.妄用佞臣,扰乱朝纲5.北魏建立代国后,被少数民族政权吞并。

该政权是()A.东晋B.前秦C.西晋D.南朝6.关于十六国与北朝的历史状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十六国均由少数民族建立B.淝水之战加剧了民族矛盾的激化C.六朝古都是其重要的政治中心D.政治权力主要由士族掌控7.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他在位期间最能体现这一思想的重大举措是()①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带去了手工艺品、技术和医药书籍等②在今新疆地区设立管辖西域的安西都护府③册封回纥首领为怀仁可汗④封粟末靺鞨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A.①②B.①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8.东汉末年群雄并起,纷争不断,最终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

如图序号对应人物正确的是()A.①孙权②曹操③刘备B.①孙权②曹丕③刘备C.①孙权②袁绍③曹操D.①孙权②司马炎③刘禅9.学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后,有几位同学对这一时期的基本特征进行了概括,你认为其中最为准确的是()A.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B.群雄并起与国家分裂C.民族交往与民族融合D.经济发展与科技进步10.隋唐文化不仅达到了中国古代封建文化史上的高峰,而且处在世界发展的前列。

2021版同步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必修(上)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配套课件

2021版同步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必修(上)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配套课件

政治统治
采用中原模式的国号、年号,学习汉族的典章制 度
民族关系
在长期混战中,原有民族布局被打乱,各族之间频 繁接触,差异慢慢缩小,但民族隔阂仍然广泛存在
前秦兴衰
4世纪下半叶,前秦统一北方,在⑦ 淝水之战 中前 秦被东晋击败,之后迅速崩溃
第1讲 第描二与述单隋运元动唐的统基一三本多概国民念两族晋封南建北国朝家的的民发族展交融
第1讲 第描二与述单隋运元动唐的统基一三本多概国民念两族晋封南建北国朝家的的民发族展交融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特征及影响 (1)特征:北方人民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经济重心南移往往发生在国 家分裂或割据时期;政治中心南移对经济重心南移有一定的影响;由北向南、由内 地向沿海逐渐转移。 (2)影响:中国古代经济布局渐趋合理平衡;人口比重发生变化,南方人口比重不断上 升;促进了民族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发展;促进了我国与周边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
第1讲 第描二与述单隋运元动唐的统基一三本多概国民念两族晋封南建北国朝家的的民发族展交融
南北朝人士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说:“昔在江南,不信有千人毡帐,及来河
北,不信有二万斛船。”从中我们可以得知 ( C )
A.毡帐是黄河流域居民的主要居住场所 B.南方的手工业部门中的造船业最发达 C.南北朝时南方经济已经得到很大发展 D.南北朝时南北之间处于相互隔绝状态 解析 毡帐是北方少数民族的主要居住场所,故A项错误。理解材料可得“北方有 千人毡帐,南方有二万斛船”,材料虽然提到了“二万斛船”,但不能据此得出南方 的手工业部门中的造船业最发达,故B项错误。南方“有二万斛船”说明南方造船 技术有很大进步,这可以从侧面证明南方经济得到很大发展,故C项正确。材料中 “昔在江南……及来河北”说明南北方有交往,故D项错误。

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练习课件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练习课件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A.长期混战 B.民族同化 C.淝水之战 D.民族融合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各民族在长期交往的过程中,民族交 融程度不断加深,这有利于国家的统一,D 项正确;A 项是民族 融合的途径之一,不符合题意;“民族同化”指一个民族或其一 部分丧失本民族的特征而变成另一个民族的现象,不符合题意, 排除 B 项;淝水之战后民族矛盾更为加剧,排除 C 项。
9.《太平御览》记载了为诸葛亮造三千口刀(时称“神刀”) 的蒲元,他已经能够鉴别取自不同江河的水,由于水质不同具有
不同的淬火能力。据此可知当时( D )
A.淬火工艺只有少部分人掌握 B.三国时期的手工业实行官营 C.水质对兵器质量有绝对影响 D.对淬火冶炼规律有较深认识
解析:材料中蒲元掌握了淬火工艺,但不能据此推断只有少 部分人掌握,故 A 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三国时期手工业的经 营类型,故 B 项错误;“由于水质不同具有不同的淬火能力”, 水质是影响兵器质量的因素之一,不能推断是决定性因素,故 C 项错误;材料中水质对兵器质量的影响,体现出工匠对淬火冶炼 规律有较深认识,故 D 项正确。
解析:注意“促进古代南方经济发展”这一限制条件,结合 所学可知符合这一条件的只有 D 项;A、B、C 三项有利于民族 交融,但主要有利于北方经济发展。
12.下表反映了历代官话的变迁。对此解读正确的是,官话
(B )
东 周平王迁都洛邑(洛阳)后,洛邑的语言就成了东 周 周时期官话的基础 秦 汉代官话为“洛语”,洛语承袭了先秦时代的 汉 “雅言”。汉朝的汉语标准语称为“雅言” 魏 西晋以“洛语”为官话。衣冠南渡后,“洛语” 晋 与中古吴语结合,形成了金陵雅音(官话) A.实现了全国文字的统一 B.有利于促进文化认同 C.消除了各地语言的隔阂 D.强化了封建君主专制

2021版同步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必修(上)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2021版同步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必修(上)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基础过关练题组一三国与西晋1.“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曹操诗中描述的景象所反映的年代是()A.东汉末期B.三国末期C.十六国时期D.北朝时期2.东汉末年群雄并起,最终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

下列示意图符合公元222年三国局势的是()3.从东汉末年到西晋统一约130年间,江淮间人口实际减少70万人左右。

民户和人口的减少幅度都在80%左右。

这时期人口大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A.政局动荡,战乱频繁B.人口南迁,土地荒芜C.北方自然条件恶劣D.经济重心完成南移题组二东晋与南朝4.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写道:“公元383年,这流亡政府的弱势军队出人意外地打败了前秦领袖苻坚所统率的绝对优势的北方联军。

”这个“流亡政府”是()A.东汉B.西晋C.东晋D.北魏5.唐代羊士谔在《忆江南旧游二首》中写道:“山阴路上桂花初,王谢风流满晋书。

”他感叹王谢两家当时为晋王朝建功立业,风光无限。

材料说明()A.王谢为西晋统治江南打下了基础B.晋书专为当时世家大族歌功颂德C.高门士族是东晋政权的主要支柱D.魏晋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全面繁荣6.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农业迅速发展,其主要原因是()A.商品经济水平提高,起到推动作用B.北方人口南迁并带去先进生产技术C.江南人民开始从事农耕生产D.江南的气候、土壤对农业发展有利7.社会生活状况是历史发展的一面镜子,魏晋时期人们的饮食文化不断丰富,“胡饼”等吃食逐渐进入汉人的生活圈。

这一变化表明()A.小麦种植推广到了南方B.茶叶等经济作物的大量种植C.社会动荡导致生活状况发生了变化D.民族间的融合丰富了饮食文化题组三十六国与北朝8.公元4世纪下半期,前秦曾经一度统一了北方黄河流域,但是淝水之战以后,前秦迅速败亡,北方再度陷入分裂混战的局面。

出现这一后果的最重要原因是()A.东晋力量强大,苻坚军队主力全部被歼B.各民族间的隔阂依然存在C.封建经济的分散性D.江南发展迅速,全国经济重心已经南移9.日本史学家宫崎市定认为,由于他的“汉化政策……以新都洛阳为中心出现了汉文化的复兴”。

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梯度作业含解析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梯度作业含解析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二单元第5课请同学们认真完成 [练案5]一、素养达标1.(2020·天津部分区)三国时期吴国以一隅之地与中原的曹魏相抗衡,东晋和南朝政权也都以半壁江山与北方各政权对峙。

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的经济发展维持了这种局面的长期存在。

这反映出( B )A.南北经济发展处于平衡的状态B.江南经济得到开发C.北方社会安定有利于恢复生产D.南北对峙阻断交流[解析] 从材料中的“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的经济发展维持了这种局面的长期存在”可以看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的开发初见成效,社会经济不断发展,故答案为B项;当时北方经济水平超过南方,排除A项;北方长期战乱,不利于恢复生产,排除C项;D项中的“阻断交流”说法绝对,排除。

2.(2020·北京朝阳)三国时期,鱼豢著《魏略》记述“(氐族)衣服尚青绛,俗能织布,善田种,畜养豕牛马驴骡,由与中国错居故也。

”这一现象表明,氐人当时( C ) A.已经完全以农耕生活为主B.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和文化C.生产以耕织和饲养相结合D.深受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解析] 据材料“(氐族)衣服尚青绛,俗能织布,善田种,畜养豕牛马驴骡,由与中国错居故也”可知,氐族人能织布,善于种田,畜养豕牛马驴骡,这表明了氐人当时生产以耕织和饲养相结合,C项正确;A项表述过于绝对,排除;材料强调的是氐族人的生活习俗,没有涉及“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和文化、深受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B、D两项错误。

3.(2020·北京西城)地图包含有丰富的历史信息,是学习历史的必备工具。

如图反映的社会状况出现于 ( B )——高中历史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7页A.西汉B.西晋C.唐朝D.北宋[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与北方的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并存的朝代是西晋,B项符合题意;西汉时期只有匈奴雄踞北方,A项错误;唐朝时期,北方的少数民族有突厥、回纥和靺鞨等,北宋时期北方主要分布的少数民族是契丹、女真和蒙古,C、D两项不符合题意。

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同步练

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同步练

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同步练一、单选题1.研究表明,东汉时期黄金曾一度退出了流通领域,而布帛却在交换中突显出日益重要的地位。

到曹魏时期更是出现了“罢五铢钱,使百姓以谷帛为市”的极端现象。

材料说明A.政治局势阻滞商品经济发展B.传统自然经济开始全面解体C.政府极力推行重农抑商政策D.货币经济彻底退出历史舞台2.曹操主政期间,多次发布求贤令,认为“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他多次强调选拔人才的标准是任人唯才,不拘名声品行。

这说明当时A.察举制度已被彻底废除B.传统观念影响人才选拔C.世家大族垄断人才选拔D.九品中正制已日益僵化3.下表是关于“赤壁之战”的记述,由表格信息可知A.疫病流行加剧军阀混战B.赤壁之战导致疾疫蔓延C.疾疫爆发影响赤壁之战战局D.曹操借瘟疫推卸战败的责任4.魏晋时期,北方游牧民族逐渐涌入中原,农牧经济格局受到冲击,畜牧带也向南推移,由此推断魏晋时期A.经济重心开始向南转移B.北方生态环境相对恢复C.少数民族接受农耕文明D.南北经济的互补性增强5.《资治通鉴》记载:“(西晋)永嘉之乱,中州人士避地河西(今河西走廊),张氏A.中原文化的拓展B.中西部经济融为一体C.社会分化的加深D.河西文化圈正式形成6.有学者指出,门阀士族在汉末大乱中坚守儒家共同体信念,作为清流而身遭党锢;在五胡进入中原时,携带着先进的文化和技术流人南方;在东晋面临北方强敌时力挽狂澜;在南朝以下勉上的浪潮中致力于重建新朝秩序。

该学着意在强调阀士族A.为平乱治国做出了突出贡献B.在乱世中坚守了自身的责任C.维护了儒家学说的独尊地位D.推动了江南经济的迅速发展7.北魏迁都后,在都城洛阳为外族使节设置了“四夷馆”和“四夷里”,主要居住有归魏的南朝人士、边夷侍子和朝贡使节、入朝的周边民族首领以及大多以朝贡使节名义进入洛阳的胡商贩客,并用归正、归德、慕化、慕义等词为“馆”“里”定名。

此举旨在A.促进洛阳经济的恢复发展B.彰显民族政策的开明C.凸显北魏的华夏正统地位D.缓和南北政权的矛盾8.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提到,北朝有位士大夫曾对他说:“我有一儿,年已十七,颇晓书疏,教其鲜卑语及弹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无不宠爱,亦要事也。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同步练习-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同步练习-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同步练习一、选择题1.“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包括( )①自然条件优越②北人南迁③社会安定④南方的生产工具比北方先进A.①②B.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2.观察下面的朝代更替示意图,空白处应该填写的是A.东汉B.西晋C.北魏D.前秦3.在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分裂时期,曾经实现了短暂统一的王朝是A.东晋十六国B.北魏C.西晋D.隋朝4.南北朝后期,北朝显示了蓬勃活力,使北朝的继任者最终得以统一南方。

北朝的强盛绝不仅仅来自部族的骑射传统和强大武力,还有①孝文帝改革实现了南北统一②北方民族交融孕育勃勃生机③北方农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④北方农耕文明取代游牧文明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5.“五胡之乱”“南北对峙”“北人南迁”是我国某历史时期的特征,如果要增加一个关键词,最恰当的是A.民族大交融B.政治新格局C.经济重心南移D.科学技术辉煌6.488年,北魏孝文帝特制令格,曲法伸情,对于身犯死罪,父母、祖父母陷人绝嗣和无人赡养者,让他们暂留在家养老送终后再执行死刑。

这一规定体现了A.延缓了社会矛盾的爆发B.消除了民族交融的障碍C.体现了礼法结合的特点D.恢复了儒家的合法地位7.有学者对山西大同地区已发掘的北魏晚期墓葬进行研究时发现,汉族贵族墓中出土的陶俑男戴风帽,女性高髻包巾,身穿斜领窄袖长袍,是鲜卑族的民族服饰;而鲜卑贵族的墓葬形制是方形弧边四角攒尖顶的砖室墓,是典型的汉族墓葬风格。

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民族间经济和文化相互融合B.统治者“封建化”的结果C.三教合一推动民众习俗趋同D.经济重心开始向南方转移8.北魏孝文帝改革,有力地促进了鲜卑与汉族的交融。

下列措施与孝文帝改革无关的是A.迁都洛阳,采用汉族官制B.重农抑商,推行县制C.说汉话,穿汉服,改汉姓D.鼓励鲜卑族与汉族通婚9.下令说汉语、穿汉服、用汉姓、尊孔教、以孝治国的少数民族政治家是A.汉武帝B.孝文帝C.松赞干布D.皇太极10.导致北魏实行均田制的最主要原因是( )A.汉族地主的建议B.南北对峙的形势C.民族矛盾的激化D.中原地区先进的经济形态11.阅读“十六国统治者族属表”,根据表中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对此解读正确的是①大部分政权由内迁的少数民族建立②十六国政权都在黄河流域建立③氐族建立的前秦曾统一过北方地区④各族交融频繁差异缩小隔阂消失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12.钱穆认为“要以见魏晋南北朝时代一切学术文化,必以当时门第背景作中心而始有解答。

高中历史新教材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课时练习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含解析)

高中历史新教材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课时练习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含解析)

课时作业5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一、选择题1.《三国志·吴志·吴主传》载,公元230年,孙权“遣将军卫温、诸葛直将甲士万人浮海求夷洲及亶洲。

亶洲在海中……其上人民,时有至会稽货布。

会稽东县人海行,亦有遭风流移至亶洲者。

所在绝远,卒不可得至,但得夷洲数千人还”。

材料表明东吴()A.实行宽松的商业政策B.孙权重视海外经济利益C.统治范围已远达海外D.民间与亶洲已有交往2.如图是晋朝颁给内迁少数民族酋长的印章:“晋归义羌侯”印。

由此可知()①西晋时有大量少数民族内迁到黄河流域②西晋实行了相对开明的民族政策③西晋被少数民族所灭④少数民族内迁使南方经济超过了北方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3.东晋建立之初,高门士族王氏当权。

其代表人物王导在朝中担任宰相,王敦统重兵坐镇长江中游,内外相应,时称“王与马,共天下”。

由此可知()A.东晋门阀政治的发展B.东晋出现了分裂割据C.君主专制得到强化D.皇权与相权实现了合理制衡4.著名学者易中天曾说,“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概括南北朝的历史意义,我认为那就是:原来有的没了,原来没的有了。

什么没了?五胡。

什么有了?南北”。

这说明()A.汉民族对少数民族的单向融合导致五胡的消失B.南北分野对中华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C.国家分裂严重影响了中华文明的发展进程D.民族交融是导致民族消失的根源5.在两汉,江南的农作物主要是水稻,南朝时则有稻、麦、黍、粟、菽、麻以及其他各种杂谷,北方作物大量移植南方。

这表明() A.两汉时江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B.南朝时江南地区生活水平显著提高C.江南地区的土地利用率有较大提高D.江南的农业发展水平已经超过北方6.学者苏秉琦指出:“‘五胡’不是野蛮人,是牧人。

他们带来的有战乱,但不止是战乱,还有北方民族的充满活力的气质与气魄。

”其意在说明()A.五胡入主中原改变了民族的分布B.五胡内迁促进中原人民南迁开发江南C.充满活力的少数民族比汉民族先进D.在战乱和流徙中实现了民族大融合7.“(魏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

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课后训练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课后训练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课后·训练提升合格考过关检验一、选择题1.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结束于()A.263年B.266年年 D.316年年,西晋灭吴,完成统一,故C项正确。

2.东晋时期,把持政权并享有特殊社会地位的阶层是()A.庶族地主B.士族地主D.少数民族贵族,高门士族把持政权,形成了特殊的社会阶层,成为东晋政权的社会支柱,故B项正确。

3.唐朝诗人杜牧在《江南春》中写道:“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诗中所述的“南朝”中四个朝代的更迭顺序是()A.宋、梁、齐、陈B.宋、陈、齐、梁D.齐、宋、梁、陈,420年东晋灭亡,刘宋取代东晋,此后170年间,南方相继出现了宋、齐、梁、陈四个王朝,合称“南朝”,故C项符合题意。

4.某同学进行研究性学习时搜集了以下知识点的有关材料。

由此可知,他研究的主题是()①我国古代北方作物在南方的推广②北民南迁与水稻生产技术的进步③魏晋时期南方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A.贸易的发展B.政权的更替D.农业的进步,江南地区气候温暖湿润,土地肥沃,北方人民南迁充实了江南的劳动力,带去了先进的农业、手工业生产工具和技术,促进了江南地区的经济发展。

由此可知,该同学研究的主题是江南的开发,故C项符合题意。

5.表格法是学习历史常用的方法之一。

阅读下面表格,其内容反映的是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哪一方面的史实()A.经济发展的原因B.经济发展的表现C.北人南迁的原因,反映的是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表现。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北人南迁,南方经济得到较大发展,农业生产技术有了很大改进,纺织、制瓷等行业都有明显进步,商业贸易及城市繁荣发展,故B项符合题意。

6.诗歌是鲜活的历史,向我们讲述了历史的沧桑和社会的变迁。

下列诗句能反映民族交融的是()A.“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B.“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C.“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中的“胡乐”即少数民族音乐,洛阳家家学习少数民族音乐,反映了当时的民族交融情况,故A项符合题意;“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与佛教有关,B项不符合题意;“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描述的是民族冲突,C项不符合题意;“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描写的是草原风光,D项不符合题意。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融合 同步练习(基础+提升)-【新教材】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融合 同步练习(基础+提升)-【新教材】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融合基础练习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历史发展的总体特征是A.社会大动荡,民族大交融B.政权频更迭,国家大分裂C. 南方较稳定,经济大发展D.玄佛道兴起,文化大繁荣2.东晋时期,把持政权并享有特殊社会地位的阶层是A.庶族地主B.士族地主C. 军队将领D.少数民族贵族3.在西汉,江南的农作物主要是水稻,而南朝时则有稻、麦、黍、粟、枝、麻以及其他各种杂谷,北方陆地作物大量移植南方。

这表明A.两汉时江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B.南朝时江南地区生活水平显著提高C.江南地区的土地利用率有较大提高D.江南的农业发展水平已经超过北方4.魏晋南北朝时期曾统一过北方地区的少数民族政权有A.曹魏、北魏B.西晋、东晋C.前秦、东晋D.前秦、北魏提升练习1.下表展示的是西晋部分权贵的做法,由表中史实可以得出的结论是A.西晋时社会经济高度繁荣B.西晋时社会环境相对安定C.西晋的统治集团腐败堕落D.西晋时文化高度繁荣2、唐代羊士锷在《忆江南旧游二首》中写道“山明道上桂花初,王谢风流满晋书”,感叹王谢家族因文采风流、功业显著、权倾朝野而彪炳更册。

材料说明A.王谢为西晋统治江南打下了基础B. (晋书》专为当时世家大族歌功颂德C. 高门士族是东晋政权的主要支柱D.魏晋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全面繁荣3.北魏孝文帝改革极大地促进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材料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后,这种隔绝的局面被打破了。

孝文帝推行改革,以洛阳为阵地,复兴了北方的中原文化,为南北文化的双向交流提供了前提和基础。

南北文化的交融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官制律例礼乐文化的建构当中,南方文化充当着输出者的角色,经由士人北来等传播途径,成为北方制度文化建设的重要元素。

....北魏孝文帝推行汉服,褒衣博带,而当时南朝服饰却是“小作冠帽,短制衣裳”。

...另.方面,南方的声韵之学又深深地影响了北朝士人。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并分析当时南北文化交流的具体表现和显著特征。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同步练习)(附答案)—高一上学期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同步练习)(附答案)—高一上学期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同步练习)一、选择题1.《晋书》记载:“及黄初二年,魏文帝罢五铢钱,使百姓以谷帛为市。

”以后很长一段时间物物交换成为魏晋时期主要的交换手段。

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封建统治者限制商业活动B.北方少数民族大量内迁C.朝代更替频繁和社会动荡D.我国经济重心南移2.唐朝著名诗人刘禹锡《金陵五题·乌衣巷》中写道:“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王、谢都是东晋著名的士族,当年他们居住在乌衣巷。

从刘禹锡的诗中可以看出()A.九品中正制的腐朽B.士族的没落与消亡C.九品中正制在历史上有过进步作用D.士族对于保存中原文化有积极意义3.山越分布于闽浙等地的山区,处于比较原始的状态。

孙吴政权建立后,山越不纳赋税,并不时出山掳掠。

孙权派兵征讨,将其迁至平原,纳入郡县编户。

下列对此评价正确的是()A.将中华文明扩展到江南地区B.抵御较原始民族的侵扰维护中原文明C.迟滞了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D.促进了江南地区的经济开发4.据《史记》记载,汉中期以前,江南“地广人稀”,百姓“无积聚而多贫”;据《宋书》记载,南朝前期江南已经“地广野丰”“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江南优越的自然环境 B.经济重心的进一步南移C.先进生产技术的传播D.江南农产品商品化趋势明显5.北周鲜卑大臣豆卢勋自愿弃官去学儒家经典,皇帝对此大加赞赏。

使北周君臣醉心于中原文化的因素是()A.北魏孝文帝改革B.商鞅变法C.王安石变法D.北魏统一黄河流域6.《魏书》记载,(499年,孝文帝自邺城返回洛阳)又引见王公卿士,责留京之官曰:“昨望见妇女之服,仍为夹领小袖……卿等何为而违前诏?”这说明北魏孝文帝改革最大的障碍是()A.人的传统观念B.北魏中央官员不作为C.洛阳的地理环境D.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7.据《晋书》记载,前秦统治者苻坚曾说:“吾统承大业垂二十载……四方略定,惟东南一隅未宾王化。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高一《历史》同步课堂(中外历史纲要上)(解析版)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高一《历史》同步课堂(中外历史纲要上)(解析版)

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固基培优阶梯训练题目录第一阶教材必备知识精炼——基础通关第二阶易错易混疑难集训——期中期末通关1、东汉末三国时期,曹操手下“猛将如云,谋士如雨”,刘备“能尽时人之器用”,孙权身边“异人辐辏,猛士如林”。

不过孙、刘集团只有联盟才能与曹氏政权抗衡,在这种抗衡中,孙刘联军也只能做到“守则有余,攻却不足”。

这一状况反映出( )A.曹魏政权实力较强B.九品中正制助推各国人才流动C.南北对峙局面形成D.蜀汉的正统地位受到士人怀疑【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孙、刘集团只有联盟才能与曹氏政权抗衡,而且联合后的实力还不占有优势,故A选项正确;九品中正制在此时尚未广泛推行,故B选项排除;当时尚未形成南北对峙局面,故C选项排除; D项表述与材料和史实皆不符合,故排除。

故选:A。

2、三国时期鱼豢著《魏略》记述“(氐族)衣服尚青绛,俗能织布,善田种,畜养豕牛马驴骡,由与中国错居故也。

”材料中所述现象表明,氐人( )A.建立政权已经统一北方地区B.充分了解汉族典章制度C.深受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D.逐渐改变传统生活习惯【答案】D【解析】A.从材料时间可以看出是三国时期,材料体现不出北方已经统一; B材料更多的是描述少数民族的生活习俗,不能充分了解汉族的典章制度;C材料的时间是三国时期,不是北魏时期;D.从材料中“(氐族)衣服尚青绛,俗能织布,善田种,畜养豕牛马驴骡,由与中国错居故也。

”可以看出,三国时期地图人逐渐改变传统的习俗,开始接受汉族的风俗习惯。

故选:D。

3、下列关于3世纪到6世纪晚期我国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战乱不断,始终处于分裂状态B.士族专权,门阀政治凸显C.民族交融,分裂中孕育统一D.思想活跃,呈现多元特征【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220年曹魏建立到589年隋朝统一,即题干中的“3世纪到6世纪晚期”是我国历史上的魏晋南北朝时期。

这一时期战乱频仍,西晋曾实现过短暂的统一,前秦和北魏先后统一过北方,故A项说法不正确,符合题意;BCD三项说法均符合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但不符合题意,故排除BCD。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时分层作业(五)(建议用时:40分钟)1.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它能将复杂的历史比较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

下面哪一幅图反映了222年三国鼎立的形势()A B C DD[220年,曹丕称帝,定都洛阳,国号“魏”,史称曹魏,位于北方;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位于四川地区;222年孙权在建业称王,国号“吴”,史称东吴,位于江南地区,至此三国正式鼎立,故选D项。

] 2.4世纪下半期,前秦苻坚励精图治,曾经一度统一了黄河流域,但是淝水之战以后,前秦迅速败亡,北方再度陷入分裂混战局面。

出现这一后果的最重要原因是()A.东晋力量强大,苻坚军队主力全部被歼B.各民族间的隔阂依然存在C.封建经济的分散性D.江南发展迅速,全国经济重心已经南移B[淝水之战中前秦民族隔阂严重,民族矛盾尖锐,统治基础薄弱,导致其败亡,故B项正确;A、D两项均不符合史实;当时北方少数民族还没有完成封建化,排除C项。

]3.东晋初年,祖逖率宗族子弟渡江北伐,收复黄河以南,使北方势力“不敢窥兵河南”;后因王敦之乱行将爆发,朝廷任命南方士族戴渊为征西将军,祖逖军队也受其节制,以防御王敦。

祖逖的北伐事业也就此告终。

这说明了() A.北方势力未对东晋政权构成威胁B.东晋君主能够有效控制士族势力C.士族门阀成为东晋政权统治基础D.南北士族能较好地合作服务政权C[材料“南方士族戴渊为征西将军,祖逖军队也受其节制”说明士族门阀成为东晋政权统治基础,故选C项;材料“使北方势力‘不敢窥兵河南’”说明北方曾经“窥兵河南”威胁南方,排除A项;材料“王敦之乱行将爆发”说明士族威胁皇权,排除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王敦属于北方山东士族,材料“王敦之乱行将爆发,朝廷任命南方士族戴渊为征西将军”说明不是南北合作,排除D 项。

]4.据资料统计,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南部诸省水利工程数目增加,而北部数目则有所减少。

这表明()A.北方水利技术水平落后B.经济发展赖于政治稳定C.南方水利事业异常繁荣D.南方经济水平超越北方B[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经济水平更发达,因此水利技术水平比南方高,故A 项错误;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动乱,影响社会发展,北方修建的维护农业的水利工程数目减少,故B项正确;材料仅体现南方水利工程数量增加,不能反映出南方水利事业异常繁荣,故C项错误;南方经济水平超越北方出现在南宋以后,故D项错误。

]5.2019年,江苏省文物局开展了2019年“5·18国际博物馆日”征文活动。

假如你参加这次征文活动,且论文涉及“南京—六朝古都”的相关内容,你需研究下列哪些朝代的历史()①吴②蜀③东晋④西晋⑤南朝宋、齐、梁、陈A.①②③⑤B.②③④⑤C.①②③④D.①③⑤D[南朝宋、齐、梁、陈均定都建康,加上先前在此定都的吴和东晋,统称为“六朝”,故选D项。

]6.十六国北朝时期,曾经统一黄河流域的政权有()A.前秦和北魏B.前秦和东晋C.北魏和吴国D.曹魏和东晋A[十六国北朝时期,曾经统一黄河流域的政权有前秦和北魏。

4世纪后期,氐族人建立了前秦政权。

后经励精图治,前秦迅速强大起来,消灭了北方的其他割据政权,统一了黄河流域。

4世纪后期,鲜卑族拓跋部迅速崛起,建立北魏。

439年,北魏统一北方黄河流域,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故选A项。

] 7.成书于5世纪的《洛阳伽蓝记》记载:“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

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

”这段文字反映了() A.隋朝洛阳,商业盛极一时B.南朝时的洛阳经济得到恢复C.士族制度在中原得到发展D.北魏迁都洛阳,促进其繁荣D[根据材料“5世纪”“洛阳”“礼仪富盛,人物殷阜”可知,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促进了其经济的发展繁荣,故选D项。

]8.下列砖画出土于甘肃嘉峪关魏晋古墓,生动反映了当时汉人胡食的生活习俗。

这组砖画可以用来直接研究()A.江南开发B.民族交融C.政权并立D.经济重心南移B[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和西北方少数民族大量进入中原。

经过数百年的冲突与交往,他们与汉族逐渐汇聚。

因此,这组砖画可以用来直接研究民族交融,故选B项。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大概从公元二百年到五百年之间,全球气候发生变化,与以往相比各处都变得更为寒冷,在中国北方地区寒冷气候出现得更早……由于气候改变的关系,草原上的民族慢慢地向南移动;核心地区的汉人,也许因为人口增加,也许因为南方土地肥沃,也慢慢向南移动。

……大量的北方族群侵入南方……改变了中国本来的人口结构,同样,中国北方原来的人口在骨牌效应下,也一波一波地不断南侵,改变了南方的人口结构。

——摘编自许倬云《大国霸业的兴废》材料二江南……自义熙十一年司马休之外奔,至于元嘉末,三十有九载,兵车勿用,民不外劳,役宽务简,氓庶(百姓)繁息,至余粮栖亩,户不夜扃(门上环钮),盖东西之极盛也。

——摘自《宋书》(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人口南迁的两种基本情形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南朝时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不得照抄材料)。

江南经济的发展对中国古代经济格局的变化有何影响?[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在中国北方地区寒冷气候出现得更早……由于气候改变的关系,草原上的民族慢慢地向南移动”概括出一种是北方少数民族迁到中原地区,原因是北方地区寒冷;根据材料“核心地区的汉人,也许因为人口增加,也许因为南方土地肥沃,也慢慢向南移动”概括出另一种是中原汉族迁到南方,原因是北方汉人人口增加,南方土地肥沃。

第(2)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可知北民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并补充了劳动力,根据材料二中“兵车勿用,民不外劳,役宽务简,氓庶(百姓)繁息,至余粮栖亩,户不夜扃”可知,南朝时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有:兵役和徭役负担较轻,人口增加,社会安定;第二小问,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的开发,为中国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

[答案](1)情形:①北方少数民族移迁到中原地区;②中原汉族南迁到南方地区。

原因:①北方地区寒冷出现得更早;②北方汉人人口增加,南方土地肥沃。

(2)原因:北民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并补充了劳动力;兵役和徭役负担较轻;人口增加;社会安定。

影响: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

10.把握历史阶段特征有助于我们加深对历史的认识。

某同学设计了下列示意图,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判断这段历史时期的阶段特征是()A.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B.早期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D.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D[示意图展示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此时期的阶段特征是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故选D项。

]11.晋室南迁,衣冠南渡,为了仰仗随司马氏东迁的中原士族,司马皇族极力拉拢世家大族如王姓大族,“王与马,共天下”,“上层士族通过九品官人法不断掌控朝政,占据高位,寒门庶族只能居于下位,成为门阀政治的代表时期。

”这反映出当时()A.豪强大族对政治的影响B.古代政治制度不断进步C.考试选官制度已经确立D.选官重视家族经济基础A[根据材料“为了仰仗随司马氏东迁的中原士族,司马皇族极力拉拢世家大族”“上层士族……不断掌控朝政,占据高位”可知,世家大族等地方豪强掌控朝政对国家政治构成影响,而东晋是形成门阀政治的代表时期,故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仅是东晋门阀政治,不能推出古代政治制度不断进步,故B项错误;隋唐时期的科举制主要以考试为标准而非魏晋时期,故C项错误;材料主要强调的是门阀左右国家政治,而不是重视家族经济基础,故D项错误。

] 12.李白在《永王东巡歌十一首》中写道:“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

”此历史现象造成的重要影响是()A.北方社会的安定B.北方经济的开发C.江南战乱的加剧D.江南经济的开发D[李白诗歌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较多,南方社会相对安定,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带来了劳动力以及较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所以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开发,故选D项。

]13.有人认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经济长期破坏,政局动荡不安,长期分裂割据,人心涣散,实是我国历史上的黑暗时代,应当完全否定。

”这种观点主要忽视了该时期()A.民族交融的作用B.察举制的积极作用C.江南经济发展超过北方D.有效打击士族势力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时期少数民族不断向内地迁徙,汉族与内迁边疆民族从冲突到和平交往,逐步走向交融,推动了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故A项正确;察举制是汉代时期的选官制度,与题意无关,故B项错误;魏晋时期江南得到开发,但南方经济发展尚未超过北方,故C项错误;魏晋时期士族兴起,成为东晋政权的主要支柱,故D项错误。

]14.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文化的大规模融合,使这一时期的文化更趋于多元走向。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材料二匈奴、鲜卑、羯、氐、羌等草原游牧民族打破了“与中国壤断土隔”的文化生态环境的疆域线,进入了与汉文化相适应的生态环境,于是,胡文化自然而然地转化为一种低势能文化……与此反观照,汉文化理所当然地成为高势能文化,并充分展现出其优胜性。

胡汉文化之间的“社会距离”,产生了胡汉文化质的不相容性。

……文化冲突中的对立诸面不可避免地在文化冲突中会改变自身原有文化心理结构,从对方吸收于己用的文化质,从而在调整、适应的过程中趋于一体化。

——摘编自冯天瑜《中华文化史》材料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过程中,应该说汉化是总体的趋势,但是文化的融合并非只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甚至是多向的。

伴随着胡族入居中原,背景广阔的异质文化汇入汉族社会,在对传统文化造成剧烈冲击的同时,也为其带来了新鲜而有活力的因素。

实际上正是由于文化融合的多元格局,特别是得益于突破国家、民族、地域限制的“丝绸之路”的畅通,最终促进了南北统一后隋唐文化新的整合,造就了空前的辉煌盛世。

——摘编自阴法鲁、许树安、刘玉才《中国古代文化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魏孝文帝改革前后内迁少数民族人民的生产方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汉化措施,并指出这些措施产生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民族文化融合对中国历史造成的影响。

[解析]第(1)问,材料一的牧马图和耕牛图反映了从游牧文明到农耕文明的变化。

第(2)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可得出易服装、讲汉话、改汉姓、定门第等级、通婚姻、改籍贯;第二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可以从政治、经济和民族融合等角度分析得出促进民族交融;推动北魏政权汉化(封建化);促进经济发展。

第(3)问,根据材料三“南北统一后隋唐文化新的整合,造就了空前的辉煌盛世”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为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多元化发展。

[答案](1)变化:游牧文明到农耕文明。

(2)汉化措施:易服装、讲汉话、改汉姓、定门第等级、通婚姻、改籍贯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