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虚词“而”专题复习
文言文虚词专项复习 课件(共66张ppt) 2023年中考语文二轮专题
作连词 二、表递进关系
(“不但......而且”)
①敏而好学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作连词 三、表转折关系
(译为“但是”;表转折时,前后一般会出现否定词)
①人不知而不愠 ②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③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作连词 四、表承接关系
(表示动作的先后顺序)
①扁鹊见蔡桓而旋走 ②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介词
②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译作“把”。
)
eg:具以沛公言报项王 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介词
③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
eg: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介词
④表示动作、行为进行的方式,译作“按照”或不译。
eg:以貌取人 余船以次俱进。
介词
⑤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地点。 译作“在”“从”。
eg: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 今以长沙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 以八月十三斩于市。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连词
“以”作为连词时,除“转折”外, 其他的作用与“而”作连词时相同。
回顾一下,“而”作连词时表示的逻辑关系
而作连词意思多, 五六七八真不少。 并列递进和转折, 承接因果和目的。 假设修饰别忘记, 偶尔通假译作你。
eg:险以远,则至者少。
樊哙侧其盾以撞。
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属予作文以记之。 木欣欣以向荣
“修饰”实则为状语, 与“承接”的区别:看两个动作是否先后发生。
记忆口诀
“以”作介词“把、拿、用”, “因为”“按照”“在”和“从”。 用作连词如同“而”, 除了“转折”余照搬。
高考语文复习备考策略专题16文言文阅读文言虚词“而”用法集锦
主标题:文言虚词“而”用法集锦副:是高考考率最高的文言虚,你掌握了?关:,代,副,度:4重要程度: 5(一)用作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有可“又”。
【并列复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分述几种事物,或许几种事情,或一种事情的的几个方面,分句之是平行相的并列关系。
主要关是:既⋯⋯又⋯⋯,,也,同,不是⋯⋯而是⋯⋯,是⋯⋯不是⋯⋯,同,一方面⋯⋯一方面⋯⋯,有⋯⋯有⋯⋯,有的⋯⋯有的⋯⋯。
如:① 它既不需要来施肥,也不需要来灌。
② 我不是要空,而是要行。
③从到窗子是七步,从窗子到也是七步。
】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有可“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之穴无可寄望者。
《学》文:螃蟹有六只脚,两只大爪子,(但是)假如没有蛇、的洞窟它就无安身。
②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文:关既气象非凡,也分外高。
一人来坚守,万人关。
③ 北救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文:北援救国,西打退秦,是五霸的功啊!” 2、表示关系,可“并且”或“并且”。
【复句,后边分句的意思比前方分句的意思了一,分句之是关系。
常用的关是:不仅(不、不仅、不但)⋯⋯并且(,也,又)⋯⋯,尚且⋯⋯况且(更不用,)⋯⋯,况且。
如:① 种不仅形式美,并且构固。
② 的完好符合原理,施工技更是奇妙。
③他胆怯的人尚且不怕,我怕?】表示关系,可“并且“或”“并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学》)文:君子宽泛地学,并且每日自己反思。
②楚王而信,遂(《屈原列》)文:楚王起了心,并且相信了,就和国交。
③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文:是因他研究、思虑得深沉并且宽泛。
3、表示承接关系,可尾“就”“接着”“来”。
可不。
【承接复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一个接着一个的表达生的作,或许接生的几件事情。
分句之有先后序。
常用关有:就,便,才,又,于是,而后,接着,第一(开初)⋯⋯而后⋯⋯,进而。
如:① 他手拉着手,穿林,翻山坡,回到草房。
② 开初他我个人的状况,而后又到有关革命形的一些和市的静。
高中语文高考复习文言虚词汇总练习(共18个,附参考答案)
高中语文文言虚词汇总练习 班级 考号 姓名 总分(一)而(1)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 )(2)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 )(3)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4)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5)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6)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7)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8)锲而舍之,朽木不折(《劝学》)( )(9)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 ) (二)何(1)是诚何心哉(《齐桓晋文之事》)( )(2)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3)吾何爱一牛(《齐桓晋文之事》)( )(4)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5)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蜀道难》)( ) (三)乎(1)壮士!能复饮乎(《鸿门宴》)( )(2)郁乎苍苍(《赤壁赋》)( )(3)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阿房宫赋》)( )(4)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鸿门宴》)( )(5)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6)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赤壁赋》)( )(7)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并序》)( )(四)乃(1)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触龙说赵太后》)( )(2)公子于是乃置酒大会宾客(《信陵君窃符救赵》)( )(3)夫我乃行也,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齐桓晋文之事》)( )(4)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师说》)( )(5)蒙冲斗舰乃以千数(《赤壁之战》)( )(6)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7)嬴乃夷门抱关者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五)其(1)秦王恐其破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2)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离骚》)( )(3)其若是,孰能御之(《齐桓晋文之事》)( )(4)失其所与,不知(《烛之武退秦师》)( )(5)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逍遥游》)( )(6)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唐雎不辱使命》)( )(7)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屈原列传》)( )(8)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 )(9)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庄子》)( )(10)其可忽乎(《谏太宗十思疏》)( )(11)其李将军之谓也(《李将军列传》)( )(12)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触龙说赵太后》)( )(六)且(1)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廉颇蔺相如列传》)( )(2)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孔雀东南飞并序》)( )(3)命如南山石,四体康且直(《孔雀东南飞并序》)( )(4)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5)且君尝为晋君赐矣(《烛之武退秦师》)( )(6)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 )(7)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白马篇》)( )(七)若(1)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石钟山记》)( )(2)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项脊轩志》)( )(3)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烛之武退秦师》)( )(八)所(1)后人来至蛇所,有一老妪夜哭(《汉书》)( )(2)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3)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桃花源记》)( )(4)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信陵君窃符救赵》)( )(5)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6)燕王,吾所立(《伶官传序》)( )(九)为(1)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齐桓晋文之事》)( )(2)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3)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4)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史记·货殖列传序》)( )(5)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鸿门宴》)( )(十)焉(1)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阿房宫赋》)( )(2)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寡人之于国也》)( )(3)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4)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5)于是余有叹焉(《游褒禅山记》)( )(6)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归去来兮辞并序》)( )(7)吴之民方痛心焉(《五人墓碑记》)( )(十一)也(1)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2)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师说》)( )(3)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4)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过秦论》)( )(5)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师说》)( )(十二)以(1)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颇蔺相如列传》)( )(2)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登泰山记》)( )(3)险以远,则至者少(《游褒禅山记》)()(4)具以沛公言报项王(《鸿门宴》)( )(5)君何以知燕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6)斧斤以时入山林(《寡人之于国也》)( )(7)以啮人,无御之者(《捕蛇者说》)( )(8)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 )(9)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五人墓碑记》)( )(10)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11)樊哙侧其盾以撞(《鸿门宴》)( )(12)传之美人,以戏弄臣(《廉颇蔺相如列传》)( ) (十三)因解释下列各句中“因”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专题复习虚词推断课件
汇报人:XX
汇报时间:2024-02-04
目录
• 虚词概述与重要性 • 常见虚词及其用法 • 虚词推断方法与技巧 • 典型例题分析与解答 • 复习策略与建议 • 课堂互动与练习
01
虚词概述与重要性
虚词定义及分类
01
虚词定义
02
虚词分类
虚词是指没有完整词汇意义,但有语法意义或功能意义的词,一般不 能单独成句或单独作句法成分。
分析前后文句意关系
根据上下文句意的关系,可以推断出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和 意义。例如,如果前后文是因果关系,那么虚词可能是表 因果的连词。
注意虚词的连用和搭配
有些虚词常常连用或搭配使用,形成固定的语法结构。了 解这些固定搭配,有助于更准确地推断虚词的用法。
利用句子结构进行推断
1 2 3
分析句子成分
通过分析句子的主语、谓语、宾语等成分,可以 推断出虚词在句子中的语法作用和意义。
作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等; 作代词,可译为“他”、“它”等。
作代词,可译为“哪里”、“怎么”等。
介词类虚词
01
02
03
于
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 、处所、对象等,可译为 “在”、“向”、“到” 等。
以
引进动作行为凭借的工具 、手段等,可译为“用” 、“拿”等;表示原因, 可译为“因为”。
为
辨析虚词的用法和搭配
高考要求考生能够辨析不同虚词的用 法和搭配,以及它们在句子中的位置 和作用。
运用虚词进行语言表达
高考要求考生能够运用虚词进行准确 、流畅的语言表达,增强文章的逻辑 性和连贯性。
02
常见虚词及其用法
代词类虚词
文言文虚词复习(而、以)
5、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连词,表并列关系, 连词,表并列关系,并且 6、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连词,表因果关系,因而 连词,表因果关系, 、 7、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以其求思之深, 连词,表递进关系, 连词,表递进关系,而且 8、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连词,表转折关系, 连词,表转折关系,但是 9、而人之所罕至焉 连词,表因果关系,因而 、 连词,表因果关系, 10、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于人为可讥, 连词,表并列关系, 连词,表并列关系,而且
“而”字用法补充归纳 而
1、锲而舍之,朽木不折(《劝学》)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劝学》 连词,表假设关系,如果, 连词,表假设关系,如果,假如 2、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 寡人之于国也》 (《寡人之于国也》) 连词,表修饰关系, 连词,表修饰关系,可不译 3、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鸿门宴》 连词,表目的关系, 连词,表目的关系,来 4、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 、妪每谓余曰: 某所,而母立于兹。 项脊轩志》 (《项脊轩志》) 第二人称代词, 第二人称代词,你的
判断“ 判断“而”在文段中的意义。 在文段中的意义。 兵者,危道也。须戮力同心,切勿如蟹六跪1 兵者,危道也。须戮力同心,切勿如蟹六跪 二螯,否则,何以胜?故冯婉贞曰: 而二螯,否则,何以胜?故冯婉贞曰:“诸 君2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氏虽小,然 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氏虽小, 取之于蓝3而青于蓝,更胜其父。 青,取之于蓝 而青于蓝,更胜其父。婉贞博 而日参省乎己, 学4而日参省乎己,非只效书生终日 而思也。 而日参省乎己 非只效书生终日5而思也。 三思6而后行,故有抗敌之大捷。 三思 而后行,故有抗敌之大捷。非7而所谓 而 小女子也,乃巾帼英杰8而 小女子也,乃巾帼英杰 而。
中考文言虚词复习指导(二)
②问之,则曰:“吾祖死于 是……”
③至则无可用(《黔之驴》)
第十二页,编辑于星期六:十六点 五十四分。
(二)“则”用作副词。用在判
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作 “是”“就是”。如: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
记》)
第十三页,编辑于星期六:十六点 五十四分。
典型例题
解释句中“则”字的意义和用法: 1.非死则徙尔 (副词,就是) 2.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连词,那 么) 3.欲速则不达 (连词,但是) 4.万钟则不辩礼仪而受之(连词,如果)
①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②割鸡焉用牛刀(《论语》) ③未知生,焉知死(《论语》)
第三十七页,编辑于星期六:十六点 五十四分。
2.“焉”用作句末语气助词, 可译为“呢”。如:
①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疑 问语气) 《曹刿论战》
②寒暑易节,始一反焉。(肯定
语气) 《愚公移山》
第三十八页,编辑于星期六:十六点 五十四分。
①敏而好学。 ②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 自号曰醉翁也。
第六页,编辑于星期六:十六点 五十四分。
5.表示修饰关系,可译为 “地”“着”或不译。如:
①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②吾恂恂而起,视其缶 ③熙熙而乐
④呼尔而与之/蹴尔而与之 ⑤朝而往,暮而归
第七页,编辑于星期六:十六点 五十四分。
(二)用作副词。常依附在表 示时间的词语后面,无实意,一般 不译。如:
1.表递进关系,译为“况且、而 且”。如: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2.表并列关系,如:河汉清且浅
(《古诗十九首》);
3.表让步关系,译为“尚且” , 如: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马说》)。
文言虚词复习(八个重点虚词)
• 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蔺 列传》)
8.用法:表示目的关系, 可以翻译为“以”,“以此”
•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 赋》)
• ②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 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 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 译为“你”。
求!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歂臾》
课堂练习
• 尝闻放翁志节,毕现《示儿》,① 乃读之。至“王师北定中原日,家 祭无望告②乃翁”一句,大为感佩, 其真③乃忠贞之士也!然亦有人不 齿,④乃曰:“此徒沽名耳。”众 人质之以理,其辞穷,⑤乃不得已 而谢。
五、“其”的用法
(一)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1.第三人称代词,可译做“他的”“它的” 包括复数。 ①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②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③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④阉竖恐终为其患,遂共谗之《张衡传》 ⑤屠大窘,恐前后受其害。《狼》
④卒之东郭墦间,之祭者,乞其余;不足, 又顾而之他。《齐人有一妻一妾章》
(一)用作副词。 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 的紧接,可译为“就”“才”“这才” “再
①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壁,拜送书 于庭。《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 事。《鸿门宴》 ③使牧羝,羝乳乃得归《苏武传》 ④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
• ①及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游 褒禅山记》 • ②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张 衡传》 • ③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 解矣。《师说》
4.指示代词,表示近指,相当 于“这”“这种”“这样”。
• ①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烛 之武退秦师》 • ②武帝嘉其义,……。《苏武传》 • ③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吾 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之。《祭十二郎 文》
2025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2部分专题9第2讲文言虚词讲义
文言虚词关于“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这一考点,《考试大纲》中明确规定了18个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名称速记:之乎者也,因为所以,何则而与焉,于其乃且若)。
复习文言虚词,我们首先要精确把握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其次要驾驭有关虚词的推断方法。
这里的文言虚词是一个相对宽泛的概念,因为有部分文言词语既有虚词性质,又有实词性质,其意义也包含虚指意义和实指意义两方面。
我们在驾驭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时,尤其是驾驭常考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时,要“虚”“实”并重,打牢坚实的基础。
一、辨析常见的文言虚词(一)“以”字用法辨析1.怎样辨析“以”的连词、介词用法(1)替换法:除去表缘由、译为“因为”的“以”,凡是能用“而”替换的就是连词,否则就是介词。
(2)搭配法:表缘由、译为“因为”的“以”,若后面是分句,它就是连词;若后面是名词、代词、名词短语,它就是介词。
训练1.(教材链接)说出下列句中“以”的意义和用法。
(1)既得志,则尽情以.傲物(《谏太宗十思疏》)连词,来(2)不赂者以.赂者丧(《六国论》)介词,因为(3)但以.刘日薄西山(《陈情表》)连词,因为(4)秦亦不以.城予赵(《廉颇蔺相如列传》)介词,把(5)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行(《廉颇蔺相如列传》)介词,因为(6)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廉颇蔺相如列传》) 介词,凭借2.怎样辨析“以”作“因为”讲时的连词性与介词性“以”作“因为”讲时,有连词性和介词性。
区分这两种词性的主要方法是看“以”后面带的是词、短语还是句子。
“以”后是名词或短语,作“以”的宾语,是介词;“以”后是个句子,是连词。
(1)“以”意义为“因为”,用法是“介词”的例子:①洎牧以谗诛(《六国论》):“以谗”构成介宾短语,作谓语“诛”的状语。
②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兰亭集序》):“以之”构成介宾短语,作谓语“兴”的状语。
2023届高考语文文言文复习专题文言虚词讲练一课件
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孔雀东南飞并序》) 渠(问渠那得清
如许) 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属、辈、 尔辈、汝辈、尔曹、若属:你们 侪、类、 吾辈、吾曹、吾侪、吾属:我们 徒(亡命之徒)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师说》)
之属、之徒、之伦:这一类人、这些人
一 常见文言虚词的含义与用法
复习文言虚词,我们首先要准确把握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其次要 掌握有关虚词的推断方法。这里的文言虚词是一个相对宽泛的概 念,因为有部分文言词语既有虚词性质,又有实词性质,其意义 也包含虚指意义和实指意义两方面。我们在掌握文言虚词的意义 和用法时,尤其是掌握常考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时,要 “虚”“实”并重,打牢坚实的基础。
素(素善留侯张良)
经常、时 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陈情 常、平 表》) 素、一向 素与副张胜相知。(《苏武传》)
全句的虚词。既、方、会
表示附加关系或时态等语法意义或语气
的虚词。
分结构助词、时态助词、语气助词等。
之、所;将、且;也、乎、与
叹词是表示强烈感情或呼唤、应 用在句末,表感叹语气。
答的虚词。呜呼、嗟乎
1.代词 (1)人称代词
①第一 人称
吾、予、 余、我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项脊轩志》) 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离骚》) 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鸿门宴》)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短歌行》)
高考要求掌握的18个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 焉、也、以、因、与、则、者、之。
题点必备知识
文言虚词的分类
虚词类型
概念
词类特点
代词 连词
中考语文文言虚词“而”复习
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三)写出下面句子中加点虚词“而”的用法和意义,并进行总结。
1.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岳阳楼记》)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出师表》)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时时而.间进《邹忌讽齐王纳谏》2.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十二章》)余强饮三大白而.别(《湖心亭看雪》)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太守归而宾客从也(《醉翁亭记》)3.温故而.知新(《论语十二则》)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醉翁亭记》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4.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醉翁亭记》)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邹忌讽齐王纳谏》5.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执策而临..之(《马说》)朝而.往,暮而.归临溪而.渔杂然而.前陈者(《醉翁亭记》)窥镜而.自视时时而.间进(《邹忌讽齐王纳谏》)6.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马说》)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出师表》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鱼我所欲也》)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翁亭记》)7.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论语﹒卫灵公》)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作,是谓大同(《大道之行也)8.得为众人而已..(《口技》)..耶;一人、一桌、一扇、一抚尺而已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湖心亭看雪))9.既而..百千人大哭(《口技》)..儿醒俄而已而..乃和(《送东阳马生序》节选)..夕阳在山(《醉翁亭记》);久而“而”的用法和意义速记口诀:“而”字作连词,修承并转递一、连词1.表示并列关系,可译为“且”“和”“与”等,或不译2.表示承接关系,又分为以下两种:(1)“而”所连接的前后两项动作行为在时间上先后相承,可译为“就”“便”“然后”等,或不译;(2)“而”所连接的前后两项动作行为在事理上先后相承,前者是后者的原因,后者是前者的结果,可译为“就””因而”等,或不译。
中考文言文知识点复习:虚词“而”用法讲解
中考文言文知识点复习:虚词“而”用法解说中考文言文知点复:虚“而”用法解一、1、表示并列关系的,可“又”“并且”“也”等,有也可不。
① 温故而知新,能够矣。
(《;十》)② 永州之野异蛇,黑而白章。
(《捕蛇者》)③ 中峨冠而多髯者坡,(《核舟》)2、表示承接关系的,作“而后”“就”① 学而之,不亦乎?(《;十》)② 扁望桓侯而走。
(《扁蔡桓公》)③ 尉挺,广起,而尉。
(《涉世家》)3、表示折关系的,作“但是”“但是”“却”“但是”。
①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十》)② 予独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而不妖⋯⋯可而不可玩焉。
(《》)③ 千里常有,而伯不常有。
(《》)4、表示关系的。
作“并且”“并且”或不。
① 以三保勇而多,推。
(《婉》)② 少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亭》)③ 敏而勤学。
(《;十》)5、表示修关系,可“地”“着”或不。
①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愚公移山》)② 吾恂恂而起,视其缶。
(《捕蛇者说》)③ 睨之,久而不去。
(《卖油翁》)6、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译作“所以”“所以”“因此”。
① 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
(《醉翁亭记》)② 刘备天下枭雄,与操有隙,寄寓于表,表恶其能而不可以用他。
(《资治通鉴。
赤壁之战》)③ 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
(《黄生借书说》)7、表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来”。
① 意将隧入以攻后来也。
(《狼》)② 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
(《出师表》)③ 故为之说,以俟夫人观人风者得焉。
(《捕蛇者说》)④ 诚直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
(《出师表》)8、表结果,可译作“以致”“因此”。
① 不宜自轻自贱,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出师表》)9、表并列或承接,因果关系,属予作文以记之。
考标文言虚词“而何乃其且若所为焉以因于与则之”的意义与用法专题复习资料
考标文言虚词“而、何、乃、其、且、若、所、为、焉、以、因、于、与、则、之”的意义与用法专题复习资料一(一)、连词“而”的用法1、表转折,“却、反而、竟然”之义,或不译。
前后在意义上有明显反差和转折的:而听细说、小学而大遗、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今人有大功而击之、因人之力而敝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2、表并列,前后词语或短语在结构上通常相似或相同,在句中处于同等地位而并列说明的,或表示两个动作、两件事同时发生的。
可译为“而且、且”等,或不译:侣鱼虾而友糜鹿、蟹六跪而二螯、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吾从(之)而师之、而又有剪发杜门、且夫吾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
3、表结果、因果,“而”前的人事物直接导致“而”后的事情,“而”后的事情由“而”前的人事物引起的。
可译为“所以”“因而”“于是”“才”等,或直接用“而”: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今急而求子、夜则以病围所寓舍、而予不得归矣、其疾病而死、赂秦而力亏、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
4、表承接(即顺承),表示继前面动作之后紧接着另一个动作,往往译为“然后”等:毕礼而归之、觉而起、起而归、归而求救国之策、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5、表目的,表示“而”前的行为是为了“而”后的事情,有明显的目的性、方向性或计划性。
通常可译为“来”:择师而教之;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缦立远视而望幸焉;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6、表假设,一般用于主谓之间,通常译为“如果、假设、即使、就算”等。
“而”后的事情未发生,处于某种预想状态的,较少:以父母之遗体行殆,而死有余责;子产而死,谁其嗣之?(《左传.襄公三十年》)7、表递进,表示意义上进一步的发展或提高,较少: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8、表修饰,有时可直接译为“地”“着”;或在形式上连接状语(含介宾短语)和中心语(动词),在中心语前表某种方式、条件等;或“而”前的东西处于附属地位,表补充说明,一主一次的: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不如因(之)而厚遇之、群臣相视而嘻、缇骑按剑而前、缒而出、戮力而攻秦、立而饮之、吾尝终日而思矣、顺风而呼、扣舷而歌之、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客喜而笑、施施而行、漫漫而游、顺流而东也、自远而至;攀援而登、箕踞而遨一(二)、代词“而”的用法通“尔”,作第二人称代词,“你(们)”的意思: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一(三)、音节助词“而”的用法(一般在既、俄等时间名词后)既而儿醒(不久,不译)俄而百千人大呼(不译)1、疑问代词,什么,引导一个宾语前置句,“何”做前置宾语:何为其然也、而又何羡乎、客何为者、大王来何操、何以至此、而幸生也何为、何以知之、君何以知燕王、何辞为、何以伐为、童子何知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2、疑问代词,什么、为什么,不引导一个宾语前置句:何厌之有、何也、君亲其谓予何、赐也何敢望回、夫子何哂由也3、副词,多么、何必等。
专题09:必背18个文言虚词+小故事练习(教师版)
第六章文言文阅读必背18个文言虚词+小故事练习1.【而】(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2.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3.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4.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5.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7.表示因果关系,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8.表示目的关系,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②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三)通“如”:好像,如同。
文言文虚词“而”复习及训练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表示条件关系
总结词
表示一种假设条件,常与“若”、“苟”等词连用,用于表达某种条件下的结果 。
详细描述
在文言文中,“而”可以与“若”、“苟”等词连用,表示一种假设条件。例如,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如果一个人没有信用,不知道他还能做什么。)
表示目的关系
总结词
表示一种行为的目的或意图,常用于 表达某种行为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
03
总结词
检验对“而”的用法的掌 握程度
练习1
在“学__________巧”中 填入适当的字,使句子通 顺。
练习2
在“__________者,仁之 本也”中填入适当的字, 使句子通顺。
翻译题练习
总结词
提升对“而”的用法的实 际运用能力
练习1
将“敏于事而慎于言”翻 译成现代汉语。
练习2
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 不学则殆”翻译成现代汉 语。
文言文虚词“而”复习及训练
目 录
• “而”的词性及功能 • “而”的常见用法 • “而”的特殊用法 • “而”的练习与训练
01 “而”的词性及功能
并列关系
并列关系是指两个或多个词语或句子在意思上并列、平等的关系。在文言文中,“而”可以 作为并列连词,连接两个并列的词语或短语,表示它们之间的并列关系。例如:“黑质而白 章”中的“而”表示“黑底和白纹”。
相当于“之”
总结词
表示修饰或限定关系。
详细描述
在文言文中,“而”有时可以相当于现代汉 语中的“之”,用于表示修饰或限定关系。 这种用法通常出现在形容词或名词之前,用 来修饰或限定某个对象或事物的特征或属性, 使表达更加准确和具体。
文言虚词“而”练习
高三复习
“而”
一、解释句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 1、 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 2、 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3、 图穷而匕见 4、 余闻而愈悲 5、 庄宗受而藏之 7、 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8、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慎取之也 9、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10、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tú),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 者应,伛(yǔ)偻(lǚ)提携(xié),往来而不绝 者,滁(chú)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 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liè),山肴(yáo)野蔌 (sù),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hān) 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yì )者胜,觥 (gōng)筹(chóu)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 欢也。苍颜白发,颓(tuí )然乎其间者,太守醉 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yì ),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 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 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21、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22、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 23、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 24、 既而儿醒,大啼
二.下列句中加点的“而”字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 ) ①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②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③赵岂敢留璧而得罪大王乎 ④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 ⑤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⑦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⑧君子博学而日参省 乎己 A.①⑦/②④/③⑤/⑥⑧ B.①⑦/②③/⑤⑧/④⑥ C.①⑥/②④/③⑦/⑤⑧ D.①④/②③/⑥⑦/⑤⑧ C(①⑥转折连词 ②④修饰连词 ③⑦顺承连词 ⑤⑧递 进连词)
高考语文复习案【文言虚词“而”字的用法】及习题练附答案解析
高考语文复习案【文言虚词“而”字的用法】及习题练1.文言虚词“而”字的含义与用法2.教材中“而”字的用法3.洪迈《容斋随笔》文言虚词“而”字的含义与用法一、表承接方法示例含义与解析承接的本质是先后关系,常用在两个动词之间,或者是两件事之间,判断其承接关系成立的关键是两者是否存在先后关系。
一般译成“就”“然后”“从而”(译作“从而”时,一般兼有因果之意),少数译成“才”。
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
(《始得西山宴游记》)动作间的承接。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劝学》)事理间的承接。
有的句子中的“而”的承接关系不是非常明确,但仔细体会,它也还是一种承接,这个时候我们可以采用排除法,一种一种放进去理解,最合情理的一般就是正确的。
穷山之高而止。
(《始得西山宴游记》)全句译成“爬到山的顶峰才停止”,停止这个行为发生在爬到山顶之后,理解为修饰、转折、并列、因果都不对。
二、表修饰方法示例含义与解析修饰的本质是“而”字前的词语与“而”字后的词语构成偏正关系,即它只修饰限制中心词,这个中心词往往是动词性的,而修饰部分表示这个动作发生的方式、人物的情态等。
翻译时一般译作“地”。
客喜而笑。
(《赤壁赋》)译为“朋友开心地笑了”。
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始得西山宴游记》)翻译成“慢慢地行走,随意地游览”,表动作发生时人物的情态。
三、表转折方法示例含义与解析转折关系就是“而”字后的意思没有顺着“而”字前的意思说,翻译成“但是”。
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始得西山宴游记》)“而”前面说天色渐渐昏暗,天色昏暗理论上应该下山回家,但是作者说不想回,这就构成转折关系了。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劝学》)译成“借助车马,没有使脚步走得快,却能到达千里之外”。
既然脚步没有加快,正常情况就不可能到达千里之外,但后面没有顺着前面这一层意思说,而是说到达千里之外,所以是转折关系。
四、表并列方法示例含义与解析并列与承接比较容易混淆,并列关系前后可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训练: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含答案)
专题十五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一、而1.下列句中“而”字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②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③赵岂敢留璧而.得罪大王乎④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⑤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⑦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⑧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A .①⑦ /②④ /③⑤ /⑥⑧B.①⑦ /②③ /⑤⑧ /④⑥C.①⑥ /②④ /③⑦ /⑤⑧D.①④ /②③ /⑥⑦ /⑤⑧2.下列各句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与“吾尝终日而思矣”的“而”字相同的一项是()A.犹且从师而.问焉B.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C.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D.一夫作难而.七庙隳二、何1.下列句中加点词“何”的意义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A .徐公何能及君也.B.大王来何.操C.姜氏何厌之有.D.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胡为乎遑遑欲何.之A.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B.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C.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徐公何能及君也.D.何以战.三、乎1.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都不同的一项是()技盖至此乎.A. 将军迎曹,欲安所归乎.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B.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飘飘乎如遗世独立.C.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儿寒乎?欲食乎.D.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乎”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相与枕藉乎.舟中②曰:壮士,能复饮乎.③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④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四、乃1.下列各句中“乃”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三项是( A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B.当立者乃.公子扶苏C.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D.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E.使杞子、杨孙、逢孙戍之,乃.还F.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G.侯生视公子色终不变,乃.谢客就车H.尔其无忘乃.父之志2.解释下列各句中“乃”字的意义和用法。
文言文得复习之虚词而的用法
• 7 表因果关系。
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荆轲刺秦王》)
译:那人住的很远,没有来,因而荆轲为了他留下来。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译:我也后悔跟他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译:登记官吏、人民,封存府库,来等待将军。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③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
返回
【既而】不久,一会儿。
①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
②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促织》) ③既而将诉于舅姑,舅姑爱其子,不能御(《柳毅传》)
层的意思,是递进关系,译为“国家形势险要而且百姓归附”。
“履至尊而制六合。”句“而”连接的两项时间一先一后,表示承接关系。
译为“登上最尊贵的帝位来统治天下”。
“哙拜谢,起,立而饮之。”句“而”连接“立”和“饮”两个动词,“立”
前的“起”是“起身”的意思,“立而饮之”应当译作“站着喝下了酒”,
“立”是动词作状语,是“饮”的行为方式,因此,表示修饰系。
• 6 表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译:我曾经提起脚后跟眺望,不比登到高处见得广. ②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译:咚咚的敲着战鼓,两军的兵器已经接触,抛弃铠甲,拖着兵器逃跑.
填:拟声词,模拟鼓声. 之:用在动词之后,没有实在意义的衬词 接:接触,交锋
译:懂得道理有早有晚,学问和技术上各有各的专门研究,如此罢了。
• 2“而后” 译为“才,方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而
积善成德,而神明 自得 假舟楫者,非能水 也,而绝江河 吾尝终日而思矣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修饰连词 地
假设连词 如果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 乎己
并列连词 并且
递进连词 而且 顺承连词 就 转折连词 却
而
积善成德,而神明 自得 假舟楫者,非能水 也,而绝江河 吾尝终日而思矣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判断“而”在文段中的意义。 兵者,危道也。须戮力同心,切勿如 蟹六跪1而二螯,否则,何以胜?故冯 婉贞曰:“诸君2而有意,瞻予马首可 也。”冯氏虽小,然青,取之于蓝3而 青于蓝,更胜其父。婉贞博学4而日参 省乎己,非只效书生终日5而思也。三 思6而后行,故有抗敌之大捷。非7而 所谓小女子也,乃巾帼英杰8而。
文言虚词专题复习
பைடு நூலகம்
一、【而】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 “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 (《劝学》) 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蜀道难》)
补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 “又”。 ①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②骊山北构而西折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 ④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 ⑤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⑥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⑦⑧
(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 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①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 脊轩志》) ②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蒲松龄《促织》)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
了”。 ①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②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 (《逍遥游》) 【而后】才,方才。 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出师表》)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石钟山记》) 【既而】不久,一会儿。 ①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促 织》)
1、 连词,并列关系2、 连词,假设关系,可 译为如果3、 连词,转折关系,可译为然而4、 连词,递进关系5、连词,修饰关系6、 连词, 承接关系7、 代词,同“尔”,可译为你8、语 气助词,表示劝告或感叹语气,可译为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 乎己
并列连词 并且
递进连词 而且 顺承连词 就 转折连词 却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 论》) ③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石钟 山记》) 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祭十二郎 文》)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①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 ②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 ③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④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⑤因人之力而敝之 ⑥朝济而夕设版焉(11) ⑦不敢言而敢怒 ⑧酌贪泉而觉爽 ⑨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⑩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哉 ⑾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 ⑿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⒀今人有大功而击之(11)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 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劝学》) 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 ③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补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
且”。
①(陈涉)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②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
7.表示因果关系,可译为“因而”。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 山记》)
⑤⑥⑦⑧
补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 山记》) ②③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④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10)
7.表示因果关系,可译为“因而”。
8.表示目的关系,可译为“来”“用来”。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②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石钟山记》) 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 ④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6.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可 译为“地”,也可不译。
补
①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11) ②倚歌而和之(10) ③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④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 ⑤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⑥喟然而叹 ⑦盛以锦囊,负而前驱 ⑧我腾跃而上(12) ⑨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12)
③ ④ ⑤ ⑥ ⑦ ⑧⑨⑩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 或不译。
①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劝学》) 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补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 或不译。
①爽籁发而清风生 (10湖南) ②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③择善而从之 ④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 ⑤⑥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⑦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⑧此所以学者不可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⑨拔剑而啖之(10) ⑩恍惊起而长嗟(10)
补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 ) ③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④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 ⑤⑥
补
6.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可译 为“地”,也可不译。
判断“而”在文段中的意义。 兵者,危道也。须戮力同心,切勿如蟹六跪1而 二螯,否则,何以胜?故冯婉贞曰:“诸君2而 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氏虽小,然青,取 之于蓝3而青于蓝,更胜其父。婉贞博学4而日 参省乎己,非只效书生终日5而思也。三思6而 后行,故有抗敌之大捷。非7而所谓小女子也, 乃巾帼英杰8而。
修饰连词 地
假设连词 如果
青,取之于蓝
从 比
向 被
而青于蓝
于
善假于物也
外欺于张仪,内惑 于郑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