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课堂教学之主体
在教学中把握好“主导”与“主体”的位置
在教学中把握好“主导”与“主体”的位置在教学中,我们需要把握好“主导”和“主体”的位置,这是非常重要的。
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可以说是相互作用的,它们之间的协调和平衡将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效果和质量。
在课堂上,主导者是指教师,主体则是指学生。
下面将分别就主导和主体在教学中的作用进行详细的阐述。
我们来看看“主导”在教学中的作用。
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者,其主要任务是引导和指导学生学习,掌握课程内容,并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教师应该具备丰富的知识储备和教学经验,熟练掌握各种教学方法和技巧,能够灵活地运用它们。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起到组织和管理课堂的作用,确保教学的顺利进行。
教师还应该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给他们提供正确的学习方法和策略,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即使是教师作为主导者,也不应该一味地垄断课堂的控制权,而是应该与学生保持良好的互动关系。
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差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动者和参与者。
这就引出了“主体”的概念。
“主体”在教学中的作用同样不可忽视。
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他们应该积极参与学习,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
他们应该具备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能够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
学生应该学会管理自己的学习,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克服学习中的困难和障碍。
学生还应该与教师和同学之间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在集体中形成合作和友爱的精神。
通过交流和合作,学生能够获得更多的知识和经验,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和素质。
在教学中,主导和主体之间的关系应该是相互促进和相互依赖的。
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质量。
如果教师过于强调主导作用,不给学生足够的自由和空间,就会抑制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让学生成为被动接受者。
相反,如果学生过于强调主体作用,自主性过强,缺乏对教师的引导和指导,就容易迷失方向,无法全面地掌握知识和技能。
我们应该在教学中正确地把握“主导”和“主体”的位置,实现二者的协调和平衡。
在教学中把握好“主导”与“主体”的位置
在教学中把握好“主导”与“主体”的位置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很好地把握“主导”与“主体”的位置。
这里的“主导”指的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引导和控制,而“主体”则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参与和自主学习。
在教学中,教师既要起到主导的作用,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师在教学中如何把握好“主导”与“主体”的位置就显得至关重要。
教师需要明确自己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在课堂上,教师是教学的主要组织者和指导者,需要对课堂活动的组织和控制担负主要责任。
教师应该充分准备好教学内容,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确保课堂教学的有效进行。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需求,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确保教学内容的有效传达和学习效果的达到。
教师还需要在课堂教学中及时调整教学节奏,引导学生针对教学内容进行讨论和思考,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担负的“主导”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充分发挥好这一作用,才能确保教学内容的有效传达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教师还需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需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独立地进行学习。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尊重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习方式,充分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多种交互式教学方式,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地位。
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设计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自主探究,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教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潜能,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够成为学习的主体,实现个性化发展。
教师在教学中还需要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综合分析和判断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教师还可以通过启发式教学和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使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成长,不断进步。
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
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
因此,新课程环境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主,发展学生的主体性。
同时,主体性是人类文化在个体身上的积淀,是人类进化的结果。
而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不仅仅是教学的对象,而且是教育的主体,要将传统教学中被教师“一言堂”所占领的学习主体地位还给学生。
以实现学生积极地学、主动地学,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学习的主人。
怎样才能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呢?课堂教学中要突出学生学习活动的主体地位,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课堂设计要变“教”为“导”,创设符合文体,且和学生实际的教育情境。
作为教师除了应该在知识储备、专业水平、思想认识等方面做好准备外,在学生观方面也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学生是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认识和实践活动的主体。
要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关键是要转变教师的学生观,摆正师生之间的位置,确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学什么,怎么学,全有教师说了算。
学生不能有自己的想法,不能随便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唯一应该做的就是听从教师的安排,按照教师的要求去做。
在这样的观念支配下,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很难实现的。
科学的教学方法必须建立在以满足学生发展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直接参与各种探究活动。
即让学生真正参与学习的整个过程,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动手搜集各种资料,开展调查实验,整理资料,做出解释或者得出结论,写成研究报告,展示和回报交流自己的成果。
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真正得到体现。
只有如此,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的欲望,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
现结合初中语文教学的实践以及对《语文课程标准》学习的认识,谈点本人的做法和体会。
营造学生良好的学习氛围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需要语文教师有较多的时间用在课前准备上,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常记教学札记,记录有关学生课堂内外的点点滴滴。
在教学中把握好“主导”与“主体”的位置
在教学中把握好“主导”与“主体”的位置在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十分重要的。
教师应该在课堂上合理地处理好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同时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发挥出他们的主体地位,从而达到教学目标。
本文将深入探讨如何在教学中把握好“主导”与“主体”的位置。
教师在课堂中应当具备明确的主导地位。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明确每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习要求。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特点,设定合适的学习任务和活动,引导学生有条不紊地进行学习。
教师还应该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认识和学习方法,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知识和技能,确保学生在课堂中能够接受正确的指导和教育。
教师在课堂上需要善于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设计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互动教学,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展现自己的潜能。
教师还可以设置一些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教学活动,让学生在交流合作中发挥自己的主体地位,积极参与,主动学习。
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引导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主体意识。
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创造力,让学生自主思考,独立学习。
教师可以利用一些问题导入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他们进行探究式学习。
教师还可以安排一些探究性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积累经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自信心,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
教师应该在教学中更多地给予学生自主选择和自我管理的机会,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设置一些自主学习的任务,让学生自己选择学习方式和学习步骤,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教师还可以要求学生做课外阅读,进行实验研究,参加学科竞赛等活动,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
通过这些方式,教师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扩大学生的学习空间,让学生在学习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地位,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在教学中把握好“主导”与“主体”的位置
在教学中把握好“主导”与“主体”的位置1. 引言1.1 引言在教学中,主导和主体是两个非常关键的概念。
主导者指的是教师或指导者,在教学过程中担负着领导、指导和控制的作用;而主体则是学生或受教育者,是教学活动的中心和参与者。
在教学中,主导者和主体之间的关系至关重要,只有正确处理二者的关系,才能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和发展。
教学中主导和主体的关系并非单向的,而是相互作用的。
主导者在教学中应该尊重主体的需求和特点,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主体也应该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主导者在教学中承担着引领和指导的责任,需要具备丰富的教学知识和经验,同时要注重发展学生的自主性和参与性。
主体则应该有良好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性,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发挥自己的潜能和能力。
通过正确处理主导和主体的关系,教学活动才能更加有效地进行,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会更加显著。
在教学中把握好“主导”与“主体”的位置至关重要。
只有真正理解和运用这两个概念,才能实现教学的最终目标。
2. 正文2.1 教学中主导和主体的概念教学中的主导和主体是教学活动中至关重要的概念。
主导指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即教师起着引导和组织学习活动的作用;而主体则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即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和参与者。
为了正确处理主导和主体的关系,教师需要采取恰当的互动方式。
教师可以通过启发式教学、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教师在教学中担当着主导者的角色和责任,要善于引导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学生也是学习的主体,应该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积极掌握知识和技能,提高学习效果。
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才能实现教学的最终目标,达到教学质量的提升。
2.2 如何正确处理主导和主体的关系如何正确处理主导和主体的关系是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主导者应该尊重主体的学习需求和兴趣,充分考虑到主体的个体差异性,在教学设计中灵活地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以满足主体的需求。
探究小学语文“课堂主体教学”模式
探究小学语文“课堂主体教学”模式摘要】学生是具体的活生生的有丰富个性的不断发展的主体,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语文课堂主体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师主导作用充分发挥的前提下,确立学生为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我阅读、自我理解、自我完善,在阅读实践中掌握知识、练成技能、发展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主体教学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
小学课堂教学要实施素质教育,教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树立科学的教学指导思想,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创造性的教学劳动,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要以老师人格的力量和高尚、真挚的情感,以教学知识本身的艺术魅力抓住每一位学生的心,使之受到感染和激励。
小学语文是基础学科,也是人文学科,修订版小语“大纲”指出:“语文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主体的实际活动,指导学生在主动实践的过程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
”但是当我们走进现实的语文课堂,仍发现学生还在回答着自己不愿回答的问题,做着自己不愿做的习题。
这些问题、练习内容忽视了学生的自我需要,脱离了他们内心真实的感受、理解和情感,使极具人文价值,充满人性之美,最具趣味的语文教学变得枯燥乏味。
为此,语文“课堂主体教学”模式针对传统教学中忽视乃至压抑人的个性发展这个弊端提出,并力图改变语文教学中学生被动的局面,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一、要拥有一种正确的教学思想教育教学从宏观上来看,就是教思想。
正确的思想指导正确的行为,错误的思想产生错误的行为。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正确的思想,指导中国革命从胜利走向胜利,这是被实践所证明了的。
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也是如此,没有正确的教学思想,就不会产生正确的教学行为,教学就会出现偏差,也就收不到好的教学效果。
那么,当前我们需要用什么样的思想来指导我们的教学呢?主体性课堂教学思想是当前教学所需要的指导思想。
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认识与实践
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认识与实践一、树立现代教育观念,正确理解和处理教与学的关系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性能力,是当今教育的主要宗旨。
而传统教学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只强调教师的教,不研究学生的学;只强调学习的结果,不研究学习过程和方法;只强调把知识灌输给学生,而不注重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思维能力的培养。
这样的教学,不仅造成了课堂效率的低下,更主要的是忽视了学生学习自主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发展,直接影响了学生智力的开发和创新精神、创造性能力的培养。
那么,师与生,教与学,究竟应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呢?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真实含义又是什么呢?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明确指出;“教育就是引导”、“一个真正的教师指点给他的学生的,不是已投入了千百年劳动的现成的大厦,而是促使做砌砖的工作,同他一起来建造大厦,教他建筑。
”他更是振聋发聩地提出这样一个论断:“一个坏的教师是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可见,教育的主要目的不是让学生接受现成的知识,而是要指导学生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培养他们的创造性能力。
否则的话,世界上所有的“房子”就只能是一个式样。
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增强“学生是教学主体”的意识,以学生为中心考虑设计教学,以激发和完善学生的内因为宗旨。
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的形成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的主动探究。
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十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自主性和主观能动性。
教师的主导作用应侧重于指导、引导学生如何学习,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教会他们学习的方法,开发他们的智力和培养他们的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是学习的主人二、抓好学生的课前预习,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习惯,提高他们的教学参与意识。
要搞好课堂教学,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抓学生预习十分重要。
古人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通过预习,既能使学生对将要学习的知识内容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对一些重点、难点问题在上课时能引起较大的注意,学得更有针对性、更主动积极。
主体课堂教学实践(3篇)
第1篇一、引言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教育理念也在不断更新。
主体课堂教学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模式,旨在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
本文将从主体课堂教学的内涵、实践策略及效果评价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主体课堂教学的内涵主体课堂教学是指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充分发挥自身主体地位,主动参与教学过程,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实现知识内化、能力提升和个性发展的教学活动。
主体课堂教学的核心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主体课堂教学实践策略1.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1)结合生活实际,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运用多媒体技术,丰富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3)设置悬念,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 转变角色,注重引导(1)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引导者,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2)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3)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思考。
3. 优化教学设计,提高教学效果(1)设计富有启发性的教学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2)合理运用教学资源,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3)注重教学评价,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4. 拓展课外活动,丰富学习体验(1)组织学生参加各类课外活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2)鼓励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主体课堂教学效果评价1. 学生评价(1)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否得到提高。
(2)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是否得到培养。
(3)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是否得到提升。
2. 教师评价(1)教师是否能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
(2)教师是否能够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3)教师是否能够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3. 学校评价(1)学校是否为教师提供必要的支持,保障主体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
主体教学,让小学语文课堂妙趣横生
主体教学,让小学语文课堂妙趣横生一、主体教学的理念和特点主体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需求和兴趣为出发点的教学理念和方法。
主体教学强调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和需求,关注学生的情感和心理发展,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和主导者。
主体教学也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
主体教学的特点包括:一是关注学生的个性和需求。
主体教学注重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重视学生的需求和兴趣,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在学习中获得满足和成长。
二是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
主体教学要求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和主导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是倡导合作学习和交流互动。
主体教学重视学生之间的互动,注重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和交流互动,使学生在交流中学习,在合作中进步。
四是强调解决问题和实际应用。
主体教学提倡学生通过解决问题和实际应用来学习知识,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主体教学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如何应用主体教学理念和方法,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能够更加主动和积极,更加愉快和轻松,是每个语文教师都需要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以下是一些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应用主体教学的方法和策略。
一是关注学生的个性和需求。
小学生的个性和特点各异,每个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兴趣也不同。
语文教师要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了解学生的个性和需求,注重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在语文学习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快乐和成就感。
教师可以设计多样化的学习任务和活动,让学生通过阅读、写作、讨论等方式体验语文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二是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和主导者,鼓励学生在阅读、写作和讨论中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和学习任务。
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
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在传统教学模式中,老师通常是掌握课堂主导权的人,他们决定着课堂内容、学习方式和学生的学习进度。
然而,这种教学方式已经越来越难以适应当今教育的需求。
如何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是现代教育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什么是主体教学主体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引导者、以合作学习为基础的教学模式。
主体教学的核心是激发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自己前往知识的源头取经。
在主体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独立思考,自由探究,自由讨论。
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仅是被动接受知识,而是通过自己的思考发现问题,积极参与对话,完成知识建构。
主体教学强调学习者的主体性,让学生主动掌握学习任务和方法,促进学生独立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主体教学将课堂当成一个多元化的知识构建空间,让学习变得更有趣、更有意义。
主体教学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主体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首先需要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学生经常是被动接受老师的讲解,课堂时间也被老师占用了大部分。
而在主体教学中,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才能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
教师可以通过一些互动游戏、小组讨论以及问题解决等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通过这些方式,学生可以自主提出问题、探究答案、参与讨论,建立起一种学习合作的心态,提高学习积极性。
创造多元的学习环境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还需要创造一种多元的学习环境。
在这个环境中,学生有各种各样的自由选择,可以通过自己的兴趣和能力去探究问题,从而让学习过程更具有个性化和自由性。
教师可以通过创造各种多样化的资源和活动,如实验室、图书馆、文化节等来让学生在这些资源中自由选择,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引导学生自我评价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还要让他们学会自我评价和批判性思考。
开放性的课堂让学生自主选择课题、自我设计学习过程并最终完成学习任务。
而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全面评价,从而反思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实现学习与成长。
如何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
结构 、 心理 状态和行为方式 。陶行 知先生讲过 , 如果你
按着鸡脖子 喂米给鸡吃 , 它乱 叫乱挣也不会吃 。 如果你 松开它 , 它就会 自己去主动吃米 。喂鸡如此 , 堂教学 课 更应 强调以学生为主体 ,引导学 生主动探索 、积 极思
考、 自觉实践 、 生动活泼地发展 。 三、 激发学生探索兴趣
看、 演一演 、 想一想 等多种方法 中积极参 与形象主动地 获得知识 。凡是学生 自己能发现的 , 教师决 不代 替 , 使 课堂教学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 j 教 学中 , 生。 让学生投身 其 中, “ 变 要我 学 ” “ 为 我要 学 ” 变 “ 学会 ” “ 会 , 我 为 我
学 ” 。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 课堂教学 的首要任 务。在 教学过程 中, 教师首先要充 分肯定学生 的独创性 , 培养 学生的创造个性 品质 , 如主 动性 、 质疑性 、 想象力 、 密 严 性等 , 其应该 注意培 养学生 的质疑 意识 , 尤 因为 , 的 好
问题是创新的源头 ,注意抓 住一切时机激 发学 生创新 的欲望 ,树立真正 的创新 意识 ,支持学生敢 于提 出他
学生 主体作用 , 注重 学生智 力 、 能力 、 创造 力的培养 , 并 以学生主体性发展作 为课 堂教学 的终极 目标 。因此 , 教
师要走 下讲坛 , 转变角 色 , 为学 生学 习的合作 者 、 成 引 导者 、促进者 ,让学生 自始至终 积极参 与教学 的全过
程 , 断突 出学生 的主 体地位 , 不 促进 学生 主动学 习 , 充 分发挥其主体作用 , 使其成为学 习的主人 。
到学习有趣 , 感到学 习的重要性 而乐于学 习 , 真正成为
学习的主人。
1 7 7 —
让学生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主体
让学生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主体主体性教育是近年来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的重要课题,是当前我国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
主体指的是从事社会活动的人,而教学过程中从事教与学活动的人是教师和学生。
教师和学生应同为主体,教师是教学过程中施教的主体,学生是教学过程中学习的主体。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着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学生主动参与的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养成和发展。
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主体呢?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问题是思维的产物,也是引发思维的原动力,教师要以问题带动教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面对问题,欲放不忍,欲罢不能。
1.精心设计课前导语俗话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学习,教师必须不断设计,变换出各种各样的课前导语,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如《黄继光》一课,可这样导入:“1952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与朝鲜人民军并肩作战,同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在上甘岭地区展开激战。
战斗持续四天四夜,山头被削去几米之高,战斗英雄黄继光就是在这场恶战中英勇牺牲的。
今天我们就来看一下黄继光牺牲前的战斗场面。
”这样,学生的激情将被完全调动起来。
2.巧设学习“障碍”平坦无奇固然可使学生的学习比较轻松,但也会使学生感到乏味。
要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就必须巧妙地设置一些“障碍”。
只有这些“障碍”在学生新的需要与原有发展水平之间产生冲突时,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3.注重课堂的结尾艺术一堂成功的语文课,不仅要开头引人入胜,中间环环相扣,而且课尾也要精心设计,做到课虽尽而意无穷。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文章特点选择适当的结束方式。
如《穷人》一课结尾戛然而止,余意无穷,可采用续编式结束,让学生续编故事“,当桑娜拉开帐子后……”问题提出后,学生思维立刻活跃起来,个个跃跃欲试。
二、创设主动参与的条件,形成主动参与的氛围1.改革课堂教学结构为了让学生主动参与,必须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为学生创设主动参与的条件。
浅析课堂教学中的“双主体教学”-最新教育文档
浅析课堂教学中的“双主体教学”-最新教育文档浅析课堂教学中的“双主体教学”对教学活动中的主、客体的认识是教育原理中的一个基本问题。
不同的认识反映着人们不同的教育思想,而教育思想的不统一也将直接导致人们在教育实践中采用不同的方式、方法。
我们都知道教育活动是由三个基本要素组成的,即教育者(教师)、受教育者(学生)和教育内容。
那么这三个要素之间的关系如何?到底谁为主体?谁为客体?主、客体之间的关系又是怎样的呢?一、关于主、客体的概念和关系问题主体作为一个哲学概念,有本体论和认识论两种涵义。
本体论意义上的主体是指属性、关系、状态、运动等的基质、载体和承担者,近似于哲学中的“实体”或“本体”概念;而认识论意义上的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并运用一定物质手段和精神手段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人(包括个体、社会集团以至整个人类)。
作为主体的人是自然性、社会性和意识性的统一,而其统一的基础就是人的客观、能动的社会实践;所谓客体,就是主体通过实践所作用的对象。
客观世界成了主体认识的对象,它就是认识的客体;成了实践的对象,它就是实践的客体。
主体和客体是相互区别的,它们具有不同的地位和作用。
客体是主体活动的物质基础,主体对客体具有能动作用。
总之,主客体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转化。
首先,主体和客体都是在认识和实践的基础上产生的,离开实践也就无所谓主体与客体。
所以,任何一方都以对方的存在作为自己存在的条件;其次,主体在有目的、有意识地改造客体的同时也受到客体的限定和制约;最后,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同时就是主体和客体相互转化的过程。
这种相互转化是通过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的双向运动表现出来的。
二、教学活动中主客体关系的主要观点1.教学主体观。
这种观点认为教学活动是教师按照教学大纲,系统、全面地在课堂上传授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过程。
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处于受教育者的地位,只能按部就班地吸收教师所教授的内容。
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是教学的主体,而学生则是教学的客体。
课堂教学双主体观的实践(2篇)
第1篇一、引言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课堂教学改革不断深入,其中课堂教学双主体观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理念,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关注。
课堂教学双主体观强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完成教学任务。
本文将从课堂教学双主体观的内涵、实践策略以及实施效果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二、课堂教学双主体观的内涵1. 教师主体在课堂教学双主体观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承担着引导、启发、组织、调控等职责。
教师主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知识传授者: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将知识传授给学生,使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
(2)教学组织者:教师组织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参与、互动,提高学习效果。
(3)学生发展的引导者:教师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挥潜能,实现全面发展。
2. 学生主体在课堂教学双主体观中,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承担着学习、思考、探究、创新等职责。
学生主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学习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人,通过主动学习,掌握知识、技能,提高自身素质。
(2)思维主体: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思考,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探究主体:学生在教师引导下,通过探究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实践能力。
三、课堂教学双主体观的实践策略1. 创设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1)尊重学生: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关注学生的需求,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
(2)鼓励学生: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2. 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引导学生主动学习(1)激发学生兴趣:教师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引导学生制定学习计划,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优化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1)合作学习: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2)探究式学习: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探究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主体
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生产过程日益智能化的当今社会,教育正发生着深刻的变革。
表现在基础教育领域,就是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
素质教育的基本精神在于:面向全体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让学生主动发展。
这三个基本精神的实质在于学生主体性的发展。
新的《国家课程标准》关于“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部分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
众所周知,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是现代课堂教学的重要标志,也是评价一节课好坏的重要标准,更是为了实现学生的主体性,进而实施素质教育。
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这里既有理论上的认识问题,也有实际操作上的问题。
下面就这两方面谈些粗浅的认识。
学生的主体地位是进行教学的出发点、依据和归宿,是教学过程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
其具备四种主要特征:第一,能动性。
是指学生具有主观能动性,能够自觉地、主动地、积极地认识客观世界,并获得自身主体性的不断完善。
积极能动的反映是人类认识的特性,学生的认识也不例外。
教师要善于不断地创造具有激发性的教学情境,去诱导学生的主体意识,促进能动性的实现。
第二,独立性。
是指学生在教学过程的主体地位,绝不能由别人代替,也无法代替。
教学活动中凡属在教师科学组织下,学生能够通过动手、动眼、动口,特别是动脑而独立完成的一切教学活动,都要尽可能创造条件,给予必要的时间和空间,诱导学生独立探索和研究。
第三,创造性。
是指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具有探究新知、追求新的活动方式和新的活动成果的内在需求和意向。
创造是人类的本质,是人的主体性的充分表现,学生也不例外。
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为学生创设探究的情境,设置激思的疑问,提供创造的机会和条件,切切实实地开展创造性教学。
第四,发展性。
是指学生作为一个能动的自我,都具备自我发展和完善的内在需求,以便使自我的主体性不断实现。
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
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随着我国新课改的不断推进,社会科技的不断发展,在小学英语教学工作开展过程当中,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培养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到学习氛围里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动机是一切活动的原动力。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如果能正确了解、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充分发挥其潜在的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从而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
这样不仅可以在规定的时间内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良好的英语教学效果。
如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使他们成为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是我们教师应该积极探索的课题。
下面我就自己的教学经验谈谈一些认识。
一、用好多媒体,打造趣味课堂,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在教学小学英语的过程中,很多一线教师会发现学生对于学习英语这门课程的兴趣是不高的,学习兴趣的不高涨,自然会影响课堂教学的低效率。
而在智慧课堂背景下,开展教学工作时,教师就可以采取一些科技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学外研版英语教材五年级上册《You can play football well. 》这一节内容时,由于农村小学对踢足球的规则、传球、接球感觉很抽象,所以我在课堂导入阶段就选择一些原生足球比赛的视频录像来带学生走进足球氛围,让学生了解足球常识、规则。
接着再播放课文动画,问:“ Can Lingling play football well ?”引入课题进行教学。
这样,不仅让学生对足球有了更好的了解,而且自然地掌握了“ football team, pass the ball well, catch theball well, be good at football, fantastic goalkeeper ”,还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烘托教学氛围。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播放课文动画,声音进行处理,让学生学了课文之后,根据图片内容,让同学们为提供的动画视频进行跟读或者配音。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如何体现主体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如何体现主体摘要:课堂是学生的课堂,只有学生自主学习,才学得扎实。
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着眼于教学的主体――学生,通过各种因素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在课堂中体现出自己的价值。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主体体现课堂是学生的课堂,只有学生自主学习,才学得扎实。
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着眼于教学的主体――学生,通过各种因素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在课堂中体现出自己的价值。
一、提出问题小学语文是基础学科,也是人文学科,语文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主体的实际活动,指导学生在主动实践的过程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
但是当我们走进现实的语文课堂,仍发现学生还在回答着自己不愿回答的问题,做着自己不愿做的习题。
这些问题、练习内容忽视了学生的自我需要,脱离了他们内心真实的感受、理解和情感,使极具人文价值,充满人性之美,最具趣味的语文教学变得枯燥乏味。
为此,语文课堂主体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具体实施1、还学生成为学习主人,让学生在全方位参与中学习新课程强调:学习是一种个性化行动。
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
课堂上,教师的作用在于组织、引导、点拨。
学生要通过自己的活动,获取知识。
可见,课堂舞台上的主角不是教师,而是学生。
没有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教学,不可能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所以,课堂上教师要解开对学生的束缚,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让他们有自己合理的要求,满足学生的内部需要。
心理学家认为,当某种事物引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并能立刻创设这种能满足学生兴趣的情境的时候,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会充满激情的。
是的,从事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怎么会觉得枯燥和乏味呢?学生没有束缚了,自由起来了,而现实的情境又满足了他们的需求,课堂能不活跃起来吗?因此,在课堂中,我经常鼓励学生有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或者有效的学习方法,让他们积极的活动,快乐地参与学习;在目标达成上,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现有水平制定出自己能够达到的目标,让他们都能有成功的体验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情绪;在能力训练的活动中,我常常创设不同层次的训练项目,体现课程的选择性,适应或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
谈课堂主体教学
谈课堂主体教学小学语文“课堂主体教学”包括“乐学新知——自读质疑——细读研讨——自我回顾——练习运用——开拓延伸”。
从学生认识事物和学习语文的基本规律和教学过程,设计并提出了运用具体授课情境的调节变通方法。
语文是基础学科,“语文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主体的实际活动,指导学生在主动实践的过程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
”但是当我们走进现实的语文课堂,仍发现学生还在回答着自己不愿回答的问题,做着自己不愿做的习题。
这些问题、练习内容忽视了学生的自我需要,脱离了他们内心真实的感受、理解和情感,使极具人文价值,充满人性之美,最具趣味的语文教学变得枯燥乏味。
为此,语文“课堂主体教学”模式针对传统教学中忽视乃至压抑人的个性发展这个弊端提出,并力图改变语文教学中学生被动的局面,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在充分掌握“学生最近发展区”的基础上,不断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挖掘其内在的潜能,培育和发展学生独立自主性和积极创造性。
在学习过程中,强调教学民主,引导学生的合作意识,采用适当的学习方法,解决问题,掌握知识,发展独立阅读能力。
小学语文“课堂主体教学”模式的环节可包括“乐学新知—自读质疑—细读研讨—自我回顾—练习运用—开拓延伸”六个步骤。
1.乐学新知小学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
这是语文课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先决条件。
我们应根据不同阶段的学生特点,采用游戏、范读、出示图片、播放音乐等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自读质疑自读是培养自学能力的第一步,应始终引导学生自己去读,去思考,去领悟。
学生根据目标或教师导读整体感知课文,初步认识文章结构,并自觉针对重点词句加以圈点批注,把握文章重点词句及相互联系,记录自学思考的初步结论。
教师在保证学生有充裕的时间的同时,注重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使用工具书能力的培养,为好生提供一些加强的自学任务,为差生提供达标的辅助台阶。
3.细读研讨在自读后,引导学生表达在自读中明白了什么,特别还要讲是怎样弄懂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课堂教学之主体
作者:汪潮
来源:《江西教育B》2018年第08期
主体是相对于客体来说的。
关于课堂教学主体的讨论,是现代教育的必然要求。
不同的主体定位,体现的是不同的教学理念,采用的是不同的教学行为,因而,它是课堂教学必须思考的一个哲理问题。
下面对主体性、教学主体、主体性教学作些说明。
一、主体性
从哲学的角度看,主体性指的是人作为主体在与客体的对象性活动关系中表现出来的能动属性。
在这个概念中,有三个基本要点:一是主体性是主体与客体发生相互作用时所产生的一种特性。
这说明它对主体与客体的双重依赖性:主体对客体是支配、主导的地位和作用,而客体又是主体的根据和前提,两者相辅相成。
二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对象性”活动。
这里的对象性是指主观的人对外在的存在进行能动的、有目的的改造活动。
实践是人所特有的对象性活动。
三是主体性是一种能动属性,包括主体意向和主体能力。
主体意向是一种心理状态,而主体能力则是一种现实表现。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主体性有三个人格特征:独立、自觉和个性。
1.独立。
主体性与依赖性是对立的。
只有独立的人,才能独立行使、支配自己的权利,主体性才能充分表现出来。
如果一个人缺乏独立自由,处处依附他人,那他就没有发挥主体性的可能。
独立的人具有的样式是:自强的自我意识、自由的自我体验、自立的自我调控、自信的自我评价等。
课堂教学要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独立思考、独立发展的品格。
2.自觉。
主体性与被动性是对立的。
主动性表现为自悟、能动、适应的特性。
具有主动性的人,往往表现出对事物的敏感,并能自觉、自悟出其中的真谛。
他能主动地与客体形成联系,能动地适应客观环境。
自觉性强的人,是有良好进取心的人,也是能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人。
所以,课堂教学应把培养学生的学习自觉性作为一个重要的教学任务。
3.个性。
主体性与从众性是对立的。
具有个性的人有自己的感觉、有自己的判断,也有自己的观点。
他不随从,不服众,不盲从,而是与众不同,另辟蹊径,表现出自己独特的风貌而独领风骚。
可以说,个性是人的主体性的真正标志,是人的主体性的高级表现。
更为重要的是,个性中的独特性、创造性是主体性的本质反映,是衡量学生主体性的最主要尺度。
所以,在课堂教学中,不但要注意共性的内容,而且要有意识地关注个性的东西。
二、教学主体
在中国传统教育体制下,较典型的是“教师主体模式”。
这种模式在课堂教学上一切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师为转移。
我形象地把它比喻为“教师像太阳,学生像地球,家长像月亮,地球
和月亮絕对围绕太阳旋转” 。
这种模式日益暴露出其弊端,而现代的“学生主体模式”应运而生。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在“课程基本理念”中就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于是“生本教育”“学本课堂”“导学单”应势而起。
其中的三个关键词是:
1.生本。
基于学生主体的思想,以学生为基,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努力实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一切学生”的宏伟理想。
这是当前改进课堂教学的基本出发点。
当我们真正把学生作为主体了,课堂教学的奇迹也就真正发生了。
2.还学。
课堂原本就是学堂,课堂本来就是属于学生学习和活动的场地。
教师要把课堂教学的场所、时间、机会尽可能还给学生及其学习。
目前要先从课堂教学程序安排做起,先学后教,先练后导,先作后评。
当然,“还学”不是对学生的放任、自流和随性,而是一种教学策略。
3.退让。
教师要从课堂的中心移位到旁边四周,把主体地位和学习的主动权真正让给学生。
教师的“退让”不是一种退缩,不是一种胆怯,而是一种策略,一种智慧。
教师的“退”是为了学生更好、更快、更大的“进”。
此乃课堂教学上的“孙子兵法”也。
三、主体性教学
根据笔者的理解,主体性教学指的是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前提下,以教师激励和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为手段,以精心设计的学生主体活动为形式,以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为目标的一种新的教学样式。
主体性教学的基本观点可以概括为以下九个“注重”:(1)教学价值:注重学生“全人发展”。
包括学生的全员发展、全面发展和全程发展。
(2)教学对象:注重学生是教学的主体。
要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每个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
(3)师生关系:注重构建师生学习“共同体”。
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学习活动为主线。
(4)教学任务:注重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引导学生在学科态度、学科知识、学科文化等方面自主发展。
(5)教学方法:注重学法指导。
先学后教,依学而教,使教法与学法统一起来。
(6)教学形式:注重自主学习形式。
不但要有班级教学、小组教学,而且要有自主探究、个别辅导的学习方式。
(7)教学环节:注重学生实践环节。
如预习、实践、整理等环节,使学生在学习的整个过程中尽可能体现独立、自觉、个性等主体性特性。
(8)教学活动:注重学生对整个教学过程的参与。
提倡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多向交流。
(9)教学质量:关注对学生的多元评价。
把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结合起来进行评价,而以学生主体性发展为主要教学评价标准。
(作者单位:浙江外国语学院教育学院)
责任编辑敖小英
E-mail:545126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