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果戈里剧本《婚事》中的荒诞性
果戈理小说中“怪诞行为”探究

果戈理小说中“怪诞行为”探究摘要:果戈理是俄国19世纪著名的文学家之一,他笔下创作的大量作品中能够提炼出很多“怪诞行为”,本文以小说中“怪诞行为”为主题,从解读表现特征入手,进而透过该行为的外表分析了出现和存在的原因,最后论述了小说中“怪诞行为”出现的意义,旨在为用“怪诞”式的方式揭示当时俄国黑暗的社会和人们丑陋的外表。
关键词:怪诞行为;果戈理;意义尼古莱.瓦西里耶维奇.果戈理是俄国19世界文学领域知名作家之一,著名的作品有《死魂灵》、《钦差大臣》等。
果戈理创作的多部小说不仅受到人们的极大关注,而且为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领域开创了先河。
果戈理创作的小说中有很多“怪诞行为”,这些行为为小说营造了神秘的氛围,也吸引了众多学者探究“怪诞行为”背后的根本原因,进而更好地诠释“怪诞行为”出现的意义。
一、“怪诞行为”的表现特征(一)脱离大众的“非人化”行为果戈理创作的大量小说中通过各种“非人化”行为的描写再现了正常人无法做到的行为。
例如:果戈理的小说《失落的国书》中描写了爷爷和一些长着动物头和脸的“人”在一起玩扑克牌,这些似人非人的“人”并没有遭到人类的排挤,反而能够与人类友好和睦地相处,这是一种“非人化”行为的体现;小说《外套》中的主人公亚卡基.亚卡基耶维奇怪.巴拾马奇金是一个勤勤恳恳工作的职员,他工作的主要职务为抄公文,不论谁递于他的公文,他都会规规矩矩地抄写……吃饭时,总是会将飞来的苍蝇、食物等混杂着咽到肚子里……他总是能感到垃圾车的后边,然后弄得满身都是垃圾……亚卡基虽然是“人”,而且是一名公职人员,但除了抄公文外,他总是做出有理智的人无法做出的行为;小说《狂人日记》中的重要人物波普里希钦总是说自己能够听到动物之间的对话,而且多次声明他听到了动物用人的语言进行沟通……他是一个神经病人,总能够表达出一些怪诞行为,他的行为仿佛被一种神秘的力量所控制。
“非人化”是西班牙艺术家奥尔加提出的艺术理论形式之一,“非人化”源自于艺术作品之中。
浅谈荒诞派戏剧语言的特点

浅谈荒诞派戏剧语言的特点荒诞派戏剧语言是一种独特的表达方式,它以夸张、变形、扭曲、颠覆等手法来折射现实,呈现出一种扭曲的世界观。
荒诞派戏剧语言的特点主要包括语言的游戏性、违反逻辑的表达、幽默的力量和对现实的反讽。
下面就我们来浅谈荒诞派戏剧语言的特点。
荒诞派戏剧语言的特点之一就是语言的游戏性。
在荒诞派戏剧中,语言虽然能够表达一定的意思,但常常是通过语言的游戏性来达到更深层的表达。
荒诞派剧作家常常运用字词的双关、颠倒、重复等手法,创造出一种荒诞、离奇的语言效果,使观众在笑声中思考、反思,从而产生一种戏剧性的效果。
通过语言的游戏性,荒诞派戏剧呈现出一种脱离常规的表达方式,给人一种新奇、怪诞的感觉。
荒诞派戏剧语言的特点还体现在其违反逻辑的表达上。
荒诞派戏剧语言在表达逻辑上常常采用颠倒、扭曲、畸变等手法,使得语言表达与正常的逻辑关系产生了冲突,从而呈现出一种不合乎常理的感觉。
这种表达方式不仅能够突破常规的语言逻辑,更能够引发观众对现实的反思和探讨,从而使得荒诞派戏剧具有了一种强烈的观念性和思想性。
荒诞派戏剧语言的特点还表现在其幽默的力量上。
幽默是荒诞派戏剧的一大特色,而语言的运用是幽默的重要手段之一。
荒诞派戏剧语言常常利用夸张、夸大、颠倒等手法,达到一种荒谬、滑稽、滑头的效果,从而引发观众的笑声。
通过语言的幽默表达,荒诞派戏剧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使观众对一些深层次的问题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荒诞派戏剧语言的特点还在于其对现实的反讽。
荒诞派戏剧常常通过对现实的夸张、颠覆来进行反讽,使得观众在荒诞的笑声中,领悟到现实世界的荒唐和无奈。
语言在荒诞派戏剧中既是工具,又是武器,它不仅可以表达对现实的怀疑和不满,更能够引起观众的共鸣和思考,从而使得观众对现实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荒诞派戏剧语言以其独特的表现手法和丰富的内涵,成为了当代戏剧中一个独特而丰富的艺术形式。
它的语言表达不仅具有了一种独特的戏剧性效果,更赋予了戏剧艺术更为广阔的表现空间。
从等待戈多看荒诞派戏剧的特点

失望与希望的等待——从《等待戈多》看荒诞派戏剧的特征作为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作,《等待戈多》旨在揭示人类的生存状态,剧本中所描绘戈戈和狄狄这两个人便是当时全人类的共同体。
剧中狄狄说了一句话:“全人类就是咱们,不管咱们喜欢不喜欢”“残酷的命运既然注定了咱们成为这罪恶的一窝,咱们就至少在这一次好好当一下他们的代表吧”。
整个人类社会都生活在极度空虚与荒诞之中,这或许就是作者利用戈戈和狄狄想要传达给我们的思想。
他们没有立场,没有思想,时间对他们来说没有任何意义,他们已经习惯了虚无的等待。
作者不遗余力想告诉我们这就是一个荒诞的世界。
因此,从《等待戈多》中我们可以看出荒诞派戏剧具有以下一些特征:一·主题的荒诞与抽象。
尼采说:“何以人是唯一能笑的动物,恐怕这个道理要算我顶明白了。
因为只有在他受苦受得如此恶毒时,才无可奈何地发明了笑。
”人会笑,是因为遭受了巨大的痛苦。
这句话是对《等待戈多》的悲剧性主题最好的解释。
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人们生活在盲目的希望中,在遥遥无期地等待着一个模糊的万难实现的希望。
然而,人们并不因为屡次失望而不再希望,反倒是失望愈多,希望愈烈,最终在等待中耗尽生命。
希望等于无望,绝望中又不放弃等待,时间由此而变得毫无意义,生活是没有意义的,存在是及其荒诞的。
剧中戈戈和狄狄两人总是没话找话,吵架,上吊,摸摸鞋子,抖抖帽子,这些看似荒诞不经,滑稽可笑的语言和动作反映的却是人性的悲哀,思想的匮乏以及严重的精神危机所带来的毫无意义的存在,这样的笑是在人们遭受巨大的苦难之后才产生的。
二.时间的荒诞。
在《等待戈多》这部剧中,时间这一概念被作者有意地模糊掉了,时间在这里变得毫无意义,极其荒诞,尤能体现这一点的便是剧中的那棵树。
在剧本第一幕中,这棵树没有树叶,没有垂枝,是棵枯树,狄狄解释说“或许是还不到季节”。
可是到了第二幕一开始的时候,剧本中就特意点明“那棵树上有了四五片树叶”,狄狄“停住脚步,盯着树瞧了好一会儿”。
果戈理作品中的讽刺艺术

果戈理作品中的讽刺艺术关键词:果戈理作品;讽刺艺术;应用一、果戈理的简介果戈理作为俄国19世纪前半叶最优秀的讽刺作家,是讽刺文学流派的主要开拓者,也是批判文学的重要奠基人。
果戈理的作品包括《死灵魂》、《钦差大臣》。
果戈理作品不仅直面社会的弊端,而且对于人物刻画十分精确通过运用精炼的语言,将讽刺艺术发挥到极致,在针对果戈理讽刺艺术进行认识与定位的过程中,人们众说纷纭、针锋相对。
从目前来看仍然有人将果戈理讽刺艺术作为一种强势的主流,给予抨击或不屑一顾。
果戈理作为公认的俄国批判现实文学主义的奠基人,他的作品不仅对于俄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于我国文学发展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这些作品对于现代的人类社会,各种丑恶现象也具有一定的批判。
作为俄国的代表作家,果戈理对于讽刺艺术的应用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其作品对于俄国文学史、世界文学史的发展都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首先对果戈理的创作进行了简单的阐述,其次对果戈理作品中的讽刺艺术进行深入剖析。
二、果戈理是讽刺艺术的集大成者果戈理作品在主题构建方面,能够直面社会存在的弊端。
果戈理在1831年出版了第一部小说集《狄康卡近乡夜话》。
次年出版了《狄康卡近乡夜话》第二部。
通过优美的故事传说,加上机智的笔触,让小说获得了很多好评。
1835年果戈理出版了《密拉格尔德》和《小品集》,不仅风格受到了普遍欢迎和赞赏,而且很符合当时的文学审美。
但是之后1836年4月,果戈理推出了喜剧《钦差大臣》,一经推出就震动了俄国的各个阶层,也引起了俄国各界对于果戈理无休止的争论。
《钦差大臣》的出现并不是偶然的,而是作者对于之前作品的推翻与嘲弄他在《作者自白》中明确的说道:“我看清了,我在我作品中笑得没有意义,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笑,要笑最好,狠狠的笑那些真正值得人人加以嘲笑的东西。
”由此可见,果戈理实际上在创作《钦差大臣》的过程中,已经明确给自己制定了社会任务。
他说“我决定在《钦差大臣》里将我当时所知道俄国的一切坏事将最应该是公正的地方和场合所出现的所有不公正的事情,通通集中起来一起加以嘲笑,”由此可见,果戈理的笑是对于社会不公正事情的嘲笑,也是对于当时社会的嘲笑。
浅谈果戈理作品中“主人公的选材特点”

浅谈果戈理作品中“主人公的选材特点”作者:李晟阳来源:《世纪桥》2013年第11期摘要:尼古拉·瓦西里耶维奇·果戈里是19世纪40年代俄国文学的代表人物。
他是“自然派”的创始人,他开创了小人物描写的先河。
他继承并深化了“普希金”的现实主义。
创造了“含着泪的笑”的戏剧表现形式。
他的作品震撼着俄罗斯,更影响着整个世界。
关键词:果戈理;主人公;选材特点19世纪中期,在俄罗斯文学史上有一个功不可没的文学泰斗。
他的出现使批判现实主义成为19世纪文学的主潮。
他的存在推动了俄国显示主义文学。
他是“自然派”的创始人,他开创了描写小人物的先锋。
他继承并深化了“普希金”的现实主义。
他就是俄国伟大的小说家、剧作家——尼古拉·瓦西理耶维奇·果戈理。
他的写作风格从浪漫主义转为现实主义。
主人公的构思与材料的搜集对于任何作家的所有作品都是最为重要的,这是作品创作前期最大的难题。
通常人物形象构思的源泉都是自我经历与思想的真实写照,或者以生活中遇到的人为原型的改写。
但果戈理在创作中独树一帜。
他的人物来源除了自我生活与理想的真实写照,还有成长过程中观察到的形形色色人物的特点,最特别的是他与朋友的书信往来也是其创作的重要要素。
本文就将对果戈理作品中“主人公的选材特点”做以浅析。
一、果戈理本人的缩影品读果戈理的作品不难发现,虽然他作品中没有一部真正的自传体小说,但他借主人公之手书写着自己的生活与梦想,不同作品中主人公的心境就是果戈理人生中不同时间段的真实写照。
从1831年他的成名作《狄康卡近乡夜话》,到1835年出版小说集《密尔格拉得》中能清楚的看出果戈理的写作风格由浪漫主义到现实主义。
这同时证明了他从初登文坛的浪漫小伙成功转型成了剖析社会现实、鞭辟入理的笔尖杀手。
生于地主家庭的果戈理自幼酷爱文艺,中学时受资产阶级以及十二月党人以及法国启蒙作家的影响颇深,爱国主义和人道主义思想扎根心底。
中学毕业后来到彼得堡发展,年轻人的满腔热血促使他想成就自己的一番事业,为祖国、为人民做实事,贡献自己的力量。
论《等待戈多》的荒诞性戏剧特征

论《等待戈多》的荒诞性戏剧特征摘要《等待戈多》作为荒诞派戏剧全盛时期的代表之一,其与传统戏剧“背道而驰”的特征表现的尤为明显,可以说是整个戏剧史上的一朵奇葩。
剧本以存在主义的哲学视角对人类的生存危机和世界的荒诞性进行了深刻的揭示,极为清晰的展现了那个时代西方社会发展的“荒诞性”因素。
然而剧中所展现的种种荒诞现象并不是作者臆想而来,而是由现实世界转化而来,因而对其进行深入研究的社会意义是广泛而深刻的。
本文拟就戏剧人物、主题、情节与结构、语言四个方面对《等待戈多》进行研究,从中分析其荒诞性特征,并就《等待戈多》的现实意义进行相关论述。
关键词:荒诞派戏剧;荒诞性;等待戈多;非人Abstract"Waiting for Godot", as one of the representatives of the absurd drama, is characterized by its "opposite" to the traditional drama, which can be regarded as a wonderful work in the whole history of dram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xistentialism, the script reveals the survival crisis of human beings and the absurdity of the world, and shows the "absurd" factors of the western society development. However, the phenomenon of absurdity in the play is not from the author's imagination, but from the real world. Therefore, the social significance of the in-depth study is extensive and profound. This paper intends to drama theme, characters, plot and structure of language, four aspects of research on "waiting for Godot", analyzes its features from the absurdity, and relevant discussion on th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waiting for Godot".Key words: Absurd drama; absurdity; waiting for Godot; inhuman目录摘要IAbstract II一、荒诞派戏剧1二、荒诞:《等待戈多》的鲜明特征1(一)“非人”的戏剧人物2(二)主题的荒诞3(三)情节、结构的荒诞51.“消失”的情节52.荒诞的结构6(四)语言的荒诞6三、结语:《等待戈多》——照进现实的戏剧之光8参考文献9谢辞10一、荒诞派戏剧荒诞(absurde)一词的词源属于音乐领域:在拉丁语中,absurdus(听不到的,聋的)意思是“不在声音中的东西,不协和的、不调和的东西”。
浅谈荒诞派戏剧语言的特点

浅谈荒诞派戏剧语言的特点荒诞派戏剧语言是20世纪初期产生于欧洲的一种戏剧艺术形式,其以荒诞、夸张和离奇为特点,将日常生活和社会现实进行颠覆和挑战,以此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和反抗。
荒诞派戏剧语言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其语言的运用上,下面我们就对其语言特点作进一步的探讨。
荒诞派戏剧语言的特点之一是语言的夸张与变形。
在荒诞派戏剧中,语言往往被夸张和扭曲,以达到夸张虚构的效果。
剧作家通过对语言的变形和夸张来表现出对现实的颠覆和挑战。
剧中的对话往往是非常荒诞滑稽的,人物的言语举止也会大大超出现实生活的限制。
这种对语言的变形和夸张不仅为观众带来了一种新奇的体验,同时也让观众在笑声背后反思现实社会中的种种虚伪与荒谬。
荒诞派戏剧语言的特点还在于其对语言的重构和重新组合。
在荒诞派戏剧中,语言往往会被重新组合,例如对白的排比重复、脱离常规的对话结构等等。
这种对语言的重新组合不仅使观众感到新奇,也使得语言本身带有了一种独特的韵律和节奏感。
通过对语言的重构和重新组合,荒诞派戏剧能够更好地表现出角色内心的冲突和矛盾,同时也能更好地引导观众对社会现实的反思和思考。
荒诞派戏剧语言的特点还表现在其对语言的挖掘和拓展。
荒诞派戏剧中常常会出现一些全新的词汇、短语或句式,这些词汇、短语或句式可能是编剧创造的,也可能是从现实生活中挖掘出来的,但都是在现有语言的基础上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拓展和改进。
这种对语言的挖掘和拓展使得观众在观赏荒诞派戏剧时能够体验到一种全新的语言魅力,也能够更好地理解剧中人物的思想和情感。
这种对语言的挖掘和拓展也使得荒诞派戏剧具有了一种时代感和前卫感,从而更好地适应了当代观众的审美需求。
荒诞派戏剧语言的特点还在于其对语言的解构和颠覆。
在荒诞派戏剧中,常常会对语言进行解构和颠覆,比如通过拼字错误、语法错误、逻辑混乱等手法来颠覆语言的传统规范和结构。
这种对语言的解构和颠覆不仅使得语言本身带有一种颠覆性和破坏性,也让观众在观赏剧作时感到一种违和感和激发出对语言的重新审视。
浅析果戈理的文学

浅析果戈理的文学作者:王然来源:《世纪桥》2014年第02期摘要:果戈理作为十九世纪上半期的大文豪,凭借其最具特色的写作手法和创作特色开创了果戈理时代,他对后世的俄罗斯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他对文学的追求是执着的,他的文学精神是永垂不朽的。
关键词:果戈理;文学;讽刺;孤独;精神;纯粹果戈理的文学精神是纯粹的。
放眼19世纪文豪,我个人非常喜欢果戈理。
我认为他在19 世纪文学领域的造诣是除普希金和莱蒙托夫以外最深厚的。
单从他的文学精神上来讲是纯粹的,他对文学的追求也是纯粹的,他对文学的追求也是纯粹的,即使是普希金也无法比拟他对文学的追求的专一性。
在普希金的生活中不仅有文学还有爱情,但在果戈理的世界中却只有文学。
几乎是与文学相依为命。
大多数俄罗斯文学作家在其作品中注入太多自己生活中的意愿或者愿望又或者抱怨等等个人情愫,但是果戈理的文学创作却非常纯粹,他的作品在戏剧上具有的反讽写作特色单纯的反映出现实与理想的差距,让能读懂果戈理的人更加深入和彻底的了解和明白这个社会真实和残酷的一面。
果戈理纯粹的文学精神让人钦佩。
一方面极为少数在文学创作中不表现自己的生活情愫,另一方面体现出果戈理的神秘色彩。
或许读果戈理作品的人都非常好奇为什么在果戈理的作品中不是歌颂大自然的美,例如《五月的夜》就是赞美俄罗斯的壮丽,例如《狄康卡近乡夜话》或者反映社会残酷的现实,例如《死魂灵》。
以上的文学作品反映了果戈理对文学追求的纯粹,不掺杂个人的生活情愫,他的文学精神更是纯粹的,这是很多俄罗斯文豪无法比拟和超越的。
果戈理的文学精神也是孤独的。
大多数第一次相识果戈理的人可能都是看了那本非常著名的小说《死魂灵》,这本书让人产生了深深的敬畏。
当人们追问是否有第二部时可能会发现,果戈理曾两次烧毁《死魂灵》第二部手稿。
在我看来作者烧毁手稿的一方面的原因可能是身体日渐虚弱,精神压力也不堪重负,另一方面的原因是自从1848年回国之后精神上十分孤独,即没有精神支柱也没有精神寄托,以及自身对文学创作要求的完美使他不得不放弃《死魂灵》第二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果戈里剧本《婚事》中的荒诞性
摘要:“荒诞”原来在音乐语境中意味着“失去和谐”。
因此它的词典定义为“与理
智或者适宜不和;不一致、不合理、不合逻辑”。
果戈里《婚事》虽然是一部描写沙皇时期社会风习和婚姻交易的二幕喜剧;但仔细研究剧本就会发现剧中人物情
节的怪诞荒唐。
本文针对剧本中人物的和作者创作背景的研究,分析探讨剧本中
故事、人物的荒诞性。
关键词:俄罗斯戏剧;果戈里;婚事;荒诞
《婚事》是果戈里于1833年-1835年创作的戏剧作品,1842年12月9日,
首演于圣彼得堡亚历山大剧院,直到现在,该剧仍然在亚历山大剧院演出,是一
部非常经典的作品。
该剧表面上讲述了女主角阿加菲亚与不同阶层和职业的官员
相亲的故事,其实是一出受人策划的婚姻闹剧,反映了19 世纪在圣彼得堡的社
会风习,具有深刻的社会讽刺意义。
“Совершенно невероятное событие в двух действиях”这句话是剧本开始作者
写的第一句话,翻译为“在两幕剧中的非常不可思议的事件”,这也就决定了故事的
荒诞性。
首先应该明白《婚事》这个故事是在一天内发生。
开始,波德科列辛想要结婚。
接着柯奇卡辽夫上场,赶走媒婆,催促波德科列辛去相亲。
与此同时,阿加
菲娅与姑妈打牌选择未来的丈夫,媒婆上场介绍相亲对象。
紧接着钱季旦、阿努
奇金、热瓦金、柯奇卡辽夫、波德科列辛上门相亲。
柯奇卡辽夫设计将众人赶走,强行让阿加菲娅与波德科列辛结婚,晚上就举行婚礼,最后波德科列辛消失在窗外。
如果让一个人一天内从想结婚、相亲、见面、结婚,故事的荒诞性就体现了
出来。
其次在剧本中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荒诞性。
首先是波德科列辛,身为七品文官,衣食无忧,百无聊赖。
在生活中已经准
备好结婚,但是在内心里却没有准备好,对婚后生活的憧憬和迷茫。
媒婆请了三
个月,但需要时间考虑。
偏偏事与愿违,柯奇卡辽夫帮他在一天内安排好了一切,最后波德科列辛选择了逃避,不可思议的从窗户中逃走。
在沙皇时期,一个绅士,如果跳窗户,会被认为很没有教养,很奇怪疯狂的行为。
最后波德科列辛的消失
也使故事荒诞到极点,波德科列辛到底去哪了,回家了、消失了、还是摔死了我
们不得而知,开放式的结局让读者浮想联翩。
其次从剧本中可以找到故事发生的具体时间。
第一幕第十六场热瓦金上场:热瓦金 ... ...1815年退休以后,这才翻了个面,这衣服已经穿了十年,至今差
不多还是新的。
所以可以确定故事发生的年份为1825年。
在第二幕第十四场写道:
波德科列辛叶卡捷琳果夫游春节快到了
... ...
波德科列辛今天是八号。
九号,十号,十一号... ...再过二十二天。
叶卡捷琳果夫游春节为每年的五月一日,被认为是俄罗斯的春假,在那一天会
举行庆祝活动。
所以波德科列辛说今天是八号,再过二十二天是五月一日,那么
也就是说故事发生的那一天为1825年4月8日。
1825年在俄罗斯是一个动荡的
年代,这一年沙皇亚历山大一世离奇死亡,同年爆发了十二月党人起义。
其次1825年俄罗斯的复活节是4月11日,复活节是一个西方的重要节日,象征着重
生与希望,为纪念耶稣基督被钉死在十字架之后第三天复活的日子。
而波德科列
辛恰恰就在复活节的前三天消失,是不是也预示着三天后故事将发生转折,作者
在这里也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接下来是柯奇卡辽夫,全剧本与其说是柯奇卡辽夫帮助波德科列辛相亲,不
如说是柯奇卡辽夫玩的一场荒诞的婚姻游戏。
他让每个人都参与游戏,像魔术师
一般安排众人。
他的初衷是好的,但是随着剧情的发展,柯奇卡辽夫的行动线逐
渐由“帮”变为“劝”,“劝”变为“骗”,“骗”变为“哄”,“哄”变为“求”,推动着故事情
节的发展。
柯奇卡辽夫的荒诞性在于,他把说媒看得很简单,但是在自己的参与下,渐渐主导为一场闹剧,一场游戏,近乎疯狂的想获得胜利,最后眼看就要成功,却因波德科列辛的消失功亏一篑,满盘皆输。
阿加菲娅是商人的女儿,在当时社会中属于有钱但没有社会地位,所以想通
过与官员结婚获得社会地位。
她对爱情有憧憬,但是没有主见。
想结婚,但是犹
豫不定。
面对突如其来的六个相亲对象显得有些不知所措,荒诞的通过抓阄来选择。
正是她的犹豫,胆怯,被柯奇卡辽夫利用,蒙骗。
意外的穿上婚纱,步入婚
姻殿堂,等来的却是未婚夫的逃跑。
在当时社会环境中,新娘结婚,新郎跳窗逃
跑会被众人耻笑,而且在俄罗斯东正教教义中,自杀有罪,没有爱情就结婚同样
有罪。
接下来是意外卷入柯奇卡辽夫游戏圈套的钱季旦、阿努奇金、热瓦金三人。
钱季旦是戍务官,负责政府经济事物和办公室对外秩序的监督,相当于是一个管
钱管物的官员,所以这个角色比较直接务实。
前来相亲,不想耽误时间,先看嫁妆,嫁妆过关,姑娘模样过关,然后直接介绍完自己便问阿加菲娅行还是不行,在
自己的逼问下,一向胆怯的阿加菲娅却意外的说出了“滚”字。
阿努奇金是一名退
役步兵军官,喜欢会法语的姑娘,但自己却不会法语,过来相亲却被告知姑娘什
么也不会。
热瓦京是一名退役海军,介绍自己去过意大利,却说所有意大利人都
说法语,热瓦金觉得自己很好、很完美,但是莫名其妙的一次次的被人拒绝,已
经第十七次了,最后也以失败告终,连他自己在最后的独白中也觉得莫名其妙,
想不明白。
这三个角色虽然荒诞,但实际上代表着当时沙皇政府官员的自以为是,虚伪的面孔,深刻的讽刺了当时的官僚专制主义。
果戈里一直支持改革,并通过
作品揭露当时社会的庸俗与罪恶。
所以剧本中不仅宣扬婚姻自由,而且希望改革
俄罗斯的精神状态。
结论
果戈里的作品有着生动活泼的散文风格,敢于揭露社会现实并且和讽刺幽默
结合,充满了怪异和幻想的因素。
所以剧本的故事、剧本与当时社会环境、在剧
本中的人物、每一场人物的行动、人物与人物的关系、故事的开放性结局都充满
着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荒诞性。
这也正是这个剧本经久不衰的原因之一,也成
为现在在剧院不断上演改编的切入点。
参考文献
[1]Станиславский К.С. Собрание сочинений: В 9 т. М.: Искусство, 1990. Т. 3. Работа актера над собой. Ч. 2: Работа над собой в творческом процессе воплощения:
Материалы к книге.
[2]沈念驹主编,刘逢祺译. 果戈理全集(第5卷戏剧作品)世界文豪书系[M]. 河北
教育出版社, 2002.
[3]Гоголь Н.В. Женитьба. СПБ.: Азбука, Азбука-аттикус, 2017. Петербургские
повести.
[4]〔俄〕尼古拉·果戈里著, 刘淑梅译. 果戈理中短篇小说集[M]. 北方文艺出版社,
2012.
[5]常颖.俄罗斯民族戏剧从冯维新到契科夫[M]. 中国水利: 2017[6]
作者简介:肖安(1992.4-),男,山西人,研究生硕士,俄罗斯国立圣彼得堡戏剧艺术学院在读,研究方向:俄罗斯戏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