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现实一种》的荒诞特征
余华小说中的荒诞与真实研究

余华,1960年4月3日生于浙江杭州,当代作家。
中国作家协会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1977年中学毕业后,进入北京鲁迅文学院进修深造。
1983年开始创作,同年进入浙江省海盐县文化馆。
1984年开始发表小说,《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同时入选百位批评家和文学编辑评选的九十年代最具有影响的十部作品。
1998年获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
2005年获得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
摘要:本文以《现实一种》和《鲜血梅花》为例对余华笔下的两类荒诞与真实进行探讨,前者涉及人性,后者着眼于人生。
这两类作品中荒诞与真实都达到了和谐无缝的统一,作者余华一方面为读者呈现出一个荒诞的世界,另一方面又竭力让读者相信这个荒诞不经的世界其实本就是对现实世界的还原而非他自己的虚构。
关键词:荒诞,真实,人性,人生余华无疑是一位擅长解构的作家,纵观其作品,其解构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对于主题的解构,如《一九八六年》中的反历史意识,《世事如烟》中对孝道的颠覆,以及《现实一种》中对于家庭伦理的解构。
另一种则是对于文类的颠覆,从《古典爱情》到《河边的错误》,再到《鲜血梅花》,作者颠覆了读者对传统才子佳人小说,公案侦探小说,以及武侠小说的全部想象。
其实无论是哪一类,作者都不是为解构而解构,而是企图通过解构之后呈现出来的荒诞来传达自己对于现实人生最深刻的认识,读者眼中看到的荒诞便是作者眼中的真实。
下面以《现实一种》和《鲜血梅花》为例来详细探讨余华小说中的荒诞与真实。
一、《现实一种》:人性的荒诞与真实在这部作品中,作者用冷静到冷漠的笔触叙述了一个兄弟相残的故事:哥哥四岁儿子的一次过失导致了弟弟儿子死亡,弟弟因此将侄子一脚踹死,哥哥为复仇,将弟弟绑在一棵树上,让一只小狗舔舐他的脚心,弟弟奇痒难忍,于狂笑中死去。
而后哥哥被捕,弟媳出于报复,将哥哥被枪毙后的尸体卖给医院进行解剖。
由此可以看出,这是一个轮流杀人的可怖故事,又因为它是在至亲骨肉之间发生的,所以就显得更加触目惊心。
论余华的《现实一种》

论余华的《现实一种》《现实一种》,以纯粹零度的情感介入,异常冷静理智、有条不紊地叙述了一个亲人间相互残杀的故事。
余华认为这些作品“记录了我曾经有过的疯狂、暴力和血腥在字里行间如波涛般涌动着,这是从恶梦出发抵达梦魇的叙述。
为此,当时有人认为我血管里流淌的不是血,而是冰碴子。
”《现实一种》余华在1986-1987年写作的小说,每一篇小说都可以被称为一个寓言。
他企图建构一个封闭的个人的小说世界,通过这种世界,赋予外部世界一个他认为是真实的图象模型。
这显示出一种强烈的解释世界的冲动,仿佛一个少年人突然发现他掌握着世界的秘密后迫不及待地要将之到处宣讲,他表面摹拟的老成中夹杂着一种错愕:事实上,正是后者而不是前者产生了一种新的观察世界的视角,也确实发现了世界的另一面。
但这一时期他所刻意追求的“无我”的叙述效果迫使他不得不创造一个面具:一个冷漠的叙述者,结果,是他的冷漠而不是他的震惊留给当时的读者很深的印象。
《现实一种》12的本文中并没有什么观念化的议论,然而从小说的题目和情节布局都可以看出一种解说观念的意图。
这种意图正如批评家所说的:“是一种观念性的解释世界的冲动和为世界制造一次性的图象模型的艺术理想的复杂混合。
”13这种图象模型首先可以在他的小说的布局中发现。
这是一种“沙漏”式的小说布局,它显示出一种刻意的对称性:山岗的儿子皮皮杀死了山峰的儿子,山峰杀死了皮皮,山岗杀死了山峰,山峰的妻子借助公安机关杀死了山岗。
甚至人物的名字“山岗”、“山峰”也显示出一种刻意的对称。
如果仅从“主题学”的角度讨论,这里讲的并不是一个新鲜的故事,这种连环报式的情节在民间故事里其实已经广泛的流传.值得注意的是,以前这些故事的所有讲法都提供了一个起因,这些起因都很微小琐屑,显示出人性中文明的一面远远抵挡不住其野蛮与愚蠢的一面,后者略受诱惑就一触即发,而一旦引发就会像多米诺骨牌一样自动发展、扩大,直到将双方都毁灭殆尽。
在民间故事中其实已经体现出看待人性的另一种视角,只是因为采取了一种传统的故事形式而导致了对之的遮蔽。
余华 现实一种

余华的《现实一种》颠覆了传统理论上的情感模式,叙述了兄弟间丧失人性的连环报复、轮回杀戮。
从小孩子们的无意伤害到大人们的有意残杀,直至最后相继毁灭。
以一个三代人的家庭为背景向人们描写了丑,通过祖孙、母子、夫妻和兄弟的行为之丑和心理之丑,让人深刻地认识到了现实世界的残酷与丑恶。
余华在小说创作中以敏锐的艺术感觉淋漓尽致地描写丑恶。
他深入人性最黑暗的地方,用他自己阴沉、犀利、冷酷的笔调为我们呈现出独特的艺术世界。
一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审丑在《现实一种》中,同一屋檐下的三代人之间没有任何真挚的感情,悲剧发生时不是相互慰藉、寻求合理的解决途径,而是以一还一地残忍报复和迫害。
祖母对孙子、母亲对儿子、丈夫对妻子、兄弟对兄弟的态度让人们看到了人性的丑无处不在。
1.在祖孙关系中审丑皮皮“爬到祖母身边,偷吃一点咸菜”,竟使祖母眼泪汪汪,喋喋不休。
“你今后吃的东西多着呢,我已经没有多少日子可以吃了。
”一个是四岁的孩子,一个是年迈的老人,他们共处一室,却没有一点爱。
相反,有的只是自私,表现的只是冷漠。
祖母的举动,必然使孩子幼小的心灵蒙上一层抹不掉的阴暗,他不知道什么是爱,因为他从未体会过。
在大人们都去上班的时候,皮皮却依然站在原处,听着雨声,并且“听出了四种雨滴声。
”孩子对万物都充满了好奇,他希望有人能分享他发现新事物的喜悦。
所以他对祖母说:“现在正下着四场雨。
”祖母听后只是打了一个响亮的嗝,没有说什么,孩子嗅到一股臭味,所以他立即离开了。
祖母对孙子的淡然视之,孙子对祖母的厌恶至极,导致了祖孙之间越来越大的隔阂。
在祖母身上体现的那种人性丑,也潜移默化地熏染了孩子的心。
2在母子关系中审丑世界上最无私的感情莫过于母爱。
每一个孩子都应该享受着母亲给予的幸福和快乐。
而在《现实一种》中,自始至终没有描写过母亲与儿子之间温情的场景。
相反,描写最多的是儿子对母亲身体状况的不屑一顾,母亲面对儿子们相互残杀时的冷眼旁观。
面对山岗、山峰的互相残杀,身为母亲的她没有任何劝阻,而只是关心自己那腐烂的肠子,“为了不使那腐烂的肠子像水一样在她体内涌来涌去,她躺下以后就不再动弹。
浅析余华《现实一种》的冷叙述

浅析余华《现实一种》的冷叙述作者:刘柳来源:《牡丹》2018年第17期冷叙述即冷漠叙述,主要是指叙述人以局外人的视点,平和冷静、不动声色地叙述作品中的人和事。
它包含反对语言上张扬情感,反对作家介入叙述两个方面。
余华在创作中很好地践行了冷叙述的创作模式,其中篇小说《现实一种》即从人性的冷酷、语言的冷静、情感的冷漠三个方面体现了余华小说的冷叙述特点。
余华是20世纪80年代崛起的先锋小说代表作家,他的小说创作以1991年底第一部长篇小说《呼喊与细雨》发表为界,可以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其前期以中短篇小说为主,在叙述方式方面带有很强的实验性、先锋性:最明显的特征就是相对于传统“革命现实主义”小说的“激情叙述”所采用的冷叙述。
所谓“冷叙述”即冷漠叙述,主要是指叙述人以局外人的视点,平和冷静、不动声色地叙述作品中的人和事。
它包含反对语言上张扬情感、反对作家介入叙述两个方面。
中篇小说《现实一种》是余华的前期代表作,作品即以一种冷叙述的方式描写了一个亲人间仇杀的血腥、残忍、暴力的故事,其冷叙述表现在人性的冷酷、语言的冷静、情感的冷漠三个方面。
一、人性的冷酷在《现实一种》中,余华描写了血脉相亲的一家七口的日常生活。
这一家本该是其乐融融的同堂三世,但他们之间看不到一点人性的温情,在这种人际关系下,家庭成员之间关系的破裂可谓一触即发。
首先山岗四岁的儿子皮皮无意中摔死了山峰的儿子、他的堂弟,于是围绕这一事实一系列亲人间的仇杀行为迅速蔓延开来。
弟弟山峰因为自己的儿子无辜死掉,先是不分青红皂白地把自己的妻子毒打一通,接着又挥拳指向自己的哥哥。
这场景使他们的老母亲惊愕不已,她连声叫着“吓死我了”,却坐着未动,“因为山峰的拳头离她还有距离”。
一位老母亲看着自己的两个亲生儿子打架却“坐而未动”,这场景令她惊愕不已,但这“惊愕”不是来自于自己两个儿子的厮打,反而是害怕山峰的拳头伤到她自己。
人性的自私、冷酷可见一斑。
山峰终于以残忍的方式将皮皮杀害,而他的哥哥山岗为了给自己的儿子报仇也以更加残忍的方式将自己的弟弟杀害。
余华小说《现实一种》的现实书写

余华小说《现实一种》的现实书写
韩丽莎
【期刊名称】《雨露风》
【年(卷),期】2024()4
【摘要】余华的中篇小说《现实一种》于1988年发表,是中国20世纪80年代先锋文学的代表作品。
小说讲述了山峰、山岗两兄弟因为孩子间的意外,自相残杀的故事,小说中充斥着暴力和血腥,是余华前期暴力美学的代表作品。
先锋文学虽是对传统文学的反叛,表现出异化现实的特点,但这种反叛不是一味地背离现实,而是有着深刻的现实基础。
余华在《现实一种》的自序中写道:“我的经验是写作可以不断地去唤醒记忆,我相信这样的记忆不仅仅属于我个人,这可能是一个时代的形象,或者说是一个世界在每个人心灵深处的烙印,那是无法愈合的疤痕。
”[1]1可以说,余华的作品与其成长经历密切相关,更是时代的象征,具有深刻的现实基础。
【总页数】3页(P00037-00039)
【作者】韩丽莎
【作者单位】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
【相关文献】
1.冷酷是一种现实——从《现实一种》看余华的创作取向
2.超越现实的书写--论余华小说《第七天》
3.在超现实与现实的融合中探索——余华小说的探索形式
4."非
理性"的迷狂:余华对酒神精神的张力书写
——以《现实一种》为例5.余华小说《现实一种》的神话原型解读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由《现实一种》看人性之恶

由《现实一种》看人性之恶余华在其小说《现实一种》中,以冷酷深邃的笔法为读者展现了其观念意义上的现实,这种现实中充斥着人性的冷漠自私、情感的淡漠疏离。
作者一反常人的慨叹悲鸣风格,以“局外人”的冷漠叙述者的角度,用看似“无意识”的手法客观展现了现实世界以及复杂人性的真实本相。
余华是先锋小说作家中的一位杰出代表,《现实一种》作为余华的早期作品,规避了对温暖真情、质朴人性的赞扬,而是以冷漠的叙述口吻对人性中黑暗的一面:自私冷酷、麻木无情、残忍暴戾进行了淋漓尽致的展露。
余华以冷静且带有黑色幽默的笔法,将小说中的人物编织到一个寓言式的故事中,通过一种无我的叙述方式来展现故事中的矛盾冲突,以一个冷漠叙述者的视角直截了当地让读者看到现实世界的冷酷黑暗以及人性中趋于兽性的一面。
一、对人性之恶“无意识”的冷漠展现余华在创作转型之前,都用极其冷酷极端的笔法来勾勒世间百态、生命本相。
他的小说中充斥着阴谋、暴力以及死亡等人性阴暗面。
人的思想世界中没有爱,没有温暖,没有阳光,人性当中温情的一面被束之高阁,反而以欺负弱小、残害无辜为乐事,美好人性被扼杀、被扭曲。
从余华的文字中,人们可以感受到人性中“恶”的因素实际上也是十分强大的,只是人们用理智与意志控制了它,才使得人性中真善美的一面得以发挥作用。
但是,这种“恶”真实存在于人们的潜意识中,当理智与意志无法压制的时候,便会无意识地展现出来。
从主题学的角度来讲,这种连环报复式的小说情节在各种民间故事中并不罕见,通常意义上来说,这种复仇母题的小说都会有一个事件起因,而且较为琐屑,一旦在特定条件下受到某种外界因素的催化,就会爆发、扩大,愈演愈烈,显示出人性中善良的一面远远敌不过恶劣的一面。
但是,余华的创新点在于将故事情节中的起因取消,将这种亲人之间的残忍仇杀视为一种盲目冲动,并将仇杀的对象主要设置在两兄弟之间,使人性中的恶性因素以一种触目惊心的方式展现在读者面前,将一个古老的复仇主题的故事以一种全新的形式表达出来。
余华现实一种读后感

余华现实一种读后感
这书里的故事啊,真的是把人性那些黑暗、冷酷的角落扒拉得赤裸裸的。
故事里那一家人,就像一群被恶魔附身的人,互相伤害,毫无亲情可言。
那种冷漠和残忍,就像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偶尔瞥见的人性阴暗面,被余华放大了无数倍。
先说那兄弟俩,为了一点莫名其妙的小事就开始了疯狂的报复。
在我们平常生活里,亲人之间就算有点小摩擦,顶多也就是拌拌嘴,过会儿就和好了。
可他们倒好,就像两个被仇恨冲昏头脑的野兽,完全丧失了理智。
哥哥的孩子摔死了,他不去追究这可能只是个意外,而是一门心思觉得是弟弟的孩子干的,然后就开始了他那恐怖的复仇计划。
这就像我们有时候会因为一点小事就无限放大别人的错误,钻进了牛角尖还不自知。
还有他们的妈妈,在这场家庭悲剧里,也没起到什么好作用。
她就那么静静地看着这一切发生,没有去阻止,没有去劝解,就像个冷漠的旁观者。
这让我想到,有时候家庭里的长辈如果不能起到积极的调和作用,那这个家就很容易散架,变成一个冰冷的战场。
余华写这些人物的时候,笔触特别冷静,就像一个拿着手术刀的医生,精准地剖析着每一个人的内心。
他没有对这些人物进行评判,也没有站出来说谁对谁错,只是把这个故事像纪录片一样展现在你眼前。
这反而让我更觉得害怕,因为这让我意识到,人性里可能真的隐藏着这么恐怖的东西,只要一个导火索,就能让这些黑暗面喷涌而出。
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好几次都想放下,因为实在是太压抑了。
但又忍不住想知道后面还能发生什么更恐怖的事情。
就像你在看一场可怕的灾难片,虽然吓得要死,但还是想看到结局。
余华的荒诞性写作

余华的荒诞性写作余华是中国当代作家中最著名的一位,他以其独特的荒诞性写作风格而备受瞩目。
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对人性的深刻思考和对社会现实的冷峻揭示,让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一种强烈的荒凉和绝望。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来探讨余华的荒诞性写作。
首先,余华的荒诞性写作在题材选择上非常独特。
他的作品往往涉及到人性的极端境地,如《活着》中的饥饿、苦难和死亡,《许三观卖血记》中的贫困和绝望,《在细雨中呼喊》中的痛苦和孤独等等。
这些题材本身就带有一种荒诞和荒凉的氛围,让读者感受到一种无法逃避的绝望和无奈。
余华通过对这些题材的深入挖掘和描写,使得作品更加真实而震撼人心。
其次,余华的荒诞性写作在情感表达上非常独特。
他通过对人物内心的描写和情感的抒发,将读者带入到一个荒诞而绝望的世界中。
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对人性的质疑和对社会现实的无奈,让读者感受到一种深深的孤独和无助。
他通过对人物的情感细腻描写和对内心的深入剖析,使得读者能够更加真切地感受到作品所传达的荒凉和绝望。
再次,余华的荒诞性写作在语言运用上非常独特。
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对语言的创新和对文学形式的突破。
他善于运用夸张、讽刺和幽默等手法,使得作品更加生动有趣。
同时,他也善于运用简洁而有力的语言,使得作品更加深入人心。
他的语言风格独特而鲜明,使得作品具有一种强烈的冲击力和感染力。
最后,余华的荒诞性写作在思想深度上非常独特。
他通过对人性的深入思考和对社会现实的冷峻揭示,使得作品具有一种强烈的思想性和哲学性。
他的作品中常常涉及到对人生意义、人性本质和社会问题的思考,让读者在阅读中得到一种启迪和思考。
他用他独特的荒诞性写作风格,将自己的思想和观点传递给读者,使得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思考和反思。
总之,余华的荒诞性写作以其独特的题材选择、情感表达、语言运用和思想深度而备受赞誉。
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对人性的深刻思考和对社会现实的冷峻揭示,使得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一种强烈的荒凉和绝望。
他用他独特的荒诞性写作风格,让读者在阅读中得到一种启迪和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余华《现实一种》的荒诞特征
作者:田烨
来源:《文学教育》 2019年第1期
内容摘要:《现实一种》是一部具有先锋实验色彩的荒诞小说,揭示了生命的虚无和荒诞、人性的扭曲和丑恶。
小说的“荒诞”美学特征主要从三方面体现:从审美表现的内容来看,恐怖残忍的暴力和死亡书写是对社会秩序的有力颠覆;从审美关注的对象来看,个体与社会割
裂开来,人与人之间只剩冷漠与互害;从审美表现的方法来看,“零度写作”、陌生化语言和
对幻觉的有意书写正是对传统审美的鲜明反叛。
关键词:荒诞暴力人性零度写作
荒诞的观念及其显现形式古已有之,但荒诞感从日常生活中升华出来作为一种自觉的审
美意识,乃是“二战”后首先在西方文化语境中得以确立的现代性事件。
随着古典哲学走向没落,人们不再关心普遍规律、认识世界等哲学命题,哲学研究开始向内转,逐渐发展成为生存哲学。
“荒诞”这一审美范畴从康德开始,经叔本华、尼采,再到存在主义最终得以完成。
存在主
义以“荒诞”作为其理论的出发点,把之前的荒诞意识上升到了哲学领域进行本体论研究,进而引导人们洞察人生的虚无、死亡、焦虑与孤独,追问人的本真的存在方式。
余华早期作品《现实一种》是一部具有先锋实验色彩的荒诞小说。
他通过冷漠残酷的叙
述向人们展示了一个个充斥着血腥、暴力、苦难与死亡的悲剧世界。
小说荒诞性的体现可以分
为三个主要方面。
一.恐怖残忍的暴力死亡
荒诞通过对“文明”的反抗来满足人类生命活动的需要。
《现实一种》正是通过极端残
忍诡异的暴力和死亡来表现对“理性”和“人生价值”的漠视和否定。
山峰四岁的儿子皮皮为
取乐多次殴打小堂弟,后来甚至不小心把堂弟摔死在水泥地上。
死去儿子的山峰对自己的妻子
拳脚相加,百般折磨,把她打得不像样子;还逼迫少不更事的皮皮舔干地上的血迹,接着又从
孩子胯下飞起一脚,瞬间断送了皮皮的生命。
皮皮的父亲山岗一开始对儿子的死漠不关心,她
的妻子谴责他:“我宁愿你死去,也不愿看你这样活着。
”后来,山岗开始筹划复仇,把一只
小狗引回家,煮了一大锅肉汤,趁山峰高烧发病时将他绑在树上,又在其脚上涂上肉骨汤,让
狗舔脚底,致其大笑不住而死。
年老的奶奶不久之后也在自己屋中孤独死去。
山峰的妻子将山
岗告上法庭,山岗在逃逸了一个月之后终于被警察逮捕。
武警连开三枪,先打掉了山岗的一只
耳朵,然后又把他的后脑勺打穿,最后连半个脑袋都被打掉。
山岗的尸体被捐献给医院,几个
医生围在一起对山岗的尸体进行了“各取所需”的肢解。
全文充斥着冷冰冰的,血淋淋的,恶
狠狠的杀戮,生命如同儿戏一般被随意处置。
在这里,伦理、道德、法制、友善、博爱等文明
的踪迹消失不见,只剩下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的互相残杀。
这些荒诞离奇的暴行是现实生活中不
存在的,而人们的这颗丑恶之心随处可寻。
很明显文章受了卡夫卡变形的荒诞写法的影响。
“小说审视的不是现实,而是存在,而存在并非已经发生的,存在属于人类可能性的领
域。
”[1]这个可能性的领域指的文章的意蕴层面。
文中没有本真的生活,他们都生活在自私的利己主义思想之下,所以当本真的生活被非本真的现实遮蔽时,人的境遇只存在一个准度,即
荒诞。
二.异化扭曲的人伦关系
荒诞主义自诞生以来便注重“孤独的个体”,突出每个人独一无二的主观感受。
然而它
一方面使人与社会结合起来,另一方面又使人与社会隔绝起来,人与世界的分裂加深了。
《现
实一种》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全面崩溃,伦理道德荡然无存,每个人都只是一个孤独的个体。
同一屋檐下的三代人之间没有任何真挚的感情,悲剧发生时不是相互慰藉、寻求合理的解决途径,而是以牙还牙、以眼还眼地报复和迫害。
祖孙之间充满冷漠:奶奶毫不关心后辈,只会从
早到晚地诉苦抱怨,自私得连一碗咸菜也舍不得和孙子分享,当小孙子被皮皮摔在地上头破血
流时,她的第一反应竟然是躲起来。
母子之间毫无温情:奶奶面对山岗、山峰的互相残杀,没
有任何劝阻,而只是关心自己那腐烂的肠子。
夫妻之间只有暴虐:山峰在儿子意外死去后,迁
怒于自己的妻子,丝毫没想到她正经历着作为母亲最大的悲痛,把妻子打得奄奄一息,并且对
她施加了一系列难以容忍的精神折磨;皮皮也经常看到父亲揍母亲。
兄弟之间互相残杀:在皮
皮无意摔死了堂弟之后,山峰毫不留情地一脚踢死山岗的儿子,山岗则处心积虑的谋害了山峰。
即使在之前,他们上班的也像是互相不相识一样,毫无交流。
祖孙间的冷漠、母子间的隔阂、
夫妻间的暴力、兄弟间的残杀,让我们看到了“人是如何被暴力狭持着向前走,最终又成为暴
力的制造者和牺牲者的。
”
在一个合情理的社会,家本应是充满温情互助的港湾,《现实一种》却塑造了一个扭曲
变形的如同人间炼狱般的家庭,把人异化成由本能、仇恨、暴虐、自私组成的兽类。
这种超现
实的叙述赤裸裸地表现了“真正的真实”,那就是人性本质的自私。
三.反传统化的表现手法
荒诞的出现是对传统的美的一种反抗,破坏了绝对的美、唯一的美的合法性,是一种多
元论的美学。
《现实一种》反传统审美的表现手法,正体现了荒诞的审美意味。
“通过一个冷漠的叙述者讲述了一个充满罪恶感、丑恶感和宿命感的荒诞的故事。
”[2]余华在整个叙述过程采用“零度写作”的手法,没有表现出一丝怜悯和痛心,对于文中的多重
悲剧,作者自始至终都保持着冷静,不夸张、不渲染、从容不迫地对一切残暴行为进行描述和“观看”。
这是一种只写死亡不写希望的文本创作,是对传统的美学表现方法的否定。
在语言表达方面,余华做到了“陌生化”。
例如“天刚亮的时候,他们就听到母亲在抱
怨什么骨头发霉了。
”“我胃里好像在长出青苔来。
”“山岗看到妻子一走进那摊血迹就俯下
身去舔了,妻子的模样十分贪婪。
”“他只觉得眼前杂草丛生,除此以外还有一口绿得发亮的井。
”
“山峰的笑声像是两张铝片刮出来一样。
”他用一些冷僻的意象和刻意违背常理的人物
行为营造出一种诡异可怖的氛围,令人印象深刻的同时,也叫人直冒冷汗。
除此之外,文中多次出现了对幻觉的描写。
如皮皮看到玻璃窗上的水迹,像是一条条路,便开始想象汽车在上面奔驰和相撞的情景;老太太听到自己骨头被折断的声音,就开始幻想自
己活不久,并认为那时体内没有完整的骨骼,脚上的骨头也许会从腹部顶上来;山峰妻子得知
儿子死亡后,转身往回走,感到四周有很多的人和很多的声音;山峰妻子看着摇篮里儿子的腹部,她感到儿子的腹部正在一起一伏,觉得儿子正在呼吸;再如山峰躺在床上,闭上眼睛后觉
得有很多蜜蜂飞到脑袋里嗡嗡乱叫,而且整整叫了一个晚上等等。
幻觉是不真实的,其本质也
是非理性的,无处不在的幻觉无疑是对理想现实的严重破坏。
世界并不存在传统的美和艺术那
样的精心安排,它本身就是混乱、晦涩、不可理解的。
《现实一种》使人们意识到生命的虚无和荒诞、人性的扭曲和丑恶,看到了人类精神的
荒原,体现了传统理性在创造新文明时所遇到的失败。
但是,荒诞的美学意义只有在以肯定性
的审美活动作为参照背景时才是可能的,小说只写死亡不写希望,在探索人类未来的出路上毫
无建树。
以空虚反抗空虚,以无意义反抗无意义,只会导致双倍的空虚和无意义。
对传统审美
的盲目反抗和对社会秩序的彻底颠覆固然可以“破”,却做不到“立”。
人类在面对新文明时
必然要产生种种怀疑和对抗,我们可以反抗特定的文明,但不能反抗文明本身。
参考文献
[1]余华:《现实一种》,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8年5月。
[2]米兰昆德拉:小说的艺术,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8月。
[3]李平: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6月。
[4]徐江南;朱伟华:“由死向生”的过渡,“六维感觉”的盛宴——论余华《现实一种》的先锋叙述,当代文坛,2013年04期。
[5]郭静:荒诞美学范畴研究,河南大学,2015年5月。
注释
[1]米兰昆德拉:小说的艺术,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8月。
[2]李平: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6月。
(作者介绍:田烨,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文艺学研究生在读,主要研究方向为西方文论)。